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搭建有效教学支架
来源:火烈鸟
作者:开心麻花
2025-10-11
1

搭建有效教学支架(精选10篇)

搭建有效教学支架 第1篇

学生在写作中经常会出现结构混乱、语言单一或错误百出、思维贫乏等问题。因此, 在我们的写作教学中, 需要从多个方面为学生搭建支架, 从而提高学生使用文字表达思想的能力。

一、搭建结构支架

许多中学生缺乏良好的审题习惯和布局谋篇的意识, 这必然会导致所写文章条理不清, 有的观点在主题间跳跃, 使全文显得杂乱无章;有的观点甚至不能涵盖所有要点。因此, 在学生动笔之前, 我们应指导学生构思立意、初步确定要点内容, 对文章的结构有一个宏观规划。

1. 确定要点内容

课本往往会在写作板块中提供一篇范文, 教师应指导学生仔细研读范文, 从范文中提取有用信息并进行归纳, 理清要点内容。例如, 《初中牛津英语7A》第三单元的写作板块中, 范文给出的是一封Liu Yi写给Millie的信, 向他介绍了自己的学校。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通过研读范文, 发现信中主要介绍了学校的四个方面:“different classrooms;outdoor facilities;teachers and subjects;the way to go to school”, 由此学生可以确定自己的作文中应包含以上四个主题。

2. 布局篇章结构

文本的体裁特征是在布局篇章结构时首先要考虑的, 初中阶段学生接触到的文章以书信和记叙文为主。例如, 上例中就是一封信, 学生在研读范文时需注意到信的格式和常用的招呼语。而信的主题是介绍学校, 首段中有必要引入主题“Let me tell you something about my school”, 末段总结“I hope you can visit my school one day”, 形成首尾呼应的完整结构。其次, 为避免写作过程中信息零散,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展开。如上例中围绕四个主题逐个介绍, 全面而有条理。

在具体写作过程中, 各要点内容间还会有很多不同的联系, 诸如因果、举例、正反方观点对比等等, 我们要注重训练学生按要点内容的特点来谋篇布局的能力。

3. 阅读促进写作

阅读与写作是两个相互交融的行为, 两者相辅相成。阅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模拟写作的过程, 而作为课文的语言材料篇章结构严谨、用词规范准确、信息冗余度小、题材丰富、体裁各异, 是典型的写作范文。因此, 除了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审题和谋篇布局的意识及能力外, 我们还可以利用阅读课提高学生对篇章结构的敏感度。这些对于文章宏观结构的分析经验, 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并被迁移到写作中, 从而达到了通过语篇分析培养学生建构语篇能力的目的。

二、搭建语言支架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的表达离不开语言的积累和支撑, 教师应给学生创造积累和发展词、句和语篇的各种机会。

1. 样板

在语言教学中, 教师可以根据任务的不同设计多种形式的样板, 学生借助框架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降低语言输出的难度, 提高语言输出的质和量。

例如, 在上例My school写作教学中, 学生在写到“the way to go to school”这一主题时, 语言输出很单调, 大多数学生仅仅使用了“I go to school by...It takes me...to get to school.”这一句式, 第二次执教时, 教师设计了一个对话样板:

通过这个对话操练, 学生完成了相关主题的语言积累和支撑, 使之后的输出变得流畅而丰富。以下片断摘自学生习作:I live near my school and I usually walk to school.I enjoy walking, because it’s good for my health.It usually takes me about10 minutes to get to school.

2. 提取功能性语句

案例:《牛津初中英语8A》“Unit 5 Wild Animals—Task”要求写一篇“Bears are in danger”的报告, 其中关于food&abilities书本提供两块内容 (notes&report) :

由于书本提供了如此多的辅助, 学生毫无困难地填完了相关信息, 整个过程学生没有任何语言输入, 所谓的写作也是低层次的填空, 学生自始至终都不需要任何语言准备。如果把所提供的框架等辅助都撤走, 让学生独立完成一篇习作, 他们将无从下手。

教学改进:帮助学生归纳、梳理出不同主题的功能性语句, 并创设情境来操练, 实现语言的输入, 以便让学生有能力处理同一类型的所有话题。

步骤一:梳理出Food&Abilities两个主题的功能性语句:

步骤二:通过操练掌握多种表达:According to the notes, please try to introduce bears’food and abilities to your partner using various expressions.这为之后的写作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而且不管写到哪种动物, 学生都能自觉选用功能性语句进行表达。因此, 在写作训练中, 我们要注重对功能性语句的提取和操练, 帮助学生系统化不同主题的表达方式, 真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加强句式训练

学生在写作中存在诸多问题, 如中式英语表达较多、词汇贫乏、语言单调、搭配不当、句型误用、时态混乱、语法不通等。而这些问题不可能在写作课内全部得到解决, 因此, 学生的语言积累更多的是依靠英语学习的全过程。笔者认为, 在日常教学中, 以下几种句式训练可以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 从而使语言表达得准确、优美。

(1) 同义句转换。

同义句转换练习是运用语法知识对原句进行改造, 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更多、更高级的词汇和句型, 增加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例如, I spend 200 yuan buying the coat.→Ipay 200 yuan for the coat.→The coat cost me 200 yuan.

(2) 按要求替换句子。

根据训练目的的不同, 教师可以设计不同要求的句子替换题, 以提高表达的准确性。例如, My cousin often watch TV until midnight (用yesterday改写) 。

(3) 翻译句子。

翻译句子是一种培养语言意识、排除母语干扰的好方法。只要坚持训练, 便可渐渐摆脱汉语思维的影响, 逐渐积累合乎惯例的英语表达方式。翻译时, 要根据句子选用适当的翻译技巧。翻译练习的方式有很多, 如英汉互译, 用所给单词、句型进行翻译, 一句多译等。

三、搭建思维支架

在着手写作时, 有些学生常常会觉得无话可说, 或者模仿书本范文“依葫芦画瓢”, 写出来的文章千人一面。如何改变这些现象, 拓展学生的思维?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1. 头脑风暴

头脑风暴有利于营造有趣、积极、和谐的氛围, 也可以用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 上例My school写作教学中, 学生在介绍different rooms时无法突破书本范文的限制, 总是绕着classrooms and computer rooms打转。第二次教学时, 教师改善设计, 首先跟学生互动:Do you like our classroom?There are many buildings and different rooms in our school.What kind of rooms do you know?学生以抢答形式说出自己所知道的教室名称:music rooms;computer rooms;art rooms;classrooms;a library;reading rooms;a school hall;dining rooms等等。接下来虽然还是模仿范文来介绍这些教室, 但由于学生思维已被打开, 大家选取不同的教室作为描述对象, 内容也就丰富多彩了:We have two music rooms.It’s not big, but beautiful.We often listen to music and sing songs there.Our teacher can play the piano very well.

2. 图片、视频等多种媒体

案例:《牛津初中英语7A》“Unit 3 Task”要求学生写一篇介绍节日的文章。大多数学生选取了春节, 但在介绍people’s different activities的时候, 学生的思维局限在吃团圆饭、放烟火和看春晚上。这时, 如果教师能呈现更加丰富的春节图片 (节前打扫卫生、购买年货、各地的传统食物、红包、贴对联、舞狮表演等) 便能降低学生想象的难度, 拓展思维的广度。

值得指出的是, 图片、视频的呈现应在学生有了自己的思考之后, 当他们遇到思维瓶颈时, 图片、视频能给他们豁然开朗的感觉。反之, 则禁锢了学生的思维, 成了对所见图片和视频内容的描述。

3. 找准思维发散点

思维发散是指学生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思考, 从而产生许多不同的想法与可能性。

仍以上文提到的My school写作为例, 其中一个主题是teachers and subjects, 学生阐述自己最喜欢某个科目的理由时, 只能在interesting, useful, important等几个形容词之间替换, 达不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传递和交流。考虑到学生喜欢某个科目, 肯定与该科目的特点和学生自身的经验有关, 教师可以抓住这个思维发散点, 帮助学生丰富语言表达。教学改进如下:

S1:I know.You like travelling. (我经常跟学生分享我的旅游照片)

这样的教师示范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自身经验和学科特点, 使学生“有话可说”, 从而真正参与到课堂语言交流实践中。成果展示:I like English best because I think English is very useful.When I grow up, I want to go abroad and talk with for-eigners.I can also watch English films.

在实际教学中, 语言和思维的支架搭建往往是相互交融的, 因为语言是思维的载体, 而没有思维的语言交流又是空洞而呆板的。

四、结束语

写作是英语学习中较难掌握的综合技能, 它不仅受到词汇、语法等语言因素的制约, 也受到学生对文章的宏观规划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影响, 因此它的提高是一个相对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应结合听、说、读, 帮助学生积累好词好句, 提升语言素养, 并抓住有限的写作训练时间, 精心准备, 充分预设, 多层面、多方位地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写作方法和技巧。

摘要:写作教学往往不受重视, 很多教师往往一带而过, 或者把它上成阅读课。本文尝试从结构、语言、思维三个方面为学生搭建支架, 期望训练学生的写作技巧, 提高写作能力。

关键词:支架,篇章结构,语言输入,思维训练

参考文献

[1]周华.为学生的语言发展搭建支架[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12 (10) .

