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知识范文(精选12篇)
地理知识 第1篇
一、在备课时, 结合教材中所涉及的历史知识进行学习, 研究, 使其纳入地理知识的体系之中, 建立地理、历史知识的有机联系。例如:讲述世界主要航线时, 可联系新航路的开辟等历史知识。如:“四个人两条路线绕地球一圈”, 以及“好望角”、“西印度群岛”、“麦哲伦海峡”、“火地岛”名称的由来;伊朗 (波斯) 、阿拉伯 (大食) 、印度 (天竺) 、圣彼得堡 (列宁格勒) 、叶卡特琳堡 (斯维尔德洛夫斯克) 、伏尔加格勒 (察里津、斯大林格勒) 、伊斯坦布尔 (君士坦丁堡) 等古今地名的演变。我国六大古都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北京始于西周蓟城、春秋时代即成为燕国的国都, 以后成为金、元、明、清各朝代的首都;西安 (今长安) 始于西周的镐京, 以后成为秦、汉、隋、唐各朝首都。洛阳始建于西周初期, 自东周以来, 先后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 (炀帝) 、唐 (武后) 以及五代的后梁、后唐、后周等九个朝代在这里建都。开封在战国时代是魏国的国都, 以后又成为五代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金等朝代的首都。
二、地理课教学过程中, 要精选与地理课堂内容相关联的历史内容。巧妙地与地理新知识加以联系。这样联系历史, 反映现实的地理知识, 突出了地理教学的特点。如讲述东欧政治地图的变化时, 可简介俄国在17世纪中期, 兼并了第聂伯河以东的乌克兰;18世纪, 俄国夺取了芬兰湾的爱沙尼亚, 拉脱维亚, 立陶宛等地区, 然后向东扩张一直到我国的黑龙江流域;19世纪沙俄又从伊朗手中夺取了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等, 把外高加索完全并吞了。鸦片战争以后, 沙俄又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侵占了我国东北和新疆大片领土, 共侵占了15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我国太平洋沿岸的海参崴, 沙俄侵占后改名为“符拉迪沃斯托克”。从19世纪20年代起到80年代, 沙俄逐步侵占了包括哈萨克人, 吉尔吉斯人, 乌兹别克人, 土库曼人, 塔吉克人居住的中亚、西亚广大地区。从1922年至1 940年, 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等15个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先后加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简称苏联) , 成为一个统一国家, 首都莫斯科。从1990年3月到1991年12月, 苏联政局发生了巨大变化, 原苏联的15个加盟共和国, 除俄罗斯联邦继承了前苏联外, 其余均先后宣布脱离苏联而独立, 从而改变了东欧的版图。1990年10月3日, 战后分裂长达41年有德国统一, 南斯拉夫1992年“一分为五”, 因领土、民族等原因, 爆发了“波黑战争”, 捷克斯洛伐克1993年末也恢复战前的两个国家。在教学中较好地联系上述知识, 能起到使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课本知识, 拓宽学生知识面和增添学科趣味性等方面的作用。
中国地理知识 第2篇
(一)
1、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它的版图被形象地比作一只头朝东尾朝西的金鸡。
2、中国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在世界各国中,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第三位,差不多同整个欧洲面积相等。
3、中国领土东西跨经度有60多度,跨了5个时区,东西距离约5200公里。
4、中国领土南北跨越的纬度近50度,南北距离约为5500公里。
5、中国领土最北端在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53°N)。
6、中国领土最南端在南海的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4°N附近)。
7、中国领土最东端在黑龙江省的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135°E)。
8、中国领土最西端在新疆帕米尔高原(73°E)。
9、中国的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公里,沿海有许多优良港湾,便于船舶避风和停靠。
10、中国岛屿大约有5000多个,绝大部分分布在长江口以南的海域。
(二)
1、北面同中国相邻的国家有俄罗斯、蒙古。
2、西北面同中国相邻的国家有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
3、西面同中国相邻的国家有阿富汗、巴基斯坦。
4、西南面同中国相邻的国家有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
5、南面同中国相邻的国家有缅甸、老挝、越南。
6、同中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
7、东面同中国隔海相望的国家为韩国、日本。
8、东南面同中国隔海相望的国家为菲律宾。
9、南面同中国隔海相望的国家为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10、中国的行政区域,基本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县(自治县、市)、乡(镇)三级。
返回目录
中国地理知识:自然资源
(1)水资源
时间: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修建水库
空间:东南多,西北少,地区分布不均。跨流域调水
