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织金县范文(精选5篇)
贵州织金县 第1篇
1 织金县饲草饲料资源潜力分析
1. 1 饲草饲料作物及灌木品种资源
据调查统计,该县主要草本植物有禾本科的黑穗画眉草、狗毛草、马唐草,豆科的白三叶、野豌豆,扇形科的野胡罗等11 个科259 种; 主要灌木及半灌木有蔷薇科的刺梨、红子刺、救军粮,壳斗科的青杠、野毛栗,桦木科的榛子等14 个科116 种[1]; 引种种植的牧草和饲料作物品种有禾本科的多花黑麦草、墨西哥玉米、苏丹草等,豆科的紫花苜蓿、红三叶、光叶紫花苕等,菊科的菊苣、串叶双香草等4 个科42 种。
1. 2 饲草与秸秆资源
织金县有天然草原面积3. 36 万hm2,灌木、半灌木1. 01 万hm2,人工草地0. 36 万hm2,林、果、茶草间作0. 88 万hm2,深石、重地灾、高海拔区域弃耕闲置土地0. 74 万hm2,冬闲田种草2. 55 万hm2,农田3. 91 万hm2。据县饲草饲料工作站( 草原监理站) 动态监测与实测,天然草原鲜草产量为7 622 kg /hm2,灌木、半灌木枝叶产量为4 346 kg /hm2,人工草地草产量为32 610 kg /hm2,林、果、茶草间作总产量为6 066 kg / hm2,深石、重地灾、高海拔区域弃耕闲置土地草产量为12 217 kg /hm2,冬闲田种草产量为22 140 kg / hm2,农田附属鲜草产量为7 132 kg /hm2[2],总鲜草产量为196 578. 41 万kg; 另产水稻、玉米等农作物秸秆产量为51 240 万kg。如按鲜草、秸秆利用率分别为68% 和53% 、平均每只羊采食鲜草( 秸秆) 4. 22 kg /d、全年采食鲜草( 秸秆) 1 540. 30 kg为1 个标准羊单位计算,该县的饲草与秸秆资源理论载畜量为1 044 151 个标准羊单位。该县2014 年草食家畜存栏236 183 头( 匹、只) ,其中牛159 947 头,马6 110 匹,羊70 126( 贵州黑山羊64 221 只、湖羊4 367 只、威宁半细毛羊1 228 只、美姑羊168 只、努比亚142 只) 只,折算为894 301 个标准羊单位,其理论载畜潜力为149 850 个标准羊单位。
2 织金县黑山羊发展现状
该县人民养殖贵州黑山羊历史悠久,20 世纪70 年代,饲养量在4 000 ~ 8 000 只徘徊,20 世纪80 年代突破万只; 到2005 年达到48 409 只; 之后由于消费市场疲软,价格下滑,出现了大量淘汰、宰杀母羊现象,弃牧外出务工、从商青壮年人员增多,养殖量又急剧下降,2007 年降至11 036 只;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和膳食结构的改变,对牛羊食品消费需求的不断增加,同时国家“北牧南移”决策的贯彻落实和贵州“千万只肉羊”工程产业化科技扶贫项目的强力推进,导致草食动物价格稳步攀升,肉羊养殖业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到2013 年,贵州黑山羊存栏数上升至26 036 只,出栏10 132 只;2014 年存栏量为64 221 只,出栏21 824 只,其存出栏量分别比2013 年增加146. 66% 和115. 40% ,创历史新高。
3 织金县黑山羊产业发展成效
3. 1 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
随着《动物防疫法》《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办法》的实施,标准化钢架结构暖棚式羊圈舍的推广使用,结合织金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新农村建设以及规模化养殖的发展,新建圈舍在规划选址、勘察设计、材料选择、通风透气、防寒保暖、降暑防潮、喂料饮水、消毒排污等方面都比老式圈舍有很大改进,规模养殖场还设有运动场、消毒池、消毒室、兽医窒、隔离观察室、羊粪堆放栏、无害化处理设施、饲草饲料加工贮藏等设施设备。
3. 2 规模化养殖逐渐增加
贵州黑山羊养殖模式已经由千家万户的分散养殖逐渐向规模化养殖转变。2014 年100 ~ 499 只的规模养殖达88 户,比2013 年增加62 户; 500 ~ 999 只5 户,比2013 年增加4 户; 1 000 只以上1 户。
3. 3 良种化程度显著提高
从2009 年开始,在县乡农牧部门的指导下,织金县开展了大规模的黑山羊选种选配和人工授精工作。将有生殖缺陷、矮小瘦弱、繁殖率不强、年龄偏大的个体及时淘汰和实行轮换种公羊制度,使黑山羊的生产性能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并利用产业化养羊项目和个人资金,先后从云南石林森农生态种羊场引进努比亚种公羊82 只、种母羊30 只,用2 只引进的种公羊和所有母羊在中寨乡习云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繁育种羊向全县推广,其余公羊投放在普翁乡长彬黑山羊养殖基地、板桥乡谊农黑山羊养殖场、中寨乡养殖场与贵州黑山羊母本进行级进杂交改良示范。杂交后代羔羊发育良好,表现出明显的杂种优势[3],杂交所产生的F1 代,平均初生重达3. 88 kg,60 日龄10. 37 kg,120 日龄18. 49 kg,比改良前( 平均初生重2. 48 kg,60 日龄6. 48 kg,120 日龄11. 09 kg) 分别提高56. 45% 、60. 03% 和66. 73% 。
3. 4 养殖效益日益凸显
近年来,无论是规模养殖场、养殖专业合作社( 养殖小区) 或散养户,都不同程度地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板桥乡兴发村张青友、陈志贤等42 户贫困户2012 年初引进黑山羊母羊284 只,截至2014 年底,存栏1 624 只,出售1 143 只,销售收入110 余万元,其中张国才、段传荣等16 户,通过发展养羊年增加收入3. 22 万~ 6. 53 万元,已摘掉了贫困帽子; 牛场镇垭垅村油菜氵中组村民李绍荣2007 年花300 元购黑山羊种母羊3 只,种公羊1 只,现存栏127 只,已出售216 只,销售收入154 200 元。
