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的HAZOP法(精选6篇)
改进的HAZOP法 第1篇
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简称HAZOP分析)是由英国化学工程师克莱兹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发明,在国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在我国近几年逐步得到了国家和相关企业的重视[1]。该方法以引导词为核心,相关的多专业人员组成分析小组对分析对象进行系统化的审查,该方法具有全面、系统、深入的优点,能有效识别出过程装置中的潜在风险,对预防事故特别是重特大事故有非常好的效果[2]。
HAZOP自发明四十多年以来一直是作为一种定性的风险评价方法,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开会讨论的形式来分析工艺过程中偏差产生的原因和导致的后果[3],HAZOP分析只能定性地判断系统中是否存在风险,并不能量化描述风险发生的概率以及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随着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美国空军电子系统中心提出风险矩阵理论后[4],该理论很快应用到了HAZOP分析领域中来。通过结合风险矩阵理论,HAZOP分析中的潜在风险可以得到清晰直观的量化风险等级,克服了HAZOP作为纯定性分析技术过于主观的缺点。国内目前大约有接近40%的HAZOP分析项目使用了风险矩阵,典型的结合风险矩阵的HAZOP分析表见表1[5]。
如表1所示,表1中S、L、R为事故后果严重度、事故发生概率、风险等级[6]。风险等级R是由事故后果严重度S和事故发生频率L确定的,但目前国内所进行的HAZOP分析几乎全部是分析人员凭经验定性判断事故后果严重度S和事故发生概率L的等级,这大大降低了风险矩阵的作用,所得到的风险等级可信度也不高。HAZOP分析中风险矩阵的定量化是发展的趋势,针对容易引起火灾爆炸等重大事故的高危险性化工装置,本文提出将火灾、爆炸危险指数法(F&EI)应用于风险矩阵事故后果严重度的计算和将事故树评价方法(FTA)应用于风险矩阵事故发生概率的计算,可定量计算得出风险等级,提高分析结果的可信度。
1 定量风险矩阵研究
HAZOP分析中使用的风险矩阵在形式上因实际使用的具体需求而有所不同,一般情况下,同一公司在进行风险评价时应使用相同的风险矩阵[7]。图1是典型的风险矩阵,事故后果按照严重度分为5个等级,事故发生可能性按发生概率分为5个等级(表2),每一对事故后果严重度和事故发生频率对应着一个风险级别,每个风险级别有对应的建议措施[8](表3)。
1.1 应用F&EI计算事故后果严重度
F&EI评价法是美国道化学公司于1964年开发的。该方法依据工艺单元的操作参数、物质的潜在能量以及安全措施状况,能定量地对工艺装置及所含物料的实际潜在火灾、爆炸和反应危险性进行分析评价,被认为是一种表征过程本质安全的评价方法。
F&EI方法评价对象是具备独立性功能的工艺单元,与HAZOP分析中的节点是同一个概念,只是名称的不同,评价对象的关系上是等同的[9];F&EI方法中有“工艺控制补偿措施”、“物质隔离补偿措施”、“防火补偿措施”三大类安全补偿措施,这些安全补偿措施能有效降低事故的发生概率和危害,HAZOP分析中的安全措施也是为了降低事故的发生概率和危害,从本质上来说两者含义是相同的,由以上分析可得出F&EI方法与HAZOP方法结合是可行的。
因为F&EI数值是工艺单元本质安全信息的反映,所以用F&EI值描述事故后果严重度是可行的,能将工艺单元的火灾、爆炸严重程度直观的表示出来,F&EI按照计算值大小将火灾、爆炸危险性分为5个等级(表4)。
与风险矩阵中结合后,得到F&EI值对应的危险等级与后果严重度等级表(表5)。
F&EI计算中的补偿系数对应于HAZOP分析里已有安全措施,补偿后的F&EI值和风险矩阵里的事故后果严重度相对应,利用F&EI值来确定的事故后果严重度,可使风险矩阵的数据来源更加客观,有效提高了风险矩阵在HAZOP分析中的准确性。
1.2 应用FTA计算事故发生概率
事故树(FTA)它能对各种系统的危险性进行识别评价,既适用于定性分析,又能进行定量分析。具有简明、形象化的特点,体现了以系统工程方法研究安全问题的系统性、准确性和预测性。FTA通过对可能造成系统事故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绘出事故树来确定事故的发生途径及造成事故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而计算系统故障概率,以此为依据采取相应措施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HAZOP分析方法简单,但往往不够深入,在面对一些较复杂的事故场景时不能胜任;FTA方法能深入的揭示可能造成事故的各种因数,但方法本身相对复杂,对使用者的知识和经验水平要求较高。FTA定量计算事故概率可使HAZOP分析中的风险矩阵数据来源更加客观准确,HAZOP和FTA两种方法结合可以有效的形成互补,当HAZOP分析某个偏差时,通过正反向推理初步得到若干原因和后果,然后以偏差为顶上事件建立事故树,分析中间事件和基本原因事件时,HAZOP已分析出的偏差原因可供参考,事故树分析完成后反过来可以使HAZOP分析中的偏差原因更加完备,如有需要,还可以进行基本原因事件的结构重要度分析,得到的结果可以有利于HAZOP分析时提出相关建议措施。使用恰当的设备故障率数据库来确定基本原因事件的概率便可计算得出顶上事件的发生概率[10],即事故发生概率。
