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外科手术范文(精选8篇)
超声外科手术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10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50例脑深部肿瘤患者的资料, 均行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 男30例, 女20例, 年龄在29~58岁, 平均 (36.5±4.7) 岁。患者表现为颅内压增高、神经功能局部损伤、癫痫发作, 均具备手术指征, 无手术禁忌证, 符合医学伦理。都可进行随访, 依从性良好[3]。排除合并呼吸、循环或严重心肾疾病者。
1.2 方法:
术前完善MRI检查, 超声采用日本阿洛卡公司α10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仪, 使用探头:专用小凸弧型神经外科术中探头。频率为3.8~7.5 MHz (可变频) , 无菌线套包裹探头置于硬膜外进行检查, 探查到瘤体后, 打开硬脑膜, 以切除肿瘤并能避开功能区为宜, 在脑表面再次定位, 记录瘤体大小、病变部位、病变回声、血流情况、与周围组织关系, 确定最佳手术方案。术中发现瘤体位于非功能区, 可选择距离皮质最近部位解剖脑回, 暴露病灶。发现囊性占位, 可先剥离囊壁。病灶切除后, 再次进行超声检查, 了解瘤体切除情况。
2 结果
术中探查肿瘤显示率100%, 胶质瘤32例, 表现为边界清楚规则或不规则, 未见明显包块, 有囊实性混合性回声, 瘤体外强回声水肿将瘤体和正常组织分开, 多数为中心性坏死, 瘤体周边血供丰富。海绵状血管瘤8例, 超声显示边缘清晰锐利, 后壁回声增强, 低回声中可见强回声。脉络膜乳头状瘤5例, 脑膜瘤5例, 表现为边界清晰, 内部回声均匀。50例患者肿瘤定位准确, 瘤体完全切除, 术后恢复良好。与术前MRI诊断相比较, 术中超声实时瘤体体积与MRI结果基本一致, 但超声有探测能力强、实时、随时探测的术中指导能力。
3 讨论
随着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进展, 精确定位成为神经外科手术成败的关键[4], 术中超声能实时反映瘤体的质地和轮廓, 及时反馈治疗信息, 指导手术医师最大限度切除病灶, 降低手术损伤的发生率。1950年美国学者French首次在尸体解剖标本中利用超声获取了肿瘤的声像图, 随着仪器设备的不断改进, 多种神经外科手术专用探头的产生[5], 使其在颅脑手术中得以广泛应用。为神经外科手术提供更多的选择。
术前CT、MRI等影像结果, 精确性差, 由于手术过程中脑脊液流失脑组织漂移、组织的切除牵拉、术者主观经验等因素的干扰, 术中病灶位置与术前影像检查结果出现偏差[6], 影响手术操作的准确性, 大型辅助检查受到图像获取时间长、价格昂贵, 限制其在临床广泛开展。在本次研究中, 50例患者均诊断明确, 术中超声探及瘤体的准确位置, 特别是对脑实质内微小病灶超声能提供满意的实时图像。其中3例病灶的最小直径<1.0 cm, 距离皮层最深为5.8 cm, 术中肉眼难以判断准确位置, 实时超声可以显示病灶的位置、大小、形态等[7]。特别是病灶接近功能区时, 要准确定位的要求更加严格, 要精确测量病灶边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利用脑沟、脑回、血管、静脉窦等天然解剖标致判断病变位置, 超声获取的图像能指导术者设计皮层切口, 选择手术入路, 避免盲目性探查, 确保瘤体的完整切除。
颅内肿瘤切除的目的是缩小瘤体体积, 降低颅内压, 改善患者的症状, 瘤体的切除程度与患者的预后及生存期有明显相关性。术前超声检查因颅骨的阻挡, 无法显示颅内结构, 但术中超声检查将手术窗口作为声窗, 清晰显示颅内病变质地、部位、轮廓、声像图的特点, 不同回声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肿瘤的生物学特性[8], 不同的肿瘤其生物学特性均有不同。在本组资料中共发现4类病理改变, 有不同的超声表现, 结合患者术前影像学检查, 能帮助术者对肿瘤的病理性质进行较为完整的认识。在术中发现与术前MRI诊断相比较, 术中超声实时瘤体体积与MRI结果基本一致。术中超声能显示肿瘤的切除程度, 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 其图像分辨率远不及MRI, 特别是胶质瘤接近于脑组织, 病灶周围无水肿的情况下, 难以判断瘤体与周围的边界, 同时受限于探头的探测距离, 对于深度>5 cm的肿瘤, 会影响其探测结果, 有学者认为可以采用小型高频探头[9], 直接深入脑组织进行探查, 取得了一定效果, 但对操作者的操作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有学者认为可采用三维超声进行检查以提高图像分辨率, 但可能会造成脑组织的损伤。
颅脑深部肿瘤显微外科术中应用超声技术, 具有图像实时可靠、定位准确的特点, 对于提高肿瘤的全切率有积极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术中超声辅助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脑深部肿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2009年10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50例脑深部肿瘤患者的资料, 均行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 术前进行颅脑核磁共振 (MRI) 检查, 术中采用超声确定病变位置、病灶深度及与周围组织关系, 行肿瘤切除术, 对超声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中辅助定位脑深部肿瘤的价值进行评价。结果 在本组50例患者中, 胶质瘤32例, 海绵状血管瘤8例, 脉络膜乳头状瘤5例, 脑膜瘤5例。50例患者肿瘤定位准确, 瘤体完全切除, 术后恢复良好。与术前MRI诊断相比较, 术中超声实时瘤体体积与MRI结果基本一致, 但超声有探测能力强、实时、随时探测的术中指导能力。结论 颅脑深部肿瘤显微外科术中应用超声技术, 具有图像实时可靠、定位准确的特点, 对于提高肿瘤的全切率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神经外科,术中超声,脑部肿瘤
参考文献
[1]刘会昭, 何文.术中超声在神经外科的应用[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13, 11 (7) :84-86.
