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的职业防护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护士;职业危害;防护
Nurses' occupational harm and its protection
GUAN Yanhua ZHAO Mingyao
Basic Medical College of 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 450052,China
[Key words] Nurse;Occupational harm;Protection
随着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和对医院职业危害的认识,医务人员自我防护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充分认识医院职业危害的存在,掌握医院职业危害的特点和致病规律,有助于实施有效和必要的防护措施。降低职业危害的发生,不仅为了自身不遭受医院职业危害所致的损害,而且还关系到所有其他接触人员的利益。
1 医院职业危害范围和种类
由于医院职业工作的特殊性,涉及面很广,医院职业危害种类很多。护士的职业危害大致可分为四大类:物理性危害、化学性危害、生物性危害和心理社会性危害。
1.1 物理性危害
物理性危害可分为运动功能性损伤和物理刺激。有些物理性危害如医用仪器漏电、高压氧舱燃爆等易被医护人员所警觉;有些物理性危害如运动功能性损伤、电磁辐射和低噪声等在平时易被医护人员所忽略,等到出现严重损伤时才有所意识。
1.1.1 运动功能性损伤 运动功能性损伤最为典型的是腰背痛,是一种较常见的职业相关性疾病。发生原因主要是护士常期处于一种超体力和持续弯腰状态,如弯腰为患者进行护理,搬运患者、为患者翻身等。这种职业状态可导致护士的腰肌和韧带的损伤。
1.1.2 物理刺激
1.1.2.1 电离辐射 现在医院里,除了人们熟知的X光机、医用同位素源外,尚有大量功率强弱不等的电子仪器,它们可产生射线和电磁场,激发空气中气体电离,产生氮化物、臭氧、自由基等有害物质,少量多次接触就可致突变、致畸和致癌。
1.1.2.2 针刺伤 护士工作量的2/3是注射,针刺伤是护士最常见的伤害之一。急诊护士针刺伤的发生率为90.3%[1]。其最大的危害不是对皮肤和其他组织的损伤,而是生物性感染的传播。目前已证实有20多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接触传播,其中最常见、危害最大的是HBV、HCV、HIV[2]。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ontrol disease center,CDC)监测统计,每年因感染血液传播疾病而死亡的医护人员超过数百人,其中护士占63%[3]。
1.1.2.3 噪声 病房的噪声来源于患者的呻吟,工作人员、探视陪护人员对话,电铃、电话、电视、物品、推车及仪器的移动声,机器、空调、监护仪及其它机械性声音等。据测各类报警噪音在53~73 dB,呼吸机在65 dB[4]。环境噪声超过50 dB将影响睡眠和休息,70 dB时干扰谈话,造成注意力不集中、心烦意乱、记忆力减退、神经衰弱,护士容易出差错,同时也使胃分泌下降、内分泌失调、性功能紊乱[5]。
1.1.2.4 微小气候 指护理人员工作环境的气象条件,如:空气的温度、通风情况、热辐射、热量的消耗、衣服的热阻等。不适宜的微小气候可造成健康的损害。供应室、手术室等场地长期使用热力灭菌方法,干热和压力蒸汽灭菌器在使用过程中所散发的热量使室内温度明显升高,供应室的护理人员长期处于一个高温高湿的工作环境和自然环境温度的变化交替中。洗涤工作是供应室工作程序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即使在寒冷的冬季供应室的护士亦不可避免的接触冷水。急剧的冷热交替,会使机体组织器官出现血管的收缩和再舒张,产生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从而激活氧自由基、钙超载和中性粒细胞,造成机体的损伤。由此可见,寒冷和潮湿也是危害供应室护理人员身体健康的因素之一。
1.2 化学性危害
1.2.1 消毒剂和防腐剂 医院长期使用的含氯消毒剂、甲醛、甲苯、戊二醛、乙醇等都是挥发性化学制剂,可通过皮肤、呼吸道和消化道等途径进入人体,对机体的生殖、发育、血液系统、免疫系统等产生多方面有害性影响。消毒剂还可致支气管哮喘、诱导机体突变和致癌等[6]。
1.2.2 麻醉剂 机体内安氟醚、异氟醚等吸入麻醉剂,大部分以原形从肺排除,少量经手术创面、皮肤、尿排出体外[7]。手术患者中大部分接受静脉复合麻醉,拔管后均直接送入病房监护。患者所处环境相对密闭,排出的带有麻醉剂气体并不能很快流通出去及医护人员近距离处置患者,都会较多的吸入此类气体。长期吸入被安氟醚污染的空气可造成肝脏损害、免疫功能下降等[8]。护士接触麻醉性气体,有引发自发性流产、胎儿畸变和生育力降低的可能[9]。
1.2.3 化疗药物 化疗药物抑制骨髓造血功能,使白细胞下降、生殖系统损伤、皮肤过敏、致畸、致癌和致突变已被公认。在许多医院,无特殊配制化疗药物设备,配药时挥发至空气中的药物微粒通过皮肤、呼吸道、消化道使护士被动吸收。孕妇接触抗癌药物可导致妊娠并发症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增加[10]。
1.2.4 患者体液 患者的胃液、血液、尿液、胆液、粪便等都对护士产生不良刺激,同时也增加感染机会。在ICU病房,尿液、血液、痰液的溅落率分别为38%、26%、13%,平均每月溅落40次/床[11]。
1.3 生物性危害
在未经诊断和病因不明的情况下,患者无意识地把病原体带入了医院,导致在医院流动人群之间的传播。接触患者具有传染性的血液、体液、尿便、胸腔积液等分泌物,手术切下的标本,被污染的器械、敷料、针头等,若不注意防护,不仅可造成自身感染,还会成为传染媒介[12]。同时,医院人群密集,人群流动性大,护士在与患者面对面近距离和频繁的接触中,容易经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径受到如:流感病毒、风疹病毒等感染,特别是SARS,在流行早期,由于对其认识不清,未加严密防护,较多医护人员被感染,是呼吸道传播的典型病例。2003年5月6日,北京首次发布SARS疫情分析,截至到5月6日,北京确诊SARS患者1 897例中,其中医护人员感染有335人,约占18%,居感染人数类别的首位,并持续一定时间。对于妊娠期护士来说,受污染后的补救措施受到诸多限制,被感染的概率也因此而显著增加。一些病原体可在胎盘上形成病灶,破坏绒毛结构,从而感染胎儿[13]。
1.3.1 传染性肝炎病毒 生物性危害最常见、危害性最大的疾病类型是乙型病毒性肝炎和丙型病毒性肝炎[14]。世界卫生组织的一篇综合性报道指出,医院工作人员(包括护士)中乙型肝炎的感染率比一般居民高3~6倍。
1.3.2 HIV病毒 据报道,美国1981 ~ 1993年发现的30万AIDS患者中,已有20万死亡,其中6.0%是卫生工作者,在受感染的卫生工作者中,护士占63.0%[15]。
1.4 心理社会性危害
1.4.1 医院生物性危害后的心理打击 当护士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时,尤其是暴露于HBV、HCV和HIV感染患者的血液、体液时,多数人心理会受到严重损伤,表现为悲伤、恐惧、消极无奈等,甚至影响工作、生活、家庭等。
1.4.2 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心理压力 从事护理工作的几乎都是女性,她们平常工作繁杂,在家庭要承担更多一些的家务劳动和抚养教育子女的义务,加上住房条件、晋升等相对处于劣势,增加了护士的后顾之忧,身心疲惫。
1.4.3 医院暴力侵犯形成的心理压力 酗酒就医人员、病故后家属冲动、患者医疗意外后、精神病患者等常将护士作为直接暴力的对象。国际护士会(ICN)指出和其他行业相比,护士可能受到暴力比其他行业多3倍。暴力严重影响了护理人员的士气、直接威胁护理人员的人身安全健康。
1.4.4 怀孕期护士职业压力形成的心理风险 占据临床一线的多为年轻护士,其中一些面临成家生育的问题。在怀孕到生育时还有很长一段时间需保持工作状态。护理工作的特殊性、高负荷、高责任、高风险性使护士产生职业倦怠,情绪变得不稳定。而稳定的个性有助于怀孕的护士身心发展,能保证她们平稳地度过孕期,同时也将对胎儿的身心发育产生积极的影响。
