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沉默分析范文
来源:莲生三十二
作者:开心麻花
2025-10-11
1

沉默分析范文(精选12篇)

沉默分析 第1篇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实效性就表现在从阅读感悟开始, 联系生活, 反思生活, 回报生活, 通过对文本重点的把握、难点的突破, 反复感悟, 内化吸收, 感受爱, 体验爱, 回报爱。让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和谐发展。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简要介绍)

自主感知, 合作学习

1.自主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两人一组检查朗读课文情况。

(1) 用“可贵的沉默”说一句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 同桌互查生字词:指导书写, 记忆字形, 写自己喜欢的字词。

(3) 检查朗读:是否读准确、读通顺。

第二课时

一、疑“沉默”, 导入“爱”

1. 出示课文插图, 让同学们认真观察两幅图中学生的表情和动作, 用合适的词来形容。

(1) 第一幅图:兴高采烈 热闹

(2) 第二幅图:不好意思 沉默

2. 同学们, 同一节课堂上怎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反差呢?一个热闹, 一个 (板书课题:可贵的沉默)

【设计意图】以课文插图为切入点, 让学生用词形容, 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

二、品“沉默”, 体悟“爱”

1. 联系生活, 感受爱。

(1)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 找一找哪些段是写第一幅插图的?

(2)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生日照片或者生日礼物, 说一说:父母是怎样为你过生日的?

师:看得出, 同学们生日那天都很开心。看到同学们发言时的表情, 孩子们, 你们太幸福了, 太快乐了!老师真羡慕你们!

(3) 请同学们带着这种心情去高声朗读课文第九自然段。

(4) 出示词句:“异口同声骄傲神气十足左顾右盼索性站了起来”。让同学们读一读, 并谈一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5) 这是父母给他们的爱, 生日带给他们的是欢乐, 是被亲情浸润过的欢乐, 这种爱是我们幸福、快乐的源泉让男生和老师一起再次读一读这一段, 女生要认真听, 要特别注意上面这些词句。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 易于引起学生对“爱”的理解。“字词知温暖。”品词、品读更易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表情达意。

2. 反思生活, 体悟爱。

(1) 请同学们随意读课文, 继续找一找又是哪一部分写的第二幅插图。

(2) 谁来读一读这一段, 看谁读得有那个“味”?

(3) 出示词句:“寂然无声沉默不语刚才追逐我的目光, 此刻全躲开了。像获得赦免七嘴八舌”。请同学们说说你的感受。

(4) “我们读书, 不仅要读出心里的想法, 而且还要用声音的变化读出态度。”谁再来把这一段读出“味”来?

(5) 感悟与引领:

热 闹羞 愧热 闹

(感受爱) (没回报爱) (准备回报爱)

(6) 请同学们“沉默一分钟”, 然后说说自己在想什么。

(7) 课件出示:

●“沉默了足足一分钟, 我悄悄地瞥了一下这些可爱的孩子们”

●“沉默了一分钟, 我悄悄地瞥了一下这些可爱的孩子们”

请同学们比较着读一读, 想一想:加“足足”一词和不加, 效果有什么不同?

谁来猜猜孩子们“沉默了足足一分钟”他们到底在想些什么?

(8) 是呀, 在课堂沉默这一分钟里, 孩子们认识到自己的无知, 有的已经有了回报父母的打算现在谁又来说说你对“可贵的沉默”课题的理解。

(9) 请女生读一读描写“沉默”这一段, 男生认真听, 特别要注意上面这一组词句。

3. 享受生活, 表现爱。

表演课本剧: (1) 推举表演; (2) 评选“最佳明星”。

【设计意图】实效性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去思考文本里所具有的东西, 而且还要去思考文本里没有的东西。先反思生活, 通过教师的巧妙点拨, 让学生多种形式读, 融进作者心灵, 去咀嚼、去沉思, 方能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 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而后表演课本剧, 进一步感悟、体验、理解, 取得了润物无声的实效。

三、写“沉默”, 回报“爱”

1. 全班齐读“结束这堂课时, 我给孩子们提了个建议”这一段。师反问:你们自己呢?谁来说说自己怎样回报父母的爱?

2. 根据课件提示, 结合自己实际选一个内容写一写:

(1) 我送父母礼物了!

_________________

(2) 爸爸夸我真懂事!

________________

(3) 妈妈说我很体贴人了!

________________

3. 播放轻音乐《感恩的心》, 学生练笔5分钟。

4. 请写好了的同学自由地站起来, 有感情地读一读你的故事。

可贵的沉默案例分析 第2篇

高斌

教学目标:

1.能抓住重点词句,结合课文插图,通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寂然无声、神气十足、左顾右盼”等词语的意思,从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中体会他们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比,体会沉默的可贵,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懂得关心父母,会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

3.学习课文描写人物动作神态的方法适当练笔。

教学重点:理解孩子们的情绪变化,懂得关心父母,表达对父母的爱。教学难点:抓住人物语言、动作和神态的描写,体会沉默的可贵。仿写练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上节课同学们通过认真读书,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我们通过梳理,我们锁定以下几个重点问题准备这节课上来交流,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用心来读这篇课文,下面老师就把这几个问题贴出来。问题如下:

(1)这极为珍贵的东西是什么?

(2)为什么说他们的可爱恰恰在那满脸的犯了错误似的神色之中?(3)为什么说是可贵的沉默?

2.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几个问题,继续来学习课文。

二、在对比中感受沉默的可贵。

首先让我们来来看课文两幅插图:出示两幅插图

你能分别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两幅图上的情景吗?(热闹、沉默)

找一找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热闹的情景?(1-9)、(14-15)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沉默的场面?(10-13)

(一)在第一次“热闹“中感受父母对孩子的爱

1.聚焦“热闹”:在课堂第一次出现热闹的场面中,感受到孩子们的心情。出示自学提示:

读读课文1-9自然段。用喜欢的符号画一画你描写孩子们语言、动作、神

态的。看看从中感受到孩子们怎样的心情?用简单的词语批注在旁边。

2.汇报交流

(1)学生汇报后梳理。(出示)

“知道!”“知道!”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生日那天,爸爸妈妈向你祝贺吗?”

“当然祝贺了!”“祝贺的!”又是一片肯定的回答声。

①读读这几句话,说说你从哪儿能感受到孩子们当时的心情?(语言、标点符号、提示语)

②什么是“异口同声”?“异口同声”说明什么?还从哪儿能感受到孩子们这种心情?

③有感情地读句子。(2)(出示)他们骄傲地举起了手,有的还神气十足地左顾右盼。

“左顾右盼”是怎样的?做一做。神气十足地左顾右盼又是怎样的?再做一做。神气十足的背后,是因为有什么?(有父母的爱,幸福、骄傲、快乐)

(3)(出示)我的情绪迅速地传染给了他们,他们随着我一起点起数来,“15、16、17……”越点越多,越点越兴奋,声音越来越响,前排的孩子都回过头往后看,几个男孩子索性站了起来,我也不阻止他们。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在快乐的交谈,谈的内容当然是生日聚会、生日礼物、父母祝福……

读读这几句话,你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当时孩子们的心情?(4)指导各种形式地朗读。(师生对读)

过渡:多幸福的孩子们哪!那仅仅只是一份礼物、一句祝福吗?不,那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3.你的爸爸妈妈给你祝贺生日吗?怎样祝贺?除了祝贺生日,生活中还有很多父母爱你的例子?(出示图片)举例说一说。

4.师生对读这一部分。(第9自然段齐读)

(二)在“沉默”中寻找极为珍贵的东西

1.聚焦“沉默”(借助插图):如此兴奋、如此骄傲十足的他们,如此热闹的课堂为什么变得这样静寂无声。画出课文中描写孩子们沉默的句子。圈出表示沉默的词语(安静——依然安静——沉静 没有人„„没有人„„)

(1)交流汇报。读读这些句子,能用一个四字词来概括吗?(鸦雀无声)(2)指导朗读,你能读出当时教室寂然无声的感觉吗?。

没有人举手,没有人说话,教室里一片安静。这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大家如此沉默呢?(有谁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

(3)那么同学们我想问一下你们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向他们祝贺吗?知道的举手。(大部分学生举手)

(4)同学们和文中的孩子们真是明显对比,看来你们都是懂事的孩子。那么文中的孩子是不是很不懂事啊?他们看似沉默的背后,心里是不是也是一片沉默,一片寂然无声呢?再让我们看看两幅插图(出示):

3.仿写练笔。

对比两个场面中孩子的不同表现.在描写第一个场面的热闹情景时,作者抓住了孩子的动作、神态具体地写出了当时孩子们那种兴奋的表现。那么现在让我们结合第二幅图中孩子们的动作、神态去揣摩一下孩子们当时内心的感受。你能不能像作者一样把第二个场面中孩子们当时的动作、神态描述一下。(说话练习)(配乐:懂你)

出示:

教室里寂然无声,没有人举手,没有人说话。孩子们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还有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可以用“有的„„有的„„还有的„„”的排比句式,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说一说。

4.交流,教师评价。

5.想象感受孩子们的心理活动。那么透过孩子们此时的神态动作中,我们想象一下,出示:

孩子在这沉默中,他们也许在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许在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随机采访。

啊!原来沉默的背后,是孩子们波澜起伏的内心世界啊!他们只知道无忧无虑地享受父母的爱,却连父母的生日也不知道,他们感到(让学生接)这一分钟的沉默让孩子们知道自己错了。这是多么可贵啊!

6.出示长句子读:

“沉默了足足一分钟,我悄悄地瞥了一下这些可爱的孩子们——他们的可爱恰恰在那满脸的犯了错误似的神色之中。”

(1)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疑问吗?(或说说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2)理解孩子们犯了什么错误了?“为什么孩子们犯了错误,还说他们可爱呢?”

7.在这沉默中老师在想„„,这沉默让孩子懂得了„„,懂得了„„ 正是在这沉默中,孩子懂得了内疚、自责,懂得了爱是付出。(出示)所以这沉默是——(可贵的)。

(三)在再一次的“热闹”中再感受这片“沉默”的可贵。

1.我的语气缓和下来,轻轻地问:“怎么才能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呢?”这时,沉默之后的教室里又热闹起来了,这次的“热闹”和第一次一样吗?在这次的热闹中你感受到了孩子怎样的心情?

2.自由读第14自然段,看看有什么不一样呢?你能通过读表达出来吗? 师生对读:

3.孩子们的心中永远记住了老师说的话,那就是——“只要你表达了自己的爱,再稚拙的礼物他们也会觉得珍贵无比的。”

三、从孩子的变化中寻找极为珍贵的东西,感受沉默的可贵。

让我们看看不久后,孩子们的变化吧(出示16自然段):孩子们发生了哪些变化?读一读,指名说。从他们的变化中你看到他们变得怎样了?(懂得表达自己的爱了)。是不是只有向爸爸妈妈祝贺生日才是表达自己的爱呢?