浪费严重发展节水农业、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节约用水。
(2)水能资源
地区:西南最多
河流:长江最多
条件:水量大,落差大
(3)太阳能
丰富区:青藏高原、西北内陆
贫乏区:四川盆地
(4)风能
西北内陆:冬春丰富
东南沿海:夏秋丰富
(5)地热能
羊八井水电站(藏)
(6)核能
1.核电站坚实的条件:
常规能源缺乏
科技发达
资金充足
市场需求量大
2.我国已建成的核电站:
广东:大亚湾(珠江三角洲)
浙江:秦山(长江三角洲)
(7)渔场
1.条件
寒暖流交汇处
大河入海口
浅海大陆架
温带海区
2.我国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
(8)盐场
1.条件
光照强
地势平坦
2.我国最大的盐场:长芦盐场(津)
(9)土地资源
1.耕地:东部季风区、东北、华北、东南
2.草地:西部非季风区
3.林地:东北(最大)、西南、东南(人工林)
(10)矿产资源
1.煤:三北地区(华北、西北、东北)、山西、内蒙古、贵州
2.油气:三北地区
3.铁矿:辽宁、河北、四川
4.有色金属:南多北少
返回目录
中国地理知识:气候特征
(1)气候复杂多样
中国幅员辽阔,跨纬度较广,距海远近差距较大,加之地势高低不同,地形类型及山脉走向多样,因而气温降水的组合多种多样,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气候。从气候类型上看,东部属季风气候(又可分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西北部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高原属高寒气候。从温度带划分看,有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和青藏高原区。从干湿地区划分看,有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之分。而且同一个温度带内,可含有不同的干湿区;同一个干湿地区中又含有不同的温度带。因此在相同的气候类型中,也会有热量与干湿程度的差异。地形的复杂多样,也使气候更具复杂多样性。
(2)季风气候显着
中国的气候具有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少雨、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的季风气候特征。由于中国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东部,又在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西岸,西南距印度洋也较近,因之气候受大陆、大洋的影响非常显着。冬季盛行从大陆吹向海洋的偏北风,夏季盛行从海洋吹向陆地的偏南风。冬季风产生于亚洲内陆,性质寒冷、干燥、在其影响下,中国大部地区冬季普遍降水少,气温低,北方更为突出。夏季风来自东南面的太平洋和西南面的印度洋,性质温暖、湿润、在其影响下,降水普遍增多,雨热同季。
中国受冬、夏季风交替影响的地区广,是世界上季风最典型、季风气候最显着的地区。和世界同纬度的其他地区相比,中国冬季气温偏低,而夏季气温又偏高,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于夏季,这些又是大陆性气候的特征。因此中国的季风气候,大陆性较强,也称作大陆性季风气候。
返回目录
中国地理知识:行政区域
(1)中国的行政区域,基本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县(自治县、市)、乡(镇)三级。
(2)中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3)河南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两个重要发祥地之一,它是中国古代“九州”中的“豫州”,因此简称“豫”,人民政府所在地是郑州,有大量古代历史和文化遣址。
(4)有“古代历史的博物馆”之称的陕西省,是古代秦国的所在地,所以称“秦”或“陕”。陕西省人民政府所在地西安市(古称长安),是我国着名的“千年古都”。
(5)有“煤海”之称的山西省,因位于太行山的西面而得名,简称“晋”,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太原市。
(6)有“北大仓”(粮仓)之称的黑龙江省是中国最北的省份,也是最东的省份,简称“黑”。黑龙江省的大庆油田是中国最大的油田。
(7)甘肃省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兰州市。
(8)青海湖是中国面积最大、水容量最多的湖泊。古代叫“西海”,蒙古语称“库库诺尔”,意思是“青色的湖”。青海省就是因它而得名,人民政府所在地是西宁市。
(9)“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指的是贵州省,简称“黔”或“贵”,人民政府所在地是贵阳市。贵州省出产的茅台酒被列为世界三大蒸馏名酒之一,也是中国的国酒。
(10)安徽省出产“文房四宝”中的纸、墨、砚,它简称“皖”,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合肥市。
地理知识 第3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实践教学;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7-253-01
新课标的实施特别要求学生探究性学习,作为高中地理课教学更应该把探究教学放在高中教学的首位,如何进行高中地理教学的探究性教学,是我们要找准的方向。把高中地理教学的探究教学与本乡本土的地理知识融合点找出来,这既是地理兴趣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落脚点又是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做到的。
一、区域和区域的差异
课本: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
探究点:乐都盆地是一个区域。