[2]贺焱, 何文, 林松, 等.术中超声定位在颅脑深部肿瘤术中的应用[J].中国医疗设备, 2013, 28 (3) :158-160.
[3]熊峰, 丁伟, 王兴强, 等.脑内深部病变术中彩色多普勒超声定位的临床研究:附42例分析[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12, 13 (10) :448-450.
[4]吴立权, 陈谦学, 田道锋, 等.术中超声引导下的颅内病变显微手术治疗[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1, 16 (2) :69-71.
[5]任胜, 马志国, 闫乔生.B超定位在深部脑转移瘤术中的应用[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2014, 35 (1) :67-68.
[6]王颖鑫, 韩伟, 高军喜, 等.术中超声对颅脑深部占位病变的应用价值[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12, 7 (3) :457-460.
[7]熊峰, 丁伟, 王兴强, 等.脑内深部病变术中彩色多普勒超声定位的临床研究 (附42例分析) [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13, 13 (10) :448-450.
[8]江涛, 傅先明.实用超声导航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12, 35 (4) :347-350.
超声外科手术 第2篇
关键词:腹腔镜超声,普外科,腹腔镜手术
腹腔镜超声检查术 (laparospic ultrasonograohy, LUS) 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的诊断治疗手段[1]。腹腔镜超声检查术的临床应用价值已被越来越多的临床医师所关注, 本研究应用腹腔镜超声检查术在普外科的应用, 探讨其临床价值, 取得满意效果,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2年10月本院普外科收治的48例患者进行该项研究, 均已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知情同意和医院伦理学委员会的批准许可。将48例患者,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 随机平均分为两组, 每组24例, 分别标记为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24例患者, 其中男性16例, 女性8例, 年龄30~60岁, 平均年龄为 (40.6±4.5) 岁, 其中肝囊肿4例, 肾囊肿10例, 肾恶性肿瘤10例;观察组24例患者, 其中男性15例, 女性9例, 年龄32~58岁, 平均年龄为 (41.5±3.8) 岁, 其中肝囊肿3例, 肾囊肿10例, 肾恶性肿瘤11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疾病类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者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单纯腹腔镜手术, 观察组患者进行专用腹腔镜协助下的腹腔镜手术。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比如出血、感染及尿外渗等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 计数资料均采用率表示, 进行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 具体见表1。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0.83%, 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0.00%, 两组比较, χ2=5.563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观察组11例肾脏恶性肿瘤经过腹腔镜超声探查术治疗, 术后组织标本探查发现无一例肾脏边缘残留有恶性肿瘤组织, 而且手术时间较单纯腹腔镜短, 术中出血少, 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明显少于对照组。
3 讨论
近年来, 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 腹腔镜在普外科的应用越来越多, 腹腔镜可以应用于实质性器官的多种疾病, 包括良性病变及恶性疾病, 比如肝囊肿、肾囊肿、肾脏良恶性肿瘤[2]。但是腹腔镜应用在肝脏、肾脏等实质性器官疾病中同样具有和其他腔镜手术一样不可忽视的缺点。腹腔镜应用于肾脏疾病治疗中最大的一个缺点是在手术中术者只能观察到脏器病灶的表面, 术者不能像开腹手术那样用手探查脏器病变, 不能用手感觉病灶的位置、大小、范围、质地等重要信息, 而且最重要的是术者无法了解到肿瘤的血供情况[3]。与单纯腹腔镜探查术相比, 腹腔镜超声探查术具有明显的优点, 它利用超声探头频率高的特点, 完全不受到肋骨及侧腹壁的干扰, 但是它又比常规超声可以更准确了解肿瘤的大小、深度、具体位置以及其与周围组织血管的关系, 可以更准确判断肿瘤的分期以及评估肿瘤能否切除的准确性。本研究结果显示:应用腹腔镜超声探查术的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0.83%, 而应用单纯腹腔镜探查术的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0.00%,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腹腔镜超声探查术可以明显降低普外科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 腹腔镜超声探查术在普外科腹腔镜手术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可降低术中出血, 降低并发症发生, 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黄媛清, 马雪霞.泌尿外科后腹腔镜手术术后患者疼痛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2, 3 (8) :107.
[2]王新平, 易剑锋, 赵春霖, 等.后腹腔镜手术治疗泌尿外科上尿路疾病47例.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2013, 30 (3) :56-58.
