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雎赏析范文(精选11篇)
关雎赏析 第1篇
关雎 《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求。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冒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关雎赏析 第2篇
【原文】
关关雎鸠①,在河之洲②。窈窕淑女③,君子好逑④。
参差荇菜⑤,左右流之⑥。窈窕淑女,寤寐求之⑦。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⑧。悠哉悠哉⑨,辗转反侧⑩。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⑾。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⑿。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注释】
①关关:水鸟鸣叫的声音。雎(ju)鸠:一种水鸟。
②洲:水中的陆地。
③窈窕(yaotiao):内心,外貌美好的样子。淑:好,善。
④君子:这里指女子对男子的尊称。逑(qiu):配偶。
⑤参差(cenci):长短不齐的样子。荇(xing)菜:一种多年生的水草,叶子可以食用。
⑥流:用作“求”,意思是求取,择取。
⑦寤(wu):睡醒。寐(mei):睡着。
⑧思:语气助词,没有实义。服:思念。
⑨悠:忧思的样子。
⑩辗转:转动。反侧:翻来覆去。琴瑟:琴和瑟都是古时的弦乐器。
⑾友:友好交往,亲近。
⑿毛:拔取。
【译文】
关关鸣叫的水鸟,栖居在河中沙洲。善良美丽的姑娘,好男儿的好配偶。
长短不齐的荇菜,姑娘左右去摘采。善良美丽的姑娘,醒来做梦都想她。
思念追求不可得,醒来做梦长相思。悠悠思念情意切,翻来覆去难入眠。
长短不齐的荇菜,姑娘左右去摘采。善良美丽的姑娘,弹琴鼓瑟亲近她。
长短不齐的荇菜,姑娘左右去摘取。善良美丽的姑娘,敲钟击鼓取悦她。
【赏析】
出色的恋歌《关雎》赏析
《关雎》冠《诗经》三百篇之首,可见它非比寻常。确实,这是首写得十分出色的恋歌。
全诗分三节,共二十句。首章四句统领全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兴。兴,就是从触动情怀的景物写起。诗人看见成双成对的雎鸠(水鸟)在沙洲上嬉闹戏逐,听着它们悦耳的欢叫声,不禁引发了他的联想,拨动了心中那根敏感的爱情之弦。“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确,在人世间要找到一个美丽而又贤淑的女子,是多么的难啊!诗人情不自禁地道出自己的切身感受。
在第二节中,诗人细腻而深人地抒写了自己追求和思念“淑女”的情状。“参差荇菜,左右流之”,诗人巧妙地用在水中摇摆不定的“荇菜”,来暗喻“淑女”那颗捉摸不透的心。接着,作者又倾诉了自己为了捕捉这颗心,是醒时在追,梦中也在求,只追得“辗转反侧”睡不宁,只求得“悠哉悠哉”叹夜长。
最后一节,表现了作者思极人幻,仿佛自己正弹起琴瑟,敲钟打鼓,欢天喜地把姑娘娶回家中全诗就在这欢乐幸福的幻境中结束了。
赵季平艺术歌曲《关雎》赏析 第3篇
赵季平, 现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 陕西省文学艺术联合会主席, 西安音乐学院院长。在音乐创作方面, 无论是民族管弦乐、交响乐、影视音乐、还是合唱、戏曲音乐、歌舞剧音乐, 在他的创作中都有涉及。赵季平被称为“最具有东方色彩和中国民族特色的作曲家”。 他深厚的民族文化艺术功底和创作才华是人类的珍贵财富。他创作的歌曲《关雎》具有中国传统民族五声调式的艺术特点。曲调婉转, 跌宕起伏, 感情热烈, 似诉似吟。 多段间奏的运用使歌词间的衔接完美极致, 恰到好处, 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二、艺术歌曲《关雎》的作品演唱分析
艺术歌曲《关雎》F大调演奏, 在曲式结构上采用了三段体 (A+B+A) 形式来创作, 结构工整。前后部分完全重复, 中间展开歌曲的高潮部分。歌曲的过门部分、 引子独具艺术特色, 采用五声音阶, 一高一低的两句, 似乎在倾诉表达内心的激动, 每句最后使用的装饰音突出了古代音乐的特点。一个小的转折后旋律采用两个八度来形容内心的起伏和不平静, 之后旋律开始平稳过渡, 由高到低来缓和, 完全进入一种安宁静谧的意境, 用两个小节的装饰音来延续, 之后采用颤音进入到歌曲的A部。A部有两句来完成, 第一句“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 节奏上比较平稳, 旋律也没有太大的起伏, 作者意图似乎是要说出来, 用来引出下句的主题句“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窈窕”“淑女”两个名词后面分别紧跟着两个八分休止符, 突出强调这两种气质的女子是年轻男子爱慕追求的对象;后句中“君子好逑”的“好” (hao四声) 字用由低及高的八度来加强渲染男子追求的迫切心情。“逑”字是整首歌曲的中心, 整首诗歌都在表达年轻男子对美貌女子的追求心情过程, 从深切的思念爱慕到实现结婚的愿望。小间奏过后, “层次荇菜, 左右流之”是承“关关雎鸠”而来, 也是以河边上生长之物来睹物思情。旋律节奏较上句没有太大的起伏变化, 但在演唱上要求歌者感情更充沛, 表现力更丰富。
