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高中英语教学方法例谈
来源:开心麻花
作者:开心麻花
2025-10-11
1

高中英语教学方法例谈(精选12篇)

高中英语教学方法例谈 第1篇

一、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高中英语新课标明确提出:倡导任务驱动型的教学模式。

1.提出任务。任务驱动教学法以任务为核心, 任务设计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任务要有趣味性, 有趣的事物使学生更感兴趣, 更能引起学生的关注,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任务要有全体性, 教学的对象是全体学生, 教学的目标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任务的设计要体现出层次性, 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任务, 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以能够促进全体学生全程参与全面发展为目标;任务要有探索性, 没有价值、不具探索性的问题也就失去了学生合作与交流的意义, 只有具有探索性的任务, 学生个体无法解决时, 才能产生合作的主观意愿, 才能促进交流与合作。

2.引导参与。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只有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 全力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才能完成知识的构建过程, 提高自身的阅读理解能力, 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培养用英语思考的良好习惯, 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好主导性作用,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在各小组展开积极的讨论与交流, 使学生思维与创新的火花得以闪现、碰撞, 使学生突破教学常规, 打破思维定势与心理定势的限制,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3.任务评价。对任务的评价很重要, 我们要让评价成为学生学习的升华点, 要让学生通过评价进行认真的总结, 客观全面地反思学习过程, 总结成功与失败之处, 以便在今后的学习中扬长避短。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评价的时机性。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学习思路, 教师要来回巡视, 及时发现问题, 给予必要的指导, 但要注意时机, 一般性问题可集中进行指导, 个别问题进行个别指导;二是评价的真实性, 在大力倡导赏识教育的背景下, 课堂上满是表扬之声, 且不说没有批评, 表扬也全是大话、空话、假话。评价要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要具体、真实。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整合课程教学资源

开发课程资源, 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贴近实际, 贴近时代, 这是当前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我们在教学时要重视对课程资源的开发, 要改变以往教学中视教材为唯一教学资源的封闭式教学观念, 要打破教材的限制、学科的限制, 向课外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延伸。

1. 常规教学资源, 如教材、教参等。

教材是最主要的教学依据, 是我们进行教学的重要资源。许多教学一线的英语教师加入到了新课标教材的编写中来, 这大大提高了教材的实用性。但教材的篇幅毕竟是有限的, 同时因受到时间的限制, 不可能将英语发展的最新内容及时加入到教材中来, 这也显现出相对的滞后性。因此我们既要深入研究教材, 立足教材, 用好教材, 同时又要根据学生具体的学习需求与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有效的调整, 以使教材更符合本地区学生的需求, 符合本地区的具体教学需要。

2. 课外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整合, 主要为多媒体。

多媒体有着较强的视听效果, 互联网有着巨大的教学资源, 我们既可以利用互联网查阅英语发展趋势, 将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等融入到教学中来, 同时又可以从网上观看名师的精彩教学案例, 从中吸取成功元素以做借鉴。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的强大的优势, 让学生享受视听盛宴, 接触更多原汁原味的英语, 还可以建立网络学习平台,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英语训练机会, 让学生在平台上进行自主学习与交流。

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进行优化整合与再加工, 要突破教材的限制, 设计一本属于自己的个性化“教材”,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英语的环境, 提供更多的英语材料。

三、创设真实交际情景,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英语是一门语言, 语言的习得需要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与交际情景中感悟, 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与语言综合能力就需要为学生营造真实的交际情景, 让学生在交际中运用, 在运用中理解, 在理解中升华, 从而掌握学习语言的规律。

1. 用英语教学。

汉语与英语有着很大的差异, 汉语是高中生学习英语的最大干扰, 在教学中我们尽量少用汉语甚至不用汉语, 改为用英语来教学。对于难以讲清的英语知识, 也要用英语来解释。这样为学生营造全英学习氛围,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用英语思考的习惯。

2. 多开展口语训练。

教师要让学生有更多开口说英语的机会。在课上教师要善于提问, 提出一些具有探索性与开放性的问题, 让学生大胆发表个人见解, 同时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情景剧的编排, 从剧本的创作到表演, 各个方面都需要学生精心准备。

3. 多组织课外活动。

课外有着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 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既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 同时又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 缓解紧张而忙碌的高中生活。

高中英语教学方法例谈 第2篇

摘 要:英语是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语言,在我国的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由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真正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研究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成为了当今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主要课题。本文以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为主,就任务型教学方式,进行简要的分析说明。关键词:高中 英语 任务型 教学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任务型教学追求的是真实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符合学生的兴趣意向。相比于传统的以课本为主的教学模式,任务型教学更加强调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对英语的运用,看重的是对学生综合英语能力的培养。在这样的应用过程中,逐渐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能力并不断提高,从而使学生产生成就感,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渴望,激发他们学习的内在动力,最终成功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牛津高中英语Module1中Unit1 School life讲的是和学生自身息息相关的校园生活的话题。某位教师在这个单元的第一个课时时布置下了“搜集有关其他国家的校园生活信息并描述,比较和我国学生的校园生活有什么不同?”的作业。在布置作业的同时,这位教师还用多媒体课件简单播放了我国不同地方的学生的校园的校园生活,以及有关于美国校园生活的电影。在教师的演示下,学生纷纷表示出了强烈的兴趣。之后这位教师再上课时,学生们纷纷以小组的形式搜集了许多的关于各个国家的学生的校园生活资料,并推选出了代表进行描述和比较。丰富多样的校园生活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在别的小组描述的时候,学生都听得非常认真。一堂课下来,学生不仅拓展了视野,丰富了知识,同时还得到了锻炼英语综合能力的机会,用英语表述的能力以及听力都得到了提高。

在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当中,学生不会那么容易产生厌烦的情绪。而在任务型的教学活动中,学生还能借此得到锻炼的机会。在实际的应用中获得成就感,从而激发出对英语的高昂兴趣。

二、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

任务型教学重视的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对英语的应用情况,让学生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获得学业上的提高。而教师在任务型教学的理念指导下,也会为学生设计贴近生活实际并留有很大的锻炼空间的教学情境。学生通过参与教学情境,获得应用英语的机会,在不断的对话当中,实现其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英语的口语交际能力是英语能力中最为突出的能力。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将会极大的给予学生学习上的成就感,并从内在催动学生进一步学习英语,从而实现良好的循环。

在牛津高中英语Module11中Unit2 Getting a job这一单元中,主要内容和找工作有关。某位教师在教授这一单元时,先是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放映了许多和职场有关的图片,并拓展说明了我国每年的就业形势以及国外的经济状况对就业的影响。之后,她又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简单放映了一下电影《幸福来敲门》中主人公不辞辛苦寻求一份工作的片断。学生纷纷被电影中的人物的精神感染。电影片断放映完了后,这位教师又为学生设计了一个模拟找工作的情境,要求学

生以小组的形式到她面前来进行面试。并要表述清楚自己的优势、不足以及对职业的规划。当这个任务布置下来之后,这位教师适当给了学生五分钟的准备时间,并允许学生进行小组之间的讨论。在教师的监督和引导下,每个学生都有积极参与到课堂任务中来。而在之后的“面试”中,学生又纷纷锻炼了自己的口语自我表述能力。教师根据学生的自我表述适时提出了一些问题,学生大多也对答如流,口语的交际能力也得到锻炼。这堂课结束后,学生不仅获得有关于招聘面试的知识和经历,自身的综合英语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任务型教学模式和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同的是,传统的教学方式追求的一元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即教师只要讲就可以,学生只要听就可以。然而这种教学方式被证明是低效率的,并不能真正培养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任务型教学对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强调,要求学生在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淡化了教师的作用,教师更多时候扮演的是引导者的角色。这就充分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益于学生获得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牛津高中英语Module7中Unit3 The world online的主要内容与网络世界有关。这个主题完全符合学生的喜好,能让学生自然而然的产生兴趣。某位教师在教学这一课时,先是按照教学方案讲完了课程的基本内容。之后,这位教师又问到:“ What’s the advantage and disadvantage of world online ?”问完之后,这位教师便要求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并搜集资料,然后各自发表观点并分成两派辩论。这位教师给予了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在后一个课时的课堂教学中,这位教师仅仅只是当了一场辩论会的裁判,学生成为了整个课堂的主角。发表观点,开展辩论会,从头到尾都是学生自主进行。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自主性得到了大大的提高。总 结:

牛津英语课堂任务型教学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实际应用英语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还能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参考文献: [1]王永前.浅谈《牛津英语》中任务型教学模式的运用[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0(23)

[2]王峥.网络环境背景下的初中牛津英语任务型教学活动实践[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2(19)

例谈高中英语“过程写做法”教学 第3篇

关键词:高中英语;过程法;写作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16)15-0060-03

