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思路的教案(精选8篇)
初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思路的教案 第1篇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目标设计及设计思路
(北师大版)
左弘
一、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能力】
1、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学生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重要的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区别文学作品和真实历史之间的关系。学生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能说出其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通过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使学生认识到它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2、能力目标
通过制作东汉末年重大事件简表、三国鼎立图示,培养学生利用图表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虚拟情境表演培养学生历史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写出“遏制班内拉帮结派现象的方法”的建议,培养学生借鉴历史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了解身边的历史,收集三国的历史故事、相关人物(曹操、诸葛亮、刘备等)的资料、作品,从多方面了解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2、利用多媒体,直观形象地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有关史实。
3、创设虚拟情境,扮演当时重要历史人物,感受真实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能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必然趋势。
2、通过学习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要客观,对于曹操的评价,主要看他是否对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感知这一时期历史人物为后世产生的积极影响。
二、设计思路:
本教学目标是在学习了《如何制定和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和《中国古代史教学的特点及应注意的问题》后,综合考虑课程目标、主题目标,准确理解课程标准,认真钻研教科书教材,细致分析所教学生情况的基础上设计的。
1、在知识能力层面上,强调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提升能力。
2、在过程与方法层面上,遵循在过程中把握历史,让学生学会学习的原则,重视教学过程的优化。
3、在教育层面上,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加强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做到知行意合一,突出学生体验性学习的特点。
初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思路的教案 第2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生读引言
2.教师引入:大家听说过曹操、诸葛亮等名字吗?谁来为大家讲讲他们的故事?请几个学生讲三国的故事。同学讲的故事哪些符合历史的本来面貌,哪些又不符合呢?请认真看教材寻找答案。
二、新课讲授
(一)从官渡之战到赤壁之战
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的情况。教师出示“军阀割据图”及古诗,帮助学生理解。
2、曹操势力的`膨胀:学生读教材,归纳出三点原因①“唯才是举”,重视人才②“挟天子以令诸侯”③本人的才能
3、官渡之战:结合“官渡之战示意图”,学生讲解,老师适当补充,然后归纳出知识要点:时间、地点、交战方、结果、影响等。
4、赤壁之战:以曹操诗《龟虽寿》来解读曹操的志向:统一全国,从而引出赤壁之战。出示“赤壁之战示意图”请学生讲经过,归纳要点:时间、地点、交战方、结果、影响等。
5.用表格归纳“东汉末年的两次著名的战争”,引导学生思考这两次战争出现的相反的结果的原因。
(二)三国鼎立的形成
1、三国鼎立的形成: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读教材,完成老师给出的表格(包括:政权名称、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统治范围)
出示“三国鼎立形势图”,让学生形成空间概念。
2、三国时期三国的关系:学生读书,学生分类归纳:蜀吴关系、蜀魏关系、魏吴关系。
(三)课堂小结
学生归纳,教师补充。
(四)学习测评
完成课后学习测评题。
(五)拓展思考
1.三国时期的社会特点给你的整体感觉是什么?
2.《三国演义》中的历史人物、历史故事与真正的历史有没有区别,应该怎样看待这种区别?
初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思路的教案 第3篇
●创设历史情境, 激发学史兴趣
创设历史情境、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兴趣是历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育家赞克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的求知欲和兴趣而学来的东西, 都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与传统历史教学相比,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创设学史情境, 图文并茂、声情兼备地再现历史情景, 可以使原本枯燥、干巴的历史概念鲜活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从而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这一课伊始, 笔者用多媒体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让学生通过聆听音乐展开遐想, 仿佛又回到了那个英雄辈出、群雄逐鹿的年代, 自然地进入到课堂学习氛围中。在本课的学习中, 对曹操的评价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为了改变学生对曹操这一历史人物固有的评价, 如“奸臣”、“枭雄”等, 培养学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正确方法, 笔者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如下情景:“蓝脸的窦尔礅盗御马, 红脸的关公战长沙, 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一段来自《说唱脸谱》中的唱词, 配以京剧脸谱中不同颜色所代表的意义, 展示下面的问题:在传统的文艺作品中, 对曹操的评价是怎样的?历史上的曹操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呢?曹操与三国是怎样的关系?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于曹操的认识, 主要是来自于影视作品和《三国演义》这类文学名著, 带着对曹操的好奇, 对曹操所生活的那一个历史年代的好奇, 他们便主动地去探究曹操以及曹操所生活的那个时代。这一切表明, 合理地创设历史情境, 可以提高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软件集声像色于一炉, 其直观性是任何传统的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丰富多彩的视频图像、优美动听的声音、色彩鲜艳的图片、生动活泼的文本文件, 都是能吸引学生听、看、动手和思考问题的兴奋点, 对这些因素加以综合运用, 使学生的各种感知器官对新知识进行多角度多渠道地交叉吸收, 定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达到提高历史教学实效的目的。例如, 本课在讲述“火烧赤壁”时运用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片段:孙刘联军的万箭齐射、曹操大军的火烧连船、战士的厮杀声、战马的嘶鸣声, 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战争, 更加加深了对“火烧赤壁”的理解,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优化教学过程, 突破重、难点
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巴班斯基说过:“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就是老师和学生在耗费最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获得最好的效果。”历史教材内容繁多、体系庞杂,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通过板书图表或语言表达的方式来讲解历史知识体系复杂的关系, 但限于教学时间和板书篇幅, 不可能揭示得淋漓尽致。如何条分缕析、清晰明了地将之呈现在学生面前?利用多媒体课件就可以解决这一难题, 将知识化难为易, 化繁为简, 用巧妙的动态演示代替抽象的说教, 在有限的时间内增大课堂容量,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也会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习、思考、解决问题, 教师也更能够顺利地实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难点。为此, 笔者制作了课件, 把重要问题、历史教学资源光盘相关内容与电影《赤壁之战》中的部分内容等融为一体。教学时, 适时播放: (1) 赤壁之战发生的背景; (2) 曹操希望实现统一的雄心和大军南下的兵力情况; (3) 刘备和孙权两家的兵力情况; (4) 孙刘两家联合下, 诸葛亮和周瑜的计谋。在播放中还引导学生注意几种不同力量的态度与表现。在创设情境基础上, 学生有了直观、形象、具体的感知之后, 笔者再提问:第一, 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是什么?第二, 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是什么?第三, 赤壁之战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第四, 从曹操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胜败中, 我们得到了怎样的经验教训?学生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行分析、讨论, 加上教师讲解、启发、归谬等就很容易解决上述问题, 从而既优化了教学过程, 又顺利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更启迪了学生的思维。
