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说课稿(精选8篇)
登岳阳楼说课稿 第1篇
玉门三中新进教师汇报课教学设计说课稿
语文教研组 张忠良
尊敬的领导、同仁:
大家下午好!借着这次学校给予的机会,我上午给九年级(22)班学生执教了一堂《登岳阳楼》,再次感谢大家的捧场。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就这堂课设计加以简单的说明,恳请各位给予指导:
一、说教材
《登岳阳楼》是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重点篇目,单元总标题——“人生境界”。这是杜甫晚年的作品,诗人历经沧桑,年老多病,独登此楼,感慨万千。其身世之悲,家国之忧,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写景气势恢宏,抒情深沉感人,诗人的胸怀博大宽广,是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的好材料。
二、说目标
九年级的学生已储备了一定的古诗文,也具备了初步感悟诗歌的能力,但因为生活阅历和知识层次的局限,对诗歌的赏析与感悟往往只停留于表面,难以和作者在精神上产生共鸣。基于此,我结合课程标准及文本特点,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设定本文的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诵读品诗,通过意象,感悟诗人情怀。
2、背诵本诗。
过程与方法:
3、以读促学,完成学习目标。
情感价值:
4、知人论世,学习诗人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与情怀。教学重点:通过意象悟主旨 教学难点:“坼”、“浮”二字妙处的理解。
三、说教法
新课改理念: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反复诵读、自主学习、练习巩固 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问题设置、点拨引导、评价讲述
四、说程序
基于以上这些分析,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用1个课时,按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一)课前准备:上课之前,让学生背诵已经储备的杜甫的诗,积累古诗词,很好的为营造轻松、自主的课堂效果做准备。
(二)情境导入:通过推荐赵翼的《论诗》导入,引出文本,让学生读出“新鲜”。
(四)教学过程:有感于王艳玲老师在上周五“研课标说课标”活动上的发言,我将诵读贯穿诗歌学习的始终,做到读前提要求,读中设问题,紧扣教材本身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充分体味诗歌内容,尤其是情感与意境。第一遍:初读。听读,读准字音节奏,第二遍:单读多读集体读。读懂诗句的字面意思,将学生带入情境。
第三遍:本掌握了课文朗读的轻重缓急后,然后再配乐自由朗诵,读出自己的感悟。第四遍:品读。
研读的目的是让学生置身诗境,赏析情感。
1、分析意象。为了引导学生置身诗境,我首先让学生找出本文中的意象并感知意象的特点。
2、描绘画面。接下来我便让学生发挥想象,把这些意象组合起来构成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画面描绘出来,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师作适当点拨就可以。
3、感受诗人情感。重点赏析“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围绕“凭轩涕泗流”,进一步引导学生结合诗歌内容以及杜甫生平经历深入探究本诗的情感,设置问题:这涕泪中包含了那些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和作者经历进行分析。这一部分中我给了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学生之间可就近展开讨论。
根据以上分析,教师再引导学生总结这涕泪之中有对亲戚朋友的眷念,有年老孤独的悲伤,有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也有无以报国的自悼。其身世之悲,家国之痛,忧国忧民之情交织在一起,显得十分深沉蕴藉。
第五遍:美读。
至此,学生已完全融入了本诗的情境,于是,我趁热打铁,让学生置身诗境,把自己想象成杜甫,旁若无人地大声自由朗诵课文,饱含深情的朗读能将课堂气氛带上高潮,而课文背诵的任务在经历过以上几个环节后也自然完成了。
第六遍:全班齐背课文。
(五)拓展延伸
为了巩固并实践本文所学的鉴赏方法,并了解不同诗人的不同风格,我的拓展练习是:赏析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思考李白的诗该如何朗读,并从景与情的角度比较它与本文的不同之处。要求学生以置身诗境的鉴赏方法赏析李白诗中的景与情。并指名两名学生通过对比的方式各朗读一首诗,让学生更充分地体味诗的意境以及朗读技巧。
以上就是我这一堂课的整体思路,不当之处还请各位领导以及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附:说板书设计
登岳阳楼
景 情 雄浑壮阔 身世之悲
家国之痛 忧国忧民
登岳阳楼说课稿 第2篇
答:
2.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自己早就对洞庭湖充满向往,为下文蓄势。
B.颔联用比喻写洞庭湖的阔大,意境宏丽。
C.颈联是诗歌意旨所在,写自己的身世,表现自己的处境凄凉落寞。
D.尾联笔锋一转,表现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3.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由个人身世转写国事危难,感伤涕零的诗句是:,。
4.说到洞庭湖,我们都会想起唐诗中写得最好的两处名句:一是“”出自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一是“,
”,出自杜甫的《登岳阳楼》。他们都以大胸襟、大手笔,写出了洞庭湖的大气象、大气魄。
5.赏析颔联。
答:
6.“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句中“坼”和“浮”有何妙处?
答:
7.“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
8.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吗?从哪句诗可以看出?
