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美术作品欣赏(精选7篇)
儿童美术作品欣赏 第1篇
王滨, 出生于1961年, 汉族, 籍贯:山东。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 获硕士学位, 现任青岛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梁克珊, 出生于1958年, 汉族, 籍贯:辽宁。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 获学士学位, 现任青岛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中国广告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浅谈如何评价儿童美术作品 第2篇
据了解,很多孩子都非常喜欢画画,这是因为孩子把它当作一种游戏,在游戏的氛围中他们能够轻松、愉快地用画笔以特有的方式,将自己特有的观察和想象倾泻在纸上,表现出特别的美,体现出极大的自主性。一位专家听完学生给老师画像一课后说了这样一句话:“学生是最诚实的,他们画的老师美不美、像不像都没有关系,重要的是他们用自己最纯洁的心灵,最生动的画笔,画出了对老师的爱。那才是最可爱、最真实、最美丽的。”
中国论文网 /1/view-13035754.htm
那么,我们到底该怎样正确的评价孩子的作品,让孩子能更好的、全面的
发展?根据我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和长期观察孩子们在美术活动中的表现,我认为美术学科测评的内容应包括美术基础知识、美术能力和学习情感三个方面,只有将这几方面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形成对学生个体素养全面、有效的评价。
一、转变评价观念
我们教师要转变评价观念,不要把像不像作为评价孩子作品的标准,要把想象力、创造力作为真正反映儿童绘画能力的重要指标。儿童绘画也是一个学习和创作的过程,因此儿童在任何时段的想法都非常有限,他们的目的也很单一,之后随着他们对线条、形状和颜色概念的发展,他们选择和组织的能力也逐渐增强,他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必须合理布局自己的作品。因此,教师在儿童每个绘画发展阶段,都应该做一些积极有意义的鼓励性评价,而不是简单的评价好与坏。教师要低下头来,和学生一起欣赏他们的作品,并耐心倾听他们的表述,从而有效地分析评价学
生的作品。通过对儿童绘画作品进行评价,教师进一步了解儿童绘画水平、兴趣,从而去培养儿童的创造力。我们只有了解了儿童画与成人画的区别,才能更准确地欣赏评价儿童的美术作品。如我班有个学生在画《我的家庭》时,与一般的同学不一样,他画的是他想象中的家庭:一幢小别墅在月亮上,佣人全是机器人。在画《去太空中旅行》里,居然还有骑自行车去的。作为成人这些连敢都不敢想呢!因此,儿童在创作中碰到的不是怎么画,而是怎么样想的问题。学生捡了一个石头: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想象力。有学生说是一只靴子,有的说像一只猴子,有的说像一辆小卡车…,在这种情况下,我及时表扬他们想象丰富,鼓励他们按自己的想法,创作了不同的石头画。
因此,只要充分肯定孩子的成绩,正确评价孩子的想象,引导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丰富的联想,才能让孩子们可贵的想象之花开得更灿烂,让孩子
们的创造欲望越来越强烈,使之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的能力的人。
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要科学地引导孩子们边学边玩,多给他们鼓励、赞扬,多以游戏的方式引导,发挥其潜力。让他们更加积极、主动的去学,成为学习的主体,变“要我画”为“我要画”。
二、儿童美术运动的轨迹
美术教育活动在儿童的身心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美术教育活动可以启迪孩子的心智,完善儿童的内心世界,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审美意识。
美术是一种视觉形象艺术,它既以鲜明生动的形象表现客观世界,又凝聚着创作主体突出的个性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审美创造。美术的这些特点是非常符合儿童天性的,由于儿童年龄较小,生活经验不足和认识能力的局限性,不可能掌握过高的绘画知识和技巧。他们喜欢乱涂乱画,把画画看成是一种最自由的游戏活动。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特
别具有想象力,喜欢夸张、联想、随心所欲地表现自己所喜爱的一切。儿童在作画中所描绘的形象,常常是不受时空限制、凭直观感受将记忆想象创造出来的。正是这种幼稚天性才形成儿童独特的稚拙美。
