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研究
来源:莲生三十二
作者:开心麻花
2025-10-11
1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研究(精选12篇)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研究 第1篇

关键词:翻译能力,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研究

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伴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在不断的改进, 并且当前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 因此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自身也在逐渐的创新和改进。从只重视英语语言知识与技巧应用, 到如今以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 逐渐加强大学生以听说为主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大学英语的教学板块主要包含:听、说、读、写以及翻译等五个重要部分。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 大学生英语翻译的重要性逐渐凸显, 这不仅仅是培养英语翻译人才的需要, 同时也是提升语言学习能力的重要保证。

一、翻译能力和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的基本情况

英语翻译能力主要是指学生在英语汉译以及汉语英译等方面的能力, 是大学生英语学习成果衡量的重要标准。翻译能力主要考察学生的英语基本学习能力、文本运用能力、主题概括能力、语言文学学习能力以及相互之间的转化能力等等, 这几种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因为英语学习的特性决定, 使得英语翻译在交流中的地位相对较为突出。

当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相对较为陈旧, 主要是沿袭以往的翻译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以教师教学为主, 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够较好的体现, 影响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工作的质量。

二、当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存在的基本问题

1.大学英语课堂不够重视翻译能力的训练。在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下, 我们国家许多高校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 主要采用的是相对较为陈旧和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同时在教学工作中过于重视理论教学工作的开展, 忽视了英语翻译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大学生在英语学习中, 会偏向于学习英语词汇以及阅读能力的培养, 在翻译中常常会选择其他的方式来完成, 或者是教师自己进行翻译, 这样就不利于培养大学生英语的整体翻译能力和水平。并且当期我们国家许多高校外教数量少, 主要用汉语进行教学, 这样就不利于提高学生英语水平, 降低翻译能力。

2.翻译课程设置不合理。高校在英语课程设置方面相对较为不科学, 非英语专业的英语课属于公共课, 而且翻译课程微乎其微, 在这种情况下, 大学生英语学习的课堂时间极少。仅仅只有英语专业的学生, 有较多的课堂时间学习英语, 开设专门的英语翻译课程。而且在翻译教学中专业性较差, 在英语翻译中存在着较为严峻的问题, 同时许多英语考试试卷设计中, 英语翻译所占板块相对较少, 这就使得许多的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英语翻译的培养。

3.学生在翻译中常常用汉语的思考模型。大学生在英语学习和翻译过程中, 经常会选用汉语的思考模式, 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利于整合英语的句子类型。尤其是在讲解定语从句、非谓语动词、壮语从句等知识的时候, 学生不易理解相关句型和词语的用法。不仅如此, 英语文化和背景的不同, 也会影响学生学习英语翻译的质量和效率。这样就会导致大学生在英语四六级考试中, 阅读板块和翻译板块效率不高, 翻译语句不够通顺等。

三、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质量提高的措施

1.培养大学生科学的英语学习思维。要注重学生西方思维模式的培养, 英语的翻译必须基于对西方的表达习惯和句子结构的了解。教学工作者要让大学生在学习英语课程之前, 能够较好的掌握文章的写作环境, 然后依照现实情况来分析句型变化以及翻译方式, 帮助学生理清句型关系。这样学生在进行英语翻译的时候, 才不会颠倒句型的翻译顺序。在这种情况下, 高校英语教学工作者应当基于翻译能力的提高, 来开展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工作, 这样才能够较好的发掘学生的思维能力, 改变传统的英语翻译教学工作模式和工作方法。

2.高校要重视英语翻译课程的设定。高校若想提高大学生的整体英语翻译能力, 就应当改善英语翻译课程的设定现状, 尤其是在课程数量设定和内容设定方面。高校可以邀请专业外交对大学生开展翻译知识讲解课程, 在考察中加大对翻译的考察, 不仅要考察句式还要考察翻译习惯。一般而言, 大学英语教师在课堂上, 遇到相对较难翻译的段落以及句式的时候, 应当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自由发挥, 自主讨论和学习。这样不仅仅能够较好的激发学生的翻译兴趣, 同时也能较好的改善学生的整体翻译水平。

3.重点关注英语阅读材料教学工作。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尽管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但是对于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十分有利, 在实际的英语翻译教学中, 英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已有的教学资源去帮助学生。与此同时, 大学英语教师应当积极寻找适当数量的英语阅读材料和文章, 帮助学生快速的提高英语翻译能力, 让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中能够有较为充足的材料阅读, 逐渐积累, 以此来带动大学生英语翻译能力的提高。大学生自身在阅读相关的英语文章的时候, 应当主动加强翻译技能的培训, 尤其是需要重视文化背景、了解英语文学产生的时代发展趋势, 同时也要充分考虑语境, 结合全文材料分布以及主题来翻译。大学英语教师在教授学生的同时, 也要让学生有足够的空间进行自我发展, 这样学生不仅仅能够较为快速的理解英语材料的意思, 还能够较为全面的提升英语的翻译能力, 从而带动其他英语方面能力的提高。

四、结论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英语在我们国家各行业中的应用价值逐渐加大, 尤其是在国际交流中地位尤为突出。在这种情况下, 社会对高校大学生英语翻译能力的要求在逐渐的提高, 加强大学生英语翻译能力是当前高校英语教学工作的重点, 同时也是高校大学英语教师的重要职责。高校英语教学工作者应当充分认识翻译的重要性, 有规划和有目的的开展英语翻译教学工作, 这样才能够保证英语翻译教学工作的有效性。虽然提高大学生英语翻译能力是当前英语教学工作的重要目标, 但是仍需要循序渐进, 不能够一蹴而就, 不能够急于求成, 需要联系当前的实际情况来开展英语翻译教学工作。以上只是笔者的一些认识, 还需要广大从事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教师及研究者们进行不懈的探索, 并付出最大的努力提高大学翻译教学。

参考文献

[1]魏海波.应用翻译技能结构模型及翻译教学中的应用[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 .2012 (10) :20-29.

[2]杨玲.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研究——基于语料库的数据驱动学习模式[J].韶关学院学报.2012 (01) :90-98.

[3]刘小燕, 张伟.数据驱动学习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06) :120-122.

[4]刘瑞萍.浅谈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翻译能力的培养途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 (23) :56-58.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研究 第2篇

更新翻译观念,改革大学英语翻译教学

翻译一直是大学外语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学生和翻译从业者没有正确的翻译观,二是翻译测试需要大大改革.

作 者:李爽 Li Shuang 作者单位: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无锡,214061刊 名: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21(2)分类号:H319关键词:翻译教学 翻译观 翻译测试 翻译练习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与翻译能力的培养 第3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策略;人本主义;能力

一、现阶段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对于翻译尤其是英语翻译高级人才的需要也越来越大,但是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有着不少问题,这些问题造成大学生英语翻译能力达不到较高的水平。

1.教学随机倾向和主观倾向严重

国内大多数高校的英语教学课堂中对于翻译环节都是采用讲解翻译练习的方式处理,基本没有进行系统的翻译理论和翻译方法的讲解,教学效果不是非常明显。其主要原因在于很多教师课时量比较大,科研工作也不能落下,所以在大学英语翻译环节只能做一些翻译任务的布置,对于最终翻译结果只能是给标准答案,不能给学生非唯一性和个性化的启发。大学英语教学中,大多数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是与教师的个人判断有着紧密的联系。

2.翻译教学不注重文化背景导入

语言学家Eugene Nida认为,如果学生要真正了解话语中包含的文化内涵,就应该充分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中国学生在翻译过程中最大的困难不是来自语言技术层面,而是语言背后的文化。在大学英语翻译课堂中,教师要大量增加西方文化背景的讲授,学生只有对不同文化背景有了充分了解才可以更好地进行翻译学习。例如在“street woman”正确的翻译是“妓女”,而很多学生直接翻译为“街道妇女”。这种错误就是由英汉思维模式差异的问题造成的。任何语言和文化是分不开的,又例如红茶正确的翻译是“black tea”,英语的“black coffee”是浓咖啡。

3.学生英语和母语的综合能力薄弱

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学生语言基础相对薄弱的问题,这也导致了学生翻译能力的欠缺,很多学生在翻译过程中错误连连。由于在高中阶段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只是注重英语知识的学习,高考中也没有翻译类题型,所以他们对于听说读写非常熟悉,但是对于译却不熟悉,课堂也没有专门性的训练。很多学生甚至认为译不重要,只要在做题的过程中对句子和段落有个大致的理解就可以了。

二、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核心

在翻译课程开始之初,教师必须给学生正确教授翻译的理论知识,翻译实质上是一种交际活动,但是靠单纯的语言知识还不能进行交际。语言能力知识是成功交际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交际能力还包括获得交际中的使用规则。刚上大学的学生在英语语音、词汇、句法方面都有着一定的储备,但是语言使用规则却是他们缺乏的,这就要求教师在翻译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言使用规则,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语境和不同的对象进行不同规则的交际。

在翻译界有着很多的流派,很多观点都非常独特,但是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由于受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大学教师必须找到一套适合的翻译理论体系。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涉及的原文材料一般有着句子较短、句型结构简单、难度适中的特征,对于意识形态和文学方面的内容涉及较少。这种特征使得译文与原文需要高度的贴合,需要用译语再现原文的信息,在翻译的时候语意可以适当地让位于形式。很多时候学生翻译过程中存在着“死译”或者是“胡译”的现象,还有部分学生不能理解原文,满足于一知半解,翻译时主观臆断、任意发挥,其原因就在于缺乏翻译理论和翻译思想。在具体的教学策略方面,要求教师在课堂内要把直译与意译根据不同文体需要进行详细的讲解,让学生选择最为合适的翻译方式。

三、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

1.培养学生文体意识

在翻译过程中学生容易出现语域和文体不当的错误,特别是近些年应用翻译受到重视,各种应用文体翻译已经成为翻译课堂的重要内容。因为毕业生工作后涉及的范围非常广阔,有可能在法律、新闻、科技等领域进行文体翻译,所以必须对他们进行英语文体翻译意识培养。例如在经济领域中经常遇到“地下经济活动”等专有名词的翻译,如果学生之前没有翻译基础则很容易出错,“地下经济活动”指的是瞒报收入以达到漏税的行为,也可指违法黑市交易的活动,也称黑市经济或是黑账经济,最为专业的翻译是“black economy”。