2 定量风险矩阵案例计算
以不饱和聚酯树脂工艺流程中的不饱和树脂聚合反应釜为例,该装置一旦发生火灾爆炸事故,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危险性非常大,本文以聚合反应釜“压力过高”为偏差,利用F&EI法和FTA法来定量计算该偏差的事故后果严重度和事故发生概率。首先进行HAZOP分析,分析表见表6。
利用F&EI法计算该该反应釜的火灾、爆炸危险性指数,通过F&EI附录表A查得该反应釜危险物质苯乙烯的MF值为24,计算得到一般工艺危险系数F1为2.5、特殊工艺危险系数F2为2.23,得到工艺单元危险系数F3为5.57,火灾、爆炸危险指数值为133.68,已有安全措施安全阀和温度、压力监控报警装置取补偿系数0.83,计算剩余火灾、爆炸危险指数值为110.95,危险等级为中等,对应后果严重度等级为3级。
利用FTA法计算事故发生概率,建立反应釜因超压爆炸的事故树见图2,图中的符号含义见表7。
事故树规模不大,且事故树中无重复事件,可用直接分步算法计算,选取适当故障率数据库计算事故发生概率如下:
PA4=1-(1-PX6)(1-PX7)=0.1
PA2=1-(1-PA4)(1-PX1)(1-PX2)=0.1
PA3=PX4PX5=0.01
PA1=1-(1-PA2)(1-PA3)=0.109
PT=PA1PX1=0.00109,对应的事故发生概率等级为3级。
事故后果等级为3级,事故发生概率等级为3级,对应的风险级别为III,需要考虑减少风险的措施,得到完整的HAZOP分析结果见表8。
3 结论
本文对HAZOP分析中风险矩阵的定量计算方法进行了探讨,通过与F&EI、FTA方法的结合,实现了事故发生概率和后果严重度的定量计算,可提高分析结果的可信度。
通过案例应用显示了F&EI与FTA能有效的辅助HAZOP分析,得到更加客观准确的风险等级,根据分析出的风险等级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与措施,HAZO防治的定量改进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若青,胡晨.HAZOP安全分析方法的介绍[J].石油化工安全技术,2003,19(1):19-20WANG Ruo-qing,HU Chen.Introduction of HAZOP a-nalysis[J].Petrochemical Safety Technology,2003,19(1):19-20
[2]Jordi Dunjóa,Vasilis Fthenakis,Juan A.Vílchez,etc.Hazard and operability(HAZOP)analysis.A literaturereview,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2009,173:19-32
[3]61882 IEC[S].2001
[4]朱启超,匡兴华,沈永平.风险矩阵方法与应用述评[J].中国工程科学,2003,5(1):89-94ZHU Qi-chao,KUANG Xing-hua,SHEN Yong-ping.Risk matrix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field oftechnical project risk management[J].Engineering Sci-ence,2003,5(1):89-94
[5]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HAZOP分析指南[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8:44-46
[6]张悦,石超,方来华.基于FMEA和HAZOP的综合分析方法及应用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1,7(7):146-150ZHANG Yue,SHI Chao,FANG Lai-hua.Study on com-prehensive analytical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 based onFMEA and HAZOP[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Technology,2011,7(7):146-150
[7]ccps,白永忠等(译).保护层分析:简化的过程风险评估[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10:50-58
[8]张艳辉,陈晓春.改进的HAZOP风险评价方法[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1,7(7):174-178ZHANG Yan-hui,CHEN Xiao-chun.Improved HAZOPrisk assessment method[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Technology,2011,7(7):174-178
[9]张其立,邱彤,赵劲松,等.3种安全评价方法的集成研究[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09,26(8):961-965ZHANG Qi-li,QIU Tong,ZHAO Jin-song,et al.Integra-tion research on three safety assessment methods[J].Computers and Applied Chemistry,2009,26(8):961-965
