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过程历史数据库
来源:莲生三十二
作者:开心麻花
2025-10-11
1

过程历史数据库(精选9篇)

过程历史数据库 第1篇

关键词:实时数据库,内存数据库,磁盘历史库

0、引言

历史数据处理作为工业实时数据库系统的一个核心功能, 其主要作用是保存实时数据的历史记录。由于先进控制应用和实时优化的需要, 有一部分历史数据被访问的频率可能很高, 为了减小磁盘的读写负担, 需要在内存中保存部分近期的历史数据, 称之为内存历史数据。另外, 对于超过一定时限陈旧的数据, 需从内存中清除, 并做一定的处理, 然后转存到磁盘文件上。

对于第一种应用, 建立内存历史数据库, 因为某些先进控制软件和实时优化软件等需要频繁访问这些数据, 而内存的存取速度快的特点可以充分满足这些软件的实时访问需求。对于第二种应用则使用磁盘历史数据库来实现。磁盘历史数据库主要以磁盘文件的形式存储历史数据。这种以磁盘文件为介质的形式适宜于存储长时间、大量的历史数据。同时便于转移、备份历史数据。为了使磁盘历史数据库具有快速、稳定的存储、读取性能, 历史数据文件的结构、数据缓冲区的设置及使用的压缩算法等设计都是至关重要的。

1、数据处理流程

(1) 数据处理流程图 (如图1)

(2) 数据处理过程

(1) 实时数据库通过接口软件从下层设备采集数据。

采集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当今比较通用的是用OPC (OLE for Process Control) 通信方式获取数据, 此时接口软件即相当于一个OPC客户端, 通过网络获取OPC服务器提供的数据。

(2) 接口软件获取的数据有2份拷贝, 一份传至内存数据库, 替换掉内存数据库内原有的陈旧数据;

(3) 另外一份则通过调用磁盘历史数据库模块做一些处理, 将数据写入到磁盘文件。

2、内存历史数据库的数据管理

测点组态时, 根据需要设置各个测点要保存的内存历史数据长度。内存数据库根据组态信息预分配数据空间。过程数据不断地通过接口软件采集而来, 存入到内存数据库的数据区。当数据区存满时, 陈旧数据从数据区中被淘汰掉, 取而代之的是新采集来的数据, 以保持测点数据的实时性。

3、磁盘历史数据库的数据管理

磁盘历史数据是以磁盘文件的形式存在的。磁盘历史数据库中设计两种文件:历史数据文件和管理信息文件。一个实时数据库项目通常有一个管理信息文件及多个历史数据文件。

(1) 历史数据文件

历史数据文件采用的是页式存储管理方式, 主要存放位号历史数据及相关的索引信息, 这样可以提高存储和访问效率。

历史数据文件一般都有一个文件头页, 这个页面记录了本数据文件的首个空页、空索引页的位置、页总数及页尺寸等信息。文件头页为整个文件的起始页, 文件头页后紧跟着的是大量的数据页。数据页分为历史数据页和索引数据页两种类型。历史数据页中存放位号的历史数据。一个位号的历史数据可存放在多个页面上, 但一个页面不可存放多个位号的历史数据。同一个位号的历史数据可能分散在不连续的数据页内, 这些不连续的数据页通过时间索引链接在一块, 于是形成同一位号的历史数据链。历史数据链中的数据是以时间顺序排列的。时间索引页为测点历史数据建立一段顺序时间索引, 为了提高查询速度, 一个时间索引页中保存多个时间索引。每个时间索引都对应着本文件内一个历史数据页。同一时间索引页中存放的均为相同位号数据页的索引, 同位号诸多索引页之间通过某种机制前后链接在一起形成索引链。并且这个索引链是跨文件的。如此通过对索引链的前后查找, 就可以定位到某待查询时间的历史数据所在的页, 然后再通过二分查找或者顺序查找的方式, 定位到该数据页中那个要查找的历史数据。

(2) 管理信息文件

管理信息文件主要记录正在被实时数据库使用的历史数据文件。其主要目的是快速定位到某时间段对应的历史数据文件。一个实时数据库项目中一般有一个管理信息文件, 另外还有很多个历史数据文件。管理信息文件与历史数据文件是一对多的关系, 但并非每一个历史数据文件都在管理信息文件中有记录。

4、磁盘历史数据库的实现

磁盘历史数据库是实时数据库的一个子模块, 利用一个多线程的DLL服务器组件方式实现。

磁盘历史数据库系统分为应用子系统和通用磁盘历史数据库系统。应用子系统处理位号的逻辑, 形成位号数据的通用存储和查询逻辑, 从而变成通用数据库的用户。通用磁盘历史数据库子系统内部分为服务层和数据文件转换层及文件系统。

应用子系统处理位号具体逻辑。位号的周期性存储、位号的压缩、位号数据的属性等内容。应用子系统根据位号的逻辑关系和工作特点抽象为通用的数据存储逻辑, 通过通用磁盘历史数据库存储位号数据, 同时提供查询服务。

5、结语

历史数据处理是实时数据库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功能。文中论述了实时数据库系统历史数据处理的详细过程, 以及磁盘历史数据库的实现技术。

参考文献

[1]徐国风.实时数据库关键技术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6.

[2]叶建位, 苏宏业.实时数据库系统关键技术及实现[J].计算机应用研究, 2004.

[3]钱笑宇, 张彦武.工业实时数据库的研究和设计[J].计算机工程, 2005.

[4]刘吉臻, 房方, 牛玉广.电力企业中的实时数据库技术[J].中国电力, 2004, 37.

[5]徐慧.实时数据库中压缩算法的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 2006.

[6]OZGUR U.Research issues in real2time database systems[J].Information Sciences, 2006, 87 (2) :1232151.

数据库面试题:存储过程 第2篇

答:存储过程是用户定义的一系列SQL语句的集合,涉及特定表或其他对象的任务,用户可以调用存储过程。

而函数通常是数据库已经定义的方法,它接收参数并返回某种类型的值,并且不涉及特定用户表,例如聚集函数avg、max、count等,日期时间单数day、month等。

PL/SQL(Procedural Language/SQL, PL/SQL)是编写数据库存储过程的一种过程语言,它结合了SQL的数据操纵能力

和过程化语言的流程控制能力,是SQL的过程化扩展。

综上PL/SQL就是对数据的操纵过程化

存储过程的优点

它是由PL/SQL语句书写的过程,这个过程经编译和优化后存储在数据库服务器中,因此称它为存储过程,使用时只要调用即可。

1、由于存储过程不像解释执行的SQL语句那样在提出操作请求时才进行语法分析和优化工作,因而运行效率高,

它提供了在服务器端快速执行SQL语句的有效途径。

2、存储过程降低了客户机和服务器之间的通信量。客户机上的应用程序只要通过网络向服务器发出存储过程的名字和参数,就可以让RDBMS执行许多条的SQL语句,并执行数据处理。只有最终处理结果才返回客户端。

3、方便实施企业规则。可以把企业规则的运算程序写成存储过程放入数据库服务器中,由RDBMS管理,既有利于集中控制,又能方便地进行维护。当用户规则发生变化时,只需要修改存储过程,无需修改其他应用程序。

过程历史数据库 第3篇

化工生产中,为了提高生产过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需要利用报警系统对一些过程参数进行报警优化,通常是对报警阈值进行设置,超出阈值即报警,因此,报警阈值的合理设置对于整个生产过程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阈值设置过高会错过一些重要的报警,增加装置生产的潜在危险;而阈值设置过低会引起过多无效报警的产生,干扰操作员的注意力,影响操作员对一些重要报警的判断。

由于参数报警阈值的不合理设置而产生大量的无效报警(其中大部分为误报警[1,2])是目前化工过程报警系统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这些报警的数量远远超出EEMUA《报警管理指导书》[3]中给出的合理报警个数。该指导书指出,操作员能有效处理的报警数为每天150个(每10 min一个报警),而最大报警数不超过每天300个报警(每5 min一个报警)。

