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春日诗词试题及解析
来源:火烈鸟
作者:开心麻花
2025-10-11
1

春日诗词试题及解析(精选11篇)

春日诗词试题及解析 第1篇

【考点解说】

高考对古诗词形象鉴赏的考查一般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物形象的.鉴赏,要求鉴赏诗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征以及分析诗歌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技巧和体现的诗人情感等,比如四川卷,要求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征;二是分析景物形象,要求鉴赏诗歌中使用的意象以及意象体现的情感、作用和营造的意境等,比如20重庆卷要求分析诗歌中使用的意象的作用等。

【真题扫描】

(年高考四川卷)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怀天经、智老,因访之

陈与义

今年二月冻初融,

睡起苕溪绿向东。

客子光阴诗卷里,

杏花消息雨声中。

西庵禅伯还多病,

北栅儒先只固穷。

忽忆轻舟寻二子,

纶巾鹤氅试春风。

(选自《陈与义集校笺》)

【注】天经,姓叶,名德;智老,即大圆洪智和尚。诗中禅伯指大圆洪智,儒先指叶天经。

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

【答题指津】

分析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要注重下列几个方面:

1.分析诗歌描写内容。诗歌描写的景物,人物的动作、行为等都蕴涵着人物的形象特征,所以要注重分析、理解诗歌的具体内容。比如本诗中,理解客子光阴诗卷里一句时,可以这样思考:客子指谁?客能够体现怎样的情感?诗句中的诗卷体现人物怎样的形象?

2.理解诗歌表达的感情。无论是描写人物还是描写景物的诗歌,诗人总要表达一定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往往会蕴涵在诗歌描写的景物、事物、人物中。所以,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要注重把握诗人的情感。

3.具体分析描写人物内容。诗歌刻画人物形象,离不开对人物语言、行为、心理等的描写。阅读诗歌时,就要具体分析诗人描写的有关人物的内容。比如这首诗:先描写环境特征(冰雪融化),然后写诗人的行为(看到溪水东流,在明媚的春色中读诗、写诗,想念对岸的朋友,然后穿着纶巾鹤氅乘坐小船到对岸看朋友去)。

4.筛选整合相关描写。通过具体分析后,筛选出与描写人物相关的诗句。比如这首诗,可以思考这样几个问题:诗人在春色中为何要读诗、写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形象特征?看到杏花春雨,为何就想到了老朋友,为何还想起老朋友的病情和固穷的品格?这两句是否只是写老朋友,有没有写诗人自己?为何诗人想到老朋友后,就要去看老朋友?为何要穿着有雅士风格的纶巾鹤氅?

通过以上的思考,可以看出,诗歌刻画的诗人形象特征至少包括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客居他乡的诗人能够在春天读诗、写诗,二是在杏花春雨中思念生病和固穷的老朋友,三是在看朋友时穿着时尚等。

参考答案:诗人形象:情趣高雅、珍视友情、风流飘逸。

由对诗歌人物形象的分析,可以得出鉴赏古诗词形象的具体方法:

1.分析环境,体会处境。所谓环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季节的特征,即诗歌内容反映的自然特征,分析诗人选取的景物、事物、人物、场面等;二是作者生活的时代特征,比如战乱时期,诗人反映的社会一般会涉及**给百姓带来的灾难、诗人对战争的态度以及诗人对战争的选择,如到战场等。所谓处境,指诗人写诗时的生活状态,是春风得意、加官进爵的时期还是因犯颜直谏遭贬的时期等。诗人所处的环境直接影响到诗人的思想感情,会决定诗人选取的景物特征,也决定诗歌刻画的形象特征。

2.注重想象,补充空白。诗歌的简洁特征决定了诗歌在语言上会留下大量空白的特点。阅读诗歌就要通过个人的情感体验补充诗歌的留白,通过对文字的理解和文字之外内容的整体理解,把握诗歌形象的特征。

3.分析意象,感知意境。诗歌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这就决定了诗歌选取的景物等是为表达情感服务的。所以,理解诗歌形象就可以通过分析诗歌的意象特征,感悟意象营造的氛围,体味诗歌的意境,从而整体理解诗歌形象。

4.把握景物,体会情感。诗歌对景物的描写蕴涵着诗人的情感。分析诗歌的形象,可以先体会诗歌的思想,可以通过分析诗歌景物的特征,概括形象特征。

5.分析手法,概括形象。从写作手法的角度看,诗歌多通过体现描写对象的动静、古今、虚实,使用比喻、夸张、拟人,借助铺垫、烘托、照应、过渡、点题等手法塑造形象,概括形象特征就可以通过分析具体的写作手法进行。

【能力训练】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古歌

汉乐府

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令我白头。胡地多飙风,树木何修修。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衣带日趋缓心思不能言两句在刻画人物形象上有何特点?

参考答案

衣带一句重在写外在的愁绪,心思一句重在写内在的愁绪。两句诗通过形象化的语言把抽象的愁绪具体化,内外相应,刻画出一个穷困潦倒、愁绪满怀的游子形象。

春日诗词试题及解析 第2篇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春日思归〔唐〕王翰杨柳青青杏花发,年光误客转思家。不知湖上菱歌女,几个春舟在若耶①?春日斋中〔宋〕林逋空阶重叠上垣衣②,白昼初长社燕归。落尽海棠人卧病,东风时复动柴扉。〔注〕①若耶:浙江省绍兴市南若耶溪。②垣衣:青苔。

8.两首诗所表达的“愁”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答:

9.两首诗景物描写的作用有何异同?请加以赏析。(4分)

答:

试题答案:

8.(4分)①王诗表达的是旅客的思乡之愁和羁旅之愁,②林诗表达的是病人的孤处之愁和惜春之愁。(观点2分,分析2分。)

9.(4分)