2.更新教学方法

传统翻译教学方法有着很强的优势,但是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并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如果课堂内学生人数较少就可以通过“手把手”的教学方式监控整个翻译过程,让学生能够及时得到翻译方面的指导和练习;如果课堂内学生人数比较多则可以采用取向性的教学法和评注教学法,通过这两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习惯。另外新的翻译技术也不断在大学翻译课堂中出现,例如可以利用翻译机、翻译术语库、术语管理等先进技术提高翻译的速度和水平,同时这也是毕业生走出校门后必须掌握的一门翻译技术。

3.增设英汉对比课程

教师在长期的英语翻译教学中经常会发现学生们受母语负迁移的现象,这也是英语翻译教学中学生要面临的障碍。由于汉语和英语分属于不同的语言文化系统,所以两种语言在使用过程中的思维方式、价值倾向、审美观念都有着不同。例如汉语因为长期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所以在和谐或者是对称方面有着喜好,这与倾向于个人主义的西方文化差别很大,而英语的逻辑性和语法规则在严谨性和简洁性方面有着突出特点。只有让学生们了解和熟悉两种语言的不同之处,才会在翻译过程中做出适当的调整,在英语翻译实践中则会自觉培养译语意识和特定的表达习惯,提高译文的质量。

4.培养学生翻译决策能力

学生在翻译学习中经常在找到目标单词后,面对丰富的词义选项又犯难了,应该选择哪一个作为参考呢?在网络学习中寻找到海量的原文背景应该如何去筛选呢?翻译时采用哪种翻译方法呢?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学生有一种翻译决策能力,教师在课堂的教学中需要针对不同翻译类型的文章和不同的翻译情况作出适当的选取方法的甄别,帮助学生提高翻译的决策能力,引导学生权衡利弊作出适合的判断。

5.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

学生在翻译学习中需要有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学生在翻译过程中重要的认知能力。将原文通过大脑有效的提取和加工并成功输出是翻译教学所追求的境界,这个境界的实现需要学生不断抛弃自我的翻译,在教师给予的参考译文中不断修正。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学生不断地去独立思考,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在不断的相互学习中提升自己的翻译能力。译文没有标准形式,翻译的答案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既是创造性的表述又忠实于原文。

在大学翻译教学中教师要处理好翻译理论、技巧、实践三者的关系,在课堂中要培养听、说、读、写、译全方位的英语技能,相信通过大量的翻译实践教学,学生的翻译能力一定会有所提升。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研究 第4篇

在讨论这一话题之前, 要来清晰的界定“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罗选民教授在2002发表的题为《中国的翻译教学:问题与前景》一文中对翻译教学的概念进行过讨论, “翻译教学”是对大学生翻译教学的总称, 由“大学翻译教学”和“专业翻译教学”组成。那么本文中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就是前者, 教学针对的对象是非外语的人文社科或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在本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里, 伴随着我国加入WTO, 北京承办2008年奥运, 2010上海世博会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世界环境, 英语实用型和工具性的功能在中国越来越突出, 中国对翻译职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在在这种形势下, 外语专业翻译教学首当其冲的担任起了培养高级翻译人才的重任, 而拥有最多受众学生的大学英语, 这十几年里也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进行着不断探索。对于如何开展和提高中国大学英语翻译教学, 不少学者和教师对此展开了探讨。在这些研究中学者们有一个共识, 要培养和提高广大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那么教学的开展也应该建立在如何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上。在《大学翻译教学测试改革与翻译能力的培养》一文中, 作者便是基于对翻译能力的分析, 对大学翻译教学测试提出改进意见。翻译能力研究是为翻译教学服务的, 翻译能力的构成分析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师资建设、教学评估等有直接的指导作用。那么基于翻译研究学者对翻译能力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可以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提供一个有益的借鉴。本文基于对已有的翻译能力的研究的分析, 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提出继续改进的建议。

二、翻译能力分析

1、翻译能力认识的误区

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对翻译能力的认识还是模糊的, 甚至存在一定的误区。在很多研究文章中 (这里指的是针对大学英语或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研究文章) , 都认识到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针对翻译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但是却没有认真的探究翻译能力所包含的内容, 或者将其理解为语言能力、双语转换能力。这种观点是对翻译能力的片面之见。当然在探讨翻译能力之初, 西方学者也对翻译能力持有一种自然观, 认为翻译能力衍生于双语能力。也有将翻译能力等同于对翻译技能的掌握。而从现有的翻译能力研究表明它的内容除了双语转换能力之外还要丰富的多。语言能力翻译作为能力的基础是不容置疑的, 但是这不足以概括翻译能力的构成。

2、翻译能力及其成分构成

20世纪70年代以来, 翻译能力研究一直是翻译研究界的重点课题之一。学术界基于不同的理论范式对翻译能力进行探索, 以期揭示翻译能力的本质属性和核心内容, 进而为翻译教学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依据。目前, 对翻译能力 (Translation Competence) 的界定并不统一。能力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 而翻译是有目的的、复杂的活动, 那么翻译能力就是一种独特的综合能力, 涉及了各种知识和技能的协调运用。虽然对于翻译能力的构成认识不一, 但是已经取的共识是“翻译能力是由一系列相关联的成分能力所构成的。”“首先研究这些独立的构成成分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 这些能力构成成分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 使其成为发展翻译教学的基础;再制定相关的翻译教学的原则, 并将这些原则融入翻译教学的大纲中。”对翻译能力研究较为全面深入的应该是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PACTE (Process in the Acquisition of Translation Competence and Evaluation) 小组。该小组认为翻译能力由以下子能力构成:双语交际能力、非语言能力、心理—生理能力、职业—工具能力、转换能力和策略能力, 其中发挥核心作用的是转换能力。

国内学者苗菊分别从3个视角将翻译能力划分为3个范畴, 概括翻译能力的构成成分。翻译能力的构成分别是认知能力, 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译者的认知能力在翻译活动中发挥了根本性作用, 因此在翻译教学中应特别注重开发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语言能力包括了在不同层次上对两种语言的掌握和熟练程度。其中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就是两种语言的对比, 对两种语言词汇、语法、语篇的异同的掌握。交际能力表现了译者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运用知识和技能成功地进行交际的能力。这3个范畴的分类是对翻译能力系统化、综合化、级阶化、关联化的更明确的描述和界定, 包括了对翻译能力整体的宏观审视和独立成分的微观分析。这些能力是交织在一起集中体现在译者的翻译活动之中, 是一个整体。将其分类是为了研究、叙述上的方便, 并在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有针对性的进行培养。笔者认为尽管对翻译能力的构成没有定论, 但是可以看到在翻译能力背后是两个大的知识体系的运用:表述知识 (declarative knowledge) 和操作知识 (procedural knowledge) 。

翻译能力指翻译时所需的潜在的知识系统, 包括表述性知识和操作性知识。就翻译活动而言, 表述知识概括了语言规则、翻译内容所涉及的相关领域的知识和交际活动的参加者。操作知识即知道如何做, 是实践中获取的知识在解决具体问题是的应用。这也就告诉我们在翻译教学中不只是要“授之以鱼”, 传授学生已有的语言文化知识, 还要“授之以渔”, 让学生在课堂实践中主动的去获取操作知识, 认识翻译之道。最终做到根据交际情境充分调动内在知识, 完成翻译任务。表述知识和操作知识是译者胜任翻译活动, 成功地发挥其交际者的作用。翻译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是将新获得的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已达到知识的不断积累。对学生翻译能力培养的过程应该是一个让学生由课堂传授到自己主动吸取的过程。因此, 提高翻译能力不是改进一时的翻译水平, 而是要针对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知识、翻译策略及对辅助工具的应用来对翻译教学进行整体规划, 设计合理的教学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

三、对大学翻译教学的启示

在充分认识翻译能力构成的基础上, 再进行有针对性的翻译更高效的教学模式。

1、提高对翻译能力的认识, 加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

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 还存在着对翻译能力的模糊认识。教育部在2007年《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确定了大学生英语能力的三个层次, 其中包括对翻译能力的要求。从该要求表述来看, 对非外语专业本科生的翻译能力培养目标是: (1) 了解英汉语言的异同。 (2) 掌握英汉互译 (笔译) 实践能力。然而这是对翻译能力较为笼统的要求。学生需要具备的是全面的翻译能力和从业的职业技能, 这种职业翻译能力是学生从事翻译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对翻译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 据罗选民对中国铁道部下属的翻译和传讯研究做过的调查, 发现在它们的员工中, 百分之五十以上毕业与非外语专业。可以预见, 更多的翻译人员尤其科技翻译将来自大学翻译教学。因此, 我们必须要重视大学翻译教学, 真正理解翻译能力的内容, 有针对性的实施翻译教学, 这样才会使更多的学生受益。

2、提高基础教学的质量

语言能力是发展翻译能力的基础。双语能力有两种语言的语用、社会语言、文本、语法和词汇知识构成。教学实践显示, 尽管学生经过初、高中英语课的学习, 具备了一定的英语语言基础和翻译知识, 但在实际的翻译练习过程中却错误百出, 这其中不乏理解错误和表达错误。因此无论是在公共英语基础课上还是翻译课程中, 都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基本语言能力, 培养学生中英语言的对比能力, 加深学生对两种语言表达方式差异性的认识, 这种差异性会体现在词汇、句法、篇章、文化内涵等各个层面。我们不能空谈翻译能力而忽视了最根本的语言能力培养。

3、改进课程设置

大学英语教学中应当有翻译课程。如果只说提高翻译能力, 而在课时上不予以保证。那么提高能力就只是一句空话。目前高校的大学英语翻译课程设置不能很有效的满足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的要求。课程的设置还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多数高校在一二年级开设大学英语基础课, 而翻译课没有或被安排在必修课之后。一些重点高校已经开始了积极的尝试, 如清华大学把单一模式改为三种模式。25%最好的学生实行1+3模式 (一个学期的基础英语课程加三个学期的英语选修课程) 。南开大学在某些专业中 (如商学院、对外汉语、法律专业) 开设与专业相关的翻译课程, 并设为必修课。但在部分高校中, 面对大学英语教学的翻译课程多被设置成公共选修课, 而更多的院校根本就没有设置面向全院大学英语教学的翻译理论和实践课程。因此改革目前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是真正落实重视翻译教学的重要一步。一方面可以借鉴重点高校已有的教学模式, 压缩基础课程加大翻译课程的设置;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学校自身的师资和学生能力分层次的进行翻译教学。笔者认为可以利用学校已有的外语专业的师资, 为英语基础很好的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翻译课程。或者尝试翻译第二学位的设定, 这无疑会为学生以后的就业多打开一扇窗。

