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总结张国平范文第1篇
学会不再哭泣.学会不再透露自己的感情.他们说你冷血.你却只是在那里微笑
寻寻觅觅,冷泠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有时候心里想说的,嘴上却说不出来;有时候希望是这样的,得到的却是那样的;有时候想听一个声音,却知道那个声音不属于你;有时候想帮助一个人,却深知无能为力;有时候想回到从前,却已停不下前进的步伐;有时候以为会交叉,却不然永远都在平行;有时候以为那是种幸福,却不知早已将自己慢慢束缚!
不要说,离开以后还会想念;不要说,分手以后还是朋友。离开一个地方,风景就不再属于你;错过一个人,那人便与你无关。
许放弃,才能靠近你;不再见你,你才会把我记起。
像一阵风,吹拂春天的记忆,待到满园春色关不住的时候,它便沉入心底,泛滥成一个汪洋,流出来,只两颗泪滴.
你若深爱一个人,就要学会阻止自己,不要把他当成全部,不要所有的话都跟他讲,不要所有的秘密都和他分享。你投入的多了,就会慢慢地忘记自己,没有自我的人,在爱情里是没有位置的,唯一的结局,爱情被你抓得越紧,却逃得越远,最终只能击碎你的梦幻,让曾经的诺言,如飞花般吹散在风中。
雁过也,最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不喜欢就不要选择,喜欢了就要坚持。在一起是一种缘分,不要轻易让喜欢你的人哭泣伤心,好好珍惜在一起的每一分钟,美好的回忆应该留给快乐和欢笑。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不要轻易说你不喜欢我,不要轻易放弃我这段感情,因为,下一站的人未必比我好!
一辈子的承诺不可以轻易说出口,你,给不起我未来.
一生经历一次的青春,目的只是听一次花开的声音,看一次花落的寂然,然后散场.
永远真的太久了,对不起,我等不到那一天。
爱情如此仓促,我们不要有太多的犹豫,是你的就牢牢地抓住它;不要有太多的期待,残缺才是爱情的本质;不要有太多的仰望,不平等是一种最远的距离;不要有太多的倔犟,别把时间浪费在不值得爱的人身上;不要有太多的负荷,重压下的爱情会无声地窒息。爱情就是爱的心情,哪怕不够甜蜜,但一定要快乐
曾经以为属于自己的那颗星不会陨落http:/// ,但等到它真的掉下来的时候,我才发现,原来世上真的没有永恒.
只缘感君一回顾,使我思君朝与暮
种种的难受,使我哭笑不分
我的翅膀,被一滴泪烫伤,飞不到天堂
我的关心不过是你看来卑微的讨好,凭什么无怨无悔为你把青春当掉?
我的那个他,今天就要走了,我想要再他走之前让他知道其实我狠爱她,请大家帮忙。
我的选择是爱你或更爱你,你的选择是爱我或不爱我!
我们在各自的小路上匆匆行走,一直未曾停留,不经意间在某个路口相遇,于是轻轻问候,淡淡寒暄,然后挥手说再见.
心总是在最痛时,复苏;爱总是在最深时,落下帷幕.
