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要求范文(精选3篇)
常规要求 第1篇
一、备课
1. 备课程标准。
教师要认真学习《英语课程标准》 (以下称课标) , 领会课标精神, 熟悉课标理念和要求, 把握学科重点, 明确教学方向。
2. 备教材。
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 了解编排体系、吃透教材要点, 把握教学重点, 化解教学难点;
3. 备考纲。
教师要熟悉中考和高考考试大纲, 以便在平时的教学中突出重点, 提高教学效率;
4. 备学生。
教师要熟悉学生情况, 了解学生需求, 指导学生学习, 解决学生问题;
5. 备教学目标。
对以上各方面的分析的目的是能够科学准确地确定模块、单元、和课时教学的教学目标。需注意的是确定的教学目标不要太笼统, 应科学、明确具体、有可达成行性且具有可检测性。
6. 备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的设计是一节课是否成功的前提和关键, 无论是借鉴还是独创, 教学活动的设计都必须适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水平, 体现教师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点。
7. 编写教学设计。
教师在完成以上各项内容的基础上, 应开始编制有自己风格和特点的完整的单元和课时教学计划;
8. 备课的一般流程。个人预备集体讨论个人二次备课。
二、上课
上课必须把握的基本原则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不可以讲代学。
1. 英语课堂上, 教师要尽量少讲, 不要把英语课上成知识课, 把更多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操练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上。
2. 上课教师必须讲时, 要做到语言精练, 坚持启发式教学, 面向每一位学生, 用好每一分钟;
重在夯实基础, 突出语用能力的培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关注学生的人格培养, 重在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 教师上课要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围绕课堂重点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4. 教师上课要教态亲切, 精神饱满, 尽可能使用英语组织教学。
5. 教师上课要合理使用现代教育技术, 教学容量要照顾到班上的多数学生, 教学节奏要和所带学生的认知水平合拍;
要有意识地给学生留有思考空间, 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作业布置与批改
1. 在布置巩固性作业的基础上, 教师要适当布置预习性
作业, 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2. 每一单元教师都要布置有利于学生口头表达和书面表
达能力提高的作业, 并且要有一定的量的保证, 以促进学生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原则上高中各年级每学期教师至少要学生完成10篇书面表达的作业。
3. 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 教师可以布置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作业;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实际, 提供菜单式作业供学生选做。
4. 对于布置的作业, 教师应该督促学生按时完成, 教师
必须认真批改, 及时反馈, 对于普遍性的问题, 教师要在班上讲评。
四、辅导
1. 教师应该组织班上学习好的学生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学
生, 让学习好的同学在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进步的同时, 复习巩固自己原有的知识, 会学得更加扎实;
2. 教师自己应该加强对班里中下等生的辅导, 使得面向每一位学生落在实处。
3. 教师应该注意与家长的联系, 让家长了解你的辅导计划及目标, 共同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和成长空间。
4. 对于班上的学有余力的学生, 教师应该指导他们制定更高的目标, 鼓励拔尖。
五、考核评价
1. 教师要不断同学生讲“考核是学生学习的一部分”, 指导学生自我评估, 帮助学生制订考前复习计划。
2. 教师命题时应以“新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材为依据;
既考查知识, 又考查能力;试题覆盖面要广, 贴近学生生活, 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难易适度, 针对性强;不出偏题、难题和怪题。
3. 试卷讲评者既可以是教师又可以是学生, 必须提前精心准备, 避免只读答案, 没有分析。
4. 对学生的评价要全面;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要结合;注重对学生平时表现的考查, 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开展课外活动