歌曲B段部分是歌曲的高潮部分, 来突出结构无论在节奏、旋律、织体都有了很大的变化, 来抒发求之而不得的忧思之情。这是一篇的关键, 最能体现全诗精神。 两句歌词的完全重复, 心理细节描写增多, 年轻男子由于“求之不得”而“寤寐思服”, 彻夜翻来覆去, 睡不踏实, 确是真情流露。越睡不安稳, 越是心潮起伏;旋律的创作上前半部分没有变化, 用重复的旋律来展现年轻男子求之不得, 夜不成寐。在第二句的结尾处为引入高潮进行了铺垫。感情上第二句比第一句更加突出内心的得不到的忧伤和思念之苦。第二句的“侧”字要延长七拍半, 歌唱时气息要托住。从开始A部“荇菜”的“左右流之”到B部的“采之”“芼之”, 在这儿已经不是寤寐求之这样的想象, 而是采取了一些行动来表达对女子的爱慕。在歌曲创作中, 这部分也是歌曲的高潮部分, 旋律开始明显进入进入高音区, 烘托出内心的热烈。歌曲突出“采”和“芼”二字, 后面“之”字用装饰音来完成, 便于咬字, 也是呼应了古曲的特点。后面两句在语义上也发生了转变, 随着年轻男子对淑女的不懈追求, 开始得到女子的回应。音乐上也从“寤寐求之”的平和宁静到波澜壮阔的“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来隐喻男女相爱。带有休止符的小间奏, 便于演唱者情绪的调整, 也是音乐有高潮再次进入缓和状态的转换。“窈窕”“淑女”用六度再次说明女子的态度的变化, 两个重复音的运用, 此处歌唱时可以加些古曲的味道, 给人非常委婉含蓄以美的享受。“钟鼓乐之”中“钟鼓”带些色彩出来, 更易于古曲的表现。“乐”在此处用上行八度来处理, 不再是原来一开始的下行八度, 也说明女子情绪的变化。 “之”字要拖七拍, 此前可以换气, 注意的是不要提气。 从整个这句歌词来看这是一个衔接, 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最后一部分是A部的再现部, 这部分演唱时, 较前段更明朗开阔些, 像是回忆一个美好的爱情故事, 有始有终, 首尾相连。最后又用了一段间奏来结束整个歌曲, 给人意犹未尽, 无限回味之意境。
总结
通过对赵季平先生创作艺术歌曲《关雎》结构、旋律、 节奏、和声织体等方面的分析, 不仅有古人之清新温婉之风格特征, 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国现代民族声乐歌曲创作之特点, 两者合而为一, 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 用现代民歌的方式表现出来, 这是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也是当今声乐艺术创新发展必须要倡导的。作曲家赵季平先生能够准确的把握音乐发展的方向, 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古典也现代、激情与婉约互相融合的创作风格。
参考文献
[1]先秦诗鉴赏辞典[J].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3 (06) .
臆说《关雎》 第4篇
主持人:火龙果
位于《诗经》之首的名篇《关雎》,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拂去了蒙于其上的厚厚尘埃,揭开罩在上面的历史面纱,我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了其本来面目:这是一首动人心弦的婚恋之歌,一首流动优美的恋爱进行曲。时至今日,对于该诗章节的划分也还有几种不同的理解,笔者不揣浅陋,试臆说之。
这首诗的章节划分历来有分歧,一般分为三章,也有分为四章的,但我认为可以分为五章:
(一)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二)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三)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四)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五)参差荇菜,左右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理由有三:第一,《关雎》为歌,歌词大都结构匀称,章节整齐,这样旋律重复,便于吟唱、记忆。第二,若分为五章,第一章押鸠、洲、逑韵,第二、四、五章由“之”重复成韵,且都以“参差荇菜”起头,“窈窕淑女”反复。第三章押得、哉、侧韵,章次清晰。第三,从内容上看,分为五章,则更合乎情理。
究其内容,很多人都把《关雎》看成一首男子单恋之歌,认为四、五两章,主人公想入非非,相思的哀愁,在“琴瑟鼓钟”的幻想中烟消云散了。这样在一个层面上的理解,局限了对诗歌意境的开拓,大大减少了诗歌的容量。我们何不成人之美,让幻想成为现实呢?
我们再仔细分析五个章节,会很清晰地发现,这首诗所反映的不是某个时刻或某一段时间里的事情,而是一个相当长的恋爱发展过程。全诗把漫长的时间运动,用跳跃而连贯的形式表现出来,全面而细腻地展示了主人公从萌发感情到求爱、受挫、相处和成婚的全部过程,其中有一见钟情的欣喜、相思的忧愁、受挫的痛苦、相处的快乐和成婚的幸福。全诗共五章,每一章恰好反映了爱情发展的每个环节。
(一)动情。“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环境描写,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我们似乎看到这样的情景:春暖花开,莺歌燕舞,和风习习,绿意宜人,河中碧水缓流,沁人肺腑,不远处对对水鸟嬉戏,相伴相依,或栖于洲上,成双成对;或以声相召,婉转互答。在这美好的春天里,青年女子谁不善怀春,少年男子谁不善钟情?“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正是谈情说爱的好时机,此时,一少年乘兴而来,观鸟赏春,感物动情,于是一种兴奋的冲动油然而生,对爱的渴望使之激动不已,众里寻她千百度,终于把目光落到了一个少女的身上,她的美貌使少年为之倾倒,而少女端庄、娴淑的神态更让他一见钟情,还犹豫什么,向她倾诉衷肠吧!
(二)求爱。“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随着事情的发展,少年由春情萌动,开始向她的意中人求婚了。首章以雎鸠和鸣起兴,本章以采荇作比,以水中荇菜随水而左右漂浮、摇摆不定来比喻女子心思不定,难以捉摸白天向她求婚的情景归而形诸梦,久久不能释怀,真是“爱情两个字好辛苦”。
(三)受挫。“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爱情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被拒绝的滋味不难想象,其中可能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或挫折,也许是因为女方当初不了解他,看不上他;也许是因为“子无良媒”;也许是来自双方家庭的压力。总之,少年暂时没有得到姑娘的爱情,小伙子为此被折磨得昼夜思念,辗转反侧,真是三餐茶饭无滋味,睡不安稳:想你,想你,还是想你!