关于优化报警设置,有效减少误报警的问题已经有过很多优化方法。例如,Brooks等[4]认为过程报警是多变量相互作用的结果,把报警管理、过程控制和产品质量控制融合到同一个几何图形里,然后根据它们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计算出报警阈值,减少了大量的误报警,增强过程的安全性;Mezache等[5]将模糊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应用于阈值估计的训练;Verdier等[6]改进了变化检测算法CUSUM(cumulative sum),得到自适应的报警阈值,使过程的误报率保持恒定;Jiang[7]建立了在线和离线模型进行报警阈值的优化;Chen[8]根据数据的伯努利分布特性,在多变量统计过程中构建T2和Q的二级控制限,减少了误报警。赵劲松等[9]提出了基于数据过滤的报警自动抑制策略,来处理重复报警;刘恒等[10]采用核密度估计方法,基于过程数据对过程报警状态进行评估,并采用数值优化的方法进行求解;田文德等[11]将死区和数据过滤相结合,有效地避免了重复报警的产生;肖丹卉等[12]结合多变量报警相关性分析,把相关报警进行聚类分组,并对每组报警进行优先级排序,优化了阈值,减少了报警数;Han等[13]提出一种多元报警阈值优化方法,减少了滋扰报警。虽然,以上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阈值,但大都是减少误报警而没有注重考虑漏报警,将导致漏报率增加,给生产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

本文通过两种方法优化报警设置,在考虑漏报率的基础上,有效降低误报率。第一种方法基于过程历史数据对报警阈值进行优化,从海量历史数据中拟合出对应的参数概率密度函数,建立关于漏报率和误报率的优化目标函数,基于数值求解和优化理论提出过程参数报警阈值设置的新方法;第二种方法通过在原有系统中加入延迟报警设置,来降低误报率,并且自适应地调整延迟参数以保证不增加漏报率。

1 报警阈值的优化设计

1.1 误报率(FAR)和漏报率(MAR)

误报率(False Alarm Rate,FAR)和漏报率(Missed Alarm Rate,MAR)都是评价报警系统效率的重要指标。误报率是指变量处于正常状态而过程值超出变量阈值的概率,漏报率是指变量处于异常状态而过程值低于变量阈值的概率。在报警系统中,误报率和漏报率通常是一对矛盾值,在改变变量的报警阈值时,两者大小一般都会改变,但方向却相反。

对于报警系统中的任一变量x,利用核函数方法计算误报率和漏报率的过程如下:

首先,分别统计变量x在一段时间内的正常状态和异常状态下的过程值,得出对应的两组数据。

其次,通过对两组数据进行拟合,得出变量x在正常状态和异常状态下的概率密度函f(x)和g(x),图1为变量x在两种状态下的概率密度函数曲线图,其中,xT为变量报警阈值(变量报警阈值有两个控制限,上限和下限,这里以上限为例),当过程变量值超过报警阈值xT时发生报警。

最后,根据变量在正常和异常状态下的过程概率密度曲线,可以求出误报率和漏报率,如式(1)、式(2)所示。

1.2 报警阈值优化算法

根据变量在正常和异常状态下的误报率和漏报率,建立关于漏报率和误报率的优化目标函数,从最小化目标函数的角度出发,采用数值优化的方法进行求解。

建立变量报警阈值优化问题,如式(3)所示。

式中:xT为变量报警阈值,RMAR和RFAR分别为最大可接受漏报率和最大可接受误报率,考虑到漏报率增大或漏报警增多会对装置生产带来安全隐患,选取w1=2/3,w2=1/3,RMAR=0.01,RFAR=0.02。

优化算法流程如图2所示。

阈值优化算法实现步骤如下:

1)选定初始区间[x1,x3],并确定三点(x1,y1),(x2,y2),(x3,y3),以及收敛精度ε(其中,x1<x2<x3,ε>0)。

2)计算c1,c2值(其中,c1=(y3-y1)/(x3-x1),c2=[(y2-y1)/(x2-x1)-c1]/(x2-x3)),令xp=0.5(x1+x3-c1/c2),yp=f(xp)。

3)若|y2-yp|≥ε,则转到第4)步,否则进入第9)步。

4)若xp>x2,则转到第5)步,否则进入第7)步。

5)若y2≥yp,则令x3=xp,y3=yp,返回到第2)步,否则进入第6)步。

6)令x1=x2,y1=y2,x2=xp,y2=yp,返回到第2)。

7)若y2<yp,则令x1=xp,y1=yp,返回到第2)步,否则进入第8)步。

8)令x3=x2,y3=y2,x2=xp,y2=yp,返回到第2)步。

9)若y2<yp,则x*=x2,y*=y2,否则进入第10)步。

10)x*=xp,y*=yp。

11)最优解为x*,f*=f(x*)。

1.3 实例研究

以下以某乙烯生产中压缩分离工段为例,从报警系统中选取了其中8个变量作为测量变量,以正常数据作为正常工况、报警数据作为异常工况采集一周的数据,取样时间为3 min。选取的8个测量变量如表1所示。

在这里以第一个变量FI1208为例,在一周时间的运行过程中产生了3 339个正常数据和1 439个报警数据。分别拟合出变量FI1208在两种状态下的概率密度曲线,如图3所示。

得到变量FI1208在正常和异常情况下的概率密度函数表达式分别为:

将式(4)、式(5)分别代入目标函数(3)中,对目标函数在区间[28,34]内进行搜索,经过4次迭代得到最优阈值xT=32.977 m3/h,相应的目标函数最小值F(xT)=2.392 1;作出对应的目标函数F(x)关于x的图形,如图4所示。

根据最优阈值32.977可以求出FAR=0.087 924,MAR=0.028 582。同理,可以求出其他变量结果。另外,分别根据系统原来的阈值和工业中常用的3σ法设置的报警阈值计算相应的误报率和漏报率,3种方法求出的结果如表2所示。

根据表2作出对应的误报率、漏报率柱状图,分别如图5、图6所示。

由图5、图6可知,与3σ方法相比,虽然利用本文方法求得的误报率有所增加,但漏报率大大降低了;与原先系统相比,利用上述方法设置变量报警阈值,不仅可以抑制误报率增加,更能同时降低漏报率。

2 自适应报警延时的设计

2.1 自适应报警延时算法

在报警系统中常出现报警冗余的情况,报警次数过多、频率过于频繁使操作员面临过多报警信息,不能有效地发现运行异常状况的关键点。如何控制报警频率,降低报警次数,消除冗余报警,提高报警准确率是报警管理中的重要问题。延时报警器作为一种有效的消除滋扰报警的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报警管理系统中[14,15,16]。它的基本原理是当出现超过连续的n个原始报警信号后系统才开始报警,不超过n个的原始报警不予报警;在报警状态下,如果出现超过n个非报警信号则停止报警,否则不停止报警。自适应地调整延时报警参数n,可以根据实际报警数据进行调整,减小漏报率和误报率。

自适应延时报警基本算法:

1)根据已设置的报警线和原始报警数据,得到n步延时报警器处理后的报警时长数据T,T=[T1,T2,…,Tmn],其中,Ti为第i个报警的时间长度。

2)计算报警时长的变异系数其中,

3)如果变异系数大于标准变异系数,即CV>CVstandard,则更新延时系数n=n+CVn,转到步骤1);否则不更新延时系数,结束。

2.2 实例研究

采用DCS系统中催化背压蒸汽流量(FI4202)的运行数据,采样周期为1 s,截取10 800 s(3 h)的实时数据,报警线设置为6 m3/h,低于报警线则产生原始报警,数值显示为1,高于报警线则不报警,数值显示为0。实时数据如图7所示,报警数据如图8所示。

利用报警数据进行自适应延时报警器参数训练,开始时设置延时步数为n=1 s,变异系数标准值CVstandard=1;根据自适应延时报警器参数调整算法,延时参数n的更新情况如表3所示。

