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神话故事小学(精选9篇)
古希腊神话故事小学 第1篇
最近,我在读希腊神话。
希腊神话里有很多神,比如说宙斯,普罗米歇斯,雅典娜,阿波罗等等。还讲了许多故事,而我印象最深刻的的就是《普罗米修斯的故事》,普罗米修斯很善良,为了帮助人类,偷取火种,被宙斯绑在了高加索山上,每天都有一只鹰去啄他的肝脏,第二天肝脏又长出来,弄得普罗米修斯很痛苦,可普罗米修斯并不屈服,后来被赫拉克勒斯救了下来。我很佩服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愿意牺牲自己,是一个好神,普罗米修斯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一本书看下来,我发现里面的故事都很精彩,一般都是关于战争的,人们每天都会去祭拜神,让神保佑他们。这本书里还让我认识到了许许多多的神和神的子孙,就比如说宙斯是万神之父,赫拉是万神之母,故事里有的神很英勇,一直在暗中帮助人类。所以,我觉得这本书很好看,里面有许多知识,就比如说让我认识到了许多的神,所以我建议大家去看看,一定会让你的知识有所长进的,还有许多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这本是很好看,快去看看吧!
古希腊神话读后感4
提到神话故事,想必不少人会想起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也同时是我国古代的神话的《西游记》吧?西游记的确是我国人人皆知的经典神话故事,但是在文学界里不光我国有经典的神话故事,在国外也一样有着家喻户晓的神话,其中我最喜欢的,就要数《古希腊神话故事》了。
在《古希腊神话故事》这本书中,有着形形色色的人物,有掌控天地的最高之神宙斯;有高贵又爱嫉妒的神后赫拉;有富有母爱的农业女神得墨忒耳;有高傲的智慧女神雅典娜 其次就是一些英雄人物,如赫拉克勒斯、帕尔修斯、伊阿宋、特修斯这些英雄们都很令我敬佩,他们的故事也都让人提心吊胆。
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篇章就是赫拉克勒斯的故事。赫拉克勒斯因为发了疯,把自己的妻子给杀害了,他为了洗清罪孽,答应为欧律斯透斯国王做12件苦差。这12件苦差件件都困难重重,第一件是扒掉墨亚狮子的毛皮;第二件工作是斩杀许德拉;第三件工作则是生擒克律涅亚山上的赤牝鹿;紧接着的第四件工作是毫发无损地为国王捕捉、蹂躏厄律曼托斯山的大野猪过了一年又一年,赫拉克勒斯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完成了这12件苦差,他也洗清了自己身上的种.种罪孽。这位洗心革面的英雄终于获得了自由!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很久以前众神的故事以及一些古希腊的著名战役和引人入胜的精彩事件,既有趣又可以增长知识,是我最喜欢的书中的之一。
古希腊神话故事小学 第2篇
在塞浦路斯岛上,有一位天才雕刻家,名叫皮默利安。他认为大自然给予女人过多的缺点,就很讨厌女人,于是他决定永远不结婚,一心一意献身于艺术。于是,他每天孜孜不倦地工作着。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工作以后,他创造了一座异常精美的女人人像。这座人像实在已够可爱,然而他总是不能满足,继续加以修改,他那巧夺天工的手艺使这座人像一天比一天美丽,自古以来所有的女人和所有的雕像都望尘莫及。后来,当雕像已致完美的境界,美得无法再增加时,它的创造者皮默利安承受了一个奇异的命运他深深地、热烈地爱上了他所创造的这个东西。因为那雕像看起来并不像是雕像,所有的人都认为那是温暖的血肉之躯,只不过暂时停止了活动而已。
命运就是这样跟他开了一个玩笑,他蔑视所有的女性,却无可救药地爱上了一个没有生命的女人像!皮默利安非常痛苦。当他吻着那两片诱人的嘴唇时,两片嘴唇却不能给他回吻;他抚摸她的手和脸,但她却毫无反应;他将她抱在怀里,但她仍然是一个冷冰冰的形体。有时候,他假装像小孩似的,把这形象当作心爱的玩具,给她试穿漂亮的衣裳,不断地为她换上各种颜色地衣服,尝试着欣赏它们的效果,假想她穿了会喜欢。他还把凡是一般少女喜欢的东西都拿来送给她,然后梦想对方是如何热情地感激他。夜晚,他把她放在柔暖的床上,像女孩子逗洋娃娃似的逗她睡觉。但是,皮默利安究竟不是小孩,他不能老是骗自己,最后,他不得不放弃了。他提醒自己说,他所钟爱的,只是一个没有生命的东西。他感到非常痛苦和绝望。
他的单恋瞒不过掌管恋爱的女神维纳斯,维纳斯对于这种新奇怪异的恋爱很感兴趣,她决意要助这位与众不同的青年人一臂之力。
所有的失恋者都会带着供品,来向她祈求,希望能使他们的爱人心回意转。皮默利安当然也去了,他只敢祈求爱神让他找到一位像那雕像一样的少女。但维纳斯知道他心中真正的愿望是什么,为了表示接受他的祈求,祭坛上的火焰就在他面前连跳了三次,在空中发出灿烂的光辉。皮默利安看到这个吉兆,就满怀希望,回家去找他的爱人。那雕像矗立在台座上,风姿绰约、栩栩如生。他上前拥抱,立刻大惊缩回,因为他触摸到的雕像是那么温暖。他给两片芳唇一个长长的热吻,他感到它们在他的唇下逐渐软化。他抚摸她的手臂、肩膀,都失去生硬的感觉,就宛如看着蜡在阳光下变软他握住对方的手腕,血液在搏动着。他立刻明白了这是女神的杰作!他说不出的感激和快乐地将他的爱人紧紧抱住,他的爱人正向他娇羞答答地向他微笑。
古希腊神话故事小学 第3篇
神话产生于人类远古时代, 作为民间文学的一种形式, 有力地证明了劳动人民从来就是精神文明的创造者, 也揭示了民间文学从一开始就与人民的生活和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和古希腊作为东西方文明的发祥地, 两国的神话故事也是世界神话故事中的两颗璀璨的明珠, 对东西方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对两国神话故事中人性和神性的比较, 并探究其产生差异的原因, 我们能更深刻地了解中西文化存在的差异。
二、论述人性和神性的含义和关系
(一) 神性和人性的含义
神性是由于想象具有一种强有力的欺诈力, 在想象方面最强, 但是在推理方面最弱。神性的自然本性是“把具体事物都显示为由诸神灌注生命的存在实体, 按照每种事物的观念分配一些神给它们”, 它是一种诗歌的或创造性的自然本性[1]。在古希腊神话中, 神性是至高无上, 没有什么能与之抗衡。人只能被神控制, 神能赋予人一切, 在任何条件下, 神都能让人拥有或失去一切。
人性是人所具有的正常的感情和理性, 它是有理智的、谦恭的、和善的、讲理的, 把良心、理性和责任感看成法律[2]。在中国神话中, 人之初、性本善。人能抗衡神, 神不能无缘无故的惩罚人。在神界里, 神也有惩罚制度, 神是为人服务, 都能体现人性。人大可不必盲目崇拜, 神并不是高不可及, 人可以成为神, 这是生命的权利。
(二) 神性和人性的关系
人与神存在着概念上的分别, 但从生命的真实而言人与神在每个生命个体的彻悟与正解中得到统一。人性的内涵是深广的、包容的, 人类的历史积淀和锤炼了复杂的人性。
神性就存在于人性中, 人性的升华就是神性, 神性就是人性内在的潜能。所以神性不能外求, 那会流于宗教的盲目崇拜和堕入真实的迷信。神性就是对人性内在的不断挖掘, 从人性的复杂与混乱, 到神性的有序与纯洁, 内在的和谐。
人性与神性必须统一, 这样才能消除人性本身自我的许多矛盾, 也能消除各种形式领域的不同见解和危险分歧, 使一切和谐, 一切本然, 一切自然, 互不干扰。
三、中国神话和古希腊神话的差异
(一) 以人为本和以神为本
中国神话是人性的, 它是以人为本的。中国神话中的英雄和神一般说来都是爱人类, 为人类牺牲或做出贡献的。盘古开天辟地, 为人类开了一片生存的空间, 并为其支撑了一万八千年, 他的躯体化作人间万物。女娲造人, 又炼石补天还治水排洪。后羿射日斩蛇, 为民除害。炎帝教人类播种五谷, 辨别草药。黄帝教人类盖屋取暖, 发明了弩, 制作了乐律。[2]但是他们既不是万能的, 又不是万劫不死的。