4 织金县发展黑山羊产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在黑山羊产业发展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资金投入严重不足。适宜黑山羊放牧养殖的区域多是海拔较高,人居稀少,交通闭塞的地方,收入较低的困难群体,普遍缺乏购买羊只、草料加工机械和俢圈建窖( 池) 的资金和信贷抵押担保能力; 国家产业化科技扶贫养羊项目要求在公路沿线“串珠子”、“连五角”,扶持散居困难群体养羊被视为是“撒胡椒面”。二是草畜配置不合理。在海拔1 600 m以上的高寒山区,天然草原、灌丛草场极为丰富,但投畜很少,草场普遍存在轻牧、零牧现象,导致生物资源的大量流失与浪费; 分布在1 600 m以下的广大农区草原,由于投畜过多,致使草原严重退化,水土流失加重,生态恶化,草与粮争地矛盾突出,投入成本大幅度增加,养殖效益低下。三是混群放养突出。以1 个村寨或1 个养殖场为基本放牧单位,白天将数十乃至数百上千只黑山羊统一放上山,夜间分别收关至养羊者圈舍,不分群,不补饲,不设产床,不对临产母羊进行圈养,由牧羊人带上竹箩垫料,随时准备把放牧时所产羔羊背回,有的甚至不对病羊进行隔离诊断和治疗。四是产品流通不畅。由于县内没有龙头企业牵动,没有肉羊交易市场,没有合法屠宰加工企业,养殖户了解市场价格动态信息不畅,销售渠道狭窄,出售肉羊选择机会少,羊贩子和个体屠宰商上门收购是当前交易的唯一渠道。
5 发展建议
5. 1 制订发展规划,引导健康消费
贵州黑山羊是养殖业中饲料投入成本最低的家畜。利用贵州黑山羊适应放牧、饲料食性广的天性,将天然草原、灌丛草场丰富的高寒山区发展贵州黑山羊放牧养殖作为打造高端食品、提升全民体质和山区人民拔掉穷根的重要产业纳入产业发展规划与重点扶持发展的产业,从政策层面赢得主动和先机,加大高端食品的宣传与推介力度,转变消费观念,引导消费者追求健康消费,提升高端食品的知名度、影响力和销售价格,推动贵州黑山羊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5.2合理分群饲养,加大黑山羊本品种选育和引种改良力度
大量生产实践证明,在自然交配情况下,公母比例一般为1∶( 20 ~ 30) ,适度养殖规模为80 ~ 100 只,专业大户为160 ~ 200 只。由于种羊和羔羊的生产目的不同,对饲草饲料质量和饲养管理条件就有着不同的要求,二者混养容易造成羔羊营养缺乏,使育肥期延长,进而增加饲养成本。因此,应将种羊和断奶羔羊分群饲养[4]。同村寨不同农户的羊群应当分开放牧。对临产母羊实行单独圈养并设产床和进行适当补饲。采取科学接育羔措施,保证新生羔羊在产后1 h内吃足初乳,开展羔羊的早期补饲、锻炼和适时断奶。加强产后母羊的补饲管理。积极推广人工授精和胚胎移植技术,避免近亲交配,加大努比亚种羊的引种改良和黑山羊的选种选配力度,着手引进波尔山羊种公羊与努比亚种羊、黑山羊母本进行二元、三元和级进杂交改良,筛选出杂交优势较为突出的杂交组合。
5. 3 加强技术培训,强化指导服务
做好培训和指导工作。一是通过请农牧( 草原)专家、高校老师和养殖能手对项目实施人员、村级动物防疫员、规模养殖场主和专业合作社( 养殖小区)负责人( 技术工人) 等进行课堂系统培训或生产现场培训; 二是选拔具有一定文化的青壮年人员参加省、市每年举办的种草养羊培训班学习或安排到有养殖经验的规模养殖场进行7 ~ 10 d的养殖技术学习; 三是通过印发资料、办墙报、召开群众会、以场带户、聘请养殖场技术人员等方式宣传养殖知识; 四是选派技术人员驻村( 场) 、蹲点办样板,对养殖户进行零距离指导服务; 五是组建专家技术服务队伍,落实责任,划片包干指导。
5. 4 以预防为主,严控疫病发生
要抓好县、乡、村三级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千方百计提高村级动物防疫员的业务素质和劳动报酬,对口蹄疫、羊痘、羊梭菌病和支原体肺炎( 传染性胸膜肺炎) 的免疫注射密度要达到100% ,每月至少对羊舍、用具和周围环境进行1 次严格消毒,2 ~ 3 个月驱虫1 次,4 ~ 6 个月药浴1 次,将清扫出的粪便送入沼气池利用或送到指定地点集中堆积发酵7 ~ 15 d后再运至农田或林草地利用。对病羊进行隔离诊断和治疗,将死羊及其污染物进行焚烧或深埋处理,对病死羊污染的小环境进行彻底消毒,严控疫病发生。
5. 5 培育和依靠龙头企业,拓展肉羊产业发展空间
一要因地制宜,利用高寒山区大量的零价或廉价闲置空地和丰富的草地资源,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多渠道筹集资金,建立和完善政策扶持及资金投入长效机制,培育和引进一批具有一定规模与竞争优势的龙头企业参与产业化经营,从养殖—屠宰—精深加工—运输—销售—消费等各个环节牵动黑山羊产业的发展; 二要建立和培育一批肉羊交易市场,建立健全交易市场各项规章制度,为养羊户、购羊商提供便利和支持; 三要引导一批技术创新能力强、产业关联度大、辐射带动作用强,有参与国际竞争潜力的肉羊产品加工和物流企业,通过“公司+ 农户”、“公司+ 合作组织+ 农户”等模式,开展羊肉产品“农超对接”项目服务[5]; 四要在加速羊产业化进程上,依靠市场这个有效的载体,架起生产与市场之间的桥梁,实现养羊效益刺激产业化发展。发挥现有羊贩作用,积极鼓励和扶持规模养殖场、养殖协会、合作社进入产流通领域,参与流通[6],拓展产品销售渠道。
5. 6创新产业发展扶持机制,助推山区民众拔掉穷根
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解决山区农牧民收入偏低的问题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利用中央财政扶持贵州发展“千万只肉羊”工程的项目资金,创新投入机制,改变目前路边花、垒大户或变相垒大户、整村推进的投入形式和资金的无偿购羊办法,将投入重点向高寒山区、深石山区的困难群体倾斜,消除困难群体的等靠和依赖思想,竭力开启他们心灵深处思变求富的动力开关,采取以奖代补、购羊奖励、差额补贴、贷款贴息、保险、引进( 轮换) 种公羊、修圈、建窖( 池) 、种草、购机补贴等方式投入。加强项目实施监管和后续跟踪督察审计工作,对恶意套取项目资金、借( 租) 羊应付验收、谎( 虚) 报实施内容、逃避检查、冒名顶替、扰乱项目正常实施秩序的害群之马予以坚决打击。恢复项目扶持资金真正用于贫困群体的本来面目,发挥资金对困难群体的支垫和拉动作用。充分调动困难群体利用劳动力优势、饲草资源优势发展黑山羊产业的积极性。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和争取帮扶,整合有关部门资金、人力、技术,向大山深处发起扶贫总攻坚,让高寒山区困难群众依靠丰富的大山资源,“靠山吃山”,发展贵州黑山羊养殖,打造高端食品,彻底铲除深植于“云雾山中”的困苦穷根,确保山区全体民众到2020 年与全国人民同步进入小康社会。
参考文献
[1]郭太雷.织金县灌丛草场利用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19):290-291.
[2]周礼伦.毕节市饲草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对策[J].当代畜牧,2014(14):95-96.
[3]柯丽白,刘宜勇.伊犁州直养羊业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草食家畜,2013(3):29-32.
[4]宋德荣,彭华,周大荣,等.贵州黑山羊高效养殖技术与应用效果[J].中国畜禽种业,2009(5):48-51.
[5]张鹏,王永.我国肉羊产业发展的前景、问题及对策[J].中国畜牧杂志,2011,47(10):15-18.