“这极为珍贵的东西”你们找到了么?那就是——,所以说,沉默是——(可贵的)。

四、小结

1.这一分钟的沉默,使孩子们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了反思,他们懂得了用自己的行动为他人带来快乐;这一分钟的沉默,使爸爸妈妈感受到了从未体验过的来自儿女的关爱;这一分钟的沉默,使孩子们长大了,老师感到无比欣慰,同时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这正是沉默的可贵之处。

2.策划爱的行动

在这充满爱的气息的的时刻,让我们策划一次“爱的行动”吧!记住——“只要你表达了自己的爱,再稚拙的礼物他们也会觉得珍贵无比的。”

3、讨论后汇报。

五、课外拓展阅读——《妈妈的礼物》。板书:

可贵的沉默

热闹

感受爱

思索

沉默 ————→回报爱

大学英语课堂沉默现象分析与对策 第3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堂 课堂沉默 成因分析

大学英语课堂沉默现象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这也是让大学英语教师们感到挫败和棘手的一大难题。作为一门语言类学科,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优质英语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是交际工具,语言习得需要不断地练习和交流。Allwirght (1980)曾表示课堂互动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积极的课堂互动对于学生的表达能力有提高作用,反之消极的沉默现象会对英语教与学带来负面影响,降低教学效果,不利于学生的语言学习。在实际教学中大学英语教师经常会面临这样一种景象:当教师提出问题或发起讨论时,大多数学生都会默不作声或迅速低下头,课堂气氛瞬间沉闷压抑,令教师陷入尴尬境地,不论教师如何努力和鼓励都难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这种影响教学的课堂沉默现象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原因可大致包括一下几部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的表达能力不足,应试教育不注重语言的输出,中国传统思想抑制学生课堂表达,学生性格特征和焦虑,教师提问技巧策略和教师教学风格等方面。本文就大学英语课堂沉默这一现象进行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先关解决问题的看法和见解。

一、课堂沉默的定义

“沉默”的词义是一言不发,不再说话即交流中言语声音的缺乏和中止。根据塞维尔·特勒克(1982)对交际行为的区分我们得知“沉默是交际主体所表现出来的无声且无固定语义的非言语行为。”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交际过程,交际的主体可以是教师,以教师为主导交流或学生作为交际的主体对教师进行交流。课堂的沉默是由交际主体所发出的无声且无固定语义的非言语行为。通常情况下教师沉默的现象很少出现,所以我们在本文主要探讨的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沉默交际行为,即学生在课堂互动和教师提问时的沉默。根据课堂效应的不同,我国学者刘向前(2005)在关于课堂沉默现象的研究中讲“沉默”分为两种类型:积极性沉默和消极性沉默。

积极性沉默是一种正常的教学现象,即学生对教师所授知识接受并将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自我消化分析且归纳应用的必要过程。其表现形式多样:1.学生在获得教师提出的问题后,进入积极思考的沉默现象;2.学生对教师或者其他同学的陈述或表达进行专注聆听和思考消化的沉默。这样的沉默是课堂活动中积极的一面,它是学生在课堂过程中正面的表达和反馈,也是学生融入课堂的一种表现。因为作为听众是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对说话者的内容进行评价和回应。这种沉默对于课堂教学是必要的也不可或缺的。在日常交际活动中,沉默总被视为交流中的消极因素,然而沉默其实也是交流的一种手段。所以并不是所有的沉默都是消极的,在课堂中只有学生在不该沉默的时候沉默才是本文要探讨的内容。

消极性沉默的表现形式也很多,主要有两种:1.学生在课堂上精力不集中且萎靡不振,不能吸收教师所讲授的知识,或者被动接受知识。对课堂活动无动于衷或无法做出回应,不能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導致教师课堂组织活动出现困难陷入尴尬;2.在一些课堂上,教学互动开展还算顺利,学生与老师互动良好且气氛热烈,但其实际情况只是特定的几个学生参与到教学当中,其他学生则置身事外、漠不关心或做观望态度。这种恶性消极沉默现象极大的影响了正常的课堂进程和教师的授课情绪,尤其是沉默的课堂环境还会导致一些本来积极学习反馈的学生放弃与教师互动的机会。当然造成这种消极沉默的原因并不一定是学生有意为之,因此对待这一问题作为教师我们要从多方面出发分析,根据实际情况作出整改。

二、课堂沉默的原因

1.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导致课堂沉默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造成现象的原因,一部分是因为教师教育观念陈旧,习惯了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容易忽略学生的感受和反馈。因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尊师重教是深植在中国人脑海中的固有想法。教师在课堂上有着完全主导地位,学生对于老师要毕恭毕敬。因此沉默往往被认为是对教师的尊敬。随意打断老师或发表自己见解会被视为不恭不敬。因此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认可这种课堂上的地位关系。这种文化现象是导致很多教师无法顺应教学改革,将教师为中心的主导改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的关键因素。另外由于国家实施扩招政策以来,大学英语课堂往往人数较多,教学任务较重,使得教师无法真正意义上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我们知道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变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但这样的教学模式并不容易真正实现。现如今的大学英语课堂除英语专业外,公共英语的课堂学生人数较多,甚至出现一百多人的超级大班。作为教师很难做到面面俱到,照顾到每一个学生,使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交流。因此,在以保证教学任务完成为优先的情况下,很多教师只能以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

2.教师提问策略。教师提问的方式方法也是引起课堂沉默的原因之一。课堂提问是教学互动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的提问会对学生教学活动的参与有着直接影响。有些教师的提问较为枯燥或提问内容过于简单,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激起挑战的愿望。反之,还有一些教师提出的问题难度远远超过学生的能力范围,使得学生面对问题无从下手害怕答错而教师又不懂得如何循循善诱,这都会导致课堂集体沉默现象。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在提出的问题如果超出了学生的实际和潜在的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这样的问题是无意义的。另外在提问方式上有些教师会让学生误以为问题是惩罚的工具,用来惩罚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使他们在众人面前难堪,这样也会使得一部分学生不敢尝试回答。

3.学生语言能力欠缺。听说读写是语言学习当中息息相关的四部分,我们学习语言不仅仅要懂得输入还要能够自由表达输出,但由于我国的应试教育制度,导致学生在中学阶段只注重卷面分数和考试技巧,从而忽略了语言实际应用的,尤其是语言输出的能力,大多数学生听说能力亟待提高。尤其的近年来我国部分省份不将高考听力成绩录入总分,严重削弱了学生“听”的积极性,使得学生认为听力和口语不影响高考,因此这并不是他们应该重视的部分。这种哑巴、聋子式英语极大的影响了学生们使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nlc202309020224

因此当他们进入大学阶段,英语课堂的学习重心从过去仅仅注重考试转变成为重视语言应用能力,虽然英语能力在中学时期有一定的积累,但想要做到交流自如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造成课堂集体沉默原因和学生的语言能力息息相关:有的学生只认得单词却张不开口,更不可能完整的组织语句。还有些学生在中学时期没有注意发音问题,因而羞于张口,即使有意愿回答老师问题也变成了有口难言。特别是理工科的学生本身对语言学习兴趣不大,害怕回答错误丢面子,又不善于与人沟通这都影响了师生之间的互动。

三、課堂沉默的对策

1.改变授课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状的教学,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仅仅围绕课本容易导致学生激情降低,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可以在课堂当中将学生分组学习(例如,二人活动,小组讨论等方式),鼓励学生运用集体的力量讨论问题,找出问题的答案。这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增进学生使用英语的机会,同时这样可以避免单独面对教师产生的压力和焦虑。另外鉴于大学英语课堂人数较多,教学任务较重,为了把握好时间充分利用学习机会,也可以选择事先布置好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课上展示,可选择方式有PPT展示,戏剧表演,朗诵等方式。

2.运用提问技巧。在教师提问时应该注意选择一些技巧来激发学习兴趣,引出学生的回答。在提问时教师可以注意多提开放性问题,即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这有利于学生拓展思维无太多顾虑,因此可以做到畅所欲言。另外在提问后,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有些老师注意不到这一点,反复提问会加大学生的压迫感造成紧张气氛。在提问过程中,教师尽量给予学生均衡的回答机会,有一些教师为了赶进度总是爱找学习好的学生提问,这无形中会给其他一部分学生造成消极影响,认为自己是不被老师需要的。这样很难调动整个班级的积极性。在学生回答后,对于错误的答案不要立刻给予消极的评价,要让学生明白错误不是可耻的,不是对他们学习状态的否定。

3.帮助学生克服焦虑感。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得知外语学习焦虑感极大的影响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和提高英语使用能力。因为焦虑感导致学生不愿意张口不愿意参与课堂活动。因此针对学生的心理,教师要尽量帮助学生克服焦虑感,树立学习的信心。在教师提问的过程中,要注意多鼓励学生发言,多使用赞许的言语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另外,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也对降低学生的焦虑感很有利。在传统的中国文化里,教师和学生之间有距离感,教师总是站在一个权威的位置而学生很难跟教师沟通,尊师会导致畏师的可能。因此,除了课堂之外教师应该多亲近学生,了解他们的生活思想并且多做沟通,主动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减少了师生之间心理的障碍隔膜,相应的由提问带来的焦虑感也会降低。

再者,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也要时刻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多使用幽默的言语或结合事实,使用多媒体教学来吸引学生、缓和课堂紧张气氛。在学生回答完毕后,要多鼓励表扬来增加学生使用英语的自信心,使得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积极投入到课堂中来,让学生明白回答对错不是最终目的,从错中吸取教训改善自我才是教师提问的目的,从而降低学生外语学习焦虑感。

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人才的需要也不断提高,因此英语的实际使用能力更需要得到关注。我们的大学英课堂对此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改变大学英语课堂沉默现象刻不容缓。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们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才能使得学生更积极的投入到教学活动当中。

参考文献:

[1]刘立丹.大学生英语课堂沉默成因分析[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8).

[2]刘向前.论课堂沉默[D].曲阜师范大学,2005.

[3]陆梦菊.大学英语课堂学生沉默行为实证研究[J].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7(4).

[4]王洪涛.二本院校理科班大学英语课堂沉默的原因及其对策[J].科技视界,2012(07).

