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创伤性骨关节病
来源:火烈鸟
作者:开心麻花
2025-10-11
1

创伤性骨关节病(精选7篇)

创伤性骨关节病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所选取的54例患者, 均来自本院骨科2013年1月~2014年6月接诊的髋关节创伤性骨关节炎患者, 本次研究采取随机对照试验, 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 其中观察组27例, 女8例, 男19例, 平均年龄 (42.81±2.75) 岁;对照组27例, 女10例, 男17例, 平均年龄 (42.43±2.78) 岁;对比两组患者病程、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会审批通过。

1.2 治疗方法

1.2.1 全髋关节置换术

观察组运用全髋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 操作方法为:行硬膜外麻醉处理, 患者取仰卧位, 患侧处于上方;前外侧或者外侧切口患者, 保持平卧位, 将其患侧臀部稍微垫高;取方便进行关节充分渗漏、软组织松懈的位置作为手术入路切口。采用第二代骨水泥激素和混合型全髋来开展置换手术;术后运用新洁尔灭液通过1∶1000的比例进行勾兑后进行冲洗, 再用其浸泡5 min之后, 运用生理盐水对伤口进行冲洗。

1.2.2 螺钉内固定术

对照组采用螺钉内固定术对其进行治疗, 操作方法为:同样采取硬膜外麻醉处理, 根据X线片的检测情况为患者配置合适的螺钉, 同时在对象身上合适位置进行钻孔将螺钉放入, 最后对其进行固定, 即可对伤口进行缝合。

1.3 疗效判断标准

根据Harris评价方法对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判断, 分别表示为:显效:患者Harris评分超过85分, 同时观察其切口情况, 逐渐愈合, 临床症状得到改善;有效:患者Harris评分介于70~85分之间, 同时观察其切口情况, 愈合情况较为理想, 临床症状有了非常显著的缓解;无效:患者Harris评分低于70分, 同时观察其切口情况以及临床症状均无任何改善;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效果对比

在本次研究中, 通过对54例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研究, 观察组在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治疗下, 总有效率为96.30%, 而对照组在螺钉内固定术治疗下, 总有效率为74.07%;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2.2 不良反应

观察组患者中出现2例不良反应, 1例感染, 1例关节松动, 不良反应率为7.41%;对照组患者中出现5例不良反应, 1例深静脉血栓, 2例感染, 2例关节松动, 不良反应率为18.52%;两组不良反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创伤性骨关节炎又可将其称之为外伤性关节炎, 主要由于意外撞击等因素致使患者出现软骨损坏、髋关节骨折等, 从而导致髋关节功能随之退化, 关节肿胀、关节疼痛等是最主要的临床症状。

螺钉内固定术是一种传统用于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治疗的主要方法, 但该方法的临床效果并不理想。有报道表明, 螺钉内固定术的长期使用效果非常不理想, 在帮助患者改善临床症状上效果也受到质疑, 同时其表现出较高的并发症, 也使得很多学者对其临床治疗提出了不同的观点[2]。为此, 选择一种治疗效果显著、不良反应低的治疗方法, 成为了当前髋关节创伤性骨关节炎治疗的重要课题。在本次研究中, 通过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和螺钉内固定术进行对比治疗, 根据观测结果发现, 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较之螺钉内固定术更为显著, 并且不良反应率也更低。

综上所述, 在髋关节创伤性骨关节炎治疗中, 可考虑将全髋关节置换术作为主要方法, 尽可能地改善髋关节创伤性骨关节炎给患者带来的痛苦, 为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提供最佳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耿端, 孙永强.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髋臼骨折术后创伤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中医临床研究, 2013, 4 (6) :116-117.

创伤性骨关节病 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9月-2013年10月我院接收的髋关节创伤性骨关节炎患者60例, 按入院顺序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 治疗组患者30例中男18例, 女12例, 年龄40~60岁, 平均 (50.2±0.2) 岁;对照组患者30例中男20例, 女10例) , 年龄45~65岁, 平均 (55.5±0.5) 岁。两组患者临床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诊断

