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晚期范文(精选10篇)
大肠癌晚期 第1篇
大肠癌在世界范围内以经济发达国家的发病率居高, 在我国其发病率、死亡率也处于逐年上升的趋势。流行病学研究表明, 大肠癌有高发区, 在我国以东南沿海地区为主, 因此和环境因素相关。目前, 大肠癌的治疗仍是尽可能手术切除, 加用化疗、放疗、基因治疗、生物免疫治疗、中医药治疗等, 主要目的是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大量的临床研究证明, 中药在减轻化疗毒副反应、改善晚期肿瘤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方面作用明显。目前中医药作为大肠癌治疗的一种辅助手段, 深入探讨研究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因此我们应以中医药为根本, 努力寻找更为有效的中药及复方制剂, 而中药配伍是中药汤剂治疗大肠癌的关键所在。
2中医病因病机
2.1饮食因素
饮食不节, 过食肥甘厚味, 嗜食辛辣醇酒, 损伤脾胃, 运化失司, 酿湿生热, 湿热下注, 搏结于肠道, 脉络受伤, 瘀毒内结, 下利赤血, 或见脓血。
2.2情志因素
情志不畅则肝失疏泄, 中焦气机失调, 气滞血瘀, 而形成肿块。《外科正宗脏毒》谓:“生平情性暴急, 纵食膏粱, 或兼补术, 蕴毒结于脏腑, 火热流注肛门, 结而为肿。其患痛连小腹, 肛门坠重, 二便乖违, 或泻或秘, 肛门内蚀, 串烂经络, 污水流通大孔, 无奈饮食不餐, 作渴不甚, 犯此未有见其生者。”
2.3素体因素
《素问》谓“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景岳全书积聚》谓:“凡脾胃不足, 及虚弱失调之人, 多有积聚之病;盖脾虚则中焦不足, 肾虚则下焦不化, 正气不行, 则邪滞得以居之。”《医部全录饮食门》谓:“若禀受怯弱, 饥饱失时, 或过餐五味, 鱼腥乳酪, 强食生冷果菜, 停蓄胃脘, 遂成宿滞或泄或痢, 久则积结为癥瘕。”
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素体亏虚、脾肾不足, 或饮食不节, 或忧思抑郁, 久泻久痢, 致使湿热蕴结, 下注浸淫肠道, 引起局部气血运行不畅及湿毒瘀滞凝结而成肿瘤。湿热、火毒、瘀滞属病之标, 脾虚而致积, 因积而益虚, 久则积渐大而体更虚。故大肠癌之病, 其本为脾虚、肾亏、正气不足, 其标为湿热、火毒、瘀滞, 标本之间互为因果。
3临床证治研究
3.1脾肾阳虚型
大肠癌患者的临床分型十分复杂, 主要由于该病病因、病机较为繁杂, 往往虚实夹杂。朱旭东等[1]认为, 中晚期大肠癌脾虚湿蕴型治以健脾祛湿为主, 方选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还可辅以一或几种下列解毒抗癌药, 如半边莲、黄药子、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山慈菇等以巩固疗效。孙桂枝等[2]考虑脾虚湿热型治以健脾化湿、清热解毒, 方选参苓白术散加减。
3.2气血两虚型
中晚期大肠癌患者往往由于病情迁延难愈, 正气亏损, 终致气血两虚的表现。朱旭东等[1]考虑气血中晚期大肠癌两虚型治以益气健脾补血为主, 方可选八珍汤加减。孙桂枝等[2]认为大肠癌气血两虚型治以补益气血、脾肾, 方可选十全大补汤加减。刘佃温等[3]认为中晚期肠癌辨证分型多可归为气血双亏, 治以益气养血, 方可选当归补血汤等加减。周维顺[4]等结合多年临床经验认为气血双亏型大肠癌, 治宜补气养血, 方用八珍汤加减。
3.3脾肾阳虚型
大肠癌患者病情发展至中晚期, 主要由于癌毒侵淫日久, 邪之深陷, 元气不足, 然“肾为先天之本, 脾为后天之本”, 脾肾之元气耗伤, 则预后也相对较差。朱旭东等[1]考虑, 中晚期大肠癌脾肾阳虚型治以健脾暖肾为主, 方选附子理中汤加减。孙桂枝等[2]考虑中晚期大肠癌脾肾双亏、寒凝湿滞型患者, 临床表现为四肢厥冷、腹痛下坠、下利清谷等, 当治以补脾温肾化湿, 方用四神丸合四君子汤加味。刘佃温等[3]也认为中、晚期肠癌多为脾肾阳虚型, 治宜补脾温肾, 方选补中益气汤等加减。施志明[5]认为大肠癌属标实本虚之证, 病程中虚实转换, 到晚期以虚证为主, 脾肾双亏型可治以健脾暖肾, 方可选理中汤加减。周岱翰等[6]考虑脾肾亏虚型 (畏寒肢冷、纳呆短气、腰膝酸软、腹痛下坠、大便频数、便下脓血腥臭, 舌质晦暗, 舌质淡苔薄白, 脉沉细) 治以健脾补血温肾, 药用党参、白术、茯苓、白芍、薏苡仁、山萸肉、诃子、肿节风、何首乌等。
2.4肝肾阴虚型
晚期大肠癌由实转虚, 加之后天补充不足, 可致阴阳两虚, 邪毒深陷, 终可累及肝肾。因此, 有很多医家提出滋补肝肾是治疗肠癌晚期的又一重要治法。朱旭东等[2]考虑晚期大肠癌肝肾阴虚型当治以滋补肝肾, 方选知柏地黄汤加减。孙桂枝等[1]也认为大肠癌肝肾阴虚型当治宜滋肝益肾, 同样用知柏地黄汤加味。刘佃温等[3]考虑晚期肠癌以肝肾阴虚型多见, 治以滋肝益肾, 方可选六味地黄汤加减。施志明等[4]考虑晚期肠癌肝肾阴虚型可治以滋肝益肾, 辅以清热解毒, 方用六味地黄汤加减主之。除此, 施志明还结合临床内服中药的同时予中药保留灌肠, 疗效颇佳。周维顺等[4]治疗肠癌晚期肝肾阴虚型, 常用南北沙参各20g、山萸肉10g、枸杞子20g、天麦冬各15g、女贞子15g、五味子15g、灵芝30g。目前由于基础研究尚不够深入, 临床各家对本病的辨证施治方案仍存在较大差异。但总体治疗原则还是保持一致的, 均为早期治疗以祛邪固本为主, 晚期则以扶正培元为纲。
4结语
大肠癌的治疗目前以手术和放化疗为主, 虽然不断有新药问世, 但10年平均生存率仍仅为50%左右[7], 且其病理分期越晚, 治疗效果越差。中医药作为治疗中晚期大肠癌的一种手段, 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存期方面有其独特优势。但中医药在本病的治疗中多为某一医家的经验用方, 今后应加强临床研究与实验研究的结合, 以中医药为根本, 努力提高晚期肠癌患者的生活质量, 延长生存期。
参考文献
[1]孙桂芝.治疗大肠癌经验[J].山东中医杂志, 1998, 17 (4) :173-175.
[2]朱旭东.辨证分型治疗中晚期大肠癌76例[J].江苏中医, 1998, 19 (2) :28-29.
[3]刘细温.直肠癌的中医辨证分型治疗[J].河南中医, 1998, 18 (5) :270.
[4]唐娟.周维顺教授治疗大肠癌的经验[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07, 28 (7) :80.
[5]施志明, 丁金芳.施志明治疗大肠癌经验举要[J].上海中医药杂志, 2007, 41 (5) :43.
[6]张恩欣.周岱翰论治大肠癌经验[J].实用中医药杂志, 2006, 22 (9) :164.