因此教师要在每个发展阶段,给予儿童积极有效的评价,帮助他们顺利度过每个发展阶段,牢固他们的基础,在随后的发展中,他们的绘画活动便会变得轻松起来。
三、评价对儿童美术产生的影响
1.站在儿童的角度,充分理解儿童作品。儿童美术作品是伴随着儿童美术心理活动发展进行的。儿童美术活动的目的决定了评价儿童美术活动必须建立在尊重儿童创作意图和特点的基础上,而不能用成人所谓的”画得像不像”来作为评价儿童作品的标准和准绳,儿童在美术活动中更注重的是情感的宣泄,而不是考虑”画得像不像”,他们的绘画活动非常轻松、自由,没有约束,只画自
己的感觉和感受。因此当我们在儿童的画展上,看到蓝色的太阳,红色的天空就不足为奇了。这就是儿童绘画的独特所在,他已把自己的情感融汇到创作中去了。在充分了解了儿童创作意图时,教师应给予积极的鼓励,有效的评价,同时通过与儿童的语言交流,进一步理解孩子的创作意图及内心的真实想法。
2.用欣赏的眼光评价儿童美术作品,尊重儿童美术的创造性。在儿童的美术活动中我们随处可以看见儿童想象力的发挥,作品很具创造性。记得一次孩子们画自行车,一个男孩子设计的自行车既可以在陆地上骑行,又可以在水里游行,同时自行车还安装有翅膀装置,不用说,这辆车还会飞,我们不禁惊叹于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于这样的作品,我们要及时展示,�o予高度的评价,肯定孩子丰富的想象力,从而激发出孩子的创作欲望。罗恩菲尔德在他的名著《创造与心智的成长》一书认为:对儿童美术作品施以评价只是使老
师更透彻地了解儿童的成长,前者能帮助老师了解儿童的创造意图和其他生活情形,后者徒然使儿童对寻找自我和创造表现丧失信心,对儿童作品的任何评价,只有能帮助老师了解儿童并有效地提示儿童从事创作才有意义。
追寻美术作品欣赏教育的画意 第3篇
关键词:大班美术活动;欣赏名画
中图分类号:G6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7-107-001
一、设计意图
梵·高的作品极富表现力,他喜欢运用简练有力的线条、鲜艳明亮的色彩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他的《星月夜》不仅体现了其内心最紧张的幻想,而且还表达了他无法抑制的强烈感情。它能让幼儿了解画面不仅可以写实,还可以加入自己的想法进行表现。基于上述认识,我设计了本案例,我想当幼儿理解了画家的画意后,也能学习画家通过自己的绘画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宣泄自己的情绪,那该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啊!
二、活动过程的描述与评析
1.整体欣赏作品,初步感知画面
教师神秘地说:“这里有一幅很特别的画,我们一起来欣赏!”
在给孩子静静欣赏几秒钟过后,教师提问:“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觉?”“有山,有房子。”“有星星和月亮!”“好像是在晚上”……
从孩子直觉型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出,孩子此时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感知仅停留在浅层次上。2.分层欣赏作品,深入解析画面
当幼儿说出自己对作品的第一印象后,教师即以平行谈话的形式,从作品形象、笔触、颜色由远及近引导幼儿进一步了解作品。
首先教师提问:“离我们最近的是什么?”凭着直觉,有孩子答道:“树!”但也有孩子表示不同意见:“这好像是一座城堡。”“好像是人的头发,很疯狂!”“是火焰。”“啊呀!它好像在扭动。”教师马上追问:“往哪个方向扭的?”“往上面扭,快要碰到天空了。”这时教师就说:“其实画家画的是一棵树,它正在拼命往上——长(让幼儿顺着回答)。”接着,教师便鼓励大家站起来用身体动作学学它的样子:“它好像在对自己说——”“我要长高我要冲到天上!”孩子们齐声说道。
这里,教师借助提问,将幼儿的注意力牢牢集中在这棵奇异的“树”上,让幼儿大胆想象和表达。教师的追问,使孩子们慢慢地接近了作品所蕴含的意义。
接着教师又提问:“树的背后是什么?”“房子。”孩子们齐声说道。教师又问:“如果你住在里面,你会做什么?想什么?”有孩子举手:“我会看书、睡觉。”
可有一个男孩却说:“我会做一些保护自己的事。”教师感到疑惑:“为什么?”男孩说出了自己的理由:“因为这棵树不停地在长,我害怕它会把天空给戳破了。”
“所以你会感到有些不安是吧?”孩子点头。看来有些孩子已经能上下承接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嫁接到了作品之中了。
教师继续问孩子:“画面中最亮的是什么地方?”有孩子大声说道:“月亮。”“为什么它最亮?”孩子指着画面说:“因为它的光芒是黄色的。”教师又问道:“这黄色给你什么感觉?”“很温暖!”“很高兴!”孩子们抢着回答。教师继续往下引导:“这光芒是什么样子的?”孩子惊喜地发现:“都是短短的线,把月亮都包围起来了。”教师追问:“还有谁也有这样的光芒?”“星星。”孩子们叫道。教师又问:“它们的光芒有什么作用?”“能照亮整个夜晚。”有一个女孩说道。“那么,你觉得画家在画星星和月亮时的心情会怎样?”教师问。“画家的心情一定很好!”有孩子说。