手术外科治疗总结 第3篇
一、情况背景介绍
1、一位女中学生,春游时,左手心扎进一个刺拔出后,创可贴包扎三天后发炎肿胀,校医换药,每周一次,到第四周,肿胀青紫上升到腕部以上,夜间疼痛较重,经局麻后沿脓创口切开,仔细寻找后发现残留的桔梗刺仍在里边,取出,双氧水去腐,碘酒消毒后,挤进部分红霉素软膏,嘱其每天中午放学后来换药,重复上述步骤,10天治愈。
2、一位男青工,感冒高烧时带病上岗,左手压着木槽前边,右手用利刃猛铲槽沟误伤左手大鱼肌,刀口长4厘米,深0.5厘米,给手局麻和清创缝合,10天后拆线,治愈。
3、一位中年女工清洗铁桶盖时,左手用力过猛,被铁盖边沿割伤左手拇指外侧,伤口长3厘米,宽0.4厘米,掀起一层皮,出血不止,给双氧水去腐,碘酒消毒后,撒三七止血粉,涂红霉素欤膏,敷油纱条,加压梱扎止血,十天治愈。
4.一中年男子劈柴,左手扶着竖起的木棍,右手将利刃劈下,用力过猛,将左手五个手指整齐砍下,紧急来院,经清创消毒,显微镜下缝合血管、肌腱、皮肤后,木板固定,口服消炎药,休息两个月后,治愈。
二、意义
手是劳动中最易受伤的,特别是左手,直接影响生活、学习、工作,加重右手负担,降低操作效率,导致患者烦躁易怒,影响大家情绪,破坏和谐团结的大好局面。所以防治手外伤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三、分析
迷迷糊糊、粗心大意、忘记危险,没戴手套是受伤的直接原因。医生清创不彻底,是加重伤情的主要原因。
四、措施
1、预防方面,当精力无法集中时,要放慢速度,慢慢干,特别是刚睡醒后,大脑昏昏沉沉,很易忙中出错。
2、常见的是右手常常伤左手,当条件允许时,左手要戴手套,可以减轻伤害,还可提醒自己,左手随时会受伤,要小心。
3、治疗主要是清除异物、坏死组织,消毒,止血,缝合血管、肌腱,特别是涂上红霉素软膏消炎,涂上氢化可的松软膏治疗疤痕,每天换药均能治愈。
超声外科手术 第4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神经外科于2009年1月~2011年3月收治住院并接受了IOUS辅助下手术治疗的CVD患者111例。其中,男57例,女54例,年龄13~76岁,平均(40.3±7.8)岁。术前症状有头痛97例,癫痫发作26例,肢体瘫痪35例,意识障碍62例,失语16例。病种方面,所有病例均经术前CT和/或MRI检查,并予术前DSA确诊,包含颅内动脉瘤70例,颅内动静脉畸形41例。
1.2 器材与方法
依照术前的病史、体征、影像学资料定位,切开头皮,取下骨瓣后,行超声引导定位,器材选用美国GE VIVID7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神经外科专用小探头,频率3~10 MHz,导线及探头外包裹无菌塑料套,探查时持续滴注生理盐水作为耦合剂以改善成像质量。先后在硬膜外、脑组织表面进行探查作业,超声扫描前去除脑棉片和止血材料以减少伪像。(1)B型的灰阶模式:显示脑血管畸形及脑内血肿的栓塞区;(2)C型:彩色血流图(color flow mapping,CFM),其中红色信号区域代表朝向探头的血流方向,蓝色信号区域代表血流方向远离探头,用之以确定脑血管畸形的边界及显示其灌注区;(3)D型:多普勒(Doppler)模式,可叠加B型(Duplex)、C型能量(power)超声(Triplex)检查,除显示血管形态和血流方向以外,还可同时对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如血流速度及阻力指数等。于病灶切除或夹闭之后,在残腔灌注生理盐水,再次行超声探查并了解病变切除情况。于脑出血手术时,尚可联合使用介入性超声技术行皮层表面定位后穿刺抽吸,以降低脑组织损伤[4]。
2 结果
2.1 颅内动脉瘤
本组70例病人中,术中超声清晰显示动脉瘤68例,合并血栓者49例,未显示的2例术前的DSA测量直径均为0.5 cm,距离皮层深度分别为5.0 cm及5.4 cm,显示率为68/70,其中,前交通动脉动脉瘤34例,后交通动脉动脉瘤21例,颈内动脉动脉瘤6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9例。68例IOUS清晰显示的动脉瘤均与术前DSA诊断结果相符合。
颅内动脉瘤的IOUS表现:动脉瘤直径0.5~4.2cm,均与术前DSA测量结果相符,其二维声像图表现为病变局部管壁与其周围正常血管管壁连续完整,载瘤动脉局限性扩张呈圆形或囊袋状无回声区,伴有血栓形成的动脉瘤瘤腔内可见低-强回声充填部分或全部管腔。本组动脉瘤伴血栓形成者41例,CDFI表现为瘤体内呈红蓝相间的涡流或湍流,彩色血流充盈缺损或消失,彩色血流变细。典型的动脉瘤样频谱为:瘤体内血流速度明显低于载瘤动脉血流速度,收缩峰陡峭或多峰不整,舒张期末流速极低或断流,PI值增高,频谱呈单向或双向,波峰低钝,似撞击样轰鸣音。载瘤动脉血流速度可正常或增高,动脉瘤破裂后蛛网膜下腔出血导致脑血管痉挛时,载瘤动脉血流速度明显增高;动脉瘤未破裂时则载瘤动脉血流速度常无异常改变。形态不规则动脉瘤的频谱形态与瘤体大小密切相关,小的动脉瘤频谱形态接近正常,大的动脉瘤频谱常呈毛刺样改变,频带增宽;瘤体内血流频谱可呈单向或双向,在瘤腔内红或蓝色血流处取样血流频谱呈单向,在红蓝相间处取样频谱呈双向。探测时应在可疑动脉瘤的部位反复扫查及仔细观察,CDFI显示异常血流团,并且PW测得其内动脉瘤样频谱有利于明确诊断。彩色多普勒可见动脉瘤瘤体呈圆形或椭圆形突出于载瘤动脉,其内呈红蓝相间的涡流血流。
2.2 脑动静脉畸形
本组41例病人的脑动静脉畸形均由术中超声清晰显示,先根据术前DSA了解脑动静脉畸形详细情况,取下骨瓣后于硬膜外行IOUS探查,根据彩色多普勒超声辨别血管畸形的边界、大小及距离皮层的深度,随后使用超声造影技术探测脑动静脉畸形的血供来源及其与周围大血管的关系,应用频谱多普勒对脑动静脉畸形周围的大血管进行血管阻力指数测定以辨别周边血管的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为手术切除脑动静脉畸形的入路提供依据。畸形血管切除后,应用频谱多普勒对术腔周围的大血管再次进行血管阻力指数测定。
脑动静脉畸形的IOUS表现:脑实质内呈现双色特征的畸形血管团,多支混乱、无序排列的血管,血流方向呈现多极化,与周边正常脑组织的灰色背景呈现出明显的对比效应,彩色多普勒可见畸形血管团的供血动脉较正常动脉明显增粗,流苏增加,血彩明亮,多普勒频谱呈高速低阻型改变;引流静脉的管径增粗,流速加快(>20 cm/s),血流呈动脉化,有别于正常血管。畸形血管团切除之后复查IOUS显示彩色镶嵌血管团消失,供血动脉流速降低,血管阻力指数明显升高。
3 讨论
超声技术应用于颅脑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FRENCH等[5]尝试利用超声获得尸体解剖中脑组织肿瘤的声像图。但是,由于受到颅骨造成的信号衰减影响,经颅二维超声应用受到较大限制,致使很长时间内超声技术未能像运用于其他器官一样推广于神经外科领域。基于神经外科手术时开颅后超声检查不受颅骨影响,为术中超声的应用提供了机会。临床医师常根据术前CT、MRI和DSA等影像资料来判断病灶的解剖位置来设计开颅手术,但开颅之后脑漂移造成的病灶移位,使得手术需要一个对病灶的重新探查定位过程。而术中DSA、MRI或术中影像导航系统等,这些设备用于术中实时定位,虽准确可靠,但不可避免有放射性损害、设备价格高、脑移位纠正困难等不利因素。ERDOGAN等[6]认为,术中超声能即时探查病灶部位、大小、离大脑皮层的距离以及病灶周围的关键结构,根据超声反馈信息选择最佳的皮层切口,术中实时修正手术计划,可尽量减少对正常脑组织结构的损伤。病灶完全切除后,再次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了解病灶切除程度,这不仅会延长手术时间,还可能引起不必要的对正常脑组织的损伤,而术中超声在这方面却有着较大的优势[7]。IOUS可直接将探头贴覆在硬膜外或脑组织表面及病变切除后残腔内探测病变,简便、费用低、无放射性损害、即时成像效果佳。IOUS把患者术前影像资料与术中手术部位的实际位置结合起来,可以准确地显示中枢神经系统三维解剖结构及病灶的空间位置与毗邻关系,对病灶可以进行实时定位,提高了神经外科手术的准确性,有效的解决了脑漂移的问题,IOUS与术前影像学资料结合可以极大提高手术准确性。但术中二维超声有时会受扫查方位和深度的影响,若与三维超声导航相结合则可弥补二维超声的不足[8]。
