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忘却的记念试题范文第1篇
“也许我告别,将不再回来;也许我倒下,将不再起来;如果是这样,你不要悲哀,共和国的旗帜上有我们血染的风采。”这是一首纪念自卫反击战的歌。原唱者徐良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战斗英雄。越战期间,他所在班全体战士壮烈牺牲,他孤军作战,出生入死,腿部重伤。中央电视台的军民联欢晚会上,与王虹共同高歌一曲《血染的风采》。这一时期的故事是不能忘怀的,代表着新中国的强大与神圣的尊严!
2012年2月17日是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33周年纪念日,这场早已成为历史的战争对于作为90后出生的中学生来说无疑是陌生的,但撕开伤口纱布我们隐约还能看到它的痕迹。
一、近代中越关系
19世纪70年代法国入侵越南,攻占河内,越南邀请中国刘永福黑旗军南下抗法,黑旗军痛击法军收复河内。19世纪80年代初期法军卷土重来,再次攻占河内,清军应邀援越抗法。但此时的清王朝已是落日余辉,虽然经过冯子材等爱国清军的努力扭转了战局,中国军队节节胜利,但腐败的清政府却决定“乘胜即收”向法国求和。1885年夏双方在天津签定《中法新约》,清政府承认法国对越南的殖民统治,从此法国开始了对越南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统治。
二战爆发后,日本侵占了东南亚广大地区,中越军民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
1945年8月,越南人民在印度支那共产党领导下进行了民族民主革命,取得胜利。9月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胡志明任共和国主席。不久法国重新侵入越南,越南人民在中国人民的巨大支援和老挝、柬埔寨人民的密切配合下,进行了9年抗战。1954年取得了奠边府战役的胜利,法国被迫签署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以北纬17度为界,越南北方获得解放。
赶走了豺狼又来了恶虎,1954年9月29日美国宣布不管法国同意与否,将从1955年1月起向南越提供军事援助。1964年8月美国制造“北部湾事件”,并以此为借口,对越南北方进行了大规模的轰炸。1965年1月28日7月28日美国决定扩大战争,并派出人数众多的地面部队。战争期间,中国政府和人民不惜作出重大民族牺牲,从武器、弹药到粮食、被服,向越南提供了巨额无偿援助,并先后派出防空、工程、铁道、后勤保障和海军扫雷部队共32万人,用鲜血和生命保卫越南的领空和交通运输的畅通,使越南北方得以抽调大批部队赴南方作战。1973年1月美国终于在和平协定上签字,3月美军全部撤出越南,1975年5月1日越南南北统一。
二、中越为何反目
在长期的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中,中越两国和两国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源远流长。但越南刚刚统一就疯狂地排华、欺辱华侨;又不断在领土和领海问题上与我制造事端,根本不顾两国人民传统友谊之大义,这是为何?
这还要从二战后的美苏争霸开始说起。20世纪70年代苏联处于攻势,美国迫于形势变化转为战略收缩,于是调整了对外战略。1971年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揭开中美关系新篇章,中美两国从此开始酝酿关系正常化。这对当时仍与中国友好而与美军交战的越南来说,却无疑是个坏消息。因为这将意味着中国将有可能减少甚至终止对越南的支持与援助,越南心中不满。中美关系正常化对苏联来说也是一大坏消息,这对同中国交恶的苏联无疑构成重大威胁。这样苏联加速拉拢越南,促使越南迅速投向苏联,并在南北统一后立即开始了反华的举动。
中国政府一向以和为贵对其尽力忍让,却更进一步强化了越南的野心。国际关系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1979年中美建交,邓小平随后访美,被问及对越政策时,胸有成竹地说:“小朋友不听话,该打打屁股了?”其实大军早就严阵以待,只等一声令下了!
