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克罗恩病范文(精选7篇)
肠克罗恩病 第1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5例中, 男性3例, 女性2例, 年龄22~35岁。5例均发生在空肠、回肠及结肠。均无家族史。根据临床表现、体征结合X线气钡造影及肠镜检查、病理切片报告及手术后病理切片报告、病理报告进行诊断。
1.2 临床表现
5例中出现右下腹绞痛1例, 中腹持续性疼痛4例;腹泻3例, 黏液样便、稀稠便或水样便, 每日3~5次, 均无脓血便, 无里急后重;腹胀3例;恶心及呕吐2例;食欲缺乏3例;消瘦3例;发热2例。轻度贫血2例, 中度贫血1例。肠外表现:虹膜炎、关节炎。查体:右下腹或脐偏右侧压痛5例, 肌紧张及反跳痛1例, 右下腹包块2例。大便隐血试验阳性3例。X线气钡造影2例, 肠镜检查3例, 手术病理切片报告2例。小肠及大肠Crohn病3例, 大肠Crohn病2例。病理:黏膜溃疡和非干酪样坏死、肠壁增厚、肠管僵硬、鹅卵石改变。
1.3 误诊及并发疾病
5例中有1例误诊为急性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 术后病情未好转, 1个月后被肠镜病切确诊为克罗恩病。5例中并发肠梗阻2例。
1.4 治疗及结果
本组中1例手术加综合治疗;2例内科综合治疗后病情完全控制、症状全部消失;1例内科保守治疗病情好转;1例在早期治疗期间。经内科保守治疗期出现外科并发症者转手术治疗。
2 讨论
2.1 病因及发病机制
Crohn病, 是1973年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小组建议定名, 并有许多学说解释或说明该病的可能病因。确切的病因至今尚未明了, 较多学者认为本病并非单一因素所致, 感染学说、自身免疫异常学说是目前大多数学者最为关注的病因学说。流行病学资料表明, 此病不属于传染病, 西方国家发病率高于其他地区, 可能与环境因素有关。近年来, C r o h n病在我国发病有增多趋势。
2.2 病理特点
Crohn病病变主要侵犯黏膜下层, 为累及不同长度肠段的急性炎症, 局部肠壁黏膜充血、水肿, 表面呈块状增厚如卵石, 偶有因黏膜高度水肿而呈胶冻状, 红肿区与正常肠管之间有明显的分界线, 呈典型的节段分布, 有时可见几个病变肠段由正常肠段分隔而形成“跳跃式病灶”。病变处可见深浅、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溃疡, 常位于肠壁的系膜, 深者可达黏膜下层, 溃疡间的黏膜肥厚隆起呈息肉样。2.3病变部位及好发部位Crohn病变呈节段性, 可累及从口腔到肛门的整个消化道, 其中以小肠最多。本组5例发生在空肠至结肠, 其中以回肠末端及盲肠升结肠多见。2.4临床表现及临床分级Crohn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以20~50岁最多见。年轻患者, 发病较急, 主要表现为中腹及右下腹痛、发热、伴恶心呕吐、食欲减退、消瘦、大便改变、便血、贫血、腹部包块, 肠外表现, 多数患者呈慢性经过。但有部分患者表现为急腹症而就医如肠梗阻、肠腔脓肿、内瘘、游离穿孔合并腹膜炎、消化道出血等。因此, 克罗恩病尚无统一的分型方法与规定。有的依据发病缓急程度病理变化与临床表现的症状来分, 分为急性阑尾炎型、慢性肠炎型、肠梗阻型、腹腔肿块型、腹膜炎型、出血型、中毒性巨结肠型;有的按轻、中、重度来划分;有的按病变范围分;有的按临床发病过程分初发型、慢性持续型、慢性复发型和急性暴发型。本病起病隐袭, 早期多无明显症状或早期病情未发现, 误诊率高。值得注意的是, Crohn病还可有肠外表现, 如游走性关节炎、结节性红斑、口腔溃疡等。临床上对慢性腹泻、发热、腹部肿块原因不明者应做肠镜及病理切片检查, 提高本病早期诊断率。
2.5 治疗
Crohn病的治疗包括综合治疗与一般治疗。综合治疗:包括药物、要素饮食、外科手术、对症及心理治疗等。一般治疗:发作时需要严格控制活动, 宜卧床休息, 病情严重者需要暂禁食, 及时纠正水与电解质平衡紊乱, 腹痛可用阿托品或其他抗胆碱能药物, 必要时加用镇静药或镇痛药。另外, Crohn病不是手术可治愈的, 即使将病灶全部切除, 也不能防止复发, 术后是否需要继续药物治疗需进一步探讨。
1例克罗恩病并发肠瘘的护理 第2篇
1病例介绍
患者, 男, 24岁, 以“回盲部切除术后, 反复切口流脓半年余”为主诉入院。患者两年余前, 在当地医院行“阑尾切除术”, 术顺, 术后恢复可。因“克罗恩病并不全梗阻”于我院行“回盲部切除术”, 术顺, 术后恢复顺利出院。出院后予口服激素、调节肠道菌群等处理。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血便, 考虑克罗恩病伴溃疡出血, 就诊某三甲医院, 予行手术治疗 (具体术式不详) , 术后反复出现切口流脓, 偶见食物残渣, 迁延不愈。遂以“肠瘘”收住入院。发病以来每日腹泻约3~4次, 右腹见约15 cm切口, 上段愈合差, 可见粪渣溢出, 局部稍红。入院后予完善各项术前检查, 择日在全麻下行剖腹探查+末端部分回肠部分降结肠 (包括肠瘘处组织) 切除术, 术后予抗炎、制酸、营养、支持等治疗。术后病理示:部分回肠及升结肠肠黏膜慢性炎症, 部分区域黏膜层广泛糜烂伴溃疡形成, 肠壁全层薄壁血管增生并扩张充血、出血, 伴化脓坏死改变, 局灶伴多核巨细胞反应, 并于肠周脂肪组织中查见淋巴结5枚呈反应性增生。患者一般情况可, 切口愈合良好, 呈Ⅱ/甲级愈合, 予12月8日办理出院手续。
2护理
2.1一般护理克罗恩病是慢性病, 患者的精力较差, 因此要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 减少探视, 并嘱患者多休息, 避免劳累。