当n=64 s时,报警次数下降到37,变异系数CV为1.37,小于标准变异系数,说明此时延时参数的设置是合理的。并且此时的报警频率为12次/h,达到EEMUA的报警次数要求。图9表示n=64 s时,加入延时报警器后的报警数据。

3 结论

1)在考虑变量漏报率的基础上建立关于误报率和漏报率的目标函数,基于数值求解和优化理论提出过程参数报警阈值设置的新方法,在抑制误报率的基础上有效降低了漏报率,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由于过高漏报率带来的安全隐患,提高了化工生产过程的安全性。

2)针对非周期性的滋扰报警,采用自适应延时方法进行有效地报警管理,将过高的报警频率降低到可接受范围内,并且自适应地实时调整延时参数,有效减少了报警次数。

费马最后定理的历史过程 第4篇

被公认执世界报纸牛耳地位地位的纽约时报於1993年6月24日在其一版头题刊登了一则有关数学难题得以解决的消息,那则消息的标题是“在陈年数学困局中,终於有人呼叫„我找到了‟”。时报一版的开始文章中还附了一张留着长发、穿着中古世纪欧洲学袍的男人照片。这个古意盎然的男人,就是法国的数学家费马(Pierre de Fermat)(费马小传请参考附录)。费马是十七世纪最卓越的数学家之一,他在数学许多领域中都有极大的贡献,因为他的本行是专业的律师,为了表彰他的数学造诣,世人冠以“业余王子”之美称,在三百六十多年前的某一天,费马正在阅读一本古希腊数学家戴奥芬多斯的数学书时,突然心血来潮在书页的空白处,写下一个看起来很简单的定理这个定理的内容是有关一个方程式 xn + yn =zn的正整数解的问题,当n=2时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毕氏定理(中国古代又称勾股弦定理):x2 + y2 =z2,此处z表一直角形之斜边而x、y为其之两股,也就是一个直角三角形之斜边的平方等於它的两股的平方和,这个方程式当然有整数解(其实有很多),例如:x=

3、y=

4、z=5;x=

6、y=

8、z=10;x=

5、y=

12、z=13...等等。

费马声称当n>2时,就找不到满足xn +yn = zn的整数解,例如:方程式x3 +y3=z3就无法找到整数解。

当时费马并没有说明原因,他只是留下这个叙述并且也说他已经发现这个定理的证明妙法,只是书页的空白处不够无法写下。始作俑者的费马也因此留下了千古的难题,三百多年来无数的数学家尝试要去解决这个难题却都徒劳无功。这个号称世纪难题的费马最後定理也就成了数

学界的心头大患,极欲解之而後快。

十九世纪时法国的法兰西斯数学院曾经在一八一五年和一八六0年两度悬赏金质奖章和三百法郎给任何解决此一难题的人,可惜都没有人能够领到奖赏。德国的数学家佛尔夫斯克尔(P.Wolfskehl)在1908年提供十万马克,给能够证明费马最後定理是正确的人,有效期间为100年。其间由於经济大萧条的原因,此笔奖额已贬值至七千五百马克,虽然如此仍然吸引不少的“数学痴”。

二十世纪电脑发展以後,许多数学家用电脑计算可以证明这个定理当n为很大时是成立的,1983年电脑专家斯洛文斯基借助电脑运行5782秒证明当n为286243-1时费马定理是正确的(注286243-1为一天文数字,大约为25960位数)。

虽然如此,数学家还没有找到一个普遍性的证明。不过这个三百多年的数学悬案终於解决了,这个数学难题是由英国的数学家威利斯(Andrew Wiles)所解决。其实威利斯是利用二十世纪过去三十年来抽象数学发展的结果加以证明。

五○年代日本数学家谷山丰首先提出一个有关椭圆曲线的猜想,後来由另一位数学家志村五郎加以发扬光大,当时没有人认为这个猜想与费马定理有任何关联。在八○年代德国数学家佛列将谷山丰的猜想与费马定理扯在一起,而威利斯所做的正是根据这个关联论证出一种形式的谷山丰猜想是正确的,进而推出费马最後定理也是正确的。这个结论由威利斯在1993年的6月21日於美国剑桥大学牛顿数学研究所的研讨会正式发表,这个报告马上震惊整个数学界,就是数学门墙外的社会大众

也寄以无限的关注。不过威利斯的证明马上被检验出有少许的瑕疵,於是威利斯与他的学生又花了十四个月的时间再加以修正。1994年9月19日他们终於交出完整无瑕的解答,数学界的梦魇终於结束。1997年6月,威利斯在德国哥庭根大学领取了佛尔夫斯克尔奖。当年的十万法克约为两百万美金,不过威利斯领到时,只值五万美金左右,但威利斯已经名列青史,永垂不朽了。

要证明费马最後定理是正确的(即xn + yn = zn 对n≥3 均无正整数解)

只需证 x4+ y4 = z4 和xp+ yp = zp(p为奇质数),都没有整数解。附录:费马小传

费马(Pierre de Fermat)是十七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1601年8月20日生於法国南部土鲁士(Toulous)附近的一个小镇,父亲是一个皮革商,1665年1月12日逝世。

费马在大学时专攻法律,学成後成为专业的律师,也曾经当过土鲁士议会议员。

费马是一位博览群书见广多闻的谆谆学者,精通数国语言,对於数学及物理也有浓厚的兴趣,是一位多采多艺的人。虽然他在近三十岁才开始认真专研数学,但是他对数学的贡献使他赢得业余王子(the prince of amateurs)之美称。这个头衔正足以表彰他在数学领域的一级成就,他在笛卡儿(Descartes)之前引进解析几何,而且在微积分的发展上有重大的贡献,尤其为人称道的是费马和巴斯卡(Pascal)被公认是机率论的先驱。然而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则是他在数论上的一些杰作,例如费马定

高中历史过程性教学 第5篇

一、如前所述, 首先要进行学情分析和教材分析

1. 根据本班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来制定相应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以及具体的教学过程和方法。由于学生是刚刚进入高中阶段的学习, 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减低难度, 并适度与初中的历史知识进行联系, 已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2. 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首先回忆所学知识, 了解夏朝和商朝统治的制度和思想, 探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在此过程中, 可以采用“教师提出疑问学生探索疑问教师解答疑问”这样的过程性教学方法, 逐步引导学生学习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内容。

3. 根据以上的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商朝的内外服制度, 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教学难点在于“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4.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 要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辨证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历史上政治体制的各种变革, 并增强学生对于自己民族的自豪感。

二、课堂教学过程

1. 导入部分。

通过图片展示的方式来引出“宗法制”, 目的是引出“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建设”这个话题。这部分的导入可以采取“图片展示、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和师生共鸣”的方式来进行。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最开始时, 就对本节内容产生兴趣或是求知欲望。

2. 新旧课之间的过渡。

前面已经说到, 由于面对的是刚开始高中学习生活的学生, 所以, 一定要注意与原有知识 (如初中知识) 的联系和过渡。因此, 在进行新课之前进行必要的联想行学习和复习是非常必要的。

3. 教学步骤:

首先, 介绍夏商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教师提出探索性问题:“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是什么?此政权出现的时间及其建立者是什么?”由此, 学生通过回答来进行探索之旅。

接着, 引导学生进行夏朝政治制度的特点的总结。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给出文字材料进行引导式教学, 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总结能力。并且这是一个由感性知识的理解上升为理性知识的获取。

然后, 通过故事来进行“嫡长子继承制”的介绍, 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宗法制的内容和特点。在此过程中,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来进行思考这样的方式, 充分激发学生主动性的学习欲望。

再接着, 结合教材第4页的“大宗、小宗示意图”来加深学生对于大宗、小宗等关系的理解。

最后, 课堂讨论步骤, 讨论的话题是“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当学生在进过课堂交流和讨论后, 会踊跃回答, 教师一定要给予奖励性评价。课堂的结束部分, 教师给出结论:“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 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

三、课堂评价是对于过程性教学的有效检验方式

为了充分激发和鼓励学生, 一定要注重课堂评价的应用。针对学生上课听课和回答问题的状态,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课堂表现评价表, 本着肯定学生的原则进行评价。评价的方式要结合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和学生自评的方式多方位进行。如果课堂上没有足够时间, 可以将评价放在课下进行, 也可以课堂和课下同时进行的方式。此外, 在整个评价过程中, 教师不能一言式的给出结论, 要多角度、多阶段给予评价, 不要一刀切或是片面评价。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本着包容的原则去鼓励学生。

总之, 高中历史的过程性教学方法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种有效方式, 在此过程中, 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激发和培养。在此过程中, 一定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以引导的方式来进行高中的历史性教学。

摘要:过程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以知识的发展和发生以及由此形成的认知的内在联系为线索, 充分活跃学生的思维, 最终使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过程中来。本文中, 笔者结合《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中第一单元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为例, 对“高中历史过程性教学”进行浅谈, 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并同时企在通过交流来提高自己高中历史教学水平。

关键词:高中历史,岳麓版,过程性教学

参考文献

[1]范铁铮.浅析高中历史学案的误区[J].中国科技博览.2010.