微博时代“沉默的螺旋”变异分析 第4篇

沉默的螺旋理论非常强调“害怕孤立”这一社会心理因素对于意见表达的重要影响, 着重突出的是持不同观点者“不愿”或“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意见。进入网络时代, 尤其是微博风行之后, “沉默的螺旋”理论会发生哪些变化呢?本文力图对此问题进行分析。

一、沉默论:微博时代依然存在“孤立”

许多人认为, 网络媒体的大量涌现乃至微博时代的到来, 并不会从本质上改变“沉默的螺旋”理论描述的社会现象:在网络媒体“沉默的螺旋”现象中, 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群体压力依然存在, 受众害怕孤立的恐惧感依然会有, 从众心理也依旧存在, 如果看到一种观点在网上受欢迎、呼声高, 它势必会有越来越多的支持者。从某种程度上讲, 网络时代下的“公众意见”形成要比以往任何时候的传播速度还要快、还要广, 网络时代不仅不能淘汰掉“沉默的螺旋”, 相反它是“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又一强有力的论证。

众所周知, 微博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而产生的信息分享、传播及获取平台, 任何人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浏览别人发布的信息, 也能够随意发布信息, 提供给他人分享。在国内, 微博被定义为社交网络平台, 陌生人之间要构建起社会交际圈, 形成粉丝与被关注者的关系, 必然基于一定的信息传递目的, 或者是从后者处获取最新的信息, 或者分享他人的意见, 而意见的分享通常是更主要的目标。为此, 有人评价道:微博是一种“观点为王”的媒体, 在海量的信息中, 微博只有拥有独特的个性和旗帜鲜明的观点, 才能获得用户的青睐。现阶段的微博发展状况在相当程度上也的确印证了这一点, 在网络上拥有最多粉丝的网络“大V”, 即微博意见领袖, 只有少部分是信息提供能力最强的记者、编辑等专业人士, 大多数是凭借其精辟犀利的言辞或是独特鲜明的个性走红于微博, 而他们的粉丝则通过积极寻找同盟者、解除对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个人和群体的关注来消除孤独感, 避免一旦在意见上孤立导致在其他方面也陷入孤立的局面。一旦成为网络名人, 这些微博意见领袖通常能在网络舆论形成、议题走向等方面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在于支持、赞同网络名人观点和意见的言论会迅速在微博上转发, 而那些质疑、反对的声音必然会遭受“博主”粉丝们的反击、批判乃至人身攻击, 受到孤立者如果缺乏颠覆性的事实或观点依据, 最终往往被迫退出论战, 反对、质疑的声音归于沉寂, 最后在一个范围有限的空间里实现意见统一、观点一致, 舆论就此形成。例如, 在轰动全国的西安音乐学院大学生药家鑫故意杀人案中, “药家鑫不死不足以平民愤”一类的意见以极快的速度主宰了微博世界, 不同观点几乎丧失了立足之地, 一旦有人发表对药同情或者“药罪不至死”等言论, 马上遭到其他网友的挞伐:“死的不是你家人”、“你是5毛。”甚至将其统称为令人不齿的“药党”, 而同情药家鑫者由于可资援引的“自首”等理由太过苍白, 无力应战, 最终只得落荒而逃。基于这些现象的存在, 有人提出了如此观点:从本质上说, 微博世界并未改变大众传播的基本属性, 话语权较弱的普通网民并不会发出强有力的声音, 有影响力的人更加有影响力, 无传播优势的普通大众更多的是自娱自乐, 所以普通个体的优势在于转发, 而不是把握了话语权。话语权的不平等并没有因微博而减弱, 反而加强, 在微博空间中真正拥有话语权的仍然只是少数人。因此, “沉默的螺旋”理论在这种环境下仍然继续发挥作用。

二、不沉论:微博平台有助自主表达

在全面的网络时代到来之前, “害怕独立”确实可以成为人们放弃自主表达的重要理由或根源:在传统人际传播中, “害怕独立”是一种正常的心理表现, 因为大家是熟人、朋友, 有圈子的存在, 人们担心因观点相左而被他人孤立, 所以不敢轻易表达不同的观点和态度, 这种心理在组织传播格局下得到了进一步的阐发, 几乎没有人敢于发表与领导、上司、权威等人士意见相悖的言论;传统媒体中的“沉默螺旋”, 其成因在很大程度上则源于把关人的观念支配了媒体的意志, 非主流观念无法获得表达的机会。而网络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方式, 因为网络时代是一个充分尊重个体、向草根群体赋予话语权的时代, 它更承认个人意见的表达与个性的发展, 持这种观点的人士主要是基于网络传播的显著特性之一匿名性, 它使发言者在自我表达时较少顾及社会规范的约束, 比较任性, 可以随意发表自己的观点, 无须受别人想法的影响, 也不用对自己的行为承担心理负担。从这些理由出发, 一些人士认为“沉默的螺旋”理论所依据的“由于害怕被孤立的恐惧感而不敢表达自己的意见”的情形逐渐削弱, 甚至完全消失。借助微博平台, 公众可以较为自由地把个人的情绪表达出来, 其登场亮相的过程恰是反制“沉默的螺旋”的过程只要这些人士敢于把自己的想法或意见自主表达出来, 他们就不再沉默, 而选择了发声。

2013年, “李某某涉嫌轮奸案”一度轰动全国, 在此案一审过程中, 李某某的母亲曾申请法院公开审理此案。众所周知, 此案是一起涉及个人隐私的强奸犯罪案, 受到指控的多名犯罪嫌疑人又是未成年人, 法院断然不可能公开审理, 因此这一申请缺乏法律依据, 也不符合情理, 在传统媒体主宰大众传播渠道的时代, 支持的声音几乎不可能在媒体上公开。但是, 李某某一家的法律顾问兰和仍在微博上公开表示支持, 宣称这是“在隐私与真相的抉择之间, 勇敢地选择了后者”。在多位法学专家、律师反驳其观点后, 兰和再度在微博上发言:“现行法律没有对公开审理申请权进行禁止性规定, 法无明文规定即可为。这是基本法理常识。因此, XX (即李某某之母) 有权利向法院提起此申请。市面上所谓申请违法的专家说法, 是常识性误导。”即使在审理此案的北京市海淀区法院驳回申请后, 兰和仍就此在自己的微博上发表“回复”, 继续力挺“该申请的终极意义在于:让谣言止步, 让真相前行”。这只是非主流观点和意见在微博上自由发表的个案之一, 在过去几年时间里, 许多有争议的话题都在微博上展开过激烈的论战, 各门户网站还持续设置大量的微话题, 吸引网民通过微博发言、参与讨论, 例如2013年10月底, 在恒大足球队与韩国的首尔FC队争夺亚洲足球冠军杯之际, 新浪微博在决赛次回合较量前专门设置微话题, 讨论“恒大最终能否夺取亚冠”?当下恒大队几乎成了中国足球崛起的代名词, 无数人期盼恒大队获胜, 因此对于这个话题, 单纯做出否定的选择很容易, 但要在微博上说出自己的理由就不那么简单了。而笔者2013年11月1日晚上网查看时, 却看到97条否定的理由, 其中一条明确说道:“中国足球给我太多失望了!”且这一评论并未招致网民一迭声的攻击, 大部分回复选择赞同、支持该网民的观点。总之, 许多看似一边倒的话题, 在微博上并没有呈现出强势意见、主流观点压倒一切的阵势, 非主流观点和少数派意见仍然得以自由表达, 并不因受到质疑、反对而归于沉寂。

非主流观点、少数派意见在微博平台上自由呈现的过程, 便是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直接的反制。

深入分析, 一些人士刻意在微博上披露典型的少数派意见、非主流观点, 其实是他们的一种传播策略, 是有意识的行为。常识告诉人们, 许多事情无非是两类观点:一类是主流观点, 通常得到多数人的支持, “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情形固然也存在, 但毕竟不是常态;另一类则是非主流观点, 其表现形式难以穷尽, 但有一点是共通的, 即与主流观点存在明显的差异。网络时代号称“人人拥有麦克风”, 一旦新闻事件发生, 公众竞相登台发言, 不免产生先来后到的冲突, 先来者通常要表明自己所持的是主流观点, 既可以占据舆论和道德的制高点, 又可以赢得充足的话语权, 而这种格局对于微博平台上的后来者颇为不利, 他们登陆微博已然迟到, 如果一直跟在其他网络名人的背后支持主流观点, 则始终只能充当转发者、拥趸的角色, 而另辟蹊径、标新立异、发布非主流观点倒有可能赢得一些网民的响应, 帮助自己获得意见领袖的地位。

笔者上网查阅后发现, 此次力挺李某某之母的兰和, 以往就曾多次在微博上发表少数派意见, 如2011年3月, 他在微博上发言:“祈望开发商身上流淌道德的血液, 这本身就是一道伪命题。开发商最大的道德是盈利。”几乎在同时, 他还跟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在微博上论战, 期望“哪天, 当在电视里看到代表们激烈争吵甚至打将起来时, 不会觉得有伤大雅, 而是觉得纳税人花那么多钱开会有意义。”在国人为李昌奎案件群情激奋时, 他再度发布非主流观点:“最近, 诸多媒体朋友索本律师对李昌奎案的点评, 在此统一回复:1.生死与否由法定而非人定;2.恶报循环, 不如给生命一个赎罪的机会;3.即便是杀, 也要法杀, 而非舆杀;4.民意在审判中不该成为决定因素, 法院应有你说你的, 我判我的’的勇气和担当, 否则, 不如直接扔街上, 让民众施以私刑罢了。”联想到兰和现在的律师身份, 以及他过去曾经当过新闻记者的经历, 人们有理由猜测他的这种微博发言实际上是一种传播策略, 让他长期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 成为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焦点人物, 进而为其开展律师业务提供便利。

三、意义:观点碰撞形成“思想市场”

与人际传播等环境一样, 微博空间里的非主流观点、少数派意见通常也会经历从散播到消逝的过程, 在普通民众认知水准提升, 或者对新闻事实的了解达到足够充分的情形下, 这些失去理论依据或事实支撑的观点和意见最终被公众否定。对于大多数时间都被证伪的言论, 微博平台是否值得给予足够的空间, 任其自由表达?笔者认为, 这是完全必要的, 非主流观点、少数派意见与主流观点在微博及其他媒体平台上展开碰撞, 其冲突的进程往往成为公众深切认识客观世界和规律、追求真理的过程。换言之, 微博平台存在、主流观点与非主流观点并立的重要价值之一, 就是为公众提供无阻碍的思想交流空间, 而这种交流必然是有益于社会的就法理层面而言, 这是公民充分形成各自言论自由的具体表现;就思想认识层面而言, 这是众人展开思想碰撞的良机, 有助于人们统一认识、协同观点。事实也正是如此, 只有允许人们在各类重大主题上开展公开辩论和争论, 才能充分刺激人的心灵, 进至人类思想的高贵境界。

上述道理在传播学上不乏充足的阐释。中国古来就信奉一句名言兼听则明, 传播学先驱之一霍夫兰等人在进行说服效果研究时也发现, 采用两面提示的方法, 在提示自己观点或有力材料的同时, 提示对立观点或不利材料, 能给人一种公平感, 增强说服效果。而在一百多年前, 英国思想家约翰密尔批评禁止发表相反意见的做法时说过一番名言:“假如那意见是对的, 那么他们是被剥夺了以错误换真理的机会;假如那意见是错的, 那么他们是失掉了一个差不多同样大的利益, 那就是从真理与错误冲突中产生出来的对于真理的更加清楚的认识和更加生动的印象。”从这一观点出发, 西方形成并完善了“思想市场”理论, 其逻辑起点是认为人具有理性, 能够判别真伪和是非, 并能凭借其理性在各种事实和意见之间做出判断和选择。因此, 真理可以在各种思想的公开竞争中得以发掘, 并能最终战胜谬误, 从而为大家所接受。另一位学者穆勒则认为:“思考和观察的自由、论辩的自由以及自我控制道德判断的自由为人们所自有。”微博平台的重要作用之一便是让各种观点和意见原原本本地展现在公众面前, 让公众依据各自理性进行判断和抉择, 最终认定可信赖的观点和意见。

公众完全无须担忧微博平台所具有的反制“沉默的螺旋”的特征, 赋予各类非主流观点以充足的表达空间, 这会妨害主流意见的传播, 甚至阻碍真理的形成。英国政治家密尔顿早在1644年就提出了著名的自主原则:“虽然各种学说流派可以随便在大地上传播, 然而真理却已经亲自上阵;我们如果怀疑她的力量而实行许可制和查禁制, 那就是伤害了她。让她 (真理) 与虚伪交手吧。谁又看见过真理在放胆地交手时吃过败仗呢?她的驳斥就是最好的和最可靠的压制。”如果非主流观点不具有真理性, 给它亮相的机会也必将以败退告终, 而如果某一时刻的非主流观点担当着星星之火的特殊角色, 可以给处于集体无意识状态的大众以警醒, 逐步被人们所认识, 最终成为社会公认的知识或真理, 那么公众更无须忧虑这些非主流观点在微博乃至其他传播平台上自由展现, 因为它们的登台有利于人们接近真理。

总之, 微博平台上少数派意见、非主流观点层出不穷, 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对经典的“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反制, 但似乎并未彻底颠覆该理论的根基从表达过程来看, 这些非主流言论登上微博平台与公众见面, 发言者就不再沉默;不过, 就观点碰撞的结局而言, 但凡被证实不能赢得多数公众认可的言论、观点或意见等, 终究都会归于沉寂。基于如此的讨论结果, 人们对于微博平台上的非主流观点完全可以采取宽容的态度:“我不同意你的观点, 但我坚决捍卫你表达的权利!”