大肠癌晚期 第2篇
关键词 伊立替康 5-Fu CF 大肠癌 护理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30.270
近20年来,大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发达和发展中国家有上升趋势,且呈低龄化。伊立替康是近年来开发的喜树碱衍生物新药之一,目前已用于一线和二线的大肠癌治疗,2010~2011年应用伊立替康、5-Fu、CF治疗中晚期大肠癌患者64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2011年收治中晚期大肠癌患者64例,其中结肠癌29例,直肠癌35例,男43例,女21例;年龄26~76岁,平均51岁;KPS评分标准≥60分,预计生存期>3个月,全部病例均有病理组织细胞学证实,有可评估的临床或影像学观察指标。
治疗方法:伊立替康125mg/m2,加生理盐水250ml,静滴90分钟,第1天;CF 0.2g/m2加入5%葡萄糖250ml,静滴2小时,第1天;5-Fu 0.5g于CF滴完后静脉推注,接着用5-Fu 2g/m2微量泵持续泵入48小时,每两周重复,2周期后评价疗效。
疗效判断标准:按照WHO实体瘤近期疗效评价指标进行评价[1],分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进展(PD),有效率(CR+PR)%,不良反应按WHO规定的抗癌药物不良反应0~Ⅳ度进行评价。
结 果
64例患者全部完成2个周期的治疗。CR 1例,PR 33例,SD 16例,PD 14例。治疗后42例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22例患者生活质量无明显改善。主要不良反应有:延迟性腹泻、急性胆碱能综合征、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无治疗相关性死亡。
护 理
心理护理:由于本组为中晚期患者,大多已接受过化疗,且伴有不同程度的焦虑及恐惧心理,故应在治疗前与患者及家属进行很好的沟通,且应做好与疾病有关的健康宣教,介绍用药方法,药物的疗效及安全性,介绍成功案例,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最积极的心态去配合治疗,达到预期疗效。
延迟性腹泻的护理:延迟性腹泻是伊立替康所特有的剂量限制性毒性,腹泻多发生在给药24小的以后,出现第1次稀便的中位时间为给药后第5天,大剂量使用易蒙停是治疗的有效措施。当患者出现第1次稀便时,应立即通知医师,并开始口服易蒙停,具体方法如下:首次剂量4mg,以后每2小的口服易蒙停2mg,末次水样便后2小时停用,但不能超过48小时,因为易蒙停有导致麻痹性肠梗阻的危险,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服药的重要性,严格按时服药,并注意保持肛周皮肤黏膜的清洁、干燥,必要时给与氧化锌软膏涂抹,防止皮肤黏膜破溃,同时注意观察大便的性质、量、次数,做好24小时出入量的记录,必要时给予静脉补液,防止水、电解质的紊乱。
急性胆碱能综合征的护理:急性胆碱能综合征表现为24小时内出现视物模糊、流泪、出汗、腹痛、腹泻,护士应及时将不良反应告知患者及家属,如出现上述症状,可给予阿托品0.25mg皮下注射。护士在给患者输注伊立替康的过程中应加强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患者如出汗较多时,应及时更换衣服,使皮肤保持清洁、干燥,避免感冒的发生。
消化道不良反应的观察及护理:因为伊立替康、5-Fu均有恶心、呕吐的不良反应,故在输注过程中给予托烷司琼对症处理,具体方法为输注前30秒给药1次,第2次给药应与第1次给药前时间相隔6小时左右,告知患者少食多餐,进食清淡、易消化、含纤维少的食物,并给予口腔护理、雾化吸入等措施;使患者尽可能处于舒适状态。
骨髓抑制的护理: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可逆转和非蓄积的,当患者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时,应给予促粒素、吉粒芬等升血象药物治疗,同时观察有无血小板减少,密切观察有无皮肤、黏膜的出血,同时应给予保护性隔离,告知患者减少活动,勿去人多的地方,使患者处在安静、整洁的空间,保持空气流通、清新,房间地面、桌面用消毒液擦拭,如合并感染,及时给予抗生素抗感染治疗。
讨 论
伊立替康是一种拓扑异构酶I(TOPOI)抑制剂,对DNA空间构型复制、重组、转录及有丝分裂等过程有十分重要的干预功能,拓扑异构酶I是DNA复制延续的关键酶,伊立替康与拓扑异构酶I和DNA形成的复合物牢固结合,阻止拓扑异构酶I修复缺口造成DNA不可逆断裂,最终使肿瘤细胞死亡[2]。
5-Fu在体内转化为氟尿嘧啶核苷,可抑制胸腺嘧啶核苷酸合成酶,阻断尿嘧啶脱氧核苷酸轉变为胸腺嘧啶脱氧核苷,从而抑制DNA/RNA形成及肿瘤细胞代谢,5-Fu可通过上调大肠癌细胞的Fas受体蛋白表达水平,进而增加肿瘤细胞对Fas介导的机体免疫监视系统的敏感性,5-Fu加伊立替康在体内有协同作用,前者抑制肿瘤细胞核酸合成,后者抑制瘤细胞核酸重组[3]。
伊立替康的不良反应具有预见性,易处理,并可控制的特点与5-Fu、CF可提高疗效,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化疗方案。
参考文献
1 朱世春,高红霞.奥沙利铂为主治疗晚期大肠癌的疗效观察.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4,4(2):103-104.
2 Rougier.p.MoryE.Review of the rolp of cpt-11 in the tneatment of Colorectal canter.
替吉奥治疗晚期大肠癌的疗效研究 第3篇
关键词:肠肿瘤,替吉奥,治疗结果
大肠癌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 多发于老年群体[1]。因其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 很多患者在检查出罹患大肠癌时已至晚期, 导致患者丧失最佳手术时机。据有关数据统计, 每年均有53万患者死于大肠癌, 且近些年来, 正以每年102万的新发病例快速增长[2]。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医疗水平的持续提高, 我国临床医学治疗晚期大肠癌的方式较多, 替吉奥单药治疗是其中疗效较佳的一种[3]。本研究旨在探讨替吉奥单药治疗晚期大肠癌的临床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5月—2013年5月攀钢集团成都医院收治的46例晚期大肠癌患者, 其中男28例, 女18例;年龄35~75岁, 平均 (59.2±5.7) 岁。患者入院前均行常规检查, 26例结肠癌, 20例直肠癌, 初次接受诊疗患者27例, 二线化疗患者19例。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2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使用替吉奥治疗, 2次/d, 每次以40~60mg/m2为给药标准, 持续用药4周之后停药2周, 为1个疗程。观察组患者使用替吉奥治疗, 2次/d, 每次以40~60 mg/m2为给药标准, 持续用药2周后, 停用1周, 为1个疗程, 1周之后, 继续口服替吉奥2周。
1.3 疗效判定标准
以患者化疗前和化疗后常规检查结果为疗效评价标准的依据, 完全缓解 (CR) :肿瘤消失, 且无临床并发症;部分缓解 (PR) :肿瘤变小, 病灶区缩小>30%;疾病稳定 (SD) :肿瘤无扩散迹象;疾病进展 (PD) :病情无明显改善, 且有肿瘤增大或出现新的病灶区。总控制率=CR率+PR率+SD率。另外, 结合世界卫生组织抗癌药物毒副作用分度标准, 将患者毒副作用分为Ⅰ~Ⅱ度和Ⅲ~Ⅳ度。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对照组总控制率为69.57%;观察组为65.22%。两组总控制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2.2 毒副作用
Ⅰ~Ⅱ度毒副作用中对照组出现恶心呕吐5例, 观察组出现2例,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
3 讨论
大肠癌是目前癌症中致死率较高的一种, 多数患者在查明罹患此病时均已到晚期, 老年患者较多。老年患者一般难以承受化疗所带来的毒副作用[4]。选择药物治疗已经成为当前治疗晚期大肠癌的主要方式, 替吉奥在2003年开始应用于大肠癌的临床诊疗, 目前已成为治疗大肠癌的一线药物, 是替加氟、吉美嘧啶和奥替拉西钾的复方制剂[5]。替加氟为5-FU的衍生物, 口服吸收经肝药酶作用持续转化为5-FU而发挥抗肿瘤作用。吉美嘧啶和奥替拉西钾是生化调节剂, 通过发挥对酶的抑制作用使替加氟在血液和肿瘤组织中生成的5-FU的有效浓度保持更长时间, 并减轻5-FU的胃肠道反应, 吉美嘧啶通过抑制5-FU代谢酶的活性从而抑制替加氟分解, 增加血液中5-FU的浓度。奥替拉西钾对5-FU代谢酶具有选择性抑制作用, 其中在胃肠道中的浓度高于肿瘤和血液, 因此在胃肠道中抑制5-FU磷酸化, 降低胃肠道反应的同时对5-FU的抗肿瘤作用无明显影响。
本研究结果显示, 对照组持续用药4周之后停药2周, 观察组持续用药2周后, 停用1周, 1周之后, 继续开始口服替吉奥药物2周。经过治疗后, 对照组患者CR 1例 (4.35%) , PR 8例 (34.78%) , SD 7例 (30.43%) , PD 7例 (30.43) , 总控制率为69.57%;观察组患者CR 2例 (8.70%) , PR 6例 (26.09%) , SD 7例 (30.43%) , PD 8例 (30.43) , 总控制率为65.22%;两者差异不明显。另外, 两组患者具体毒副作用中恶心呕吐情况比较差异较为明显, 观察组Ⅰ~Ⅱ度恶心呕吐2例, 对照组Ⅰ~Ⅱ度恶心呕吐5例, 具有统计学差异。由此可知, 替吉奥单药治疗的确有利于晚期大肠癌的控制, 但是用药过于集中不利于患者身体健康, 易出现临床不适反应, 不能因为过于重视控制率而忽视患者的不适感。
综上所述, 替吉奥单药治疗晚期大肠癌临床疗效较佳, 但是为保证患者的生存质量, 不宜长时间连续用药。
参考文献
[1] 刘伟先, 赵靓, 刘晶, 等.替吉奥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晚期大肠癌的疗效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0, 14 (24) :54-55.