然而, 古希腊神话却是以神为本的。在古希腊神话中, 神支撑着整个体系, 神是伟大的, 人们把神当成一切, 为了神而生存。而神呢, 他们自视是宇宙的主宰, 有权决定人的生死。神可以为了一个金苹果发动长久十年的特洛伊战争。普罗米修斯窃天火造福人类, 宙斯不能容忍, 不但让老鹰啄他的心肝, 残酷地惩罚他, 还迁怒于人类。
(二) 人的神化与神的人化
中国神话中的神灵大都庄严肃穆、悲天悯人, 宛如儒家中的谦谦君子、道家中无欲无求的真人或是佛家的得道高僧。[3]他们修身养性, 立人立己。既不好色, 又不好战。神是没有七情六欲的, 他们跟人有一道隔阂。人对神参拜是因为神对人的恩德。原本天地之间有天梯相通, 神、仙人、巫师和地上勇敢智慧的人民皆缘这天梯自由上下, 到了后世神话还出现了神仙, 只有道德高尚、乐善好施、勤于修行而且功德圆满的人才能得道成仙, 神仙的出现对于尘世间的人来说是一个更加真实的榜样, 对于鼓励人们修身养性、一心向道起到积极的作用。人神距离的拉远更使人类意识到自身的力量, 神话故事更向着主观与人性的方向发展。
古希腊神话中的神具有人的形态, 并且有人的性格和人的情感。古希腊人也是按照人的形象创造神的。神跟凡人一样具有欲望, 他们感到饥饿, 需要睡觉, 会遇到困难, 也会感染疾病, 感到害怕、疼痛, 等等。神时常跟凡人周旋来往, 甚至产生爱情, 生儿育女。古希腊神话中神的主宰宙斯经常潜入人间引诱女人, 即使他有很多位妻子;他常年统治世界, 却对人类的疾苦不闻不问。战争发生时神也会为了自己的利益, 分成不同的派别帮助自己倾向的一方。奥林匹斯诸神, 不仅是自然力量的象征, 而且是人性戏剧化的表现。他们以人类的保护神自居要求人类进行献祭, 视人类为蝼蚁, 人间只是他们表现自己权力而随意表现的场所而已。
四、中国神话和古希腊神话产生差异的原因
造成中国神话与古希腊神话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 自然环境
希腊地区被地中海、爱琴海包围, 海岸线曲折, 气候温和宜人, 海洋资源条件得天独厚。除希腊半岛, 还包括爱琴海诸岛、克里特岛和小亚细亚沿海西部一带, 内部多山, 交通不便, 因而难以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是由一些分散、独立自主的小型城邦国家组成, 因而有利于形成古希腊的民主传统。古希腊文明的发轫和兴盛则以海洋为依托, 也称“海洋文明”。这就养成了古希腊人的海洋性格。海洋性格的一大特是开拓冒险精神强, 个性张扬。古希腊人在造神时把这些赋予了神。古希腊人“按照人类的模式来编写神的世界”, 同时这些神又“给人类树立了生活的榜样”。[4]
中国有广阔的大陆腹地, 养成了中华民族的大陆性格, 加上儒学自汉代以降成了社会各阶层共同遵守的意识形态, 因而“约束了社会成员的正常欲望追求和感情宣泄;强化了尊卑观念和等级意识, 从而铸造了中华民族温、良、恭、俭、让的精神风貌”。[4]此外,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文明总是源江河而起, 地处内陆的古中国人由于交通不便, 加之大自然的恩赐不丰, 很早便以农耕为主, 生活辛苦, 所以养成了重实际、轻玄想的思想。[5]他们希望能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帮他们解决大旱、解决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洪水泛滥、解决大自然中人的力量所不能战胜的灾害, 因此他们心目中的神总是要办点实事的。这样就使得中国神话一开始便带有理性和道德的成分。
(二) 社会环境
在古希腊神话中, 神和人的界线是很分明的。人永远成不了神。神主统治众神、众神统治人类的格局是不可改变的。古希腊活中诸神似乎总是与人过不去, 神给人恐惧和痛苦, 而自己却过着幸福的生活。
中国的早期神话体现了理智、严肃、和谐、温柔敦厚的美学风貌。也就是说, 在美中体现了善, 或是因善才显得美。中国文化在对待神和人的关系时, 遵从的是“天人合一, 神佑黎民”, 神和人对大自然的态度是一致的。中国人认为, 神是人之圣者, 修养得好, 造福于人, 才能功德圆满而成神。在中国人心中, 神不但法力无边, 而且是神圣的、伟大的, 是人敬仰的偶像。神也不负众望, 以身作则, 保护百姓, 施恩于人。燧人氏钻木取火, 羿射十日, 精卫填海, 夸父逐日, 尧、舜禅让,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等莫不是造福于人。
五、通过神性和人性的比较, 反映出了中西文化的差异
(一) 价值观与道德观的差异
古希腊神话是以神为本, 讲究的是个人私欲, 而中国神话是以人为本。这是因为西方人认为个人利益是最为重要的, 主动帮助别人或接受别人帮助在西方常常是令人难堪的事, 因为接受帮助只能证明自己无能, 而主动帮助别人会被认为是干涉别人私事。而东方人则认为社会是最重要的, 个人的利益应该服从集体的利益, 少数人的利益应该服从多数人的利益, 为了公共财物不惜牺牲个人的生命。在这一点上, 中西方之间的观念就有一定的差异。例如, 在我们国家, 无论是在现实生活当中还是在包括重要媒体在内的所有舆论界, 都会对那些为抢救财产而献身的人们大加赞扬, 并号召人们向英雄学习;但是, 这件事如果是发生在西方国家, 人们就不会这样做, 也不会鼓励这样的行为, 因为在他们看来, 任何财产, 无论多宝贵, 都抵不过一个人的生命。
(二) 性格的差异
在整个古希腊神话中, 崇尚的是透露着强烈的非伦理倾向的奥林匹斯诸神们强大、神奇、分工细致的力量, 所赞美的是叱咤风云, 扭转乾坤的有“力”者。并且, 古希腊神注重的是性而不是爱。他们只顾自己的感受, 满足自己的私欲, 不顾他人感受。这是因为人崇拜个人自由, 喜欢随心所欲, 独往独行, 不愿受限制。在他们的世界里, 只要自己高兴就行, 不会顾及他人的感受, 这就是为什么他们会享受生活和生活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而且西方人喜欢标新立异、革故鼎新, 富有冒险精神和挑战勇气。相反, 中国神话中的神灵大都庄严肃穆、悲天悯人, 宛如儒家中的谦谦君子、道家中无欲无求的真人或是佛家的得道高僧。他们修身养性, 立人立己。既不好色, 又不好战, 他们崇尚“德”。因此, 为了能够和睦相处, 中国人非常注重人情世故, “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既文章”, 这成为中国人谦虚、谨慎、忍让、含蓄的传统美德。
六、结语
上述观点只是从一方面来反映中西文化的差异。神话是早期人类对自然力量及社会力量朦胧混沌的感悟。虽然今天的时代是一个失去神话的时代, 但远古神话并不是人类发展过程中一现即逝的昙花, 在不同的时代和环境中, 神话以不同面目出现, 仍在暗中影响着世界和人。正因为如此, 了解神话产生的中西文化差异也是非常重要的。在跨文化交际中, 它同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与西方之间的关系, 更好地与西方人交流。
参考文献
[1]维柯.新科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7.
[2]刘新慧.神性与人性[J].兰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外国语言文学专辑) , 2000:172-175.
[3]宋皓.中国神话与希腊神话的比较研究[J].学院学报, 2006, (6) .
[4]张建佳.神化与人化——中国神话与希腊神话的差异[J].湘南学院学报, 2006, (6) :59-61.