摘要:“沉默的螺旋”理论强调“害怕孤立”心理因素对意见表达的影响, 基于微博的自媒体特性, 许多人敢于在微博平台上发表非主流观点, 形成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反制。分析认为, 不少非主流观点、少数派意见的自由表达, 带有传播策略的意图, 但总体而言, 微博平台上大量出现非主流观点, 有利于各种观点展开碰撞, 有助于推进人们的理性认识。

关键词:沉默的螺旋,微博,自媒体,思想市场

参考文献

[1]王晓慧.论网络时代下的“沉默的螺旋”[J].今传媒, 2010, (11) .

[2]李春.管窥纸媒官方微博的发展[J].新闻爱好者, 2013, (3) .

[3]贾宁.微博, 狂欢背后的躁动———对微博传播问题的探讨[J].新闻世界, 2012, (8) .

[4][英]约翰·密尔.论自由[M].程崇华,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59:17.

该沉默就沉默 第5篇

沉默的好处很多就举一个例子来说把!

如果别人问你的隐私你一定不会说把!像那些明星一样,记者问他们不想回答的,他们会说吗?一定不会的他们一定会保持沉默。这就是沉默的好处。

当然沉默也有坏处的!上课老师叫我回答问题我保持沉默,结果被老师大骂一通。

那沉默不语会为你带来金钱吗?还是那句话靠你自自己!

所以沉默是好有是坏!

沉默分析 第6篇

关键词:沉默权;价值判断;利弊分析

何为沉默权?沉默权制度很美好吗?中国应该确立沉默权制度吗?当在翻阅海量关于沉默权的书籍、期刊、论文之前这三个问题不断在我脑海中浮现。带着这些问题,我通过阅读、思考、类比的方式试图找到问题的答案,下面我便分三个部分将这三个问题一一解答。

“何为沉默权呢?”沉默权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接受警察讯问或出庭受审时,有保持沉默而拒不回答的权利。它现已成为国际人权法确认的一项基本人权,是现代法治国家刑事司法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人类通向文明的斗争中最重要的里程碑之一”。在西方各国的刑事诉讼中,大都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沉默權,并且被认为这是受刑事追诉者用以自卫的最重要的一项诉讼权利。美国在经过1966年联邦最高法院在米兰达诉利亚桑那州一案的判决中确立了的著名的米兰达规则后,更是将沉默权的保障措施扩大到警察的侦讯阶段。虽然目前中国并没有建立起沉默权制度,但这并没有阻止中国学者对该问题展开相关的探讨和研究。而探讨研究的重点无非于沉默权的利弊分析、沉默权的价值判断,概括来讲,就是沉默权真的很美好吗?

“沉默权制度真的很美好吗?”任何法律制度都有其身后的法律底蕴,沉默权制度最基本的价值内涵包括体现程序正义和实现保障人权两方面。同时,这两个方面无一不恰恰是我国刑事诉讼法基本理念的重要实践。第一、沉默权制度如何体现程序正义?程序正义的重要要求就是控辩双方地位平等,力量平衡。但是在我国长期的法律审判实践中,代表控方的检察官在庭审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诉讼的进行一般由他们对被告人讯问而展开的,而被告人面对司法人员的讯问,必须回答,不能保持沉默。这种庭审方式长期以来一直制约着我国的司法现代化改革的进程,导致在侦查过程中大量的“刑讯逼供”。而如果赋予了被告人的沉默权,虽然不能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力量不均衡的态势,但是在很大程度上阻止了这种控辩双方地位不平等的进一步恶化,加强了被告人的防御力量,使其在辩护技巧和策略上多了一层选择的余地,从而也加强了辩方与控方相抗衡的能力和对辩方的权利及地位的保护,从而打破了单一的由控方主导庭审的局面,增强了庭审中诉方对控方的对抗性,有利于实现控辩平衡,从而更好地体现程序正义。说到这里,可能会有人反驳到:“我国也有赋予被告人沉默权(《刑事诉讼法》第118条:对于本案无关的问题,由拒绝回答的权利。第59条:不得强迫任何人自证其罪。),为什么还是做不到完全意义上的程序公正呢?”我们赋予被告人的沉默权,并不完全如美国一样规定在整个案件的任何过程被告人都有权保持沉默,但是至少从审查起诉时被告人可以享有保持沉默的权利,而且在庭审过程中被告人也有权拒绝回答,这样便有利于打破司法人员对口供的过分依赖,从而从根本上杜绝刑讯逼供。第二、沉默权制度又是如何实现保障人权的呢?保障人权,尊重人格尊严是沉默权制度的本质所在。沉默权制度的推行,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了在刑事诉讼过程中不说话的权利,即对警察提出的讯问拒绝回答,由于法律的严厉约束,使得警察不得不放弃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口供的积极获取,转而更加努力寻找物理证据和环境证据,这就在制度上和程序上减少了警察滥用职权,刑讯逼供的发生的可能,从而保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权利和人格尊严。2012年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第2条关于刑事诉讼法的任务部分,特别增加了“尊重和保障人权”这一项重要的任务。刑事诉讼法领域内的保障人权,一般可从三个层面去理解,而其中一方面关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罪犯的人权保障恰恰就是沉默权制度所要体现的价值所在: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罪犯的权利,防止无罪的人受到刑事法律追究,防止有罪的收到不公正的处罚。再从另一个层面思考,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自我保护是人的本能,这是不可改变的自然法则,即使作为高等生物的人类,也不可以肆意的违反自然法则。让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己供述自己的罪行,不管是在道义还是伦理上都是欠缺的,况且即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也是迫于国家暴力机器的威慑,没有什么人乐意承认自己的过失,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总能发觉别人的错误而对自己的错误视而不见的现象。所以很多学者都将沉默权视为“自然权利”,是不应该被剥夺的。而沉默权的实施正好保障了他们的“自然权利”,不是不让他们说话,而是要求他们在自我意识的意愿下说自己想说的话,不受任何外来压力的干扰,充分体现了对“人”本身的尊重。

沉默权作为保证程序公正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在保障人权方面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制度,有人甚至称之为“人类在通向文明的斗争史中最重要的里程碑之一”。那么,如今尚未制定完全意义上的“沉默权制度”的中国又该从中如何借鉴呢?“沉默权制度”真的适合我国现在的国情吗?

“中国应该确立沉默权制度吗?”根据前文的讨论,我们发现沉默权制度看起来真的很美好,而实际上又真的是不是这样呢?为了更好更客观更全面地了解沉默权制度,我另外查阅了资料发现,关于沉默权负面的呼声也是不少的。归类总结后将沉默权制度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可以将沉默权制度的弊端分为以下几点:①妨碍迅速查明案情的真实情况,不利于诉讼时效及效益的实现。②妨碍诉讼程序在法定时间内的顺利进行。③损害他人利益,对司法的公共效益是巨大的挑战。以往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对于案件的侦破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于被告人口供的突破,依据被告人的供述可以得到其它的证据材料,而如果是一旦赋予被追诉人以沉默权,则被追诉人就可能据此来对抗司法机关的侦查,这样不仅不能因口供取得物证书证等其它的证据材料,而且还会导致口供这一直接证据的丧失,带来破案效率的低下。另一方面,司法机关对口供便捷性的丧失,将会导致司法成本的加大,给案件的侦破带来极大的困难,不利于节约国家司法资源,实现诉讼的效益价值;我国的刑事诉讼法对于刑事案件的诉讼时效作了明确具体的规定,为了及时有效的维护社会秩序,一般的案件规定要在六个月内审结,而重大复杂案件可以延长三个月,但是这些关于期间的限制是基于对案件的正常侦破的能力之上的,而一旦赋予被追诉人的沉默权,则被追诉人可能因此而故意对抗法律要求的如实陈述的义务,从而造成侦查起诉庭审判决方面的不正当的延误;由于被追诉人享有法律规定的沉默权,他有权拒绝回答司法人员的讯问,从而在我国现阶段的刑侦水平上不利于正确及时有效的侦破案件,最后导致审判机关会因证据不足、事实不清而驳回起诉或宣告无罪,这样容易放纵犯罪,损害社会的公共利益。

当然,几乎所有的事物都有正反两面,所以自然,“沉默权制度”也有利弊之别。然而,是否应该采纳沉默权制度?如何扬长避短?如何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将沉默权制度全面地应用开来?这才是我们应该考虑的问题。对于中国关于沉默权制度的现状,每个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我国法律规定了沉默权,理由是《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十八条条规定,犯罪嫌疑人对侦查人员所提出的与本案无关的问题,有拒绝回答的权利。也有人认为,我国法律虽然没有明确规定沉默权制度,但已经蕴含在立法精神中,法律赋予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我辩解、辩护的权利,对某些问题拒绝回答的权利,已经隐隐约约可以看到沉默权的身影。但是依我看来,我国还未确立沉默权制度。因为沉默权内涵包括:第一、不被强迫自证其罪;第二、有权拒绝陈述;第三、不因拒绝陈述而被做出不利于己的法律推定。虽然我国《刑事诉讼法》第50条规定了,不得任何人自证其罪。但同时在第一百一十八条的询问程序中明令规定了犯罪嫌疑人的诉讼义务:对于侦查人员的提问,应当如实回答。两个条文看起来似乎并没有错误,但是我们在分析下去就会发现:犯罪嫌疑人在回答侦查人员的提问时有如实回答的义务也就是不能撒谎。从以上的对于沉默权的利弊分析可以看出,实现沉默权是“利”大于“弊”的。当我们对现实做出理性分析之后,我们不难发现,在我国引入沉默权制度不仅必要而且迫在眉睫。再从我国的现行法制状况、国情来看,沉默权制度也是能帮助解决不少问题的,从长远来看也是一项十分必要而且有利的制度。它的引进能够带来的好处具体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沉默权作为刑事司法制度的一项重要的内容,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真正拥有辩护权的基础,反映出一国刑事程序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权保障状况和诉讼民主进步的程度,确立沉默权制度是诉讼发展的大势所趋,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是进一步促进我国刑事诉讼民主和公正的需要。

第二、现行法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如实回答的义务,在正常的条件下并不能帮助破案率及定罪率的提高,相反,“应当如实回答”的规定,还会产生诸多的弊端,不仅会造成理论上的矛盾,更重要的是,将导致实践中违反法定程序的现象。

