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反应蛋白功能范文第1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0年3月至2011年2月收治我院儿科病房急性期MP患儿76例。年龄6个月~11岁, <3岁21例, 占26.9%;3~6岁47例, 占61.9%;>6岁8例, 占10.3%。发病季节:3~5月份20例 (26.1%) , 6~8月份9例 (11.9%) , 9~11月份18例 (23.6%) , 12~2月份29例 (38.1%) , 所有病例均有肺炎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改变, 符合《实用儿科学》MP诊断标准。
1.2 试验方法
1.2.1 血清C-反应蛋白测定
标本:空腹血清。试剂:深圳国赛有限公司试剂盒。仪器:北京特种蛋白分析仪, 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
1.2.2 肺炎支原体肺炎测定
试剂采用胶体金法和微量颗粒凝集法检测血清MP-IgM, MP-IgM阳性或MP-IgM≥1∶80为阳性。
1.3 测定方法
入院时、治疗1d及1周后采静脉血同期检测血清CRP。CRP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 应用特定蛋白分析仪测定, CRP>5mg/L为阳性。所有患儿于入院当日采血常规、胸部X线片、CR成像等检查, 恢复期复查。
2结果
CRP检测结果:入院时SIRS组与非SIRS组比较, 前者CRP值及阳性率明显升高 (P<0.01) , 且S2组显著高于S1组 (P<0.01) , 治疗后1周与入院时比较均明显下降 (P<0.01) , 但S2组仍高于S1组和非SIRS组 (P<0.01) 。S1组与非SIRS组比较无差异 (P>0.05) , 见表1。
注:各项指标2组比较, P<0.01
3讨论
本组资料显示支原体肺炎全年均可发病, 以冬季较多。发病年龄较以往报道有提前趋势, 以3~6岁发病率最高, 其次为婴幼儿。由于病程长、病情较重, 可发生SIRS, 导致多脏器的损害, 危及小儿的生命及生存质量, 故感染被临床高度重视, 如何早期判断或预测病情轻重, 从而给予相应的干预治疗, 成为治疗效果的关键。CRP是组织损伤时变化最显著的非特异性急性时相蛋白, 由肝脏合成。在炎症或急性组织损伤时, CRP的合成在4~6h内迅速增加, 36~50h达高峰, 峰值可为正常值的100~1000倍, 因而它优于其他急性期的反应物质, 还可以用于监测对治疗的效果及是否有并发症或合并细菌感染。X线胸片结果显示, S2组以大叶性肺炎为主, 胸腔积液及病变累及3叶以上发生率增高, 表明S2组肺部炎症改变最重, 发生并发的几率最高。S2组CRP值明显高于S1组和非SIRS组, S1组高于非SIRS组, 病情越重时CRP升高越明显。提示CRP水平高低可判断MP病情轻重, 动态监测CRP可预测病情的变化趋势, 与文献报道相符。经1周的治疗后, 非SIRS组CRP下降至正常范围, S1、S2组也明显下降, 但S2组仍明显高于S1组和非SIRS组。对用红霉素治疗5~7d患者仍高热持续不降, CRP逐渐增高>50mg/L, X线胸片以大叶性炎症为主的肺炎病例, 采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3d后, 体温明显下降, 肺部体征逐渐好转。提示监测CRP可帮助选择治疗方案、判断治疗效果。结合多项感染炎症指标检测结果能更准确地预测病情严重程度、发生并发症及混合细菌感染的可能, 以便选择有效、合理的治疗。
摘要:目的 检测肺炎支原体肺炎 (MP) 患儿的血清, 探讨C-反应蛋白的变化与MP病情轻重的关系, 有利于临床诊断病情, 判定疗效。方法 住院MP急性期患儿76例, MP患儿分为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 组和非SIRS组, 分别于入院时及治疗1d、1周后检测血清CRP。结论 入院时CRP均值各组均增高, 治疗1周后, 各组CRP指标较入院时均明显下降。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肺炎,C-反应蛋白,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参考文献
[1] 赵顺英, 马云, 张桂芳, 等.儿童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11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3, 18 (7) :414~416.
