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性腺素论文范文(精选7篇)
促性腺素论文 第1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2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高泌乳素血症患者80例。入选标准:(1)均符合高泌乳素血症的相关诊断标准[2];(2)均属于育龄期妇女;(3)均无垂体肿瘤及其它妇科疾病者;(4)均无具有精神疾病者;(5)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且自愿参与本研究。将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年龄20~40岁,平均年龄(32.15±4.26)岁;病程7个月~7年,平均病程(3.08±1.62)年。研究组年龄20~41岁,平均年龄(32.95±5.48)岁;病程9个月~7年,平均病程(3.14±1.57)年。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给予克罗米芬(广州康和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4021970)治疗,1次/d,50 mg/次,口服,连续服药1周。
1.2.2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溴隐亭(Novartis Pharma S.p.A.,国药准字H20100353)进行治疗,1次/d,1.25~2.5 mg/次,口服,连续服药1周。
1.3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分别进行妇科检查,且观察患者血液中的LH与T水平变化情况。
1.4疗效评估标准
参考相关文献标准[3]对患者的疗效进行评估:(1)痊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排卵正常,血清LH、T水平恢复正常;(2)好转:治疗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卵泡正常发育,血清LH、T水平有所降低;(3)无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排卵、血清激素水平无显著变化或恶化。总有效率=痊愈率+好转率。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疗效对比
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较高(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LH、T水平对比
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LH、T水平均有显著降低,且研究组降低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与对照组相比,#P<0.05
3讨论
高泌乳素血症是妇科临床上的常见疾病,会对卵泡的正常发育造成感染(干扰),导致黄体功能出现异常,使患者的排卵出现障碍。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黄体功能不足、持续无排卵,可导致子宫内膜变薄,使卵泡破裂受到阻碍,进而引发流产或不孕等严重后果,对广大妇女的身体及生殖健康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
临床治疗高泌乳素血症主要以调节代谢及月经,且促进排卵为基本原则。以往临床上主要采用克罗米芬治疗该疾病,但其易引发卵泡发育不良,使黄体功能出现异常,影响子宫内膜生长,故患者治疗后的受孕率也不是很高[4]。而溴隐亭属于多巴胺激动剂,其可有效抑制患者的垂体泌乳素,进而有效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及功能,提高卵巢对促性腺激素的反应,并且还能促进子宫内膜生长及卵泡发育,提高患者的受孕率[5,6]。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研究组治疗后LH、T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对高泌乳素血症患者采用溴隐亭进行治疗的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排卵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方军,潘恩云.高泌乳素血症患者筛查巨泌乳素的临床意义[J].检验医学,2011,26(10):686-688.
[2]尚红梅.高泌乳素血症的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2,07(24):122-123.
[3]盖德美,刘元文.中西医结合治疗高泌乳素血症性不孕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10,32(6):37-38.
[4]林静,李廉,郑惠冰,等.给予阴道溴隐亭治疗妇科高泌乳素血症的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2,07(31):152-153.
[5]于苏华,赵培森.阴道给予溴隐亭治疗高泌乳素血症12例[J].中国民间疗法,2012,20(2):40-41.
促性腺素论文 第2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4年至2008年4月我科内分泌专科门诊患儿, 符合特发性矮小诊断并且进入青春期的女童24例分为2组。A组12例为治疗组, 平均年龄 (CA) 10.1岁, 平均骨龄 (BA) 11.5岁, 平均预测身高 (PAH) 149.0cm;B组12例为对照组, 平均年龄10.1岁, 平均骨龄11.4岁, 平均预测身高149.5cm。2组对比无显著差异, 具有可比性 (表1) 。
1.2 治疗方法
12例患儿予Gn RHa肌内注射, 每月1次, 100ug/kg, 3个月后可适当减量, 同时或2~3个月后加用r GH每晚皮下注射。疗程12~15个月。
1.3 观察指标
所有患儿每3个月观察性征变化、测量身高、体重, 每6个月复查骨龄及子宫卵巢B超。
1.4 评价