2.2饮食的护理患者由于肠液的大量丢失, 引起电解质紊乱等营养不良症状, 应及时给予肠内、外营养支持。可根据患者的诊断、病变部位、疾病阶段、病情等进行适当调整。正确的饮食既对疾病的恢复有帮助, 又可预防复发。本患者又有腹泻症状, 因此, 应指导其进食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少渣食物的同时, 及时给予补充肠内营养, 促进肠黏膜修复, 以调整肠道菌群, 使机体免疫力提高, 以耐受手术。术后, 为减轻肠道负担, 利于炎症的愈合, 禁食时间较一般肠道手术稍长。当肠功能恢复, 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后, 要根据患者是否有腹泻、肠梗阻等不同症状, 针对性给予饮食指导。Imes等[3]也认为, 6个月的个体化饮食咨询可显著降低门诊克罗恩病患者的疾病活动指数, 提高疾病缓解率, 减少药物治疗和住院天数。
2.3心理护理克罗恩病与肠外瘘相结合, 使病情加重, 病程长, 痛苦增大, 经济负担变重, 患者又年轻, 未婚, 且瘘口外露, 肠液不断外溢, 患者易产生恐惧、自卑的心理, 因此生活质量下降。Goodhand等[4]分析了101例CD患者, 也认为该类患者由于相关临床症状、社会心理原因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李晓婷等[5]对115例CD患者进行调查后发现, 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水平不佳, 对焦虑、抑郁评分均有影响。本例患者因长期病情迁延不愈及经济和社会因素的双重作用, 经焦虑、抑郁量表评估, 患者出现焦虑或抑郁等心理症状, 生活质量下降, 对生活失去信心。因此, 护士应为患者创造良好的治疗及护理氛围, 并随时与患者沟通交流, 了解患者对疾病和肠外瘘的认知水平及心理状态变化, 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有效的护理干预。音乐是一种非常好的放松疗法, 当出现负面情绪时, 可适当的听听自己喜欢的音乐来排解。同时, 随时了解国内外有关CD治疗的新进展, 及时反馈给患者。在减轻患者痛苦的同时增加战胜疾病信心。
2.4对症护理
2.4.1局部皮肤的护理:由于漏出的肠液中含有消化酶, 对皮肤组织有很强的腐蚀性, 常引起瘘口周围皮肤潮红、糜烂和轻度肿胀, 易引起感染。因此, 需及时清除漏出的肠液及粪渣, 保持瘘口周围皮肤的清洁干燥。同时, 可涂复方氧化锌油膏保护瘘口周围皮肤。漏出液较多时, 可采用敞露疗法。局部皮肤发生糜烂者, 可用红外线烤灯照射。
2.4.2腹泻: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病情重者需禁食, 并静脉输注营养液, 同时观察并记录大便颜色、性质、量及次数, 留取标本送检, 并做好肛周皮肤护理。如腹泻严重时, 便后可用温水坐浴, 以减轻疼痛及肛周水肿。饮食则避免生冷、刺激性食物。
2.4.3发热:是突出临床症状之一, 炎症及组织破坏后, 引起毒素的吸收是主要病因。一般为低热或中等热, 严重或化脓性感染时, 可出现毒血症状, 表现为炎高热、寒战等[6]。因此, 应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2.5用药护理克罗恩病至今尚无特效药, 但应明确诊断, 及早用药。因CD病程长, 病因复杂, 需要靠药物长期维持治疗。因此, 用药时应向患者讲解药物用法、用量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按时定量遵医嘱服药。如有不良反应, 及时报告医师。定期复查血液常规、肝肾功能。
2.6防治并发症
2.6.1鼓励患者深呼吸、咳痰、翻身及早期活动:每1~2 h协助其翻身, 按摩肢体受压部位, 用双手按压其腹部, 鼓励其做深呼吸, 咳痰时给予叩背, 以利于肺功能恢复, 减少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术后24~48 h, 生命体征平稳后, 协助患者适当下床活动, 以预防肠粘连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2.6.2注意观察患者腹部和全身情况:术后前3天每6 h监测一次体温, 尤其要注意观察患者腹部, 及时发现切口感染, 腹腔脓肿及吻合口瘘;还要注意观察患者有无腹胀, 以防肠梗阻发生。若发生腹痛、出血等并发症, 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2.7健康教育帮助患者及家属正确认识疾病易复发的特点, 强调预防复发的重要性。并嘱其适当从事轻体力劳动, 注意劳逸结合, 生活要规律。吸烟是克罗恩病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会使病情恶化、复发率升高, 因此要积极劝导患者戒烟, 保持心情愉快。合理饮食, 保证充足的营养及饮食注意事项。告知遵医嘱服药的重要性及互留联系方式, 以便随访。当病情变化时, 及时复诊。
3讨论
克罗恩病是一种胃肠道慢性疾病, 临床表现多样, 反复发作, 迁延不愈, 病程又长, 手术及再手术的风险又高, 手术患者术后又易发生短肠综合症、肠瘘、腹腔感染等并发症。随着疾病进展几乎都会有终身复发倾向[7], 患者身心压力非常大, 易出现抑郁、焦虑, 缺乏治疗信心。因此, 护理的重点在于心理护理、营养支持、并发症的防治及健康教育。心理护理, 可缓解患者焦虑抑郁情绪, 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而术前加强营养支持有助于提高手术耐受性, 预防术后并发症, 护士要有极大的耐性和高度的责任心, 要反复多次讲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的必要性, 以及精神因素与疾病的关系, 去除不良习惯, 减少发病因素, 同时, 要认真做好药物宣教, 告知患者要规范化治疗, 不可随意减量或停药。并指导其学会自我观察疾病的症状和体征, 如有异常, 及时随访。因此, 做好健康教育, 可减少并发症, 提高治愈率, 早日回归社会。
关键词:克罗恩病,肠瘘,护理
参考文献
[1]郑家驹, 史肖华, 竺霞霜, 等.我国克罗恩病不同年代发病率及患病率的比较[J].中华内科杂志, 2011, 50 (7) :597-600.