患者均符合髋关节创伤性骨关节炎疾病临床诊断, 患者均自愿参与本组研究实验, 且签署临床意向书。

1.3 方法

治疗组患者给予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 术前实施硬膜外麻醉, 让患者取侧卧位, 在患者髋关节外侧行切口, 按照顺序切开患者皮肤、组织等, 直到充分暴露髋关节。将患者髋关节囊切开后, 切除异常骨化组织及关节囊, 确保股骨头、髋臼暴露在外, 然后根据患者髋关节实际情况选择合适人工髋关节, 植入患者股骨孔后加压固定, 置换完成后复位髋关节, 检查其稳定性。手术后给予基础抗生素药物, 若术后2 d未发现异常现象, 拔除引流管;对照组患者给予内固定术治疗, 即加压空心螺钉固定术, 实施硬膜外麻醉, 让患者取外展内旋位, 并固定, 借助克氏针标注相应位置, 切开患者皮肤后钻孔, 选择合适空心螺钉旋入, 螺钉固定后拔出克氏针, 关闭切口。手术结束后给予基础抗感染治疗。

1.4 观察指标

治愈:手术后关节功能恢复正常, 可长时间负重, 无并发症出现;好转:手术后关节功能逐渐恢复, 负重时间长短不一;无效:手术后关节功能未恢复, 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对比两组患者临床并发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表示, 行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对

两组患者针对性治疗后髋关节功能均变化, 治疗组患者临床好转率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临床并发症

两组患者针对性治疗后均出现并发症, 治疗组患者再次骨折、感染、血栓等并发症总率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 老龄化社会不断加深, 由于老年人极易出现钙质丢失现象, 间接增加髋关节创伤性骨关节炎疾病病发率, 该疾病为临床常见病, 影响患者日常生活[2]。目前, 临床针对此类疾病治疗方法各种各样, 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 致使效果并不明显。随着医学界的不断研究、实践,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问世, 并在治疗髋关节创伤性骨关节炎患者中取得显著成效, 具有以下优点: (1)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不存在骨折部位坏死现象; (2) 可有效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 (3) 可提高临床治愈率, 缓解髋关节疼痛度,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3]。另外, 手术后给予基础抗感染治疗, 可预防患者感染;给予基础抗凝治疗, 还可在某种程度上预防并发症, 减轻患者疼痛度。本研究实验的60例髋关节创伤性骨关节炎患者, 分别给予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和内固定术治疗后发现:实施置换术患者临床治疗好转率、并发症总率和内固定术患者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故临床治疗髋关节创伤性骨关节炎患者过程中实施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可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减少并发症, 好转率高达93.3%。

综上, 借助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创伤性骨关节炎患者, 效果明显, 可在短时间内缓解患者疼痛度, 提高好转率, 意义重大, 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旺加.人工髋关节置换在髋关节创伤性骨关节炎治疗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20 (25) :112-113.

[2]秦宇飞.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髋关节创伤性骨关节炎[J].吉林医学, 2013, 14 (6) :1006-1007.

探讨骨关节创伤的修复及展望 第3篇

四肢创伤是最常见的创伤, 占60%~70%, 其中以四肢骨折、关节脱位最多。多年来我们对其治疗从观念和方法上有了较大的改变, 治疗上一直按照复位、固定和功能锻炼原则治疗, 其核心是固定, 使骨折内固定从理论、技术、方法上得到改进, 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较大的成功。但治疗后出现的应力遮挡效应, 可造成钢板下缺血所致骨质疏松和交锁髓内钉固定后骨折部位的应力遮挡, 致使骨折修复困难, 因此, 在骨折稳固固定的基础上, 重点保护局部软组织的血供和骨膜。

非手术的夹板或支具疗法、锥点状钢板、支撑式固定、动力式交锁髓内钉和骨外固定器等大量的临床应用, 解决了许多难题。我国在20世纪50、60年代就已经广泛使用小夹板或支具疗法并获得一定疗效, 可惜因滥用出现不少并发症, 从而影响了这一技术的深入和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来, 我国李起鸿教授、意大利Bastiani、以及AO均设计了各具特色的现代骨外固定器, 使其在四肢骨折等治疗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目前, 骨科微创技术经皮穿针固定和骨外固定治疗关节内和关节旁骨折的技术已有相当的进展。虽然骨外固定技术还存在并发症和许多需完善的地方, 但其特有的优点必将会得到更广泛地应用。

损害控制性处理是近年来危重多发伤、多发骨折病人救治中的重要原则, 提高了救治成功率。美国学者Urist在1965年发现骨形态发生蛋白是骨形成的关键因子, 骨形态发生蛋白是广泛存在于骨基质中的一种酸性糖蛋白, 由有诱导成骨的生物作用, 它能在体内、体外诱导血管周围游走的间充质细胞或骨髓基质细胞转化为软骨细胞和骨细胞。骨形态发生蛋白是目前唯一已经确定具有诱导间充质细胞向成骨细胞方向转化, 能异位成骨的生长因子。骨形态发生蛋白的量大于5mg时可在肌肉组织中生成骨组织。骨形态发生蛋白经常和适宜的载体材料复合组成释放系统, 大大改善了成骨的效果。骨形态发生蛋白无种属特异性, 但是不同种属动物的诱导成骨能力相差较大, 属于局部性生长因子。国内将骨形态发生蛋白与脱蛋白牛松质骨复合而成重组合异种骨, 植入体内诱导骨形成亦属此原理, 在骨缺损和骨折后骨不连等治疗方面取得良好效果。