一个人如果等了一生都没能等到自己要等的人,却又始终不死心放不下,便会化作一颗树,在原地年复一年地等待。得不到爱情,上天便给了她天长地久的永恒。
教学工作总结张国平范文第2篇
--周国平的《妞妞》读后感
高志忠
夜,静悄悄,静悄悄。
在温馨的灯光下,我认真捧读周国平为女儿写的一本书《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
这本书记录了作者中年得女妞妞,在出生后不久却被诊断患有绝症,仅在世间存活562天的人生感悟。
一个父亲守着他注定要夭折的孩子,这种场景极少,却令人心碎地发生了。而那个不幸又幸福的妞妞,在来到这个陌生的世界一年半后,带着对这个世界的依恋和渴望,带着父母深深的爱,在父亲一次次绝望的祈祷中,终于逝去。这种发病率仅为一万二千分之一的绝症,偏偏就落在妞妞身上,成为了本书最美丽、最悲惨的故事。
很难想象,作者是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把这些刺心的痛从记忆深处掏出来的。
记录是那样的细腻:“你在时,我抱你不够,因而觉得时间太少;你走了,我的怀里空了,突然发现时间毫无用处,我不知道拿那么多时间做什么,也许时间只有一个用处,它会帮助我--是帮助我一天天向你走近。”
有人会说妞妞的离去是一种解脱。其实这是片面的,凭什么别的孩子可以在阳光下追逐,而妞妞却要解脱呢?如果妞妞存活,也可以像别人的女儿那样戴上红领巾上学,也可以像别的女孩那样谈情说爱,也可以像别的女人那样成为一个幸福的母亲至情至性的周国平却用他的文字,留住了和妞妞相处的562个日夜,妞妞的可爱与不幸,死亡阴影下抚育女儿爱哀交加的心境,亦实亦幻的线描插图,一切让读者感到妞妞的呼吸与命运。
作者的随笔,融感情和理性为一体,给人以心灵的净化,人生的启迪,却又是那么的平实感人。
在书中,他用“幸福”“智慧”“生命”“死亡”“选择”“失去”“灾难”等字眼,诗性的情感,叙述着一个父亲从酝酿生命到期待生命的降临,从哺育生命再到与生命告别的整个心路历程。纵观这些文字,妞妞的一生虽然极为短暂,如同昙花一现,但是,却一直紧紧抓着我的心,使我深切领悟到生命无常、血脉相连的那一份挚爱深情。
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是偶然的,黄泉路上没老少,根本无法选择,妞妞和春天的花朵一起绽开,却伴着秋叶一起凋零。
在大自然的永恒循环中,她的生命是一个美丽又悲惨的偶然。然而,她的灵魂,将伴随父亲的祝福,一同升入天堂:“我相信天堂是一片花的海洋,当你在这花海里嬉戏时,你明亮的眼睛一定满含惊喜。”
合上书本,睡意全无,思绪万千。身为人父,我想起了远在他乡读书的女儿。因为路途迢迢,一年里只有寒暑两个假期才能回来团聚,平时与我交流不多。
遥想女儿幼时,无忧无虑的她整天像小鸟一样唧唧喳喳地跟在身边,总觉得“闹人”,盼望她快快长大;如今真长大了,却一下飞到祖国的大西南昆明。现在想想,孩子小时候的“闹人”,也是一种幸福!
有个笔友的QQ签名和“说说”经常更新,不断抱怨命运对自己不公,缺少幸福感。我劝其静心想想,其实幸福一直萦绕在每个人身边,而很多时候是我们自己忽略了。只一味地抱怨命运不济,并不解决问题,回头看看,是不是我们迷失了心志,失去了平衡,忘记了自己所处的境况。
幸福也好,苦难也好,需要用心灵去感受;爱情也好,亲情也好,需要我们的灵魂在场。用心去品味生活的滋味吧,正因为有了挫折,有了失去的悲伤,我们才应该更加懂得去珍惜那份握在手里的幸福。
随着气候转凉,已开始供暖,书房温暖如春。想想劈柴生火的日子,现在真幸福;此时,夜深人静,正待关闭电脑,惊奇地发现女儿也在线,通过QQ与她叙唠家常--得知学习、生活情况均好,甚是欣慰。
教学工作总结张国平范文第3篇
《妞妞》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妞妞的父亲是个哲学家,母亲是个天真未泯的小女人。他们的婚姻虽有问题但感情新鲜别致。对于父母而言,妞妞无疑是一个天使,但这个天使来到人间十八个月后便被上帝召回。她徘徊在无可挽回的死亡的旅途上,却一路播洒欢笑。在此过程中,哲学家一直思考着生与死的重大问题,而小女人慢慢成长为一位真正的母亲,三个人彼此依赖,彼此温暖,愈陷愈深