c反应蛋白功能范文第2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8年9月至2010年12月入住本院的200例肺部感染的患儿。全部病例均根据临床表现、X线胸片、细菌培养、血清学检测确定肺炎类型, 其中112例细菌性肺炎 (A组) , 男54例, 女58例, 年龄1.5~7.8岁;均经血和痰培养致病菌明确。58例支原体肺炎患儿 (B组) , 男28例, 女30例, 年龄1.6~6.5岁;经肺炎支原体血清学检测证实。30例病毒性肺炎患儿 (C组) , 男16例, 女14例, 年龄1.5~6.8岁;致病菌培养阴性, 而血清学检测阳性。排除肺水肿、活动性肺结核、肺梗塞、支气管扩张、恶性肿瘤等疾病。同期体检的儿童180名作为健康对照组, 其中男94例, 女86例, 年龄1.5~6.8岁。
1.2 方法
1.2.1 实验室检查
患儿空腹抽取静脉血2m L, 分离血清-20℃保存。肺炎支原体 (MP) 检测采用颗粒凝集法, 严格按说明书进行。病毒血清学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法;清晨生理盐水漱口3次后, 指导患儿深咯, 咯出的痰液接种于巧克力平板和血平板, 置37℃培养48h, 分离菌株, 法国生物梅里埃VITEK-32全自动细菌鉴定检测仪作菌种鉴定。在肺炎的急性期查CRP+血常规, 另将同期门诊体检的健康儿童30例作为对照组行血清CRP+血常规检测, 并做对比分析, CRP阳性标准>8mg/L。血常规WBC总数>10109/L、或者中性粒细胞分类>0.76为阳性。
1.2.2 仪器与试剂
CRP检测采用德国德灵BN特定蛋白分析仪及德灵高敏CRP配套试剂。MP检测采用日本富士肺炎支原体SERODIA-MYCO诊断试剂盒, 病毒血清学检测采用深圳博卡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的呼吸道病毒检测试剂盒 (包括流感病毒A、B, 副流感病毒1、2、3型及合胞病毒) 。血常规计数采用日本SYSMEX2100五分类计数仪检测。样本采集和操作程序严格按说明书进行。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6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急性期CRP值比较
急性期时, A组CRP平均值为 (88.9±42.1) mg/L;B组CRP平均值为 (38.9±25.1) mg/L;C组CRP平均值为 (10.9±5.1) mg/L;180例健康对照组CRP平均值为 (6.5±3.1) mg/L。A、B、C组的CRP值依次降低 (P<0.05) , A组、B组CRP的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C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血清CRP阳性率与WBC计数、分类比较
A、B组C R P阳性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C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A组W B C计数和分类阳性率较B、C 2组明显增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 5) 。而A组中C R P阳性率较W B C计数及分类结果明显增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肺炎 (Pneumonia) 是指终末气道、肺泡和肺间质的炎症, 可由疾病微生物、免疫损伤、理化因素、药物及过敏所致[4]。小儿肺炎是儿科常见病, 有关报道称肺炎还是5岁以下儿童的首要死亡原因[5], 四季均可发生, 冬春季是高发季节, 如不彻底治愈, 会影响小儿的发育。临床上常见的小儿肺炎为细菌性肺炎、支原体性肺炎、病毒性肺炎, 病原学的诊断对于确定致病原因和制定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但临床上尚缺乏简便、快捷的诊断方法。
CRP是由肝脏合成的蛋白质, 含5个多肽链亚单位, 分子量为11.5~14.0万, CRP是机体感染或创伤后反应最为敏感的一种急性期反应蛋白, 也是反映机体非特异性炎症反应的敏感标志物[6]。CRP不受放疗、化疗、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影响[7], 不受性别、年龄、贫血、高球蛋白血症等因素的影响, 因而优于其他急性期的反应物质[8]。现有研究表明, C反应蛋白可以在很多疾病诊断上作为辅助判断的依据, CRP不仅是炎症标志物, 本身也直接参与炎症过程[9]。在正常情况下, CRP含量极微, 正常参考值≤8mg/L, 但当各种损伤或炎症时, CRP在肝脏的合成和分解率增加, 特别是当细菌引发炎症时, 其浓度显著提高。临床上依据病史、物理检查、病原学检查、肺部X检查及相关实验室检查来判断肺炎类型, 其中病原学检查方法是“金标准”, 可也具有局限性。