贵州织金洞宣传口号 第2篇
贵州织金洞宣传口号1
1、织金悦天下,仙洞藏古今。作者:张家全(云南)
2、一洞藏天地,万象汇织金。作者:张福银(山东)
3、旅游欲启动,先去织金洞!作者:周顺平(贵州)
4、天上瑶池宫,人间织金洞。作者:胡德文(广东)
5、贵州织金洞,石头也多情。作者:张中华(河北)
6、世界地质公园,生态溶洞画卷。作者:朱欢(内蒙古)
7、巡遍天下洞,醉美织金洞。作者:肖云兰(湖南)
8、世界之洞,洞知世界。作者:蒋重江
9、境藏天下,洞鉴古今。作者:杨洋
10、人间天堂梦,最美织金洞。作者:张明光
11、雄厚高原魂,梦幻织金洞。作者:张彩霞
12、梦幻洞中天,沉淀亿万年。作者:付松
13、织锦瑶池三千颂,唯有人间织金洞。作者:彭世明
14、秀山奇峡藏仙洞,梦幻天宫落织金。作者:曾凡勇
15、五洲观览织金洞,古韵神彩高原魂。作者:安文秀
16、世外桃源出画卷,人间奇洞出织金。作者:彭甜甜
17、生气喀斯特,锦绣织金洞。作者:陈琳
18、织金美如画,洞天醉天下。作者:徐景良
19、夏凉冬暖织金洞,美轮美奂胜天宫。作者:彭万顶
20、洞天福地,美织金。作者:织金洞景区选送
贵州织金洞宣传口号2
1、境藏天下,洞鉴古今
2、人间天堂梦·最美织金洞
3、世界地质奇宫,中国绝美溶洞
4、别有仙境甲天下,织金溶洞誉中华!
5、地下艺术宫殿,世界地质公园
6、地球的小秘境,天下的大奇观。
7、高原地质奇观,世界溶洞瑰宝
8、浓缩天地精华,缔造溶洞神话。
9、品地质文化,览洞天奇观
10、黔地多灵秀,织金藏洞天
11、千年人文古韵,一洞水月风情
12、如梦如幻岩溶世界,亦惊亦奇科普之旅。
13、世外桃源出画卷,人间奇洞出织金
14、世界之洞,洞之世界
15、世界地质公园,天下溶洞奇观
16、赏人间仙境,品洞中乾坤
17、诗画山水藏地下,古今妙绝汇织金
18、神奇美景甲天下,千姿百态独一家
19、三山五岳奇胜景,尽现织金一洞中
20、天工赐神韵,一洞秀古今。
21、天上瑶池境,人间织金洞。
22、游人入织,洞悉天下
23、游人如“织”,“金”彩纷呈,别有“洞”天!
24、岩溶博物馆,地质大观园
25、钟灵造化亿万年织金洞外无洞天
26、醉游天宫幻境,尽览溶洞奇观。
27、中国溶洞瑰宝,世界地质奇观。
贵州织金县 第3篇
1.1 地层及岩性
矿区属扬子地层区上扬子地层分区, 出露地层有震旦-寒武系、泥盆系中上统、石炭系、二叠系中上统、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第四系;缺失奥陶系、志留系。含矿地层为二叠系上统龙潭组, 其上覆地层为二叠系上统长兴组、大隆组, 下伏地层为二叠系中统茅口组, 具体分述如下:
长兴组:硅质团块灰岩及生物屑灰岩, 厚7m-38m。
大隆组:为灰、褐黑色薄至中厚层状硅质岩及玻屑凝灰岩, 厚0-6m。
龙潭组:灰、深灰色泥岩、页岩、粉砂岩、燧石灰岩夹煤2-10层, 底部含黄铁矿, 厚0-320m, 为本区硫铁矿赋矿层位, 根据岩性分为三段:
第三段 (P313) :灰一深灰色薄一中厚层细砂岩、粉砂岩、灰岩、泥岩和煤层组成。含煤 (线) 10余层, 有可采煤1-3层, 该段厚65m~80m。
第二段 (P312) :灰、灰绿色、深灰色薄一中厚层黏土岩夹钙质粉砂岩及煤 (线) 组成, 含煤10余层, 有可采煤1-3层, 该段原110m-120m。
第一段 (P311) :灰、深灰色薄一中厚层黏土岩、钙质粉砂岩及煤 (线) 组成。含煤 (线) 10余层, 有可采煤1—4层。该段厚80m-90m。
1.2 构造
矿区位于上扬子陆块南部被动边缘褶冲带织金宽缓褶皱区织金—凤凰山向斜的北西翼。区内主体为一单斜构造、倾向北西, 一般倾角多在45°。由于区内断裂较发育, 地层多见小的褶曲, 倾角变化多在35°-55°。区内见断层三条 (F1、F2、F3) , 走向均为北东南西向, 简述如下:
F1断层:走向北东约25°, 与地层走向一致, 断层沿走向多在龙潭组第一段 (P311) 地层中, 性质不明, 断距<50m。
F2断层:走向北东约45°, 倾向北西, 倾角70°-80°。断层南东盘为茅口灰岩, 北西盘为龙潭煤系, 北西盘下隆, 断距>100m。普查区内地表硫铁矿露头下部被F1断层切割, 厚度不全。
F3断层:走向北东约60°。断层在普查区北东端, 两盘地层均为栖霞组地层;向南西端延长断层南东盘为茅口组地层, 北西盘地层为龙潭组地层 (切割) , 断距南西端大, 向北东延长逐渐减少。F3断层在南西端切割硫铁矿层及龙潭组第一段上部地层, 预测断距约在100m左右。
1.3 矿体及矿石特征
硫铁矿产于龙潭组底部黏土岩中, 矿层层位稳定 (厚2.8m-3.5m) , 硫铁矿多呈星散状、结核状、团块状、似层状产出;全硫平均品位多在15%-18%。根据多处矿层揭露, 硫铁矿层稳定, 厚2.80m-3.50m。
硫铁矿矿石为煤系沉积型黄铁矿矿石, 呈浅灰色、灰白色。矿石矿物为黄铁矿, 呈金黄色, 粒状, 粒径大小悬殊, 在0.5mm-2mm之间, 多呈粒径1cm-5cm的集合体产出, 少数呈星散状产出, 含量25%-40%, 具不等粒半自形-自形粒状结构, 黄铁矿矿石结构主要为晶粒, 聚晶及隐晶质结构, 次为鲕粒结构, 少量为球粒状结构。构造以块状构造为主, 次为纹层构造。
1.4 沉积环境
该硫铁矿位于滨太平洋成矿域扬子成矿省上扬子中东部磷铝土矿硫铁矿成矿带, 该成矿区带以滨浅海沉积矿为主, 如磷、煤、硫铁矿、铝土矿等。
由于东吴运动抬升作用, 结束中二叠世茅口期碳酸盐开阔台地沉积充填, 使之随后遭受不同程度的剥蚀, 形成典型的古喀斯特地貌 (古风化壳) , 局部地段保留泻湖沉积;中二叠晚期-晚二叠早期, 陆相峨眉山玄武岩喷发活动结束;到晚二叠世龙潭期海水由东南入侵, 区内进入滨浅海相碎屑岩沉积。