第三、确立沉默权有利于遏制长期存在且难以克服的刑讯逼供的现象。

沉默分析 第7篇

一、学生课堂沉默分析

课堂沉默是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学生所呈现出来的无声且无固定语义的非言语交际行为。这种沉默包括两种情况, 一种是积极的, 是学生在思考问题时的正常反应;另外一种则是消极的, 是学生对课堂活动不主动, 不积极。导致目前高职英语课堂这种消极沉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既有来自于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 也有来自教师的客观因素。

1.学生的主观因素

(1) 学生的英语基础较差, 词汇量不足, 听和说的语言沟通能力较弱

在经过了初中和高中多年的英语学习之后, 大部分学生具有了一定的阅读、写作以及翻译的能力, 但听和说的交际能力却比较薄弱, 至使“高分低能”和“哑巴英语”现象较为普遍。尤其, 来自于三校生 (即中专, 职业高中和技工学校) 的大部分学生英语基础较差, 词汇量甚至不足1500个 (高中英语教学大纲要求掌握3400个) 。词汇量的匮乏, 使他们根本无法理解老师和其他同学在说什么, 甚至个别学生根本听不懂老师的指令是什么, 就更不用说用英语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了, 所以他们在课堂上只能保持沉默。

(2) 在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下, 淡化了口语交流的能力

在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下, 部分学生学习英语就是为了应对各类考试。而我国各类英语考试对口语重视明显不足。学生只要多背单词, 多做各类语法题、阅读理解题、多背范文, 就能通过很多英语考试。久而久之, 部分学生已经忽视了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其本身的功能。因为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考试取得高分, 以达到升学或获取各类资格证书的目的。他们对用英语交流根本就不感兴趣。久而久之, 也就丧失了口语交流的能力, 所以在课堂上就只能沉默不语了。

(3) 学生发音不够标准, 对参加课堂活动缺乏自信心

受到区域的影响, 部分偏远地区的学生语音、语调不够标准, 有的学生说的英语还带有很浓的中国地方口音, 这使他们对参加课堂活动缺乏自信心。他们害怕其他同学笑话自己, 瞧不起自己, 产生了自卑心理, 所以在课堂上他们干脆就选择了沉默。

2.教师的客观因素

除了学生自身的因素外, 教师的教学方法, 课堂活动的选择等方面也是造成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沉默的主要原因。

(1) 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得当

受传统教育模式和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 为了追求较高的应试通过率, 有些教师过于关注自己的教, 而忽视了学生的学。目前, 很多高职英语课堂仍然还没有改变中小学时那种“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满堂灌”教学模式。此外, 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 往往教师提出问题后, 为了节省时间而没有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 有时甚至是自问自答, 致使课堂提高只走形式, 根本无法达到教与学的最佳效果。这种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 也剥夺了学生的参与能力, 成为了高校推进教学改革的障碍。

(2) 教学活动设计偏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水平

教学活动的设计对于学生的课堂表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的老师在设计教学活动的时候, 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水平。他们设计的课堂活动要么过于简单, 要么过于困难。太简单的活动, 学生会认为太幼稚, 太没有挑战性, 而不愿参与;而相反如果活动太难或太复杂, 学生经过苦思瞑想后, 还是不太理解, 不知道怎么做, 时间长了学生对活动就失去了兴趣, 所以他们干脆放弃了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这样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不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不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3) 部分老师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有些老师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认为提问基础不好的学生是浪费时间, 因为问了, 他们也不会;即使回答出来, 他们也需要好长一段时间考虑。另外, 被提问的学生如果回答不出来, 还会影响到对自己的教学评价。所以为了节省有限的课堂时间, 有的老师索性就根本不提问这部分学生了, 而只提问那些基础比较好的学生。久而久之, 基础不好的学生会越来越差, 在课堂上就只能保持沉默了, 严重的还会产生厌学心理。

二、学生课堂沉默对策

1.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真正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

古代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学生来说, 只有“好之”、“乐之”, 他们才能有强烈的未知欲和积极的学习动力, 才能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愿意主动地去接近、去探究。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 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是学习的原始动力。学习的兴趣越浓, 学习的积极性就越高, 学习的效果就越好。可见, 就英语学习来说, 是否有兴趣是影响英语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采用游戏、猜谜、幽默法, 口语对话、破译成语等多种教学方式, 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来激发、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参与课堂, 乐于参与课堂, 善于参与课堂, 真正做到自主学习, 从而使教学活动无止境地进行下去, 最终帮助学生把学习引上求知之路。

2.因材实教, 注重学生个体差异, 施教针对每一个学生

我们的被教育者“没有差生, 只有特别的学生”。毫无疑问, 没有一无是处的学生, 教育要尊重差异, 实行个性化教学。同时, 根据Krashen的输入理论, 只有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相匹配, 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挑战性, 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的英语水平不同, 接受能力也不同。在教学活动过程中, 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要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 因材实教。学习困难的学生更需要教师对他们实施教育责任和关怀, 更需要为他们创设在交往语境中积极感受自我的机会, 满足其自尊需要, 使之成为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 增强他们的自信, 帮助他们实现成功的欲望, 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参与意识;除了在课堂上关注他们, 课后提高也是关键。要随时随地对他们进行培养, 比如:见面打个招呼, 用英语开个玩笑, 这些都是切实可行的简单又实用的方法, 尽量缩小他们与其他同学的差距。对于程度好的学生, 则要提出更高的要求。可以鼓励他们读讲英语故、开展课后英语沙龙、听英语新闻等, 他们可以在这些活动中获得成就感, 会使英语水平产生一个飞跃。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具有多重身份, 他们既是设计者、组织者又是鼓励者和评价者。所以, 教师除了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外, 还应设计好整体目标。要完成整体目标, 还需要集体配合或体现协作精神的活动。比如:以小组辩论的形式开展教学, 题目的选择应该是他们熟悉的, 喜欢的内容。让他们每个人都参与进来, 充分发挥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题的教学特点。合作精神是英语学习一个重要内容, 通过合作性学习, 促使学生互相学习, 互相帮助, 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多种形式的交流合作, 还可以增强课堂的凝聚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频繁交流, 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从而获得交际的乐趣。合作学习的形式是多样的, 可以是小组对话、小组讨论、小组表演等。合作教学即可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 也提高了他们的集体荣誉感。

3.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以自身的行为感染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是学生的表率, 教师的一言一行时刻感染着学生。美国夏威夷大学的心里教授埃莱妮·哈特菲尔德经研究发现, 包括喜怒哀乐在内的所有情绪, 都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从一个人身上感染给另一个人, 这种感染速度之快, 甚至超过一眨眼的功夫。要想使学生打破沉默, 教师应以身作则, 用饱满的热情, 生动的语言来带动学生。比如:讲话时要声情并茂, 语言要阴阳顿挫, 读文章和单词时要大声诵读, 并用微笑面对学生。教师的情绪会在瞬间感染学生, 使沉默的气氛不挥即散。

另外, 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也是重要因素, 高职教师必须具备教学和应用双向技能, 教师应利用课余时间多参加社会实践, 走出学校, 开阔视野, 扩大知识面。只有高水平的教师, 在课堂教学中才能言谈自如,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对答如流, 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

4.改革教学模式, 把实际应用放到首位

我校英语专业在教学模式上做了很大的调整。在教学内容上打破了原来书本教学的模式, 把场景教学纳入课堂。高职英语是要培养既有较高英语水平又有专业特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学生的需求和发展。学生的需求是“要贴近生活, 应对将来的就业”。我们把将来可能遇到的场景, 提前在课堂上展现出来。具体做法是将原版电影、电视剧、动画片等, 按不同的内容摘录出来, 做成课件, 给学生播放, 先让学生翻译, 再让自己进入角色进行效仿和发挥。这些场景有求职、职场交际、商场购物、生活用语等。播放的内容都是学生熟悉的, 如电影《当幸福来敲门》、《阿甘正传》等片段, 学生对这些场景很感兴趣, 提高了参与意识, 课堂教学生动活泼, 学生在欢声笑语中获取了知识, 提高了英语水平, 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 高职英语课堂沉默既有内在因素, 又有外在因素。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打破沉默, 为学生创建一个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 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主动参与、全员参与,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使外语课堂成为学生交流和交际的平台, 为将来的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Scepansky, J.A., &Bjornsen, C.A.Educational.orientation, NEO PI-R personality traits, and plans for graduate school.College Student Journal, 2003, 37.

[2]Krashen, S.D.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New York:Pergamon Press Ltd., 1982.

谈《沉默的羔羊》中的精神分析学 第8篇

上个世纪初, 奥地利伟大的精神分析家弗洛伊德向世人发表了他的泛性理论, 其中一点是:人的一生童年是最重要的, 童年所受的创伤直接影响着今后的人生发展, 童年不应受到过分的压抑, 而应让儿童去做他们感到快乐的事情;并且人的意识中有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 本我执行的是快乐原则;自我是现实中的我;超我与自我相反, 受到社会道德和法律约束, 规定本我不能随心所欲地追求快乐。他的理论刚刚问世时遭到了鄙疑和排斥, 因为人们一时还无法接受一个在心理学领域标新立异的学说, 而且这种理论也很难证明其科学性, 在最初的八年时间里, 他的精神分析学著作只卖了六百本。几十年后精神分析理论在全世界空前繁盛, 在心理学、哲学、宗教、文学作品、音乐、绘画、影视等领域都产生过强大的冲击。《沉默的羔羊》无疑是精神分析理论在影视作品中的扩展。

首先分析影片中的罪犯野牛比尔。他从小受到母亲的虐待, 性格被严重压抑, 因此憎恶自己的性角色, 渴望变性, 以为改变性别后就能得到母亲的接纳了。他要做变性手术, 在今天看来是无可厚非的, 但在当时仅有的三家权威变性医院都拒绝了他的要求, 这正是当时社会体制不完善的写照。本我受到超我的限制令比尔痛苦万分, 以致心理变态, 只有选择剥女人皮做衣服达到变性的目的, 虫蛹变成美丽的飞蛾也即是变性的象征。在比尔看来, 他所受的痛苦程度丝毫不比那些被他杀害的女性轻, 他一个人在房间里伴着音乐跳舞, 他的每一个动作令人感到非常恶心, 嘴里还不停喊到:“快!占有我吧!”社会与他作对, 从小受到的创伤无法抚平, 所以他用异常残忍的手段报复这个社会, 满足自己的性需要。影片中野牛比尔不是主角, 他很可恨却很悲惨, 所以很受观众的关注。

再谈谈剧中男主角汉尼巴尔博士, 观众最感兴趣的就是他了。他是一个精神分析师, 有着极高的智商, 对分析别人很感兴趣, 还懂艺术, 这是他可敬的一面;他同时又是一个精神病患者, 拒绝别人分析自己, 有着吃人的恶习, 这是他可怕的一面。他有时表现得像一位谦谦君子, 温文尔雅, 对绘画很在行, 能够凭着印象画出生动美丽的彩画;但他在吃人时的那分平常心, 杀人之后还欣赏着美妙的音乐, 实在令人胆寒, 他还用缜密的计划戏耍了警察, 其实他比野牛比尔更可怕!但他的双面性格使他懂得以德报德、以怨报怨, 当斯坦林把她童年时的遭遇讲给他听时, 他也时时给斯坦林指点迷津, 推动破案进展时间;当面对无耻的赵医生和自以为是的参议员时, 他给以无情的报复和嘲弄。可以说这部影片关键就是要看懂汉尼巴尔博士, 像他这样的人既可以为社会作出巨大的贡献, 也可以危害社会不小;他的自由、他的随心所欲是社会难以控制的, 也是人们最担心的。

