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英国课堂教学(精选5篇)
感受英国课堂教学 第1篇
Wivienne Holt老师 (以下简称Wivi老师) 作为执教教师对学员进行了培训, 该教师的体育教学都是围绕“体育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为主题, 提出“如何通过体育教学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等问题, 开展“如何达成高质量的课堂教学目标”的讨论, 层层深入, 引人入胜。通过丰富的游戏教学、反复的身体实践、高效的教学反思等方式不断完善教学方案, 提高大家对体育教学本质特征的认识, 引领大家对体育课堂教学技巧与规律的把握。
一、制订规范突出可行性, 执行规范体现自觉性
要上好一堂体育课, 如果没有良好的课堂规范做保证是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并达到目标要求的。课堂规范的形成仅仅靠说教是远远不够的, 它是师生在双边的教学活动中共同制订、共同遵守、共同监督, 逐渐形成高度的行为自觉的过程。
Wivi老师十分注重课堂规范的制订和培养习惯的养成。Wivi老师强调, 课堂规范是需要参与者共同制订, 在这个制订过程中大家要充分讨论, 提出的方案要突出可行性, 人人参与并得到每个人的认可, 最终成为大家的行为准则。期间, Wivi老师和大家共同制订了诸如准时到堂、回收器材、节约能源、课堂纪律等课堂行为规范。这些规范, 经过大家认真讨论, 全体表决通过。在执行过程中, 虽偶有人违反, 但经过教师的提醒、学生的批评和监督, 渐渐的, 大家都能做到自觉地践行, 执行率高、效果好, 保证了高质量的课堂教学。
Wiv i老师对于规范的执行做到了及时提醒和教育。如:在空调教室上课, 课间一旦有人忘记随手关门, 她一定会大声喊:“The Door!”如果有人矿泉水瓶里的水没有喝完就丢弃, 她会一一收起来, 并在下次课上通报有几瓶水没喝掉就丢弃的学生名单, 同时她会把这些矿泉水瓶贴上标签作为上课用的教具, 用毕再把瓶中的水浇给小树等等。在她与大家的共同努力下, 大家对课堂效果都很满意, 这都得益于大家共同制订并自觉遵守执行了属于这个集体的课堂规范。
二、提问教学讲究科学性, 学生学习强调主动性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和技巧性十分重要, 因为一个有效的提问能挖掘学生潜能,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 从而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Wivi老师不管在教室内、体育馆还是在室外场地, 几乎都是在提问题, 让大家思考。她反复讲的话是“课堂中教师的提问应该是讲解的两倍!”她问过我们很多问题:“体育能带给学生什么?”“体育教师应具备哪些技能?”“参与与投入有什么区别?”“世界一流的体育课是什么样的?”“世界一流的体育教师是什么样的?”“体育游戏有什么作用?”……所有这些问题, Wivi老师从不直接告诉我们她的答案, 而是让我们来回答, 而且要求大家回答尽量简洁明了。通过不断地问, 反复地答, 到最后大家都清楚地知道答案和结论所在了, 同时大家都主动地参与到了每个问题的思考、学习中。
在“提问”的技巧方面, Wiv i老师让我们在“猜猜是什么”游戏中验证了什么是有效的提问。她引导大家尽量不要用封闭式的一般疑问句的提问方法, 也就是少用“Is it……”因为这样的提问往往只能回答“是”或“不是”, 如:“对不对?”“好不好?”得到的回答基本是“对”或“好”, 能反馈的信息量很少。她引导大家采用需要描述、解释才能回答的问题, 也就是特殊的疑问方式进行提问, 即“When”、“What”、“Why”、“How”等。如问:“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怎么做?”“动作要领是什么?”等等, 这样的问题必然要让学生进行描述或解释, 也就能更好地鼓励学生思考并主动参与学习, 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技能学习重视实践性, 趣味教学注重实效性
读书、反思、模仿、实践是一个人成长的最佳途径。所以, 我们反对课堂中教师一味地“满堂灌”, 而应注重把一些时间留给学生, 让学生在反复实践中思考与理解, 体育课是以技能学习、身体练习为主的课堂教学, 反复实践显得更为重要。
Wiv i老师反复强调这样一句话:“你听到的可能会忘记, 你看到的演示也许会记住, 然而, 只有投入到实践中才会真正理解, 不会忘记。”所以, Wivi老师的课堂教学几乎都在实践中体会。她用几十种不同的分组方法完成她的分组教学实践活动, 体验并学习到了各类游戏教学的方法, 让几乎所有参加培训教师执教微型课, 与此同时, 为每堂课组织了高效的教学反思。
