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论文(精选8篇)
安娜卡列尼娜论文 第1篇
《安娜卡列尼娜》与《美狄亚》女主人公悲剧命运比较
作者:胡芳洁
学校:重庆师范大学 学院:文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2013级
摘要:安娜与美狄亚都是西方典型的悲剧人物,虽然两部作品所出现的时代相差很远,但两人都是相同的弃妇命运,二者对于相同弃妇命运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也相差很远,造成二者不同态度的原因也很值得我们探讨。
关键词:安娜;美狄亚;悲剧;比较研究
引言:
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和“古希腊三大悲剧大师”之一的欧里皮庇德斯笔下的美狄亚都是西方作品中典型的弃妇悲剧人物,二者对待相同的弃妇命运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对待态度,造成她们悲剧命运的原因也有较大的差异,体现出不同的精神境界和性格特征。
一、相同的弃妇命运
美狄亚是科尔喀斯城邦国王埃厄忒斯的女儿。那年,伊俄尔科斯城邦国王埃宋的儿子伊阿宋来科尔喀斯取金羊毛,美狄亚疯狂地爱上了这位异邦的小伙子,为了爱情,她帮助心上人盗取了父王的“金羊毛”,当父亲派自己的弟弟前来追赶时,她更是为了和伊阿宋安全离开而杀了自己的亲弟弟,背弃了父亲,也背叛了自己的国家,去帮伊阿宋夺回王位。但是失败了,他们流亡到了科任托斯。戏剧开场就是伊阿宋要娶科任托斯的公主,科林斯国王要将美狄亚以及她和伊阿宋的两个儿子驱逐出境。美狄亚和丈夫伊阿宋起先在争吵,后来她假意和伊阿宋和解,又苦苦哀求科任托斯的国王克瑞翁让自己再多住一天,理由是要给两个孩子找到一个安身的地方,事实上她已经酝酿好了复仇计划。她打发儿子捧着那件抹过毒药的精致的袍子和金冠送给公主作礼物,当公主的身子沾着那些衣饰时,她和接触她的人就会死掉。就这样,她杀死了科任托斯的国王克瑞翁和伊阿宋将要迎娶的公主格劳刻。为了使负心的丈夫更加痛苦,她又残忍地亲手杀死了自己的两个孩子。美狄亚的弃妇命运是由于丈夫伊阿宋要另娶新人。
安娜是一个俄国的贵族妇女,她的婚姻只是贵族和教会婚姻制度下的产物,可是她本身是一个热情善良、生气蓬勃的女子,这样的家庭压抑了她的生气。“虽然如此,安娜对生活还是充满热爱,对爱情依旧怀着模糊的憧憬。当时,俄国旧的封建奴隶道德正受到西方资产阶级个性解放、恋爱自由的挑战,像安娜这样一个感情丰富而又很有个性的女子就自然无法不受影响。一旦遇到弗伦斯基这样一个风度翩翩的贵族青年,安娜很自然就坠入情网,无法自拔,最后演出一场动人心魄的大悲剧,惨死于火车轮子之下。”[1]在这之中,弗伦斯基的出现让安娜积极追求爱情生活,在被丈夫卡列宁识破之后,卡列宁让她顾及颜面和声誉断绝和弗伦斯基的来往,然而对于安娜这样需要生机的女子怎么可能放弃爱情?她为了和情人在一起而被丈夫赶出家门。但是,爱情总是要面对生活的考验,当安娜放弃一切后,她的爱情也和预想的并不一样,弗伦斯基对她越来越冷淡,甚至发展到了十分反感她,这时候的安娜再也没有了退路,唯一的归宿就是死亡,她也是没有逃开弃妇的悲剧命运。
二、面对命运不同的态度
反观美狄亚和安娜的弃妇命运,我们不难发现二者对待相同的命运有着截然不同的对待态度。
美狄亚发现昔日山盟海誓的丈夫变了心将要迎娶别人的时候,她只剩下满腔的怒火和恨意。“我虽然曾用很庄严的盟誓系住我那可恶的丈夫,但如今却这般受痛苦!让我亲眼看见他,看见他的新娘和他的家一同毁灭吧,他们竟敢首先害了我!”她选择了复仇方式作为自己对命运的抗争。她坚定地说:“女人总是什么都害怕,走上战场,看见刀兵,总是心惊胆战;可是受到丈夫欺负的时候,就没有别的心比她更毒辣的了!”[2]她的复仇不仅杀害了伊阿宋要迎娶的公主和公主的父王,更有自己的两个孩子。
对于安娜而言,在弗伦斯基出现之前她虽对爱情有着模糊的憧憬,但并没有主动对这样的生活发起过挑战,直到情人出现疯狂地追求点燃了她,她才选择了爱情。在她和弗伦斯基私奔在外的时光里她也并不是完全享受爱情的甜蜜,还一直饱受思想上的折磨,在她的内心深处她始终觉得自己在上帝面前是有罪的,更是思念和放不下自己的儿子。面对丈夫卡列宁的抛弃和情人弗伦斯基的遗弃,她是无措的,所以选择了更为悲剧的卧轨自杀。