1978年11月底,广州军区、昆明军区、成都军区的参战部队完成一切行动准备。12月8日,中央军委下达战略展开命令。12月13日,下达开进命令,至12月底,中国军队9个军、22.5万人云集广西、云南中越边境,箭在弦上。
人民日报关于开战的报道中透露我军战役部署:以第41军、第42军、第43军、第54军、第55军和第50军(缺149师)为东线兵团,由许世友指挥,从广西方向出击;以第11军、第13军、14军和第50军149师为西线兵团,由杨得志指挥,从云南方向出击。我之战役决心:有限时间,有限纵深,集中优势兵力,迂回包围,速战速决,歼敌速回。
1979年2月17日晨, 集结在中越边境上的中国军队,以9个军的兵力,从广西、云南两个方向对越南6个省11个县发起进攻,空军部份战机起飞,沿边境我方一侧巡逻,海军部份战舰进入北部湾保卫石油平台。3月4日,攻下谅山,形成进逼河内之势,谅山以南,一马平川,无险可守。自古越南叛乱,若中国大军破谅山,越南王即自缚请降。战略目的基本达到,3月5日中央军委下达撤军命令,3月16日完成撤军行动,对越自卫反击战告一段落,之后的战斗和对峙到1987年才真正结束。
三、新时期中越关系
这场战争过去33年了,对于今天幸福生活的我们没有理由,也绝不能忘记这幸福来之不易。战争是痛苦的,对两国人民都是伤害,只有和平才是唯一出路。1991年11月,应江泽民总书记和李鹏总理的邀请,越共中央总书记杜梅、部长会议主席武文杰率团访华,双方宣布结束过去、开辟未来,两党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
此后,两党两国关系全面恢复并深入发展。两国领导人保持频繁互访和接触,双方在各领域的友好交往与互利合作不断加强。1999年初,两党总书记确定了新世纪两国“长期稳定、面向未来、睦邻友好、全面合作”关系框架。2000年,两国发表关于新世纪全面合作的《联合声明》,对发展双边友好合作关系作出了具体规划。2002年2月27日至3月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对越南进行正式友好访问。2003年4月7日至11日,越共中央总书记农德孟对华进行工作访问。2004年5月20日至24日,越南政府总理潘文凯应邀访华。2004年10月6日至9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正式访越并出席第五届亚欧首脑会议,双方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政府联合公报》。两党两国领导人均表示要继续加强和发展中越传统友谊和全面友好合作关系,进一步充实和丰富“长期稳定、面向未来、睦邻友好、全面合作”16字指导方针的内涵,把中越关系不断提高到新的水平,使两国和两国人民永做好邻居、好朋友、好同志、好伙伴。2009年2月23日中越双方举行仪式,共同庆祝历时八年的勘界立碑圆满结束。
中国有句俗语说,和则两利,斗则两伤。我们的一贯立场是劝和促和。希望我们这两个一衣带水的社会主义邻邦能一直和谐相处,团结共荣!
河北省秦皇岛市新世纪高级中学历史教师:强英俊邮编:066004
为了忘却的记念试题范文第2篇
一、知人论世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 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 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 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 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 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 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 《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 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 《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 《小说旧闻钞》等等。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 重建的鲁迅墓题字。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 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二、思路探究
课文主要叙写了白莽、柔石等人的往事。鲁迅不是把五个青年作家的遇害当作一个孤立的事件来写的,而是把这个事件放在广阔的时空背景中去评述。在鲁迅的笔下,有一条纵深的历史长河,有一幅广阔的社会画卷。在这条历史长河里,流淌着被压迫者的鲜血。一部旧中国史,就是人吃人的历史。方孝孺被诛九族;嵇康、吕安被杀;向子期连多说几句话的自由都没有;奴隶们幻想脱离苦海,唯一的好方法只有“坐化”;最近的三十年来,许多青年的血,更是层层淤积。鲁迅看透了压迫者,他们就是吃人的猛虎。在这幅社会画卷上,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丑恶和黑暗。乡绅横行乡间,气焰盛极,殖民者跋扈租界,中外杀人者相互勾结,人心险恶,骗人、卖友、吮血,什么鬼蜮伎俩都有。当然,鲁迅这回悲愤至极,“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然而要奋然前行,就必须摆脱悲哀,鲁迅将自己的“记念”称作“为了忘却的记念”,正是为了更好地记念,鲁迅号召人们持久地斗争下去,争取光明,正是对烈士最好地记念。