这一阶段教师用问题引导幼儿对作品形式,如线条、颜色进行思考,以帮助幼儿理清思路,进一步加深体验。
接着,教师继续引导幼儿看天空:“你还看到什么?”“云。”“应该是龙卷风吧。”孩子们说。“这股龙卷风会做什么事?”教师试图引起幼儿对龙卷风的回忆。“它很厉害,会把一切都卷走的。”孩子们感到害怕。教师说:“遇到破坏力这么强的龙卷风,如果你是星星或者月亮,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孩子们面面相觑。沉默了一会,终于有个男孩说:“如果我是星星,我会害怕,我会喊:‘月亮,龙卷风来了,赶快躲起来!”其他孩子继续沉默……教师激将孩子:“你有点害怕了,可是有人不会害怕!”男孩继续咕哝道:“反正我是害怕的!”看来教师只能另想它法了,问大家:“星星和月亮谁厉害?”“月亮。”孩子们齐声答道。教师继续说:“刚才有颗‘小星星有点害怕了,那如果你是月亮,你会害怕吗?”“我不会害怕。”有孩子坚定地说。教师追问:“怎么赶跑龙卷风?”“发出更大更亮的光芒,把龙卷风驱逐出去!”孩子认真地说。教师指着画面开心地说:“看,星星和月亮多亮啊!”同时教师问刚才那个害怕的男孩:“你现在还害怕吗?”“不怕了。”男孩摇头说。
此时教师进行了小结:“是啊!画家在画这幅画的时候和你们想的一样——在遇到困难、恐惧的时候,我们要鼓起勇气,不害怕,下定决心,努力把困难、恐惧赶走。画家很喜欢画画,就把自己的想法画在了画上:有不安的大树,恐怖的龙卷风,但也有坚强快乐的星星和月亮。”
对孩子来说,要理解画家作品的内涵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所以教师以“如果你是星星或者月亮,你会怎么想怎么做?”这个与幼儿主观联系特别紧密的问题引发幼儿想象与思考。以此再延伸到画家的想法时,幼儿就能容易理解了。
3.再次整体欣赏作品,提升画面感受
教师又问:“你喜欢这幅画吗?为什么?”“我喜欢这幅画,因为月亮和星星的颜色很亮!”“我喜欢它,因为画家画出了很多的害怕呀勇敢呀!”“我喜欢月亮的光芒,它和我们平时画的不一样。”孩子们说。“有什么不一样?”教师问。“它的线条是短短的。”“那我们一起用手来学一学短短的线条,好吗?”全体幼儿举起手认真地徒空练习。“这样短短的线条给你什么感觉?”“有力!”有孩子说。“是的,画家想借助短短的、有力的线条表达自己战胜困难的决心!”教师回应。
从幼儿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幼儿此时的审美判断与刚开始接触作品时的整体直觉印象完全不同了。通过教师的引导,他们初步形成了自己对作品所含意义的理解和解释。
4.迁移创作,多形式表现自己的感受
教师提问:“你看到的星星、月亮是怎样的?如果你是画家,你会怎么画?”孩子们一个个举起了小手,说出了自己的心声。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孩子们拿起画笔,不受任何拘束地画了起来……
儿童美术作品欣赏 第4篇
一、从欣赏美术作品来分析美术家的创作心理
在欣赏美术作品时, 首先要用感官感知美术作品, 美术作品以其特殊的感性形象作用于人们的感觉器官。人们在欣赏美术作品时, 首先通过感觉器官去感觉对象的色彩、线条、明暗、色彩等等, 感知美术作品所带来的视觉效果, 也就是欣赏者以美术作品为媒介, 并带着情感来除揣摩美术家的创作心理和意图。美术家在一定程度上说也是心理学家, 他将自己的情感、创作心理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所反映的社会现实通过美术作品表达出来, 然后传递给欣赏者。
美术作品是美术家通过线条、构图、体积、色彩、光影、明暗等绘画形式语言并融入自己的创作思想情感以及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付诸于笔端所创作出来的, 也是美术家的心灵写照。一部作品如果没有注入美术家的思想情感, 以及其进行创作时的心理激荡滂湃过程, 欣赏者就不可能真正欣赏到美术作品中的内涵, 其作品也不可能是一件好的美术作品, 美术欣赏就失去了其本质意义, 美术作品也就不被大众所接受和喜爱。一件美术作品要想被社会大众所认可并流芳后世, 只有通过广大的欣赏者的欣赏才能显示它的艺术魅力与社会效用。在欣赏美术作品时, 通过美术作品来分析美术家的创作心理和情感表达, 通过作品的欣赏产生欣赏者与美术家之间的心灵感知和精神共鸣, 美术家把自己的创作心理通过绘画语言的方式传达给欣赏者。例如我们在欣赏蒙克的《呐喊》时感觉画面中央的人物形象使人感到毛骨悚然、忐忑不安, 这一完全与现实隔离的孤独者, 变形和扭曲尖叫的面孔, 圆鼓鼓的双眼和凹陷的脸, 使人想到了与死亡相联系的骷髅, 就像一个尖叫的鬼魂让观赏者恐惧, 不自觉的想要尖叫呐喊, 并感受到蒙克内心的孤独与恐惧, 从而追寻蒙克的创作历程, 蒙克曾这样描述:“我和朋友一起散步, 那时太阳快要落山, 走着走着突然间天空变得血一样红, 一阵忧伤涌上我的心头, 深蓝色的城市和海湾, 是火与血的空间, 朋友继续前行, 我独自站在那里, 不经意间感到一种不可言喻的恐怖和战栗, 大自然仿佛传来一声震撼宇宙的呐喊!”
