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达词语的有关近义词(精选9篇)
到达词语的有关近义词 第1篇
一、到达词语的解释
谓到了某一地点或某一阶段。 毛领导 《实践论》:“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而到达于思维,到达于逐步了解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了解它的规律性,了解这一过程和那一过程间的内部联系,即到达于论理的认识。”
二、到达词语的近义词
抵达 [ dǐ dá ]
归宿 [ guī sù ]
来到 [ lái dào ]
三、到达词语的造句
1、就像你说的一样,你最终还是没有能够准时到达。
2、毛领导到达井冈山受到当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
3、英勇的红军战士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胜利到达陕北。
4、在长跑比赛中,丽丽领先我一步到达终点,取得了第一名。
5、二班的同学领先一步到达了目的地。
6、红军克服了重重障碍,到达抗日前线。
7、我们按照学校的规定准时到达了集合地点。
8、轮船在辽阔的大海里航行了五天五夜才到达港口。
9、我们从北京起飞,在香港、东京作短暂停留,辗转到达旧金山。
10、经过五个小时的颠簸,他们终于到达目的地———罗布泊。
11、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奋力攀登,同学们相继到达山顶。
12、走这条捷径可以提前到达目的地。
13、红军突破了敌人的重重封锁,终于到达陕北。
14、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艰险,胜利到达陕北。
15、从北京到拉萨路途遥远,可是坐飞机几个小时就能到达。
16、到达山顶,“银河少年”夏令营开始安营扎寨。
17、我们乘坐的这列火车准点到达西安。
18、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顺利到达了博物馆。
19、每个人都憧憬着终有一天能够到达理想乡。
20、只要今天路上不堵车,她保险会按时到达。
21、经过艰苦的跋涉,他们终于到达了这座高山的顶峰。
22、按照计划,简爱明天要到达这儿。
23、战士们按时到达指定地点,等候着上级的命令。
24、今天傍晚上火车,明日凌晨就能到达北京。
25、经过长途跋涉的我们终于到达峰顶,亲眼看到了万丈光芒劈开云层的那一刻。
26、当到达目的地时,队长下令全体队员提高警觉,步步为营,必求将屋子裡的匪徒一网打尽。
27、兵贵神速,今晚就来个急行军,赶天明到达石宝寨,彻底消灭这股土匪。
28、最后冲刺时,两个运动员并驾齐驱,一齐到达终点。
29、他们不屈不挠地前进,终于到达了目的地。
30、我们穿过希腊,半死不活地到达了土耳其的都城。
31、红军跋山涉水,历尽艰辛,终于到达陕北。
32、红军战士一路跋山涉水,历尽艰辛,终于到达了陕北。
33、我们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到达了目的地。
34、经过长途跋涉的我们终于到达峰顶,亲眼看到了万丈光芒劈开云层的那一刻,红日跃然而上,主宰着大地的心跳。
35、经过几个小时的长途跋涉,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
36、经过长途跋涉,我们已经到达目的地。
37、这一路我们搭的轮船乘风破浪,很快就到达小泛的码头。
38、这一路我们搭的轮船乘风破浪,很快就到达小岛的码头。
39、在红军长征途中,毛领导大智大勇,英明指挥,使红军终于摆脱出了困境,胜利到达延安。
40、因此,我们到达火车站的时候,我们真是胆战心惊。
到达词语的有关近义词 第2篇
疑惑 [ yí huò ]
猜疑 [ cāi yí ]
嫌疑词语的造句
1、警方有充分证据证明嫌疑犯与爆炸有关。
2、警察袭击了俱乐部并逮捕了几名嫌疑犯。
3、戒严期间,警察可以在没有指控或逮捕令的情况下逮捕嫌疑人。
4、警方逮捕了该市一系列杀人和强奸案的嫌疑人。
5、当局负有逮捕所有嫌疑人的法律责任。
6、调查此案的警察正在考虑尽快起诉嫌疑犯。
7、和所有嫌疑犯的初次口供一样,雷磊坚决不承认自己是杀人凶手。
8、经过初步调查,最大的犯罪嫌疑人是附近三中的男老师雷磊。
9、军犬黑子目光如电,精神饱满,威风凛凛,每逢甄别嫌疑犯时总能让做贼者先心虚起来。
10、支持意味着接纳人家的观点和思想,而一味地支持只能导致盲从,也会滋生拉帮结派的嫌疑,影响公司决策层的信任。
11、这些举动不仅不会有拍马屁的嫌疑,而且还会给老板留下良好的印象。
12、警察开始四处追捕,那两名被列入嫌疑人的少年的头像也开始出现在各个角落。
13、有人在不幸被当成嫌疑犯以后,就觉得没脸见人了,觉得大家都在冷淡自己,于是干脆离群索居,不与朋友来往。
14、结论是武断的,没有确实的答案,没有被逮捕的嫌疑犯,这个案子就像一部缺少最后几页的惊险小说一样,有头无尾。
15、这也被老人们看出是一个没有打扰嫌疑的谈话对象,三位老汉两位老太全围着他。
16、然而,有些人却认为请客吃饭有贿赂之嫌疑,这纯属无稽之谈。
17、虽有犯罪嫌疑,尚无确切证据的重臣会幽禁此处,为的是让主上有考虑和搜证的余裕时间,有很多也是为了犯颜直谏,打入此地,等候主上回心转意。
18、监视所有嫌疑兵士与军官,设法防止逃兵。
19、他们用私刑对付日军的内线、爪牙以及那些曾经残酷迫害他人的人和嫌疑分子,殴打他们,虐待他们,甚至杀害他们。
20、他已经被这个莫名其妙地把他牵连在内的嫌疑吓昏了。
21、曹从龙死在陈文的地盘,哪怕是并非陈文所杀,也很难把他的嫌疑洗干净。
22、父亲出轨的嫌疑,似乎正以最糟糕的方式被证实了。
23、科学家’今后可能会帮助嫌疑人逃亡,我们正在制定相应对策。
24、你是我意外险的受益人,如果我饿死在自己家的厨房里,你就是第一嫌疑人。
25、相比起方锦荣,同样落选的云雪晴和沈玉两人显然惨多了,因为有迫害其他秀女的嫌疑,虽然为了皇家的面子没有大肆张扬,但也被随便找了个理由遣返回家了。
