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川西传统民居范文
来源:开心麻花
作者:开心麻花
2025-10-11
1

川西传统民居范文(精选3篇)

川西传统民居 第1篇

一、北方传统民居设计特点简述

我国历史悠久, 疆域辽阔, 自然环境多种多样,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 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里谈到的传统民居不是宫廷建筑也不是豪门望族的府邸, 而是被我国民间世代相传, 在技术和工艺上都达到一定造诣的建筑模式, 正所谓是“没有建筑师的建筑”。这类民居建筑充分考虑了地域性特征, 就地取材, 造型及内部结构都做到以人为本, 它是我国建筑大家族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他的产生及发展是伴随历史、经济、文化等要素共生而生的, 是具有浓厚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建筑类型, 具有强烈的时代性特征。

其中北方民居建筑由于受到地域环境条件影响使其形制、结构、材料及空间布局都具有较为鲜明的特点。首先, 在气候上由于北方地区寒冷干燥, 民居的主要功能就是防寒保暖, 故墙体较为厚重, 注重御寒。其次, 在建筑密度上, 北方民居建筑的间距较小, 但由于传承我国民居外实内虚的空间格局, 其中部空间又较为宽敞。该布局特点主要基于北方冬季漫长, 阳光入射角度小, 为了获取阳光, 故将建筑物间距增大以避免互相遮挡, 中部空间宽敞主要便于晾晒、聚谈等日常活动。第三, 在民居的屋顶设计上北方建筑坡度一般较为平缓, 房檐较宽。屋顶坡度小, 防渗隔热功能弱, 既可节省建筑材料, 又可以兼作晾晒粮棉之场地。第四, 由于北方光照弱, 气温较低, 出于吸收阳光以达到增温的目的, 外墙多为灰色。最后, 北方民居不仅墙体、屋顶厚实, 设有火炕火墙, 而且低矮封闭, 进深较小, 高度不大, 以紧缩空间, 起到保温作用。

下面对于不同地区的北方民居的具体形式进行归纳和总结, 以求通过有力的论据将北方民居建筑更好地进行诠释和解析。

(一) 北京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亲切宁静, 庭院尺度合宜, 把大地拉近人心, 是十分理想的生活空间。庭院方正, 利于冬季多纳阳光。东北气候寒冷, 院子更加宽大。北京以南夏季西晒严重, 院子变成南北窄长。西北风沙很大, 所以院墙加高。

(二) 内蒙民居

蒙古包是内蒙古地区典型的帐幕式住宅, 以毡包最多见。内蒙古温带草原的牧民, 由于游牧生活的需要, 故向以易于拆卸迁徙的毡包为住所。传统上蒙古族牧民逐水草而居, 每年大的迁徙有4次, 有“春洼、夏岗、秋平、冬阳”之说, 因此, 蒙古包是草原地区流动放牧生活的产物。

(三) 宁夏民居

宁夏地处西北, 远离海洋, 降水少、温差大, 气候严寒, 大陆性气候特征明显, 冬春干旱多风沙, 盛吹偏北风, 故住宅一般不开北窗。为保温防寒, 采取厢房围院形式, 且房屋紧凑, 屋顶形式为一面坡和两面坡并存。

(四) 陕北民居 (西北窑洞)

窑洞是一种特殊的“建筑”, 不是用“加法”而是以“减法”即“减”去自然界的某些东西而形成的可用的空间, 流行在中国西北部黄土高原地区。深达一二百米、极难渗水、直立性很强的黄土层, 为窑洞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前提。同时, 中国西北部地区气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较少等自然状况, 也为冬暖夏凉、十分经济、不需木材的窑洞, 创造了发展和延续的契机。

二、现代民居建筑中传统韵味的体现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 传统民居正以其极强的生态精神以及地域性、文化性、历史性和民族性, 成为开展各种研究的良好素材。目前, 各类建筑的特色表达不明确, 时代性与历史性交融碰撞, 对立统一中不断寻求标新立异的视觉美感。建筑文化不是封闭的, 而是继承、创造、延续的产物, 对传统的改造要在创新中借鉴。