三、内容结构 全文分五部分:
1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第五部分
四、本文是一篇写人的纪念性文章,文中涉及五人,又多是一些片断的回忆,但读起来却感人至深,这除了结构上的缜密严谨之外,在写法上记叙、议论、抒情的完美结合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本文以记事为主,记事的目的在于让读者了解五烈士的为人以及被反动派杀害的事实,并从中汲取教益,认清反动派的本质,因此,时时穿插着议论。同时,由于在记事和议论中,又处处凝集着强烈深沉的悼念之情,使文章的纪念性更强,更能打动人心。
从总体上看,前三部分重在记叙,第四部分记叙抒情并重,第五部分重在议论抒情。而在每一部分中,记叙、议论、抒情又都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如第一部分着重回忆与白莽的三次会见,但在朴素的记叙文字中,却处处流露出他们彼此间的信赖和关怀。而在忆及彼得斐集子的失落时,又通过痛感“明珠投暗”、“岂不冤枉”的简短的议论,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的憎恶之情。而这议论又是在叙述了文集的由来,委婉地表达了这两本书的非同寻常之后进行的,就更加自然贴切。
第二部分集中写柔石,同样是夹叙夹议的。如这一部分开头一段的记叙和议论,表明了柔石是作者在当时上海那样复杂的环境里的“一个惟一的不但敢于随便谈笑,而且还敢于托他办点私事的人”。仅用一个“硬气”,一个“迂”字,揭示出柔石的耿直忠诚的性格。并用“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这样一句简短的议论,对柔石的崇高品质作了高度的概括。同时,这些议论也都是在对柔石的一些具体行动的记叙的基础之上进行的。
第四部分中的记叙、议论和抒情更是高度融合在一起的,这一部分先写柔石的被捕,接着谈到自己受牵连,“不愿意到那些不明不白的地方去辩解”,说明作者对反动官府的蔑视,并插入一段借《说岳全传》引起的议论,既批判了空盼“剑侠”的无稽,又嘲讽了敌来“坐化”的无益,明确地表示了“我于是就逃走”的抉择,充分体现了他一向“韧”的战斗精神。
接着叙述柔石等青年作家被捕后的情况。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鲁迅对烈士们由被捕到遇害的情况的了解并不多,确凿的,只有狱中传出的两封信(一封还没有抄下)和有关他们遇害的“一个可靠的消息。”但这一段读起来却十分生动感人,这与记叙、议论、抒情的完美结合也大有关系。在这一段中,作者在对战友牺牲噩耗进行叙述的同时,对反动派的滔天罪行进行了一系列的议论,均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尤其是那首七律《惯于长夜过春时》,更是作者如火激情的高度凝聚。
文章第五部分,作者用强烈的抒情语句,同文章的开头遥相呼应,进一步表达了对烈士们被杀害的悲愤感情。
五、写作手法白描
这篇纪念文字通篇用白描手法,夹叙夹议,真切自然,语言朴实无华,叙事平实无奇,既无华美的词藻,也无新奇的想象,却写得意蕴深广,耐人寻味。
2
所谓“白描”,原指小说塑造人物采用的一种手法,讲究以简洁的笔墨勾勒人物形象,不用衬托或少用衬托,让人物用自己的语言、行动去“塑造”自己,而作者却要隐蔽起来。它的好处是以少胜多、真切凝炼。
白描手法运用于杂文,主要体现在作者对于人物那些富于思想性格特征的言论和行为的记述,在行文上一般表现为复述和引用,或简明的勾勒。如本篇写柔石和殷夫,并没有全面地描写他们的身世,他们的文学事业,他们的喜怒哀乐;而只是写了他们的几件事、几个生活片断。如写初次与殷夫见面,殷夫来信说“很悔和我相见,他的话多,我的话少,又冷,好像受了一种威压似的”。这简明的一笔,却使人物具象化,表现了殷夫的坦率和青年人常有的自尊。又如写鲁迅与殷夫第三次相见:
“我记得是在一个热天。有人打门了,我去开门时,来的就是白莽,却穿着一件厚棉袍,汗流满面,彼此都不禁失笑。这时他才告诉我他是一个革命者,刚由被捕而释出,衣服和书籍全被没收了,连我送他的那两本;身上的袍子是从朋友那里借来的,没有夹衫,而必须穿长衣,所以只好这么出汗。”
这是从殷夫夏天穿厚棉袍说起,交代了他是一个刚从狱里出来的革命者,衣物被没收了,又无夹衫,只好向朋友暂借厚棉袍了。用平淡朴实的文字写出这件有点奇特的事,白描可谓到了逼真的程度,写出了革命者的艰难和乐观的情怀。“彼此都不禁失笑”一语,可以给人无穷的回味。
又如写柔石的“颇有点迂”,相信人们是好的:“我有时谈到人会怎样的骗人,怎样的卖友,怎样的吮血,他就前额亮晶晶的,惊疑地圆睁了近视的眼睛,抗议道,会这样的么?不至于此罢?’”
这几句白描之笔,既表现了柔石憨厚的天性,一身书生气,同时从柔石那天真的言词、笨拙的举动中,也反映了他阅历不深,看待世人过于简单化、表面化的弱点。这些白描无疑溶进了作者的主观感情,使人读后感到柔石确实迂得可爱。
六、文中运用了哪三个典故?用意如何?