三、悲剧成因比较
(一)、社会历史原因
在欧里庇得斯创作《美狄亚》的年代,古希腊奴隶民主制由盛转衰,传统的宗教观念和道德标准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妇女的地位变得低下,几乎与奴隶差不多。在一个家庭中,男子可以参加社会活动,而妇女只能在家里劳作,至于婚姻,男子可以遗弃妻子,而妻子却没有能力反抗丈夫。在戏剧中也有表露:“即使你丈夫爱上一个新人——这不过是一种很平常的事——你不必去招惹他,宙斯会替你公断的!”正是在这种社会情况下创作出来的美狄亚,她的社会地位低下,伊阿宋是敢于抛弃她的。
《安娜卡列尼娜》创作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但是俄国正处于历史大变动时期,俄国的封建旧道德旧秩序正受到西欧资本主义浪潮的猛烈冲击。正如书中所说:“一切都颠倒了过来,一切都刚刚开始建立。”在这种猛烈冲击下,俄国旧的社会制度、经济结构、风俗、人的思想意识等等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当然,个体的家庭也发生着变化,家庭悲剧不断上演,妇女的命运也发生着变化。在那个年代,出轨行为比比皆是,上流社会是肮脏虚伪的。“而在当时的坏境下,偷情并不可耻,而是被上流社会默许的,但是公开示爱却是‘不道德’的,备受上流社会唾弃,其原因就是打破了上流社会的游戏规则,这是在于众人为敌,与社会为敌,所以即使安娜遇到的是真爱,她的‘爱情’依然会迅速走向灭亡。”[3]这样的社会坏境,安娜的爱情注定不能久存,悲剧很快到来。
(二)、宗教文化原因
“安娜生活在资本主义扩张的时代,当时的俄国正在推行农奴制改革,正处于从封建主义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重要时期,旧的封建宗教习俗正在瓦解,人们正在追求个性解放、自由恋爱。”[4]但是在新旧交替的时代,人们并没有完全摆脱旧的宗教习俗,安娜的丈夫卡列宁就是旧制度下塑造出来的典型人物。在宗教婚姻制度造就的婚姻下,他发现自己的妻子安娜有了外遇,但是让他恼怒的并不是出轨的行为本身,而是妻子竟然不顾自己的声誉不肯与情人断绝往来。他认为婚姻是神的意志不能违背,与妻子大谈婚姻的宗教意义,其实妻子与什么人相好他并不在乎,他在意的是妻子的出轨会让他接受来自周围人的异样目光。在安娜内心的深处其实还是受到宗教习俗的束缚,她认为在上帝面前自己是有罪的,负罪感一直占据她的心底。这种宗教文化下,安娜追求幸福是不可能实现的。
美狄亚选择了复仇的反抗方式对抗命运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和宗教因素。“一方面,西方民族以个人为本位,古希腊人更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自我是主导一切的核心。在这种文化背景中生长的人没有道德意识,只有自我意识。美狄亚出身‘蛮夷之邦’,带有原始人的气质,一切行动任凭人的本能,爱恨分明,没有造作,没有虚伪。美狄亚杀死自己的儿子使丈夫绝望,使负心人备受良心的煎熬,最终达到复仇的目的。另一方面,西方是个信奉宗教的社会,基督教文化以罪感文化为基础,人出生便意味着原罪,人活着意味着罪孽。对他们来说,死亡是解脱苦海的最好办法,要让他们经受人间的诸般痛苦才能解脱。美狄亚正是基于这种心理,才让伊阿宋生存下来,以便使他的余生颠沛流离,没有妻子,没有子嗣,使他后半生在忏悔、赎罪中度过,这是一种更为残酷的惩罚方式。”[5]在这个人类文明的起始年代,还保留着原始的诸多习俗观念,宗教对人的束缚是软弱无力的,人们身上原还有始的暴力特征以及希腊所崇尚的追求个人价值、自我中心,这些特征在美狄亚身上展露无遗。这样宗教文化背景下的美狄亚自然敢于背叛自己的父亲、自己的国家,杀害弟弟,杀害丈夫的外遇甚至自己的孩子。
(三)、女性的自我缺失