4、富翻译教学内容

大学英语不是自我封闭的课程, 他不仅需要遵循内部二语习得或外语教学的规律, 而且只有不断调整教学内容, 适应新形势下的新需求, 才能持续发展。翻译课堂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操作技能。翻译的最基本任务不是语言的转换而是信息和内容的传达。作为跨文化交际的桥梁, 翻译所涉及的不仅是两种语言, 更涉及两种文化。这就要求学生不仅必须掌握两种语言, 还必须熟悉两种文化。跨文化意识是译者必须要培养的素质之一。因此要加大翻译课堂的跨文化知识的输入。虽然仅靠课堂所学不能使人掌握两种文化, 甚至终其一生也难以做到, 但我们必须培养学生从文化差异看待翻译活动的意识, 从而沿着正确的方向努学生讲授中英文互译的基本策略, 并以练习示范。这样学生也会误以为翻译不过是掌握一些技巧而已。除了学生本身的英语基础课外, 应该根据翻译能力发展的需要给学生开设文化交际课程, 翻译基本理论课程, 翻译辅助工具课程、翻译实践课程 (可以和学生的专业实践相挂钩) 及切合不同需要的研讨会、讲座和社会实践活动。课堂内容的设计注重表述知识和操作知识的培养。

5、改进翻译教材

现在通用的大学英语教材中涉及翻译练习的较少, 课后作业大多是句子翻译练习, 用来巩固课文中所学的句子结构和短语。辅导类有关翻译的丛书也多是针对各种翻译考试而编写的。即使为数不多的几本严肃的教科书因概念陈旧、练习僵化、学科孤立也仍需改进:好多情况是教师上课并没有固定的教材。因此就急需加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教材研究和编写工作。教材内容设计可以综合考虑翻译技能、技巧训练, 文本类型, 选择的文本体裁可以克服传统的文学式, 体裁多样, 多增加实用性文体, 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到不同文本类别需要不同的翻译策略来处理, 培养学生的策略能力。我们很高兴的看到有个别教材已经关注到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需求。如《新时代交互英语》教材中的翻译部分引进了翻译教学中最新科研成果, 体现了时代性和科学性;注重翻译与社会、科技文化和经济的结合。我们呼吁出版社加紧出版优秀的大学英语英汉互译教材。

四、总结

翻译能力的培养应该是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目标。在对翻译能力构成认识的基础上, 有计划的开展针对性的翻译教学才会收到更好地效果。翻译能力培养是摆在我们面前很急迫的任务, 但是又不可能一蹴而就。以上只是笔者的一些认识, 还需要广大从事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教师及研究者们进行不懈的探索, 并付出最大的努力提高大学翻译教学。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也承担了培养翻译人才的重任。翻译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翻译能力研究是为翻译教学服务的, 翻译能力的构成分析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师资建设、教学评估等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国内外已有不少学者开展了对翻译能力的研究, 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在目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 对翻译能力的认识还存有一些误区。为了进一步提高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质量, 本文基于对已有的翻译能力的研究, 分析了构成翻译能力的两大知识体系对教学的启示, 并从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教材等方面提出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的改进建议。

浅析英语翻译教学 第5篇

根据成人学习语言的特点,尤其是在非外语环境中学习外语,无论我们采用直接法、听说法、情景法还是交际法,学生总是本能地进行外语和母语的对比。实践证明,除了一些较简单的会话,学生可不借助母语思维,直接用外语反应外,大部分时间学生都在进行两种语言对译。即使是高年级学生,甚至研究生笔下的英语句子或简单的文章中仍然错误不断,并在很大程度上是“汉化英语”。所以在授课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提高听、说能力的培养,而另一方面却不可忽视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

这两种语言在语言形式和文化方面距离都较大,两种语言转换时,形式的变化就很大。学生在翻译时常犯的毛病如:

1、The young man standing on the stage is our teacher.

(误):那位年轻人正站在台上的是我们的老师。

(正):那位站在台上的年轻人是我们的老师。

2、我有几篇文章要写。

(误):I have some articles want writes.

(正):I have some articles to write

学生错误的原因就是不了解语言的区别。汉语的定语习惯上都放在被修饰词名词前,而英语的定语,如果用形容词、代词、数词,现在分词、名词所有格等单个词或用“量词+of”短语来充当,一般放在被修饰的名词前,即前置定语;如果用不定式短语,分词短语,形容词短语,介词短语及限制性短语从句来充当,一般则放在被修饰的名词之后,即后置定语。另外,学生没有很好掌握谓语动词与非谓语动词的形式和用法,结果把英语的动词和汉语动词等同起来,所以译出来的句子不合语法规律。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结合语法和词汇进行教学,系统的讲解一些翻译技巧并多做一些英汉对译是十分必要的。

就翻译实践而言,包括理解和表达两方面。汉译英和英译汉练习是一种强迫性造句或作文,培养学生更好的掌握语法知识、句型及更多的词汇,学生只有达到对英语的真正理解才能写出合乎英语习惯的句子。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的汉语基础不够扎实,知识面不够广泛,翻译时往往受英语原义形式的束缚。另外对原文意思的理解也包括对其文化的了解,在不同的文化中,相同的语言可能有不同的含义。因此学习一种语言也要学习和了解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这才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原文。

四、围绕教学环节坚持启发教学

1、讲课:讲课中教师应带领学生共同进行科学思维,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继而解决问题来精心组织教学。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注意适时发问,启迪思维。提出带有关键性和引发性问题,以问开始、利用学生求知欲急切的心理状态,使学生积极地进行思维活动。当然问题不在多,贵在适时。二要注意例句的典型性和新颖性。典型和新颖的例句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而一例多用或一味重复书上的例句则极易使学生感到乏味。三要讲课不偏执一说,适当介绍不同的学术观点,让学生有机会博采百家之长,这样有利于开阔学生的思路,增长见识。对学生有创建的翻译,要特别注意褒奖。对于敢于“标新立异”的学生应当倍加爱护。

2、辅导:辅导的主要任务是释疑。就是说要在学生要解决问题或表达思想而又难于解决或难于表达心里状态下尽可能避免直接答疑,给学生指出思考方向,由学生自己探索。二是向学生提供查考线索,让学生自己获得结果。三是提出几种可能,要学生自己选择判断。四是否定一些可能性,缩小学生的思索范围。五是组织讨论,集思广益,使学生领略到思考活动是乐趣和享受。

3、作业:翻译练习作业是翻译教学的中心环节。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学生把学得的知识融会贯通,从而转化为技能,提高学生的能力。在翻译练习中,一是要注意每上完一讲或一课都安排一次练习,或者当场做,当场交,“趁热打铁”。允许学生查阅一些工具书和参考资料。二是作业练习题材的多样化。除科普作品外,适当给学生增加文学作品的分量,因为文学作品语言最丰富,而现在的学生文化素养和汉语水平一般不太扎实,因此适当地做点文学翻译练习,对于提高他们的文化休养和语言运用能力颇有意义。三是允许学生在作业本上写出多种译法,由教师批改时选定最佳译法,这样做,可使学生逐步提高表达能力。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研究综述 第6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翻译 翻译教学 综述 影响因素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外交流也越来越频繁。一方面,由于国内外资企业越来越多,国外先进的技术不断涌入,这就需要我们将这些技术转化为我们自己的语言加以了解、吸收。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国际影响力逐步加大,世界其它国家也越来越关注中国,我们可以以此为契机将我们优秀的文化介绍到国外去。在此形势下,社会对翻译人才特别是英语翻译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承担着为国家输送英语翻译人才的任务,然而当前我国存在着翻译水平总体不高、高水平翻译人才极度匮乏等问题。因此,开展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一、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我国英语翻译学科蓬勃发展,大部分高校都陆续开设了英语系,培养了大量的英语翻译人才,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王玉西(2010)从学生在翻译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着手,认为教学中存在主要问题有:教学实践与目标脱节、教学理念和方法缺乏创新、教材内容陈旧内容单一和学生的跨文化知识比较匮乏等。贺学耘(2012)通过对普通高校翻译专业调查分析发现,英语翻译存在着师资力量薄弱、实用英语翻译课程较少、教学质量良莠不齐、教学模式缺乏创新和测试方式老旧等问题。张青青(2014)认为目前社会对于学生翻译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当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并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存在着教材滞后、师资缺乏和学生水平层次不齐等问题。

综述可述,目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主要存在师资力量匮乏、教师专业水平层次不齐、教材内容陈旧、教学形式单一、课程设置不合理等问题。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我国目前总体翻译水平不高,这极大降低了对外交流的效率,因此,必须采取相应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因素研究

前文分析了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以及问题,这些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是以下四种因素:教师因素、学生因素、教材因素以及环境因素,正是这些因素的存在影响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效果。国内学者也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教师因素。马会灵(2011)认为现在大学老师的英语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听、说、读和写上,忽视了翻译教学的重要性,此外目前大学老师对于翻译理论知识的掌握还有待提高,教学方法也显得僵化,缺乏创新。

2.学生因素。李艳丽(2014)指出在英语翻译教学实践中学生往往对翻译教学积极性不够,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存在问题,另外学生英语翻译水平也层次不齐,这客观上加大了翻译教学的难度。

3.教材因素。孙琴青(2008)提出目前大学英语教学课程中还没有专门的翻译教材,翻译练习通常被安排在阅读教材或者综合教材里,这极大地降低了英语翻译教学的效率。

4.环境因素。李娜(2015)将环境因素分为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两个方面。首先,社会上英语氛围不太浓厚,学生实践机会较少。其次,学校的教学设备和环境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英语翻译教学效果。

三、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对策

最后,本文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影响英语翻译教学的四大影响因素分别给出相关政策建议。

1.提高教师选拨标准,加强职后培训。教师的专业水平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因此随着社会对学生的专业水平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势必要提高教师选拔标准。对于在职教师,学校应定期对教师进行职后培训以及考察等。

2.引导学生积极性,实施差异化教学。对于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问题,教师应丰富教学手段,比如采取游戏或者竞赛的形式。针对翻译水平不同的学生应实施差异化教学,比如可以将学生分为A、B、C班,这样才能有的放矢。

3.编写专门翻译教材,丰富教材种类。以往的翻译教学内容基本基本局限于课本,基本围绕着课文内容展开,因而不贴近实际。国家相关部门应根据专业、能力的不同编写不同的教材,丰富教材种类。

4.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引进先进教学设备。学校或班级可以成立英语翻译学习组织定期组织相关活动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校也应根据自身情况引进先进的教学设备。

四、结语

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翻译人才的要求逐步提高,既要求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又要求能够掌握英语的知识和应用,这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明确现有存在的问题,其次要在明确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的解决,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满足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孟庆升.试论翻译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导向[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08,02:71-73.