2 医院职业危害的发生原因分析
2.1 护士自身保护意识淡薄
在一些医院特别是基层医院,护士本身的防护意识淡薄,缺乏相关知识宣教和培训。蔡志翔等调查241名护士发现,高达51.1%的护士在输液、注射等操作中从不戴手套。而护士不戴手套的原因是“操作不方便”占84.6%,是医院没有要求的占15.4%,这反映了护士的防护意识淡薄和管理人员缺乏全面性防护的管理理念[16]。
2.2 医院对职业危害的防护意识不够全面
医院对职业危害的防护意识不够全面,在传染科和有医源性辐射源的地方,给予重视和防范,在其他地方和对其他人员就比较疏忽,要求和管理不严格。表现为缺少对全院范围内各科室部门职业危害的分布状态掌握和防范应对措施;缺少相关知识培训;缺少必要制度和人员督察落实;缺少定期总结和预警提示,从而使得护士和其他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缺少必要的警觉,大大增加了遭受各种医院职业危害的机率和严重程度。有调查显示,只有7.3%的护士知道正确的洗手方法,远远低于国内报道的护理人员对正确洗手方法的知晓率(44.2%)[17]。相关知识的缺乏,大大增加了护理人员遭受医院职业危害的机率。
3 医院职业危害的防护和补救措施
3.1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职业危害重在防护,而防护的关键则是安全意识的培养。一是护理学院开设护士职业防护课程,从职业生涯开始,就注意培养护士的安全防护意识和方法;二是加强临床护士的防护培训,发现和改变护士的不安全行为,强化安全防护意识和安全防护行为的结合。
通过专题讲座等形式,详细了解本部门工作中存在的职业性危害,特别是各种污染或感染的方式与途径及医院感染的危害性,掌握正确的自护措施,减少各种危险因素的伤害。因为护士短缺较为严重,难以让护士离岗培训,可鼓励护士在线学习,大量的护士不必脱离临床就可参加学习。
3.2 建立健全医院职业危害防护的规章制度
组织专家和一线工作人员摸底排查医院职业危害,有针对性的制定关于医院职业危害的规章制度,制度内应包含医院职业危害因素的来源、生物特性、传播途径、预防要点、处理要点及医护人员遭受医院职业危害后的补救措施和方案。规章制度建立之后,在医院的发展过程中要根据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不断完善,并设置专业部门专业人员对规章制度的执行进行监督和指导,有关情况适时通报全院各部门,以便指导正确应对医院职业危害。
3.3 物理性危害的防护
3.3.1 开发或普及智能型护理器材 减轻劳动强度和一些重复操作,在有限的资金条件下尽可能完善医疗设备和防护设施。对科室使用的仪器、设备定期进行普查、检修,陈旧性噪音大的仪器设备尽量淘汰,器械车轮定期上润滑剂,以减少噪音。条件许可,引进或开发机器人替代护士完成简单的操作,如将必需品从保护区运输到隔离区传递给患者、病区智能对讲呼唤系统、输液自动报警系统[18]、卡内基梅隆大学和密歇根大学研制的应用于护理之家的机器人援助系统[19]、爱尔兰人研制的机器人VA-PAMAID[20]以及日本人研制的机器人RFTD[21]和行走援助者[22]。
3.3.2 放射线和电磁辐射的防护 在近距离接触患者时要做好个人防护,要穿铅衣,佩戴眼镜,戴铅脖套及铅帽。对室内强电磁辐射源应设立隔离板(罩)或远离人群。
3.3.3 针刺伤的防护 护士应注意日常操作安全,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标准预防的原则:①使用尖锐器械时,要特别小心,戴双层手套,以减少进入体内的血量[23];注射或穿刺时,先检查针头是否安牢,手绝不可置于针头前方,操作完毕用消毒干棉球压住针眼,手不可接触针头,针头向下直接放入耐刺的硬容器中,进行毁形处理。②使用防刺渗收集容器处理使用过的针头[24];现已证明,防刺渗容器的使用,使针刺伤的发生率降低了50%。
3.3.4 环境因素的防护 对高温、噪音、寒冷和潮湿的环境可采取一些防护措施,如消毒间要宽敞,安装排气扇,有条件的可安装消音设施。冬季洗涤时最好用热水。高温的环境可安装空调。为了降低污染微生物形成的气溶胶在空气中散布,可使用含氯消毒剂通过超声雾化进行空气消毒,并做到定时通风,同时定期消毒、擦洗病房内的桌椅。
3.4 化学性危害的防护
3.4.1 化学消毒剂的防护 选择合适的化学消毒剂浸泡被污染的医疗器械,了解消毒剂的理化性质,配制时戴手套和口罩等防护用具。定期开窗通风换气或安装空气净化装置,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盛放消毒剂的容器要配备容器盖,避免消毒剂的挥发。这样既可以保证消毒剂的有效浓度,又减少了对身体的危害。
3.4.2 化疗药的防护 肿瘤治疗机构一定要组织和制定严格的防护政策和方案,提供安全的防护用品、设备和环境,教育和培训从事该工作的人员。配制对人体影响较大的药物也应参照化疗药的冲配规则进行。
3.5 生物性危害的防护
凡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污染的医疗用品时均应戴手套。眼睛、面部应避免溅到感染性血液、体液,必要时除戴口罩、帽子外,还要戴防护面罩。洗手是阻断接触传播,预防医院感染的有效方法。
3.6 心理社会行为危害的防护
3.6.1 心理护理 护士应主动学习有关心理学知识,掌握有效的心理调节方法。经常与同事、朋友沟通交流,以驱除心中的郁闷及工作中的不快,努力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必要时就诊于心理医生。
3.6.2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护患关系贯穿于护理的全过程,护理人员在自身的应对中应增强服务意识,根据患者的性格特点和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手段,选择适当的交流方式,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加强法律意识的培养,规范护理行为。
3.6.3 对医院暴力行为的防范 医院应加强护士应对暴力的能力培训,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相关政策及制度及能力方面的培训。另外,医院环境及工作场所的设置中护士台与医院保安部门之间的监控和报警系统;门卫和保安有义务限制探访者的数量,甄别和阻止有暴力和不良动机的人员进入医院和工作场所;并通过卡控通道来限制公众在医院的活动范围,这些也都是有效防止医院暴力发生的硬条件。鼓励和帮助护理人员在人身受到伤害时寻找法律帮助,而不应是劝说她们忍受委屈、息事宁人。
3.7 参加职业性损伤保险
护士职业性损伤是一种潜在的职业风险,一旦发生,其身心两方面所承受的打击是非同一般的。大力提倡医院为工作在临床一线的护士参加职业性损伤保险,以减轻护士的心理损害。
3.8 护士孕期的职业安全保护
护士孕期的职业安全与健康,是目前医院常见而不可回避职业安全问题,而且也是社会问题。针对目前我国孕期妇女劳动保障问题制定的相关政策时间已久,这明显与当前国情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已不能适应,应做出相应的调整。医院在充分服务好患者需要的同时,也应保护好每一位处于特殊时期的护士的健康和安全。
4 结论
综上所述,护士的职业危害主要包括物理性危害、化学性危害、生物性危害和心理社会性危害。对于这些危害,已经引起国内外的关注。相关医疗机构也采取了一定的防治措施,大大降低了这些危害因素的伤害。但是由于医院内各个科室收治的患者和科室设置的不同,各个科室护士所遭受的危害及其程度就有所区别;护士年龄、性格类型、职业情感、学历及工作年限的差别,与所遭受的危害及其程度也有所差别;再加上相关经费的不足等,制定全面科学规范的职业危害防范措施和处置予案,更有效地降低这些危害因素的影响,值得在不断的实践中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 惠晓芳.急诊护士针刺伤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J].现代医学,2007,35(6):491-492.