波伏娃在其《第二性》中提到:“女性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的。”[6]这种思想认为男女出生时并无差异,而是在后天坏境中被分明。对于安娜和美狄亚来说也是一样,她们也都有其自身的天性,在后天的爱情、婚姻生活中被改造、被束缚。她们所处的男权社会下给她们划定了“天使”与“妖妇”的归属。符合男性审美理想的形象有着天使般的美丽、纯洁、善良和无私。而不肯顺从男性、不肯放弃自我的女性,都被指为妖妇。安娜和美狄亚在男权思想下就经历了从天使到妖妇的转变。安娜选择了与弗伦斯基的爱情,甘愿为了爱情放弃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儿子,与整个上流社会为敌。美狄亚为了心爱的人,盗取“金羊毛”、杀死弟弟、叛父叛国。这些都是女性在爱情生活中自我的缺失的体现。安娜完结与卧轨自杀是因为在付出一切后无路可退,对现实的世界臣服。美狄亚选择复仇杀死所有人是自我丧失之后被抛弃后的对现实世界的逃离。“安娜最终回归传统,美狄亚逃离传统,两者都未能在男权社会里求得生存,而是迷失了自我,以致走上悲剧道路。”[7]两者都未能真正地发现自我、回归自我,悲剧命运不可避免。
安娜和美狄亚都是西方弃妇形象的典型,两者的悲剧命运既有相似之处,也有诸多不同,值得我们探讨。
参考文献:
[1]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M].草婴译.译林出版社.2014.[2]欧里庇得斯.美狄亚.外国剧作选
(一)[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3][4]张晴.浅析《安娜卡列尼娜》中造成安娜悲剧的原因[J].环球人文地理.2014(16).[5]张忠慧.古希腊悲剧美狄亚的女性悲剧形象及成因[J].科技信息.2009(17).[6]克罗蒂娜蒙泰.第二性波伏娃[M].胡小跃译.作家出版社.[7]张旭.自我缺失:安娜与美狄亚两种反抗的共性[J].文学教育.2012(06).
安娜卡列尼娜论文 第2篇
摘 要
19世纪中后期俄国的父权制社会,在男性的观念、思想、行为、伦理价值的霸权话语中,婚姻是父权制安排给丧失了自我身份的女性的唯1出路,也是无法更改的`选择。安娜为了摆脱这1身份不惜以死相争,是托尔斯泰笔下寻求个体自我真实身份的女性象征。安娜对婚姻爱情的重新选择,显示了她独立的女性意识,她从最初对爱的幻想到最后决然以死相抗,安娜“死而再生”了,是安娜对父权制社会的殊死抗争,表达出1种全新的女性意识与女性反抗。
关键词:女性意识;父权制;身份;自我
ABSTRACT
In the mid-late nineteenth century of the Russia patriarchal society, the male’s idea, thought, behavior, and ethical values in hegemony words, the marriage was the only outlet that the patriarchy arrangement for the feminine who lost their self-identities and it is also the unalterable choice. In order to break it away, Anan sacrificed her life without hesitation, who was the feminine symbol that seek the individual self- real status in Torstein’s novel. Anan’s new choice of her love, has demonstrated her independent female consciousness, from fantasy of love to finally decidedly dead, Anna “died regenerates”, which was Anna’s life-and-death resistance to the patriarchal society, expressing a kind of brand-new feminine consciousness and resistance.