在如何让一些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 Wivi老师有她的先进理念和方法。让笔者最难忘的是耐久跑教材的教学, 她把看似枯燥的耐久跑活动设计成了“校园寻宝”活动, 增加了趣味性, 达到了预期效果。这项活动总时间花了两个小时左右, Wivi老师提前把写有中文和图案的“宝”分别藏在校园的特定位置, 如校门口、跑道的起点、荣誉栏处、校史宣传栏边、双杠区等, 然后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提示的文字一起去寻找, 看哪个组用最短的时间找到所有的“宝”。这个活动让我们在高温烈日下的校园里都全力地奔跑了起来, 虽然跑得很累, 但大家非常愉快, 因为寻宝的过程给每一位参与者带来的是智慧与体能的双重挑战, 让人终生难忘。
四、教学反思提升有效性, 课堂教学遵循规律性
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如何遵循规律、又如何寻找规律, 这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需要用一生来实践和感悟的。
培训期间, 我们体验了30多个游戏, 如果运用国际通用的“S T E P原则”来进行改造, 那这30个游戏可以演变成300个、3000个甚至30000个游戏。这里“STEP”的“S”指的是Space, 空间、场地的意思;“T”指的是Ta s k, 任务的意思;“E”指的是Equipment, 设备、器材的意思;“P”指的是People, 人的意思。也就是说, 任何游戏活动只要改变这四个要素中的任何一个就可以起到不同的作用、达到不同的目的, 从而来适应不同年龄、不同能力学生需要, 包括身体有残疾的学生。例如, 六个人围成一个圈, 大家抛接一个球且不让这个球落地是比较容易的, 但如果增加一个球, 也就是增加了设备, 那么必然会增加难度。
“遵循教育规律”不仅体现在规律的本身上, 还反映在主观能动性上, 也就是更需要去发现和寻找规律。
Wivi老师每项活动结束时都会引领大家反思。以分组进行教学展示为例, 她一般会分成四个步骤:第一步是感谢教学组给大家带来的精彩表现;第二步是由教学组的成员谈在示教方面做得好的地方, 也可以谈教师团队好的表现;第三步是其他观察者、参与者进行补充, 主要谈做得好的地方;第四步是再由教学组的成员谈需要改进的地方。在这个反思过程中, Wivi老师从不说什么不对, 什么不好, 什么是错误的, 她只谈需要改进的地方。她认为, 这样才能更好地在反思过程中强化优势, 增强自信心。这点也可以看出, 学员们也在反思中不断在寻找着教学的规律, 优化了课堂的教学, 教学反思也成了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必要手段。
感受英国酒文化 第2篇
【吃喝玩乐】十个词玩转英国“酒文化”
与欧洲大多数国家的“咖啡馆文化”不同,英国的酒吧鳞次栉比,下班或放学去酒吧(pub)放松一下是大多数英国人的选择,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几个实用的短语,以后和小伙伴玩转腐国的pub就so easy了~~~
(和几个朋友小酌几杯 已成为英国人的日常 图为 猜火车 剧照)
1.to drink someone under the table “把某人喝到桌子底下”,顾名思义,就是说一个人酒量很大,可以把另一个人喝醉。是一句很地道的俗语,例如,I do like a gin and tonic after a hard day at work but Michelle can drink me under the table!2.have a high tolerance of alcohol 这句就是对某人酒量很大的一种比较文雅的说法,例如,Michelle has got a much higher tolerance of alcohol than another person.3.let me get first round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 第一轮我请 在英国 喝朋友一起喝酒都是AA制的,但是方法是大家分别付一轮喝酒的钱,如果有五个人 那你可能会喝五轮酒。4.let my hair down
这个短语是 “放松”的意思,喝酒的目的是什么,不就是为了缓解一下学习工作的压力嘛,例如,I’ve started to drink alcohol in my mid-teens.It can make me feel grown-up and helped me let my hair down.5.boozy 这个词的意思是 “微醉的 微醺的” 喝的有点high嘛。例如,We had a boozy evening.6.hangover 这个词是 “宿醉的” 意思,喝的太多了 往往就会这样。例如,I have to suffer a hangover because I’ve drunk to much last night.7.boozer