骨龄测定采用Greulich-Pyle法, PAH计算采用BP法, 子宫卵巢的容积计算按照长宽厚/2, 以2005年全国女童身高资料标准计算身高的SDS (Ht SDS) , 按年龄的Ht SDS表示为Ht SDSca, 按骨龄的表示为Ht SDSba。统计学处理, 采用配对t检验。
2 结果
2.1 第二性征的变化
A组患儿在治疗3个月后乳房不同程度缩小, 乳核变软, 5例乳房恢复到B1期;B组患儿乳房进一步增大。
2.2 子宫卵巢B超的变化
6个月后治疗组子宫容积由 (3.0±0.9) m L缩小到 (1.9±0.4) m L, 卵巢容积由 (1.5±0.45) m L降到 (0.9±0.16) m L;对照组子宫容积由2.8 (±0.26) m L升到 (3.9±0.25) m L, 卵巢容积由 (1.4±0.23) m L升到 (2.4±0.31) m L。
2.3 H t S D S c a、H t S D S b a、B A/C A、P A H、G V的改变
治疗1年后A组的GV无明显下降, BA增长明显低于CA增长, 使BA/CA的比值下降, PAH得到改善, 前后对比有显著差异 (T=P) (表2) ;B组1年后生长速率下降, B A继续增长, 预测身高无变化 (T=P) 。B组见表 (表3) 。
3 讨论
自从2003年美国FDA批准ISS作为rHG的适应证以来, 有关ISS的治疗报道大多集中在予r HG治疗, 疗效肯定[3~4]。ISS患儿进入青春期以后, 由于丘脑-垂体-性腺轴的启动, 骨龄成熟加速, 单用hHG治疗显然存在局限性。
Gn RH-A是在天然的Gn RH分子结构上进行修饰而合成的一种肽类物质, 它通过改变Gn RH的结构, 即由右旋色氨酸等其它氨基酸取代天然Gn RH的第6位甘氨酸, 使其能与Gn RH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在大剂量时可使Gn RH受体敏感性下降, 不具有Gn RH刺激分泌促性腺激素、性激素的生物作用。国外Gn RHa用于临床已有近30年历史。目前国内较常用的Gn RH-A有达菲林 (Dip he r eli ne) 、抑那通 (Ena nt one) 、达必佳 (Decap eptyl) 等。Gn RHa作为治疗性早熟的主要药物, 其延迟第二性征发育及骨骺愈合的作用已经被广泛肯定[5~6]。
ISS患儿由于青春期前生长速率偏低, 青春期起始时的基础身高矮小, 导致预测成人身高矮小。治疗目的是延迟第二性征发育及骨骺闭合时间, 以期改善成年身高。许多研究支持Gn RH-A对HPGA有高度特异抑制作用, 它阻止天然Gn RH的效应, 抑制促性腺激素的分泌, 随着性激素水平的下降, 患儿第二性征可逐渐退缩。本研究A组在治疗3~6个月时乳房缩小, 甚至恢复到BI期;治疗6个月时子宫卵巢容积明显缩小。另外, 随着性激素等与生长有关的内分泌激素水平的变化, 骨成熟速率明显减慢, 骨龄生长减慢, BA/CA下降, 从而提高预测身高, 改善最终身高;A组患儿治疗1年BA/CA值由 (1.14±0.08) 降到 (1.07±0.07) , 由于加用r GH, 生长速率没有下降, 预测成年身高由 (149±3.39) cm升到 (153.2±2.79) cm。治疗过程中监测血IGF-I和IGFBP-3, 均在正常范围。国外有临床研究报道:经过4年多的治疗, 患儿终身高比治疗前的PAH增加 (10±2.9) cm[7]。B组患儿未经治疗, 乳房继续发育, 子宫卵巢进一步增大, 其中1例初潮, 骨龄增长未受抑制, BA/CA下降不明显, 生长速率下降, 预测身高没有得到改善。
提示Gn RHa联合hHG治疗能有效抑制ISS患儿的青春期第二性征及子宫卵巢发育, 延迟骨骺闭合, 提高生长速率从而改善预测身高。
A组12例在治疗过程中, 1例在首次注射Gn RHa后, 出现阴道出血, 未做特殊处理;1例体块指数明显增加, 在适当增大活动量以后逐渐下降。未见其他不良反应。因此, 我们认为Gn RHa联合hHG治疗I SS安全有效。
摘要:目的观察促性腺激素释放素类似物 (GnRHa) 联合人重组生长激素 (rGH) 治疗青春期女童特发性矮小 (ISS) 的疗效。方法ISS青春期女童24例分为2组, A组12例予GnRHa联合rGH治疗;B组12例为对照组。观察乳房、子宫卵巢容积、骨龄/年龄比值 (BA/CA) 、年生长速率 (GV) 、预测身高 (PAH) 的变化, 观察时间为1年。结果A组BA/CA由治疗前1.14下降到1.07, PAH由149.0CM升高到152.7CM;B组BA/CA由观察前1.13降到1.11, PAH变化不大。结论GnRHa联合rGH治疗能有效抑制第二性征发育, 延缓骨龄成熟, 提高生长速率, 有效改善ISS患儿的成人预测身高。
关键词:促性腺激素释放素类似物,青春期,特发性矮小,治疗
参考文献
[1]支涤静, 沈水仙, 赵诸慧, 等.身材矮小儿童523例病因分析[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6, 21 (8) .
[2]韩蓓, 朱子阳, 石星, 等.矮小儿童309例的常见病因[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8, 23 (8) :604~605, 620.
[3]张宇, 陆文理, 杨立础, 等.基因重组生长激素治疗青春期前特发性矮小疗效观察[J].临床儿科杂志, 2007, 25 (5) :393~395.
[4]林艳, 李珊, 阮莉莉.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特发性矮小儿童12例[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3, 18 (7) :559~560.
[5]倪继红, 王德芬, 杜敏联, 等.曲普瑞林治疗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女孩疗效观察[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03, 19 (5) :364~367.
[6]Klein Ko, Barnes KM, Jones JV, et a1.Increased final heisht in precocious puberty after long-term treatment with LHRH agonists: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experience[J].J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01, 10:4711~4716.