[2]陈凤梅.利用作文讲评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J].中小学外语教学 (中学篇) , 2011 (9) .

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搭建三副支架 第2篇

【关键词】英语写作;读写结合;写作设计;支架;话题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14-0013-04

【作者简介】周宏俊,江苏省无锡市第三高级中学(江苏无锡,214000)教师。

高中英语教学中经常会发现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割裂”和“低效”的现象。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尝试以读促写的写作教学设计,即通过阅读文本搭建支架,将复杂的写作任务进行分解,立足学生体验,读写互动,提升教学效果,提升学生在读写中使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

一、搭文本“话题支架”,促写作话题表达

阅读教学中,文本的话题可以用来帮助学生形成自己批判性的思考和独特的见解,从而解决在写作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问题——文章表达乏力,内容没有深度,缺乏自己的思想与观点。考试中有的学生干脆把写作当作翻译。例如,在要求学生对中学生是否该拥有手机表述自己的观点时,有的学生只会如此表达:“We students shouldnt take the mobile phone to the class.”这与课程标准(教育部,2003)对学生写的要求“突出个性,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表达内容生动有趣,并言之有物”相距甚远。笔者在阅读教学中,尝试利用文本话题,创设情景,训练学生话题表达的深度与广度,为写作铺垫,以读促写。以《牛津高中英语》(译林版,下同)Module 1 Unit 2 Growing pains 课文为例,笔者认为该话题对这些正在成长中的中学生来说,比较真实,学生有话可说,因此,在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环节:述烦恼,讲观点,写建议。

1.述烦恼。

笔者首先向学生展示四幅画。画1:一位母亲在训斥自己的孩子不要把音乐声开得很大。画2:小孩晚上回来晚了,父母在训斥其晚回来一个小时。画3:一位母亲不让自己的孩子参加课外活动,认为那是浪费时间。画4:一位母亲因其孩子考试只得了30分而不让他玩电脑游戏。

让学生选择一幅并对画中的内容,联系自己的情况各抒己见。例如:

S1:The last picture impresses me most. You know I like playing computer games very much, and I spend a lot of time on computer in my spare time. My mother is not happy with that. Especially after last final exam when she found that I did very poor at my math exam. She said,“There will be no more computer games for you!”

S2:The second picture impresses me most. I like going out with my classmates after class,so I usually get home late. And my mother always shouts at me as soon as I enter the door,“I told you be home by 7 oclock and not its almost 8:30.”I am tired of that.

2.讲观点。

学生只会表达自己的烦恼是不够的,还要对某一观点学会表达自己的看法。故笔者接下来组织学生就 “Whether children should do what parents say or not”这一主题进行辩论。学生分成两大组,阐述自己的观点。与此同时,笔者则把学生表达比较好的句子写在黑板上,待辩论结束,和学生一起赏析。

3.写建议。

在第三个环节中,笔者向学生展示两封信,让学生对别人的烦恼给出自己的建议。信1:一位父亲反映他16岁的儿子拒绝做他们要求的事,只是做他自己喜欢的事,如看DVD、玩电子游戏等。尤其对他们非常粗鲁,为此他很担心,不知该咋办。信2:一个名叫刘伟的17岁学生抱怨其父母不理解他,禁止他做他喜欢的事,为此两人经常争吵,甚至打架。

笔者组织学生针对信中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并选择给其中一人写一封建议信。

对“父亲”,有学生写道:Dear,... You had better communicate with your son instead of forcing him to do anything he doesnt like. Talk to him as a friend not a father. In that case, you can know what your son really needs. Physical changes and psychological changes happen inside teenagers, which makes them feel puzzled. Anyway, dont make decisions for your son...

对“刘伟”,有学生写道:Dear Liu wei,... Its important and necessary for you to have a talk with your father rather than complain about them, giving yourselves a chance to explain to him what you really thinks about. Its foolish of you to quarrel with your father. Be patient and all problems can be settled. Everything will turn out good ...

(以上两封信中,学生都用到了文本中作者的观点)

通过在阅读训练中对文本话题的自由表达和深度表达训练,让学生既欣赏与体会到作者对话题的表达方式,又感悟和借鉴到作者的观点,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因为文本教学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通过解读,积累话题表达中所需的思想与观点。

二、搭文本“语言支架”,促写作语言精准

文本中的语言是作者用来表意的工具,它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表达的精准度。正如Long(1991)在给“意义和形式兼顾”理念(Focus on Form,常缩写为FonF)定义中指出:“学生在课堂上全心全意地关注意义和交际活动时,教师要明确地引导他们同时关注呈现的语言要素,这样可以使学生将语言说得更流利、表达得更准确。”在教学中,笔者尝试在阅读后,借助文本中的字词句等语言形式,为后面的写作表达搭建意义与形式兼顾的语言支架,实现活学活用、训练表达的精准度,以读促写。以Module I Unit 1 School Life 为例,笔者在讲解Reading 部分的重点句型及短语时,设计仿句、组段和仿写等环节,搭建以这些词句为主的语言支架,促进学生进行意义与形式兼顾的微书面表达训练。

1.仿句。

要求学生模仿下列文中重点句型,进行仿句或造句,达到训练巩固重点句型和短语的目的。

1)Going to a British high school for one year was a very enjoyable and exciting experience for me. (句型:going... is... experience for me)

2)The best way to earn respect was to devote ourselves to study and achieve high grades.(句型The best way to do... is to do...;划线部分为重点短语)

3)I found that the homework was not as heavy as what I used to get in my old school.(句型I found ...was not as ...as ...; 划线部分为重点短语)

4)It must have been quite a struggle for you to become used to academic life in UK.(句型It must have been a struggle for sb. to do...;划线部分为重点短语)

5)It was a bit challenging for me to know who I can turn to for help when in trouble..(句型It was a bit challenging for sb. to do...;划线部分为重点短语)

2.组段。

然后给学生一段改编过的中文,操练以上的重点词和句。例如:

(Wei Huas Diary)去英国上一年学对我来说是一次非常令人愉快的经历,尽管要认识所有的人对我来说是件难事。但校长告诉我要获得别人的尊敬的最好方法就是全身心投入学习,获得高分。这一年来,最令我满意的事是我在那里结交了许多朋友,当我有困难时我可以向他们求助。他们的帮助对我是一个很大的鼓励。虽然这里的作业没有我以前的学校多,但掌握好英语对我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我已习惯于每天比我过去早起一小时来练英语口语,并且已取得了进步。每当我回忆我在英国的时光,我会感到非常开心。

3.仿写。

在经过上面的组段训练后,让学生围绕自己的高中生活,写一段50词左右的段落。例如:

S1:Going to WUXI No. 3 Senior High School is a very enjoyable and exciting experience for me. I find it a struggle for me to make new friends here, but I think the best way to make friends is to talk with them after class. When in trouble I can turn to them for help. I have become used to play with my classmates after class. I find that making friends here is not as difficult as I used to imagine.

S2:Learning English is challenging experience for me. I find that the English homework as heavy as I used to get in the Junior School. It is a struggle for me to understand what our English teacher said in class. But luckily,when in trouble I will turn to my classmates for help. They tell me the best way to learn English well is to practice more after class.

通过搭建合理的语言输出支架,既可帮助学生通过微写作来巩固所学语言字词及句子结构,增强其对语言形式的敏感性,也是对阅读文本的再利用,为后续的写作提供英语的惯用表达、好词好句,降低写作的难度,提高表达的精准性。

三、搭文本“结构支架”,促写作结构衔接

文本中的体裁特点、篇章结构、句子的衔接方式可以用来帮助学生养成在阅读时分析段与段、句与句、观点与观点之间的衔接方式的习惯,有利于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可解决学生在写作中面临的文章层次不清、结构散乱、逻辑性不强的问题。高中英语教材中的阅读材料体裁各异,但从文章的写作方式看,则以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为主,记叙文又分为人物传记和故事。每一种体裁的文章都对应着相应的结构图式。如下表:

例如,笔者在进行M7 U3 The effects of the Internet on our lives 一文的教学时,采取如下教学设计:解读文本篇章结构——归纳文本结构图式——模仿范文结构图式写作。

1.解读文本篇章结构。

笔者设计以下几个问题,帮助学生分析篇章的结构:

1)How do the two speakers present their arguments separately?

2)How many main points do they make?

3)Please pick out the supporting facts.