[2] 边灿军, 祝瑾, 孙晴, 等.奥沙利铂联合替吉奥胶囊治疗晚期肠癌的临床研究[J].中国基层医药, 2013, 20 (20) :3133-3134.
[3] 朱庆超, 金志明.奥沙利铂联合替吉奥治疗结直肠癌的临床观察[J].中华肿瘤杂志, 2011, 33 (5) :388-390.
[4] 熊锐华, 任庆, 田秀荣, 等.替吉奥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晚期结肠癌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 2012, 14 (7) :1208-1210.
大肠癌晚期 第4篇
【关键词】 替吉奥;奥沙利铂;晚期结直肠癌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51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822-01
结直肠癌是近年来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发病率和死亡率上升最快的肿瘤之一。目前位居全球肿瘤死亡病因的第3位,多数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就诊时已处于晚期,往往失去手术机会,化疗是晚期结直肠癌主要治疗方法。我们于2010年9月至2012年4月利用替吉奥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晚期结直肠癌患者,观察疗效和毒副反应,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5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中,其中结肠癌8例,直肠癌7例,男性10例,女性5例,年龄30-72岁。均经病理及细胞学证实且至少有1个可测量病灶(肝转移5例,肺转移3例,骨转移3例,盆腔转移4例,初治者7例,复治者8例,(既往未用过奥沙利铂)KPS评分≥60分;预计生存期>3个月;血常规、肝肾功能及心电图等检查大致正常。无化疗忌症。
1.2 治疗方案 奥沙利铂130mg/m2加入5%葡萄糖500ml,静点d1,替吉奥40-60mg/m2,每天2次,d1-d14,21天为一周期,至少完成2个周期,化疗前常规静点5-HT3受体阻断剂,2个周期评价客观疗效,稳定及有效病例,4周期后重新确证疗效,并且继续应用该方案4-6周期。
1.3 评价标准 近期疗效评价根据WHO评估标准,完全缓解(CR)所有目标病灶消失;部分缓解(PR)基线病灶长径总和缩小≥30%;病症进展(PD)基线病灶长径总和缩小,但未达PR或增加,但未达PD。以CR+PR为客观有效率(RR),以CR+PR+SD作为疾病控制率(CDR)。毒副反应根据国际通用的NCI-CTC3.0版版的分级标准评价,分为0-4级。
2 结果
2.1 疗效 15例患者均完成至少2周期以上化疗,均可评价客观疗效,获CR1例(6.67%),PR5例(33.3%),SD5例(33.3%),PD4例(26.7%),既有效率(CR+PR)40%,疾病控制率(DCR)71.4%,随访截止2012年6月30日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4.2个月。
2.2 毒副反应 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以白细胞减少为主,1、2级占40.1%,3、4级占15.5%,及时应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利激,治疗功能恢复正常。胃肠道反应以恶心呕吐为主,1、2级占42.5%,3、4级占5.4%。予对症处理或治疗结束后均能缓解。无周围神经病变,化疗过程避免冷刺激,给神经药物治疗预防及减轻神经毒辣毒性反应,大部分患者神经病变为可逆性。
3 讨论
近年来,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上升最快,全身化化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主要手段。
奥沙利铂作为第3代铂类化疗药物,广泛应用于胃肠道肿瘤的化疗,但实验证明,该药对人类多种肿瘤细胞株均有抑制作用,且对其他铂类耐药的肿瘤细胞株无交叉耐药,已与其他抗瘤药物联合应用于肝癌的治疗。与其他铂类药物相似,奥沙利铂是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其作用机制主要是使肿瘤细胞内DNA形成链间和链内交联,从而阻断DNA合成,最终产生细胞毒和抗肿瘤活性。
替吉奥是一个复方制剂,由替加氟(FT)、吉美嘧啶(CDPH)和奥替拉西钾(OXO)组成。FT为氟尿嘧啶(5-FU)的前体药物,具有优良的的口服用生物利用度,能在活体内转化为5-FU的分解代谢,有助于长时间维持血中和肿瘤组织中5-FU的有效浓度,从而取得与的用效浓度,从而取得与持续脉滴注类似的效果。OXO能够阻断5-FU的磷酸化,口服给药后,OXO在胃肠组织中有很高的分布浓度,从而影响5-FU在胃肠道的分布,进而减轻5-FU的毒性。替吉奥疗效明显优于FT5-FU[1]。替吉奥初期在应用于胃癌收到良好疗效[2]。随后在头颈部肿瘤,大肠癌肺癌及晚期乳腺癌中获得较好疗效[3]。
综上所述,替吉奥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晚期结直肠癌中位生存期延长,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患者的依从性高,值得逐渐临床推广,使更多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受益。
参考文献
[1] 袁泉.羟基脲、替加氟及亚叶酸钙治学7例晚期鼻咽癌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07,4(20):54-55.
[2] 张军,李林均,王亚萍,等.替吉奥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晚期及复发性胃癌的临床观察[J].西部医学,2010,22(12):2228-2230.