(四)相处。“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然而好事多磨,此少年并没有因为被拒绝而退缩,反而更加坚定了意志,他那深深的思念之情和对幸福爱情的执着追求,终于打动了姑娘,姑娘答应和他相处了。“采”乃“采取”之意,以采取荇菜来比喻求爱成功。他们的爱情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诗集传》释曰:“友者,亲爱之意也。”其实,亲爱的过程,也是一种交往,是互相了解产生好感的过程,我们似乎可以想象小伙子在姑娘面前小心翼翼百般殷勤的情状。这短短的16个字,也许融汇了花前月下无数的幸福聚会和甜言蜜语,以及天长地久的海誓山盟。
(五)成婚。“参差荇菜,左右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其中的“”,《诗集传》的解释是“熟而荐之”之意,这里用来比喻两个人的关系发展到了瓜熟蒂落,举行婚礼完成终身大事的地步。“钟鼓乐之”写的是婚庆的热闹场面,不一定真的用上“钟鼓”,也许是动一动金属之物敲出声响、增添一些喜庆欢快的气氛,把喜事办得风光体面一些,表现了小伙子“敲锣打鼓”娶新娘的欣喜之内情,也预示着幸福生活的开始。
《关雎》解读赏析 第5篇
《关雎》因其作为《诗经》的首篇,历来备受关注。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悠久诗歌传统的光辉起点和不尽源头,《诗经》以其伟大的文学成就光耀史册。而爱情――文学史上永恒的主题,追根溯源可追寻至《诗经》。《诗经》的作者从现实生活出发,根据现实所激发的情怀来吟咏“造文”,这样的诗作都是有感而发,具有真情实感。《诗经》中的婚恋诗不仅数量较多,而且艺术成就最高。无论是“男悦女之词”,还是“女惑男之语”;也无论是表追求,抒思慕,叙幽会,还是描述爱情、婚姻的悲剧,莫不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具有不朽的价值。这些婚恋诗充满了诚挚、热烈、健康的情感。孔子就曾经说过:“《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关雎》是国风之始,至于把《关雎》列为“国风”之始,古人原有这样的说法,认为《三百篇》所以被保存下来,乃由于它们是能歌唱的乐章而与诗义无涉,所以有些讽刺诗或大胆泼辣的爱情诗也没有被统治阶级删除淘汰。我则以为,从《三百篇》的内容看,总还是先把各地的诗歌搜集起来然后为它们配乐,所配之乐,必不能丝毫不关涉诗的内容,而任意用不相干的乐谱去牵合。《关雎》之所以为“风”之始,恐怕同内容仍有关联。由于诗中有“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词句,很适合结婚时歌唱,于是就把它配上始而缠绵悱恻、终则喜气洋洋的乐调,而沿用为结婚时的奏鸣曲。盖因恋爱而“寤寐思服”、“展转反侧”乃人之常情,故虽哀而不伤(“哀”有动听感人的意思);夫妇结婚原属正理,君子淑女相配并不违反封建伦常,故虽乐而不淫。这样,自然就把它列为“国风”之首了。直到今日,我们遇到喜庆节日,也还是要唱一些欢快热闹的歌,奏一些鼓舞人心的曲子,取其顺心如意。这并不是什么迷信,而是同喜庆节日的气氛相适应。如果办喜事时奏哀乐唱悼亡诗,撇开吉利与否的迷信观点不谈,至少产生败兴和大煞风景的反效果,总是招人憎厌的。《三百篇》的乐章既为统治阶级所制定,当然要图个吉利,把体现喜庆气氛的作品列于篇首。这不仅符合他们本阶级的利益,即从人情之常来讲,也是理当如此。《关雎》就是这样的一颗耀眼明珠,无论是从诗的内容,还是从写作手法上、语言运用上都堪称上乘之作。
全诗共五小节。诗的第一节采用了起兴的写作手法,写一个小伙子对心目中美女的`向往之情。小伙子看到在河中的小洲上,雎鸠鸟成双成对地鸣叫着,不禁浮想联翩。鸟儿们成双成对,多么幸福、欢乐,我也要寻找我的幸福,那美丽、善良的好姑娘,就是我的好伴侣!我心爱的好姑娘啊,你在哪里,我何时才能遇见你,何时才能与你共度人生的好时光?小伙子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美好的向往和追求。
三千年过去了,雎鸠在河畔的“关关”叫声依然如在耳畔,仿佛小伙子在轻声呼唤所爱姑娘的芳名,如此深情,却又如此质朴。
诗的第二节写男子对心仪的姑娘日日夜夜地追求。一天,小伙子在河边,看到一个采荇菜的姑娘,那姑娘身材苗条,一会儿向左采,一会儿向右采,动作麻利,他不由得一见钟情。啊,这不正是我日日夜夜想要寻找的姑娘吗?于是,白天他想方设法想要再见到她,夜晚又希望在梦中见到她。
诗的第三节写小伙子对心仪的小姑娘追求不到的相思之苦。自从见到那位姑娘后,小伙子是日思夜想却找不到她,家里人原本以为时间久了,他就会淡忘。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小伙子对那姑娘的思念却一天比一天强烈,以致于到了晚上,他翻来覆去睡不着觉。
诗的第四、五节写小伙子要用琴瑟和钟鼓来亲近和取悦心爱的姑娘,实际上是想象着把心中的姑娘娶回家门的情景。在苦苦思恋中,在辗转反侧中,小伙子憧憬着美好的未来。他想当我再见到那姑娘时,我一定要弹起琴,来赢得姑娘的芳心,她一定会非常高兴的。他越想越兴奋,渐渐地,他的耳边响起了欢快的钟鼓声,在人们的簇拥下,他欢欢喜喜地迎来了他心爱的姑娘。
整首诗中,小伙子对姑娘的挚爱之情体现得淋漓尽致。诗中所表达的是一种诚挚、热烈、健康的美好的情感。这种情既合乎情,又止乎礼。
在艺术手法上,这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兴,什么是“兴”?孔颖达的解释最得要领,他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兴”的作用固然在起头,但它往往含有联想、象征、寄寓、烘托、渲染等意味,艺术效果非止一端。例如首节四、句以雎鸠鸟的相向合鸣,成双成对,相依相恋,兴起淑女陪君子的联想。以下三节,又以采荇菜这一行为兴起主人公对女子疯狂地相思与追求。以荇菜流动无方,兴淑女之难求;又以荇菜既得而“采之”、“之”,兴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等。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寄托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