[2]黄俭.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课及其教学策略摭谈[J].学科教育.2003.

浅析制造过程数据管理和数据库技术 第6篇

PDM就是管理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相关数据和过程的技术。产品数据包括CAD/CA PP/CAM/CA E产生的文件、过程信息、审批信息、配置信息、资源库数据、设计说明书、批注、项目计划、和设计过程数据等。产品过程指产品的生命周期过程的定义和监控。

2 PDM的功能

(1) 数据仓库;

(2) 文档管理;

(3) 产品结构管理;

(4) 工作流和过程管理;

(5) 通讯和电子协作功能;

(6) 项目管理;

(7) 配置管理;

(8) 分类查询功能。

随着网络技术和Internet的发展, PDM技术的研究领域进一步扩大, 诸如利用WEB技术将PD M的信息联接到Internet信息服务器上, 以使PDM的信息可以被更为广泛地应用。此外许多新的功能和数据安全将成为新的需求。

3 现状及国内外发展趋势

PDM技术在国外国内都有了一定的研究和应用, 典型的如美国著名的PTC公司已经开发出了管理PRO/ENGINEER产品数据和软件Pro/INTRALINK。

Windcill技术更是基于WEB技术的、跨异构系统的、可管理跨国跨地区的大公司的产品数据信息管理系统, 其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

Motiva软件公司专门从事企业范围内数据管理解决方案, 其DesignGroup2.0软件可以管理产品和项目信息定义, 并支持设计组人员通过Internet电子协作直接访问企业内部网管理全球的工作成员。其可扩展性能支持日益增长的企业需求, 可使企业根据需要扩展系统。

AutaDesk公司是CAD软件的最著名的厂商之一, 该公司密切关注设计信息的管理, 并联合Motiva软件公司, 开发了管理文档数据和工作流自动化的软件WorkCenter。

由上可知, 在国外, PDM技术已经进入应用软件的开发和企业的成功实施阶段。但不同的PDM软件在功能上有差别, 有的软件在功能上更全面, 有的仅集中在PDM的文档管理、数据仓库功能上。有的仅适合企业内部网上实施, 有的却能在Internet上实现。

在我国许多CAD产品厂商如华软、高华、利玛等公司都密切关注PDM技术的发展, 并推出了PDM产品, 在一些企业得以实施, 提高企业的计算机管理水平, 给企业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效益。

但是我国对PDM技术的研究还很落后, 虽然在“九五”期间已经对PDM技术的研究有了一定的基础, 但还比较薄弱, 特别对PDM的应用领域的范围还比较狭窄, 仅局限于制造业, 理论研究和实现的方法研究不足, 对于PDM的集成技术各软件开发商各自为政, 标准接口还有待于研究、规范和推广, 这有利于不同商家软件的集成, 有利于应用不同PDM技术的企业的信息交换。

根据CIMdata公司的市场统计, 全球PDM市场正在迅速增长。PD M软件及服务费:1993年3.52亿美元、1994年4.78亿美元、1995年6.84亿美元、1996年8.5亿美元、1998年14亿美元、1996~2000年PDM业务正以每年27%的速度增长。

PDM技术对企业不是能不能实施的问题, 而是在什么时候、什么范围内实施的问题。所以我国必须加强PDM技术的研究和软件的开发, 为企业成功实施PDM提供解决方案。但PDM实施是一个技术和管理结合的复杂系统, 必须在技术上、管理上、实施范围上给予充分的研究和组织。

4 发展目标及主要研究内容

4.1 目标

根据国内处PDM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结合我国机械行业的实际情况, 制造过程数据管理和数据库技术的发展目标:突破PDM所涉及的数据库、数据安全及监控、应用集成、网络的技术难点, 开发具有自主版权的PDM大型软件, 并在机械行业企业中推广应用, 初步形成PDM软件产业。

4.2 主要研究内容

(1) PDM总体技术。研究PD M的体系结构, PDM应采用开放式标准的、面向对象的、可扩展的体系结构。

(2) 数据库技术。研究数据仓库技术和决策支持系统, 在PDM软件开发上, 研究三层结构的Client/Server数据库应用系统, 在用户界面层和数据源层之间增加业务逻辑层, 保持业务逻辑层独立, 使PDM较易适应各企业不同业务规则和企业业务规则随发展而变化的需要。

(3) WEB技术。随着网络技术和Internet技术在企业内部的应用, 研究在PDM中运用WEB技术, 使PDM技术和Internet技术结合, 支持异构系统、支持异地办公、支持销售人员查询企业产品资料和用户信息, 以及随时录入市场信息, 同时可以通过Internet对客户提供技术支持。

(4) 面向对象技术。这是目前计算机软件技术领域中广为采用的一门技术, 无论从业务操作、系统架构、软件框架, 通过采用面向对象技术, 使得软件更容易对现实世界的描述和实现。目前流行的软件技术都采用面向对象的技术, 诸如微软的Active X技术、Java技术等。

(5) 数据安全和监控技术。由于是运行在企业内部网甚至是互联网的数据库管理系统, 其数据安全变得尤为重要, 研究对数据库操作的权限控制、数据传送的加密及监控技术。

(6) 应用集成技术。研究PD M与非数据库CAD/CAPP/CAM/CAE技术软件集成接口, 使得PDM成为这些应用软件的数据管理助手, 同时研究PDM与ERP的集成技术。

(7) 配置管理技术。这是PD M研究的又一个新的热点。配置管理是产品结构管理、变更管理、复杂数据管理的一种过程方法, 其着重于协调、监视、变更控制, 维护部件、文档以及从设计到制造间变更数据之间的同步。

(8) 在研究上述技术基础上, 组织协作攻关开发具有我国自主版权的PDM系统软件, 并在机械行业企业推广应用。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制造企业中广泛应用, 产生了大量的数字化信息, 而这些数字信息尚缺乏有效的管理, 造成信息资源的再利用和查找困难, 越来越多的企业迫切需要采用数据库技术解决这一难题。制造过程的数据信息主要围绕着产品的生产过程而产生, 研究产品相关数据的管理技术在国外早已引起企业的重视。国内也已开始重视产品数据的管理技术, 这一技术起初在国内外有各种名称, 诸如工程数据管理 (EDM) 、产品信息管理 (PIM) 、技术数据管理 (TDM) 、技术信息管理 (TIM) , 最终国内外研究人员都统一称为产品数据管理 (PDM) , PDM技术就是解决企业产品大量数据化信息管理的一门技术。