大肠癌晚期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70例采用药物治疗的晚期大肠癌患者进行护理, 实验组患者39例, 男性24例, 女性15例, 最小年龄32岁, 最大年龄71岁, 平均年龄为 (54.16±5.32) 岁, 16例为高分化腺癌, 9例为低分化, 11例为中分化, 3例为未分化。对照组患者31例, 男性19例, 女性12例, 最小年龄33岁, 最大年龄70岁, 平均年龄为 (54.76±5.61) 岁, 13例为高分化腺癌, 7例为低分化, 9例为中分化, 2例为未分化。两组患者没有明显的身体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选择常规的护理措施, 实验组给予综合护理, 具体措施如下。
1.2.1 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首先要了解患者肿瘤的分级分期, 是否存在扩散、转移的情况, 告知患者使用的药物, 容易出现的不良反应和日常的注意事项, 要患者和家属都积极配合治疗, 在交流中了解患者心中的顾虑, 及时为其解答, 并将患者每次治疗的效果都告诉患者, 使其树立治疗信心, 提高治疗的依从性。
1.2.2 不良反应护理:
患者在化疗中, 容易减少血小板和粒细胞, 引起贫血, 容易有发热, 局部或全身的出血倾向, 观察其体温是否出现变化, 采用抗生素来预防感染, 确保口腔的清洁, 每天对口腔给予2~3次的护理[2]。消化系统可能有腹泻、恶心、呕吐、便秘等情况, 其中出现腹泻的概率最大, 可选择黄连素或者易蒙停的使用, 尽量选择易消化, 营养含量较高的食物, 针对便秘者, 则摄取纤维素含量较高的食物, 避免食用油腻、辛辣的食物。
1.2.3 身体护理:
在神经系统中患者可能会有末梢神经炎的症状, 要使用B族维生素等药物的使用, 指导其采用温水漱口、刷牙, 在日常的生活中, 也要选择温热水, 做好保暖, 预防受凉[3]。有时患者会存在过敏反应, 如面色潮红, 一旦患者出现皮肤反应时, 可采用拮抗剂, 包括苯海拉明、皮质类固醇等进行治疗, 皮肤红疹的患者给予5 mg地塞米松的静脉推注, 症状得到缓解。
1.3 统计学分析:
本文数据均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检验, 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 χ2检验计数资料, 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满意度:
实验组22例护理满意 (占比56.4%) , 14例护理一般 (占比35.9%) , 3例护理不满意 (占比7.7%) , 护理的总满意度为92.31%。对照组10例护理满意 (占比32.3%) , 14例护理一般 (占比45.2%) , 7例护理不满意 (占比22.6%) , 护理的总满意度为77.42%, 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更加显著。
2.2 不良反应率:
实验组5例 (1 2.8%) 患者出现骨髓抑制, 8例 (20.5%) 患者出现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的不良反应, 4例 (10.3%) 患者出现神经毒性。对照组8例 (25.8%) 患者出现骨髓抑制, 13例 (41.9%) 患者出现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的不良反应, 7例 (22.6%) 患者出现神经毒性。对照组患者在各方方面的不良反应率都高于实验组,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大肠癌这一疾病在早期并没有明显的症状, 或者症状并不明显, 仅有消化不良, 身体不适以及大便潜血等情况, 在病情的不断发展中, 身体症状也越来越严重, 有腹痛、大便习惯改变、腹部包块、便血、肠梗阻等, 有患者还会出现消瘦、发热和贫血等全身症状, 而且肿瘤因为浸润、转移等还会使受累器官出现改变[4]。针对晚期大肠癌, 会给予化疗的治疗方法, 因为患者的身体素质下降, 以及药物原因等, 都会导致不良反应的, 实验组患者在治疗同时采取综合护理, 其中包括心理护理、不良反应护理和身体护理, 使其尽可能的保持身体上的舒适, 减少病痛和不良反应。实验组护理的总满意度为92.31%, 对照组护理的总满意度为77.42%, 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更加显著。对照组患者在各方面的不良反应率都高于实验组,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晚期大肠癌患者在药物治疗同时应采取综合护理, 可使患者保持良好心态, 做好化疗前的护理, 加强观察, 避免或者减少出现药物的不良反应, 促使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加强疗效。
摘要:目的 探究晚期大肠癌患者在药物治疗同时应采取的护理措施和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70例采用药物治疗的晚期大肠癌患者进行护理, 随机分组, 实验组39例患者选择综合护理, 对照组31例患者给予常规护理, 比较患者的护理后的身体情况。结果 实验组护理的总满意度为92.31%, 对照组护理的总满意度为77.42%, 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更加显著。对照组患者在各方面的不良反应率都高于实验组,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晚期大肠癌患者在药物治疗同时应采取综合护理, 可使患者保持良好心态, 做好化疗前的护理, 加强观察, 避免或者减少出现药物的不良反应, 促使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加强疗效。
关键词:晚期大肠癌,综合护理,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陈爱云.伊立替康治疗晚期大肠癌的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J].黑龙江医学, 2007, 31 (7) :549-550.
[2]胡建萍, 高茜, 任涛, 等.奥沙利铂和氟尿嘧啶及甲酰四氢叶酸钙联合应用治疗晚期大肠癌的护理[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2, 5 (9) :110-111.
[3]王研.伊立替康联合替吉奥治疗23例晚期大肠癌的临床护理[J].辽东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3, 20 (2) :104-107.
大肠癌晚期 第6篇
1 背景
伊立替康(irinotecan,CPT-11)是喜树碱类上市的新药之一,由日本研制开发。喜树碱系从珙桐科植物喜树果实或根中提取的一种生物碱,临床主要用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但由于其水溶性较差及难以预测的严重毒性,限制了其进一步应用。伊立替康为半合成喜树碱衍生物,抗癌活性强,以盐酸盐的形式存在,水溶性较好。1998年欧洲和美国FDA已批准伊立替康联合5-氟尿嘧啶(5-FU)/醛氢叶酸(LV)方案为转移性结直肠癌的一线治疗方案。它是美国FDA40多年来继氟尿嘧啶以后再次批准用于转移性结直肠癌一线治疗的化疗药。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奥沙利铂(OXA)、伊立替康等新药问世,转移性结直肠癌的治疗有了重要进展,使其近期有效率及生存期均得到了显著提高[1],为晚期难治性结直肠癌的治疗增添了新的活力。该药于2001年3月在我国上市,并相继广泛用于结直肠癌的治疗。
2 药物动力学研究