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生很难从表象阶段直接过渡到概念阶段,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的历史概念, 仅凭教师的讲解往往很难达到好的效果, 死记硬背一定也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 不能够理解历史知识生成的过程, 没有理解的记忆是不能长久地停留在脑海中的, 这样就会出现学生对知识掌握得不够牢固, 不久就忘掉的现象。利用多媒体课件就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难题。例如, 在对本课知识点的讲解过程中, 笔者根据知识点内容设计了一首打油诗, 作为对本课的小结。其诗如下:“汉末群雄争霸酣, 百姓流离苦不堪;官渡一战摧袁绍, 阿瞒壮心图江南;赤壁矶头东风转, 天下江山自此三;胜败兵家寻常事, 骄兵必败记心间。”同时, 利用多媒体将打油诗配以音乐逐渐展开, 学生在记忆诗文的同时, 对本课内容也形成了较系统的认识, 更使学生对知识点印象深刻, 便于记忆和理解, 由此达到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巧设探究问题, 培养思维能力
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直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真正的课堂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 必须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在传统教学中, 对学生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往往由于时间紧, 学生缺乏真正的感性认识、探究问题的情境等导致思维的惰性而很难完成。而多媒体教学则能使学生直观感知历史、创设生动具体有效的问题情境、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 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 加强历史学科的探究性学习活动, 加上教师能准确把握最佳切入点并进行及时的启发和诱导, 便为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搭建了极佳的平台。在这样轻松愉悦的环境下, 学生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有机结合, 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同时发散, 从而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提高学生的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 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在学习本课时, 笔者把搜集到的相关文字、图片、视频资料等和问题设计有机融为一体, 制成课件。在课堂上, 在把握问题最佳切入点的情况下, 动态展示: (1) 文学作品中对于曹操的评价; (2) 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 (3) 你知道三国鼎立的背景吗? (4) 分析、讨论:为什么会出现三国鼎立的局面? (5) 讨论、概况归纳:曹操官渡赤壁两次大战胜败的原因; (6) 思考、讨论、认识:对于曹操 (历史人物) 应该如何进行正确的评价?这样, 在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创设了生动形象的历史情境下, 学生的视听感官受到强烈的冲击, 进而积极动脑、动手、动口, 对问题进行查找、分析、归纳、交流与讨论, 甚至争论, 使得积极性、创造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加上教师及时点拨、引导, 从而大大促进了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和思维能力的提高。
●转变教学方式, 养成自主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的多向交流过程。传统教学中, 由于多种因素, 常常不能充分实现多向交流。多媒体技术的引入改变了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 既节省时间又加大知识容量, 既环环相扣又生动形象, 从而既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 又为教师有效组织教学、灵活选择教法, 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活动创造了条件, 使得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同时还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使学生真正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自主学习, 成为学习的主人,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也真正实现了交流互动。
在历史课堂中, 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学生的学习重心不仅是学习知识, 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教师通过制作教学课件创设教学情境, 加以提取、整理、分析、归纳, 然后进一步研究讨论得出正确结论。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学生需要动脑思考, 反复探究, 教师引导他们去发现新问题, 并试图解决问题。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所进行的思维活动更激烈, 既然能提出问题, 那么解决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而正是使用了多媒体教学, 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能够实现交互, 变学生被动“接受式”学习知识为主动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 从而使他们充分领悟历史知识的内涵。
例如, 在学习本课之前, 笔者安排学生通过图书馆、互联网等多渠道搜集有关三国的资料, 并针对搜集到的资料提出相应的问题。继而, 笔者协助学生把搜集到的资料制成课件, 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不仅形成了资源共享, 更让学生通过对资料的搜集、思考、讨论, 充分参与到历史学习中去, 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使学生积极、主动、全面地参与学习过程, 做到个体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从而学会了学习, 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利用多媒体手段, 笔者在教学中有效地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既提高了教学效果, 又节约了教学时间;并且, 使教学过程安排得更加紧凑、有序, 有效地利用了有限的教学时间, 增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同时, 增强了课堂教学的直观形象性和趣味性,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打造出了真正的声情兼备的高效课堂。
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教学手段, 为历史教学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天地。但是作为历史教学的辅助手段, 多媒体教学也存在着自身难以克服的局限性, 如教学过程过于程序化, 无法解决一些突发的事情。所以, 教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 再好的工具也代替不了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学生的主动学习。因此, 在具体实践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中最根本的一条, 即要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将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机结合, 在平时的实践中不断思考和改进, 找到它们的最佳结合点, 做到恰到好处, 相得益彰, 才能够对课堂教学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从而切实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更好地服务于历史教学。
摘要:多媒体的使用有助于创建历史高效课堂, 具体表现为:实现教学情境的有效创建, 激发学生学史兴趣;教学过程的有效优化, 突破教学重、难点;探究问题的有效创设,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教学方式的有效转变,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
关键词:多媒体,三国鼎立,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 2005 (01) .