这个是地道的British English 就是 “酒吧”的意思,可以和pub替换。例如,I’ll have a pint of cider in a local boozer.8.cider 这是一种苹果酒,颜色呈金黄色。例如,I like the old-fashioned British boozers ,with plenty of cider on offer and cozy little corners to sit in.9.shandy 森特教育
一种混合啤酒 一半柠檬水 一半啤酒 味道很淡 10.pint/half a pint
零距离感受英国学校 第3篇
英国课堂的体验
开学的第一天,我们进行了分班考试,指导老师Gary向我们解释了分班考试的初衷:我们一共40人,虽然是经过艰难的考试选拔上来的,但还是存在个体差异,就人数而言,一个班教学显得太过拥挤,不利于教师关注每一个个体,所以必须分班教学。当时我就在想,40个人就算拥挤?想想国内的班级规模,五六十人实在是太正常了。但是从这个细节就能看出英国教育对于个体的关注程度之高。我不禁感叹:英国的学生是多么的幸福和幸运。
这次来英国留学,身份从教师转变成学生,听着英国老师的课,常常让我有种愧为人师的感觉,因为这里的老师授课方式不仅多样化,也更为关注教学本身。其中Theresa老师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她不仅让我学会了许多新的知识,也让我反思了国内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例如听力,我在国内所任教的学校里,学生的听力主要靠早读的30分钟时间来训练,很少专门安排在课堂上进行,而且训练的方式也非常单一:统一播放听力材料,学生边听边选,选完核对答案,选错就看录音原文,时间来得及就再听一遍。学生对听力只是机械地训练,这样的听力练习效率并不高。Theresa的课告诉我:不应将语言学习分成孤立的若干部分,听力也一样。没有任务兼活动的学习是很容易失去意义的。这让我对国内的听力训练又多了一些思考。
再如Bedtimestories(睡前故事),对于大多数的中国父母和中国孩子来说,Bedtimestories是陌生的,而对于剩下的那些少数,Bedtimestories不一定陌生,但却无法实现,我属于后者。我家的小男孩今年两岁多,但是当我认真回顾时,很羞愧地发现:大多数时候,我把这个应该是家长与孩子双向交流的活动抛给了孩子自己独立进行,而理由通常是“我太忙,没有时间”“这太傻了”,又或者是“他自己可以看懂”。实际上在这个过程中,信息的输入是如此的“孤独”。对于孩子是这样,这对于学生也不例外。
Theresa曾经给我们上过一节如何讲故事的课,那节课教会了我们如何成为一个会讲故事的人,我们也学会了如何引导学生成为一个会讲故事的人,从而达到有效运用语言的目标。那堂课的任务是分小组选故事,并在组内进行故事接龙,最后不同小组互相聆听对方的故事。共有10个故事的开头可供选择,这10个开头五花八门、千奇百怪:洁癖症的女人、变成虫子的男人……我们小组经过商议选了第9个开头——Allchildren,Exceptone,Growup。这是小飞侠彼得潘的开头。我们选择的理由很简单:句子越少,可发挥的空间就越大。当然,对语言使用的考验也就更艰巨。集思广益后我们的故事出炉了:彼得潘做了一个梦,梦见世界上所有的人出生时都是80岁,然后越活越年轻。可是他的梦遭到了妹妹的嘲笑,大家都认为他长不大。彼得潘决定去中国寻找一种药,让所有人停止长大。最终,他找到了,那就是——笑声。
在中国,常规的讲故事活动往往是独角戏:一名学生从头到尾兼编剧和演员。这样的活动最后总是带给我们一个怪异的场景:一个坐着五六十人的教室里,讲故事的人同时是自己唯一的听众。然而Theresa所设计的故事接龙的优点就在于:想象的空间由于多人的参与而变得更加宽广;信息的碎片得以排列组合;不同的语言表述得以展现;最重要的一点,互动使语言得到真实意义上的运用和巩固。看起来像是简单的说故事活动,但是语言的训练却在活动中达到了既定的目标。
Gary老师的课同样让我受益匪浅。例如Dictation(听写),对于国内的英文教学来说,听写不但学生害怕,老师也觉得头疼。每一次的听写都是学生和老师,甚至是学生和家长之间角力的过程。老师一句“Putyourbooksaway.Takeoutyourpenandexercisebook…”教室里马上一片凄风苦雨、哀鸿遍野。有什么办法可以提高听写的效率呢?听了Gary的一节课,这些问题都有了答案。这节课主要学习Dic-togloss。Dictogloss又叫GrammarDicta-tion,也就是合作听写法。经过Gary的示范与归纳,我总算初步了解了这种教学方法。它和传统的听写法有相同之处,但又有很大的不同。从实施步骤来看,Dic-togloss有准备(往往是与听写材料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听写(听一篇短文,理解并记录关键词,不强调完美与精确)、重写(小组互相补充信息漏洞)和分析纠正(分析句子,寻找错误)四个部分,而传统听写往往无准备,不重写,轻分析;从实施的功能上来看,Dictogloss把听说读写完美结合在一起,全程贯穿任务与交际,体现了Text-based,Task-based和Learner-centered。