使用伊立替康后,主要毒副作用的强度与母体药物和其代谢产物SN-38的曲线下面积相关。在单药治疗中,血液学毒性或腹泻的程度与伊立替康和其代谢产物SN-38的曲线下面积值显著相关。伊立替康和SN-38(其活性代谢产物)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在Ⅰ期临床试验中进行了研究,60例患者接受了推荐剂量方案的药物治疗,即30 min静脉滴注伊立替康100~750 mg/m2。伊立替康的动力学曲线是非剂量依赖性的,在临床试验中登记的患者接受不同伊立替康给药方案,其药代动力学均相似。其血浆代谢既是二室的又是三室的。三室模型中第一阶段的平均血浆半衰期为12 min,第二阶段为2.5 h,最终阶段为14.2 h。在使用推荐剂量350 mg/m2静滴结束时,伊立替康和SN-38达到血浆峰浓度,分别为7.7μg/ml,56.0 ng/ml,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34.0μg/(h·ml),451.0 ng/(h·ml),其稳态分布容积很大,并保持相对稳定,为剂量的函数,平均为157 L/m2。机体总清除率平均值为15 L/(h·m2),且在同一患者的不同周期保持稳定。SN-38在不同个体其药物代谢参数变化很大。伊立替康和SN-38 24 h平均尿排泄率分别为使用剂量的19.90%和0.25%。伊立替康药代动力学的Ⅱ期临床试验在72例肿瘤患者中进行。限制采样模型计算出的药代动力学参数与Ⅰ期研究的参数十分接近。体外实验中,伊立替康和SN-38的血浆蛋白结合率分别约为65.0%和95.0%。当患者的胆红素在正常值上限的1.5~3.0倍时,伊立替康清除率降低40%。在这些患者中给予伊立替康200 mg/m2时,其血浆药物浓度与正常肝功能的癌症患者给予伊立替康350 mg/m2时相同。与5-FU/亚叶酸钙合用,不改变伊立替康药代动力学特性。文霞等[2]对11例大肠癌患者应用双周方案化疗,采集患者血样进行药代动力学参数分析,结果:5例患者用二室模型拟合得到的AIC和SC值均小于三室模型拟合的结果;2例患者结果恰好相反,更适用于三室模型;其余4例患者无论采用二室还是三室模型进行数据拟合,所得的AIC和SC值非常接近。认为:CPT-11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既可以用二室模型也可以用三室模型描述,CPT-11的体内代谢过程并未因联合用药而发生改变。在研究中发现,部分患者的药时曲线上出现双峰,提示伊立替康具有肝肠循环的特点。一般认为伊立替康在体内代谢为活性产物SN-38,该产物决定了药物的活性和毒性。而SN-38的体内代谢主要通过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催化,使其生成无活性的葡萄糖醛酸式(SN-38G)并排出体外。同时,胆红素的结合反应也是由该酶催化完成,这样当患者体内胆红素水平较高时,二者发生竞争,使得SN-38的结合减少,易加剧药物的毒副作用[3]。
3 分子生物学研究
有关大肠癌患者化疗药物与疗效预测分子之间的研究,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主要在于:分子标记对于帮助判断Ⅱ期、Ⅲ期大肠癌患者是否需要接受辅助化疗的意义;小样本研究发现的疗效预测分子在大样本研究中的验证及新的预测分子的发现。伊立替康药物基因组学与药物遗传学方面的研究较为广泛的是毒性预测分子——UGT1A1。近年来关于该药物的疗效预测分子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初步进展。2005年FDA就已批准UGT1A1*28的检测用于伊立替康可能发生的中性粒细胞缺乏的风险评估。随后研究者发现,该基因型不仅与伊立替康药物毒性有关,也与该药物疗效有关。
Christoph Schulz等[4]从基因的多态性探讨以伊立替康为基础用药,治疗转移性结肠癌患者的效果及药物毒性作用。回顾性评价分析了以伊立替康为一线药物治疗结肠癌的105例患者的血液样本,利用ABI 310测序仪,通过基因扫描对TATAA BOX进行基因分析。其基因型分别为:野生基因型(6/6)39.0%,杂合基因型(6/7)49.5%,纯合基因型(7/7)9.5%。携带杂合基因型和纯合基因型的患者与携带野生基因型患者比较发现:对药物的反应性相似(44.3%,43.2%,P=0.75);其进展时间(TTP)分别为8.1和8.2个月,P=0.97;整体存活时间(OS)分别为21.2和18.9个月,P=0.73;3级、4级延迟性腹泻发生率为13.0%和6.2%,P=0.08;治疗延期分别为25.1%和19.3%,P=0.24;药物减量分别为21.5%和27.2%。两组比较亦无统计学差异。研究表明,UGT1A1基因的多态性对伊立替康治疗转移性大肠癌患者的疗效及其毒副作用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
p53基因为人体抑癌基因,当其失活时,对肿瘤的形成起重要作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肿瘤生长、转移和炎症反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肿瘤的生长和转移需要得到充足的营养物质,这需要血液的运送才能得以实现,因此血管生成对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显得十分重要。Jessica Weekes等[5]就伊立替康、p53基因、VEGF与直肠癌的关系,回顾分析了1980~2008年的英格兰相关文献,经Ⅱ、Ⅲ期临床试验研究表明:伊立替康能提高晚期直肠癌患者的无痛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提高1年生存率、无进展生存及整体生存时间。大量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证实,多种肿瘤细胞能大量表达VEGF,并在肿瘤的血管发生及生长中起重要作用。直肠癌患者的p53基因和VEGF可预测其疾病的临床进展。伊立替康对野生型p53和变异性p53敏感,引起直肠癌细胞凋亡,而野生型p53较变异性p53对伊立替康更为敏感。伊立替康还具有抗VEGF的作用,可抑制血管内皮增殖,减少微血管密度,加快细胞凋亡。因此,研究者认为,直肠癌患者的p53和VEGF水平直接影响伊立替康的治疗效果。
4 临床用药及疗效
Rothenberg[6]报道了伊立替康治疗晚期结直肠癌707例的结果:作为一线药物有效率为25%(19%~32%),中位缓解期为7.6~9.0个月,中位生存期为11~12个月;作为二线药物,有效率为16%(11%~27%),中位缓解期为6.4~9.0个月,中位生存期为8.3~10.4个月。Saltz等[7]报道用伊立替康联合5-FU静脉推注方案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有效率达39%。Hyuk-Chan Kwon等[8]报道用贝伐单抗加5-FU、亚叶酸钙和伊立替康联合治疗经奥沙利铂和伊立替康治疗后的晚期直肠癌患者14例(平均年龄56岁),用药方法:伊立替康静脉滴注150 mg/m2,每天1次,每次2 h;贝伐单抗静脉滴注5 mg/kg,每天2次,每次90 min;静脉推注亚叶酸钙20 mg/m2;再静脉滴注5-FU 400 mg/㎡,在22h内分2次共输注600 mg/m2。14 d为1个疗程。结果:本组患者平均化疗6个周期(3~12),有效率为28.5%,其中1例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8例稳定。平均进展时间为3.9个月(95%CI 2.0~8.7),平均生存时间为10.9个月(95%CI 9.6~12.1)。Francois Ghiringhelli等[9]的一项实验研究,用伊立替康联合贝伐单抗、5-FU、西罗莫司治疗难治性晚期直肠癌患者12例,这些患者均接受奥沙利铂、伊立替康和贝伐单抗治疗至少3个疗程以上而失败,其中8例有效。平均周期为8.5(2~20)。中位进展时间为5个月,中位存活时间为8个月。用药方法:注射贝伐单抗5 mg/kg、伊立替康180 mg/m2,再注射亚叶酸钙400 mg/m2,5-FU 400 mg/m2(46 h输入2 400 mg/m2)。口服西罗莫司,每天2次,每次2 mg。14 d为1个疗程。Moehler等[10]报道伊立替康联合卡培他滨治疗原发性及转移性结肠癌患者46例,有效率为29.4%~34.5%,肿瘤控制率为70.6%~75.9%,中位生存期为15~24个月。郑航等[11]报道,伊立替康联合5-FU、亚叶酸钙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有效率为33.3%,治疗前后3种血清肿瘤标志物(TPS、CEA和CA199)的浓度有明显的降低(P<0.05),提示CPT-11联合5-FU方案对复发或转移性结直肠癌有较好的疗效。
5 药物的毒副作用
伊立替康的主要毒副作用为消化道症状及血液系统损害。Hyuk-Chan Kwon等[8]报道用伊立替康等药物联合治疗晚期直肠癌患者14例中,5例出现3~4级延迟性腹泻,2例出现粒细胞减少性发热,1例出现3级血尿及血便,2例出现2级蛋白尿。在90个疗程中,未发现高血压、肠穿孔、脑血栓等毒副反应。作者认为贝伐单抗加5-氟尿嘧啶、亚叶酸钙和伊立替康联合治疗晚期直肠癌具有较好的耐受性。有极少数患者出现重度胃肠道反应、脑血栓形成,但未危及生命。孙建群等[12]报道伊立替康联合5-FU/LV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48例,毒副作用常见的血液学毒性主要表现为中性粒细胞减少,但多为Ⅰ~Ⅱ度,占31.25%,Ⅲ度占10.42%,有1例出现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非血液系统毒副作用主要表现为迟发性腹泻、乙酰胆碱综合征和恶心、呕吐,迟发性腹泻发生率为43.75%,多数为Ⅰ~Ⅱ度,Ⅲ度迟发性腹泻发生率仅为6.25%,无Ⅳ度迟发性腹泻出现;乙酰胆碱综合征发生率为39.58%,均为Ⅰ~Ⅱ度,可耐受,表现为流泪、流涕和口腔分泌物增多等;恶心呕吐发生率为35.42%,均为Ⅰ~Ⅲ度,无Ⅳ度恶心呕吐发生;其他还有贫血、血小板减少、脱发、肝功能异常,程度较轻。
伊立替康作为一线药物,联合贝伐单抗、5-FU、卡培他滨、奥沙利铂、亚叶酸钙等抗癌药物,对转移性及晚期难治性结肠癌的治疗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其临床治疗效果较好,毒副作用较少,患者有较好的耐受性,但药物的分子生物学与临床疗效及毒副反应的关系,联合用药的组合方式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评估。