细菌性肺炎的血培养准确性高, 但是血培养的阳性率仅有8%~10%[10], 在我国, 大部分患儿在入院时就已经应用了抗生素, 血培养的阳性率更低。痰培养阳性率虽然稍高, 可是痰液标本来源的方法极大程度上影响着阳性率以及存在着防污染的问题。肺炎支原体的培养非常不容易, 而且周期长, 不适合临床。现在的肺炎支原体检查一般是Ig G型, 并不能早期反映患儿病情。病毒性肺炎临床症状、体征不明显, 病毒性肺炎的诊断依据为临床症状及X线改变, 并排除由其他病原体引起的肺炎, 确诊包括病毒分离、血清学检查以及病毒抗原的检测。本文资料显示A、B、C组的CRP值及阳性率依次降低 (P<0.05) , A、B组CRP的值及阳性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C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细菌感染组白细胞计数及分类阳性率明显高于支原体感染组和病毒感染组, 同时, 细菌感染组血清CRP阳性率较白细胞计数及分类明显增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这提示了肺炎患儿血清CRP检测可以作为细菌性肺炎、支原体肺炎与病毒性肺炎鉴别的指标, WBC计数在肺炎病原体的诊断上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可减少误诊。支原体感染能引起CRP升高, 其机制可能为支原体直接损伤细胞膜, 使之暴露出胆碱磷酸分子和CRP的附着点, 通过白介素6 (IL-6) 等将信息传递给肝脏而产生大量CRP, 因而CRP也是支原体所致组织损伤的敏感指标[11]。WBC是医学上检测体内是否存在细菌性感染的传统指标, 易受年龄、日间变化、药物治疗及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 而CRP是细菌感染的敏感指标, 弥补了WBC指标的不足。患儿年龄小、机体免疫力低, 有时候可不表现出白细胞增高, 特别是重症肺炎患者, 而CRP参与机体炎症反应, 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即使是反应低下、白细胞检查正常的患者, CRP亦可呈升高, 与病情的程度成正比[10], 笔者的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 表明CRP在肺炎的早期诊断有着重要意义, 且在细菌感染中, 其CRP比血W B C敏感。
综上所述, CRP是一种急性时相蛋白, 其浓度改变虽然仅反映了疾病非特异性变化, 但可作为鉴别细菌性肺炎、支原体肺炎和病毒性肺炎的指标之一。因此, 笔者建议将CRP纳入小儿肺炎常规检查项目, 以达到在肺炎的急性期早期对肺炎进行分型的目的, 且血常规WBC计数在肺炎病原体的诊断上有一定的辅助作用。为临床早期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在小儿细菌性肺炎、支原体肺炎和病毒性肺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白细胞 (WBC) 计数和全自动透射比浊法测定200例感染性肺炎患者和180名健康者C反应蛋白 (CRP) 水平, 并根据结果进行分组统计。结果 在肺炎急性期时, 112例细菌性肺炎患者中 (A组) C反应蛋白阳性率为96.4%, WBC增高72例, 阳性率64.3%;58例支原体肺炎患儿中 (B组) 阳性率为67.0%, WBC增高28例, 阳性率48.2%;30例病毒性肺炎患儿 (C组) 中阳性率为13.3%, WBC增高2例, 阳性率6.7%;180名健康对照组 (D组) 阳性率8.3%, WBC增高2例, 阳性率1.1%。A组、B组C反应蛋白的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均高于C组、对照组 (P<0.05) ;而C组与对照组C反应蛋白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A组白细胞计数及分类阳性率较B、C组明显增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A组血清CRP阳性率较白细胞计数及分类明显增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血清C反应蛋白可作为儿童肺炎的辅助鉴别指标, 其升高程度的高低对细菌性肺炎、支原体肺炎及病毒性肺炎的鉴别有临床意义, 与WBC计数相结合在肺炎病原体的诊断上有较好的辅助作用, 可减少误诊。
关键词:C反应蛋白,感染性肺炎,白细胞
参考文献
[1] 陈翠芳.2001年湖南某市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局部流行情况分析[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02, 4 (4) :320~330.