就贵州龙潭早期而言, 由西向东大致可分为淡水湖泊相、滨浅海潮坪细碎屑岩-沼泽化泻湖相、滨浅海潮坪-沼泽化泻湖相、深水槽盆相四个相区。
矿区位于滨海潮坪-沼泽化泻湖沉积:岩性主要由深灰、灰绿色砂质黏土岩、粉砂质泥岩夹粘土质硅质岩、富含炭质及星散状黄铁矿等。含有植物化石及其碎片、腕足类、双壳类等, 具有沼泽化泻湖的特征。
按岩石成分、结构及构造类型可分为滨海潮坪含黄铁矿黏土岩-沼泽化泻湖相带 (LTF) , 为硫铁矿主要含矿岩相。因此, 本类型矿床应属滨—浅海盆地中形成的火山—沉积矿床。
2 成矿模式及找矿前景分析
2.1 成矿机理
东吴运动使本区西北部抬升为陆, 茅口组灰岩遭受了较长期的风化夷平, 形成了古岩溶地貌, 并出现了少量植被。
据相关分析 (《川南地区晚二叠世硫铁矿矿床成因初探》1991年四川地质学报第11卷第4期, 四川省地矿局202队卓君贤) , 晚二叠世早期地壳缓慢沉降, 海水从南东方向浸入, 在川、滇、黔地区形成闭塞海湾一泻湖环境。地壳活动频繁, 伴随有大规模的火山活动, 主要表现为玄武岩的溢流式多中心喷发。使川、滇、黔地区峨眉山玄武岩广布。其厚度由西往东、由南往北减薄。多期次的玄武岩喷发, 从西南方向带入大量的火山物质, 主要是高温熔岩流及固态、半固态的火山角砾、火山灰以及少量的玻屑, 使海水温度急剧升高.因当时的海水深度不大, 又是泻湖环境, 海水对流不畅、温度不易散失, 按等厚的熔岩流只需2km宽进入水体, 经计算即可使30km范围内的海水, 由正常的15°左右升高至80°左右。
早期喷发的气态物质以HCI、HF为主, 之后随着温度的降低转以H2S、SO3为主, 至火山喷发的最后阶段则以CO2为主, 由于大量的H2S、HCI、HF、SO3气体直接或是经酸雨等形式进入海水中, 使海水成为强酸性的热海水。由于强酸性热海水的渗滤作用, 使大量孔隙度高的火山碎屑, 被分解改造成无碱或贫碱的高岭石类矿物及少量铝土矿物, 其中的钛铁矿、榍石分解成白钛石, 大量铁质被溶解生成Fe2O3。按本区玄武岩中Fe2O3平均含量11.95%计, 溶解后与经高岭石化之相同重量的次火山物质一起, 其中的Fe可生成含硫9.93%的黄铁矿黏土岩。再加上部分熔岩被溶解的铁, 其铁质来源是极其丰富的。
由于大量缺氧的熔岩流及火山热液进入水体, 则会局部地减少海水中的氧, 降低海水Eh值而成强还原环境。大量火山物质被分解和Fe SO3形成的胶体在强还原环境下与H2S作用, 形成细晶黄铁矿、胶黄铁矿及少量白铁矿, 以浸染状、结核状的形式分布于高岭石软泥中。这之中由于地壳运动, 在底矿、腰矿沉积后曾有一个短暂的暴露, 使硫铁矿层产生各种干裂收缩纹, 在成岩期沿着干裂纹重新形成各种树枝状、条带状、脉状、团块状等多姿多彩的构造。随即地壳再次沉降又沉积了以浸染状为主的棚矿。
玄武岩喷发末期, 气体成分的改变 (主要为CO2) , 再加之海水中大量的硫已消耗尽, 海水温度亦逐渐变低, 海水的Eh值已从强还原向弱还原过渡而利于FcCO3的沉积, 在硫铁矿层顶板中形成含较多球粒状、细晶状菱铁矿黏土岩。继后, 由于泻湖的淤塞变浅而逐渐沼泽化, 出现了A煤层的底板根土岩, 从而结束了该类型硫铁矿的成矿期。
2.2 矿床成矿模式
根据对成矿地质背景分析, 本区硫铁矿严格受地层层位控制, 晚二叠世硫铁矿的成矿物质 (硫、铁) 主要来源于与玄武岩有关的火山物质, 在泻湖环境下以胶体化学沉识, 成岩期后生改造成矿、具有火山-沉积矿床的基本特点, 应属火山-沉积矿床成矿模式, 成矿类型属滨-浅海盆地中形成的叙永式沉积型硫铁矿床。
2.3 找矿方向及标志
(1) 地层标志:该区硫铁矿赋存于二叠系龙潭组底部地层中, 有龙潭组地层就有找到硫铁矿层的可能, 因此, 地层标志为该区硫铁矿找矿的间接找矿标志。
(2) 岩性组合:硫铁矿产于茅口组顶部龙潭组底部黏土岩中, 因此茅口组顶部不整合面之上黏土岩为硫铁矿重要找矿标志。
(3) 矿层露头:矿层露头为该区硫铁矿找寻的直接找矿标志, 追索矿层露头尤为重要。
2.4 找矿前景分析
根据上述分析, 该区硫铁矿为滨浅海叙永式沉积型硫铁矿, 成矿条件良好, 矿体厚度、品位稳定, 矿体连续, 只要找到其地层及岩性组合标志一般都会找到硫铁矿, 找矿潜力较大。
3 结论
(1) 由于该区硫铁矿赋存于二叠系龙潭组底部地层中, 只要有龙潭组地层就有找到硫铁矿层的可能, 因此, 地层标志为该区硫铁矿找矿的间接找矿标志。
(2) 矿区断层对硫铁矿成矿没有影响, 但对矿层分布有一定控制和影响。
(3) 本区硫铁矿严格受地层层位控制, 晚二叠世硫铁矿的成矿物质 (硫、铁) 主要来源于与玄武岩有关的火山物质, 在泻湖环境下以胶体化学沉识, 并经成岩期后生改造成矿、具有火山一沉积矿床的基本特点, 应属火山一沉积矿床成矿模式, 成矿类型属滨—浅海盆地中形成的叙永式沉积型硫铁矿床。
(4) 该区硫铁矿为滨浅海叙永式沉积型硫铁矿, 成矿条件良好, 矿体厚度、品位稳定, 矿体连续, 找矿潜力较大。
参考文献
[1]张慧, 等.2012年贵州省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项目《贵州省叙永式沉积型硫铁矿黔西北预测工作区建造构造图说明书》[R].贵州省地质调查院.
[2]卓君贤.川南地区晚二叠世硫铁矿矿床成因初探[J].四川地质学报, 1991, 11 (4) .
[3]程军, 等.重庆市含煤地层叙永式硫铁矿含矿特征及控矿建造研究[J].煤炭技术, 2011, 30 (11) .
[4]刘平.贵州矿产与峨眉地幔柱演化阶段的成因联系探讨[J].贵州地质, 2010, 27 (1) .