摘要:通过文献检索,综述了伊立替康治疗晚期大肠癌的使用背景、药物动力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临床应用及疗效以及该药的毒副反应。伊立替康作为一线抗癌药物,对晚期转移性大肠癌的治疗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其临床治疗效果较好,毒副作用较少,患者有较好的耐受性。
大肠癌晚期 第7篇
长期以来,5-氟尿嘧啶(5-Fu)为基础的联合化疗一直是治疗晚期结直肠癌最常用的一线方案。而一旦肿瘤复发或出现转移,二线化疗总体效果不甚满意。雷替曲塞是一种直接抑制胸苷酸合酶的新型抗肿瘤药物,对于晚期结直肠癌的疗效已被证实。5个大型的Ⅱ期临床试验和4个大规模Ⅲ期临床对照试验[1,2,3,4]均证实,雷替曲塞对比5-Fu+CF方案,疗效相当,毒性可以预测并处理,用药方便。与5-Fu相比有更好的治疗效果和较轻的毒副反应。我科于2009年6月至2011年1月共用雷替曲塞单药二线治疗晚期大肠癌患者28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8例晚期大肠癌患者,病理均为腺癌,结肠癌15例,直肠癌13例。男16例,女12例,肝转移13例,肺转移10例,腹腔淋巴结转移并合并腹水3例,肝肺同时转移2例。其中术后辅助化疗后6个月内复发及转移者18例,未接受手术的一线化疗化疗后无效及进展者10例。 既往行FOLFIRI方案6例,行FOLFOX4方案8例,行FOL方案8例,行XELOX方案4例,DF方案2例。
1.2 入选标准
经病理组织学和/(或)细胞学确诊为结直肠癌;既往接受过一种方案化疗无效或进展,或辅助化疗后6个月内复发及转移者,且均已停用化疗1个月以上,既往均未使用过雷替曲塞;影像学等辅助检查证实为无法手术切除或术后复发转移;年龄34~75岁;预计生存期>3个月; KPS评分>70分;有明确的观察指标,病灶最大直径>10 mm;无重要脏器功能损害;无中枢神经系统转移病灶,无完全性肠梗阻。
1.3 治疗方案
雷替曲塞3 mg/m2,d1静脉输注15 min,每三周重复1次。每3个周期评价疗效,直至疾病进展或毒性不能耐受,最多6个周期。
1.4 疗效和毒副反应评价标准
对于近期客观疗效,按WHO实体瘤评价标准,分为完全缓解(CR):肿瘤完全消失,持续4周;部分缓解PR:肿瘤缩小≥50%,持续4周无新的病变(以肿瘤2条最大直径乘积表示);稳定SD:肿瘤缩小或增大均未超过50%;进展(PD):肿瘤增大超过50%,新的病灶出现。CR+PR为有效病例。从定期检查结果观察其病变是否消失,消失程度,疾病进展时间,一年生存率。不良反应按WHO毒性反应分级标准评价分为Ⅰ~Ⅳ级。
2 结果
2.1 疗效
2009年6月至2011年1月,共入组28例患者,至少3周期,最多6周期,共116周期化疗,平均每例4.14个周期。全组 28例均能评估疗效,CR 3.57%(1/28),PR 25%(7/28),SD 14.3%(4/28),PD 57.1%(16/28)。全组总有效率28.6%,中位无疾病进展生存期(MPFS)6.5个月,一年生存率(12/28)42.9%。
2.2 毒性评价
患者主要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腹泻、骨髓抑制、转氨酶升高等。见表1。
3 讨论
晚期大肠癌一线治疗目前多主张用5-Fu 或类似物为基础的化疗方案。如:FOLFIRI、FOLFOX、FOL、XELOX、DF等。而一旦复发或转移,二线治疗效果往往不能令人满意。GERCOR试验[5]的结果显示先用FOLFIRI方案再用FOLFOX6方案,二线有效率仅为15%。N9841研究[6]结果显示FOLFOX4治疗5-Fu失败的大肠癌患者有效率为27%。
尽管雷替曲塞与5-Fu均为TS抑制剂,但其有不同的酶结合位点。与5-FU或氨甲喋呤相比,雷替曲塞是直接和特异性的TS抑制剂。TS是胸腺嘧啶脱氧核苷三磷酸盐(TTP)合成过程的关键酶,而TTP又是DNA合成的必须核苷酸。抑制TS可导致DNA断裂和细胞凋亡。雷替曲塞经还原叶酸载体摄入细胞被叶酰聚谷氨酸合成酶转化成聚谷氨酸盐形式长时间贮存细胞中,发挥更强TS抑制作用。雷替曲塞聚谷氨酸盐通过增强TS抑制能力、延长抑制时间而提高其抗肿瘤活性。但其在正常组织中的贮留可能会使毒性增加。Ⅲ期临床试验显示, 雷替曲塞组和氟尿嘧啶组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生存期分别为10.9 ~12.3 mo 和10.1 ~ 10.2 mo,两者有效性相当,但雷替曲塞组不良反应更轻[7]。我科于2009年6月至2011年1月共用选取一线化疗后复发或进展的结直肠癌患者28例,应用雷替曲塞单药二线治疗,总有效率28.6%,中位无疾病进展生存期(MPFS)6.5个月,一年生存率42.9%(12/28),疗效满意。应用雷替曲塞单药二线治疗,其总有效率及MPFS,亦好于N9841及GERCOR试验结果。
该方案最常见不良反应是粒细胞减少、胃肠道反应、转氨酶升高及皮疹,但副反应可控,严重毒副反应少见。与5-Fu相比,其黏膜炎及骨髓抑制发生率低。由于5-Fu /LV 常需连续或持续静脉滴注,使用不是很方便。雷替曲塞以其独特的作用机制、方便的用法,毒性可以耐受,不用CF增效,更易于患者接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摘要:目的 评价雷替曲塞单药二线治疗晚期大肠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28例经过一线化疗之后出现复发或进展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采用雷替曲塞单药方案化疗。雷替曲塞3mg/m2,d1静脉输注15min,每三周重复1次。至少进行3周期。观察疗效、不良反应,并随访观察中位无疾病进展生存期(MPFS)、一年生存率。结果 28例患者,总有效率28.6%,中位无疾病进展生存期(MPFS)6.5个月,一年生存率42.9%。最常见不良反应是粒细胞减少、胃肠道反应和转氨酶升高,但副反应可控。结论 雷替曲塞二线治疗晚期复发转移结直肠癌疗效肯定,耐受性好。
关键词:雷替曲塞,二线,结直肠癌,化疗
参考文献
[1] Pazdur R,Vincent M.Raltitrexed(Tomudex)versus 5-fluorouracil and leucovorin (5FU+LV)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colorectal cancer(ACC):results of a randomized,Multicenter,North American trial.Proc Am Soc Clin Oncol,1997,16:228.
[2]Cocconi G,Cunningham D,Van Cutsem E,et al.Open,randomized,multicenter trial of raltitrexed versus fluorouracil puls highdose leucovorin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colorectal cancer.Tomudex Colorectal Cancer Study Group.J Clin Oncol,1998,16:2943-2952.
[3] Cunningham D,Zalcberg JR,Rath U,et al.Final results of a randomized trial comparing Tomudex(raltitrexed)with 5-fluorouracil plus leucovorin in advanced colorectal cancer.‘Tomudex’Colorectal Cancer Study Group.Ann Oncol,1996,7:961 965.
[4] Maughan T,James R,Kerr D,et al.Excess treatment related deaths and impaired quality of life show raltitrexed is inferior toinfusional 5FU regimen in the palliative chemotherapy of advanced colorectal cancer(CRC):final results of MRC CRO6.Ann Oncol,2000,11(Suppl.4):43(abstr 1850).
[5] Tournigand C,Andre T,Achille E,et al.FOLFIRI Followed by FOLFOX6 or the Reverse Sequence in Advanced ColorectalCancer:A Randomized GERCOR Study.J Clin Oncol,2004,22(2):229-237.
[6] Pitot HC,Rowland KM,Sargent DJ,et al.N9841:A randomized phase Ⅲ equivalence trial of rinotecan(CPT-11)versusoxaliplatin/5-fluorouracil(5FU)/leucovorin(FOLFOX4) in patients(pts)with advanced colorectal cancer(CRC)previously treated with 5FU.2005 ASCO Annual Meeting.Abstract 3506.