对颅内动脉瘤患者而言,IOUS的应用提高了病因诊断的准确度。PERREN等[9]人将超声用于急诊情况下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诊断,发现其能准确地发现动脉瘤并进行定位,其结果与DSA完全符合。本研究结果表明,术中超声可快速实时定位病变,判断病变边界,清晰显示动脉瘤内有无血栓形成以及瘤体与载瘤动脉的位置关系,准确定位及测量动脉瘤瘤颈、基底部,指导术者选择最佳的手术路径,避免不必要的出血及损伤,缩短手术时间,并在夹闭动脉瘤后于术中超声复查时及时发现夹闭不全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从而避免患者再次出血及二次手术的风险。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颅内动脉瘤的显示受动脉瘤大小、位置、透声窗等多种因素影响,经颅超声造影可弥补透声窗的不足,提高对颅内动脉瘤的显示率,尤其对直径≥1.0 cm的颅内动脉瘤可清晰显示。因此,有望成为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新方法。但应用超声造影剂后,可将彩色外溢及正常血管的拐弯处及分叉处误认为动脉瘤,造成假阳性的诊断结果,应注意识别。使用彩色多普勒技术时应适当调整速度量程,有利于瘤体的充分显示,若量程过低则彩色外溢,不易分辨载瘤血管与瘤体;若量程过高则瘤体内血流可被滤掉导致漏检。对于复杂的动脉瘤手术,若能于术中联合运用IOUS及包括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在内的各项辅助技术,将有助于获得更好的预后[10]。
脑动静脉畸形的手术切除仍是神经外科领域的高难度工作,术中分离畸形血管团和处理供血及引流血管之前常难以确定病变的全貌,RUBIN等[11]将术中所见的血管畸形描述为冰山一角。应用IOUS技术扫描判定脑动静脉畸形的切除程度与术后的DSA复查结果基本一致。本研究经术中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使术者实时的了解脑动静脉畸形的范围和手术进程,根据扫描信息的即时反馈,制定和修改手术计划,避免了不必要的神经损伤。总之,在切除脑动静脉畸形前可快速定位并能在术中实时操作,是彩色多普勒超声的优势所在,且彩色多普勒超声不会受到畸形血管解剖位置的限制。其另一优势,是可以根据供血动脉的独特生理学表现应用血管阻力指数值辨别供血动脉和超声造影技术了解其血供模式,将其与畸形血管周边供应正常脑组织的动脉分辨清楚,避免正常血管的损伤;辨别出异常供血动脉,使术者在术中随时调整手术计划,在手术切除脑动静脉畸形之前先行阻断供血动脉,减少术中出血,减少动静脉畸形残留,提高手术精确性并减少副损伤。
综上所述,多种模式的IOUS技术丰富了脑血管性疾病外科手术治疗的实现途径,IOUS作为一种新兴的检查方法和术中辅助手段,将丰富和完善现有的技术体系,弥补现有检查手段的不足。随之时间的推移,超声造影剂、立体超声、能量超声等新技术相继出现,术中超声自身不断完善和发展,将需要更多的对比研究来评估术中超声新技术的临床价值。总之,术中超声有助于颅内血管性疾病的准确定位,在确定病变边界、反映血流动力学特征、指导精确手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损伤颅内重要血管和功能区、及时发现残余病灶提高手术全切除率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而且CVD患者通常发病急骤,病情危重,对手术时间窗要求严格,不容许术前术中过于繁琐的检查及搬动,而术中超声操作方法相对简单,不需要过于昂贵的设备,不额外占用术前准备时间,对急诊CVD患者尤为适用,适合普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术中超声在颅内血管性疾病外科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7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41例脑动静脉畸形患者分别行术中超声辅助下的外科手术治疗,并对手术前、手术中及术后复查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①7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术中超声清晰显示68例,合并血栓者49例。②41例脑动静脉畸形在超声引导下均快速找到病灶并准确定位。结论 术中超声能够对颅内血管性疾病进行术中准确定位和实时导航,确定病变边界,测量病变的血流动力学特征,及时发现病灶残留,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颅内血管性疾病,术中超声,神经外科
参考文献
[1]章翔.积极开展脑血管疾病的诊治研究[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2,23(23):2113-2116.[1]ZHANG X.A positive strategy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cerebrovascular diseases[J].Journal of the Fourth Military MedicalUniversity,2002,23(23):2113-2116.Chinese
[2]陈运洪,王向宇,柯以铨,等.超声在脑功能区皮层下胶质瘤次全切除术中应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8,24:3681-3684.[2]CHEN YH,WANG XY,KE YQ,et al.Subtotal resection ofsubcortical gliomas in eloquent brain areas controlled by intraop-erative ultrasound[J].China Journal of Modern Medicine,2008,24:3681-3684.Chinese
[3]TRONNIER VM,BONSANTO MM,ANDREAS STAUBERT,etal.Comparison of intraoperative MR imaging and 3D-navigatedultrasonography in the detection and resection control of lesions[J].Neurosurg Focus,2001,10(2):1-5.