相同:都有触发人物情感、乐景反衬哀情的作用。①王诗用柳色青青、杏花艳放的.乐景反衬旅客的春愁,②林诗用绿苔满阶、社燕飞翔的乐景反衬病人的春愁。(2分)

古诗词分类鉴赏及方法解析 第3篇

一、表达技巧类

命题形式:这首诗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解题方法: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因此,最好从诗歌的艺术构思入手。答题时应该包括:1.指出运用的表现手法;2.这种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3.运用该手法的好处。

二、形象意境类

1.形象

命题方式: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解题方法:诗中形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情感,因此,形象应是熔铸诗人思想感情的事物,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答题步骤:(1)找出并描摹诗歌形象;(2)概括形象特点;(3)揭示作者情感。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1)是什么形象;(2)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

2.意境

命题形式:这首诗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解题方法:分析诗歌意境要抓住三方面的内容,一要描摹诗歌图景,二要概括意境特点,三要剖析作者思想。具体答题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考生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第二部分,应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幽静,或萧瑟,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凄清,或雄浑壮丽,或沉郁忧愁,或和谐静谧,或开阔苍凉,或高远辽阔等等。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语言特色类

命题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解题方法:这类提问,着重的是诗歌语言的层面,考生应该从语言的风格或特点来解答。一般从下列词语中选择答案——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等。分析语言特色,首先必须理解一些术语,如“清新”“絢丽”“明快”“含蓄”“简洁”等。再熟悉一些著名诗人的语言特色,如陶渊明的平淡、李商隐的绚丽、白居易的明快、杜牧绝句的含蓄、贾岛的简洁等,了解这些对解题不无帮助。

四、思想内容类

命题方式:分析某句诗的思想感情或内涵,评价诗作的思想感情,概括诗歌的主题思想,归纳诗句的思想内容,阐述诗歌所表达的观点、态度、主张等。

春日诗词试题及解析 第4篇

一、识别诗句题

1、请从下列九字中识别一句五言唐词。

合 底

旷 边

绿

答案:绿树村边合。出自唐·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2、请从以下十二个字中识别一句七言宋诗。

前 后

人 古

答案:人生自古谁无死。出自宋·文天祥《过零丁洋》。二号挑战者:弋锒

1、请从下列九字中识别一句五言唐词。云

野 低

黑 天

答案:野旷天低树。出自唐·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2、请从以下十二个字中识别一句七言宋诗。万

树 是

梨 花

答案:万紫千红总是春。出自宋·朱熹《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3、填空题

渭城朝雨 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答案:浥。出自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对句题(请说出上句)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答案:出自唐·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5、单项选择题

从《渡荆门送别》“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一联来看,这首诗“送别”的对象是?

A、李白 B、杜甫 C、故乡水

答案:A。唐·李白《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三号挑战者:武亦姝

1、请从下列九字中识别一句五言唐词。

厚 新

风 见

答案:空山不见人。出自唐·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2、请从以下十二个字中识别一句七言宋诗。

样 才

间 角

答案:映日荷花别样红。出自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3、填空题

名岂文章著,官 老病休。

答案:应。出自唐·杜甫《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4、对句题(请说出上句)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

答案:出自唐·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5、单项选择题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中的“历历”是什么意思? A、清晰 B、零落 C、象声词

答案:A。唐·崔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6、“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悠” 中哪一个字是错的? A、噪×--燥 B、逾×--俞 C、悠×--幽

答案:C。出自南朝梁·王籍《入若耶溪》“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7、毛泽东“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借用了下列哪一位诗人的诗句? A、李贺。B、李商隐 C、杜牧

答案:A。出自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借用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8、下列诗句中“可怜”的含义与其它两项不同的是? A、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B、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装。C、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答案:A。A出自唐·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B出自唐·李白《清平调·其二》。C出自唐·白居易《暮江吟》。

9、下列诗句,哪一项是正确的?

A、料峭轻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B、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夕照却相迎。C、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答案:C。出自宋·苏轼《定**·莫听穿林打叶声》“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四号挑战者:毕凯

1、请从下列九字中识别一句五言唐词。

别 惊

草 林

答案:恨别鸟惊心。出自唐·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请从以下十二个字中识别一句七言唐诗。

人 不

雄 君

答案:天下谁人不识君。出自唐·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3、填空题

黄四娘家花满

,千朵万朵压枝低。答案:蹊。出自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4、对句题(请说出上句)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答案:出自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5、单项选择题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中的“香炉”指的是? A、焚香用的器具 B、香炉峰 C、香炉殿

答案:B。唐·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6、王安石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请问他是在夸赞谁的诗? A、李白

B、欧阳修

C、张籍

答案:C。出自宋·王安石《题张司业诗》“ 苏州司业诗名老,乐府皆言妙入神。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飞花令“月”(武亦姝与陈思婷)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出自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无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出自宋·苏轼《水调歌头》。“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出自唐·贺知章《咏柳》。“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出自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出自宋·苏轼《春宵》。“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出自唐·白居易《暮江吟》。“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出自宋·欧阳修《生查子·元夕》。“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出自唐·杜牧《山行》。“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出自唐·李白《渡荆门送别》。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先秦《诗经·七月》。“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出自唐·沈佺期《独不见》。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唐·戴淑伦(明·汪广洋)《兰溪棹歌》。“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出自唐·李白《把酒问月》。“梦到故园多少路,酒醒难忘隔天涯,月明千里照平沙”出自宋·苏轼《浣溪沙》(山色横侵蘸晕霞).擂主争霸赛:陈更与武亦姝