大肠癌晚期 第8篇
关键词:亚叶酸钙,5-氟尿嘧啶,晚期大肠癌,奥沙利铂
大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发病率占全球恶性肿瘤的10%左右, 近年来我国大肠癌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1]。晚期大肠癌患者因无法予以根治性手术进行治疗, 故对其的治疗多以化疗为主。本文通过对我院35例晚期大肠癌患者予以Fol Fox4方案治疗, 结果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2月~2014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晚期大肠癌35例, 其中男19例, 女16例;年龄35~73 (60.57±9.43) 岁;病例类型:管状腺癌13例, 粘液腺癌8例, 乳头状腺癌7例, 未分化癌4例, 印戒细胞癌3例。初治12例, 接受过化疗23例。入选病例均经病理检查确诊, 有可评估肿瘤病灶, 体力状态 (KPS) 评分≥60分, 预计生存期超过3个月, 签署化疗知情同意书, 无化疗禁忌症。
1.2 方法
采用Fol Fox4方案治疗:亚叶酸钙 (CF) 200mg/m2, 第1、2d, 静脉滴注;5-氟尿嘧啶 (5-FU) 400mg/m2静脉推注后5-FU 600mg/m2持续静脉滴注22h, 第1、2d;奥沙利铂 (OX-A) 85mg/m2, 第1d, 静脉滴注。每2w为一个周期, 化疗4个周期。化疗前均予以5-HT拮抗剂格拉司琼止吐及适当补液治疗, 并嘱患者化疗期间避免冰冷刺激。化疗4个周期后评定其疗效及不良反应。
1.3 疗效及毒副反应评断标准
疗效评价根据WHO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 (RECIST) 进行评定。完全缓解 (CR) :无新病灶出现, 所有可测量病灶消失, 且至少持续4w;部分缓解 (PR) :所有可测量病灶最长径总和减少≥30%, 且至少持续4w;稳定 (SD) :所有可测量病灶最长径总和增大但未达PD或缩小但未达PR;进展 (PD) :出现一个或多个新病灶, 或较可测量的最小病灶最长径总和增大≥20%;CR+PR为有效。化疗毒性反应评价标准根据WHO抗肿瘤药物急性及亚急性毒性反应分度进行评定, 共5个级别 (0~Ⅳ级) 。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近期疗效
35例患者化疗后CR5例 (14.29%) , PR 10例 (28.57%) , SD16例 (45.71%) , PD 4例 (11.43%) , 总有效率为42.86%。
2.2 毒副反应
35例晚期大肠癌患者化疗期间毒副反应表现以I~II度为主, 以III~IV度少见。III~IV度中以中性粒细胞减少为主, 占60.00%。所有毒副反应经停药、对症治疗后均缓解恢复, 无毒副反应相关死亡病例出现。见附表。
2.3 生存情况
35例患者死亡8例, 中位随访时间24个月, 中位疾病无进展时间9.8个月, 中位生存期22.5个月。
3 讨论
大肠癌是我国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 大部分大肠癌患者确诊时以为晚期, 对其的治疗仍以化疗为主[2]。5-氟尿嘧啶是治疗大肠癌的首选药, 联合亚叶酸钙被认为是治疗大肠癌的标准方案[3]。奥沙利铂是第三代铂类衍生物, 其通过与DNA形成复合物, 阻断DNA双链的转录与复制, 从而诱导细胞凋亡[4]。2000年奥沙利铂被FDA推荐于用于治疗晚期直肠癌一线治疗, FOLFOX方案也是常用的治疗方案, 并得到NCCN治疗指南的推荐[5]。李红、胡达水均表明奥沙利铂联合5-氟尿嘧啶、亚叶酸钙联合治疗晚期大肠癌, 具有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轻、耐受性高的特点, 可作为理想化疗方案在临床上推广并应用。温璐等人表示晚期大肠癌患者血清蛋白质组指纹质荷比符合2868 (漂移±50H+) 丰度<10, 1204 (漂移±50H+) 丰度>10, 4176 (漂移±50H+) 丰度>40, 接受FOLFOX4方案治疗大肠癌有较高疗效。因此笔者也选用该方案进行晚期大肠癌的临床治疗观察。
总之, Fol Fox4方案治疗晚期大肠癌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毒副反应低, 可耐受, 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郭涛, 金良昆, 余伟, 等.PFC方案和FOLFOX4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及外周血淋巴细胞表型变化对比的临床研究[J].癌症进展, 2011, 9 (1) :102-106, 88.
[2]GUAN Mei, CHEN Shu-chang, YING Hong-yan, 等.Folfox4 regimen administered through combined hepatic arterial and systemic infusion for treatment of colorectal cancer with unresectable liver metastases[J].中华医学杂志 (英文版) , 2012, 125 (20) :3640-3645.
[3]庞凌坤, 林谋斌.5-FU治疗中晚期大肠癌13个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Meta分析[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2014, 39 (6) :78-81.
[4]田秀岭, 贾新立, 韩少伟, 等.奥沙利铂为主方案介入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临床研究[J].肿瘤研究与临床, 2013, 25 (9) :630-631.
大肠癌晚期 第9篇
【关键词】参麦注射液;晚期直肠癌
直肠癌对化疗相对敏感,化疗可以提高患者的总生存期。2008年2月至2011年5月,我科在用FOLFOX4方案化疗的同时联合参麦注射液治疗直肠癌30例,与单纯FOLFOX4方案化疗的30例对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2例患者均经组织病理学确诊为晚期结直肠癌,采用随机法分成两组,治疗组32例,男17例,女15例,年龄46~79岁,中位年龄61岁,病理分型:高分化腺癌9例,中分化腺癌4例,低分化腺癌3例,乳头状腺癌5例,粘液腺癌4例,印戒细胞癌3例,未分化癌2例,腺鳞癌2例。对照组30例, 男13例,女17例,年龄44~81岁,平均58岁, 病理分型:高分化腺癌6例,中分化腺癌6例,低分化腺癌4例,乳头状腺癌5例,粘液腺癌5例,印戒细胞癌1例,未分化癌1例,腺鳞癌2例。
1.2 治疗方案
对照组单纯化疗:奥沙利铂(L-OHP)85mg/m2 静脉滴注2h,第1天,亚叶酸钙(CF)200mg/m2 静脉滴注2h,第1、2天;氟尿嘧啶(5-FU)400mg/m2静脉推注,第1、2天,5-FU 600mg/m2微泵持续静脉滴注22h, 第1、2天,2周重复,4周为1个周期。治疗组:化疗方案、剂量与对照组相同,另将参麦注射液6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 5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第 1~15天每天一次。
2 结果
2.1 近期疗效
治疗组总有效率(CR+PR)为43.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0.0%,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1)。
2.3 化疗毒副反应
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毒副反应多为I~II度,治疗组与对照组在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感觉神经毒性、腹泻、肝功能损害、口腔黏膜炎发生率等方面比较,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恶心、呕吐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治疗组与对照组均未发生明显的肾毒性。
3 讨论
直肠癌是我国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手术为其根治的主要治疗手段。但据统计,直肠癌确诊时20%~30%已属晚期,根治术后5年内40%以上出现复发或转移[ 1 ]。奥沙利铂(L-OHP)是继顺铂和卡铂之后开发的第三代铂类抗癌药,其化学结构与顺铂的差异在于氨基被1,2-二氨环已烷基(DACH)所代替,故与顺铂在DNA复合体构成和抗癌谱上都大不相同,与DNA结合速率较顺铂快10倍,抑制DNA作用更牢固,有更强的细胞毒作用,与顺铂没有交叉耐药。奥沙利铂对骨髓造血系统抑制较轻,肾毒性、耳毒性较小,胃肠反应轻微,其突出的毒副反应是外周神经毒性病变,随累积剂量增加而加重,累积量达780~800 mg/m2时出现功能障碍达10%~15%[2],但一般为可逆性,在停药12~13周逐渐恢复。而5-FU干扰DNA合成,二药联合应用具有互补作用。亚叶酸钙(CF)是一种还原型叶酸,可以稳定5-FU与胸苷酸合成酶的结合,三者紧密结合形成三联体,从而增强了5-FU对DNA合成的抑制,与5-FU联合使用具有协同抗癌作用[3]。由于L-OHP和5-Fu/CF的联用可有多种组合,目前,FOLFOX方案已有7种,为合理选用个体化方案提供了方便。L-OHP与CF/5-FU联合治疗结直肠癌的报道日益增多,本研究用FOLFOX4方案治疗晚期直肠癌,其中治疗组有效率为43.8%,对照组有效率为40%,与文献报道相似。
参麦注射液有效成分为人参皂甙、麦冬皂甙、麦冬黄喇及微量人参多糖和麦冬多糖。参麦注射液具有广泛的免疫药理活性,能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可能通过抑制巨噬细胞释放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一氧化氮等炎症介质而减轻机体组织损伤[4]。本研究通过参麦注射液与FOLFOX4化疗方案结合治疗晚期直肠癌,发现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生存质量改善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化疗毒副作用明显轻于对照组,提示参麦注射液可以减轻化疗毒副作用[5]。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应用参麦注射液与FOLFOX4化疗方案结合治疗晚期直肠癌。因此,参麦注射液作为一种新型的抗癌辅助用药对晚期直肠癌患者的治疗有一定作用,值得临床应。
参考文献
[1] 盛莉莉, 朱益平,吉兆宁. FOLFOX4 和 XELOX 一线方案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疗效分析[J].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2,30:464-467.[2] Cats A New developments in systemic chemotherapy in advanced colorectal cancer[J].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03,38:78-86.
