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生动的小泥人(精选5篇)
第4课生动的小泥人 第1篇
第四课:生动的小泥人
一、教材分析:
本课根据美术课程标准要求,充分利用随处可取的黏土材料。运用传统的泥塑造型方法,塑造学生喜欢的人物形象,并通过小小的泥塑作品来了解祖国民间艺术文化。欣赏古代、现代各地区泥塑的艺术特色和审美情趣,同时让学生感受泥材,了解三维空间的塑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造型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通过活动了解有关泥塑的知识。(2)学会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和生活经验来解决实际问题。(3)学会使用一些简单的工具,了解设计、制作及评价的一般过程和简单方法。
过程与方法:培养动手能力与合作精神,掌握制作泥塑的基本手法和步骤。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学习活动的快乐,陶冶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操。体验原始材料的乐趣,了解泥塑造型的文化以及悠久的历史,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文化的情感和弘扬民间艺术的愿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欣赏各种风格的民间泥塑,掌握泥塑制作的基本方法。难点:如何把作品做得生动、形象、有趣。
四、教学活动准备
旧挂历纸保护课桌及黄泥或橡皮泥代替。牙签、火柴棒、竹签。
五、媒体运用:课件
教学设计:欣赏—讨论—讲解—示范—练习—评价
六、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看一看
课件PPT展示泥塑图片,提醒学生仔细观察。大处可从我国的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的神佛塑像、小处可以欣赏“泥人张”的作品以及惠山泥人“阿福”形象、再欣赏“击鼓说唱俑”教师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引导学主回答出“什么人”、什么地方”、“在干什么”)教师小结并揭示课题。
(二)欣赏讨论:谈一谈
1、提出问题
A:通过具体形象想表达哪些情感?
B:说一说“说唱俑”的造型、动作、表情变化,什么地方运用了夸张、变形的手法?
(三)讲解技法:动一动 根据讨论情况,教师及时发现和表扬学生的独特见解,并从表现形式与艺术风格上对民间泥塑作进一步讲解。
请同学们想想看,如果要完成一件泥塑作品,制作前需了解那些知识 学生可能会提到:
(怎样做一个泥塑作品,做什么,都用到那些工具,每一步用到那些手法。)并据此总结出分主题
(1)制作所用到的工具、材料。(黄泥及橡皮泥)
(2)制作泥塑的基本手法和制作过程。(捏、卷、贴、刻、接)学生大都提不到构思设计的问题,教师要强调补充。
制作过程:设计构思——练泥——制作各部分轮廓——修改调整——塑造细部
(三)创新制作,让作品体现美感。
1、课件展示5张制作完整的小泥人图片。
提问:你觉得他们美吗?美在哪里?你能看出是用什么方法做的?
师生共同总结美化小泥人的方法。
为了节省时间,同时体现团结互助精神,同学们要以小组为单位,每组创作一幅作品。我们在制作作品的时候一定要抓住事物的特征,要夸张点、变形点的只要生动有趣就行,注意细部刻画,这样才能使作品栩栩如生,更具有艺术美感。
(四)作品展示与评价
同学们的作品已经完成了,看得出大家都很高兴,哪位同学愿意把你的快乐和同学们一起分享,把你的作品介绍给大家。同学们在欣赏的同时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
(五)活动反思与延伸
1、请同学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和体会。
第4课生动的小泥人 第2篇
陈 静
上学期七年级用的美术教材是人美版13册教材,其中有一节是《生动的小泥人》一课,当时我考虑到用泥比较脏,换用面塑来代替。