26、无论是也溺水了的云雪晴,还是半点事情也没沾的沈玉,更有那些旁的秀女,都有嫌疑。
27、这边詹研玩的风起水涌,不知收敛,那边皇上置若罔闻,不置一词,明显有包庇纵容之嫌疑。
28、干警们隐蔽在犯罪嫌疑人寓所周围,守株待兔,只等他出现。
29、约翰的成绩比平常高得多,有作弊嫌疑,但他的教授因找不到真凭实据而只能信其无。
30、他是位受人尊敬的学者,根本没有嫌疑。
31、嫌疑人均有证据证明抢劫当天不在犯罪现场。
32、调查人员说有近10万美元汇入了嫌疑人的银行账户。
33、迄今为止,我们掌握的能够指证两个嫌疑犯的证据少得可怜。
34、调查这个案子的警官正在考虑尽快起诉嫌疑人。
35、警察已经逮捕了一名涉嫌在该市犯下一系列杀人及强奸案的嫌疑犯。
到达词语的有关近义词 第3篇
1 直译意译并举,关键在于理解
例1书名:Information Sources in Medical Sciences[1]
副标题:life in the 21st Century A Vision for all
直译:医学科学信息源——生活在二十一世纪大观
该译文似乎不能表达书的内容,打开目录,并浏览全书的内容,发现它主要是对二十一世纪的卫生及医疗保健状况的瞻望,故应适当意译为好。
意译:面向二十一世纪——人们所关注的公共卫生及健康问题
例2 Glossary of terms used in the“Health for All”[2]
译为:用于“人人享有卫生保健”项目的专门名称术语
例3书名:on being in charge——AGuide to management in primary Health Care[3]
直译:正在负责中——初级卫生保健管理指南
意译:责任在肩——初级卫生保健管理指南
2 有关名词的汉译
例1 Legislative Action to Combat the World Tobacco Epidemic[4]
tobacco——烟草,句中表达的意思其实是吸烟(smoking),故译为:为反对世界性吸烟流行而进行的立法活动。
例2书名:Nutrition Learning Packages[5]
Package一词常指包裹、包装,如不用心体会,则使人无法理解。这里是丛书的意思。
译:营养知识丛书
试比较下列句子:
packaging with plastics塑料包装
例3 Safety measures for use in outbreak of Communicable disease
译:传染性疾病爆发中的安全措施
3 有关Exposure的译法
exposure一词常见于预防医学书刊中,有pollen exposure,inhalation exposure,chemical exposure,pollution exposure,radiation exposure,exposure to harmful contaminant等等。在世界卫生组织(WHO)出版的Environmental Health Criteria 214(Human Exposure Assessment)一书中,有一段解释如下:
Exposure is defined as contact over time and space between a person and one or more biologic,chemical or physical agents.
Exposure似可定义为,人与某一种或多种生物的,化学的或物理源(因素)的一定时空概念的接触。
请看以下例句:
例1 People are exposed to a variety of potential harmful agents in the air they breathe,the liquid they drink,the food they eat,the surfaces they touch and the products they use.An important aspect of public health protection is the prevention or reduction of exposures to environmenta agents that contribute,either directly or indirectly,to increased rates of premature death,disease,discomfort or disability.However…
译:人们暴露于各种潜在的有害因素中,诸如呼吸的空气、喝的饮料、吃的食物,他们触摸的物体的表面及使用的产品。公众健康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预防和降低直接或间接导致过早死亡、疾病、不适或伤残的已成增长的发生率。然而……
例2 Exposure assessment is to identify and define the exposures that occur,or are anticipated to occur,in human population.
译:暴露评估就是认识并确定发生的或预期将发生的人群中的暴露。
例3 Health Effects of Pollen Exposure[6]
译:花粉暴露的卫生影响
例4 Chronic arsenic exposure from drinking water(groundwater)wa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incidence of skin lesions,even at low levels of arsenic exposure(<100mug/L).[7]
译:由饮用水(地下水)引起的慢性砷暴露与皮肤病变发病率增加有关,即使是低剂量的砷暴露(<100mug/L)。
例5 High exposures to dioxin in the workplace pose an cancer risk.The new study finds that people who sustained high exposures over the years were 1.6 times as likely to die of cancer as coworkers with low exposures.