1、图片线索题 根据一下画作及所给文字猜出一联诗。

2、图片线索题

3、图片线索题

4、文字线索题 根据线索猜出一位诗人

A、他出身望族 B、他在政治上坎坷失意 C、他最后投水而死 D、他有名篇《长安古意》。答案:卢照邻。

5、根据以下线索说出一种文体。

A、它与民歌有一定的关系 B、它的句式长短不一。C、它与楚地文化密切相关 D、屈原是该文体的代表作家。答案:《楚辞》

6、根据线索猜出一个词调(牌)名。

A、它起源于唐代教坊曲 B、它得名于一位女子。

C、它与一种花卉同名。D、用该词调创作的名句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答案:《虞美人》。

7、逆向思维题

下列哪位诗(词)人没有带兵打过仗? A、写“战士军前半死生”的高适。B、写“铁马秋风大散关”的陆游。C、写“气吞万里如虎”的辛弃疾。答案:B。

8、下列哪项不是写除夕之夜思念家乡的? A、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B、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C、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诗词春日的介绍 第5篇

《春日》原文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春日》作者简介

朱熹(1130.9.15~1200.4.23)南宋哲学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 汉族,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人。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他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也写过一些美妙的好诗,善于寓哲理于形象,以《春日》、《观书有感》等较著名。

《春日》简介

鲍照《春日行》诗词赏析 第6篇

南北朝:鲍照

献岁发,吾将行。

春山茂,春日明。

园中鸟,多嘉声。

梅始发,柳始青。

泛舟舻,齐棹惊。

奏《采菱》,歌《鹿鸣》。

风微起,波微生。

弦亦发,酒亦倾。

入莲池,折桂枝。

芳袖动,芬叶披。

两相思,两不知。

译文

在新年伊始之时,我将出发春游。郊外我所见到的春光是如此明媚:百草绿缛争茂,万木欣荣葳蕤,千山万岭都披上了青春的绿装。光明灿烂的春晖,洒满绿色大地,焕然成彩,暖气融融。园林中到处莺声燕语,鸣声清脆,仿佛一曲曲悦耳动听的春歌。红梅在春风中率先怒放,向人间报告春的信息。含烟惹雾的杨柳枝条,已纷纷生出嫩芽,渐渐由黄转青。春游的人们来到烟波浩渺的水上,荡起了龙舟画舫,他们整齐地举起桨片,使劲地划呀划呀;船儿飞快地在水上滑行,水鸟被惊得扑翅飞向两岸。人们不禁心旷神怡,逸兴遄飞,在船上奏起了江南的《采菱》曲,音调流转柔婉;时而又唱起古老的《鹿鸣》歌,情韵和雅古朴。和煦的春风吹皱了一池春水,泛起层层涟漪;人们在弦歌声中频频举杯祝酒,尽情痛饮。女子们荡开双桨,时而没入一片荷叶田田的池里,时而又傍岸攀折那尚未开花的桂枝。随着她们透着香气的罗袖频频挥动,船儿便轻快地前进,那些芬芳的水草叶子纷纷地向两边倒伏让路。春游中的青年男女彼此产生了爱慕相思,两方都钟情于对方,又都不知道对方同时也在相思中。

注释

献岁:即岁首,一年之始。《楚辞招魂》:“献岁发春兮,泪吾南征。”

吾将行:是借用《楚辞涉江》:“忽乎吾将行兮”中的成句,在此谓“我将出发春游”。

嘉声:形容鸟的鸣叫声十分动听。

齐棹:整齐地举起船浆。

赏析

春日诗词试题及解析 第7篇

笔者认为要准确理解这首诗,首先要从本诗作者的经历和写作背景谈起。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得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土的意图。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

王维青年时期就颇具文学天赋。唐开元九年(721年) 中进士第,为大乐丞。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后归至长安。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张九龄为中书令。王维被擢为右拾遗。开元二十四年 (736年)张九龄罢相,次年贬荆州长史。李林甫任中书令,这是玄宗时期政治由较为清明到日趋黑暗的转折点。张九龄被贬,王维感到非常沮丧,但也并未因此退出官场。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张九龄受李林甫等人排济而罢相,王维失去政治上的依靠,这次唐玄宗派王维出塞,从“长安”出发,到河西节度使幕府驻地“凉州”去慰问将士。这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王维赴边途中。

一、对教材注释的质疑及解析

1.教材中对“烟” 的注释为“烽烟,报警时点的烟火”。 烽烟是古时在军事上警报敌情的,一柱烽烟燃起,远处的另一座烽火台上的守军看到后也会在很短的时间相继燃起烽烟,依次传报。如杜甫《春望》中“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王昌龄《从军行》中“烽火城西百尺楼, 黄昏独坐海风秋”等。笔者认为在本诗中,诗人所到之处乃是旷野千里的边塞之地,荒无人烟。如果是烽烟,应该不只是一柱,因为烽火台燃起的浓烟应该是格外醒目、挺直,所以,应该不是“孤烟”。当然,也不应是炊烟,在当时荒无人烟的大西北,即便是有炊烟,对于远处的人来说,也不会因其太浓烈而引人注意,达不到“孤烟直”的程度。

笔者比较认同“平安火”的说法。胡三省注引《六典》说:“唐镇戍烽侯所至,大率相距三十里,每日初夜防烟一炬,谓之平安火。”《六典》署唐玄宗李隆基著,李林甫注,因此这一制度至晚起于玄宗朝。席豫《奉私圣制送张说巡边》诗云:“冬春见岩雪,早晚候烽烟。”这烽烟就是平安火,朝夕各一次。

另外,结合本诗的写作背景,诗人王维出使边塞,是因为河西节度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奉命来慰问将士的,可见边塞战事应无敌人来犯的军情,不需要报警烟火。“长河落日圆”一句,也说明当时天色渐晚,所见之“孤烟直”正好与平安火出现的时间“每日初夜”相符。