古希腊神话的“物证” 第4篇
海神殿形似离堆,风大。冬天的阳光,湛蓝的海水,在风的指引下分外美丽。海神殿矗立在风中,任世人瞻仰、凭吊。
静静地站在波塞冬海神殿中央,眺望著湛蓝的爱琴海,我真的为这样的宁静气场而深深折服。在这样的气场里,仰视海神殿那仅存的洁白石柱搭出的超越时空的几何图形,凝神静气,外部图像和内在意蕴上的巨大反差,形成了一种掠人心魄的美。
这,既来自于自然之美,更出自于人文之美。
我暗自思忖,只要你置身其间,都不得不赞叹大自然的魔力和人类的伟大。要知道,我眼前的那些经过人工精雕而成的石柱,是公元前五世纪的作品。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带着腥腻味的海风浸蚀下,那些再坚硬的石头,也磨去了棱角,白里泛黄,留下今天这般苍老而坚毅的模样。
顺着年轮往上推算,这些石柱开始屹立的时候,释迦牟尼、孔子、老子等先哲,几乎同时在东方思考。而此时此刻,这样的海边上,同样坐着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苏格拉底、希罗多德和柏拉图。
就像一盘跨越东西方的巨大棋盘,东西方这些“棋盘高手们”都在同时思考人类“下一步”的走势。
我们再把视野放低一些,也就是这个时候,古老而蒙昧的成都,已经进入了鼎盛的三星堆文明时期……我们现在只能遥想,那是一个群星闪烁的时代,在那星光灿烂的天空里,让人有一种“昙花一现”之感,因为后世却很少再出现过如此耀眼与辉煌的大家,虽然那时整个世界还处于荒昧阶段。
中华文明与希腊文明具有历史的可比性。东西方文明的视野所及,是整个人类。
著名的波塞冬海神殿位于希腊半岛最南端的“尖尖”上,伸入海中的一个悬崖,叫苏尼翁海角。
苏尼翁海角原来也是雅典重要的前线重镇之一,它位于阿提加半岛的最南端,是一处眺望爱琴海的浪漫地点,尤其是傍晚时分,红色的太阳落在蓝色的爱琴海上。
乘车的路上可以一览田园诗般的萨罗尼克海湾。充满艺术神韵的古希腊人选择了这样一个地方建筑此庙。同时,苏尼翁海角三面环海,左面是著名的爱琴海,正面是地中海,右面则是爱奥尼亚海。它也是人们从爱琴海上的岛屿或小亚细亚来到希腊所看到的第一片陆地。
希腊神话塑造了数不清的神,据说希腊罗马众神之中最有权威、最受崇拜的“十二主神”,住在希腊北部色萨利的奥林波斯山上(罗马称之为“天国”),称为“奥林波斯十二神”。他们分别是:宙斯、赫拉、得墨忒耳、波塞冬、雅典娜、阿波罗、阿耳忒弥斯、阿佛洛狄忒、阿瑞斯、赫淮斯托斯、赫耳墨斯及赫斯提亚或狄俄倪索斯。
同我们人类的逻辑思维去理解和判定一样,这“十二主神”也大多是一个家族的,它们不是宙斯的兄弟姐妹就是宙斯的子女。
波塞冬海神也不例外。希腊神话记载,波塞冬是希腊神话中的海神,宙斯的哥哥,哈迪斯的弟弟。据说当初宙斯三兄弟抽分势力范围,宙斯抽得了天空,哈迪斯抽中冥界,波塞冬就成了一切大海和湖泊的君主,又被尊为是大海的宙斯,其地位和力量之高,以致支配力遍及全宇宙,仅次于宙斯。
波塞冬是克洛诺斯与瑞亚之子,他联合哥哥天帝宙斯和弟弟冥王哈迪斯,推翻了父亲的残暴统治。在讨伐克洛诺斯时,独眼巨人送给宙斯闪电火,给波塞冬三叉戟,给哈迪斯黑暗头盔。此后波塞冬经常手持三叉戟,这成了他的标志。当他愤怒时海底就会出现怪物,他挥动三叉戟不但能轻易掀起滔天巨浪,引起风暴和海啸,使大陆沉没、天地崩裂,还能将万物打得粉碎,引出浇灌农田的清泉,甚至引发震撼整个世界的强大地震。
希腊神话中关于波塞冬的故事有很多:他曾在阿波罗的帮助下替拉俄塞冬国王修筑了著名的特洛伊城墙;一次他和雅典娜就新城雅典起名之事争吵,最后被迫向智慧女神让步;另一次他因科林斯的国王之故与赫利俄斯激烈争斗,最后以胜利告终……由于其权力仅在宙斯一人之下,因而其内心膨胀,密谋推翻宙斯没有得逞,反倒被宙斯发配人间。
波塞冬还曾与雅典娜争夺过雅典,争持不下,决定让民众选择,最后波塞冬祭出三叉戟,雅典娜伸出橄榄枝,最终,雅典人民选择了“和平”的雅典娜。
爱琴海附近的希腊海员和渔民对波塞冬极为崇拜。生为海上民族,向海洋求生存的民众们,对大海充满了天然的敬畏。他们会不惜一切代价,去修建一些设施来平复自己的内心,海神殿就是最好的见证。
希腊各地都建立了许多供奉波塞冬的神殿,而位于苏尼翁海角的海神殿是最著名的一座。古希腊时期这里就开始成为一个祭拜神灵的中心,在荷马《奥德赛》中这里被称为神圣的海角。
这个建于公元前444年的神殿,如今只留下断残的石柱,它在沧海桑田矗立一瞬间,竟然就是2500年。
事实上,公元前5世纪初开始建造的这座神殿,建筑工程还没有完成的时候,便受到了波斯人战争的毁灭性侵袭。现在我们所看到的遗迹,则是在公元前440年至公元前445年间在原波塞冬神殿遗址上重新建造的多立克式石柱建筑,它与雅典著名的帕特农神殿同龄。其内部构造包括希腊建筑中常见的门廊、内殿、后殿三大部分。其外部与著名的赫菲斯托斯神殿十分相似,在爱奥尼亚式的大理石柱间壁上有精巧的石雕。1906年考古挖掘发现大量文物和铭文,最引人注目的大理石雕像科罗斯和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愿救济铭文,都珍藏于希腊国家考古学博物馆。
爱琴海神韵的魅力无所不在。岁月更加增添了昔日的神秘。这座神殿在十八、十九世纪很受文人墨客的喜欢,为了纪念到此一游,很多人都把自己的名字镌刻在石头上,著名诗人拜伦勋爵也不例外。当他于十九世纪初期造访于此时,也未免脱俗,同样在其中的一个石柱上留下“到此一游”的痕迹。没想到的是,这一痕迹竟与波塞冬海神殿一样,成为不可磨灭的文物——“祖国啊,此刻你在哪里?你美妙的诗情,怎么全然归于无声?你高贵的琴弦,怎么落到了我这样平庸的流浪者手中?”