在上课时,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面泥(小学用的橡皮泥,比面泥量少而且硬),先做热身运动,我说:“在家揉过面吗?为了让面泥听你的话,让它变成漂亮的造型,所以我们要先学会揉面,跟我一起来,揉鸡蛋。看谁揉的又光又圆!”学生兴高采烈地干活,我个别辅导,不一会儿,就揉好了。学生对面泥有了初步的认识。然后,我按步骤给学生演示QQ企鹅的做法,身体如鸡蛋形状,嘴巴如花生状,眼睛如绿豆大小等,生动形象的使学生掌握了用料的多少,很快一个生动的企鹅造型就做好了。接下来是学生自由发挥阶段,学生给企鹅加上了帽子、领巾、耳机、眼镜、兵器等,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创作当中。对小组完成的作品发表自己的看法,增强自己的信心。师生共同参加点评。并展示前面学生做的较好的形状,激发大家的表现欲望。(将审美教育落实于学生的实践中,有机的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操作能力的提高。)
《生动的小泥人》是新课程美术教学的内容,起目的是让学生在充分放松、愉快的状态下,完善学生的多种能力,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回味儿童时代经常三五成群的在一起玩泥巴的有趣情景。也锻炼学生对泥巴湿度的控制能力和揉泥巴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第17课《雪地里的小画家》 第3篇
教学目标 :
1. 认识课文中的11个生字,认识两个偏旁“虫”和“目”;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青蛙“冬眠”的特点;3.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及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内容是识字、写字和理解课文;教学难点是理解课文第三句(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 : 冬天到了,夜里,小雪花乘着风做的船飘落下来。当我们早晨睁开眼睛的时候,你会看到地上白了,树上白了,房子上也白了。学生欣赏雪景的图片,感受大自然的美。(出示课件)/ 师 :雪景真美啊 ! 有四只小动物也被吸引来了,他们还在雪地上画起了漂亮的图画。那你们想知道他们是谁吗?画的是什么吗? / 生 : 想。/ 师:咱们今天就学习第17课《雪地里的小画家》。咱们赶快听听课文里是怎么讲的吧!(课件放读课文)/ 生 : 认真听。
(二)读文感知,认读生字
师 : 请小朋友自己试着读一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把生字用铅笔圈出来。/ 生 : 读课文,圈出生字。/ 师:那你们遇到这些不认识的生字,用什么方法认识他们呢? / 生:问老师、问同桌、看拼音、听别人读。/ 师:识记字的方法很多,赶快用你喜欢的方法记记你圈出来的字吧!(开放学习方式,尊重学生自我选择)/ 生 : 识记生字。/ 师:下面同学们跟老师一起读这些生字。(出示课件:带拼音生字)
师教学生认读生字,学生进行组词。并认识“虫”字旁,教师提醒学生青蛙是益虫,可以捉田里的害虫,我们要保护它。“眼目”旁,我们睡觉时要闭上眼睛,所以叫它“眼目”旁。
师:如果没有拼音的帮助,你们还认识吗?请同学们开火车读。小火车开到哪?(出示课件:去掉拼音生字)/ 生:小火车开到这。/ 生:开火车读。/ 师:下面我们做一个抢读生字的游戏,看谁认识的生字最多。(出示课件)/ 生:抢读生字。/ 师:今天呀老师也要送给每个小组的同学一份礼物,但是你们要想得到它,必须要读出上边的生字。你们想得到这份礼物吗?(激发学生的兴趣)(出示课件)/ 生:想。/ 生:每组派一名同学领取,其他同学进行跟读。/ 师:如果我们把这些生字带进课文里,你们还认识他们吗? ( 认识 ) (课件出示课文内容)
(三)课文感悟,理解课文内容
1. 细读课文 , 感悟内容。
师:谁想大声地带领大家来读。/ 生 : 带领小朋友读课文。(配乐朗读)
生自读课文,师指名读课文。
师:下面同桌互读课文,一个同学读,一个同学听,读得好的地方你就夸夸他,他不会的地方你就帮帮他。
同桌互读课文。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读课文。(课件出示问题)
2. 看一看,说一说。理解课文第四句。