英国学校分类的几个关键词
某一天在BBCMorningNews里听到英国的学校与教育,我发现英国的学校和教育情况把我弄昏了头。回到住处赶忙采访了房东的儿子Tim,他是一名Primaryschool的教师。结合了Tim的讲解,再联系之前Gary给我们做的相关讲座,我总算大致弄懂了英国的学校结构及其特点。
Primaryschool:英国的Primaryschool并不是我们所理解的小学那么简单。它包括Infantschool和Juniorschool两个部分。其中Infantschool相当于我们中国的幼儿园,主要接收4-7岁的孩子;Juniorschool有点像我们中国小学的低年级(1-3年级),主要是7-11岁的孩子。有趣的是,Primaryschool里所有的老师虽然每年只教一个班级,但却要负责教这个班级几乎所有的学科。
nlc202309032153
Tim告诉我,1995年左右,英国政府出台了一项新政策,所有Primaryschool的教师除了周六和周日正常休息以外,周一到周五期间必须有10%的时间是Outofclass的(正常情况下每天从8:50左右一直到下午3:30左右都要呆在学校),也就是说每位教师在这期间会有一个单位时间不用来学校上课,所以就会有其他的教师来代课。至于每天的课程安排,就以Tim所在的学校为例:8:50分到10:10分,学生到校并将自带午餐Packedlunch放在指定位置,校方有专人进行检查并确认到校人数;10:10分所有学生Assembly(集中),唱歌或听讲话;10:50分到12:10分上两节课,主要是数学和英语;12:10分到13:10分为午餐休息时间,只能呆在学校里;13:10分到15:30分上两节课,主要是体育和其它学科。看下来,我不禁感慨,一天里真正上课的时间加起来只有两小时40分钟而已。
Secondaryschoolorgrammarschool:早期,英国的孩子在Year6,也就是10-11岁的时候,都要参加一个非常重要的考试KS2NationalCurriculumTests,通过考试的孩子就可以去所谓的语法学校Grammarschool(类似中国的重点高中)学习,而没通过的只好去Secondaryschool(类似中国的职业高中)学习。通俗的说,二者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培养白领和精英,后者则是培养蓝领和体力工作者的。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这种区别渐渐消失了。Secondaryschool也叫highschool或seniorschool,主要是接收11-16岁阶段的孩子。Secondaryschool的老师们通常只教一个学科,这一点和我们中国类似。
College:在英国,College并不单纯是我们所理解的“大学”,除了表示一些综合大学的附属学院之外,还可能是一所大学之前的预备校。这里主要接收的是16-18岁的孩子,为自己想要就读的大学做准备。
University:University就是传统意义的大学院校。全英国有许多大学可供学生选择,每个人都可以同时申请好几所大学,可能所有大学都拒绝你,也可能一个人同时收到好几份Offer。接受和拒绝的理由是多种多样的,但不一定都是和学习有关。因此英国的大学里并不全是只会学习的人,他们培养的更多是全方面的人才。
零距离感受英国学校
虽然我的两位英国老师Gary和Theresa已经给我们详尽地介绍过了英国的教育,但是如果不能亲自走进英国的学校,零距离感受他们的教育,心中难免会留下遗憾。一听说有机会参观英国的学校,没有人会放弃这绝好的机会。
我们所参观的学校是MoulsecoombPrimarySchool。九点我们到达学校,校方的Warren老师在阅览室接待了我们。简单的一番寒暄后,Khadijia和Warren高度一致地再三强调,不能在学校里拍照。这是学校出于对学生的安全负责所做出的决定。