当代民居建筑形式多样, 设计手法丰富, 力求体现时代性。建筑形式的多元化特点及全球化设计思潮的涌动, 造成照搬照抄历史建筑样式的设计行为频有发生。诚然, 我们可以借鉴参考历史建筑的特点、形式及语言, 但运用要讲方法, 我们要深入了解传统民居建筑的精髓, 了解其发展的文脉, 从整体出发, 细部着手, 提炼传统民居建筑中的艺术精华为现代民居设计所用, 传承历史勇于创新, 力求实现具有时代特征的现代化民居设计。

笔者认为传统民居不是每一种形式都值得我们去延续和再现的, 必须从众多的传统民居形式中, 找出地域特色的范式来。以北方民居为例, 其建筑特点和设计手法不适用于南方, 该地域性特色在建筑设计之初就应得以充分考虑。只有不断发掘历史语言, 传承文化, 才能将历史建筑中的尺度、样式、规格等元素运用到现代建筑中来。既具有传统文化元素又具有新时代的形式特点, 只有这样的建筑对文化的传承才不会停留在表面, 而能达到神似的境界。

三、对于未来民居设计中结合北方特色的展望

我国民居建筑已经走过了几千年, 无论造型还是工艺都具备了一定的水准, 甚至在国际舞台也有一席之地。基于对历史的尊重及文脉的传承, 当前很多民居设计借鉴了传统的建筑造型和工艺特点, 使得现代建筑具有了历史文化的气息, 通过对现代材料的把握将具有历史韵味的民居建筑呈现出来。北方传统民居建筑注重实用性特点, 强调功能要素, 这与现代建筑的设计初衷相一致。但现代建筑设计中也有少数设计团队急功近利, 不考虑当地的文化特征而滥造住宅, 赶工赶时应付交差。对此, 我们应该予以足够重视, 加强管理, 注重民居建筑的实用性及适应性特点, 结合北方民居建筑特点中的密集化、安全化进行合理设计。

对于未来民居设计, 我们应该继承我国传统的设计手法及地域性原则。北方传统民居设计所体现的是科学技术与历史文化的融合, 是具有人文精神的实体展现。近些年来具有传统特色的民居建筑层出不穷, 并越来越被国人所重视。这样的热情更有利于我们发展建筑, 传承历史, 巨大的动力推动着我们不断创新求索。探讨传统北方民居设计特点中的精髓, 古为今用, 尤其是传统民居建筑中蕴含的生态观与当下流行的低碳生活相得益彰十分契合, 虽然不同城市应具有不同的历史背景和人文精神, 但我们可以从北方民居建筑设计中感受其精神层面的内涵, 如设计对于空间布局及材料善其用的特点应该大力倡导, 对于气候因素的利用和防护也是其他城市现代民居建筑设计中应考虑的要素之一。

民居设计应该更多地考虑情感化和人性化要素, 建筑应该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应该更加通俗化。北方民居应该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不可比拟的设计手法被广泛推广和发展。现代城市设计应该借用建筑实现人与人的广泛交流, 人与物的交流和建筑之间的对比呼应。民居设计是一项较为复杂的过程, 他受到自然条件、人为条件的影响, 是一项多学科相互交融的实体设计。我国民居设计应该放开眼界, 力求超越传统民居的设计形式和内容, 在保留传统设计语言的同时大胆创新、勇于实践, 结合现代的科学技术、材料工艺进行创造。另外还要结合设计美学进行修正完善, 尤其是对于建筑艺术造型领域的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立体主义等等流派的借鉴, 将传统美感、意境、科学的设计手段和人性化原则完美地融合到现代民居设计中来, 做到古为今用, 传承和发展。

