正文内容
财务管理信息论文
来源:文库
作者:开心麻花
2025-10-11
1

财务管理信息论文(精选8篇)

财务管理信息论文 第1篇

财务会计信息问题-会计信息论文-会计论文 ——文章均为 WORD 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摘要: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关于事业单位中的财务会计信息问题,也引起了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及上级监管部门的重视。因此分析在实际发展中如何有效的处理财务会计信息问题,并且合理的提升财务会计作业质量,成为当前事业单位用人发展中主要面临的问题。文章针对财务会计信息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研究。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信息问题;影响;措施

一、关于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信息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影响分析

从当前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管理的宏观发展现状方面分析,财务会

计信息存在的问题及成因,主要涉及的内容有:虚假信息问题、内部管理制度问题、信息对称性原因。笔者针对上述问题及成因,在财务会计信息管理中的主要体现,以及造成的影响进行简要的分析研究。

1.虚假信息问题

虚假信息问题为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信息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其中分析虚假信息主要指的是:财务会计内部审计中,以及政府财务信息审计中,被审计事业单位财会人员提供了虚假的财务会计信息,引起的审计失效以及违法现象。另外虚假信息问题的出现对于国家财政管理质量,以及财政资金的有效应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同时对于区域政府机构的对外形象,以及廉政建设工作的发展也造成了较大的危害。另外虚假信息问题还体现在财务会计的本身资质方面,如事业单位在招收财会人员时,财会人员提供了虚假资质,事业单位未进行有效的资质核验,最终造成的虚假信息问题,影响了事业单位的稳定管理。

2.内部管理制度问题

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作业中从其服务主体机构方面分析,因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制度出现问题,造成的各类不良现象也较为多见。其中分析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制度存在问题,造成的不良影响主要体现为: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制度较为松散,且财务会计作业监管缺失,最终造成了一定的财务会计信息问题,影响了事业单位的有效管理。同时也造成一定的违规违法现象,如贪污腐败、小金库等违规违法现象。该类现象的出现严重的影响了国家利益,同时对于区域政府机构工作的有效开展,也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3.信息不对称原因

信息不对称为造成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信息问题的主要原因,其中分析信息不对称主要体现在三个主体关系方面,具体如:财务人员与

事业单位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事业单位与审计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审计机构之间与财务人员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下,使得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作业中存在较多的管理漏洞现象,最终产生了较多的违法活动,影响了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质量,同时对于国家财务审计作业,及财政管理作业的有效开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二、关于财务会计存在信息问题的改善措施分析

1.加强政府与行业联合监管处罚

分析当前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信息问题现状,为切实有效的提升财务会计管理质量,加强政府与行业的联合监管处罚,则为有效的改善措施。具体实施中关于政府与行业监管处罚措施的落实,可通过两个方面进行落实,其一针对会计作业人员进行处罚,如存在违规作业,违法作业现象,可进行违规人员的资质吊销处罚,并进行内部行政处罚;其二针对严重违纪,违法的财务人员及主管领导,进行联合上报

纪检部门及司法部门,追究会计人员及主管领导的民事或刑事责任。以此合理的发挥财务会计信息监管质量,同时对会计作业的合法性形成 管理。

2.加强招聘作业中的试岗测评作业

财务会计人员专业资质不合格,引起的账务混乱、账务错误、产生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混乱,以及财务会计信息问题较为多见。该类现象下为确保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事业单位可通过在招聘阶段实施试岗测评作业,以及资质核验的方式,进行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专业资质评价测评,最终达到合理招聘会计从业人员,并且有效提升财务会计信息管理质量的目的。同时在具体的财务会计管理作业中,事业单位还应注重完善其内部的财务管理制度,加强相关财务会计作业流程,以及资金支出项目的内部审计,以此达到管理制度,及会计资质监管的有效结合,同时降低因财务人员资质问题及管理制度问题,引起的财务会计信息管理质量不合格现象。

3.提升处罚力度,形成管理

为降低事业单位财务会计违法作业现象,并且提升财务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上级监管部门及审计部门在实际作业中,应从提升主要人员处罚力度的方向开展工作。其中关于事业单位中财会人员及主要领导的处罚力度提升,考虑合法性问题及实效性问题,上级监管部门及审计部门可通过联合司法机构,纪检机构,从违规违法人员的刑事问责,非法所得追缴,纪律处分,以及公开通报方面进行违法违规人员的处罚。以此形成管理,并且达到提升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质量,保障国家财政资金有效应用的目的。

4.落实多重审计监管制度

为降低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信息问题,事业单位及监管部门可通过两种举措进行改善。其一事业单位在实际管理中

实施财务审批制度,加强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对财务信息的掌握及了解,避免会计人员违规违法作业;其二监管部门,审计部门,司法部门联合进行定期或抽查性质的审计监管,不定期针对事业单位自行提交的财务信息,以及资金应用现状进行核查及监管,最终达到提升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信息管理质量的目的。

三、结语

分析事业单位在发展中出现财务会计信息问题,为切实有效的提升其财务会计信息管理质量,加强政府廉政建设,保障财务管理质量,合理发挥财政资金应用效果。事业单位在实际发展中应从多重审计监管制度,加强人员资质核验及试岗作业,落实联合监管处罚,以及提升处罚力度的方向进行发展。

参考文献:

[1]林璐钰.财务会计信息虚假问题的危害、成因及其治理[J].经贸实践,2018(21):80.[2]张佳静.新时期下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福建质量管理,2018(22):77.——文章均为 WORD 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财务管理信息论文 第2篇

【中文摘要】随着当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商务”这一企业经营新环境正影响着信息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本文通过研究传统信息管理模式和剖析电子商务环境对信息管理的影响和推动,发现在当今高速信息量交汇的时代,传统的信息管理方式存在智能化、自动代、个性化不足人工成本高,信息一致性差等问题,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对信息管理的需求。针对以上这些问题,通过对电子商务环境下信息管理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结合现代信息技术,采用了一个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信息管理体系架构,该结构由以下五个部分组成:信息支持层、信息挖掘层、信息处理层、信息搜集层和信息安全。其中,信息支持层是一个由问题驱动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信息挖掘层从信息挖掘Agent在信息处理层得到的信息库中挖掘能应用于决策参考的信息;信息处理与信息搜集层主要完成信息的搜集与搜集后的分类、索引和安全层则是要保证信息的保密性、交易者身份的确定性、交易活动的不可否认性以及交易信息文件的不可修改性这四个主要方面。基于该架构,采用了面向对象分析建模技术,对中国电信潮州分公司综合开通系统的需求进行分析,使用UML用例图建模了该系统的需求。该系统的功能包括以下模块:前台子系统、业务接口子系统、后台子...【英文摘要】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commerce, the new evironment of enterprise management has been influencing the theory and methodology for

information management.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the tradition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model an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impact E-commerce has o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this article found out some of the problems of the tradition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methods such as lack of automatization,of intelligence,and of customization, and information i...【关键词】信息 电子商务 信息管理

【英文关键词】Information E-commerc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索购全文】联系Q1:138113721 Q2:139938848 【目录】电子商务环境下信息管理体系结构应用6-7Abstract7

第1章 引言9-12

9-10

摘要1.1 电子商

1.2 电务环境下信息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子商务的发展对信息管理的影响1010-111.4 论文章节内容安排