nlc202309082032
我凑上前去端详柱子上镌刻的密密麻麻各种不同的文字,真不知道哪一段文字是拜倫所留。其实,拜伦留在波塞冬海神殿石柱上的那段文字不是偶然,更不是率性而为,这其间有一个宏大的时代背景。1821年,希腊人进行独立战争,反抗土耳其人的殖民统治,并于1822年宣布独立。土耳其统治者实施镇压,在各地制造了许多惨案。得知这一消息后,欧洲各国非常气愤,不少人报名参加支援希腊的义勇军,拜伦也是其中一个。1823年,拜伦所在的义勇军在科林西亚湾登陆参战。1824年拜伦身患疟疾,客死他乡。
迎着海风,我在白色石柱间的空地上慢慢走动,凝视着那些白里透黄的大理石,想着这个有些伤感而又浪漫的故事,心里猛然间升腾起一种说不出的情愫来……
古希腊辉煌的历史上,有三个青铜时代的伟大文明,曾在这一四面环海的区域发展、繁荣,以至于这一地区后来成为希腊古典时代的中心——
青铜时代早期,即公元前3500年至2000年间,基拉迪克文化在希腊大陆东南环爱琴海诸岛区域,发展壮大过;公元前2000年至1450年,以克里特岛为中心的米诺斯文明,创造了璀璨的艺术和优雅的生活方式,他们享有的民用生活福利设施,直到1000年后才又在欧洲出现。这一文化的众多特征中,被称为“A类线性文字”的书写系统,至今尚未被破译。
当米诺斯文明日臻顶峰之际,又一个青铜时代晚期的文化在希腊大陆上发展起来。这一文化以雅典、梯伦斯、派洛斯和迈锡尼为中心,被称为迈锡尼文明。迈锡尼人从被他们所取代的米诺斯人那里借鉴了许多东西,同时也发展起自己的生活方式。他们是讲希腊语的民族:这一事实在他们的书面语——被称为“B类线性文字”的语言于1952年被破译之后,才为人所知。
迈锡尼人和较早的米诺斯人都生活在考古学家们所说的“宫殿文化”中。这样的社会以宏伟的石筑宫殿群为中心,宫殿里住的是世袭国王和国家的管理者,他们制订、实施法律,管理经济。迈锡尼人在高高的悬崖上建造堡垒似的被称为“卫城”的宫殿——在希腊语的意思是“山顶之城”。
这种种文明的结晶,应该归结为“爱琴海文明”。是爱琴海孕育和繁衍了诸文明的存在与伟大。今天,我们只不过在爱琴海的这一角落,目睹了波塞冬海神殿这个“物证”罢了。
海风渐大,卷着灿然的阳光在石柱间呼啸而过。石沙静寂、人迹稀渺、海天一色,唯有风是能够看得见和听得见的精灵。
下得山来,半路竟有一咖啡馆。开放式的咖啡厅正对着碧波浩瀚的大海。初冬时节是旅游淡季,几乎没有了生意,却有着一种远离尘世喧嚣的洒脱和宁静。
这里的海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美,那是一种令人头晕的蓝。海水就像真空一样纯净,却有令人诚惶诚恐的深度,那种深不见底,会令你心生恐慌,仿佛随时都会将你吸进去一般。
强烈的阳光如尖刀一样扎在海面,又反射回来四处溅开。远远近近,船影和岛影以历历分明的轮廓映进海底,摇曳不定。感觉那不是海,而是一种神圣的仪式。
我站立在岩石边,面对仪式般的大海,久久不动。我感觉一种神奇的力量,混合着苍茫的蓝色和阳光在我身体里流动。这里没有别墅、白帆,连房屋都见不到几座,人影稀疏,草木萋萋。
在这样的气场里,波塞冬海神殿以残余16根白色大理石柱的姿态,典雅轻盈地矗立在海崖,扬起高傲的头。所有的一切,形成一种沧海桑田的大气象,它静静地守护着眼前远古的石柱,远古的海。
回头望望山坡上的波塞冬海神殿,有几分不舍,我还是微笑着挥手与它暂别。
古希腊神话故事小学 第5篇
希腊神话故事里写了天神普罗米修斯、宙斯和波塞冬还重点写了英雄伊阿宋、赫拉克勒斯、俄狄甫斯、阿伽门农、奥德修斯和埃涅阿斯这些英雄们,他们都有一个非常神奇的故事,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奥德修斯的故事,奥德修斯经过了特洛伊战争后,河神波塞冬还是不放过奥德修斯,把他回家的路弄得危险重重,他回家的路上遇到了埃洛斯的风袋、山洞里的独眼巨人、吃人的莱斯特律戈涅斯人、魔法师喀耳刻和种种敌人,最后,奥德修斯回到了家里,过上了幸福快乐的日子,没有人来打扰他们,家里一片和谐。
我读了这本书后,这里面见义勇为的英雄事迹让我深受感动。每个英雄都有一个好的品德,比如说:赫拉克刺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阿喀琉斯重情重义
众神之父宙斯创造了第四代人类后,把一些与凡人交配后的子女放在人间,有少数子女经过了种种磨难后,得到了宙斯的肯定才可以升为神。所以,在升为神的道路上,即使危机重重,英雄们只要有一颗坚定的心,那一定能升为神。
希腊神话小学生读后感 第6篇
他做了一些非常伟大的事,有一件是:勇斗巨狮。详细的是:国王交给赫拉克勒斯的第一件任务是:赫拉克勒斯必须为他剥下尼密阿巨狮的兽皮。这头巨兽生活在阿耳戈利斯地区的伯罗奔尼撒,尼密阿和克雷渥纳之间的大森林里。
这头狮子凶猛无比,人间的武器根本不能伤害它。有人说,狮子本是巨人堤丰和半人半蛇的女怪厄喀德那所生的儿子,还有人说,它是从月亮上掉到地上来的。赫拉克勒斯出发去捕杀狮子。他一路他一路奔波来到了伯罗奔尼撒一位穷苦人热情地招待了他,他叫莫诺耳库斯,莫诺耳库斯正想宰杀一头牲口献祭宙斯。“善良的人哪。”赫拉克勒斯说,“让你的牲口再活三十天吧!如果那时我能顺利地打猎回来,那幺你就可以给救星宙斯献祭,如果我死了,你就应当给我献祭,把我当作升入神衹的英雄之一吧。” 内容来自
最后,当国王欧律斯透斯看见赫拉克勒斯披着可怕的狮皮回来时,吓得双腿发颤,他畏惧英雄的神力,从此,再也不让赫拉克勒斯走近自己。
古希腊神话故事 第7篇
清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1711年9月25日子时—1799年2月7日),姓爱新觉罗,圣讳弘历,是雍正帝第四子。也是大清帝国入关后第四位皇帝。乾隆帝确为一代雄主,也是一个很有福气,也很会享福的帝王。他晚年时曾深深陶醉于同历代帝王的比较,认为不但“得国之正,扩土之广,臣服之普,民庶之安”罕有人能相比,甚至连在位时间、年寿、子孙数目等方面自己都是数一数二。封建制度在乾隆掌权下达到了历史巅峰。他在位时期,平定新疆、蒙古,还使四川、贵州等地继续改土归流,人口不断增加,突破了三亿大关,约占当时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强大的中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他60年的稳定统治,维持了中国封建王朝最后一个盛世,他的时代,是中国封建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经过漫长沉淀之后的集大成的时代,他个人也成为这一切的总代表。兆葬之制
清初,第一代顺治皇帝亲自选定昌瑞山麓为皇家的“万年吉地”,清裕陵于主峰下始建孝陵。二十年后,第二代康熙皇帝于孝陵之东南建成清陵。又过四十年,第三代雍正皇帝也在昌瑞山附近的九凤朝阳
山为自己选定了“寿宫”,但工程还未开始,这位皇帝又变卦了,传下手谕:“此地近依孝陵、景陵,与朕初意相合,及精通堪舆之人再加相度,以为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实不可用。今据,怡亲王、总督高其倬奏称,相度得易州境内永宁山太平峪万年吉地,实乾坤聚秀之区,阴阳合会之所,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等语。朕览此奏,其言山脉水法,条理详明,询为上吉之壤,但与孝陵、景陵相去数百里,且与古帝制典礼有无未合之处,著大学士九卿详悉会议、具奏。”大学土九卿等人奉旨举行会议,引证了历代帝王营建陵墓之例,其间远者相距四、五百里,近亦二、三百里。最后君臣一心,以永宁山太平峪万年吉地虽与孝、景二陵相去百里,但易州及遵化州的地界与京师密迹,同居畿辅,并列神州,其地实未以遥远为由。于是按皇帝之意,在易县永宁山太平峪修建了雍正帝的泰陵,打破了“子随父葬,祖辈衍继”的制度。乾隆皇帝登极后,本想跟随父亲,也在西陵选择万年吉地,以示孝敬。他在西陵选好一块吉地后,又考虑到后世子孙对此事如何承继安排。如果子孙们都效法他,眷恋父子之情,相继葬入西陵,则东陵势必香火冷落,园寝荒芜。为兼顾两陵关系,他便在东陵的胜水峪选了万年吉地。自乾隆以后,清朝皇帝形成了父在东陵、子在西陵的分葬局面,称为“兆葬之制”。