[2]Lichtenstein GR.Treatment of fistulizing Crohn's disease[J].Gastroenterology, 2000, 119 (4) :1132-1147.
[3]Imes S, Pinchbeck B, Thomson AB.Diet.counselling improves the clinical course of Patients wish Crohn's disease[J].Digestion, 1988, 39 (1) :7-19.
[4]Goodhand JR, Wahed M, Mawdsley JE, et al.Mood disor ders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relation to diagnosis, disease activity, perceived stress, and other factors[J].In flamm Bowel Dis, 2012, 18 (12) :2301-2309.
[5]李晓婷, 刘云, 任建安, 等.克罗恩病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 2014, 49 (1) :70-73.
[6]周宇.12例应用英夫利西单抗治疗克罗恩病的护理[J].黑龙江中医药, 2011, 40 (6) :41-42.
肠克罗恩病 第3篇
1 材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肠克罗恩病患者120例, 随机分组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每组60例患者.选取患者均符合肠克罗恩病诊断标准.实验组患者中男36例, 最小年龄7岁最大者75岁;女24例, 年龄最小为6岁, 最大74岁;此外合并继发肠梗阻者有10例, 反复溃烂3例以及肠瘘2例.对照组患者中男33例, 最小者6岁, 最大者78岁;女27例, 最小年龄5岁, 最大者76岁;对照组中合并肠梗阻患者7例, 反复溃烂者5例, 肠瘘有2例.两随机组符合对比研究设计原则, 统计学分析具有可比性.
1.2 给药方案
所选组内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氨基水杨酸每日使用剂量为0.35~0.5g, 糖皮质激素每日的使用剂量为0.5g, 吡嗪酰胺, 每天的使用剂量为2.0g, 链霉素每日的使用剂量为0.50g.所有患者都要治疗一年的时间.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还需要联合应用环孢素用量为15m L.
1.3 对比参数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率、术后复发率以及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情况.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情况主要参照患者的生化检查指标变化水平以及是否有头痛恶心大量呕吐等不良反应和并发症.要求患者每个月都要做一次全面的常规生化检查, 但凡有指标异常的结果均看做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产生.
1.4 统计学方法
本实验所有数据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检验水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所有患者症状缓解率比较
实验组2个月、4个月和8个月临床症状缓解率与对照组比较可以看到显著升高, 常规用药联合环孢素辅助性治疗可以让肠克罗恩病患者的症状缓解率得到显著的提高, 该差异具有高度的统计学意义 (P<0.01) .
2.2 所有患者淋巴结吸收率比较
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 在治疗2个月、4个月和8个月后临床症状缓解率均有所升高, 常规用药联合环孢素辅助性治疗可见到肠克罗恩病患者的淋巴结吸收率显著的提高, 通过对比俩组之间的吸收率我们可以看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所有患者复发率和并发症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
以患者治疗四个月后的时间为节点, 来观察俩组患者的患病复发率和并发症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通过实现标定好的诊断参数标准, 我们可以看到实验组对比对照组都有很显著的降低, 检验水准P<0.05, 差异有显著意义.
3 讨论
环孢素不但具有高效的活化表皮细胞肉芽组织生长能力以及促进新血管再生的功能, 亦具有改善局部微循环增加养料供应, 提高病损部位组织修复能力的作用[3].环孢素还可以可通过竞争性抑制细菌的脱氧核糖核酸的合成阻碍细菌生长来达到抗菌的效果.当前国内外在关于肠克罗恩病治疗中联合环孢素辅助性应用报道并不多, 探索环孢素辅助治疗肠克罗恩病的疗效可为肠克罗恩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维.
本次研究结果我们可以看到, 俩种给药方案都可以改善并缓解患者的症状而且促进淋巴结吸收, 减小淋巴结核的体积.但是常规用药联合环孢素辅助性治疗方案对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更有效率.常规用药联合环孢素辅助性治疗可以在早期、迅速、直接的促进颈部淋巴所感染结核的清退和吸收, 进而有效的提高了肠克罗恩病的临床疗效.