1.3 问题的提出11-12

第2章 五层信息管理架构的概述12-30体结构12-1313-1418-19

2.1 电子商务环境下信息管理体系总

2.2 电子商务环境下信息管理体系结构组成2.4 信息挖掘层

2.6 信息2.3 信息支持层14-182.5 信息处理层和信息搜集层19-23安全层23-3030-54

第3章 实际应用-潮州电信INAS系统

3.2 总体3.1 INAS系统概述及性能要求30-32

结构与模块外部设计32-373.3 业务接口子系统37-383843-4548-5252-5454-5564-6570 3.4 后台子系统383.5 网络接口子系统3.6 处理流程38-433.7 接口子系统3.8 后台子系统45-48

3.9 前台子系统3.10 开发过程中遵循的原则523.11 小结第4章 系统测试54-654.1 测试环境4.2 系统测试55-644.3 系统测试评估第5章 结论65-67

参考文献67-70

试论文书档案的信息化管理 第3篇

一、文书档案信息化管理优势

(一) 可提高目录编制速度

在信息化管理模式下, 文书档案几乎所有工作都是使用计算机完成, 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文书档案的管理效率。尤其是目录的编制, 更是能够直接使用计算机的自动编制方法编制, 非常的方便快捷。

(二) 可提高文书档案管理效率

文书档案的管理工作包括的具体内容比较多, 如档案的管理、案卷整理以及文书的录入, 需要处理的项目比较多。而在信息化管理模式下, 计算机能够将不同类别的、不同机密等级的文书档案一次性进行分类、筛选和打印。且能够对只能辨别和整理一些重复录入的档案, 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档案管理的效率和减轻了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 (1) 。

(三) 提高文书档案组卷的质量

在信息化管理模式下, 所有的文书档案使用计算机进行收集、录入和管理, 相比于传统的人工管理模式而言, 这种管理形式下所有的组卷均有规范的目录和标引, 整个组卷过程非常的有程序性和规范性。这种形式除了可以解决人工组卷存在的随意性之外, 还能够提高文书档案组卷的质量。

(四) 有助于延长文书档案的使用年限

由于使用计算机管理文书档案时都是直接读取原文, 且只要有数据在电脑就能够查看, 如此能够避免传统手工用纸记录检查时需要反复拿出而出现破损的现象产生。且使用计算机阅读文书档案还能够直接制定到需要查阅的内容, 中间不需要翻阅其他的文件。另外, 信息化模式下所有的文书档案都能够直接通过打印原文的方式交给查阅者, 如此以来也就能够确保文书档案的完整性和延长其使用寿命。

(五) 可轻松实现资源共享

录入计算机内的文书档案能够实现无限复制和打印, 只要一连上网络就能够轻松实现资源的共享。这种信息化管理模式可以让单位内所有部门能够实现对文书档案的快速阅览和交流。在这种模式下, 单位内有需要的人可以直接通过网络技术对单位过去的文书档案进行查阅, 寻找有用的信息, 提高他们工作的效率。

二、推动文书档案信息化管理更好发展的措施

(一) 采取多种措施提高所有文书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人是一切活动得以开展的首要条件, 为了推动文书档案的信息化管理, 除了要有各种先进技术支持之外, 还需要有高素质人才的配合和支撑。提高管理人员素质的方法有:企业或单位加大文书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硬件建设投入。也就是尽量与时俱进, 引进更多先进的信息化管理设备。只有在各种先进硬件设备被引入后, 文书档案管理人员才能够慢慢了解设施的使用功能, 并在不断的了解和探索中提高自己的应用技能和管理水平;档案管理人员应该有一种危机意识, 意识到一旦无法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那么将难以继续在文书档案管理岗位上办公。并在这种危机意识下积极主动的利用业余时间不断完善自己, 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文书档案相关部门之间应加大交流和合作。不同单位和企业的文书档案管理水平势必存在较大的不同, 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势必也有所不同。所以, 为了能够提高更多文书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区域之前的文书档案管理部门应该通过多加交流、学习以及合作的方式来提高自己部门员工的综合素质。比如部门之间可以相互派遣人员到部门内学习。被派遣的员工在学习后要总结其他部门管理的优点和缺点, 并与自己部门进行对比, 以此作为完善部门管理制度和提高员工综合素质的重要依据 (2) 。

(二) 注意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

计算机虽然为文书档案管理带来极大的便利, 能够有效提高文书档案管理效率和质量。但是由于信息化系统能够通过联网形式与外界进行连接, 如此也就非常容易出现机密信息泄漏现象。所以, 为了能够在信息化便捷管理模式下保障文书档案的安全, 在使用计算机系统过程中还需要做好系统内网和外网之间的隔离工作, 比如防火墙等, 确保文书档案的安全。

三、结束语

在信息化不断快速发展的时代, 对企业和单位的更好发展有推动作用的文书档案管理工作也应该紧跟时代步伐。基于过去的非信息化管理模式无法满足时代快速发展的要求, 企业和单位相关负责人员应该尽可能更快的完成文书档案的信息化管理, 让实现信息化管理的文书档案成为提高领导层决策力和推动企业和单位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摘要:文书档案是对各种活动中有价值资料和经验进行收集、整理和存储的一种历史记录。从文书档案中一般能够对过去一段时间内单位的决策、活动以及研究成果等有比较准确的了解。在当前信息化不断深入发展的时代, 对文化档案进行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要求。本研究就文书档案的信息化管理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文书档案,信息化,管理

注释

1李淑敏.企业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之我见[J].机电兵船档案, 2009, 24 (02) :174-175.

浅论文书档案的信息化管理 第4篇

【关键词【信息化;档案管理;问题应对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高速、大容量的档案影像管理系统已经日渐普及。综合文书档案的建立与管理亦急需专业化。为了实现档案长期保存、高效管理和快速查询,节省档案存放空间,迫切需要实施档案信息化管理。

一、文书档案信息化管理的优点

1.办公效率大幅提高

计算机具有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在以往的档案管理工作中,工作人员过多地依赖于手工操作,要求资料收集完整、齐全,避免漏写、漏抄、漏记;用笔规范、耐用,字迹工整、清楚;分类、统汁准确无误,结果又费时,又费力。在应用计算机软件之后,文件资料收集、储存、分类、统计和查阅等环节变得十分方便、有序,无论是起草文件还是办理传递,都变得简单易行。

2.文件和文字信息得到充分共享

在原始的手工操作管理中,企事业单位由于不能做到信息共享,使得大量信息闲置在文件柜中,不仅造成资金和资源的浪费,还造成文件和信息查找困难。运用计算机技术对档案进行管理后,档案管理由案卷级深入到文件级,由单途径管理发展为体系管理,由对档案外部特征(目录)管理到内、外部特征(目录和内容)合并管理。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档案信息与载体分离利用,可与其他信息系统建立互联,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档案利用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可以对所调阅的信息资源作出适时响应和脱机处理,可以保证很高的查全率和查准率,可以不受空间的限制。并且通过网络服务这个宽广的平台,可以了解其他档案工作部门概况、工作的重点和档案管理信息动态。

3.电子文件保存的稳定性

与纸质档案载体相比,电子文件载体材料的寿命要长得多。纸张的耐久性取决于纤维素的性质,纤维素在一定的条件下容易受到破坏:如在高温、高湿、酸、酶、氧化剂等情况下,可发生水解和氧化反应,在档案工作过程中稍不注意就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而电子文件则不同,随着电子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储存、读取电子文件的设备日趋成熟,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不同的电子载体,如VCD、DVD光碟,小容量的闪存U盘,大容量的移动硬盘等。这些载体的普遍特点都是存、读方便快捷,易于传递,且储存时间长,受外部环境影响小,不易损坏,具有很强的稳定性。