全诗语言优美,善于运用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用这类词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摹拟形象,如“窈窕淑女”; 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无不活泼逼真,声情并茂。这首诗对双声叠韵连绵字的运用,保持了古代诗歌纯朴自然的风格。
用韵方面,这诗采取偶句入韵的方式。这种偶韵式支配着两千多年来我国古典诗歌谐韵的形式。而且全篇三次换韵,又有虚字脚“之”字不入韵,而以虚字的前一字为韵。这种在用韵方面的参差变化,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使用的语言简练而纯朴,唱来上口,便于流传,所以能传诵千古。
关雎原文及赏析 第6篇
关雎翻译:
关关鸣春雎鸠鸟,在那河中小洲岛。姑娘文静又秀丽,君子求她结情侣。 长短不齐青荇菜,姑娘左右采呀采。文静秀丽好姑娘,朝朝暮暮把她想。 追求没能如心愿,日夜渴慕思如潮。相忆绵绵恨重重,翻来覆去难成眠。 长短不齐青荇菜,姑娘左右采呀采。文静秀丽好姑娘,琴瑟传情两相爱。
诗经关雎原文赏析 第7篇
诗经•关雎•先秦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翻译】
呱呱和呜的雎鸠,落在河中的沙洲。苗条贞淑的女郎,正好是哥儿配偶。
长长短短金莲花,左漂右荡冲流它。苗条贞淑的女郎,睡里梦里追求她。
追求她呵得不到,睡里梦里好苦恼。夜漫漫呵夜漫漫,翻来覆去睡不着。
长长短短金莲花,左挑右拣采摘它。苗条贞淑的女郎,弹琴鼓瑟敬爱她。
关雎赏析 第8篇
关键词:《关雎》,人伦之始,克己复礼,始基之乐
《诗经》作为儒家经典, 从它产生起, 就更多的被赋予了政教的内涵。从这一点看, 它就不仅仅是单纯的文艺作品, 而是带有了社会赋予的政治教化以及更多的价值功用。傅道彬先生指出:“春秋是个只有诗没有诗人的时代。……在这个社会背景下, 用诗的意义显然大于作诗的意义, 那么, 用诗人的地位也就高于作诗人。
《史记》中说:“《关雎》之乱以为《风》始, 《鹿鸣》为《小雅》始, 《文王》为《大雅》始, 《清庙》为《颂》始”。就把《关雎》作为“四诗之首”。
《韩诗外传》卷五第一章云:
子夏问曰:“《关雎》何以为《国风》始也”孔子曰:“《关雎》至矣乎!夫《关雎》之人, 仰则天, 俯则地, ……《关雎》之道也, 万物之所系群生之所悬命也, 河洛出书图, 麟凤翔乎郊。……夫六经之策, 皆归论汲汲, 盖取之乎《关雎》。《关雎》之事大矣哉!……天地之间, 生民之属, 王道之原, 不外此矣!”子夏喟然叹曰:“大哉!《关雎》乃天地之基也。”
这段记载中孔子虽然没有对具体诗意做解说, 但其答语玄虚神秘, 从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孔子对《关雎》的重视, 认为《关雎》具有重大的意义。
《论语·阳货》中载:子谓伯鱼曰:“……人而不为《周南》、《召南》, 其犹正墙面立而已与?”可以看出, 孔子认为《周南》、《召南》是如此重要, 以至于“不为”便“一物无所见, 一步不可行”。《关雎》即为《周南》之首, 孔子认为它具有重大的意义也就可以理解了。
下面将分三方面讨论以《关雎》作为“四始之首”的原因。
一、人伦之始
儒家思想中有一点非常重要的就是:讲求伦理秩序。认为无论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国家的治乱, 取决于等级秩序的稳定与否。而这个伦理秩序中最基础的, 是整个社会最基本的关系就是:男女关系。儒家历来重视这一点, 很多经典中对此都有论述: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 有万物然后有男女, 有男女然后有夫妇。……夫妇之道, 不可以不久也。 (《周易·序卦》)
故圣人作则, 必以天地为本, 以阴阳为端……以阴阳为端, 故情可睹也。 (《礼记·礼运》)
君子之道, 造端乎夫妇。 (《中庸》)
而《关雎》写的是“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就诗句本意而言说的是君子喜欢女子, 是男女之事。学者们对于诗意说法不一, 但不管是哪种观点, 都没有脱开“男女关系”这个基点。《韩诗外传》中引用孔子的话“仰则天, 俯则地”, 天为乾, 地为坤。一阳刚一阴柔, 一父一母, 同时还可解为男女, 阴阳, 夫妇。而男女、婚姻关系是整个社会伦理的基础, 孔子自己也说“食, 色, 性也。”因而, 他说“《关雎》之道, 万物之所系, 群生之所悬命也”。“麟凤翔乎郊”中的“麟凤”, 也同样是阴阳。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孔子的独特用意, 是在借“麟”和“凤”说《关雎》中的“君子”和“淑女”。
那么, 我们可以肯定孔子认为《关雎》为“四始之首”的一个不言而喻的原因是:男女、婚姻关系是人伦之始。
关于这一点, 很多论《诗》者都是肯定的。不仅是《韩诗外传》, 《礼记·昏义》云:“昏礼者, 礼之本也”。《汉书·匡衡传》载匡衡说:“孔子论《诗》以《关雎》为始, ……故《诗》:‘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此纲纪之首, 王教之端也”。这些说法也都认为《关雎》是“六经”之论的根本, 万民隶属于此, 王道本原于此,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男女婚姻关系乃人伦之始。
费振刚教授曾说:“为什么把《关雎》放在《诗经》的第一首?……表示了中国的先人对男女婚姻乃至于家庭的重视。因为在中国人看来, 男女婚姻、家庭乃是一个社会的基础, 也是一个社会的开始。”当然, 这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并不是《关雎》为“四始之首”最重要的原因。“《关雎》之道”中的“道”并不仅仅这么简单。“麟凤翔乎郊”出自《礼记·礼运》:“凤皇麒麟, 皆在郊棷”, “凤以为畜, 故鸟不獝。麟以为畜, 故兽不狘。”意思是说树立一种典范。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典范呢?就是礼。
二、克己复礼
