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静脉置管感染监测范文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实行深静脉置管30例, 男22例, 女8例;年龄7~75岁, 平均年龄40.8岁;烧伤面积26%~100%, 平均58%;留置导管时间10~30d, 平均20.8d;锁骨下置管23例, 股静脉置管7例;其中17例直接经创面置管, 18例穿刺点5cm范围内有创面存在, 9例于同一部位进行过二次置管。
1.2 方法
置管方法:术前与病人交谈, 签写手术风险知情同意书, 按常规要求进行用物准备与操作, 选用美国进口的箭牌双腔或单腔深静脉置管, 在严格的无菌操作下穿刺置管, 术毕于床头护嘱单中记录置管时间、部位、插入深度及操作者。置管注意事项: (1) 感染的预防。插管中术者的口罩、帽子、手套、手术衣及大单等的严格无菌能明显减少中心静脉插管感染的发生率。对导管的操作应严格无菌技术, 加强消毒加强各连接装置的安全管理。 (2) 堵管的预防。置管时间越长, 堵管的可能性越大。堵管最常见的原因是导管顶端的小血栓形成, 防止血液反流可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 (3) 预防空气栓塞的发生中心静脉在吸气时常呈负压状态, 在穿刺置管过程中应嘱患者避免深呼吸和咳嗽。当导管直接插入中心静脉后, 如液体滴完容易造成空气栓塞, 因此输液管必须有一段低于床沿水平以确保安全[1]。 (4) 预防皮下血肿的发生。中心静脉置管穿刺成功后, 均应局部加压15min以上是防止皮下血肿形成的关键。
2 护理体会
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护理: (1) 导管留置时间: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置管留置时间一般为0.5~1个月。由于股静脉置管容易受排泄物的污染感染率高, 所以股静脉置管留置时间不宜过长, 以不超过72h为宜[2]。 (2) 穿刺处换药:有效的局部皮肤消毒可降低感染率, 临床上多采用0.5%碘伏作为皮肤消毒液。如有渗血及敷料污染应及时换药。可采用3M型消毒薄膜固定留置导管, 换药1次/周[3]。 (3) 肝素封管液的配置:肝素封管液每毫升生理盐水含肝素10~100u。有出血倾向的患者禁用肝素盐水封管, 而应用生理盐水q8h封管1次[4]。 (4) 封管方法:正确的封管可以延长导管留置时间。研究认为只将针头斜面刺入套管针内均匀推注封管液, 又不会引起负压封管, 且保留时间延长。 (5) 认真交接班:交接导管置入的深度及导管是否通畅。 (6) 防止意外情况发生:烦躁患者适当约束四肢防自行拔管。 (7) 严格无菌技术:凡接触中心静脉导管输液、注药、封管时必须严格坚持洗手, 对导管接头处消毒, 操作结束后, 接头处必须用无菌纱布包裹, 以防细菌从衔接处侵入[5]。
3 结果
该组30例中, 未出现导管脱出及局部出血、血气胸、静脉栓塞等并发症。1例导管末端细菌培养结果为阳性, 血培养结果为阴性, 发生率为3.33%。其余结果均为阴性;提前拔管原因分别为:导管部位红肿15例, 导管部位感染7例, 发热持续3d3例, 具上述2项以上者5例。
4 讨论
及时有效地补充血容量是治疗烧伤休克的关键。迅速有效地建立静脉通道显得尤为重要。采用深静脉穿刺的优点是: (1) 深静脉解剖位置清楚, 易于暴露且血管粗大, 位置固定, 成功率高。 (2) 感染率低。深静脉置管因系一次性穿刺, 减少了每天反复穿刺而造成的感染和疼痛。 (3) 输液速度可随机调节。深静脉管腔粗大且静脉穿刺内径大, 输液速度可随机调节, 及时有效的实施抗休克治疗。 (4) 对血管损伤小。深静脉管腔大, 流量大, 穿刺针粗, 所输入的药物很快进入血液循环, 不易刺激血管。 (5) 针头长、固定稳固、不易滑脱。 (6) 操作简便、留置时间长。同时也减轻护理工作量, 给患者治疗和护理带来很多方便, 对各种静脉穿刺困难的病人均可应用。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深静脉置管术较好地满足了严重烧伤病人的治疗需要, 只要加强对置管操作、护理等的全程控制, 能有效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抢救重度烧伤病人深静脉置管护理有效方法。方法 对30例选用深静脉置管进行穿刺并留置导管, 并给予适当的护理。结果 对中心静脉导管进行有效的护理, 可降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 从而保证深静脉置管在重度烧伤病人的应用。结论 加强深静脉导管的护理, 可保证置管病人的安全, 可大大提高抢救重度烧伤病人的成功率。
关键词:深静脉置管,重度烧伤,护理
参考文献
[1] 韩忠秀.深部静脉置管致血栓形成原因分析及护理[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6, 23 (9) :216~217.
[2] 覃峰.重症护理质量安全控制规范与现代护理技术标准工作手册[M].北京:卫生科技出版社, 2007:47~48.
[3] 黄新武.深静脉留置导管的运用及护理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6, 22 (9) :74~75.
[4] 李敏, 江素玲.PICC导管在ICU中的应用及护理[J].现代临床护理, 2006, 5 (6) :47~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