安娜卡列尼娜论文 第3篇
安娜之死是有其社会根源的。安娜所生活的时代是19世纪70年代, 俄国正值旧的农奴制度的瓦解, 新的资本主义不断冲击整个俄国社会, 俄国出现了追求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趋势。具有资产阶级个性特点的安娜,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 没有感到生命的意义和快乐。十六岁的少女安娜由姑母作主嫁给了比自己大二十岁的省长后成为沙皇部长的卡列宁。二人的结合不是爱情使然, 而是宗法制社会传统, 是地方贵族和官僚阶级勾结的一桩买卖。伸手新的社会思潮影响的安娜渴望爱情, 追求幸福生活。尽管一直过着上流社会物质富足的生活, 但精神却得不到慰藉。卡列宁一心追名逐利, 自私自利, 虚伪刻板, 完全不懂爱情, 两人虽然结婚已经八年了, 还有一个孩子, 但卡列宁“根本不懂得什么叫爱”。而安娜在婚后虽试图爱上丈夫, 但最终发现两人不仅存在年龄上的差异, 更重要的是在性格和生活态度上差异明显。所以安娜一直无法对丈夫产生感情。安娜说:“八年来, 他窒息了我身上一切生气勃勃的东西, 他从来没有想到我是一个需要爱情的活生生的女人, 他们不知道, 他时刻在侮辱我, 并因此而洋洋得意。”正因为这样, 对爱情的渴望让安娜与在莫斯科车站一见钟情的年轻英俊的贵族军官伏伦斯基坠入爱河。她在伏伦斯基大胆的爱情中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 燃起了心中的爱情之火, 造成了安娜和以卡列宁为代表的官僚贵族阶级的尖锐冲突。
但其实造成安娜和卡列宁矛盾冲突的是安娜追求自由, 敢于反抗的性格特点。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 贵族们花前月下, 偷情的风流韵事本身就是很正常的, 大家心知肚明, 崇尚这种糜烂的生活。但是安娜是一个真诚、坦率, 才貌品格都高于当时上流社会的贵族妇女, 她追求真诚纯洁专一的爱情和一种理想爱情的婚姻关系, 她不愿意过放荡的生活。因此她向丈夫坦诚, 希望解除婚姻关系。但是卡列宁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避免给官场生涯带来不利反对安娜的要求。所以安娜和卡列宁的矛盾实际是就是追求个性解放的资本主义制度和专制制度的矛盾。
同时, 安娜和伏伦斯基的爱情, 她只看到伏伦斯基的大胆勇敢, 却忽略了作为彼得堡上流社会的花花公子的习性。伏伦斯基起初对安娜的确是真诚、狂热的爱。由于整个上流社会的压力, 安娜成了他成功路上的绊脚石, 伏伦斯基的虚荣心无法得到满足时, 他开始冷淡安娜, 开始对安娜的要求感到厌倦和反感。伏伦斯基离开安娜象征着他倒向了上流社会。安娜失去儿子, 失去情人, 孤立无援, 最终以死来控诉“一切都是虚假, 一切都是谎言, 一切都是欺骗, 一切都是罪恶”的贵族社会。
从时代上来看,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 俄国社会受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影响, 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但是旧的封建专制制度依然强大。二者相比, 资本主义的力量依然十分软弱还无法撼动根深蒂固的封建势力。小说中安娜生命意识和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对爱情的追求, 虽然合乎人性, 是正当的、合理的。但是限于当时的时代背景, 这个条件还不成熟, 还无法对强大而凶恶的专制制度进行毁灭性的打击。安娜的抗争无异于以卵击石, 当二者矛盾公开时, 人们“正在准备大量你快, 一旦时机成熟, 就往她身上扔去”, 安娜必定陷入绝境, 最终导致悲剧。
二、个人悲剧
安娜出身贵族家庭—显赫的鲁里克王室贵族, 十六岁便嫁给上流社会的彼得堡的一位省长卡列宁, 她接触到的环境和接受的教育一直都是贵族社会才能接受到的。尽管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受到了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影响, 但是她内心却交织着矛盾:一方面认为自己应该追寻心中的声音, 大胆追求真爱。生活中应该坦诚相待, 认为自己是正直的, 真诚的。但是另一方面, 由于受到宗教教义的某些制约, 认为自己在上帝面前是有罪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封建礼教、道德规范尤其是托尔斯泰认为的那种妇道妇德的影响。安娜陷入内心的挣扎和矛盾。她无法摆脱灵魂的折磨, 使自己走向崩溃的边缘。
同时, 作为上层贵族妇女的安娜, 虽然感情炽烈, 但是她精神生活一直没有满足过, 她把伏伦斯基当做唯一的精神支柱, 但是伏伦斯基虽然对安娜有真挚的爱情, 但更多的是满足其虚荣和享乐, 没有体会到安娜内心的痛苦折磨。他们之间的爱情更多的是情欲的成分。安娜没有得到相应的情感回应, 因此, 陷入更大的悲伤和绝望。但是, 安娜却从来没有从个人角度去加强内心世界的建设, 她把爱情投射到别人身上, 从别人的身上寻找精神的慰藉, 所以, 一旦外界的慰藉场所发生变化或消失之后, 她便失去精神支柱, 陷入孤苦绝望的困境。
总之, 安娜的悲剧有其特定的历史社会背景的因素, 同时, 其自身因素也不可以忽略。尤其是对于现代女性, 更应该加强自身建设, 寻找心灵的慰藉场所, 而不是失去独立的性格, 陷入爱情不可自拔。她的悲剧当然不仅仅是个人家庭的悲剧, 更是社会时代的悲剧。[1]
参考文献
安娜·卡列尼娜 第4篇
制片:蒂姆·贝万 Tim Bevan .....