[3] 凌军大, 谭兴超.大肠癌辅助疗 CF+5-Fu 方案与 FT-207+ L-OHP 方案疗效比较[J]. 实用肿瘤学杂志,2007,21:124-126.
[4] 魏育林, 仇文颖. 参麦注射液对内毒素所致小鼠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和多器官功能失常综合征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21:47-50.
大肠癌晚期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标准
(1)经细胞学或病理确诊;(2)体能状况Karnofsky评分(卡氏评分,KPS)≥60分;(3)有明确观察和检测指标,治疗后可客观评价疗效;(4)初治或复治患者,后者最后1次治疗时间距入组时间需≥4周;(5)预期生存时间≥3个月;(6)无重要器官功能严重损害,肝、肾功能及血常规正常;(7)此临床观察经我院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通过,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
1.2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收治的不能手术及术后复发、转移的大肠癌患者68例,均为Ⅳ期。男39例,女29例;年龄32~78岁,中位年龄64岁;结肠癌36例,直肠癌32例;其中54例有多个器官转移,转移部位:肝脏19例,肺12例,骨6例,远处淋巴结23例,腹盆腔16例,其他8例;初治23例,复治45例。将68例患者分为FOLFOX4组40例和XELOX组2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见表1。
1.3 治疗方法
FOLFOX4组:奥沙利铂(OXA,艾恒,江苏恒瑞制药,国药准字H2004081)85 mg/m2静脉滴注2 h,第1天;亚叶酸钙(LV)200 mg/m2静脉滴注2 h,第1~2天;5-氟尿嘧啶(5-Fu)400 mg/m2静脉推注;随后600 mg/m2,持续静脉推注22 h,第1~2天。每2周重复,4周为1个周期。XELOX组:奥沙利铂130 mg/m2静滴,持续2 h,第1天;卡培他滨(希罗达,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73024)1 000 mg/m2口服,早晚各1次,第1~14天,3周或4周为1个周期。化疗使用昂丹司琼止吐。忌冷食冷饮,忌接触冷物,注意手足保暖,减少对末梢神经的副作用。
1.4 疗效及不良反应评定标准
采用RECIST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评定疗效: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进展(PD)。总有效率(RR)=CR+PR;临床获益率(CBR)=CR+PR+SD。疾病进展时间(TTP)为化疗开始至疾病出现进展为止的时间[2]。
奥沙利铂的特殊神经毒性分级:Ⅰ级,感觉迟钝或感觉异常,在下1个周期前完全恢复;Ⅱ级,感觉迟钝或感觉异常持续整个治疗阶段,但无功能障碍;Ⅲ级,长期的功能障碍[3]。手足综合征分级:Ⅰ度,麻木,感觉迟钝,无痛性肿胀或红斑,未影响正常活动;Ⅱ度,痛性红斑和(或)肿胀,或出现影响日常生活的症状;Ⅲ度,湿性脱屑、溃疡、水疱和(或)严重的疼痛,影响日常生活的症状[4]。其他不良反应按WHO分级标准判断:0~Ⅳ度。Ⅲ、Ⅳ度为严重不良反应[5]。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定量资料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采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生存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近期疗效比较
68例患者分别完成2~6个周期,共232个周期,平均3.41个周期,均可评价疗效。FOLFOX4组40例,其中CR 0例(0%),PR 16例(40.00%),SD 18例(45.00%),PD 6例(15.00%),RR为40.00%,CBR为85.00%;TTP为(8.59±0.43)个月。XELOX组28例,CR 0例(0),PR 10例(35.71%),SD 14例(50.00%),PD 4例(14.29%),RR为35.71%,CBR为85.71%;TTP为(7.20±0.39)个月。两组TT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XELOX组比较,*P<0.05
注:与XELOX组比较,*P<0.05
2.2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共完成232个周期化疗,FOLFOX4组135个周期,XELOX组97个周期。两组毒副反应发生情况见表3。
3 讨论
由于饮食结构、生活方式等因素发生改变,大肠癌发病率逐年上升,其发生率在我国由2002年的第6位上升到目前的第4位,青年人群发病率也呈现上升趋势。手术切除是大肠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但据统计,20%~30%大肠癌患者确诊时已属晚期,单纯手术已无法根治,因此对于不能手术切除的、转移和复发的大肠癌,综合化疗是主要治疗方法。5-Fu是大肠癌化疗的主要药物,单药有效率为10%~25%,最佳给药模式是静脉快速推注与持续滴注结合,四氢叶酸(CF)调节5-Fu的生化代谢,使氟尿嘧啶细胞毒性明显增强。传统的5-Fu/CF方案治疗大肠癌的有效率为20%左右,是大肠癌的基础化疗方案。随着新药奥沙利铂(L-OHP)和卡培他滨(希罗达)药物的使用,晚期大肠癌的一线化疗有效率得到显著提高,生存期明显改善[6]。
L-OHP是顺铂、卡铂之后开发的第3代铂类抗癌药,化学名为左旋反式二氧环已烷草酸铂,在顺铂结构基础上,其氨基被l,2-二氨环已烷基团所代替,作用机制是通过形成铂-DNA化合物而抑制DNA的合成,抑制DNA的修复,最终导致肿瘤细胞死亡。同时,二氨基环已烷(DACH)基团是L-OHP独有,使之与顺铂的某些耐药机制(如旁路复制机制、错配修复缺陷)不同,因而抗瘤谱与顺铂、卡铂有明显差异,对耐顺铂的多种肿瘤细胞株及人肠癌细胞株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7,8]。多年来,L-OHP为主的FOLFOX(L-OHP+CF+5-FU)方案已被证明治疗大肠癌明显有效,在大肠癌患者的化疗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初次治疗者其有效率为34%~67%,复发转移患者有效率为21%~58%,使许多的大肠癌患者从中获益。目前FOLFOX方案是大肠癌术后辅助及转移复发性大肠癌的标准一线化疗方案[9]。
卡培他滨是5-FU的前体,是一种口服抗肿瘤新药,使用方便,经胃肠道几乎完全吸收,然后由肝内的羧酸酯酶转化为5-脱氧-5氟胞苷(5-DFCR),在肝脏及多种实体肿瘤中经高表达的胞苷脱氨酶转化为5-脱氧-5氟尿苷(5-DFUR),最后由肿瘤组织中含量高的胸腺嘧啶磷酸化酶(TP)将5-DFUR转化为有抗肿瘤活性的5-Fu,这三步激活是卡培他滨成为具有靶向作用的药物,同时毒副反应显著降低的主要原因。有研究报道,口服卡培他滨后大肠癌原发病灶中5-Fu的浓度明显高于血浆和周围组织,平均比值分别为3.2︰1.0和21.4︰1.0。卡培他滨的独特肿瘤细胞内酶激活机制,使其具有高度的选择性或靶向性,减少了对正常组织的损伤[10,11]。一项Ⅲ期评价结肠癌术后辅助化疗疗效的随机、开放性研究(NO16968试验),比较XELOX和5-氟尿嘧啶/亚叶酸(5-FU/LV)方案,证实在延长患者无病生存期方面XELOX优于5-FU/LV。鉴于希罗达使用方便,在大肠癌治疗中的疗效非劣效于5-FU/LV,加上铂类可上调TP酶的活性,因此卡培他滨与草酸铂联合后能进一步提高疗效,所以目前XELOX在术后辅助及复发转移大肠癌中广泛应用[12]。
为比较FOLFOX4和XELOX方案在大肠癌中作用的优劣,本研究对比分析了两种方案在大肠癌中的疗效与不良反应,结果显示FOLFOX4组RR为40.00%,CBR为85.00%,TTP为(8.59±0.43)个月。XELOX组RR为35.71%,CBR为85.71%,TTP为(7.20±0.39)个月。两组TT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毒副反应方面,FOLFOX4方案血液学毒性(包括白细胞下降80.00%、血小板下降45.00%)及胃肠道反应发生率50.00%均高于XELOX方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XELOX方案末梢神经异常发生率46.4%、手足综合征35.7%,高于FOLFOX4方案,后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发生程度均较轻,主要为Ⅰ~Ⅱ度,停药后均可不同程度缓解,不会对日常生活造成大的影响。其他不良反应如腹泻、口腔炎、肝肾功能损害等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