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能力低下(精选3篇)
大学生就业能力低下 第1篇
一、原因
1. 思想不重视和心理素质差。
有些学生只重视解题思路的分析, 认为只要会解就行, 不愿进行规范运算, 久而久之, 不仅运算技能逐渐生疏, 而且还养成了粗心、马虎的不良习惯, 造成题目一看就会, 一做就错的现象产生;有些学生把运算仅看作数字计算, 不重视其中的推理证明, 不注意运算思维的周密性、深刻性、运算过程的严谨性, 从而影响运算结果的准确性、完整性;有些学生缺乏意志的磨练, 对数字较大或较复杂的代数式的计算望而生畏, 信心不足, 甚至不相信自己能做对。
2.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运算不相适应。
以有理数为例, 一是学生缺乏对题目的分析综合处理, 把握题目结构及最初定向能力差。根本问题是基础不扎实, 小学数学的运算基础差;二是有理数的概念、法则、定律的层次理解不全, 要点把握不准, 运用顾此失彼, 不能有效地指导运算。
二、对策
1. 抓好起始教育。
从小学升入初中的新生, 由于环境、教材、教师及教法、学生个体心理等方面的变化, 一方面感到到处新鲜、好奇心强、爱说爱动、争强好胜;另一方面, 不少学生自控能力较差, 情绪起伏大, 学习动力不大。为此, 教师要重视抓好思想教育工作,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围绕教学目标, 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鼓励启发, 引导发现, 总结规律, 探讨应用, 使学生尝到付出劳动、得到发现、取得成功的乐趣。
2. 抓好三个衔接。
首先, 要抓好知识技能的衔接。小学教学, 在知识上可接受性、直观性、常识性较强, 科学性、抽象性、严密性较弱;在技能上单向、单层训练较多, 多向、多层次复合训练较少;数字计算多, 字母运算少。为此, 教师必须做好小学数学知识的归纳总结, 强化分数四则运算技能, 巩固发展概念、法则、定理的应用。其次, 要抓好教学方法衔接。一是改革概念、法则的教法。从初一开始, 教师就应强调概念教学, 重理解、重应用、重知识发生的过程。二是以“导”和“得”为目标, 处理好“讲”和“练”的关系。讲是为了“导”。概念教学中, 在指导学生观察实物的基础上, 着重要求学生离开实物能想得出、说得出其中的道理, 使学生在“说”、“动”中求“得”。课堂教学中, 教师主要是做好理解“指导”和练习“把关”。理解指导主要是指: (1) 预习课本; (2) 重点、难点讲解; (3) 典型例题剖析; (4) 易混易错对比辨析; (5) 解题思路、思维方法启迪; (6) 问题答疑。练习“把关”主要是落实动手动脑, 提高练习效益把关和信息反馈把关。三是抓好两个起点, 防患于未然。 (1) 负号引入与符号法则是代数运算的一个重要起点, 教学中除重视理解外, 特别注意其应用要点; (2) 抓好字母表示数, 做好单层次思维向多层次思维的转化。再次, 要抓好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衔接。针对新课设计思考题, 指导督促学生预习新课;按思考题提问或检测, 有的放矢地讲解;在学生读书复习后再布置作业。
3. 抓好运算训练。
一要重视运算最初定向的训练。全面分析题目中显见的和隐含的一切条件, 着力审清题目的结构特征, 确定好运算方向, 养成瞻前顾后、统观全局的习惯。
提高学生运算的合理性, 最根本的是克服运算的盲目性。要培养学生得到一种算法后, 自觉分析这种方法的优、缺点, 探求可否加以改进和有无更简便方法的良好习惯。要重视训练学生多侧面、多角度、多方位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 通过运算方法的多样性, 训练学生运算的灵活性, 以及不断摆脱习惯算法的束缚, 自如地转换运算方法的能力。
大学生就业能力低下 第2篇
【摘 要】新时代的大学生越来越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特别是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大学生,他们在学好基础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参加实验室的科研工作,提高了自身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但大学生的科研活动往往存在着科研成果产出力低下的现象。本文分析了大学生科研成果产出力低下的原因,提出了提高科研成果产出力的一些对策及同时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 科研成果产出力 原因 对策
一、大学生科研成果产出力低下的主要原因
1.学生内在因素。我们要培养的不仅是“勤学善考”的好学生,更要培养“勤学善思、勤学善做”的好学生,既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又能将所学知识用于科研创新。但是科研创新,首先要求学生具有创新素质。创新素质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等诸多素质。目前很多大学生都缺乏这种创新素质。
2.客观环境的影响。虽然不少同学在大学期间参加大学生创新项目和毕业设计的愿望强烈,热情很高,但往往受一些客观原因的影响,很难有所成就。大学生做科研还只是“课外活动”,大学生的理论课繁多,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参加理论课的学习与考试,只有在课余的少许时间里才能断断续续地做些科研工作。此外,由于毕业设计和学生的就业没有直接联系,有的学生也因此对毕业设计采取无所谓的态度,没有用心投入,很难有什么科研成果的产出。
3.选题不当。如果选题过大,超出了一个本科生的能力和所学专业的知识范围,大学生便很难完成;有的题目过窄,大学生难以发挥或施展其能力;有的题目几年如一,缺乏创新;有的题目则过于超前,与现实脱节。选题不当,往往会挫伤学生对科研的热情,也很难有科研成果的产出。
4.指导不力。许多指导老师都带很多的研究生,指导研究生的日常科研工作都觉得时间不够,力不从心,没有更多的时间指导本科生。缺乏正确的指导,大学生也就很难做出高水平、高质量的科研成果。
5.少数民族语言原因。因新疆为维吾尔、哈萨克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和科研中存在语言障碍。虽然他们有一年的汉语言预科学习并有汉语水平考试,但仍然有很多的学生用基本的汉语交流很困难,做科学研究更难。
二、提高大学生科研成果产出力的对策
1.精心选题。科研选题是做好科研工作的关键环节,它直接影响科研工作的质量。选题应面向社会需求,既有科研训练背景,又有较强的实用价值,同时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和创造兴趣,从而达到既有综合训练又有综合素质培养的目的。
2.保障时间。为了提高本科生科研工作的质量和深度,在科研时间上需要予以保证。对于毕业论文,可以削减一些选修课程,增加毕业论文的时间。对于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同学,可以在学分上予以奖励,根据相应的科研项目给予一定的学分奖励,减轻这部分同学的学分负担,使其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用于科研工作。这样做,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动手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科研素质,符合素质教育的目的和宗旨。