但我们也可以看到无论实验组还是对照组, 患有肠克罗恩病这种疾病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产生都相对多一些, 特别是在对照组患者中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高达41%, 所以在治疗该类患者过程中无论是什么给药方案, 都要密切的观察患者的各种生命体征, 随时根据状态调整用药程度, 在保证好患者最好身体状态的基础上达到最好的临床治疗目的.
总之, 常规用药联合环孢素辅助性治疗肠克罗恩病患者的治疗方案, 可有效地提高临床疗效和病患处淋巴结吸收率, 直观的降低复发率和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该疗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索环孢素辅助治疗肠克罗恩病的临床疗效.方法:肠克罗恩病患者疗克罗恩病药物进行治疗, 实验组在常规用药的基础上加用环孢素.结120例, 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我们采用常规治果:实验组的, (合环孢素辅2个月、助性治4个月和疗, 可有效8个月的淋巴结吸收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常规应用药物治疗在联的提高肠克罗恩病的症状缓解率.
关键词:环孢素,肠克罗恩病,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杨晓瑜.克罗恩病与溃疡性结肠炎鉴别诊断的临床病例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0 (02) .
[2]胡品津.炎症性肠病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困难和对策[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2 (03) .
肠克罗恩病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纳入与排除标准
选择2013年1月‐2016年5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科住院治疗的克罗恩病患者,年龄18~70周岁。纳入标准:1传统治疗方法无效的中、重度活动期CD患者[Harvey-Bradshaw指数(Harvey-Bradshaw Index,HBI)≥5];2营养风险筛查(NRS2002)、患者整体营养状况评估表(PG-SGA)评定达营养不良状态。排除标准:1肠内营养禁忌症或既往不耐受肠内营养制剂患者;2合并其他严重心、肺疾病以及严重免疫缺陷患者;3随访短于12周或失访患者。
1.2 粪菌移植联合肠内营养治疗策略
评估入组患者基础的疾病状态及营养指标,经中消化道行单次FMT治疗,1周后加用EN维持治疗12周。观察患者治疗前和FMT后1周、12周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及营养指标的变化,评价FMT联合EN对中、重度活动期CD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1.3 粪菌移植操作流程
根据本项目组之前报道FMT供体筛查标准,选择年龄12~18周岁的健康人群,搜集新鲜粪便,经本研究组既往报道的试验方案或者粪菌智能分离系统(Gen FMTer)[11]分离纯化得到富集的菌液,经胃镜输入到十二指肠乳头下方。
1.4 肠内营养
在FMT 1周后添加肠内营养对患者进行维持治疗,据患者病情及个体对肠内营养制剂的耐受情况如有无腹胀、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出现或加重,选择短肽或整蛋白肠内营养制剂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持续至FMT后12周。根据2013炎症性肠病营养支持治疗专家共识[12],测量患者身高、体重,计算满足患者日常需要的能量需求,能量供给为25~35 kcal/kg。选择经口摄食、经鼻胃管或鼻肠管管饲。
1.5 观察指标
治疗前对患者下列各项指标进行评估和检测:HBI评分、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正常值为0~20 mm/h)、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正常值为0~8 mg/L)、体重(body weight,BW)、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正常值为120~160 g/L)和白蛋白(albumin,Alb)(正常值为39.7~49.4 g/L)。肠内营养维持治疗12周再次进行临床疗效评估及指标监测,包括:HBI评分、ESR、CRP、BW、BMI、Hb和Alb。治疗后1周或12周HBI评分与治疗前基础HBI评分相比,下降>3分,认为达临床有效;治疗后1周或12周HBI评分总分≤4分,认为达临床缓解。
1.6 安全性分析
记录FMT期间、之后以及肠内营养维持治疗期间的副反应或不良事件。至少进行12周的随访以评估其远期安全性。不良事件的严重程度及与FMT的关系将进一步通过不良事件的标准(Common Terminology Criteria for Adverse Events,Version 3.0,CTCAE v3.0)进行评估。
1.7 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 17.0对数据资料进行分析,计数资料分别描述有效率和缓解率,计量资料根据数据是否符合正态分布分别采用中位数(范围)和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和重复测定数据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特征
本研究共纳入21例中、重度克罗恩病(HBI评分≥5)合并营养不良患者,患者年龄18~70岁,中位年龄27岁;男女比例为9∶11;HBI评分6~18分,中位值7分;基础体重24.00~63.00 kg,平均(46.43±9.37)kg;基础BMI值为(16.75±2.37)kg/m2;基础白蛋白(33.91±6.44)g/L,低于正常人参考值的下限39.7 g/L,其中最低值为23.9 g/L。