孔子评《关雎》“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其诗写“君子”对女子的追求, “君子”见“淑女”而起情, 但其追求却很礼貌, 不得而“寤寐思服”。林义光在《诗经通解》中说:“寐始觉而辗转反侧, 则身犹在床”, 意思是说虽然君子强烈的爱着女子, 却没有不礼貌而是一直很有分寸很守规矩, 体现了作为一个“君子”的道德涵养, 并且在“求之不得”的时候, 他也没有因此而悲伤。我们大胆推测, 这个诗中的“君子”“寤寐思服”和“辗转反侧”的主题也许就是怎样博得女子的好感, 获得她的青睐。诗的后面“琴瑟友之”“钟鼓乐之”, “琴瑟”“钟鼓”都是当时婚礼的仪式。因而孔子说“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整首诗都透露出一个“礼”, 体现儒家强调的“克己复礼”, 即用礼来约束人的情感。这是《关雎》为“首”的重要原因。
上博楚竹书简《孔子诗论》中提到《关雎》之“改”:
“……《关雎》以色喻于礼”“……《关雎》之改, 则其思益矣”“……好, 返纳于礼, 不亦能改乎?”“……其四章则喻矣, 以琴瑟之悦, 拟好色之愿。以钟鼓之乐……”
马王堆帛书《五行篇》中说:“‘喻而知之, 谓之进之’。弗喻也, 喻则知之矣, 知之则进耳。喻之者也, 自所小好喻乎所好大。‘窈窕淑女, 寤寐求之’, 思色也。‘求之弗得, 寤寐思服’, 言其急也。‘悠哉游哉, 辗转反侧’, 言其急也。如此其甚也……由色喻于礼, 进耳。”可以说, 这对《关雎》之“改”作了最好的解释。
《关雎》诗先写“君子”见“淑女”而起情:“君子好逑”;再写“君子”苦苦追求那位自己心仪的“淑女”:“寤寐求之”;后写这位君子追求的失败及其失败后更强烈的思念和失眠的痛苦:“寤寐思服”, “辗转反侧”。但“君子”并没有放弃, 而是转变了追求方式。这方式就是《孔子诗论》所说的“改”, 亦即“以琴瑟之悦, 拟好色之愿”。也就是“《关雎》之改, 则其思益矣”。男主人公对心仪淑女的追求虽然失败了, 他后来“琴瑟友之”、“钟鼓乐之”, 不是说他不再思念了, 而是思念得更强烈了, 而但他追求的方式改变了。君子“好色”但对自己的情感要有所制约, 以“礼”喻色, 用礼制“色”, “返纳于礼”。
《史记·孔子世家》集解:“孔子曰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 马融曰:‘克己, 约身也。’孔安国曰:‘复, 反也。身能反礼则为仁矣。’”这说明“克己复礼”就是约束自身而返于礼仪。才是儒家所强调的“礼乐”文明, 才可以达到“仁”的境界。由此可见, 孔子所推崇的“《关雎》之改”是说:“君子”由“好色”最后“返纳于礼”。《关雎》置首位, 脱不开它的礼教之用。
三、始基之乐
孔子得时代诗与乐一体。而音乐也是孔子重视《关雎》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从其评价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这一点。
《论语·泰伯》中记载:“子曰:‘师挚之始, 《关雎》之乱, 洋洋乎盈耳哉!’”
孔子从“乐”的角度论《关雎》, 也可以看出孔子推崇这首诗还因为它的音乐很美:“洋洋乎盈耳”。杨伯俊注:“‘始’是乐的开端, ‘乱’是乐的结束。由‘始’到‘乱’, 叫做‘一成’。‘乱’是‘合乐’, 犹如今日的合唱。当合奏之时, 奏《关雎》的乐章, 所以说‘《关雎》之乱’”。“乱”是合乐, 其实就是副歌, 即需要重复的部分。就是说《关雎》音乐的后面有重复的部分。按照现在学者的研究以及文献的证明, 基本可以确定《关雎》是分五章的, 那么就可以确定, “参差荇菜”的四句反复吟咏三次, 基本句式相同, 应该是《关雎》之“乱”。
虽然《关雎》的音乐到现在根本无从考证, 但是我们可以从它的结构上大致看出它的音乐美。《关雎》在章节和句式以致的系统中有着和谐的机制。第一章“鸠”、“洲”、“逑”押幽部韵;第二章“流”、“求”也为幽部韵;第三章的“得”
、“服”、“侧”为职部韵;第四章“采”、“友”为之部韵;第五章“芼”、“乐”押药部韵。一、二章为一个韵部, 三、四章的“职”合“之”部韵可以合韵是相近的, 第五章为独立的韵部。《关雎》之“乱”要求第五章是重复歌唱的, 那么, 《关雎》的韵应该是每一个韵部都有两次重复。再仔细分析, 可以发现这五章是单音和中调的交替进行。一、三章为单音, 二、四、五章为重调。错杂开来, 抒发情怀, 毫无滞碍。因此, 孔子才说“《关雎》之乱, 洋洋乎盈耳”。它的“乐”之美也是重要原因。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季札观乐:“为歌《周南》、《召南》。曰:‘美哉!始基之矣。犹未也, 勤而不怨。’”季札评价二南不仅仅从乐的角度, 而且考虑了其政治意义。孔子曾说:“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杨伯俊注:“孔子所谓‘乐’的内容和本质都离不开‘礼’, 因此常常‘礼乐’连言。”所以说, 《关雎》之首的原因也同样离不开其“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的内容和音乐。
结语:
《关雎》何以为《诗经》之首, 这已是一个聚讼不已的老问题了, 诗论者们对此都歌有自己的观点和论证, 也有人认为只是一种偶然。当然, 这些也只是我的浅见, 真正的原因也许需要更多的文献来说明。
参考文献
[1]傅道彬.《诗》外诗论笺——上古诗学的历史批评与阐释[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1993
[2]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 2007
[3]韩婴.韩诗外传[M].北京:中华书局, 1985
[4]杨伯俊.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 2006
“关雎之乱”释读 第9篇
关键词:关雎之乱 古代音乐 尾声
《关雎》是《诗经》的首篇,其特殊的位置、丰富的思想内涵及富有表现力的艺术形式等,历来为人称道。围绕此篇,有众多的评论,汗牛充栋不足以概括,《关雎》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中,对孔子的“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中的“乱”字理解为:“乱是有关音乐处理手法的一个专门名词,与‘《武》乱皆坐中的乱,是一个东西;鲁大师挚配合了《关雎》而创造的乱的音乐部分,正是非常动听的部分;鲁大师挚对于《关雎》,是作了音乐上的加工,而不是作了音乐上的简化;而孔子所称赞的,正是他加工创造的部分。”也是说,师挚是最先创造《关雎》中的精华——“乱”的部分,而这一部分为孔子所称赞。但是这种说法值得商榷。