近二十年来, 随着细胞生物学和生物材料学的发展, 诞生了一门新的学科-组织工程学。组织工程学可以实现骨的再生, 为骨缺损的修复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自从80年代后期Vacanti等利用组织工程学修复骨组织缺损以来, 骨组织的缺损修复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组织工程学修复骨损伤较现行诸多方法有着明显的优点: (1) 不受供体来源的限制; (2) 可避免免疫排斥反应; (3) 已初步证实合成组织具有功能, 能替代被修复组织; (4) 材料可根据不同需要而改变。

目前, 将基因治疗应用于创伤性骨关节病, 是国际上的一个研究热点。这种治疗是将相关目的基因转移到关节滑膜或软骨细胞中, 从而抑制软骨损坏、增加软骨合成。基因治疗的实施, 有赖于将目的基因准确、高效地转入靶细胞, 并使之安全, 高效和可控地表达。在再生修复治疗中, 尽管基因转移所取得的结果均来自实验报告, 但却具有十分诱人的临床应用前景。

尽管组织工程学与基因治疗技术为骨与关节损伤等问题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方法, 但许多问题尚有待解决, 如细胞老化, 生长因子的适时、适量发挥作用, 以及基因表达在体内的不可控性、基因突变等。总之, 这些新的治疗方法, 虽个别已有临床应用的报道, 但目前国内外基本上还处于实验研究阶段, 因此, 进一步提高骨关节创伤的治疗水平是我们今后的重要课题, 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 骨关节创伤的治疗必将得到飞速的发展。

摘要:骨关节创伤是较常见的创伤, 我国近20~30年来就其治疗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本文探讨骨与关节创伤修复、固定、康复及骨形态发生蛋白促使骨再生治疗方法, 展望骨组织工程和基因治疗技术在骨关节创伤修复中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骨关节,创伤,修复

参考文献

[1]王亦璁.如何理解合理的骨折治疗[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2, 4 (1) :6-9.

骨关节多发性创伤的流行病学分析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本次研究中, 研究对象为我院2010年5月~2012年5月收治的骨关节多发性创伤患者病例, 共抽取246例。其中, 男156例, 女90例, 年龄2~87岁, 平均 (36±12.35) 岁。246例患者中, 发生2处骨折者166例, 2处以上骨折者80例。

1.2 方法

将所抽取的246例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整理, 针对骨折部位、致伤原因、并发伤以及死亡率等展开回顾性分析。

1.3 数据处理

所得到的相关数据, 均采用SPSS14.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 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致伤原因

本研究病例交通伤161例, 重物压砸伤46例, 坠落或跌倒伤37例, 其他伤2例。其中交通伤的发生率最高, 与其他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2.2 骨折部位分布

在246例患者中, 发生胫、腓骨干骨折者49例, 股骨干骨折30例, 尺、桡骨干骨折27例, 踝骨骨折18例, 胸部伤18例, 髋和膝部损伤30例, 骨盆区损伤15例, 手腕部损伤14例, 肩部损伤11例, 颅骨损伤14例, 肱骨干骨折10例, 脊柱伤7例, 肘部伤3例。其中胫、腓骨干骨折发生率最高, 与其他部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2。

2.3 合并伤与并发伤

本次研究的246例患者中, 合并有颅脑损伤者36例, 合并胸部损伤者16例, 合并有腹腔脏器损伤者4例, 合并泌尿系统损伤者2例。存在合并症者58例, 约占23.58%。246例患者中并发休克者55例, 并发神经血管伤15例, 并发脂肪栓塞者4例。发生并发伤者共计74例, 约占30.08%。详见表3、4。