乐都区域包括自然、社会、经济等多个要素。乐都在行政区域上和化隆、民和、平安、互助有明确的边界,在语言上、生活习惯上等没有明确界限。乐都区气候属于高原性与大陆性的气候,它与周围区域没有明确界限,区域范围有大有小,乐都区从大的方面可以看成是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带区域,再依次化分为高原边缘二级区,湟水谷地三级盆地区等,乐都区在湟水河谷地带区域中呈现河谷相似性、与南方区域表现出差异性。
二、中国三大自然区的自然环境差异
课本:自然区域差异的产生主要受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海拔高度等因素的影响。具体而言,一般依据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地域差异来划分自然区域。
探究点:乐都区自然区域差异性的影响因素。
乐都区自然地理区域存在着河谷平坦川水地、黄土丘陵浅山地、石质高山脑山地的垂直地域差异,这些差异从小范围看是多种自然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海拔高度因素是基础,因此从全国大范围可以划分到西北干旱半干旱自然带,但同时该地处于一个过渡带上,也具有青藏高寒区的特点,垂直差异影响下形成河谷平坦川水地、黄土丘陵浅山地、石质高山脑山地的三大地域。
三、中国三大自然区人类活动的差异
课本:人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从而使得不同区域人类活动表现出相应的差异性。
探究点:乐都区平坦川水地、黄土丘陵浅山地、石质高山脑山地的三大地域人类活动的差异。
乐都区平坦川水地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广泛而深刻,平坦的湟水谷地及其支流带几乎全部被开垦而发展农业,是乐都区最主要的农业区,该区域聚落稠密,交通较便利,是乐都区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该区域以碾伯为重心呈放射状发展模式。
四、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课本:人类依赖于一定的自然环境而生存,而自然环境作为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因素,无时无刻不对人类自身发展进程产生着影响,并在人类社会历史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探究点:乐都不同区域地带的地理环境对乐都人的生活和生产影响。
乐都区区域地理环境存在着海拔不同地带的差异性、距离碾伯镇距离不同发展的差异性,因此这种差异性影响到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生活方式、人们行为习惯的差异性。乐都区是典型的传统农业生产区,所以这种差异在农业生产过程、农业生产类型、农业生产对象等方面的差异性。例如:传统农业发展中湟水谷地农业区以小麦、蔬菜种植为主,浅山干旱农业区以小麦、洋芋种植为主、脑山高寒农业区以青稞种植、山地畜牧业为主。该部分知识探究立足于调查和实践,从生活中来落实在生活中,培养学生思考和联系实际能力。
五、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本: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际上就是人们利用各种自然资源进行建设的过程。在建设的过程中,如果顺应自然规律,将使人地关系协调,造福社会;如果违反自然规律,将会对本地区甚至全球的地理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探究点:乐都区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使区域地理环境发生改变。
乐都区是一个典型的青海农业区,全区以种植业为主,在这里不同区域地带发展农业的规模、形式、类型等都不同,因此对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改造过程不同、深度不同、方式不同。例:平坦川水地,在碾伯区近年来随着区域城市化的发展,湟水河北地带以乐都区中心为圆心向北门、西门、东关、邓家庄等辐射状的城市开发,湟水河南大致以康泰宾馆区域为重心向东上、下教场、西岗、东岗。向西马家台、七里店轴向拓展为城市区。各沟谷地带从农业用地逐步向工业用地转换,浅山地区大力发展地膜洋芋种植、脑山在畜牧业基础上也逐步发展特色产品,这些改造使原有的原始地貌发生了不同的改观。
初中地理教学如何融入乡土地理知识 第4篇
一、得天独厚的地理资源为教学提供丰富材料
武鸣县山清水秀, 地理资源得天独厚, 是一个名胜古迹星罗棋布的旅游大县:有清澈见底、冬暖夏凉、“令人神骨皆仙”的恒温泉———灵水, 有大文豪郭沫若诗赞“群峰拔地起, 仿佛桂林城”闻名海内外的伊岭岩, 有民国两广巡阅使陆荣廷的私家花园———明秀园 (名列广西三大古典名园之一) , 有雄踞桂中南、享有“广西庐山”美称的大明山自然保护区, 有依山傍水、幽雅玲珑的起凤山。此外县境内还有剑指蓝天的文江塔, 草木葱茏的黄道山, 怪石嶙峋的罗波潭, 千姿百态的百索七十二宫洞及洞腹幽邃、深不可测的龙母岩等。
这就为乡土地理教学提供了丰富材料。通过讲述乡土资源名胜古迹的独特优势, 可使学生产生生活在家乡的自豪感, 坚信家乡有美好的未来。通过课外实践活动, 使学生加深对家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的认识, 激发爱家乡、爱祖国、爱科学的思想感情。
二、乡土地理教学的主要特点
乡土地理作为小区域地理, 有其特性和共性, 教师在乡土地理教学中的指导作用, 应从乡土地理教学的特点出发, 才能发挥其有效的作用, 才能实现乡土地理教学的目标。其主要特点是:
一是教学途径的实践性。这是乡土地理教学最显著的特点。地理课程标准中的“活动建议”要求开展:“绘制反映学校或家庭所在地的示意图”, “开展乡土地理的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等活动。这些乡土地理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家乡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实际, 是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活动。