贵州织金洞导游词 第4篇
迎宾厅:长200余米、宽50余米、高80余米。因洞口有阳光射入,厅内长满苔藓。岩溶堆积物形如巨狮、如玉蟾、如松树,顶部一侧有直径10余米的天窗,阳光可直射洞底。天窗边沿有水珠成串滴落,在阳光照耀下如挂万千金线、如撒万千金钱,名“圆光一洞天”,又名“落钱洞”。厅旁又有一个小厅,小厅中有一棵10余米高的钟乳石,形状如原子弹爆炸后冉冉升起的蘑菇云,名“蘑菇厅”。小厅内还有直径4米的圆水塘,站在塘边可以观赏石笋和天窗的倒影,名为“影泉”。
讲经堂:长200米、宽50米。因岩溶堆积物形如罗汉说法讲经而得名。中间有一个面积300平方米的水潭,被钟乳石一分为二,名“日月潭”,是洞底最低处。潭中有一石笋高20米,底围直径10余米,形状如三层宝塔,塔顶坐一佛,如聚神讲经状。塔东侧的半圆形石台上,众多罗汉齐集倾听,有的手捧经卷、有的托腮深思、有的问询于邻、有的低头默想,神态各异。洞壁有色彩齐备的天然壁画,呈现出山峦、林海和田野等景象。潭北为陡坡,石径盘旋而上,伸手可触及顶棚,名“摩天岭”。左侧有九棵石柱毗邻成排,形如蟠龙从洞底直撑顶棚,名为“九龙撑天”,是全洞洞顶最矮处。
塔林洞:面积1.6万多平方米,有岩溶堆积塔100余座。塔体呈金黄色,灯光之下熔增生辉,故又名“金塔城”。塔身最高的30余米、底部直径20米。群塔将景区分为11个小厅,其间遍布石笋、石柱、钟旗,形态各异,景象万千。“蘑菇潭”水清如镜,潭水中有无数石蘑菇,影随波动,潭前石花成片;“石鼓”面平而中空,水滴鼓上叮咚有声;“塔林厅”内有相对生长的两株石松,一株呈黑褐色,高5米,酷似针叶的钟乳石聚成片状凝结在主干上,下大上小,呈塔形,另一株高20米,层层叶面上如覆白雪,叶背却呈黑色,名“雪压青松”。
万寿宫:宫内远古时顶棚塌落的巨石堆积如山,称为“万寿山”。山上盖满岩溶堆积物,有的形成珍奇的“穴罐”,有圆形、有椭圆形;穴罐旁边是“鸡血石”,其色晶莹诽红,酷似孔雀开屏。有的呈寿星状,高10米一20米。洞顶和厅壁由黄、白、红、蓝和褐色交织,构成美丽的图案。
望山湖:长170米、宽40米。这里是洞中枢纽,可通往各大景区。湖边钟乳石呈黑色,其中最大的一棵高10米,形状如铁树,树身布满黑色石珠,上端右侧呈白色,如雪花覆盖,名“铁树开花”。湖的东北岸是一壁陡峭斜坡,从此路分两条:一条沿18盘绕27拐登441级石梯进“南天门”、入“灵霄殿”;另一条登422级石梯进“北天门”、入“广寒宫”。立于湖边仰望南天门,但见雾霭飘渺,幽幻莫测。
江南泽国:长1.1公里、宽50米,分为“漫谷长廊”、“北海陇”、“宴会大厅”、“江南泽国”四个部分。漫谷长廊的洞壁上钟乳石奇异多彩;宴会大厅的面积1万多平方米,洞体宽阔,洞内平坦干燥,是游览途中理想的休息进餐和活动场所;北海陇数条形似游龙的边石坝婉蜒伸展,钟乳石林立,中间有一深潭,潭中有九根石笋,名“清潭九笋”;江南,泽国有流水、湖泊、水塘,相互错落有致,流水潺潺,尤令游人舒心。
雪香宫:又名水晶宫。长300米、宽50米,岩溶堆积物如茫茫白雪,冰柱四立,玉帷高挂,俨然一派北国风光。其间有20多块谷针田、梅花田;有20多个大小不等的石盾;有数十面红色透明的钟旗,叩之声如钟磐;有数十个小潭,潭水倒映冰柱雪山,观者无不称奇;有100余株石竹形成的“竹苑”如竹簧密条,倍增生气;有无数“卷曲石洞”布满在20米高的顶棚上和洞壁间,卷曲石晶莹透亮、中空含水、弯曲横生,甚至向上生长,观者无不叫绝。
灵霄殿:洞中最美景区之一。高40米,面积5000多平方米。两壁垂下百尺石帘,五彩斑澜,俨然如天宫宝殿的推幕。殿内的钟乳石洁白无理,如华表、如玉塔、如仙鹤、如神女、如玉兔、如银耳,应有尽有。正中有一棵石柱拔地而起,直抵顶棚,名“擎天柱”。柱后有一个面积20平方米的水池,石莲漂浮水面,名“瑶池”。
广寒宫:洞中规模最大景区之一,长400余米、宽100余米、高70余米,面积5万多平方米。宫内群山耸列、陡峭险峻。山峰之间为开阔平地,地下湖泊横陈其间。有高60余米的“桫椤树”,树上长满成千上万朵石灵芝;有17米高的“霸王盔”,酷似古代武士的头盔;有50米高的石佛,巍然屹立似如来佛祖;有17米高的“银雨树”,亭亭玉立,洁白发光。
十万大山:洞内最宏大景区。面积7万多平方米,最宽处175米,最高处150米。洞内地势起伏,石峰耸立,如重峦叠嶂。其中有数座金色塔山屹立,山间云雾缭绕,趣味良多。还有螺旋状的高大石柱“螺旋树”,供观者品玩。此一景区中的“金鸡独立”被称道为全洞的标志。
洞内还有“珍珠厅”,石珍珠晶莹闪光;有古溶洞河道遗迹,游人可尽兴赏玩。
贵州织金洞导游词篇二织金洞[1]地处乌江源流之一的六冲河南岸,属于高位旱溶洞。洞中遍布石笋、石柱、石芽、钟旗等四十多种堆积物,形成千姿百态的岩溶景观。洞道纵横交错,石峰四布,流水、间歇水塘、地下湖错置其间。被誉为“岩溶瑰宝”、“溶洞奇观”。
织金洞之所以被人们称为“溶洞之王”在于它在世界溶洞中具有多项世界之最。如整个洞已开发部分就达35万平方米;洞内堆积物的多品类、高品位为世间少有;洞厅的最高、最宽跨度属于至极;神奇的银雨树,精巧的卷曲石举世罕见。最大的景物是金塔宫内的塔林世界,在1.6万平方米的洞厅内,耸立着100多座金塔银塔,而且隔成11个厅堂。金塔银塔之间,石笋、石藤、石幔、石帏、钟旗、石鼓、石柱遍布,与塔群遥相呼应。
洞内空间开阔,岩质复杂拥有40多种岩溶堆积形态,包括世界溶洞中主要的形态类别,被称为“岩溶博物馆”。洞外还有布依、苗、彝等少数民族村寨。谷牧的“此景闻说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游。”中国作家协会副会长冯牧有诗曰:“黄山归来不看岳,织金洞外无洞天。琅嬛胜地瑶池境,始信天宫在人间。”二牧之词被认为是绝唱。
根据不同的景观和特点,分为迎宾厅、讲经堂、雪香宫、寿星宫、广寒宫、灵霄殿、十万大山、塔林洞、金鼠宫、望山湖、水乡泽国等景区,有47个厅堂、150多个景点。洞内有各种奇形怪状的石柱、石幔、石花等,组成奇特景观,身临其境如进入神话中的奇幻世界。
最大的洞厅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每座厅堂都有琳琅满目的钟乳石,大的有数十丈,小的如嫩竹笋,千姿百态。还有玲珑剔透、洁如冰花的卷曲石。霸王盔、玉玲珑、双鱼赴广寒、水母石、碧眼金鼠等景观,形态逼真,五彩缤纷。特别是那高17米的“银雨树”,挺拔秀丽,亭亭玉立于白玉盘中,人人赞叹。织金洞不仅有很高的旅游、美学价值,而且对于研究中国的古地理、古气象学等都有极高的科学价值。
九四年唯一代表亚洲加入国际洞穴旅游协会,与黄果树、龙宫、红枫湖三个国家级景区形成了贵州西部旅游黄金环线。
织金洞已开发的洞厅47个,洞厅最宽处173米,一般高50—60米,最高达150米。洞内地形复杂,有迎宾厅、万寿宫等10个景点、40多种岩溶形态,有“岩溶博物馆”之称。