乾隆裕陵
以顺治的孝陵为轴心,孝陵以西的胜水峪就是乾隆的裕陵。乾
隆皇帝弘历继承父祖之业,励精图治,奋发有为,武功十全,拓疆两万里,使清王朝达到了极盛时期。他的皇陵,工精料美,富丽堂皇,雄伟与豪华程度已不必多言。且不说他陵前神路上石像生的数量超过了康熙的景陵,单是这座陵寝门前小小玉带桥的奢华与精美,在历代皇陵中可谓独树一帜了。始建于乾隆八年(1743),乾隆十七年告竣,耗银200多万两。
清东陵地宫对外开放的共有四座,除慈禧的一座之外,其余三座都在裕陵体系中。这就使我们有可能进入乾隆的葬身之所,去探究他在人生旅途的终止处所表现出的对生命的理解与追求。裕陵地宫对外开放至今已经十几年了,仍然充满着神秘色彩,存在着许多不解之谜。
一、石像生设置8对,比其祖父康熙帝的景陵多了麒麟、骆驼、狻猊各一对,虽数量少于孝陵,但种类却与孝陵一样。
二、裕陵大殿东暖阁辟为佛楼,供奉各式佛像及大量珍宝。以后帝陵纷纷效仿,成为定制。
三、陵寝门前的玉带河上建有三座规制相同的一孔拱桥,龙凤柱头栏杆,桥两端以靠山龙戗住望柱。这三座拱桥造刑优美,雕工精细,在清陵中仅此一例。
四、地宫内布满了精美的佛教题材的雕刻:三世佛、五方佛、八大菩萨、四大天王、二十四佛、五欲供、狮子、八宝、法器、佛花以及三万多字的藏文、梵文经咒,雕法娴熟精湛,线条流畅细腻,造型生动传神,布局严谨有序,堪称“庄严肃穆的地下佛堂”和“石雕艺术宝库”。裕陵的这些特征既是乾隆皇帝好大喜功、笃信佛教个人意志的体现,也是处于鼎盛时期的清王朝综合国力的反映。
裕陵地宫内葬乾隆皇帝、孝贤、孝仪两位皇后,慧贤、哲悯、淑嘉三位皇贵妃,共计六人
妃园寝
裕陵妃园寝是乾隆皇帝的妃园寝,位于裕陵西旁,始建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又进行了大规模的续建,二十七年完工。裕陵妃园寝初称妃衙门,建有一孔拱桥及平桥、东西厢房、东西值班房、大门、燎炉、享殿、琉璃花门、宝顶,环以红墙。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因乾隆帝的宠妃纯惠贵妃薨,乾隆帝下令改建妃园寝,增建了东西配殿(各五间)和方城、明楼、宝城;把三座园寝门及两侧的面阔墙拆除,改建到享殿两旁。改建工程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告竣,直接动用白银134004.303两。
裕陵妃园寝内葬乾隆皇帝的一位皇后、二位皇贵妃、五位贵妃、六位嫔、十二位贵人、四位常在、共计三十六人。其中较著名的人有:乌喇那拉皇后、纯惠皇贵妃、庆恭皇贵妃陆氏、容妃等。
裕陵妃园寝从乾隆十七年(1752年)葬入仪嫔起至道光三年(1823年)葬入晋妃止,前后达七十一年之久。
《红字》中的古希腊神话契机 第8篇
神话原型批评于20世纪初起源于英国, 四五十年代兴盛于北美, 在现代西方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文学是“移位”的神话, 神的诞生、历险、胜利、受难、死亡乃至复活, 包含了文学的一切故事。【1】神话原型的根源是社会心理的, 又是历史文化的, 能够调动读者约定性的联想, 从而把孤立的作品连接起来, 把文学同生活沟通起来。在对原型的探源分析中, 读者可加深、拓宽对作品和人物形象的理解, 获得类似解谜的愉悦。
霍桑是美国十九世纪极具天赋的小说和短篇故事家。他的心理分析深刻锐利, 写作手法优美独特, 开创了美国文学史上心理小说和象征浪漫主义小说的先河。《红字》无疑是反映霍桑的思想和写作技巧的一方明镜。国内外文学界对《红字》所展开的研究涵盖宗教、道德、政治、历史和美学等诸多方面。本文试图运用神话原型批评, 从霍桑对希腊神话原型巧妙地借用和置换变形这两方面来探讨《红字》中体现在珠儿身上的希腊神话契机。
第一部分、《红字》中对希腊神话原型的借用
《红字》中人物, 尤其是珠儿, 形象非常复杂, 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和探索。
古希腊人最早生活在地中海流域的希腊半岛上, 三面环海, 物产丰富。优裕的生存环境使得他们形成了独特的以个人为本位、享受型的人生倾向和生活观念。同时他们奉行古老的有机自然宗教传统, 认为自然界是一个具有灵性的生命有机体, 如同一个哺育婴儿的母亲。西方最早对自然作哲学思考的精神活动也始于古希腊。神话是民族精神的一种反映, 是一种民族文化和民族意识的积淀。因此古希腊神话中, 一方面在对性的态度上表现得异常自由放纵。这在阿佛洛狄忒身上得到了充分显示。另一方面, 他们异常尊重自然。阿卡迪亚位于古希腊伯罗奔尼撒半岛中部高原地区, 在后世西方文艺作品中, 常被喻为风尚淳朴、田园牧歌般的世外桃源, 被用来形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田园牧歌式生活。阿佛洛狄忒是希腊神话中象征爱与美以及性欲的女神, 她与战神的私生女——和谐女神哈尔摩尼亚正是被这样一种生活所滋润塑造出来的。她象征着“和谐, 统一, 完整”。
美国生态思想史家唐纳德·沃斯特把“回归自然”这种将自然看成是值得尊重和热爱的伙伴, 将“倡导人们过简单和谐的生活, 与其他生命形式和平共处”的心态称为阿卡狄亚式的。【2】作为浪漫主义作家, 霍桑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与人性密切相关, 是世界的核心和生命演进的纽带。人与自然和谐, 人的生命将获得最大限度的自由, 人性便也处于内在的和谐状态中, 人与社会才能达到和谐;反之, 必将伴随人类内心世界的分裂以及外在世界的混乱失序。《红字》以清教社会为社会历史背景, 清教徒们对自然无情统治和剥削。清教统治下遭到严重破坏的自然生态——荒凉的码头、被砍伐殆尽的原始森林、狱门旁孤独的野蔷薇、州长家凌乱的花园等——正是清教徒们心灵荒野的生动反映:他们生活在清教教义的高压统治下, 极力压抑自己的本性和欲望, 这种理性和感性的极度不平衡最终导致了他们自身人格的分裂。他们自私自利、虚伪孤漠。而珠儿截然不同, 她虽为海斯特 (同阿夫洛狄特一样, 集爱、美与性欲以及女性主体地位于一身) 与丁梅斯代尔私生, 却是最纯真自然的爱欲的“人性化的结果”;更为重要的是她从小就在森林这样一个自然环境中长大, 与动物为友, 沿袭了源自自然的美, 与自然如此和谐, 不受宗教道德和社会文明浸染。霍桑在《红字》通过玫瑰、小溪、太阳、森林以及各种动物意象, 大篇幅展现了珠儿身上闪动的狂野、自由和人性美。珠儿身上恰好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有助于人性的张扬, 人的内在人格的完整。她是霍桑所追求的“自然”的化身, 是自然的人性在自然世界中“和谐, 统一, 完整”的象征。哈钦森曾引述大英百科全书的观点, 认为哈尔摩尼亚与阿佛洛狄忒·潘得摩斯 (主掌肉与爱情的女神, 象征着人民之间的团结统一、秩序。【3】) 是密切联系着的, 哈尔摩尼亚在《红字》中的原型人物就是珠儿。【4】“阿卡狄亚”在《红字》中的原型意象便是那片茂密的大森林。珠儿正是“阿卡狄亚”式的生活里健康成长的哈尔摩尼亚。
第二部分、《红字》中对希腊神话原型的置换变形
时代, 民族, 地域的差异性会带来真善美标准的差异, 作者只有参照这些差异性对神话原型进行置换变形, 创作出的文学作品才能意义丰富而深远。