[2]王玉西.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翻译,2010,06:29-33.

[3]贺学耘.普通高校翻译教学现状及启示——以本科翻译专业及英语专业翻译方向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2,17:158-160.

[4]张青青.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要求与现状的矛盾及对策[J].大学英语(学术版),2014,02:102-105.

[5]马会灵.大学英语课程中的翻译教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研究 第7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翻译美学理论

1 目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情况及翻译美学理论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课堂的指导意义

1.1 目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情况

1.1.1 非外语专业大学生对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知识的缺乏

在大学英语基础教学阶段中, 教师主要围绕听说读写这几方面来组织教学活动, 这样非英语专业学生在大学英语的初级阶段就很少有机会学习到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方面的知识。然而, 学生翻译能力的提高要依赖于综合的、扎实的以及全面的基础, 而这些基础正是冯庆华教授在《实用翻译教程》中提到的:“翻译工作者在进行翻译之前, 翻译初学者在学习翻译之前, 都必须具备一定的自身条件, 否则翻译便无从入手。”[1]书中他还就“自身条件”作出进一步解释, 即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 汉语功底要好;2) 英语语言能力强;3) 知识面要广。由此可见, 翻译能力的提高只靠广泛阅读, 扩大词汇量和死记语法规则是不可能实现的。

1.1.2 传统翻译教学模式限制大学生翻译能力的提高

传统翻译教学模式与翻译美学理论模式下的翻译教学模式相比存在如下弊端:1) 传统翻译教学模式只把语言学习作为语言的“输入”与“输出”过程, 过分强调对语言知识点的死记硬背过程。2) 传统翻译教学过分强调教学翻译而不是翻译教学。大学英语教师应当认识到“教学翻译和翻译教学是两种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教学类型, 前者的目的是巩固和培养学生的外语语言能力;后者是旨在培养学生的双语交际能力。”[2]该论述强调教学翻译是外语教学中的一种方法、目的和手段, 其目的是检查学生对某些语言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而翻译教学则是教给学生翻译的知识、技巧和方法, 是以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能力及翻译能力为目的的。

1.2 翻译美学理论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课堂的指导意义

翻译美学理论是刘宓庆教授系统地提出的一套新的翻译理论, 它的提出拓展了翻译理论的新领域, 为翻译教学模式注入了新的血液。他论述道:“我国翻译研究和翻译教学终将迎来巨大的改革, 这是一次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美学转折翻译学呼唤回归到它的本我。”[3]尽管刘宓庆教授的论述针对的是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的改革, 但是该论述表明语言教学的本质就在于对学生审美认知的培养和激发。总之, 翻译美学理论主张的是“翻译学的全部运作机制集中在两个属于审美的焦点上:功能上、意义上的代偿和结构上的优化, 正是在这两个决定性的维度上, 语言学对翻译学根本就是爱莫能助!”[4]这为翻译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随着大学英语教学的不断深入改革, 我们有必要建立翻译美学理论引导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进行深入研究。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问题及研究对象

该研究主要涉及三大问题:1) 翻译美学理论指导下的翻译教学模式是否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2) 在该教学模式下的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是否有所提高?3) 该教学模式在实际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是否有完善和改进的地方?

笔者任意挑选了两个教学班级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进行一学期的实证调查。2013级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的自动化专业 (1、2) 班为实验班, 共有学生65名, 使用翻译美学模式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控制班则是2013级同一学院的测量控制与仪器专业 (1、2) 班学生, 共有学生62名。笔者在控制班仍然使用传统英语翻译教学法。为了不影响研究结果, 教师没有事先通知学生教学的具体安排。

2.2 研究细节

第一、建立以翻译美学理论为基础的翻译教学模式。笔者在该模式下把教学活动分为三个部分:1) 把英语作为一种审美对象, 教师分发以文学为主的包括其他体裁的英汉互译文本给学生。在该过程中学生建立了初步的语言审美价值观;2) 收集和汇总学生对英汉互译文本的体会及感受, 在该步骤中教师以“提问”与“答疑”的互动模式组织教学活动, 这样以教师为引导使学生形成语言审美认知结构;3) 布置与每次教学活动相关的翻译文本, 在该过程中学生的审美认知得到进一步强化。

第二、笔者进行了一学期的调查实验。实验班采用以翻译美学理论为基础的翻译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中包括上述三个步骤。在两个班的翻译知识讲授和翻译任务一样的情况下, 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翻译教学方法在控制班教学。不同点是:1) 实验班先是进行翻译赏析, 而控制班直接讲授一些翻译理论及技巧方面的知识;2) 与实验班相比控制班的翻译任务要少两次, 这是因为实验班的翻译任务要占用老师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第三、访谈问题主要有如下几个:1) 你对以翻译美学为引导的翻译教学模式感兴趣吗?2) 你觉得英汉翻译赏析对你的翻译水平是否有帮助?3) 你觉得该模式与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相比有哪些优点?等等。

第四、计算和统计两次测试成绩。在开展翻译教学研究之前, 教师先统计两个班学生前一学期的英语期末试卷中翻译部分的成绩。两个班学生在不同教学模式下学习一学期后, 教师再次统计学生们的期末试卷翻译部分成绩。

3 研究数据分析与结果讨论

3.1 实验中翻译试题前测成绩分析

表1、表2是两个班的翻译试题前测成绩及结果分析 (翻译试题部分占15%) 。

表格2中, F=0.149, Sig=0.700, 表明两个样本的方差相等, 那么我们需要用p=0.948, t=0.066来验证检验结果。而结果表明前测中, 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 控制班和实验班的成绩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从表格1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实验班前测平均分为67.12分, 控制班为67.02分, 成绩差异并不显著。

3.2 实验中翻译试题后测成绩分析

表格3和表格4是两个班的翻译成绩后测成绩独立样本t检测分析结果。在表格4中, F=0.025和sig=0.875, 所以需要用t=2.855, p=0.005来验证检验结果, 而结果显示后测中, 实验班和控制班存在明显的差异。即通过一段时间的翻译美学引导下的课堂翻译训练, 实验班的翻译成绩明显高于了控制班, 其后测平均分为72.46分, 而控制班仅为67.95分。

3.3 访谈结果分析

在10名参加访谈的学生中, 8名学生很喜欢以翻译美学理论为基础的翻译教学模式, 并且承认该翻译教学模式对自己的帮助很大。通过访谈, 总结学生认为该模式的翻译教学优点主要有:第一, 该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学生通过英汉互译文本赏析, 不再被动地接受翻译理论和技巧而是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把翻译实践作为“语言审美”过程。而传统翻译教学模式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灌输翻译理论及技巧给学生。第二, 在英汉互译文本赏析的过程中, 学生的英语和汉语语言水平有一定的提高和进步。第三, 该模式下, 学生通过自己鉴赏和教师评析的双向教学活动不仅能获得英汉两种语言词法和句法的对比知识, 而且还能更多地了解英汉文化的异同。第四, 在翻译美学理论指导下, 教师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可以促使学生形成对英汉两种的语言审美认知能力。

访谈中10名学生也指出该模式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第一, 学生认为由于英汉互译赏析资料大部分是以文学翻译为主的文本, 为了适应社会对理工科大学学生的要求学生认为应当适当扩充翻译课堂上材料的多样性;第二, 有学生提出由于课时有限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评析环节不够充分;第三, 还有些学生认为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多媒体网络辅助教学的方式, 这样既可以使翻译教学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热情。

4 启示

通过以上的实证研究表明, 翻译美学引导下的翻译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指导学生把翻译文本作为客观的审美对象, 有利于学生审美认知能力的提高,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该模式融合了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方法、语言篇章分析法及文体修辞分析的方法, 它以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目的, 以引导学生阅读、分析翻译资料, 进行文学鉴赏为手段, 并且一改传统翻译教学中的“讲评式”、“改错式”, 使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比教学实验前有了很大的进步, 课堂气氛也更加活跃。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讨论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升。

尽管研究证明翻译美学理论引导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及翻译能力有一定的帮助, 但是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 本研究还存在一些局限性。在样本选取方面, 笔者在研究过程中仅仅任意选取了自己教学的两个班级。两个班的学生人数数量也不多, 所以并不能代表国内其他高校的学生情况。

参考文献

[1]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5.

[2]张美芳.论两种不同层次的翻译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1 (5) :39.

[3]刘宓庆, 章艳.翻译美学理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1.