中学历史课本阅读过程探幽 第7篇

二、历史文本阅读的表里构成

1. 历史文本阅读的性质

历史文本包括历史原因、过程、结果以及概念、特征等显性基础知识和反映内在联系的隐性线索、本质、规律等知识框架。从内容上看,文本阅读是对那些相对固定的基础知识的再现再认;从关系看,它是对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因果关系、并列关系、包容关系、承递关系等进行梳理分析;从表现形式看,它是对文本各种语言符号图示的再表述或交流。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阅读是学习者以信息的接收、编码为基础,根据已有信息建构内部的心理表征,并进而获取心理意义的过程,如识别、记忆、分析、推理、概括、归纳、预测、再创造等。而历史文本的解读,则是对由视觉输入的历史语言符号信息进行解码和重建以获取历史专家在编辑历史文本中所要传达的信息,是对文本中那些碎片、断裂、孔隙、浑浊、碰撞的史实进行再创造的心理过程。既然是个人的心智活动,教师就应遵循心理活动的规律,在文本阅读中退居幕后。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我们教师不能用自己的思维去替代学生领会文本、发现问题、创造意义。毫无疑问,文本情感的体味、升华以及文本意义的发掘、填补和阐析,都只能依靠学生自己来咀嚼和建构。越俎代庖地忽视、漠视或限制学生对文本独特的阅读领悟,既与新课标精神相左,也阻碍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发展。

2. 历史文本阅读的两个层次

历史文本的阅读是以历史课本作为认识的中介,学生不仅把历史课本从一种密码式的符号系列转化为一种充满社会意义认识的产物,而且通过这种阅读活动提升自己的精神素养和境界。它大体呈现出下面两个层次。

(1)“阅本明象”。大家知道,人的认识都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历史文本的阅读也是从披阅文本语言而感知历史的。历史语言具有传达表象义与具象认识的功能,是学生这个特殊释言主体获取事象意义的语言基础;作为认识的第二信号系统,是过去史实第一信号系统的符号,学生通过语言符号对过去的史实作出条件反射联系,是他们阅本明象的神经活动基础;读释文本语言的具象语义内容,依靠学生思维的再创造来完成,这是学生释言明象的心理基础。不过,学生在整个阅读过程中,总是按照历史语言的语义规定进行“严格”的再创造,所获得的事象基本上是对语义内容的客观反映,他们间的个性心理差异虽然较大,但所获表象的差异不是特别悬殊。这类通过心理感知所获语义内容规定的事象,可称为“言内之象”,虽然简约,但是进一步“明象”的基础。

把握、释义“言外之象”,比直感“言内之象”要复杂得多。它需要学生凭借业已获得的言内之象所提供的人物、时间、地点、背景、原因、过程、内容、结果等历史事象按照历史事件本来发展的脉络和趋势,经学生阅读个体再联想、再创造等思维活动发现语义并未直接揭示的历史事象,使历史事象日趋丰富和完善。例如,学生在阅读了北京人已学会了用火的言内象之后,知道火能烧烤食物、照明、取暖、吓跑野兽等,若再联想再创造,就会得出火还有其他功能,如用火烧断木棍来制造劳动工具,高举火把来追捕猎物等,这样一番再想象,就容易丰满北京人的意象。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再创造能力越强,他们所获得的事象就会越丰富越完整,不同阅读主体在意象创造的完整性和丰富性上,绝不会一致,甚至差异较大;二是创造想象的依据是间接的,源于言内之象的联想而发生,并非语义内容的客观反映;三是因为在感知的广度、深度上完全不同,学生补充、完善的意象,从本质上来说是主观的。由此可知,“言外之象”的解读,是获得事象的另一番途径。

当然,不管是言内之象还是言外之象,“明象”的综合效果,均靠学生主体阅读的心理活动来实现;所获事象的丰厚与贫弱,又均与学生阅读的态度、方法、能力及原有的知识结构相关。言内之象,为具备一般阅读经验的学生共同获取,显得单薄;言外之象,则需足够分量的经验、语感以及再创造思维能力才可获得。这里,似乎告知教师这样一个道理,其事象的索取和悟解需要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的能动性,否则,事象的解读将难以进行,或者是无法进行。这里彰显了学生是自我学习的主体,老师只不过是起了一个方向性的辅助作用。

(2)“由象析意”。这里的“意”,不是文本语言单纯的“意义”,而是历史文本所透露出的思想感情的总和,既包含了文本所蕴含的历史本质和规律,给人以理性启迪;又包含了浓浓的爱国主义情感、传统道德情感以及对历史事象的审美审丑等。由于历史文本是“情”、“美”、“理”的综合体,很难说孰轻孰重,但出于“情”“美”容易“感受”,“理”难以阐发,故将“由象析意”具体细分为“味象识情”、“取象审美”与“析象解理”三种思维方式。

①“味象识情”,阅读认识的情感阶段。它是历史进行道德教化的主要功能之一。在《史记》列传中,司马迁把殷末并无多大建树的伯夷、叔齐放在第一篇,无非是作者欣赏他们两人在殷亡后耻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的气节。这一方面反映了司马迁本人的道德观,另一方面则说明历史具有道德情感的教化作用。但由于历史包罗万象,政治史的象有政治属性的读法,经济史的象有经济属性的读法,等等。例如,在解读政治史的事象时,因其“象”牵涉到客观存在的历史人物,学生就需将典型人物与典型事件结合起来,特别是要仔细辨明历史人物的阶级属性,方能较好地体味其中的感情。如,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所说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与五代后晋一个节度使所说的“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尔”,这两句话,从词义上说,意思差不多,但从他们两个人的阶级感情而言,则有本质的不同。前者,代表了农民阶级及其利益,体现了他们反对封建统治、要求改善现状的斗争精神,使学生为他不畏强权、一身正气的情感所感染;后者则代表了手握重兵的藩镇割据势力,他们妄图凭借武力取得皇位,反映了他们对权力再分配的愿望。学生若不从后者的阶级属性来阅读,恐怕很难看清藩镇割据势力是如何打着“天子宁有种耶”的旗号来谋取私利的,感情认识很可能含混不清甚至错位。

从上可以看到,文本中的事象是对过去客观史实的概括性显现,具有单纯、简约、朦胧、概括的特征。但不管是什么属性的“象”,都与“情”构成心理共鸣对应的联系,即“情感的客观对应物”,无不显示了情感表象与情感体味互表的内在关系。这种以历史事象为物质载体的情感认读,如对善与恶、忠与奸、光明与黑暗、爱国与卖国、进步与倒退等情感的体味,既是个体情感的载体、感受和移入,传达情感表象的个体经验性,但更多的是传导、内化社会普遍通用的情感,是个体主动加工历史“典型化”情感的思想认识过程,说明了在情感体味过程中,阅读主体是借助相关事象来表现自己对历史真实情感的关切、体认和融入,体现了“情依象表”的思维进程。因此,对事象阅读而生发的情感,容易使学生达成对真实历史事象情感的认同和感染,并促使他们情感的巩固和升华,这与文学艺术作品阅读中滋生的情感更倾向于“具性”和“主观”具有很大的不同,它更偏重于“理性”、“客观”和“社会性”。鉴于这种情感的阅读特点,教师更应该有意识地多引导学生情感的移入与体味。

②“取象审美”,阅读认识的美感阶段。在阅读认识过程中,“取象审美”与“味象识情”辨不出谁先谁后,它们是并列交互的关系,互相启迪,互相说明,互相补充,互相完善,是情中感美,美中悟情,最终的效果都是使学生受到“情”与“美”的陶冶,净化他们的心灵。历史事象的美如同“历史感情”一样,极其丰厚。从劳动人民生产的陶器、瓷器、丝绸、棉布等生活用品到修建皇宫、城墙、塔楼、运河等工程建筑,从洋溢着人性光辉的崇高悲壮美到波澜壮阔的社会文化美,无处不有。这些“美”,首先反映的是社会历史客观化的“审美”形态凝固,其次是构成学生的“审美”意象和“释言明象”的结果。这一审美再创造的过程,虽包含了学生“审美”再创造,但这种再创造不能超越历史本身的属性,也不能脱离历史事象所规定的“审美”形态而自行其是。