据此,笔者认为诗中的“烟”应是在一定时间,在一定位置燃放的,用于报平安的一柱烽烟,即“平安火”。

2.教材中对“长河”的注释为“黄河”。据国学网陈友冰执笔的《使至塞上》故址、诗意考析:长河,即弱水,又叫张掖河。发源于祁连山北麓的甘州(今张掖市)附近,沿祁连山和合黎山之间的峡谷流向西北,在与凉州(今酒泉市)附近发源的酒泉河汇流后,又在宁寇军(今同城镇)分为数支流向居延海。西边的两条分别叫木林河、纳林河,今已消逝;东边的两条叫弱水,分别流向两个浅海嘎顺诺尔和索果诺尔。居延海消逝后,这条长河就成了额济勒草原的生命河,它所汇聚的嘎顺诺尔和索果诺尔两个浅海,使周边的额济勒草原成为阿尔泰戈壁滩上仅存的一块绿洲。

由此可见,对于诗句中“长河”的解释,仍然存在一定的争议。笔者认为,还有待进一步考证,在不能确定的情况下,可先解释为“大河”。

二、对有关参考书的质疑及解析

1.对“属国过居延”一句诗,一些比较权威的教材参考书的解释是不尽相同的。

《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中,编者在247页“整体把握”中是这样叙述的:“‘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而在该书第256页《使至塞上》分析(施蛰存)中写道:“第一联中两句十个字,意思是说使者要到边塞去,已经过了居延,进入胡地。”

《中学教材全解八年级语文(上)》(总主编/薛金星)一书中解释为:“要出使到边疆,途中经过居延。”

《初中文言文全解一点通》(主编陈永梅,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北京市海淀区特级高级教师编写)的解释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笔者在前面谈到本诗的写作背景时已经谈到王维此次出使的目的地是到河西节度使幕府驻地“凉州”去慰问将士。因此,很明显这句理解为“要到西北边塞的居延”是不准确的。那么是否可以理解为“途中经过居延呢”,笔者认为这也是有失偏颇的,“居延”,教材注释为“故址在现在内蒙古额济纳旗一带”;《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军事地理测绘气象》(张立学)对这个词语的解释更详尽些,注释为:“居延,中国西北地区古代军事重镇。故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东南约17千米处。地处中央戈壁弱水三角洲。东邻巴丹吉林沙漠北缘,西界马鬃山地,南通河西走廊,北近中蒙边界。”居延位于此次出使边塞的目的地“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市古地名,地处河西走廊东端,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的西北方向,两地间的直线距离约有450公里(如右上图)。

按常理来讲,诗人王维一行从京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而来,一路直奔西北,此诗作于途中,在诗人一行还没有到达目的地前,更谈不上路过唐朝的附属国居延了,到达目的地凉州后,就不应该再前行了。所以,诗中所说的“居延”应是泛指唐朝与匈奴边域的某个地方,诗人在此不过是虚指,可能是要表现大唐帝国声威远震,疆域已经超过汉朝,自己出使边塞任重道远,另一方面这也说明出使队伍王维一行已经走出京都长安很远了,距离目的地凉州已经越来越近了。

所以,笔者认为“属国过居延”一句应理解为:我们这几个人的出使队伍已经离京都越来越远了,现在已经进入了胡人(匈奴)的境地。

2.对于“都护在燕然”一句,《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和《初中文言文全解一点通》都理解为“前敌统帅正在燕然的边防前线”。笔者认为这也是不准确的 。

我们先来看这句诗的前一句“萧关逢候骑”,萧关,为古代西北边地著名关隘。秦汉帝王出巡,汉唐文人出塞,都与萧关有缘。教材注释为“宁夏固原东南”,萧关位于长安的西北,距长安直线距离约330公里,位于凉州的东南,距离凉州直线距离约360公里(如上图所示)。萧关是唐朝关中通往塞北的交通要道,正好位于此次出使的中途位置上,王维一行在这里遇到“候骑”是较为合情合理的。

但是,对于“都护在燕然”一句,“都护”这里指前敌的统帅,即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如果仅仅按字面理解为“主帅还在很远的燕然山前线指挥作战呢”是不合情理的。因为 “燕然”按照教材注释为:“燕然山,即现在蒙古境内杭爱山。” 两汉时代,中国与匈奴长期交战。卫青、霍去病相继大举北伐,北疆之患仍绵延不绝。杭爱山在汉代中国称为燕然山,位于蒙古高原的西北,离雁门关大概1800公里左右,是历代中国军队可以深入漠北追击游牧民族的极限,燕然位于居延的西北,距凉州直线距离约1170公里。驻守边塞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防御外患,如有敌入侵,就击溃之,因此“都护”不太可能在距离凉州这么远的前线上指挥作战。

《后汉书·窦融传》附《窦宪传》记载:“窦与北单于战于稽落山,大破之。虏众崩溃,单于遁走。……宪、秉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此时的大唐王朝,声威远振,就像东汉车骑将军窦宪大破匈奴,在燕然山勒石记功一样。笔者认为,诗人在此用了汉代典故,意在说明唐朝疆域之广,并非实指。这里是暗指唐朝军队在前线的军事胜利。

所以,这两句应理解为:途至萧关,我们遇到了侦察骑兵,得知主帅还在前线指挥作战。这里所说的前线可能就是距离凉州不太远的某地,而绝不能是在燕然山。

长命女·春日宴古诗词 第8篇

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再拜陈三愿: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常健,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长相见。