4.提高了文件传递的速度和安全性

在日常公文办理过程中,办理人员私存文件或文件在传递过程中丢失的情况时有发生,文件传递的传统手段是靠邮政系统,传送时间受距离长短的限制。同时,文件还可能因为其他原因造成丢失或延误,给档案人员归档和其他人员检索利用造成很大不便。而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可直接通过网络进行传递,大大提高了文件传递的安全性和及时性。

二、文书档案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1.电子文件保密性受限制

电子文件的内容不仅易于变化,而且失去了固定的形式,使得文件保密性变弱。电子文件易于修改,而且改动后可以不留任何痕迹,虽然已有一些技术可防止伪造电子文件和在“原稿”上增删改,但其内容发生变化的可能性总是比纸质文件要大得多,从而使人们感到把握其内容原貌的困难。电子文件不再具有特定的字迹,人们可以根据需要以不同的字体、字号将电子文件输出,无法从字迹上分辨其原始性,而且不能为每一份电子文件盖印或亲自签名,也就无法借助印章或签署的字迹来判断一份电子文件是否为原件。以上的种种问题都对电子文件的保密性提出了严峻的考验,而且网上窃密技术不断发展,进入网络中的任何文件都再难以做到绝对保密。

2.对档案综合管理人员要求高

对电子文件、电子文件归档及其归档后形成电子档案的管理,绝不是仅仅懂得纸质档案管理理论、原则、方法和技术的管理人员所能胜任的,也不是仅仅懂得电子计算机技术或数据通信技术的人员所能胜任的。这就对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首先要有现代化的人,管理人员要有较高的知识层次和先进的技术水平,不能仅仅满足于一般的计算机操作水平。目前,许多档案部门缺乏现代高技术人才,其中档案信息处理复合型人才奇缺,大部分档案人员信息技术水平偏低,尽管单位引进了现代化设备,但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根本谈不上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 转

三、几点应对方法

文书档案的信息化应用在发展过程中有利有弊,就其对现代档案工作的贡献来说,利是远远大于弊的。针对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应对方法。

1.信息化系统内、外网隔离

在内部信息化网络和外网之间,设置物理隔离,以实现内外网的隔离是保护信息化网络安全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之一。第一层隔离防护措施是路由器。路由器滤掉被屏蔽的IP地址和服务。可以首先屏蔽所有的IP地址,然后有选择地放行一些地址进入信息化网络。第二层隔离防护措施是防火墙。大多数防火墙都有认证机制,无论何种类型防火墙,从总体上看,都应具有以下五大基本功能:过滤进、出网络的数据;管理进、出网络的访问行为;封堵某些禁止的业务;记录通过防火墙的信息内容和活动;对网络攻击的检测和告警。

2.提高档案人员的综合素质

一是从硬件建设和投入上下功夫,不断改善硬环境,提高档案人员业务技能。事实证明,只有在不断增加现代化硬件设施投入的基础上,档案人员才能通过对这些设备设施的了解、学习直至熟练运用达到增加业务技能、提高管理水平的效果。二是采取“自学为主,培训为辅”模式,逐步形成终身教育机制,保障档案人员素质随时代发展而不断提高。通过不断学习获取知识是提高素质的根本途径,要对本单位的档案人员建立学习激励机制,把档案业务学习成绩作为业绩考核的一部分。三是加大档案部门间、区域间系统合作的力度,通过交流,多学习兄弟单位利用档案资源进行知识转化、知识创新的经验,运用网络、现代通讯等高科技手段,不断增加档案部门和档案人员的信息源。

财务管理信息论文 第5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信息管理;传输速度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形成了统一的全球市场,这就产生了激烈的全世界范用的市场竞争,而要在竞争中取胜,就必须跟随科技这第一生产力迅速地进步,新形势对管理方法与观念等多方面的发展和更新提出了新的要求。二十世纪的一个重大变革是形成了统一的全球市场,每一个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这个统一的市场。统一的全球商场的形成其直接后果是激烈的市场竞争,表现为产品更新换代加快、质量更好、价格便宜、产品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并且,围绕产品的服务也越做越好。对于技术含量高的产品,竞争更为激烈,因为技术含量高就有可能取得产品的市场独占性,从而获得较高额的利润。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如全球的网络化),对企业市场竞争的压力会更大,这就要求改变原有的粗放型的管理方式,个能仅仅停留在严格管,而要采用科学管理。优化企业的资源和运行,消息技术和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化管理技术可以为企业提供多方面的帮助。

1现代信息技术的特点

1.1信息在数量、质量和传输速度上有极大的提升电子计算机产生以来,使信息的存储量急剧上升,而且随着计算机速度和存储设备质量的极大提高,这种趋势更加突出,计算机网络的出现,更使信息传输速度和传输方法极大变革。使信息在质量、数量和传输速度上大大提高。电话、电报、邮政快递等也在现代网络技术的支持下飞速发展。不仅如此,在信息传输上一改过去单调形式,出现了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技术,现在最为大家津津乐道的要数WEB浏览器服务,大量用到了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超文本,给信息传输描绘了一副全新的图景。可以说,高质量,大容量,高速度是现代信息技术的主要特点。

1.2新旧技术交叉,使信息管理呈现复杂局面过去信息的处理相对简单,计算机网络出现并广泛运用以后,信息的处理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新老技术的交叉与结合更使信息管理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复杂情况。信息的处理一般要经过原始数据的搜集,记录,分类,加工,更新,存储,检索,传输,显示等一系列环节。新技术的参与,一方面,使信息的处理变得,例如,利用计算机自动化技术,可以使许多信息活动变得有条不紊,速度上和容量上极大提高,可另一方面,由于技术的提高,信息的种类,数量也随之急剧增加,许多零次信息,一次信息,还未来得及吸收整理,就被新的信息给冲掉了。

1.3信息大爆炸伴随着信息匮乏的不均衡局面信息随着网络世界的诞生呈几何级数增长。可是与此相反,更多的人却抱怨自己获得的信息不够,正处于信息匮乏之中。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呢?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当然,它或多或少与现代信息技术下信息管理状况有关。首先,现代社会所拥有的信息量是巨大的,但是,这些信息中充斥着大量的零次信息,一次信息,这些未经加工或没有深加工的信息,良莠不齐,真假难辨,使获得信息的人无所适从。用信息的定义来说:信息是消除不确定性的消息。而对于接收到以上混乱信息的人,其作用不但没有消除不确定性,反而有加深不确定性的可能。

2现代信息技术给信息管理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对于这一点不想过多叙述,这里将其大体列出来以供参考。因为对这一方面的认识已经很多,而且,这不是本文论述的重点,提供这方面的条目,是为了为下面的论述打基础。不管怎么说,我们也不应忽视机遇与挑战的存在,而应该遵循客观事实,采

2.1现代信息技术给信息管理带来的机遇(1)减少信息传输时间,提高信息存储容量,使信息管理成本大大下降;(2)利用高科技提供的方便为信息收集、传输、查询、检索等服务创造有利条件;(3)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经济建设,真正实现信息管理潜力。

2.2现代信息技术给信息管理带来的挑战(1)传统信息技术与现代信息技术共存,相互影响,存在不少矛盾;(2)现代信息技术发展速度迅猛,给信息管理带了许多困难;(3)对新技术的不熟悉使信息接收者陷入困境;(4)信息的安全问题成为信息管理的重中之重,也是瓶颈所在。