师:雪地里来了几位小画家,他们是谁? / 生:雪地里来了四位小画家,他们是小鸡、小鸭、小狗、小马。(课件出示小动物图片)/ 师: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为什么不说“一个”小画家呢?(出示课件: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 生:“一个”指的是一只,而“一群”指的是许多只。雪地里来了四只小画家,所以要说一群小画家。/师:那他们都画的是什么呢?请你们从课文里找出来读一读。/ 生: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 师:那你们想不想说给大家听?(出示小动物画画图片)/ 生:主动到白板前说给大家听。( 小鸡画竹叶,生跟读 / 小狗画梅花,生跟读 /小鸭画枫叶,生跟读 / 小马画月牙)生跟读)
3. 用“因为……所以……”练习说话。
师:下面请大家跟我学,因为小鸡的脚印像竹叶,所以小鸡画竹叶。请大家跟我读。(出示课件)/ 生 : 读句子。
生主动到白板前说句子:因为小狗画梅花,所以小狗花梅花/ 因为小鸭画枫叶,所以小鸭画枫叶 / 因为小马画月牙,所以小马画月牙。(课文说谁画什么,其实这是作者运用了比喻句,设计谁的脚印像什么这样的问题是为了让学生再次掌握比喻句,会运用比喻句,同时还问学生除了课文讲的这些动物的脚印分别是这样,还有哪些小动物的脚印也像它们的脚印,激发学生收集课外知识的兴趣。)
游戏连一连。
师:有位小朋友找不到这些小动物的脚印了,你们能帮帮他吗? ( 课件出示课本练习题:找小脚 )(生进行连线)
4. 指导朗读第四句:(1)用赞美语气读一读;(2)指名读;(3)齐读。课件出示“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就成一幅画”。
师提问:很奇怪,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就成一幅画,那这些小动物是用什么画画的呀? ( 脚丫、小蹄子 ) 我们在画画的时候铅笔和彩笔是不可缺少的材料,而这些小画家真伟大,几步就成一幅画,多了不起呀 ! 我真为他们感到自豪,哪位小朋友能用自豪的语气来读一读。(生读)
5. 指导朗读第五、六句。
(1)指导学生轻声朗读。
师:这么盛大的聚会谁没有参加呀? / 生:青蛙。/ 师:那他去哪了呢? / 生:他在洞里睡着了。/ 师:那咱们一起把他叫醒吧。/ 生:青蛙,青蛙……/ 师:青蛙怎么还不醒呀? / 生:因为青蛙在冬眠。/ 师:是的,因为青蛙不适应冬天的环境,所以他要冬眠,等到了春天,他出来了要捉田里的害虫,保护庄稼。生齐读“青蛙为什么没参加?他在洞里睡着啦!”
(2)帮助学生了解“冬眠”。(知识小链接:还有哪些动物也有这种习性?)生回答。
(3)指导学生快乐地读。(师生问答读)生背诵课文。
(四)学生谈收获
师: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那你有哪些收获呢? / 生:我认识了许多生字……
(五)作业超市
(课件出示)。
(六)拓展延伸
师:明天就是圣诞节了,让咱们唱起来跳起来,迎接圣诞节吧!
生动的小泥人教学设计 第4篇
1、尝试用身边的材质(橡皮泥)大胆的表现自己的想法,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2、用橡皮泥通过揉捏敲等方式来制造自己喜欢的形象和不同的造型感受。
3、通过活动来了解袭击想要了解的有关泥塑方方面面的知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让学生能用自己的表达方式来玩橡皮泥、塑造形体和面部表情,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
难点:如何运用泥塑夸张、变形等方法制作生动有趣的小泥人。
课时:1课时
教学设计:
1、师生问好
2、提问学生是否玩过泥巴,(农村的孩子对于泥巴应该不会陌生,从提问的结果来看,大多数学生都玩过),请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和经验来做一些简单的造型(放弃专业做陶的技巧,目的是让学生对泥巴有一种喜欢)
3、结合课件展示,阐述泥塑是我国民间的一种传统艺术,是民间美术的一朵奇葩,如天津的“泥人张”、无锡的“惠山泥人”等,早已享誉中外,在表现形式与艺术风格上体现了民间艺术纯朴、稚拙的特点。
