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对教师因素的现状调查(精选3篇)
从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对教师因素的现状调查 第1篇
从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对教师因素的现状调查
本文从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教师因素着手,通过问卷调查,从教学方式、授课内容、创新意识、教师自身素质、师生关系等方面了解当前高校教师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现状,并提出相关建议.
作 者:张艳平作者单位:西安财经学院,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100刊 名:文教资料英文刊名: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年,卷(期):“”(12)分类号:G64关键词:大学生 创新能力 教师因素 现状调查
从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对教师因素的现状调查 第2篇
创造者应具有能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并能举一反三的能力这是创新能力的前提。以下将从三个角度阐述。
1、传统教育方式使得大学生创新积极性普遍低下
一般的高校教育旨在强调知识传递, 通过考试考核, 以成绩论高低, 造成大学生思维统一, 千篇一律, 学生为考试而学习, 为成绩而努力。学生被动思考, 缺乏思维拓展, 不会思索着寻求不同之处, 根本谈不上培养创新能力。
在传统教育中, 学生总是被动接受, 教师只管讲, 形成了统一的学习模式, 类似于机器, 这样就会使学生的个性发挥受到约束甚至还未被开发出来便被扼杀在摇篮中, 最终导致学生创新能力根本得不到提高。
2、学生自身问题制约着创新能力的培
传统的教育模式家长老师只看重成绩, 因此学生都只是考试能手, 只学不会用。同时, 在那样一个规模壮观的为了前途而互相比拼的激烈的战场中, 学生的奴隶性驱使自己习惯了被老师规划未来, 而自主学习的能力一再低下, 进入了相对松懈的环境后, 更加变得懒散, 也不愿意参加学校和社团的各种活动, 与此同时, 创新能力也走入人生的最低点。
大学以前, 升学压力使得学生对于除了考试有关专业外的知识根本没有什么涉猎, 而出现了知识结构不均衡现象。迈入大学校园后, 生活在舒适环境中, 就几乎失去了对外界的吸引力。因此, 大学生素质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人文素养, 而这种素养的提升仅限于基本的课本课堂, 便是杯水车薪。
3、某些非智力因素限制了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的提高受很多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智商高低和创造力之间无明显关联, 一个高智商的人可能在性格、毅力等方面表现的较为脆弱, 对他人的依赖性可能很强, 故不一定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每个人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同, 要承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所以在创新过程中会遇到的许多困难。在解决这些困难的同时, 人们需要以饱满的热情去应对, 坚定信念、持之以恒、锐意进取、不骄不躁、永不懈怠。这些非智力因素, 对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十分重要。然而, 这种完善的性格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而是在后天的锻炼中逐步积累与培养的。
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的方法探究
1、改革教育体制
传统的教育体制束缚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发挥。要想转变传统的教育体制与模式, 必须建立以社会为本和以人为本相结合的教育观, 这不仅要求我们把满足社会的需求作为教学的目标, 更要求把提高个人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大学生创新思维的激发, 要求高校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鼓励学生拓宽兴趣爱好并承认性格的多样性, 不断开展具有创造性的教学活动, 以增强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能力, 在教师的指引下发挥独特的创造力。
高校教师应该让大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学习, 适当减小学生身体和精神上的压力, 努力培养其对于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 此外, 高校教师应以提问的方式鼓励学生多思考、勤思考, 在课堂上鼓励学生针对某一问题展开讨论, 多参与类似活动, 已达到其乐融融的学习状态。
2、注重培养动手能力
实验课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最佳途径, 书本上预先设置好内容均可通过实验中的动手操作得以体现, 这对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消除传统的思维定式均有帮助, 而这些也正是大学生独立思考, 验证并解决书本和实验中存在疑惑的最佳平台。因此, 开放大学的实验室, 高校老师给予指导而非指挥变得异常关键, 这样既增加了实验课创新性, 又改变了传统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的实验教学模式。