审美,首先是对“言内之象”的客观反映,继之是对“言外之象”的主观丰富。对“言内之象”感知得越全面,就越利于对“言外之象”的再创造,并促进学生“审美”态度的有效建立。反过来,当学生以这种“审美”态度再“回首”观照这些事象时,心中所获解的事象就已转化为“审美”对象了。在审美“取象”悟解的循环中,一方面学生以自身情感经验、能力体味历史情感,另一方面,则是对事象中的美感、意蕴进行深层次的领悟。

不过,历史审美不仅仅只是对“崇高”、“优美”等方面的获取、体味和审视,还兼有对历史事象“负性”、“粗鄙”等方面的感受、认识和审丑。历史丑类很多,如卖国贼、汉奸、昏君、傀儡、独裁者、贪官、奴才、法西斯分子、侵略者,等等。学生在这些“卖国”、“阴险”、“黑暗”、“血腥”、“恐怖”等意象的撞击下,心灵因为巨大的震颤而获得强烈、压抑、窒息的情感体验,激发起对历史、社会、人生的反思,从而获得历史智慧的启示和领悟。

不论是审美或审丑,在阅读中获得全面的精神效应,是历史美育的总体目标和核心内容。学生经历欢乐、激动、振奋等一系列心理过程,内心既有以往情感经验的复现,也有经验之外陌生情感的体味。其中愉悦之情能抚平学生心灵的皱褶,达到鲁迅所言的境界,“美善吾人之性情,崇大吾人之思理”,享受历史澄澈朗照的静美;即便是面对悲剧、惨烈的事象,也能将其间的悲痛转化为同情、怜悯和悲愤,使心灵获得审美的慰藉。而对历史丑类的审丑认识,会使学生对那些卖国贼、汉奸等丑类表现出极大的愤慨,对那些侵略者、反动右翼势力等表现无限的仇恨,从而培养学生对美的辨别力以及是非的敏感性。

③“析象解理”,阅读认识的理性阶段。一定的知识结构配套一定的认知结构。“析象解理”的内涵就是由历史现象的感知上升到历史本质的认识过程。康德将这种认识过程概括为感性认识、知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三个阶段。

前面的“阅本明象”,即是学生对历史事象的积累、咀嚼、消化,阶段性特征的感性把握比较明显。从思维过程看,它开始由感知事象到形成鲜明的表象,从区分本质、非本质属性到逐步接近本质属性,思维基本上处于历史概念的形成阶段。

知性认识阶段,是对前面获得的事象进行分析,开始思索历史事件得以发生的背景、条件、原因、经过、作用、影响以及各个历史现象之间的本质联系。在此进程中,学生开始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来理解新概念所代表的含义,力求把握“事象中”及“事象间”的联系,全面领会新的历史概念,思维基本上处于概念的同化阶段。

理性认识阶段,是学生利用业已掌握的各个单纯质的规定进行抽象思维,形成对事象全面、深刻、本质的把握,并由此构建历史知识的层次和体系,形成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认识人类社会演进的历史规律。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反复研读,慢慢养成“二分历史”的评价习惯和意识,也就逐渐接近历史现象内在本质,实现对文本主旨的认识。这种思维,体现了对文本创造认识的重构过程。

在“阅本明象”或“由象析意”阶段,许多学生都没有用熟读历史文本去洞察历史现象背后所蕴含社会意义的习惯,更谈不上用整体的历史观去认识自我达到服务人生的意识。这里除了教师喜欢将各种历史知识等拆分灌输给学生,使学生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被灌输习惯外,还与文本客体对学生这一阅读主体阅读进程的规约性有关。

二、历史文本阅读能力的培养

1.披文释言,感知事象

文本线性语言是学生直感历史事象的主要工具,囫囵吞枣地浅读,是无法深入历史内部的。因此,释言是手段,直感事象才是目的。须知,“事”、“象”、“情”、“理”都显露或隐藏在字里行间,学生只能依赖于自身的阅读能力,才能释言感“象”、知“事”、体“情”、析“理”。否则,学生只能从老师的“讲解”中获得一点“历史”的皮毛,“情”“理”的体味就会流于表面化。例如,只有主动研读了中国近代史的文本后,学生方能从语言符号中感知清政府是如何屈辱地同外国侵略者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就能感知外国侵略者是如何贪婪残暴,那份爱国情感也就会被清政府的无能和洋鬼子的暴虐而激发,也就能从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及其危害中,认识清政府的腐朽及“帝国主义”的侵略本性,从而获得中国社会一步步陷于半殖民地半封建深渊的意象。若学生从来不摸历史课本,或是从来没有研读课本的习惯,即便在课堂上认真听老师“分解”,那么“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个特定的历史概念也无法在学生头脑里变得显性、具体而富有质感。

当然,即便把文本阅读了一遍,也不一定能把握全部历史事象及事象间不易把握的隐象。这是因为:直感阅读是以语言符号第二信号系统为基础,并在语义规定中进行再造想象,使所获事象能够基本上反映语义内容。要使阅读体现它的效性,学生不能为阅读而阅读,即不能像看小说那样一目十行,更不能像看小说那样去寻求感官刺激。要使头脑里的历史人物丰富、历史事件完善,学生必须依赖自己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及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修养等。一目即明之象,可谓“单象”,如一些投机取巧的学生从文本目录、章节标题、角码注释、图片文字等语言符号所获得的事象,这种事象单薄、简约,尽管必要,但作用有限;那些通过自我的知识、修养和思维能力主动想象、加工、改造而获之象,可谓“复象”,它们对后来穷究“事理”将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从阅读实际可以看出,一般学生所获的“单象”不会有太大的差异,但所获的“复象”,因为与学生的思维深度、再造想象的强度以及创新思维的高下有关,各学生在获取意象的完整性和丰富性上绝对不会一致,甚至差异很大。从语言符号第二信号系统的特性和学生认知水平出发,引导学生深读文本显得那样必要和紧迫。

2.深化事象,加工增值

历史文本的增值主要体现在历史“事象”之间,它是指对历史事象审美审丑的思想感情。在直感事象阶段,尽管也能发生感情,但这份感情常常不能长久维持,通常只是一时的“冲动”,情绪化比较“严重”,表现为即生即没。要想让学生把那种“朴素的激情”升华为成熟、理智的爱国感情,就应该用新课程的理念积极引导学生去探究历史事象,让学生主动体验、加工文本阅读过程,使他们逐渐学会释象析事,理解为什么这样,而不是那样。只有让学生真正读懂弄通了历史之所以这样发生的成因后,才有助于他们比较深刻地认识自己肤浅了解历史的症结,也才能帮助学生洞察历史发展的实质。历史事象是历史知识和爱国情感的物质载体和具体表述,与情感的关系,是一种社会历史心理的联系。这份情感,既有社会普遍情感的成分,也有主体情感的体验与移入。

在释言阅读过程中,历史事象还存在另一种附加值,那就是审丑。历史上的那些丑角、败类,会给学生心灵有另一番刺激和警醒。把历史中的审丑从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中抽离出来,只是为了突出它更能激起学生阅读主体的爱国浪花,产生美的激情。须知,这份特殊的爱国情感是一系列情感的心理过程,能为社会成员共同获取,相对客观,是对文本的理解和体认,且取决于学生加工历史事象的态度和程度,有相当的主观性。而让学生的主体情感完全移入、体味文本中的情感,则是彻底的主观化了。从这个体验过程来看,它需要学生主动获取和追求。试想,如果一味让老师分开拆讲而不让学生去体味去索解,可以断言:学生对历史事象的“审美”和“审丑”相当肤浅和局限,很难达到精神愉悦和心灵震颤的效果,特别是时间上不能持久、心理上不能巩固。由此,深化历史事象的增值性,教师应从审美、审丑两种体悟情境以及审美追求、释象领悟、精神效应三个过程去研读历史文本,引导学生自己去阅读、分解、感悟历史事象,促使学生对言外、言内之象进行再创造再体验,使学生在犁与矛、血与泪、火与剑的沉淀中,获得心灵的净化和理性的认识。

借助相关的历史“事象”,传导相关的历史情感,使“情”因“象”而发,“情”因“事”而表。从本质上说,“味”象“识”情,既是学生爱国情感的培养过程,也是理性诉求的必然要求和历史责任感的深化过程。

3. 逼近内层,析象悟理

引导学生对历史事象的比较、分析和综合,从现象中归纳抽绎出社会历史发展的本质,是历史文本阅读的主要目的。也只有让学生的思维到达理性的高度,他们的人生才会从中受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也才会水到渠成。因此,读史不是简简单单背诵现成的历史史料,而是对史料的深加工,对文本材料的重新解码和编码。只有当学生站在更高更广的层面总体把握科技发展的状况时,他们才能接近历史发展的内层,看到历史事件的各种联系。

学生在感性认识、情感认识、知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事象材料加以科学的分析综合、归纳演绎,便能将各个孤立的本质规定进行全面深刻的抽象和概括,从而认识人类社会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实现对文本主旨的把握,最终使学生养成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辨析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曹光灿.文学阅读过程初探本.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1.