3当前形势下我国信息管理的一些基本方略

3.1加强国家信息网络建设和管理信息网络是国家的重要基础设施,是信息资源充分利用的必要条件。国家信息网络建设必须统筹规划,统一技术体制,统一标准,加强管理。“九五”期间主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立即着手制定国家信息网络总体规划,完成国家干线传送网的总体设计,调整网络结构和布局,使之趋于合理,保证安全可靠运行;充分利用已有的网络资源,联合建设和发展国家干线传送网,并建立国家统一的网络管理系统;以市场为导向,分工合作,因地制宜,联合建设接入网;积极发展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

3.2组织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信息化的核心内容,也是我国信息化建设的薄弱环节,必须把它摆在当前工作的首要位置。各级政府和管理部门,要积极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使之与国家信息网络建设相协调,推进信息资源的共享。要不断提高质量,扩大容量,增加数量,提高应用系统的联网程度。要大力组织具有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信息资源上网。要引入市场机制,打破部门、单位分割和封闭的状况,努力提高信息资源的商业化程度,积极培育信息市场。要加强国家信息资源的统一管理,注意保护国家机密,保护知识产权。

3.3以信息化建设带动信息产业的发展信息产业要抓住发展机遇,加快信息设备制造、软件和系统集成及信息服务业的发展。特别要加快提高集成电路的开发、设计和生产能力,努力把软件和系统集成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信息服务业在信息产业中所占的比例,积极开拓信息服务的新领域。提高自主技术开发水平和能力,强化关系国家安全、网络安全、产业发展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并取得自主知识产权。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实现规模化生产,提高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在信息化建设中,要积极采用国产装备和系统。

[1]高振荣,陈以新.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M].解放军出版社

[2]王瑞明,徐至展.高新技术产业若干领域的发展[M].经济科学出版社

管理信息论文 第6篇

题目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论文

一拖电视台EPON+LAN+HFC

双向网络建设探讨

郭利民

东方红(洛阳)文化传播中心

2009年

6月

11日

一拖电视台EPON+LAN+HFC

双向网络建设探讨

郭利民

东方红(洛阳)文化传播中心

洛阳 471003

摘要:以一拖电视台为例,介绍EPON+LAN+HFC的网络建设方案与实施要点。首先介绍方案的设计原则,然后介绍方案的主要特点。

关键词:一拖电视台 EPON+LAN+HFC 双向网络 方案特点 未来业务 引言

随着Internet的迅速普及,网上内容的爆炸性扩充,一个巨大的网络社会已然形成,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越来越离不开网络。正如在现实生活中美好生活离不开高速畅捷的交通一样,人们对网络带宽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毫无疑问,光纤在传输带宽方面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经过多年的发展,长途干线光纤通信网络几乎已经铺满全球。此时,接入网带宽成为整个传输网络的瓶颈,并开始迎接光通信时代的到来。

无源光网络(PON)的概念由来已久,它具有节省光纤资源、对网络协议透明的的特点,在光接入网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同时,以太网(Ethernet)技术经过二十年的发展,以其简便实用,价格低廉的特性,几乎已经完全统治了局域网,并在事实上被证明是承载IP数据包的最佳载体。随着IP业务在城域和干线传输中所占的比例不断攀升,以太网也在通过传输速率、可

管理性等方面的改进,逐渐向接入、城域甚至骨干网上渗透。而以太网与PON的结合,便产生了以太网无源光网络(EPON)。它同时具备了以太网和PON的优点,正成为光接入网领域中的热门技术。

根据EPON的特点和优势,一拖电视台在网络改造中采用了EPON与HFC结合统一设计实施,经过长期运行,达到了设计的目标和要求,以下介绍一拖电视台采用EPON+LAN+HFC的建设方案。设计原则

EPON在一拖电视台的网络结构中拥有自己的独特性,在一拖电视网络原有光缆区域中大体在中心范围5KM之内,其方案遵循以下原则:

(1)先进性:具有大容量、高速度,适应多媒体与综合业务应用需求。

(2)可扩展性:易于增加新设备、新用户,易于同各类公用网、专业网连接,能不断扩展业务、扩充用户。

(3)高可靠性:容错容灾,能够抵御外界环境影响,防止操作失误,具有自愈能力和网络检测管理能力。

(4)标准化:通信协议和接口符合国际标准,并符合发展主流。

(5)开放性:能容纳不同厂家设备,在器材选择方面掌握主动权。

(6)安全性:保证信息不丢失、不被窃,切实保障网络安全。

(7)实用性:具有较高的性能价格比。设计构思

基于以上设计原则,结合一拖电视台的网络结构。按照EPON结构新增20Km主干光缆202根主干光芯、80Km楼栋光缆将光信号送到各个楼栋的终端上(一半光芯用于数字传输、一半用于电视信号传输)。由于在建网之初,采用了较先进的CABLE MODEM+LAN结构,借助这个优势使得EPON改造工作非常顺利地完成了用户割接工作,减少了工程量,提高了工程改造效率。历经半年时间,使整个辖区近400栋楼线路全部完成1000M光信号到楼栋(FTTB)。

在设计中吧原有单向HFC网络纳入其中统一考虑,采用共缆分纤的方式把HFC网络融入EPON组网方案系统中,具体做法是:1芯光纤传送IP数据,采用波分复用技术,上传采用1310nm光信号,下传采用1490nm光信号,实现IP数据的双向传输。1芯光纤传输广播式有线电视,采用1550nm光波,其中包括数字电视、模拟电视信号,其结构如图1所示。从物理角度来说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网络,但从整体系统来看是一张统一的光缆网络,是一个整体,因此节约了投资成本也减少了施工量,给运行维护带来了方便。

图1 EPON+HFC光网络结构示意图

CABLE MODEM与EPON中的ONU技术指标:

CABLE MODEM(楼栋单元)工作频率在750MHZ,60dBu至65dBu范围内,线路要求严格,维修复杂,上、下行最大各为32 Mbit/s。

ONU(楼栋单元)工作波长1310nm和1490nm单纤传输波分复用,光接受灵敏度为<-24dBu,线路要求简单,安装完成后基本上不需要维修,上、下行最大各为1.25Gbit/s。

无源光网络PON(Passive Optical Network)包括OLT(Optical Line Terminal)、ONU(Optical Network Unit)和ODN(Optical Distribution Network),ODN全部由光分路器(Splitter:分支器)等无源器件组成,不需要昂贵的有源电子设备和其它安装环境,大大降低了网络铺设成本和运营支出。普通EPON多采

用1:32分光比,我们网络采用1:64分光比,是当前最领先的EPON技术。2005年广电总局提出推广EPON技术,2007年我们开始EPON工程改造,现今已成为河南省最早大规摸实行EPON技术的单位,其中1:64分路更是全省乃至全国开一先例,为EPON技术今后的发展做出实践的一步。方案特点

(1)EPON的安全策略是关键的一步。EPON下行采用针对不同用户加密广播传输的方式共享带宽,上行利用时分多址(TDMA)共享带宽,保证了传输过程的保密性。中心交换又是我们网络的标志性的技术。从OLT到ONU再到PC机,多层VLAN,底层不能互相访问,杜绝了局域网中ARP欺骗、病毒及各种木马的肆意传播。用户信息又和认证服务器实行实名绑定(ID、IP、MAC),杜绝了盗用帐号上网,避免了用户信息予以泄露。所有终端数据定向发送至机房的核心设备进行数据交换,其中我们的客户端下载服务器也通过中心交换做到一点传多点,使得用户可以直接访问到设在底层的下载服务器,做到了底层用户间比须通过中心交换实现互相访问。为下一步实现内部局域网功能作好尝试和准备调试工作。