编剧:汤姆·斯信恋 Tom Stoppard.
主演:凯拉·奈特莉 Keira Knightl..
类型:剧情
地域:欧美
国家:美国,英国
片长:130分钟
发行公司:焦点电影公司
出品年份:2012
上映日期:2012·10·16 中国
剧情
安娜无法忍受丈夫卡列宁的伪善和冷漠,与青年军官沃伦斯基相爱,但卡列宁为了名誉和地位不愿离婚,使安娜受到当时上流社会的轻视和攻击。这时沃伦斯基也背弃了安娜,安娜愤然自杀。
幕后
《安娜·卡列尼娜》改编自同名小说,由英国著名导演乔·怀特执导,凭借《莎翁情史》荣膺奥斯卡奖的汤姆·斯托帕德担任编剧。继《傲慢与偏见》《赎罪》两部奥斯卡获奖影片之后,该片也是乔·怀特第三次与奥斯卡提名女星凯拉·奈特莉,著名制片人蒂姆·贝万、埃里克·菲尔纳和保罗·韦伯斯特合作。
安娜卡列尼娜影评 第5篇
我觉得,乔怀特反而是使用了一种大胆的拍摄手法,而突破了以往的拍摄。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大家都明白这是列夫托尔斯泰讲述沙皇俄国时期的一部电影,影片的很大一部分实际都在讲述上流社会的故事,而在讲述上流社会故事的过程中,乔怀特超多使用了类似舞台剧的手法,但是当讲述农奴的故事时,又超多采用实景拍摄。当时的沙皇俄国,上流社会的每一个人无不重视别人的看法,因为他们有一套自我不能u越的规则,谁u越了,谁就要受到其他人,甚至整个上流社会的排斥,所以每一个人出此刻别人面前时,只是在做别人期望自我成为的人,上流社会期望自我成为的人,是的,他们生活的每一时每一刻,无不在表演,而我们便成了观众,而农民是不一样的,在托尔斯泰看来,他们质朴、辛劳,他们理应出此刻大自然中,而不是一出表演给人看的戏剧中,因为他们无需表演。另外,让我们再来看看上流社会u越规则之后的结果有什么不一样吧,安娜的哥哥与家庭教师偷情,安娜劝自我的嫂子原谅自我的哥哥,因为如果他们离婚,尽管女方没有做错,但是却要承担事件的结果。安娜作为一名女性,却受到了来自整个上流社会的职责,最终经受不了重压,走上了死亡的道路。而在影片将近结尾时,我们看到她的哥哥站在大雪纷飞、黑漆漆
的屋外,他的妻子、孩子和客人坐在灯光温暖的屋内,从这个镜头我们能够看到,虽然他们没有离婚,但感情已名存实亡。
另外,有一些小的地方,我认为导演处理的十分好,使整部剧结构紧凑,极具戏剧张力。
例如:安娜和沃伦斯基第一次跳舞时,随着舞蹈的进行,音乐越来越快,声音越来越大,而一旁的公主也不断的看着他们,内心焦急,安娜与沃伦斯基则越来越深深的陷入感情而不可自拔,这段音乐和镜头之间处理的十分巧妙,极具节奏感,同时也突出了三位主人公内心的各自感受。
还有一些转场,我认为处理的十分巧妙,例如:安娜看沃伦斯基赛马,沃伦斯基还未出场前,安娜一向不停的扇扇子,扇子越扇越快声音越来越大,之后,马蹄声融入扇子声,马蹄声越来越大,下一个镜头中,我们看到沃伦斯基骑马出场。soundbridge声音桥的镜头连接手法十分巧妙。
还有一个例子,第一个镜头中,我们看到宏伟建筑的圆形屋顶,第二个镜头,我们看到同样为圆形的火车轮子,类似的转场很多,亦十分巧妙。
对于一些时间的过渡,或者地点的过渡,乔怀特也使用了一些很巧妙的方式。而且这部作品让我觉得他在颜色上的运用也个性好,体现了沙皇时期上流社会的奢华,也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例如:安娜和沃伦斯基躺在草地上,我们看到他们身着白衣,白色暗示着他们二人真心相爱,他们的爱是纯洁的。而在影片的最后,安娜着一身红衣,一方面暗示了安娜的选取付出了“血一般的代价“,一方面暗示了安娜的.死亡结局。
安娜卡列尼娜影评 第6篇
《安娜卡列尼娜》评价——追求,得到,失去