希腊精神的核心是现世生活的享乐和纵欲以及人自我本性的实现。人性在一种自然状态下的表现才是正常的、最完美的。正如卡尔·马克思所说的:“有粗野的儿童, 有早熟的儿童。古代民族中有许多是属于这一类的。希腊人是正常的儿童。”【5】古希腊神话中在对人性的尊重和对欲望的张扬上给予充分的认同和最大限度的宽容, 充满了强烈的人格特征。
霍桑在《红字》结尾处将珠儿脱离出森林, 远嫁英国贵族。作者“将‘哈尔摩尼亚’脱离于阿卡迪亚”, 对希腊神话原型进行置换变形, 正体现了他将自己所处时代和环境构筑于《红字》中的匠心独用。
在欧洲中世纪的一千多年里, 基督教神学自然观以神的名义“合法化”了人类对自然的统治。作为西方文学主要源头之一的《圣经》中存在大量为现代思想家所批判的反生态的观点, 这不仅成为西方人根深蒂固的观念, 也为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提供了精神支持。19世纪中叶美国工业化、城市化和商业化进程加快, 工业文明和科学主义空前繁荣。对物质和经济利益的过分追求, 不仅使人与自然的和谐转变为冲突和对抗, 同时摧残了人的自然本性, 否定了人的肉体的自然欲望, 严重破坏了原本纯洁自然的两性关系, 扭曲了人的心灵, 使人不再是身心协调统一的人。作为一名浪漫主义作家, 霍桑也投入引发西方意识巨变的“响应卢梭‘回归自然’的号召, 尊自然、爱自然、亲近自然, 强调心灵与大自然的交融, 视自然为精神寄托, 大唱自然的赞歌”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之中, 屡次借小说和短篇故事反驳18世纪以来工业革命产生的环境污染和破坏, 指责工业文明和科学主义。
《红字》中珠儿与清教徒之间的矛盾便可看做是自然人与社会人的矛盾, 自然与清教社会的矛盾。珠儿对清教徒们的歧视和羞辱进行的反抗, 表明了自然不屈从于社会和宗教的力量。由此, 《红字》在成功勾勒残酷清教对人性的扼杀的同时, 试图通过对“珠儿”的人物塑造, 为当时的人们探索出一条解放人性, 和谐人际的新途径——争取人与自然的和谐。在资本主义处于直线上升时期的美国, 霍桑意识到“人与人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当时的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希望很渺茫。珠儿的离去, 实质上暗示了以上这三种和谐在清教主义仍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和工业发展空前繁荣的美国大陆将是一种暂时的缺失。同时《红字》中海斯特向当地妇女们所宣传的“更光明的时期”“新的真理”又寄托了霍桑对这些和谐关系的美好憧憬。霍桑用心良苦, 他给执迷不悟的人们一再敲起了响亮警钟。然而霍桑通过阿卡狄亚的原型意象——“森林”和哈尔莫尼亚的原型人物——珠儿所深埋的这些内涵却被忽略了。
结语:
古希腊神话契机将《红字》从一般的浪漫小说提升到了希腊神话和史诗般的层次。在“清教主义和希腊文化的对垒”中, 霍桑对清教主义残酷扼杀人性、剥削自然的不满, 以及他在唤醒人类对自身人性如何发展完善及工业发展阶段人、社会、自然三者如何和谐发展方面的沉思得到了凸显;读者也获得了对《红字》中众多模糊性、多义性和矛盾性的合理解释。其次, 自然深邃复杂, 是文学天然的同盟。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更是一个永不衰竭的文学主题。从自然中找回人类的原始活力, 建立和谐美好的人际关系, 使僵死的社会恢复勃勃生机而得以新生, 这正是很多文学家田园理想的核心和一生的追求。霍桑为寻找人性复归之路和更加道德化的宗教做出了巨大贡献。最后, 古希腊神话为世界文学的发展提供了若干重要母题, 是世界古典文明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在世界文化史上的重要性不容忽视。通过对《红字》中的希腊神话契机的分析探讨, 人们可加深、拓宽对希腊神话, 进而对希腊文化、希腊精神的认识和了解。因此通过探讨《红字》中的古希腊神话契机来解读珠儿是可行且意义深远的。
摘要:希腊神话和圣经是西方文学的两大源头。本文将采用神话原型批评的文学批评方法, 分析霍桑所著《红字》中的希腊神话契机, 对《红字》中的珠儿进行重新解读。
关键词:神话原型批评,希腊神话契机,霍桑,《红字》,珠儿
参考文献
[1]黄明嘉:《寻觅莱荷河底的“宝物”——伯尔小说的神话原型蠡测》, 载《外国文学评论》1998年第1期, 第81页。
[2]唐纳德沃斯特《自然的经济体系—生态思想史》, 侯文蕙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年, 第19页.
[3][苏联]M.H.鲍特文尼克:《神话辞典》, 黄鸿森、温乃铮译, 商务印书馆, 1997年, 137.
[4]Hutchinson, Earl.Antique and Mythology in The ScarletLetter:The Primary Sources.[A].Arizona Quarterly 36[J].March, 1980:209.
民国时期古希腊神话的汉译 第9篇
目前所知最早介绍希腊神话的专书,是一九○七年商务印书馆编译所译述的《希腊神话》,收入说部丛书,题为“神怪小说”,署原作者为英国巴德文,指美国通俗作家詹姆斯·鲍德温(James Baldwin),即清末及民国时期被重译十多遍的《泰西三十轶事》(Thirty More Famous Stories Retold,1905)之原作者。我们对照他的著作和此中译本,发现是他的那部《古代希腊故事》(Old Greek Stories,1895,纽约)。本来,原著分成了十五篇,篇章下面分节,说部丛书的译本以节为单元,将之分成了四十八段,每段有一个二字的标题。如第二十五节作“馘妖”,记述波士即珀尔修斯(Perseus)杀死米杜沙(今译墨杜萨)的故事。鲍德温此书有一个问题:对素材的取舍不太合理,比如大力士赫尔克勒斯,就只提及他与普罗米修斯的关系,又如荷马史诗涉及的特洛伊神话、阿尔戈英雄与金羊毛传奇都闭口不谈。到一九三七年,这部书又出了一个中译本,由陈君文和杨若洲翻译,上海启明书局出版,题为《希腊故事集》,重印时改名为《齐萨斯历险记》,齐萨斯即忒修斯(Theseus),传说时代的雅典国王,打破了克里特岛米诺斯迷宫中的牛头怪米诺陶。
一九一二年,上海广学会还出版了一部《西方搜神记》的书,译者署英文音译名Ma Shao-liang,当是马相伯(一八四○——一九三九),他曾用马绍良一名。此书原作是英国作家查尔斯·金斯利(Charles Kingsley)写的儿童读物《慈父讲述的希腊英雄传奇》(The Heroes, or Greek Fairy Tales for My Children,1856,伦敦),分成三个部分,即珀尔修斯故事、阿尔戈英雄纪和忒修斯故事。《西方搜神记》的译名分别作:《潘西斯传》、《亚格海舰之英杰事略》和《昔西斯传》。“搜神记”这个译题,反映出译者对于西方神话题材的定位。此书同说部丛书本之不同,主要在于有了阿尔戈纪的主干故事。另外两个故事是重复的。
但这个内容粗浅、文笔简陋的底本也有若干个重译本。一九二八年,上海春潮书局出版的清晨译《希腊神话故事》(一),题为《贝尔修斯》,就只是重译其中的第一篇。一九三二年,北平人文书店出版王永棠译《英雄》(专译阿尔戈英雄纪部分),一九三三年上海世界书局出版席涤尘译《希腊英雄传》,一九三四年上海开明书店出版陈天达译《希腊英雄传》都是该本的重译。重译并非不足取,比如经典名著,重译越多越好,读者可以各取所长。但是往往如金斯利这书的重译,却是商家出于利益所驱,抢占市场。因此重译质量并不高,重译意义也不大,甚至出现有的译本其实是参照已有译本稍作字句调整便拿出来的。