蒙克以版画和油画的形式把红、褐、蓝、绿色线组成流动的天空与河水的形状, 造成一种飘忽与热烈的状态, 给观赏者一种不安感。《呐喊》是精神焦虑以图式显现的最杰出的代表。欣赏者对美术家创作时的心理因素的追寻与分析研究, 领悟作品的内涵, 对提高自身的欣赏水平都有很大帮助的。
二、从作品蕴含的社会心理因素来进行欣赏
美术作品在一定时期反映了美术家所处的年代社会背景和社会生活, 就是美术家把自己对社会生活、对世界的一种认识通过绘画形式语言的方式表达出来。这说明任何美术作品都不可能是美术家在大脑中凭空想象、无缘无故创作的, 它总是创作者生活阅历结合一定社会、历史的产物。美术作品需要美术家以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来反映美术家内心的思想情感。我们可以通过某些绘画作品了解到美术家所处的时代是怎样得一个时代?是美术家想歌颂这个时代的社会生活还是鞭挞和讽刺?是战争年代人们生活的苦难?还是和平年代对人们幸福生活的歌颂?都可以通过美术作品分析出来。如我们欣赏《韩熙载夜宴图》时, 通过史料记载:作者顾闵中生活在南唐时期, 这时北宋崛起, 南唐国势衰弱, 后主李煜想任韩熙载为宰相来抵抗北宋, 而韩熙载对南唐的前途已彻底感到失望, 于是生活奢糜放荡, 以示消沉。画家以韩熙载贯穿画面的中心, 他衣着闲散整日纵于声伎, 借以逃避朝廷的任命。画家将他内心有苦难言, 有志难施、生不逢时、放荡不羁的矛盾心态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又如在欣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时, 整幅画呈现在眼前的是一种繁华热闹的景象, 市区琳琅满目的商品, 郊外成群结队运载商品的牛马帮, 以及来往穿梭的人流。全图规模宏大, 结构严密, 引人入胜。画家在创作中表现了多种不同的富有形象性的精彩动人的生活场景及情节。令欣赏者为之震撼!欣赏者还可以从《清明上河图》中看到北宋的经济关系、城乡关系及政治经济文化等状况。
当然, 任何美术作品也不可能包含当时所有的社会因素, 但是, 欣赏者还是能从作品中感受到暗含其中的社会历史因素, 这也是美术作品所具有的艺术魅力之所在。在进行美术欣赏时, 如何正确地把握美术家特定的审美意识和心理因素, 如何正确地去理解作品所表现得特定社会内涵并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对欣赏者正确理解美术作品, 在更深层次上提高自身的欣赏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从自己对美术作品的心理感受来进行美术欣赏
美术作品是视觉艺术, 它要求人们用眼睛去观赏。但是在观赏美术作品的时候, 通常又会遇到“看不懂”的问题。或许看到的美术作品有点意会, 却难以将作品的实质性内涵描述出来。这种现象说明美术欣赏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 得借用美术心里学的知识进行欣赏, 如果仅凭个人的感官来欣赏而又不具备一定的欣赏方法和知识, 就难以领悟作品欣赏的内涵。认识论告诉我们, 只有理解了得东西, 我们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它。美术欣赏时一种精神活动, 是人们在观赏美术作品中感知与理解、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特殊而复杂的精神活动。美术欣赏的本质是一种审美活动, 是欣赏者运用自身的文学艺术修养、感知能力、审美经验去对美术作品进行感悟、体验及精神上的再创造过程。我们通过美术欣赏, 不仅要认识美术作品的内容, 时代背景、主题思想以及它表现出来的形象美、形式美、色彩美, 完成美术作品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作为一名美术学专业的学生, 我在欣赏美术作品时先从感官感知美术作品, 用自己的感受来理解美术作品, 静心观察, 细细品读;运用自己所学美术学知识并结合创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来揣摩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艺术内涵。还要研读大量的美术理论知识, 我认为在欣赏美术作品时, 应该做到以下这三点:1、要了解作品的时代特征、作品产生的原因、时代背景;2、加强广泛的艺术修养, 培养广博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3、要深化对美术作品的思考和认识。把自己融入到美术作品中去, 以作品为中介去体验创作者内心的独白, 形成自己与创作者之间的一种间接地、无声地对话。
参考文献
[1]金丹元.艺术感悟与审美反思[M].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8.