促性腺素论文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12年1月-2014年1月我院内分泌失调性不孕症患者200例, 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试验组年龄21~39 (26.5±1.2) 岁;对照组年龄22~38 (26.3±1.1) 岁。2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 完善各方面检查和检验, 经内分泌科和妇科联合确诊为内分泌失调性不育症患者; (2) 患者满足适龄妊娠年龄, 要求20~40岁; (3) 患者除不孕症外无心血管疾病、神经精神心理疾病及其他内外科重大疾病和既往病史; (4) 患者配偶经检查健康, 无不孕症状; (5) 患者及家属同意参与本研究,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2]。
1.3 方法
在对所有不孕症患者进行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 试验组采用CC联合HMG进行不孕治疗, 具体方法为在患者每次月经来潮第3天进行联合用药治疗, 给予: (1) 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150U肌内注射; (2) CC 50mg (法地兰塞浦路斯生产) , 每晚口服治疗, 连续用药5d。对照组采用常规不孕不育措施进行治疗。2组患者连续治疗2个月, 期间若确诊妊娠则停止用药。自服药之日起, 隔日行B型超声检查患者卵泡发育情况, 并于月经来潮第10天起行子宫内膜发育情况检查, 以此判断患者排卵数量和妊娠情况。在所有不孕症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抽取晨起空腹静脉血, 检测患者血清泌乳素水平。
1.4 疗效评价标准
采用B型超声检查观察不孕症患者排卵和妊娠情况。 (1) 排卵标准:B型超声显示卵泡明显缩小或消失, 边缘呈锯齿状或不连续, 形态不规则, 超声提示卵泡内部有高密度光点, 同时可并发陶氏腔积液、卵泡塌陷及卵泡壁增厚等。 (2) 患者成功妊娠标准:B型超声检查发现患者宫腔内生出胚芽, 或可发现胎心搏动[3]。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试验组治疗期间排卵率为86%高于对照组的59%, 最终妊娠率为64%高于对照组的35%,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例 (%)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血清泌乳素水平
2组患者治疗前血清泌乳素水平相近,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泌乳素水平均有一定程度下降, 且试验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s, μg/L)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本结果示, 试验组治疗效果优于照组, 可以肯定CC和HMG在内分泌失调性不孕症治疗过程中起关键作用。CC具有较强的抗雌激素作用和较弱的雌激素活性, 低剂量使用可促进垂体前叶分泌促性腺激素以诱发排卵;而HMG对于卵泡的生长具有较好的刺激作用, 可有效促进卵泡发育和成熟, 促进排卵。因此, 两者主要通过促进患者排卵提高受孕几率治疗不孕不育[4]。
虽然本结果证实了CC联合HMG对内分泌失调性不育症的治疗效果显著, 但两者并不属于近年来研发的新药, CC是当前临床中最为常用和有效的促排卵药, HMG同属于促排卵药, 尤其运用于无排卵性不孕症。上述药物虽然均具有促排卵作用, 但单独使用常需较大剂量才能发挥疗效, 而大剂量使用CC或HMG又给患者生殖内分泌系统造成严重影响, 因而限制了其运用。本结果证实两者联合用药疗效显著且剂量适宜, 因此, CC与HMG的联合用药值得大力推广, 同时, 在其他类型不孕不育症患者中, 也有待于相关研究论证和应用。
本结果亦证实血清泌乳素在内分泌失调性不孕症患者中存在显著相关性, 不孕患者血清泌乳素水平显著高于正常水平, 随着不孕症治疗的进行, 其血清水平呈下降趋势, 尤其是不孕治疗效果显著的试验组, 其下降尤为突出, 接近正常水平。因此, 毫无疑问血清泌乳素与不孕症存在相关性, 但对于不孕症导致高水平血清泌乳素还是高水平血清泌乳素导致不孕症这一问题缺乏临床研究, 有待于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1] 肖平.探讨联合用药治疗内分泌失调性不孕症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 2014, 22 (1) :140.
[2] 钟勇.血清泌乳素检测对诊断内分泌失调性不孕症的意义[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1, 8 (3) :78-79.
[3] 尚涛.联合用药治疗内分泌失调性不孕症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19) :277-278.