译:在工作场所与二恶英的高度接触,会造成诱发癌症的危险。新的研究发现,在同一环境条件下,常年大量接触的人死于癌症的比例比少量接触的人高1.6倍。
4 结语
以上例句只是笔者对医学英语文献中某些惯用词语的部分选译(多选自世界卫生组织出版物),以供相关专业人员参考。类似句子还很多,这里不一一列举。总之好的译文是建立在理解之上的,读者应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并有一定的英文功底,才能正确地理解原文,翻译力求准确。
参考文献
[1]Information Sources in Medical Sciences.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1984
[2]Glossary of terms used in the“Health for All”.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1984
[3]Rosemary McMahon,Elizabeth Barton,Maurice Piot.On being in charge—A guide to management inprimary health care.2nd ed.Geneva:World HealthOrganization.1992
[4]Ruth Roemer,Legislative Action to Combatthe World Tobacco Epidemic.2nd ed.Geneva:WorldHealthOrganization.1993
[5]Nutrition Learning Packages.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1989
[6]Health Effects of Pollen Exposure.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1986
与传统节日有关的文化词语探析 第4篇
关键词:词语文化节日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恩博曾这样说过:“一个社会的语言能反映与其相对应的文化,其方式之一则表现在词汇内容或者词汇上。”常敬宇在《汉语词汇与文化》中提出文化词汇并给其下了定义:“是指特定文化范畴的词汇,它是民族文化在语言词汇中直接或间接的反映。”他还对文化词汇的两大特点作了进一步解释:“一是文化词汇本身载有明确的民族文化信息,并且隐含着深层的民族文化的含义。文化词汇的另一特点,是它与民族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有各种关系,有的是该文化的直接反映,如龙、凤、华表等;有的是间接反映,如汉语中的红、黄、白、黑等颜色词及松、竹、梅等象征词语;有的和各种文化存在着渊源关系,如来自文化典籍的词语及来自宗教的词语等。”下面我们从重要传统节日的文化词语入手,按照时间顺序,分析其构词方式及文化意义。
一、与春节有关的文化词语
(一)构词方式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最看重的节日,与春节有关的文化词语有守岁、春联、拜年、年货、贺年卡、饺子、年夜饭等。这些词的构词方式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偏正型:前一词根修饰、限制后一词根。如:门神、鞭炮、春联、桃符、年画、年货、年夜饭、贺年卡、压岁钱。
动宾型:前一词根表示动作、行为,后一词根表示动作、行为所支配、关涉的事物,又叫支配式,如:拜年、守岁、爆竹。
附加式:由词根和词缀构成。词缀在词根前的叫前缀,在词根后的叫后缀。如:饺子。
(二)文化意义
由春节衍生的这些文化词语都传递着年味,与人们的所做所愿密切相关。“年”,《说文》:“谷熟也。《春秋传》曰:大有年。”甲骨卜辞中“受年”即为获得好收成之义。我国古代以农业生产为主,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是百姓最看重的,谷物成熟呈现一个周期,因此“年”是集时间词与收成义于一体。按照汉族的传统习俗,春节全家人要团聚庆祝新年的到来。我们将这些文化词语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分析它们的文化意义。
(三)传统习俗
春节的前一天晚上为“除夕”,俗称“大年三十”。除夕之夜,人们整晚不睡,这叫“守岁”,除夕一过便是人们常说的“一夜连两岁,五更分二年”。立春一般在春节前后,俗语“一年之计在于春”也强调了新的一年的开始。春节前一天,人们会贴年画、春联来装点房子,使整个节日都洋溢着幸福美满的气氛。最丰盛的当属年夜饭,人们会准备不同种类的食物,边欣赏电视节目边享受美味佳肴。凌晨一到,人们便开始辞旧迎新,燃放鞭炮,迎接新的开始。还有一个关于“年”的故事传说,每到初春叫“年”的魔怪就会来伤害人,为保平安,人们燃放鞭炮使其远离。春节这天,小孩子门会收到长辈的礼物,那就是压岁钱,都是吉祥平安的寓意。拜年也是春节的传统习俗,形式也多种多样,尤其随着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拜年方式变得多样化,短信、电话、邮箱、微信、微博替代了古老的拜年方式——向长辈磕头跪拜,向同辈拱手作揖,赢得年轻人的青睐。中国是世界上最先使用贺年卡的国家。贺年卡由古代的谒刺发展而来,相当于今天的名片。宋代王安石《元日》一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便是对春节最真实的写照。
(四)传统食物