[2] 辛德莉, 李贵, 李靖, 等.北京地区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流行状况[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6, 21 (16) :1054~1055.
[3] 孙维强.C反应蛋白的临床运用[J].亚太传统医药, 2008, 4 (9) :13~15.
[4] 殷凯生.内科学[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521~522.
[5] 孙菊娣.不同年龄组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及其相关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9, 8 (5) :59~62.
[6] Garcia-Moll X, Zouridakis E, Cole D, et a1.C-reactiveprotein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stable angina:differences in base line serum concetration between women and men[J].Eur Heart J, 2005, 22 (19) :1598~1606.
[7] 周建华.C-反应蛋白检测的临床价值[J].国外医学 (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 , 2004, 25 (2) :183~184.
[8] JayeDL, Waites KB.Clinicalap plications of C2reactiveprotein inpe diatrics[J].PediatrInfect Dis, 1997, 16 (8) :735~747.
[9] Hsia J, Langer RD, Manson JE, et a1.Conjugated estrogens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the women health initiative[J].Arch Intern Med, 2006, 166 (3) :357~365.
[10] 陈灏珠, 林果为.实用内科学[M].第1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1101~1106.
[11] 陈全景, 查志刚, 雷勋明, 等.超敏C反应蛋白在小儿支原体肺炎急性期和恢复期的水平变化[J].微循环学杂志, 2009, 19 (3) :71~72.
c反应蛋白功能范文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5月2016年2月来该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60例作为此次报告的研究对象,设为试验组。另外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该院收治的单纯糖尿病患者60例作为空白对照,设为对照组。其中,患者的年龄在49~75岁,平均年龄在(57.5±1.9)岁。患者的体重在47.3~81.5 kg,平均体重在(64.8±2.5)kg。记录和统计两组患者的体重等一般临床指标可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标准
该报告所有选取的患者均经过临床诊治、病理学检查确诊为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均已知情。且全部的实验步骤均符合医院伦理会制定的相关标准。排除以下情况。包括了:(1)肝素功能损伤。(2)内分泌疾病。(3)心力衰竭患者。(4)精神病家族史。(5)呼吸系统病变等。
1.3 研究方法
1.3.1 样本采集
60例单纯糖尿病患者和60例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均禁食10 h,并取患者的空腹静脉血待测。检测的指标包括了:(1)脂蛋白(a)。(2)超敏C反应蛋白。
1.3.2 检测方法
具体步骤如下:(1)脂蛋白(a)、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方法:免疫比浊法,仪器:贝克曼Au-27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所用试剂:上海执诚生物有限公司所产。(2)测定时保持室内温度,取5μL的待测液,轻轻摇匀后加入装有缓冲处理液的反应杯中等待测试。两组指标检测结束后,自动的显示结果并且打印出来。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记录和统计两组患者的体重等一般临床指标可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临床指标
结果显示,经过血液的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可知,试验组血液中的脂蛋白(a)、超敏C反应蛋白的含量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存在可见差异,P<0.05。两组血液样本的检测结果可知,脂蛋白(a)、超敏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后,患者的阳性率高达86.9%。见表2。
3 讨论