2.归纳文本结构图式。

笔者设计两张表格,让学生归纳该文本的结构图式。

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围绕论点、论据进行举例阐述的,笔者又设计了以下环节,即根据例子匹配相应的论据。

3.模仿范文结构图式写作。

让学生进行短文仿写The effects of cell phones on our students,旨在帮助学生明确和内化语篇的结构知识:

My name is... and I am speaking for (representing)... I believe ...

There are two main points which must be included in my speech.

One of the greatest advantages is that... / Another truly wonderful aspect is that...

For these reasons, I believe ... remains a positive tool that...

One of the main drawbacks is that.../Another disadvantage is that...

For these reasons,I feel it remains important for us to limit...

通过解读文章篇章结构、归纳总结文体结构图式、模仿范文结构图式写作这三个环节,既加深了对文章整体的理解,熟悉篇章结构,又把从阅读中学到的语言结构迁移到写作实践中去,提升写作训练的效果。

四、结束语

阅读是语言输入的重要途径,写作则是语言输出的重要方式,理想的语言输出必须以充分、完整的语言输入为基础。将阅读与写作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既强调信息的输入,又强调对输入信息的选择、组织和运用。这不仅强化了学生对阅读的理解以及语言知识的积累,也为学生创造了在写作中运用语言的机会,让学生学以致用,最终达到双赢。

【参考文献】

[1]Webb,S. S. The Resourceful Writer: Readings to Accompany the Harbrace College Handbook[M].NY: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Inc.,1987.

[2]Long,M. H. Focus on Form:A design Fea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A]. In K. de Bot, R. Ginsberg & C. Kramsch(Eds.). 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 in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C]. 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1:39-52.

化学支架式教学中支架搭建的策略 第3篇

一、范例支架

范例可以理解为举例子, 在通过范例教学活动中教师讲授最经典的例子使学生掌握同一类知识与规律的方法[2]。在所举的范例要遵循基本性原则、基础性原则、范例性原则。基本形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要选择最基本的知识, 主要包括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立足点应该是教材中的内容。基础性原则是指教学内容应从学生以有的知识经验出发, 着眼于学生的认知能力。范例性原则是指教学内容必须精选, 学生听完后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二、问题支架

问题支架是化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常用的一种支架, 问题支架设置的核心在于问题链的设计, 问题链的设置与单个问题设置是有区别的, 问题链是更高级的。在问题链中每个问题之间都是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的, 当学生完成问题链的学习时时, 学生也就轻松的完成了知识意义的建构。问题链的设置要注意不能远远超过学生的认知水平, 这样会使学生失去信心, 问题链的问题设置少又要鲜明, 并且具有较高的接受性。在支架式化学教学活动中问题支架可分为平行式问题支架、递进式问题支架、发散式问题支架、平行式与发散式相结合的问题支架。

如递进性问题支架的设置, 在讲到物质的量内容时, 可以通过逐层深入探究问题的本质:

(1) 我们都学过哪些物理量, 与它们相对应的单位是什么?

(2) 什么是物质的量, 他们的单位是什么, 相应的符号是什么?

(3) 3.01×1023个一氧化碳分子是多少摩尔?

(4) 物质的量是用来描述什么的?

三、工具支架

化学是一门抽象的自然科学, 对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的学习时为了保证学生顺利的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 需要一定的工具来帮助完成。比如PPT、Flash动画模拟、知识库、挂图、结构模型、会话、协作平台都可以是工具支架。这些工具有助于学生对所呈现的知识信息进行在加工处理, 弥补了教学活动的不足。当讲晶体结构时, 学生很难理解集体中最小结构单元晶胞的结构、堆积方式, 那么教师就可以拿起挂图、真实的模型就让学生去观看研究, 这样比教师讲了一些抽象的理论的效果好的多。讲原子结构时, 可以都过PPT、Flash的方式观看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的, 也可以把原子核比喻成太阳, 那么电子就是围着太阳运转的行星, 从而生动形象的表征了原子的微观结构。

四、建议支架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辅助者、促进者,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充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当今教育的出发点。然而在学生独立完成知识的探索或小组协作学习时都会遇到各种困难, 并且这些困难学生一时还无法攻克, 教师这时就因该给出恰当的建议、方式、方法等, 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建议支架与问题支架有些相似之处, 当把问题的支架设问语句改成陈述语句时就是建议支架, 建议支架比较灵活、自由, 没有问题支架逻辑性那么强。但是建议支架比较直白, 更能直接的指出问题的关键所在。比如在离子反应这一课时的教学活动中, 离子的拆分是学生的难点, 很多学生都不知道如何去拆分, 导致不该拆分的拆分, 该拆分的不拆。比如氯化铝与氨水反应中, 把氨水拆分成NH4+和OH-离子。此时教师应该强调弱酸、弱碱、氧化物不能拆, 而氨水是弱碱, 所以不能拆, 及时的提示、建议指导避免产生误区。

五、实验支架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实验不紧是化学这门学科的重要内容, 也是化学学习和研究的主要方法, 在新课改倡导下的实验学习、探究学习的背景下, 化学实验时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之间的不可缺少的途径。化学是抽象的自然科学, 很多化学原理、化学反应通过教师的讲述学生是不能够完全领会的, 所以可以进行一些演示实验, 比如在讲金属钠的性质时, 教师可以把金属钠展示给学生, 演示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实验过程的每个环节, 学生通过观察, 首先获得感性认识, 可以发现钠是银白色的、质软、有金属光泽、密度比水小、能与水反应产生气体、并且发出嘶嘶的响声, 在内化成自己的认知, 最后达到会整个钠的性质的意义建构。

六、元认知支架

元认知支架就是依据元认识理论帮助学在学习活动中的评价和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等。这种支架可以是在学习活动的一些提示或设问。比如, 学习完氧化还原反应的内容后, 教师可以给出如下元认知的问题, 你了解了氧化还原反应反应了吗?哪些反应类型是氧化还原反应?你会书写氧化还原反应的反应方程式了吗, 以及书写时应该注意哪些原则?学生经过以上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反思和回答, 找到自己存在的问题, 并且使自己主动去回顾学过的内容, 及时寻求同学或老师的帮助, 最终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总之, 基于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能力水平上,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创设适合的支架, 学生通过这些支架的辅助顺利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同时, 发挥以学生为中心,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教学的三维目标中不只是培养学生了知识与技能, 更突出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维的培养。

摘要:化学支架式教学活动的核心是支架的创设, 基于化学学科的特点和“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指导, 搭建支架时以学生为中心,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学生通过支架的辅助和支撑, 能够顺利完成新知识的意义建构。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支架搭建策略,化学教学

参考文献

[1]张晓霞.关于支架式教学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J].学园, 2014, (18) .

搭建支架搭建支架 第4篇

摘要:本文就图形建构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和作用展开论述。以仁爱版初中英语八年级的课文为例,分析了概念图在文本阅读和写作练习中的应用,并列举了几种在课文阅读中常用的不同类型概念图,最后提出在教学中运用概念图时需注意的几点问题。

关键词:概念图;英语;教学;初中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139-02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只有当新旧知识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时,学生才容易记住这些知识。支架图能清晰地呈现概念的整合过程和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支架图不仅能帮助学生了解知识结构,还能帮助学生学会建立知识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学会怎样学习。

概念图作为一种知识表示和交流的新方式,正逐渐得到国内学者的重视,对其的研究也将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探索概念图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运用概念图提高教学效率,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本文针对支架图和概念图在初中英语读写教学中的运用谈一点笔者的体会。

一、概念图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支架概念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注(2011年版)》对“读”的五级要求包括:能根据上下文和构词法推测、理解段落中各个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能找出文章的主题;理解故事情节,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可能的结局;能读懂常见体裁的阅读材料;能运用简单的阅读策略和词典。为实现这些目标,初中英语阅读教学通常分这样几步骤进行:先略读,或找出文章主旨句,或理解段落大意;然后细读,理清段落中各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并根据上下和构词法推测,或小组讨论理解生词和长难句的含义进行读后输出活动。

现以仁爱《英语》(新标准八年级下)Unit6 Topic3 SectionC中的“Bicycles”一课为例,谈谈概念图在英语读写教学中的运用。

1.激活背景,激发动机

通过播放网购短片,进行头脑风暴,激活学生有关“Bicycles”的背景知识。教学揭示本篇课文的主题,完成概念图第一项。如图1所示:

2.快速扫读,感知大意

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各段的尾句,将幻灯片呈现的段意与段落匹配。在进行反馈时。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来板书每段的关键词(如图1所示)

通过板书,学生很直观地认识到文章是总分总的结构,第二、三自然段共同构成文章的主体部分。培养学生对篇章结构的意识,锻炼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

3.细节阅读,段落突破

从语篇入手帮助学生形成整体印象之后,就开始逐个部分阅读消化。阅读第一部分,回答问题:

(1)What do people use bicycles for ?