答:
9.结合作者的个人经历,谈谈你对“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这两句诗的理解。
答:
10.你还知道哪些写洞庭湖的名句?试写出连续的两句。
答:
【参考答案】
1、答:写景的诗句是:“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两句诗既是写实,又寓想像,一“坼” 一“浮”,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丽而又生动。
2、C
3、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4、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5、“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说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象是整个地飘浮在湖水之中一般。只用了十个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特别逼真地描画出来了。
6、一“坼”一“浮”,摊贩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坼”字,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水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洞庭湖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飘荡起落,下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形在读者眼前。
7、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表达了诗人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帮助;“老病有孤舟”,写出了诗人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泊,以舟为家,前途茫茫,无处安身的孤苦无依。
8、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不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这可以从“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两句诗中看出。此时的杜甫不只是感叹自己穷愁潦倒、漂泊无依的身世,更为正处在战火中的祖国“涕泗”横流。
9、个人经历:举目无亲,年老多病,以孤舟为伴;国家命运:战争未平、国家多难,老泪纵横,作者不仅哀叹自己的身世孤苦晚境凄凉,更为国家动荡不安战乱不休而悲伤。
10.写洞庭湖的佳句:
(1)刘长卿:“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
(2)僧可明:“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
(3)许文化:“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
《岳阳楼记》说课稿 第3篇
一.说文本分析
1.分析教材
《岳阳楼记》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二课。本单元入选的课文都是古代诗文, 除最后一课是五言古诗外, 其余四课均是古代游记或名胜记, 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 很能代表中国山水文学情景交融的特点。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应老友滕子京之请, 为新翻修的岳阳楼写的记文。作者以简洁的语言, 先叙事后写景, 进而由景入情, 着重渲染了一悲一喜的情境, 又因情而生发议论, 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理想。在记山记水的背后, 蕴含着作者忧国忧民的痴情。其人格魅力, 千古传唱!
2.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 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两个:
(1)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作者范仲淹及写作背景, 能借助工具书, 注释、疏通文义。
(2)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 激发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教学重、难点
本文是一篇散文, 以“记”为名, 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 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作特色应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另一个重点是疏通文义。
本文语言内涵深刻, 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 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 领会文章中名言警句的深刻内涵以及作者的志趣应是本文学习的难点。
二.说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系统的学习了三个单元的文言文, 已有了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基础, 能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初步读懂课文。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但是, 在教学本文时应注意培养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
三.说教法设想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法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主动精神的发挥。而心理学研究又表明一节课中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间大约为二十分钟, 所以又要不断的变换教法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具体的教学手法我认为应以朗读为本。
文言文的教学朗读是最基本的方法, 也是最基本的任务, 所以对重点的突破主要采用诵读法、质疑法和讨论法。在难点的突破上, 引导学生结合作家的经历、写作背景来达成。
四.说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作、探究的学习方法”“阅读浅近的文言文,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因此, 学习本文的方法主要是自主阅读法、质疑探究法。在疏通文义时, 引导学生对照注释及借助工具书学习, 采用朗读法和圈点勾画法。学生的活动形式主要是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在赏析课文内容时采用探究阅读法, 这样有利于逐步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岳阳楼近景;
欣赏对联:后乐先忧, 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 杜少陵可与言诗。
同学们, 范希文是谁?后乐先忧又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从对《岳阳楼记》的学习中寻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屏幕上古色古香的岳阳楼, 典雅唯美的对联, 创设出浓浓的文化氛围, 从知识的角度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走进作者, 了解背景
先由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有关范仲淹的资料:可同桌之间交流, 也可四人小组之间交流。
学生交流后, 多媒体呈现有关范仲淹的资料和写作背景。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收集、整合资料的能力。对作家生平的介绍、写作背景的了解, 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 整体感知, 走进课文
1.朗读课文, 初步把握
从以下三个层面朗读感知文本:首先请同学们默读浏览课文, 扫除阅读的文字障碍;然后听磁带中的录音朗读, 初步感知文章的大致节奏和情感;最后在教师指导“读准字音, 吐字清晰, 声音洪亮;读出节奏, 停顿正确;读出语气, 读出情感”的方法之后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 文言文的学习诵读是极其重要的。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方法, 也是基本任务。要教会学生诵读文言
2.自读课文, 疏通文义
形式: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圈点勾画出疑难词句, 小组内质疑, 记录下不能解决的问题, 再交由班内讨论。
教师指导:
a.用“猜”“看”“查”的手段理解词义。
猜:凭借已有的语言积累, 根据对上下文大意的把握, 猜测关键词的含义。
看:利用好课文下面的注释及文前文后提供的相关材料。
查:查字典, 并且还要选准所需的义项。文章读得多了, 词语的积累越多, 猜测正确率就越高, 词典就会翻得越少。
b.采用卡片积累词语是学习文言文的一个有效的方法。 (多媒体呈现卡片)
设计意图:要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而不是由老师灌输。引导学生养成查工具书、看课下注释的好习惯,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利用小组合作方式, 有利于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新课标提出“评价学生阅读文言文, 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过程, 考察他们能否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3.课堂检测, 巩固基础
重在词义句义。
多媒体出示:请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翻译的句子:
(1) 衔远山, 吞长江, 浩浩汤汤, 横无际涯。
(2) 迁客骚人, 多会于此。览物之情, 得无异乎?