2.4 死亡率

本次研究中, 共有4例患者发生死亡, 死亡率为1.62%。其中, 由于失血性休克导致死亡者1例, 重度颅脑损伤死亡者2例, 并发脂肪栓塞死亡者1例。详见表5。

3 讨论

近几年, 创伤发生率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 并且多发性骨关节损伤的发病比例也因此而得到显著增加[3~5]。本次研究的246例患者中, 存在2处多发伤者166例, 约占67.48%, 多于2处者80例, 约占32.52%。骨折部位以胫、腓骨干骨折人数最多, 49例, 占总数19.92%;合并伤以颅脑损伤为最多, 36例, 占总数14.63%;并发伤以休克为最多, 55例, 占总数22.36%。以上均为多发伤中的一个流行病学特点。

在诸多的多发性骨关节损伤致伤原因中, 交通运输致伤的发生率正在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6]。在本次研究中, 交通致伤者161例, 约占65.45%。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1) 现今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运输任务相对比较繁忙, 并且旅游等一些第三产业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7]。 (2) 各类运行车辆发生明显增加, 特别是最近几年以来, 公私购车量发生迅猛增加[8]。 (3) 我国的道路发展条件的改善情况还无法对运输发展需要予以满足。 (4) 交通管理以及人们的安全意识防范以及技术水平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 新司机的数量发生明显增多, 曾有报道表示, 在交通事故中约有40%为新司所引起的[5]。当然, 还存在诸多其它原因, 譬如说摩托车以及改拼车等车况不佳, 非机动车、行人不对交通规则予以严格遵守均会直接或者是间接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 经研究分析我们得知, 多发伤以交通伤为最多见, 譬如说各种车辆多, 道路标志不清, 司乘人员以及行人没有做到严格的遵章守纪, 导致交通秩序紊乱等[6~10]。

综上所述, 在本次研究中经对骨关节多发性创伤的流行病学特点分析探讨, 使我们对骨关节多发性创伤的发生情况以及特点等予以进一步的认识, 能够使该创伤的预防与救治水平的提高产生明显的促进作用, 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 对致残率和死亡率的降低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对骨关节多发性创伤的流行病学进行分析探讨。方法:将我院在2010年5月2012年5月间收治的246例骨关节多发性创伤临床患者病例临床资料进行整理, 并进行相关回顾性分析。结果:246例患者中, 致伤原因主要包括有交通伤、重物压伤、坠落或跌倒伤。骨折部位主要有胫、腓骨干骨折, 股骨干骨折, 尺、桡骨干骨折, 踝骨骨折, 胸部等。结论:经调查现阶段骨关节多发性创伤的发生率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 临床应对医疗质量进行有效提高, 展开合理有效的治疗, 降低致残率,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创伤性骨关节病 第5篇

关键词:复杂关节创伤,SSD、MPR技术,多排螺旋CT,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全部60例患者中,男42人、女18人、年龄15~75岁、平均年龄46岁,全部病例均有外伤史,大部分病例均由急诊行X线平片检查后进行螺旋CT检查。

1.2 检查方法

使用西门子6排螺旋CT机扫描,扫描范围5~15cm,扫描层厚3~5mm,然后将原始图像薄层重建为层厚0.63mm,再应用表面遮盖显示(SSD)和多平面重建(MPR)进行三维重建,获得三维图像作出综合分析、比较和诊断。

2 结果

在60例患者中膝关节骨折32例,股骨内、外侧髁8例(粉碎、分离并髁间脊骨折),腓骨小头5例,跟、距骨骨折8例(粉碎性骨折多见),尺骨鹰嘴骨折4例(多伴关节脱位),肩胛冈(冈上窝)骨折3例,其中32例膝关节骨折患者中,19例平片显示骨折,7例平片可疑骨折,6例平片未显示,经螺旋CT的SSD、MPR重建后图像均显示骨折并能明确骨折的程度和范围。通过60例患者中我们了解到,螺旋CT三维重建能够立体、直观、全方位地显示骨折情况,并能够显示X线平片无法显示的隐匿性骨折。螺旋CT的SSD、MPR重的应用弥补了X线平片和普通CT机横断图像的不足,对手术前的骨折评估和手术方式的选择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3 讨论