现代生活中北方民居的设计特点中的优势也慢慢地进行了延伸和发展, 由于交通及经济的发展, 南北方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 许多北方民居的形式经过改进后应用到了全国各地, 比如建筑装修中应用的地热系统, 建筑装饰中的雕梁画栋以及布局中的开阔中庭, 厚重的墙体等均进行了改进并应用到南方的很多地方, 现代别墅设计中的很多元素就是吸取了北京四合院的形制进行了规划。北方农村的火炕及灶台也继承了传统的结构特点通过结合现代的科技进行了改进。一些建筑群的设计也考虑北方民居建筑中的保温、防风和排雨水的设计特点进行了屋顶及墙体的改进。总之这些具体的运用中都一定程度地诠释了传统北方民居设计特点而加以继承和发展。

四、结语

本文以空间为逻辑主线, 通过对北方民居建筑特征的介绍, 以模型为依托, 完整地诠释了最具代表性的北方民居建筑, 强调了传统的艺术魅力在现代社会仍然可以绽放光芒。但目前我国居住类建筑的设计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对西方现代建筑形象的生搬硬套;二是对中国古典建筑形象的简单模仿。此类作品的出现使建筑丧失了传承文化的功能, 简单的形式模仿不仅降低了人们的欣赏水准, 而且损害了建筑师的原创精神。

诚然, 只有通过深入地研究传统文化, 将其中的精神特质运用到建筑设计中, 才能够突破目前各种时髦形象的重围, 才能够创造出富有原创性的具有文化意味的新形象。我们应力求将“传统”与“现代”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打造出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民居建筑。只有既能体现中国传统神韵, 又具备现代感的设计, 才是不会被时代淘汰的上成佳作。

参考文献

[1]北京市建筑设计标准化办公室主编, 北京市古代建筑设计研究所、北京市文物建筑保护设计所、北京筑合建筑设计事务所、北京建工建筑设计研究院古建设计所联合分编.北京四合院建筑要素图[M].北京:中国建筑设计标准研究院, 2006

[2]马炳坚.北京四合院建筑[M] (.精装版)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1999

[3]张宪荣, 张萱.设计色彩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

[4]贾.北京四合院[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5][日]伊东忠太.中国古建筑装饰[M].刘云俊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川西传统民居 第2篇

摘要:十七世纪以来,来自闽粤赣地区的客家移民在成都平原东部为中心的川西地区形成了民居聚落群。作为外来文化的客家民居在新的地域环境下的生存状态反映了客家移民融入不同地域文化的过程。川西客家民居通过自身的演变与发展,与川西地域文化融为一体。为适应川西地域环境,川西客家民居在建筑材料、规模、形态上发生了改变;同时川西客家民居也保持着客家文化顽强的延承性,在住宅的构建技术、空间、对外关系上保持着对原乡客家民居传统的承袭。

中图分类号:Tu-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474(2010)01-0098-06

十七世纪中叶以来,明末清初的战争加之战乱期间的瘟疫等自然灾害,使四川地区人口锐减,土地抛荒严重。为了恢复生产,清政府发动了移民垦荒运动。同时期,粤东闽西的客家聚居区出现了“地窄人稠”的现象,当地的人丁繁衍已使土地使用非常紧张,清初的“迁海令”又使沿海人口进一步向粤闽赣客家地区挤压。在这种情况下,百万客家人相继移民人川。四川作为全国五大客家人聚居省之一,客家人的人数至今在200万以上,主要聚居在川西和川中的沱江流域、川东北、西昌安宁河谷等地区,其中川西地区是全川面积最大的客家人聚居区,至今最为完整地保存了客家的文化,包括客家语言、风俗习惯及建筑等。

一、川西客家移民的民居形态及布局演变

根据客家方言岛的分布来分析,川西客家人主要分布在成都市龙泉驿区、成华区、青白江区、新都区、金堂、彭州、温江区、双流、新津及广汉、什邡一带。在我们的调研中,位于成都平原东部边缘及其与龙泉山脉交界的地带是客家传统民居保存最为集中的地区。这支生活在天府之国腹心地带的客家移民,大约在1680-1800年左右从粤东、粤北、闽西、赣南等地迁入川西。探讨这支生活在川西平原周边地区的客家人的民居特点及其演变,可以使我们看到作为外来文化的客家民居建筑在一片陌生土地上的生存状态。当建筑通过自身的生存过程与它周围人为的或自然的环境融为一体时,将以自身的变与不变建立起一种逻辑关系,以其特有的表情表现所在地方的环境特性。通过研究客家民居在川西的生存方式,可使我们看到客家民居是如何融人四川当地的地域环境,如何在融入地域文化的同时改造着地域文化,并成为其中一部分的。