二是教学形式的开放性。乡土地理教学的实践性, 要求学生走出课堂, 到野外去考察, 走进社会展开调查。这是教学形式上的开放, 使学生从单纯的课堂教学走向自然, 走向社会。
三是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在乡土地理学习中, 既强调学习的综合性, 也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通过观察、考察、调查等实践, 分析认识家乡的地理环境。
三、乡土地理知识如何融入地理教学中
1. 教师要熟悉本地的地理
熟悉当地的地理, 是教师能按课程标准要求高质量地完成乡土地理教学必备的基础条件, 因为对本地的地理不熟悉的教师, 是不可能很好地教好乡土地理的。武鸣县近年来通过教师支教和异地交流, 有不少的地理教师是“外乡”人士, 要教好当地的乡土地理就必须尽快地熟悉当地的地理环境, 将自己融入当地的社会中去。要熟悉当地的地理, 应尽可能地收集本地的有关地理资料, 如武鸣的山川地貌特点、风景名胜古迹等各方面的资料。此外还有一些地方志, 以及近期的有关当地建设的新闻报道, 甚至包括乡土文学、乡土历史方面的资料, 拓展自己的视野, 加深自己对当地的认识。这样, 在乡土地理教学中就可如数家珍般地娓娓道来, 感染学生, 激发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兴趣和热情。
2. 学生要做好实践的知识准备
乡土地理教学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就是要走出课堂, 在课外进行观测、观察、参观、调查等活动, 这些活动主要是学生动脑、动手, 进行地理实践。乡土地理课外活动实践性很强, 既要具有扎实的地理知识基础, 又要具有把地理知识运用于观察乡土地理事物的能力, 因而对参加地理兴趣小组的学生, 也要求具备丰富的地理知识和良好的地理素质, 才可能在实践考察中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因此, 在实践前, 学生要认真准备好考察或调查提纲, 如考察或调查的目的要求, 考察涉及的知识内容及考察所需的工具, 考察或调查记录所需的表格等, 才能使实践活动顺利完成。
3. 乡土地理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一是乡情国情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乡情教育是最生动具体的国情教育, 是国情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基础。课堂教学中应当结合实际, 穿插进行乡情和国情教育, 使乡土地理教学与国情教育有机融合在一起, 还要充分利用学生们通过社会实践亲身获得的丰富的乡土材料, 使地理教学充满活力和朝气。
二是课内课外教学形式相结合的原则。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认识和应用。乡土地理教学需要走出课堂, 进行多种形式的课外教学。然而, 课堂教学也是乡土地理不可缺少的教学形式。不仅乡土地理教学要课内外教学形式相结合;在进行观测、观察、参观、调查等课外教学活动时, 也需要利用课堂教学做知识准备和方法的训练等。
三是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当地实际, 因地制宜地开展活动课, 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社会环境调查。利用野外考察、地理知识问答、自制地理模型等课外活动, 并将书本知识与实际运用有机结合起来, 辩证地分析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以完善课程结构, 增强教育功能, 使乡土地理研究和教学具有地方特色。
参考文献
[1]惠美玉.浅论地理教学中乡土地理教育策略[J].湖南地理, 2002 (3) .
高考地理知识 第5篇
101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位移 大致来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102 冬季海陆上的主要气压中心 亚洲高压、阿留申低压(太平洋)和冰岛低压(大西洋)
103 夏季海陆上的主要气压中心 亚洲低压夏威夷高压(太平洋)亚速尔高压(大西洋)
104 季风的成因 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②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105 季风的典型分布地区 东亚季风(西北、东南风);南亚季风(东北、西南风)
106.锋面的分类与天气 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气温、气压、天气
107 锋面对我国天气影响的实例北方夏季的暴雨(冷锋)、我国冬季爆发的寒潮(冷锋)
108 气旋的气压、气流状况、天气特征 低气压;上升气流;阴雨。北半球水平气流为逆时针
109 反气旋的气压、气流状况、天气特征 高气压;下沉气流;晴朗。北半球水平气流为顺时针
110 锋面气旋 锋前锋后的天气情况。冷气团一侧阴雨
111 气候要素 气温、降水量
112 气候形成因子 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
113 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比较日较差、年较差、最高气温月、最低气温月
114 世界气候类型的名称 热带(四种)、亚热带(两种)、温带(三种)、寒带(一种)
115 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 ①判断南北半球,②判断热量带,③判断雨型
116 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受季风影响;大陆东岸20-35
117 地中海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受副高和西风交替控制。30-40西岸