促性腺素论文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我院2014年1月~12月门诊接诊的低促性腺激素性闭经不孕症患者32例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满足低促性腺激素功能低落的临床诊断标准[1], 对患者基础内分泌进行测定, 其中黄体生成素 (LH) 与卵泡刺激素 (FSH) 均低于5 m IU/m L。所有患者生殖器官发育均非常正常, 在确诊为低促性腺激素性腺功能低落前, 其他各项检查结果均显示异常, 另对男方精液进行检查, 结果均显示为正常, 故排除男方因素。患者平均年龄 (34.25±1.33) 岁, 月经稀发或者继发闭经时间1~3年。
1.2 治疗方法
在患者子宫撤药性出血第5天, 为患者提供补佳乐1 m g, 均于晚上温水送服, 连续口服2 1天;在服用补佳乐第16天, 每天为患者提供补佳乐的基础上, 同时给予患者醋酸加羟孕酮片, 同时为温水送服, 10 mg/次, 停药3~7天月经来潮, 此即可视为一个周期。在月经来的第5天, 再进行下一个周期的口服用药治疗。在连续治3~4个周期之后, 在经期第3天, 给予患者尿促性腺激素 (HMG) , 肌肉注射, 75~112.5 U, 1次/d, 此后对患者卵泡变化连续监测5~7天。结合卵泡的监测加过对HMG使用剂量进行适当调整, 每日最高剂量为4支, 直到观察发现, 卵泡有效剂量即可。若通过B超观察发现, 卵泡呈现为正常生长, 则无需调整使用剂量。针对不同个体其使用促性腺激素的敏感性也有所差异, 故不同患者的有效剂量自然也有所差异。在进行排卵之前, 需对卵泡的生长大小进行监测, 当卵泡的直径达到18~20 mm, 即可停止使用HMG, 给予患者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肌肉注射, 10000 U帮助排卵, 并叮嘱患者在当日或者次日进行同房。该周期妊娠失败, 可再次进入下一个周期的治疗。连续为患者提供3个周期的促排卵治疗, 若患者仍然未妊娠, 则暂停给药。对其卵泡进行监测, 若卵巢表现出显著增大或者优势卵泡超过3个, 那么本周期可放弃该妊娠计划或者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治疗计划, 并观察患者是否为卵巢过度刺激综合症和多胎妊娠。在注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14天之后, 可通过血清HCG进行测定, 了解是否妊娠。
1.3 观察指标
对患者治疗前后患者生殖激素水平、子宫相关指标进行测定;成功妊娠率。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生殖激素水平变化
治疗后患者生殖激素水平各项指标均有非常显著的提升, 与治疗前对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治疗前后患者子宫相关指标变化
治疗后患者子宫各项指标均有非常显著的提升, 与治疗前对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表示与治疗前比较, P<0.05
注:*表示与治疗前比较, P<0.05
2.3 妊娠率
本研究选取的32例患者, 31例成功妊娠, 1例促卵泡发育失败, 妊娠成功率为96.88%。
3 讨论
目前, 在低促性腺激素性闭经治疗中, 外源性促性腺激素治疗是最常用的治疗手段。临床中经常性运用HMG对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来进行替代, 这能够有效致使卵泡发育逐渐成熟;其能够对绝经期女性提供充分的糖蛋白促性腺激素, 较好的刺激黄体生成色素和卵泡刺激素[2]。将其与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联合使用, 能够较大程度的改善原发性闭经或者继发性闭经, 效果非常显著。在本研究中, 笔者在低促性腺激素性闭经不孕症患者的治疗中, 通过给予外源性促性腺激素治疗方案, 较好的改善了患者的生殖激素水平和子宫指标, 同时帮助31例患者成功妊娠, 妊娠率达到了96.88%。
综上所述, 在对低促性腺激素性闭经不孕症临床治疗中, 通过外源性促性腺激素治疗方案的运用, 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体征, 提高临床妊娠效果, 故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在低促性腺激素性闭经不孕症患者治疗中, 采用外源性促性腺激素治疗方案的疗效。方法 选取低促性腺激素性闭经不孕症患者32例作为研究对象, 给予其外源性促性腺激素治疗, 治疗期间随时注意观察患者卵泡变化, 并在适当时机指导患者同房, 观察妊娠效果、生殖激素水平及子宫变化。结果治疗后生殖激素水平各项指标均有非常显著的提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患者子宫各项指标均有非常显著的提升;妊娠成功率为96.88%。结论 通过外源性促性腺激素治疗低促性腺激素性闭经不孕症, 可有效改善生殖激素水平和子宫变化, 帮助其成功妊娠。
关键词:低促性腺激素性闭经不孕症,外源性促性腺激素,疗效
参考文献
[1]徐珍珍, 李江, 张新清, 等.低促性腺激素性闭经致不孕不育临床治疗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 2014, 11 (27) :149-150.