春节的传统食物非饺子莫属。饺子起源于东汉时期,为医圣张仲景首创。张仲景用面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药材用来治病,避免病人耳朵上生冻疮,此时饺子是药用。三国时期,饺子已经成为一种食品,被称为“月牙馄饨”。据三国魏人张揖著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和饺子形状基本类似。
辞旧迎新、寄寓美好,人们怀揣着新的愿望迎接新年,所以这些与春节有关的文化词语都与“年”“岁”“春”之义息息相关。
二、与元宵节有关的文化词语
(一)构词方式
元宵节是农历正月十五日,因为这个节日是在晚上过,夜晚又称“宵”,因此得名元宵节。与元宵节有关的文化词语有猜灯谜、观灯、赏花灯、吃元宵、放焰火等,其构词方式均为动宾型。
(二)传统习俗
正月十五点灯是汉明帝提倡佛教,对佛表示尊敬之举,流行至今。张灯最初是为人们的生殖目的服务,是祁子也是祁年。现在每逢元宵佳节,各大公园、商场都会张灯结彩,赏花灯、猜灯谜让人乐在其中,感受着节日氛围。
(三)传统食物
元宵节的代表食物是元宵,又称作汤圆,含“团圆”的意思。“元宵”是一种用糯米粉制作的圆形状食物,可以包上各种不同口味的馅,煮熟或者炸熟即可。元宵节还在年节内,等于年还没过完,家家吃汤圆,象征着团团圆圆、甜甜蜜蜜,都传达着美好的寓意。
三、与清明节有关的文化词语
(一)构词方式
清明节一般在阴历三月份,阳历四月五日前后。与清明节有关的文化词语有扫墓、祭祀、折柳、插柳等,祭祀构词方式属于联合型,其余均为动宾型。
(二)文化意义
《岁时百问》:“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最美人间四月天,一切生物都开始苏醒,焕发着青春与活力,清新明朗。清明的前一天为寒食节,关于寒食节还有一个历史典故。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在外逃亡时,介子推与他患难与共,对重耳十分忠诚。后来重耳当了国君,要重赏介子推,此时介子推在山中过着隐居生活,不肯出来受赏。晋文公为逼介子推出山,放火烧山,不料介子推终不肯出山,抱树被活活烧死,晋文公悲痛不已。为纪念介子推,将其被焚之日定为寒食节,家家户户禁烟火,吃糟糕、蒸饼之类的寒食。由于寒食节也为传统祭祀的日子,与清明节相差一天,也都列入清明节之列。因此清明节主要内容是为祖上祭扫坟墓,以此祭奠先人,寄托哀思。可以看出,节日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体。
四、与端午节有关的文化词语
(一)构词方式
端午节为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为“初”的意思,又叫端五节。与端午节有关的文化词语有粽子、香包、彩绳、赛龙舟等,其构词方式分以下三种:
偏正型:香包、彩绳
动宾型:赛龙舟
附加式:粽子
(二)文化意义
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传说都与纪念诗人屈原有关。粽子,又叫“角黍”“筒粽”。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被称为广东碱水粽。历史上关于粽子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南朝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屈原以是死于汨罗,人伤其死,所以并将舟楫以拯之。今竞渡是其迹。”话说当年屈原投身汨罗江之后,百姓感叹哀伤,空有抱负的屈原就这样离开楚国,是国家的损失。所以百姓为使屈原免受鱼虾侵食,就纷纷将米粮投入江中,希望鱼虾只顾吃这些米粮而不损伤屈原肉体。之后,据古书记载,是屈原托梦给百姓说,米粮投入江中实则被江中的蛟龙所食,如果用艾叶包裹,再绑以五色绳,则可以免遭蛟龙吞食,这才有了后来的粽子。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香药、朱砂、雄黄,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颜色各异,玲珑可爱。
五、与中秋节有关的文化词语
(一)构词方式
endprint
中秋节为农历八月十五日,又称八月节。俗语“月到中秋分外圆”,所以与中秋节有关的文化词语都与“月”有关,如祭月、赏月、拜月、月饼等,前三个词语的构词方式为动宾型,月饼构词方式为偏正型。
(二)传统习俗
中秋之夜,月明且圆,因此人们常把月圆看作是团圆的象征,苏轼《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传达的正是团圆之义。至宋代,中秋节发展成为群众性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与月有关,当然也有许多美丽的神话传说,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中秋正值赏月好时节,所以“今夜月明人尽望”。
(三)传统食物
拜月、赏月是传统习俗,当然少不了传统食物——月饼。传说月饼起源于唐初,但“月饼”一词最早在南宋文献出现。如今月饼的口味多种多样,中秋节馈赠月饼已成为一种礼节,这些都传达着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六、与重阳节有关的文化词语
(一)构词方式
重阳节为农历的九月初九,“重阳”一名来自《易经》八卦,将“九”定为阳数,两个九即为两个阳,所以称“重阳”。与重阳节有关的文化词语是从古代沿袭下来的,如登高、赏菊、插茱萸等,其中登高、赏菊构词方式为动宾型,茱萸为叠韵的单纯词。
(二)文化意义
人们的所做都与所愿息息相关。相传重阳登高是为了祛除祸灾,健康长寿,加上重阳时节正值秋高气爽之际,登高观景,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唐代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以及孟浩然《过故人庄》中“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等诗句,都真切地描写了重阳节登高、赏菊、插茱萸的文化传统。