第一个典故是从柔石的“硬气”和“迂”的特点想到了柔石的明代同乡方孝孺。方孝孺和柔石都是宁海人,柔石的家在方孝孺祠的前面。方孝孺为人正直,博学多才,受明太祖召,深受倚重。后朱允纹的叔父朱棣为夺皇位,带兵攻陷南京,惠帝自焚。方孝孺被执入狱,后因不肯给燕王起草即位诏书而被杀,祸及870余人。鲁迅用这一典故,是为了更形象地突出柔石性格中的“硬气”和“迂”的特征。方孝孺为争哪一个姓朱的该坐天下,丢掉性命不算,还连累了亲友宗族数百人,实在是“迂”得很了。但他那威武不屈,舍生取义的刚烈精神,几百年来一直为后人敬仰和赞颂,正是在这一点上,鲁迅用来与柔石的精神作比较的。同时,这一典故还有另一方面的深刻用意,就是用朱棣惨无人道,滥杀无辜的暴行,来暗示国民党反动派杀害革命青年的罪行,是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一个深刻揭露和控诉。
第二个典故是从柔石被捕、鲁迅自己逃走提到《说岳全传》中高僧坐化的故事。故事是这样的:秦桧为了扫除卖国投降的障碍,假传了十二道金牌从抗金前线召回岳飞。岳飞奉召回来的路上,途经镇江时到金山寺去拜访道悦禅师。禅师预言,“元帅此行恐防有牢狱之灾、奸人陷害之事”,劝岳飞“不如潜身林野,隐迹江湖。”但岳飞未听,回去后便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后来,秦桧得知此事,大怒,立即派何立捉拿道悦。何立一到,道悦便留下一个偈子,“坐化”了。显然,这个典故也是针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柔石被害的案情“谁也不明白”;秦桧杀了岳飞后还要去捉拿与岳飞有关的道悦,只因为道悦说了一句真话,反动派抓了柔石又要抓鲁迅,只因为一个“明明白白”的印书合同。这就暗示,国民党反动派的滥杀无辜与秦桧没有什么两样。更为深刻的是,鲁迅在这里对道悦是持批判态度的,他并不象道悦那样束手待毙,而是“逃走”,保 3 持实力,继续战斗。
第三个典故是从自己纪念战友“无写处”而懂得了向子期《思旧赋》只有寥寥几行的缘由。向秀的《思旧赋》,是为纪念好友嵇康、吕安而作的。它通过悼念亡友,从侧面反映了对政治现实深为不满的情绪,并以含蓄的笔法,表达出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赋中只说“践二子之遗迹”,“悼嵇生永辞”,说明他的好友去世了,至于死的缘由,却只字未提,只是用简短的笔墨,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哀伤愤激之情;采用以古喻今的手法,借《黍离》和《麦秀》诗的意境来抒发自己悲伤的心情;并用李斯“受罪”的典故来寄托失去自由的苦痛。鲁迅运用这一典故,将自己当时的处境与心情与向子期相比,是在揭露蒋介石的反动统治与司马氏以杀夺手段建立的晋朝一样,政治都是极端黑暗腐朽的,人们偶有不慎,都可能引来杀身之祸。因此,正直的人是没有言论自由的,在“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的统治下,确实是“无写处”的。
七、标点顿号的用法
顿号(、)表示句子内部最小的停顿,常用在并列的词或词组之间。如果并列词语中还有并列词语,大的并列词语要用逗号,小的并列词语之间要用顿号。例如:原子弹、氢弹的爆炸,人造卫星的发射、回收,标志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达到了新的水平。 不用顿号的情况:
1、概数之间不用顿号。例如:他终于敢和女性的同乡或朋友一同去走路了,但那距离,却至少总有三四尺的。
2、集合词语之间不用顿号。例如:“公安干警”、“中小学生”、“男女老少”。
3、并列谓语之间(实为分句)不用顿号。例如:他躲在寓里弄文学,也创作,也翻译。
4、带有语气词的并列词语间不用顿号。例如:这里的山啊,水啊,树啊,草啊,都是我从小就很熟悉的。
5、多个并列词语,前面的之间用顿号,最后两个词语之间用“和”或“及”等,并列词语中如果有连词“和”,“与”,“及”“或”,“或者”等,就不必再用顿号。例如:我国科学、文化、卫生、教育和新闻出版业有了很大发展。
八、思旧赋并序 作者:向秀(写于公元264年)
【序】
余[1]与嵇康[2]、吕安[3],居止接近[4];其人并有不羁之才[5]。然嵇志远而疏[6],吕心旷而放[7],其后各以事见法[8]。嵇博综技艺[9],于丝竹特妙[10]。临当就命,顾视日影,索琴而弹之[11]。余逝将西迈[12],经其旧庐[13]。于时日薄虞渊[14],寒冰凄然[15]。邻人有吹笛者,发声寥亮[16];追思曩昔游宴之好[17],感音而叹,故作赋云:
【正文】
将命适于远京兮[18],遂旋反而北徂[19]。济黄河以汎舟兮[20],经山阳之旧居[21]。 瞻旷野之萧条兮[22],息余驾乎城隅[23]。践二子之遗迹兮[24],历穷巷之空庐[25]。 叹黍离之愍周兮[26],悲麦秀于殷墟[27]。惟古昔以怀人兮[28],心徘徊以踌躇[29]。 栋宇存而弗毁兮[30],形神逝其焉如[31]。昔李斯之受罪兮[32],叹黄犬而长吟[33]。 悼嵇生之永辞兮[34],顾日影而弹琴[35]。托运遇于领会兮[36],寄馀命于寸阴[37]。 听鸣笛之慷慨兮[38],妙声绝而复寻[39]。停驾言其将迈兮[40],遂援翰而写心[41]。 【注释】