没有读过这部名著,看这部电影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苏菲玛索。看电影之前稍微看了下影评——世界上最著名的红杏出墙。看电影之后我觉得这个影评实在肤浅至极。苏菲玛索的美艳,安娜对爱的执着,弗洛斯基对爱的迷茫和列夫对人生的思考给了我最大的触动。正如本篇题目所述,弗洛斯基和安娜因为对感情同样的执着追求最后走到一齐,得到彼此,一个放下了事业一个放下了原先的家庭,其实都作出了最大的牺牲,全是因为爱。原以为有了爱就能够一路相伴,不想彼此对于人生的种种际遇和前路的漫长没有充足的准备,从而导致了最后的迷失。安娜迷失了自我,放下了一切,并最终放下了生命;弗洛斯基迷失了自我,徘徊在安娜的世界、道德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随着安娜的一句“Youwillbesorryforthis。”,随着安娜消逝的生命,也消逝了弗洛斯基的灵魂。
最后一刻出现的安娜的尸体和她淌血的半个脑袋,残酷和画面再一次冲击了我的心灵。我想我们都就应对人生再次的审视和思考,我们所追求的,我们所得到的,和我们所失去的。为了我们热爱的,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安娜卡列尼娜》 第7篇
《安娜•卡列尼娜》是十九世纪俄国伟大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伟大著作。作品真实反映了俄国十九世纪社会、政治、经济、道德的事实,成功塑造了安娜·卡列尼娜的女性形象,她是 1 9世纪 70年代俄罗斯优秀贵族妇女的代表,她勇敢争取个性解放,勇敢追求爱情,敢于反抗压迫 ,敢于离经叛道,但最终因为各方面的原因她选择卧轨自杀结束自己年轻短暂的生命,究竟是什么造成安娜的悲剧?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社会原因了。十九世纪的俄国还处于现实和思想以及宗教混乱的时代,一方面,安娜追求爱情,追求内心的渴望是合乎人性的,但另一方面,从当时的宗教伦理道德观念来看,安娜又是不被世俗所容忍的,她为了那种被上流社会视为‘不名誉’的爱情而背弃了自己的丈夫,又为了爱情而离开了爱子,这在当时的上流社会属于离经叛道,是不可能被祝福的。要爱,就爱得真挚;要爱,就爱得大胆;要爱,就得敢于向世俗挑战。这,当然不为上流社会的虚伪所容,悲剧的帷幕由此拉开。
其次是因为出身和性格不同为安娜和卡列宁的婚姻埋下了悲剧的种子。卡列宁从小就是孤儿,可以想象在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俄罗斯上流社会的他受尽了怎样的白眼和鄙视,从小就确实亲情的他养成了孤僻固执的性格。当卡列宁当上了省长后,安娜就象一商品被她的姑妈强行卖给了他,而他也确实尽到了丈夫的职责,他对妻子的迷恋彻底消除了他同别人亲密交往的需要。
安娜出身贵族,从小就围绕在花团锦簇之中,锦衣玉食中长大的她活泼开朗,优雅迷人,而贵族小姐的出身又铸造了她浪漫的气质,内心里有一个感情丰富而又诗意安然的超凡脱俗的世界这种出身、生活际遇的不同使她不可能理解身处体制僵化,勾心斗角的官场的丈夫。而被官场的应付扼杀了其所以的生活乐趣的丈夫也不可能象安娜幻想的那样经常搞爱情的小把戏,而二人性格不同注定了他们对爱情婚姻生活的不同理解,这些也是他们婚姻不幸的根源。也为后来安娜爱上浪漫英俊的渥伦斯基的相遇相爱埋下伏笔。
主观因素方面,安娜自身原因也是造成其悲剧的一个原因。在贵族妇女中,安娜不只外貌上尤其在精神气质上远远超出她的同伴。安娜是热烈、真挚而丰富的,其性格是一团火,“有一股压抑的生气在她脸上流露”,但这是被死灰压着的火,又是那刻板冷酷的官僚丈夫扑灭不了的生命之火。
渥论斯基的出现,他不顾一切的追求,使之无比热烈地燃烧起来了,她渴望摆脱精神奴役、过独立平等的生活,她渴望投向他的怀抱,他将所有的希望寄托在两个人的爱情上,于是,她背弃丈夫,抛弃儿子,毅然选择了渥沦斯基。然而那个时代那个环境中,浪漫的富于幻想的气质决定了他们的爱不可能持续太久,尤其是伏伦斯基,一旦激情过后,得到的不是爱情而是空虚,“虽然她的美比以前更使他倾倒,却使他感到不愉快。”安娜也产生了那种因得不偿失所导致的心理失衡,使得原本富于幻想,敏感的安娜变的有点神经质了,她总要渥伦斯基保证他还象从前一样爱她,只要靠他的爱情保证她才能活下去,在那种特定的情境中,爱情成了她唯一的精神支柱。