(2)Why is bicycle riding good exercise?

(3)How do bicycle riders protect their heads ?

三个问题的答案涵盖了第一部分的主要信息。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关键信息。

在课文第二,三部分的阅读活动中指导学生分别通过填表格和补充段落活动,获得细节信息,完成概念图(如图2所示)

4.内化吸收,口头输出

阅读本文,构建概念图的过程是由具体到抽象的概括过程,接下来就要实现由抽象到具体,由概念到本文的逆转了。学生根据概念图提供的信息,回到课文中去,对全篇文章内容和语言知识进行内化吸收,在对课文进行内化吸收时,每位学生要力争对课文有个透彻的理解,如果有难词难句,可以查字典。问同学或小组讨论。

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学生就可以进行口头输出了。学生可以自由设计情景。灵活选择口头输出的形式,或个体解说,或两人访谈对话,或小组分工合作。复述整篇亦可,转述主体段落也可。鼓励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创造性的发挥。活动目的都是加速知识的内转化过程,所学生能够在听、说、读、写等语言交际实践中灵活运用知识,变语言知识为交际英语交际的工具。

二、概念图为读写整合搭建桥梁

在阅读教学中,随着阅读逐步构建概念图,然后在概念图的支撑帮助下组织语言复述课文,实现由框架到成文的质变。这个过程其实是作者写作构想的过程,阅读其实就是一个猜测作者心理,还原作者本意的活动。

经过一段时间的概念图辅助教学,学生逐步熟悉这种经过主题,写提纲,添细节,形容文本的一系列步骤完成作文的写作方法,为写作训练做好技巧上的准备。随后以概念图为纽带,将阅读教学和写作训练联系起来,实现读写整合。如在完成这篇关于“Bicycles”的文章的阅读后,笔者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设定写作主题Bicycle riding is good exercise,然后组织学生围绕骑自行车的优点及如何注意骑车安全问题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老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及时将骑自行车的优点填充进已准备好概念图框架中,学生通过对课文的阅读认识到这就是本次作文的主体部分,再借鉴课文的结构构建概念图的其他部分。概念图形成了,主题为Bicycle riding is good exercise的文章框架就水到渠成了。有了概念圖为写作搭建支架,学生就会心中有图,写有所依。

在初中阶段这种依托课文材料的借鉴式写作能大大降低写作的难度,减轻学生对写作的焦虑感。如果学生基础不是很好,教师可以根据概念图上的内容将课文简化,作为范例提供给学生,供他们写作模仿。比如,将课文第一、二段对骑自行车的优点叙述作为主体部分,第一段简化为一句话,作为段首的主题句:The bicycl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vehicles,尾段简化为一句结束语:The best way to be safe is to be careful.这就是完整的作文范例。

文本阅读为写作做储备,积累素材和建构框架。学生在概念图的支架作用下,借鉴阅读材料的篇章结构,词汇句式和文章立意等方面的技巧,在基础上有效地开展写作训练。读写的高效整合不仅提高写作能力,同时也提升了阅读能力,以读带写,以写促读。

三、初中英语在阅读课文中常用的概念图

概念图形式多样,有简有繁,有偏重具体的,有偏重抽象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维发展水平选择或创造适合的形式。在此罗列几种初中英语教学中常用概念图形式,结合仁爱版《英语》(新课标)初中阅读单元的内容对每种概念图的使用作简要说明:

1.网络结构图

网络结构图适合于包含并列段落或信息的阅读材料。如八年级Unit3 Our Hobbies中Topic2 “What Sweet Music”的课文中说明一些音乐的种类及特点介绍(如图3所示)。

2.鱼刺图

当遇到平行句子段落的逻辑结构相似的文章,鱼刺图能帮助学生理清段落内的结构间的关系。如仁爱版八年级Unit2 “Keeping Healthy”中Topic3 SectionC Keeping Healthy” (如图4所示)。

3.序列

将序列图形用于安时间或空间顺序描写的文章时,能使文章内部的逻辑结构一目了然。如八年级下Unit7 Topic2 Section A “How to Fry Rice”就可以使用序列图(如图5示)。

4.树形图

树形图把整体理解课文内容作为阅读的目标进行自上而下的阅读。这种训练强化了学生的整体意识和结构意识,提高了整体阅读的能力。

以仁爱《英语》(新标准九年级(下)Unit5 Topic2 SectionC中的“Sun Yat-Sen”一课为例,这是一篇介绍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文章,因为新单词、短语等句型较多,学生在阅读中习惯于自下而上的阅读方法,因此普遍感觉很困难,抱怨不能看懂全文。于是笔者设计了以下概念图(如图6所示),让学生边阅读边补充。这个概念图中形象地描绘了Sun Yat-Sen革命的历程。在完成填充概念图的任务过程中,学生不再把注意力主要放在零星的词汇、句型和片断上,而是把整体理解课文内容作为阅读的目标进行自上而下的阅读。

我们常用的表格其实也是概念图的一种。其它常用形式有铅笔图,花朵图,太阳图,曲线图,柱状图等等。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阅读内容创造新形式。概念图的时代特征更为明显。如利用 Inspiration制作概念图界面美观,结构清晰,构图与修改便捷,可以直接打印。在秉承手工绘制概念图的特点外,还可以进行信息化教育资源动态链接,生成多层次、多维度、超媒体、动态化、网络化概念图,实现跨时空资源交流共享等时代特征和功能。有效提升了概念图在信息化教学背景下的时代价值,非常适合普及和推广整合教学的实际需要。

四、读写教学中运用概念图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要“吃透教材”,运用概念图教学,要求教师要精心备课,特别要“吃透教材”。教师自己首先要确定篇章结构、理清文章脉络,提取出主要的事实细节、观点态度,确立不同层级的概念以及各概念的恰当表达,同时还要用尽量直观、形象、生动的图示展现出来。正如做课的赵艳春老师所说:“运用概念图教学,对于教师要求高多了。以前对于课文内容理解了就可以了,而利用概念图教学需要在备课上下大功夫,这对于教师是一种历练和提高。”

2.概念圖的详略设计应结合学生的英语水平概念构图可以用来表征文章的主题、文章的结构、文章的主要事实细节、作者的观点态度及它们的逻辑关系。概念的陈述应符合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首先,应尽量选择学生能懂的、文中的词、句表达概念。其次,概念描述的详略也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如果学生的英语水平较高,应尽量用较少语言描述概念,可以选择概括性较强的词句,可以只给学生提供动词原形,从而给学生留有充分的发挥的空间。如果学生的英语水平较低,就要用相应具体而完整的信息描述概念,可以用表达信息的词组,最好选用适当的时态,以利于学生理解、记忆以及最后信息的表达。

3.概念间的层级关系要清晰,表达概念的重点词、句型、词组等要准确达意,要注意将信息的提取和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学习有效结合起来

五、小结

概念图作为一种教学技能,已经被许多的教师掌握和应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概念图也能以适当的方式传授给几乎所有的学生,成为学生学习的技能。概念图作为一种教学策略,能有效地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促进学生的意义学习,合作学习和创造性学习,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切实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概念图还可以作为一种元认知策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如果能充分发挥概念图对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促进作用,使绝大部分学生都得到长足进步,需要做进一步的证实研究。

作者简介:

搭建有效教学支架 第5篇

一、内涵:怎样的学习支架更有价值

1. 促进师生有效互动的学习支架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 只有在社会互动的情境当中, 学习才会发生, 理解才有可能, 人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要产生有效的互动, 需要一个平台, 而有价值的学习支架, 就提供了这样一种互动平台.在这个平台上, 教师积极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 为学生提供学习上的支持与指导;师生之间双向反馈, 学生反馈学习进展、遇到的困难等信息, 教师提供及时的帮助与引导,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

学生之间的互动也很重要.不同个体的学生, 学习经验、生活背景差异很大, 他们以各自独特的经验去建构同一新知识, 观察的视角会有所不同, 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这些不同的看法与观点便得到了汇聚和辨析, 个体的经验得到共享, 从而使所有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更充分、更全面.

2. 建立在最近发展区的学习支架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 儿童的发展状态存在两种不同水平:一是“现有发展水平”, 指儿童能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水平, 二是“潜在发展水平”, 指个体只有在他人的帮助下才能够完成任务的能力水平, 两者之间的区域即“最近发展区”.该理论指出, 教学不能仅仅保持在学生现有发展水平上, 而要以学生现有发展水平为基础, 以潜在发展水平为目标, 在最近发展区内开展教学, 即教学要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 才能促进人的发展.教师要介入学生的发展, 必须找到合适的切入点, 这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师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搭建支架, 提供学习平台, 在这种支架的扶持下, 学生的学习水平逐步跨越最近发展区, 实现学生个体的发展, 如图1所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观察, 了解学生已有的水平、能力, 做出准确的推测和预判, 不断地调整支持与干预的程度与方式, 使教学始终在最近发展区内有效进行.