改进的HAZOP法 第2篇
【摘要】 随着现代企业所处环境的巨大变化,传统的本钱控制作为本钱治理体系的核心内容,逐渐暴露出固有的弊端,致使现代企业本钱控制的效果大大降低。本文以作业本钱治理为切进点,对ERP下的本钱模块题目进行了探讨,并作了适当的改进,旨在推动和促进企业ERP的实施与健康发展,以对企业固有产业或转型产业在节能降耗、控制本钱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 作业本钱法;作业本钱治理;本钱动因;本钱控制
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想生存或谋求发展壮大,除了技术领先、资本雄厚之外,治理在其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本钱控制是企业治理活动中永恒的主题,本钱控制的直接结果是降低本钱,增加利润,从而提升企业治理水平,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但是,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企业环境的变化,影响企业本钱控制的不利因素不断增加,特别是随着农产品价格的迅猛上涨,各种生产资料价格,尤其是石油、钢材、煤炭等产品的价格也创出近几年的新高,企业的本钱控制碰到前所未有的压力。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集成制造系统和弹性制造系统的应用、适时生产系统的出现和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影响并冲击着企业的治理方法,企业本钱治理的理论与实务也受到了巨大的挑战。
20世纪90年代会计系统嵌进到企业资源系统(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ERP),会计实现了和企业业务信息、其他治理信息的集成,给会计领域带来的是从量变到质变的一次奔腾,它对会计流程、会计职能、财权安排、财务组织工作产生了重大影响。传统的ERP本钱控制是对生产过程进行监控,这种控制方式在现在生产经营环境下已经不能适应变化了的新情况而陷进困境,由此可见,企业要想有效地实施本钱控制,就要运用先进的本钱计算方法和治理理念,建立起与之相结合的科学公道的本钱核算与本钱控制系统,让企业的治理者清楚地把握公司的本钱构架、盈利情况和决策的正确方向,成为企业内部决策的关键支持,从根本上改善企业本钱状况,从而真正实现有效的本钱控制。为此,笔者在认真分析国内外ERP下本钱模块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作业本钱治理为切进点,对ERP下的本钱模块题目进行了探讨,并做了适当的改进,旨在推动和促进企业ERP的实施与健康发展。
一、作业本钱法的基本概念
作业本钱法(Activity-Based Costing, ABC)又叫作业本钱计算法或作业量基准本钱计算法,是以作业为核心,确认和计量耗用企业资源的所有作业,将耗用的资源本钱正确地计进作业,然后选择本钱动因,将所有作业本钱分配给本钱计算对象(产品或服务)的一种本钱计算方法。作业本钱法是建立在“作业”这一基本概念上的,作业是本钱计算的核心和基本对象,产品本钱或服务本钱是全部作业的本钱总和,是实际耗用企业资源本钱的终结。
二、ERP下传统的本钱计算方法
中国现行工厂支持本钱是用两种方法列销的.:对于车间水、电、生产控制、设施运转、工装模具、作业之间的调整预备、质量控制、搬运等环节发生的制造用度,由于它们一般难以追溯到具体产品上,因此采用按产品耗用工时或机时进行分配产品本钱;对于销售、产品设计、出厂试验等用度,习惯上是作为期间用度直接从当期损益列销。大多数公司采用两步程序分配制造用度。首先将回集起来的辅助生产部分(如动力车间、维修车间等))用度分配到各生产部分,然后将回集的生产部分的用度分配到各产品上往。很多公司在第一步分配上做得很好,但是在把生产部分的用度追踪到单个产品上往做得很简单,多数公司是用直接人工作为分配基础一次分配到位。用直接人工分配制造用度的方法在几十年前是公道的,由于当时的大多数公司只生产少数几种产品,构成产品最重要的因素是直接人工本钱和直接材料本钱,且这两种本钱占产品本钱的很大部分,而制造用度的比重很小。因此,少量的制造用度构成产品本钱主体的直接人工往分配所导致的扭曲是非常微小的,产品本钱信息是比较正确的。现今,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全球性竞争的加剧,我国企业制造和治理环境发生了变化,企业目前正逐步摆脱产业时代的企业色彩,大步迈进国际一体化和网络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生产环境,制造工艺以及治理方式应进行快速根本地转变,比如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企业生产程序设计严密科学,自动化设备等等,这些变化使传统本钱分摊方法碰到了两大挑战:
第一,固定制造用度比重增大,直接人工比重下降,从而制造用度分配率很大,很轻易造成产品本钱失真。科技进步及导致的资产密集,反映到生产工具上是设备价值的进步和经济寿命的缩短,而设备价值的进步和经济寿命的缩短反映到会计是单位会计期间内固定资产折旧增大。科技进步的另一个后果是需要越来越多把握现代技术的高素质生产职员。这些人可以以一当十,其结果是传统方法下用以分配制造用度的直接人工工时大大减少。