荷马史诗中保存的希腊神话自然是非常重要的,最早较完备的译本是林纾的《秋灯谭屑》(商务印书馆一九一六年版,与陈家麟合译),原作即詹姆斯·鲍德温的《泰西三十轶事》,荷马史诗的两篇分别题为《织锦拒婚》(Penelope’s Web)和《木马灵蛇》(The Fall of Troy)。后来译述荷马史诗的,还有谢六逸的两部:一是《俄德西冒险记》,一九二六年上海商务印书馆;一是《伊利亚特的故事》,一九二九年上海开明书店。题目翻译上就有大问题,伊利亚特英文题为Iliad,即伊利昂(特洛伊)这个地名的纪传故事之义,不可再加为伊利亚特的故事。俄德西即Odyssey,已经是“关于奥底修斯的纪事”了,也不宜再在后面加上“冒险记”三字。
二十年代后半期,新文学作家开始关注希腊神话这个题目。一九二五年,素来留心各国神话文学的茅盾以“沈德鸿”一名,编译了一部《希腊神话》,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此书收入十篇故事,其叙事口吻也是将此书定位于儿童文学的,不再关注于诸神与凡俗世界的种种龌龊隐私,也不谈较为复杂的英雄世系和残暴的杀戮事迹,而是突出强调故事的寓言意味和教育意义。如第一篇“普洛末修偷火的故事”,强调科学产生之前,古人对于火的来源的解释。如第九篇“骄傲的阿拉克纳怎样被罚”,则说明了古希腊人如何解释蜘蛛这一生物的起源,其中也蕴涵着训诫儿童勿骄傲的意思。一九二八年,茅盾又以“沈玄英”为笔名,在《小说月报》第十九卷第八期,发表了他的论文《希腊神话与北欧神话》,着重比较两个神话体系的源头、原始思维和宇宙观、科学观以及诸神系谱,这篇论文相比之下学术性非常强,但与之前所编译的《希腊神话》相对照,我们发现有一个共同之处,这位引介者非常注意神话作为前科学时代上古先民解释自然现象规律的手段这一功能。一九二九年,他又以“玄珠”为笔名,写作《希腊罗马神话的保存》一文,发表于《文学周报》第三三六期(在此前后,他还发表了《北欧神话的保存》和《埃及印度神话的保存》二文),这篇文章讨论神话的保存问题,其实就是论述古典时期关于神话记载的学术史,看看这些神话记载在哪些著作里面,如何传承下来的。在当时来看,对于西方古典神话的研究才刚起步,列举和介绍基本的主要文献是有这个必要的。其中在罗马文学部分,茅盾提到了奥维德的《变形记》和《月令》(Fasti),这两部书都涉及大量的古希腊罗马神话和传说。但后来,茅盾却没有翻译这两部著作,反而是挑选了一部分量较轻的,即奥维德的《拟情书》。原刊郑振铎主编的《世界文库》第七、九、十册,一九三五至一九三六年出版,后收在一九三六年生活书店出版的《回忆·书简·杂记》一书中。《拟情书》即《女杰书简》(Heroides),今有三联版南星译本,是奥维德代拟的神话传说中著名女性人物所写的诗体情书(其中也夹杂着男主人公的酬答),代拟书信是古希腊罗马文学比较常见的一个文类,但奥维德可能是诗体书简的首创者。这其中也夹杂了一些神话传说。茅盾翻译的三篇,分别是最著名的萨福写给法昂的一封信(Phaon,本系一老丑舟子,因尊敬维纳斯而得到青春美貌,据说萨福苦恋他而自杀),第二封是帕里斯写给海伦的信,第三封是海伦答帕里斯的信,这属于荷马史诗人物的故事。严格来说,这部译作不能算是希腊罗马神话传说,等于是罗马帝国繁盛期的作家在古代人的故事框架下的人性探索。比如第三封信中,海伦答帕里斯书,除了表达出一个女子的矛盾心理之外,更有意思的是,其中以一个女性的立场来解构男性叙事所建立起来的神话。我们读《伊利亚特》或是欧里庇得斯的悲剧,看到古希腊诗人笔下的海伦似乎是被命运摆布的玩偶。而在奥维德笔下,海伦的心理极为复杂,她一面拆穿了帕里斯所自称的三女神要求他评判美色之冠的神话,一面却又欲拒还迎说:“我也并没什么不乐意,我甚至也赞许这些保举。”有的批评家就认为这其实是风流妇人擒纵男子的最高手段。茅盾即认为这是“妇女恋爱心理的最深刻的分析,也是妇女们的恋爱技术的最毒辣的暴露”。但是,奥维德的这部拟代体书信集,也因此根本算不得是希腊神话之真实面目的体现。
一九二一年七月,文学研究会另外一位重要成员郑振铎,在《文学》第一一三期发表了《阿波罗与挞芬》一文,副题是“希腊神话之一”。郑振铎刚经由茅盾介绍进入商务印书馆工作,并在商务创办的神州女中教书,认识了后来成为他妻子的高君箴。似可由此理解他因何先对希腊神话的恋爱题材产生兴趣。挞芬即达芙妮(Daphne),是阿波罗最初被爱神厄洛斯(Eros)之箭射中后爱上的地上的女仙,但达芙妮的偶像是保持处子之身的女猎神阿耳忒密斯(Artemis),因此求他父亲帮助使之变成了月桂树。篇末郑振铎列举了十种有关希腊罗马神话传说的外文书籍。显示出他此时浓厚的学术兴趣。但假如以学术态度审视该文,则不该采用希腊神的拉丁文译名,把厄洛斯称作狄爱娜,称作“爱神(Cupid)”,这是十九世纪英国文人学者常犯的毛病。
nlc202309031412
一九二七年,郑振铎赴欧读书。在英国,工作之余,他翻读《金枝》作者弗雷泽译注的《群书集缀》(Bibliotheca)。此书据说是阿波罗多儒(Apollodorus,活跃于公元前一四四年前后)所作,可以肯定是公元前一世纪以前古代作家所编写的一部希腊神话集成,原文非常简略,弗雷泽做了渊博丰富的注解。这使得郑振铎十分拜服。他又读了弗雷泽译注的旅行作家鲍桑尼阿(Pausanias)的《希腊志略》(Description of Greece),这书也是古希腊晚期作品,对于希腊人文地理风俗古物记录十分详细,引发郑振铎的思古之情。于是他开始专门研究古希腊神话,从古典作品中选译自己喜爱的故事。这一点意义比较特殊,因为之前所有关于希腊神话的介绍,都是拿西方现代作家选择好了的篇目,按照其框架来转译成中文的。郑振铎的译述是自运机杼,试图去掉西方现代作家的遮蔽,虽然仍然借助于弗雷泽等人的学术研究之便,但相对来说算是入铜山采铜矿,而不是拿人家的废铜烂铁来熔作材料了。
首先完成的是一组神话中的爱情故事,在一九二八年《小说月报》第十九卷上从第三期连载到第十二期。第二年,这组故事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单行本,题为《恋爱的故事》,收入文学研究会丛书。全书共二十六篇,每篇附有参考和依据,即说明所编译故事的来源文献,有时会附译情节有出入、未被收入正文的故事。前几年有出版社重印这部书,有人读了后不喜,理由是郑振铎所记和通常由欧美作家编写的希腊神话故事集内容有出入,认为郑振铎翻译有问题,其实未注意到郑振铎重新对来源进行筛选和取舍,自然同欧美传统里面所认可的讲述细节上会有不同。
一九二九年,郑振铎又编写了一篇《荷马系的小史诗》的读书杂记,发表于《小说月报》第二十卷第一期。荷马系小史诗,指围绕着特洛伊战争前后诸英雄事迹而作的一系列史诗。大约创作于公元前四世纪左右。这些作品都不完整,只留下了一些残篇,但是拜占庭时期有学者编写的工具书上记录这些小史诗的整个情节,因此大致的故事我们都能获知。郑振铎后来还将两部荷马史诗都译出来,但文稿不幸毁于兵燹之中。
同时,三十年代初他开始着手翻译《希腊神话与英雄传说》,以《希腊罗马神话与传说中的英雄传说》为题,连载于《小说月报》一九三○至一九三一年各期。一九三五年,他加上未发表的部分,编著成《希腊神话》上下册,上海生活书店出版,周作人为之作序。周序言写得有些怪,主要鼓吹了一番英国人劳斯(W.H.D.Rouse)撰写的《古希腊的神、英雄与人》(Gods,Heroes and Men of Ancient Greece)。郑译《希腊神话》,以一篇人类的创造作为前言,之下分成七部分,按神话传说发生的核心地区进行划分,分别讲述古希腊各地区所产生出的英雄传说,看得出这是受鲍桑尼阿的影响,郑振铎在每篇后也有文献依据和参考。可知他是从古希腊罗马原作(的英译本)里编译出来的。这个工作,当然意义很大。但问题在于,很多神话传说流传较广的情节未必出自郑振铎所用文献的那个范围,因此他的工作算是一种没有根柢和传统的个人爱好式的编译。一九三六年,罗念生在《宇宙风》第二十期写了一篇书评,认真地通过抽读的两篇来指出这部《希腊神话》存在的问题:底本不明,把文学作品里的故事等同于希腊神话本身,还有译名混乱。最后,罗念生提及“知堂老人”周作人正准备翻译《书库》(即上文提到的《群书集缀》),他说:“等他的译书出来后,我们才有真正的‘希腊神话’。”