二、时机:何时搭建学习支架更为有效

1. 建构模型之初———搭建联想推理的学习支架

建构物理模型是物理学重要的一种研究方法, 是一个从物理现象中, 抓住核心要素, 运用简化、理想化等方法的抽象思维过程, 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在建构物理模型之初, 教师要适时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 帮助学生完成联想和推理的思维过程.

案例1:用铁屑探究磁体周围的磁场

磁场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磁体周围的磁场是如何分布的呢?

【观察实验】在投影仪上放一条形磁体, 玻璃板放在其上, 将铁屑均匀地撒在玻璃板上, 轻轻敲击玻璃板, 观察铁屑的分布情况, 如图2 (a) 所示.再放置几个小磁针, 观察小磁针的指向分布.把条形磁体换成蹄形磁体重复刚才的实验.

【联想推理】从铁屑在磁场中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 铁屑的分布好像许多条曲线.如果我们按小磁针北极所指的方向, 在某点的曲线上标上箭头, 取走小磁针后, 仍能通过带箭头的曲线形象地知道小磁针在该点时受磁场作用的情况.

【建构模型】仿照铁屑在磁场中的分布情况画出的曲线, 可以形象地描述磁场的分布情况, 这样的曲线叫做磁感线.磁场越强的地方, 磁感线越密;磁感线上某点的切线方向表示该点的磁场方向, 如图2 (b) 所示.

“场”是物理学中很重要的一个概念, 也是教学中的难点.教师安排“用铁屑探究磁体周围磁场”的实验, 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学生经历直观可操作的环节, 以此为基础进行联想和推理, 从而完成一个完整的抽象思维过程, 建构起“磁感线”物理模型.

2. 验证猜想之际———搭建科学探究的学习支架

学生观察物理现象时, 会有一些疑惑和问题, 进而会提出某种猜想.教师要不失时机地给学生提供帮助与指导, 搭建必要的学习支架, 让学生沿着这些支架自主地去探究蕴涵其中的物理规律.

案例2: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大小的因素

学生用力将手压在水平桌面并拖动, 体验课桌对手的摩擦力, 用不同大小的力、不同方式再试试, 感觉会有所不同.联系生活实例, 影响滑动摩擦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呢?

【提出猜想】学生列举猜想, 可能有: (1) 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2) 接触面面积的大小, (3) 压力的大小, (4) 还可能有……

【设计和进行实验】实验前教师对如何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给予提示与分析, 引导学生讨论控制变量法.学生小组合作, 挑选实验器材、自主进行科学探究, 填写实验记录表.

【交流与评估】学生汇报记录的测量结果, 总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由于物体表面的粗糙程度不完全相同, 拉动物体时很难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会有所变动.若有同学得出相反的结论, 教师应组织学生加以分析讨论, 共同得出明确的结论.

在学生科学探究的进程中, 教师根据实际需要向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支架和解决问题的线索之后, 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选择方法, 自主决定解决问题的方向.教师须注意观察学生的探索进展, 当学生遇到困难时, 给予适当的提示或建议, 以帮助他们顺利开展进一步的探究学习.

3. 认知冲突之刻———搭建释疑解惑的学习支架

学生学习物理之前, 对一些物理现象已经有比较直观的认识, 形成了自己的思维体系.学习新知识时, 会以已有的认知结构来理解新知识, 而有些物理现象的本质常被其表象所遮掩, 学生的理解大多还比较肤浅, 遇到不能解释的新问题时, 就会产生认知冲突.此刻是重要的教学切入点, 教师应及时为学生搭建释疑解惑的学习支架.

案例3:小电灯不亮, 电压表哪来的示数

【现有认识】学习“电路初探”内容之后, 加上自己的经验, 学生对简单电路有个基本认识, 即:电路通路时, 电灯中流过电流, 电灯就能发光, 电路中的电流表有相应的示数;若电路断路, 电路中就没有电流, 电灯不会亮.

【认知冲突】如图3所示的电路, 电学实验中, 闭合开关后, 学生发现小电灯不亮, 电流表指针不偏转, 但电压表的指针却发生了明显偏转.小电灯都

不亮了, 不通电了, 电压表哪来的示数?学生觉得不可思议.

【释疑解惑】教师将电路中的小电灯拧下来, 学生观察到电流表无示数、电压表有示数.记下此时电压表的示数, 再将电压表接在电源两端, 测量电源电压, 学生发现两次电压表的示数几乎一样, 也就是说:小电灯断路时电压表测量了电源电压.教师问:“电流表的指针不偏转, 是否就是没有电流流过电流表?”

学生讨论, 意见不一.教师将灵敏电流计替下电路中的电流表, 合上开关, 学生发现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发生了偏转.原来电路中有电流, 只是普通电流表的灵敏度不够所以测不出来.

认知冲突是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知识之间不能包容时产生的一种矛盾.教学中教师适当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造成认知结构的不平衡,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又不失时机搭建学习支架, 给予学生有效支持, 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 在感悟中学习, 逐步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 形成新的学习能力.

4. 课堂结尾之时———搭建拓展延伸的学习支架

课堂结尾环节是课内与课外衔接互动的纽带, 精心设计课堂结尾, 如同一台晚会的压轴戏, 不但能紧紧吸引学生, 激发学习兴趣, 而且能引导学生巩固、拓展、延伸物理知识, 更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给学生“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感觉.这需要教师搭建不断拓展延伸的学习支架.

案例4:奇妙的试管透镜实验

学习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初步应用后, 在教学结束前, 教师补充做了两个试管透镜实验.

【亮线与黑影】如图4所示, 在注有清水的试管内留有一稍大的空气泡, 光线从试管上方往下照, 底下的白纸上出现了一条与试管平行的亮线, 而在与空气泡相对应的位置上, 则是一个橄榄状的黑影, 上下移动试管, 亮线的粗细会随之变化.

【直线变曲线】如图5 (a) 所示, 在白纸上画上几条相互垂直的细线, 将一支充满水的试管放在这些线条的角平分线EF位置上, 从试管正上方透过试管观察, 发现这两组直线变成了如图5 (b) 所示的两簇S曲线.更有趣的是, 当使试管垂直于EF方向缓慢地往复滚动时, 两簇S曲线竟然随之扭曲变化, 时分时合, 时左时右.

【拓展与延伸】教师提示学生, 试管中的水相当于圆柱形凸透镜, 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里面的空气泡与周边的水组成一个凹透镜.课后不妨找一个矿泉水瓶, 透过它去看书上的字, 看看有水和没水的地方观察到的现象是否一样?看看沿着矿泉水瓶轴线方向与横向观察到的现象是否一样?能不能找到一些共同的特点?

课堂结尾时, 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情节跌宕、富有启发思考性的悬念, 让学生在感觉意犹未尽的同时, 萌发强烈的求知欲.教师为学生精心搭建富有拓展意义的学习支架, 同时给予必要的支持与引导, 对于推动学生思维向更高水平的发展, 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搭建有效教学支架 第6篇

本课设计力求从学情出发,提取最有价值的语文知识,基于二年级学生学习的心理逻辑,帮助学生学习字词、朗读课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将语言积累和运用贯穿于全课始终;另外,课中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让学生在活动化的语言情境中自主、合作学习,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丰富学生学习的经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教学目标】

1. 通过互查交流,分类识记“刮、狡、猾、镜、肿、脑、袋”等12个生字;通过做动作、看图理解、积累“一眨不眨、鼻青脸肿、头破血流”等词语,并努力在语境中尝试运用;正确端正地书写“皂、袋”等5个生字。

2. 图文结合,梳理故事情节,在小组合作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知道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进行朗读的方法。

3. 理解猫胡子的作用,并拓展其他动物身体某些部分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识词读书

1.读题,认读“刮”字。

2.检查预习。

(1)同桌互读词卡,不认识的字互相帮忙,并提出需提醒大家注意的词语。

(2)互读自主摘录的词语。

(3)根据偏旁猜测“狡猾”和“镜”的意思,积累“狡猾的( )”词组。

(4)板贴学生摘录的词语,相机积累“刮得( )、撞得( )、碰得( )”等词组。

(5)归类识记“鼻青脸肿、脑袋、肥皂沫”中的“肿、脑、肥”3个生字。

3.梳理人物,再读故事。

二、图文结合,朗读积累

1.读后反馈。

(1)板贴四幅图,请学生上台排序。

(2)集体交流,说清排序的理由。

(3)借助四幅图,梳理故事情节。

2. 聚焦小猫的三张“照片”,指导朗读。

(1)自由读文,找出与描写“三张照片”相对应的句子。

(2)同桌校对,然后屏幕上出示相对应的三句话。

(3)学生自由练读,读正确。

3.小组“PK”,渗透朗读方法。

(1)独学。小组内成员练读。

(2)合学。组内选出一位参赛选手练读,三位组员帮忙让其读出照片上猫的“有趣”。

(3)展学。两组“PK”,其他组当裁判。

(4)导学。教师参与“PK”,请学生发现教师朗读时的秘诀——借助重点词语,做出相应的动作和表情。

(5)再次展学。运用朗读秘诀小组间再“PK”,其他组有依据地作出评价。

(6)提升。表演读。相机在三张照片的下方分别板贴重点词:仰着脑袋、碧绿碧绿、一眨不眨、老长老长、鼻青脸肿等词。

4. 说故事。

借助三张照片和照片下方的重点词语,说故事。

三、思辨讨论,练习明理

1.讨论:小猫的胡子到底该不该刮?