长期以来,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有些教师采用结果教学法,把教学方法重点放在写作成品上。教师首先提供范文,进行分析、讲解,然后学生模仿范文进行写作,最后教师批改、出示范文。学生的整个写作过程都是在教师的完全支配之下完成的,学生自由创造的空间狭小,学生缺乏积极性和热情。笔者在写作教学中,积极借鉴新的教学理论,采用“过程写作法”,调动了学生的写作热情,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写作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下面结合教学案例,谈谈在写作过程中如何运用“过程写作法”进行写作教学。

一、教学设计理念

“过程写作法”就是把重点放在学生的写作过程和写作能力上,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写作过程、充分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它以交际理论为基础,注重交际和交际能力的培养以及评价的交互过程。让学生在团结协助的会话环境中发挥主动性和合作精神。“过程写作法”将学生视为写作主体,强调让学生体验写作的全过程,多采用课堂交互活动,使学生在循环往复的交互过程中挖掘和创造主题意义。它的核心思想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习写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会逐渐地减少,而学生最终成为独立的写作者。“过程写作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写前阶段、写中阶段和写后阶段。

二、教学案例

以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模块三第一单元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为例。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利用本单元所学节日的内容,写一篇介绍中国春节的作文。这是一节指导学生通过阅读体验发现写作要点和写作方法,从而培养写作兴趣和写作信心的课。

(一)写前阶段

作为写作的初始阶段,写前活动的主要作用就是激活学生的写作灵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明确写作目的。只有学生有非常清楚的写作目标或者强烈的写作动机,他们才会渴望去写。写前阶段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1.导入主题和任务。教师在布置写作任务时,要设计好这个任务,让这个任务有意义并贴近学生生活。开始时利用视频导入,放一段人们过春节的视频,然后问学生:What is the festi-val?When does the festival usually take place?How do peoDle celebrate the festival?以此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已知信息,快速进入主题。

2.阅读范文。在看视频的基础上,给学生每人发一篇有关过春节的范文,让学生阅读。通过阅读,激活学生已掌握的与春节相关的词汇和句型,让学生探究领悟范文中采用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3.头脑风暴。当写作的题目确定之后,为了避免有的学生没话可写,组织个人、小组或全班同学进行头脑风暴讨论。在头脑风暴活动中,学生会受到其他同学观点的启发,渐渐打开思路。教师把学生想出的与主题有关的任何观点的词、短语和句子,领着大家全部整理并写到黑板上,先不考虑这些观点的正确与否,最重要的是先把这些观点挖掘出来。如果有的学生用英语表述某个想法时感到困难,可以允许其说出汉语,然后全班同学和老师帮助他用英语表达出来。经过头脑风暴讨论后,学生们说出了这些短语和句子:

Phrases:eat dumplings,fish and meat;givechildren lucky money in red paper;put on newclothes;visit relations and friends;stick NewYear COHplets on the doors;go to temple fairs;watching wonderful programs on TV;welcome tothe new year with firecrackers etc.Sentences:spring Festival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radi-tional festivals in China;On the Eve.the wholefamily usually get together to have a feast;Peopledressed in new clothes go to visit friends withgood lucky to each other etc.

4.写随笔。教师引导学生把头脑风暴中得到的信息进行归纳、筛选,找出这些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然后指导学生在指定的时间内就某个主题在5~10分钟的时间内写随笔。教师告诉学生先不考虑太多的语法和拼写等技术问题,最重要的是把脑子里想的写在纸上,写出自己表达观点的随笔。

(二)写中阶段

写中阶段是指导学生把初步构思成熟的思想用文字表达出来。该过程不仅是指导学生提炼语言、安排文章结构的过程,同时也是训练思维的过程。写中活动可以是个人活动,也可以是两人讨论、小组讨论活动。此过程一般包括确定主题、写提纲、写初稿。

1.确定主题。根据写作任务,学生确定写作主题。

2.写提纲。学生在确定主题的基础上,根据此话题的要点,理清思路,构思并草拟段落提纲。

3.写初稿。学生结合刚才列出的提纲和随笔,开始写作。在此过程中,提醒学生要考虑好如何开篇和结尾,如何将要点扩展成句,再通过添加支撑句将主题句扩展成段落,如何把各段落按照时空顺序或一定的逻辑顺序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然后写出一篇语意基本连贯、完整、文章结构层次清晰的初稿。

(三)写后阶段

写后阶段主要包括修改、评价和展示作品。就是在初稿完成的基础上,对初稿进行修改,加工润色完成作文。

1.修改包括自评和互评。自评就是学生自己修改自己的作文,互评就是同学之间相互修改对方的作文或者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修改。自评和互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修改方式,教师要给出修改的指导,必要时进行帮助,不能让学生随便乱改,修改的目的是完善作文。教师告诉学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相互修改,评价作文。(1)内容。所写文章的主旨大意是否明确,是否切题;要点是否全面;文章的逻辑是否合理。(2)句子。有无句型错误,句子结构是否多样。(3)措辞。措辞是否合理,是否有习语、固定搭配等方面的错误。(4)格式是否规范。是否有单词拼写、大小写、标点符号等方面的错误。学生在修改其他同学的作文时,也锻炼了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这个活动将评价变成了学习的一部分。

2.评价和展示作品。在自评和互评后,让学生按小组进行汇报,让其他小组找出优缺点,接着教师结合学生所展示的作文和同学们总结的优缺点,从格式、内容要点、语法修辞到语言习惯进行总评。然后,让学生独立修改,加工润色完善作文。最后,请一些学生自愿在班上朗读自己的作文,展示自己的作品,张扬他们的个性,树立他们写作的自信心。让学生自愿地在全班朗读自己的作品,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另一方面也让更多的学生从中学到东西。当然,教师也可以把范文提供给学生,让他们有一个模仿或借鉴的样板。

三、课后反思

高中英语语境化词汇教学例谈 第4篇

一、在语境中认知词汇

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 语境是学生理解和应用语言的最佳环境。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给学生创设合适的语境, 要通过各种手段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认知词汇的意义, 把英语词汇与句子、语段、篇章有机地结合起来, 这样才能让英语词汇教学更有效。

例如, 在教学牛津版高中英语教材Unit 3 Back to the past这一部分的英语词汇时, 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这些英语词汇, 我没有采取单个词汇音、形、义的教学方法, 而是在China Daily上选出了一篇关于四川汶川地震的文章, 然后把这一篇文章翻译成英语作为阅读材料供学生进行阅读。这样, 原本单一的词汇就有了语言的环境, 学生在阅读这一篇文章的时候, 就能够在具体的语境中加深对地震相关英语词汇的认知, 在具体的语境中掌握了相关词汇的意义及性质, 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这样的词汇学习就不是呆板化的, 而是生动化的, 情境化的, 是具有生机与活力的。

从以上案例中可以看出, “词不离句, 句不离文”。因此, 我们在英语词汇教学中, 不能够只单纯地让学生去背单词表, 而应该让学生通过阅读相关的文章, 在具体的语境中认知相关词汇的意义, 这样, 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词汇的兴趣, 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 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 收到多重的教学效果。

二、在语境中理解词汇

心理学研究表明, 一个人假如对学习内容理解了, 那么就很容易记住, 如果对学习内容不理解, 那么去记忆时就是死记硬背, 是很难记住的。并且如果对学习内容理解越深刻, 那么在大脑皮层就能够留下深刻的印象。英语词汇是比较抽象的,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把一个词汇拆分成音、形、义三个独立的部分让学生进行记忆, 学生的这一种记忆方式是很费力的。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要改变这一种模式, 要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相关词汇内容, 这样, 学生就能够对词汇理解具体化, 从而增加学习的效率。

例如,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创设一个虚拟化的婚礼, 让学生在这个虚拟化的情境中理解bride, best, man, reception, crown, ceremony, bridegroom, entrance, ring等词汇的意义。这样, 学生在头脑中对于这些词汇不是一个一个去掌握的, 而是在情境的依托下, 对这些相关的词汇内容形成一个连贯的画面, 在这个连贯的画面中, 学生就能够理解这些词汇的意义及作用。

因此, 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给学生创设具体的语境, 把相关的词汇通过一定的语境链接成一幅幅动态的画面, 这样, 学生对词汇的理解才会更深刻, 才会更深入, 才会更有效。

三、在语境中辨析词汇

在英语中, 有一些词汇是具有多义性的, 这大大地丰富了英语的语言魅力, 同时, 也给学生的英语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 在英语词汇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相同词汇的意义, 从而进行多义性词汇的辨析, 这样, 就能够加深学生对英语词汇的深入理解与把握。