四川客家民居在川西的发展主要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在客家人传统的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中发展起来的大型住宅;一种是移民经济实力无法支撑时采用的小规模住宅“二堂屋”,而在清代中后期,这种小家庭制度所支持的住宅形态在川西客家地区较为常见。

1、客家的大型聚居建筑

客家传统文化中“敬宗尊祖”的观念使客家人在各地的民居建筑都以聚居生活方式为主,这种生活方式使客家人以血缘为纽带团结在一起,增强了生存能力和家族的凝聚力。粤闽赣的客家聚落多在主体建筑侧面横向发展,加建横屋,形成二堂一横、二堂二横、二堂四横等布局,或在堂屋进深方向加建一进院落,形成三堂二横等;也有的在主体建筑外围加建弧形横屋(见图1)。川西地区清代中期前的客家移民在家族发展后,仍保持着原乡聚族而居的习俗,客家移民将原乡的围垅、土楼等大型聚居住宅模式迁移至川西平原,继续发展。它与闽粤赣客家民居的发展相似,以堂屋作为中心向纵横方向拓展空间。

钟家大瓦房是龙泉驿区境内现存不多的聚族而居的客家祖屋之一(见图2),始建于乾隆年间。祖屋背靠龙泉山脉,面向成都平原,建筑平面呈凹字形,面积近二千平方米。家族中枢的祖堂位于大院的正中,由门厅、上、下堂和二个天井组成。在祖堂屋两侧建有六横屋,分别隶属于钟氏的六房子嗣,是客家民居中典型的“三堂六横”形式。随着人口的增多,又在东西两端各加建横屋,最终成为后来的三堂八横布局。各横屋院落内布局相同,都有大门直通室外敞坝——“禾坪”,敞坝南面有一月池,全屋共有七道大门和二十个大小不等的天井。整个建筑附会了原乡“九厅十八井”的布局,既满足小家庭独立、私密的生活需求,同时又彼此联系构成一个大家族完整的整体,充分显示出聚族而居之功能。

成都新都区石板滩镇的广东籍廖氏宅也是一座以祠堂为中心的聚居建筑,保存着原乡客家建筑的布局特点(见图3)。据族谱推算,这座建筑建于清中晚期,始建时间距今约200年。整个建筑风水考究,坐西向东,面向龙泉名刹金龙寺,西江河绕祠而过。建筑形态以“祖堂屋”为核心,向两侧横向发展建造横屋,形成与广东客家原型相似度颇高的“二堂双横”形态(见图4)。中心祠堂为三重,分上、中、下三厅,每厅一横五间,加上两侧厢房十二间为正屋作祭祀用。堂屋后有一化胎作为花园,四周有弧形围房二三十间,为主办祭祀人员的住宿和存放祭祀杂物所用。在围屋的两旁及后侧还各有大门两道,每两座大门外还有晒坝一个。每座大门内另各有瓦房若干,供四大房子孙轮住。整座建筑累计共有各式房屋二百余间。此外,还有占地数亩的大晒坝和养鱼池各一个,气势恢弘。目前整个建筑毁坏严重,弧形围房已消失,仅余核心部分的上厅与下厅及两侧部分围屋。

2、小户客家的“二堂”住屋

“二堂”屋是成都平原东、北部的客家民居中常见的基本形态,也是晚期移民小家庭常采用的形式。其平面布局实为四面房屋围合而成的四合院,建筑以天井为中心,入口处的下房共三间,中间是下堂(兼出入大门),正房三间,中间为上堂,共有“二堂”,天井两侧厢房各一间,总共八间房屋,民间称其为“硬八间”(见图5)。川西客家移民的“二堂屋”形态保持了粤东客家民居“二堂”的基本特点(见图6),以上、下厅堂为中心,围绕天井,房屋对称组合而成,四周外墙无窗。