本科生导师制对于学生来说是很好的培养方式。现阶段, 对于一般的工科院校, 只有研究生才能进入课题组。实际上, 在本科教育阶段中以科研为导向, 鼓励并支持本科生参加科研活动, 对逐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十分必要的。自身的参与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 培养其兴趣爱好, 在此过程中, 书本知识也能够得到进一步强化, 帮助记忆和理解, 同时增强了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
3、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
近些年来, 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成为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步。
高等院校应该着力营造一个更加健康和谐的教育氛围。在教育过程中, 一是要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注重充实自身精神和提高自身素质。二是要完善大学生的性格, 使其更加乐观豁达, 举办各种有益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激发其潜在的创造力。三是要培养大学生养成宽以待人的胸襟, 敢于正视自身的优缺点。四是有针对性的开展大学生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 以纠正甚至消除大学生的不良心理问题。
在以上的心理教育过程中, 教育者要做到细致耐心, 以发挥其积极作用;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 使教育双方在一种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学习, 使受教育者慢慢接受并主动进取、开拓新的精神风貌, 并逐步建立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健康的心态。
4、注重教师本身创造力的提升
从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对教师因素的现状调查 第3篇
一、引导学生思考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在《手脑相长歌》中说:“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双手能做工,大脑能思考。……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所谓思考,是比较深刻、周到的思维活动。俗话说:“勤思脑子灵。”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要联系生产、生活中的实例,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思考。以激发学习的兴趣,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学习牛顿第三定律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一些生活中的实例:龙舟赛时,运动员总是步调一致地向后奋力划动浆,龙舟却快速向前进了;奥运会时,赛跑运动健儿,他们的双脚总是用力往后蹬,身体竟飞快往前冲刺;吃饭时,不小心嚼到砂粒,砂粒虽然被嚼碎,但牙齿也已经很痛。然后,启发学生思考如下问题:龙舟赛时,运动员用力的方向是向后,为什么龙舟反而会向前运动?奥运会赛跑运动员,脚蹬地的力的方向向后,为什么人却向前了?吃饭时,本来是牙齿对砂粒施加了力的作用,怎么反过来牙齿也会痛?激发学生的思维后,进而与他们一起分析:运动员用力向后划水的同时,水也对浆施加了向前的力,所以龙舟才会向前;奥运健儿的脚对地面向后施力的同时,地面也对脚施加了向前的力,于是身体才向前运动;人的牙齿对小砂粒施力的同时,小砂粒反过来对牙齿施加了力,因此,牙齿会痛。从而总结归纳出:两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即两物体间存在着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把知识进一步拓展,便得出牛顿第三定律内容。
又如,在讲述串并联电路时,先提出问题:①把两只白炽灯L1“220V25W”和L2“220V100W”串联接在220V的电源上。哪盏灯更亮?②如果把L1、L2并联接在220V的电源上,情况又如何?让学生思考一会后,做演示实验,实验现象是:串联时,L1较亮;并联时,L2较亮,为什么?学生带着疑惑,带着思考,学习该节的内容。在与学生共同探讨有关串并联电路的规律后,学生便欣喜地发现,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可以很好地解释刚才的实验现象:设灯L1的电阻、电压、电流、功率分别为:R1、U1、I1、P1:灯L2的电阻、电压、电流、功率分别为:R2、U2、I2、P2(其中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可知RI>R2)。在串联电路中,I1=I2=I(U1≠U2)所以,P1=U1I1=12R1,P2=U212=12R2,那么P1/P2=R1/R2,由R1>R2,得P1>P2,即L1比L2亮。在并联电路中。U=U1=U2(I1≠I2),所以P1=U1I1=U2/R1,P2=U212=U2/R2,那么P1/P2=R2/R1,由R1>R2,得P2>P1,即L1比L2暗。找到答案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串并联电路有何明显不同?经过类比。学生也很快得出了结论:串联电路的电阻可以起分压作用,电阻大的分压高;并联电路的电阻可以起分流作用,电阻大的分得电流小。