(3)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4)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5)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通过练习落实基础知识, 这是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另外, 也要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四) 研读课文, 分析品味
1.岳阳楼的美景“前人之述备矣”, 作者侧重于从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入手刻画描绘, 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同学们说说三四两段所描绘的两幅画面魅力在何处?
教师指导:美读课文三四两段。先找出原文读一读, 再探究思考。可以从内容、感受和表达方式等多角度研究。
设计意图:这两段是全文中写景最为精彩的部分。或阴冷或晴朗的画面, 一暗一明, 一悲一喜, 情景交融, 对比强烈, 人生境界由此而出。这样的佳段就要引导学生品读、美读, 在读的过程中体会感受。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也是文章的重点所在。
2.如此或阴或晴的画面, 免不了或悲或喜的情感, 但我们从文中分明读出了另外一种境界“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的情怀。你是如何理解这种古仁人之心的?请分析感受作者的理想追求。
教师注意对学生进行评价引导。
设计意图:通过对内容的分析, 结合作者的背景资料来感受作者那种“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 理解其“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的理想追求。这样就突破了文章的难点。进而引导学生理解全文对比、卒章显志的写法, 从而把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分析, 意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五) 探究作品, 联系实际
教师创设情境, 延伸迁移:“同学们, 父母不理解你时痛苦过吗?与同学发生不愉快时悲伤过吗?学了本文之后, 你受到了什么启示呢?请你以“时, 我想对自己说”写一段话, 要求结合本文的学习来写。意识, 让他们更完整、更深入地理解作者感情, 更准确的把握范仲淹的忧乐观。同时, 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六) 课堂小结
说说学习文章后有什么收获, 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1.正确读原文:读出节奏, 停顿正确。
2.会读文章:读出语气, 读出感情。
3.读相关材料:读作者介绍, 读写作背景, 读文史常识。
4.疏通文义:猜、看、查。
5.理解文意:结合背景, 原文中找依据。
(七) 课外作业
1.根据本文“先叙事后写景, 景中有情, 情景交融, 又因情生发议论”的表达方式来背诵课文。
2.课外阅读杜甫的《登岳阳楼》, 并与本文比较, 从内容、结构、情感等角度对比阅读。
设计意图:记诵积累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 故设计第一题作业。设计第二题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本文的写作特色, 也进行能力的迁移培养。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既要简洁明了, 便于学生识记;又应该是课文的线索图示, 能囊括重难点知识。基于此种认识, 我特设计了以下板书:
以上是我就《岳阳楼记》从六个方面的说课, 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谢谢!
《岳阳楼记》说课稿 第4篇
一.说文本分析
1.分析教材
《岳阳楼记》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二课。本单元入选的课文都是古代诗文,除最后一课是五言古诗外,其余四课均是古代游记或名胜记,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很能代表中国山水文学情景交融的特点。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应老友滕子京之请,为新翻修的岳阳楼写的记文。作者以简洁的语言,先叙事后写景,进而由景入情,着重渲染了一悲一喜的情境,又因情而生发议论,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理想。在记山记水的背后,蕴含着作者忧国忧民的痴情。其人格魅力,千古传唱!
2.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两个: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作者范仲淹及写作背景,能借助工具书,注释、疏通文义。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激发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教学重、难点
本文是一篇散文,以“记”为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作特色应是本文学习的重点,另一个重点是疏通文义。
本文语言内涵深刻,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领会文章中名言警句的深刻内涵以及作者的志趣应是本文学习的难点。
二.说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系统的学习了三个单元的文言文,已有了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基础,能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初步读懂课文。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但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是很浓厚,在教学本文时应注意培养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
三.说教法设想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法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主动精神的发挥。而心理学研究又表明一节课中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间大约为二十分钟,所以又要不断的变换教法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具体的教学手法我认为应以朗读为本。
文言文的教学朗读是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任务,所以对重点的突破主要采用诵读法、质疑法和讨论法。在难点的突破上,引导学生结合作家的经历、写作背景来达成。
四.说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阅读浅近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因此,学习本文的方法主要是自主阅读法、质疑探究法。在疏通文义时,引导学生对照注释及借助工具书学习,采用朗读法和圈点勾画法。学生的活动形式主要是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在赏析课文内容时采用探究阅读法,这样有利于逐步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岳阳楼近景;
欣赏对联: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同学们,范希文是谁?后乐先忧又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从对《岳阳楼记》的学习中寻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屏幕上古色古香的岳阳楼,典雅唯美的对联,创设出浓浓的文化氛围,从知识的角度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走进作者,了解背景
先由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有关范仲淹的资料:可同桌之间交流,也可四人小组之间交流。
学生交流后,多媒体呈现有关范仲淹的资料和写作背景。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收集、整合资料的能力。对作家生平的介绍、写作背景的了解,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整体感知,走进课文
1.朗读课文,初步把握