2.2 FMT联合肠内营养的临床疗效
根据HBI评分对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及12周的疾病严重程度进行评估。FMT治疗后1周患者的临床有效率达到76.2%(16/21),缓解率为52.4%(11/21)。继之以肠内营养维持治疗,患者EN治疗后12周的临床有效率为90.5%(19/21),其中76.2%(16/21)的患者达临床缓解。两例患者FMT治疗后1周达临床改善,12周复发,复发程度较治疗前轻。5例患者FMT治疗后1周症状减轻,但未达临床改善,继之肠内营养治疗,12周后2人达临床改善,3人达临床缓解。
21例入组患者治疗后1周及12周的CRP与治疗前相比均显著下降(P=0.001);经FMT治疗后1周及EN治疗12周后ESR均呈下降趋势,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FMT联合肠内营养有效改善克罗恩病患者营养状态
加用肠内营养治疗第12周评估患者的营养指标BW、BMI、Hb和Alb均显著升高,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BMI治疗前为(16.75±2.37)kg/m2,属蛋白质-热量营养不良Ⅰ级,EN治疗12周后上升至(18.92±2.44)kg/m2,恢复至中国人营养状态正常BMI值范围[13]。
2.4 FMT与EN的安全性
本研究共有3(3/21)例患者在FMT后3~6 h内出现大便次数增多,1(1/21)例患者出现发热,均未经特殊处理,在2 h内自行缓解。除此之外,FMT过程及整个随访过程中未发生其他严重不良事件。FMT 1周后开始肠内营养,根据患者耐受情况及时调整营养制剂的剂量与种类,未出现明显腹痛、腹胀和呕吐等不良反应。
3 讨论
本研究FMT治疗后1周的临床有效率和缓解率分别为76.2%(16/21)和52.4%(11/21),继之以肠内营养维持治疗12周,其临床有效率和缓解率分别达到90.5%(19/21)和76.2%(16/21),略高于本中心之前报道的经中消化道FMT治疗难治性CD的12周的有效率(80%)和缓解率(70%)[7]。Suskind等[14]报道9例CD患者接受FMT治疗后2周的缓解率为77.8%(7/9),12周的缓解率为55.6%,较FMT 2周显著下降(55.6%vs 77.8%),而本研究12周的临床有效率和缓解率则呈上升趋势,该结果提示FMT后使用EN有助于维持并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
营养不良是克罗恩病的最常见症状之一,肠内营养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生活质量,减少手术并发症[15]。此外研究表明,EN能有效诱导和维持CD缓解,尤其针对儿童CD,有效率达88%[16]。而成人CD单独使用肠内营养的有效率略低于儿童,约为60%[15,17]。本研究FMT联合EN治疗12周的有效率和缓解率分别达到90.5%(19/21)和76.2%(16/21),高于已报道的单独EN治疗成人CD的临床疗效。该结果提示FMT与EN存在协同作用,可有效改善CD的临床症状。肠道菌群紊乱与CD的发病密切相关,紊乱的肠道菌群将促进肠道上皮细胞渗透性增加,以及导致免疫异常[18]。FMT可有效重建患者肠道菌群,使其肠道菌群结构逐渐向供体靠近,并保持相对稳定[3,19]。目前,重建肠道菌群稳态对抑制肠道炎症的具体机制仍不清楚,可能与抑制肠道炎症因子分泌、促进肠道紧密连接形成以及促进短链脂肪酸产生有关[20,21,22]。近来研究认为,EN对CD的治疗作用可能与肠道菌群相关[23],EN可显著改善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并促进某些特定细菌的组成变化,进一步促进肠道炎症的修复。黎介寿等[24]最新发现肠内营养对CD的作用可能与肠道黏膜细胞mi RNAs的表达谱有关。但研究也发现长期EN将减少肠道菌群的多样性[23],这与传统认为肠道菌群多样性越高菌群越健康[25]的观点有悖,具体EN与菌群的相互作用关系还需进一步的研究去证实。
本研究报道FMT联合EN的治疗对合并营养不良的中、重度CD的临床疗效。FMT联合EN的整合治疗策略属于FMT升阶治疗策略的一部分[19],通过FMT诱导CD临床症状改善,继之EN进一步诱导并维持患者的长期缓解。但本研究属临床观察性研究,缺乏随机对照组,且样本量较少,还需设计完善的大样本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证实FMT联合EN的疗效。
肠克罗恩病 第5篇
关键词:克罗恩病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护理
克罗恩病 (Crohn's disease, CD) 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胃肠道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 病变多见于末段回肠和邻近结肠, 但从口腔至肛门各段消化道均可受累。在克罗恩病患者中普遍存在营养不良的状况, 其营养状况与病程演进及预后呈正相关[1]。研究表明应用要素饮食 (完全胃肠内营养) , 在给患者补充营养同时, 还能控制疾病的活动性, 特别适用于无局部并发症的小肠克罗恩病患者[1]。肠内营养是指通过口服或导管输送方式提供机体所需营养素的营养支持方法, 比较常见的有鼻胃管及鼻空肠管置入。对我院2012 年7 月~2014 年7 月期间住院的克罗恩病患者运用营养风险筛查 (Nutritional Rrisk Screening, NRS) 2002 版作为评价标准, 选取NRS≥3 分的小肠克罗恩病患者28 例, 给予管饲肠内营养支持, 通过肠内营养管道管理、输注管理、护理观察管理等进行有效的营养护理, 总结护理经验,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8 例小肠克罗恩病患者中, 男17 例, 女11 例;年龄13~62 岁, 平均 (36.5±16.8) 岁。所有病例均符合2007 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协作组制定的 《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2]。