我们排成一列长队,行走在狭窄的长廊里。我进入的班级是Year3。和孩子们见面时,带班老师MrsL.King正在整队,他们刚好要参加一个集会。我们匆匆跟在他们后面走进了一个大厅,大厅里一大群孩子盘腿坐在地板上,老师们也围着他们坐成了一圈。说是集会其实是五个班的孩子聚在一起唱歌。9点10分舞台前方一名教师以夸张的肢体语言开始了这节课。她一出声我便被震撼了,美极了,妙极了!旋律、声音和舞姿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她是典型的Kinesthetic(动感型)老师,灵动的眼神和动感的肢体语言感染了现场的每一个人。合着节奏,哼着音乐,我们几位观摩的老师也和学生们一起扭动起来,现场俨然成了一个演唱会!老师教得生动,学生学得开心,一遍就搞定了。接着又通过互动来巩固所学的知识。舞台上四个孩子分角色和着音乐做不同的姿势,而台下的学生也尽情歌唱,台上台下,融为一体。20分钟的音乐课在不知不觉中结束了。孩子们退场时,音乐老师不忘用滑稽的方式提醒他们,脚步要“小心轻放”以免吵到别人。孩子们都想获得老师的表扬,哪怕只是一个眼神上的肯定,于是在“撤退”时尽其可能的做绅士和淑女。有个别调皮的孩子在离场时和音乐老师击掌,由于用力太大,老师夸张的龇牙咧嘴,甚是有趣。
11点-12点Year3的孩子们要到BrightonMuseum(布莱顿博物馆)上一节关于非洲文化的课。博物馆里有一间房专门为孩子们上课所用,投影、音响一应俱全。孩子们按组围坐在三张摆满有关非洲文化物件的桌边。桌上的琳琅满目的独具非洲特色的物品让孩子们惊叹不已。博物馆负责接待学生的工作人员穿梭在孩子们中详尽地介绍每张桌子上物品的历史、用途。被吊足了胃口的孩子们自然听得很入神。之后三组学生相互交换场地两次。这使得每个学生都能有机会探究三张桌子上的物品。了解探究一番后,有的孩子拿起了笔,画出他们感知的非洲,课堂效果非常好。
看着英国的孩子活泼的样子,我不禁想起了大洋彼岸我的学生们,我是如此地想念他们,真希望把在这里学到的方法也运用到他们身上去啊!
(责编韦力)
走进英国高校感受现代教育理念 第4篇
英国是近现代世界高等教育的发源国,著名的牛津大学于1168年建立,至今已有842年的历史。在几百年的发展演变中,英国高等教育始终引领着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步伐,为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提供着坐标和方向。由于时间短暂,虽然难以深刻领会和全面掌握英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脉络和成功的经验,但是通过对英国高校零距离和全景式的考察学习,窥一斑而见全豹,对于开阔视野、拓展思路、澄清认识、明确方向都有很大的帮助和作用。
一、科学的战略规划和管理模式是学校发展的关键
爱丁堡大学认为,不同水平的学校管理方式是不同的。一流大学的管理方式是,创新思想和创新动力首先是从教师和学生中间产生的,学校的管理者则是保护、支持和推动这些创新,在资金、设备和人员等条件上给予支持。二流大学的管理方式是,学校的管理层先有改革的想法,然后向下层层推广,最后才落实到教师和学生中间。爱丁堡大学在2008~2012年战略规划中提出了“教学卓越、科研卓越、商业化和知识交流卓越”三个战略目标,为此提出了“优秀人才、优质服务、优良设施”三个实现手段,并制定了“丰富学生的经历、提高国际化水平、加强社区合作、促进多样化可持续发展及社会责任意识、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加强校友联络并鼓励慈善捐赠”六个战略主题思想。爱丁堡大学在2009年世界大学排名中首次进入前20强(排名依据《泰晤士报》的世界大学排名榜,以下凡涉及大学排名的均来源于此排名榜)。
2008年伯明翰大学把原来的25个学院调整成5个大的学院,分别是社会科学学院、医学和牙科学院、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理工学院、艺术和法律学院。学校阐述这次学院调整的举措:通过客观、科学的分析,确定学校学科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学校要保留优势学科,确定潜在的学科发展领域,要让优势学科成为强大的学科,让有潜力的学科成为优势学科。优势学科不一定永远保持优势,现在不强的学科很可能在经过努力后成为学校的优势学科。通过调整,一是使学科更加综合,学科优势更加明显,科研力量更加强大。例如,调整后的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学科的排名在全英高校学科排名有了较大的提高,心理学系在全英76个学科中排名第三,体育运动系在全英40个学科中排名第一。二是使人才培养更具优势。优势学科的集合既可以吸引高水平的师资,又可以吸收优秀学生,两者相辅相成。三是使管理流程缩短,管理跨度减少,原来辐射25个独立的学院,现在只面对5个学院,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为了保证学科调整的效果,不至于产生“面合实不合”的负效应,伯明翰大学将人事权和财务权收到学院统一掌控。