(1)组内讨论。

(2)学生发表见解。

2.相机出示猫妈妈说的话,请生练读。

3.提出质疑,理解猫胡子的作用。

(1)提问:听懂猫妈妈的话了吗?有什么不懂的?

(2)聚焦句子“你的胡子好比一把尺子”。

4. 课堂小练习。

(1)连一连其他小动物身体某些部位的作用。

(2)用上“好比”一词请学生说一说自己完成的练习题。

5. 课堂小结。

四、情境复现,指导书写

1.情境复现,认读生字。

2. 依据学情略指导左右结构字的书写。

3. 重点指导写好上下结构的两个字:皂和袋。

(1)一看。发现上下结构字的特点和关键笔画的位置。

(2)二写。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3)三写。学生每字独立书写一次。

(4)比照。集体评价,然后学生再书写一个,力求一个更比一个好。

4. 创境:几天后,小猫又听到了主人刮胡子的声音——“咯吱、咯吱”,小猫会怎么想怎么做呢?胡子真的不该刮吗?

五、布置课后作业

1. 借助绘本这一载体续编故事。每小组发一本绘本,小组合作往下编故事。

2.请学生回家把这有趣的故事说给爸爸妈妈听。

【教学反思】

《小猫刮胡子》是语文S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本课属于科普童话,情节简单有趣。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理解内容并不难。那么如何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预习和原有的认知起点上,在识字、学词、朗读、写字等能力上有所提升呢?课堂上我着力做了以下三点。

一、基于学情,轻松识词写字

二年级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识字、写字方法,但仍需不断强化和总结,因为二年级的教学重点依然是识字、写字。

本课的生字非常有特点,如“狡、猾、镜、肿、脑”等,可据偏旁、联系生活经验等方法进行识记。因而本节课在识字教学展开的过程中,我始终运用“根据偏旁猜意思、联系生活和归类对比”策略,引导学生了解形声字的构字规律,使学生形成结构化的识字系统。例如教学“刮、狡、猾”三字,我运用简单的教学策略,让学生猜一猜它们为什么是立刀旁和反犬旁。学生依据自己的识字经验,联系生活,清楚地说出了原因。在教学“肿”时,我进行了归类识记——肥、脑,发现它们都跟身体有关。当学生已形成结构概念时,我出示了“镜”字,难道镜子是金属做的?在轻松的猜字过程中,我把学生的视角引向了汉字文化,出示古时候的铜镜,学生恍然大悟。识字教学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应基于学生的基础和兴趣,渗透识字方法,提升学生自主识字能力。

在写字教学环节中,我也运用“归类对比”策略,引导学生发现汉字的构字规律。本节课书写的五个生字,三个是左右结构,两个是上下结构。根据课堂实践,学生已明白左右结构字的写字要点,于是我重点指导书写“皂和袋”。它们都是上下结构,书写时注意上下扁平些,在学生发现构字规律的基础上,仔细观察教师书空,而后学生书写,接着集体讲评。总之,写字教学我努力让学生做到一看、二写、三比照,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二、借助支架,有效朗读积累

本课的词句非常丰富、生动,如“一眨不眨、老长老长、鼻青脸肿、头破血流……”“胡子好比一把尺子”等都是新鲜的语言材料,二年级学生却常常抓不住这些富有特色的词句,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理解、积累、运用。那么如何让朗读、积累、理解词语和语境有机融合在一起,让词语教学变得有趣呢?我在课堂中采用的方法是借助学习支架。

支架一:四幅情节图。板贴四幅图,让学生上台排序。学生在排序的过程中梳理了故事情节,大概理解了文中词句的意思。

支架二:三张小猫的照片。板贴三张照片:有胡子的猫、没胡子的猫、鼻青脸肿的猫。让学生根据三张照片找到相应的句子。借助照片,在寻找句子的过程中,学生进一步理解了词句的意思。

支架三:朗读“PK”。各组“PK”,争取获胜。朗读获胜的秘诀在哪里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及时示范朗读,并在朗读时夸张地强调了“仰着脑袋、碧绿碧绿、聚精会神”等重点词。学生立马心领神会,而后在“PK”过程中,学生都不由自主地强调了“老长老长、干干净净、鼻青脸肿”等词。

借助这三个学习支架,学生在情趣盎然的朗读中,在学习过程的活动化中,理解了词语,积累了词语。

三、依托小组,充分互学展学

低年级学生的合作学习处于起步阶段,如何帮助学生发展合作意识和能力需要教师提出明确的要求,并在具体的语境中引导学生进行互学、展学。

我在课堂教学展开的过程中,将“合作学习”进行到底。课伊始,同桌互读词卡,互读摘录的词语;课中朗读“PK”时,各小组努力帮助选出的代表读出猫的“有趣”,抓重点词讲述照片时,小组内互说非常认真;再到 “小猫该不该刮胡子”阶段,小组内讨论积极,思维十分活跃;课尾,解说猫妈妈的话时,组内同学又互相争辩。一节课,学生多次合作、充分交流,他们拥有了完整的大板块的互学时间。正因为有了充分完整的互学时间,展学时,他们才能语出惊人,精彩不断。

为学生搭建思维发展的支架 第7篇

学生的思维发展需要足够的学习机会和支持性环境, 作为教师, 要为学生搭建思维发展的支架———它们正如一级级阶梯, 能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

布鲁纳曾在“支架”理论中指出:“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 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如果我们把知识分割成阶梯状, 学生不喜欢别人把他们抱到一个阶梯上, 而更感谢你引领他们迈步上一个台阶或为他们提供一根迈步的拐杖。

在学生迈向更高台阶的时候, 他们的思维是非常活跃的, 同时也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如果能把“支架”理论和科学思维结合起来, 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情境创设, 搭建支架, 开启学生的思维

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 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师往往会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 将学生置于乐观的情感中。在情景创设中, 教师往往会从一些事例、图片、生活现象、游戏、谜语、演示实验等引出课堂上要解决的问题, 这时, 学生的思维活动也就开启了。

情境创设, 是为学生搭起的第一层支架。这个支架搭得好, 搭得结实, 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成功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

例如, 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建桥梁》一课时, 我就用了一个谜语来创设情景导入本课: 驼背公公, 力大无穷, 爱驮什么?车水马龙。大家踊跃竞赛猜谜语, 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兴趣, 同时也在脑海里呈现出我们常见的拱桥的形状, 为下面的研究埋下伏笔。思维活动就这样开始了。

又如, 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排序》一课时, 我是通过一个魔术导入新课的。教师变魔术变出三个不同颜色、大小的橘子, 水到渠成地引入新课:谁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把这三个橘子排一下位置?在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排列顺序后, 排序的定义也就瓜熟蒂落了。通过诸如此类的情境创设, 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 教师成功地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活动。

二、搭建支架, 猜想假设, 激发学生的思维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小学生的想象力是随着表象的积累而不断发展的。教师创设情境, 搭建支架, 刺激诱发学生大胆想象, 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意义构建。

在科学探究课中, 提出研究问题后, 首先要对研究的问题提出各种猜想和假设, 它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的桥梁, 是科学探究的重要一环, 对学生直觉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培养大有裨益。因此, 当学生的思维处于这一状态时, 教师就要加强引导。

例如, 教学苏教版《降落伞》一课时, 学生发现降落伞下降的速度有快有慢。这时学生就产生了疑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降落伞下降的速度与什么有关? 我顺水推舟, 马上抓住这个问题, 让学生去思考哪些因素会影响降落伞下降的速度。开始时学生觉得有点懵, 提出了很多无关的因素, 思维比较混乱, 于是我让学生回过头来, 重温降落伞由伞面、伞绳、重物三部分组成, 学生马上想到降落伞下降的速度可能与伞面的大小、伞绳的长短、物体的轻重有关。在这个猜想假设过程中, 教师为学生铺设一级级阶梯, 引领他们发展。