1.2 方法
1.2.1 营养状况评估入院第二天由经过统一培训的护师配合临床医师采用问卷法共同完成小肠克罗恩病患者的营养状况评估。早晨6~8 时免鞋测定身高, 实际体重测量应尽可能空腹、着病员服、免鞋测量。使用的评估工具为营养风险筛查2002 版[3], 包括四个方面的评估内容, 即体质量指数 (BMI) 、近期体重变化、膳食摄入情况和疾病的严重程度, 前三项评估内容综合为营养受损情况, 评分方法依据疾病的严重程度和营养受损情况分为2 个部分, 每个部分又分为4 级, 正常 (0 分) 、轻度 (1 分) 、中度 (2 分) 、重度 (3 分) ;NRS总评分= 疾病严重程度评分+ 营养受损评分+ 年龄评分 (若70 岁以上加1 分) 。NRS2002 评分≥3 分者为存在营养风险, 与营养不足者 (BMI<18.5kg/m2) 应接受营养支持。本组28 例患者的NRS2002 评分均≥3 分, 且其中有6 例为营养不足者。
1.2.2 肠内营养方法入院72 小时内留置营养管, 其中留置鼻胃管26 例, 鼻肠管2 例。使用肠内营养混悬液 (TPF, 商品名为能全力) , 按蛋白质供给量1.5g/ (kg·d) 、热量30kcal/ (kg·d) 计算每日肠内营养混悬液用量。采取持续输液泵注的方法进行管饲。若病人的耐受力较差, 初始剂量从每天1000kcal开始, 在2~3 天内逐渐增加至需要量。本组中有2 例患者肠内营养从1000kcal开始, 再逐渐增加至每日需要量。
1.2.3 肠内营养的护理管理
(1) 管道管理每天行口腔、鼻腔护理, 保持口腔、鼻腔清洁;妥善固定好管道, 记录插入管的深度, 每次输注前检查营养管外置长度, 及时观察到管道易位、脱落;每次输注前后用温开水冲洗管道, 以防堵管;管道有堵塞或破损情况时, 应及时更换营养管。
(2) 输注管理营养液现开现用, 如已打开, 应放于40℃以下冰箱内暂存, 并于24 小时内用完;打开前先摇匀, 连接输液器及输液泵时要消毒, 以保证营养液无菌;保持输注的营养液温度在38~40℃, 输注速度由40ml/h开始, 如无不适渐增至100~125ml/h;输注时取半卧位, 保持输注管道通畅。
(3) 护理观察管理密切观察体温、脉搏、呼吸及血压等生命指征和病情变化;准确记录24 小时出入量, 尤其是尿量和胃肠道丢失量;定时测血糖、血电解质、血常规、血浆蛋白等, 每周定时测体量重。
(4) 并发症护理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常见并发症包括四个方面:导管相关并发症 (如鼻咽部黏膜损伤、导管堵塞、易位) 、胃肠道并发症 (如腹泻、恶心、呕吐、腹胀) 、代谢并发症 (如脱水、电解质异常、高血糖症) 和感染并发症 (如吸入性肺炎、腹膜炎、鼻窦炎) 。
每天清洁鼻腔、口腔, 并滴石蜡油润滑鼻腔, 保持鼻腔粘膜的完整性。有效的管道管理方法可以有效降低导管堵塞和易位的发生率。一旦营养管堵塞, 经温水反复冲洗无效时, 可尝试使用5%碳酸氢钠冲洗、溶解沉淀物, 冲管时用力应由小到大, 不可突然过大, 以免冲破导管, 仍然无效时更换营养管。本组中有4例患者发生过导管堵塞, 均在反复冲洗后畅通。
腹泻是肠内营养的最主要胃肠道并发症。引起腹泻的原因众多, 主要包括: (1) 营养液的污染; (2) 肠内营养液渗透压高; (3) 营养液温度、速度、浓度不适宜; (4) 小肠病变引起肠道吸收功能下降等。因此输注肠内营养液时须严格无菌操作, 营养液做到现开现用, 防止污染;在进行肠内营养时遵循速度由慢到快, 浓度由低到高, 容量由少到多的原则, 逐步增加。本组中出现2 例轻度腹泻, 经调节肠内营养混悬液总量及输液泵滴速后, 腹泻止。
肠内营养混悬剂 (能全力) 为复方制剂, 其组分为水、麦芽糊精、酪蛋白、植物油、膳食纤维 (大豆多糖等) 、矿物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人体必需的营养要素, 其营养素全面, 渗透压低, 容易消化, 吸收完全, 生物利用度高, 在本组中未出现代谢相关并发症。泵注肠内营养前观察胃潴留量不超过100 ml, 抬高床头30~45°, 让患者取半卧位等措施, 可有效减少吸入性肺炎等感染并发症。
1.3 检测指标监测营养支持前及4 周后血清前白蛋白 (PA) 、总蛋白 (TP) 、白蛋白 (ALB) 、血红蛋白 (HGB) 等各项数据;测定治疗前及4 周后的体重量, 计算体质量指数的变化。
1.4 统计分析用SPSS13.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所有计量资料以 ( ±S) 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 P<0.05 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8 例患者营养支持前后效果对比, 见表1。
3 讨论
小肠克罗恩病患者中普遍存在着营养不良[4]。营养支持是小肠克罗恩病治疗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且首选肠内营养 (Enteral nutrition, EN) [5]。有效的营养护理和管理是保证肠内营养顺利进行的一项重要护理措施, 不但可以改善或纠正营养不良, 提高患者免疫力, 还能保护肠道正常功能。虽然肠内营养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多种并发症[6], 但经过认真护理, 仔细观察, 积极应对处理, 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叶任高, 陆再英.内科学:克罗恩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412-416.
[2]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协作组.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J].胃肠病学, 2007, 12 (8) :488-495.
[3]Kondrup J, Allison SP, Elia M, et al.ESPEN guidelines for nutrition risk screening 2002[J].Clin Nutr, 2003, 22 (4) :415-421.