规模宏大,形态万千,色彩纷呈,是织金洞景观的显著特色。察洞内长度达12.1公里,相对高差150多米,已勘最宽跨度175米,一般宽高在60米一100米,总面积达70多万平方米,堆积物平均高度为40米左右,最高的达70米,囊括了全世界溶洞堆积物类别的40多种堆积形态,呈现出万干气象,无限风光,雄伟壮观的“地下塔林”、虚无缥缈的“铁山云雾”、一望无涯的“寂静群山”、磅礴而下的“百尺垂帘”、深奥无穷的“广寒宫”、神秘莫测的“灵霄殿”、豪迈挺拔的“银雨树”、纤细玲成的“卷曲石”、栩栩如生的“普贤骑象”、“婆媳情深”……一幅幅大画卷,一处处小场景,令人心魄震惊,叹为观止。据专家考察比较,织金洞规模体量、形态类别、景观效果都比誉冠全球的法国和南斯拉夫的溶洞更为宏大、齐全、美观。
瑰丽多姿的喀斯特地貌风光,把织金洞映衬得气势恢宏。在织金洞地表周围约5平方公里范围内分布有典型的罗圈盆、天生桥、天窗谷、伏流及峡谷等,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科研价值,被国际知名的地貌学家威廉姆称为“世界第一流的喀斯特景观”。
洞外有地面岩溶、峡谷、溪流、瀑布等自然景观与布依、苗、彝族村寨。整个风景名胜区面积450平方公里,除织金洞景区外有织金古城、裸结河峡谷、洪家渡景区。织金城建于公元1382年,三面环山,一水贯城,城内有71处清泉,庵堂寺庙50余处,有结构奇特的财神庙、洞庙结合的保安寺等。
2009年织金洞风景名胜区成功升级为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
贵州织金洞导游词篇三中国是“洞穴之国”,有着成千上万个洞穴;已开发的有41个,其中梦幻织金洞最为美丽。
梦幻织金洞位于贵州省毕节地区的乌江旁,在三岔河与六冲河之间,气候潮湿、凉爽。
织金洞全长12.1公里,有四层共五个支洞,每个支洞中还有五至七个小洞。总面积约70万平方米,比天安门广场还要大出44万平方米。这五个支洞中属“十万大山”洞最大,其面积相当于10个足球场!宏伟壮观便成了织金洞的最大特点。
织金洞的另一个特点就是颜色鲜艳。洞内的“珊瑚瑶池”、“石柱”,五颜六色,而且形态各异。再加上洞中湿度较大,有的地方有刺鼻的气体,有时在人的眼前就会出现幻觉,因此得名“梦幻织金洞”。
织金洞中还有两件奇物:“霸王盔”和“银雨树”。巧妙的是,这两件奇物都位于“广寒宫”中。“广寒宫”的面积为5万平方米,其中有许多石笋、石柱,可这些都是与两件奇物无法相比的。
“霸王盔”是一种特殊的帽状石笋,十分坚固,因其外表像一顶战争时用的头盔而得名,它有30多米高,5米宽,可谓是“石笋之最”。
“银雨树”则是钟乳石,高5.6米,看似一棵用石片一层层累成的小树,表面呈淡黄色。据推算,“银雨树”还需要15万年来完成生长。
那么这个美丽的洞穴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据考古学家调查,120万年以前,这里还是一块平地。但是有一天,地壳发生了变化,乌江水流的一部分流到了现在织金洞的位置并开始冲刷、腐蚀这里。95万年后,地壳又开始发生变化,水不再涌到这里。又过了100年左右,洞内大部分水已经干涸,并开始逐渐变成现在的样子。又过了几十年,一群野猪跑到了这里,在洞内生活、繁殖,并产生了“石洞野猪”这个种群。约2万年后,气候变得潮湿,“石洞野猪”不再适应当时的气候并灭绝了,但他们的角、牙等却给人类留下了很有价值的财富。
贵州织金县 第5篇
1 贵州省矿区规划及其水文地质特点
1. 1 矿区规划特点
贵州省在长达10 多亿年的地质历史时期,经历多次造山运动,形成复杂的构造形迹,地下断层带比较多,煤层连续性较差,规划矿区内的井田分布较为分散,各自独立。以织纳矿区织金区为例( 图1) ,矿区规划矿井17 个,开采井田总面积511. 6 km2,占矿区总面积的29. 6% ,矿井分布较为分散。
1. 2 矿区水文地质特点
贵州省处于西部特提斯构造域和东部濒太平洋构造域的交接地带,沉积地层发育齐全,自中元古界至第四系均有出露,其中碳酸盐岩最为发育。特殊的地质条件为贵州岩溶地貌发育奠定了物质基础,省内岩溶区广布,岩溶面积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73. 55%[1],岩溶地下水资源量占全省地下水资源量的80. 5%[2],地貌类型复杂,地表切割强烈,地表崎岖。在该地区,暗河( 管道) 类岩溶形态比国内其他岩溶地区较为多见。暗河( 管道) 类型的岩溶发育极不均一,岩溶水在暗河( 管道) 中的运动具有管渠水运动的性质,而在暗河( 或管道) 两侧往往无水或含水微弱; 各暗河自成独立体系,暗河之间以及暗河与周围含水层间的水力联系很弱; 在地表常常可追索到暗河的源头( 地表水或落水洞) 及出口( 岩溶大泉)[3],也有极少数暗河潜入地下后未出露地表而进入地下水循环系统。另外,全省地处珠江和长江上游地段,加之地势高差大,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土层浅薄[1],石漠化现象较为普遍。
以织纳矿区织金区为例,矿区内主要出露地层自下而上为二叠系中统茅口组( P2m) 、上统峨嵋山玄武岩组( P3β) 、龙潭组( P3l) 和长兴- 大隆组( P3c+ d) ,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 T1f) / 夜郎组( T1y) 和永宁镇组( T1yn) ,第四系( Q) 。区域含水层主要有茅口组岩溶水、龙潭组基岩裂隙水、长兴- 大隆组岩溶裂隙水、飞仙关组二段及四段/夜郎组玉龙山段岩溶水、永宁镇组岩溶水,各含水层间均有隔水层存在。
受地质构造、岩性、气候及溶蚀等因素的控制,矿区范围内地下溶洞、暗河发育强烈,地表泉点分布广泛,地下水与地表水联系密切,转化频繁。在岩溶较为发育的区域,大气降水、地表水体极易沿裂隙、节理进入地下水中,特别是在峰丛地形区域,漏斗、落水洞、溶洞较为发育,地表水在此地带往往变为伏流,地表水体转化为地下水。在侵蚀基准面、隔水岩层分布区及非岩溶分布区,地下水流动受到阻碍,在各级侵蚀面上以泉或暗河的形式流出,转化为地表水体,沿着地表向下游排泄。矿区地表河流分布广泛,地下水在矿区中部沿一级地表分水岭分别向南西、北东径流,最终以地表河流、暗河、泉形式汇集分别进入南部的三岔河、北部的六冲河。六冲河和三岔河均处于强烈的下切阶段,其发育受构造骨架、大断裂带及岩性控制,成为矿区地下水排泄区。
经地质勘探查明,矿区内主要暗河29 条,长度2 ~ 83 km不等,流量枯水期9. 87 ~ 550 L / s、平水期20 ~ 6 640 L / s,埋深小于50 m的1 条、50 ~ 100 m的14 条、100 ~ 1 000 m的4 条、大于1 000 m的2 条、未查明的8 条,分布地层有茅口组( P2m) 、飞仙关组( T1f) / 夜郎组( T1y) 和永宁镇组( T1yn) 。区内出露泉点众多,以矿区内肥田矿为例,井田面积49. 2 km2,占矿区总面积的2. 85% ,出露泉点共140 个。