目前,糖尿病肾病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且2型糖尿病与糖尿病肾病的发病率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 。同时该疾病属于危重病,不仅严重的危害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了诸多的麻烦。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2型糖尿病肾病的诊治方式和发病机理更加的重视起来。研究报道指出,脂蛋白(a)和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水平是肾脏损伤的重要标志,反映了肾小球受损的敏感指标[3] 。其中,脂蛋白(a)是一脂质的颗粒,主要由两种脂蛋白交错连接而成。当患者出现糖尿病肾病的时候,会诱发患者出现慢性血管的病变,继而引起患者的脂蛋白(a)升高。与此同时,该临床指标是诱发患者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子,可以引起患者出现脂代谢紊乱。而超敏C反应蛋白是指血浆中含有的一种C反应蛋白,它的合成场所大都是在肝脏内,是心血管发生病变的危险预示因子[4] 。同时也是炎性反应和组织损伤时的非特异性标志物[5] 。糖尿病肾病一方面可引起患者血糖持续升高,导致患者的血液流速发生改变,继而引发患者出现炎症反应。另一方面患者的肾脏会出现肾小球的毛细血管出现损伤,削弱患者的基底膜以及正常功能,C反应蛋白的含量水平也逐渐升高。该文结果显示,经过血液的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可知,试验组血液中的脂蛋白(a)、超敏C反应蛋白的含量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存在可见差异,P<0.05。两组血液样本的检测结果可知,脂蛋白(a)、超敏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后,患者的阳性率高达86.9%。
综上所述,脂蛋白(a)、超敏C反应蛋白作为衡量2型糖尿病肾病的指标,临床在患者早期及时的进行该指标的检测,可以有效的预测患者的疾病发展状况,保障患者的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 研究和评价针对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给予脂蛋白(a)、超敏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5月—2016年2月来该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60例作为此次报告的研究对象,设为试验组。另外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该院收治的单纯糖尿病患者60例作为空白对照,设为对照组。结果 结果显示,经过血液的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可知,试验组血液中的脂蛋白(a)、超敏C反应蛋白的含量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液样本的检测结果可知,脂蛋白(a)、超敏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后,患者的阳性率高达86.9%。结论 脂蛋白(a)、超敏C反应蛋白作为衡量2型糖尿病肾病的指标,临床在患者早期及时的进行该指标的检测,可以有效的预测患者的疾病发展状况,保障患者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2型糖尿病肾病,脂蛋白(a),超敏C反应蛋白,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 彭翠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与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分析[J].当代医学,2012,18(13):33-35.
[2] 金晓华,顾国浩,杨柄华.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与糖尿病肾病相关性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6):655-657.
[3] 黄勇武,刘镜光,卢卫国.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脂蛋白(α)和超敏C反应蛋白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0,9(13):961-963.
[4] 叶宏.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糖尿病肾病的关系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5,5(10):159-161.
c反应蛋白功能范文第4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入选2010年11月至2011年5月在门诊治疗或体检的患者, 平均年龄 (58.12±9.43) 岁 (37~83岁) 。根据受试者血压水平分成理想血压组40例, 男23例, 女17例, 平均年龄 (57.47±9.07) 岁;高血压前期组42例, 男43例, 女41例, 平均年龄 (53.74±10.03) 岁;高血压组38例, 男21例, 女17例, 平均年龄 (59.04±10.56) 岁。诊断标准采用国际上统一的JNC7[1]。所有患者排除糖尿病、肝、肾功能异常、合并感染、肿瘤或免疫系统疾病者及其他不适合参加者。入选研究对象3组之间男、女比例, 平均年龄进行统计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注:SBP (收缩压) , DBP (舒张压) ;与理想血压组比较, *P<0.05;与高血压前期组比较, #P<0.05
1.2 标本采集及处理
全部受试者常规体格检查, 采集清晨空腹状态肘静脉血4mL, 按要求分装于试管, 2%EDTA抗凝离心后, 留取上层血清, 置于Eppendorf管中, 统一编号后-20℃保存待测。应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CRP及ELISA夹心法检测APN浓度, 具体操作严格按说明书进行。
1.3 统计学处理