对于这句话的理解,也有很多学者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例如,郑玄认为:“师挚,鲁大师之名;始,犹首也。周道既衰,郑、卫之音作,正乐废而失节。鲁大师挚识《关雎》之声,而首理其乱。”他把“始”理解为第一个,而“乱”理解为整理,也就是说,他认为鲁大师挚曾第一个整理了《关雎》的音乐,才使得这首乐曲恢弘壮丽,余音不绝。这和上述的观点,完全不同。但是这种看法只能理解成是一个汉儒为维护封建统治的解读。学者钱穆在其《论语新解》中这样解读这句话:“师挚之始,关雎之乱:师挚,鲁乐师,名挚。关雎,《国风·周南》之首篇。始者,乐之始。乱者,乐之终。古乐有歌有笙,有间有合,为一成。始于升歌,以瑟配之。如燕礼及大射礼,皆由太师升歌。挚为太师,是以云师挚之始。升歌三终,继以笙入,在堂下,以磬配之,亦三终,然后有间歌。先笙后歌,歌笙相禅,故曰间,亦三终。最后乃合乐。堂上下歌瑟及笙并作,亦三终。《周南·关雎》以下六篇,乃合乐所用,故曰关雎之乱。升歌言人,合乐言诗,互相备足之。洋洋乎盈耳哉:此孔子赞叹之辞。自始至终,条理秩然,声乐美盛。或以洋洋盈耳专指关雎合乐,或以关雎之乱专指关雎之卒章,恐皆未是。《史记》云:“孔子自卫反鲁而正乐”,当时必是师挚在官,共成其事。其后师挚适齐,鲁乐又衰。此章或是师挚在鲁时,孔子叹美其正乐后之美盛。或师挚适齐之后,追忆往时之盛而叹美之。不可确定矣。”这一解读,还是非常有道理的。
因此推出:“乱”应该和“始”相对,意为乐章的尾声。一“乱”字本身是个会意字,象上下两手在整理架子上散乱的丝。本义是:理丝。在劳动时“理”的动作基本属于最后一个环节,所以,“理”代表了劳动的结束。二“始”为乐曲的开端。古代奏乐,开端叫“升歌”,一般由太师演奏。相对的“乱”就应该为合奏乐、乐曲的结束。三如果“乱”是有关音乐处理手法的一个专门名词,那么作为诗歌总集的《诗经》,应该有大多数的篇章都应用“乱”这一手法,为何孔子要单独提出“《关雎》之乱”呢因此,这句话应该翻译成为“从师挚演奏开始到奏完《关雎》最后的乐章,美妙动听的乐曲一直在耳畔回响。”
《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中还有这样一个观点:“‘《关雎》之乱与‘《武》乱皆坐中的乱,是一个东西”,这一观点也不准确。据文献所载,西周初年的大型乐舞《大武》有“乱”,《礼记·乐记》中的《宾牟贾篇》曾记录道;“《武》乱皆坐,周、召之治也。”《武》是周代具代表性的乐舞,也是一部流传很久的乐舞。关于这部乐舞的产生,《吕氏春秋·古乐篇》记周武王即位后伐殷,“以锐兵客之于牧野,归乃荐俘馘于京太室,乃命周公作为《大武》。”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其编创内容也是以开国君主的战争功绩为歌颂对象。如果这里的“乱”理解为是有关音乐处理手法的一个专门名词,那么就应该理解为“《大武》非常精华的部分是演员皆坐在舞位上”。这有两点不通,一是在演奏“不乱”之时,难道演员是站着的二是和后面的“周召之治”在意思上衔接不上。基于此两点,这里的“乱”,应该理解为“结束”,所以这句话的意思为《大武》舞演至末尾,演员皆坐在舞位上,象征天下一统,武力不用。
在屈原的作品中,用到“乱”的,一共有六篇,分别是《离骚》、《招魂》以及《涉江》、《哀郢》、《抽思》和《怀沙》。而这里的“乱”可以理解为乐章尾声的延伸义,即辞赋中最后总括全篇要旨的一段。也就是说,“乱”的含义还是和“结束”相关联。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乱”是古代乐曲曲式术语,而在琴曲中称为“乱声”、“契声”。其处于“正声”之后,作为乐曲的结束部分,形成音乐高潮。晋孙该《琵琶赋》描绘道:“每至曲终歌阙,乱以众契,上下奔骛,鹿奋猛厉,波腾雨注,飘飞电逝。”这是前人对音乐高潮中的“乱声”的生动描述。因此,“乱是有关音乐处理手法的一个专门名词”的说法,有待考量。
关雎赏析及试题答案 第10篇
关 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d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鉴赏关键点】河边一个采荇菜的女子,引起一个男子的爱慕。追求没有成功,便日夜思念,想方设法同她亲近。诗写得感情真挚,大胆热烈。
开头以助鸠的和鸣使人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这种表达方法叫做“兴”。以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委婉动人。
【思想内容】本诗写一个男子对美好女子的爱慕追求。分为:追求、思慕、迎娶三个部分。
【表现手法】《诗经》常用赋、比、兴手法,本诗所用起兴句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相关链接:
“赋、比、兴”
赋、比、兴,是《诗经》主要的表现手法。“赋”是铺陈的意思,对事物直接陈述。“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兴”就是联想,触景生情,因物起兴。这种艺术表现手法是诗歌创作的主要方法,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至深至远的影响。
O意境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诗经》中的.许多诗歌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景物的描写,描绘出一个个优美的意境。
《关雎》诗经译文、鉴赏及赏析 第11篇
《关雎》先秦:佚名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关雎》译文
关关和鸣的雎鸠,栖息在河中的小洲。贤良美好的女子,是君子好的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摘取。贤良美好的女子,日日夜夜都想追求她。
追求却没法得到,日日夜夜总思念她。绵绵不断的思念,叫人翻来覆去难入睡。
参差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摘取。贤良美好的女子,弹琴鼓瑟来亲近她。