[2]李德成.阅读辞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8.6.

[3]朱筱新.历史课堂教学技能训练.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7.

[4]臧嵘,张桂芳,张静.初中历史教学大纲及教材分析.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1.

[6]沈韬.当代阅读认知理论概说.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9.5.

过程历史数据库 第8篇

1 存储过程

1.1 存储过程的概念

存储过程的本质是数据库中的一个对象,是SQL语言的集合。当编译好的代码在执行一次之后就会高速缓冲保存在oracle数据库能够将里,再次使用时不需要进行二次编译就能直接调用。因此存储过程能帮助数据库提高查询和存储的有效速度,并能有效降低数据库系统较复杂这个性能,提升整个系统的可维护性、可伸缩性、安全性以及重用性,从而达到提升整个应用系统性能的目的。此外,他也属于封装重复操作的一种方法,因此不管是编程能力还是提供参数变量能力都是极强的。

1.2 存储过程的分类

我们可以将oracle数据库的存储过程分为以下四种 :分别是触发器、存储函数、存储过程、对象类型。(1)触发器 :触发器是以数据表为基础而创建的,是一种能够为程序员提供完整数据信息的方法,它可以和一个或者多个数据修改操作进行相应的联系,如 :删除、更新、插入等。触发器与普通存储过程有一定的不同性,主要表现在执行过程,它的执行是在条件设定的基础上自行完成的。(2)存储函数 :从实质上看,存储函数和存储过程具有很大程度的相似性,但是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 :存储函数可以向调用者返回值,相同之处在于 :用户也可以借助于名称来对存储函数在“顶级”位置、PL/SQL包以及SQL上进行调用。(3)存储过程 :顶级的存储过程可以给客户提供不一样的指令,如使用任何的商业逻辑扩展SQL语句,然后借助于名称来对存储过程在“顶级”位置、PL/SQL包以及SQL上进行调用。(4)对象类型 :从9i版本开始,oracle数据库就已经开始在存储过程的开发工作中引入面向对象编程思想,在对象类型中,对变量操作状态进行维护,对存储的这些信息数据以及相关操作进行针对性的定义,并且具有较好自身数据保护性,及时在函数和过程中也不会被外来程序锁修改。

1.3 存储过程的优点

存储过程的优势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概述 :(1)可移植性 :完全不需处理编译版本或者操作系统中兼容性问题的出现,因为在oracle数据库中不需要考虑到平台等方面的问题,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使用存储过程,而且只要确保该操作平台支持运行oracle数据库,就可以不需要任何改变地调用存储过程。(2)安全性 :存储过程的安全性主要表现在它能够阻止客户对oracle数据库进行的不恰当操作,系统管理员还可以使用权限来科学管理存储过程的进行,尽可能避免存储过程或者数据库中的数据出现被非授权用户访问的情况。(3)执行效率高 :随着用户数量的不断增加,存储过程对有关于SQL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这种情况很快就会导致在运行过程中网络出现“瓶颈”,影响网络的正常运行。在对服务器中所有执行的SQL语句进行调用时也可以调用存储过程,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减少网络出现拥挤,腾出更大的空间。(4)可维护性 :一般情况下,若任务的逻辑发生改变,本身一对一的存储过程指定任务的改变只会表现在存储过程上,不需要去改变客户端的代码,降低了软件的维护成本。(5)可重用性 :一个存储过程只需要编写一次程序,并且还可以在很多地方进行使用,如 :客户机应用程序、数据库触发器、SQL脚本等。

2 oracle 数据库中存储过程的开发实例

2.1 复杂业务逻辑的封装

通过实现PL/SQL的存储过程,就可以实现某学校教务系统学生选课的逻辑指令,同时存储过程还能够对学生的选修课程数量进行判断,如果超过规定值,则不能够继续选课。如果不适用这个代码,那就需要数据库终端拥有两个数据集,首先判断学生是否选课成功,然后在计算选课数量,如果在同一时刻选课的学生较多,就会在很大程度上给网络增加较大的符合,从而影响网络的顺利运行。但是目前使用PL/SQL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但是也需要服务器的帮助,这个服务器要具备强大的处理能力,从而确保如果网络的负荷非常高,学生的选课工作也可以顺利完成。

2.2 动态多表关联查询

开发应用程序的过程中,并不能通过处理数据表直接得到相关数据,而是需要以此为基础建立其他的过度临时表或者直接实施比较复杂的逻辑操作处理,用户才可以得到需要的数据,但是这种过程只能在存储过程中实现。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以通过包或者包体来对某学校某学年或者某学期学生的补考名单进行针对性的查询。补考名单是一个较为内容多且杂的数据库,其中涉及到很多表格,同时还存在一定的传递性参数,使用动态多表开关联查询有利于动态查询操作的实现,最后还能够返回到记录集。

2.3 跨平台的开发

由于考虑到跨平台的开发以及数据库无关性等方面的因素,所以PL/SQL要被作为开放式语言的Java所取代,再加上Java语言的平台具有一定程度的开放性,所以可以沟通并且集成Web服务、J2WW、XML、SQL等多个领域。通过一系列的代码可以显示Java存储过程在异构数据库访问过程中的应用,在oracle数据库中可以直接在本地系统用户认证过程中结合使用fn Login函数,使之组成系统认证功能,由于fn Login函数和其他oracle函数没有大的差异,所以无需关心fn Login函数的实现细节以及核心功能的位置,从而可以轻易的实现多个数据库系统统一进行用户认证的目的。

3 存储过程的创建和调用

3.1 存储过程的创建

3.1.1 PL/SQL 语言

过去,oracle的开发人员都在使用PL/SQL语言来管理和构建大量数据阵列复杂的系统,而PL/SQL语言属于一种高级的数据库程序设计语言,可以在各种环境下访问oracle数据库,同时也是SQL的补充,可以在SQL中引入其他语言的过程性特征,包括整套的数据类型、异常处理结构、循环结构以及条件结构等,如 :变量、函数、过程、控制结构等。SQL和过程性特征相结合,可以最大限度的强化oracle的PL/SQL功能。由于其集成了结构化程序设计中的语言特征以及SQL查询语言的特征,所以可以集成数据库服务器端,以最佳性能完成一些比较复杂的逻辑程序和计算。此外,还吸收了编程语言的很多设计方面的优势,如 :例外处理、重载处理、信息隐蔽性以及数据封装性等。

3.1.2 Java 语言

Oracle 9i数据库集 成了一个 称为oracle JVM的Java虚拟机,而oracle中JVM是在集成数据库中,和SUN Java JDK Specification互相兼容的Java执行环节,在oracle JVM中允许数据库运行Java程序,这些程序也可以称为Java存储过程。在数据库中存放的Java程序可以借助于JVM直接运行,还可以在内置JDBC驱动器的辅助下,对PL/SQL函数和SQL函数进行调用。此外,oracle还为布置、调试、测试、开发Java存储过程 提供了oracleJDeveloper。Java存储过程借助于oracle服务器端内部驱动程序或者服务器层胖驱动程序,这是在oracle数据库中将Java程序创建为存储对象唯一的有效方法。