3.正确指导。正如前文所述,大多数指导老师由于一些客观原因不能亲自指导大学生的科研工作,因此指导工作主要由研究生来完成。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将大学生的科研工作和研究生的毕业论文结合起来,使大学生的研究内容成为研究生毕业论文的一部分,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提高研究生的指导积极性。
4.科研成果的多元化。衡量科研成果的指标应该多元化,如公开出版的论文、申请的专利等,都应视为科研成果的产出。对于论文而言,既要鼓励学生发表研究型的论文,也应鼓励学生发表综述性的文章,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理论和实践水平,提高科研产出力。
5.奖励机制。对参加科研工作并能出色完成科研任务的大学生,根据其科研成果的大小实施相应的奖励,不但给予精神奖励,而且给予物质奖励,这也是国内其他一些高校的通常做法。在奖励的同时,应通过宣传树立典型,激发大学生的科研热情,提高科研质量。另外,对优秀指导老师(包括研究生)也给予适当的奖励,以提高他们指导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6.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加强汉语言学习,并开设专业汉语课程,积极创造良好的科研氛围,使少数民族学生积极融入科研团队、实验室。
提高大学生的科研成果产出力,既可以激发大学生的科研热情,提高大学生的科研素质,又可增加学校的科研成果产出,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但提高产出力的同时,也应注意切勿为了片面追求产出力而出现“拔苗助长”现象。在做好科研的同时,也应注意妥善处理好与理论课学习的关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夏.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路径的实证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2]蔡家斌.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14,9(5):8-11.
[3]毛善超.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实证研究——以S大学为例[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大学生就业能力低下 第3篇
在一次小学三年级数学调研测试中, 一个班级的数学计算题引起了我的注意。
题目:在 () 里填上“>”“<”或“=”。
3205 (>) 1500
3124 (=) 1243
1854 (<) 800
0250 (<) 0+250
学生在计算时, 一般都是在算式下面写上结果然后再比较大小,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用这种方法来计算。从正确率上讲, 这种做法无可厚非, 但是从长远的教学目标来看, 这种解题方法将会制约学生计算思维的发展。针对这种情况, 我在教学中作了以下调查, 发现学生的计算能力低下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调查:厘清小学生的计算现状
经过调查, 我发现许多学生的计算正确率很低, 而教师总是把这种情况归因为学生的粗心大意, 其实, 导致学生计算能力低下的原因有很多, 如以下几个方面:
1.视觉陷井, 感知错误
小学生由于受年龄与知识水平的限制, 他们在计算时往往会被数字的表面所迷惑, 常常忽略了计算法则而进行错误的计算, 比如在计算2334÷2334时, 学生就会被这些数字所迷惑, 忘记了应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直接得出答案1。
2.注意短暂, 记忆不全
小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较短, 在计算时往往会抄错数字和计算符号, 有时还会忘记进位与退位。比如有的学生在草稿本上计算是345, 誊抄时却会写成354, 还有的学生由于计算数据较大, 缺乏耐心, 导致不认真审题, 出现错误。这些都是由于学生不能较好地分配注意力而造成的计算错误。
3.思维定式, 受到影响
小学生往往具有很强的思维定式, 当两个计算题相似时, 后面的计算题就会受前面题目的影响而出错, 或受一种计算法则影响而产生错误。比如在计算350÷35=10之后再计算280-28, 就会有学生得出10, 这就是受思维定式的影响而出现的错误。再比如在比较45+12和12+54的大小时, 许多学生都会认为左右算式相等, 这就是受加法交换律的影响而造成的错误。
4.法则不熟, 不懂算理
有的学生由于没有掌握计算法则, 在没有弄清算理的情况下就盲目计算, 也会出现错误。比如在计算3.5+5时得出4的结果, 这是由于没有掌握小数的计算法则而造成的错误。再比如计算100÷ (20+50) 时, 就会有学生计算成100÷20+100÷50=7, 这是由于没有理解简便计算法则而造成的错误。
5.习惯不好, 书写马虎
有的学生为了加快计算速度, 忽略了养成良好的习惯。比如, 有的学生计算之后不验算, 有的学生在发现错误后在错误答案上胡乱涂改, 还有的学生在书写时把7写成近似的1, 把6写成近似的0, 这些都是没有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和书写习惯的表现。
6.口算不强, 不愿动笔
笔算的正确性建立口算的基础之上, 笔算题可分解成多个口算题目来解答, 因此, 笔算的正确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口算能力。如果学生的口算能力不强, 就会导致他们在计算中出现差错。
三、对策:优化小学生的计算教学
1.三算融合, 优化计算策略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 估算可以得出答案的大致范围, 快速检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因此, 将口算、估算和笔算融合在一起训练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措施。在计算教学中, 教师应将这三种算法融合起来, 让学生在练习中形成一定的数字敏感度, 从而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
教学案例: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万以内数的加法与减法”时, 让学生计算340-180。
师:第一周收集矿泉水瓶180个, 第二周收集340个, 求第二周比第一周多收集多少个矿泉水瓶, 应如何列式?