[2]何克抗.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思考[J].中小学电教, 2001 (01-02) .
[3]孙杰远主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设计 第4篇
导入:曹操是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三国演义》中对他的描述与历史的真实有许多不同。他到底是怎样的人物呢?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吗?曹操在这段历史发展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呢?俗话说“三岁看到老”,我们先看看小时候的曹操吧。
故事1: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又名吉利。其实曹操本不姓曹,他的父亲曹嵩是太监曹腾的养子,曹操到底姓什么,可能永远是个谜。对此,曹操本人更是闭口不言。
问题1:少年时的曹操生性又如何呢?
材料1:“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三国志·魏书》
师:用今天的话讲,就是天资很聪明,但却有点游手好闲,不务正业。
故事2:就连他的亲叔叔都有点看不过眼,常常向曹嵩告状。曹操知道了,便想出一个鬼点子来对付那多管闲事的叔叔。一天,曹操远远看见叔叔来了,立即装作口歪眼斜。叔问其故,则答说突发中风。叔叔马上跑去告诉曹嵩。等曹嵩来了一看,曹操什么事都没有。曹操便趁机说,我哪里会中什么风!只因为叔叔不喜欢我,才乱讲我坏话。从此以后,叔叔再说曹操什么,曹嵩都不信了,曹操也就更加胡作非为了。
问题2:这个故事说明曹操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意图:故事1主要是想引起学生的兴趣。材料1则是考察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
师:虽然曹操从小有点叛逆,但有个人却特别看好曹操,他就是当时的太尉桥玄。桥玄认为曹操是个难得的人才,将来平定天下,非他莫属,甚至把自己的家眷都托付给曹操。他这样做有什么理由呢?
(意图:两种不同观点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继续思考接下来问题。)
故事3:曹操特别喜好练武功,而且身手很不错。有一次他私入到中常侍(官名)张让家中,被张让发现。曹操仅凭手中的一条戟(古代一种武器)就成功脱险。曹操还博览群书,特别对兵法书情有独钟,而且还喜欢做笔记,整理成了许多兵法集。又给《孙武》十三篇作注,都流传后世。
师:曹操满20岁了,按照他祖父曹腾在朝中的地位,曹操顺理成章地也被举了孝廉,做到洛阳北部尉。在东汉末年这个混乱的社会,曹操会做个怎样的官呢?
故事4:曹操曾回忆说:“我二十岁举孝廉,清楚自己很年轻,又没有什么名气,恐怕大家都认为我是一个没用的人,所以我当时就想做一个好官,做一点惊天动地的事情,让大家都知道我是很不错的。”
材料2:曹操一到任,就把官署衙门修缮一新,又造五色大棒,每扇大门旁边各挂十来根,“有犯禁者,不避豪强,皆棒杀之”。几个月后,汉灵帝宠信的宦官蹇硕的叔叔,依仗自己侄子的权势,不把曹操的禁令放在眼里,公然违禁夜行。曹操毫不犹豫就用大棒把他打死。这样一来,京城的治安情况大为好转,再也没有人敢违禁了。
问题3:从上述的故事和材料看,曹操刚刚走上仕途后,他的理想是什么?他又是怎样做的呢?
(意图:辩证看历史人物,也为接下来曹操转变做铺垫。)
问题4:曹操的理想实现了吗?
故事5:公元189年,汉灵帝驾崩,董卓入京,废掉刚登基的小皇帝,另立刘协为皇帝,就是汉献帝。京城大乱,董卓专权。董卓认为曹操是个人才,便想拉拢,但曹操却不愿与董卓同流合污。曹操变更姓名,连夜逃出京城。这时黄河以北最强大的军事集团就是袁绍,曹操本想联合袁绍共同反卓,但却遭到拒绝。曹操处处碰壁,做个好官的理想最终也没能实现。
问题5:接下来曹操又将何去何从呢?
师:这时候曹操旁边有个谋臣毛玠为他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材料3:毛玠语太祖(曹操)曰:“夫兵义者胜,守位以财,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蓄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太祖敬纳其言。——《三国志》
问题6:材料中毛玠共提出几点建议?你觉得曹操都采纳了是正确的吗?通过思考并结合材料,你认为取得战争胜利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师:曹操按照毛玠思路,开始图谋自己的“霸业”了。首先历经艰难险阻,终于把汉献帝“请”到了自己的地盘,开始奉养起来;同时,又大面积实行军屯(士兵没有战事时耕种土地)和民屯(给流离失所的百姓一块土地耕种,向曹操交纳收获粮食的一半),这些耕种曹操土地的百姓,也成了他扩军的后备力量。曹操很快壮大,得到了黄河以南的大片土地,中原的人民也纷纷归附。黄河以北的霸主袁绍这时才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为了扼制曹操势力继续发展,袁绍决定主动出击,一举消灭曹操。
问题7:当时袁绍号称有军队10万,但曹操的兵力不到三四万,在这样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曹操能打得赢吗?