译文

春日的宴会上,饮一杯美酒再高歌一曲呵,拜了又拜许三愿:一愿郎君你长寿千岁,二愿妾身我身体永远康健,三愿我俩如同梁上飞燕呀,双双对对,永远相伴。

译文翻译

风和日丽的春天,摆起丰盛的酒宴。一杯美酒一曲歌呵,拜了又拜许三愿:一愿郎君你长寿千岁,二愿我身体永远康健,三愿我俩如同梁上燕呀,双双对对,幸福无边。

注释

长命女:唐教坊曲名用作词调名。全词39字,上片三句三仄韵,下片四句仄韵。

绿酒:古时米酒酿成未滤时,面浮米渣,呈淡绿色,故名。

妾身:古时女子队自己的谦称。

岁岁:年年,即每年。

创作背景

这首词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是一首年轻女子向她的郎君祝酒陈愿的词。

作者介绍

冯延巳 (903--960)又名延嗣,字正中,五代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人。在南唐做过宰相,生活过得很优裕、舒适。他的词多写闲情逸致辞,文人的气息很浓,对北宋初期的词人有比较大的影响。宋初《钓矶立谈》评其“学问渊博,文章颖发,辩说纵横”,其词集名《阳春集》。

赏析

这首词实际是祝酒词,描写春日开宴时,夫妇双方祝酒陈愿。前两愿分别祝郎君与自己长寿健康,第一愿以梁燕双柄喻夫妻团圆,天长地久。冯词三愿对于人问恩爱夫妇而苦则相当典型,主人公不求富贵.惟愿夫妇相守长久,意愿虽强而所求不奢,表现了古代女子对美满生活的追求。

“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再拜陈三愿:”这首词开头三句是说,风和日丽的春天,摆起丰盛的酒宴。一杯美酒一曲歌呵,拜了又拜许三愿:

首先,对饮双杯指天发誓的场面用于写爱情,比白诗用于写友谊更为合宜。在具体描写上,通过相应的具体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明媚和煦的春日,不但是一派良辰美景,也象征着宝贵的青春时光。丰盛的酒宴,悦耳的情歌,不但是赏心乐事,也象征着人生的美满。“绿蚁新醅酒”(白居易《问刘十九》),一个“绿”字(古时所谓的`“绿”,有时微近黄色),写出了新酒可爱的颜色,使人如嗅到那醉人的芳香,更增加了生活美好的感觉。

“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长健;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常相见。”这几句是说,一愿郎君你长寿千岁,二愿我身体永远健康,三愿我俩如同梁上燕呀,双双对对,幸福无边。

在这首诗中,凡写景无不含情。结尾的“梁上燕”虽是比喻,却也是春日画堂的眼前景物。这样,春日、绿酒、呢喃燕语,构成极美的境界,对于爱情的抒写,是极有力的烘托。冯词与白诗篇幅差不多,但内容格外丰富充实,与此大有关系。

其次,冯词与白诗二作都用数目字,这首词有“一”、“再”、“三”,“一”、“二”、“三”的重复,前一组表数目,后一组表次序,重复中有变化。“绿酒一杯歌一遍”的两个“一”,孤立的看是两个“一”,结合起来却又会增出新意。在此春宴上,岂能只饮一杯酒?每进一杯酒,就歌一遍,则文字上是“一”,事理上又会变成“三”或者更多,这与“陈三愿”的“三”的为固定不变,又自不同。“三愿”表现主人公愿望之强烈。主人公不求富贵,惟愿夫妇相守长久,意愿虽强而所求不奢。和白居易诗相比,去掉了“世清平”一语,而改为“一愿郎君千岁”与“二愿妾身长健”意思相同,分两句重说,更见意愿集中而单纯。诗歌形象也更为突出。

其三,与白居易诗《赠梦得》相比。这首词的长短句表现手法,使得形式上更活泼,内容上更适宜。这首词重点在三愿,故以最短的句子“春日宴”写环境,颇简妙。而末两句一气贯注作一长句:“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常相见”,写的是主人公情意最为深长的一愿,便觉声情合一。

春天古诗词之《春日寄怀》 第9篇

《春日寄怀》原文

世间荣落重逡巡,我独丘园坐四春。纵使有花兼有月,

可堪无酒又无人。青袍似草年年定,白发如丝日日新。

欲逐**千万里,未知何路到龙津。

《春日寄怀》赏析

这首春日诗失之于轻靡,或者说是百无聊赖,有的也有寄托,不过比较直露。李商隐这首诗,首联领起人事花事二题, “荣落”指人指花都可。颔联写景同时也流露出无聊之状,起承了五痕迹。颈联转入写自身遭遇,“青袍”指代官职卑微,“年年定”是说久居下僚,第五句感伤岁月流逝。尾联是说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但又慨叹无人引进。从主题上说这首诗没什么新意,但在艺术手法情景浑溶,低徊唱叹,富艳而多气,不多用典故而音节浏亮,颇有杜诗境界。但在梗概多气上还是不如杜诗同类之作。[

《春日寄怀》作者简介

清明节古诗词及赏析解析 第10篇

乔吉〔元代〕

风风雨雨梨花,窄索帘栊,巧小窗纱。甚情绪灯前,客怀枕畔,心事天涯。三千丈清愁鬓发,五十年春梦繁华。蓦见人家,杨柳分烟,扶上檐牙。

鉴赏

这支《折桂令·客窗清明》小令表现的是一位客居在外的游子的孤独感和失意的情怀;亦可看成是作者漂泊生活与心境的写照。从“五十年春梦繁华”一句推测,此曲约写于作者五十岁左右。

开头三句写即目所见的景物。清明时节,时届暮春,经过风吹雨打,窗前的梨花已日渐凋零了。这是透过窗棂所看到的外景,写景的观察点是在窗前,故二、三句描写窄索细密的窗帘和小巧玲珑的窗纱,以扣紧题目中的“客窗”两字。接着用“甚情绪灯前”的一个“甚”字,领起以下三句,由景及情,渐渐道出了客子的愁苦情怀。一个客居在外的人,面对孤灯一盏,当然没有好心情。客中的情怀、重重心事和天涯漂泊的苦况,萦绕在枕边耳际。这万千的心事,作者仅用了以下两句来进行概括:“三千丈清愁鬓发,五十年春梦繁华。”上句化用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诗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说明自己白发因愁而生,表现了愁思的深长。下句说五十年来的生活,像梦一样过去了。这两句写出了作者无限的愁思和感怆。