例如, Pick up这个词组, 在不同的语境中具体不同的意义, 教学时, 如果单纯地让学生通过这一个词组学生是不能够体会的。教学时, 如果把这个词组置于不同的语境, 学生就能够理解Pick up这个词组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了。教学时, 我把教材中运用到的这个词组的句子全部找出来, 让学生通过对比辨析, 学生就有了深刻的认识。首先, 我给学生呈现以下三个句子:

1. It is necessary to use shortwave radio to pick up the programmes.

2. People said gold could easily be picked by washing sand from the river in a pan of water.

3. You can often pick up packs of used stamps very cheaply.

学生通过阅读, 很容易就发现了这三个句子中都有Pick up这个词组。接着学生通过对比阅读知道了在第一个句子中Pick up是“收听”的意思, 在第二个句子中Pick up是“收集到”的意思, 在第三个句子中Pick up是“收听”的意思。这样, 学生对这个词汇的辨析就更到位, 更深入。

高中英语教学方法例谈 第5篇

摘 要: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写作教学一直是备受教师关注的重点教学内容。作为其它三大基本功“听、说、读”的综合反映,写作水平的高低从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了一个学生其英语综合素养的高低。因此,重视英语写作课教学,加强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已经成为了新课标下英语教师教学的一大追求。关键词:高中 英语 写作 教学

英语写作是一项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学生写作水平的高低,不仅从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一个学生英语综合素养的高低,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学业成绩的好坏。作为“听、说、读、写”四大基本功中的最后一项,写作既是对前三项基本功的总结,也是促进前三项能力的起点。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如何有效开展写作教学,是各大英语教师重点关注的课题。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任何教学的开展,都离不开兴趣的激发。俗语有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开展写作课教学之前,应当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第一要务。高中牛津英语教材中所讲述的大部分内容都和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关,其中的一些单元更是直接关联到学生的本身,比如Module 1 Unit 1 School life这个单元的主题内容就和学生自身息息相关,学生在学习时,容易产生亲切感。但是,若教师不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在教学时只知道死板的按照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按部就班的讲解,这样不仅使课堂教学的模式陷入单一化,还有可能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学生若是对教师教学的内容产生了抵触情绪,那写作教学就无法谈及。因此,教师在开展写作教学时,应当从激发学生兴趣这一点出发,尽量选择一些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材料,或者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材料,从而引导学生喜爱上写作课。

如,某位教师在教学Unit 1 School life时,就以诱发学生兴趣为目的,开展了教学。这位教师先是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给学生讲解了这个单元的教学内容、知识要点、定语从句的语法和句式结构。其后,为了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兴趣,这位教师利用多媒体辅助设备为学生播放了一段关于美国校园生活的电影片段。影片中美国那种自由奔放、新奇有趣的校园生活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的目光,调动了他们的好奇心。之后,这位教师又选取材料,给学生们分别简要讲解了日本、法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校园生活,让学生们在开拓眼界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了对于这个主题的兴趣。在待到课堂气氛被充分活跃之后,这位教师又适时布置下写作课题:“你理想的校园生活是什么样子?”。经过之前的铺垫,学生们都表现得十分积极,写作起来十分主动,整堂课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英语基础

“听、说、读、写”是英语教学中的四大基本板块。而写作作为其他三大基本功的综合反映,其对于学生基础的要求可见一斑。因此,教师要想更有效地开展写作课教学,那就首先要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英语基础,提高学生的综合英语素养。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时,就必须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让学生通过一定量的基础知识题的练习来巩固夯实基础知识,从而逐渐养成英语的思维模式以及语感,最终能写出一手地道的英语文章。其次,教师还应该重视学生写作素材库的积累,在平时的课堂中,以及课余时间中,要多引导学生阅读、背诵英语文章,观看英语电影,并学习其中的表达方式和习惯,从而不断积累自身的写作素材库。最后,教师还需要保证学生有一定量的练习,让学生在汉译英、英译汉等练习中淬炼表达能力,并同时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善于作读书笔记和作英语日记等,这样的习惯一旦养成,其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是十分显著的。

某位教师在教学Module 4 Unit 2 Sporting events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完成写作任务,在前几个课时中,这位教师不仅针对这个单元的主题教学了许多相关的基本词汇和句子,还利用多媒体辅助设备为学生播放了大量的相关资料,介绍了许多国内外著名的运动员以及著名的联赛。而为了让学生有一个更加充分的准备,这位教师还要求学生课后自行去搜集自己喜爱的运动员或是联赛的资料信息,并给学生布置了一定量的练习。经过了这几个课时的准备后,这位教师再进行写作课教学,让学生以体育运动为主题写作时,学生明显表现得更加轻松自如、得心应手了。可见,良好的基础和充分的准备是十分有益于提高写作课的教学效果的。

三、重视学生自主性和思想性

传统的写作课教学,往往是极其单一化的教学。教师只注重学生写作的成果,只评价写作语句的正确与否以及单词拼写是否正确,而从不真正考量学生的自主性有没有得到发挥,写作的文章有没有思想深度。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使高中阶段的写作教学停留在了一个与学生意识水平不相符的错位状态,还从很大程度上误导了学生的学习态度,让学生形成了写作不重要的想法。因此,要更有效地开展写作教学,就必须重视学生的自主性和思想性,摒弃以教师为中心的结果教学法,而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过程教学法。

某位教师在专门教学一堂写作课的时候,就采用了这种过程教学法。这位教师先是给学生布置下几道题目,但她没有让学生立刻动笔写作,而是要求学生先组成学习小组,以合作探讨的方式,认真思考这几个题目,并分工去搜集素材,列出提纲。待这些准备工作做好了之后,这位教师便要求学生开始写作。学生写好了之后,这位教师并没有立刻去修改,而是要学生在小组之内互相交换修改,互相评议,其后再让学生对写好的文章进一步修改。等到这一系列过程之后,这位教师才开始批改学生的作文。最后在点评学生作文时,这位教师并不是以句子的对错作为先决条件,而是重点看哪个学生蕴含在文章中的思想最好,主旨表达得最清晰,其后才是一些基本功的问题。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虽然参与了全部过程,但其实只起到了辅助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大大提高,课堂变得自由轻松,学生能够真正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和表达。并且在这样的过程教学法下,学生也更容易掌握写作的要领,从而快速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总 结:

教师在上写作课时,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其次要注重学生基础能力的培养,最后要重视学生自主性和思想性的发挥。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的上好写作课。参考文献:

例谈高中地理概念教学 第6篇

1.实地观察

一些概念照本宣科很抽象,可带领学生到室外实地考察,先观察地理事物的外部特征,再综合、分析,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的内涵,引导学生主动掌握概念。如学习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这一概念时,带学生观察校园里的樟树、山茶树、广玉兰树等,并与梧桐树、柳树、水杉树比较,了解到前面这三种树木的叶子革质、有光泽、呈椭园形,并且终年常绿。“常绿阔叶”为它们共同特有属性。它们都是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树,由这些树木构成的森林即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再让学生自己分析梧桐树、枫树、马尾松是不是常绿阔叶树?学生马上会回答:梧

桐树、枫树是落叶阔叶树;马尾松常绿而不是阔叶。这样,学生對常绿阔叶林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

2.抓关键词

表达概念内涵即地理事物本质特征的往往只有几个词语。我们教师要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分析疑难点。如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这一概念,学生对“物质”并不难理解,“宇宙间”却难以确定。我指出,地球也存在于宇宙空间,是天体。但是,在地球大气圈以内的物质只能说是地球上物质,不能说是天体。地球大气顶部是宇宙空间与地球的界线。教师只要讲清这一界线,学生就容易明白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星际物质、运行中的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等都是天体。而停在发射架上的人造卫星,或是降落到地面的流星

体残骸即殒星就不是天体。

3.归纳法

对内容较多、表述较长的地理概念进行归纳、提炼,分层次、多角度去理解。如自然资源的概念,完整的表达是“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如果对这一句话进行归纳、转换,就是下列的两个属性:

┌自然属性:客观性,天然存在,没有经过人类加工

└经济属性:有用性,在当今技术条件下能用于生产和生活。

两个属性缺一不可。这样一转换,自然资源的内涵就一目了然。

4.类比法

明确了单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后,为了能达到准确运用的目的,还必须搞清概念间的几种关系。

①近似概念

如天气和气候,国土和国土资源,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雨林,水资源、水力资源和水利资源等都属近似概念,很易混淆。只有从本质特征即内涵上区分,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才能确定适用范围。例如降水和降雨,都表示大气中水汽凝结降落到地面这一现象。不同点是降水指从云雾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和固态水,而降雨即从云中降落到地面的滴状液态水。可见,降雨只是降水的一部分,仅指液态水即雨水。所以,在描述气候特征时,如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1000mm左右,用的是“降水量”;河流的五种补给形式之一是“雨水”即降雨,两者不可调换。