[4]何文,贺焱,王立淑,等.术中介入性超声在神经外科的应用[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10,7(10):1602-1608.[4]HE W,HE Y,WANG LS.Application of interventional ultra-sound in neurosurgery[J].Chinese Journal of Medical Ultrasound:Electronic Edition,2010,7(10):1602-1608.Chinese
[5]FRENCH LA,WILD JJ,NEAL D.Detection of cerebral tumorsby ultrasonic pulses.Pilot studies on postmortem material[J].Cancer,1950,3:705-708.
[6]ERDOGAN N,TUCER B,MAVILI E,et al.Ultrasound guidancein intracranial tumor resection:correlation with postoperative mag-netic resonance findings[J].Acta Radiol,2005,46(7):743-749.
[7]CHACKO AG,KUMAR NKS,CHACKO G,et al.Intraoperativeultrasound in determining the extent of resection of parenchymalbrain tumours-a comparative study with computed tomographyand histopathology[J].Acta Neurochir,2003,145:743-748.
[8]UNSGAARD G,GRONNINGSAETER A,OMMEDAL S,et al.Brain operations guided by real-time two-dimensional ultrasound:new possibilities as a result of improved image quality[J].Neuro-surgery,2002,51:402-412.
[9]PERREN F,HOM P,KERN R,et al.A rapid noninvasivemethod to visualize ruptured aneurysms in the emergency room:three-dimensional power Doppler imaging[J].J Neurosurg,2004,100(4):619-622.
[10]姜金利,许百男,孙正辉,等.颈内动脉大型和巨大型动脉瘤的手术策略[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07,12(6):244-246.[10]JIANG JL,XU BN,SUN ZH,et al.Surgical strategy for largeand giant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aneurysms[J].Chinese Journalof Minimally Invasive Neurosurgery,2007,12(6):244-246.Chi-nese
超声外科手术 第5篇
关键词:超声扫描,妊娠期,外科急腹症,临床价值
妊娠期急腹症可分为妇科急腹症和外科急腹症, 妇科急腹症比较多见, 而外科急腹症则相对少见。妊娠期女性的生理发生了较大改变, 一旦出现外科急腹症, 其病情变化更为复杂, 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增加, 若得不到及时、合理的处置可能威胁母婴生命安全, 临床早诊断、早治疗对母婴预后都具有重要价值[1]。超声技术在几年得到了快速发展, 其临床应用范围越来越广, 临床疾病诊断优势更加突显。超声技术诊断对患者无创, 而且操作简单, 对于有疑问的扫描结果还可重复进行扫描[2]。现将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妊娠期外科急腹症患者的超声诊断资料进行总结回顾,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 年6 月-2012 年6 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0 例妊娠期急腹症患者为研究对象, 年龄19~37 岁, 平均 (26.8±1.2) 岁;其中妊娠早期25 例、妊娠中期20 例、妊娠晚期15 例。
1.2 方法
选择GE730 型号的超声扫描诊断仪进行腹部扫描, 其探头频率在3.5~5 MHz。孕12 周内者检查前先适度充盈膀胱。各种常见外科急腹症诊断标准为:急性阑尾炎者经手术、术后病理结果证实。急性胆囊炎者经手术、术后病理结果证实。急性胰腺炎者以临床症状、病史、血淀粉酶、尿淀粉酶升高为诊断标准。急性肠梗阻者以临床体征及症状等证实。外伤性肝破裂与脾破裂则以手术证实。泌尿系统结石者以输尿管镜取出结石证实。
2 结果
2.1 诊断结果
通过统计手术确认病例的超声检查结果, 对于所有妊娠期外科急腹症患者来说, 超声诊断急性阑尾炎的漏诊率仅为9.09%, 诊断急性胆囊炎的漏诊率为7.69%, 诊断急性胰腺炎的漏诊率为10.00%, 诊断急性肠梗阻的漏诊率为0, 而诊断泌尿系统结石的漏诊率为0, 诊断胃溃疡穿孔以及大网膜撕裂的漏诊率为0, 整体漏诊率为6.67%, 超声在妊娠期外科急腹症诊断中准确率较高。具体见表1。
2.2 治疗情况
60 例妊娠期外科急腹症患者中, 21 例 (35.00%) 接受保守治疗, 39 例 (65.00%) 接受手术治疗, 其中16 例阑尾切除手术、10 例胆囊切除手术、肠梗阻手术6 例、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手术3 例、胰腺包膜切开引流术2 例、胃溃疡穿孔修补术1 例、大网膜修复术1 例。接受手术治疗患者中有8 例 (13.33%) 外科急腹症手术治疗的同时进行剖宫产手术。