七、与腊八节有关的文化词语
(一)构词方式
腊八节是指农历腊月的初八,它是一个民俗化的宗教节日。与腊八节有关的文化词语有腊祭、腊八粥等,其构词方式均为偏正式。
(二)文化意义
远古时期,汉民族在冬季用猎获的禽兽祭祀天地,来祈求福寿。杜台卿《玉烛宝典》:“腊者,猎也,猎取禽兽以祭先祖。”以此来看,古代“腊”与“猎”同义。关于腊八粥,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传说腊月初八是佛祖释迦牟尼的成道日。在成道的前一天,为寻求人生之道,走遍名山大川,因长途劳累,饥渴难忍昏倒在地。这时一个牧女赶到用乳粥喂他,才把他救活。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静坐沉思,于腊月初八得道成佛。寺院僧侣为了纪念此事,每逢腊月初八取香谷杂粮煮粥供佛,称为‘佛粥或‘五味粥。”现在的腊八粥也是放入各种各样的粮食及糖类、红枣,象征着五谷丰登。
八、结语
综上来看,传统节日有其自身的风俗习惯,而且这些方式都包含在所形成的文化词语中,使词语传递着文化色彩。只有结合文化,才能更透彻理解这些与传统节日相关的文化词语的真正内涵。汉语词汇是汉文化积淀形成的活化石,我们必须从汉文化中找到相关词语的源头,寻根问底。
参考文献:
[1]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杨琳.中国传统节日文化[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
[3]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宣扬词语的有关近义词 第5篇
流传 [ liú chuán ]
流转 [ liú zhuǎn ]
宣扬词语的造句
1、梅勒斯宣扬异端邪说,不得不立即解除他的祭司职务。
2、寒露前后种下的麦子都出了苗,一行行、一垄垄,嫩一嫩的绿,很多苗的根一部还带着娇黄,宣扬着冬日的生机。
3、我常在心中想,星云大师应该是佛的使者,来到人间传播佛法,宣扬佛理。
4、流年,在季节的轮回中绽放,在光影的交错中宣扬,它可以是妖娆地怒放,也能够顾影自清,临水照花。
5、一个芝麻绿豆的事态,也会被人用心良苦的大肆宣扬,无限的扩大。
6、日本的樱花并不似花开花谢般单纯,更似在宣扬东瀛独有的武士道精神。
7、有本事,拿出你的资本,向世界宣扬,没能耐,举起父母的辛苦,向岁月逞强。
8、做人别宣扬,处事别张扬,学会多做少说,有些话留给别人说,没必要夸自己,没必要损别人。
9、活着,是一种态度,如果只是为了品读活着,而不去宣扬善意和才华,遮蔽别人的眼的人也是一种无能的人,覆盖心灵的人也是一种不祥的人。
10、搞文学的那就去报社帮忙工作,宣扬方大帅的思想,宣扬方家军有多好,挥舞着钞票还有理想呼唤人才。
11、戈德森虽然不遗余力地宣扬暴力,希望以此唤起印度人民的觉醒,但是他不敢看一眼殷红的鲜血。
12、甘地改变了印度的面貌,宣扬他所处的时代里以非暴力主义指引人们走向自由。
13、当然,我不是在宣扬自己有多高贵,我只是在表明自己对生活的一种决绝态度。
14、我不是要励志,更不是要宣扬苦行憎。我只想说出,走过的路,别让自己遗憾,更不要后悔。
15、我们应大张旗鼓地宣扬正义必胜的真理。
16、几年之前他主持应天府乡试所出试题“舜亦以命禹”,这时被认为宣扬掸让,即是恭维张居正有神禹疏凿之功,在有德者则君临天下的前提内,这也就是向张劝进。
17、申时行生平不愿宣扬别人的缺点,对于提拔自己的人,更不会妄加批判。
18、每年元旦,他总要向全民发布文告,宣扬“反攻大陆”。
19、干了坏事还拿出来宣扬,真是恬不知耻。
20、但当他们真的宣扬它时,人们往往充耳不闻。
21、难道这不是和你长期以来振振有词宣扬的那些理论大相径庭吗?
22、法不传六耳,陶应的练兵之法,又如何能在大庭广众之下宣扬?
23、教材上宣扬拾金不昧,但我们那里有首童谣唱的好:捡到手,一担酒,捡到屋,一担谷。
24、他买到一张国际足球赛门票,了多少钢铁战士啊!如获至宝,四处宣扬。
25、丑事被宣扬出来,使他老羞成怒,破口大骂。
26、这个节目大力宣扬不太知名的作家。
27、提倡追求杰出难免被指责为宣扬精英论。
28、吹嘘自己有知识的人,等于在宣扬自己的无知。
接触词语的有关近义词 第6篇
碰上;挨上;牵涉。 梁启超 《新民说释新民之义》:“耳目所接触,脑筋所濡染皆使之有可以为一个人之资格。” 萧红 《桥烦扰的一日》:“他没有鞋子,并且他用裸露的膝头去接触一些冬天的石头。” 袁静 《伏虎记》第十回:“如今,在夜幕的笼罩下,只有和天空接触的地方,才显出曲曲折折的轮廓。” 孙厥 《新儿女英雄续传》第二一章:“于是,谈话就接触到起义的一些具体问题了。”
二、接触词语的近义词
来往 [ lái wǎng ]
交往 [ jiāo wǎng ]
构兵 [ gòu bīng ]
三、接触词语的造句
1、所以是时候勇往直前,彼此开始亲密接触了。
2、她们亲密接触时我总感到别具一格的乐趣。
3、小张知书识礼,举止文雅,一接触便给人留下了好的印象。
4、别看他平时总是一副道貌岸然的样子,接触多了,才发现他其实品质卑劣。
5、他常接触各方面的代表人物,见识很广。
6、当你使这两条导线一接触,这台机器就会立刻开始运转。
7、通过这几次接触,我觉得张晓并不是一个不讲理的同学。
8、由于工作关系,我和他接触较多。
9、由于接触太多,我对电脑的兴致变得淡薄了。
10、领导干部要多和群众接触,才能体察民情。
11、新手一个,刚开始接触兵器,希望各位老师不吝赐教!
12、我劝他少跟那些不三不四的人接触,完全是出于善意。
13、在我所接触的人中,先生的道德文章,堪称买静求安,令人景仰。
14、接触越多古代的典籍,越觉得古人的话十分发人深省呢!