故事6:公元199年,袁绍集结10万精锐部队向许县(曹操根据地)挺进。曹操立即北上迎敌,并派兵驻扎在官渡(今河南省中牟县北)。战争就这样打响了。战争开始的时候,曹操因兵力不足,一直处于劣势。一个关键人物的叛逃使整个战争局势开始朝着有利于曹操方向发展,那就是“许攸叛逃”。许攸本是袁绍的谋臣。许攸建议袁绍先留一部分军队看住曹操,然后抄小路前往许县劫持天子,则可大功告成。但袁绍根本就听不进去,只想一心先灭了曹操再说。许攸提出良计却得不到采纳,一气之下便投奔了曹操。曹操一听许攸来奔,高兴地手舞足蹈,说这下子我的事情就好办了。果然,许攸一到曹营就提出“活烧乌巢”的计谋。曹操听了之后,当机立断,并亲自带领人马化妆成袁军趁夜色抄小路来到乌巢,一把火烧光了袁绍所有的军需物资和后勤设备。袁绍得知后,气急败坏,又逼走了几个意见不和的大将。这时众叛亲离的袁绍完全失去了斗志,落荒而逃,袁绍的军队也溃不成军了。
问题8:官渡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请你结合故事6说说曹操能够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有哪些重要的原因?
(意图:培养学生通过历史材料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
师:曹操虽然消灭劲敌袁绍,统一了北方,但就在北方混战的时候,南方又有两股强大的势力悄然发展起来,他们就是刘备集团和孙权集团。
故事7:刘备是西汉皇族后裔,一直力量弱小,经常寄人篱下,他也曾经投奔过袁绍和曹操,后因曹操对刘备起了杀戮之心,才不得不逃出曹营。虽然刘备大半生颠沛流离,但身边却一直有两个猛虎将陪伴,他们就是关羽和张飞。为了图谋发展,他“三顾茅庐”,请出在隆中隐居的诸葛亮。诸葛亮高瞻远瞩,建议刘备避实就虚,向西南发展,谋取荆州和益州,并与孙权结盟,抗衡北方的曹操。一旦时机成熟,可分并两路进去中原,统一全国。
故事8:孙权继承父兄的事业,一直占领长江下游地区,凭借长江天险,偏安于东南。
师:曹操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事业也发展到了顶峰。于是他决定挥师南下,统一全国。为了对付强大的曹操,诸葛亮说服孙权与刘备联合。一场决定性的战役在赤壁展开了。这又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非常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但胜利的旗帜会永远飘扬在曹操这边吗?
材料4:曹操之众,远来疲敝,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三国志·诸葛亮传》
材料5:“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三国志·武帝纪》
材料6:周瑜的部将黄盖对周瑜说:“今寇众我寡,难以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问题9:赤壁之战的结果如何?请你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分析曹操失败的原因有哪些?你认为最重要的原因又是什么?
问题10:曹操生平经历的最伟大的胜利(官渡之战)和最惨烈的失败(赤壁之战),请你总结一下,为什么出现在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呢?
师:赤壁之战后,曹操无力南下。刘备攻占四川,并从曹操手中夺得汉中,有了立足之地。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并向岭南发展。220年,曹操病死,他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改国号为魏,追封曹操为魏太祖,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仍以汉为国号,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至此,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问题11:请同学们用一个简单的平面几何图形把三个政权的大体位置表现出来。
师:曹操戎马一生,历史上对曹操的评价也不尽相同。
材料7:东汉名士许劭就说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材料8:近代文学大师鲁迅曾说:“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问题12:脸谱是中国传统艺术一种形式,请你用手中的画笔为曹操涂个脸谱:红色代表忠心、英勇;黑色代表勇猛、正义;白色代表阴险、奸诈;蓝色代表豪爽、侠义。
初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思路的教案 第5篇
故事发生在公元200年,地点在官渡。近来袁绍因对曹操屡攻不下,一筹莫展,特地召开军事会议,许攸第一个站起来向袁绍献策。
场景
(一)(开场景:袁绍坐在椅子上,许攸站在旁边)许攸:(向袁绍施礼)“将军,我有一计可以打败曹操。” 袁绍:(傲慢地)“说来听听”
许攸:“现在,曹军大部队都在官渡,他的后方许昌必然空虚,如果我们乘机派五万人马去偷袭许昌,那么曹军必败。”
袁绍:“不必那么麻烦了,现在我有十万大军,曹操只有三四万人马,与我对抗……哼……,简直是以卵击石,(对许攸)你可以下去了……”
许攸:(下,生气地说)“气死我了,不听我的妙计,袁军必败,……,我投曹操去(袁绍、许攸下。)
旁白:许攸退席之后,又气又恨,连夜投奔曹操。
场景
(二)(曹操上,斜靠在椅子睡觉,外面一士兵在站岗)
许攸向士兵:“快向你们丞相禀报,就说我许攸来拜访。” 士兵报曹操:“报,丞相,门外有个叫许攸的求见。” 曹操(慌忙,来不及穿鞋)“快……快……,快请进来,(紧握许攸的手)哈哈……许攸,你来了,太好了,我的大事一定可以成功了。” 许攸:(看着曹操的光脚):“你这是……?”