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组间比较用方差分析;相关性检验用Pearson相关分析,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如表1所示, 入选患者APN水平理想血压组<高血压前期组<高血压组, 随着血压水平的增加, APN逐渐降低 (P<0.05) ;CRP水平理想血压组<高血压前期组<高血压组, 随着血压水平的增加, CRP逐渐升高 (P<0.05) 。经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 APN与CRP成负相关, 其相关系数 (r) 为-0.322 (P<0.05) 。
3 讨论
高血压前期这一概念是2003年由“美国预防、检测、评估与治疗高血压全国联合委员会第七次报告” (JNC-7) 提出, 因处于这一阶段的人群发生率高, 未来发生高血压的患病率高, 且伴有较高发生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因此, 深入研究对于防治高血压预防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显示在入选的3组人群中, APN随着血压水平的增加, APN逐渐降低, 这与顾蕾等[2]的研究结果一致;CRP随着血压水平的增加, CRP逐渐升高, 提示APN水平降低和CRP水平升高与高血压前期及其向高血压的进程中有一定关系, 但二者在其发病机理中究竟起什么作用, 尚需进一步探讨。
目前研究[3]发现高血压患者脂联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 而且APN水平与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均呈负相关, 认为脂联素可能在高血压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有试验表明[4], 内皮细胞表达脂联素受体, 脂联素增加人主动脉内皮细胞的NO含量, 低脂联素水平与内皮细胞依赖性舒张功能受损有关, 这可以部分解释低脂联素血症与高血压的联系。Chow等[5]进行5年的前瞻性研究发现, 低脂联素血症可以作为高血压发生与发展的预测因子, 并可预测罹发高血压风险。
本研究显示高血压前期及高血压人群血清CRP水平较血压正常人群有明显升高的趋势, 吕萍等[6]认为高血压病患者存在血管壁炎症反应, CRP浓度可反映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水平, 对病情的评估有一定意义。尚有研究[7,8]认为, hsCRP可能是高血压前期进展至高血压及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 对高血压前期进展至高血压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相关分析显示CRP与APN呈负相关, 推测二者可能通过某种途径相互作用共同引起血压水平的变化。
综上, 高血压前期人群存在APN水平下降及CRP水平升高, 二者的变化对预测罹发高血压前期的风险有一定意义, 早期干预可能有助于减少高血压的发生, 因此, 联合检测二者的变化, 对早期预防、诊断及进行血压的危险度分层有重要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脂联素 (adiponectin, APN) 和C-反应蛋白 (CRP) 与高血压前期的相关性。方法 入选120例体检人群, 根据血压水平分为理想血压组 (40例) 、高血压前期组 (42例) 、高血压组 (38例) , 分别测定APN和CRP。结果 APN水平高血压组<高血压前期组<理想血压组 (P<0.05) , CRP水平高血压组>高血压前期组>理想血压组 (P<0.05) ;APN与CRP成负相关, 其相关系数 (r) 为-0.322 (P<0.05) 。结论 血清APN和CRP的水平变化与高血压前期密切相关, 可能是高血压前期的独立危险因素。
关键词:高血压前期,C-反应蛋白,脂联素
参考文献
[1] Chobanian AV, Bakris GL, Black HR, et al.The seventh report of the joint national committee on prevention, detection,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pressure:the JNC-7report[J].JAMA, 2003, 289 (19) :2560~2572.
[2] 顾蕾, 姚孝礼.脂联素的研究现状[J].陕西医学杂志, 2006, 35 (8) :1009~1010.
[3] Adamczak M, Wiecek A, Funahashi T, et al.Decreased plasma adiponectin concentration in patients with essential hypertension[J].Am J Hypertens, 2003, 16 (1) :72~75.
[4] Tan KC, Xu A, Chow WS, et al.Hypoadiponectinemia is associated with impaired endothelium-dependent vasodilation[J].J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04, 89 (2) :765~769.
[5] Chow WS, Cheung BM, Tso AW, et al.Hypoadiponectinemia as a predictor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ypertension:a5-year prospec-tive study[J].Hypertension, 2007, 49 (6) :1455~1461.
[6] 吕萍, 李自成, 常青, 等.高血压病患者C反应蛋白变化的临床意义[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05, 26 (9) :1034~1037.