从以下三个层面朗读感知文本:首先请同学们默读浏览课文,扫除阅读的文字障碍;然后听磁带中的录音朗读,初步感知文章的大致节奏和情感;最后在教师指导“读准字音,吐字清晰,声音洪亮;读出节奏,停顿正确;读出语气,读出情感”的方法之后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的学习诵读是极其重要的。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也是基本任务。要教会学生诵读文言文的方法。
2.自读课文,疏通文义
形式: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圈点勾画出疑难词句,小组内质疑,记录下不能解决的问题,再交由班内讨论。
教师指导:
a.用“猜”“看”“查”的手段理解词义。
猜:凭借已有的语言积累,根据对上下文大意的把握,猜测关键词的含义。
看:利用好课文下面的注释及文前文后提供的相关材料。
查:查字典,并且还要选准所需的义项。文章读得多了,词语的积累越多,猜测正确率就越高,词典就会翻得越少。
b.采用卡片积累词语是学习文言文的一个有效的方法。(多媒体呈现卡片)
设计意图:要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而不是由老师灌输。引导学生养成查工具书、看课下注释的好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利用小组合作方式,有利于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新课标提出“评价学生阅读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3.课堂检测,巩固基础
重在词义句义。
多媒体出示:请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加点的词:谪守 越明年 政通人和 百废具兴 嘱予作文 巴陵胜状 墙倾楫摧 翔集 锦鳞 岸芷汀兰 尝求 或异二者之为
翻译的句子:
①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②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⑥微斯人,吾谁与归?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通过练习落实基础知识,这是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另外,也要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四)研读课文,分析品味
1.岳阳楼的美景“前人之述备矣”,作者侧重于从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入手刻画描绘,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同学们说说三四两段所描绘的两幅画面魅力在何处?
教师指导:美读课文三四两段。先找出原文读一读,再探究思考。可以从内容、感受和表达方式等多角度研究。
设计意图:这两段是全文中写景最为精彩的部分。或阴冷或晴朗的画面,一暗一明,一悲一喜,情景交融,对比强烈,人生境界由此而出。这样的佳段就要引导学生品读、美读,在读的过程中体会感受。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也是文章的重点所在。
2.如此或阴或晴的画面,免不了或悲或喜的情感,但我们从文中分明读出了另外一种境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怀。你是如何理解这种古仁人之心的?请分析感受作者的理想追求。
教师注意对学生进行评价引导。
设计意图:通过对内容的分析,结合作者的背景资料来感受作者那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理解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的理想追求。这样就突破了文章的难点。进而引导学生理解全文对比、卒章显志的写法,从而把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分析,意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五)探究作品,联系实际
教师创设情境,延伸迁移:“同学们,父母不理解你时痛苦过吗?与同学发生不愉快时悲伤过吗?学了本文之后,你受到了什么启示呢?请你以“……时,我想对自己说……”写一段话,要求结合本文的学习来写。
设计意图:为了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他们更完整、更深入地理解作者感情,更准确的把握范仲淹的忧乐观。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六)课堂小结
说说学习文章后有什么收获,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1.正确读原文:读出节奏,停顿正确。
2.会读文章: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3.读相关材料:读作者介绍,读写作背景,读文史常识。
4.疏通文义:猜、看、查。
5.理解文意:结合背景,原文中找依据。
(七)课外作业
1.根据本文“先叙事后写景,景中有情,情景交融,又因情生发议论”的表达方式来背诵课文。
2.课外阅读杜甫的《登岳阳楼》,并与本文比较,从内容、结构、情感等角度对比阅读。
设计意图:记诵积累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故设计第一题作业。设计第二题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本文的写作特色,也进行能力的迁移培养。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既要简洁明了,便于学生识记;又应该是课文的线索图示,能囊括重难点知识。基于此种认识,我特设计了以下板书:
岳阳楼记
——范仲淹
以上是我就《岳阳楼记》从六个方面的说课,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后记:本课曾获2008年郑州市课堂达标公开课一等奖。
《岳阳楼记》说课稿 第5篇
一、说课标说考纲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P15)“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P17)以课堂为主要阵地,以文本为载体的阅读教学是教学情境下的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对于文本,传统意义上的阅读教学只从文本的内容(文)与形式(道)两个方面来解读,文本的内容即为文本所表现或反映的客观事物,文本的形式即为文本在布局谋篇、语法修辞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规范、法则。这就忽略了对隐藏于文本之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即文本之质的解读。而《语文课程标准》除了要求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P11)和“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P11)外,更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P11),更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P11)。因而这节课我将注重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质”的解读。这也符合吉林省中考考纲的要求,近年来的中考语文试题及考纲样题明显的增加了对学生对文本“质”的解读的考查,虽然是主观性试题,但学生很难把自己对文本“质”的解读说得很透彻,因而也有必要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更好的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质”解读。
二、说教材 ㈠说课文内容
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古代散文。作者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此文是作者被贬于邓州时应好友滕子京的请求而写的一篇记。其文通过叙事引景,因景生情,情景交融,由情入理,既墨蕴彩色,淋漓尽致的给读者描绘了一幅巴陵胜状图,又随物赋感自然引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但是作者真正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他明写景,暗写自己对人生沉浮的看法,并劝老朋友要拿得起、放得下,做一个“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洒脱人。在范仲淹看来,人的一生无怪乎有两种活法,一种是“以物喜,以已悲”。一种是“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他希望自己和老朋友都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的人。文章在语言上骈散句结合,表达方式灵活运用,让读者在朗读的音乐美中览景悟情,爱不释手。总之,在这样一篇融景美、情美、语言美、思想美为一体的千古名篇中去品味和探究它的“质”美,实在地一件美事。