如果说死亡是人类必须面对的命题,那么妞妞则是很早就直面的。她既是无知的,又是代表灵性的。她泡沫般的短暂一生,似乎专为承受苦痛而来,她生命的序曲同时也意味着终结。但她始终兴致勃勃地“呀呀”学语、学步、学看世界,不曾计较生命的一寸寸逝去,而是以童心拥抱每一寸获得;哲学家是代表父性的,小女人是代表母性的,他们看世界、看待生与死的角度和方式都不相同,他们沉沦的姿势也全然不同。妞妞夭折后,哲学家与小女人选择了分手,但妞妞永远是他们生命中的至痛,永远停留在彼此的记忆里。
每个生命都是偶然的,但这并不妨碍每个生命都是尊贵的;有些生命是短暂的,但它们都是独一无二的。《妞妞》一书没有那种呼天抢地的大悲大痛,它拉家常式地娓娓道来,不渲染,不溢美,它的苦与笑都是直击人心的,它对生命的尊重和爱让人肃然起敬。这不仅是一本不幸的父亲悼念他早夭爱女的书,更是一本颂扬生命,也缅怀和反省生命的书。本来很容易沾染的文人习气,因哲学的底子而显厚重;本来很容易出现的伤情、滥情,因情真意切和克制收敛的叙述方式而感人至深。
沉浸在书里的那几天,每天洗完脸照镜子的时候,我都会格外认真地端详自己的眼睛。我开始原谅它的近视,原谅它的单眼皮,原谅它的不亮不清澈,而格外感恩父母给予自己一对完好无损的瞳孔,因为没有什么比阻碍我与世界自由的视觉接触更为可怕。我想象着妞妞那黄色的“猫眼”长着丑陋而可怖的肿瘤,正渐渐往眼睛外面长,吞噬光明,继而吞噬妞妞可爱的美丽的娇小的生命
十八个月,目睹一个生命从诞生到萎谢,经历悲剧的每一个幕次、每一处细节,体验大悲大喜。纵然那“喜”是卑微的、命运间歇性的赐予,也因此而尤显弥足珍贵。这出“将美撕毁给人看”的悲剧,自始至终是那么完美地、也是令人心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剧中人物无论是妞妞、还是身为哲学家的父亲(作者)、小女人的母亲(雨儿),甚至配角阿珍等等,都无限深情地投入,决不懈怠其中任何一个细微处,哪怕如芥豆之微。虽哭笑不由人,但都全力以赴
教学工作总结张国平范文第4篇
玛卓和刘仁洞房花烛后的第二天早上醒来第一句话:
"起来做早饭吧。开始了!"
刺得我的心好痛!
对!开始了!
听着他们两个人空洞的呆呆的迷茫的话,"就这样开始了我们都还没有做好准备太快了",我只想知道"为什么要开始呢"这个无法回答的问题。
沉重的生活开始得让我们那般措手不及!生活里是没有诗的,诗只在幻想里。
诗人是敏感的,注定了在生活中是异常脆弱的,让人无法承受的脆弱。
我好想哭!为玛卓的孤独!为我的孤独!
是不是真的只有死才能得到永恒?
谁能保护诗人的心?谁能担负起保护诗人的重担?
不!没有人!
真的没有人!
二、我承认玛卓的爱情让我一时无法承受,无法安寝,对我实在是一个太大的刺激。
我想打开它,再读一次,希望能品出些社会感想、爱情哲学什么的比较理性的具有教化意义的东西。可是,我发现我不能,我甚至都拿不动那本书,它仿佛有千斤重,就像婚宴结束众人散去后,玛卓在刘仁怀里的重量。
是的,太沉重了!美妙的爱情在沉重的生活面前是那么虚无飘渺,那么的遥不可及!刘仁在结婚前每天一封,坚持写了三年并最终感动她的那一包情书,在婚后生活里却像一具尸体,苍白冰冷,它们是玛卓死后的骨灰,不,是他们二人共同的骨灰。在即将面临的生活面前,刘仁吓得连"我爱你"都说不出来了。只在他离开玛卓去日本后,才突然又重新说出了对玛卓的爱。
是的!对玛卓的爱,刘仁是的确无力承担的。这段爱情,它也许只适合活在纸上。梦幻式的爱情负担不起沉重的柴米油盐。
也许有人会说,玛卓的爱情悲剧是钱的问题。如果刘仁有钱,不用让自己的女人受罪,他的压力也不会这么大。我的脑子里也闪过这个想法,但假如刘仁很有钱------我们来假设一下------他还会注意到妻子的痛苦吗?他还会有这么强烈的责任感吗?我想多半不会了。可见,他们的爱情问题不是钱,而是梦与现实,幻想与真实的对比问题。