(2)利用EPON平台开展多种业务

通过EPON平台实现双向网络,使广电HFC网络成为一个支持多种宽带数据交换业务的网络平台,EPON系统从业务支持能力、带宽能力、QoS、安全性和网络管理等各个方面对多种业

务提供独一无二的保证。这些业务包括:

①交互电视数据回传

传统HFC网络对高带宽需求的广播视频业务具有很好的支持能力,网络成熟可靠。因此广电运营商在开展交互电视业务时主要选择HFC网络实现下行视频节目传送,而通过IP网实现数据回传,甚至可直接使用IP网完成下行和上行。

②IP视频业务

EPON系统可以很好的支持IPTV视频业务,系统支持组播IGMP业务,结合充足的带宽和QOS保证机制,不论是MPEG2/MPEG4视频格式或其它视频格式,都可以充分保证视频业务质量。

(3)增值业务

通过EPON网络,可以针对企业客户开展数据VPN业务。另外也可以针对企业客户和其它有特殊需求的客户开展视频增值业务,比如网上远程教学、视频会议、智能化小区等等。视频业务和视频内容是广电的优势,通过EPON网络的带宽和服务能力接合广电的影视资源,可以充分发挥这种优势。

(4)网络设计留有一定的裕量,包括光纤端口的裕量、通道的带宽容量以及信号的电平裕量等,为开展各类业务和网络升级预留空间。

(5)通过网关自由分配,可有效解决每个ONU范围内不同用户数量和不同带宽的分配要求。结束语

整个方案的设计与实施符合一拖电视台的实际情况和网络发展趋势,能够满足综合带宽双向网的业务需求,性能上具有较多的优越性,技术方面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将会为网络的商务的应用,如内网的信息平台建立,小区和家庭的安全监控,远程教育和医疗,视屏会议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剑波,李鉴增,王晖,等.有线电视网络[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2] 刘增基,周洋溢,胡辽林,等.光纤通信[M].西

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3] 陶宏伟.有线电视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

社,2006

信息管理论文 第7篇

【关 键 词】公共行政/民主/责任/价值取向

政府作为“一以公民的自愿联合或本质上的强制性为基础的组织”(注:参见斯蒂格利茨等《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角色》,中国物资出版社版,第69页。)其产生源于人民的公意达成和公意授权,其功能在于运用其他社会组织所不具备的强制性公共权威,承担起无可替代的社会责任,这内在地决定了民主取向和责任取向,必然是现代政府公共行政活动所必须奉行的两项基本原则,以及支配政府行为的内在价值准则。二者既有区别,更有联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在迄今为止的各种类型国家中,拥有行政权力、履行行政职能的主体无疑都是政府,但对现代民主制国家而言,政府的这种行政主体地位又是有限的、有条件的,它必然受制于社会、公民或立法机关,由此决定了现代公共行政的民主取向。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加以说明。

(一)政府与公民的关系

从终极根源上看,政府及其公共权力产生于人民的直接或间接授权,这是任何一个民主国家所确定的一项根本的宪法原则。虽然人民授权的具体方式和过程在政府体制不同的国家会有所不同,但这并不影响它们本质上的一致性,那就是人民对政府直接或间接的授权,不仅是现代政府及其公共行政合法性的惟一来源和公共行政运作的前提,而且也是现代民主的一种典型形式。这就从根本和实质上决定了政府的公共行政活动必须遵循和体现民主原则和民主精神。有悖于此的政府必然丧失其存在的基本依据。

若从现代经济学的观点来看,人民与政府的这种授权与被授权关系,实际上是一种契约关系,它规定着政府与公民间在权力与义务方面的双向依存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就公民而言,一是通过同意(选举)或遵从使政府获得合法性行使权力的基础,二是通过纳税给予政府经济支持。同时,公民也自然期望能从政府那里得到相应的回报,包括以服务对象的身份获得政府提供的良好服务。就政府而言,它在获得公民的政治和经济支持的同时,必须按契约要求提供令后者满意的服务。显然,政府的合法性和权威性与政府所提供的服务的质量、数量、效率和有效性存在着紧密的正相关关系。这里,显然不存在着自上而下的、单方面的“恩赐”,而是体现着一种资源交换关系和互利行为。

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政府是公共行政权的直接掌握和行使者,是各类重要社会资源的实际拥有者,又拥有庞大的官僚体制和内在的权力膨胀和扩展欲望;而作为授权者一方的民众,却大都处于独立无援的分散状态,他们在与政府的契约关系中往往处于相对弱者的地位,这就使得政府极易违背其初衷,偏离公共行政的民主取向。要知道,政府并不是“天使”的化身,公共选择学派把政府官员视作亚当·斯密所说的“经济人”这一假设,固然有失之偏颇之处,但现实中的政府的确不总是那么高尚,政府机构谋求内部私利而非公共利益的所谓“内在效应”(interalities)现象在资本主义国家的“金元”政治中有着淋漓尽致的表现。在社会主义国家,同样在理论上不能完全排除政府机构的“内在效应”的可能性,在实践中,少数政府官员的腐拜行为更时有发生。其典型表现就是所谓的“寻租”现象,其主要危害在于“不仅使生产经营者提高经济效率的动力消失,而且还极易导致整个经济的资源大量地耗费于寻租活动,并且通过贿赂和宗派活动增大经济中的交易费用。”(注:V.奥斯特罗姆等编:《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问题与选择》,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IV页。)从而成为导致政府腐拜的一个重要根源。

为了避免和遏制这种现象的发生和加剧,世界各国从制度上、法律上、伦理道德和意识形态上做了长期不懈的努力。其中,当以下述几方面最为有效,也最能体现公共行政的民主取向。

其一,建立和健全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对政府的权力制约机制。这里,问题的关键是通过一套复杂的机制,既能防止政府的权力膨胀到难以控制而有害公民和社会的地步,又能避免损害政府的权威而以牺牲公共行政效率为代价。在这方面西方国家分权制衡构架以及中国的民主集中制各具特色。前者的特点在于各个国家机构各有各的职权,但彼此之间互相制约。这意味着每一个部门特别是行政部门行使权力的时候,都受到其他部门的监督和制约,都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因此不得不慎重行事。尽管如此,西方国家仍普遍出现了以行政权力膨胀为主要特征的所谓“行政专横”现象。

中国的民主集中制至少从形式上看,不同于西方国家循环型的分权制衡机制,因为最高国家权力可以追溯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其他国家机关包括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而它则不受其他国家机关的制约。但中国的全国人大其最高国家权力地位是仅就国家机构系统内部而言的,它表现的是宪法结构;若着眼于实际的政治过程,国家的最高权力的拥有者是作为惟一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的中央委员会,它表现的是党政结构。宪法结构与党政结构相结合,并以党政结构为核心,构成了中国政治系统的主体部分,这是其一。其二,无论是宪法结构还是党政结构又都通过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在反映和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上取得了根本的一致,从而体现了执政党和国家机关的人民性质。这是中国民主集中制本质上不同于西方分权制衡体制之所在。但从操作层面上看,中国的直线型权力结构仍然缺乏必要的分权和制约,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现象还普遍存在,人大的权力得不到充分保障,这必然影响对行政权力的有效控制,降低了公共行政的民主化水准。为此,应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和健全权力之间的内部制约机制,当务之急是从法律制度和程序上保证人大成为名符其实的国家权力机关,特别是确保人大切实履行重大事项的决定权和对由它产生的政府的监督权。(注:参见张惠敏等《健全我国人大监督制约制度的框架设计》,载《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第4期。)。包括加强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人事监督机制,建立或健全相应的组织机构。