4、欣赏泥塑作品(将审美教育落实于学生的实践中,有机的协调发展,促学生的操作能力的提高。)
5、请学生按分好的小组进行组合练习,各小组可以按照本组的讨论结果进行创作,教师不固定主题。(发挥小组合作的功能,让学生体会合作和个人完成的区别,创造集体智慧)
6、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创作当中。
7、作业要求:
制作时,要大胆发挥,敢于实践,贵在生动。可用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使用捏、卷、贴、刻接等技法,注意人物的动作、神态。同时照顾形象前后、左右的造型变化,注意立体效果。
8、教学评价:
对小组完成的作品发表自己的看法,增强自己的信心。师生共同参加点评。
后记:同学们动手能力很强,他们能在集体合作中找到乐趣,但是有些同学显得很孤立,他不愿意和别人合作,如何更好的调节这部分同学,帮这些孩子拉在一个群体里。
教学反思
生动的小泥人 美术教案[模版] 第5篇
一、导入:
中国和泥土文化一直有很深的关系。
西方人是上帝创造的,中国人则是女娲创造的。怎么造的呢?用泥土捏的。
再加上绵延了几千年的农耕文化,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里都流淌着中华大地上的浓浓的泥土味道。
黑土地,黄土地,还有福建的红土地„„ 所以,泥塑文化在中国也是源远流长。
农闲的时候,农民们摆弄摆弄,调剂生活,就成了一个有趣的泥塑。
摆放在庙堂的那些泥塑作品,比如如来,观音,罗汉,都见了许多了。
至于民间的泥塑,老师想请同学们来说说。
二、新授:
1、在课前老师给同学们布置了收集民间泥塑资料或图片的任务,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收集到的信息,哪个小组来说说?
生答:天津泥人张、惠山阿福、东汉说唱俑、凤翔彩绘泥塑、敦煌莫高窟的菩萨、大吴泥塑、师表扬:我很高兴学生能够积极地查找资料。因为这样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老师为这份合作的成果而欢喜!更为你们积极参与的精神而叫好!
2、师小结泥塑的起源:(师配合幻灯讲解)① 中国泥塑的先驱之作可以追溯到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自新石器时代之后,中国泥塑艺术一直没有间断,发展到汉代已成为重要的艺术品种。考古工作者从两汉墓葬中发掘了大量的文物,其中有为数众多的陶俑、陶兽等等。其中有手捏的,也有模制的。汉代先民认为亡灵如人生在世,同样有物质生活的需求。因此丧葬习俗中需要大量的陪葬品,奴隶是奴隶主生前的附属品,奴隶主死后奴隶要为
奴隶主陪葬,古代实行人殉。后来进入封建社会,以俑取代了,俑就是陪葬的偶人。这在客观上为泥塑的发展和演变起了推动作用。
② 汉代陵墓出土的陶俑形体比秦俑要小,造型则较为生动,四川东汉墓中出土最为著名的“说唱俑”,造型幽默风趣。③ 两汉以后,随着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社会上的道观、佛寺、庙堂兴起,直接促进了泥塑偶像的需求和泥塑艺术的发展。④ 到了唐代,泥塑艺术达到了顶峰。泥塑艺术发展到宋代,不但宗教题材的大型佛像继续繁荣,小型泥塑玩具也发展起来。有许多人专门从事泥人制作,作为商品出售。⑤ 直到清代,泥塑艺术品在社会上仍然流传不衰,尤其是小型泥塑。这一时期,泥塑形成南北两著名流派:北方有天津“泥人张”,南方有无锡惠山泥人。天津泥人张彩塑是清朝道光年间发展起来的一种民间艺术,自张明山先生创始,历经四代流传,至今已180年历史。
3、各色各式的民间泥塑,异彩纷呈,广为流传。请同学们欣赏古代及当代民间泥塑代表作品(师配合幻灯讲解)
中国古代宗教雕塑以佛教雕塑艺术成就最高。现存佛教雕塑以石窟寺雕塑为代表著名泥塑有甘肃敦煌莫高窟的菩萨,山西太原晋调的宫女等。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现,使中国塑造技艺所达到的无与伦比的高度。秦始皇陵兵马俑再现了2000多年前的帝国大军的威势。
4、欣赏完这些泥塑艺术,同学们小组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① 中国传统泥塑与民间泥塑的区别是什么? 生答:„„
师表扬:你很有创见,这非常可贵。请再响亮地说一遍。
②说一说“说唱俑”的造型、动作、表情变化,什么地方运用了夸张、变形手法?