[4]史肖华, 郑家驹, 褚行琦, 等.小肠克罗恩病的特征分析[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09, 18 (3) :236-238.
[5]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炎症性肠病营养支持治疗专家共识 (2013.深圳) [J].中华内科杂志, 2013, 52 (12) :1082-1087.
肠克罗恩病 第6篇
1 病例介绍
患者女性,30 岁,已婚,2004 年出现间断腹痛伴排便困难,2007 年12 月肠镜病理报告诊断为CD。2012 年8 月在内镜下行小肠狭窄扩张术,2013 年7 月再次行狭窄扩张术,症状有所好转,使用硫唑嘌呤缓解治疗,生活中注意饮食护理,禁食辛辣刺激和生冷等食物。患者于2014 年2 月5 日因妊娠44 天来本院就诊,并决定继续妊娠,预产期为2014 年10 月1 日。考虑饮食及药物可能对病情和胎儿产生影响,建议其禁食、停用硫唑嘌呤,并指导患者在家中接受肠内营养缓解治疗。因患者准备长期使用肠内营养液,考虑其经济方面和可能出现的妊娠反应,建议以口服方式使用肠内营养液。患者在早期使用的是安素制剂,妊娠晚期因血糖偏高,改用妊娠高血糖患者口服的益力佳制剂。在其妊娠期间,营养支持小组专职护士进行了全程的护理指导与跟踪随访,指导患者监测尿糖并记录每日尿糖结果和每月1 次产检的血糖值;专职护士利用间接能量测定仪每月对患者进行间接能量测定,评估患者每日所需的营养摄入量,以为其制定个性化的营养支持方案提供依据,并掌握其病情变化及产检情况。患者于2014 年10 月8 日剖腹产下一名3.6Kg重的女婴,婴儿出生后的Apgar[3]评分为10 分,为健康新生儿,母女平安。
2 家庭营养访视的护理
2.1 家庭营养支持前评估患者首次就诊时营养风险筛查(NRS2002)[4]评分为1 分,提示不存在营养风险;克罗恩病疾病活动指数(CDAI)[5]评分为36 分,提示处于CD疾病缓解期;抑郁自评量表(SDS)[6]评分为45 分,提示无心理抑郁状态;焦虑自评量表(SAS)[7]评分为49 分,处于正常范围但已靠近临界值。营养支持小组专职护士在与患者沟通中发现,胎儿的健康与否是患者最担心的问题。因此,营养支持小组专职护士陪同患者咨询生殖中心专家,告知以后定期进行产检,随时掌握胎儿的发育情况。通过营养支持小组专职护士的心理疏导,患者心理状态逐渐好转,于1 周后复评SDS为40 分,SAS为42 分。
2.2 间接能量测定营养支持小组专职护士自患者2 月份首次就诊及以后每月定期至患者家中为其进行间接能量测定,并将测试结果立即汇报医生并与医生一起调整营养支持方案,再按照新的营养支持方案指导患者使用。在测试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的面色及血氧饱和度,其整套营养支持方案(见表1)。
2.3 指导
2.3.1 肠内营养制剂的使用患者早期使用的是整蛋白型肠内营养粉剂,并将其作为唯一的营养来源,完全替代饮食。其优点是肠道耐受性好,口感佳,适用人群较广。患者在妊娠晚期因血糖偏高,医生建议口服糖尿病病人专用的肠内营养粉剂来完全替代饮食。患者采取的途径均为口服,按照使用说明书指导患者进行调配,均匀搅拌后使用吸管缓慢吸入。患者早期使用的整蛋白型肠内营养粉剂每罐是400g,可提供约1800kcal的热量,可在常温下保存,打开后应盖紧并在3 周内使用完。患者后期使用的糖尿病病人专用的肠内营养粉剂每罐亦是400g,可提供约1700kcal的热量,打开后应盖紧并在4 周内使用完。需注意的是,应使用温开水进行调配,水温不能超过45℃,配置好的肠内营养液应置于冰箱冷藏,超过24h应丢弃。
2.3.2 尿糖及血糖监测的指导因患者无糖尿病病史及家族史,在其行家庭肠内营养支持前,专职护士指导其使用次尿监测法来监测近30min的血糖水平,分别是晨起口服营养液前30min,口服营养液后2h和晚睡前。尿糖监测的优点在于简单易行,没有痛苦,花费低廉,但尿糖监测不能替代血糖监测,尿糖只能反应部分血糖水平。因此,在每月1 次的家庭访视时,专职护士为其监测血糖。在患者妊娠期间,其每日的尿糖结果均呈阴性,患者妊娠期血糖报告如下图所示:
2.3.3 体能锻炼及睡眠的指导鼓励患者在口服肠内营养液期间坚持体能锻炼,有助于促进肠蠕动并有利于营养液的吸收和能量转换及储存。指导患者每日早晨和晚饭后在户外进行散步,每次约30min左右,家人尽量陪伴其左右。散步不仅能提高神经系统和心肺等脏器的功能,而且可以加强腿肌、腹壁肌、胸廓肌、心肌的活动。散步时动作幅度不能过大时间不能过长,以免对身体震动太大或造成疲劳,在妊娠早期和晚期需格外注意。同时,孕妇的睡眠也及其重要,在营养专职护士咨询妇产科专家后指导患者每日保证睡眠时间在9~10h,包括午睡1h, 妊娠后期尽量左侧卧位。