[7] 吴寿岭, 王娜, 赵海燕, 等.高敏C反应蛋白对高血压前期人群进展至高血压的预测价值[J].中华高血压杂志, 2010, 18 (4) :390~394.
c反应蛋白功能范文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至2010年5月在我科住院的75例为观察组, 其中男性47例, 女性28例, 年龄45~76岁, 平均 (62.5±5.8) 岁, 本组患者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并均经颅脑CT和 (或) MRI证实。对照组为我院同期门诊体检的60例无症状颈动脉硬化患者, 其中男38例, 女22例, 年龄44~71岁, 平均 (61.3±5.6) 岁, 行头部CT或MRI检查排除了脑出血。所有患者均排除免疫性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病, 肿瘤, 肝肾功能不全, 心力衰竭, 外周血管疾病, 心房纤颤等疾病。
1.2 方法
1.2.1 hs-CRP检测
发病72h内取清晨空腹静脉血5m L, 应用德国BN Pro Spec系统采用散射比浊法进行测定。C反应蛋白试剂盒购自德灵公司。
1.2.2 颈动脉超声检查
观察组患者入院3d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由彩超室医师专人操作, 常规对颈内动脉、颈总动脉及颈外动脉分支进行探查, 纵向和横向二维超声扫描。舒张末期测量颈总动脉分叉处近端1cm处, 颈动脉分叉处以及颈内动脉起始段1cm后壁的内膜中层厚度, 测量3次取平均值。将粥样斑块定义为内膜中层不均匀性, 不连续性增厚并且凸入管腔, 边界比较清晰, 病变厚度是邻近部位的IMT的1.5倍;或彩色多普勒显示血管腔某处彩色血流的缺损, 缺损处的面积为≥10mm2。斑块从形态学和病理学分为无斑块、稳定斑块和不稳定斑块。不稳定斑块的定义:呈低回声和不规则低回声暗区;表面不光滑, 有火山口样龛影;偏心指数 (斑块厚度/对侧IMT厚度) >2;斑块内有血流信号。开展实验前做预试验, 急性脑梗死患者中随机选择患者30例, 分别由2名超声科医师检查, 根据检查结果对医师检查的一致性进行判断, 检查结果一致性好, 结果可靠。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颈动脉超声结果比较观察组、对照组颈动脉IMT分别为 (1.19±0.38) mm、 (0.88±0.26) mm, 对照组与观察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颈动脉无斑块和稳定斑块以及不稳定斑块分别是12、26、37例, 而对照组分别为28、25、7例。观察组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是76.0%;而对照组发生率则是53.3%, 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hs-CRP水平为 (7.88±2.33) mg/L, 对照组的hs-CRP水平为 (1.96±1.32) mg/L。脑梗死患者不稳定斑块、稳定斑块、无斑块间hs-CRP含量分别为: (9.85土2.56) mg/L、 (8.75±2.43) mg/L及 (6.87±1.86) mg/L,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已有的研究发现, 不稳定动脉硬化斑块有相似的病理特征:薄的纤维帽及薄弱的肩部, 较大的偏心脂质核。高敏C反应蛋白 (CRP) 是活化的巨噬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刺激下诱导肝细胞产生的一种急性非特异性反应蛋白, 临床上用高度敏感的方法测出较低浓度的血清CRP称为hs-CRP。在炎症反应及组织损伤的急性期其含量可急速增加, 且与组织损伤的程度成正比;Hs-CRP升高是人体的炎症反应敏感的指标之一;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的hsCRP沉积在血管壁内, 其与补体复合物及其泡沫细胞共存, 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及血管痉挛和脂质代谢异常, 可增加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的表达提高其生物活性, 导致纤溶系统失衡, 进而引起血栓形成。本组结果显示炎性反应强度是影响粥样斑块由结构性不稳定向功能性不稳定进展的重要因素, 炎性反应导致不稳定斑块破裂可能是急性脑梗死的启动因素。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与高敏C反应蛋白 (hs-CRP) 、颈动脉斑块性质的关系。方法 观察组为急性脑梗死患者75例, 对照组选同期在我院体检的健康人群60例。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2组患者的颈动脉内膜斑块性质, 根据检查结果将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无斑块、稳定斑块和不稳定斑块进行比较。应用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hS-CRP浓度。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颈动脉内膜斑块明显多于对照组 (P<0.01) ;脑梗死组hs-CRP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脑梗死患者不稳定斑块、稳定斑块、无斑块间hs-CRP含量分别为: (9.85±2.56) mg/L、 (8.75±2.43) mg/L及 (6.87±1.86) mg/L,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和hs-CRP水平的升高与进展性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颈动脉斑块,颈动脉,C反应蛋白
参考文献
[1] 曹红.血清c-R反应蛋白水平与脑梗死病情及预后的关系[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05, 18 (4) :422.