[1] 向秀(生卒年不详),字子期,河内怀县(今河南武徙西南)人。魏晋竹林七贤之一,曾注《庄子》。他与嵇康、吕安等人交厚,景元四年(263年)嵇吕二人被司马氏杀害后,迫于司马氏的威势而赴洛阳,官至黄门侍郎、散骑常侍。
[2] 嵇康(223年-263年),字叔夜,谯国铚县(今安徽濉溪)人。“竹林七贤”的领袖人物。三国时魏末诗人与音乐家。他对教条礼法和官场仕途不以为然,对当权者司马氏采取不合作 4 态度,宁愿在洛阳城外做一个自由自在的打铁匠,提出“非汤武而薄周礼”、“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张。司马昭的心腹钟会想结交嵇康,受到冷遇,从此结下仇隙。嵇康的友人吕安被其兄诬以不孝,嵇康出面为吕安辩护,钟会即劝司马昭乘机除掉吕、嵇。公元263年,司马昭下令将嵇康处以死刑。
[3] 吕安(?-263年),字仲悌,东平(今山东东平县)人,为嵇康好友。某一次吕安访嵇康,正好嵇康不在,嵇康的兄长嵇喜请他入坐,吕安没进去,在门上写一“凤”字离去。嵇喜以为是赞美他,嵇康曰:“凤字凡鸟也。”吕安之妻徐琅有美色,其兄吕巽逼奸徐氏,又反诬吕安事母不孝,陷之入狱。魏景元三年(262年)与嵇康俱被诛。 [4] 居止:住处,这里引申为关系密切。
[5] 不羁之才:有才能,崇尚自由,不愿受到约束。 [6] 志远而疏:志向高远但疏于人事。 [7] 心旷而放:心性旷达,游离于世俗。
[8] 见法:即伏法。指嵇康和吕安被司马氏杀害之事。吕安之兄吕巽霸占了吕安的妻子,反诬之不孝,吕安请嵇康为他辩解,于是二人一同为司马氏所杀。 [9] 博综:即博通,指多才多艺。
[10] 丝竹:指弦乐和管乐。嵇康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音乐家,《晋书嵇康传》云:嵇康“学不师授,博览无不该通”,他精于笛,妙于琴,善于音律。他创作的《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首琴曲被称为“嵇氏四弄”,是中国古代一组著名琴曲,与东汉的“蔡氏五弄”合称“九弄”。隋炀帝曾把弹奏“九弄”作为取士的条件之一,足见其影响之大、成就之高。而《广陵散》更是成为我国十大古琴曲之一。
[11] 《晋书》记载嵇康临刑时,顾视日影,索琴弹奏《广陵散》,并感叹:“《广陵散》于今绝矣!”。就命:死亡。
[12] “逝”此处做助词解,此句意与“余将西行”同。 [13] 旧庐:旧居。
[14] 于时:在这个时候,当时。薄:迫近。虞渊:传说中的日落之所,《淮南子天文训》:“日至于虞渊,是谓黄昏。”
[15] 凄:冷,可见这是一个冬天的傍晚。 [16] 寥亮,清越响亮。
[17] 曩(nǎng馕)昔:从前。游宴之好:畅游和欢宴的快乐。
[18] 将命:奉命。《仪礼聘礼》:“将命于朝。”郑玄注:“将,犹奉也”。适:往。远京:指洛阳。
[19] 旋反:回来,指从半途中回来。北徂(cú殂):北行。向秀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南),嵇康旧居在山阳(今河南焦作东),山阳位于怀县以北。怀县、山阳在黄河以北,京都洛阳在二县西南方向,从正文可以看出他是赴洛南渡黄河后(未到洛阳),由于越是被迫接近洛阳,越是怀念山阳,故而复又北渡黄河,特意到山阳悼念嵇康(然后才又赴洛)。 [20] 济:渡。汎:同“泛”。
[21] 说是经过,实际从上文看可以出他是特意来的。 [22] 瞻:从远处看。
[23] 息:停下。余驾:我的座驾。城隅:城的一角。
[24] 践:本义是踩、践踏,此处可作依循,顺着解。二子:指嵇康和吕安。 [25] 历:经过,行过。穷巷:隐僻的里巷。空庐:空空的房间。
[26] 《黍离》为《诗经王风》篇名。西周灭亡后,周大夫路过故都,见宗宙毁坏,废墟上长满了禾黍,作诗以悼之。愍(mǐn悯):同情。
5 [27] 《麦秀》见于《尚书大传》,“微子将朝周,过殷之故墟,见麦秀之渐渐兮,曰:此父母之国,宗庙社稷之所立也。”大意就是商朝灭亡后,微子经过殷墟,满眼尽是破败的宫室废地,于是以《麦秀》为题写下一首诗歌以表达自己的感慨。这两句是作者在借古怀今,向秀作《思旧赋》时,司马昭篡魏已迫在眉睫,魏已名存实亡,第二年司马昭死后,其子司马炎篡魏立晋。
[28] 惟:想。古昔:指上文的殷商旧事。怀人:指有感于古人事而怀念嵇康和吕安。 [29] 这里既指两位旧友,也是指即将灭亡的曹魏,为两者感到怀念和伤心。 [30] 弗毁:还没有毁坏。
[31] 形神:指原来居住在这里的人。焉如:何往,去向哪里。 [32] 《史记李斯列传》载,秦丞相李斯为赵高所陷害,受五刑而死。临刑前对儿子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33] 长吟:长长的感叹。 [34] 永辞:永远离开。
[35] 此处指嵇康临刑前弹奏《广陵散》之事,将前一句李斯死前的感叹与之比拟。 [36] 运遇:命运遭遇。
[37] 这二句有两种理解。第一种理解是,嵇康将自己人生的遭遇都化作对琴声的感悟,将剩下的生命都融入了临刑前的片刻光阴。第二种理解是,作者在未来的人生中将时刻记住嵇康的遭遇,不会做出违心的选择,在短暂的光阴中度过自己余下的生命。 [38] 鸣笛:指序中所说的邻人之笛。
[39] 复寻:原来以为嵇康死后就断绝的音乐,又重新被找到了。