从2006年世界大学排名第25位到2009年排名进升到第4位,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的进步神速。该校在2003年实施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战略规划,制定了三大主战略目标和三大配套战略目标,“三大主战略目标”包括科研战略目标、教学战略目标、国际化战略目标。“三大配套战略目标”包括财政战略目标、房产经营战略目标、人力资源战略目标。每一个战略目标都由一位校领导挂帅负责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全校教职工都明白这些战略规划,而且目标一致地开展工作。
二、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融入学校的整体工作范畴
在英国高校,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贯穿于学校具体工作环节之中,自然地反映在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等各项工作中。
伯明翰大学强调:“大学教育的关键,不在于老师怎么教,而在于学生怎么学。”其学习文化建立在“学以质问”的哲学思想之上,提出“以研至教,以疑至学”的理念,充分尊重学生,欣赏学生,并从学生那里获得灵感和动力推动大学的发展。凡是与学生有关的委员会,如课程设置、考试评估、权益保障等委员会都有学生代表席位,目的就是了解学生在学什么,在想什么。爱丁堡大学的学术发展与质量保障体系非常强调学生的作用,学生的评价占了很大的权重,在质量提高框架中除了学科级别的内部评价外,强调广泛的学生参与。爱丁堡大学提出,学校应该培养创新人才,而不是培养能掌握技术的人才。他们鼓励学生有创新思想,鼓励不同想法的存在,鼓励学生自由地研究,敢于与权威对话,在学术上挑战权威,强调不仅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还要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团队学习能力。
学校不仅培养学生的学术水平,还要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使学生具有责任心和公民意识,所以学校对学生的就业也倾注了很大的心血。曼彻斯特大学有36000名全日制学生,学校的就业中心为8000名学生制定了“一对一”帮助计划,为他们制定了职业发展和就业方案。伯明翰大学提出了学生就业力即就业能力的概念,强调伯明翰大学的学生不仅学术能力要强,而且互动能力、表达能力、沟通技能也要强。他们把学生的就业力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镶嵌在教学环节里,大学一年级就开设就业方面的培训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增加用人单位对学生能力需求的内容,他们请企业人员直接参与上课,聘请已毕业的学生来做导师,让学生能够适应真实世界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另外,伯明翰大学从就业率高低牵引出学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与社会企业的紧密接触,发现学校培养与社会企业期望的差距,从而为学校改进培养方式、教师改进教学活动、管理部门改进服务模式提供依据。
伦敦大学学院对学生的培养有明确的目标,除了专业学术标准之外,对所有的学生按六个目标方向进行培养:一是做一个有创造力的思想家;二是一定要确立个人的理想和目标;三是理解文化差异并很好利用;四是了解自己创新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五是做好毕业后在世界范围内流动的准备;六是具有一定的领导能力。
英国高校对学习空间的设计也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无论是在教学楼、院系实验室,还是在图书馆及学生餐厅,无论是新建的大楼,还是对旧楼的改造,都突出了对交互空间的重视,辟出专门交互空间供学生自由的研讨。在英国大学里,这样的交互空间比比皆是,随处可见,有开放的、半开放的,还有封闭式的房间,学生可以自由或预约使用,三人一组、五人成群尽情地就各种问题进行分析讨论。爱丁堡大学建有适合小组讨论式学习的大型教室,专门制做了三角形、椭园形等宜于讨论的课桌,每张桌面上方配有电子显示屏幕以及转动座椅等。伯明翰大学还开发出了完全网络环境互动式的新型学习空间,每间教室约50平方米,可容纳30人,突出了空间美学效果,营造了能够激发师生灵感的功能环境,学生可以与教师、同学相互讨论,充分实践了“教师与学生共为教育主体”的教育理念。
三、科研工作体现着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巨大的影响力