②矛盾概念

外延相反的概念叫矛盾概念。如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寒流与暖流,重工业与轻工业等。这类概念也必须从内涵入手,找出差异再分析外延上的相反性,确定“矛盾”所在,才能正确区分。如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是一对矛盾概念。可再生资源是在人类历史时期内不断更新生长、繁殖的资源;在人类历史时期内不能重新出现的即是非可再生资源。两者的差异便是“人类历史时期内能否重新出现”这一时间尺度,也是导致外延相反的主要原因。根据这一标准分析,矿产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等

都是可再生资源。

③包含关系的概念

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城市环境三个概念,都表示人类生存的环境。但地理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社会环境是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创造的人工环境;城市环境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干预最强烈的地区,人口多、房屋密集、交通拥挤是最大的特点。可见三个概念中,内涵最丰富的是城市环境,外延最大的是地理环境。所以,要区分这类概念,应在确定内涵的基础上,根据内涵大外延小,内涵小外延大的原则来分析彼此间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④概念的广义和狭义

有些概念,由于时间、空间范围不同,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教学时,应抓住概念的时间、空间差异找出“广”和“狭”的原因,确定适用范围。如水资源,广义水资源是指水圈内水量的总体;狭义水资源仅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不包括海洋水、大气水。这样,从空间范围看,“广”和“狭”非常明显。同样道理可区分广义农业和狭义农业,广义沿海和狭义沿海。

5.图象法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但平时学生对地图有畏惧感,地图应用能力较薄弱,教师要多指导学生看图、识图、绘图、用图,并尽可能使地理知识图象化,做到化文为图、图文结合。

例谈“英语模块教学法” 第7篇

我把英语模块教学法与以话题为中心的新课本相结合, 在研究中探索出“四有”原则:模块的形成要有理, 模块的衔接要有序, 模块的训练要有法, 模块的教学要有效, 并力求达到“四化”目的:同类知识板块化、复杂问题简单化、枯燥知识趣味化、英语教学高效化。

在这种创新过程中, 我始终注意:一是模块的形成是循序渐进的, 即随着平时教学的进展和英语知识与能力的提升而同步变化, 到了总复习阶段, 各种模块才最终定型;二是各种模块知识的运用要通过“话题”这个载体得到充分利用;三是一定要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 借助直观生动形象的教具图片、多媒体课件和交际性语言创设有关语境, 创造性地开发课本资源, 把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具有感染力, 让学生在模块学习中充分感受自主探究学习的乐趣及成功的体验, 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良好习惯和高效优质的学习方法。

我的“英语模块教学法”主要是把语言基础知识的教学模块化, 在不断运用中转化为语言能力。语言基础知识主要指的是英语词汇、语法、会话的教学。根据课本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 运用“自主、合作、互动、探究”的教学模式, 启发学生主动参与到语言基础知识系统的共同构建过程中来, 集体完成再整合、模块化、最优化的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下的词汇模块教学

我的词汇模块教学理念是充分利用了联想记忆法和归类法, 让学生每接触到一个生词时, 就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模块中相关的一串词语, 使词语与词语之间形成一条条“记忆链”, 这样学生既学习了生词、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也养成了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新教科书的特点是单词量很大, 六年级一年要掌握487个单词, 几乎每个单元都有30多个单词, 如果只是沿袭旧的教法, 让学生把这么多的词都死记硬背下来, 是不现实的。如一个刚升入六年级的小学生已掌握500多个单词, 完全可以在学新单词时用上旧知识, 做到以新代旧, 以旧促新。于是, 在刚开始讲单词时, 我注重趣味性地导入, 集声音信息、图像信息和文字信息于一体, 让学生迅速建立有机联系。学生调动的感官越多, 记忆就越深刻。接着着重帮助学生总结, 根据词形、词义、搭配等给出其他有关系的词, 组成一个模块。逐渐地培养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自己形成模块, 我将这种词汇模块学习设计成小组竞赛的形式, 看哪个组的模块设计更合理, 词汇量更大。讲完几个单词模块后, 我会设计各种练习的活动, 如造句、给出情景编对话、用模块中的词写文章等, 以此来训练学生的运用能力, 使他们能“学为所用”。

词汇模块教学通过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 自己形成模块;另一方面使教师的学法指导与学生的自主学习相结合, 教给学生自己梳理知识的能力, 为他们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二、合作探究中的语法教学模块

根据模块教学原理, 我们把繁杂的小学英语语法重组为6大模块、4大表格、3条锁链等。我和历届的学生共同总结出若干线条、图表、口诀、绕口令等丰富多彩的独特的学习方法, 教学效果特别好。我们整理出每个单元的所有知识点, 学生为自己的笔记本设计了很多栏目, 如语法串串烧、动词词组库、介词大全等, 学生们还在课堂中编制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英语顺口溜, 如序数词、数位词顺口溜等, 被一届又一届学生传诵和发扬。学生自主地参与到语言知识系统的构建过程之中, 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

一节英语课上, 教学目标是复习动词不定式的所有用法。我改变了教师讲授、学生记录的传统形式, 而是采用合作探究模式, 给学生充分自由的空间, 进行模块构建。我先让学生课前自由结合了四个大组, 分四组就坐, 然后每组领到一张大大的图画纸和颜色不同的笔, 学生为了此节课的活动, 课前自主搜集资料进行整理。课上活动开始后, 每组在纸上用彩笔尽可能多地写上他们组想得到的动词不定式用法, 三分钟后, 交换小组, 在另一个组的纸上先浏览他们组已经写过的用法, 然后帮忙补充他们没写出来的, 继续排号往下写。依次轮换下去, 直到每个组都浏览和补充完, 交流活动结束。然后回到本组将自己总结获得的所有信息进行分类整理, 每组再找一名代表为全班同学作展示交流。最后由全体学生参与评价哪个组模块创建的最好, 教师总结补充, 就这样, 小学36条不定式用法一条不少地总结齐全, 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记忆能不深刻吗?这是一场头脑风暴, 一次思维碰撞, 还是一个知识共享的过程, 更是一次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语言知识高度概括能力的提升。

三、小组互动中的会话教学模块

通过视、听结合的途径给学生输入信息后, 再用边演边说的趣味操练法, 然后学生能自主选择话题, 在教师给出的关键词句的点拨下, 在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中, 小组合作完成, 尽量真实地创设语言情境, 灵活地运用所学, 来表达各种功能语句, 进而加大语言学习的输出量, 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

我的模块教学法, 使语法知识板块化、复杂问题简单化、语言教学趣味化, 深受学生喜爱。以“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为课堂教学活动主线, 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作为变革的重点, 将小组合作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形式, 我的课堂充满了自主、合作、探究、快乐、高效, 学生期盼着每节英语课的到来。

总之, 只有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师生的负担才能真正地减下来, 学科教学的高效才有望得以实现。语言教学一定要遵循语言教育的规律, 切勿将语言教学装扮得过于隆重、深沉与华丽, 切忌花枝招展。还课堂教学一份自然与真实, 让我们的学科教学真真正正体现出它的功能所在!

我推荐的书

《乖孩子的伤, 最重》, 李雅卿著,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赏识你的学生》, 孟繁华主编, 海南出版社

《爱满天下———陶行知文学传记》, 周毅、向明著, 江苏教育出版社

高中历史史料教学例谈 第8篇

一、史料法教学能帮助学生达到高考的能力目标要求

新课程历史高考下, 命题原则早已从知识立意转向了能力立意。近年来新课程高考历史试题, 也凸显了史料教学的重要作用。如, 2011年两个自主命题的省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相似的材料命题:

(2011·福建文综) 《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 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 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 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 法之所尊也。”这表明 ()

A.朝廷重农, 百姓抑商

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

C.百姓皆重商轻农

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

正确选项:D

(2011·海南卷) 西汉“文景之治”垂范后世。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 重租税以困辱之”;至文帝时, “法律贱商人, 商人已富贵矣”, 百姓“皆背本趋末”。晁错称这种现象是“俗之所贵, 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 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 好恶乖迕”。这表明汉初 ()

A.商业活动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恢复

B.商业畸形发展造成了农民的贫困

C.官商勾结使抑商政策未取得成效

D.重农抑商政策背离了农民的意愿

正确选项:A

材料相似但是考查角度不同, 答案不同。对这两题要做出正确判断主要都是靠材料本身而非所学知识。福建题用对比的方式, 从材料可得出“上下相背离倾向”;海南题从材料可看出高祖厉行重农抑商政策, 但却是在文帝时期“商人富贵”“百姓背本趋末”的情况下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出现治世的, 所以正确答案为A选项。以上两道题, 都需要考生具有较强的材料处理能力才能做对。