春日诗词试题及解析 第11篇

一、关注知识交汇,避免关键节点缺失

2011年生物高考试题在延续“能力立意”的同时,更加侧重围绕一个“信息主题”的多层次考察,因此对考生是否能建立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类试题考生在解题过程中常会出现如下几种情况。

1.考察知识熟悉,答案定向迷失类型

例1:(2011年安徽高考理综卷第29题)

Ⅰ.保水剂是一类高分子聚合物,可提高土壤持水能力及水肥利用率。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探究“保水剂和氮肥对小麦光合作用的影响”,进行了以下实验:

材料用具:相同土壤基质栽培的小麦幼苗若干,保水剂,氮肥等。

方法步骤:①选取长势一致的小麦幼苗若干,平均分为A、B、C三组,分别施用适量的保水剂(60kg·hm-2)、氮肥(225kg·hm-2)、保水剂(60kg·hm-2)+氮肥(225kg·hm-2),置于相同的轻度干旱条件下培养,其他培养条件相同且适宜。

②在小麦灌浆期选择晴朗无风的上午,于10:00~11:00从每组选取相同数量的叶片,进行CO2吸收量及叶绿素含量的测定,结果(均值)如下表:

实验结论:适量的保水剂与氮肥配施有利于提高小麦光合作用强度。

(1)请指出上述方法步骤中的的缺陷并改正步骤①_____________;步骤②_____________。

(2)如不考虑方法步骤中的缺陷,影响光合作用的内在因素分析,保水剂与氮肥配施提高了CO2吸收量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

(3)实验测得的CO2吸收量________________(大于、等于、小于)光合作用过程中CO2实际消耗量,理由是______________。光合作用强度可通过测定CO2吸收量,也可以通过测定__________________释放量计算。

Ⅱ.大熊猫与华南虎都是我国的珍稀保护动物,它们体型相近,曾经同城分布,一度都有较大的种群数量。由于栖息地破坏导致它们的数量锐减,目前野生大熊猫仅有1600只左右,而华南虎在野外已基本绝迹。

(1)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分析,大熊猫比华南虎有一定生存优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2)成年大熊猫经常用尿液和肛腺的分泌物在岩石或树干上进行标记,这种行为传递的信息类型属于____________。

(3)目前,野生大熊猫分布在六个彼此隔离的种群中,通过建立生态廊道沟通各种群,可以使种群间发生____________。

(4)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以提高____

_______,是提高大熊猫种群密度的根本措施。

例1解析

Ⅰ.(2):本题乍看起来就是一道围绕探究主题逐步分析的试题,考察的知识亦是考生较为熟悉的光合作用知识,但该题是在(1)问分析“方法步骤中的缺陷”之后引入的,如果考生不能明晰光合作用内在因素涉及“叶绿体数量”“色素类型及相关变化”“运输载体”“相关酶的活性”“能量供应”等多个维度,自然无法结合题干“保水剂与氮肥配施”这个关键信息定向答案要点,解答时出现犹豫难以避免。

答案为“提高了光合作用有关酶的含量与活性”。

Ⅱ.(4):该问是一道较为典型的着重以“生物与环境”为主题多维度考察考生知识结构的题型,如果考生平时未确定“自然保护区”这一核心概念涵盖“保护基本上处在原始状态或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少的生态系统”“保护、恢复受人类破坏但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能完整地保存自然环境的本来面目,是动植物及微生物物种的天然贮存库,能使自然资源得到保护、繁殖、引种、发展,并对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维护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自然保护区对促进生产、教育、医疗、科研等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四个层面,就很难将思维从上述描述的第3个层面入手分析。

答案为“环境最大容纳量”。

例1启示

此类题型侧重考察考生能否整合归纳核心概念各个维度相互联系的关键节点,因此,考生唯有在平时的备考中尝试通过围绕教材核心概念绘制思维导图,丰富对关键节点的体验,并在此基础上明确特定概念的限制条件以及规范性描述词语的运用,方能在解答题目中避免关键得分点缺位的现象,譬如“光合作用的场所是____________”“呼吸作用的场所是____________”“病毒生命活动过程中的能量来源于____________”这几个问题,解题的关键就在于需要结合题干的关键信息方能确定得分要点。

2.考察知识熟悉,思维节点迷失类型

例2:(2011年北京高考理综卷第4题)胰岛素的A、B两条肽链是由一个基因编码的。下列有关胰岛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胰岛素基因的两条DNA单链分别编码A、B两条肽链

B.沸水浴加热之后,构成胰岛素的肽链充分伸展并断裂

C.胰岛素的功能取决于氨基酸的序列,与空间结构无关

D.核糖体合成的多肽链需经蛋白酶的作用形成胰岛素

例2解析

该题是围绕胰岛素设置的组合式选择题型,考生如果在平时构建“胰岛素与胰高血糖激素相关知识”知识框架时,未结合“小资料”“知识链接”“与生活的联系”等教材信息,很容易造成部分知识迁移的缺位,比如该题涉及“胰岛素原随细胞浆中的微泡进入高尔基体,经蛋白水解酶的作用,切去31、32、60三个精氨酸连接的链,断链生成没有作用的C肽,同时生成胰岛素,分泌到B细胞外,进入血液循环中。未经过蛋白酶水解的胰岛素原,一小部分随着胰岛素进入血液循环,胰岛素原的生物活性仅有胰岛素的5%”的知识较为生僻,如果考生平时不曾针对性的归纳,考场上自然会出现解题迷失。

相类似的题目还有2011年安徽理综卷30(2):在剧烈运动状态下,体内会启动一系列调节机制,其中支配肾上腺髓质的内脏神经兴奋增强,其末梢内________释放的神经递质与肾上腺髓质细胞膜上的________结合,导致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从而促进________分解,抑制_________分泌,引起血糖浓度升高,以满足运动时能量需要。