谈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结局 第8篇
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个美丽的贵族妇女, 她卧轨自杀的悲惨结局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思考和感叹。安娜之死, 暴露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受压制和摧残而无能为力的处境, 也体现了女性为争取自我价值所做的不懈抗争。有些批评家将安娜受难的全部原因推卸给社会和他人, 这样就完全回避了对女主人公自主选择的关注, 从而也放弃了对女性形象心理上、性格上更深入的分析。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角度出发, 我们既要看到社会历史条件、他人对安娜·卡列尼娜之死所负的责任, 又要看到作为女性自身心理上的局限, 即男权文化构造中女性自我精神上的空洞化。而后者更是促成安娜悲剧命运的直接因素。
海明威说过“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 你尽可能把他消灭掉, 可就是打不败他。” (1) 也就是说, 一个人只要精神不倒, 即使外界条件再恶劣, 也不会把他击垮。安娜之死, 从根本上说是上流社会偏见、价值观念和自身意识的一致性形成内外夹攻, 才从精神上彻底击败了她。男权中心的贵族社会铸就了安娜, 她既是它的牺牲品, 又是它的观念和秩序的维护者, 安娜悲剧的深刻性也正在于此。
女性主义批评认为, 男女平等需要女性从男权的统治意识中觉醒。肉体上的压迫容易挣脱, 精神上的毒化难以清除, 由于女性被财产化, 人格被褥夺, 女性被剥离的只剩下性的特征。妇女的存在仅仅与此相联系, 成为传宗接代的工具, 发泄情欲的对象。这种重压铸成了女性极难克服的依附心理, 这是妇女解放的沉重包袱。长期的男权统治的压抑使安娜丧失了自我, 丧失了一个正常的健全人格, 心理走向畸形化。这使她的思想表现出矛盾、偏激的特点。在这种思想支配下, 造成了她对卡列宁的态度是矛盾的, 对爱情也是过于偏激的。
安娜非常清楚与卡列宁的婚姻是无爱的婚姻, “他们不知道, 八年来他是怎样摧残了我的生命, 摧残了活在我身体内的一切东西———他甚至一次都没有想过我是一个需要爱情的活的女人。” (2) 作为生命本能的爱欲一直是安娜内心的躁动, 所以她能义无反顾地爱上渥伦斯基, 与旧家庭决裂。然而传统的男权中心思想在她的脑子里根深蒂固, 使她在争取自由爱情的同时伴随着罪恶感的产生, 深深地感到自己在上帝面前是有罪的。安娜在爱上渥伦斯基时, 爱的萌芽与恐惧同时产生, 她敢于走出封建家庭的樊篱, 与渥伦斯基公开同居, 又千方百计地去寻找丈夫身上的好品质, 认为“他毕竟是一个好人”, 同情卡列宁的处境。安娜潜意识里对自己与渥伦斯基的爱情持否定态度, 认为这不符合传统的道德规范。这使她在追求自我解放的同时给自己戴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锁。
安娜对渥伦斯基的爱表现出的偏激, 也是传统的男权统治的产物。“盲目的爱”是安娜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几千年来男权主义的统治和奴役使安娜找不到自我价值的实现, 便在爱情中寻找自我。将爱情作为人生的主要乃至唯一目标是几千年来尚未解决的妇女被羁绊、被束缚的一个象征。男权制度下, 女性在自我表现与爱之间无法取得平衡, 要么完全放弃自我表现而成为传统的女性角色———贤妻良母, 要么改变传统的女性角色, 与世俗世界保持距离。这两者都是不完满的、有缺陷的妇女生存状态。