传统的X线平片由于简单、方便、对比较好,一直对骨关节创伤起着重要作用,但由于膝关节结构复杂,互相重叠,X线平片不能全面、直观的显示关节内情况,从而对临床帮助有一定局限性,而螺旋CT三维重建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螺旋CT的三维重建对于临床的应用价值主要在于:螺旋CT的MPR重建图像具有实时显像功能,而SSD可以通过模拟手术刀技术,去除对于骨折部位有遮挡的解剖结构,因而SSD、MPR技术结合可以显示我们想要观察的骨折情况,特别对胫骨平台、肩关节、踝关节等复杂关节骨折观察有无骨片移位、塌陷程度以及关节受累情况,能够明确骨及关节劈裂和塌陷的准确位置,评估塌陷面积。特别是胫骨平台塌陷>5mm为膝关节手术指正之一。而X线平片不能提供这些信息。MPR具有操作简单、成像速度快的优点,MPR是以横断图像原始数据为基础在后处理中得到矢状面、冠状面、斜面及曲面重建图像,因而特别适合X线平片及CT横断图像显示不清的复杂关节和细小关节的骨折评估。通过MPR的矢状面、冠状面重建图像可以清晰显示隐蔽、复杂的骨折,了解骨折的形态、位置和关节脱位情况以及骨折的移位情况及关节腔内的骨片情况,特别是胫骨平台塌陷程度的评估很有价值并且通过多平面重建图像可以对骨折进行准确分型,从而为医生制定合理的、准确的手术方案提供最有价值的影像技术支持[1,2,3,4]。通过SSD、MPR技术结合运用对手术效果的评估也有很好的效果,比如有石膏固定和钢板固定的干扰,平片很难清晰显示而通过SSD模拟手术刀技术和MPR独特的窗口技术去除干扰能得到清晰的图像,判定手术效果。综上所述,在骨关节创伤中对于复杂的骨关节骨折,应进行三维重建图像,尤其对以下患者应做CT三维骨成像:(1).关节结构复杂,CT横断扫描不易分辨者。(2)病变细小,X线平片或CT横断扫描诊断不明确者。(3)病变部位隐匿,CT横断不易发现者。

参考文献

[1]Coulier B.Direct3D imaging of the knee menisci during16-row multislice CT arthrography[J].JBR-BTR,2006,89(6):291-297.

[2]肖睿,唐强,李伟,等.螺旋CT三维骨重建在胫骨平台骨折中的应用[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5,7(6):523-525

[3]姚金龙,包义红,邹园林,等.螺旋CT及图象重建对胫骨平台骨折的诊断意义[J].上海医学影像,2005,14(3):221-223.

创伤性骨关节病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以2011年1月~2014年6月本院收治的214例骨关节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男112例、女102例, 年龄24~70岁, 平均年龄 (41.6±20.4) 岁;病因:肇事伤64例, 坠落伤78例, 暴力击打伤52例, 跌倒伤20例;部位:四肢82例, 肋骨61例, 脊柱30例, 骨盆29例, 颌面部12例, 患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疼痛、肿胀以及畸形改变。入院后所有患者均首先行DR平片检查 (对照组) , 然后行多排螺旋CT扫描和图像后处理 (试验组) 。

1.2 研究方法

应用16排螺旋CT机 (德国SIEMENS公司生产) 进行常规容积扫描, 扫描参数为:管电流220 m As, 管电压120 k V, 层厚2.4 mm、层间距5 mm, 螺距0.9。将得到的原始横断面数据传至后处理工作站进行重建, 层厚为0.75 mm、间距为0.5 mm, 再进行MPR、SSD和VR三种后处理, 由两名经验丰富的影像诊断医师进行诊断, 并与DR平片诊断结果相比较。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214例患者均经临床确定骨折诊断286处。其中应用DR平片检查的对照组检出骨关节骨折201处:四肢86处, 肋骨58处, 脊柱25处, 骨盆21处, 颌面部11处;发生漏诊85处骨折:下颌骨6处, 踝关节骨折5处, 鼻骨骨折12处, 肋骨骨折6处, 筛窦骨折9处, 耻骨骨折5处, 寰枢椎骨折5处, 腕骨骨折7处, 髁间嵴骨折6处, 肩胛骨骨折4处, 脊椎横突骨折7处, 锁骨骨折5处, 髋臼骨折8处;骨折检出率为70.3%。应用多排螺旋CT扫描并进行后处理的试验组检出骨关节骨折278处:四肢98处, 肋骨76处, 脊柱45处, 骨盆42处, 颌面部17处;发生漏诊8处骨折:肋骨骨折2处, 鼻骨骨折2处, 筛窦骨折2处, 髋臼骨折1处, 寰枢椎骨折1处;骨折检出率为97.2%。两组的骨折检出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3 讨论