[2] 华扬.实用颈动脉与颅脑血管超声诊断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25~27.
c反应蛋白功能范文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9年12月至2010年12月收治感染性疾病患儿106例为研究对象,男62例,女44例,年龄2个月~8岁,平均(3.4±0.3)岁。重症感染者51例,其中败血症11例,重症细菌性肺炎22例,化脓性脑膜炎18例;一般感染者55例,其中普通性肺炎17例,肠炎14例,上呼吸道感染21例,脓包疮3例。随机抽取非感染疾病性小儿106例为对照组,进行CRP与PCT检测。
1.2 检查方法
所有小儿均采静脉血,进行血常规、PCT、CRP测定,同时进行细菌培养。抽取3m L静脉血,凝固后离心分离血清。血清PCT检测采用德国BRAHMS公司免疫发光法定量检测试剂盒测定,CRP测定采用免疫比浊法,应用Orion Diagnostica公司生产的Quick Read比浊仪及其配套试剂进行,正常值为0~6mg/L。CRP≥6mg/d L为阳性,CRP<6mg/d L为阴性。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0.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数据用(x-±s)表示,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1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表1中显示,感染组患儿在PCT、CRP测定中均高于非感染组(P<0.01),重症组PCT、CRP测定较非感染组和一般感染组有明显升高,与病情呈正相关(P<0.01);治疗后感染组PCT、CRP明显下降,无统计学差异显著性(P>0.05)。
3 讨论
PCT是降钙素的前肽,是一种无激素活性的糖蛋白,在正常人群中血清PCT水平通常测不到,当机体发生感染时,肝脏的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肺、肠道组织的淋巴细胞以及内分泌细胞均能合成分泌PCT[2],使PCT明显增高,而且会随着感染的进展或控制而升高或降低。CRP是一种急性期时相蛋白,主要是肝脏在受到炎性递质IL-6的刺激后合成分泌的一种典型的急性期反应物;在胎儿期即可合成,出生后以微量形式存在于血清中,正常时99%的正常人CRP值<6mg/L,当发生急性炎症时,CRP迅速合成,并在4~6h内增加,36~50h达高峰,其升高程度与感染呈正相关,其峰值也为正常值的100~1000倍。是检测小儿感染性疾病发生的金标准。从本组资料中可以看出,PCT敏感性为83.9%,CRP敏感性为60.4%,二者进行比较,PCT的敏感性明显高于CRP,说明PCT的测定能早期反映机体全身性感染,而且CRP在体内受多种因素影响,特异性不强。因此,检测PCT、CRP可有效提高小儿早期细菌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水平,在小儿感染性疾病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作为一项可靠的检查应用于临床。
摘要:目的 探讨降钙素原与C反应蛋白检测在小儿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及研究。方法 回顾我院收治的106例感染性疾病患儿,与随机抽取非感染疾病性小儿进行CRP与PCT检测。结果 感染组患儿在PCT、CRP测定中均高于非感染组(P<0.01),重症组PCT、CRP测定较非感染组和一般感染组有明显升高,与病情呈正相关(P<0.01);治疗后感染组PCT、CRP明显下降,无统计学差异显著性(P>0.05)。PCT对细菌感染诊断敏感性为83.9%,特异性为80.2%;CRP对细菌感染诊断敏感性为60.4%,特异性为91.5%。进行比较,PCT、CRP检测对细菌感染诊断敏感性有统计学差异显著性(P<0.01),特异性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PCT的敏感性明显高于CRP。检测PCT、CRP可有效提高小儿早期细菌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水平,在小儿感染性疾病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小儿感染性疾病,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 邓永超,张聪,唐喜春.全血C反应蛋白检测在新生儿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32(1):389~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