2.3 预后情况
60 例外科急腹症患者均治愈, 流产12 例 (20.00%) 。
3 讨论
妊娠期外科急腹症的临床发病率较低[3]。有数据统计除剖宫产手术外的孕妇手术来仅为0.2%, 我国该项数据显示为0.72%[4]。妊娠期, 特别是妊娠中期及妊娠晚期, 子宫明显增大、右旋, 引起部分脏器发生移位或被膨大的子宫所覆盖, 这种变化使得急腹症诊断困难[5]。同时, 子宫增大也使得腹壁张力明显增加, 对刺激反应力下降, 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急腹症诊断难度。妊娠期急腹症本身诊断难度大于正常人, 加之妊娠性生理改变使得急腹症症状不典型, 临床诊断时不仅要依赖临床病史及症状体征, 还有必要进行X线、超声等辅助检查。超声诊断以无创、可重复性好等优势应用于临床各种疾病诊治中。超声检查在妊娠期急腹症诊断中的应用使得急腹症诊断准确性明显提高。
妊娠期外科急腹症多来自消化道疾病, 妊娠引起的生理、解剖改变, 加之妊娠性恶心呕吐等症状, 容易忽视消化道疾病症状[6]。妊娠期外科急腹症中急性阑尾炎发生率最高, 本组60 例患者中急性阑尾炎占36.67%, 其次为胆囊炎及胰腺炎。妊娠期阑尾位置会向上向外移位, 发生炎症时压痛部位也不典型。超声检查可见肿大变化的阑尾与周围渗出, 还可显示阑尾变粗、管壁变厚, 呈现“双边影”, 其长轴切面为管状结构, 腔内无回声。化脓性阑尾炎者阑尾呈“C”形, 管壁无规则性增厚, 腔内有斑片状强回声, 且周围有液性暗区。坏疽性阑尾炎则有“虫蚀样”变化, 周边无回声环绕。同时, 妊娠期孕妇免疫力下降、网膜上推, 极易导致阑尾炎性穿孔, 继而引起流产、早产等。临床对于妊娠期急性阑尾炎患者一旦确诊一般立即手术, 妊娠早期患者可选择麦氏切口, 妊娠中晚期患者可选择右腹直肌切口, 手术操作要轻柔、避免刺激子宫。围手术期除必要的抗生素之外, 要避免应用可能引发宫缩类药物[7]。
妊娠期急性胆囊炎及胆石症的发病率也仅次于急性阑尾炎。研究发现90% 以上的急性胆囊炎是胆石堵塞胆囊管导致的, 在妊娠期胆囊张力下降、胆汁成分改变的情况下, 胆流容易不畅, 细菌繁殖易引起感染[8]。超声扫描可见胆囊壁变厚、胆囊体积增大。妊娠期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症状与非妊娠期一致, 只是孕妇中Murphy征阳性较少见, 一般多建议选择保守治疗, 仅对反复发作、合并胆囊穿孔或坏死、保守治疗无效类患者进行胆囊切除手术治疗。对于急性重症胆管炎患者要进行“T”管引流或胆肠吻合手术, 手术最佳时机是妊娠中期[9]。本组中有10 例患者进行了胆囊切除手术治疗, 均获得治愈, 但其中6 例胎儿流产。
急性胰腺炎在妊娠期外科急腹症中也常见, 多数在妊娠晚期出现。多数研究者认为急性胰腺炎与高血脂、胆石症等有关。超声扫描可见胰腺组织变化, 间质充血水肿以及炎性细胞浸润, 超声下呈现局限性或弥漫性肿大, 边界尚清晰, 但回声衰减。出血性胰腺炎患者超声图像可见组织出血坏死, 腺泡及小叶损坏, 周边结构不清。妊娠期急性胰腺炎的临床治疗与正常人一致, 多建议保守治疗, 病情恶化者要及时中转手术治疗。研究报道妊娠期外科急腹症患者死亡的主要诱因就是急性胰腺炎。急性胰腺炎的主要特点包括恶心、呕吐、腹部疼痛、腰背部放射痛、血清淀粉酶以及尿淀粉酶上升等。对于所有疑似患者都有必要进行淀粉酶检测来辅助诊断。胰腺坏死者还有高热、弥漫性腹膜炎、休克等症状。
妊娠期肠梗阻患者可在严密监测下进行保守治疗, 1 周后若无效则要进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期间有脉速、发热、白细胞升高、腹膜炎等症状, 则要警惕绞窄, 要及时手术。该类患者死亡率较高。而妊娠期胃溃疡穿孔的临床发病率更低, 主要是因为妊娠内分泌状态改变导致胃肠蠕动以及胃液分泌减少、黏液分泌增多。
妊娠期外科急腹症不论发生在哪个时期, 都可能导致流产、死胎、早产等不良后果。本组60 例患者中, 流产12 例 (20.00%) 。对于多数患者来说, 存在早孕、放射治疗史、盆腔妊娠时要考虑人工流产术终止妊娠。妊娠34 周以上胎肺成熟、宫内窘迫威胁胎儿安全时可考虑提前剖宫产, 再处理急腹症。
综上所述, 超声在妊娠期外科急腹症诊断中应用价值极高, 对各种急腹症的临床诊断都有重大帮助, 且操作方便、快捷, 具有很好的重复性, 对孕妇及胎儿无创、无辐射, 是妊娠期急腹症诊断的首选方法。
参考文献
[1]何源.急性胰腺炎中超声的诊断价值[J].临床医学工程, 2009, 16 (1) :25.
[2]王国荣.经阴道超声诊断异位妊娠临床价值分析[J].当代医学, 2011, 17 (21) :61-62.
[3]刘先明.超声检查在妇科急腹症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 2014, 11 (5) :110, 112.
[4]张晓伟.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妇科急腹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3, 17 (9) :150-151.
[5]许茹.超声检查在妇科急腹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4, 25 (7) :1552-1553.
[6]刘娜, 周广新.应用阴道超声诊断早期宫外孕临床价值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 2012, 3 (7) :99-100.
[7]阮玲.B超在妇科急腹症中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社区医师, 2014, 30 (6) :116-117.
[8]Bi X D, Zhao J, Li H, et al.Study of the timing of operation for acute ileus-385 cases clinical treatment analysis[J].China Journal of Modern Medicine, 2006, 16 (24) :3745.