㈡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文本内容的难易程度及八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⒈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了解文章寓情于景、卒章显志的写法,把握作者独辟蹊径、精心设计的巧妙;正确理解名言警句的深刻内涵。
⑵过程与方法:在学生充分搜集、筛选信息资料的基础上,自主交流、积极探究,在合作学习中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通过师生交流、相互提高,达成审美意识的共识。
⑶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作者胸襟、抱负的同时,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引导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对历史和传统文化思想的借鉴。
⒉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立意的独特,领会文章寓情于景、卒章显志的写法。
⒊教学难点:领会名言警句的深刻内涵以及作者的志趣。
三、说教法
这是一篇经典的美文,文章意境博大深远,极富感染力,所以我准备借助教学磁带,带学生试“登”岳阳楼,一览巴陵胜景,让学生在聆听名家范读中欣赏洞庭湖的阴晴胜景,诱导学生的向往之情,激发他们的学习愿望。同时《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P17)初二学生属于学龄中期,心理处于幼稚期或由幼稚向成熟转化的朦胧醒悟期,理性分析的能力弱,但感性认识能力强,模仿性强。所以,我决定把请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文意,品味文章思想内涵,陶冶情操的作用。让学生在朗读中对文中语言进行加工再造,通过想象,体会语言形象,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把优美的语言升华再现。对于文本“质”的解读,我准备用讨论,互相提问的方式来实现,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意识。让学生通过互相讨论等形式充分作好准备,再试作小老师向同学展开提问,教师适当点拨引导,把握教学航向,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另外配合一套古文比较阅读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把握重难点,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
四、说学法
⒈倡导自主学习。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来源于他对文本“质”的不同理解,因为文本内容和形式是共性的,共性的东西更多的只能达成共识,而不可能形成师生思想、灵魂间的相互碰撞,只有对文本“质”的不同理解与把握才能让学生最终成为文本解读的主人。而自主学习恰恰是学生对文本“质”的解读的好载体。自主学习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上的“会学”;建立在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选择《岳阳楼记》进行鉴赏性分析,正是充分考虑到八年级学生古文赏析的能力、评价作品的能力和认知事物的能力已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会感兴趣于作品的文质兼美、立意高远,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这样,在老师的精心的指导下,学生在“能学”、“想学”的前提下,掌握学习古文鉴赏的策略,达到“会学”,为今后探究古文并“坚持学”奠定基础。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丰厚文化底蕴,实现自主交流、自主探究,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⒉构建开放课堂。新课程强调将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教者力争将课堂创设成为探究、交流、合作的阵地。师生双方在相互交流中沟通,在相互启发下补充,共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表述自我的情感与体验。这种自主、活泼的课堂会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求得新的发现,实现教学相长和师生的共同发展。对于千古咏唱的岳阳楼其资料极其丰富,不是教师所能全部掌握和了解的,充分利用学生智慧资源,鼓励和引导学生借助网络、现代媒体参与教师备课,在广度、深度上创建开阔的课堂思维空间。
⒊尊重个性体验。教师用赞许的目光和适当的鼓励,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给学生以思想的自由、欣赏的自由和发表见解的自由。让学生把眼光集于作品的美感美质,关注作者审美意识的投射。引导学生由本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倡导学生从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生发开去,引发学生对历史、当代社会周围事的评议,体现自己审美创造的个性。
五、说教学流程:
⒈情境导入:根据初二学生感性认识能力强的心理特点,我决定展示中国古代被誉为“四大名楼”的图片,配以古典音乐。以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美文妙句,引出文人骚客对岳阳楼的吟诵。
⒉合作交流:
从初二学尝试以网络资料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探究欲望。课堂上通过小组成员自主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合作意识。来生由感性认识强向理性认识强过渡这一特点,我探究文本内容、写法和作品思想感情倾向。
⒊自主探究:
由于初二学生理性认识刚刚向强发展,我设计了两个问题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文本的“质”。
问题一:在“前人之述备矣”的情况下,范仲淹选择从那一角度为岳阳楼作记?问题二:文中哪些独到之处使《岳阳楼记》成为千古传颂的名篇?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形成思维的交锋,师生交流,达成共识。使学生能从审美的角度把握课文本身,理解作者写景意图所在。
⒋思维拓展:
由于初二学生已经有了一种急于想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的中了心理特点,我决定让学生在对作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深入理解,对作者为情设景、缘情抒情的感悟之上,领悟古代仁人志士的志向,更准确把握范仲淹的“忧乐观”,进而联及近现代的“今仁人”。评论之时充分给予学生言论的自由,让其从感性的体验上升的理性的分析,开拓课堂自由创造的空间。⒌创新训练:
由于初二学生的模仿心理还很强,我觉得在本节课最后进行仿写练习,是学生对文本“质”的理解上的运用,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所以我决定在蓄积情势的状态下,以家乡北山的揽月亭、旷观亭或世纪之舟雄伟壮观的实景展示,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借景抒情写出自己独到的感悟。
六、板书设计
根据学生的认识程度,以及教学重、难点的处理,我设计了能概括本节课主要内容的概括性板书。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岳阳楼记》说课稿 第6篇
美读离不开有感情的朗读,因此,本文应以朗读为主,字词句不宜过细推敲讲解。要在读的过程中掌握文中内容,理解本文的结构特色,特别是思想感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胸襟,达到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目的。
教师范读,让学生初次品味课文,然后指导学生朗读,读出语气、读出感情,让学生有美感的萌动。再让学生疏通课文和鉴赏作品结合起来,第一节课达到熟悉课文,能流畅朗读。
《岳阳楼记》说课稿 第7篇
《岳阳楼记》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文言文的第一篇。文辞具美、骈散结合。作者范仲淹以洗练的语言,先叙事后写景,进而由景入情,着重渲染了一悲一喜的情境,又因情而生发议论,表达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并以此劝勉友人。其人格魅力,千古传唱!