2.4 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肠内营养的并发症包括机械并发症、代谢并发症、感染并发症。在患者妊娠期间,其每日的尿糖结果均呈阴性,仅出现过1 次腹泻及1 次高血糖。2013年4 月29 日,患者此时已妊娠18 周,在家庭访视中得知患者出现腹泻,其主诉可能与感冒受凉有关,但不排除是肠内营养的机械并发症,汇报医生后暂停肠内营养并口服黄连素,第2d腹泻停止,继续口服肠内营养液并停口服药,密切观察,此后未再出现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在妊娠晚期约26 周多时,患者产检糖筛,餐后1h血糖是8.1mmol/L,血糖偏高,报告医生后,将口服营养制剂更换为糖尿病病人专用的肠内营养粉剂,1 个月后产检复测血糖为6.1mmol/ L。
3 小结
克罗恩病10例临床内镜分析报道 第7篇
1 临床资料
1.1 临床资料
本组10例中男6例, 女4例, 年龄16~47岁, 平均29岁。内镜检查确诊之前病程10天~4年不等, 平均1.5年。
1.2 临床表现
腹痛、腹泻、腹泻者9例, 腹痛者以右下腹多见, 腹泻者大便次数每天2~10次, 消瘦9例, 贫血7例, 发热4例, 便血4例, 腹泻并发肛门瘘管1例。
1.3 病理检查所见
10例患者行电子肠镜检查。病变位于回肠末段、回首部和升结肠9例, 位于肛门肛管1例。内镜表现:其中7例回肠末段及升结肠可见节段性凹陷溃疡, 上覆白苔, 边界清楚, 溃疡周围结肠黏膜见息肉状增生呈卵石样改变;2例为升结肠肉芽肿瘤生伴有溃疡并导致肠道狭窄, 镜身无法通过;1例病变位于肛周, 以肛周、肛瘘为主要临床表现。
1.4 病理组织学特点
5例结肠黏膜呈慢性炎性溃疡病理改变, 黏膜固有层内见干酪样坏死的结核肉芽肿;5例结肠黏膜呈亚急性炎症改变, 伴有息肉样增生及溃疡, 未见明显干酪样肉芽肿。结合临床病史及表现, 符合克罗恩病的诊断。
2 讨论
以往克罗恩病被称之为“局限性肠炎”或“肉芽肿性肠炎”为1种不明原因的非特异性肠道疾病。本病变可发生于从口腔至肛门的整个消化道, 尤好发于回肠末段和右半结肠, 呈节段性、多发性。在我国尚缺乏克罗恩病流行病学资料, 本组10例发病年龄为16~40岁, 男性多于女性。
2.1 克罗恩病的病因
迄今为止, C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可能与免疫、遗传、感染及精神因素有关。本病发病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 通常而言, 在高发家族, 在一级亲属中的发病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病灶常好发于细菌聚集最多的部位, 有报道在克罗恩病者结肠黏膜中已检测出相关的细菌及其产物、病毒等, 如副结核分支杆菌、麻疹病毒等。机体免疫因素可能是本病的病因之一。患者的体液免疫均有异常, 血清中可检测出特异性自身抗体[2].
2.2 克罗恩病的临床表现
由于克罗恩病病变侵犯的范围、部位不同, 所以克罗恩病的临床表现极不一致, 其中以腹痛、腹泻、贫血、发热、便血为其主要临床表现。部分病例出现腹部肿块, 以右下腹和脐周多见。偶有以肛门内隐痛、肛周脓肿、肛瘘等为首发症状。本文10例患者中腹痛腹泻者9例, 消瘦9例, 贫血7例, 发热4例, 便血4例, 以肛周脓肿为首发症状, 在肛肠科治疗肛瘘后以电子肠镜检查确诊为克罗恩病1例。由于CD常发生于右半结肠、盲肠或回肠末端, 可有便秘的表现, 尤其是腹泻与便秘交替者, 需注意排除CD。CD患者常有肠外表现及并发症, 最早的常见症状是肝周病变, 如肝肿大、胆管炎、排除CD。CD患者常有肠外表现及并发症较少, 无一例出现肝周病变及上述并发症, 可能与本组病例数少有关。
2.3 克罗恩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由于克罗恩病的病因不明, 临床表现不一致, 实验室及影象学检查无特异性发现, 近年来随着结肠镜检查的广泛开展, CD的大体病理形态改变可通过肠镜即可观察到, 内镜活检作为肠镜大体形态的不从检查有较大的诊断价值。以往许多学者特别强调非干酪肉芽肿对CD的诊断价值, 认为一定要看到肉芽才能诊断[3]。
本文报告的10例CD, 病理肉芽肿的实际检出率仅为50%, 另外5例, 我们根据临床表现、X线、内镜及病理检查综合诊断。在内镜检查中, 由于活检钳取标本存在技术上的问题, 有些检出率较低, 相当一部分仅表现为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改变, 故肠镜拟诊克罗恩病的送检标本需多块、深取组织活检以提高检查阳性率。由于本病缺乏特异性表现, 诊断CD常需要与肠结核、溃疡性结肠炎、急性阑尾炎、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盲肠癌相鉴别。故需结合X肠检查、肠镜及病理检查综合分析, 大多数克罗恩病患者是可以明确而获得及时治疗的。
参考文献
[1]徐克成, 江石湖.消化病现代治疗[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1:135-135.
[2]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1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1899-19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