1. 教师要鼓励并指导学生成立英语课外兴趣小组, 以激发并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促使学生个性发展;
2. 教师要同学生一起制订课外活动计划, 帮助落实活动时间、地点;
3. 教师要指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完成高中各板块中的内容;每个模块选做一个课外自修项目;
4. 教师要安排专门时间, 让学生把课外活动的成果展示出来, 每学期至少要公开展示一个并给予评价。
七、结语
学生卫生常规要求 第2篇
爱护公共卫生 七条规定要做好
1、天天坚持早晚两打扫。(早上重点清扫,下午全面打扫。周一上午要增派值日生到环境卫生区打扫)
2、桌椅门窗要定期擦干净,卫生工具要排齐。
3、水沟要疏通,不留积水和垃圾。
4、人人要动手,积极消灭苍蝇和蚊子。
5、垃圾要倒在垃圾坑,不要边拿边撒,污染校园。
6、要经常注意保持公共场所的清洁整齐、不在黑板、墙壁、地板上乱涂乱画。
7、打扫班级和环境时,要注意周围环境、邻近班级公共场所的卫生,不得损人利已
注意个人卫生“四勤”、“四不”要做到
1、要做到“四勤”:勤洗手和剪指甲;勤洗澡和换衣服;勤洗手和理发;勤刷牙和漱口。
2、要做到“四不”:不喝生水;不随地吐痰;不乱吃零食;不乱扔果皮、纸屑。
**小学课堂常规要求 第3篇
一、课前准备:
1.教学设备:电教设备开启完毕,黑板擦拭干净。
2.上课前必须准备好本节课要用的所有学习用品,书本统一放在课桌左上角,文具盒横放在书本左上方,学具放在铅笔盒下方。
二、候课:上课音乐声响时,要立即进入教室“静息”安静等待老师上课。
三、问好:上课铃响,教师走进教室,环视四周,提示同学要上课了,待学生注意力集中到老师这里后,发出口令“上课”班长喊“起立”,全体同学立正向老师行注目礼,老师说:“同学们好”后,同学们齐答“老师好”,说“好”字时行鞠躬礼,“好”字结束后即站直,老师还礼后坐下。
坐下要安静、端正。四、坐姿:抬头挺胸身体坐直,双脚自然叉开与肩同宽,双手自然放上或放下,手里不玩弄小物品。
五、举手:右手自然举起,五指并拢,向上举直不离开桌面。
六、倾听:别人讲话时,要坐姿端正,专心致志地听。
应学会边听边想,思考别人说的话的意思,能记住别人讲话的要点。第三不打断同学的发言,等别人讲完后,再举手得到同意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七、阅读:读书时,双手握书,使书与桌面夹角成120度。
课堂阅读分朗读与默读。朗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用普通话读,发音标准,吐字清晰,声音响亮。不重复字句,不顿读,不指读,不唱读,不读断句。默读的要求是:保持安静、神情专注、态度认真、思维集中、动手动脑。八、表达:
1.要求大方自然,声音响亮,口齿清楚;低年级能说完整的话,中高年级能说完整、连贯、规范的(长)话。
2.表述形式:语言亲切,态度诚恳,便于交流。质疑时,用“为什么……”;“我有一个问题:……”;“请问#老师(##同学)等句式。回答问题时,用“读了这段话我知道(明白)了……”;“我是这样想的……”“我体会到……,我是从这段话体会到的……”等句式。参与讨论时,用“我认为……”;“我还认为……”;“我有不同意见……”;“我补充……”;“我们小组的意见是……”等句式。
3.到前面表达:走到适当的位置双脚自然站立,跟同学问好,目视同学,做到声音洪亮、落落大方表达。
九、质疑:要有充分的自信,敢于发表意见,不懂就问。
在学习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应该抓有意义的问题质疑,提高自己的质疑能力。十、执笔姿势:笔杆与练习本平面呈60度夹角,食指较大拇指稍低,握笔点与笔尖距离保持3-4厘米。
(拇指食指捏住笔,中指抵住笔杆底。余下两指紧相依,指离笔尖一寸余。)十一、书写姿势:身体正,脊柱直,两臂平放桌上,不耸肩,不歪头,不伏在桌上,大腿呈水平状态,两足着地;
眼离书本一尺,身离桌子一拳,手离笔尖一寸;写字时要把练习本放在胸部正前方,左手按住练习本,右手握笔,做到笔画清晰、字体规范。十二、阅读姿势:端坐朗读,双手捧书,在身体正前方,拇指扣压课本,书与桌面大约成45度角;
站立朗读,左手捧书,右手拇指和小指扣压课本;默读批注,课本平放展开于桌面,左手轻按课本,右手拿笔圈点勾画;拿书放书做到毫无声息。十三、讨论:轻声讨论,积极发言,注意文明用语;
讨论时注意倾听,不随便打断他人的发言,待后可以补充。十四、合作交流:
1.认真听清老师提出的问题,先独立思考解决的方案。
2.在组长的组织下,认真听取同伴的意见,并准备好自己对同伴发言的评价。
3.在组长的安排下,积极主动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4.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合作技能。(听取、说明、求助、反思、自控、帮助、支持、说服、建议、协调)
5.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努力培养自己的合作意识。
6.认真听取同伴、组长、教师的评价。
十五、作业:要养成爱护簿本的良好习惯。
作业时坐姿端正,努力做到“三个一”。作业必须按时、认真完成并及时订正,课堂作业尽量当堂完成。十六、下课:听到下课铃声,当老师宣布下课时,由班长口令“起立”,学生:“×老师,再见”,老师:“同学们再见”互致敬礼,然后学生整理好桌面上的所有书本放入抽屉,摆齐桌、凳,离开座位后必须把凳子靠入课桌下。
十七、室外上课:前一节下课就做好准备,没有课间休息,由课代表(或班主任)组织去完洗手间直接排队到活动室上课。
排队行进间不大声喧哗,做到安静有序去上课。十八、课后规范
1.宣布下课前,每位任课老师要叮嘱学生快速收拾整理本节课用具,把黑板擦拭干净,并准备好下节课的学习用品。
2.老师示意下课后,班长发“起立”口令,师生相互问好。老师走后,学生方可离开座位,不得一哄跑出教室,教室内要始终保持安静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