[4]刘宓庆, 章艳.翻译美学理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1.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研究 第8篇

关键词:CET4,大学英语,翻译教学

翻译是英语学习“听”、“说”、“读”、“写”、“译”诸技巧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听和译的能力以及初步的写和说的能力。”[1]学习外语,势必涉及到翻译。然而,多年来,由于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一直采用标准化考试形式,大学英语教学只是片面地追求四级考试通过率,搞应试教学,从而普遍忽视了学生翻译技能的培养和训练,致使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影响了教学质量。为了增强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避免应试教学,完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已在1995年决定对四级考试进行改进,于1996年1月作为正式题型纳入了CET-4测试体系中。目前对于CET-4来说,翻译已是不可或缺的题型。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加强、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加入WTO后随之而来的种种机遇,社会对各类专业翻译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除了专业的翻译人才之外,社会也需要除了掌握专业技能之外精通外语的人才,可以在专业领域内进行熟练的中英翻译。2002年高教司司长张尧学发表了题为“加强实用性英语教学,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文章。《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2004.1号文件更是对听、说、写、译等能力分三个层次(一般、较高、更高)做出了明确要求。但是,在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并没有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情况和水平设置翻译课程以及适合公共外语的翻译教材,也没有检测学生翻译能力的考试,在CET-4仅占5%的翻译题由于比例较小,不能引起部分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大学生的翻译能力便成为许多英语教师普遍关心的问题。因此,在当前提倡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大环境下,我们应该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笔者试从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的翻译谈起希望对大学英语中的翻译教学供一有价值的研究。

1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按照《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读、听、写、说等四项技能分三个层次(较强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听的能力,初步的写和说的能力),“译”却没有当做一个单项技能被纳入其中。CET-4考试自1986年在我国高校进行以来已逾l5年.很成功.它有着很强的权威性与可信度,已经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指挥棒。出于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过级率的需要,加之听力和阅读两项测试在四、六级试卷中占了70%的比重,大多学校和英语教师只注重对学生听、说、读这些技能的培养。全国大学英语考试委员会决定从1996年1月起在四级考试中对其题型做出适当调整,其中一个调整就是增加了“英译汉”。这就将“译”作为一种检测手段,新改革后的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又增加了“汉译英”一项,这就对考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管如此,在大学教学中,由于课时和教材设置等原因,翻译在整个英语教学中占的比重仍然很小。

大学英语是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开设有读写和听说课程。虽然英语教学一直要求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五项能力,很多教师仍然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前四项能力培养上,对翻译的重视程度不够,甚至有时可能忽视,可有可无。有些教师只是在课堂上分析讲解课文的时候让学生练习翻译一两个句子,或者做几道课后的翻译题。并且,根据笔者用过的几套大学英语教材来说,课本上的翻译练习少之又少,而且有的只是半句的填空翻译,并不能帮助学生系统地进行翻译练习。可以看出,翻译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还比较薄弱,处于边缘化的地位。1996年,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首次出现英译汉题型,截止到2002年的12次考试中,翻译题只出现过两次,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和指导作用不明显。2004年,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试行方案将翻译列入考试项目,由改革前的英译汉变为汉译英,在试卷的综合测试部分与篇章问答轮流出现,试题分值占试卷总分的5%。翻译终于在重要的四级考试中有了一席之地,但却只赋予微乎其微的分值[2]。

由于翻译在教学及考试中不受重视,并且,由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普遍缺系统全面的翻译训练,语言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学生翻译能力普遍不高。国家开展大学四、六级考试以来,大学英语得到了普遍的重视,并且一直在改革,但到目前为止,其存在的问题仍然很多,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学生的英语基本功不太扎实,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不强。很多学生虽然都通过了四、六级考试,然而毕业以后在工作中却发现对专业知识不能做好英汉语之间的翻译,难以胜任工作。目前,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对新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于既具有专业知识,又有一定翻译能力的人才的培养显得愈发迫切[3]。因此,作为英语教师,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翻译教学,认清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

2 社会形势与翻译的重要性

在全球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大潮下,中外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加,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市场对翻译人才的更大需求,对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己任的高等学校的翻译教学和翻译学科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长期以来,翻译在高等教育中只不过是外语专业学位下面的一门课程、一个方向。然而翻译产业不仅需要大量专业化、知识化的口笔译人才,同时也需要大量懂管理、营销、技术等的复合型人才。因此,非英语专业的学生,除了学好专业知识之外,也很有必要培养翻译能力,提高翻译水平。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努力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翻译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在走出大学校门之后,更能满足社会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作为大学生所必备的五大能力之一,翻译是对其他四项基本技能的最终综合使用。把翻译教学和实践贯穿融会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助于学生正确地分析和理解一些长、难或者结构复杂的句子,对理解篇章有很大的帮助。翻译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译等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翻译的恰当运用却有利于帮助学生锻炼语言的基本功。提高翻译的水平,不仅能够提高四、六级考试中单项翻译考试的得分率,而且对于其它英语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也大有裨益。

总而言之,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加强翻译教学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最为突出的特征和趋势之一,它对社会各个领域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此形式下,各国间的相互交往更加普遍广泛。我国在加入WTO以后,对外交流已经扩展到了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崔永禄教授指出“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只有在与其他文化的交往中吸收其有益的成分,才能不断发展壮大自己。”[4]

3 加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对策和建议

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着重强调听说和阅读的重要性,缺少必要的翻译课程设置;专门的非英语专业翻译教材也很少见,因此,大学英语中的翻译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针对这一、问题,很多专家和英语教师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目前的状况提出了改进意见和相应的改革措施,例如进一步修订教学大纲、对现有的大学英语教材进行重新修订、为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增设翻译课等。为了强调翻译技能的重要性,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题型增加了汉译英,这一改革措施对翻译教学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对与怎样加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翻译教学,笔者的建议如下:

1)适当修订教学大纲,完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体系。无论教授什么内容,首先必须有一个科学合理的宏观的课程体系,对整个课程的实施进行宏观的指导。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应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在课程设置上更加注重市场需求和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应从四个不同的层次上培养学生,即: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基本的翻译能力,一定的听的能力,初步的写和说的能力,使学生能以英语为工具,获取和提供本专业所需的信息,并为进一步提高英语水平打下较好的基础。除了大纲的教学目的应作相应的修改以外,还应在大纲中增添翻译的具体要求。

2)增加专门的大学英语翻译教材或教材中的翻译资源。目前,大多数英语教材中都有翻译练习,通常为英汉互译的句子或者段落,应该说教材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基本的翻译练习机会和材料。但是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所使用的教材中没有翻译的位置:没有系统全面介绍翻译知识的独立单元。同时笔者也呼吁相关教育出版部门在教材中增加完善系统的翻译知识、翻译技巧,使师生能够充分利用教材资源。[5]

3)教师要加强翻译实践教学,将翻译教学贯穿于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的翻译水平不高,主要原因有:语言基本功不扎实,知识面狭窄,翻译基本技巧欠缺等等。所以,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翻译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训练,因为这种训练有利于学生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利用这些知识和技能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从而达到提高翻译水平的目的。此外,教师还要帮助学生了解中西语言文化差异,加强对中西语言文化背景知识的积累。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受文化的影响并反映文化。了解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及对其背景知识的积累对于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4)应当重视学生翻译能力的测评。教师在教学过程时,要注意结合翻译的教学内容及方法,或者根据课文中的句型讲解翻译技巧。要想提高翻译能力和水平,大量的练习不水平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翻译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作为教师,必须在课上或者课下帮助学生进行大量的翻译实践,从基础的句子翻译开始练习,循序渐进,然后练习翻译篇章,或者专业技术领域内的相关内容。同时,高校在测考察学生英语水平的过程中,应当重视翻译能力部分的测试。测试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除了可以借鉴CET-4新题型中的汉译英填空题形式,还可以补充段落翻译,英汉句子翻译,或者是组织翻译竞赛等。比如在笔者所任教的学校,大学英语期末考试试卷中,翻译题占的比重一般达到了20%。通过这些方式,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对翻译技能的重视程度,还可以极大的提高他们对翻译的兴趣。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是全面完成大学英语教学工作的客观要求,是《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也是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所必须的。加强翻译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帮助学生应对考试或者提高四、六级考试成绩,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功底和熟练的英汉互译能力。、翻译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应当给予以充分的重视,使其与其他四项基本技能同时发展,相得益彰,使学生的英语翻译水平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我们应当充分认识翻译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努力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塑造一大批既懂外语又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许建平.从翻译考试看学生翻译能力的欠缺[J].中国翻译,2000(6):44.

[3]卢思源,吴启金.展望21世纪的翻译教学与研究[J].上海科技翻译,1999(4).

[4]崔永禄.翻译理论教学与研究中的开发态势[J].中国翻译,2003(3):50.

浅析大学英语翻译教学 第9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

随着我国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对外交流日益频繁,中英互译就变得异常重要,我国迫切地需要大量优秀的外语人才。这一点的转变使得现阶段高校的英语教学的问题逐渐凸显出现:现阶段的外语人才不仅需要掌握熟练的口头交际能力,还需要掌握熟练的翻译技能。这一点在对外交流中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在用英语进行交流中,首先需要在脑海中进行翻译。其次在英语学习中,翻译可以说是核心所在:首先在英文教学中,英文翻译可以作为一个特殊的教学手段,教师通过翻译,可以快速地帮助学生了解原文。其次,翻译作为一个检测学生掌握学习状况的手段,可以更好地体现出学生对语法、词汇的掌握程度。总的来讲,高校的英文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大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知识和应用技能,初步具备一定的英文阅读能力和交流能力,使同学们能够在步入社会后进行初步的英文交际能力,由此可见,英文翻译教学是重中之重。然而纵观我国现阶段高校的英文教学,翻译教学一直是较为薄弱的环节:很多高校学生在毕业后并不能熟练地应用英语进行交流,英文翻译能力较差。现阶段很多高校虽然对英文翻译教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讲,其研究还是较少,很多大学也并没有专门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进行研究,也没有专门的英文翻译教学教师,在英文课程中,翻译教材严重滞后于社会发展,没有系统的、针对性的英文翻译教学体系,在教学中严重忽略学生的应用翻译,而比较侧重于英文的文学翻译。这种英文翻译教学与培养学生英文应用能力的初衷背道而驰。

1 英语翻译教学的重要性

1.1 英文翻译教学对学生应用的重要性

现阶段社会对英语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高校的英语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英文知识,而是要培养出掌握扎实的英文基础、广泛的文化知识以及熟练的口、笔翻译能力的高质量人才,学生在毕业后无论是从事外交、国际贸易,还是科研、文化、教育等,都能胜任。可以说,提高英语翻译教学的质量是顺应社会发展的必然途径。