[40] 言:语助词,无义。将迈:将要出发。整句话的意思是,停下的座驾又将启程。
[41] 援:执、持。翰:原指长而坚硬的羽毛,后来借指毛笔、文章、书信等,这里显然指的是笔。援翰:提笔。写心:写下此刻的感受。
【模拟试题】
一、基础知识
1. 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被捕(bǔ) 缁衣(zī) 浮肿(fú) 什物(shén) B. 禁锢(gù) 寥寥(liáo) 累及(lěi) 提供(gōng) C. 惴惴(zhuì) 信札(zhā) 囚系(xì) 眷眷(juàn)
D. 淤积(yū) 偈子(jì) 煞尾(shà) 创伤(chuāng) 2. 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 隔膜 轻率 编缉 隐约其辞 B. 拳拳 伤疤 客栈 苍皇失措 C. 依稀 袭击 冤枉 斩钉截铁 D. 高慢 巡捕 措辞 郑重其是 3. 填入括号中的词语是( )
由于历来的经验,我知道青年们,尤其是文学青年们,十之九是感觉很敏,自尊心( )很旺盛的,一不小心,极容易得到误解,所以倒是故意回避的时候多。见面( )怕,更不必说敢有托付了。但那时我在上海,也有一个惟一的( )敢于随便谈笑,而且( )敢于托他办点私事的人,那就是送书去给白莽的柔石。
A. 又 尚且 不仅 也 B. 也 犹且 不仅 还 C. 还 犹且 不但 也 D. 也 尚且 不但 还 4. 找出与下列各句使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 )
A. 但一面又很为我的那两本书痛惜;落在捕房的手里,真是明珠暗投了。
6 B. 只有其中的一本《蔡谷虹儿画选》,是为了扫荡上海滩上的“艺术家”,即戳穿叶灵风这纸老虎而印的。
C. 但不久,他们竟一同被捕,我的那一本书,又被没收,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了。 D. 可是在中国,那时是确无写处的,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
5. 下面是对“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一句有关词句的理解,其中错误的项是( )
A. “忽然”一词,表明了国民党反动派对惩决烈士消息的严密封锁,从而表现敌人色厉内荏的卑怯心理。
B. “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写出了烈土们遇害的确切时间,这一时间是作者根据“可靠的消息”所作的准确判断。
C. “他的身上中了十弹”一句,表面上客观冷静,实质上极其愤怒地写出了柔石的惨死,对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D. 从整句话来看,这次遇难的除“左联”五烈士外,还有其他19人,总共为24人;被枪毙的“政治犯”人数之多,实为少见。含蓄地表现了敌人的残酷本质。 6. 对下列句子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其实也并不比我所怕见的神经过敏而自尊的文学青年高明。这句话的谓语是“高明”,这句话是一个单句。
B. 直到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之后,我才知道我所认识的白莽,就是在《拓荒者》上做诗的殷夫。这是一个单句,主语是“白莽”。
C. 印书的合同,是明明白白的,但我不愿意到那些不明不白的地方去辩解。这是一个转折复句,第一个分句的谓语是“是”。
D. 他的心情并未改变,想学德文,更加努力。这是一个二重复句,三个分句的主语是一致的。
7. “我很欣幸他的得释,就赶紧付给稿费,使他可以买一件夹衫,但一面又很为我的那两本书痛惜。”鲁迅先生“痛惜”的原因是什么?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本书落到“三道头”之类的手里,真是明珠投暗了。 B. 两本书在书作者的祖国,“也还没有这么完全的本子”。 C. 两本书是鲁迅年轻时很不容易购买到的。 D. 两本书寄托着鲁迅对白莽的深情。
8. 下列文字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向秀,字子期,西汉期的文学家。其好友嵇康、吕安被杀后,写作《思旧赋》来纪念他们。
B. 彼得斐(裴多菲)是西班牙著名诗人。
C. “左联五烈士”是指白莽、柔石、冯铿、李伟森、胡也频五人,其中,冯铿为女士。 D. 《为了忘却的记念》选自《呐喊》,作于1933年2月7日至8日。 9.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梦里依稀慈母, 。 ,怒向刀丛觅小诗。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1)填空 。 , (2)对这首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首联中的“长夜”用来比喻反动统治下的黑暗日子。 B. 颔联中的“依稀”的意思是“仿佛,不清晰”。
C. 颈联的“怒向刀丛觅小诗”中的“刀丛”喻指当时的白色恐怖。