传统的DR平片检查对解剖结构复杂部位存在的细小骨折或者隐匿性骨折往往容易出现漏诊和误诊, 而多排螺旋CT能够在一次扫描中得到不同层面的图像, 从而明显的增强了空间分辨率和容积分辨率[3]。后处理技术是一种通过将扫描得到的原始图像数据进行剪薄处理再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重建的技术, 其具有显示三维解剖图像或者所选平面的二维解剖图像, 从而立体的显示骨关节的影像, 有利于从不同角度和方位来判定骨关节创伤的情况, 清晰的显示骨折线的走行、移位程度和分离程度, 有助于发现软组织损伤状况和细小的骨折碎片[4]。相关的研究表明[5], MPR是一种从矢状位、冠状位以及斜位的二维平面图像显现骨折细节方面的变化, 却缺乏立体观察的重建方法;SSD是一种将容积数据中的表面数据进行处理实现立体感较强的三维图像, 尤其在关节面的结构显示中最为突出, 但其受阈值高低的影响较为明显, 对未发生移位的细小骨折片容易遗漏;VR是一种可以将三维立体图像进行随意分割和旋转的方法, 能够清晰显示骨折的空间立体变化, 在复杂骨折的诊断中作用较大。通过将不同重建图像的特点相结合, 具有丰富影像诊断经验的医师能够准确的诊断各种复杂的、隐匿性骨折, 减少了遗漏诊断和误诊的发生, 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在本组试验比较中, 试验组应用多排螺旋CT扫描和重建后处理技术骨折的检出率97.2%显著高于对照组应用DR平片70.3%的骨折检出率, 获得与姚国龙等[6]相同的结论, 表明多排螺旋CT扫描和MPR、SSD以及VR三种后处理技术在复合骨折以及隐匿性骨折的影像学诊断中应用价值较高, 能够减少漏诊和误诊的发生, 显著的提高诊断准确性。

综上所述, 应用多排螺旋CT扫描并进行MPR、SSD和VR三种后处理较DR平片检查更能够多方位、多角度的观察骨关节改变, 能够清晰的显示骨折部位的三维立体关系, 有助于直观高效的发现微小骨折改变, 显著的提高影像学检查诊断的准确性, 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大大的降低漏诊率和误诊率, 是目前最有效的诊断骨关节创伤的无创技术手段, 应用前景广泛。

参考文献

[1]王益茹, 路萍, 裴正华.多排螺旋CT与图像后处理技术在外伤骨折中的诊断价值.中国临床研究, 2012, 25 (11) :1103-1104.

[2]席建平, 樊建平.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骨关节创伤性骨折中的应用价值.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3, 22 (3) :220-221.

[3]何菱, 李国晖, 杨燕, 等.多排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骨关节创伤中的诊断价值.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36) :517-518.

[4]谢志骏, 任永祥, 区携乐.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创伤性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中国当代医药, 2013, 20 (35) :95-96.

[5]姚昆琛, 刘星博, 边雪峰.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骨关节创伤中的应用价值.中国现代医生, 2012, 50 (34) :79-80.

创伤性骨关节病 第7篇

患者,XXX,女,47岁,主因“发现血糖高、右下肢肿胀七月,加重一周”入院,患者近六七年来无明显诱因出现两手及两足麻木,并有间断性口渴、多饮,但未予注意,一直未行诊疗。于入院前7个月发现右下肢肿胀,就诊于某医院,测空腹血糖20.2 mmol/L,行双下肢超声示“双下肢深动脉粥样硬化,双下肢静脉未见异常”,诊为“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给予诺和锐各6 u,三餐时皮下注射,重组甘精胰岛素注射液20 u,睡前皮下注射。经过治疗20 d虽血糖控制尚可,但右下肢肿胀较前明显加重,故出院。于入院前4个月又赴上级某医院就诊,行下肢血管B超:右下肢动脉未见异常,右下肢深静脉未见血栓。足部X线片提示:双足骨质未见异常。诊为:“糖尿病肾病Ⅳ期、周围神经病变、视网膜病变(非增殖期)、高甘油三酯血症、腰椎退行性改变”,给予相应的治疗后好转出院。入院前近一周无明显诱因又复出现双足浮肿,为行进一步诊疗,于今日来诊,故收入院。患者平素测快速空腹血糖多为6~9 mmol/L,餐后血糖未系统检测。近三年时常出现腹泻,好于晚间出现,多时每日八九次;经服用中药或氟哌酸后可缓解,但又好转为便秘。患者平素间断口干、多饮,近一月来时常双下肢瘙痒感。