再深入思考,又有学生发现,利用这一结论,运用公式P=U1可以快捷地解决刚才那两个问题:L1与L2串联时,因为电阻大的分压高,即U1>U2(I1=I2),由P1=U1I1,P2=U2I2可知,P1>P2,即L1较亮;L1与L2并联时,因为电阻大的分得的电流小,即I1 二、引导学生实验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既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了解自然规律的重要方法。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不失时机地创设实验的平台,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验活动中去,动手又动脑。把获得的信息进行演绎,归结成结论,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与科学探究能力。 例如,在教学《全电路欧姆定律》时,为加深学生对公式I=E/(R+Ri)的理解。笔者用铜,锌片分别作两电极,以西红柿或苹果、湿土等实体制作水果电池。配备电流表、电压表检测,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实验初时。失败比成功多。笔者就提示他们:这是因为电池内部也有电阻,而这种电池内部电阻大,根据公式I=E/(R+Pd)和u外=E-U内=E-IRi可知,当R、E不变时,Ri变大,电池对外提供此电流与电压就很少。要使这种电池发挥作用,就得想办法减少其内阻,谁是爱迪生呢?学生思考着,讨论着,一次又一次尝试着,终于找到了的办法:铜锌片之间用口纸来隔开,再把纸用食盐水浸透,这就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电阻,也方便把十多个这种电池叠在一起实现串联,使小灯泡亮了起来,他们为自己的成功而兴奋不已。 由此可知: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抓住恰当时机,让学生多做实验,引导他们在实验中进行思考,积极讨论,只要勇于探究,就会有所发现,就会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创新能力也就水到渠成了。 又如,在教学《光的全反射》时,笔者安排了一个实验,在玻璃试管里放入一个彩色粉笔头,然后将试管放人盛有清水的烧杯中。当从烧杯口上看时,试管壁像镀银一样明亮,而试管里的粉笔头却不见了。可以在学生操作并观看了现象之后。提出了两个问题让他们思考回答:①试管壁为什么像镀银一样明亮,对这个较难的问题,要留下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寻找答案,其间给予适当的提示,使学生认识到这是全反射现象的表现。②怎样才能再现粉笔头?对这个问题学生情绪高昂,议论纷纷,争相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将试管从水中拿出,有的说将粉笔头从试管里取出,有的说从水平观看,有的从试管口观看,等等。待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揭示了最佳答案:在试管里注入水。这个有趣的实验吸引了学生,奇特的现象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驱使他们去观察思考。去讨论探究。尽管学生发表的看法可能不是教师所期望的答案,但都是学生在动脑筋思考、积极探究的结果,他们可以从中体验到探究过程的曲折与乐趣。 三、引导学生讨论 职教物理教学的具体目标提出,学生要“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即平时常说的“讨论”,养成“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提出一些与所学的概念或规律相关的问题,给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与交流,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促进对所学的概念或规律进一步的理解,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与他人沟通的能力。 例如,在讲述一个物体,从高度为h的光滑斜面顶端开始下滑,求物体下滑到斜面下端时的速度(不计空气阻力)这一例题之后,提出问题,把斜面换成曲面,结果如何,让学生自由讨论。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出现三种答案:第一种认为,速度会变慢;第二种认为,速度不变;第三种,无法确定(少部分学生);此时,教师已成竹在胸。出现第一种答案的原因是认为运动路径变长,所以速度就变慢,是凭直观感觉;第二种答案说明这部分学生对本章节已经理解;出现第三种答案的原因可能是听不懂。或对本节知识不理解。于是针对这三种情况,与学生一起运用相关知识分析、探讨,从而得出了利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问题的条件和关键点:条件是只有重力做功(接触面光滑),关键点是只与物体所处的初末状态有关,而与运动路径无关。即运用公式1/2mv2=mgh解决问题,只考虑物体所处的初末状态,不涉及中间过程,相当简便。这样,通过讨论,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培养了他们的讨论、交流能力。 又如,在讲述了电磁波的概念后,让学生就其应用进行讨论,他们都涌跃参与,根据自己所了解的情况,提出各种应用的实例,气氛相当热烈。于是,教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把应用实例归纳、分类:在日常生活方面,电视机、空调、汽车车门的遥控;在通讯方面,通讯卫星进行电视节目转播,手机进行通信联络;在航天方面,地面控制中心对“神州七号”、“嫦娥一号”的控制;在军事方面,我国研制的歼-13隐形歼击机,所采用的多项“隐身技术”,有效地逃避雷达电磁波的捕捉……通过讨论,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习的热情,加深了对电磁波知识的理解,树立了自信心,培养了团结协作的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