促性腺激素临床用药分析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取2001年11月到2011年11月来我院对男性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症患者127例,年龄38-65岁,平均51.2岁。
1.2 方法
根据男性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症患者的病例号,从病案室调出所有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系统的分析病例资料。
1.3 判断标准
根据经典《内科学》标准:黄体生成激素、卵泡刺激素、睾酮、雌二醇和催乳素的有效浓度是0.8~6.3IU/L, 0.8~5.1IU/L, 10.4~19.8nmol/l, 59~194pmol/l, 4.5~12.6μg/l。
1.4 用药频度和日均用药费用
根据药物经济学用药频度分析法来分析用药频度和日均用药费用。以约定日剂为标准计算各品种和各类药物的用药频度及约定日均用药费用。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为标准,约定日剂为用于成人的能够达到主要治疗目的的平均药物日剂量。没有被《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记录的以药物说明书为标准。用药频度=某药的年消耗量/该药的约定日剂值;日均用药费用=某药的零售总金额/该药的用药频度。同一品种不同剂型、不同给药途径的药品分别计算用药频度后进行相加汇总即为该药的总用药频度;同一品种的不同规格、不同厂家产品折算为同一单位后计算该药总用量。
1.5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的所有数据与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2. 结果
2.1 使用促性腺激素治疗后相关指标浓度检测结果指标
用促性腺激素治疗后,发现黄体生成激素平均浓度为5.7±1.23IU/L;卵泡刺激素平均浓度为3.2±0.93IU/L;睾酮平均浓度为18.9±7.62 nmol/L;雌二醇平均浓度为201.8±23.71 pmol/L;催乳素平均浓度为9.3±2.16Ug/L。其中黄体生成激素、卵泡刺激素、睾酮、催乳素的平均浓度都在标准有效浓度范围内,雌二醇平均浓度超过了有效浓度范围。
2.2 用药频度、日均用药费用的统计
我院男性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症患者对促性腺激素的用药频度为372.8%,日均用药费用为12.31。
2.3 年龄、医保情况分析
在我院男性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症患者中,男性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主要出现在中老年人群中;其中有医保者72例,占56.7%,3.讨论
男性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症是由于下丘脑-垂体器质性原因或功能性缺陷的,如垂体促性腺激素不足所致等。主要临床特征为继发于促性腺激素不足,一般经性染色体检查等排除原发性睾丸疾病后确诊。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症必需给予及时治疗,否则雄性激素长期不足在生理代谢、心理等发面对给患者带来很大的压力,影响患者及家属的生活质量。一般采用性腺激素对男性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症进行治疗,有效率达到87%,患者的全身情况和精神状态得到明显改善,促性腺激素和性激素水平升高,睾丸容积增大,第二性征进一步发育;受到患者和医务人员的肯定。
通过对2001年11月到2011年11月来我院对男性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症127例患者,治疗过程中促性腺激素应用情况分析发现,使用促性腺激素治疗后黄体生成激素、卵泡刺激素、睾酮、催乳素的平均浓度都在标准有效浓度范围内,雌二醇平均浓度超过了有效浓度范围。用药频度、日均用药费用分别为372.8%和12.31元;年龄超过55岁的患者使用促性腺激素占68.5%,72例患者有医保。说明我院对促性腺激素的临床使用情况基本合理,符合当今用药趋势。总结认为,在临床上对促性腺激素的应用,应该考虑个体化用药,根据
患者的年龄等情况实施治疗。对男性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症治疗的费用无论对个人还是社会都是一笔沉重的负担。为了维护患者的权益,应该开发优质、价廉的促性腺激素药物。
参考文献
[1]熊夏思.体外受精治疗中促性腺激素的剂量和卵巢反应性与临床结局的关系[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8, 28 (5) :712-714
[2]陈士岭等.体外受精中对卵泡发育迟缓者延长使用促性腺激素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华妇产科学杂志, 2007, 42 (8) :26-29