[2]于蕾.临床护士针刺伤的原因分析与防护[J].当代护士,2009,(12):95-98.
[3] 向艳君,赛冬红,罗彦丽,等.ICU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分析及安全防护措施的进展[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4):44-46.
[4] 刘英,张春菊.外科护士职业危害因素与防护[J].中国医学杂志,2008,6(12):21-23.
[5] 周春华,邹碧荣,喻谦.浅议影响护士身心健康的职业危害因素[J].护理学杂志,2004,19(20):65.
[6] 凌瑞杰,喻维,汪毅.医院环境中的职业危害因素与防治对策[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6,17(3):41-43.
[7] 景华.使用外科重症监护与治疗[M].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442.
[8] 张雪寒.手术室职业性危害及护士的自我防护[J].中国实用医药,2007,2(35):200.
[9] 杨亚红.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与防护策略[J].吉林医学,2008,29(4):344-345.
[10] 谢金辉,王建瓴,李海燕,等.职业接触抗癌药物对护士升值结局的影响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01,19(2):87-90.
[11] 张锦.ICU护士心身健康状态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1988,33(2):106.
[12] 王红,陆卫国.护士职业危害的调查及防护对策[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5,18(4):474-475.
[13] 郑修霞.妇产科护理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99.
[14] 杨玉莲.护士面临的职业危害[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0,19(9):433-434.
[15] 白雪,赵新汉.论艾滋病综合防治的紧迫性[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3,13(2):31-32.
[16] 李映兰.美国护士的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预防[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8):633-634.
[17] 蔡志翔,李宛,李恩慈.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的调查研究[J].护理研究,2005,19(8):1440-1442.
[18] 张光慧,赵庆华,曹松梅,等.重庆市护理人员血源性疾病职业防护认识的调查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7,29(13):1348-1350.
[19] Sun Lining,Zhao Jianwen,Du Zhijiang,et al.Development of a nurse robot serving in infectious disease isolation wards[J].High Technology Letters,2007,13(3):261-266.
[20] Pineau J,Montemerlo M,Pollack M,et al.Towards robotic assistants in nursing homes: challenges and results[J].Robotics and Autonomous Systems,2003,42(3):271-281.
[21] Lacey G,MacNamara S.User involvement in the design and evaluation of a smart mobility aid[J].Rehabilitation Resources Development,2002,37(6): 709-723.
[22] Vladimir K,Chaitanya G,John N,et al.RFID in robot-assisted indoor navigation for the visually impaired. In:Proceedings of 2004 IEEE/RSJ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Robots and Systems (IROS) [M]. New York,2004:1979-1984.
[23] Oscar C,Yasuhisa H,Kazuhiro K.Control of walking support systems based on variable center of rotation. In: Proceeding of 2004 IEEE/RSJ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Robots and Systems (IROS) [M]. New York,2004:2289-2294.
[24] 洪学仁,邓艳辉,蔡太生.医护人员操作中被针头刺伤情况的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2,17(6):449-451.