第二,随着与工时无关用度的快速增加,用不具因果关系的直接人工往分配这些用度,必定产生虚假的本钱信息。激烈的竞争使得传统的少品种、大批量的生产模式让位于多品种、少批量的生产模式。仔细观察,很多生产支持费与产出并无对应关系,诸如设备调整预备费、生产治理用度、工模具用度、设备及其维护用度等,假如把这些与产品生产工时无关的用度强行按工时往分配给产品,必然造成扭曲的分配结果。
三、ABC法下本钱计算方法
作业本钱法是利用单项本钱改进基础上的作业本钱核算信息,将“作业”作为核算对象,通过本钱动因来确认和计量作业量,然后将间接用度按作业量进行分配的一种本钱计算方法。其计算过程有两个基本步骤:
(一)选择间接用度回集对象,确认作业本钱库
回集在同一作业本钱库中的本钱用度应该是有相同本钱动因引起的。实际工作中可能出现的作业类型可以有购货定单,材料采购,设备维修,存货移动等。当然,在实际工作中企业也应本着重要性原则,选择主要的有影响作用的作业活动为作业本钱库,这样不但进步了作业本钱计算的可操纵性,而且减少了工作量,降低了信息本钱。
(二)以本钱动由于基础,将作业本钱分配到产品中
由于本钱动因决定了作业的发生,也是各项作业被终极产品消耗的方式和原因,所以本钱动因是作业本钱分配的最佳标准。当然,引起作业发生的本钱动因中,必定存在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应选择那些主要的、直接的、轻易获得的本钱动因,作为分配标准。明确了本钱动因,就可以将回集在各个作业本钱库中的间接用度,按本钱动因分配到各种产品中,从而计算出终极产品的本钱。
(三)ABC法的优点
通过比较作业本钱法与现行本钱计算方法可以发现,作业本钱法有以下优点:
1. 作业本钱法分配本钱不是单纯根据生产产品数目,而是根据生产产品的作业来分配产品的本钱。作业、作业中心、制造中心都可以是本钱的计算对象,把本钱向作业、作业中心回集可以使企业了解更全面的本钱信息,更为突出的是,作业本钱法下,本钱回集对象还可以是顾客或市场。
2. 在应用作业本钱法时,遵循“资源――作业――产品”主线,即作业耗用资源,产品耗用作业,作业成为沟通企业资源与终极产品之间的桥梁。正好同理论上“本钱”概念相吻合。
3. 作业本钱法与传统计算方法的主要差别在制造用度的分摊。作业本钱法将本钱动因作为分配本钱的标准。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作业本钱法在理论上明显优越于传统本钱法,作业本钱法所提供的信息较精确,较现行方法有较高的相关决策性。另一方面,作业本钱法不但能提供一系列有意义的非财务信息,而且拓展了本钱服务的范围,可以适用于各种相关领域。 四、ABC模块的改进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有必要对ERP下传统的本钱模块进行适当的改造,即引进作业本钱法,对企业的各项作业进行计量,充分发挥作业本钱法计量本钱的先进性,进步企业的本钱竞争上风。具体的设计思想如下:
(一)确认和计量耗用企业资源的本钱
从存货、工资、固定资产账务处理等子系统取得本钱总耗费,将能够直观地确定为某特定产品或服务的资源本钱划为直接本钱,直接计进该特定产品或服务本钱,其余部分则列为作业本钱。
(二)确认和计量耗用资源的作业
作业是为提供服务或产品而耗用企业资源的相关生产经营治理活动。如定单处理、产品设计、员工培训、材料处理、机器调试、质量检查、包装、销售、一般治理等。这就需要根据企业的具体经营内容,设定自己的作业内容。
(三)计量作业本钱
根据资源耗用方式的不同将间接资源本钱分配给相关作业,计算出各项作业的本钱,即作业本钱。比如可以从其他子系统里得到材料处理、机器调试的本钱作为作业本钱。
(四)选择本钱动因,即选择驱动本钱发生的因素
一项作业的本钱动因往往不只一个,应选择与实耗资源相关程度高且易于量化的本钱动因作为分配作业本钱,计算产品本钱的依据,如:人工小时、机器小时、机器预备次数、产品批数、收料次数、物料搬运量、定单份数、检验次数、流程改变次数等。这些数据可以从其他子系统传输或者本系统输进。
(五)汇集本钱库
即将相同本钱动因的有关作业本钱合并汇进“同质本钱库”,如动力与维护用度可回进一个本钱库。
(六)作业本钱分配
作业本钱分配计算公式为:
分摊本钱=某作业本钱(库)分配率被某产品耗用本钱动因数目。
(七)计算产品本钱
将分配某产品的各作业本钱(库)分摊本钱和直接本钱(直接人工及直接材料)合并汇总,计算该产品的总本钱,再将总本钱与产品数目相比,计算该产品的单位本钱。
根据计算出来的本钱动因率和产品(服务)消耗的本钱动因数目,计算生产品(服务)的作业本钱和单位作业本钱:
Cm表示m产品(服务)的总作业本钱, C-m表示m产品(服务)的单位作业本钱,Rj 表示 j作业本钱库本钱动因率,Qm j表示 m 产品(服务)耗用j本钱动因的数目,Qm表示m产品(服务)耗用的本钱动因总数目。其数据处理流程可简单用图1表示。
ABC框架下本钱控制与ERP的结合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企业整体本钱控制的能力,是在千头万绪的本钱控制中,为治理者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固然二者结合运用的本钱很高,导致在小型企业应用可能性很低,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软件开发技术难度和开发本钱将持续下降,作为先进的治理思想和模块化治理工具,二者系统的结合应用将会为企业治理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朱小琴. 战略本钱治理与作业本钱法的比较[J]. 财会月刊,,(12):23~24.
[2] 侯彦温. 试论如何以作业本钱法为基础构建本钱控制系统[J].经济师,,(5):70~72.