生:340-180。
师:如何计算这道题目呢?大家先思考一下, 然后交流。
生1:我是用估算的方法计算的, 大概多收160个。我把340看作是300, 把180看作200, 300减200等于100, 但是第二周矿泉水瓶我少用了40个来减, 而第一周又多减了20个, 所以把这两个数字加起来就是60个, 再加上前面的100, 就是160个了。
生2:我用的是口算方法, 用34减18得到16, 然后在16后面添上一个0, 就得到160。
生3:我也是用口算来计算的, 先拿340减去200得140, 因为多减了20个, 计算结果应加上20, 140加上20得160。
生4:我是用竖式计算的, 如下:
师:竖式答案中的16是怎么得来的, 竖式计算与口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4:竖式答案中的16是34减18得到的, 再在个位上添上一个0, 与口算的方法相似。
师:我们如何用竖式来计算?当十位上不够减时, 应该怎么办?
生4:把数位对齐, 当数位上的数字不够减时, 就要向前借1位, 这与100以内的加法与减法计算法则是一样的。
思考:本教学案例是退位减的授课内容。教师首先创设了一个开放的教学环境, 让学生自主选择方法来计算, 有的学生用估算的方法, 有的学生用口算的方法, 通过这样的安排, 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加强对口算和估算的运用, 而且也能发展学生的计算能力, 为笔算教学打下基础。当学生思考笔算与口算之间的联系时, 就把口算与笔算有效地联系在了一起, 引导学生用口算检验笔算, 就把三种计算方法融合起来, 实现了三算融合的教学目的。
2.掌握算理, 确保计算正确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明确指出:“运算能力主要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 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因此, 对于计算知识, 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 还要“知其所以然”, 让学生明白在计算过程中运用了哪些概念与法则, 只有掌握了算理才能正确计算。
例如在计算500+50÷5时, 如果学生计算成550÷5=110, 说明他没有掌握混合运算先乘除后加减的法则。再如, 计算一个长8米, 宽4米, 高5米的长方体表面积, 如果所列算式是84+54+85=92㎡, 则说明学生没有牢固掌握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
因此, 牢固掌握算理是正确计算的前提, 学生如果牢固地掌握了算理, 就能灵活而正确地进行计算。例如在教学235时, 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白235表示5个23, 然后再引导学生思考算理, 23由2个10和3个1组成, 可以先算5个20, 然后再计算5个3, 再将两次的计算结果加起来, 就能得出235的结果。这样一来, 学生就能轻松地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
3.养成习惯, 优化计算要求
良好的习惯是通往成功的桥梁, 做任何事情都要养良好的习惯, 计算教学也不例外, 教师只有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才能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
首先, 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许多学生在做计算题时书写潦草, 影响了他人对其计算结果的判断, 因此, 要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 数字和符号都要规范、工整。其次, 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审题对做题而言至关重要,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拿到题目之后反复审题, 并加以思考,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计算的准确性。再次, 养成及时验算的习惯。验算能检验计算的正确性, 也是提升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方法, 是计算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4.比较渗透, 提升计算技能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 教师应利用小学生的这一特点, 引导他们学会归纳和比较, 从而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
例如文章开头的那道题目, 不需要计算出结果就可以比较大小, 教师可引导学生比较3205和1500, 因为300乘以5是1500, 所以3205一定大于1500, 3124与1243是一样的, 所以大小相等, 0乘以任何数都得0, 而0加任何数都等于这个数, 所以0250一定小于0+250。这一过程就是考查学生思维的过程, 经过长时间的训练能够促进学生计算能力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