鲁迅在《伤逝》中指出子君悲剧的原因:“只为了爱———盲目的爱, 而将别的人生要义全盘疏忽了。” (3) 这可以成为我们解读安娜的一把钥匙。安娜也是把爱视为生活的唯一, 才在爱失去后, 看不到生活的曙光绝望而死。男权统治下的安娜在爱情中寻找自我, 又在爱情中迷失自我。她固然有着超出常人的精神境界, 但仍摆脱不了男权制度下女性不劳而食的寄生生活所带来的精神空虚。因此, 对爱情的渴求就成为她精神补充的一种需要。在妻性和母性都丧失后, 情爱便成了她唯一的精神支柱。渥伦斯基的爱已不仅仅是安娜幸福的保证, 而且成了她生存权利的凭借和标志了。她死前的多疑就反映了这种极度窘困的处境和孤独悲惨的心理。
也许是在阴暗的环境里生活的太久, 以致于一出大门就被阳光刺花了眼睛;也许是灵魂过于枯竭, 她还没看清爱情使者的本来面目, 就扑入他的怀抱。渥伦斯基与卡列宁都是男权中心的维护者和实行者, 他并不可能像安娜所奢望的那样成为她爱的唯一。安娜看不到渥伦斯基面对世俗压力与她一样一筹莫展, 她把渥伦斯基设想为心目中的上帝, 不仅完全委身于他, 而且希望他将自己带到一个彼岸世界, 他们互相完全占有, 连成一体, 永不分离。安娜对爱情的依附使她自己陷入爱中不能自拔, 也使渥伦斯基感到这爱像一张无形的网在束缚着他, 使渥伦斯基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 他越来越清楚地看到自己被这情网束缚, 越来越想———倒不一定要挣脱———试试, 看它究竟是不是妨碍她的自由。” (4) 可以说, 安娜的偏激行为是促使渥伦斯基冷淡她的一个原因。
男权统治下的安娜有过家庭却没有爱情, 有过丈夫却没有爱人, 不得不以飘零之身系枯槁之木, 死亡是其必然的结局。
恩格斯在《致保尔·恩斯特》中说“妇女问题是一个历史问题”, 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 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劳动中去, 因为“男子在婚姻上的统治是他的经济统治的简单的后果, 它将自然地随着后者消失而消失。” (5) 一个不能自食其力的女性, 要想恢复自己的尊严, 保持独立主义的人格, 只能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安娜离开卡列宁, 投入渥伦斯基的怀抱, 不过是从“吃丈夫的面包”转而为用情人的钱财。这种依附关系是无法改变的。
女性自身的精神解放也是妇女解放的一个重要因素。要挽救安娜, 还必须从思想上彻底清楚千百年来男权统治的阴影, 帮她们突破传统观念的禁锢。否则, 安娜离开卡列宁爱上渥伦斯基, 也只是把她的爱从一个人转移到另一人, 她仍是恋爱的俘虏, 男子的俘虏, 她的心理是俘虏的心理。我很欣赏朋友说的一句话:“离婚只是彩排。”是啊, 离婚宣告了你对过去的告别, 而你人生的另一扇大门却刚刚开启。在人生的大舞台上, 女性只有把自己看成戏中的主角, 才能真正把握自己独立自主的位置。如果你整天因为错过了太阳而哭泣, 那么你也会错过月亮。
在以男权为中心的父权文化的统治下, 女性一步步沦落为“第二性”的位置。社会上强调的男女平等, 也是在以男性标准来衡量女性, 要女性向男性看齐。因而这种平等是建立在以男性为中心的权利构架之中的。所以, 以男女平等为目标的妇女解放并没有创造出新的语言而只是重复并强化一种以男性为中心的既定语言。今天, 仍有部分女性走不出对男性的依附心理, 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看作男性的附庸, 而没有把自己看作与男性平分“半边天”的独立个体。因此,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命运, 对我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①海明威:《老人与海》。
②④《安娜·卡列尼娜》, 草婴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6年版第229页、258页。
③《彷徨》,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6年版第15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