英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但是其科研论文数量占世界总量的5%,科技论文的引用量占世界总量的12%,排在美国之后位列第二。这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英国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很高。英国大学,尤其是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普遍把科研工作放在非常重要的显著地位。牛津大学有9480名员工,其中3128人是专职科研人员,占员工总数的33%,在2007~2008年度,科研合作的收入占学校总收入的38%,即28700万镑。曼彻斯特大学电子工程系共有57名教师,除了给学生上课之外,目前带206名博士生和68名博士后,近三年科研经费达到3300万镑,在国际刊物发表论文430篇,获得专利19项,在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596篇,全系共分六个科研组在基础、应用、尖端以及交叉领域开展研究。英国高校的科研工作能取得如此丰硕的成果,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具有强烈的抢占先机的信念
爱丁堡大学医学和兽医学院再生医药中心主任Ian Wilmut教授是多利羊的发明者,三年前他到加拿大参加一个国际医学会议,会上一位日本学者提出的干细胞概念引起了他的高度关注和极大兴趣,回国后他马上着手建立实验室,现在实验室已经运行两年了。他说:“干细胞的概念不是我首先提出来的,但是我们希望能够成为第一个做出实际成果的国家。”
(二)建有良性的推动和鼓励机制
在英国高校,晋升教授无工作年限的限制,只有学术标准的要求。只要达到学术标准每年都可以晋升,有的教师十几年因达不到学术标准而不能晋升,有的年轻的学术人员因学术成果丰硕则连续晋升。爱丁堡大学建立了一整套支持科研工作的机制:学校有资助科研的明确计划;学校设立专门的科研基金;各学院的院长基金支持科研;设有专业研究发展及研究支持计划;遴选优秀或有潜力的项目重点支持。对于有良好发展势头的科研项目,学校定期的对项目进行指导,并组织专家进行适时评估,以使项目更好地发展,同时建立学术休假制度,每工作六个学期可以享受一次学术休假,使教师更专心于科研工作。
英国的教授是终身制的,教师的内在动力机制是靠长期形成的,一种教师职业的工作习惯,一种社会和历史的责任感,一种为学校争光的使命感,一种职业上的荣誉感,这些都形成了浓厚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里无急功近利的浮躁,也无时紧时松的烦恼,更无虚假作弊的忧虑。
(三)瞄准高端的社会需求开展科研
爱丁堡大学的科研项目紧跟世界最高端最迫切的问题,如多利羊的研制、干细胞的研制、温室效应的研究以及海水能源的研究等等。他们对温室效应的研究起步早,起点高,自己研制了高水平的实验装置,建立了全新的实验室,通过接受企业的实际使用材料进行吸附实验来研究分析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而研究温室效应的实际发生,为企业改进工艺提供科学数据和依据。他们从1974年开始就对海水(潮汐)能量进行研究,2003年建立了规模更大的实验室,能真实地模拟几十种海水潮汐和风浪的变化,通过计算机控制和模拟演示形成实际的能量运动模型,为海洋风能发电、潮汐能量变化以及海洋中的各种设备安全提供真实的数据和真实状况。
(四)对教学有促进和影响作用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科研强大使大学的知名度提高,可以吸引高水平的师资,进而吸引优秀的学生;二是高水平的科研项目使博士生和硕士生的研究起点高,直接进入尖端科研领域,这批学生很快成才成名;三是高水平的科研活动可以使教师的视野加宽,许多科研内容成为教师课堂教学和学术讲座的内容,对于学生的知识是一种有益的补充和拓宽。教师的科研活动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种兴趣和自信是最高形式的教学效果。
四、庞大而高效的行政管理和后勤服务系统
1583年成立的爱丁堡大学有25000名学生,教职工8000人,其中教师4000人,其他行政管理和后勤支撑人员4000人。建于1900年的伯明翰大学现有在校学生26000人,教职工6000人,其中教师3000人,行政管理和后勤支撑人员3000人。2009年进入世界大学排名第四位、在英国仅次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伦敦大学学院有22500名学生,教职工8500人,其中教师4500人,行政管理和后勤支撑人员4000人。
从以上三校的数据来看,行政管理和后勤支撑人员所占教职工的比例相当大,最高达到50%。如此庞大的行政管理和后勤支撑人员队伍,其社会化程度又如何呢?