15、他和她接触了几次,兴趣爱好总觉得格格不入,看来彼此很难产生感情了。
16、他是个花花公子,你应该少与他接触。
17、来到小镇,记者接触到各方面的人,也听到了许多街谈巷议。
18、如果你想学习龙马精神那你就多和这儿的人接触一下。
19、我刚开始接触电脑时十分生疏,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现在已是熟能生巧了。
20、我到这里时间不久,跟群众接触不多,对情况还若明若暗的。
21、一接触到实质性的问题,他便王顾左右而言他,使对话难以深入下去。
22、一个作家,如果把自己关进象牙之塔,不去接触现实的广阔社会,就不可能写出感人的传世之作。
23、好的楼盘命名,不仅富有文化内涵,更应言简意赅,让听众接触到楼盘名字后,对未来生活产生美好的联想。
24、小红对从没有接触过的电脑一窍不通。
争执词语的有关近义词 第7篇
争论 [ zhēng lùn ]
龃龉 [ jǔ yǔ ]
争执词语的造句
1、在可能的进场路线上,他仍然与控制塔争执不休。
2、她的表哥提伯特冲回家告诉她整起争执的经过。
3、村庄饮用水及田地的灌溉是很重要的,常常发生争水的事情,有争执,就需要和解。
4、家是多么奇妙的东西啊,当你从掌心放下了占有和争执,拾起的却是却是满手的爱和幸福。
5、天总是灰蒙蒙的,不曾有过那种透亮感,或者这个城市在我不曾注意的时候已然改变,只是思想里总明知故犯的去争执着已知的错误。
6、面对争执或误解,沉默是一种睿智,面对过错或伤害,沉默是一种宽容。
7、巩固的失败有一万种,坚持的成功只有一个信念,信念能让自己离开群体,惹来听不见的闲话,可是自己已经没有必要去争执,因为忙,因为相信。
8、只见一个高级警司带着几个警员走到那几个学生面前,双方交流了片刻,开始发生争执。
9、科学研究的过程远远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有趣,更多的往往是枯燥的重复,以及乏味的讨论和争执。
10、成熟的树林里,总是把我遗忘,所有的欢乐、争执、喋喋不休都在按部就班的进行。
11、其实,争执在很多时候,没有留下任何输赢,却失去了很多本应珍惜的感情。
12、不要轻易和人发生争执,当有人和你无关紧要的争执时,你就让他赢,因为你并没有损失什么。
13、她不停地击打着,想来表达的是男人与女人的对话,循环往复,把男人和女人的争执,表现得百转千回。
14、人有时候就是那样无理也争执三分,秋天怎么可春花,但不怪我赏花不逢春,而恼花开不应时。
15、当你的朋友或身边的人与别人聊天发生口舌争执时,夹在中间的滋味是比较尴尬的。
16、在发生误解和争执的时候,一定要换个角度、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为人家想想。
17、乙方营运中发行诉讼、争执或其他纠纷,须及时报告甲方。
18、如果失误在于上司,同事对此不好表态,也不愿介入你与上司的争执,又怎能安慰你呢?
19、他患病期间,我们之间还因为一些事起了误会与争执,父亲很伤心。
20、一位僧人说是风动,另一位僧人却说明明是幡动,两人争执不下。
21、双方争执起来,但是看到这边人多势众,徐姓青年最后只有表示道歉。
22、这两人素来不合,今天狭路相逢,免不了有一番争执。
23、只知道争执而不知道让步,不是有仁爱之心的人的行为。
24、不过,你称“皇帝”就有了两个皇帝,而又缺少一介使节来往,这才发生争执。
25、杨洪听了,受气不过,回敬了两句,法正赶去见刘备,没有留下来争执,却吩咐手下拽杨洪下车,一顿毒打。
26、薄唇按面相来说,是能言善道的,即便在争执时,唇边也挂着嘲讽的笑纹,叫人轻易没法与他生气。
27、他的哥哥一度是渤海国的统治者,一直想与唐朝作对,他争执几次无效,就逃到唐朝来了。
28、茶客上了年纪,皆操吴侬软语,似有所争执,又继以笑声。
29、但是,他们在争执时嘴上叼着的一支外国名牌香烟,已足可把争执的费用抵回。
30、这是一个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对于他的事非功过应该如何评论,人们曾发生过尖锐的争执。
31、朋友,也许你和我信仰不同,请不要在这里争执孰是孰非。
32、接着又有一连串的矛盾跟着产生,诸如北兵和南兵的磨擦、军职的继承者和其他出身者的争执、因循守旧和锐意革新的冲突。
33、下面的贼首们纷纷争执起来,鼓噪着要对付他们各自的仇家。
34、我于租满前三个月退租离去,仍依约付足全年租赁,王君坚不肯收,争执不已,声达户外。
35、他们同新加坡人民站在一起,抗拒马来霸权,而马来霸权正是导致我们发生争执的根源。
36、在各种争执之中最容易找出的一个共通的结论,就是他的所作所为无法被接受为全体文官们办事的准则。
37、这争执一直延续到多少年以后还会成为问题的焦点。
盾构到达接收辅助装置的设计 第8篇
关键词:盾构到达接收,钢套筒,设计,涌砂,涌水
盾构施工过程中,盾构始发与到达接收是施工风险比较大的过程。当前在各类盾构施工事故中,因为始发与到达接收而发生的事故占一半以上。盾构始发与到达接收过程中的风险控制课题一直是盾构施工技术人员研究的主要方向。在此背景下,钢套筒的设计采用,不仅丰富了传统到达施工工艺的内容,更提高了盾构到达风险控制的安全性,有效地将到达风险降低至可控范围。
1 背景
盾构始发与到达之所以风险较大,主要是受地层条件限制,尤其是在软弱地层中始发与到达更是风险控制的难点。国内目前使用的盾构始发及到达方法也比较多,主要有旋喷桩(搅拌桩)加固法、钢板桩置换法、化学注浆加固法、冻结法、挖填法、竖井加气法等。采用这些方法都是为了改善地层情况,降低涌水、涌砂、坍塌的风险。采用这些传统盾构始发工法成功的例子很多,但是施工过程也有不少问题,甚至始发失败的也屡见不鲜,不仅容易造成漏水、端头失稳等现象,甚至会对基坑的安全也存在一定的影响。其中旋喷桩(搅拌桩)加固法、钢板桩置换法、冻结法洞门加固是所有盾构始发方法中,特别是软弱地层中进行盾构始发使用最多的3种方法。