参差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去拔它。贤良美好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关雎》注释
关关:象声词,雌雄二鸟相互应和的叫声。
雎鸠(jū jiū):一种水鸟名,即王鴡。
洲:水中的陆地。
窈窕(yǎo tiǎo)淑女:贤良美好的女子。窈窕,身材体态美好的样子。窈,深邃,喻女子心灵美;窕,幽美,喻女子仪表美。淑,好,善良。
好逑(hǎo qiú):好的配偶。逑,“仇”的假借字,匹配。
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
荇(xìng)菜:水草类植物。圆叶细茎,根生水底,叶浮在水面,可供食用。
左右流之:时而向左、时而向右地择取荇菜。这里是以勉力求取荇菜,隐喻“君子”努力追求“淑女”。流,义同“求”,这里指摘取。之:指荇菜。
寤寐(wù mèi):醒和睡。指日夜。寤,醒觉。寐,入睡。又,马瑞辰《毛诗传笺注通释》说:“寤寐,犹梦寐。”也可通。
思服:思念。服,想。 《毛传》:“服,思之也。”
悠哉(yōu zāi)悠哉:意为“悠悠”,就是长。这句是说思念绵绵不断。悠,感思。见《尔雅·释诂》郭璞注。哉,语气助词。悠哉悠哉,犹言“想念呀,想念呀”。
辗转反侧:翻覆不能入眠。辗,古字作展。展转,即反侧。反侧,犹翻覆。
琴瑟友之:弹琴鼓瑟来亲近她。琴、瑟,皆弦乐器。琴五或七弦,瑟二十五或五十弦。友:用作动词,此处有亲近之意。这句说,用琴瑟来亲近“淑女”。
芼(mào):择取,挑选。
钟鼓乐之:用钟奏乐来使她快乐。乐,使动用法,使……快乐。
《关雎》赏析
《国风·周南·关雎》这首短小的诗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特殊的位置。它是《诗经》的第一篇,而《诗经》是中国文学最古老的典籍。虽然从性质上判断,一些神话故事产生的年代应该还要早些,但作为书面记载,却是较迟的事情。所以差不多可以说,一翻开中国文学的历史,首先遇到的就是《关雎》。
通常认为是一首描写男女恋爱的情歌。此诗在艺术上巧妙地采用了“兴”的表现手法。首章以雎鸟相向合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陪君子的联想。以下各章,又以采荇菜这一行为兴起主人公对女子疯狂地相思与追求。全诗语言优美,善于运用双声、叠韵和重叠词,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和写人状物、拟声传情的生动性。
《关雎》的内容其实很单纯,是写一个“君子”对“淑女”的追求,写他得不到“淑女”时心里苦恼,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得到了“淑女”就很开心,叫人奏起音乐来庆贺,并以此让“淑女”快乐。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十分清楚:“君子”在《诗经》的时代是对贵族的泛称,而且这位“君子”家备琴瑟钟鼓之乐,那是要有相当的地位的。以前常把这诗解释为“民间情歌”,恐怕不对头,它所描绘的应该是贵族阶层的生活。另外,说它是情爱诗当然不错,但恐怕也不是一般的爱情诗。这原来是一首婚礼上的歌曲,是男方家庭赞美新娘、祝颂婚姻美好的。《诗经·国风》中的很多歌谣,都是既具有一般的抒情意味、娱乐功能,又兼有礼仪上的`实用性,只是有些诗原来派什么用处后人不清楚了,就仅当作普通的歌曲来看待。把《关雎》当作婚礼上的歌来看,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唱到“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也是喜气洋洋的,很合适的,
当然这首诗本身,还是以男子追求女子的情歌的形态出现的。之所以如此,大抵与在一般婚姻关系中男方是主动的一方有关。就是在现代,一个姑娘看上个小伙,也总要等他先开口,古人更是如此。娶个新娘回来,夸她是个美丽又贤淑的好姑娘,是君子的好配偶,说自己曾经想她想得害了相思病,必定很讨新娘的欢喜。然后在一片琴瑟钟鼓之乐中,彼此的感情相互靠近,美满的婚姻就从这里开了头。即使单从诗的情绪结构来说,从见关雎而思淑女,到结成琴瑟之好,中间一番周折也是必要的:得来不易的东西,才特别可贵,特别让人高兴。
这首诗可以被当作表现夫妇之德的典范,主要是由于有这些特点:
首先,它所写的爱情,一开始就有明确的婚姻目的,最终又归结于婚姻的美满,不是青年男女之问短暂的邂逅、一时的激情。这种明确指向婚姻、表示负责任的爱情,更为社会所赞同。
其次,它所写的男女双方,乃是“君子”和“淑女”,表明这是一种与美德相联系的结合。“君子”是兼有地位和德行双重意义的,而“窈窕淑女”,也是兼说体貌之美和德行之善。这里“君子”与“淑女”的结合,代表了一种婚姻理想。
再次,是诗歌所写恋爱行为的节制性。细读可以注意到,这诗虽是写男方对女方的追求,但丝毫没有涉及双方的直接接触。“淑女”固然没有什么动作表现出来,“君子”的相思,也只是独自在那里“辗转反侧”,什么攀墙折柳之类的事情,好像完全不曾想到,爱得很守规矩。这样一种恋爱,既有真实的颇为深厚的感情(这对情诗而言是很重要的),又表露得平和而有分寸,对于读者所产生的感动,也不致过于激烈。
以上种种特点,恐怕确实同此诗原来是贵族婚礼上的歌曲有关,那种场合,要求有一种与主人的身份地位相称的有节制的欢乐气氛。而孔子从中看到了一种具有广泛意义的中和之美,借以提倡他所尊奉的自我克制、重视道德修养的人生态度,《毛诗序》则把它推许为可以“风天下而正夫妇”的道德教材。这两者视角有些不同,但在根本上仍有一致之处。
古之儒者重视夫妇之德,有其很深的道理。
在第一层意义上说,家庭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单元,在古代,这一基本单元的和谐稳定对于整个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意义至为重大。