118 温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干燥。季风。40-60°大陆东岸
119 温带海洋性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冬暖夏凉,降水均匀。终年盛行西风。40-60°大陆西岸
120 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冬季严寒、夏季炎热、全年少雨。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温带内陆
121 气候的变化 地质时期、历史时期、19世纪末以来
122 气候资源的特点 可再生,普遍存在性,数值特征,有较大的变率
123 气候资源与农业 种植制度(作物的结构、熟制、配置与种植方式)
124 气候资源与建筑 小区街道与子午线成30°-60°夹角
125 风与城市规划 工业企业布局在盛行风的下风向,居住区布局在盛行风的上风向
126 气候资源与交通 公路、铁路、机场(暴雨、泥石流、风速、桥涵、云雾、地势等)
127 台风(飓风)热带气旋强烈发展形成的大旋涡
128 热带气旋强度等级热带低气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
129 台风的监测与预报利用气象卫星确定台风中心位置,估计强度监测移动方向和速度
130 暴雨形成条件 ①充足的水汽②强烈上升运动③持续的天气系统
131 洪涝灾害的防御 提高预报的准确率,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
132 干旱的危害 造成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133 干旱的防御 改善生态、选择耐旱作物、开展水利建设、改进耕作制度等
134 寒潮的危害 带来严寒、大风、霜冻。对春秋季的农作物危害最大
135 寒潮的防御 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
136 全球变暖趋势及其人为原因 ①燃烧矿物燃料②毁林
137 全球变暖造成的后果 ①海平面上升②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
138 大气臭氧层总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氟氯烃化合物消耗臭氧
139 大气臭氧层总量减少危害 ①直接危害人体健康②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造成破坏
140 臭氧层的保护 ①研制新型制冷系统②参与国际合作
141 酸雨的成因 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放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
142 我国酸雨区的分布 ①四川盆地②珠江三角洲③长江三角洲
143 酸雨的危害 ①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②土壤酸化③腐蚀建筑物④危及人体健康
144 酸雨的防治 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煤炭中的硫资源综合利用
145 大气环境保护 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氟氯烃破坏臭氧层,酸雨。
146 海洋是大气的主要热源和水源 海洋水量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海洋占地球71%
147 海岸带 从滨海平原到大陆架之间的广阔区域
148 海岸带与人类活动全球5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距离海岸60千米的范围内
149 人-海岸相互作用阶段 ①很少干预②开始干预③海岸开发④海岸管理
150 海水热量的收入 太阳辐射
151 海水热量的支出 海水蒸发所消耗的热量
152 影响海洋表层水温的因素太阳辐射、沿岸地形、气象、洋流等
153 海水温度的空间变化规律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154 海水温度的垂直变化表层海水温度变化较大,深层海水温度变化不大
155 海水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海洋面积广,水量大,而且热容量又很大
156 海水中主要盐类物质氯化钠、氯化镁
157 盐度的概念 1000克海水中所含溶解的盐类物质的总量
158 海洋表层盐度的纬度分布规律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南北两侧递减
159 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降水量、蒸发量、洋流、河流淡水汇入(径流量)
160 盐度最高的海区和最低的海区红海(亚非交界)、波罗的海(北欧附近)
161 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波浪(风浪)、潮汐(大潮和小潮)、洋流
162 洋流的概念 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
163 洋流的成因分类 风海流、补偿流(大多南北向)、密度流(直布罗陀海峡)
164 风海流的成因 盛行风吹拂海面,推动海水随风漂流
165 世界洋流模式(低、中纬) 反气旋型。北半球为顺时针流动,南半球为反时针流动
166 世界洋流模式(中、高纬) 北半球中高纬是气旋型大洋环流,呈反时针方向流动
167 北印度洋洋流的分布规律 冬逆夏顺。冬季洋流向西流,夏季洋流向东流
168 北太平洋的洋流分布北赤道暖流、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
169 南太平洋的洋流分布南赤道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西风漂流、秘鲁寒流