其二,实现行政权力同经济权力的二元化分离,政府权力背离民主取向的经济基础本质在于行政权力与经济权力的融合。要保证公共行政的民主性,核心要解决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明确产权,真正确立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作为独立市场主体的地位,使经济组织摆脱行政附属物的地位。行政权力不再直接干预经济组织的权力,使企业在市场上行使自己的权力。这对中国这样一个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发展中国家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目前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以政企分开为突破口,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放权让利”为主线的“渐进式”改革思路的确立,中央将大部分部属企业下放地方管理,目的是减少行政干预,增强企业活力,但在政企不分的体制没有根本改变的条件下,这实际上只是将企业从中央的附属物变成了地方的附属物,造成了政企关系的地方化,使本来应该直接下放给企业的权力滞留在地方政府手中,企业仍未能真正成为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另一方面,在新旧体制交替的过程中,由于市场发育不全,企业在资金筹措、物资配置、能源供给等关键环节均遇到困难,又不得不求助于政府给予照顾或解决。针对上述状况,当前最紧迫的工作是要加快市场化改革的进程,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各级政府经济职能,切实贯彻政企分开的原则,明晰企业产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把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权力切实还原给企业,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同时,实现政府行政权力与国家所有权的分离,并把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经营职能分开,健全国有资产管理系统和运营机制。

2.切断政府部门与其主管的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连带关系。在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转变的过程中,计划体制下政府部门主管经济主体的职能趋于萎缩,但并未完全消失,而且政府部门与其主管的经济主体历史上形成的利益连带关系也仍然存在,因此应在撤并专业经济部门的基础上,加快变政府机关直接管理所属经济主体为行业管理的步伐,从而切断政府部门与其主管的经济主体的利益连带关系,从体制上消除政府职能错位的根源。

其三,健全公民对政府的民主监督机制,扩大公民对公共行政的参与。民主监督的关键是政府公共行政活动的公开性,即确保政府的透明度和人民对政府公共行政活动的知情权。包括公开机关工作计划、工作总结、人员管理和经费开支等情况。如果政府缺乏透明度,公民就缺乏必要的相关信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公民和社会就很难对政府进行有效的监督。在中国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也开始实施“公示制”,即政府行政机关通过向社会公开明示自己的职责范围、行政内容、行政标准、行政程序、行政时限和违示惩戒办法的方式,增强政府公共行政过程的透明度,自觉接受社会监督,提高政府为社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扩大公民对公共行政的参与,主要是指公民不通过代议机关,直接参与公共行政活动。公民对公共行政的直接参与既是公共行政的民主取向的突出表现,也是其重要保障,特别是对于以普遍性和后及性为特点的公共决策来说,没有公民的直接参与,公共政策往往缺乏对公民需求的了解以及对公民利益的整合,难以达成与广大公民的事前共识,在实施中必将遇到种种阻力。这样一方面有可能直接损害公民的合法权益,背离公共行政的民主取向,另一方面还会造成行政成本高而行政效率低的后果,即使该项行为本身正确,也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因此,政府应当为公民直接参与公共行政活动提供充分而有效的渠道,并且不仅在实体法上而且也在程序法上保证公民参与公共行政的权利,使公民在政府制定和实施与公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政策时,能够比较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意愿。近些年来,国际公共行政领域出现了倡扬公民参与的“社区主义”潮流:不少国家对政府与社区的角色重新定位,特别是把传统政治学、行政学很少讨论的“社区”概念,视为设计未来公共事务治理模式的关键因素。因为,政府难以解决的无数繁难公共问题,“社区”在这方面却具有独到的优势。例如,传统处理公共政策议题的层级常常是在中央或省级政府,社区主义治理的模式则强调自下而上地参与,使公共政策的制定更能符合民众最直接的需求。由此“社区主义”在欧美国家成为拓展公共行政领域的重要手段。在新加坡,李光耀致力于建立“新加坡人的社区主义”,(注:汪明生等:《海峡两岸公共行政与跨世纪发展研讨会论文集》,,第145、161页。),以使社区所有成员包括政府、民意代表、市民等,在公共论坛中都能理性地表达己方的意见,耐心地倾听他方的意见,并在社会系统中彼此增加充分的理解。这既有利于重建政府与民间的信任关系,又有利于整合国家与社会的总体资源以创造“双赢”的局面。

(二)政府的内部关系

公共行政的民主取向不仅体现在政府与公众的关系中,而且也体现在政府内部。后者恰恰为传统的公共行政所忽视,在以首长负责制为内在体制、以金字塔结构为外在形态的行政科层体系中,权力自上而下呈单向辐射状,组织结构趋于呆板、僵硬。这一状况与当代灵活快捷的信息社会以及不断变化的公民需求形成巨大反差,使行政组织无法对社会和公民需求的变化作出迅速而有效的回应。最近来,公共行政改革成为一个世界性潮流,其中至少有两项内容以政府内部关系的民主化为主要取向。

一是权力下放。即将原来集中于中央政府的权力下放到地方和基层的行政组织单位。这些权力包括提供各种服务的行动方案、行动程序以及相配套的人事、预算管理。权力下放使得公共行政能够面对公民需求,迅速调整行动方案,实现既定目标,解决社会存在的问题,并在与公众的互动过程中,建立相互信任、合作的社会关系。此外,由于地方和基层行政组织一般是由民主选举产生的,它们与其选民有更直接、更公开的接触和联系。地方政府拥有更多的权力,就会使选民感到他们所选举的政府是真正代表了他们的利益,其公共行政活动也就带有更鲜明的民主色彩。正因为有上述优越性,世界各国公共行政改革的一个共同内容就是权力下放。众所周知,中国的改革开放其一条主线就是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的权力下放。1978年以来中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以“放权让利”为主线的重大改革措施,初步建立了旨在尽可能充分体现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这一“互动”原则的机制。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原有体制下中央集中过多,管得过死的状况,以及地方政府权力与责任长期相背离的不合理运行状态已有较大改观,大大激发和增强了地方经济活力和地方政府管理的.自觉性和责任心,同时也在许多方面分担了中央政府的调控压力和增加了宏观协调的深度与广度,促进了中央关于地方发展目标和总体协调目标的实现。

二是赋予低层员工以更大的决策参与权。即全体行政人员包括低层人员都有对行政组织和个人目标的确立,对行政工作计划和程序的设计,以及对工作成果的评价发表意见的权利和义务。其实施途径主要有:①团体决策。即行政方针的决定,重要问题的解决,都由组织成员本着民主参与的原则,以团体决策的途径来制定或者抉择。这样可以博采众长,以保证决策方向的正确性。②咨询制度。即行政领导在对一项政策或事务作出决定之前,主动征询下属或有关方面人士的意见,从而使各项工作更加完善。③建议制度。即行政领导允许并鼓励工作人员对行政事务,自由提供意见,以便作决定时参考。通过建议制度可以广开言路,以不断改进各方面的工作。

权力的授予必然伴随着责任的规定,政府在获得人民直接或间接授权的同时,也就承担了相应的责任。与政府的民主取向一样,政府的责任取向也是政府的内在价值标准。这主要表现在政府对社会(公民)的责任以及政府内部的责任等两个层面。