曹操:(低头一看,笑着说):“你看,我一高兴,竟忘了穿鞋了!请进!”(二人走进帐内)
曹操:“请坐!”(许攸、曹操都坐下)许攸:“丞相,我有一计可灭袁绍。”
曹操(抱拳,作揖):“请先生赐教!” 许攸:“袁绍的粮草都存放在乌巢,丞相可派一队人马假扮袁军去偷袭乌巢,把他的粮草烧了,那时候,袁绍一定会打败仗的”
曹操:“好……,就按你说的来办”(曹操、许攸下)旁白:于是曹操亲率5000精兵打扮成袁军的装束夜袭乌巢。这就是许攸献策的历史故事。
初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思路的教案 第6篇
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
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重要的历史人物、著名的战役,简述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及其历史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比《三国演义》与《三国志》对三国历史的描述,学会运用文学、影 视作品与历史文献对比分析历史问题,增强辨别历史真相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历史真相的探寻,培养科学客观、求真务实的治学精神,同时感受三国时代的智慧与传统文化对后世的巨大影响力。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内容从教材编排上来讲,主要是了解并评价一个人物——曹操;讲述并分析两场战争——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知道并识记三个国家——魏、蜀、吴。但本课要突破初中生历史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教学目标,光了解“一个人物、两场战争、三个国家”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在本课的设计中,除了落实教材的基础知识外,通过《三国演义》与《三国志》的对比培养学生分析辨别历史真相的能力,并从中感悟三国智慧与传统文化对后世的影响。这才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之所在。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网络游戏以及民间传说等多种途径,对“三国”的人和事有一定的了解,对本课的学习和认知充满了兴趣与乐趣。但同时,学生对于这段历史的了解也比较杂乱,甚至他们把所听、所感的这些故事和趣事都当作了真正的历史。面对这些七年级的学生,如何培养他们对比分析历史,增强辨别历史真相的能力尤为重要,而本课就是一个很好的教学素材。
教学策略
一、设计思路:
在本课的设计中,以“三国风云再现”、“三国真假再认”、“三国情怀再悟”为框架,多层次的再现三国历史,不同角度地还原了风云变幻的三国时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落实了基础知识,在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方法与能力的同时,也注重与情感教育的有机结合。
先以“三国风云再现”为切入点,抓住曹操这条暗线,气势恢宏的向大家展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再抛出问题:“我们了解的这些是否就是真实的历史事实呢?”然后在“三国真假再认”这一环节中,从《三国志》与《三国演义》的对比入手,以历史场景、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为突破口,从两本书对“三国茅庐”、“草船借箭”、“曹操败走华容道”以及对曹操这一历史人物等的记载的不同,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与思辨,培养学生学会运用文学、影视作品与历史文献对比分析历史问题,增强辨别历史真相的能力,同时感受到对历史的认识是传统文化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教学方法:
以讲述、讲解、概述为主要教学方法,结合分析、对比、讨论等。
三、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
课前用《三国演义》的片头曲烘托气氛,课堂中充分利用《三国志》和《三
国演义》对相关历史场景、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描写矛盾冲突,引导学生进行辨别感悟。整节课用多媒体PPT辅助教学。
四、板书设计:
(一)“三国”风云再现 1.从群雄逐鹿到北方统一 2.从官渡之战到赤壁之战 3.从“曹操死”到“三国始”
(二)“三国”真假再认
1.再认“三国”场景:三顾茅庐 2.再认“三国”事件:草船借箭 3.再认“三国”人物:曹操
(三)“三国”情怀再悟
《三国志》VS《三国演义》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
设问:这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在这部电视剧里你知道哪些历史人物?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将学生思维带回他们所熟知的那个年代,走进他们所熟悉的那些历史人物。
(二)“三国”风云再现 1.从群雄逐鹿到北方统一:
群雄逐鹿的原因及影响:豪强地主在镇压黄巾军起义时,趁机扩充势力,割据一方,连年混战,给百姓生活与社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破坏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图”,了解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相关史实以及产生军阀割据的相关背景,认识到军阀割据给老百姓带来的痛苦以及走向统一的现实需要。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挟天子以令诸侯、屯田制、招贤纳士、整顿军纪、官渡之战以少胜多打败袁绍等
[设计意图]了解曹操统一北方的历史史实。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在官渡之战中战胜了实力最强大的袁绍,更重要的一方面是他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得自己的实力得到了巨大提升。曹操官渡之战的胜利,表面偶然,实质必然。引导学生认识到决定战争成败的是综合实力,以及人才的重要性,并非偶然因素决定战争成败。
2.从官渡之战到赤壁之战: 曹操统一北方后的天下形势: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曹操统一北方后天下形势图”的方式,分析南方的两股重要的军事力量——孙权和刘备,以及孙刘走向联合抗曹的现实需要,并进一步分析战争双方的优劣势情况。
曹操在赤壁之战中以多败少: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影视作品、民间传说、书籍杂志等,对赤壁之战可以说是耳熟能详,因此,关于赤壁之战的过程,主要是通过让学生讲述其中一些著名的历史典故来完成,为后面“三国真假再认”环节打下基础。
设问:曹操为何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却在赤壁之战中以多败少?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分析两场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的战争,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并进一步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有更深刻的
了解和认识。通过分析曹操在两场不同的战争中取3得不同结局原因的分析,让学生对曹操这个历史人物作出初步的认识和分析,并适当的进行德育渗透。
3.从“曹操死”到“三国始”:
三国建立的历史史实:三国建立的时间、人物、都城、国号
[设计意图]通过着重强调“曹操死,三国始”的历史史实,让学生理清楚三国开始的真正时间,以及三国真正形成的标志,并明确曹操并非三国时代的人物,也为后来对曹操的评价埋下伏笔。另外也让学生清楚刘备所建立的是“汉”而非“蜀”等。这两个知识点是学生容易弄混淆的地方。
三国对辖内的治理与建设: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三个国家为了提升自己的国力,巩固自己的实力而进行的军事、经济举措,认识到魏国恢复和发展北方经济、蜀汉以及吴国对南方经济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特别是了解三个国家在经济建设方面的举措,引导学生明白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较之于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是巨大的历史进步。