[3] Kim Kyoung J, Han Ingo. Application of a hybrid genetic algorithm and neural network approach in activity-based costing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 (8):73~77.
[4] Matte Seaman, Petra Somalia, Jeri Parlance. Product Profitability: (Cause and Effects)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2004:393~401.
浅议沃尔评分法的改进 第3篇
一、传统沃尔评分法的不足
(一)指标缺乏证明力 所选定的七项指标缺乏证明力在理论上讲并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证明为什么要选择这七个指标以及每个指标所占比重的合理性。指标的选择成为诸多学者对此方法应用性的最主要方面。
(二)指标选择不够全面 指标选择的全面本是采用沃尔评分法的基本原则之一。沃尔评分法所选用的七项指标,包括流动比率、产权比率、固定资产比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和净资产周转率。沃尔认为这些指标分别能代表着企业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而在财务分析的指标体系中,企业的发展能力指标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企业的财务状况,成长能力指标也是评价一个企业财务状况优劣的重要指标。因此,整个指标体系应由获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成长能力四个方面组成。
(三)评分计算方法不合理 从传统的沃尔评分法的得分计算式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若某一个财务指标相对于所选定的参照标准财务指标是,会对总评分产生不合逻辑的重大影响。如某项财务比率指标实际值提高一倍,该指标最后评分则是标准分的两倍;而财务比率指标实际值缩小一倍,其评分为标准分的一半,这显然不合理。所以在应用沃尔比重评分法评价企业综合财务状况时必须注意由于技术性因素对总评分的影响否则会得出不正确的结论。
二、对传统沃尔评分法的改进
沃尔评分法将偿债能力、营运能力以及盈利能力三种指标体系结合起来,对企业的综合财务状况能做出较为系统的评价。因此,对评价企业财务状况,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鉴于诸多环境及因素的影响,无论是指标体系的构成内容,还是指标的计算方法和评分标准,都有必要进行改进和完善。笔者试着从以上不足的方面提出对沃尔评分法进行一定程度的改进。
(一)对指标不够全面的改进 笔者建议从指标体系中,扩大指标选用范围,这样既能发挥指标的代表性作用,又能兼顾其他指标含义的体现。整个指标体系应由获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成长能力四个方面组成。
其一,偿债能力指标。偿债能力指标应包括流动比率、权益乘数和经营净现金比率三项。流动比率是评价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常用指标;权益乘数反映企业对财务杠杆的利用程度,同时反映负债对企业的影响,是评价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重要指标。经营净现金比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负债总额)是衡量企业由经营活动获得的现金流量承担全部债务的能力。
其二,营运能力指标。营运能力指标应包括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和净资产周转率,取消原沃尔比重分析法中的固定资产周转率,因为已经有总资产周转率作为指标代表,可以避免指标重复。
其三,获利能力指标。获利能力指标应包括净资产收益率、资产报酬率、销售净利率和净利润现金含量四项,如果是股份制企业,则还应包括每股净收益。销售净利率、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净收益,均是从数量上反映企业的获利能力,净利润现金含量(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净利润),则是从质量上评价企业的获利能力,它反映了当期实现的净利润中有多少是有现金保证的。
其四,成长能力指标。成长能力指标应包括总资产增长率、销售增长率、利润增长率和资本保值增值率,这四个指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企业的发展能力。
(二)对评分计算方法不合理的改进 改进后的评分方法,其中标准比率的确定是以本行业平均数为基础的(这可以依据企业进行财务分析的目标有所不同,有时也可选择行业中的高标准值),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理论修正,在给每个指标评分时,设定评分值的上限(正常值的1.5或2倍)和下限(正常值的一半),以减少个别指标异常对总分造成不合理的影响。此外,给分时采用“加”和“减”的关系来处理,以克服当某一指标严重异常时,会对总评分产生不合逻辑的重大影响。 具体得分计算可改进为以下方法:
每分比率=(行业最高比率-标准比率)/(最高评分-评分值)