促性腺激素及其受体的研究进展 第6篇
1 促性腺激素的细胞类型与分泌规律
1.1 促性腺激素分泌细胞的类型
关于促性腺激素分泌细胞的类型主要有3种观点:即“一种激素一种细胞”、“两种激素一种细胞”和“两种激素三种细胞”。“一种激素一种细胞”即垂体前叶内同时存在有FSH细胞和LH细胞, 两种细胞分别占前叶细胞总数的5.4%和11.5%左右;“两种激素一种细胞”即FSH和LH由同一种细胞分泌;“两种激素三种细胞”即除FSH细胞、LH细胞外, 还有一种同时合成LH、FSH两种激素的LH/FSH细胞。近年来, 应用过氧化物酶标记体等电镜免疫组化以及LH和FSH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研究证明, LH和FSH同时存在于同一细胞的分泌颗粒内, LH阳性细胞同时也是FSH阳性细胞, 但究竟哪种观点正确, 目前尚无定论。
1.2 促性腺激素细胞组织学结构的变化
促性腺激素细胞分布与功能的季节性变化与动物的季节性繁殖有密切关系。Sika鹿垂体前叶内LH和FSH细胞的免疫染色反应显示, 繁殖季节比非繁殖季节细胞的着色深。但在发情周期的不同时期, FSH和LH细胞的类型及数目基本相同。一般认为促性腺激素细胞在分泌周期主要表现为胞质中颗粒和液泡之间的转化, 繁殖季节的促性腺激素细胞分泌颗粒密集, 并出现颗粒融合现象, 内质网池明显扩张。
1.3 发情周期内GTH的分泌规律
发情周期内FSH和LH的脉冲分泌规律不一致, 即在发情期FSH的脉冲频率较LH低, 而间情期FSH的脉冲频率则较LH高。有学者认为, 在丘脑下部可能存有两种调节GTH的物质, 一种调节LH, 另一种调节FSH。但是, 具体的调节机理尚不清楚。
1.4 不同季节GTH的分泌规律
作为季节性发情动物, 西伯利亚虎、母马及山羊全年中FSH和LH的分泌均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 其分泌峰分别出现于春季和秋季。由此看来, 季节的变化, 尤其是光照时间和强度变化, 诱导了FSH和LH分泌的变化, 从而决定了繁殖状态的季节性变化。
1.5 GTH与母羊繁殖力之间的关系
1.5.1 FSH与母羊繁殖力
无论是在发情前期、卵泡 (发情) 期, 还是整个发情周期和全年各月, 高繁殖力绵羊血浆内的FSH水平都显著地高于低繁殖力的绵羊;同样, 高繁殖力的山羊全年各月份以及整个发情周期血浆中FSH浓度也均高于低繁殖力的山羊, 由此可见, FSH与母羊繁殖力的高低有着密切的关系。
1.5.2 LH与母羊繁殖力
全年各月份, 高繁殖力山羊 (济宁青山羊) LH的平均浓度与低繁殖力的山羊 (沂蒙黑山羊) 相比无显著差别 (P﹥0.05) ;高繁殖力的Finn绵羊卵泡期血浆中LH浓度与低繁殖力的西方白面绵羊无显著差异 (P﹥0.05) ;排卵前LH的分泌在低繁殖力的Galway绵羊和繁殖力中等的Finn绵羊之间无差异 (P﹥0.05) 。有报道, 高繁殖力的小尾寒羊在全年各月份和发情期的血浆LH平均浓度均极显著地高于低繁殖力的细毛羊 (P﹤0.01) 。出现以上结果的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2 FSHR和LHR在卵巢分布和表达
FSH受体 (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 receptor, FSHR) 和LH受体 (Luteinizing hormone receptor, LHR) 的数量、敏感性直接影响到卵巢的生理功能, 受体的缺失会引起卵泡非正常发育, 严重的会引起繁殖力降低甚至不孕。因此, 研究FSHR和LHR在卵巢中的表达, 将有助于了解GTH对不同发育时期卵泡的调节机理。
2.1 FSHR在卵巢中的分布和表达
在卵巢, FSHR仅存在于卵泡的颗粒层细胞。青年母猪颗粒细胞中FSHR m RNA表达自小卵泡到大卵泡呈现逐渐减弱趋势, 即小卵泡中表达最强;中卵泡次之;大卵泡中最弱。大卵泡的颗粒细胞与中、小卵泡的颗粒细胞FSHR m RNA的相对表达量差异显著 (P﹤0.05) , 而中、小卵泡之间颗粒细胞FSHR m RNA的相对表达量之间差异不明显 (P﹥0.05) 。
2.2 LHR在卵巢中的分布和表达
在哺乳动物, 虽然LHR m RNA在原始卵泡就已存在, 但并不表达, 因此, LHR m RNA只有在颗粒细胞的表达才被认为是卵泡发育的重要标志。并且在健康牛卵泡的颗粒细胞中发现, LHR m RNA表达水平随着卵泡的增大而升高, 生长卵泡中, 仅在卵泡膜细胞中有少许表达, 伴随卵泡优势化过程, 到成熟卵泡的颗粒细胞和卵泡膜细胞中有高度表达。这与卵泡发育的后期, 对促性腺激素的依赖由FSH转向LH是相适应的。
随着排卵前LH峰的出现, LHR m RNA在排卵前大卵泡的颗粒细胞特异性的高度表达。并且LHR数目也逐渐增加, 如猪的小卵泡中LHR仅200~300个, 而到排卵前的大卵泡就增至10 000个以上。
3 FSHR和LHR在生殖管道内的分布和表达
在过去的十年里, GTH受体相继在牛、猪、鼠以及人的整个生殖道内发现, 如输卵管、子宫内膜、子宫肌层、子宫颈和子宫血管。FSH和LH除了影响传统的性腺靶位点外, 对生殖管道也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如LH能够诱导黄体期的子宫内膜、子宫肌层和子宫颈c AMP产物的快速增加, 而对发情周期其他阶段的子宫其作用非常微弱或根本没有作用。
3.1 FSHR在子宫和输卵管的分布及其m RNA表达