刘仁只是在每个寂静的夜里,拿着手电筒思念那个神仙似的玛卓,这个玛卓才是他最想要的,而他最后得到的玛卓是假的,不是他想要的那个。真的玛卓不是他心中的那个玛卓,他心中的那个真实的玛卓是假的,不是真的玛卓。就像在她儿子的世界里只有动画片里的人物是真的,现实中的都是假的,包括他的妈妈玛卓。
教学工作总结张国平范文第5篇
从女儿妞妞的降生写起, 到女儿病逝终结, 倾诉了身为父亲的满腔哀情与愁肠, 充满了对生命的悲欢离合的哲学思考。有言论指出, 《妞妞》给这个世界带来了震撼:“我觉得, 周国平为女儿著这部书是他为了捍卫生命的尊严以笔刀与死亡所做的一场肉搏战。”妞妞短暂的一生, 带给作者欢乐痛苦, 还有坚强和执著, 对于周国平来说, 妞妞是他永远的女儿, 更是他的哲学、他的生命。然而哲学, 又促进了作者的思考, 净化了他的灵魂, 充实了他的人生智慧, 更是造就了他对人生和生命的一种近似迷惑、欢愉、幸福、生离死别种种痛苦的洞察, 也造就了他多部的哲理散文。
1 妞妞, 一场有关生命哲学的参悟
《妞妞》所引起的震撼是前所未有的, 在这个浮华时代, 她给人一个得以净化心灵的机会, 让我们在追求人世的功名利禄过程中愈加了解亲情、了解爱、了解信任、了解永恒。
《妞妞》是为所有为生命诞生而喜悦, 又为生命流逝而哀伤的人写的。让人无法接受的是, 面对生命诞生的喜悦和不得不接受这份喜悦的消逝甚至无法抗拒地消逝, 这就是周国平作为一个哲学家、一个思考者的思考, 一种对生命浓烈的爱和无法抗拒的死亡的思考。妞妞的死带给作者的痛苦是难以名状的, 只觉得顷刻之间, 那个随着妞妞“一起诞生的新世界已经崩塌了”[1], 那个在妞妞“诞生前存在过的老的世界也无从恢复”, “世界多么假”[1]。妞妞让作者投入地做了一回父亲, 但是, “太短促了, 刚刚上瘾, 你就要走了”“你只让我做了片刻的父亲”[1]。所有这些, 作者都是怀着最大的幸福与不幸的矛盾痛苦心情去描述。
在人世间还有什么比这样的生离死别更让人黯然销魂的呢?事实上, 我们从来不怕得不到任何东西即使我们很想得到, 我们怕的是失去我们曾经得到过的东西。妞妞的到来, 让周国平体味到了做一个父亲的幸福, 让周国平感到了自己生命的圆满。但是, 那也只是瞬间的事。妞妞的死, 不仅让随着妞妞诞生的新世界崩塌了, 也让妞妞诞生前的老的世界无从恢复, 可见周国平内心的悲痛与挣扎。对于周国平来说, 妞妞的到来与离去, 让他处在一种极大的幸福和极度的痛苦的情感的交织中。至此, “死”对于身躯小的不足以感知自己的妞妞来说成了最残忍的事情。她没有体味活着的乐趣与痛苦就被剥夺了“生”的权利。而对于初为人父的作者来说, 亦是不可接受的残酷现实。而“死亡”对于这个善于思考的哲学家来说又是可以回避活着化解的痛苦, 在这里“生”和“死”成了不可调和的对立。
2 妞妞的死与哲学的生
不能说, 妞妞的生死成就了周国平的哲学, 但是, 她却成就了周国平作为一个哲学家、一个思想者对生命的思考。周国平曾经说:“人生最重要的是充实, 不管你感到的是痛苦还是幸福, 人生应该是有内容的、充实的人生。”[2]周国平失去妞妞所带来的痛苦和寂寞, 造成了他人生的空虚之感, 而这个空缺了的心灵需要另外一种东西填补。于是, 他用文字记录了自己与妞妞的一段人生历程, 似乎是在揭自己的伤疤, 但却让他找到了一种生存的希望与缓和哀伤的方法。妞妞的短暂一生, 正是他用哲学去诠释人生和生命的过程。
女儿的诞生与死亡带给作者的不仅仅是投入地做了一回父亲的切身经历, 更使他能够以带着一个父亲的眼光, 跳出世俗的圈子, 以一个哲学家的目光, 冷静地审视着人世间的一切和生命的诞生与消亡的过程, 理性而睿智地辨析人生的意义和生死真谛。周国平的哲学素养使他的散文融进了深刻的哲学意味, 让人们在感叹妞妞这个具体生命生死的同时, 视野被拉大到了人类普遍的生命意识。将生命个体的悲剧意识泛化到人类的苦难中, 并给予这种苦难以最具个人特质的深刻诠释。这一点也正是周国平深邃睿智的哲学意蕴的偶发个体事件中感人至深的生动表现。