二、善用史料, 突破重难点

在一标多本下, 各省高考都普遍重视“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史料教学更是大势所趋, 备受广大一线教师的青睐。

立足于基础知识, 围绕教材重点、难点来选取史料, 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基本史实和历史概念的理解。如, 在突破“海禁政策”时我选取了以下这段史料:“ (明中后期, 有大臣) 请开市舶, 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 几三十载。”

学生很容易把海禁政策理解为禁绝对外贸易, 这是不对的。材料中“奉旨允行, 几三十载”, 可看出曾经某些时段是允许对外贸易的。另外, 材料中两个“不得”说明有贸易对象和贸易物品方面的严格限制。通过这句话得出的结论就是“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通过这样的课堂训练让学生真正懂得论从史出, 体会史料的价值和作用, 以及对史料应有的态度。

三、善用图文史料, 培养学生的领悟、思维能力

我始终认为, 优秀的教师就要努力去抓住学生的思维层次, 即使是高三学生也不能仅是被教导固化的知识, 更应该被教导探究历史知识的方式。而史料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准确地领悟历史, 培养、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如, 学习岳麓版必修二第24课《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这课时, 将本课内容整合为以下三个子目: (1) 我为欧洲选择未来; (2) 打破坚冰; (3) 共进共赢。

在“我为欧洲选择未来”这一目的教学中, 先给出如下材料:

材料一:战争使欧洲经济遭到了巨大破坏:在英国, 1/4的财富毁于战火之中。法国在法西斯占领的情况下, 生产处于瘫痪状态。德国被战争夺去700万人口, 主要城市被毁掉的比例从60%到95%不等。

材料二:战后的英国已失去在国际舞台上发号施令的威风;而法国的外交家们绞尽脑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拿二等票坐上头等车厢”;德国作为战败国, 已被盟国分区占领, 最后导致了分裂。

材料三:北约与华约对峙图 (岳麓版教材) 。

设问:1.材料一说明“二战”后西欧的经济状况如何?

2.“二战”后欧洲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 根据材料三展示的欧洲政治格局, 欧洲面临什么样的危险?

4. 如果你是欧洲的政治家, 将为欧洲的前途和命运作出怎样的选择?

如果学生课前有预习就很容易能回答出“联合”“合作”等字眼。既然欧洲的未来必须联合, 那么如何打破通向“一体化”道路上的坚冰呢, 于是继续追问:

1.欧洲走向联合, 最难以化解的是哪对矛盾?

2.这对矛盾在以往的历史中有哪些战争表现?

3.这对矛盾中最敏感的是什么问题?

4.请拿出你破解坚冰的方案。

从1870年的普法战争到一战、二战, 德法两国可谓宿仇。战争本身不是目的, 通过战争获得经济利益, 尤其是重要的资源煤和钢, 才是重要目的。从鲁尔工业区和萨尔煤矿区几经易手就可得出这一结论。

在学生回答后, 展示如下材料:

“二战”后, 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提出应从经济着手, 使两国逐渐结合。同时也能制止德国的民族主义抬头。

法国外长舒曼建议:将法德的全部煤钢联营, 可使法德之间任何战争不仅会成为不可想象的, 而且物质上也将是不可能的。

于是, 1952年欧洲煤刚共同体形成, 开启了欧洲一体化进程。

在本教学设计中通过材料分析战后欧洲的现实状况, 到寻找未来出路, 再到找出路, 化坚冰, 环环相扣。在学生思考这些问题中又让他们与欧洲政治家们互相碰撞, 互相印证, 找寻差距, 这样或许我的三尺讲台也能培养出未来的政治家。

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方法例谈 第9篇

一、采用情境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设计一些情境, 尤其是问题情境, 能更好地触发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学习兴趣, 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在教“植物组织培养”时, 可设计这样的情境:有人培育出一株罕见的兰花, 市场需求量很大, 他想要繁殖出更多兰花, 但是如果用种子的话恐怕会产生性状分离, 不能保持优良的性状, 那么, 他应该怎么做呢?引导学生带着饶有兴趣的问题去阅读“植物组织培养”, 学生会积极思考, 认真在书中寻找答案, 必然会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二、运用小诗歌巧教生物

小诗歌辅助生物课教学, 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美的享受中使学生思维得到启迪。

案例:在讲授“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一节时, 教师可运用“公鸡叫, 天亮了, 早上空气多么好。”提出疑问:“早上空气真的好吗?”“早上锻炼身体好吗?”, 学生讨论, 最后得出结论:“其实, 经过生态学家近年的研究知道, 早上的空气并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好, 空气最好的时刻应是每天下午15—17时。”

三、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谐音记忆法

高中生物学理论起点高、难度大, 记起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我们可以变换一下形式, 根据知识之间关系, 进行加工整理。在轻松诙谐的气氛中学生很快的掌握了一些易混淆的知识, 不再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 而是一种快乐, 这样记忆快、印象深, 而且学生在运用的同时也学会了自己尝试用谐音去记忆的方法, 从而也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案例:1、微量元素:Zn Fe B Cu Mo Mn

(新) 铁臂 (阿) 童木, 猛!2、八种必需氨基酸:

缬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 赖氨酸、苏氨酸、甲硫氨酸、异亮氨酸 (鞋色本亮, 赖苏甲硫异亮)

四、创设比喻情境, 化抽象为具体

生物教学中有不少抽象、相似的概念, 学生难以区分, 容易造成知识盲点。对于此类知识, 主要采用现实生活的具体情境来进行巧妙的比喻, 这样能使知识变抽象为具体, 起到化难为易, 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将各种能源物质在代谢中的地位形象比喻:ATP是细胞能量流通中的“小额现金”, 糖类物质是常用的可随时支取的“信用卡”, 而脂肪则是“定期存款”, 蛋白质则相当于“不动产”, 不到万不得已时, 不能“出售兑现”。学生在趣味的比喻中不仅能更好学习和理解这些比较抽象的概念, 而且也能为课堂增添一些乐趣, 学生的学习会更加带劲。

五、合理地选择、组合和使用插图、挂图、模型、计算机等直观手段

生物课的教学离不开教具, 优化教具组合, 辅助使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是提高学习兴趣的重要方面, 它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出现一个个高潮, 营造一种气氛, 使学生在欢乐中求学、求知、求会。使学生通过耳听、眼看、手做, 进而调动思维的积极性。

案例:必修1中的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的过程是教学难点, 课本的图片和文字很难直观地让学生理解这些抽象的内容, 若改用Flash动画去演示就能使学生非常形象、生动地了解有丝分裂的各个时期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变化的特点。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发展, 适用的图片和资料会越来越丰富, 媒体教学法也将在新课程教学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六、鼓励学生敢于向教师提出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的好奇、好问、求知欲旺盛等特点出发, 引导学生勤于思考, 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 并不断地去尝试解决问题的新方法。问学生“你是怎么想的”、“谁愿意讲给大家听”;允许学生说“不理解”、“我认为”, 还学生质疑权与商榷权, 使学生真正感到学习“无厌苦之患, 而有自得之美”, 使课堂教学在师生的心灵交流中生成、生长、创新、发展⋯⋯

案例:在讲述《DNA是主要遗传物质》时, 学生提出了"S型细菌既然被加热杀死了, 为什么还能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S型细菌死了, 为什么它的DNA还起作用?""元素这么小, 怎样去标记蛋白质或者DNA呢?"。问题一提出, 我当即对学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并和他们一起对问题进行了探讨, 并相互修正, 在讨论过程中及时进行启发诱导, 既要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 又要启发学生进行聚合思维, 同时还要赞赏学生的大胆见解, 并及时指正, 整个过程教师要控制好课堂讨论时的气氛, 组织好课堂秩序。

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贵在得法。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教学方法也将不断改进。我们相信, 只要认真落实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 同时结合学生实际, 创造性地开展新课程教学工作, 一定能找到科学、适用、高效的新课程教学方法。

摘要:当前生物教材注重了学生多方面综合能力的提高, 对提升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和获得生物学知识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作为教师, 应加强对新教材教学方法探索和尝试, 不断总结经验, 积极引导学生,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全面实施新课改,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高效率,谐音记忆法,比喻情境

参考文献

[1]、段继扬著:《创造性教学通论》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林婉贞.开放式教学模式的尝试.生动的主动的教于学.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3]、《中学生物教学特辑》.陕西: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 2001年版

[4]、姚金兰.中学新课程教学模式初探.创新教育模式的思考与实践.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小学英语情境教学方法例谈 第10篇

一、设置语境, 模拟对话

小学生以形象认知为主, 他们活泼、好奇, 但是对于缺乏必要语言环境的英语来说学起来比较吃力。英语教学中, 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情境, 让学生作为情境中的角色展开对话。例如, What’s your name?How old are you?Where are you from?让学生来回答。又如, 学习go shopping时, 可以在课堂上创设“小商店”, 让学生分别扮演买着和卖者进行交流。这样的情境设置容易操作, 又能很好地激活学生的参与能动性, 让他们在表演中潜移默化掌握英语知识的运用技能。