7 D. 尾联的意思是作者穿着黑色的衣服,抬头对着月光感叹社会环境的恐怖和黑暗。 10. 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前年的今日,我避在客栈里,他们却是走向刑场了;去年的今日,我在炮声中逃在英租界,他们则早已埋在不知那里的地下了;今年的今日,我才坐在旧寓里,人们都睡觉了,连我的女人和孩子。我又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我在悲愤中沉静下去了,不料积习又从沉静中抬起头来,写下了以上那些字。
要写下去,在中国的现在,还是没有写处的。年青时读向子期《思旧赋》,很怪他为什么只有寥寥的几行,刚开头却又煞了尾。然而,现在我懂得了。
不是年青的为年老的写记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
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 己延口残喘,这是怎样的世界呢。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 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⑴第二段末尾:“然而,现在我懂得了。” “懂得”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⑵“要写下去,在中国的现在,还是没有写处的”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可以印证《惯于长夜过春时》中的哪一句?
⑶对划线句子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夜”指专制残暴统治的黑暗,“路正长”指革命道路曲折漫长。 B. “我不如忘却”,因为悲愤压抑得难以战斗。
为了忘却的记念试题范文第3篇
“也许我告别,将不再回来;也许我倒下,将不再起来;如果是这样,你不要悲哀,共和国的旗帜上有我们血染的风采。”这是一首纪念自卫反击战的歌。原唱者徐良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战斗英雄。越战期间,他所在班全体战士壮烈牺牲,他孤军作战,出生入死,腿部重伤。中央电视台的军民联欢晚会上,与王虹共同高歌一曲《血染的风采》。这一时期的故事是不能忘怀的,代表着新中国的强大与神圣的尊严!
2012年2月17日是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33周年纪念日,这场早已成为历史的战争对于作为90后出生的中学生来说无疑是陌生的,但撕开伤口纱布我们隐约还能看到它的痕迹。
一、近代中越关系
19世纪70年代法国入侵越南,攻占河内,越南邀请中国刘永福黑旗军南下抗法,黑旗军痛击法军收复河内。19世纪80年代初期法军卷土重来,再次攻占河内,清军应邀援越抗法。但此时的清王朝已是落日余辉,虽然经过冯子材等爱国清军的努力扭转了战局,中国军队节节胜利,但腐败的清政府却决定“乘胜即收”向法国求和。1885年夏双方在天津签定《中法新约》,清政府承认法国对越南的殖民统治,从此法国开始了对越南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统治。
二战爆发后,日本侵占了东南亚广大地区,中越军民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
1945年8月,越南人民在印度支那共产党领导下进行了民族民主革命,取得胜利。9月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胡志明任共和国主席。不久法国重新侵入越南,越南人民在中国人民的巨大支援和老挝、柬埔寨人民的密切配合下,进行了9年抗战。1954年取得了奠边府战役的胜利,法国被迫签署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以北纬17度为界,越南北方获得解放。
赶走了豺狼又来了恶虎,1954年9月29日美国宣布不管法国同意与否,将从1955年1月起向南越提供军事援助。1964年8月美国制造“北部湾事件”,并以此为借口,对越南北方进行了大规模的轰炸。1965年1月28日7月28日美国决定扩大战争,并派出人数众多的地面部队。战争期间,中国政府和人民不惜作出重大民族牺牲,从武器、弹药到粮食、被服,向越南提供了巨额无偿援助,并先后派出防空、工程、铁道、后勤保障和海军扫雷部队共32万人,用鲜血和生命保卫越南的领空和交通运输的畅通,使越南北方得以抽调大批部队赴南方作战。1973年1月美国终于在和平协定上签字,3月美军全部撤出越南,1975年5月1日越南南北统一。
二、中越为何反目
在长期的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中,中越两国和两国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源远流长。但越南刚刚统一就疯狂地排华、欺辱华侨;又不断在领土和领海问题上与我制造事端,根本不顾两国人民传统友谊之大义,这是为何?