第三谈剧中女主角斯坦林, 她是一个要强的警官学员。影片把她置身与一个男人的世界, 她身材矮小, 外表柔弱, 却完成了男警官们不能完成的案件。不要忽略她十岁时也受过巨大的打击:她很爱她的父亲, 对身为警察的父亲由衷的敬佩, 父亲意外去世使她从此以后失去了童年的快乐, 被寄宿在姨妈家, 潜意识里有继续为父亲除暴安良的冲动, 这就是恋父情结, 因此她会不顾一切地去救正在被屠杀的羔羊, 尽管她没能阻止羔羊被残杀的命运。长大后在警官学校学习非常努力, 准备干她父亲未尽的事业, 她也不会很明白今后他所救的人其实就是以前羔羊的化身。汉尼巴尔博士问她:“你以为救出了羔羊后它就不会再哀叫了吗, 你夜晚就不会被惊醒了吗?”斯坦林不知所措, 只能说:“不知道。”她的回答是那么的无奈, 因为美国的高犯罪率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 她一个人的力量是多么弱小呀!当斯坦林最后成功将野牛比尔击毙, 在毕业典礼庆功会上接到汉尼巴尔博士的电话:“告诉我, 斯坦林, 羔羊不再哀叫了吗?”沉默无语时, 让人甚是觉得此时无声胜有声, 她也找不到解救羔羊的答案。

最后还附带谈一下斯坦林在影片中的特殊性角色问题。为什么斯坦林会被派去见汉尼巴尔博士, 而不是别人?汉尼巴尔博士又为什么会相信她, 不相信别人? (比如赵医生) 汉尼巴尔博士有八年没有见过女人, 斯坦林正是巧妙地利用了她的性角色来一步步取得汉尼巴尔博士的信任。当汉尼巴尔博士最后一次给斯坦林决定性的启示时, 影片给出了一个特写的镜头:汉尼巴尔博士用自己的食指轻轻地抚摸了一下斯坦林的食指, 这表明他已经认可斯坦林的性角色吸引, 和她作了交换。两人经过四次见面后已经可以说是父女关系或朋友关系了, 这也就不难解释汉尼巴尔博士逃走后斯坦林为什么会说:“我觉得他不会伤害我。”

《沉默的羔羊》是一部反映精神分析学说的经典影片, 它已不仅仅局限于恐怖的悬疑片了, 它反映的是西方社会的一种文化观念。我们权且当它是一扇了解西方文化观念的窗口吧。

摘要:影片《沉默的羔羊》是精神分析理论在影视作品中的扩展, 罪犯野牛比尔。他从小受到母亲的虐待, 性格被严重压抑, 因此憎恶自己的性角色, 渴望变性, 以为改变性别后就能得到母亲的接纳了。他要做变性手术, 在今天看来是无可厚非的, 但在当时仅有的三家权威变性医院都拒绝了他的要求, 这正是当时社会体制不完善的写照。从小受到的创伤无法抚平, 所以他用异常残忍的手段报复这个社会, 满足自己的性需要。影片中野牛比尔不是主角, 他很可恨却很悲惨, 所以很受观众的关注。像他这样的人既可以为社会作出巨大的贡献, 也可以危害社会不小;他的自由、他的随心所欲是社会难以控制的, 也是人们最担心的。女主角斯坦林, 她是一个要强的警官学员。影片把她置身与一个男人的世界, 她身材矮小, 外表柔弱, 却完成了男警官们不能完成的案件。她不顾一切地去救正在被屠杀的羔羊, 尽管她没能阻止羔羊被残杀的命运。长大后在警官学校学习非常努力, 准备干她父亲未尽的事业, 她也不会很明白今后他所救的人其实就是以前羔羊的化身。《沉默的羔羊》是一部反映精神分析学说的经典影片, 它已不仅仅局限于恐怖的悬疑片了, 它反映的是西方社会的一种文化观念。我们权且当它是一扇了解西方文化观念的窗口吧。

沉默分析 第9篇

一、研究设计

为了达到上述研究目的, 做如下假设:高职大学生数学课堂上的沉默可能是过去和现在学习环境所形成的课堂学习习惯的表现, 不是学生本身固有的惰性所导致的结果;高职大学生对课堂参与持积极态度;高职数学课堂沉默现象是可以改变的。

(一) 问卷设计

为了获得尽可能多的样本证明研究假设, 采用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 问卷设计分表现沉默课堂的心理或情感因素、学习经历、学习期望等三部分设计了22个问题 (见表1) 。问卷计分采用莱克特六级计分制 (Likert-scale) , 答案1、2、3、4、5、6从低到高表示从“完全同意”到“完全不同意”。

(二) 调查对象

从湖南四所高职院校学生和数学教师中采样, 发放试卷1 500份, 共收回1 124份有效问卷, 其中教师答卷42份, 学生答卷1 082份。学生组和教师组的基本信息见表2和表3。

二、数据处理与分析

问卷数据通过SPSS 10.0描述性统计, 分别计算出学生和教师的平均分和标准差, 得到分析结果 (见表4) 。

(一) 总体分析

首先, 表4标准差数据反映出学生组内和教师组内对课堂沉默现象看法都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学生问卷的标准差在0.97到1.63的范围内, 其中22题中有18题的标准差在0.97至1.35之间, 表明学生的问卷答案有较高的一致性。教师问卷的标准差在1.01到1.61的范围内, 其中22项中也有18项的标准差在1.01至1.35之间, 表明教师的问卷答案也有一定的一致性。而个别教师看过相关文献, 对沉默现象研究有所了解, 可能因此降低了教师对课堂沉默现象看法的一致性。

其次, 表4平均数数据表明学生组和教师组之间对课堂沉默现象的看法具有一定的差异。对于每一题而言, 如果P (sig) >0.05, 则方差相等, 就取方差齐性显著性检验中相应的双侧P值上值;如果P (sig) <0.05, 则方差不齐, 就取方差齐性显著性检验中相应的双侧P值下值。这样在所有的22题中, 有14题 (即64%) 是双侧P值小于0.05 (见表4) , 这表明学生组和教师组对课堂沉默现象的看法具有显著的差异, 即对于课堂沉默现象学生和教师的看法不同。即学生不理解教师用心良苦的教学活动安排, 而教师把学生课堂的沉默行为归因为学生前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不可改变的惰性。

(二) 具体分析

首先, 从问卷第8-12题的平均值数据来看, 几乎所有的平均值都在3.5 (3.5是从“完全同意”到“完全不同意”表示程度的1至6的六个数平均值) 之上, 这说明学生和教师对于这些课堂应有的积极参与行为表示不太同意, 换言之, 课堂沉默现象确实很普遍。学生不提问 (第9题) , 不表达自己的观点 (第10题) , 对他人的观点全盘接受 (第11、12题) 。然而, 对“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第8题) 这一项, 学生和教师的平均值分别是2.98和2.76 (均小于3.5) 。这表明尽管沉默现象很普遍, 但是学生和教师都认为学生当前的课堂行为还是属于比较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因此, 这一研究数据引发我们重新思考什么是积极的课堂参与。在高职数学课堂的学习环境中, 积极的课堂参与似乎除了活跃的课堂参与之外, 还应包括安静的关注。即学生和教师都认为默默地关注课堂上进行的活动和关注所需学的内容也是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

其次, 在第1-7题所有沉默原因中平均值最小即学生和教师都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以往的学习习惯和经历 (第7题) 。这种行为表现在课堂上对教师的尊敬、服从, 高职大学生沉默被动的课堂学习习惯一直被认为是学生以前所受传统教育 (第1题) 所造成的惰性, 认为不可改变, 因而教师在课堂上纷纷采用单向的讲座式的教学方法, 如定义的讲解、公式定理的论证。这种行为表现出对教师的尊敬、服从等, 而这种学习态度又直接造就了高职大学生的学习环境和学习经历。然而, 尊重教师并不就是对其顺从和不敢提问。孔子在论语中就提出了“师不必贤于弟子, 弟子不必不如师”这样的观点, 而且汉语中“学问”一词本身就由“学”和“问”两部分组成, 可见, 高职数学课堂上的沉默更可能是单向的讲座式教学方法所形成的课堂学习习惯, 而不太可能是学生惰性所导致的结果。第2题和第4题是心理因素, 这表明学生对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不满意和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也是导致课堂沉默的原因。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任务时, 既要考虑任务的可理解性和可操作性, 又要考虑各个水平层次学生现有的语言组织能力等的困难。其他心理因素如焦虑、个性、学习动机 (第6、5、3题) 也有可能源自于学生之前的学习经历, 比如课堂上教师更倾向于批评学生而不是表扬学生。

再次, 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期望这部分数据的平均值基本在3.5以下说明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认识和期望是较积极的。表现在学生意识到数学能力的重要性 (第14、16、13、17题) , 意识到了解课堂活动目的的重要性 (第19题) 。学生短期的数学学习动机特别是数学工具性学习动机较强 (第15、21、22题) 。在这一部分学生组和教师组平均数最小的是第20题, 他们都认为轻松的课堂气氛对数学学习很重要。这至少可以说明学生想积极地参与, 而目前的课堂气氛不够轻松。另外, 学生认为“老师应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第18题) 也正好说明学生对教师依赖较大, 不够自信, 或者说课堂气氛不够轻松。这在很大程度上, 促成了学习者的课堂沉默和不参与。教师的作用和权威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被夸大了, 从而导致学生对教师过于依赖。

三、结论及对策

根据上面的数据分析, 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 高职大学生数学课堂沉默现象较普遍, 学生和教师对此都认同, 但是学生和教师对课堂沉默现象的看法又有一定差异性。这说明学生不了解教师的教学活动安排的目的, 而教师也不甚了解学生课堂被动的原因, 师生之间缺乏沟通很可能在一定程度促成了课堂沉默现象的长期存在。

其次, 高职大学生以往的学习习惯和经历被认为是最主要的沉默原因, 并且这种学习经历是在长期讲座式单方向的教学模式中形成的。研究发现高职大学生和教师对积极的课堂参与有他们自己的理解。在他们看来, 积极的课堂参与除了活跃的课堂参与之外, 还包括安静的关注。即学生可以通过默默地关注课堂上进行的活动和关注所需学的内容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换言之, 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沉默更可能是他们过去和现在所处学习环境所形成的课堂学习习惯的表现, 而不是学生本身固有的惰性所导致的结果。

再次, 尽管课堂沉默现象存在, 本研究发现学生有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要求。如果课堂气氛鼓励的情况下, 他们会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的。

综上所述, 如果课堂学习环境和数学教学模式能得以改变, 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能得以激发, 同时增加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高职大学生数学课堂沉默现象应该能够得以改变。这一结论可以为今后高职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陈博.高职数学课堂教学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0 (30) .

[2]顾沈靖.从认识论角度谈高职数学课堂有效教学[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6) .