二、说教学目标
本单元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提高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优美的意境,培养审美情趣。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文自身特点,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知识,熟读成诵。(2)理解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多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诵读品味,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展开与文本、与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作者“先忧后乐”的政治理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根据文言文“文“”言“并重的教学要求,我把知识与能力目标定为教学的重点。
鉴于学生受年龄、阅历的限制,理解作者感情可能比较困难,据此,我把情感目标设为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及学法
(一)说教法
诵读法、引导法
(有效地实施教学,本着“教师为主导”的原则,结合文本特点和学习要求,开展教学活动。)
(二)学法
“摘录法”、“质疑合作探究”法。
(更好地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学习
(发展学生学习能力要,力求“文”“言”并重。)
(1)课前预习:读一读,圈一圈,辨一辨,释一释
1、认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对节奏。
2、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疏通字词,弄懂大意。
3、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范仲淹,认识岳阳楼。
4、熟读背诵,圈点批注,质疑问难。
(以上四步预习法,以“读”贯之,指导学生自主读文,采用读一读,圈一圈,辨一辨,释一释的方法,这样,学生不但做到了从实际出发,还养成了搜集整理、质疑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学生的预习过程先独立学习再小组交流,生生互动,共享学习资源,培养合作意识和互助精神。)
(2)课堂教学:激趣入文交流知文吟读品文赏读悟文怡情拓文
第一步:激趣入文
自古以来,多少楼台胜景令人留恋忘返。滕王阁旁“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黄鹤楼边“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情思,更有那岳阳楼上,范仲淹振聋发聩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如洪钟大吕时时回响在我们耳边,给我们警醒。
(“无兴趣的学习,是一种苦役。”这一激情导入,直奔主题,让学生感知美景、勾起兴趣,了解主旨,并为下面深入探究文本做好铺垫。)
第二步:交流知文
1、学生展示交流预习成果。
2、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
(词义辨析、归纳整理,是对文言文本的“二度开发”。一改过去文言字词教学中教师串讲,学生记录,最后死记硬背的做法,教给学生梳理重点词句的方法,点拨学法,达到对“言”的落实。)
附:学生分类整理字、词、句。举例如下:
字音: 属( ) 汤( )
重点实词:①一词多义:或 观②通假字:属 具
虚词:以 然则 若夫
成语: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气象万千、一碧万顷、心旷神怡
重点句子:①衔远山,吞长江②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⑤吾谁与归?
(以上从字音、一词多义、通假字、重要虚词、至今仍有活力的成语和重点句子等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加以整理,丰富学生文言知识积累,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第三步:吟读品文
1、教师配乐范读,生悟朗读技巧。
2、学生自由吟读,理清文本内容。
3、学生小组赛读,探究写景精妙。
4、学生回读品文,提出心中疑问。
(通过吟诵涵咏,学生自主、合作中品味文本内容、写法和语言。引领学生知晓作“记”缘由,欣赏岳阳美景,感受“悲喜”之情,把握“忧乐”之意。指导学生体会骈散结合的句法形式,感知本文叙事、写景、抒情为议论的写法。)
(此环节,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朗读水平,教师对语气的轻重缓急、语调的抑扬顿挫给予必要的指导。学生先小组合作讨论,再全班展示交流。在生生互答,组组互助中解决问题,教师点拨提升。)
第四步:赏读悟文
1、生齐读第五段,思考:这一段中哪两个字最能概括文章核心内容?
补描写岳阳楼的著名楹联,其上联写道:“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句,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具兴,吕纯阳每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 ”楹联中的 “两字”是哪两字?