综合得分=评分值+调整分
调整分=(实际比率-标准比率)/每分比率
例如,某公司流动比率数据,笔者设计了3种不同情况如下所示:
按照传统计算方法,第一种情况,当公司流动比率出现奇高,流动比率项目得分=8*(8/2)=32,但高于最高评分,则此比率应得分数最多为16分。
按改进后的方法计算则如下:
每分比率=(10-2)/(16-8)=1
调整分=(8-2)/1=6
综合得分=8+6=14
其他两种情况依次计算可以得出,如表1:
可见,改进后的计算方法遵循稳健原则,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比率奇高或奇低时给企业综合得分带来的不合理性影响,以免夸大或抵消掉其他指标对企业得分的贡献。
(二)个别指标计算方法的探讨 具体改进如下:
其一,净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的计算公式为净利润/(期初净资产+期末净资产)/2,它是反映企业获利能力的综合性指标。该公式中的净资产多是以资产负债表中的数据为准,表内的数据对企业财务分析有很重要的因素,但表外因素有时也会从某一方面影响到企业的财务状况。如我国的股份制企业的利润分配中,主要有现金股利和股票股利两种形式。现金股利的分配会影响到净资产,但采取股票股利的形式分配,则净资产不受影响。也就是说,对于同一企业如果采取不同的股利分配方式,就会产生不同的净资产收益率。因此,对于净资产收益率的计算公式中的期末净资产,有必要考虑把股利分配的因素剔除,而使用利润分配前的净资产,即净资产收益率可改为: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期初净资产+利润分配前的期末净资产)/2
其二,应收账款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是反映年度内应收账款转为现金的平均速度,它是反映企业营运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其一般的计算公式为:应收账款周转率=赊销净额/平均应收账款。对于企业未收回的货款,除在“应收账款”账户反映以外,“应收票据”也占有相当的比重,且要于不同企业的结算方式有关联,如果某一公司大量采用票据结算方式,再用传统的计算方式来反映未收款项的周转速度就有很大的出入,不能反映企业财务的真实情况。故公式中的分母应包含应收票据的金额,其计算公式应为: 应收账款周转率=销售净额/(平均应收账款+平均应收票据)。
其三,资本保值增值率。资本保值增值率是考核经营者对投资者投入资本的保值和增值能力的指标,目前一般的计算公式为:资本保值率=期末所有者权益总额/期初所有者权益总额。该指标等于100%为保值,大于100%为增值。企业的资本其实是包括两个部分,即“本钱”和“利钱”,本钱是指包括实收资本(股份制企业的股本)和资本公积,这部分除了少量的其他来源的资本公积外,主要是投资者投入的;利钱是指由企业在持续经营的过程中带来的利润在企业中的保留和积累,体现为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很显然,资本的增加主要是来源于这两部分的增加。但是,依靠“本钱”的增加,只能反映企业规模的扩大和投入资本的增加,并不能反映出企业资本的保值和增值。有时甚至在企业出现严重亏损时,按传统的计算公式,结果也能大于100%,不能真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另一方面,期初和期末的所有者权益是在两个不同时点上,按照货币时间价值和通货膨胀原理,是不能直接对比的,缺乏可比性,必须在考虑时间价值和通货膨胀的基础上,进行对比,方能取得真实、可靠的信息,从而对企业财务状况作出正确的评价。
三、结语
所以,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分析评价,采用方法时也应考虑到所在行业、经济环境等等企业实际情况,对一些传统的分析方法可以进行一定的修正和改良,以便更好地对企业自身情况作出更为合理的评价。
参考文献:
[1]陈勇:《财务管理案例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改进的HAZOP法 第4篇
改进的凝固点降低法测定摩尔质量实验装置
介绍一个改进的凝固点下降法测定摩尔质量实验装置,它由保温瓶、凝固点杯、贝克曼温度计、电动搅拌器等几部分构成.实验时,先调节寒剂的组成使其凝固点低于待测溶液的凝固点~2 ℃,然后分别在保温瓶和凝固点杯中加入寒剂和待测溶液的.冰水,启动搅拌器预冷却2~3小时,接着更换保温瓶中的寒剂冰水,重新启动搅拌器,记录贝克曼温度计读数.实验结果显示,改进的凝固点降低法测定摩尔质量实验装置结构合理,其测定误差可控制在±0.001℃以内.
作 者:王学文 陈启元 张平民 尹周澜 李元高 WANG Xue-wen CHEN Qi-yuan ZHANG Ping-min YIN Zhou-lan LI Yuan-gao 作者单位:王学文,WANG Xue-wen(中南大学,冶金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083)陈启元,张平民,尹周澜,李元高,CHEN Qi-yuan,ZHANG Ping-min,YIN Zhou-lan,LI Yuan-gao(中南大学,冶金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083;中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刊 名: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ISTIC PKU英文刊名: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IN LABORATORY 年,卷(期): 26(4) 分类号:O642 关键词:摩尔质量 凝固点降低法 实验装置改进的HAZOP法 第5篇