又如, 在教学《登月之旅》一课时, 让学生探究环形山的形成是本课的重难点。学生缺乏对环形山的感性认识, 在这样的情况下, 让学生去猜想假设环形山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肯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怎么办? 我灵机一动, 就让两个学生拿着大小不同的石头到讲台上做演示实验给大家看, 这样一比较, 学生马上发现两个同学的“陨石”大小是不一样的, 可能影响环形山大小的因素也呼之欲出了。在这个猜想的过程中, 两位同学的演示为其他学生搭建了一个思维的支架, 学生能够对感知和表象进行加工, 形成更高的认识, 也就达到了训练思维的目的。

三、观察记录, 搭建支架, 促进学生的思维

俄国著名科学家门捷列夫曾经说过:“科学的原理起源于实验的世界和观察的领域, 观察是第一步, 没有观察就不会有接踵而来的前进。”“观察、观察、再观察”曾作为巴甫洛夫的座右铭被写在实验室的墙壁上。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科学观察不同于一般的观察, 要有明确的目的; 观察时要全面、细致、有条理和实事求是, 并及时记录下来; 对于需要较长时间的观察, 要有计划、有耐心。《科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明确指出, 指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利用研究记录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并认真完成记录, 从而激发学生观察兴趣, 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 逐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不断提高学生观察世界的能力, 促进学生思维不断深入发展。

四、搭建支架, 设计实验, 训练学生的思维

学生设计实验是探究的重要一环。由于年龄的限制, 小学生的思维是杂乱无序、支离破碎的, 让他们独立设计实验比较困难。因此, 开动脑筋设计实验, 讨论实验方案往往比动手实验更能启迪学生的思维。此时应使学生弄清如何选择变量、如何控制条件、如何正确操作、应当注意什么问题等, 这就要有一个严密、科学、可行、安全的实验方案, 而方案的制订需要通过师生之间开展多向交流, 经过认真思考和反复讨论才能逐步完善。在制订方案之前, 老师必须结合学生现有的水平和能力, 搭建合理的支架, 帮助学生明确思考的方向和目的, 然后在不断的交流中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例如, 教师可以精心设计研究记录, 有效的科学记录能把学生的思维火花集中起来, 进行梳理后记录在案, 为科学探究奠定基础。例如, 实验目的是什么、如何设计实验、怎样安排及操作实验的过程、在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根据所学知识对实验结果作出的预测等。

还可以利用研究记录启迪学生的思维, 引导学生学会选择材料。实验材料的选择是学生进行实验的又一重要环节, 它是学生对实验进行整体设计的前奏, 也是学生对实验进行整体思考后的准备。能够自主选择材料, 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那么实验的设计也就完成了一半。在设计实验中搭建支架, 从扶到放, 一步一个脚印地感悟实验的特点, 提高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培养学生适时修改实验的能力, 不断地训练学生的思维。

五、交流汇报, 搭建支架, 深化学生的思维

汇报交流是实验探究后的重要一环,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获得的感性认识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整理加工, 得出理性的结论。但小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概括能力较差, 这使很多教师采取了包办代替的做法, 使学生思维发展受到了影响。

实验完成后, 留在学生记忆中的东西未必真的深刻, 有的甚至犹如蜻蜓点水, 雁过无痕。应利用科学记录, 搭建支架, 深化学生的思维发展。“科学记录是学生最好的科学书”, 有效的科学记录不仅能指导学生正确完成实验, 还把观察、动手实验操作和比较异同形成的内部思维语言转化成书面文字或数据图画形式, 促使学生思维更富有逻辑性, 印象更深刻。

实验中得到的有关数据是重要的教育教学资源, 是学生思维发展的支架。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整理分析, 让学生自主从中得出正确的科学结论。

语文学习支架搭建的实践操作 第8篇

一、语文学习支架搭建操作的基本要领

语文是一门人文内涵丰富的工具学科, 其教学有着别于其他学科的基本特征。“它 (指语文) 更多地注重学习中人文精神的熏陶与情感的交流, 注重以真情感染读者, 以形象唤起美感, 以意境领悟主旨, 以培养语言意识和语文习惯为目标, ”[3]所以语文应以语言作为凭借, 以语感训练为核心。要强调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强调让学生整体感知、熟读精思、熏陶感染、读写结合等, [4]有鉴于此, 在操作层面, 语文学习支架设计应重点扣住如下四“点”:

1.扣住语文教学“落脚点”, 瞅准支架设计的目标

即要牢固树立学科教学的目标意识, 让学习支架服务于语言能力培养的教学任务, 服务于解读文本、创生意义这一基本的学科教学形态。这是进行语文学习支架设计之“的”。

2.扣住学生发展的“起始点”, 找准支架架设的基础

支架架设前必须要充分研读语文教材, 充分了解学生语文学习基础、学生认知风格、非智力因素和语文学习习惯等, 以确保将学习支架真正架设在学生已有语文水平之上。这可以说是语文支架设计之“基”。

3.扣住语文教学的“关键点”, 定准学习支架的形态

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 如果说扣住学生发展的起始点奠定了支架架设的基础的话, 那么, 将承载着具体的学习内容的支架以合适的形式适时地提供给学生则是促进学生由现有水平向“最近发展区”转化之关键。只有瞄准学科教学的关键点, 切实用支架将学生导向教材的“重点”、学习的“难点”、发展的“节点”, 建构式教学才能有效、高效。为此, 执教者要做好如下一系列工作:首先, 要精准分解语文内容“构件”, 确定学习内容的梯度。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精确提炼一篇课文的训练“要点”, 精准把握课文教学的“重点”、学生学习的“难点”;其次, 转变教学思想, 精心编制学生学习活动流程。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作为设计的一条主线, 构建学生学习活动模板, 变“教学”设计为“学习”设计、学习活动设计。第三, 在构建语文学习环境基础上统筹构建助学支架。以学习环境构建为核心, 以学生学习活动设计为主轴, 在此基础上预设语文学习支架数目, 精准设定学习支架架设点, 努力在学习内容和学生发展基础之间找到理想的契合点。第四, 深入思考支架编列的内容, 精心设计助学支架的呈现形式。大胆构思支架呈现的形式, 精心设计支架问题等, 努力促使支架内容与支架形式的完美统一。

4.扣住学生未来的“发展点”, 瞄准支架架设的归宿

“教是为了不教”, 教学支架除了给课文学习以帮助外, 理应格外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生的未来可持续发展, 因此语文教学支架除了向学生提供语文学习资料、语文学习技术工具手段以及学习路径等方面的帮助外, 还理应多给学生提供语文认知策略、元认知知识方面的指导, 另外, 执教者还应多提供参与支架设计的机会, 引导学生开展图形组织器设计等, 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学生在获得陈述性知识的同时获得更多的程序性知识, 进而真正做到“学会学习”。

二、语文学习支架设计示例及设计说明

以下以高中二年级《药》一课为例, 按“初读课文精读课文拓展延伸”的基本教学流程 (4课时) 示范学习支架搭建的方法, 并简要阐述设计理由。

1.初读课文阶段学习支架设计

设计说明:考虑到是初读课文, 本环节执教者采用的是建议支架。通过向学生发出明确的操作指令, 引导学生迅速抓住初读感受, 感知作品情感, 为下一步进行理性分析研究奠定坚实的感性认识基础 (如表1) 。

2.理解探究阶段学习支架搭建

设计说明: (1) 情节梳理、人物形象研究是小说解读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 对此本课给学生提供了图形组织器。图形组织器是用可视化的手段对信息进行描述的方式。本课的图形组织器包括一个图形、一张表格通过引导学生填写因果关系图 (如图1) , 支持学生自主理解小说情节发展脉络, 理解文中人物事件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引导学生研究填写人物形象表格 (如表2) , 支持学生深刻理解小说中的人物性格特征。 (2) 问题是教学中最常见的支架。为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执教者给学生设计了一组问题。根据胡小勇等关于教学问题有效性研究, 问题设计除要注意提高单个问题有效性外, 应特别注意多个问题的类型分布与问题指向等, [5]为此本课设计了五个问题, 采用“单元问题+助学问题”结构方式, 助学问题则使用了层层递进的组织策略 (如表3) 。

3.拓展延伸阶段学习支架搭建

设计说明:阅读教学在实质上是一种意义理解教学, 但理解并非指单纯“还原”文本意义, 时代在发展, 社会在进步, 因此任何对文本的解读还包含着超越性解读活动在其中。[6]《药》是现代文学名篇, 学人方家对小说主题艺术技巧等开掘颇深, 新时期又出现不少研究新成果, 那么能否在吸收别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经过小组研究学习得出学生自己的独特认知呢?能否联系近代社会历史发展的脉络对文本主题来一个重新诠释呢?能否运用现代思想武器对作品中的人物给予重新评判呢?为达到拓展学习、拉近名作与当代学生心灵间距离的目的, 执教者可以在教学的收束阶段设计范例学习支架, 供学生拓展研究之用 (表4) 。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范例是符合学习目标要求的学习成果, 范例展示了一种有效解决问题 (或解法失败) 的行动过程和行动成果。范例的出现避免了教师冗长的解释与说明, 可以对学生的学习研究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1], 促使学生在“仿中学”。本文提供的范例是一篇学者的研究论文 (《名作重读》, 作者钱理群, 上海教育出版社) 。

摘要:“学习支架”泛指提供给学生用以促进学生心理、认知发展的各种辅助物, 既包含通过人际交往功能给学生学习以支持的交互式支架, 也包含将人类智慧固化在工具技术之上的工具式支架。本文阐述了语文学科学习支架搭建时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通过对小说学习支架设计实例的剖析, 展示了可视化教学设计中语文学习支架的丰富形态。

关键词:语文,学习支架,操作

参考文献

[1]阎寒冰.信息化教学的学习支架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03 (11) :18-21.