(这一问题的意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思维能力。最终引导学生能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结合对文本的解读,得出“忧乐”二字。)
2、讨论探究: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第五段是全文的重心。以“嗟夫”领起,笔锋突转,指出了古仁人之心与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后,表明以天下为已任、“先忧后乐”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理想。“假托古人,自写怀抱”,同时也包含了对滕子京的劝勉。自励励人,含蓄委婉。水到渠成,学生理解了作者的情怀,突破难点。
第五步:怡情拓文
活动一:学生展示收集的“忧国忧民”的诗句、格言。
活动二:教师展示自己的收集,与学生分享。
投影出示,教师情绪激昂带领学生齐读:
儒家学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
东林党人:风声雨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清朝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孙中山:天下为公。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学生在诵读中经受优良传统文化的洗礼,从而激发学生像作者那样心胸旷达,从小树立远大政治理想,这种德育的渗透可谓“润物无声”。
总之,课堂教学各环节立足于读和诵,读中培养语感,读中精思悟神,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心灵升华。这充分发挥了文言文教学中“文”的作用。
(三)课后学习:任选一题进行探究性学习。
1、比较本文与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的异同。
2、课外试着阅读范仲淹的其他文章,理解他“利泽民生”的“平生之志”。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使学生立足课本,跳出课堂,视野更为开阔。
五、说板书设计
岳 阳 楼 记
范仲淹
议论:忧乐
抒情:悲喜
写景:阴晴
叙事:缘由
(这一板书设计,思路清晰,简洁明了,而且涵盖了文本的主要内容和写法,易于学生掌握。是整个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是学生学习思路的精典再现。)
小结:
本教学设计坚持“以学论教”的原则,凸显文言文教学“文”“言”并重的要求。围绕一个“读”字,突出一个“动”字,注重一个“导”字,感悟一个“美”字。最大限度上放手让学生主动去探究、去体验,去感悟。
登岳阳楼说课稿 第8篇
岳阳楼即湖南岳阳城西门楼, 是我国三大名楼之一, 其前身相传为三国时期东吴大将鲁肃的“阅军楼”, 始建于公元220年前后, 西晋以及南北朝时期称“巴陵城楼”。唐代时期, 李白赋诗《留别贾舍人至二首》之一有“拂拭倚天剑, 西登岳阳楼”句, 始有“岳阳楼”之名。唐玄宗开元四年, 中书令张说在此任职, 常与才士登楼赋诗, 遂使岳阳楼声名远扬, 成为天下文化名楼。千百年来, 无数文人墨客在此登楼览胜, 为文赋诗, 凭栏抒怀。唐宋之际咏岳阳楼的诗文蔚为可观, 然而还是以杜诗《登岳阳楼》为最。所以前人有“气压百代, 为五言雄浑之绝”的极高评价, 又有“气象宏放, 涵畜深意, 殆与洞庭争雄”的盛情褒赞。笔者近日再读这一千古名篇, 觉往日解杜诗似有未尽之处, 故斗胆于此略陈一二。
一、首联似喜实忧
全诗首联“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着眼于广阔的时间和空间, 以时空为线索, 将今与昔进行了多角度的对比, 虚实交错, 纵横捭阖。表面上看来, 诗人似乎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从前我只是听说洞庭湖的壮观美丽, 但却不曾有缘一睹真容; 如今终于有机会登上这心仪已久的名胜岳阳楼了。”然而, 这并非诗人的真意。清人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二十二评论此诗时说:“上四写景, 下四言情。昔闻、今上, 喜初登也。”显然, 仇氏认为这一联表现的是杜甫得偿多年夙愿, 终于登楼一赏美景而无比喜悦的心情。我们觉得这种理解未免狭隘, 并没有深入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诗人将自己的身世、祖国河山以及国家的命运置于“今昔”的时间框架内进行了纵向深层次的对比, 表面写对洞庭盛名早有耳闻, 然而直到暮年才得以一睹, 看似有初登岳阳楼的喜悦之情, 其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而是反衬自己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的忧伤感情。青年时期的杜甫曾有“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的崇高理想, 然而身逢乱世, 才能无处施展, 只落得暮年空叹, 怀悲江上孤舟, 此情此景, 何喜之有?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一有“词客哀时且未还”句, 宋郭知达编《九家集注杜诗》卷三十注云:“公自言伤时也。”《集千家注杜工部诗集》卷十五:“词客, 公自谓也。”同诗又有“庾信平生最萧瑟, 暮年诗赋动江关”句, 《九家集注杜诗》卷三十注:“《周书》:庾信字子山。虽位望通显, 常有乡关之思, 乃作《哀江南赋》, 以致其意。其辞略云:壮士暮年, 寒风萧瑟’。赵云:末句公方更欲南下, 文章必遍于江南, 则以信自比宜矣。’”可见, 首联的真意乃是表达诗人作为“暮年词客”的哀伤之情。看似写登楼之快, 实则忧思重重。以喜写忧, 似喜实忧, 用语之妙, 异于常手。
二、颔联借景抒情