关键词:干式充填采矿法;金矿脉开采;改进
本文以某地区的金矿开采为例分析干式充填采矿法改进后的应用效果。金矿开采含金蚀变糜棱岩矿床,急倾斜矿体厚度在1.5至5.0cm间,建矿时间为1989年,开采历史为27年,采选综合能力提升,以往每天为250t,目前每天为750t,黄金年产量为1000kg。以往主要开采浅部中段,主要采用浅孔留矿采矿法,近几年,开采位置有所改变,已经变为中深部中段开采,浅孔留矿采矿法难以满足开采需求,其中存在较多的安全问题、技术问题。为此,必须对采矿方法进行改进、优化,将干式充填采矿法与类框架结构相结合,推动我国采矿事业的进步与发展。
一、该地区的金矿开采的基本条件
矿床矿脉主要为11#脉,围岩、矿石为硅化千糜岩、蚀变糜棱岩,下盘围岩呈现为块状构造,稳固等级为中等,矿体后期出现了明显的断裂破坏,在个别地段中,因受到断裂节理发育的影响,成矿后构造遭到破坏,且下盘有破碎带形成,为此,局部稳定性受到很大影响。水文地质比较简单,矿床涌水量不大。
二、干式充填采矿法改进在金矿脉开采中的具体应用
矿床11#脉局部矿石品位高,上盘围岩呈现为破碎松软的状态,为了使矿石损失减少,需选用干式充填采矿法进行开采。在充填过程中,填充料源于开拓废石,可使废石的使用节省,不会增加费用,同时可将深部开采地压问题解决。以本矿实际情况、开采经验为依据,需选用类框架结构采空区处理技术,能够取得更显著的开采效果。
(一)工程布置
干式充填采矿法采场通常沿着矿体走向进行布置,采场宽度也就是矿体水平厚度,采场高度也就是作业中段高度,以往以40m进行布置,不过施工难度较大,效率低下,回采周期长,通过改进后,可将长度设置为30m,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更易于操作,还可有效缩短回采周期,可使相邻矿块回采速度加快。采场通常以中段平港沿脉进行布置,将采场一端或中央探矿天井视为充填井,另外一端需对人行天井进行布置,两端要采取砌墙措施,若一端矿体尖灭活已经无矿,则无需砌墙[1]。砌墙后,可将该墙当作矿柱,有利于为相邻矿块回采工作提供条件,对资源充分进行回收。在矿石壁、混凝土隔墙间,需留置一定空间(1.5至2.5cm间),该空间用于出矿溜井,可将出矿堵塞问题解决[2]。
(二)人工假底
在本次研究的矿区中,上部中段主要应用浅孔留矿采矿法,在中深孔对矿柱进行回收,上部空区处于互相连通的状态,可引起矿石损失贫化,岩层一旦移动后,还会引发山体滑坡。在2001年,该矿区应用了类框架结构采空区处理技术,利用干式充填采矿法对矿体进行连续开采,便于采空区的形成,在垂直方向、水平方向要采取相互隔离措施,有利于对空区地压进行有效控制。在工程施工中,对人工假底技术施工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近年来,通过应用充填采矿法,使充填矿房比例大大提升,同时也提高了出矿品位[3]。
该矿区矿床局部具有较高的矿石品位,走向长,脉宽在15至5m间,周围存在多个充填矿房,底部脉宽度为48m,已经完成人工假底的施工。上下施工假底无需留底柱,便于资源充分回收。矿房施工过程中,沿脉上挑高度为25m,矿石出净后,需利用厚钢筋混凝土(04m)对人工假底进行制作[4]。
(三)配筋与假底制作材料
配筋:主筋为3φ18@330,纵筋为4φ10@330,为了使钢筋砼抗压强度增强,每隔5m,便于设置倒梁(1条)。锚杆长度为23m,需外露出03m,钢筋网主筋要与锚杆外露部分进行焊接,焊接长度要控制在025m内。
假底制作材料:选取6根锚杆,长度均为23m,φ22螺纹钢总长度为138m;每根主筋φ18圆钢长度为15m,共有3根,所需圆钢长度为45m;每根纵筋φ10圆钢长度为1m,共有4根,间距设置为330mm,所需圆钢长度为4m。混凝土厚度设置为400mm,需将钢筋于混凝土底部边缘部位埋入,与底部边缘距离约为10cm。
以周边矿情况与矿体走向为依据,对矿房进行划分,经干式充填采矿法进行采矿,假底施工完毕之后,需进行平压上挑,上挑高度在15至2m间,矿石出净后,要将废石充填于充填井内,对采场高度合理控制,约在18至2m间。
干式充填采矿法可分为一采一充、两采一充两种方式,利用凿岩机采取平压凿岩操作,两采一充的采高在3至4m间,如果采场围岩不佳,则可选用一采一充的方式,采高在15至2m间。落矿前,需将沙浆胶面铺设于采场内,厚度为150mm,有利于鉴别废石与矿石。在干式充填采矿法采矿过程中,充填料主要源于开拓工程废石,充填工艺流程如下:凿岩爆破——通风——出矿——充填——平场胶面。
结束语:
干式充填采矿法在金矿脉开采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这种采矿方式在深部地压活跃的矿区中适用,可与类框架结构采空区处理技术相结合,有利于对传统采矿技术无法解决的问题进行处理,弥补传统采矿方法中的不足,可使矿石品位提升,实现资源的充分回收利用。虽然干式充填采矿法需要较高的作业成本,但是可促使矿山效益提升,取得更显著的采矿效果,总体上而言,这种采矿方式的应用效果比较理想。
参考文献:
[1]何建华.干式充填采矿法的改进在金矿脉开采中的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05):156-157.
[2]雷小林.上向水平分层干式充填法在三台山金矿的应用[J].采矿技术,2012,(05):1-3+28.
[3]张海波,宋卫东,许英霞.充填采矿技术应用发展及存在问题研究[J].黄金,2010,(01):23-25.
[4]杨庭泽.干式充填采矿法存在问题与改进实践[J].科技传播,2014,(04):123+122.