二、创编歌曲, 形象记忆

朗朗上口的歌谣容易给小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所以我们可以改变成顺口的小歌谣, 让他们在传唱的过程中形成语感, 掌握知识。例如, 刚一接触英语的学生我们可以用《两只老虎》的旋律让他们诵读问候语:Hello teacher, Hello teacher, How are you?How are you?I’m fine, thank you!I’m fine, thank you!And you?小学生对儿歌体有天生的敏感, 这样设置可以让他们很快投入到英语识读和记忆中, 该法适合各年级英语重、难点记忆, 可以借鉴。

三、体态语言, 快乐学习

小学生都爱游戏活动, 所以, 英语课堂还可以通过设置趣味游戏来吸引学生运用英语来活动。比如, 我们在教学人体器官head, hair, ear, eye, mouth, nose时, 可以通过比赛的形式, 教师说出一个单词, 学生用手指出来。这样活动操作简单, 但是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反应能力, 促使他们熟练掌握这些单词的听读能力。

听歌学英语教学方法例谈 第11篇

关键词:英语;教学方法;听歌学习法;案例

在推进有效教学的探索中,愉快教学是广大中小学英语教师认可并运用的重要教学思想。而听歌学英语当之无愧地成为愉快教学中强有力的策略。英语学习方法有很多,听歌学英语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音乐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集中学生注意力,学生学习效果好;音乐可以使学生学习轻松愉快,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扩大词汇量,认识新短语;音乐可以使学生了解异国文化,增加背景知识。不同的人对音乐的感悟不同,将音乐带入课堂有利于开展个性化教学;歌曲可用来介绍句子结构和词汇发音,也可用来呈现语法结构;歌曲中常出现重复,可帮助学生记忆一些语言结构、词汇短语等;歌曲资料丰富,歌词易找易存储,便于重复运用,且根据不同任务要求适应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适用于不同学习风格的学习者;音乐可以延伸到教学的各个环节,用来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四会”能力。

一、听歌学英语常见的方法

英语课堂教学中可以开展听歌完型、大意预测、歌曲评论等多种活动,也可以在课堂教学的热身、呈现、练习、产出、结束等多个阶段进行。下面介绍一些常见的听歌学英语的方法。

活动一(prediction tasks)

选择一首带有明显故事风格的歌曲,从歌曲中选几个词,学生小组预测歌曲内容,也可以提供歌曲第一行、第一节或相关图片,学生听歌证实预测的正确性。

活动二(tick the words)

学生听歌前,教师可挑出部分重要单词及表达法,逐个读给学生听,然后让他们跟读和听写,再学生听完整的歌,要求他们一听到刚才跟读和听写过的词汇就划勾,这种方式有利于训练学生精确地听英语的能力,培养学生听具体信息的技巧。

活动三(gap filling)

教师根据任务要求设计填空内容,学生读含有填空内容的歌词,猜测有可能填入的词、短语,学生听歌填空,也可以从四个备选答案中选择。

活动四(information gap fill)

开展学生配对活动,每人持一份含同一首歌曲不同填空内容的歌词,他们之间相互听写,完成所缺内容,全班听歌检查所填歌词的正确性。

活动五(introducing a topic)

教师节选同一主题的一类歌曲,让学生欣赏,如,food,space,transport,love,like…学生听歌,写下所有相关主题的关键词汇。

活动六(letteressay writing)

学生听歌,给某位流行歌手写信、写故事、谈感想等。

学生借助上下文,容易听懂歌曲,有成功感,练习了听力。不足之处是歌曲语言有时不符合规范,主题也不一定适合,俚语不好理解,在课堂上运用,有时太快,有时发音不清不容易听懂,找到适合语言教学的内容、形式所需要的歌曲不容易。

二、听歌学英语教学案例

案例一

在教学SEFC2A Unit4 Songs and poems 中的Right here waiting时,可以到Google下载歌曲,让学生一边享受音乐一边做听歌填词练习。如:

Oceans apart,day after day,

and I slowly go insane.

I hear your voice on the line,

but it doesnt stop the pain.

If I see you next to never,

how can we say forever.

Wherever you go, whatever you do,

I will be right here waiting for you.

Whatever it takes,

or how my heart breaks,

I will be right here waiting for you…

案例二

在教学让步状语从句时,可以让学生欣赏歌曲No Matter What.

No matter what they tell us,no matter what they do,no matter what they teach us,what we believe is true.no matter what they call us,how ever they attack,no matter where they take us,well find our own way back…

案例三

在学生熟悉一首歌后,每隔几个字去掉一个词,然后让他们听这不完整的歌,要求他们补上被挖掉的部分,使歌词完整。如:

Twinkle,twinkle,little star.

How I wonder,what you are.

Up above the world so high.

Like a diamond in the sky.

Twinkle,twinkle,little star.

How I wonder what you are.

这首歌也可以变填空为改错,在学生会唱一首英语歌后,故意改动其中部分词语,然后让他们辨别错的地方。如:

Old MacDonald had a farm( arm).

On that farm, he had some ducks(mugs).

例谈高中英语阅读课的有效教学 第12篇

2003年《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指出: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 培养语感, 特别强调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阅读教学的实质就是培养学生从书面语言材料中吸取知识和获取信息的能力。新课程标准对英语阅读教学的要求表明, 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阅读的技巧和策略, 还要注重培养学生通过阅读提高英语综合语言应用的能力, 即不但要让学生掌握重点词汇、短语, 还要培养学生从阅读中获取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对篇章整体结构的认知与建构能力。对文本的分析解读是阅读教学的开始, 因此,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关注文本的解读。

阅读课是基于阅读文本的教学。阅读文本既是语言的呈现, 又是作者思维的表达。阅读课应努力实现从侧重字词识别的低级阅读过程到侧重文本思想和内涵深层次理解的高级阅读过程的转变, “学生应与文本互动, 尝试深层次挖掘文本, 从而实现语言、思维和情感的共同发展 (周亚2014) ”。教师在阅读课上应运用诸如梳理结构、提炼归纳信息、推断隐含意义、批判性分析等阅读策略对文本进行深入处理。从而使学生具备理解和应用文本, 对文本进行思考, 并与之互动, 从而实现个人目标, 开发知识潜能, 融入社会的阅读能力。

一堂有效的英语阅读课一定是在文本解读上能抓住重点, 具有深度和广度;在课堂设计上结构清晰, 不偏离中心;在语言讲解上不面面俱到, 取舍有度;在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上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本文将结合2015年浙江省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评比活动中的浙师大附中应晓佳老师的公开课, 对高中英语阅读课的有效教学进行具体的阐述。该教学评比活动“旨在检验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改革, 合理使用教学材料的成就。比赛主题是关注教学材料的解读与使用”。 (葛炳芳2015)

一、立足文本抓主线

文本解读是阅读教学准备阶段不可或缺的步骤, 深入透彻的文本解读是进行有效阅读教学设计的基础, 准确恰当地把握文本信息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前提条件 (傅咏梅2012) 。

应晓佳老师所使用的材料是On self-esteem and sp ort, 文章作者是美国著名女运动员Mia Hamm。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小跟着父亲辗转于各地, 因不停搬家而带来的人际适应不良和自尊心丧失的故事———成长的烦恼、来来去去的朋友、不断适应的新环境, 这一切使得她极度缺乏自尊, 感觉自己格格不入, 像个局外人, 无法融入新的生活。幸运的是, 她热爱足球, 足球让她走出了困境, 适应了新生活, 获得了新朋友, 恢复了自尊。

在文本解读时, 应老师牢牢抓住了self-esteem这个关键词。并以self-esteem为中心设计了导入、读前、读中和读后的一系列活动, 突显了文章的主线。

Step I Warming up

1.Lead in

Show video about her and her daughter.

Self introduction—Who am I?

Students’work.

2.Definition

Self-esteem:

Your self-esteem is how you feel about yourself If you have high self-esteem, you feel good about yourself.

If you have low self-esteem, you don’t like yourself and you don’t think you are important.

在导入部分, 应老师放映了一小段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视频, 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从而引出“Who am I?”这一话题 (如图1所示) 。在教师示范后, 由学生进行口头的练习。由于这一话题真实、简单却值得思考, 让每个学生都能说, 而且还具备个体差异, 不会造成答案千篇一律的情况。

如应老师的示范是:

My name is Jas.I am clever.I can make my husband do housework.But I can not fit in with strangers.And I am scared.其中一个学生回答:“My name is Louis.I am kind.I can help my classmates.But I can not get along well with my parents.And I am tired.Who am I?”思考的是自我的本质, 从而引入了self-esteem这个关键词。应老师通过生动的例子解释了self-esteem的概念, 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为下面的阅读环节做了很好的铺垫。

Step II Reading

在快速阅读这个部分, 应老师设计了一个问题:作者的自尊心是如何变化的? (如图2所示) , 这一问题作为该堂课文本解读的主线, 衍生了一系列的阅读活动设计。

2.Detailed Reading

Para.1 Words that show that her self-esteem went down.