入院查体:T36.2℃,R20次/分,P92次/分,BP95/65mm Hg一般状况尚可,发育正常、中等体质,步入病室,自动体位,神清语利,查体合作。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各处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颈软对称,气管居中,甲状腺不大。两胸廓对称,双肺未闻及异常呼吸音及干湿性啰音。心音有力,律齐,心律92次/分,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全腹未及包块及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阴性。脊柱生理弯曲存在,各棘突无压痛。双下肢皮肤较为粗糙。双下肢浮肿,浮肿较硬,指压亦可出现凹陷,回复较慢,以部及右小腿浮肿明显右足;左侧足部较肿胀明显而小腿部相对较轻,双侧足背动脉搏动可及。

辅助检查:(1)右下肢超声示:右下肢动脉未见异常,右下肢深静脉未见血栓;(2)血常规:WBC8.49×109/L,Hb 126 g/L,PLT294×109/L”,尿蛋白(+);(3)血糖9.64mmol/L,糖化血红蛋白7.3%;(4)血胆固醇:5.8 mmol/L,甘油三酯1.45 mmol/L,高密度脂蛋白1.97 mmol/L,低密度脂蛋白2.19 mmol/L;入院后上级医师查房中发现患者左足足弓正常,右足足弓塌陷消失,局部肿胀但无明显发红、疼痛及皮肤破损,行走无碍,虽患者入院前4个月于上级某医院行足部X线片提示:双足骨质未见异常。疑似糖尿病性夏科氏关节病,故再次行足部X线片示:“1右侧舟骨、距骨及楔骨骨质破坏,考虑糖尿病足,其他疾病不除外。2左足骨质未见异常。”并行颈椎MRI除外是否颈部脊髓空洞导致,经行颈椎MRI示:颈髓无异常。诊断:(1)糖尿病性夏科氏关节病;(2)2型糖尿病并周围神经病变;(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4、糖尿病肾病。请骨科会诊指示:观患者足部X线片提示:(1)舟距关节脱位中足以远足列向内侧移位;(2)足弓消失;(3)各关节周围广泛的弥漫骨痂生长。患者无痛,且功能尚可。诊为:夏克氏骨关节病。因已形成之骨质破坏情况无法行手术解决,应行原发病治疗,对症治疗。经给予营养神经,足部注意保护,由于该院医疗条件有限,故建议患者於上级医院进一步诊治。

2讨论

糖尿病性夏科氏关节病是糖尿病一种罕见并发症,在糖尿病患者年发病率约为0.1%,大部分临床医生对夏科氏足综合征的认识不足,使得疾病在发病初期不能够及时诊断,进一步发展即引起了严重的并发症,包括二次溃疡、骨髓炎以及截肢等。如果在发病前3个月得到诊疗预后较好。夏科氏足是周围神经病变的一种特殊表现,可能与自主神经病变导致足部高血流量,从而骨的重吸收增加有关。它还可能涉及躯体外周多神经病变导致保护的感觉的丧失和未能察觉的急性或慢性轻微创伤的发生风险增加。在这两种情况下,当足局部对损伤有过多的炎症反应时,导致足局部骨质疏松。夏科氏足的急性和慢性期亦被描述。急性期的特征是局部的红斑、水肿,明显的皮温升高,而疼痛并不是一个突出的症状。在这个阶段,没有足部畸形,影像学检查也基本正常。

该病历中患者仅表现为肿胀,且X线检查未见异常。此时如果医生使用便携式红外线温度计会记录到与对侧足温度升高2~6℃。早期诊断能阻止疾病进展和避免进一步的骨质破坏,然而目前这一观点强调不够。该病历患者由于此时未被及时正确诊治,继续患足负重行走,足部骨和关节多次反复受压反复受到破坏,足部病变逐渐加重。足畸形逐渐明显。故发展为慢性期(也称为非活动期),局部炎症的迹象逐渐消退。下肢红肿消退,两足皮肤温度差减小。取而代之地,稳定的畸形可能进展,最常见的包括:(1)足跖弓坍塌与中足凸底变形;(2)足突向内侧面(内侧凸性)。这两种畸形施加异常的压力,容易发生溃疡。该病历已在慢性期表现为足跖弓坍塌,足部X线片提示:(1)舟距关节脱位中足以远足列向内侧移位;(2)足弓消失;(3)各关节周围广泛的弥漫骨痂生长。所以当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出现下肢或足部肿胀、红斑、皮温升高、感觉减退时应高度怀疑该病。依据X线平片表现和生理学阶段分为4期(前期、进展期、融合期、重构期)。前期无X线平片骨质无或轻微异常,仅有关节肿胀、红斑、皮温升高、感觉减退、深反射消失,常无痛。如此期得到正确诊断和治疗可避免关节破坏和畸形,关节功能可得到保护。该病历患者在该期均未被及时诊治,导致病情加重。进展期特点为软组织严重肿胀,骨与软骨的骨折、断裂以及不同程度的关节半脱位;融合期的特点是软组织肿胀减轻、骨痂增值和骨折愈合固定。该病历在该院再次复查X线平片属于融合期。重构期表现为骨性的关节强直和增生肥大。X线检查是诊断夏克氏足常用的检查,但有一定的限制性。MRI成像方面优于CT,对关节创伤渗出、骨折、骨碎片、韧带损伤能更好提供诊断依据。在某些情况下,Chareot关节病与骨髓炎鉴别较困难,用骨穿刺活检对于鉴别二者最具有特异性。若活检结果表现为滑膜深层内嵌有许多骨碎片和软组织,为夏克氏足的特异表现。