(收稿日期:2011-10-09)
护士的职业防护分析范文第2篇
随着不断更新的各种医疗设备、一次性医疗用品、新的化学药物、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护士的工作暴露于各种职业损伤因素之中,其中包括生物性因素、化学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心理社会性因素。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职业损伤的危险正在不断增加,护士的职业安全越来越受关注,通过各种措施加强职业防护,保证护士的安全与健 康,已成为护理工作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一、职业损伤因素
1.生物性因素 1.1病毒
病毒是最常见的生物性危险因素,临床上以乙肝、丙肝、艾滋病毒为主。国内大量研究证实护士是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发生的最高职业群体,护士锐器伤的发生率为79.36%~92.3%,被乙肝污染的针 或锐器伤后的相应感染率为6%~30%. 1.2细菌
护理工作中常见的致病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等广泛存在于各种分泌物、排泄物及患者用过的器具和衣物中, 通过呼吸道、血液、皮肤等途径感染护士。
2、化学性因素
护士在日常工作中,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接触到各种化学消毒剂而使自身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如:甲醛、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等。
3、物理性因素
临床护士在工作中,体力劳动多,强度大,下腰背疼痛、静脉曲张很普遍。护士常需要定期消毒病室,不可避免要接触紫外线,可能 会造成皮肤红斑、紫外线眼炎等不良反应。
4、心理社会因素
在工作领域中存在着很多负性因素,会直接影响到护士的心理和工作行为,护士往往保持着谨慎的态度,会带有紧张情绪。
二、防护操作措施
1、切断传播途径的防护措施 1.1洗手
洗手是预防传染病传播的最重要措施之一,在医院内非紧急情况下,护士在护理患者前后,无菌操作前,接触患者后等均应认真洗手,洗手时应掌握正确的“六步”洗手法。如果手被体液或人体组织污染, 应在安置患者于安全的环境中后,立即用肥皂和水清洗,必要时用消毒液泡手。
1.2戴口罩及防护目镜
戴口罩及防护目镜可以防止悬浮在空气中的含有病原微生物的飞沫吸入和阻止感染性血液、体液、碎屑等物质溅到医务人员眼睛、口腔及鼻腔黏膜。口罩经常清洗、消毒;口罩变湿后或被血液、体液污染后要立即更换;口罩应盖住口鼻部,不能挂在颈上反复使用或备用, 口罩两面不能混用。
1.3戴手套
戴手套进行相关操作既可以保护患者免受感染,一旦针刺伤发生后也可以减少体液进入人体的量而减少职业感染的机会,有研究表明: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 套时可能减少50%以上。操作中手套破损应立即更换,脱手套后仍需彻底洗手。
1.4穿、脱隔离衣
正确穿脱隔离衣既可保护工作人员或患者,避免相互间交叉感染,又可避免无菌物品或无菌区域被污染。隔离衣每天更换,如被血液、 体液污染后或打湿后应立即更换。
2、控制感染源的防护措施
2.1隔离已感染的患者及病区携带者
控制感染源的主要措施是隔离,不同疾病的传播途径不同,其隔离措施也不同,不同种类的隔离均应严格遵守隔离原则。 2.2按规定程序处理污染物及废弃物
所有医疗废物,包括一次性锐利器械、各种废弃标本、感染性敷料及手术切除的组织器官等,都应放在有标记的塑料袋或专门容器内,送往规定地点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医护人员误伤或在运送 途中流失。
2.3环境储源的防护措施
医院环境的清洁和消毒是控制感染传播的基础,在有明确 感染源存在的情况下,应采取措施进行随时和终末消毒。
3、保护易感人群
护士与患者或病原携带者接触密切,极易受传染。因此,通过改善营养,提高自身非特异性免疫力,有计划进行预防接种,提高主动和被动的特异性免疫力,加强个人防护和药物防护,减轻护士的工 作压力,改善精神面貌,从而减少职业伤害。
三、职业防护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合理的人员编制
2、充分重视防护用具
数量充足的防护用具,是防范护士职业伤害的重要工具。
3、切实增强职业防护意识
护士在临床一线是各种操作的执行者,最易受到职业暴露的伤害,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各种因素的潜在职业性伤害,加强防护知识教 育,增强自我防护意识,制定护士职业暴露的防护措施,以保证临床护士的身心健康。
4、建立健全职业伤害报告和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护士职业伤害报告和管理制度,建立起救助及时、管理科学、操作规范、保障有力的护士职业伤害预防、报告、救助、保险 及赔偿机制,是减少护士职业伤害的根本途径,也是促进和完善现代医疗体系建设的重要手段。
手卫生
主讲:罗 荣
医生、护士作为与病人接触最多的医务工作者,做好手卫生,可减少1/3的医院感染,减少国家资源浪费,同时也减轻病人的经济负 担和痛苦。
1、 手卫生现状及存在问题
1.1 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低 主要表现为洗手意识薄弱。 1.2 工作繁忙时手部细菌量成倍增加,从而使医院交叉感染的机会大大增加。
1.3 对手卫生的认识误区 大部分人认为戴手套可避免手污染,甚至戴一副手套为很多病人操作。其实戴手套只是手卫生的辅助手段,只戴手套而不注意手卫生的做法只是保护自己而不能避免细菌的传播。
1.4 客观因素影响医护人员洗手的效率 部分医疗机构洗手设施不完善,这主要是由于过去对手卫生重要性的认识不够所致。 1.5 手卫生经费支持乏力 1.6 手卫生监督监测不到位 2 、手卫生预防与控制措施
2.1 加强宣传培训 要求医务人员掌握并熟练应用六步洗手法,张贴六步洗手法彩图,提醒医务人员勤洗手、正确洗手。同时应将手卫生纳入医务人员“三基三严”培训与考核内容,不断强化其对手卫生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的意识与知识水平。 2.2 改善手卫生设施 医院应加大经济投入和支持力度,改善手卫生设施,充实洗手设备,增加洗手池的数量,配备非手触式水龙头开关,特别是高危科室,使医务人员做到洗手高效、方便易行,从而提高洗手依从性。
2.3 大力推广速干手消毒剂的使用
2.4 加强监督 监测与指导 3 、手卫生注意事项
对手部皮肤进行清洁与消毒,可有效地减少或消灭细菌,通常采用的方法有二种,即机械清洗法和化学消毒法。手部卫生清洁经常疏忽的地方:拇指、手指之间、指尖、手腕;注意随时清洁水龙头开关(最好装感应水龙头),水流不可过大,以免溅湿衣服;用于洗手的肥皂或者皂液应当置于洁净的容器内,容器应当每周清洁和消毒,禁止将皂液直接添加到未使用完的取液器中,使用的固体肥皂应保持干燥;手洗净后一定要用一次性纸巾或干净的毛巾擦干双手,集体采用一块毛巾会造成大量病菌积聚在毛巾里,导致相互感染,应禁止使用。
护患沟通技巧