矿区地下水与地表水联系密切,转化频繁,地下水水文地质单元划分基本与地表水流域划分一致。从宏观角度来讲,矿区南北两个区域分别属于三岔河汇水型水文地质单元、六冲河汇水型水文地质单元,其分水岭位于矿区中部,具体位置见图1。但由于规划矿井不完全连续分布,矿区局部又各有其构造特点,从微观角度来讲,规划的各矿井又具有小范围各自独立的水文地质单元,且小范围水文地质单元中基岩裂隙水和碳酸盐岩岩溶水各自的系统范围划分也有差异。
2 矿区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特点及方法重点
矿区煤炭开发产生污废水( 生活污水、矿井水)均进行处理,且达标排放会先进入地表水,经地表水自净后再进入暗河或落水洞,对地下水水质影响很小; 煤炭开发产生堆存的固废主要是煤矸石,根据实际试验,煤矸石基本都属于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按照GB 18599—2001《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要求,矸石堆放场不允许选在溶洞区上,且在实际生产中,不仅一般不会选在主要的岩溶含水层上,且多数会选在非岩溶地层,堆存场地基础均有一定的抗渗性,矸石淋溶水对地下水水质影响很小,故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一般不会成为矿区规划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
根据HJ 463—2009《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煤炭工业矿区总体规划》,矿区规划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主要针对矿区煤炭开采含水层破坏导致对区域水资源可能造成的影响,以及由此引发的对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环境的影响[4],最终关注点聚焦在对生态用水及居民用水的影响。矿区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内容一般包括导水裂隙带高度预测、影响半径预测、受影响水资源量预测,评价内容一般涉及对生态用水的影响、对居民用水( 主要为泉水) 的影响,由于贵州矿区的独特性,还会涉及到对地下暗河的影响等,下文结合贵州省矿区规划及其水文地质特点对上述六项内容进行分析。
2. 1 导水裂隙带高度计算
煤炭开采对上覆含水层影响的关键因素是导水裂隙带高度,在保证其高度小于煤层顶板到富水岩层底界面高度的情况下,方能确保不对含水层产生影响,使其水源不漏失,也确保了采煤工作的安全进行。导水裂隙带计算公式采用《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 以下简称“三下采煤规程”) 附录六的推荐公式,在实际工作中出于保守考虑,防水安全煤岩柱垂高取导水裂隙带高度与保护层厚度之和。
以织纳矿区织金区为例,矿区煤层倾角一般在6 ~ 52° ( α < 55°) ,煤层顶板岩性为软弱~ 坚硬,矿区局部各有其构造特点,各井田煤层情况存在差异,矿区内处于不同区域的典型井田煤层具体情况见表1。
注: “/”表示井田内该煤层缺失或不可采。
由表1 可见,各井田煤层情况存在差异,导水裂隙带高度计算不能只采用矿区地质报告中的煤层平均厚度来统一计算,尽可能选取多个典型矿井来逐个计算,导水裂隙带高度和保护层厚度计算公式采用“三下采煤规程”推荐公式。
2. 2 影响半径计算
影响半径计算与导水裂隙带高度计算情况类似,由于各井田煤层及地质情况存在差异,计算时不能只采用矿区地质报告中的平均渗透系统等来计算,需要选取多个典型矿井来逐个计算,条件具备时最好对每个矿井进行影响半径计算。影响半径是指煤层开采时导通的含水层的影响半径,贵州地区一般为龙潭组( 煤系地层) 和长兴- 大隆组( 直接上覆含水层) ,长兴- 大隆组虽为岩溶裂隙含水层,但基本不存在暗河等岩溶管道情形,且局部以碎屑岩为主、富水性弱,一般地层较薄,通常可与龙潭组一样采用地下水导则推荐的影响半径计算公式。
当含水层为承压水时,在开采初期影响半径计算公式可采用承压水抽水影响半径经验公式,公式如下[5]:
式中: R —影响半径,m;
Sw—水位下降值,m;
K—渗透系数,m/d。
在开采后期,被导通含水层由承压转无压,或者在煤层埋深较浅及露头的地方,受导通影响的含水层表现出潜水的特征,可采用潜水抽水影响半径经验公式,公式如下[5]:
式中: R —影响半径,m;
Sw—水位下降值,m;
H—潜水含水层厚度,m;
K—渗透系数,m/d。
2. 3 受影响水资源量计算
矿区煤炭开采对地下水资源量的影响主要是井下疏排水造成地下水资源量的损失,受影响的水量即为矿井涌水量。地下水资源量可分为静储量与动储量两部分,静储量与含水层本身的特征有关,为固定量,对其破坏是一次性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 Q静—采煤破坏的含水层静储量( m3) ;
Hi—采煤破坏的含水层厚度(m);
Si—采煤破坏的含水层面积(m2);
μi—含水层给水度。
动储量与地形、构造、降水量、煤层埋深及采煤方法等因素有关,为一变量,贵州地区降雨丰富,大气降水是地下水主要补给来源,故煤炭开采所消耗的动储量采用大气降水渗入量,计算公式为:
式中: α —降雨入渗系数;
A —年均降雨量( m) ;
S —大气降水补给面积( m2) ;
Q动—采煤破坏的地下水动储量(m3/a)。
以织纳矿区织金区内文家坝一矿为例,煤炭开采导水裂隙带全区导通龙潭组、长兴- 大隆组,局部地段导通飞仙关组一段( 为相对隔水层,富水性弱) ,开采疏排的地下水资源来自上述3 个地层,对永宁镇组、飞仙关组二段及四段、茅口组等主要岩溶含水层影响很小; 经计算煤炭开采破坏的静储量为3 856. 5 万m3、动储量为263 万m3/ a,按照设计服务年限63. 1 a,平均每年损失的含水层静储量约61 . 2 万m3/ a,即煤炭开采破坏的地下水资源中,81% 来自含水层动储量资源,19% 来自含水层自身储存的静储量资源。
贵州地区煤炭开采影响的地下水资源主要来自占地下水资源总量份额较小的3 个地层( 龙潭组、长兴- 大隆组、飞仙关组一段) ,且大部分为动储量、小部分为静储量,对区域富水性强且所占资源份额较大的各岩溶含水层影响很小,故贵州矿区煤炭开采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较小。煤炭开采对动储量的消耗,只是使地下水不再向下游径流,导致下游一些出露的泉点、暗河流量发生变化,即改变了局部地下水原有的径流排泄途径,但不会改变区域地下水整体流向,在后期有降水补给时含水层的富水性可再恢复至最初,从长远来看,矿区煤炭开采对地下水资源的累积影响较小。