但在适应新的环境和生活习俗的过程中,川西客家移民的“二堂屋”也对原乡的民居平面模式作了一些改变:只保留了上、下“二堂”的核心,小家庭的生活单元对房屋数量的需求减少,一般家庭没有了广东“门堂屋”两侧拓展出的两列横屋。为利于室内的采光、通风,天井两侧的厢房面向天井敞开,形成半封闭的空间。

四面围合的“二堂”屋布局是川西乡间客家民居的核心,灵活性很大,可随着家庭人口的不断增多及所处地势向横向或纵向发展,形成更大规模的聚居建筑。

二、川西客家民居对原乡客家民居传统的延承

赣南客家传统民居初探 第3篇

关键词:赣南客家,传统民居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马克思。

赣南, 客家民系的摇篮和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发祥地。在汉时, 先民南迁、辗转、定居、生存、发展, 形成了独特的民俗风情, 创造了优秀的客家文化。传统民居更是其中的一朵奇葩。

赣南客家民居大致分为两种类型:“厅屋组合式”和“围屋式”。“厅屋组合式”民居是赣南民居的主流形态, 分布于赣南各县市;“围屋式”则主要分布于河西片的定南、龙南、全南、寻乌、安远、信丰等县, 是赣南客家一种特殊的民居形式。

一、厅屋组合式民居

“厅”:在赣南, 客家人一般称堂为“厅”, “堂”专指祠堂。称一栋房子为“屋”。“厅”是“屋”的中心, 许多栋“屋”连在一起便组合成了一幢“大屋场”, 这种民居源于古代中原庭院府第式民居。赣南客家民居以此为主流, 广泛分布于各县市, 其中以“九井十八厅”最具典型意义。

1. 结构特征

“厅屋组合式”民居最简单的单元组合形式为“四扇三间”, 即一明二暗的三间房。明间为厅, 次间为室, 厨房、牲舍、厕所等一般傍房搭建或另建, 这是赣南最普遍的民居。稍富有者一般是前后两栋, 每栋三间或五间, 之间隔一横向天井, 并通过腋廊将前后两栋连在一起。两栋屋的明间便成了前厅 (门厅) 和后厅 (上厅) , 前后厅也合称“正厅”。前厅次间为厢房, 后厅次间为正房。这样便构成了一幢封闭式的由两个单元组合成的“正屋”, 通称“两堂式”, 俗称“上三下三”、“上五下五”。在此基础上, 如果以后需要扩大规模的, 便在正屋两侧扩建“横屋”。横屋的进深与正屋等齐或前部凸出两间, 平面成倒“凹”字形。正屋与横屋间留一通衢, 称“巷”或“塞口”, 闽粤称“横坪”。通衢前后对开小门, 巷中相应留竖向天井, 以采光排水。横屋各房间门均朝巷道开。正屋从腋廊处开门通往巷。这样便以正屋的正厅为中轴线, 加上两侧的巷和横屋, 构成了一幢通称为“两堂两横”式房屋。这种民居还需要扩建的话, 便可在横屋外侧对称继续增加类似的巷和横屋, 这可相应称两堂四横、六横也可在正屋之前隔以天井、腋廊, 再建一栋三间或五间式正屋, 使原来的前栋和前厅变为中栋和中厅, 而后建的这栋则称为前栋和前厅, 同时再将两侧的巷和横屋向前推齐。这种由三栋正屋和两排横屋组成的房屋, 便称“三堂两横”式。这是此类民居中最具代表性的形式。

随着宗族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 三堂两横式还可扩建为“三堂四横”、“三堂六横”等等, 直至发展为民间所说的“九井十八厅”或“九厅十八井”这样的大屋场。实际考察中看到, 南康市凤岗镇的董氏祖屋, 是一座典型的“九井十八厅”民居。