170 南印度洋的洋流分布南赤道暖流、厄加勒斯暖流、西风漂流、西澳大利亚寒流
171 北大西洋的洋流分布北赤道暖流、墨西哥湾暖流、北太西洋暖流、加那利寒流
172 南大西洋的流流分布南赤道暖流、巴西暖流、西风漂流、本哥拉寒流
173 海水等温线的判读 ①判断南北半球越北越冷是北半球②高高低低规律判断寒暖流
174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气候 ②海洋生物 ③污染 ④航海
175 海洋资源的分类 化学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能源
176 各类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洋化工;养殖、增殖;深海锰结核;潮汐和波浪发电
177 渔业资源的形成因素 大陆架、河流带来营养物质、寒暖流交汇处或上升补偿流
178 世界主要渔业国 中国、日本
179 世界渔场分布 北太平洋、东南太平洋、西北大西洋、东北大西洋、东南大西洋
180 海洋油、气开发 利用地震波寻找。海上钻井平台、装油站、海底管道
181 海洋空间利用的特点复杂性和特殊性(海洋气象多变、深海环境差、海水腐蚀性等)
182 海洋空间利用的方式 交通运输、生产、通信、电力输送、储藏、文化娱乐
183 著名海峡 马六甲、霍尔木兹、直布罗陀、英吉利、麦哲伦、白令、曼德等
184 著名运河和港口 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鹿特丹
185 腹地 港口的服务区域
186 海洋货物运输条件港口、集装箱船、无线电导航、全球定位技术、最佳航线服务
187 世界围海造陆的典型地区 荷兰、日本、澳门
188 海洋环境问题 海洋污染、海洋生态破坏
189 海洋污染的产生原因陆地上的生产过程(废弃物、冷却水、杀虫剂、石油渗漏)
190 海洋污染的危害 危害海洋生物,甚至危及人类的健康
191 海洋生态破坏的原因海岸工程建设、围海造田、过度捕捞、自然环境变化
192 石油泄漏清污方法 分散、沉降、吸收、围栏、放任、燃烧
193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1994年11月16日正式生效。领海宽度、国际海底资源
194 领海、专属经济区 12海里,200海里
195 岩石圈的范围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是由岩石组成的,合称岩石圈
196 地壳中主要化学元素氧、硅、铝、铁、钙、钠、钾、镁
197 矿物的概念 单质或天然化合物
198 岩石的概念 由一种矿物或几种矿物组成的集合体
199 矿产的概念 有用矿物在地壳中或地表富集起来,达到工农业利用的要求
200 造岩矿物 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
地理知识“胡说八道” 第6篇
2一天,我和小强分别到南极点和赤道去科学考察,就在这时,地球自转出故障停了下来,那么小强将以最快的速度飞离地球,而我则成为地球上唯一幸免下来的人。因为我在极点,没有速度。
3东北的害虫活得累啊,强忍熬过漫长的零下几十度的冬季,好容易剩下那么几条,就是为了来年能吃上一口庄稼叶子,我们能忍心把它消灭吗?所以,东北很容易建成最大的绿色食品基地。
4小强的父亲平生最大的爱好就是吃哈密瓜,所以回大陆投资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新疆,把工厂建在了沙漠旁边。(个人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5小强的叔叔在海外发了财,回家乡投资建了一家电解铜厂。没想到一开工,他的家乡就陷入一片黑暗:原来这个工厂把镇上的电全消耗掉了。(动力指向型工业应靠近动力基地)
6小强的舅舅开了一个工厂,专门为波音飞机公司生产飞机发电机外罩后半叶左下方第三排第四个螺丝钉,结果这个工厂养活了村里的30多个人,他舅舅还发了大财。(工业的分散化和专业化)
7小强的爷爷看到今年西瓜卖到了3元一斤,一口气把100亩冬瓜地全改种西瓜,没想到第二年西瓜3毛钱一斤而冬瓜3元一斤。(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8小强坐在第二排第三个,这是他的地理位置,在他前后左右都是年级前100名的同学,他很快从年级500名进到了250名,这就是区位的影响。
考试•高考文科 互动 2012年第2期
上联:一切作如是观,有即非有。下联:众人皆大欢喜,闻所未闻。
亲爱的同学,尊敬的老师:
您的春节过得怎么样,和亲人朋友玩得不亦乐乎吧?
春节,对中国人来说,是那么重要。
它意味着辞旧迎新,更重要的是,这是全家团圆的节日。
每个春节都有不一样的经历,不一样的精彩。
今年,您的春节呢?
您可以给我们来信,分享您在春节的所感所想,把您的喜闻乐见告诉我们。
我们会和您共同珍藏,
这份关于春节的记忆,
它独特并且唯一。
引导学生巧妙记忆地理知识 第7篇
一、字头记忆法
就是把需要记忆的知识内容的字头排列起来记忆, 回答问题时再用点连线, 牵出整体内容, 写出完整的答案。这种方法对于记忆需要排列时间或空间位置顺序的知识很有帮助。例如:复习我国西部邻国时, 由北向南依次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 我们可把五个国家字头排列起来, 记作“西部哈吉塔阿巴”。这样就使知识变得简单、好记了。无论做选择题, 还是填图题、填空题都不容易出错。
二、谐音记忆法
就是指把需要记忆的地理知识通过谐音组合到一起, 通过联想创造出某种意境来帮助记忆。一些难以记忆的地理知识, 利用谐音来联想记忆, 可以调动学生记忆的积极性, 增加兴趣性, 真正收到“记中乐, 乐中记”的良好效果。
例如:黑色金属主要包括铁、铬、锰等, 我们可以采用“铁哥们”作谐音记忆。
又如:一个回归年的时间长度为365天5时48分46秒, 我们可以联系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栏目, 将其谐音记忆为:“三百六十五天吾实话实录”。这样不仅使学生记得精准, 又可教育学生脚踏实地做人, 渗透情感教育。
三、联想记忆法
就是由此事物联想到毫不相干的彼事物, “顾名思义”、“望文生义”。使学生在富有趣味的奇特、突兀的想象中牢固地记住应该记住的知识。