在第二层意义上,所谓“夫妇之德”,实际兼指有关男女问题的一切方面。“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礼记·礼运》),孔子也知道这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求。饮食之欲比较简单(当然首先要有饭吃),而男女之欲引起的情绪活动要复杂、活跃、强烈得多,它对生活规范、社会秩序的潜在危险也大得多,孔子也曾感叹:“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论语》)所以一切克制、一切修养,都首先要从男女之欲开始。这当然是必要的,但克制到什么程度为合适,却是复杂的问题,这里牵涉到社会物质生产水平、政治结构、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也牵涉到时代条件的变化。当一个社会试图对个人权利采取彻底否定态度时,在这方面首先会出现严厉禁制。相反,当一个社会处于变动时期、旧有道德规范遭到破坏时,也首先在这方面出现恣肆放流的情形。回到《关雎》,它所歌颂的,是一种感情克制、行为谨慎、以婚姻和谐为目标的爱情,所以儒者觉得这是很好的典范,是“正夫妇”并由此引导广泛的德行的教材。
由于《关雎》既承认男女之爱是自然而正常的感情,又要求对这种感情加以克制,使其符合于社会的美德,后世之人往往各取所需的一端,加以引申发挥,而反抗封建礼教的非人性压迫的人们,也常打着《关雎》的权威旗帜,来伸张满足个人情感的权利。所谓“诗无达诂”,于《关雎》则可见一斑。
《关雎》赏析二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零五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又《汉书·匡衡传》记载匡衡疏云:“匹配之际,生民之始,万福之原。婚姻之礼正,然后品物遂而天命全。孔子论《诗》,一般都是以《关雎》为始。……此纲纪之首,王教之端也。”他们的着眼点是迂腐的,但对诗的本义的概括却基本正确。问题在于它所表现的是什么样的婚姻。这关系到我们对《风》的理解。朱熹《诗集传》“序”说:“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又郑樵《通志·乐略·正声序论》说:“《诗》在于声,不在于义,犹今都邑有新声,巷陌竞歌之,岂为其辞义之美哉?直为其声新耳。”朱熹是从诗义方面论述的,郑樵则从声调方面进行解释。我们把二者结合起来,可以认为《风》是一种用地方声调歌唱的表达男女爱情的歌谣。尽管朱熹对《关雎》主题的解释并不如此,但从《关雎》的具体表现看,它确是男女言情之作,是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爱情的追求。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此后,人们评《关雎》,皆“折中于夫子”(《史记·孔子世家》)。但《关雎》究竟如何呢?
这首诗原是三章:一章四句,二章八句,三章八句。郑玄从文义上将后二章又各分为两章,共五章,每章四句。现在用郑玄的分法。
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诗。
第二章的“参差荇菜”承“关关雎鸠”而来,也是以洲上生长之物即景生情。“流”,《毛传》训为“求”,不确。因为下文“寤寐求之”已有“求”字,此处不当再有“求”义。“求”字是全篇的中心,整首诗都在表现男子对女子的追求过程,即从深切的思慕到实现结婚的愿望。
第三章抒发求之而不得的忧思。这是一篇的关键,最能体现全诗精神。
姚际恒《诗经通论》评云:“前后四章,章四句,辞义悉协。今夹此四句于‘寤寐求之’之下,‘友之’、‘乐之’二章之上,承上递下,通篇精神全在此处。盖必着此四句,方使下‘友’、‘乐’二义快足满意。若无此,则上之云‘求’,下之云‘友’、‘乐’,气势弱而不振矣。此古人文章争扼要法,其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别。”姚氏对本章在全诗中的重要性分析最为精当。应当补充者,此章不但以繁弦促管振文气,而且写出了生动逼真的形象,即王士祯《渔洋诗话》所谓“《诗》三百篇真如画工之肖物”。林义光《诗经通解》说:“寐始觉而辗转反侧,则身犹在床。”这种对思念情人的心思的描写,可谓“哀而不伤”者也。第四、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琴瑟友之”、“钟鼓乐之”,都是既得之后的情景。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极写快兴满意而又不涉于侈靡,所谓“乐而不淫”。通篇诗是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而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关雎》写作手法
这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兴寄,《毛传》云:“兴也。”什么是“兴”?孔颖达的解释最得要领,他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所谓“兴”,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这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如此诗以雎鸠之“挚而有别”,兴淑女应配君子;以荇菜流动无方,兴淑女之难求;又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兴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等。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寄托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
这首诗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用这类词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摹拟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无不活泼逼真,声情并茂。刘师培《论文杂记》云:“上古之时,……谣谚之音,多循天籁之自然,其所以能谐音律者,一由句各叶韵,二由语句之间多用叠韵双声之字。”此诗虽非句各叶韵,但对双声叠韵连绵字的运用,却保持了古代诗歌淳朴自然的风格。
用韵方面,这诗采取偶句入韵的方式。这种偶韵式支配着两千多年来我国古典诗歌谐韵的形式。而且全篇三次换韵,又有虚字脚“之”字不入韵,而以虚字的前一字为韵。这种在用韵方面的参差变化,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