薄层色谱法实验教学改进 第6篇
【关键词】 薄层色谱;实验教学;仪器分析
【中图分类号】R-05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4-0093-01
在仪器分析实验中,薄层色谱法因操作简单、快捷、方便,在药品、食品及其他领域研发、检验中应用广泛。薄层色谱实验较其他实验更具体、直观,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操作要领容易掌握,学生通过该实验操作和观察,激发其理论学习兴趣和对问题的思考,为以后的工作、学习奠定基础。该实验在仪器分析实验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但其综合性较强,需要学生不断的练习巩固。笔者将自己在该实验教学中的探索性改进总结如下。
1 薄层色谱法实验在仪器分析实验教学中的地位
中医药文化是我国悠久历史和文明的代表之一,随着现代化程度的提高,人类在与各种疾病斗争的过程中,中药正在不断的被认识和重视。在其发展过程中,化学知识的融入为其提供了客观物质基础证明方法和质量控制手段,因而学习化学知识对中药专业学生非常中药。分析化学是一门强调实践动手能力的应用型化学课程,仪器分析又有机的融入了现代科技手段为化学所用,拓宽了分析化学的应用领域,同时促进了中药行业的进步和发展,对中医药文化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药品的特殊性,需要从业者有高度的责任心,通过分析化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锻炼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科研能力,提高其对问题观察、判断的“谨小慎微”的技能。
为提高办学水平、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发展、培养能服务于社会的新型人才,国内各高校都在实行教学改革,探讨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以充分利用课内外有效时间,如网络课程、探究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等[1-6]。每种教学方法都有其特有的优势,适应于不同的学生群体,笔者根据授课学生的特点,综合实验教学与中药实践相结合的特点,探讨适合的教学方法。传统的薄层色谱实验虽然非常经典,但表现形式较为单一,与中药专业结合针对性不强,学生对其知识的了解兴趣不够,需要进行教学改进。
2 实验设计原则
遵循中医药教育思维模式,注重“基础和操作并重”的原则,薄层色谱实验要掌握理论知识基础上,结合地方特色开展。笔者结合教学经验和自身的科研经历,设计了薄层色谱法检验大黄及何首乌中的蒽醌类苷元成分。
经过讨论,笔者总结薄层色谱实验教学主要步骤如下:预习—演示—操作—发现、解决问题—撰写报告得出结论。教师课前有导向性的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通过主动学习了解实验对象的原理和实验要达到的目的,并通过对搜集信息的整理、提炼撰写预习报告;实验教学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实物演示等形式向学生充分传达实验内容,学生通过亲自操作体验实验的乐趣;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形成小组讨论和解决问题的良好实验氛围;实验结束时能够正确对待实验结果和结论。在整个教学活动维持中,教师在协调实验整体性的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化发展。
3 实验设计目的
大黄是传统中药,在中医治疗中作为单味药和复方广泛使用,其研发也较为深入,文献报道较多,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笔者结合我校其他课程实验教学活动,合理利用资源,开展以大黄素为对照品的薄层色谱法检查大黄和何首乌中蒽醌类苷元成分。
要求学生预习时,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图书等资源查阅相关文献,培养学生使用各种资源搜集资料的能力,对文献进行提取、分析、综合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自信心;由于蒽醌类成分在日光下、紫外灯下、氨水熏后呈现不同颜色,观察方便、有趣,可训练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现象的思维;通过Rf值的比对,巩固利用对照物进行定性的方法;通过比较大黄和何首乌中共同的蒽醌类成分,体会同科属植物具有相似化学成分的特点;通过撰写实验结果,培养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学生通过主动和被动学习及亲身实践,明了“为什么作为中药专业的学生要学习化学”的原因和必要性,同时又通过化学知识的不断积累地应用服务于中医药的学习中。
4 实验评估
学生的实验目的不是学会老师教授的内容,而是超越固有内容的学习,拓宽思维,提出问题。实验教学要允许甚至鼓励学生对实验提出不同观点,从不同角度对结果和结论进行分析探讨。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的重点在于发现学生的潜力和问题之处,并及时进行引导和修正。
一个学生实验的开展,需要教师的不断努力和改进,“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是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不断努力的动力和目标。通过不断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便及时改进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王富林,徐昕,周伟红,等.中美两门大学普通化学网络课程的比较——以中国大学精品形文课程和Coursera为例[J].大学化学,2014,29(6):15.
[2]张树永,王玉枝,苑世领.国内外化学专业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革与探索——高等化学教育咨询的评议项目系列之二[J].大学化学,2014,29(2):14.
[3]李凌,朱利娜,张宝,等.加强中医药校护理专业学生学习策略的思路[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5):118.
[4]张雪梅,辛宏,黑红亚,等.在PBL课程中提高药学生专业英语口语能力的教学实践与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12):1-2.
[5]蔡蓉,许伟榕.RBL课程带教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9):50.
[6]张军,王启宝.启发式教学在立体化学性分子教学中的应用[J].大学化学,2012,27(6):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