夏克氏足的内科治疗目的是足部减压、治疗骨疾病和预防骨折的发生。减压是治疗急性夏科氏足最重要的措施,能有效阻止畸形的进展。理想状态下,应对足部实施制动,将其固定在一个不可拆除的全接触石膏支具上。最初每3 d更换一次,然后每周检查1次。治疗几周后,水肿可明显减轻。水肿消退后,应经常更换支具。支具应持续使用至肿胀消退、患足与健足温差缩小至2℃以内。如果可以的话,患者应使用拐杖或轮椅以避免使患足负重。另一种减压方案为预制的、可移动的行走式石膏支具和即时的全接触石膏支具,后者由前者改造而来,不易随便拆除。全接触式支具可对健侧肢体产生不利影响,这是因为非自然的压力状态可诱发溃疡甚至骨折,故应用时需慎重考虑。夏科氏足患者本体感觉丧失,并伴有体位性低血压等多种并发症,故行走的不稳定性增加,有跌倒的危险。制动措施虽有助于减少上述风险,却有使肌张力减低/消失、骨密度下降和健康锻炼缺失等缺点。

3结语

该病例表明,此患者早期出现间断性口渴、多饮,且无诱因双手及双足麻木,但未予注意,未行诊疗,此时已发生糖尿病且伴有周围神经病变,而糖尿病夏科氏足的发病与糖尿病性神经病变有关,该患者于入院前7个月发现右下肢肿胀,测空腹血糖20.2 mmol/L,无疼痛,无外伤史,发病初期仅表现足部肿胀,此时应高度怀疑此病,因早期即I期仅表现足水肿,X线平片通常是正常的,故临床医生很难想到此病发生的可能,所以夏科氏足诊断的最大障碍是临床医生早期临床意识的缺乏。又由于早期未能正确诊断,患足继续负重行走,导致足部骨和关节反复受压及损坏,因此患者来该院住院时已发生经典舟状足畸形,已错过早期治疗,对该患者而言,减压是最重要的初始治疗措施,而手术治疗是对早期涉及急性足踝骨折或晚期减压无效的患者有较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张建中.糖尿病神经性骨关节病[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2005,24(5):310-311.

[2]石鸿雁,许樟荣.2011糖尿病夏科足国际专家共识介绍[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2,4(4):252-254.

[3]许樟荣,冉兴无,主编.糖尿病足病规范化诊疗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5:11-12.

[4]吴石白,关小宏.糖尿病足的诊断治疗及进展研究[J].空军总医院学报,2010,26(2):92-99.

[5]李延铭.糖尿病足的分类分级法与治疗探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15):3624-3625.

[6]刘旭东.糖尿病足的诊治进展[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7):2095-2098.

相关文章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精选12篇)创新公共服务 第1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对国家或区域的技术创新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科技...

3
2025-10-24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精选9篇)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第1篇匆匆读后感500字_读《匆匆》有感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

1
2025-10-24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精选17篇)草莓教学 第1篇“风儿轻轻吹,彩蝶翩翩飞,有位小姑娘上山摘草莓,一串串哟红草莓,好像……”优美的歌词,动听...

3
2025-10-24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精选7篇)仓储类课程 第1篇物流产业是复合型产业,发达的物流能加速传统运输、仓储和零售等行业向现代物流服务领域延伸。...

1
2025-10-24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精选8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第1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作为诗性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审美批评,同文学艺术实践...

2
2025-10-2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精选6篇)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第1篇莲山 课件 w ww.5 YK J.COM 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二、试题所体现的新课程理念和...

4
2025-10-24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精选2篇)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第1篇常州市河海中学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 八(1)班创 文 明 班 ...

4
2025-10-24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精选14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第1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及签字样本兹证明为我公司财务负责人。特此证明。身份证复印...

3
2025-10-24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