在广州地铁某工程中,某车站盾构到达端头由于管线改迁、场地移交及工期紧张等问题无法解决,无法按原加固方案(水泥土搅拌桩、旋喷桩和地面注浆进行加固)进行实施,而且从地面加固方案因加固深度太深无法完全确保加固体质量,仍存在较大的风险,所以为确保盾构安全到达,变更了到达方案,采用地面加固(一道素混凝土连续墙)+接收钢套筒的方案。素混凝土连续墙的主要作用是在洞门凿除过程中进行挡土,防止凿洞门过程中出现较大涌水、涌砂情况。接收钢套筒主要用于盾构在到达掘进过程中,直接掘进进入一端开口、一端封闭的接收装置内,接收装置内预加一定的压力,与土仓切口压力相同,这样能够有效地防止端头涌水、涌砂。
2 钢套筒的设计
盾构接收钢套筒主要用于辅助盾构到达接收,整个装置的设计思路是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的容器,开口端与洞门预埋环板相连,这样形成一个整体密闭的容器,容器内充满回填料,用于支撑盾构推进时对洞门回填混凝土形成的反力,防止大块的混凝土块掉入钢套筒底部或进入环流堵塞管路。
此盾构接收装置是由筒体、后端盖板、顶推托轮组、反力架和前后左右支撑等部分组成,盾构接收钢套筒的总体安装示意图如图1所示。此装置的适用机型是∅6280泥水平衡盾构。
2.1 筒体
钢套筒主体部分总长9600mm,内径6 500mm,外径6 840mm。共分成3段,每段3 200mm,分上、下两个半圆。筒体采用16mm厚的A3钢板卷制而成。每段筒体的外周焊接纵、环向筋板以保证筒体刚度,筋板厚2 0 m m,高150mm,纵向间隔约550mm,环向间隔600mm,纵环向筋板形成块状分隔。
每段筒体的端头和上、下两半圆接合面均焊接圆法兰,法兰用24mm厚的A3板精加工而成,筒体纵向连接采用环状法兰连接,法兰内、外径与筒体内、外径尺寸相同,如图2所示,法兰盘共设置128个螺栓孔,采用M27、8.8级高强度螺栓连接紧固,中间加6mm厚橡胶垫密封。上、下法兰是环向连接法兰,每边设置2排59个螺栓孔,每节钢套筒上、下连接共设置118个螺栓孔,采用M27、8.8级高强度螺栓连接紧固。另外,每节钢套筒设置4个起吊用吊耳,1个直径600mm的加料口,每节钢套筒底部设置3个3寸的排浆管,用于钢套筒内排浆、排水。
2.2 后盖板
后盖板由椭球盖和平面环板组成,椭球盖和平面环板用30mm厚钢板加工制作,平面环板采用钢结构组焊而成,加焊36个厚30mm、高500mm的钢板筋板,环向均布排列焊接。后盖板边缘法兰设置1 2 8个螺栓孔,与钢套筒端头法兰采用M27、8.8级高强度螺栓连接紧固,内侧设置128个螺栓孔,与椭圆封板外侧采用M27、8.8级高强度螺栓连接紧固(图3)。后盖板又分成上、下两半,采用法兰连接,单边设置双排共10个螺栓孔。椭球盖用30mm厚钢板整体冲压焊接成形,后盖平面环板与椭球盖外缘内外焊接成整体。
2.3 反力架
反力架是用于给钢套筒整体提供反力的装置,反力架紧贴后盖平面板安装,冠球部分不与反力架接触。反力架呈“井”字结构,采用500mm的工字钢组焊而成,中间间隔500mm增加12mm厚钢板筋板。反力架采用左、右分半的型式,连接端面采用16颗M24、8.8级高强度螺栓连接紧固。反力架及端面连接如图4所示。
反力架与后盖板相邻的一侧,设置了双排共128个螺纹孔,采用M30的螺杆进行顶推后盖板,以此为钢套筒施加预加反力。M30的顶杆采用单独加工制作,顶杆与顶杆撑托配套加工制作,撑托底部是平面,与后盖板的平面相接触,增大了接触面积,而且撑托内部与顶杆可以相对活动,撑托主要用于防止顶杆顶推过程中受力不均匀的情况。
2.4 筒体与洞门的连接
洞门环板与钢套筒的连接示意图如图5所示。洞门环板预埋在车站主体结构上,通过已经焊接好的锚固钢筋与主体结构钢筋相连。钢套筒后端连接法兰与过渡连接板通过螺栓连接,然后将过渡连接板与洞门环板进行焊接。
2.5 顶推托轮组的设计
盾构在进入钢套筒内之后,由于盾构的外径与筒体内径单边只有125mm,如果姿态控制不好,在盾构出洞脱离车站结构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重心前移。当重心脱离主体结构,而钢套筒内部又无支撑的情况下,可能导致盾构栽头的情况发生。一旦栽头,刀盘的转动会对筒体造成较大的伤害,所以在重心未脱离结构之前必须对盾体进行支撑。并随着掘进的继续,要能够跟随盾构主体的重心形成连续的支撑作用,确保盾构在钢套筒内的掘进安全。为此,在钢套筒内设定几组顶推盾体用的托轮,能够伸缩,采用间隔布置的方式,在刀盘未到达此位置时处于最低位置,减少刀盘碰到的机会。当刀盘通过此位置后,即立刻将第一组托轮顶起,根据原来标定的零位,将托轮顶推出125mm,并根据测量数据进行适当调整,以保证托轮的轮面顶住盾体为原则。按照盾构的重心重置及钢套筒的长度,共需12组托轮组,每边6个,每个托轮组设计承载力为50t,刀盘通过每个托轮组之后,立即将托轮顶升至支撑盾体位置,确保盾体不出现栽头。托轮组的工作原理见图6所示,托轮组的分布见图1所示。
3 结语
到达彼岸的桥梁 第9篇
关键词:语文课堂;导入艺术;导入方式
语文教学中的导入设计,尤其是新课文的教学导入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生动形象的导语能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我将从语文课堂的教学实践出发,简单地谈谈几种常见的语文课堂导入方式。
一、就题设计,直入重点
“标题,也就是文章的眼睛,文章有文章的眼睛,诗歌有诗歌的眼睛。”就题设计,顾名思义就是根据课题来设计一系列问题,我们在阅读文章时也会发现,一个新奇或者是新颖的标题会吸引读者的眼球,让读者迫不及待地想要阅读该文章。同样,教师在教学时也是。学生,特别是小学生,由于他们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他们对于带有新奇色彩的课题很感兴趣。在设计《美丽的丹顶鹤》一课的导入时,教师就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先在黑板上写上“丹顶鹤”三个字,让学生谈谈对“丹顶鹤”这种动物的认识。再在“丹顶鹤”前面加上“美丽”二字,继而可以带领学生去感受“丹顶鹤”这种动物到底美在哪里。这样的导入方式,采用层层析题的方法,一步一步地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一看到课题就可以大致了解到课文写了些什么内容。再比如,《孔繁森》这一类写人记事的课文,也适合用解题式的直接揭题导入。