Para.2 Are these feelings normal?

What effects do they have on girls?

Para.3 What effects does the struggle have on the writer?

Para.4-5 Solutions

Play sports or join in other kinds of physical activities.

keep a group of really good friends.

Para.6 Conclusion

文本的独特解读还体现在阅读部分练习的设计。应老师以The development of the writer’s self-esteem为主线进行了文本的阅读、理解和分析。从寻找体现作者自尊心下降的词句到分析她的情感是否正常, 自尊心下降对女生会有什么影响, 对作者有什么影响, 然后过渡到如何解决自尊心下降这一问题从而实现自尊心的恢复。

Step III Post-reading

After today’s failure, there’s tomorrow’s chance of_________.

Self-esteem is not something you_____, but something you_____.

Step IV Assignment

Some teenagers find it difficult to fit in with new school life.Please write an article for the Growing Up Healthy to share your story and help them to solve the problem.

缺乏自尊自信的情况在生活中比比皆是。作业的布置让学生学以致用, 用所学的语言知识、所悟的价值理念来分享自己的心得, 帮助处于成长烦恼中的同龄人解决困难, 实现了以读促写, 以读促思的目的, 让学生学习用所学的语言、领悟的思想来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 提高自己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二、环环相扣巧构思

教学设计是决定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在深入解读、加工文本的基础上优化教学设计, 是提高阅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保证 (吴超玲2014) , 一堂成功的阅读课必然是构思精巧的。应老师的课在构思方面具备以下特点:

(一) 巧妙导入, 激发思考

应老师以自己的生活视频导入, 激发学生对教师的好奇心, 学生会想知道“Who are you?”, 因此, “Who am I?”这一问题不但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 同时也是教师的自我介绍, 并且能直接导向本课self-esteem这一中心, 可谓匠心独具。以自我介绍作为导入消除了对新教师的陌生感和距离感, 拉近了师生的距离, 为接下来的师生互动打好了基础。

“Who am I?”这一话题让学生主动去思考这看似简单, 实则相当深奥的哲学命题:我是谁?我是怎样的人?我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又具有可说性和深度———克服了很多导入活动简单肤浅或者学生无话可说的不足。

(二) 重点突出, 结构分明

一篇好文章的作者以制造架构为开始, 再用艺术的手法在架构上添加“血肉”。一篇文章的“血肉”就是对纲要所做的进一步比较详细的解释, 它为全篇文章增添了必要的空间与深度, 为文章注入了生命。与人一样, 文章的血肉以脉络相连, 把全文贯穿起来, 从而使文章成为一个完整的文本。因此, 文本解读切忌肢解文本。只有循着文本脉络找出段与段、句与句的逻辑关系, 才能深入品味文本谋篇的巧妙和构思的精妙, 才能将看似散乱的内容读明白 (卢伟栋2014) 。应老师的课便是运用多种方式设计课堂, 使得重点突出, 结构分明。

在突出重点方面, 她使用导入引出重点self-esteem, 举例说明self-esteem的概念;思考作者self-esteem的变化;寻找各段中self-esteem变化的词句;思考自尊心低落的原因;寻找自尊心低落对作者的影响;发现解决自尊心低落的方法等不同形式, 使得整堂课围绕重点展开。

在解析文本结构方面, 应老师从标题解读来分析文本结构。标题是提示文章主要内容的线索, 通常是对文章内容的提炼、概括与浓缩。标题是作者向你发出的信号, 让你提前知道你读的是哪类文章, 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莫提默、艾德勒等2004) 。On self-esteem and sport这一标题同样包含了诸多信息。通过对on和and的解析, 学生注意到了self-esteem和sport之间的联系。那么, 这一联系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呢?在教师的巧妙引导下, 学生发现了文章隐含的结构 (如图3所示) :

在文本On self-esteem and sport中, Self-esteem goes down作为问题 (problem) 出现, sport作为作者的解决之道 (solution) 出现。文章的标题和文本的结构在教师深度解析、巧妙设计下, 明明白白地展现在了学生面前。

(三) 环环相扣, 层层递进

精彩的课堂在结束时还会让听课的人意犹未尽, 再三回味。应老师的课在设计上非常值得学习的是每一个课堂环节之间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像一篇构思细密、反复推敲的佳作, 令人赞叹不已。 (如图4所示)

一堂优秀的课在活动设计上必然是相互联系的。应老师的课在内容设计上, 由视频导入问题, 由问题引入关键词, 由关键词转入文本阅读和理解, 由前一段的文本阅读的问题设计延伸到下一段的内容。在方式方法上, 包括从教师示范到学生练习, 从教师引导到学生顿悟, 从文本输入到文字输出, 从语义理解到思想顿悟。在问题设计上, 所有的问题围绕一个中心展开, 形成了一条具有内在联系的逻辑问题链, 使得课堂活动摆脱了碎片化和散乱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是“Who am I?”问题表格的循环出现和不断深化的设计意图 (如图4所示) 。一张简简单单的表格成为了本堂阅读课文本理解和情感体验由浅入深、层层递进、逐步升华的载体。第一次出现, 是作为导入, 首先以空白表格的形式出现。教师进行示范, 既是自我介绍, 同时又导入了文本中的关键词汇fit in和scared, 也让学生能清楚地了解了他们接下来该怎么做。第二次运用, 是在解释self-esteem这一文本中心词时。Your self-esteem is how you feel about yourself.If you have high-esteem, you feel good about yourself.If you have low self-esteem, you don’t like yourself and you don’t think you are important.这段文字其实已经简单明了地说明了self-esteem的含义, 也提前预示了作者在丧失self-esteem后出现的问题是正常反应。但应老师不止步于此, 她运用此前的表格进行了更加形象直观生动的举例:当“我”觉得“I am clever.I can make my husband do housework.”说明我具有high self-esteem, 但是当“我”“can not fit in with strangers.And I am scared.”说明我不具备high self-esteem。对文本这一个关键词汇的着重细致的解释, 有助于学生对self-esteem有真正清晰的了解, 对阅读活动的顺利展开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当学生读完整篇文章并且理解了文本基本内容后, 这张表格又一次出现了。这一次, 它起到了升华故事, 指导学生价值观的作用。那肯定自我的always, 那个大大的叉, 粗粗的not, 配上教师充满激情的示范, 让学生领悟了本文的真谛。应老师的又一次巧妙设计体现了:她让开头介绍自己的Louis再次站起来, 做出自我的积极宣言:There is no BUT!This is who I really am.I am GREAT!

应老师设计环节的环环相扣不止一处, 比如在快速阅读部分让学生寻找作者self-esteem的变化之后, 紧接着在精读阶段让学生在第一段中找出作者自尊心下降的具体语句并分析。而自尊心下降正是整篇文章的起点, 是问题所在。

三、取舍有道品语言

阅读课教学的文本的语言有的地道优美, 有的蕴含哲理, 有的幽默风趣, 教师在处理文本时往往会忍不住面面俱到。然而, 一堂课的时间有限, 语言再美也需要“在恰当的时机恰当的语境通过恰当的方式呈现出来, 让学生无意识地去感知, 并能有意识地运用, 才是语言处理的最佳状态。因此, 教师在解读文本语言时, 要灵活地舍取, 既要根据文本的体裁, 确定文本的亮点趋向, 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 有针对性地选择和使用语言;并在语言呈现和使用的过程中, 张弛有度, 灵活有效。” (黄海丽2013) 除了对课堂上要处理的语言必须取舍有道外, 对处理语言的具体方式也要根据语境、语句、语篇的不同特点, 选择品读语义、情感或逻辑。

(一) 从语境品语义

语言是信息的承载体。充足的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能帮助学生辨别字词、句法结构、句间逻辑关系和运用阅读策略来帮助理解、推断文字背后隐藏的信息 (潘云梅2011) 。因此, 对于课堂阅读文本中出现的生词, 除了直接查阅词典外, 教师可以通过语境引导学生去猜测语义。语境可以分为类比语境、特定语境和逻辑语境。

类比语境中猜测词义是阅读课堂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文中有这样一句话:The struggle to fit in wore on me.画线词wore (原形wear) 严格来说不是生词, 但在本句中的含义明显是学生没有接触过的。面对熟词生义的情况, 教师还可以选择猜词。应老师的处理方式是给出了四句含有wear一词的短句, 让学生选择和本句中wear意义相同的一句 (如图5所示) 。通过四个句子不同语境的类比, 学生能够成功地找出相同语义的句子。