例2启示

该类题型是顺应新课程教材,侧重以实验、事实为依据逐次呈现,最后得出结论的知识呈现方式出题,考生需要认真结合教材中的“概念检测”“知识迁移”“技能应用”“思维拓展提高”等各个栏目归纳和演绎相关内容,方能避免细节思维的迷失。譬如“各种植物激素在植物进行生命活动调节时,不是完全孤立地发挥作用,相互之间可表现为________作用,也可表现为________作用,并形成复杂的调节网络共同调节。”“桑基鱼塘的合理性体现在它的设计理念是从________出发,通过________利用,提高农业生产________。”这两个取自于教材“练习”“思考与讨论”问题,能否准确回答的关键在于平时学习中是否针对这些栏目,经历过充分的思考酝酿和归纳过程。

3.考察知识熟悉,易混知识缺位迷失类型

例3:(2011年重庆高考理综卷第4题)2008年,在重庆武隆某地下洞穴的水体中发现了一种数量少、眼睛退化的“盲鱼”。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盲鱼眼睛的退化是黑暗诱导基因突变的结果

B.种群密度是限制盲鱼种群增长的关键生态因素

C.洞内水体中溶解氧的增加将提高盲鱼种群的K值

D.盲鱼作为进化研究的材料体现生物多样性间接使用价值

例3解析

该题围绕“生物进化”主题考察了“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突变和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始的材料”“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生态系统的直接、间接价值”等概念。该题D选项主要考察学生是否明确“作为科研材料”应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使用价值。

例3启示

此类题型主要考察教材中对核心概念归纳性的文字描述,而考生在平时阅读教材中往往容易习惯性的注意缺失,为此,在备考中唯有在阅读这些语句时多反问自己“如果自己组织语言,是否会与教材表达的观点相比显得不够规范”,譬如:“组成多糖、蛋白质、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又称为_____”“细胞的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_______”“细胞内色素的积累会妨碍细胞内物质的_____和_____”“基因和染色体_____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和组合是_____”“生长素在植物体内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而是给细胞_____调节代谢的_____”这些来自教材核心概念的文字描述,能否准确描述的关键就在于考生平时阅读教材时是否专门留意过相关文字细节。

例4:(2011年新课标全国理综卷第40题)

现有一生活污水净化处理系统,处理流程为“厌氧沉淀池?邛曝气池?邛兼氧池?邛植物池”,其中植物池中生活着水生植物、昆虫、鱼类、蛙类等生物。污水经净化处理后,可用于浇灌绿地。回答问题:

(1)污水流经厌氧沉淀池。曝气池和兼氧池后得到初步净化。在这个过程中,微生物通过

呼吸将有机物分解。

(2)植物池中,水生植物、昆虫、鱼类、蛙类和底泥中的微生物共同组成了(生态系统、群落、种群)。在植物池的食物网中,植物位于第 营养级。植物池中所有蛙类获得的能量最终来源于 所固定的 能。

(3)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有整体性、协调与平衡、和 等原理。

(4)一般来说,生态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对

进行修复,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生产方式进行改善,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例4解析

该题侧重考察“生物工程知识知识结构的完整度”“呈现知识对象的概念界定”,这就需要考生在选修部分的复习备考中,不妨着重结合选修教材专题特点理清相关概念和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原理和应用的逻辑层次,本着看清每一句话、每一个字,把握完整信息的原则将概念各个层次归类,通过日积月累,才能避免考场上因知识缺位导致丢分。

例4启示

在新课程实施背景下,选修课程知识的考察,高考试题依然围绕专题模块细节考察,考察重点依然围绕核心概念间的包涵、并列、因果关系出题,并未过多考察知识的迁移和变化,因此考生在复习选修教材时应着重关注各生物技术及工程中相似、相近、易混淆的层面,并及时根据平时训练的题目做好错误笔记的整理。

二、关注要素分析,避免关键节点缺失

2011年生物高考试题以“问题解决”为核心来描述问题仍然是区分考生层次的重点题型。考生面对该类题型,往往表现为参阅答案时觉得思路明晰,但离开答案自主解题时又不易把握关键得分点。因此,考生在复习备考中如何突破这一瓶颈取得复习实效显得尤为迫切,建议考生针对如下两种情况积累解答此类问题的经验。

1.信息层次平行 并列式呈现关键信息

例5:(2011年新课标全国理综卷第29题)在光照等适宜条件下,将培养在CO2浓度为1%环境中的某植物迅速转移到CO2浓度为0.003%的环境中,其叶片暗反应中C3和C5化合物微摩尔浓度的变化趋势如下图。回答问题:

(1)图中物质A是(C3化合物、C5化合物)。

(2)在CO2浓度为1%的环境中,物质B的浓度比物质A的低,原因是 ;将CO2浓度从1%迅速降低到0.003%后,物质B的浓度升高的原因是 。

(3)若使该植物继续处于CO2浓度为0.003%的环境中,暗反应中C3和C5化合物浓度达到稳定时,物质A的浓度将比物质B的浓度 (低、高)。

(4)CO2浓度为0.003%时,该植物光合速率最大时所需的光照强度比CO2浓度为1%时的 (高、低),其原因是。

例5解析及启示

考生在呈现答案过程中主要有两个得分点缺位:①“暗反应速率在该环境中达到稳定,即C3和C5化合物含量稳定”的描述;②“C5化合物的合成速率不变,消耗速率却减慢,导致C5化合物积累”中围绕合成和消耗两个方面的综合表述。

该类题型属于“数据图形分析”题型,考察的重点在于关键得分点能否全面描述,对考生朋友而言,就需要在平时复习备考中从归纳和演绎的方法入手,逐步强化“并列式呈现答案”的针对性训练,逐步积累遵循“依据题干图形指明数据分析依据”“依据题干呈现理论依据”两个层面并列呈现关键得分点的经验。