爱丁堡大学建有自己的后勤服务系统,整个学校的楼宇维修、保养以及卫生清洁、餐厅服务都是由学校自己来做,学校还设有安保部门,提供整个学校的安保服务。学校的后勤服务系统没有推向社会,没有实行后勤社会化。爱丁堡大学的学生住宿有四种形式,一是住在学校内的宿舍;二是住在校外由学校拥有产权的宿舍;三是住在校外由社会物业公司提供的公寓;四是住在私人家庭提供的公寓。这四种方式由学生自主选择,学生要向学校提供住宿信息,便于联系。伯明翰大学网络服务系统是由学校的学习空间部负责,服务承诺中规定,接到服务求助电话10分钟内,网络服务人员必须赶到现场。在曼彻斯特大学,不论是拿到政府的科研项目,还是社会企业的联合项目,都要交给学校水电和房产资源占用费,标准一样。拿到项目,学校根据一定的标准(概算)预先扣除一定的资源费用,而不是在科研完成后按实际消耗扣除。
在英国这样高度发达的社会服务环境里,其大学后勤服务系统并没有我们像想像的那样实行比较彻底的后勤社会化,反而存在着比较庞大的后勤支撑系统。这使我们培训成员普遍感到诧异。爱丁堡大学的一位副校长说,在大学,没有高水平的教师(学术人员)就没有学校的一切,没有行政管理和后勤服务系统等辅助人员的支持,大学也不可能有效地运转。英国高校的行政管理和后勤支撑人员的水平和素质都有较高的标准,配备充足的人员可以为教学和科研提供完善的服务和支持,使教师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和科研活动中,解除了教师许多额外的劳动和劳心。当然,中英两国高校计算人员的口径也存在着不同,中国大学普遍招聘了数量可观的临时工,这些人员不算学校的编制;而在英国高校,所有的用工人员都必须统计在内。
英国留学生找工作的一些感受 第5篇
英国留学生找工作的一些感受
背景:LSE MSc Finance的,14年6月毕业,在伦敦找了一份投行的offcycle实习,一份PE的summer实习,也找好了国内的全职工作(in-house consulting)。本科985金融,自己没有考虑过投行中台,后台,在英国没有考虑过投行前台,管理咨询,PE/VC和对冲基金以外的工作,所以我后面指的工作主要是上述几个领域,其他的都是道听途说,像读FE准备做quant的我是完全不了解的。(还包括了econ consulting,数据分析,商业银行,会计师事务所等等工作)另外主要针对的是在国内读本科的同学,国外本科,特别是国外很好的本科,或者干脆就是外籍的,有的情况不太一样。最后我讲的纯粹是从找工作的角度出发的,不包括经历,成长,见识,人生理想之类等等其他的考量...欧洲找工作的情况仍然不好,full-time的工作非常难找,项目(各个国家)的同学拿到的大部分都是实习Offer。对中国学生来说最大的困难是语言,除了英语不够给力外,欧洲的工作大部分必须懂英语中文以外的欧洲第三外语,至于第三外语是什么不重要,俄语西班牙语法语德语都可以,但是要business proficiency。visa也是非常大的问题,没什么公司能给visa。
在国外读书,想投国内公司的工作(比如券商基金),非常难,主要限制是你自己也不愿意自费回国面试,除了少数专门海外招聘的单位,比如国开行,交行之类的。我拿了几个大公募基金的面试,听说我不愿意回国直接就都不考虑skype/电话面了。所以要找国内的话可能就是要gap一年。同时,个人感觉现在北清复交和任何一所国外的学校相比都没有brand name上的劣势,国外二流学校不如中大,武大,南大之类的研究生。结合上下文我个人的结论是如果出于各种原因本科毕业不想就业,能去北清复交保研就去吧...(当然清华深研院和北大汇丰好像还是有些劣势的,主要是地点的问题了)北清复交保研之外,考虑以上的种种困难,再考虑到国外实际工资并没有很高(伦敦IBD折合大概60wRMB一年,伦敦的四大折合不到30wRMB一年,生活成本大概是国内的三倍,而在国内20w一年的工作远比伦敦IBD好找...),非target school的target 专业的研究生其实都基本没有读的必要,不如去国内的四大,target school的target 专业(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挑学校的时候,networking是一个很重要的考量因素,名气都是虚的。不懂networking很难找到工作,networking同样有性格,语言,锻炼的因素。和networking息息相关的还有location的因素,这两个都非常重要。
在国外,大部分情况下本科生>两年的项目>一年的项目。很多人嫌两年的项目贵,那要看你有没有决心了:两年项目给了你更多适应的空间(语言,性格),多了很多找暑期实习的 海归求职网()-专注留学生海归求职培训辅导服务
机会(很多公司是不接受一年制的研究生申请实习的,结合第一条),多了容错率(两次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