[3]蔡立锋.高职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管理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 2012 (9) .

[4]刘雨.学生课堂沉默现象背后的社会控制机制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2012.

[5]钮红霞.高职学生数学学习障碍分析与对策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 2013.

[6]叶立军, 彭金萍.课堂沉默现象的成因分析及其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3 (17) .

[7]熊晟欣.高职数学教学中的数学文化渗透探讨[J].职教论坛, 2013 (20) .

沉默分析 第10篇

古语有云:“沉默是金。”在我国的传统道德中,沉默是一个人成熟稳重的表现;在日常交际生活中,沉默有时也可以起到缓和矛盾的作用。这些都是沉默的积极作用。然而在外语学习的课堂上,在教学互动中,学生的课堂沉默往往是学生和教师之间沟通受阻的主要构成因素。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学生面对教师布置的任务和提出的问题常常表现出消极被动的态度,有些学生甚至对教师的提问漠不关心,从而导致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教学效果受到影响,教学活动无法顺利开展。

纵观我国的教育现状,学生的课堂沉默现象不仅局限在外语学习的课堂上,也不仅局限在某一个受教育阶段,它基本涵盖了整个教育体系:下到小学一年级,上到高等教育(刘雨:2012)。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和研究者都在关注和研究学生的课堂沉默现象,试图找出造成学生课堂沉默的原因并给出解决方法。但这一问题并没有得到缓解。笔者作为一名高校西班牙语教师,同时也是课堂沉默现象的亲历者,通过观察课堂、发放调查问卷和课堂实践,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旨在挖掘出大学西班牙语课堂上引发课堂沉默现象的深层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1 理论背景:沉默和课堂沉默

从讲话者的语言能力的角度来看,沉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具备语言能力的讲话者的沉默和不具备相应语言能力的讲话者的沉默。也就是说,如果说话者在具备表达个人想法和意愿的语言能力的情况下选择沉默不语,那么他就是因为受到非语言能力的其他因素的影响而闭口不言,我们称之为“故意沉默”;而当一个说话人由于受到自身语言能力限制,因无法顺畅表达自己想法和意愿而选择沉默,则是“非故意沉默”。(He:2008)

通常,如果说话者在交际中选择“故意沉默”,那么通常可以从社会文化、社会关系、交际环境和讲话人当时的心理、情感、健康状况几个方面来分析他沉默的原因。具体到笔者课堂教学的实际,造成学生课堂“故意沉默”的因素大致有以下几点:

(1)受中国传统的“面子观”影响,学生们普遍看重“面子”,担心问题回答不好或任务完成不好在其他同学面前丢脸;(2)受中国传统教育模式影响,学生们已经习惯了课堂上教师“一言堂”式的授课模式,习惯了被动接受知识而非主动地积极思考;(3)受中国的“尊师重教”的道德观念的影响,学生通过沉默来表达对教师的授课内容的接受,即便是有不同观点或对授课内容有质疑,也出于对教师的尊重而选择沉默;(4)学生可能会由于紧张、自信心不足或者身体不适等原因在课堂上表现出沉默。

上述几点都是学生在主观意愿的指引下在课堂上选择“故意沉默”的可能原因。

而关于课堂沉默的概念,滕明兰(2009)曾指出:大学生的课堂沉默可分为思维沉默、情感沉默和行为沉默三个方面。思维沉默主要表现在学生对教师所讲内容被动接受,不主动思考;情感沉默表现在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也不想参与;行为沉默表现在学生不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或者做与教学活动无关的事情。

基于以上对沉默和课堂沉默的概念的剖析和课堂实际教学情况,笔者将本文涉及调查的研究对象限定为:高校西班牙语课堂上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故意沉默”和“行为沉默”的原因。

2 问卷内容及结果统计

2.1 问卷设计说明

问卷涉及的是西班牙语专业课课程。作为西班牙语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学生首先在情感上对自己所学专业持认可的态度,也因此普遍具有较高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端正,对西班牙语及其文化都表现出较大的兴趣和热情。在此基础上,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按照教师要求在课前进行预习,课后积极完成作业,课堂上也能紧跟教师的思路认真听讲。因此,笔者所研究的高校西班牙语学生的课堂沉默不包括前面提到的“感情沉默”和“思维沉默”。

然而,“故意沉默”和“行为沉默”仍对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带来了不小的阻力,本问卷紧紧围绕可能影响学生“故意沉默”和“行为沉默”的原因来设计问题,以求得出客观有效的结论。

2.2 问卷内容

该调查问卷共设14个是否选择题,分三个模块,依次是:针对教师面向全班同学提问的情境设计问题;针对学生单独上台向教师和其他同学做报告的情境设计问题;对学生在多种不同情境下与老师进行交流的意愿进行调查。参与本次调查问卷的学生人数共71人,均来自常州大学,内容和统计数据如下(表1、表2、表3):

2.3 调查结果分析

在模块一中,问题1和2的数据说明,对于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只有不到40%的学生承认是因为不会回答而选择沉默,这部分学生属于“非故意沉默”类型,其余将近60%的学生则属于“故意沉默”,因此,问题的难易程度不是决定学生课堂沉默现象的主要因素。之后的四个问题立足于探讨课堂沉默现象的成因。从问题3和4可以看出面子问题或害怕答错被批评的情况并非沉默现象生成的主因。而在主要针对学生的课堂心理活动进行提问的问题5和6中,回答“是”的学生人数分别占到了87.32%和78.87%,这表明学生有明显的“从众心理”:每个学生在决定是否发言前都要先观察其他同学,如果他人沉默那么他也选择沉默。同时,学生认为课堂的主体仍是老师,而学生只需要“服从”即可,这也是出现“故意沉默”的原因。

模块二的五个问题立足于口语作业环节,既然是作业,学生就有充足的准备时间,因为是专业课,基本不存在学生不做作业的情况。即便如此,课堂上却仍然存在“行为沉默”现象。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造成“行为沉默”的原因主要是:(1)“完美主义”心理;(2)依赖他人的心理;(3)缺乏自信。

模块三旨在深入了解学生的意愿,对教师的课堂活动组织和师生沟通之间的方式方法进行指导。可以看出,学生更喜欢在分组讨论和在私下表达自己的想法。

2.4 对策

综上所述,造成学生课堂沉默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心理和中国传统教育下形成的“教师为课堂主导”的固有观念。因此,教师应该首先多深入了解学生,准确把握学生心理,如针对学生从众心理和依赖心理,可以提倡分组学习,在课堂分小组对学习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展示。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如“微弹幕”等互联网技术,丰富教学内容的呈现模式,使课堂活动的组织形式多样化,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通常会因为新技术的应用被激发出来。当课堂沉默被打破,气氛得以调动,课堂互动便会更加顺利地进行。再次,由于学生在分组时更敢于表达想法,可在教学活动采取“统一讲解—分组讨论—统一答疑”的模式,这样的模式在打破课堂沉默的同时,也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3 结论

本文以沉默和课堂沉默理论为基础,结合调查问卷,分析了高校西班牙语课堂沉默现象的成因,并结合课堂实践给出了解决课堂沉默问题的对策。课堂沉默现象是一个需要长期研究和探索的课题,教育者要对其有正确的认识,在不断发现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合理科学的分析和正确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He,Xiaojing,El silencio y la imagen china en el aula de ELE[J].linred.artículo,2008.

[2]刘雨.学生课堂沉默现象的教育哲学反思[J].教学与管理,2012(3).

我们说沉默就沉默到底 第11篇

她神情凝重,就像正把一座山的重量交给我。

我点点头,“放心啦,我不是那样的人。”

阿畔在嘴上做了一个拉链的动作,转身离开。

其实知道一个人秘密的滋味并不好受,每个秘密都会在心里起化学反应,咕嘟咕嘟冒着气泡,秘密多了,生怕哪天打个饱嗝说漏了嘴。

没过几天,鹿鹿打电话说自己心情很糟,她说:“要不要一起大吃一顿,报复社会?”

我欣然点点头。

阿畔也在。

那天鹿鹿喝了很多酒,从头到尾抱怨生活不顺、遇人不淑,唉,看谁都比自己好,真是悲催。

阿畔接了个电话急急忙忙走了,阿畔刚走,鹿鹿就眨巴着眼睛问我,“哎,你说,阿畔说的xxxx是真的吗?”

我干咽了一口饭,“嗯?不知道啊?没听说过啊?”

鹿鹿表情立马变了,“你真是不拿我当朋友,阿畔说她就告诉过咱俩!”说完转身把包甩在肩上,“你买单!”

我看着一桌子啤酒海味,心想:“孙子真不是装的,是被装的。”

我开始琢磨阿畔究竟什么时候对鹿鹿说的这事儿,阿畔和我一起来的,那时候鹿鹿已经到了,中途我去了次卫生间,纳尼?难道秘密还要抓着一个人争分夺秒讲出来?想想阿畔说的这件事的复杂程度,她能在几分钟内把事情叙述清楚,这描述能力,我也是醉了。

服务员走过来,“小姐您好,415元。”

现实让我清醒过来。

之后我在各种“铁磁”嘴里听见这件事的2.0版、评论版、延伸版,当然还包括续写版和杜撰版。

这些事情在我肚子里咕嘟咕嘟地冒着泡泡,以至于我都不敢在外面打饱嗝。

小时候看过一个故事,狐狸一直垂涎刺猬的美味,可是苦于刺猬的一身刺,从不敢轻举妄动。刺猬和乌鸦是好朋友,乌鸦有一次赞扬刺猬的铠甲,刺猬经不起乌鸦的吹捧,有点飘飘然,忍不住对乌鸦说:“其实,我的铠甲也不是没有弱点,当我全身蜷起时,腹部还有一个小孔不能完全蜷起。如果朝那个小孔吹气,我受不了痒,就会打开身体。”刺猬让乌鸦替他保守秘密,乌鸦信誓旦旦地说:“放心好了,你是我的好朋友、好兄弟,我怎么会出卖你呢?”喜鹊是乌鸦最好的朋友,乌鸦把这件事告诉了喜鹊,松鼠是喜鹊最好的朋友,喜鹊把这件事告诉了松鼠……一次,松鼠被狐狸抓到,它灵机一动,“狐狸大哥,听说你很想尝尝刺猬的美味,如果你放了我,我就告诉你刺猬的死穴……”

秘密被公诸于众,我们都会伤心地追问:“是谁出卖了我?”