有关FSHR在子宫和输卵管中的定位和基因表达的研究报道不多。Mizarchi等对牛的研究发现, FSHR主要分布在子宫颈部, 发情前期及发情期的FSHR蛋白在子宫颈中的含量要比其他时期高的多。当外周血浆内FSH达到峰值时, FSHR蛋白的浓度亦最高。同时, FSHR m RNA在排卵后的子宫颈中的表达减少, 在黄体期的子宫颈中检测不到。
3.2 LHR在子宫和输卵管的分布及其m RNA表达
实验证明, 敲除LHR后将导致雄鼠和雌鼠的不孕。而且从野生鼠中取出的供体胚泡移植到用LHR处理无效子宫中, 结果胚泡不能移植。这表明, LHR在子宫的功能活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2.1 LHR在子宫内膜的表达
牛子宫内膜的LHR m RNA在黄体期表达量最高, 表明了LH在牛的黄体溶解期的起始阶段发挥一定的作用。同时, 这种先于排卵前LH分泌峰出现的高表达的LHR m RNA提示其他的细胞因子或许在发情调节中发挥作用。在人类的子宫内膜, LHR m RNA在黄体期表达量也是最高的。
3.2.2 LHR在子宫肌层中的表达
LHR在子宫肌层的表达表现为发情周期的阶段性差异。在黄体期的表达较高;而在卵泡期表达较微弱。也有证据证明:子宫LHR的一个重要的生理功能在于对子宫肌层具有舒张作用, 这为保持子宫在黄体期的休眠具有重要意义。
3.2.3 LHR在子宫颈中的表达
LHR在牛的子宫颈内有重要的生理活性, LH与子宫颈内受体结合能够增加子宫内前列腺素的合成, 其m RNA表达也存在发情周期性变化, 黄体期有高水平表达。但是猪的LHR m RNA能够在整个发情周期的子宫颈中存在, 黄体期表达量没有升高。这说明不同物种的同一部位之间, LHR m RNA的表达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对猪子宫颈中的LHR进行免疫染色发现, LHR能够在子宫颈的上皮细胞存在, 但在平滑肌细胞中未见。人的子宫颈部存在功能性LHR蛋白, 并且在子宫颈内膜处要比外宫颈部的含量高。
3.2.4 LHR在输卵管中的表达
猪的输卵管在黄体早期和卵泡期, 能够发现LHR转录物, 且猪的输卵管中存在免疫活性和功能性的LHR。LHR在输卵管不同细胞的存在和受体数量的改变都依赖于动物激素的状态, 其在输卵管中的活性将导致前列腺素H合酶1、2, PGE2和PGF2α的合成和5-脂氧合酶、输卵管糖蛋白和内皮素的上调, 而上述因子在输卵管的功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这也表明了LH或许具有直接调节输卵管的功能。
4 结语
促性腺素论文 第7篇
试验连续3~4 d给鸭分别肌肉注射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 (PMSG) 和垂体促卵泡素 (FSH) 以抑制鸭产蛋, 随后分别肌肉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HCG) 和垂体促黄体素 (LH) 以促进鸭卵泡的发育, 分析了不同激素及剂量组合对鸭超数排卵的影响, 为鸭超数排卵的后续研究提供借鉴资料。
1 材料
1.1 试验动物
66~67周龄健康成年产蛋鸭 (平均体重为1.36 kg) 13只, 购自韶关市三鸟市场;饲养到75~76周龄开始进行超数排卵试验。采用自由采食和饮水的饲养方法, 光照14~16 h/d。
1.2 所用激素
PMSG、HCG、FSH、LH, 均购自宁波市三生药业有限公司。
2 方法
2.1 试验分组
将13只年龄、体重相近, 健康开产蛋鸭随机分成5组, 试验Ⅰ组、试验Ⅱ组、试验Ⅲ组各3只, 试验Ⅳ组2只, 对照组2只。
2.2 诱导排卵
试验Ⅰ组 (P1组) , 1~4 d给鸭肌肉注射PMSG 100 IU/只, 第6天肌肉注射HCG 20 IU/只, 第7天解剖。
试验Ⅱ组 (P2组) , 1~4 d肌肉注射PMSG 80 IU/只, 第6天肌肉注射HCG 20 IU/只, 第7天解剖。
试验Ⅲ组 (F1组) , 1~3 d肌肉注射FSH (上午注射15 IU/只, 下午注射20 IU/只) , 第5天肌肉注射LH 45 IU/只, 第6天解剖。
试验Ⅳ组 (F2组) , 1~3 d肌肉注射FSH (上午、下午均注射35 IU/只) , 第5天肌肉注射LH 45 IU/只, 第6天解剖。
对照组, 不注射任何外源激素, 共同饲养, 与试验组同时解剖。
分组及激素注射情况见表1。
2.3 卵泡回收
剖开腹腔后, 暴露卵巢及输卵管 (不剪断系膜) , 观察生殖系统发育情况。小心取下卵巢置于培养皿中观察, 称卵巢总重, 统计大小卵泡数量, 称每个大卵泡质量及测量其直径。小心取下输卵管, 剪开系膜, 自然平铺, 测长度及直径。
2.4 数据分析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对输卵管平均长度、卵巢平均质量、优势卵泡平均数量、最大卵泡平均质量和单个最大卵泡质量进行比较, 不同激素组合及剂量对鸭超数排卵各指标的影响见表2。
注:数据肩标小写字母完全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P<0.05) , 含相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不显著 (P>0.05) 。