这还要从二战后的美苏争霸开始说起。20世纪70年代苏联处于攻势,美国迫于形势变化转为战略收缩,于是调整了对外战略。1971年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揭开中美关系新篇章,中美两国从此开始酝酿关系正常化。这对当时仍与中国友好而与美军交战的越南来说,却无疑是个坏消息。因为这将意味着中国将有可能减少甚至终止对越南的支持与援助,越南心中不满。中美关系正常化对苏联来说也是一大坏消息,这对同中国交恶的苏联无疑构成重大威胁。这样苏联加速拉拢越南,促使越南迅速投向苏联,并在南北统一后立即开始了反华的举动。
中国政府一向以和为贵对其尽力忍让,却更进一步强化了越南的野心。国际关系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1979年中美建交,邓小平随后访美,被问及对越政策时,胸有成竹地说:“小朋友不听话,该打打屁股了?”其实大军早就严阵以待,只等一声令下了!
1978年11月底,广州军区、昆明军区、成都军区的参战部队完成一切行动准备。12月8日,中央军委下达战略展开命令。12月13日,下达开进命令,至12月底,中国军队9个军、22.5万人云集广西、云南中越边境,箭在弦上。
人民日报关于开战的报道中透露我军战役部署:以第41军、第42军、第43军、第54军、第55军和第50军(缺149师)为东线兵团,由许世友指挥,从广西方向出击;以第11军、第13军、14军和第50军149师为西线兵团,由杨得志指挥,从云南方向出击。我之战役决心:有限时间,有限纵深,集中优势兵力,迂回包围,速战速决,歼敌速回。
1979年2月17日晨, 集结在中越边境上的中国军队,以9个军的兵力,从广西、云南两个方向对越南6个省11个县发起进攻,空军部份战机起飞,沿边境我方一侧巡逻,海军部份战舰进入北部湾保卫石油平台。3月4日,攻下谅山,形成进逼河内之势,谅山以南,一马平川,无险可守。自古越南叛乱,若中国大军破谅山,越南王即自缚请降。战略目的基本达到,3月5日中央军委下达撤军命令,3月16日完成撤军行动,对越自卫反击战告一段落,之后的战斗和对峙到1987年才真正结束。
三、新时期中越关系
这场战争过去33年了,对于今天幸福生活的我们没有理由,也绝不能忘记这幸福来之不易。战争是痛苦的,对两国人民都是伤害,只有和平才是唯一出路。1991年11月,应江泽民总书记和李鹏总理的邀请,越共中央总书记杜梅、部长会议主席武文杰率团访华,双方宣布结束过去、开辟未来,两党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
此后,两党两国关系全面恢复并深入发展。两国领导人保持频繁互访和接触,双方在各领域的友好交往与互利合作不断加强。1999年初,两党总书记确定了新世纪两国“长期稳定、面向未来、睦邻友好、全面合作”关系框架。2000年,两国发表关于新世纪全面合作的《联合声明》,对发展双边友好合作关系作出了具体规划。2002年2月27日至3月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对越南进行正式友好访问。2003年4月7日至11日,越共中央总书记农德孟对华进行工作访问。2004年5月20日至24日,越南政府总理潘文凯应邀访华。2004年10月6日至9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正式访越并出席第五届亚欧首脑会议,双方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政府联合公报》。两党两国领导人均表示要继续加强和发展中越传统友谊和全面友好合作关系,进一步充实和丰富“长期稳定、面向未来、睦邻友好、全面合作”16字指导方针的内涵,把中越关系不断提高到新的水平,使两国和两国人民永做好邻居、好朋友、好同志、好伙伴。2009年2月23日中越双方举行仪式,共同庆祝历时八年的勘界立碑圆满结束。
中国有句俗语说,和则两利,斗则两伤。我们的一贯立场是劝和促和。希望我们这两个一衣带水的社会主义邻邦能一直和谐相处,团结共荣!
河北省秦皇岛市新世纪高级中学历史教师:强英俊邮编:066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