1.2 英文翻译教学对应于教学的重要性

英文翻译教学对整个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有利于帮助学生学习,现阶段很多高校的英文教学为了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而完全采用英语授课,然而就我国现阶段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讲,很多学生并不能用英文的思维来理解所听到的内容,加上现阶段高校学生人数众多、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学生一堂课下来往往听得云里雾绕。而增强学生的翻译能力后,学生能对教师所讲的内容有更好的理解,这无疑提高了英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第二,英文翻译教学能极大程度的提高学生英文综合应用的能力,因为英文的翻译与英文的听、说、读、写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使得学生能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能掌握更多的英文知识、扩充学生的词汇量,还能锻炼学生中英文转换的思维。学生在英文的听、说过程中需要借助翻译获取信息,尤其是在英文阅读和写作过程中,学生在脑海中进行翻译,如果学生的翻译能力高,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自然较好。第三,英文翻译教学能帮助学生认识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英文教学中,学生常常对中西方文化差异捉襟见肘,不能很好地把握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以至于在英文翻译中出现笑话。而通过英文翻译教学则能很好地提升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认识,更准确地把握住英文教材中原文的含义:通过英文翻译教学,掌握更多的词汇,在英文翻译中就能通过原文认识到其背后蕴含的意义,学生也能在日常的学习中有意识的积累英文在语言特征上的内涵与相关的知识,最终提升学生的英文综合应用能力。

2 现阶段英文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专门的课程

大学英语翻译在英文教学中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而现阶段的英文教学中却没有专门开设英文翻译培训课程,反而将听、说、读、写能力作为主要的内容,学生没有专门的时间来训练翻译能力,也没有学习到系统的翻译理论和翻译技能,教师在教学中只是简单地让同学们翻译一些英文句子,而不关注学生的翻译是否准确,大学英语中并没有多少专门的翻译练习题,大部分都是一些重点句型和词汇的翻译,其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这些内容,对学生的翻译能力培养并没有突出出来,因此,现阶段的大学生英语翻译能力普遍不强,对需要翻译的文章不能正确和得体地翻译出来。

2.2 对英文翻译教学认识程度不够

大学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基础课程,除了承担扩宽学生知识面,让学生掌握基础的英文应用技能外,还承担着帮助学生掌握国际文化,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任,而翻译教学则恰好体现出这一要求,而现阶段高校的英文教学中则恰恰相反,翻译教学成为高校英文教学的一大短板。归根究底,是因为现阶段教师对翻译在锻炼学生英语学习能力,提升学生英文应用能力上的重要作用:翻译对英文学习其他四要素“听、说、读、写”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听、读作为学生获取英文的途径,说和写又是学生输出英文的过程,这其中都涉及了英文的翻译。可以说,英文的翻译能力决定了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其次英文翻译本身不仅仅是中英文之间的语言转换,其中还涉及思维方式的转变、语境的理解、词汇的掌握,以及篇章的结构和历史背景等内容,现阶段的英文教学中对翻译教学的不重视无疑是事倍功半的做法。

2.3 缺乏专业英文翻译教师和正确的教学方法

首先是对于专业的英文翻译教师来讲,教师是教学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人,翻译教师的好坏直接决定了英文翻译课程的教学质量。然而现阶段绝大部分高校的英文教师都承担着听、说、读、写的课程,还有的教师承担着较重的科研压力,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课程中都捉襟见肘,更别提开设专门的翻译教学课程了。英文翻译教学需要大量专业的教师,随着时代的发展,英文翻译必然要顺应时代的变化而不断进步,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参加业务培训,提高自己翻译教学的能力。其次是翻译教学的教学方法,现阶段我国对于英文翻译教学的研究甚少,导致现阶段的英文翻译教学处于初级阶段,并没有较为合适的教学方法,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并不能适应现阶段的英文翻译教学。

3 提高英文翻译教学质量的策略

3.1 合理改革大学英语课程体系

在现有的英语课程体系中增设翻译课程是现阶段的重要改革内容,完善大学英语教学体系。现阶段立即完善并开设英文翻译课程是不现实的,因此,高校可以首先建立起小范围的翻译课程体系,其中的重点内容就是确定英文翻译课程需要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并通过研讨确定英文翻译课程需要的习题,方便学生能够系统地进行翻译训练。其次学校要明确英文翻译教学的目标,对于高校的公共英语课程来讲,它不需要学生完全掌握翻译理论,也不需要对一些专业领域的东西进行翻译,其主要方向是日常表达方面,因此,翻译教学的内容可以集中在日常表达方面,此外,一些历史、文化、人文方面的知识为学生做适当的补充。

3.2 注重翻译理论教学

现阶段,很多大学英语教学对翻译理论报有不重视的态度,在翻译教学中,不需要让学生掌握翻译理论,只需要通过实践联系就能让学生掌握英文翻译。然而实际上不然:很多大学生在翻译中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英文原文的字面上,对英文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即把一个个英文转变为汉语,这样翻译出来的内容往往曲解了原文的意思,或者翻译出来的内容词不达意。

例如:I wasn’t drinking this night,because I am the designat⁃ed diver。这句话如果逐字翻译就会翻译成:我今天晚上没有喝酒,因为我是被指定的司机。然而在实际的翻译中,driver并不是指代司机,在英文中经常用名字代替人具有的能力,即开车,那么正确的翻译则是我今天晚上没有喝酒,因为我被指派开车。此外还有很多代表能力的名词,像Interest在英文翻译中常常被翻译成“关心”、a good cook被翻译成“一个很会做菜的人”。因此在翻译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在必要的情况下调整英文的排列顺序,翻译过程中注重联系上下文的含义,选择合适的词语来对英文进行翻译。此外,教师要注重对词语含义的教育,帮助学生掌握单词的不同含义,注重辨析词语在具体情境中的应用。此外,在英文翻译中常用的省略法、转化法、重复法等翻译方法也是教师必须教授给学生的内容。

3.3 在翻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在英文翻译中,影响翻译正确性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即在翻译中需要对原文有深刻的理解,用正确的语言来转化原文的内容。如果学生对西方文化了解得不够深刻,很容易在翻译中不理解原文意思,从而翻译不出正确的译文,或者翻译出来的译文不符合逻辑,像英文中“black sheep”如果直译过来就是“黑羊”的意思,“He is the black sheep”就会被翻译成“他是黑羊”的意思。这样的翻译很明显不符合原文的意思。如果了解西方文化后,就会明白西方的black有贬义的意思,正确的翻译应该是“他是害群之马”。又比如,西方人认为狗是人类忠实的朋友,以狗形容人则是褒义,像you are a lucky dog意思为你真是个幸运的家伙,而中国文化中以狗来形容人则有明显的贬义,如果理解偏差则会出现笑话。

因此在日常的英文翻译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鼓励学生多接触西方经典读物,通过书本了解一些西方的文化,在日常的英文教学中,注重涉及西方文化的内容多加积累,多西方一些优秀的文化多加品读,增强对西方语言美感的认知。此外教师多从中西方句子结构之间的差异性入手,加强中西方文字的对比,让学生对两者之间的差异性有较深刻的认识,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英文翻译。

3.4 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加强英文翻译师资力量

在英文翻译教学中,教师要积极的创新教学方法,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进行翻译教学,首先,在翻译教学中加强练习,对翻译技巧方面的教学采用避重就轻的方式,将更多的时间放在翻译训练上。此外,通过情景教学加强学生对英文翻译的能力,情景的选取尽量要广泛,其涉及的内容可以包括外交、金融、科技等多个方面,在翻译教学中引起学生的共鸣,建设和谐的翻译教学氛围。高校需要加大专业英文翻译教学教师队伍的建设,积极引进优秀的教师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对已有的教师加强继续教育力度,鼓励教师在课余时间多阅读相关书籍,增强自己的业务水平,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黄健.论翻译与大学英语教学(英文)[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1):127-129.

[2]毛毳.关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一点思考[J].海外英语,2014(16):121-122.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研究 第10篇

关键词:翻译教学,能力培养,文化差异

一、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重要性

1.英语翻译教学有助于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大学生的英语翻译能力与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在大量的英语翻译练习中学生能够获得非常丰富的语言知识,同时在大量的汉英互译练习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学生的词汇量,让学生能够熟练转换汉语与英语这两种思维。

同时,英语翻译教学有助于学生听、说能力的提升。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学生在听、说练习中可以借助翻译获得准确信息,通过翻译理解听到的内容,锻炼了快速反应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在写作与阅读练习中,学生往往在无意识中对看到的英语进行了翻译。翻译能力的高低对学生能否准确获得原文表达的信息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2.英语翻译教学有助于学生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理解。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许多学生对英语原文中表现出来的文化差异无所适从,往往不能很好的抓住英文中体现出来的东西方文化差异。英语翻译教学的开展能够提高学生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更加准确的抓取原文想要表达的含义。其一,在英语翻译教学中,学生通过大量的翻译训练掌握了较多的词汇,在翻译过程中,能够透过原文中的句子以及词汇的含义理解特殊词语的社会文化意义以及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差异;其二,英语翻译教学中的翻译训练讲解可以使学生逐步意识到汉语与英语这两个语言在在文化内涵上的独特特征,在英语学习中有意识的积累与英汉文化背景相关的知识,最终提高英语的掌握程度。

二、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分析

1.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重视不够。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英语应用技能的熟悉、学习策略掌握、语言知识的丰富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对英语翻译教学有所忽视。

在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提到:作为一门语言基础课程,大学英语课程肩负拓宽学生知识层面、打开学生了解世界文化的重任,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完成上述教育目标的工具,它本身具有一定的人文特性。所以,在对大学英语课程的设计当中,应当将人文素养的培养、国际文化的传播纳入设计目标中。英语翻译的教学能够帮助大学英语教育很好的完成这一设计目标。但是,在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当中,翻译教学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反而成了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短板。

2.对翻译在听、说、读、写中的作用认识不足。根据当前教育部发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及《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我们可以知道,“听”“说”“读”“写”这四项英语综合运用技能与“译”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五者之间相辅相成。“听”与“读”是学生运用英语从外界获取知识的基础;“说”与“写”是学生运用英语对外输出自己的思维方式;英语“听”“说”“读”“写”的过程是英语信息输入与输出的过程,均涉及到英语与汉语之间的转换。翻译能力的高低对这种转换的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