(一)政府对于公民的责任

政府的责任首先表现为对国家权力主体的公民或代议机构负责,从根本上说,政府的一切公共行政行为,都必须符合和有利于公民的意志、利益和需求,都必须对公民承担责任。政府所承担的这种责任实质上是“公仆的责任”。它并非是空洞的政治口号,在公共行政实践中,它应具有可操作的标准和程序。经合组织最新出版物《负责任的政府》对政府提供的服务作了具体的质量规定:①让公民或企业参与决定政府应该提供什么水准、什么类型的服务,或者征求他们对这方面的意见;②告诉公民或企业,政府将提供什么水准、什么类型的服务;③公民或企业能够合理地期待得到这种水准的服务;④如果不想提供适当水准的服务,公民或企业就有权利申诉并要求赔偿;⑤提供服务的办事机构应该建立服务质量目标体系,并且对照目标向公众汇报服务结果。

当然,政府在对公民负责的同时,公民也承担应尽的责任(义务),如主动、自觉纳税,服从法律,支持和配合政府工作,这实际上体现了政府与公民的双向责任关系。

(二)政府内部的责任

现代国家行政组织规模庞大、部门横生、人员众多、分工细致、职能复杂,由此产生了行政组织体系内部中央与地方、各个层级、各个部门以及各个行政人员之间的、与行政权力的再分配相一致的行政职责分解问题,这就需要通过行政组织内部具体化的责任制度,以保证公共行政行为的规范化,克服随意性,减少行政失误,提高行政人员的积极性和行政效率,使各级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既分工又合作,既严肃又灵活,从而有效实现公共行政的既定职能。

首先,从宏观上看,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权力和责任划分,构成了政府内部最基本和最主要的纵向权责关系。能否正确处理这两者关系,合理配置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职责权限,直接关系到政府能否在整体上履行其应尽的职能和责任。就现阶段的我国而言,虽然经过近20年的改革和调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的权责关系已趋于合理,而且宪法和有关法律对这种关系已经有了一些明确规定,但这些规定大都过于原则化,比较笼统、宽泛,不易操作,使得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对它的调整带有较大的随意性和不规范的行为,造成中央与地方互相掣肘、互相侵权现象较为普遍。此外,由于中央和地方的权责划分不够明确具体,且缺乏规范性,由此产生的相互扯皮的现象时有发生。为了克服这一状况,就需要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职责权限,为此,有人提出首先应区分中央政府专有权力、地方政府专有权力以及中央与地方共有的权力三大类(注:参见谢庆奎等《中x政府体制分析》,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版,第124页。);也有人强调要从人事权、财权、产权、立法权、经济调控权等方面划分中央与地方的职责权限(注:参见施九青等《当代中国政治运行机制》,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78页。);还有人认为,凡没有划给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原则上应归地方所有(注:参见张文寿《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与思考》,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年版,第196页。),等等。我们认为,最根本的举措应是按照全面建立市场经济新体制的要求,实行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分级管理,做到两级管理的权利和责任的统一。具体地说,凡属全国性的事务,即涉及国家整体利益的事务由中央政府决定;凡属地方事务,即涉及行政区域利益的事务由地方政府决定。同时根据中央与地方政府在国家行政体系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来确定各自的核心领域,进而配备相应的职权。在配备职权时应遵循事务同类和职责权相称原则,尽可能将职权作整体划分,使它们各自有专门的管辖领域,并在各自的管辖领域内拥有较为完整的权力(注:参见潘小娟《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若干思考》,载《政治学研究》第3期。),同时承担相应的责任。在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职权的基础上,使中央与地方权力责任关系规范化、法制化,也就是说,中央与地方应在法治基础上形成新型的权力责任关系。为此,我国应以现行宪法的有关规定为依据,制定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与地方关系法》,以法律规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包括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职责权限的划分原则、各? 缘闹叭ǚ段А⒅叭ɑ值氖侄巍⒅醒攵缘胤郊喽降某绦颉⒎绞胶褪侄蔚鹊龋员3种醒胗氲胤饺ㄔ鸸叵档南嘤ξ榷ㄐ裕岣咧醒胗氲胤饺ㄔ鸸叵档髡难纤嘈院凸娣缎浴?/P>

其次,从微观上看,在政府组织内部,权力一般是自上而下层层授予的,相应地责任则是自下而上层层负责。从实际情况看,行政首长责任制是世界通行的政府管理体制,当代世界各国政府80%以上实行首长责任制。在这种体制下,一方面,行政下级对行政上级最终对行政首长承担忠于职守、努力工作、提高效率、遵纪守法的责任;另一方面,一切行政行为不管是否行政首长所为,行政首长都有连带责任。这种连带责任关系是为了强化行政首长的授权责任和管理压力,使行政首长不仅严于律己,正确授权,而且也要严于律他,善于监督。可见,在行政组织中,行政首长和行政下级实际上存在着一种双向责任关系。它要求经法定程序进入行政体系中的公职人员,一经确立行政职务关系,必须履行职务,不失职;必须遵循权限,不越权;必须符合法定目标,不乱用职权;必须合理行使自由裁量权,避免行政失当。它赋予公职人员与所处职位和职务相符合的职权和责任,从而建立职位、职务、职权、职责相一致的工作责任制度。这种责任制度保证了政府整体的权威性和公共行政的高效率。相反,如果在政府内部、机关各部门之间、工作人员之间缺乏这种明确、细致、稳定、长期的工作责任制度,权大责小造成胆大妄为、专横跋扈? ㄐ≡鸫笤蛟斐山餍∩魑ⅰ⑺跏炙踅牛灾掠诰咛宓男姓鹑纬3D:磺澹鼓承┮蚯秩ā⑹е靶形男姓鹑挝侍庖蛟鹑沃魈宀磺宥薹ㄗ肪浚唤錾撕π姓睾托姓嗽钡墓ぷ骰裕涟姓吐傻闹葱幸约靶姓实奶岣撸乙不嵊跋煺男卸怨窦捌浯砘氐脑鹑巍?/P>

除了行政首长负责制外,行政组织内部针对某项任务,上下级之间进行授权分工,经常用“责任书”的形式来确定责任的归属。这种“责任书”一般用于行政系统内的上下级行政机关之间、行政委托与被委托人之间。它是一种典型的责任制,起着行政权力的再调整、行政责任的落实和行政后果的明确等作用。主要的类型有:行政授权合同、行政委托合同、行政责任合同等等。这些形形色色的行政责任制有利于克服人浮于事、推诿塞责等主义现象,有利于解决“有权不管事,干事却无权”等问题,有利于上级对下级的控制和管理,有利于理顺行政内部关系,整合行政资源,提高行政效能和效率。它们一般局限于行政系统内部,是行政管理制度的具体化和变通方式,包括权力、责任、利益及奖惩等调控机制,是行政上级进行动员和控制以保证行政实施效果的有效方法。

由上述可见,公共行政的责任与民主取向,固然有侧重点的不同,但两者的相关性是非常密切的。

1.公共行政的责任取向是民主取向的必然要求。政府的公共行政权力来自人民主权的让渡,公共行政向人民负责是这一主权原则的合乎逻辑的发展。而只有将政府对人民以及政府内部各层级、各部门、各职位之间的严格、明确、具体的责任关系落实到位,人民主权原则才能从理想变为现实,公共行政的民主取向也才能真正确立。