[2]拉尔夫·史密斯.美术感觉与美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0.
[3]范扬.美术鉴赏[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 2003.
[4]张敢.外国美术史简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5]黄保强.艺术欣赏纲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西方美术作品欣赏 第5篇
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就到了第九周,《西方美术作品欣赏》这门选修也接近了尾声。再回首,发现自己也学到了不少的东西,对一些美术作品也有了一些了解,老师讲得也很专业,只是课堂上的气氛不够活跃罢了。论文还没写,多少让人感到焦虑,所以周末约了几个朋友一起到岭南印象园游览了一遍,来体验一下地道的岭南文化。星期六早上九点,和朋友骑车来到岭南印象园,买了门票后,我们从南门开始进入,观看了岭南话剧、陆丰皮影戏及粤剧折子戏等精彩表演,将这个4A级旅游景点一览无余。下面是我从网上找的对岭南印象园的一些介绍。
岭南印象园位于广州大学城(小谷围岛)南部,原练溪村的区域内,总占地面积 16.5 公顷,是集观光、休闲、娱乐、餐饮、购物,体验岭南乡土风情和岭南民俗文化的旅游景区。
岭南印象园中富有特色的街巷、宗祠、民居和店铺等,充分展现了岭南传统文化的精华。景区突出原生的岭南文化和乡土景观,复原岭南民间繁荣生活场景,将成为以岭
南建筑完整、民间文化深厚、田园乡村风情浓郁,成为现代人了解岭南古文化的窗口,岭南人回味溯源本土文化的沃土,外地人短时间了解岭南文化的课堂,满足了广大游客一天了解岭南民间千年古文化的心愿。
岭南印象园是典型的岭南传统风格建筑群落。民居依水而建,或窄门高屋,或镬耳高墙。悠长的青云巷、古朴的趟栊门、壮观的蚝壳墙、精致的满洲窗,小溪蜿蜒,池塘清澈,处处散发着岭南水乡的韵味。
岭南印象园汇聚了大量的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许多工艺美术大师和传承人的展示下,您可以亲眼看到亲身体会到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如广绣、珠绣、广彩、木雕、榄核雕、牙雕、灰雕、木雕、石雕、粱雕,端砚、粤剧、佛山剪纸、佛山陶瓷、黄振龙的百年老店等等,除了参观之外,许多民间手工艺的大师还现场授艺,教游客现场制作,这些凝聚了众多艺术创作者的心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岭南印象园可以找到你对怀旧的所有要求,儿时的铁皮玩具,、小人书,再次体验滚铁环,打陀螺,扔沙袋,弹波子,我们还有西洋镜、鸡公榄、飞机榄、荔湾湖畔的小船滑梯、西关木屐、烧玻璃、画糖画、捏面人、吹糖人、陶笛、草编、剪纸、做米饼、织布、广式凉茶,让您也过足怀旧瘾。还有真实场景还原的巡捕房、老衙堂、老报馆、老药店、老影院应有尽有,就等您来赏玩
喜欢特别的您也可以在这里找到乐趣,除了奇趣青瓦屋外,还有以传统岭南民居改造的阿凡达系列的潘多拉小屋,伸手不见五指的弹丸之地却用荧光刻画出无限宽阔的潘多拉星球风光。
除了建筑特色和人文环境外,岭南传统节庆节目也是少不了,岭南印象园新推出的大型衍生态歌舞集“印象岭南”里囊括了舞狮舞龙、菠萝鸡鸣,赛龙夺锦、祭华光帝、抢包山等传统岭南文化项目,让我们从节目中感受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除此之外,还原传统婚嫁仪式的互动式绣球招亲,陆丰皮影戏,五华提线木偶戏,岭南杂耍,岭南绝技,活人雕塑等天天上演,让欢乐祥和的伴随大家左右。
岭南的传统食俗当然不能少,我们准备了汤圆酒糟,盆菜年糕,还有传统考究的艇仔粥、及第粥,原汁原味的云吞面、牛腩粉、布拉肠,鲜嫩豆腐花,爽口钵仔糕,大良双皮奶,潮汕功夫茶„„应有尽有,练溪茶楼还供应广式茶点,一盅两件,岭南美食俯拾皆是。
广州岭南印象园
岭南特色礼品一应俱全,除了广东特色的工艺品如广绣、广彩、骨雕、榄雕、木雕、石湾陶瓷、剪纸等等外,我们还有各式各样的广东土特产,如广州的鸡仔饼、沙弯姜埋奶,佛山的盲公饼、大良磞砂,梅州的客家娘酒、菊花糕,河源的五指毛桃、酸萝卜,珠海的蚝油、粉葛„„另外,现做现卖的小磨香油、自家酿制的广东米酒、古色古香的油纸伞、惟妙惟肖的西关公仔、古典雅致的西关木屐等,都是馈赠亲友的佳品。景区文化
岭南印象园是典型的岭南传统风格建筑群落。民居依水而建,或窄门高屋,或镬耳高墙。悠长的青云巷、古朴的趟栊门、精致的满洲窗,小溪蜿蜒,池塘清澈,处处散发着岭南水乡的韵味。
形状独特的镬耳墙又名锅耳墙,因其形状与菜锅的手柄相似得名。在元明清时代,只有拥有功名的人才有此资格建造,官位大小决定锅耳的高低。民间还有一种传说:修锅耳墙可以保佑子孙当官,蕴涵富贵吉祥丰衣足食。锅耳墙后又称为“鳌头墙”,有“独占鳌头”的寓意。