正因为这样, 生命的悲欢离合, 借助周国平的哲学思想, 以妞妞这样一个活生生的娇艳凄美的生命得以深刻地表现出来, 这不仅仅是一种痛苦, 实际上更是对生命的一种永恒的渴求。周国平的散文中满溢着对生命的敬畏, 他提倡“要依照自己的真性情痛快地活, 又抱着宿命的态度坦然地死”[3]。他鼓励人们要积极地面对人生, 要饱含生命热情地好好活着。如果说死亡是人类必须面对的命题, 那么妞妞则是很早就直面了。她既是无知的, 又是代表灵性的。她泡沫般的短暂一生, 似乎专为承受苦痛而来, 她生命的序曲同时也意味着终结。但她始终兴致勃勃地“呀呀”学语, 学步、看世界, 不曾计较生命的一寸寸逝去, 而是以童心拥抱每一寸获得。周国平在文中认为人生或许是徒劳的, 命运是不可改变的, 可以改变的只是我们对于命运的态度。周国平认为, 人既需要死亡, 又要抗争死亡。那么自然要期许怒放的生命, 一面尽量延长生命, 一面努力活得精彩, 为自己的人生创造新的意义。
3 死及永生
《妞妞》中, 作者写下了妞妞的可爱和可怜, 作者及妻子在死亡阴影笼罩下抚育女儿的爱哀交加的心境, 在摇篮旁兼墓畔的思考。作者写下这一切, 因为他必须卸下压在心头的太重的思念, 继续生活下去。作为文学, 周国平是用心来写;作为哲学家, 周国平不知道对生与死这个没有终极答案的问题理性地思考了多少回, 然而上帝赐予他的这个小精灵却把一个极端理性的问题用极端感性的方式呈现, 这究竟是上帝的恩典还是上帝的惩罚?妞妞出生以后, 作为父亲, 他一点点变得婆婆妈妈起来, 絮絮叨叨地讲述妞妞的可爱与可怜, 讲述他和妻子在绝望与希望之间抚育女儿的爱哀交加的心境, 讲述他在摇篮旁和墓碑旁的思考, 这一切反映了一个父亲对待女儿的那种比母亲还为细腻的心境, 反映一个哲学家父亲的慈爱。
面对“妞妞”的生死, 周国平也无法参透生命其中的含义, 唯有用他哲学的思想, 在现实中选择坚强和执著。周国平在他的《自传》说过, 哲学是人类精神生活最核心的领域, 而在精神生活的最深处, 原本就无所谓哲学与文学之分。我不过是在用文学方式谈哲学, 在散文中, 我所表达的感悟仍是围绕着那些古老的哲学问题, 例如生命的意义、死亡、性与爱、自我、灵魂和超越等等。
生命与哲学, 这是周国平一生所追求的, 而妞妞的生与死, 正是这两种思想的综合题, 让作者更加深刻地看到了生命过程中的哲学意义。把情感升华至哲学的高度, 把哲学融入情感世界之中阐释出来。这样的方式, 使得情感增强了理趣, 哲学变得深入浅出, 生命也因此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和珍惜、“人生中不可挽回的事太多。既然活着, 还得朝前走。经历过巨大苦难的人有权利证明, 创造幸福和承受苦难属于同一种能力。没有被苦难压倒, 这不是耻辱, 而是光荣。”[4]对于生命的意义, 在《妞妞》中, 周国平没有给我们一个确切的答案, 但是, 沿着他探索真理的心路历程, 我们已经获得了一种思考的动力和探索的勇气。
摘要:“没有死, 就没有爱和激情, 没有冒险和悲剧, 没有欢乐和痛苦, 没有生命的魅力, 总之, 没有死, 就没有生的意义。”“的确, 人生中一切欢乐和美好的东西因为短暂更显得珍贵, 一切痛苦和严肃的感情因为牺牲才见出真诚。如此, 最终剥夺了生的意义的死, 一度又是它赋予了生的意义。”这种对生命从容而独特的思考, 使永生的向往丧失了其意义之存在, 从而赋予了死新的意义。
关键词:妞妞,哲学,生死命题
参考文献
[1] 周国平.新版自序[M]//周国平.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2] 周国平.人与永恒[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3] 周国平.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幸福是充实[J].北京青年报, 2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