主讲:陈晓云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交换意见、观点、情况或情感的过程。沟通与交流普遍应用于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但是对护理工作来说,沟通却有着特殊的意义。作为一名护士,只有掌握了沟通交流的原则,并能恰如其分地运用一些沟通的技巧,才能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才能取得病人的信任,从而获得与病人有关的全面的、有用的信息,制定出适合个人特点的护理计划,使患者处于一种最佳的身心状 态,帮助病人早日恢复健康
1、护患沟通的原则
1.1 首先赢得患方的信任 护患沟通的实效取决于患者对护士的信任程度,微笑接待患者是护患之间沟通的桥梁,自身着装整洁,言行举止端庄,以及良好的气质、风度都能拉近与患者的距离,它可使患者产生安全感和被尊敬感。同时,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坦诚,乐于助人和富有同情心,这样可使患者产生愉快感、依赖感。在实际操作中要以娴熟的业务技能让患者放心、满意。在此基础上,患者对护士有了良好的心理定位,在沟通中自然愿意交流,愿意同你接近。
1.2根据不同性格、年龄层次,采用不同方式沟通 护患沟通的方式因人而异,沟通前护士应了解病人知识水平,理解能力,性格特征,选择对方易于接受的形式沟通。
1.3掌握恰当的沟通时机 我们在术前一日及患者进手术室前与患者进行心理沟通,可明显减轻患者对手术的紧张情绪。与患者交流方式可灵活多样,如在为其做治疗及护理中,可以边操作边交流,这 样既分散了患者的注意力,又达到沟通的目的。 2 、护患沟通的技巧 2.1 言语沟通的技巧
2.1.1 恰当运用沟通语言 一是运用礼貌性语言;二是运用安慰性语言;三使用鼓励性语言;四运用劝说性语言;五是运用指令性语言。说话时的语调、强度、以及抑扬顿挫等超语调性提示都会帮助我 们表达语言,使用得当,也会增强沟通效果。
2.1.2 避免运用对沟通不利的言语 沟通过程中,护士应做到该说的说,不该说的坚决不说。一是要避免刺激性语言,病人往往缺乏专业知识,又处在特别焦虑和恐惧的心理状态下,如果受到训斥、指责、讥讽等不当语言的刺激,很容易造成不可弥补的后果。二是避免消极语言。病人是脆弱的,特别是在损伤较大的医护措施面前往往举棋不定,护士一句无意的消极提示,有可能催毁病人的勇气,丧失治疗的信心。三是避免应用造成负面作用的暗示语言。病人唯恐患上“绝症”,又怕大家瞒着他,这样患者往往过于敏感地从其他人的言语、表情上捕捉信息,护士与家属窃窃私语式的谈话,被患者发觉,极易被病人误认为有情况瞒着他,患者从他们的谈话判断自己的感觉是正确的,因此对病人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这些都应在沟通中避免。 2.2非言语沟通技巧
非言语的信息传达包括眼神、表情、动作等,在沟通中所起的 作用是言语不能代替的。 2.2.1 护士的仪表
2.2.2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是沟通交流中最丰富的源泉。 2.2.3目光的接触 目光的接触通常是希望交流的信号。 2.2.4 触摸 触摸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是一种很有效的沟通方式。
3、 促进有效沟通交流的技巧
护士的职业防护分析范文第3篇
【摘要】为提高ICU护士对职业危害的认识,提高职业防护意识,从医源性损伤和社会心理因素等方面对ICU职业危险因素进行论述,并提出相应的防护对策,以引起广大护理同行的关注,促进ICU更好更快的发展。
【关键词】ICU; 护士; 职业防护
ICU是收治各类急重症及多系统功能衰竭,需要高技术手段严密监护的专科病房。ICU内的工作环境相对封闭,监护的病人具有疾病种类多、无人陪伴等特点。这样ICU内的护士就不可避免的接触患者的各种体液、化学消毒剂和浓度较高的有毒气体、噪音、放射线等多种有害因子。使得ICU护士成为高危群体。若不注意个人防护容易造成职业性损伤。目前这种危害因素逐渐呈现隐匿性和多元化的特点,其危害也向以远期作用、慢性作用、多发病为主转变[1]。所以ICU是职业损伤的高危科室,其职业防护也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关注。现将ICU护士职业危险及防护进行论述。
1 危险因素
1.1 医源性损伤:
1.1.1 针刺伤: 护理人员在进行各种操作过程中,经常有在锯安瓿、拔护针帽、及锯砂轮过程中皮肤划伤及针头刺伤等事发生,尤其对烦躁的患者,由于病人躁动致使一些血液、体液因碰撞溅到试管外,造成直接接触而污染。在ICU危重病人中往往有在各种注射的情况下,为了方便节约成本,绝大多数仍使用肝素帽,在反复多次穿刺过程中而造成扎伤或皮肤粘膜刺伤,而后有可能接触患者带有传染源的血液和体液。在各种操作后处理各种医疗器具物品时的分离、浸泡、收集、毁形过程中更易导致护士被锐器损伤。
1.1.2 放射线: ICU术后的患者由于病情危重几乎所有病人均需每日床旁摄片1-2次。护士在监护危重病人过程中由于患者病情危重不能离人,护士通常在无防护设备的情况下长期接触x线,造成损害。会使人产生疲乏无力、记忆力减退、睡眠障碍、头晕、恶心等症状。血液检测发现白细胞有不同程度下降[2]。
1.1.3 环氧乙烷:ICU使用的无菌物品大多经过环氧乙烷消毒灭菌。它是一种强烷化剂,在杀灭微生物的同时消毒灭菌物品上,残留的环氧乙烷也会给人体带来一定程度毒害(环氧乙烷本身的毒性灭菌后二次生成物的毒性)。研究表明环氧乙烷不仅具有急性毒性还具有致突变和致癌变作用[3]。还有报道认为长期低浓度接触环氧乙烷能损害人的识别能力[4]。
1.1.4 噪音: 因为ICU集中了先进的医疗仪器设备,各种仪器报警声、加上病人的呻吟声、相互间的干扰声、及不良灯光的刺激、还有频繁的夜班,均可导致护理人员心身疲劳,使其注意力难以集中,操作中准确性下降[5]。
1.2 社会心理因素
1.2.1 身心危害: ICU本身就是一个随着科技发展仪器更新抢救治疗手段层出不穷的地方。这样就给护理人员提出新的挑战,ICU护士经常是在应急的情况下完成各种抢救工作,需无条件的全身心投入。工作的持续紧张和刺激导致一定的精神压力,加上ICU护士还要面对来自生理家庭等方面的壓力,会出现精神不稳定、心烦意乱现象。国内外有研究显示[6],从事ICU工作的护士心理健康程度普遍下降,甚至出现抑郁。
1.2.2 传统意识:ICU内还存在着这样一些错误的观点:如不怕脏不怕感染才是好的医护人员,如果戴手套和口罩可以拉大患者和护理人员的距离。在为气管插管病人吸痰时,不戴口罩造成气道分泌物由插管中喷出造成污染。接触血液操作:如更换引流瓶时、静脉穿刺时、也不带手套,加之护士工作量大也不习惯戴手套操作,认为戴手套影响操作,甚至有些护理人员在有些皮肤损伤时也在无保护状态下进行各种操作等等。这些都忽视了自我安全的防护意识。
1.2.3 领导管理意识: 一味强调成本管理,为了节约成本开支,对一些临床护理安全用具未在临床广泛推广使用。有些高危感染因素在工作中没有严格控制:如接触病人血液体液时应戴手套,有传染性可能的注射时没有使用安全型静脉留置针,平时工作中只注意了成本管理而忽视了职业安全防护等等。
2 防护对策
2.1 更新观念: 护士长在职业防护的管理中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实施各项治疗的过程中明确医护人员是科室重要的资源,所以为了关爱病人首先要关爱自己。在注意保护病人的同时更应注意保护医护人员并在此前提下考虑成本节约。
2.2 改善工作条件:合理的按护理人员比配编制护士,在ICU护士编制最低应按床护比1:2,防止因繁重的超负荷工作和频繁的倒班造成疲劳而引起职业损伤。有条件者ICU护士应在工作1-2年后到普通病房进行适当调整。使护士感到领导的关心和尊重,有利于平衡心态,恢复体力和培养对工作的热爱。