简易耐用的蚝壳墙是练西村居民的日常建材。练溪村依山傍江,村民就地取材使用蚝壳建房或建围墙。墙心采用石块,外墙用黄泥加石灰,然后把蚝壳斜着贴上,在保持美观的同时,又可让雨水排流通畅。此外,蚝壳墙因其结构材料特点更具坚固耐用、冬暖夏凉、防火防台风等优点,为村民喜爱,并成为岭南建筑特色。
祠堂是封建社会家族观念浓厚的反映。练溪村曾生活着几大姓氏的家族,目前保留下来比较典型的是霍氏大宗祠和萧氏宗祠。这些祠堂包含了木雕、砖雕、石雕、灰塑、陶塑等传统工艺,凝聚了众多艺术创作者的心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个人感觉岭南印象园的建筑风格古朴自然,有种怀旧的味道,同时又让人感慨时光流逝的悲伤,仿佛是昨日的的一场梦,又重现在眼前。夕阳下,找个人一起漫步于其中也算是一种浪漫吧。古色古香的印象园的古朴与典雅是它给人最深刻的印象,也是最让我喜欢的原因,身在广工久了人也变得有点烦躁,今日一游让人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我喜欢它的风格,更喜欢它的自然。
美术教学要重视美术欣赏 第6篇
在美术教学中,实践固然重要,但欣赏有着它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的关键时期,美术欣赏教学的重要作用更为突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欣赏教学的体会。
关键词:美术教学;美术欣赏;学生;审美能力
一、美术欣赏教学对提高学生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美术教学中,着重培养的是学生的审美能力,而审美能力的培养首先是从欣赏能力开始的。人们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有所感知是普通的心理现象,但对艺术美的感知却不是与生俱来的必须通过后天的教育培养始能具备。美术欣赏教学就是直接以古今中外美术作品中的精华为学习对象,通过感性直观和富有启发性的手段,把抽象的艺术理论与艺术知识寓于对具体作品分析讲解中,能够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充分调动起来,达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高度结合,通过对具体的艺术品的欣赏,潜移默化地接受中外艺术史上的优秀的思想传统和艺术传统,逐步树立爱国主义思想意识,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养成高尚的审美情操,并深刻得影响自己的气质、品格、意志、信念。显而易见,同一般美术技能教育内容及其他教学手段相比,美术欣赏教学更能利用审美活动的认识意义和教育作用对学生施加影响,从而使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学会通过审美的方式理解世界,认识社会,把握人生,促进学生德、智、美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美术欣赏教学不只是看一些美术作品,更是培养学生对美术欣赏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术欣赏是一个长期潜移默化的过程,并不是通过几节美术作品欣赏课就能进行美术欣赏的。因此,在欣赏课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思考如何讲解作品,而且要思考如何吸引学生来参与欣赏,引发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情感。通过引发出学生自己的真实情感,从而产生真切的审美体验,提高对美术欣赏的兴趣。
三、美术欣赏教学不只是认识艺术语言,更是培养审美态度
作者的一切思想和情感都是通过一定的物质形式传达出来的。不同的美术门类,由于它们的基本特征都表现为造型性、视觉性、静态性和空间性,因而在审美要素中,它们表现出的情感要素与意蕴美方面都具有共同特点。然而,不同美术门类作品所使用的物质材料及制作方法各不相同,就造成了它们在审美形式要素上有很大区别。如:绘画中表现出色彩、明暗、笔触、线条等;雕塑则表现出材质的体积、量感质感、肌理等。不同时期的作品又会体现出不同的风格与形态。正因为如此,在欣赏学习中,教师应让学生接触大量的优秀作品,从中认识艺术语言的作用。对不同美术门类的作品,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采取不同的审美态度去进行欣赏,尤其是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有机会比较和体会各种艺术不同语言的特点,锻炼用口述和笔述的方式加强对艺术语言的感受与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
四、美术欣赏教学不只是学习美术知识,更是加强学科之间联系和扩大学生知识面的桥梁