诗的颔联“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实为千古名句, 后人多有褒赞之辞。宋人黄鹤在《补注杜诗》中称此二句“尤为雄伟, 虽不到洞庭者读之, 可使胸次豁达。”宋代的魏庆之在《诗人玉屑》卷十四中说:“老杜诗凡一篇皆工拙相半。古人文章类如此, 皆拙而无取, 使其皆工, 则峭急而无古气, 如李贺之流是也。然后学者当先学其工者, 精神气骨皆在于此。如《望岳》诗云:齐鲁青未了。’《洞庭》云: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语既高妙有力, 而言东岳与洞庭之大, 无过于此。后来文士极力道之, 终有限量, 益知其不可及。”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蔡絛《西清诗话》说:“洞庭天下壮观 , 自昔骚人墨客, 题之者众矣, 然未若孟浩然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则洞庭空旷无际, 气象雄张, 如在目前。至读杜子美诗, 则又不然。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
浩瀚无边的洞庭湖分裂吴、楚两地, 吞吐日月星辰, 波澜壮阔, 浩淼无际, 气势宏伟。表面上看来诗人是在漫赏洞庭美景而无比喜悦, 实则思绪万千, 悲不自胜。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的那样:“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此联看似写景之语, 实则意在抒情之句。十字之中, “坼”、“浮”二字最为传神, 皆“怀悲”之妙笔。“吴楚东南坼”表面上是写浩渺广阔的洞庭湖把吴楚大地分开, 实际上暗指大唐王朝藩镇割据、江山分裂的局面! “乾坤日夜浮”表面上写日月星辰和大地日夜都漂浮在洞庭湖上, 实际上“浮”字暗喻“安史之乱”后大唐王朝的百余年基业根基不稳、犹如水中天地一样飘摇无定。如此深意, 方显诗人心系国家的博大胸怀。众所周知, 此时的大唐王朝, 虽然安史之乱已经平定, 但吐蕃人又洗劫了长安, 代宗出奔到陕州, 藩镇割据之势愈演愈烈, 国家命运已是岌岌可危! 诗人将景物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语带双关, 明暗交织, 辞简意丰, 妙达神旨, 真不愧为驾驭语言的巧手! 正如杜甫自己在《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诗中所说的那样:“为人性僻耽佳句, 语不惊人死不休。”
三、颈联思亲念友
颈联“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是诗人情系亲友而思念无涯的悲凉写照。众所周知, 在今存一千四百五十余首杜诗中, 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不仅仅是那些忧黎元、悲时局的作品, 此外还有不少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思亲念友之作, 也常常让人回味无穷。但就诗人“亲朋无一字”的生活经历来说, 应该说并非偶然。诗人在《羌村三首》之一中曾经写道:“妻孥怪我在, 惊定还拭泪。”“妻孥怪我在”! 连自己的妻子儿女都不知道自己是生还是死, 这是多么凄惨的遭遇啊! 可见对于身处乱世的人来说, 妻离子散, 彼此音信尽无, 确是平常而又平常的事情。如果说仅仅是乱后初定时期的“亲朋无一字”, 这种遭遇应该说还是可以理解的。但是, 问题不止于此, 关键是诗人在“老病有孤舟”的境况下, 在饱受穷途末路之际的孤寂与悲凉之后!
更应该注意的是, 如果诗人的凄凉感伤仅仅是因为自己的“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那就未免太过自私, 全然不能显示诗人“穷年忧黎元, 叹息肠内热”的博大胸襟了。实际上, 诗人这种暮年的孤独漂泊生活是由于安史之乱及乱后初平的外族入侵造成的。当诗人眼看着国家渐趋衰落, 自己当初满腔报国热忱却无用武之地, 如今只能空叹而无能为力时, 那种失落是何等的悲壮! 所以笔者以为这一联不仅仅是诗人为自己命运的悲哀, 同时也是充满了对国家前途忧虑的深深哀怨。“亲朋无一字”暗含着对和自己一样满怀报国热情的亲朋们的呼唤, 希望他们能够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 这些曾经志同道合的亲朋却杳无音信, 自己又因为年迈多病而流落在江上孤舟之中, 徒有报国之心而不能建功立业, 不禁悲苦万分。如此, 方显诗人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襟怀。
四、尾联国乱神伤
全诗尾联“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是在前三联的基础上浓缩的家国之恨、身世之悲, 是诗人博大悲伤的充分体现。
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 (公元755年) 至唐代宗宝应元年 (公元762年) 结束, 前后达八年之久, 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 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 摧毁了唐王朝的统治基础, 削弱了封建集权, 为藩镇割据创造了必要条件, 使唐王朝由盛转衰, 一蹶不振;另外, 唐王朝也失去了对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控制, 内忧外患, 岌岌可危。
“戎马关山北”写的是安史之乱后吐蕃入侵唐王朝的事情。大历三年秋, 吐蕃侵扰灵武, 京师戒严, 朝廷命大将郭子仪率兵五万至奉天以备吐蕃。此时此刻, 诗人登楼凭栏, 遥想着本已千疮百孔的国家又受到外族的侵凌, 仿佛千军万马的厮杀就在眼前, 因而更加难以控制自己的感情, 不禁老泪横流。“凭轩涕泗流”不仅仅是诗人对自己凄苦身世的感伤, 更重要的是登楼极目, 遥想北方边境战乱未平、国家艰危, 这才是诗人博大痛苦的真正根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