2、文化特征

“门榜文化”是“厅屋组合式”民居最为显著的文化特点。“门榜”即在厅堂上方, 画一匾额, 书之四字或三字。“门榜”虽仅三四字, 但其内容丰富, 寓意深远。

“门榜”的内容大体上可分为如下几类:一是昭示本姓氏家族的渊源。如“江夏渊源”, 昭示了黄姓的发祥地是古代的江夏郡;“豫章遗风”, 昭示了罗姓望出豫章郡。二是显示本姓氏谱系的高贵家风或门第, 如孔姓的“泥山流芳”, 说的是春秋时期大思想家孔子诞生于山东的曲阜尼山, 其事迹和思想流芳千古。总之, 每一块门榜都是一部“微型族谱”, 是客家崇祖意识的产物, 也是我们研究家族史、客家迁徙史, 民族史的珍贵史料。现在这种门榜文化现象在上犹县仍然盛行。

另外“风水文化”在“厅屋组合式”民居中也起着主导的作用。过去, 每做宅居, 都要先请地理先生择基定向, 选择吉日动土、奠基、安门和上梁。房屋宅地大多取南北座向, 云:“座北朝南, 有食清闲 (音han) ;坐南朝北, 神仙住呒得”。

二、围屋式民居

围屋, 就是由厚厚的外墙包围着的屋子, 又称土楼、土围楼, 是赣、粤、闽边区客家人居住的主要建筑形式, 是客家民居的一种特殊形式, 它集家、祠、堡于一体, 集建筑与美学于一体, 是客家人在定居生活与活动的“化石”。

赣南围屋主要分布在“三南” (地方习称:“三南”, 历史上定南和全南主要由龙南析出) , 以及安远、信丰、寻乌的南部与粤东北交界处, 其中龙南县, 因围屋数量最多、保存最完整而成为赣南“围都”。

1、产生背景

(1) 宗族发展及其经济实力的增强

从唐宋以来迁入的客家族姓, 至明代中叶, 在赣闽粤边区定居已历六、七百年, 繁衍数十余代。他们的人口有了很大的发展, 宗族的经济基础也不断扩大。由于此时新经济因素的萌芽, 客家人除了从事传统的农业兼营家庭手工业外, 有部分人从事专门商业活动或外出以手工业谋生。不少宗族的经济实力也得到了很大的增强。如关西新围的建造者徐名均即做木材生意发家而后在老家龙南择吉地建造围屋。

(2) 连年不断的兵火

围屋是以强调防御功能为特点的民居, 其发生发展显然与兵燹和盗乱有密切关系。翻阅有关围屋的姓氏族谱, 也多有建围起因的类似记载。如, 于都马安乡的宝溪围, 据《宝溪钟氏八修族谱》中的《宝溪围序》载:“况迩年来, 贼盗蜂起, 举境仓皇, 或匿迹于深山穷谷, 或寄食于别邑他乡, 受尽风霜, 备历险阻;迨寇退返舍, 则室如悬磬, 糗粮尽为贼赍, 衣物皆为匪攫, 连年遇寇, 累岁不安。于是, 学琚始思固族之谋, 讲求御侮之法。”围屋修成后, “从此日上竿无惊, 白发高眠长乐, 一坊永保青山无恙矣”。

(3) 宗族间激烈的械斗

客家人受先祖士族门阀观的影响, 加之本身形成的坎坷历史, 遂形成了一种讲宗亲、重家族的传统, 但同时也使他们养成了好讼斗狠的恶习, 为了本姓宗族的利益, 往往不惜身家性命而大动干戈, 结下世仇, 乃至数十百年解。明代晚期以后, 由于大量闽粤客家迁回赣南, 于是激起新老客家之间、先来的和后来的客家之间争夺生存空间的矛盾。所谓“新老客家”, 是指回迁的客家人, 与赣南旧有的客家人, 因发展的历史背景和地理条件不同, 在文化习俗上, 已存些许差异。此为叙述方便, 便将明清时期迁入赣南的客家人称“新客”, 而将宋元时, 客家民系形成后, 一直逗留在赣南的客家人称为“老客”。因此, 宗族矛盾、土客矛盾十分激烈, 诸如山水田产, 风水屋场, 奸情斗殴之争等, 均可引发大规模的宗姓械斗。