比如,在欣赏中国古代山水画时,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独特的艺术传统,其中,最主要的和难度最大的是让学生去领略中国古代山水画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而不同时期的山水画的面貌和意境都各不相同,其中,面貌的不同之处比较容易感受,而意境的不同,相对来说是难以理解和体会的,尤其是对于这些自我意识和现代意识较强的高中生来说更是如此。为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从体会古诗的意境入手,去体会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意境。因为对于高中生来说,在语文课中已学过大量的古诗,所以对古诗的意境的理解就比理解山水画的意境容易多了。而且中国古代的山水画与古诗之间的确有着密切的联系,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例如,陶渊明的诗句“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意境,就与北宋山水画的意境有很多相同之处,主要是作者都以客观地描写自然景色为主。诗人和画家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没有直接表露出来,而是隐藏在所描写的景色之中,所以称为“无我之境”。
五、美术教学的若干特点
艺术欣赏是一种审美的思维活动,是通过艺术形象去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活动。它有两个主要特征:一是在艺术欣赏活动中,欣赏者始终包含着感性并带有浓郁的主观色彩;二是欣赏者对艺术作品充满着联想和想象。因此,启发学生的联想和调动学生对欣赏对象的感性投入,进而把握作品的丰富内涵并做出审美评价,是美术欣赏课的基本特色,也是美术欣赏教学的成功的标志。
美术欣赏教学,作为人类的一种认识活动,艺术欣赏固然无法摆脱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一般规律,但却不是从感觉到概念的简单逻辑过程,它是以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为感知对象,感觉形象逐渐加深,形成知觉,在知觉形象的刺激下,审美主体情感四溢,突破时空界限,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形成审美意象,并做出审美判断。尽管每个人由于知识、阅历和艺术水平的差别,使其对艺术作品领悟程度有所差异,但人在欣赏活动中的思维及心理特征却是相同的。因此,美术欣赏教学不应该机械向学生灌输“标准”鉴赏与分析“结论”,而应充分启发与调动学生进入欣赏过程,尝试形象思维,允许“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激励学生获得自己独特的审美体验。
在进行美术欣赏教学中,要注意选择思想内容与艺术特征具体的作品,要引导并教育学生在欣赏中兼顾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学会从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的标准分析欣赏艺术作品,避免形成片面追求形式的唯美主义趣味和只要思想不要艺术的“庸俗社会学”观念,培养正确而健康的审美情趣。
总之,只有充分认识美术欣赏教学的作用,努力探索美术欣赏教学的美育意义,才能使其真正在素质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对抽象美术作品的艺术欣赏 第7篇
【关键词】抽象 艺术作品 赏析 方法
在人类发展的数万年中,远古先民们通过结绳记事和在岩石上作画来记录自己的活动足迹,随着对于语言、文字和图像的使用越来越熟练,在人类历史上逐渐留下了难以统计的精美绝伦的艺术作品。伴随着时代的进步,抽象美术作品作为从20世纪才发展形成的美术类型,正在逐渐改变着人们的审美观。
通过近百年的历史发展,抽象美术自诞生以来,逐渐表现为用新方式来表达自然,彰显个人内心的直观感受,以及烘托出作者内心的真实情感的表达,也就是说抽象艺术作品是人类本能的情感反应。抽象美术作品作为艺术作品中独特的一类,有其自身优秀的特点和性质,它从诞生伊始就能够打破美术作品模仿自然地惯例,一反传统的以人类视觉心理感受为创作的根基,呈现出其无与伦比的美感,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抽象美术作品作为艺术的高级形式,是美术作品鉴赏的一大难点,诸多的观众在欣赏抽象美术作品时往往不得要领,加之对于以往具象审美感知模式的固定思维,就更难欣赏到抽象作品的独特美感。西方现代抽象派艺术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都是难懂的天书,高深莫测无法理解。