其他关于希腊神话的译作和介绍,还有汪倜然《希腊神话ABC》,由上海ABC丛书社于一九二八年出版,包含十个希腊神话故事,前言论述了希腊神话特色及流传保存等问题。还有海鸥译《神与英雄》(希腊神话第一集),一九三○年上海广益书局出版,原作系弗兰西昂(Robert Edward Francillon)所写的一部儿童读物《神与英雄》(Gods and Heroes,1896,波士顿)。译者在前言中强调,此书着眼于神与英雄传说,不单纯是希腊神话,而且原作在中国没有书,是从日本带来的,因此非常新鲜。全书分成十四回,对照来看是原作的前十四篇,看来是打算分册将此书译完的,但没有见过续集。另外一部比较特别的译作,是一九三一年上海中华书局出版廖凡翻译的《希腊民族的故事》,其前一小部分是希腊上古神话和传说中的人物事迹,多属于神话传说体系里面的英雄,后大半部分则是历史人物的生平和希腊的民族史。题原作者为美国作家格伯,查考得知该书当是Hélène Adeline Guerber所写的《希腊人的事迹》(The Story of the Greeks,1896,纽约)。一九四八年上海中国文化服务社出版易绍兰翻译的《希腊神话捃华》,原作系英国历史学家考克斯(George William Cox)所著《神与英雄的故事》(Tales of the Gods and Heroes)一书,她主要选译了原书与荷马两部史诗相关的那些英雄传奇。另外,散见于报章杂志上的希腊神话零星作品之译者,民国时期还有潘祖瑾、廖英鸣、闲斋、寄宇、熊翔等数家之多,在此不再赘述。
鲁迅、周作人兄弟对于希腊神话的兴趣也是非常浓厚的。周作人在《知堂回忆录》“我的杂学”中谈到对希腊神话的兴趣,始于留日第一年所读的盖莱(Charles Mills Gayley)《英文学中之古典神话》(The Classic Myths in English Literature)和安得路·朗(Andrew Lang)的《神话仪式与宗教》(Myth, Ritual and Religion)。今日学界认定周作人《红星佚史》的译序是中国最早介绍安得路·朗这位人类学家的文字。人类学派强调从神话比较学入手,研究各民族神话产生背后的文化心理原因。周作人详细地谈到盖莱的《英文学中之古典神话》乃是鲁迅所订购的,由此书卷首对古今神话学研究的各派之说明才注意到了安得路·朗,继而购买他的《习俗与神话》和《神话仪式与宗教》。一九○六年,周作人曾为筹划中的《新生》写了一篇《三辰神话》,鲁迅曾推荐给编辑同仁看。一九○七年兄弟俩合译《红星佚史》,乃是哈葛德与安得路·朗合作写奥底修斯第三次漫游经历的小说,周氏兄弟原本在小说中作了许多译注,出版时被删掉了。一九○八年,鲁迅作《破恶声论》,其中就谈到了对神话和神话研究的重视,所谓“欧西艺文,多蒙其泽,思想文术,赖是而庄严美妙”。惜鲁迅日后没有精力从事此业,及批评赵景深译“牛奶路”之不通,不过是牛刀小试。
周作人对希腊神话的兴趣,由安得路·朗的启发开始,带有民俗学和人类学研究的思路。因此他兼顾考察其中的习俗、宗教和仪式对于神话文本的影响痕迹。比如他翻译劳斯的一篇《希腊现代小说集》的前言,题为《在希腊诸岛》,发表于一九二一年《小说月报》第十二卷第十号,就是描述希腊上古神话在现代希腊民俗和社会生活中的反映。一九二四年,他读到郑振铎发表的那篇译文《阿波罗与挞芬》,以“陶然”为笔名,写了一篇《续神话的辩护》,发表在《晨报副镌》四月十日号,其重点就是跟郑振铎进行商榷,因郑最后是以为这篇神话故事是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周作人援引安得路·朗的观点,认为这篇神话应该是起源于原始宗教祭仪,后来的人看到先民以月桂枝祭祀阿波罗,遂编造出月桂树乃日神所追求的女子达芙妮所化。
上世纪二十年代,周作人写作发表了多篇论述或翻译的文章,介绍英国女学者哈利孙(Jane Allan Harrison)的神话研究,包括《舍伦的故事》、《牧神之恐怖》、《论鬼脸》、《论山母》、《希腊神话引言》,以及两篇同题的《希腊神话》。一九三一年,周作人在《新学生》杂志三月一日号上发表自己的志愿学术,就是翻译希腊神话。那么翻译哪本书呢?前文提到,郑振铎的《希腊神话》出版,周作人序言中大多数篇幅却在介绍劳斯所著《古希腊的神、英雄与人》,此书出版于一九三四年,周作人在一九三五年初写那篇序言时已经读到此书了(该文在一九三五年二月三日的《大公报》发表时题为《希腊的神与英雄与人》)。此书特色在于描述生动,添加了许多形象的对话。但毕竟是儿童读物,并非专门学问的书,因此周作人一时没有去译它。一九四七年才决定翻译劳斯这部书,两个月就译好,并交付出版社,但不久遇到火灾,译稿被毁,故而他在一九四九年重译,一九五○年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刊行,题为《希腊的神与英雄》,一九五八年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再版时改题《希腊神话故事》。
nlc202309031412
周作人真正想要去翻译的,是我们上文提到的《群书集缀》,因为这是古希腊人自己编写的神话集。后来罗马文学渲染铺陈太多,失去了原初的意味,甚至有些喧宾夺主了。周作人很早就打算翻译此书,一九三四年《希腊神话》(其二)中就说,《希腊拟曲》一译完,就来翻译此书。他打算使用的是弗雷泽的译注本,即娄卜古典丛书本。一九三七年,他没有跟随北京大学师生南下,为了生计,接受了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编译委员会的邀请,正式开始翻译此书。起初翻译的两万多字,夹杂着弗雷泽和哈利孙的研究,译稿被基金会给弄丢了。到一九四四年,周作人决定重译,并将部分译文陆续发表于《艺文杂志》第二卷第十至十二期上。但这很快又因其他缘故中断了。第三度翻译是一九五○年,一九五八年周作人写了《〈希腊神话〉引言》(生前未发表),可能是标志着他已经译完了。但译稿一直没有付梓,直到一九九九年才由中国对外出版翻译公司出版。用了整整一个世纪的时间,罗念生在六十多年前所期待的“真正的‘希腊神话’”,终于问世了。
希腊神话为何如此具有魅力呢?周作人在《我的杂学》中说:
世间都说古希腊有美的神话,这自然是事实,只须一读就会知道,但其所以如此又自有理由,这说起来更有意义。古代埃及与印度也有特殊的神话,其神道多是鸟头牛首,或者是三头六臂,形状可怕,事迹更多怪异,始终没有脱出宗教的区域,与艺术有一层的间隔。希腊的神话起源本亦相同,而逐渐转变,因为如哈理孙女士所说,希腊民族不是受祭祀支配而是受诗人支配的,结果便由他们把那些都修造成为美的影像了。“这是希腊的美术家与诗人的职务,来洗除宗教中的恐怖分子,这是我们对于希腊的神话作者的最大的负债。”我们中国人虽然以前对于希腊不曾负有这项债务,现在却该奋发去分一点过来,因为这种希腊精神,即使不能起死回生,也有返老还童的力量,在欧洲文化史上显然可见。对于现今的中国,因了多年的专制与科举的重压,人心里充满着丑恶与恐怖而日就萎靡,这种一阵清风似的祓除力是不可少,也是大有益的。
很多人有种误解,以为古人是陈旧老迈的,其实不然,我们今天的人才是老者,上古文化乃是人类之童年,老人方才世故、多虑、计算。要使文化焕然新貌,其实是需要重新拥抱古代文化思想的。而神话是人类童年时代所造,保留了这一种纯真精神的源泉,古希腊神话又是其中最不拘礼法地散发出人性的光辉来的,而这也正是我们在回顾其翻译史时,对于先贤在此领域所费之心血的最好解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