2.公共行政的民主取向是责任取向的内在推动力量。公共行政的民主取向意味着政府必须以人民的同意和支持为合法性依据,意味着政府的一切行为必须符合公民的利益和意愿,意味着公共行政过程的公开化以便接受公民的监督,意味着公民不断扩展着的对公共行政的参与,还意味着公共行政不仅要充分地反映和实现各阶层公民的利益要求,也要充分调动各级政府和部门以及广大行政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些无疑构成了强化政府责任的强大的动力和压力,迫使政府强化为公民负责的“责任心”,并通过严密高效的内部权力—责任体系来履行好自己的责任。

3.公共行政的民主取向和责任取向借助于法律、法规而得以统一。“民主的政府”和“负责任的政府”首先是由宪法加以确认的根本宪法原则,然后再由各种程序性行政法规和规章制度加以细化。就政府而言,宪法和有关法规、规章不仅涉及到公共行政基本价值准则——民主行政和责任行政,而且还涉及到公共行政运作方式和常规性行政事务的处理方式,它对外把公共行政对社会对公民的责任具体化和可操作化,对内则规定政府内部每个机构、部门和职位所应承担的行政责任;就公民而言,它规定了公民实现自身权利和履行义务的方式和程序。因此,它在确定政府与公民的“公仆—主人”或“委托—承诺”关系的同时,也确定了政府与公民的“命令—服从”关系,它规定政府必须以高质量的服务满足公民的需求,来换取公民的服从,来确立政府的权威。

对毕业论文管理信息化的思考 第8篇

一、毕业论文管理过程梳理

1、选题

系 (院) 为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选题后, 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和方向选择具体命题进行毕业论文的撰写。选题结束后, 方可填写任务书和开题报告。在选题环节如不有效控制进程, 就会出现部分学生和老师拖延的现象, 造成其后的论文撰写滞后。

2、论文撰写环节

为了控制学生的论文进度和检查老师的指导情况, 需要保存每次的指导记录, 但通常是指导教师不会立刻将指导记录写下来, 而是最后统一补上, 这样就导致指导记录通常是不完全的甚至是胡编乱造的。论文经过审阅和评阅之后, 方可提交答辩, 同时提交审阅意见表和评阅意见表, 最后学生书写小结表。在这个过程中, 会出现数量众多的表格的填写工作, 如何规范其填写过程, 始终是毕业论文管理工作中的难点。

3、答辩和成绩评定环节

论文答辩结束后, 上交答辩表, 并根据各答辩小组上报的成绩统计形成学生毕业论文最终成绩。但由于该成绩由指导老师、审阅老师、答辩小组、答辩委员会等几方面给出的成绩综合决定。因此, 任何一方成绩缺少或有变动都将影响到最终成绩的给出。

二、毕业论文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

由上述毕业论文管理的过程可以看出, 传统的采用人工管理加纸质文档的形式不仅在人力、物力、财力上造成很大开销, 而且很容易出现一些失误和延误。现总结如下:

1、效率低下

论文管理中有很多文件要发放、表格要填写, 诸多文件管理起来容易产生混乱, 重复填写、错误填写等情况时有发生。对于这些文件表格如能集中管理、查阅、填写, 则可以有效提高效率。

2、沟通不畅

各级管理人员、老师和学生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互动平台, 容易出现如信息发布和接收不同步、信息传达不到位等情况的发生。对不能面对面沟通的, 论文的修改则需要教师逐字逐句地在文中作标注, 然后通过电子邮件发送, 造成指导教师工作量的增加。

3、容易出错

论文管理参与人员众多且分散, 容易造成信息缺乏一致性。如学生最初选题和最终论文题目由于中途变更而造成数据不一致, 论文的多次修改版本会由于管理混乱而提交错误等。

可以看出, 毕业论文工作周期长、数据量大、效率低、出错率高。因此, 采用信息化的管理手段是必要的, 也是大有作为的, 而借助论文管理平台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三、毕业论文管理工作努力的方向

由于高等院校不断的扩招和发展, 传统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面对纷繁复杂的论文管理工作, 作为管理者, 就应抛弃旧的落后的管理方法与管理手段, 改变旧的管理观念。针对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提出新思想、新方法。充分利用先进的、现代的管理方法与手段, 积极创新, 思考如何提高管理效率。

1、投入经费、组织研发或购置毕业论文管理软件

结合工作实际, 投入一定的经费, 研发或购置毕业论文管理软件, 充分利用网络管理, 从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给定选题范围、学生选题、论文任务书、开题报告、论文初稿、论文二稿、三稿及各环节联系、检查、监控都通过网络来完成。

2、注重毕业论文管理工作相关人员的培训

重视高校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及教学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 加强对购置或研发的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学习, 减少基层各级管理人员频繁流动, 对新调岗的管理人员进行上岗前的培训, 并结合新时期的要求, 不断转变管理观念, 定期组织各类相关人员培训, 熟练掌握现代管理手段, 为改进旧的毕业论文管理模式, 创新论文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实现毕业论文指导过程、检查和管理过程、监控过程网络化

在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所有文字字号、论文格式, 每个环节的都有规范填写要求, 错填漏填, 字数未达到要求, 通过软件自动提示, 要求修改, 否则不予提交。从论文初稿到定稿可以通过网络提交, 指导教师上网提出修改意见, 提出论文要求, 网上返回学生修改, 最后将定稿提交, 指导教师采取网上审核。各种检查材料采取网络提交, 才能提高管理效率, 并且通过网络检查学术不端行为, 毕业论文的撰写才能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在检查管理过程中, 管理人员通过网络随时检查毕业论文各环节进展及完成情况, 对没有按时完成毕业论文的学生予以警示, 实行有效的监控。检查人员可以在规定的检查时间期限内, 灵活安排自己的检查工作。

综上所述, 只有充分利用现代管理手段, 实现网络管理, 不断提升现代化管理水平, 提高基层过程管理工作效率, 毕业论文管理工作质量一定会提升, 毕业论文管理工作会更为规范。只有我们管理者不断转变管理观念, 充分利用网络管理, 才能高效、快捷地保证毕业论文质量, 实现毕业论文的规范化管理。

参考文献

[1]叶志军, 徐爱江.论本科毕业设计 (论文) 选题质量的控制与管理[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 2008, 6 (02) .[1]叶志军, 徐爱江.论本科毕业设计 (论文) 选题质量的控制与管理[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 2008, 6 (02) .

相关文章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精选12篇)创新公共服务 第1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对国家或区域的技术创新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科技...

3
2025-10-24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精选9篇)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第1篇匆匆读后感500字_读《匆匆》有感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

1
2025-10-24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精选17篇)草莓教学 第1篇“风儿轻轻吹,彩蝶翩翩飞,有位小姑娘上山摘草莓,一串串哟红草莓,好像……”优美的歌词,动听...

3
2025-10-24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精选7篇)仓储类课程 第1篇物流产业是复合型产业,发达的物流能加速传统运输、仓储和零售等行业向现代物流服务领域延伸。...

1
2025-10-24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精选8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第1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作为诗性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审美批评,同文学艺术实践...

2
2025-10-2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精选6篇)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第1篇莲山 课件 w ww.5 YK J.COM 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二、试题所体现的新课程理念和...

4
2025-10-24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精选2篇)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第1篇常州市河海中学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 八(1)班创 文 明 班 ...

4
2025-10-24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精选14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第1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及签字样本兹证明为我公司财务负责人。特此证明。身份证复印...

3
2025-10-24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