抽象美术形成和发展于20世纪,是一种通过美术基础语言的元素和方式来进行的独立创作的美术类型。如同众多的艺术形式不能为人所理解,早期的抽象美术作品也被群众所排挤,不受关注。19世纪早期的艺术家通过自发的寻找新的思维角度和展示作品的方法来表达对于当时艺术家和文学理论家的不满,由此而逐渐凸显的美术创作方式发展成抽象派。抽象美术可以分为热抽象和冷抽象两种,两派的代表人物分别为康定斯基与蒙德里安,他们在创作美术作品的时候,抛弃了在画面中刻画具体情节与内容的惯例,着重运用點、线、面以及色块来刻画构图,以彰显画面语言表达内心的感受,情绪,节奏等抽象的内容,深刻的研究了形式语言对人的知觉产生的影响。抽象美术完全排除了现实形象的可辨性,纯粹诉诸美术语言和手段本身,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精神的纯粹和人类精神表达与沟通的自由。
抽象主义在德国哲学家沃林格的著作《抽象与情移》最早谈到:是由抽象绘画发展的,进而形成了美学领域的一种观念。抽象美术作品中不仅受到逃避现实因素的影响,还受到工业和科学技术推动的影响:建筑环境风格,需要精练的以及简化的艺术形式为之表现;现代机械的化的发展对视觉来说是很抽象的因素,这就需要艺术家来对抽象美进行创造,抽象美术作品的产生是写实艺术作品的补充而存在的。如果艺术的存在的目的形式就是为了形式而存在的,那么抽象则为了抽象而存在的,这是抽象艺术纯粹的目的和意义。
“抽象美”是指不反映具体物象的轮廓或不产生关于特定的物象联想的抽象形式给予人的美感。形、光、色和线等基础元素是抽象美术的基本形式,不需要表现自然客观事物的具体形象,也就是说它与具象美术不同的是,它需要欣赏者能够将自己的感受创造性的与创作者所展现的形象相融合,以“视觉观察”去感受创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而“视觉观察”需要观赏者较高的艺术审美和艺术修养。众所周知,情感是艺术作品的灵魂,艺术作品是个人情感的外在表现形式,而抽象美术作品的产生则来源于不同创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同理解。美术,不仅仅需要对“美”的表达,更是一种社会认知,是对现实社会的表现,但是在艺术作品中的表达的“真实”不能说是对现实社会的刻画,而是艺术家根据内心的感受创造出来的“真实”。虽然表面上看与自然差别巨大且抽象,但是从艺术方面来看它却是越来越具体了。
抽象美术作品作为现代艺术作品中的一种,是用“抽象”的手法来表现社会现象,组成美术作品的像点、线和面等是抽象美术作品的组成元素,都有其内在的价值。
在对抽象美术作品进行艺术欣赏时,第一要明确作品概念,区分作品分类。抽象美术作品有很多的艺术流派,每个艺术流派特点不同、风格不一,因此在对抽象美术作品进行欣赏时,首先就是要分清各大派别,分清各类派别的风格和特点,对抽象美术作品进行分类。再者说,我们要对抽象美术作品宽容对待,抽象美术作品因为其自身的特点,也许并不被全部人所能接受,艺术作为主观性的创作产物,自身就带有创作者浓浓的个人情感所在,因为艺术具有宽容性,因此无论任何类型的抽象美术作品,我们应该带着宽容的心去欣赏;第三,在进行艺术欣赏时必须突破传统的欣赏观念,创新欣赏方法。第四点,在对抽象艺术作品进行欣赏时,不能以平常眼光来看待,而是以适当的“视觉”角度来挖掘抽象艺术家的内心情感世界。最后,让抽象美术作品进入我们日常的生活,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艺术作品早已不再“高高在上”,而是落入千家万户,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抽象美术作品也不例外,尽管在大众审美眼光上存在差异,但是巧妙的通过生活中的小细节将抽象艺术作品展现出来,将其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才更有利于人们了解抽象美术作品、欣赏抽象美术作品,进而接受抽象美术作品。
抽象美术作品作为众多美术流派之一,具备独特的魅力和潜力,可以说未来的发展潜力不可估量。但就目前而言,由于大众的审美品位和艺术素养尚未达到一定高度,对抽象美术作品的“抽象性”的接受和承受度不高,这是目前对抽象美术作品的欣赏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命题。但是,时代和社会是不断发展进步的,对抽象美术作品的接受度的范围也在不断加大,在对抽象美术作品进行欣赏,就要我们转变传统的的欣赏观念,将审美和艺术素养上升高度,从而更好的释放我们的“视觉”,以“视觉”角度来欣赏抽象美术作品,抽象美术作品的生活化,不仅有利于抽象美术的全面发展,同时也带动了整个美术创作流派的多元性和多样化。
【参考文献】
[1]曾超;谈对抽象绘画艺术的审美[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2]李月;论抽象美术作品欣赏[J];青年文学家;2011年14期
[3]桂小径;抽象绘画的美学价值和发现[J];艺术百家;2011年04期
[4]曾超. 谈对抽象绘画艺术的审美[J].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