各种激素对鸭的超数排卵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输卵管平均长度、卵巢平均质量以及优势卵泡平均数量都明显比对照组大。正常饲喂状态下产蛋鸭的卵巢优势卵泡较少, 1 g以上卵泡4枚, 而试验组1 g以上卵泡数最多的有15枚。卵巢质量较小, 对照组最大值为32.57 g, 而试验组最大值为113.07 g, 见图1, 2。对照组最大卵泡质量为10.92 g, 而试验组最大卵泡质量可达21.93 g。输卵管平均长度也较短, 对照组为31.18 cm, P1组为62.42 cm, 见图3, 4。
PMSG+HCG的激素组合对鸭超数排卵的效果更明显, 卵巢平均质量、最大卵泡质量更大, 尤其是P1组。其中F组的卵泡都比较小, 最大卵泡质量只有4.36 g, 没有充分生长, 而P组的卵泡生长较为充分, 最大卵泡质量达21.93 g, 卵巢总质量也明显大于F组, 优势更加明显。超数排卵不仅追求卵泡数量的增长, 还需要保证卵泡质量, 这样才能得到足量的可用卵泡。由试验结果可知P组的卵泡更具使用价值, 见图5、图6。
4 讨论
已有的禽超数排卵报道显示, 成年鸡注射15 mg鸡垂体前叶提取物 (ACAPE) 后出现的超数排卵效果较明显, 除1枚卵子没有成熟外, 其余的都已成熟[2]。而未性成熟鸡注射激素后, 没有出现大量卵泡发育的情况, 只是卵巢质量增加、输卵管变粗和变长, 有些卵巢出现少数肉眼可分辨的黄色小卵泡[3], 而对于鸭还未见相关报道。试验结果表明:成年产蛋鸭注射激素后也没有出现明显超数排卵现象, 但是输卵管长度、卵巢质量增长显著, 优势卵泡数量和最大卵泡质量变化也较大, 且P组 (PMSG+HCG) 有1/2卵泡已经达到或接近成熟卵泡的大小。
由图1可见:鸭的优势卵泡表面有丰富的血管, 而鸡卵泡则没有如此丰富, 甚至无肉眼可观察到的血管。鸭卵泡没有出现微血管破裂的充血卵泡样变化, 对照组卵泡也有丰富血管, 在排除疾病原因后, 推断这可能是在迅速运输由肝脏生成的卵黄物质, 是卵泡营养供给充足的表现。另外, P组2/3的鸭出现了卵黄包卵的现象, 在对照组和F组中均无此情况, 可能与PMSG的负面作用有关。韩海棠等[2]认为, 注射PMSG超过6 d的鸡卵巢上可观察到萎缩的大卵泡。PMSG在动物体内降解慢, 半衰期长, 滞后影响大, 以致卵巢反应过度, 因此PMSG的剂量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才能得到理想的超数排卵效果[4,5], 见图7。
影响本试验超数排卵效果的主要因素可能有以下几点。 (1) 应激因素:应激对动物的超数排卵效果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动物产生应激反应后, 由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皮质轴控制 (CRH、ACTH) , 大量分泌糖皮质激素并封闭促性腺激素的释放, 使卵泡发育迟缓或停止[6]。水禽特别神经质, 特别是鸭, 性急胆小, 易受刺激而惊群, 人、畜及偶然出现的声音、强光等刺激均会影响排卵。试验中, 2类激素的效果也有差异 (F组需要每天注射2次激素, P组只需每天注射1次, 结果F组的超数排卵效果比P组的差) 。
(2) 激素的使用:用于超数排卵的激素很多。激素的种类、产地和剂量对超数排卵效果都有很大影响[1]。PMSG剂量过低, 不足以刺激较多的卵泡成熟;剂量过高, 易诱发子宫肿大, 卵巢高度充血, 形成充血卵泡[4]。试验结果表明, P组的6个试验鸭中有4只出现了卵黄包卵的情况, 可能和PMSG的负面效果密切关系。相比之下, F组的试验鸭没有出现卵黄包卵的情况, 但超数排卵的效果不如P组的明显。 因此, 在今后的研究中, 可以尝试使用PMSG抗体来尽量消除PMSG半衰期较长的弊端[7];也可以尝试将PMSG和FSH 2种激素同时使用, 这样既可以降低PMSG的用量, 减小其负面影响, 又可以减少使用FSH时要多次注射的应激。
激素注射途径的不同也影响供体的超数排卵反应。羊静脉注射时, 激素作用快, 用量少, 排卵同期化好。肌肉注射部位选择在臀部的效果明显好于颈部[6]。使用FSH肌肉注射时, 上午和下午分两侧分别注射, 因FSH半衰期短, 要求上午、下午肌肉注射间隔12 h[8]。试验均对鸭小腿肌肉注射, 期间也没有分两腿交替注射, F组上午、下午注射间隔时间也没有达到12 h。这是试验设计的疏忽, 对药物的吸收多少也产生了影响。另外, 动物品种和饲养管理条件也可能影响排卵结果。这些均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SEIDEL G E.Embryo tansfer in next 100 years[J].Theriogenolo-gy, 1995, 35 (1) :171-180.
[2]韩海棠, 赵晨, 李哲, 等.鸡垂体前叶提取物诱导鸡超数排卵[J].动物学报, 2003, 49 (6) :865-867.
[3]闫文龙, 黄衬开, 翟玉琼.鸡超数排卵的初步研究[J].国外畜牧学:猪与禽, 2007 (5) :71-73.
[4]岳惠芬, 翟丹梅, 苏建家, 等.树鼩超数排卵初探[J].上海实验动物科学, 2004, 24 (1) :41-45.
[5]魏建生.影晌奶牛超数排卵的因素[J].广东奶业, 2008 (2) :22-23.
[6]张建臣.影响反刍家畜超数排卵的因素浅析[J].饲料广角, 2008, 17:42-44.
[7]肖正中, 邬苏晓.PMSG抗体在超数排卵中的应用[J].中国畜牧, 2004, 40 (12) :46-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