3.2存储过程的调用

在oracle数据库中,存储过程、存储函数、触发器、对象类型四种不同类型的存储过程都可以在不同的调用环境中进行调用,这些调用环境分别是 :(1)SQL语句,在任何SQL语句的内部,都可以对函数进行调用。(2)顶级CALL语法 :在使用CALL语句的环境下,可以使用顶级调用过程和顶级函数,而CALL语法是随着oracle 9i的发展而引进、使用的新型语法。(3)PL/SQL包、子程序、块 :可以在PL/SQL包、子程序、块对其进行调用,但是要注意Java存储程序自己可以在匿名的BEGIN……END块内进行调用。(4)触发器的隐式调用 :Java存储过程或者PL/SQL存储过程都可以在触发性执行的过程中进行隐式调用。

4存储过程的开发策略

根据多次存储过程的应用经验,主要将oracle数据库应用系统使用存储过程的一些开发策略总结为以下几点 :(1)对于需要自动完成预先执行任务的应用程序,可以通过存储过程来完成,由于存储过程在启动以后就会自动执行,所以应用程序系统启动之后,不需要再进行手工操作,从而大大节约了人物、物力,也在很大程度上方便用户的使用 ;(2)对于需要对基本数据表进行较复杂中间过程逻辑处理的数据,通过存储过程可以返回用户需要的结果数据集 ;(3)用户和数据库如果数据的操作比较频繁时,可以通过存储过程来最大限度的减少网络负荷,同时,由于在调用服务器端的存储过程之前,该存储过程已经经过了解析,所以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脚本的运行性能 ;(4)对于需要集中进行控制和管理的逻辑和运算进行相应的处理时,要尽量在存储过程中进行,但是要在数据库服务器中保存一个存储过程的备份,以后对客户端进行调用时,就可以直接对存储过程进行便捷的执行和调用,可以起到便于应用程序维护以及版本管理的作用 ;(5)对于容易发生变化的业务规则,尽量通过存储过程来实现 ;(6)对于可以重复调用、运行效率较高的逻辑和运算处理,尽量通过存储过程来实现。

5结束语

过程历史数据库 第9篇

关键词:VFP数据,ORACLE数据库,程序设计

ORACLE是以高级结构化查询语言(SQL)为基础的大型关系数据库,因其可以支持多用户和在数据库管理功能、完整性检查、安全性、一致性、稳定性方面的良好性能,使其成为目前最流行的客户服务器(CLIENTSERVER)体系结构的数据库之一。

在企业日常生产中,有时需要调用每天存放在ORACLE服务器上的生产数据,采用VFP软件实现方便的生产查询或汇总,因为VFP(VisualFoxPro)是一个功能强大的小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它能迅速而又简单地建立用户的数据库,从而方便地使用和管理数据;利用其提供的对象和事件处理模式和面向对象的编程方法,使用户能够快速地建立应用程序。同时,VisualFoxPro是MicrosoftOffice的兼容产品,用VFP开发的出的应用软件很受大型企业低端用户的欢迎,所以,VFP是大型企业解决数据处理问题时,作为应用程序前端开发工具的理所当然的选择。首先,VFP系统小巧玲珑,不占太多的存储空间,数据建立表容易,操作简单,用它存储中间数据,成果数据,图表信息非常合适,1992年6月Microsoft购买Fox公司以来,对VFP作了控制操作Oracle的接口,用户很容易的在VFP平台下,通过ADO,ODBC等方式完成这项工作。

为此设计了VFP数据库与ORACLE数据库接口程序,以实现ORACLE数据向VFP数据库的自动转换,以下是程序设计思路:

1 总体设计思想

为使用户能够调用服务器上的数据体,首先在ORACLE服务器上根据用户需要建立了可以调用的ORACLE存储过程,用户在远端的客户机上只要调用相应的存储过程就能够获得想要的数据,而不会影响服务器本身的数据库运行。在客户机上编写数据库接口程序,数据库接口程序的主要内容为调用存储过程和将调用的信息转入DBF数据库表,程序编写完成后,利用windows操作系统里的计划任务,按时自动执行数据库接口程序,实现调用ORACLE存储过程,并通过执行VFP的execute和Fields("XX")value、INSERT等函数,将获得数据信息逐条送入VFP数据库已存在的DBF表中,实现ORACLE数据库内容向VFP数据表的自动转换。

2 程序设计

程序是在Windows操作平台上采用VisualFoxPro9.0开发完成。

3 实现

程序通过系统A D O配置和登录ORACLE信息设置、程序参数设置、数据监测四个阶段实现其数据转换功能。

3.1 ADO配置

为实现V F P数据与O R A C L E数据库之间的通讯,要在数据转换服务器上安装o r a c l e 9.0或以上版本的MicrosoftODBCDriverforOracle(假设安装了oracle9.0),以取得ORACLE的SQL*NET软件层支持,并通过ADO配置使VisualFoxPro能够与ORACLE数据库相连,访问库中的数据。在oracle9.0安装目录中找到tnsnames.ora文件,将文件内容中的IP地址和SERVICE_NAME改为所要调用的ORACLE数据库的IP地址和服务器名称。

3.2 登录ORACLE信息设置界面

在WINDOWS操作系统的控制面板里,选择管理工具,并在其中选择ODBC数据源管理器,在其界面菜单里选文件DSN,点击添加,填写一个名称,如:yc,该界面用于设置登录ORACLE数据库所必需的用户名、口令和数据库别名三个参数据,以供程序调用。界面如图示。

3.3 程序参数设置

关键语句格式:首先建立一个远程连接,连接的名称就是上述ADO配置中填写的名称,如yc:

这里“jh”为ORACLE存储过程里的字段。再应用INSERT into VALUES语句向已经建好的DBF表写入jh等字段的数据。

3.4 数据监测

在程序运行的最后阶段执行数据监测模块,设计思路类似学校班级点名册,通过在建立的文件记录统计表(该表的字段设定为日期和所要调用的表名)中做相应记录来区别数据的调用成功与否:若某日没有从ORACLE数据库调用到相关数据,在该日该数据所对应的表名记录号写上F,若某天DBF表已经建立,则在当天该记录号写上T。下次运行调用存储过程时首先检查该表,如果该表上有F标志,则从F标志对应的那天开始调用数据,表的格式如下图所示:

4 结语

该接口程序实现了定时从ORACLE数据库向VFP数据自动转换功能,满足了企业数据库建设和自动化管理要求,极大地提高了数据库利用效率。为技术、决策人员及时掌握企业各类数据,创造了条件。

参考文献

[1]张洪举.Visual Fox Pro程序设计参考手册.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相关文章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精选12篇)创新公共服务 第1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对国家或区域的技术创新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科技...

3
2025-10-24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精选9篇)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第1篇匆匆读后感500字_读《匆匆》有感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

1
2025-10-24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精选17篇)草莓教学 第1篇“风儿轻轻吹,彩蝶翩翩飞,有位小姑娘上山摘草莓,一串串哟红草莓,好像……”优美的歌词,动听...

3
2025-10-24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精选7篇)仓储类课程 第1篇物流产业是复合型产业,发达的物流能加速传统运输、仓储和零售等行业向现代物流服务领域延伸。...

1
2025-10-24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精选8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第1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作为诗性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审美批评,同文学艺术实践...

2
2025-10-2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精选6篇)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第1篇莲山 课件 w ww.5 YK J.COM 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二、试题所体现的新课程理念和...

3
2025-10-24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精选2篇)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第1篇常州市河海中学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 八(1)班创 文 明 班 ...

2
2025-10-24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精选14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第1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及签字样本兹证明为我公司财务负责人。特此证明。身份证复印...

1
2025-10-24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