(三)“三国”真假再认
1.再认“三国”场景:“三国”场景之三顾茅庐 设问:《三国演义》里是如何描述“三顾茅庐”的?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讲述“三顾茅庐”的历史故事,了解《三国演义》对三顾茅庐的记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课件展示:
《三国演义》的描述:第三十六回玄德用计袭樊城元直走马荐诸葛 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 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
《三国志》的记载: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设问:《三国演义》和《三国志》对三顾茅庐的描述有什么区别?你如何看待这种区别?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两本书的不同记载,区别其中的差异与冲突。介绍现在对“三顾茅庐”的研究成果及存疑的地方,引导学生分析《三国演义》与《三国志》对我们考证历史提供的方便与不足。
2.再认三国事件:三国事件之草船借箭 设问:《三国演义》里是如何描述“草船借箭”的?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讲述“草船借箭”的历史故事,了解《三国演义》对草船借箭的记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设问:《三国演义》和《三国志》对“草船借箭”的描述有什么区别?你觉得那种记载更为可信?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讨论以及质疑,“诸葛亮为何比天气预报还准”、“曹操为何不用火箭”、“鲁肃调派船只士兵,周瑜为何不知”、“曹操上当后为何不派快船追杀”等等,引导学生认识到《三国演义》神话诸葛亮的主观目的以及历史渊源。老师并进一步指出《三国志》所记载的孙权“草船借箭”发生在公元213年,而赤壁之战是在公元208年,进而指出文学作品与史书的区别。
设问:《三国演义》和《三国志》对“曹操败走华容道”的描述有什么区别?你觉得哪种记载更为可信?
3.再认三国人物:三国人物之曹操: 曹操眼里的曹操:
曹操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龟虽寿》
曹操说:……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让县自明本志令》
百姓眼里的曹操: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宁可我负天下人,勿教天下人负我。名家眼里的曹操:
毛泽东:说曹操是白脸奸臣,书上这么写,剧里这么演,老百姓这么说,那是封建正统观念制造的冤案……这个案要翻……
你眼里的曹操:……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各个方面对曹操的评价和看法,让学生结合本课所学的关于曹操的相关历史,对曹操做出科学客观的评价,并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史料的能力,并可进一步介绍《三国演义》与《三国志》中对诸葛亮的描述与评价,引导学生认识到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并非只靠一家之言,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
(四)“三国”情怀再悟
1.对《三国演义》历史真实性的评价:
《三国演义》是明朝时期罗贯中写成的文学作品,在搜集前人留下的史料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加工,是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特别是在战争描写和人物塑造上,所描写的诸多战争和人物深入人心,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三国演义》虽是文学作品,但大多取材于史料与传说,可谓“七分虚,三分实”,对我们研究那段历史以及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作用。同时,《三国演义》毕竟是一部小说,我们切不可将里面所描述的故事当作历史史实来对待,这是一定要明确的。
2.对《三国志》历史真实性的探讨:
《三国志》是西晋史学家陈寿撰写的一部国别体史书,由于陈寿本身生活在三国时期,所以三国时代许多的事情都是其亲眼所见的,可以肯定的说,《三国志》是我们研究三国历史最重要的史料。但同时,《三国志》文辞简约,也造成了史料不足的缺点,特别是对许多史实记载过于简单,如刚才所讲的“三顾茅庐”,就几个字的简单记载,给我们对那段历史的考证造成了不便。况且,陈寿是晋国人,晋是承魏而有天下的。所以,《三国志》便尊曹魏为正统。这是编史书为政治服务的一个例子,也是《三国志》的一个特点。
3.你的启示:……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探讨、老师总结,对比《三国演义》与《三国志》里相关历史场景、事件、人物的描述,客观分析两部巨著对我们研究历史提供的方便与不便,并进一步认识到史实与文学作品的区别,掌握分析历史事实,分辨历史真相,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科学客观、求真务实的治学精神,同时感受三国时代的智慧与传统文化精神对后世的巨大影响力。
【教学反馈】一课三问
七年级历史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1 第7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重要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区别文学描写和历史原貌之间的关系;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说出其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它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能力;通过录像、材料分析,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地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有关史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能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学习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这一时期的史实,了解曹操(诸葛亮)等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
〖设计思路〗
学情分析
学生对三国历史多少有一些了解,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浓厚,表现欲望强烈,通过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可以进一步刺激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渴求;通过学生的课堂讨论分析,可以增强师生的互动性。
教材分析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初期阶段。东汉末年政局混乱,黄巾大起义使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地方割据势力膨胀,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百姓渴望结束混战,实现统一,恢复安定生活。经过“官渡之战”曹操统一了北方;经过“赤壁之战”,曹操、孙权、刘备分别据有中原、江东、四川等地,形成三分天下之势,最终形成三国鼎立局面。
教学设计 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大量的影像、动画、图片等信息,不断地为学生创设一种历史情境,通过几段录像及动态的过程图,激发学生的兴趣,刺激学生的有意注意。讨论题的设计,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探究。在讨论中,既可以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又可以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意识。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图片1:课题动画
图片2:(录像)讲课前我们先看一段反映东汉末年政治、经济、军事状况的录像,然后我们比一比,赛一赛谁的记忆力好,谁的综合分析能力强。
下面我们就看一看同学们谁的记忆力好,谁的综合分析能力强,通过录像我们可以看出东汉末年政治、经济、军事情况如何呢?