《足踝外科手术学》简介 第6篇
本书展示了作者们长年在临床科研第一线, 潜心钻研足踝外科所积累的丰富临床经验总结;在此基础上又广泛吸纳了国外新技术、新的科研成果。
本书共分19章, 约90万字, 1 000幅插图。全书分为两部分, 第1~2章为第一部分, 介绍了足踝外科手术治疗的基础知识, 包括足踝疾病诊断与治疗原则、足踝外科医师素质与培养和足踝外科手术有关的基本问题;第3~19章为第二部分, 是本书的主体内容, 为临床手术部分, 共17章。第二部分内容丰富、图文并茂, 紧密结合足踝外科的临床实践, 全面详细介绍了足踝外科所涉及的足踝部创伤、骨病、肿瘤、先天与后天畸形的治疗, 各种瘫痪、神经麻痹性疾病的外科手术治疗的方法、步骤与经验。写作中以常见病为主, 同时注意了对少见病、疑难病的介绍。此外, 本书还介绍了近年来国外足踝外科新的研究成果, 如跖内收的手术治疗、足踝部微创外科技术等。许多内容如拇外翻、跖内收 (翻) 、足踝部先天与后天畸形、微创技术等内容新颖, 独具特色。
《足踝外科手术学》简介 第7篇
本书展示了作者们长年在临床科研第一线, 潜心钻研足踝外科所积累的丰富临床经验, 在此基础上又广泛吸纳了国外新技术、新的科研成果。
本书共分19章, 约90万字, 1 000幅插图。全书分为两部分, 第1~2章为第一部分, 介绍了足踝外科手术治疗的基础知识, 包括足踝疾病诊断与治疗原则、足踝外科医师素质与培养和足踝外科手术有关的基本问题;第3~19章为第二部分, 是本书的主体内容, 为临床手术部分, 共17章。第二部分内容丰富、图文并茂, 紧密结合足踝外科的临床实践, 全面详细介绍了足踝外科所涉及的足踝部创伤、骨病、肿瘤、先天与后天畸形的治疗, 各种瘫痪、神经麻痹性疾病的外科手术治疗的方法、步骤与经验。写作中以常见病为主, 同时注意了对少见病、疑难病的介绍。此外, 本书还介绍了近年来国外足踝外科新的研究成果, 如跖内收的手术治疗、足踝部微创外科技术等。许多内容如拇外翻、跖内收 (翻) 、足踝部先天与后天畸形、微创技术等内容新颖, 独具特色。
本书内容新颖、实用性强, 是从事骨科专业尤其是从事足踝外科专业工作者的重要工具书, 也是骨科教学与科研人员的参考书。
超声外科手术 第8篇
关键词:床边超声,肌腱,损伤,急诊
研究发现, 骨骼肌肉超声检查已经被用于评估和诊断肢端肌腱撕裂数十年了[1,2]。超声可以快速和无创性的方式下完全或者部分诊断肌腱撕裂, 其敏感性和特异性高达100%[1,2,3,4,5,6]。虽然体格检查和询问病史可以有助于检查出是否肌腱损伤或者撕裂, 但是部分肌腱撕裂患者仍可以具有正常功能, 从而难以被检查出。另外, 急诊科部分患者因为肢端损伤的疼痛, 或者其他因素, 如异物, 骨折, 神经损伤或者昏迷, 难以配合检查, 导致急诊医师很难进行相关检查。因此, 急诊外科医师们越来越关注骨骼肌肉超声检查在肢端损伤患者中排除是否有肌腱断裂诊断中的作用。
目前, 骨骼肌肉超声检查在急诊科患者中应用的价值和准确性的研究报道不多。因此, 我们初步探讨床边肌腱超声检查的准确性, 是否具有节约时间, 加速肌腱损伤诊断和评估患者是否住院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0年1月-2013年6月在我院急诊外科就诊的34例伤肢患者, 我院急诊科所有急诊医师参与此项研究。
1.2 研究设计
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 过去3年内, 急诊科医师积极参与寻找和检查患者是否具有开放性或者闭合性肌腱损伤, 寻找纳入本项研究的研究对象。纳入的研究对象标准:肢端损伤的全面检查, 然后给予床边超声检查, 在体检结果的基础上诊断并记录肌腱是否具有完全或者部分撕裂, 或者无撕裂损伤。然后超声检查者评估肌腱损伤的程度分级:0%~25%, 25%~50%, 50%~75%, 75%~99%, or 100%肌腱 (见图1) 。床边超声检查结果与如下结果进行比较:1急诊手术探查, 2手术室里手术探查, 3核磁共振MRI检查结果。本研究协议流程被人类伦理学调查委员会批准。
1.3 纳入研究对象的条件
符合纳入条件的患者:至少16周岁, 血液动力学稳定, 知情同意并签下协议, 无肌腱损伤既往史。排斥如下患者:血液动力学不稳定, 需要紧急处理。因年龄低于16岁患者不能签知情同意书, 需紧急处理的患者不利于超声评价损伤的情况。
1.4 评价方法
对急诊科的主治医师和住院医师进行床边肌腱超声检查培训, 包括如何运用水浸装置, 消声垫子等, 床边超声最大化显示肌腱的情况 (图2) 。培训所有急诊外科成员如何获得标准超声图像, 收集每位纳入研究患者的基本信息。
1.5 实验数据收集与整理
收集基本信息包括损伤位置, 肌腱损伤程度, 肌腱损伤范围的超声检查结果, 肌腱损伤程度的手术探查结果, 接诊患者的时间, 超声诊断的时间, 手术探查和MRI的诊断时间, 询问病史的情况, 记录在纸质版数据表格上, 然后隐蔽患者姓名, 输入Excel表格上。
1.6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5.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数据分析, 运用Logistical回归模型,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4例患者符合条件纳入研究, 其中包括6例患者手指损伤, 11例患者手部损伤, 6例前臂损伤, 6例上臂损伤, 5例低位肢端损伤。根据MRI或者直接手术探查结果, 4例患者部分肌腱损伤, 9例患者完全肌腱损伤, 21例无明确肌腱损伤。33/34患者肌腱损伤可以被床边超声检查准确诊断出来 (敏感度100%, 特异性95%) 。然而, 29/34患者可以被体检出来 (敏感度100%, 特异性76%) , 见表1。