二、承上启下,温故知新
当我们在学习新知识时,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以前所学的旧知识,并且从已有的生活和学过的知识出发。温故知新,顾名思义就是温习旧的知识,从而获得新的知识。在我们的教学中,也会发现很多教师注重温故知新。
俗话说:“过河要搭桥,爬高要架梯。在学习上,也必须有‘桥和‘梯才能相互沟通。”由于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导致他们的认知能力是循序渐进的,不可能产生飞跃性。循序渐进的方式,也就是从旧知识过渡到新知识,这是有利于小学生接受的。如,在教学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时就可以采取这样的导入方式,可以先让学生先背几首以前所学的李白的诗,学生对于的作品是比较熟悉的,在学生争先恐后的背诵后,再点出本节课所学的题目是《望庐山瀑布》。这不仅点出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还回顾了旧知识。
像这样的教授新诗,而不直接揭示课题,可以让学生先背诵他们所学过的诗,然后开始新课教学,这样做大有益处:(1)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并且很自然地衔接;(2)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学生在兴致勃勃地背诵李白诗歌的气氛中学习新诗,效果当然不同。
三、讲解故事,引人入胜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用故事导入课文能够更好地带领学生进入到“乐学”的境界。讲解故事的导入方式,也就是通过讲解与所学课文相关的故事,以把学生领入到“乐学”的境界。这样的方式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内容设计上要增强趣味性。如,在教学《狐假虎威》时,可以讲一只狐狸用谎言蒙住了老虎并借助老虎的威风吓跑了森林中的百兽。听完故事让学生说说自己对狐狸和老虎的印象,从而了解一个寓意:生活中有些人借着别人的力量吓唬人,其实自己并没有真本事。又如,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教师讲解孔明以大智大勇的聪明才干用草船借到了十万枝箭的故事导入新课,学生的兴趣会被极大地激发出来。
小学阶段实行综合课程,学生在课刚开始时,注意力可能还没完全从上节其他学科的课程中走出来。正是抓住了小学生爱听故事这一特点,这样的导入方式能够很好地激起他们的兴趣,从而把他们的思维引入到本课程中来。
四、谈话设疑,激发激情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开始时,通常会抛出一系列的问题来引起学生疑问,收拢学生思维。这样的方式可称为谈话设疑式导入。
《有趣的发现》这篇课文写了生物学家达尔文通过对海洋中一个小岛上昆虫的观察,感悟到只有适合自然环境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的道理。在揭示课题后,引导学生紧扣课题质疑:发现了什么?这个发现有趣在哪儿?是谁发现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文本,从而体会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科学精神。
谈话设疑式的导入方式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对教师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产生共鸣,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五、介绍背景,脉络清晰
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入选语文教材的课文,类型和体裁各样,有些内容对于学生而言很陌生,而这些内容却恰恰是理解课文的关键所在。比如,有些文章有特定的时代背景,特别是古代、近代和现代的,学生可能不了解当时的情况,介绍背景是有必要的,有助于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如,在教学《卢沟桥烽火》时,先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更加膨胀,引发了卢沟桥事变。在了解这些背景知识的基础上,问学生“烽火”是什么意思?继而可以顺理成章地导入课题。这样的背景知识的介绍是有必要的,否则学生会感到理解起来很困难,从而不能很好地理解知识,影响整个教学环节。通过背景的介绍,可以使学生能更快地理解课文,同时便于教师更好地讲解课文。
语文课堂导语的设计是五彩缤纷、丰富多彩,但万变不离其宗,必须符合课文的主旨,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做到以‘情入境,以‘奇入境,以‘疑入境,以‘趣入境。”自讲课一开始就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达到思维定向、内容定旨、情感定调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凤华.语文教学导语艺术初探[J].胜利论坛,1999(05).
[2]巨正权.语文课堂中如何运用导语[J].中国基础教育研究,2007(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