要求说出:政治上:政局混乱,外戚宦官专权,朝政腐败,农民起义
军事上:军阀割据
经济上: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
教师归纳;外戚宦官轮流执政导致东汉后期政局混乱,政治非常腐败,朝政腐败,官逼民反,公元184年爆发了张角等领导的黄巾大起义,朝廷无力扑灭烽烟四起的农民起义,只好号令各地豪绅组织地方武装就地镇压,由此造成地方势力恶性膨胀,中央政权日益衰落,东汉政权名存实亡,逐渐形成群雄割据,天下大乱的局面,三国鼎立的时代也从此拉开了帷幕。
一、曹操统一北方
1.了解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情况(识图)
图片3:我们来看当时主要的军阀割据势力有哪些呢?
学生回答:有曹操,袁绍,袁术,孙权等,在中原的军阀混战中,有一个人越来越突出,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曹操。曹操以数千人起家,他採取了哪些措施使自己的实力逐漸强大起來的呢?
2.材料分析:曹操势力日渐强大的原因(材料一)
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唯才是举,招贤纳士。
经济上:实行屯田,奖励农耕。
图片4:材料分析
196年,曹操把流离失所的汉献帝接到许昌,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政治党取得了优势地位。曹操爱才若渴,连下几次唯才是举令,于是一大批贤臣名将聚于麾下,采用屯田政策,(招募流亡农民,垦荒屯田,不仅解决了流亡农民的生计问题,而且对北方的生产恢复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更关键的是它解决了大部队粮草供应的难题)。就这样,曹操敢于向当时的大军阀袁绍挑战,双方在官渡展开了一场生死决战。
3.讲解“官渡之战”
flash动画:官渡之战
4.分析曹操以少胜多的原因(附材料二,加以说明)
材料分析:毛玠语太祖曰:“„„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织,蓄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太祖敬纳其言。
——《三国志》
我们看到在官渡之战中,曹操明显处于劣势,然而兵力并不能决定战争的胜负,它还取决于其他很多因素,曹操之所以能够以少胜多打败不可一世的袁绍是因为他占有许多优势。回忆一下我们所讲的内容,想一想曹操拥有哪些有利条件?
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
经济上:实行屯田,奖励农耕。
挟天子以令诸侯,拥有政治上的优势。招贤纳士,谋士如云,勇将如雨。
实行屯田政策,解决了大部队粮草供应问题。
而袁绍这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一则材料
图片5:材料分析:沮授说绍云:“„„宜迎大驾,安宫邺都。挟天子以令诸侯,蓄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绍弗能用。
——《三国志》
袁绍自恃祖上根基深厚,地大,兵多,粮足,听不进正确意见。
在官渡之战中,袁绍傲慢,不采纳许攸的建议;曹操虚心,接受降曹的元少谋士许攸的意见,也是曹军取胜的重要原因。
5、强调官渡之战的作用
图片6: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二、赤壁之战
1.了解曹操的远大志向
图片7:官渡之战后,曹操继续对袁绍的残余势力作战,又陆续消灭了一些军阀,207年基本上统一了北方,当他得胜还朝途经渤海边时,留下了豪情满怀的诗句: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当时曹操 53岁了,他的壮心时什么呢?(南下统一全国)那他将遇到的对手是何许人也?
2.简述刘备、孙权情况。
3.重点介绍:三顾茅庐,隆中对。
这时孙策遇刺身亡,他的弟弟孙权继承父兄的基业并大有发展,控制长江下游的江南一带。
刘表没有什么大志,反倒是依附于他的刘备不甘寄人篱下,思贤若渴,三顾茅庐请出了在隆中隐居的诸葛亮,接受了这位年仅26岁的卧龙先生为他设计的战略思想,也就是著名的隆中对,最终实现了三分天下的鼎立之势。
在隆中对中,诸葛亮为刘备设计了一幅怎样的战略蓝图呢?看书102页回答,从此隆中对策成为刘备集团的战略方针,按照这个战略方针,诸葛亮出山的第一件事就是联吴抗曹,孙刘联军同曹操展开了著名的赤壁之战。
4.分析赤壁之战交战双方的优劣势
208年曹操率领20多万大军南下,而孙刘联军当时只有不足5万兵力。这一次曹操是占有绝对的优势兵力,然而我们都知道他却残败而回,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原因。
我们先来看一看这一战对曹操有哪些不利因素:
多北方士兵,不习水战。铁锁联船。
(北方士兵水水土不服,疾病流行。)
曹操被表面的强大冲昏头脑,骄傲轻敌。
再看对孙刘联军来说可说是天时、地利、人和。他们利用曹军的弱点,制定了火攻的计划,运用诈降计,在一天夜里,东南风起,黄盖诈降,火烧赤壁,曹操惨败,仓皇逃回北方。
归纳:曹操:20多万人马,占有绝对优势;士兵多为北方人,不习水战,只得用铁链将战船连在一起;骄傲轻敌,中了黄盖的诈降计。
孙刘联军:不足5万,处于劣势;采用火攻,大败曹军。
图片8:flash动画:赤壁之战
5.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赤壁之战后,曹操率残部仓皇逃回北方,无力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地位得到巩固,并向岭南地区发展。刘备占据了湖南湖北大部分地区,攻占四川,也得到了休养生息的立足之地。所以赤壁之战形成了天下三分的格局。公元200年曹操病死,他的儿子曹丕废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建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史称蜀,222年孙权也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简单分析孙权称王而不是称帝的原因)。至此,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三国是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分裂时期,但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分裂只是暂时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三国鼎立局面最终结束于西晋的统一。
105页小字,了解三家归晋。
三、每课一得
了解《三国志》与《三国演义》的区别
图片9:三国鼎立从酝酿到结束,将近百年,一时多少豪杰,他们的故事,以其特有的魅力,代代相传,经过民间艺人的加工,最后由文学家罗贯中写成了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它来源于历史,却又有别于历史,三国演义中有许多虚构的内容,我们学习历史要注意辨别小说与史书的不同。
四、巩固练习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历史背景和经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重点学习了两次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不知同学们注意到没有,这两次战役都和一个人物有关(曹操),但结果却不同: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赤壁之战曹操却在拥有绝对优势兵力的情况下惨败而回,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展开讨论)
图片10:评价曹操(略)学生展开讨论。