例6:(2011年四川高考理综卷第30题)有人通过实验探究某海藻的最佳培养条件,以获得最大生物量(注:生物量指单位体积的藻体干重)。

(1)在有光条件下培养海藻时,培养液中必须含有,还需定时向培养液中通入空气,目的是提供 。海藻光合速率随着向光照强度的变化曲线如下图,图中B点表示最佳的

培养条件。

(2)该海藻的无光条件下仍能生长,但需在培养液中添加葡萄糖等有机物,目的是提供__________。

例6解析及启示

第(1)题第1空、第(2)题,和例5同属于得分要点完整性考察。在该题解答过程中,考生容易缺位表现为:①对题干中“最佳培养条件”“无光条件”这两个关键词把握不准,答不出“必需矿质元素”中的“必需”。②对“培养基的成分”“葡萄糖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重要能源物质”等知识体系细节缺位,答不出“碳源”或者“能源”。 解决此类题型,建议考生平时多针对生物概念中的“包涵”“并列”“适用条件、场所”等多个维度积累“并列式呈现答案”的知识基础。具体可结合教材寻找类似“组成多糖、蛋白质、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又称为_____”“细胞的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_______”“细胞内色素的积累会妨碍细胞内物质的_____和_____”“基因和染色体_____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和组合是_____”“生长素在植物体内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而是给细胞_____调节代谢的_____”等概念细节,积累收敛思路和清晰确定得分要点的知识基础。

2.信息层次因果联系 递进式呈现关键信息

例7:(2011年大纲全国高考理综卷第33题)为探究不同条件对叶片中淀粉合成的影响,将某植物在黑暗中放置一段时间,耗尽叶片中的淀粉。然后取生理状态一致的叶片,平均分成8组,实验处理如下表所示。一段时间后,检测叶片中有无淀粉,结果如下表。

回答问题:

(1)光照条件下,组5叶片通过

作用产生淀粉:叶肉细胞释放出的氧气来自于

的光解。

(2)在黑暗条件下,叶片能进行有氧呼吸的组别是。

(3)组2叶片中合成淀粉的原料是___________,直接能源物质是_________,后者是通过__________产生的。与组2相比,组4叶片无淀粉的原因是

(4)如果组7的蒸馏水中只通入N2,预期实验结果是叶片中(有、无)淀粉。

例7解析

该题属于代谢过程描述题型,也是考生常见的“看着答案简单,自主答题时却总抓不住得分要点”的题型,该题“与组2相比,组4叶片无淀粉的原因是_______”,考生答题时往往忽视阐述有氧呼吸与合成淀粉需要能量的关联关系。为避免类似缺位现象,建议在复习备考中尝试积累“递进式”的呈现答案的方式,可在解答过程中通过“三步解答法”,依次表述得分要点:“第一步为描述题目预设的变量变化;第二步指出确定关键性物质及对应变化;第三步明确表述出题目预期的生理过程结果”,譬如该题,考生首先要结合“题目告诉了什么”表述组4叶片不能进行有氧呼吸,其次要根据题干“无淀粉”这个关键词来表述“有氧呼吸”与“无淀粉”的能量关联,最后遵循“题干中的变量条件”“理论知识中涉及的关键物质”来说明结果产生的原因,确定答案的书写顺序。

类似的考察亦可参见上述例5(2)“将CO2浓度迅速从1%降低到0.003%后,物质B的浓度升高的原因是。”同样需要考生围绕题干中的条件去描述(CO2浓度降低),围绕关键过程(CO2固定过程、CO2还原过程)、关键过程物质(ATP、还原氢)、落脚点描述(C5含量变化)依次递进描述答案。

例7启示

代谢题型的原因分析,着重点在于生理过程的动态变化,考生解答能力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递进式呈现答案的节点要清晰,建议考生备考过程中多联系光合作用过程中“ATP与ADP的相互转化”“NADP+与NADPH的相互转化”“光合作用产物葡萄糖和其它有机物的转化”“细胞呼吸反应物中有机物与葡萄糖、丙酮酸、水、氧的转化”“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的转化”“影响农作物产量的外因和内因的关联物质(二氧化碳、氧气、酶、矿质元素)的转化”“化能合成作用中氮、硫等无机物转化”等动态变化知识,勤动笔找节点,积累把握各个生理过程的关键物质和关键条件。

总之,考生朋友只要在平时多加强对生物核心概念的发生过程及各维度的理解,勤于运用递进分析和并列呈现方式确定概念图细节和文字简纲,积累联系题干中修饰词、限定词定位“题目呈现了什么信息”“题目解决什么问题并有什么特定要求”的经验,相信在2012年高考中定能取得满意的成绩。

相关文章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精选12篇)创新公共服务 第1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对国家或区域的技术创新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科技...

3
2025-10-24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精选9篇)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第1篇匆匆读后感500字_读《匆匆》有感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

1
2025-10-24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精选17篇)草莓教学 第1篇“风儿轻轻吹,彩蝶翩翩飞,有位小姑娘上山摘草莓,一串串哟红草莓,好像……”优美的歌词,动听...

3
2025-10-24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精选7篇)仓储类课程 第1篇物流产业是复合型产业,发达的物流能加速传统运输、仓储和零售等行业向现代物流服务领域延伸。...

1
2025-10-24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精选8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第1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作为诗性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审美批评,同文学艺术实践...

2
2025-10-2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精选6篇)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第1篇莲山 课件 w ww.5 YK J.COM 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二、试题所体现的新课程理念和...

4
2025-10-24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精选2篇)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第1篇常州市河海中学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 八(1)班创 文 明 班 ...

4
2025-10-24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精选14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第1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及签字样本兹证明为我公司财务负责人。特此证明。身份证复印...

3
2025-10-24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