其实,每个人的秘密都像一座山,压在自己心里尚且沉重,挪到另一个人的心上,你怎知他是不是有能力接受这份沉重。

没有人愿意把别人的一座山原封不动锁在自己心上,总要减轻一些分量,于是这座山经过了一个又一个人的心,慢慢变得轻飘飘,终于成为了茶余饭后的谈资。

话一出口,万劫不复。

沉默分析 第12篇

关键词:会话沉默,话轮,关联理论

1 概述

俗话说, “语言是银, 沉默是金。”沉默所蕴含的“无声”的内容远胜于“有声”的言语, 沉默是一种另类的表达方式, 在交际中有着其特有的功效。然而, 长期以来, 沉默现象却被人们忽视, 并被赋予贬义言语的缺失, 即交际的缺失。但美国著名作家和哲学家Henry曾指出:人类交往的不幸, 并不在于对话语的误解, 而在于对沉默的不理解。Foucault (1998) 认为, 沉默并不是话语的绝对终结, 它伴随话语而存在, 是相对于话语的另一种表达思想的方式, 它构成了人们对世界认识的一部分, 又渗透于他们对世界的认识中。因此, 沉默现象不能再被简单地视为“无声”或“失声”。该文以美剧《绝望主妇》中的会话沉默为研究对象, 在对沉默的基本认识和分类了解的基础上, 运用关联理论对《绝望主妇》中出现的沉默现象进行认知语用分析, 以求彻底理解沉默在人类交际中所拥有的实用意义。

2 会话沉默的分类及关联理论对会话沉默现象的解释力

从不同的研究角度, 会话沉默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分类, 常见的有Dauenhauer从位置上将其分为前、后沉默和插入性沉默;Jenson则按功能和意义进行分类, 分成五类:合分、情感、启示、判断和表达。但笔者更倾向于接受Levinson的将形式与功能相结合的分类, 这种分类以话轮为基点, 根据话轮转换规则赋予沉默不同的值, 将其分为三类:话轮内沉默 (within-turn silence) , 话轮间沉默 (inter-turn silence) 和话轮沉默 (turn silence) 。分类如表1所示。

话轮内沉默指说话过程中的停顿, 这种沉默出现在一个话轮内部, 不涉及话轮转换的问题, 说话者有意停顿、无语, 其目的是表现出某种强烈的情感。而在交际中, 当前说话者的话轮到了可能的轮转换处, 但没有人接话, 于是当前说话人自己继续说话, 那么在继续说话前所产生的一段空白就是话轮间沉默。因此, 话轮间沉默可根据具体情况分为空隔和间断, 空隔与停顿相比, 间断往往较短, 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常见, 但它与间断在交际功能上有本质的区别, 正如Sacks (1976) 所说, “空隔不能导致不连续的对话, 而间断却能使会话终止。终止就是结束, 那么就会有冷场的情况出现, 导致会话的尴尬。话轮沉默则可单独充当一个话轮, 这种沉默是话轮接续者有意识或潜意识的行为所致, 也可称为意义沉默或可归属沉默。如从会话分析理论的视角来解读沉默现象, 有其合理性和正确性, 但会话研究只是停留在会话结构这个形式层面, 没有深入到会话者的心理层次, 缺乏必要的认知归因。用语用学中Brown和Le-vison的面子理论及Grice的合作原则这两个重要理论来阐释沉默现象, 虽有合理之处, 但不够全面。因为, 一般而言, 在一定情况下, 人们保持沉默是为了表示礼貌, 挽住面子, 避免冲突, 但在大多数时候, 必须要考虑到语境, 找出相关信息, 以求全面理解。因此, 该文采用认知语用学中的关联理论来试图剖析会话者在沉默时的心理活动。

关联理论是法国学者Sperber和英国学者Wilson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一书中首次被提及的, 它是建立在人类交际和话语理解基础之上的理论。彭艳虹 (2007) 认为, 在会话过程中, 参与会话的任一方都要调动心理上可能涌现出的全部知识, 依据前话轮的含意去预设出最佳关联, 听的一方总是积极地作出认知推理, 选择最具可及性的关联来处理前话轮的含意, 以便以最小的处理努力而获得最大的关联。

3 对《绝望主妇》中沉默的语用解读

《绝望主妇》是从2004年开始在美国的HDTV播出的由Marc Cherry创作的连续剧, 故事设定在一个虚拟的小镇上, 以镇上五位家庭主妇的婚后生活为主线, 其中伴随着家庭矛盾的纠结, 同时又有丈夫、朋友和邻居秘密的展开。这部电视剧的风格结合了戏剧、喜剧、闹剧、肥皂剧和讽刺剧的元素。

下面选取的三段对话分别体现出会话沉默的三个部分, 即话轮内沉默, 话轮间沉默和话轮沉默。通过命题、框架、文化图式、脑中已有的草案和社会心理表征去解读会话者沉默的心理世界。

例1: (Susan的丈夫有外遇, 与好友Bree的一段对话)

Bree:So, Susan, is he going to stop seeing that woman?

Susan: (1.0) ...I don’t know. (2.0) ... (smiling with tears) I’m sorry, you guys, I just (0.5) ...I just don’t know how I’m going to survive this.

Susan是一位儿童书画家也是一个单亲母亲, 性格迷糊却天真浪漫。这是Susan发现自己的丈夫与秘书有染后, 惊慌失措地与Bree聊及此话题。从表面上看, 这些沉默会破坏会话的流畅性, 分割会话的进程, 但深一层看, 这些沉默的存在能使会话得以延续, 虽没有命题意义, 但是会话人组织话语的辅助手段, 就像是话语标记语well, so一样把会话连接起来, 正是它们的存在才把会话断断续续地持续下去了, 没有终止。话轮内沉默是停顿, 停顿可以使说话者赢得思考时间, 从而增强语言表达的逻辑性, 使表达更严谨, 减少说话中的失误, 也可将说话机会让给对方, 从中获取更多的信息, 避免自己的言多必失, 此外也可造成对方的心理压力, 从而使对方做出某些让步。第一次的停顿是Susan在思考该如何回答, 第二次的停顿是伤心哽咽的沉默, 第三次停顿用I just的重复来进一步说明自己内心真实的顾虑, 三次沉默诠释出了Susan的心理状况:彷徨、无助、无奈与不知所措。

例2: (Bree夫妇与婚姻顾问的对话)

Doctor:Rex has been very vocal about his issues.Don’t you want to talk about your feelings about your marriage?

Bree:En.... (3.0)

Bree’s husband:This is the thing you got to know about Bree.She doesn’t like to talk about her feelings.

Bree是完美主妇的典型代表, 追求完美, 烹饪、家务、穿着样样精通, 尽心尽力, 外表坚强, 内心脆弱, 小心地维护自己的完美形象。Bree夫妇俩的婚姻出现了危机, 丈夫想通过婚姻顾问来解决他们之间出现的问题, 但自尊心极强的Bree不愿他人知道自己的私生活。

特定的场合、特定的人物和特定的关系把Bree的沉默赋予了意义, 这些特殊的语境使得她的丈夫成功地解读了沉默的意义。医生的发问已经完成了一个交际回合, 这一发问就有了两个推理假设, 要么肯定, 要么否定, 但这是一个反问, 并且有前提铺设, 可知, 医生是想得到肯定的回答, 但Bree是以支吾后沉默的方式结束话轮, 这一沉默同样能看出Bree当时的心理活动:难堪, 犹豫, 有点愤怒并伴有内心的脆弱不想旁人触及的那份挣扎。面对沉默, 结合Bree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转向丈夫, 狠狠地瞪了丈夫一眼, Bree的丈夫于是接过话轮, 他深知妻子的沉默意义, 这样, Bree沉默的交际价值也得到了实现, 丈夫接过话轮可以说是对尴尬场面的补救, 也是听出妻子沉默的声音, 将无声变有声, 同时也透出自己迫不及待要表达对妻子的不满。

例3: (Lynette参加完一个家庭聚会后回到家与丈夫Tom的一段对话)

Tom:How is the dinner party?

Lynette:Well, there was a dinner, but it wasn’t much of a party.

Tom:Oh, what happened?

Lynette:I don’t know.Rex announced that he and Bree are in counseling.She retaliated with this whole revelation and the bottom line is he stormed out.

Tom:Honestly, I’m not so surprised.

Lynette:Why not?

Tom:I don’t know, I just never got the idea that they were really happy.

Lynette:Are we happy?....

Tom:...

Lynette曾经是一个叱咤风云的职场女强人, 业绩胜过丈夫, 但为了孩子和家庭, 选择做一个全职太太, 可四个孩子把她弄得疲惫不堪。曾经努力想要与丈夫对换角色, 但结果都是以失败告终。这一对话是Lynette从家庭聚会回来, 丈夫问起聚会, 原本顺畅的对话以意义沉默结束。在这个场景中, Lynette将话轮丢向丈夫Tom, Tom选择沉默, 广义而言, 丈夫选择沉默有两条信息意图:一是他根本没有听见妻子的问话, 二是他听到了问话, 但不愿回答或正在思考如何回答。但沉默中Tom的另一非语言行为的使用错愕的心虚的意外的面部表情和当时的语境以及存储在大脑中的知识草案和文化图式可推导出一系列的命题:Tom听到了妻子的问话;他不回答是出于意外, 陷入思考;言语的直接否定会伤及感情, 直接肯定给人敷衍之感。Lynette的问话与其说是提问, 不如说是一句肯定句:我不幸福。但问句更能缓和尴尬的气氛, 更能道出她的绝望。而丈夫的沉默也许是体会到了妻子的内心世界, 一个问句将他惊醒。由此可知:沉默比言语的内涵丰富万倍, 虽然是以沉默结束, 但也完成了交际, 这个交际是一个明示推理过程, 而不是仅靠语言符号的编码解码。Sperber和Wilson (1986) 的关联理论以解释整个明示推理的交际过程为使命, 既包括显性交际也包括隐形交际 (甘世安, 丁凌, 2008) 。

4 结束语

沉默不止是一种“无声”的现象, 它更是一种复杂的颇具研究价值的话语现象, 对沉默的研究涉及到认知、文化、语用等多学科的交叉研究。该文只是从一个语用认知角度关联理论进行分析, 并且分析对象只是一部美剧, 没有涉及到课堂、商业聚会或中外交流等语境。因此, 该文由于受到篇幅和作者能力的限制, 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狭隘性, 需要更多的学者通过各学科和多层次的研究, 从更多的语用角度来解读这个复杂的“无声”工程, 提高会话的理解能力和话语质量, 实现人际交流的顺畅进行。

参考文献

[1]Levinson S C.Pragmatics[M].Cambridge:CUP, 1983.

[2]Jenson V.Communicative Functions of Silence/ETC:A View ofGeneral Semantics[M].1973.

[3]Ephtatt M.The Functions of Silence[J].Journal of Pragmatics, 2008 (11) .

[4]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5]左岩.英语会话中沉默的研究[J].国外语言学, 1996 (2) .

[6]甘世安, 丁凌.话轮“意义沉默”及其认知语用解读[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6) .

相关文章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精选12篇)创新公共服务 第1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对国家或区域的技术创新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科技...

3
2025-10-24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精选9篇)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第1篇匆匆读后感500字_读《匆匆》有感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

1
2025-10-24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精选17篇)草莓教学 第1篇“风儿轻轻吹,彩蝶翩翩飞,有位小姑娘上山摘草莓,一串串哟红草莓,好像……”优美的歌词,动听...

3
2025-10-24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精选7篇)仓储类课程 第1篇物流产业是复合型产业,发达的物流能加速传统运输、仓储和零售等行业向现代物流服务领域延伸。...

1
2025-10-24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精选8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第1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作为诗性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审美批评,同文学艺术实践...

2
2025-10-2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精选6篇)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第1篇莲山 课件 w ww.5 YK J.COM 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二、试题所体现的新课程理念和...

4
2025-10-24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精选2篇)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第1篇常州市河海中学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 八(1)班创 文 明 班 ...

4
2025-10-24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精选14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第1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及签字样本兹证明为我公司财务负责人。特此证明。身份证复印...

3
2025-10-24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