生答:说唱俑席地而坐,头部硕大,裹着头巾,前额布满皱纹,赤膊跣足,左臂环抱一个圆鼓,右手高扬鼓锤。这个说唱俑的表演仿佛已经进入了高潮,他得意忘形,神情激动,表情夸张,竟不自觉地手舞足蹈起来„„这是多么令人激动的场面!虽然人们并不了解他说唱的具体内容,但一看到这位热情、乐观、充满生命活力和幽默感的艺人,3 都会发出会心的微笑,甚至可以想象到在这个说唱俑的面前,正有一群兴致勃勃的听众在倾听着他出色的表演!可见,汉代的雕塑家们是多么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
师表扬:你能留心观察,勇于发表见解,真棒!
5、现在我们先花三分钟一点时间体验一下泥的特性,请同学们用泥土快速随意地捏一个小人,自已摸索一下捏泥人时用了什么方法,可以相互进行交流。时限三分钟。
6、谁来说说刚才你用了什么方法?还有谁有什么方法? 师鼓励:刚才的两个同学很勇敢,谁还敢挑战他们?
师表扬:从回答问题的情况反映出,我们是一个素质良好的集体。和别人分享自己的经验,自己没有任何损失,但是却能给别人地来帮助。谢谢你与我们一起分享你的成果!
7、现在老师简要示范一下泥人的制作方法和过程: ①首先技法有:捏、卷、搓、贴、刻、堆塑等; ②艺术表现手法呢,可以夸张和变形
③先和泥,可以将头部,身体,四肢揉成一团,在作品连接的地方若是泥的黏性不够,容易脱落,可以用牙签,铁丝等插接。
④注意不要太琐碎,要整体,不讲究人的比例,只要生动有趣就行。
8、现在同学们进行作业练习,可以一人捏一个,也可以一小组捏一组各种动态的泥人:音乐演唱组、歌舞表演组、体育运动组,或劳动中的人物组。现在开始进行。师鼓励做得慢的学生:
发明与研究的乐趣,虽然失败的时候很失望,可是只要肯用心,不灰心,一定有成功的时候。别担心这是成功的必由之路,耐心才能等待成功。
9、请做好的同学将作品拿到讲台来,展示一下集体的成果。
师表扬:我从同学们的作品中,看到的是思维的火花,非常烂灿,与其说是我在教你们,不如说是你们在教我,你们的动手能力是在提高。我要拜你为师了
10、请同学们来谈谈捏泥人的感受,谈谈泥人的造型是否生动有趣,你们是否大胆发挥了,是否还可以再改进?
生答: 它的造型完整统一,夸张而又情真,简洁而不粗俗。纯朴敦厚,生动洗练,夸饰有度,形神兼备,是她泥塑的艺术特色。„„
师小表扬:泥人对我们是捏来玩的,因此作品并不酷似实物而是有所美化,有所夸张,但这种美化和夸张又都有一定限度,总离不了大谱。它也不像数、理、化练习题只有唯一答案,它难有标准答案。如:欣赏一件泥塑作品,就像人们阅读小说《哈姆雷特》一样,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表达对事物的主观感受时,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同学们在作品中发现的每一次不同的见解,都应该是非常可贵的;比如***小组同学,他们做的“**”,夸大了***部分,显得人物更生动,这些表现手法,也就是传统艺人特别重视的“不似之似。我们今天的讨论很热烈,说得很有质量,我为你们感到骄傲。为了表扬这几位做得很棒的同学,老师特意作了小纪念品给这些同学。
11、现在我们观看用泥塑方法制作的动画片片段《小鸡快跑》
看了这些人们所喜爱的形象,同学们有什么想法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