教案点评: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突出体现了教师引导,学生探讨的探究式的教学理念。首先,教师通过展示反映东汉末年政治、经济、军事状况的录像,要求学生分析和归纳东汉末年的社会状况,使学生机获得了直观的历史感受,又提高了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其次,教师通过补充大量的文字、图片、动画等材料引导学生分析了官渡、赤壁两次战争的胜败决定因素,既提高了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这段历史的理解。第三,教师特别重视区分文学作品和历史中的人物的区别,引导学生对此进行了专门的探讨,有助于学生重新审视三国历史,学会区分文学和史学的不同。第四,教师重视历史地图的运用,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理解历史地图的能力。
初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思路的教案 第8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A-
0073-01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能满足学生作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精神需要。有效教育理念提倡教师抓住关键要素(知识、能力、方法、思维、品德等),根据学情和教学内容,个性化、多向度地呈现教学内容,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足够的学习主动权,通过教学互动完成教学目标。学生主体作用的凸显,与教师的教学设计密不可分。下面,笔者通过品评《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的三个不同教例,就教师优化教学设计以凸显学生主体作用的问题谈谈自己的浅见。
教学《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时,教师组织学生探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曹操一胜一负的原因”,不同的教师其教学设计各不相同。
【教例一】教师利用多媒体以动画的形式展示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概况。学生观看动画后,分组讨论,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例二】教师先让学生表演两幕事先已排好的历史短剧。第一幕由3个学生表演,主要情节是袁绍傲慢,许攸献计,曹操渴望人才。第二幕由3个学生表演,情节为周瑜打黄盖,曹操上当。短剧表演结束后,教师让学生发表感想,谈谈认识。
【教例三】教师先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本,思考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负的原因,再要求同桌合作,以秘书身份替曹操起草一份在战后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所用的演讲稿。然后,要求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选出代表发言,进行全班交流。最后,由教师纠正、补充、小结。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在教例一中,教师利用动画的形式呈现相关内容,汇集了丰富的感性材料,能弱化历史学习的间接性和抽象性,使得历史知识变得形象、直观,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情绪上受到强烈感染。值得注意的是,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演示功效,必须以学生能够真正体验到多媒体所传递的信息的价值为前提,否则,单凭形式的新颖和内容的丰富,很难使学生保持长久的接受度,学生往往只是在看时、听时觉得新鲜有趣,但并未学到知识或受到情感教育。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以避免学生无意识地、被动地感受演示内容。如教师在播放动画前可结合教学内容提出一些问题,如“动画中有哪些重要人物,这些人物各起了什么作用”“曹操采取了什么重要措施”“孙刘联军为什么能采取火攻”等,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观看动画,在思考的同时感受历史情境。教师演示前提出问题或查找信息的要求,演示后让学生发表看法、心得等,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观察和思考,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例二中,教师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模拟历史情境,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了教育民主,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创设历史情境,并结合提问展现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对学生理解与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了初步反馈。然而,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属于古代军事政治范畴,这两次战争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之间的关系,属于理解层次的知识。学生受其知识积累与理解能力水平的限制,仅凭自己的力量去准确把握和领会较深层次的内容(如有关政治史、经济史和军事史的内容)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教师的指导、点拨和归纳、总结必不可少。但是,授课教师忽略了这一点。此外,笔者认为,在教学文化史、民俗史等难度较浅的内容时,让学生模拟历史情境更为适宜,而本课的内容过于复杂,用模拟历史情境的方法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
在教例三中,既没有教例一的精美、生动的画面,也没有教例二的学生表演、烘托气氛。但是,教师根据学情,即大部分学生对三国的人物、故事耳熟能详,已有一定的认识基础,匠心独运地引导学生替曹操拟一份演讲稿。这样教学,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为学生接下来的讨论和意见发表做了重要的铺垫。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教师还注意设计多样化的学生参与课堂的形式,避免单调死板。先是让学生个体自学,学生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圈点、画写,对已掌握的内容进行整理、归纳,同时将不太理解的内容标记出来,以求解答。而后,进行同桌合作、小组交流。在小组学习中,学优生可以发挥才能,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学困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最后,组织全班交流,营造了全班学生相互帮助、自由竞争、自主学习的氛围。这种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有效率,离不开教师的导学。因此,教师及时进行调控、纠正、补充、归纳、小结,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上述三个教例相比较,显然教例三更加优化和有效率。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不是教师灌输的,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在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在动脑、动口、动手的情况下,自己发现的、悟出来的,是主动获得的认知。而这正是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大力提倡的做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