2.3 规范操作行为:良好的操作行为是保证职业安全的重要环节。对躁动的病人适当镇静后在进行治疗,接触导致飞沫产生的体液喷溅,必须戴手套帽子必要时戴护目镜。接触患者的体液及破溃的皮肤和静脉穿刺时必须戴手套,所以在ICU接触患者的体液和血液时应将戴手套作为要求,定期检查。同时提倡使用安全的注射用具减少肝素帽使用,减少刺伤机会。操作中若不慎受伤则必须立即用消毒水清洗伤口,由伤口处挤出少量血液后再用碘酒酒精消毒包扎,事后进行生化检查确定是否感染。
2.4 化学因素的防护:(1)环氧乙烷的危害是可以避免的。实验证明,环氧乙烷随温度升高解析作用加快,产品上残留环氧乙烷量随放置时间延长而下降,14天下降9.9%,30天下降99.9%。根据以上报导护士在使用经环氧乙烷消毒灭菌的物品时要注意生产批号、消毒日期、如果日期很近可将物品在高温通风干燥的环境中放置半个月后使用。使环氧乙烷对人体的毒性损害将到最低程度。(2)配置各种消毒液前先戴好口罩、帽子、手套,配置时选择宽敞通风的地方,剂量要准确,配置动作要熟练,取用戊二醛浸泡的物品时动作要迅速。
2.5 物理因素的防护: (1)做好x线的防护,减少辐射损伤,利用现有防护用品减少不必要的过量照射。照射前尽量将各项护理工作处理好,照射时充分利用活动屏蔽装置。(2)规范医护人员的言行,严格ICU管理制度,接听电话注意规范,同时要求做到四轻(即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关门轻)将各种仪器的报警音量调到适宜分贝。
2.6 建立职业防护管理制度:将职业防护作为护士长管理的一个任务。建立每月检查和上报制度,护士长要建立管理检查考核登记,一旦发生医院性损伤后,要上报观察及教会处理损伤方法。
综上所述,ICU做为高危科室面临职业危害程度大,医护人员不仅要了解和认识职业安全的重要性,还要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健康体魄,同时管理者更要积极采取各种有效预防措施,使工作人员健康安全的完成工作。
参考文献
[1] 王慧虹. ICU护士的职业危害 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6,8(3):40
[2] 吴平. 谈医疗器械环氧乙烷残留限量的确定原则.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2,8(2)35
[3] 陆力敏.从环氧乙烷的毒性看其卫生标准修订的进展.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1995,13,(6):376
[4] 任永华,梁立薇,江萍,等.放射线作业人员心电图分析.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1,7(5):42
[5] 胡辉,杨志纯.外科病区危害因素对医护人员的影响及对策.现代护理,2001,7(5):43-44
[6] 牟进英.病人临终前的护理.实用护理杂志,1997,13(4)215
护士的职业防护分析范文第4篇
1 职业危险因素
1.1 心理因素
ICU的护理工作是高风险、高压力的工作, 有其特殊性和危险性。护士必须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敏锐的观察力及敏捷的反应能力, 随时监测病人和各种仪器的各项指标, 保证病人的生命安全。加上ICU病人发病急, 病情重, 病情变化快, 随时抢救, 经常加班加点, 极易造成护士的身心疲惫, 甚至引起失眠、抑郁、胃部疾病、颈腰不适等。ICU工作持续紧张和刺激, 导致一定的精神压力, 会出现精神不稳定、心烦意乱。
1.2 生物性因素
现今最具威胁的医源性感染是血源性传播疾病, 血源性传播疾病是指可通过血液、体液途径传播的传染性疾病, 包括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疟疾等20多种。ICU护士因抽血、穿刺、注射操作频率高而导致针刺伤感染传染性病毒和细菌的机会很高, 针刺伤可传播20多种血源性传染病, 据统计有80%~90%的健康医务人员患传染病是针刺伤所致。
1.3 化学性因素
ICU护士需频繁接触各种浓度较高的消毒液, 如各种器械、一次性物品的浸泡消毒, 监护仪器、各类机器表面的擦拭消毒及每日的桌面、地面、橱柜消毒要使用含氯消毒液, 这些消毒液轻者容易引起过敏性鼻炎、接触性皮炎、眼睛和呼吸道炎症、头痛等, 重者可引起慢性中毒或致癌, 直接影响护士的健康。
1.4 物理性因素
1.4.1 电离辐射
I CU的病人因病情经常需床边摄片, 因此, 护士经常工作在X射线的环境中。X射线是对人体伤害较大的放射线, 长期过量照射会使人产生疲乏无力、记忆力减退、心律失常、睡眠障碍、头晕、恶心等症状, 血液检测白细胞有不同程度下降, 机体免疫力明显降低, 严重时可引起内分泌紊乱和造血功能损害, 甚至致癌。
1.4.2 噪声
各种监护设备, 如微量泵、心电监测、微机等仪器发出的工作声响及报警音, 尖锐刺耳, 产生很大的噪音。一般认为, 40分贝是正常的环境声音, 在此以上就是有害的噪声。噪声除了损伤听力以外, 还可以引起心绪不宁、食欲减退、心情紧张、心跳加快和血压增高。
1.5 环境因素
由于ICU病房多为老年患者, 年老体弱, 因此, 病房相对密闭, 空气流通差。患者常常由于长期卧床极易有呼吸道的感染, 散播在空气中, 护士长期在此环境中工作, 呼吸道抵抗力降低, 更易造成自身感染。
2 防护对策
2.1 心理因素防护
树立良好的心态。在ICU工作的护士首先要有奉献、吃苦的精神, 才能保持良好的心态及乐观向上的精神。注意心理调节, 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在工作之余合理安排休息与休假,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劳逸结合, 加强营养, 促进身心健康, 提高工作效率。
2.2 生物性因素防护
增强护士自我防护意识。增强血液传播疾病的知识, 充分认识到血源疾病的危害性, 了解传播途径及危险因素, 从而在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严格遵守护理操作规程, 严格消毒隔离制度, 正确使用各种器械, 做到医疗垃圾分类处理。
2.3 化学性因素的防护
配置各种消毒液前先戴好口罩、帽子、手套, 配置时选择宽敞通风的地方, 剂量要准确, 配置动作要熟练, 尽量避免直接接触各类消毒液。若要直接接触消毒液时, 动作要迅速, 操作要熟练, 避免长时间接触。
2.4 物理因素的防护
2.4.1 首先做好X射线的防护有条件的医院的I CU护士可穿铅衣进行防护, 以减少辐射损伤。
2.4.2 将各种仪器的报警音量调至适宜的分贝
同时减少医源性噪音, 规范医护人员的言行, 做到“四轻” (即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关门轻) 。
2.5 环境因素防护
2.5.1 病房环境的防护
因ICU病人多数为年老体弱者, 因此不适宜长时间或频繁开窗通风。可选择合适的时间及适宜的室外温度时短时间开窗通风, 如9:00am左右或14:00pm左右。同时注意避免风口直吹病人, 做好病人的防护工作。加强病房内地面、桌面、橱柜等的日常消毒工作。
2.5.2 护士工作站环境的防护
治疗室应按功能严格分区, 分无菌区、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护士站保持环境通风清洁, 限制人员进入。加强心血管重症监护室工作的管理。
3 讨论