例如:低压又称气旋, 高压又称反气旋。这两个概念学生容易混淆。教师可引导学生联想到古代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在当朝统治者的高压政策下发起, 也就是“官逼民反”。其实这里也一样, 气压高了 (高压) , 气旋也就反了 (反气旋) 。
四、分解记忆法
记忆某些地理概念时, 采用这种方法效果很好。我们可把某些概念分解开来, 看它由哪几个部分内容组成, 每一部分的核心又是什么, 通过分层理解, 再有机地组合起来, 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概念。例如:“陆地自然资源”, 是指人类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 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它是由自然属性“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和经济属性“用于生产和生活”两部分组成的, 其有机地组合才是完整的概念。
实践证明, 运用这种方法, 会大大提高记忆效果。
五、象形记忆法
就是把所要记忆的材料想象成某种具体的事物、数字、字母、汉字或其他几何图形, 以增强记忆。
例如:芬兰翩翩起舞的少女;伊比利亚半岛伸向直布罗陀海峡的拳头;亚平宁半岛独立于地中海的一条腿;湖南省男士头;江西省发髻高挽的女士头 (两省恰似亲密无间的伴侣) 。
六、歌谣记忆法
就是利用谐音汉字, 将课本中的地名、物产、数据等枯燥乏味的内容编成一些顺口溜、绝句、打油诗等, 这样不但能将相关知识记牢固, 记长久, 而且能增添不少的学习乐趣。
例如:学习“中国有色金属资源”时, 可编歌谣为:“大余钨, 个旧锡, 铜矿集中在德兴;招远金, 平果铝, 水口铅锌共同生;锡矿山区却产烯, 铜仁无铜偏产汞;白云鄂博多稀土, 金昌镍都更著名”。
又如: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七、比较记忆法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才能有记忆”。比较记忆法, 就是把所学的知识中相反或相近的部分进行对比、比较, 找出异同点, 在比较中记忆。通过逐一比较, 两者的异同一目了然, 记忆和理解自然会更加深刻。
例如:将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进行比较。可归纳出它们的相同点:①都是两大洲分界线;②都沟通了两大洋;③开凿后都不必绕过某一个地方。不同点:①名称: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②分界线:亚洲、非洲;北美、南美。③沟通海洋: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大西洋。④不必绕的地方:好望角;麦哲仑海峡。
地理知识 第8篇
面向中小学教师教学学生学习需要, 依托“中国知网”先进的知识整合挖掘技术, 开发建设了“中小学电子期刊阅览室”“CNKI中小学数字图书馆”等数字阅读工具。
由中国教育部教学仪器研究所、中国图书馆学会中小学图书馆委员会主办2012年“中国知网杯”数字阅读活动引起全国各地教育装备部门、电化教育部门和广大中小学校的强烈反响, 全国22个省市组织2万多所中小学校参加活动, 阅读各科教学、科普、文艺、文化等各类精品文章120多万篇, 撰写校本课程、课件设计征文5800多篇, 在全国各地中小学校掀起“数字阅读”热潮。
地理知识 第9篇
面向中小学教师教学学生学习需要, 依托“中国知网”先进的知识整合挖掘技术, 开发建设了“中小学电子期刊阅览室”“CNKI中小学数字图书馆”等数字阅读工具。
由中国教育部教学仪器研究所、中国图书馆学会中小学图书馆委员会主办201 2年“中国知网杯”数字阅读活动引起全国各地教育装备部门、电化教育部门和广大中小学校的强烈反响, 全国22个省市组织2万多所中小学校参加活动, 阅读各科教学、科普、文艺、文化等各类精品文章120多万篇, 撰写校本课程、课件设计征文5800多篇, 在全国各地中小学校掀起“数字阅读”热潮。
地理知识 第10篇
面向中小学教师教学、学生学习需要, 依托“中国知网”先进的知识整合挖掘技术, 开发建设了“中小学电子期刊阅览室”、“CNKI中小学数字图书馆”等数字阅读工具。
由中国教育部教学仪器研究所、中国图书馆学会中小学图书馆委员会主办的2012年年““中中国国知知网网杯杯””数数字字阅阅读读活活动动, , 引引起起全全国国各各地地教教育育装装备备部部门门、、电化教育部门和广大中小学校的强烈反响, 全国22个省市组织2万多所中小学校参加活动, 阅读各科教学、科普、文艺、文化等各类精品文章120多万篇, 撰写校本课程、课件设计征文5800多篇, 在全国各地中小学校掀起“数字阅读”热潮。
教学参考资料免费赠送火热进行中, 为庆祝教师节来临, 即日起全国中小学教师可以通过拨打服务电话010-62701063、010-80895056-8425, 免费申请50元由“中国知网”提供的教学资料费, 每个学校限额3名。
地理知识有效记忆法 第11篇
一、 形象性记忆方法
所谓形象性记忆法是指在地图上画出来的某一区域或者国家的模型比喻成某一事物而记住的方法。例如,把印度半岛倒过来就像三角形;我国的山东省犹如躺着的一只大骆驼似的;黑龙江省犹如戏水的一只白鹤;山西省犹如平行四边形,把这些国家和省份形象化之后,学生记起来既有趣,又牢固。
二、连接性记忆方法
所谓连接性记忆就是把地点和线连接起来而记忆的方法,往往用在记忆交通网时用这一方法。这里所说的点是指各地区的铁路中枢站点,线是指连接各中枢站点的铁路干线。例如,我们在记忆西南三省以及重庆的铁路网时让学生先找出成都,昆明,贵阳,重庆,在练习本上划出这些中枢站点的大致方位,然后把这些中枢站点用线连接起来,接着结合地图再把这一地区各中枢站点所交叉的铁路干线找出来进行记忆。
三、顺序型记忆方法
所谓顺序型记忆方法就是以相临的顺序而记忆的方法。往往以江和河流,国界为线索而记忆的。例如,在学习我国临国时,在祖国地形图上先找出作为中朝俩国国界的鸭绿江和口以顺时针方向或者以逆时针方向可以记住与我国相邻的外国国家。如,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老挝 ,越南等。顺序型记忆法可以提高记忆效力,有利于加强地理方位概念,有利于不遗落的记忆。
四、方位型记忆方法