(4) 城堡、山寨、村围的影响

赣南围屋之形成, 与赣南历史上的城堡、山寨、村围等官民建筑有渊源关系。

围屋与赣南历史上的城堡、山寨和村围均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从山寨、村围、围屋三者的外形看, 围屋显然脱胎于山寨、村围;而从安全便利来看, 围屋显然优于村围, 村围又优于山寨;从围屋的防御功能看, 围屋又受到城堡建筑的强烈影响。

2、结构特征

典型的围屋, 平面为方形, 四角构筑有朝外凸出一米左右的炮楼 (碉堡) , 外墙厚在0.8至1.5米间。围屋立面高二至四层, 四角炮楼又高出一层。外墙上一般不设窗, 仅在顶层墙上设有一排排枪眼, 有的还有炮孔。屋顶形式以硬山为主。围内必设有一至两口水井。围内一般为一孔, 大者则有两孔。围屋平面主要有“口”字和“国”字形两种形式。前者即除四周围屋外, 围内别无房屋内, 还建有一座带祖堂的厅屋组合式主体建筑, 小者或一明两暗, 但更多的是三堂两横中轴线对称式组合民居, 大者面积近万平方米, 关西新围就是典型的代表。

3、文化特征 (1) 构造艺术

围屋的建造者均为富商或地方名绅, 所以, 在建围时除考虑如何将围屋建得坚固、外, 还着意于如何将围屋建得气派和富丽堂皇。因此, 在围屋的构造艺术上, 往往竭尽精巧之能事。围屋的细部艺术, 主要表现在围内。因厅堂的好差或档次的高低, 往往代表着一围或一姓一房的脸面或地位。因此, 祖堂或厅堂中的梁架垫木、门窗额枋、柱联柱础、天花铺地等, 都会尽其资产之所及、毕其工艺之所能, 精益求精地进行装饰。

在空间的处理上, 围屋是集家、祠、堡于一体的设防性民居, 围内不仅设有水井和专门积屯粮草的房间, 甚至连“土地庙” (俗称“社公”) 也搬进围内 (一般设在围门内侧) , 以备敌人既使长困久围时, 也不误初一、十五照旧祈祷平安的活动。故某种意义上说, 它具有割据性, 只要将围门一关, 几乎就是一个独立王国。

(2) 宗族文化

围屋集家、祠、堡于一体的“聚族而居”的民居, 住在围内的居民, 都是某一个姓氏共同祖先的后裔, 围内人相见, 互以宗亲长幼相称。因此, 围屋维持着极强的“血缘性”, 保存着较为完好的“宗族文化”。

结语

相关文章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精选12篇)创新公共服务 第1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对国家或区域的技术创新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科技...

3
2025-10-24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精选9篇)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第1篇匆匆读后感500字_读《匆匆》有感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

1
2025-10-24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精选17篇)草莓教学 第1篇“风儿轻轻吹,彩蝶翩翩飞,有位小姑娘上山摘草莓,一串串哟红草莓,好像……”优美的歌词,动听...

3
2025-10-24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精选7篇)仓储类课程 第1篇物流产业是复合型产业,发达的物流能加速传统运输、仓储和零售等行业向现代物流服务领域延伸。...

1
2025-10-24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精选8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第1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作为诗性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审美批评,同文学艺术实践...

2
2025-10-2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精选6篇)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第1篇莲山 课件 w ww.5 YK J.COM 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二、试题所体现的新课程理念和...

4
2025-10-24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精选2篇)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第1篇常州市河海中学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 八(1)班创 文 明 班 ...

4
2025-10-24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精选14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第1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及签字样本兹证明为我公司财务负责人。特此证明。身份证复印...

3
2025-10-24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