心血管重症监护室 (ICU) 护士长期处于高度紧张而忙碌的工作状态中, 面对较多的职业危险和繁重的工作, 相信通过树立良好心态, 注意情绪调节, 严格各项护理操作规程, 严格无菌操作技术, 严格执行监护室的各项制度, 加强自我防范意识, 一定能达到减少自身危害的目的。
摘要:随着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逐年攀升, 给临床带来极大地工作量。心血管重症监护室 (ICU) 作为医院心血管危重患者抢救治疗的重要场所, ICU护士长期处于紧张忙碌中, 如何面对日益攀升的职业危险, 进行有效地防护, 是我们应当注意和思考的问题。
护士的职业防护分析范文第5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0名被调查者为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在我院手术室的在职护士, 年龄20~55岁, 工作年限1~30年, 均为女性;其中主管护师11名、副主任护师1名、护师24名、护士24名。采用自行设计的“手术室护士职业损伤情况知晓率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
1.2 职业损伤
1.2.1 工作性质
手术室护士工作时间没有规律, 劳动强度大、节奏快;患者的要求和期望提高, 要求护士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知识水平, 这些都影响护士的身心健康, 使他们产生倦怠感。
1.2.2 空气污染
化学消毒剂的挥发、高频电刀使用时散发出的气味及全身麻醉药物在空气中的弥散, 这些对人体的呼吸道、皮肤、黏膜、眼睛、神经系统均有损害, 部分化学灭菌剂还具有致癌作用。
1.2.3 生物污染
由于护士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分泌物、呕吐物等, 受感染的机会很多, 可通过接触乙肝病毒携带者、艾滋病毒携带者等传染病患者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感染疾病, 甚至还有目前尚无特效药治疗的艾滋病、肿瘤的种植生长和败血症发生。
1.2.4 电离辐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手术中镊片及电透直视下手术的不断发展, 手术室工作人员接触放射线的机会较多。
1.2.5 身体疲劳与心理危害
护士长时间站立工作, 思想高度集中、精神过度紧张、工作不定时, 工作时无影灯强光刺激, 饮食或作息没有规律, 经常加班加点。护士易患溃疡病、心脏病、偏头痛、下肢静脉曲张、胃下垂、慢性腰腿痛、慢性肝胆病等, 也容易产生不良的心理状态, 如精神紧张、焦虑烦躁、失眠等。
1.2.6 物理性因素
手术室电器较多, 使用时出现故障, 易发生电击伤。另外电动吸引器、无影灯、麻醉机、电刀、空调、患者的呻吟、电锯等噪声可引起头晕、耳鸣、失眠、焦虑等症状。
1.2.7 法律因素
目前的医疗、护理方面的法律和法规还很不完善, 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仍旧很淡薄, 但是随着新闻界不断宣传, 患者的法律意识不断加强, 护患纠纷使护理人员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
1.3 防护措施
1.3.1 提高防护意识
讲解有关医院感染及自我防护知识, 不断学习院感知识, 掌握消毒隔离的基本知识, 了解传染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掌握消毒、灭菌有效的方法, 提高自我防护能力, 从根本上转变护理人员的防护理念, 培养良好的防护习惯。
1.3.2 合理配备人员
医院要根据客观情况合理配置护士, 合理安排工作时间, 保证充分的休息, 创造愉快的工作环境, 教会护士自我调节和释放压力的办法, 保持良好的生理、心理状态。
1.3.3 避免空气污染
加强空气污染防护知识的教育。平时手术室要勤通风, 添置空调设备, 完善排污、排气系统, 提高空气质量。并对工作人员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 操作前后正确洗手, 严格无菌操作。
1.3.4 避免生物污染
术前访视患者, 了解病史, 做好记录。操作时应戴口罩、帽子和手套, 手套如有破损, 立即更换, 避免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分泌物。要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以防发生刺伤、割伤。不要用手直接接触锐器或按压废弃物, 以免误伤。污染的器械、敷料应严格按照院内感染要求处理。
1.3.5 避免电离辐射
X线照射术中应用X线时要穿戴好铅衣或尽量用铅屏风保护。无关人员应暂时回避, 妊娠期禁止与X线接触。手术间人员应穿戴好防护用品, 尽量避免X线的直接照射。
1.3.6 避免噪声
选择性能好, 噪音小的电器设备, 尽可能把噪音降到最低限度。走路要轻, 说话声音要低, 实施各种操作要迅速灵巧。
1.3.7 防止身心疲劳
应对理护人员进行医学心理方面知识专题讲座, 加强锻炼, 多安排户外活动, 加强自身修养, 重视心理素质的锻炼, 保持最佳心理状态。
1.3.8 增强法律意识
平时要不断增强法律意识, 多学习法律知识, 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遇事多考虑, 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护理操作, 正确执行各种规章制度。
2 结果
问卷发出60份, 收回60份, 有效问卷60份, 有效率100%。护士对护理操作时应戴手套、配抗癌药物时应戴手套、艾滋病患者暴露时应登记并上报知晓率较高, 分别为100.0%、91.7%、90.0%, 对乙肝表面抗原阴性时接种疫苗和注射器使用后复帽采用单手复帽法知晓率较低, 分别为68.3%、61.7%。
3 讨论
手术室工作紧张而繁忙, 护士应充分认识到各种危害因素,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做好个人防护可以避免疾病的侵袭, 减少病毒污染, 从根本上预防和控制, 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摘要:目的 探讨手术室护士职业损伤及防护措施。方法 对我院手术室护士职业损伤知晓率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 问卷发出60份, 收回60份, 有效问卷60份, 有效率100%。护士对护理操作时应戴手套、配抗癌药物时应戴手套、艾滋病患者暴露时应登记并上报知晓率较高, 分别为100.0%、91.7%、90.0%, 对乙肝表面抗原阴性时接种疫苗和注射器使用后复帽采用单手复帽法知晓率较低, 分别为68.3%、61.7%。结论 护士应充分认识到各种危害因素,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做好个人防护可以避免疾病的侵袭, 减少病毒污染, 从根本上预防和控制, 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关键词:手术室,护士,职业损伤,防护
参考文献
[1] 魏革, 刘苏军.手术室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8.