[2]尹春梅.“支架”理论在CAI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电化教学, 2007 (2) :29-30.

[3]王毅.网络时代语文教学的思考[J].人民教育, 2001 (7) :26.

[4]侯器.教育视角下网络语文教学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 2008 (2) :48.

[5]胡晓勇, 祝智庭.教学问题设计研究:有效性与支架[J].中国电化教育, 2005 (10) :50-51.

搭建支架,支持幼儿主动探究 第9篇

小班科学活动《感知物体的软硬》难点是掌握感知物体软硬的方法。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两种类型的“支架”:工具式支架和交互式支架。

1.工具式支架。

工具式支架是一种把人的智慧和文化功能固化在工具和技术设备上的支架。

【分析】

要让幼儿短时间内经历探究发现的过程,就必须提供与探究内容相适宜的、结构好的材料。在整个活动中,教师采用工具式支架,为幼儿创设一个“有准备”的环境,支持幼儿的探究行为。

(1)摸箱增添了探究的神秘感,激发了幼儿探究的兴趣。(2)海绵等丰富的感性材料,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3)分类用的两个筐也是经过特别设计的,一个筐里放着海绵,标志用来盛放软的东西;另一个筐里放积木,标志用来盛放硬的东西,方便小班幼儿把自己的猜想结果正确地放入相应的筐内。(4)软硬分类的记录卡和“标志物”,帮助幼儿认识物体的软硬属性,让幼儿把自己的发现结果用“软的标志物”和“硬的标志物”表示出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幼儿的实际需要与所要完成任务的特点,相应地对任务进行了分解,调整了目标的难度和要求,通过提供支架,选择、改变刺激呈现的环境条件,降低任务的难度,减轻幼儿的认知负荷,帮助幼儿将抽象的软硬概念具体化,掌握物体软硬的属性及概念以及引导幼儿探索感知软硬的方法,学会准确辨别物体的软硬。通过提供支架,对适宜刺激物的选择和呈现,对幼儿的认知发展产生影响。

2.交互式支架。

交互式支架是一种通过人际交互发挥作用的支架。

【分析】

在活动中,交互式支架主要有:(1)提出摸箱的规则。在摸箱环节中,要求幼儿只能摸不能看,并且要说说摸的感觉。这样,单凭手的触摸来感知物体,既能排除视觉的干扰,发展幼儿的触觉能力,又有利于幼儿集中注意力参与探究活动。(2)提出关键性问题。在操作环节中,教师提出“你用什么方法知道它是软的?硬的?”引导幼儿探究发现比较物体软硬的方法。(3)总结儿歌化的技能。在幼儿探究感知软硬的方法时,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总结儿歌化的操作技能。

提供支架的过程,是教师和幼儿、幼儿与同伴之间交互作用的过程,也是培养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教师提供的支架,需要师生之间的互动,更需要同伴之间的互动来发挥作用。教师在这种交互作用过程中,只是起着向导的作用,幼儿是自主学习的主体。教师仅仅是支架的提供者,是为了给幼儿以支持和鼓励、提示和辅助。教师的作用就如同教婴儿学走路,最终还要靠婴儿自己的力量完成学习任务,教师不能代替他走路和思考,教师要做的是在互动过程中对幼儿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分析,及时提供适当的支持和辅助,让幼儿成为独立自主的学习者。这样,在活动过程中,既帮助幼儿掌握了操作的要领,又帮助幼儿掌握了物体软硬的属性及概念,进而有利于把这种操作经验延伸到生活领域,感知分辨生活中的软硬物体。

搭建支架,让英语阅读更上一层楼 第10篇

一、搭建支架,进入情景

支架式教学需要老师为学生创设合适的情境,激发学生提升能力的兴奋点。英语阅读也是一个个的基础知识点串起来的,在英语教学中要恢复概念建立时的支架,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支架的搭建就是为了给学生一个跳板。通常的做法就是设置情景,再现阅读材料中的场景,学生在情景中可以更好地实现能力上质的跨越。情景的设置方法多种多样,目前老师利用较多的是多媒体。英语阅读材料的利用,老师可以迁移教材中的内容,或者结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选择类文阅读。如果有熟悉的句型和对话的嵌入,学生更容易理解文章内容,学生在情景中也更容易理解文章主题。

如学习五年级上册Unit 8 At Christmas时,正值圣诞节。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布置教室,通过多媒体了解西方国家人们圣诞节送礼的习惯。师生共同收集圣诞节的资料,在课堂上演示,以加深学生对圣诞节的认识。老师还可以教唱Christmas songs,并把本课的单词贴在精美的礼物盒上,学生学习的兴趣被激发起来,课堂气氛更为活跃,学习效果更好。

二、独立探索,合作学习

老师搭建支架,不是要代替学生解决问题,支架式教学模式中比较重要的地方就是学生的独立探索和合作学习。学生的独立探索,需要老师搭建支架正确引导,让学生的阅读和探究有一定的基点,便于学生自主理解。如在学习五年级上册Unit 7 At weekends时,课文内容讲述的是周末活动,老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回忆以前的语言知识。如四年级下册的Unit 2 After school中就有相关的句型。老师可以让学生每人准备一张周末活动的照片,在学习的时候先自主编写对话,对一些不会的单词自行查找,然后小组之间进行合作交流,进行对话练习。如 句型What do you do at weekends?I always/usually/often/sometimes...学生在对话中可以学到更多的单词。

学生在独立探索中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集思广益,在小组内合作交流。小组内的交流要形成习惯,分工明确。阅读讨论时,每个学生都要有见解和发言。老师也要深入到每个小组的讨论中,调度学生的阅读程度和进度,以便灵活安排教学环节。各小组学生的学习程度不一样,老师在调度的时候,应及时为学生搭建支架,把学生“扶上马并送一程”,充分体现支架的作用。老师的参与也能为学生的探索和讨论注入活力,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老师组织合作学习本身就是在为学生搭建支架平台,学生在合作探究时,还能够培养团队精神。

语言的学习就应该在交流中提高,所以合作就是英语学习的必备方式。英语阅读需要学生在交流中继续进步,老师组织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进行阅读,阅读结束有成果展示,每次陈述展示的同学有轮流安排,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协作体现的正是支架的作用,这是老师组织、学生共同搭建的有效支架。

三、效果评价,意义构建

评价在课堂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恰当的课堂评价可以激励学生,有利于课堂目标的顺利达成。老师的评价更是支架教学中的关键,要根据学生能够达到的层次进行恰当的点评。如果老师对学生的表现一律用“OK”,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就会产生听觉疲劳,将严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老师对学生的阅读感受要善于倾听,倾听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然后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评价,与学生的内心情感达成共鸣。

评价的方式有自我评价、小组评价以及老师评价,评价的内容有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合作时的表现以及完成学习后的知识建构状况。对于具体的英语阅读教学,还可以根据阅读课堂目标设计综合评价标准,如课堂参与度、英语的词汇量积累、英语阅读能力等。通过评价,支架学生对自己也会有更加客观的认识,从而取得进步。

相关文章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精选12篇)创新公共服务 第1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对国家或区域的技术创新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科技...

3
2025-10-24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精选9篇)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第1篇匆匆读后感500字_读《匆匆》有感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

1
2025-10-24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精选17篇)草莓教学 第1篇“风儿轻轻吹,彩蝶翩翩飞,有位小姑娘上山摘草莓,一串串哟红草莓,好像……”优美的歌词,动听...

3
2025-10-24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精选7篇)仓储类课程 第1篇物流产业是复合型产业,发达的物流能加速传统运输、仓储和零售等行业向现代物流服务领域延伸。...

1
2025-10-24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精选8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第1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作为诗性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审美批评,同文学艺术实践...

2
2025-10-2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精选6篇)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第1篇莲山 课件 w ww.5 YK J.COM 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二、试题所体现的新课程理念和...

4
2025-10-24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精选2篇)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第1篇常州市河海中学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 八(1)班创 文 明 班 ...

4
2025-10-24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精选14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第1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及签字样本兹证明为我公司财务负责人。特此证明。身份证复印...

3
2025-10-24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