特定语境指的是针对某一个具体的词或短语而作出的专门解释或创设的特定语境。比如在引入self-esteem这一关键词时, 应老师为让学生理解词义创设了对应的语境进行解释。Your self-esteem is how you feel about yourself.If you have high self-esteem, you feel good about yourself.If you have low self-esteem, you don’t like yourself and you don’t think you are important.通过这些细致的特定语境, 学生就能轻松理解self-esteem的含义。

逻辑语境猜测语义是指根据上下文语境的逻辑推理, 学生猜测出生词的含义。比如在导入阶段, 应老师在自我介绍中说道:“I can not fit in with strangers.And I am scared.”, 根据逻辑推理判断, 当一个人面对自己不擅长的事情时, 通常会有畏惧和害怕的感觉。因此, 学生不难判断出scared的含义。根据逻辑语境猜测语义也是高考阅读题中经常考到的一项阅读能力。

(二) 从语句品情感

阅读文本作为教学的材料, 不但是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材料, 而且还是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材料。但是, 这些教学资源通常都隐含于语言内容深处, 因此通过深入解读文本发掘出这些资源并用于教学就成为一种必须 (卢伟栋2014) 。

作为一篇以作者自身经历为处在迷茫中的少年指点迷津的美文, 不乏充满文学美感、将少年无助困惑的情感写得感同身受的语句。让学生正确理解这些句子, 会对其把握作者情感、理解全文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如文中有这样一句:“I can still feel what it was like to have to walk into the new school—that sinking feeling in my stomach, that lump in my throat.”课堂上教师可让学生通过揣摩、推敲合适的中文语义来准确理解当时作者的真实心态。“惴惴不安, 如鲠在喉”这几个词对应“that sinking feeling in my stomach, that lump in my throat”, 使学生有种真切的无助感, 仿佛和作者产生了共鸣。而在“It would always take time for me to learn how everything worked.It was always a struggle to find where I fit in—never a fun struggle either.”中, 通过对always, never, struggle等词的强调, 学生品味到了常常被他们忽视的小词带来的情感上的震撼和一个普通名词背后可能隐藏着的巨大痛苦。情感的共鸣在语句的细致品读中得以实现。

(三) 从语篇品逻辑

一篇文章由若干个部分组成。每个重要部分都有一定的独立性, 但又根据其功能与文章的其他部分有机地连接起来, 从而形成一个完成的架构 (卢伟栋2014) 。语篇理念下的阅读教学强调语篇结构的完整性, 这就要求读者在阅读中超越句子层面的理解, 走向以语篇为单位的整体阅读理解 (戴军熔2012) 。通过分析文本的语言信息, 读者可以推断出作者使用的逻辑关系。

文本的最后段落通常都是对全文的归纳和概括, 而具体作者是如何进行归纳概括的, 语篇的逻辑架构如何, 大多数阅读课都忽略了。在本堂课中, 对最后一段conclusion的解读为分析语篇逻辑和掌控全文架构做了很好的示范。全段共5句话:第一句话“Throughout our lives, our self-esteem goes down when we feel like a failure.”是对1~3段的概括;第二、三句话“Doing something well, being praised, and feeling loved goes a long way.We all need to explore opportunities where we can be good at something and feel good about ourselves.”归纳了第4~5段的大意;第四句话“Joining physical activity and sport in a good way to build up our sense of self-confidence and self-esteem.”则点题, 指明了self-esteem和sport之间的逻辑关系——参加体育活动是建立自尊自信的一种好办法;第五句“We get to set goals for ourselves, we get challenged, we feel good about our achievements, and we learn that after today’s failure—there’s tomorrow’s chance.”则作为作者寄语, 鼓励读者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要满怀信心和希望。这样一种对于语篇逻辑的细致解读不仅对学生理解文本有指导性作用, 对学生体会英语逻辑的紧密型也有很大的启发性, 同时, 还能为学生写作的科学性提供借鉴, 可谓一箭三雕。

四、润物无声正引导

阅读课不仅是让学生理解课文, 掌握语言, 也包括阅读方法的引导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

(一) 阅读方法的引导

阅读方法的指导属于理论性的技巧, 可以广泛加以运用。掌握阅读方法能够让学生在阅读时事半功倍, 降低阅读难度, 增加阅读体验的成功感。在本堂课中, 应老师根据文本特征和阅读要求, 引入了四个相应的阅读技巧 (如图6所示) 。在预测文章大意时, 学生应该注意文本中的图片和排版。这些特征能够帮助读者预测文章内容、体裁、作者等相关信息;在分析文本、体验情感时, 某些副词如always, never等可以帮助读者理解和表达情感;而在把握文章框架或快速阅读了解文章大意时, 寻找主题句不失为一个有效的策略;文本解读离不开文章大意 (main idea) 和写作目的 (purpose) 的归纳和判断, 很多学生会把两者混为一谈, 实际上, 它们是有区别的。main idea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而purpose是解释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区分这两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辨别力。

(二)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

高中英语阅读课的目标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和阅读策略, 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因此, 在理解文本内容的过程中, 要通过解读作者的意图, 挖掘其中的情感价值, 达到对其的内化, 实现德育目标 (潘云梅2011) 。该堂课为阅读课如何完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作了很好的示范。

体验幽默魅力, 正面自我暗示。在导入部分解释self-esteem的含义后, 应老师进一步举例说明——“当你觉得自己很聪明时, 说明你有很强的自信心 (high self-esteem) ;当你觉得自己无法和陌生人相处时, 说明你……”这里应老师故意停顿了一下, 学生异口同声回答———“low self-esteem”。然而这时在ppt上显示出的答案却是出乎学生和听课教师意料之外的一个词“modest (谦虚) ”, 大家忍不住都笑了起来。小小的一个细节, 体现了英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幽默感, 又隐含着一颗真正强大的内心, 真正的high self-esteem。这种幽默让学生了解到, 原来还可以这样看待自己的不足。当你幽自己一默时, 不仅能化解自己的精神压力和自卑感, 还会对自己产生一种正面积极的暗示。幽默精神是英美文化的精髓, 学习英语的过程中, 除了学习语言更要学习文化以及文化背后的精神。

总而言之, 阅读课的有效教学是一项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工作。文本解读有深度、有重点, 任务设计有关联、有巧妙, 语言讲解有取舍、有侧重, 方式态度有引导、有提升, 是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必须要关注、掌握的重点, 也是关系到一堂阅读课是否成功有效的关键。

参考文献

戴军熔.2012.高中英语阅读文本解读的基本框架与策略[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4) :20-28.

傅咏梅.2012.从同课异构看文本解读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效果的影响[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12) :48-51.

傅咏梅.2014.例谈文本解读缺失和失当对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的影响[J].中小学外语教学 (中学篇) , (2) :10-14.

葛炳芳.2015.做实文本解读, 优化阅读教学——浙江省2015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评比活动纪要[R].浙江教研网.

黄海丽.2013.高中英语阅读文本的解读[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1) :44-48.

卢伟栋.2014.高中英语文本解读:意义、内容与方法[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11) :32-37.

潘云梅.2011.基于高中英语文本解读, 培养学生评判性阅读能力[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8) :6-9.

王雪.2013.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研究:基于文本解读视角[D].温州大学.

吴超玲.2011.立足文本, 优化设计, 力求实效——2011年浙江省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评比反思[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9) :51-53.

吴晓兰.2013.基于文本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设计[D].福建师范大学.

闫慧.2014.基于文本解读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

相关文章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精选12篇)创新公共服务 第1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对国家或区域的技术创新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科技...

3
2025-10-24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精选9篇)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第1篇匆匆读后感500字_读《匆匆》有感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

1
2025-10-24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精选17篇)草莓教学 第1篇“风儿轻轻吹,彩蝶翩翩飞,有位小姑娘上山摘草莓,一串串哟红草莓,好像……”优美的歌词,动听...

3
2025-10-24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精选7篇)仓储类课程 第1篇物流产业是复合型产业,发达的物流能加速传统运输、仓储和零售等行业向现代物流服务领域延伸。...

1
2025-10-24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精选8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第1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作为诗性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审美批评,同文学艺术实践...

2
2025-10-2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精选6篇)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第1篇莲山 课件 w ww.5 YK J.COM 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二、试题所体现的新课程理念和...

3
2025-10-24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精选2篇)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第1篇常州市河海中学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 八(1)班创 文 明 班 ...

2
2025-10-24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精选14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第1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及签字样本兹证明为我公司财务负责人。特此证明。身份证复印...

1
2025-10-24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