基于床边超声检查的平均诊断时间为46.3分钟, 然而手术探查, MRI, 询问病史的总共时间是138.6分钟 (见表2) 。34例患者信息完整, 无随访缺失情况发生。
3 讨论
超声检查是一种相对廉价的, 非侵入性的工具, 它允许快速, 实时对肌肉骨骼系统成像, 其敏感性和特异性接近100%[1,2,3,4]。它可以在床边使用, 以增加体检结果和提供有用的数据, 可用于加快诊断和处置。在患者无法配合全面体检的情况下, 床旁超声检查可以用来有力的评价实际的肌腱中断或简单地归结于缺乏耐心的努力或疼痛。
此项前瞻性研究表明, 急诊外科医师经过2 h快速的超声培训就可以准确的诊断出97%的患者的肌腱损伤的程度 (33/34) 。相比之下, 体检只能够正确识别86%的患者的肌腱损伤程度 (P=0.221) 。评估的34例患者中, 床旁超声诊断中有1例误诊为局部肌腱损伤。床边超声检查的假阳性被认为是由于各向异性的原因。
当传感器被放置与肌肉纤维平行的时候, 超声扫描肌腱纵向平面时, 肌腱纤维会出现明亮的白色和强回声。如果超声束倾斜角度扫描肌腱纤维, 可能会出现低回声区。此时低回声区现象可以导致对超声图像的假阳性的解释。各向异性可能导致无经验的操作者误解超声图像。虽然在我们的研究人群中, 研究数据无统计学意义, 我们假设更大的样本量和更多样化的床边超声扫描从业者, 可能会夸大超声图伪像的效应。
我们研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在各种困境下体检对肌腱撕裂伤的诊断的准确性和特异性很低。有研究发现[7], 即使患者完全配合和合作, 体检仍可能会漏诊部分肌腱损伤患者, 因为多达90%的肌腱损伤患者仍能做相关的运动。如果超声检查从业者仅仅依靠体检结果, 许多患者可能被误诊而在道路上行走时遭受重大肌腱离断。相反, 假阳性的诊断也并非没有风险。在急诊时, 患者不能够完全配合体检也是很常见的, 例如患者缺乏努力配合, 中毒, 精神状态改变, 神经损伤, 或存在的关联骨折或异物, 都可以出现体检结果不可靠。在大多情况下, 如果急诊科医师检查结果不可靠或模棱两可的情况下, 一般会给予患者夹板固定或经验性治疗疑似肌腱损伤。这可能会导致不必要的转到专科治疗, 它也会增加患者的不适和不必要的夹板和下肢固定的风险。随着超声检查已成为更广泛的应用, 许多急诊医师用它来帮助评估和诊断疑似肌腱损伤。对于怀疑部分肌腱损伤的患者, 超声已成功地用于寻找局部肌腱损坏的“软”的迹象 (肌腱纤维, 纤维不连续, 肌腱表面的不规则性, 和肌腱床周围肿胀的混合性回声) [8,9]。随着床边超声检查数据的不断收集和整理, 体检可能会漏过部分肌腱撕裂伤患者, 但是床边超声检查可以在急性期准确的诊断出来, 这有利于预防肌腱完全断裂和尽快手术修复[5]。
除了极高的灵敏度, 特异性和准确性以外, 床旁超声检查还具有提供快速诊断明显的优势。在这项研究中, 肌腱损伤的床边超声检查处置的平均时间为46.3分钟。如果床边超声检查出患者有肌腱裂伤, 我们可以立即调动资源对患者进行为创面冲洗和夹板固定, 并且, 有利于做出快速处理, 要么立即手术修复或门诊随访治疗。我们都知道, 早期诊断能够更有效地为患者进行治疗。相反, 如果患者不得不等待一个全面的伤口冲洗和勘探, MRI检查或外科会诊来作出诊断, 他们需要等待平均138.6分钟后进行处置。如果没有床旁超声检查, 患者将要在急诊科额外花出92.3分钟的逗留时间。床边超声检查不仅有助于快速诊断和加快处置时间, 而且对于如何治疗肌腱修复也提供了非常有用的信息。在许多病例中, 超声检查可以有助于评估肌腱断裂的位置, 因此, 最大限度地减少在肌腱修复过程中, 持续盲目的手术探查导致的局部组织损伤。在怀疑存在相关的异物的情况下, 床旁超声检查也可以有助于快速定位异物的位置, 从而有利于在床边或者手术室尽快的清除异物[10,11,12,13]。
另外, 这项研究有一定的局限性, 包括样本量比较小和非随机采集数据。此外, 所有床旁超声检查是由具有丰富经验的急诊医师进行操作的。超声结果和发现对操作者具有一定的依赖性, 那么, 我们未来的研究将需要做的工作是, 研究具有不同操作经验的操作者操作多样化的超声设备检查。我们研究的对象无明显异物刺穿伤或者明显的挤压伤等影响床边超声检查。我们推测这些外伤患者可能绕过全面急诊手术探查, 而是在手术室里经过一个完整的清创和手术探查修复。此外, 可以肯定的是, 我们的研究结果可能无法概括操作设置不太复杂的超声设备。如果高频换能器都无法使用或如果横向和轴向分辨率不优化, 那么细微的肌腱受伤可能会被漏诊。对于大多数大型肌腱中断 (手, 前臂, 手臂, 髌骨, 跟腱等) 需要进行外科会诊。时间和修复方法需要根据肌腱受伤的类型, 裂伤的程度, 和外科医师对于立即手术或床头修复的有效性。实践中, 所有疑似肌腱损伤是否收到立竿见影的手术治疗的做法或者得到夹板固定治疗进行门诊随访, 说明简单地作出肌腱断裂诊断比评估肌腱损伤的程度更重要。床旁超声检查在这种类型的实践中, 仍然可以提供非常有用的数据, 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加快对患者的护理。
4 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