翻译的过程是不仅是英语与汉语中间的语言转换,更是两种语言思维方式的变换,翻译的基础建立在大量的语言知 识积累上 , 包括语法 、语音、 句法、语 调、词法等 等 , 涉及篇章 结构的分 析、语境 的理解 , 其复杂程度 是“听” “说”“ 读”“写 ”这四项 不可比拟的 。对翻译 技巧以及 相关理论 知识的掌 握有利于 促进“听”“说”“读”“写”“译”这五项技能的共同发展。而当前对翻译在听、说、读、写中的作用认识不足阻碍了翻译课的开展,五项技能之间的和谐发展沦为空谈。

3.翻译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开设甚少。在当前部分高校英语教学中,对听、说、写、阅读课程高度重视,课时比例在整个大学英语教学中所占的比例相当大;同时,除了听、说、读、写、阅读课堂的专业课以外,与这些课程相关的讲座、选修课也频繁开展。相比之下,在高校英语教学当中,翻译课几乎不受重视。有的高校英语教学将翻译课穿插在阅读课程和写作课程中,所占可是非常的少,甚至只是串讲,一笔带过,甚至根本不涉及翻译教学。

三、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与大学生翻译能力培养建议

1.转变传统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在当前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中,教师依然采用“满堂灌”的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认为在45分钟的课堂时间内尽可能多的向学生灌输更多的翻译知识就是对教学效果的提升。这种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站在的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上,在课堂上只能马不停蹄的记笔记,在课下去温习的少之又少。要改变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必须转变师生角色,改变教学观念,增强教师在翻译教学中“引导”功能,让学生由以往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对知识的吸取,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减少学生对翻译课程的排斥心理,提高教学效果。

2.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1)“精讲多练”,提升教学质量。大学生翻译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勤学苦练”四个字。任何新知识的习得都离不开“练习”,只有多加练习,夯实基础,大学生的翻译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目前,高校英语翻译课程中所用到的翻译教程主要是对翻译的方法与技巧的讲解,对翻译理论的介绍反而不多。在课堂上,教师往往猛讲翻译技巧与方法,忽视了对最基础的翻译理论基础的讲解,这使得学生的翻译基础不牢。对翻译理论知识与翻译技巧采取“精讲”的策略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提高知识涉及面的同时,使翻译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对翻译技巧与理论知识采取“多练”的策略能够进一步巩固夯实新知识。同时,翻译练习有利于学生语法知识的巩固、词汇量的扩大以及写作水平的提高。

以单词experience在不同语境中的翻译为例,英语教师可以采取“精讲多练”的形式提高学生对experience这个单词的认识,熟练掌握不同语境下experience这个单词的含义。

以下面的例句切入到对experience这个单词的讲解:

Kim first saw the need for the book when she began helpingKorean students at her school after they had just arrived in thecountry.She knew they were having the same troubles that she hadexperienced.

在这个例句中,教师可以从句子结构入手,引导学生分析experience在例句中的成分,进一步引出对该词的讲解。

experience:

n.1)经验,体验[U][(+of/in)]

She had no experience of life at all.

她毫无生活经验。

2)经历,阅历[C]

Please tell us about your experiences in Africa.

请跟我们谈谈你在非洲的经历。

V.1)经历;体验

The city experienced over 2,000 such incidents last year.

去年这座城市发生过二千次以上这类事件。

2)感受;遭受

He experienced a pang of sadness.

他感到一阵悲痛。

通过不同的例句对experience进行精讲的同时,对其衍生的词性进行进一步扩展:

adj.experienced:有经验的;老练的;熟练的[(+in/at)]

He is very experienced in/at repairing cars.他修车很有经验。

通过以上这种方式达到精讲的目的,一次性让学生对一个知识点拥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在精讲的同时,进行配套的“多练”,以此巩固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掌握。

(2)情境教学,增强翻译教学实用性。在高校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会按照教材中的译例按部就班的讲解,而翻译教材中的译例通常是从各个文学名著中摘取的,与社会经济发展挂钩的内容并不多见。学生在翻译课堂上习得的翻译技巧也是最基础的,走上社会以后,面对复杂的翻译实践往往感到无从下手。所以,利用情景教学模式,讲当前社会热点、现实情景搬到翻译教学课堂中来,有利于翻译教学实用性的增强。在情景材料的选择中,教师可以进行广泛猎取,在内容上可以包括:外交、影视、法律、经济、教育、管理、金融、外贸、军事、媒介以及科技等等。

以科技类的情景教学为例,教师完全可以运用情景教学充实课堂教学,例如,将当前最为火爆的电影《星际穿越》中有关于课堂教学内容的片段在课堂上播放,同时节选影片中的经典台词让学生翻译:

1)Cooper:We used to look up at the sky and wonder at ourplace in the stars,now we just look down and worry about ourplace in the dirt.

“库珀:我们曾经仰望星空,思考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而现在我们只会低着头,担心如何在这片土地上活下去。”

2)Cooper:We've always defined ourselves by the ability toovercome the impossible.And we count these moments.Thesemoments when we dare to aim higher,to break barriers,toreach for the stars,to make the unknown known.We count thesemoments as our proudest achievements.But we lost all that.Orperhaps we've just forgotten that we are still pioneers.And we'vebarely begun.And that our greatest accomplishments cannot bebehind us,because our destiny lies above us.

“库珀:我们总坚信自己有能力去完成不可能的事情。我们珍视这些时刻,这些我们敢于追求卓越、突破障碍、探索星空、揭开未知面纱的时刻,我们将这些时刻视为我们最值得骄傲的成就。但我们已经失去了这一切。又或者,我们只是忘了我们仍然是开拓者,我们才刚刚开始。那些伟大的成就不能只属于过去,因为我们的命运就在太空。”

总而言之,通过情景教学不仅能够激起学生的共鸣,而且有利于课堂氛围的建设。

3.注重文化差异分析,突破翻译教学难点。在上文中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重要性的阐述中提到:英语翻译教学有助于学生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理解。而文化差异正是翻译教学的难点之一。翻译的本质就是一种文化环境下所产生的作品置换到另外一种文化环境当中,是一种跨文化的媒介。由此可见,翻译离不开文化背景,只有中英文化差异被充分了解掌握,这种文化之间的置换才能称得上成功,原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作品思想才能够被更好的阐释出来。

在当前高校英语翻译教学当中,部分学生将翻译简单的看作两种语言之间的简单转换,认为翻译就是英语与母语的互译而已,完全忽视了两种语言背后的强大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巨大文化差异。在英语翻译课堂上着重分析文化差异,对翻译教学难点的突破有重要意义。

四、小结

语境理论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研究 第11篇

摘 要:本文针对目前的英语学习现状,简要论述了语境的定义、分类、特点以及功能,并分析了语境与翻译的关系,为培养大学英语学习者的翻译能力提出了理论性指导。

关键词:语境;翻译;指导

随着世界全球化的发展,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这个时代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翻译作为国际交流的纽带,在跨文化交际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大学英语课程要求》中,1999年首次将“译”的能力列在其中。如今,“译”作为语言的基本功能之一,在大纲中也已经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从2013年12月考试开始,英语四、六级考试将调整题型,翻译部分由原来的句子翻译改成段落翻译,分值也由5%的比例增加到15%。由此看出,翻译越来越受到关注。然而,如今,大学英语的公共课课时较少,课程设置主要针对大一大二的学生,每周也只有平均4课时,学生在仅有的英语课堂上,既要兼顾听说训练,也要兼顾读写训练,对翻译方面的练习少之又少。同时,一方面,目前对翻译方面的英语训练仍存在误解,大部分学校并没有注意到翻译训练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在翻译过程中,文化、背景、理论方面的欠缺也制约了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对老师的要求也较高。因此,引入适当、有效的理论对翻译教学进行指導,让学生从理论的高度重新认识翻译的概念、意义与目的,掌握翻译的方法,扩展文化知识的了解,实乃当务之急。

通过许多学者的大量研究发现,语境的掌握有助于对翻译的理解。任何交际活动都是在特定的语境下进行的,而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和跨语言的交际活动,也必然受到语境的制约。本篇文章就语境理论与大学翻译教学的关系讨论,在翻译过程中充分考虑语境交际活动的作用,令学生能够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目标语,合理得体地完成译文。

1 语境的定义

语境即语言环境。国内外对语境理论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较为重视。波兰的人类语言学家Malinowski(1923)在为《意义的意义》一书中所写的补录《原始语言的意义》中最早提出了语境这一概念。他认为:“话语和环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语言环境对于理解语言来说必不可少。”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1972)在他的《社会和社会背景的相互作用的例子》一书中提出,语境就是“话语的形式和内容、背景、参与者、意图和效果、音调、交际工具、风格和相互作用的规范等”。

我国学者也对语境有着不同的理解。王德春(1983)认为,语境是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等客观因素和使用语言的人的身份、思想、性格、职业等主观因素所构成的使用语言的环境。王建平(1989)则从语用学的角度将“语境”定义为“人们在语言交际中运用和理解语言所依赖的各种表现为言辞上的上下文或不表现为言辞的主观因素”。

2 语境的分类

1950年,英国语言学家弗斯(Firth)提出:语言除了指“语言环境”,即上下文的关系外,还包括“情景语境”,即语言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以Halliday(1977)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家对语境因素的种类及其在语言系统中所起的作用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语域”(register)这一概念。他发现人们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会随着情景的变化而变化,还将决定语言特征的情景因素归纳为三种:语场(Field),语旨(Tenor)和语式(Mode)。

我国学者何兆熊(1987)从语用的角度将语境分为语言知识和语言外知识,其中又将语言知识分为“所使用的语言知识”和“对语言的上下文的了解”:将语言外的知识分为“情景知识”和“背景知识”。胡壮麟先生(1994)将语境分为三类,即语言语境、情景语境、文化语境。何自然(1997)在《语用学与英语学习》中又将语言语境划分为语言语境、语法语境和词汇语境

3 语境的特点

王均裕(1993)在《略论语境的特征》中将语境分为两个主要特征,分别是关联性和具体性。陈治安、文旭(1997)在《试论语境的特征与功能》一文中认为,语境的特征至少有六种,分别为:确定性,相对性,层次性,传递性,对称性,自返性。对于语境的特点,学者有着不同的标准,本文主要讲从以下5种特点进行阐述:

第一,广泛性。语境存在于任何语言交际中,语境是无限的,所有影响交际的因素,都可以作为语境。

第二,层次性。任何语境都包含着一个或更多较小的语境,任何语境都存在于一个或更多较大的语境中。

第三,封闭性。交际的参与者、特定的语言环境、文化背景和交际情景等都限定了语境的使用范围。

第四,动态性。语境的产生不是固定的模式,而在交际过程中不断被修改,交际的主体也是可以不断变更的。

第五,确定性。在特定的、具体的交际语境中,交际参与者的主动性是确定的,对交际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4 语境与翻译的关系

首先,语言存在于交际过程中,语言的使用也总是发生在具体的环境里。许多译者在实际的翻译中发现,很多时候单纯的字对字、词对词的翻译并不能完全表达出原文的意思,甚至有可能转换了概念,这是因为在翻译过程中,“语篇只有在它所属生活方式的语境中才能被理解”。文中的字、词、句,段落,都要依据对文章的整体理解来进行翻译,相同的词可能在不同的文章中表达不同的意思,这是与每篇文章的语境紧密联系的。

其次,影响语境的因素包括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心理状态等。在翻译中,语境不仅制约着理解,还制约着表达。语言的意义通常是根据语境来确定的,就像读者在不同时间的心境不同,对于同样一篇文章的理解也会不同。

最后,尤其是在翻译书面语时,更是靠严密的逻辑,上下文,语意的连贯、衔接、言内语境和言外语境聚会成的整体。翻译时,我们必须从整体考虑,包括形式和内容的关系、灵活变动和准确的关系、词句含义与上下文、语境的关系等,实际上语境在里面关系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翻译是人们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手段,是不同语言间信息相互沟通的桥梁,也是一种语言换转成另一种语言的艺术活动。翻译中的语境研究不仅有利于丰富对语境本身的理解,对翻译理论和实践也都有重要的意义。在目前的研究范畴中,语境理论用于翻译教学的研究多以英语专业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教学指导微乎其微。并且,大多数学者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听、说、读、写进行研究,对于译的部分研究较少,而更是鲜有学者通过语境理论指导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训练进行实证研究。因此,语境理论与翻译教学的实践还有待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Halliday,M A K . Explorations in the Functions of Language[J]. London:Edward Arnold,1973.

[2]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胡湘婉.语境理论研究评述[D].安徽:安徽大学,2012.

[4]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5]朱文振.翻译与语言环境[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1987.

简议大学英语翻译教学 第12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文化,思维方式

目前的大学英语的教学普遍认为是对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技能的培养。但在现实的英语教学中,翻译教学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依然把重点放在追求通过率和应付考试上注重听、说、读、写,而忽略了很少在考试中、大学英语教材中、课堂上被讲的“翻译”技能。对英语翻译教学重视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迫切性和重要性迫在眉睫,不容再忽视了,下面将从五个方面进行详细的描述。

1 翻译教学在大学英语中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翻译教学地位基本处于最低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长期没有得到与其他几项技能等同的重视,一大半的教材中提及到的翻译,都是为了理论的语言学习而非语言实践服务的,仅仅是针对词句和语法结构的机械仿照造句翻译学习。大学英语教学上课的内容多、课时却少,而且普遍是大班授课。因此,客观上产生了翻译技巧的教授只是形式:时间充分时,老师就讲一讲,时间不够时就根本不涉及。在平时的课堂练习中,经常是学生把课后练习中的几个需要翻译的的句子做一做,然后老师再把答案对一遍就完成教学任务了,其后果是翻译实践中问题频出,也造成了很多的语言障碍。导致很多学生在毕业后,甚至根本无法独立地进行简单基础的翻译,更无法对其他专业的领域进行翻译。现行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也更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而不重视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翻译的地位被忽视,翻译教学的发展停滞不前。

1.2 翻译教材上的欠缺系统设置

目前大学英语所选择使用的教材都没有专门详细完整的介绍翻译理论、技巧与实践的独立板块,只涉及到文章的重点词汇或句型的操练。这些单一而枯燥造句练习,只是以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并运用该单元所学的单词、短语及句型为目的,还不能算真正的翻译。通过这样的翻译练习学生也并没有能真正掌握翻译理论及技巧,对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发展也不利,致使他们在遇到新的或者没见过的句子或文章翻译时,头脑里一片空白,不知如何下手。与此同时,容易让学生产生误解:每个句子只有一个与之相对应的译文,其他的翻译均是不对的。这样,学生在翻译中很容易造成死译或硬译,搞不清楚翻译的标准及应对不同的句子和篇章该如何翻译,翻译水平不仅没有提高,还走入了一个翻译误区。由此可见,现行的大学英语教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

1.3 教学方法相对陈旧的局限

传统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方法强调语法知识的指导作用,多采用“语法结构教学法”和“灌输式教学法”,以教师为中心对课文逐字逐句的进行翻译提高内容理解的准确度,将语言教学简化成为纯粹语言知识的讲授,使学生无法形成学习的自我主体意识。这种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以教师为中心,将翻译答案直接告诉学生,或是由一个学生给出答案然后教师更正。学生主动思考或学生间交流的机会较少,他们很难找自己的问题,认为翻译就是按照老师给出的标准答案背诵句子,翻译能力的提高也就相对慢。

1.4 学生缺乏翻译意识,对翻译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中,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不够平衡,听、说、读的能力培养的在学习中占的比重更多,而写和译的能力几乎被忽略。学习英语的终极目标是语言的实用,学生往往忽视了这一点,而翻译能力正是能够充分表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技能之一。同时,不少学生对大学英语翻译上还存在着严重的认识误区。他们觉得只要掌握了一定的听、说、读、写技能和必要的词汇,翻译技能就能水到渠成的掌握。在这种错误认识的引导下,学生难免会轻视英语翻译的学习。

1.5 中西方语言的文化差异影响

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文化差异的不同导致的词汇含义不同,影响着翻译的准确性。由于不了解西方语言文化的背景,不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英语翻译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频繁,语用失误迭出的现象,举个列子来说,如果把“知识分子”一词按字面意思翻译成“intellectual”在英文里的意思和我国“知识分子”的概念就有所不同。但在美国和欧洲,“intellectual”的仅指大学教授等有较高的学术地位的人。但是中文里却代表一般包括大学教师、大学生以及医生、工程师、中学教师等一切受过大学教育的人,甚至是在中国农村有许多地方的中学也被认为是“知识分子”。所以对语言文化背景知识的贫乏是英语翻译的重要障碍。

2 促进和完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几点建议

2.1 提升和重视翻译教学的地位

大学要重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既要抓英语听说读写的同时,也要重视英语翻译教学,提升英语翻译教学的比重。全面贯彻我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的精神,其中对学生英语翻译能力的培养提出了十分具体的要求。这为高校师生重视英语翻译教学作了明确的规定。高校在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上要严格执行此项文件,加强对英语翻译教学的重视。当下大学生遍地都是,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更高更多,重视英语翻译教学无形中在这个到处都是外企的社会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2.2 不断完善和丰富教学选材

教材上,加大翻译部分的力度和投入。应在教材中专门设立翻译理论、技巧与实践板块,在课文后编排一些的与翻译理论技巧相关的简单基础的介绍,并附上相关练习,而后逐渐循序渐进,在课堂上学习在更进一步的翻译教材。同时对于体现出时事热点、社会发展或生活休息相关等的翻译内容更要予以关注,这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和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所选的材料应简短明了,难易适中,以便学生课后记忆或背诵。但是如果由浅入深的慢慢背出大量的适用词语和句型,则可谓如虎添翼,他们翻译的速度和质量能极大地提高。

2.3 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在传统教学里要慢慢加入新型的教学模式,把以教师为中心课堂逐渐改变到以学生为中心的灵活教学。适时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播放图文并茂的讲解,将翻译教学和交际教学法想结合等。课下可以鼓励学生参加一些口译和笔译比赛来激发学生学习,这样不仅可以提供给学生锻炼语用能力的机会,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4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翻译学习思想

定期与学生交流对翻译的认识和理解、对翻译技巧的掌握情况。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对翻译学习的兴趣,对翻译的性质进行实例分析和阐述,培养他们对翻译深刻的理解。让学生感觉到英语翻译的学习与自身专业相关性,从而极大的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的积极性。翻译是英语学以致用的最直接最有力的表现,也是学生学英语和知识各方面综合素质的体现。培养合理对待翻译学习态度也是不可耽误的。

2.5 加强对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

翻译也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上课时,教师要注意对背景知识和文化的导入,熟悉英语形成和变化所依赖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历史典故,注重对学生在中西方文化差异在语言表达上的培养,在语言层面上突出和明确中英文在语法、句法等上差异,在翻译的学习中会进行简单的文字转换。让学生在掌握了翻译技能的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素养,形成正确的翻译思维。

3 结束语

本文从五个方面议论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我们应当充分意识到高校英语翻译教学的重要作用。在重视听、说、读和写能力培养的同时,使翻译能力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用翻译教学推动四项基本技能的提高,最终实现语言作为交流工具的用途,培养出更多的专业技术扎实,适应时代需要的懂得使用英语的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2]罗选民.中国的翻译教学:问题与前景[J].中国翻译,2002(4).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相关文章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精选12篇)创新公共服务 第1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对国家或区域的技术创新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科技...

3
2025-10-24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精选9篇)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第1篇匆匆读后感500字_读《匆匆》有感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

1
2025-10-24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精选17篇)草莓教学 第1篇“风儿轻轻吹,彩蝶翩翩飞,有位小姑娘上山摘草莓,一串串哟红草莓,好像……”优美的歌词,动听...

3
2025-10-24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精选7篇)仓储类课程 第1篇物流产业是复合型产业,发达的物流能加速传统运输、仓储和零售等行业向现代物流服务领域延伸。...

1
2025-10-24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精选8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第1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作为诗性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审美批评,同文学艺术实践...

2
2025-10-2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精选6篇)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第1篇莲山 课件 w ww.5 YK J.COM 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二、试题所体现的新课程理念和...

4
2025-10-24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精选2篇)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第1篇常州市河海中学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 八(1)班创 文 明 班 ...

4
2025-10-24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精选14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第1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及签字样本兹证明为我公司财务负责人。特此证明。身份证复印...

3
2025-10-24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