护士的职业防护分析范文第6篇
1 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
1.1 手术室的危险因素
1.1.1 手术室弥散气体的危害
由于在手术室的空气中存在大量的挥发性化学消毒液, 同时麻醉药物也弥散在手术室空气中, 这些有毒的气体会对护士的身体造成许多不良后果。 (1) 消毒灭菌剂。各种消毒灭菌剂在手术室中应用较多, 可重复使用的手术器械、一次性物品的初步处理均要使用各种化学消毒液, 手术室常用甲醛、稀氨溶液、戍二醛、环氧乙烷、碘等挥发性化学制剂, 长期吸入混有戊二醛的空气或直接接触戊二醛容易引起眼灼伤、头痛、皮肤过敏、结膜炎及鼻窦炎、肺炎、流感样症状等症状, 甲醛可以刺激黏膜, 引起哮喘的发生, 大量吸入容易引起肺水肿, 还可能致癌、致突变等, 含氯的消毒液对身体的侵害也应引起重视。 (2) 麻醉剂。长期暴露在微量麻醉气体污染环境中, 麻醉气体对于手术室护士有不良的生育结局 (我科2009年有一名护士怀孕后致使胎儿畸形) , 对护士的听力、记忆力、理解力、能力以及操作能力等也产生影响, 如安氟醚长期吸入可造成肝脏损害[1]。 (3) 臭氧对空气的污染。臭氧发生器的工作原理是利用高压电磁场, 使空气中氧电离并迅速合成O3, 作用于空气中的微生物使其氧化而死亡, 达到消毒作用。O3没有还原时对人体有害, 对眼、黏膜和肺组织都有刺激作用, 能破坏肺表面活性物质, 并能引起肺水肿和哮喘等疾病。
1.1.2 手术室仪器、物品的危害
长期处于各种不利的环境中, 各种仪器的使用, 使护理人员面对多种威胁。 (1) 电损伤。随着原子科学的发展, 各型电钻、高频电刀、显微镜、电动止血带、电动电功手术床等设备应用广泛, 大大增加了护理人员电击伤、电灼伤的概率。 (2) 粉尘吸入。手术室敷料、棉球、手套滑石粉, 粉尘极易被吸入呼吸道, 日积月累可造成呼吸系统损伤。 (3) 噪声。长时间暴露于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 能引起各种不适症状[2]。如电锯、气钻、金属门窗的开关、器械车轮的摩擦及电动吸引器等声音都会影响人的内分泌、心血管和听觉系统的变化, 工作易疲劳、烦躁、头痛和听力下降等。 (4) 辐射损伤。高科技的医疗仪器广泛应用于外科手术中, 极大地提高了手术的准确率, 然而手术室的护理人员均受不同程度的电离辐射 (X线、紫外线、激光) 危害, 小量多次接受辐射可因体内蓄积而对人体造成损害, 如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造血功能低下, 晶状体混浊, 甚至诱发肿瘤。 (5) 锐器损伤。频繁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等使得从事手术室工作的护理人员经常暴露于各种危险因素中, 有感染某些疾病的潜在危险。针刺伤可传播20多种血源性传染病, 有80%~90%的健康医务工作者患传染病为针刺伤所致, 0.004mLHBV (+) 患者的血液就可以感染医务人员[3]。锐利物品包括手术刀、剪、缝针、穿刺针头等。不当的操作会发生血源性感染, 手部为发生频率最高部位。自我保护意识不强, 特别是对锐器刺伤、割伤后的后果未能引起足够重视, 手术中锐利器械没有专用保护装置, 长时间的工作, 人员疲乏以及医用垃圾处理实施方法不完善、不合理, 不认真施行等原因导致血源性职业暴露屡见不鲜。
1.2 与职业相关的疾病
由于手术室工作特点, 护理人员长期站立工作, 极易导致下肢静脉曲张;持续低头操作引起颈椎病、颈椎畸形;工作不定时、饮食无规律引起睡眠紊乱、胃肠道机能失调导致神经衰弱、胃炎、胃溃疡等。
2 手术室护士的防护教育及措施
(1) 加强职业防护培训, 进一步提高护士职业防护的依从性, 加强对手术室职业防护教育, 反复学习《医务人员职业安全与个人防护》、《手卫生与感染控制》、《医疗废物处理》、《消毒隔离知识》的讲解、座谈、观看宣传教育片, 因而对手术室护士的职业防护既要加强培训, 同时还要强化职业防护观念, 日常工作中应将防范意识落实到每一项操作的每一个环节, 加强自我环节监控, 制定相关制度监督考核, 促进防护措施的落实, 进一步提高手术室护士职业防护的依从性。
(2) 提高护士自我保护意识, 学习法律知识。首先, 无论是手术室还是在校护生, 提高其防护意识, 从思想上对她们予以高度重视是十分重要的。应加强护理人员在职教育, 加大免疫注射等相关知识的科普力度[4]。增强护理人员的监测、控制、危险因素评估和自身防护意识, 必须使护士牢固树立“任何患者的血液及污染有血液的物品都存在严重潜在感染”的观念, 养成良好的习惯, 各项操作前后、上下班、穿脱工作服前后, 均应认真洗手、消毒。凡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液体及分泌物时, 均应戴手套进行操作, 接触锐利物品时提高防范意识, 不可存在侥幸心理。
(3) 手术室各种危险因素的防护
(1) 各种现代化因素的防护。在工作中, 有辐射的要加穿铅衣、戴眼镜、戴铅脖套及铅帽。孕期护士避免安排参加造影、透视等含有放射线的工作。配制消毒液以及浸泡污染的器械时, 应了解消毒剂的理化性质, 戴口罩和手套, 皮肤有破损时加戴双层手套, 定时通风换气。 (2) 锐器伤的防护。规范护士及在校护生的操作, 提供足够且有效的器具设施, 将护士工作的危险性降到最低。一旦发生锐器损伤后按职业暴露外伤事件应急处理程序进行。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帽, 禁止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使用后的锐器应当在直接放入耐利、防渗漏的利器盒, 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 以防刺伤。 (3) 噪音的防护:正确认识噪音对人体危害。在手术间内限制不必要的交谈, 做到三轻:说话轻、动作轻、走路轻。及时淘汰陈旧设备, 引进性能好、声音小的仪器设备, 设备的及时更新可增加护理人员用电安全, 增加手术过程中的舒适感。 (4) 职业病的防护:手术室的管理人员应合理安排工作时间, 尽量避免疲劳作业, 既保证工作的连续性, 又要注意缓解护士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姿势持久而带来的身心疲劳、睡眠紊乱, 减轻工作压力, 避免长期紧张。保证规律饮食, 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 以放松身心, 提高工作质量。同时对颈部、腿部等疾病进行适当的防护。 (5) 实习护士进入手术室前应安排时间练习传递器械、穿针。实习过程中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循序渐进, 避免其心理恐惧, 慌乱出错, 保证手术正常进行的同时降低护生损伤的发生。同时教会护生各种防护措施, 并掌握简单的处理方法。
手术室作为一个特殊的工作环境, 每天要面对许多患者,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各种医疗、护理法规很不完善。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仍然较薄弱, 而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在逐渐增强, 手术室作为一个特殊的工作环境, 每天要面对许多患者, 工作量及压力相对较大, 加之手术室多种危险因素, 对护士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因此, 正确执行各种规章制度, 加强对手术室护士学习教育,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是管理人员不可推卸的责任。
摘要:目的 探讨手术室护士在工作中的健康危害因素, 了解手术室护士的防护意识, 通过健康防护教育减少对手术室护士的伤害。方法 对健康危害因素进行调查, 抽查了解护士的防护意识, 对其进行健康宣教。结果 手术室的健康危害因素众多, 护理人员的防护意识相对淡薄, 对防护知识了解不多, 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结论 当前的情况是不利因素多而我们护理人员知之甚少, 因此, 我们对她们进行健康防护知识教育, 使她们能够学会如何趋利避害以减少损伤十分必要。
关键词: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防护教育
参考文献
[1] 谷迪丹.新加坡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及其防护[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4, 20 (10A) :77.
[2] 周朋森.手术室护士安全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J].河南外科学杂志, 2006, 12 (3) :100~101.
[3] 王晓静.职业暴露与自我防护对策[J].中华临床医学杂志, 2008, 9 (1) :109~1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