所谓方位型记忆就是以东西南北,或者以上,中,下的方位而记忆的。比如,我国行政区域有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在学习他们的名称和方位时,其中的一部分行政区域是用方位来可以记忆的。如,河南省与河北省,山东省与山西省,湖南省与湖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广东省是可以用方位型记忆方法来可以记住的。
五、对比型记忆方法
所谓对比型记忆法就是抓住事物的某一侧面,互相对比记忆的方法。例如,在地理中可以把南亚洲的3个半岛,南欧洲的3个半岛,我国的3个半岛相互对比进行记忆。南亚洲的3个半岛中我们可以把中南半岛,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南欧洲的巴尔干半岛,亚平宁半岛,伊比利亚半岛;和我国的辽东半岛,山东半岛,雷州半岛做相互对比进行记忆的。
六、第一型记忆方法
所谓“第一”型记忆就是抓住最长的最高的,最深的等特点而进行记忆的方法。例如,中国的西马拉亚山脉的珠穆朗玛峰,新疆的吐鲁番盆地(最低海拔-155米),西亚洲的死海,俄罗斯的贝加尔湖等都是世界上的第一,各自有着最高的,最低的,最深的特点我们可以抓住这些特征来进行记忆。
人的所有知识与经验是借助记忆来贮存的。对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既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也是促进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形成技能的有效途径。亚里斯多德说:“记忆是智慧之母。”所以,我们要培养良好的记忆方法,使之善于记忆。
让学生感知身边的地理知识 第12篇
一、感知身边地理知识, 引导学生展开探究
在地理教学时能否把日常生活中与地理相关的知识更好地融入课堂, 让学生感知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 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兴趣呢?由于地理学源于自然, 贴近现实生活, 所以地理教学过程, 可以充分借助现代媒体手段 (录音、录像、电脑幻灯、电脑模拟等) , 利用各种各样的教具 (教学挂图、地理模型、插图、填充图等) , 来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
二、承认学生的差异, 尝试发现学生潜能
以往我在讲解我国行政区划分的时候, 通常用我自己的观念来影响学生, 我会直接告诉学生, 某某省区的轮廓像什么。在教学过程中, 我设计一些恰当的教学活动, 提供一定的认知材料, 营造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 通过提问学生有兴趣的问题, 将学生转化为一个探索者、研究发现者、参与者的角色, 通过思考或操作, 得出某些结论, 以达到既学习知识又增长能力的目的。通过尝试, 我有以下认识:我们要学会发现学生的差异所在, 不要以同一标准要求所有孩子, 承认孩子之间的差异, 尝试发现学生的内在潜能, 尽我们所能开发和培养他们的发展能力。
三、重视乡土地理教学, 发挥学习载体作用
开学发书时, 很多学生迫不及待地打开的不是语文、数学、英语书, 而是地理课本。学生的这一举动, 使我意识到, 学生都有一颗热爱家乡、关心家乡的心。这一幕在我眼前时时闪现, 我如何运用这本书呢?如果单纯地讲解这部分知识, 学生会觉得很乏味。学生虽然看了这本书, 但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多停留在表面, 缺乏对知识体系的构建。因此, 我尝试运用地理的学习, 引导学生逐步构建地理知识体系, 了解地理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 充分发挥乡土地理的载体作用。
四、让学生直接参与学习, 提高学习效率
通过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思维参与及转化角色的实践参与等教学方式让学生直接参与学习, 达到寓教于乐、轻松学习的效果, 将大大地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这将极大提高学习效率。英国教育学家斯宾塞曾说过:“学生自己得来的任何一个问题, 由于是他们自己获得的就比通过其他途径得来的更彻底地属他们所有。”
在教学过程中, 应设计一些恰当的教学活动, 提供一定的认知材料, 营造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 教师是教学中的引导者、帮助者。通过学生有兴趣的问题, 将学生转化为一个探索者、研究发现者、参与者的角色, 通过思考或操作, 得出某些结论, 以达到既学习知识又增长能力的目的。
五、让学生学会提取有效信息, 培养学生多种能力
提取有效信息是在地理材料或图像中运用观察、思索、联系、对比、综合等方法, 寻找与其有关的信息, 对信息进行判断、归纳, 运用信息以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 也是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观察、思维、分析、综合等多种能力的有效途径。
总之, 在实施新课标中, 通过教学的不断尝试、调整, 使我初步感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更坚定了我进行教学改革的信心。
参考文献
[1]沈兰.浅析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困惑和问题[J].当代教育科学, 2003 (3) .
[2]沙丽华, 韩德复.“渗透、整合、思维”递进式双语教学模式的结构[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2 (12) .
[3]地理教学[J].华东师范大学, 2003 (9) .
[4]王雅.浅谈国外地理教育发展趋势[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05 (6) .
[5]靳玉乐, 罗生全.中小学教师的课程取向及其特点[J].课程·教材·教法, 2007 (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