相对于山西、内蒙等北方缺水地区而言,贵州地区煤炭开采对地下水资源量的影响较小,一般不会产生严重影响。
2. 4 对地下暗河的影响分析
以织纳矿区织金区为例,矿区内29 条主要暗河位于茅口组( P2m) 、飞仙关组/ 夜郎组( T1f / T1y) 和永宁镇组( T1yn) 等岩溶含水层中。煤炭开采导水裂隙带会使龙潭组、长兴组含水层遭到破坏,局部区域会影响飞仙关组/夜郎组含水层富水性,另外煤炭开采地层沉陷会使煤系地层上覆的飞仙关组/夜郎组、永宁镇组中的地下暗河流向受到影响,故位于飞仙关组/夜郎组的7 条暗河、永宁镇组的8 条暗河流量不会受影响,但会因受地层沉陷影响改变流向从而影响暗河出露点。茅口组含水层既不会受导通影响也不会受沉陷影响,故位于茅口组的14 条暗河正常情况下流量不会受影响,出露点也不会受影响。
2. 5 生态用水受影响分析
生态用水主要靠第四系土层中的地下水。以织纳矿区织金区为例,矿区处于贵州省土壤侵蚀和石漠化中度敏感区,土壤资源较少,区内植被类型以农田植被( 分布面积占41. 64% ) 和灌丛植被( 占30. 20% ) 为主,其次为阔叶林( 占14. 10% ) 、草丛( 占7. 99% ) 、针叶林植被( 占1. 12% ) 等,其中农田植被以旱田为主、存在少量水田。矿区内农业植被、灌丛植被、草丛所需的涵养土层厚度一般较浅,涵养层水分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 阔叶林、针叶林植被根系较深,一般生长在第四系土层分布较厚的区域,即矿区内林地根系用水主要为第四系浅层含水层,但由于矿区第四系土层分布的连续性较差,其中的地下水补给来源主要靠大气降水。
矿区煤炭开采对生态用水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沉陷产生地裂缝和滑坡等对第四系含水层的影响。地裂缝会使部分水田中的水资源漏失而变为旱田,而对于旱地植被,尽管地裂缝会加剧土壤水份蒸发消耗,但由于当地降雨量远大于蒸发量,平、丰水期时煤炭开采地裂缝对植被产生影响较小; 枯水期时地裂缝对植被产生影响较大,会使农田耕作条件变差、土壤含水保墒和肥力降低,导致农业减产和植被损失。另外,在煤层浅部及地表较陡的土坡边缘地带,开采沉陷严重破坏地面,会出现塌方和小滑坡,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对生态用水产生影响。
2. 6 居民供水( 泉水) 影响分析
贵州地区的居民生活用水水源多为泉水,且各个含水层均有出露。以织纳矿区织金区为例,矿区内织金县县城居民饮用水采取集中供水,供水水源取自金鱼池水源地( 茅口组岩溶大泉) ,处于规划开采区内的18 个乡镇居民用水水源取自乡镇驻地附近的泉水( 各个含水层均有出露) ,零散农村居民生活用水均就近取用出露的泉水( 各个含水层均有出露) ,区内各个含水层均具有供水意义,其中主要是茅口组和永宁镇组岩溶水。
对于出露于煤系地层及其上覆各含水层的泉点,不但受煤炭开采导水裂隙带的影响,还会因煤炭开采地表沉陷影响出露点,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况:
( 1) 若泉点出露的含水层会被导水裂隙带导通,且泉点或泉点的补给径流区处于影响半径范围内,则该泉点会断流;
( 2) 若泉点出露的含水层会被导水裂隙带导通,泉点和泉点的补给径流区均处于影响半径范围之外,且泉点和泉点的补给径流区均处于地表沉陷范围之外,则该泉点流量及出露点均不受影响;
( 3) 若泉点出露的含水层未被导水裂隙带导通,但泉点或泉点的补给径流区处于地表沉陷范围之内,则泉点的出露点位置会受沉陷影响而改变;
( 4) 若泉点出露的含水层未被导水裂隙带导通,且泉点和泉点的补给径流区均处于地表沉陷范围之外,则泉点流量和出露点均不受影响。
对于煤系地层下伏含水层,贵州地区一般为茅口组含水层,该含水层富水性极强,与煤系地层之间有较厚的峨嵋山玄武岩组隔水层,煤炭开采一般不导通茅口组含水层,且出于开采安全考虑,开采时必须确保不发生茅口组突水事故,且下伏含水层不受开采沉陷影响,故出露于煤系地层下伏含水层的泉点不受开采影响。
泉点受煤炭开采影响情况遵循上述规律,织金县县城居民饮用水源( 金鱼池水源地) 为茅口组岩溶大泉,不受煤炭开采疏排水影响; 18 个乡镇居民水源中,出露于煤系地层( 龙潭组) 的3 个泉点会断流,出露于煤系地层上覆局部导通含水层的5 个泉点会流量减少或出露点位置改变,出露于煤系地层上覆未导通含水层的4 个泉点出露点位置会受开采沉陷影响而改变,出露于煤系地层下伏含水层的6个泉点出露点和流量均不会受影响; 零散农村居民生活水源较多,未作逐一统计,其受影响情况遵循上述规律。
3 结论
贵州地区岩溶区广布,暗河( 管道) 类岩溶形态较多,地下水条件比较复杂,一个矿区内经常存在多个水文地质单元,且规划的矿井分布较分散,各矿井煤层情况存在差异,矿井又具有小范围各自独立的水文地质单元,故在地下水评价时尽可能选择多个有代表性的矿井作为典型矿井,尤其在计算导水裂隙带高度、影响半径、受影响水资源量时,尽量多个典型矿井逐一分析评价,居民饮用水源泉点受影响情况逐个分析。
另外,贵州地区煤炭开采对富水性强且所占资源量份额较大的岩溶水影响很小,受影响的地下水资源主要为占地下水资源总量份额较小的裂隙水,且大部分为动储量、小部分为静储量,当地降雨量丰富,有降水补给时动储量可再恢复至最初,矿区煤炭开采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较小。由于当地降雨量远大于蒸发量,平、丰水期时煤炭开采地裂缝水分蒸发对生态用水影响较小; 枯水期时地裂缝水分蒸发对生态用水影响较大,同时开采沉陷局部塌方、小滑坡等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对生态用水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
[1]朱成松,刘春萍,陈永孝,等.贵州岩溶地区农村经济开发研究[M].第一版.北京:气象出版社,1992:1,3.
[2]贵州省国土资源厅.贵州省地下水资源潜力评价及开发利用规划[EB/OL].(2008-08-05).http://www.gzgtzy.gov.cn/Html/2008/08/05/20080805_566511_7214.html
[3]地质矿产部矿山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回访调查组.岩溶充水矿山回访报告选辑[M].第一版.北京:地质出版社,1986:9.
[4]环境保护部.HJ 463—2009.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煤炭工业矿区总体规划[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