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登高》探究教学(精选5篇)
杜甫《登高》探究教学 第1篇
《登高》是教给高二学生, 他们已有较扎实的文学知识素养, 且青春与诗心迸放, 易接受。但须教得有深度, 新意。学习《登高》, 要抓住“诵读诗句、赏析联想、感悟升华”几个环节进行。
诵读体味。读解诗歌的第一步, 首先要求熟读成诵。其次要读出诗的节奏, 把握平仄的韵律。再次要读出真情实感。朱熹提出读书“口到”“心到”, 其义自见。在教学中提倡学生边诵读边体味, 增强阅读效果
启迪新知。学生预习时, 要求学生查阅有关资料, 了解杜甫的生平, 弄清楚写作背景。《登高》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九月重阳, 当时杜甫病居长江之滨的夔州, 时年56岁。长期颠沛流离, 生活困顿, 身体病痛, 又逢时局维艰, 致使他忧愤成疾。诗人重阳登台, 目接悲景, 耳闻悲声, 面临自然之秋, 引发人生之秋的悲叹, 加之伤世忧时的复杂感情, 形成了《登高》一诗的悲苦基调。这些背景知识是理解这篇诗歌的前提。
泳涵文意。就是赏析《登高》过程中, 让学生情不自禁地浸泡、泳动于诗意的蕴涵中, 像水仙花一样吸收诗意的养分。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提问学生, 教师评论六种物象:风、天、猿、渚、沙、鸟。进一步分析物象与渗透诗人主观感情的修饰词:“急”写出了“风”的迅猛、强悍;“高”写出了天的辽阔、旷寂;“啸”是长声的吼叫, 与“哀”字相配合, 写出了猿声凄厉、哀愁, 渲染了悲凉、凄冷的氛围, 催人泪下。“鸟飞回”是在急风中, 不住地回旋翻飞。突出“风”这个中心意象, 在“急风”的大背景中, 诗人感触到“天”被风刮高了, “猿啸”是风从深山刮出来, 因为“风急”才勾起诗人的悲凉情绪, 这样抓住“诗意”, 学生才能自然地融入诗中, 才能透彻理解诗。
引发灵性。诗歌是智慧的结晶, 培根说:“读诗使人睿智”, 教学诗歌关键是点燃学生的性灵火花。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首先向学生提出, 这两句“落木”“长江”给你带来什么感触, 从诗的节奏体会大自然的脉动, 把握诗人感情的流程。意在启迪学生灵思, 领略夔州秋天典型特征, 从大处着笔, 写一种壮观的景致, “无边落叶”言空间阔大, “萧萧下”拟声动感。“不尽长江”道岁月绵长, “滚滚来”, 其气势磅礴, 气象非凡。着笔于秋意深沉壮阔的境界, 但由落叶勾起人飘零之感, 流水引起人迁徙之思, 从而抒发韶光易逝, 壮志难酬的悲怆情怀。当理喻这些的时候, 学生进入诗的崭新认知层面, 这就是灵智的作用。
赏析联想。读《登高》时最花功夫的, 从解词析句, 而生发诗的意象。通过联想, 想象再造诗的意境。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学习时, 要从“作客”领会四层意思 (1) 作客, (2) 常作客, (3) 深秋作客, (4) 万里作客。这样就会认知, 客居他乡, 无家可归, 生活已够悲苦, 又是经常作客, 到处飘零, 再加之身临万木萧瑟的深秋, 还在万里之外的异地, 极生无限悲苦;从“登台”角度写悲, (1) 登台, (2) 独登台, (3) 多病登台, (4) 百年 (年岁大了) 登台。在这四层渐次加深的思乡感怀的内容中, 增入悲秋苦病的感情, 这是多么长久又浓厚的悲苦, 学生读到这里, 也生悲郁之情。
感悟升华。读诗要靠感悟, 这是窍门。解词析句, 要直觉领悟, 产生灵性。整合评述时, 要整体感知, 升华思想。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这首诗字字悲, 声声愁, 人生愁苦固何在。学生能够感悟答案是“艰难”二字, 也能生发联想“艰难”的双重含义, 即自身艰难, 国运艰难。杜甫仕途失意, 年老多病, 固然艰难, 而社会动荡, 国难家愁, 重阳又因病断酒, 已霜染双鬓, 潦倒不堪, 更为艰难。“无限悲凉之意, 溢于言表”。 (《诗薮》)
拓展能力。实质上在教学过程中, 已渗透了思维能力、评论能力、欣赏能力的训练, 课后作业等活动是进一步的强化。我又拟定了作文题, 把《登高》改写成现代诗或散文, 以此诗为学习契机, 完成自己的新创作, 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是显著的。
摘要:拟依据“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原则, 采取“讨论探究法”进行《登高》一课教学。
登高习俗与杜甫的《登高》诗赏析 第2篇
古人喜欢登高,或登山,或登台,或登楼,而且“登高必赋”,留下了不少名篇。
《韩诗外传》卷七:“孔子游于景山之上,子路、子贡、颜渊从。孔子曰:君子登山必赋,小子歌者何?’”《汉书艺文志》:“传曰,不歌而诵谓之赋,登高而赋可以为大夫。”“登高必赋”或“登高能赋”就成为古代大夫必备的九种才能之一,于是登高与赋诗就紧紧地连在一起。
综合历史文献,可知“登高”有三种情况:
1、笼统地说升至高处。如明代开国功臣之一、写《卖柑者言》的刘基的《旅兴》诗:“登高望四方,但见山与河。”这是随意而登,不指明时间地点。
2、九月九日登高。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中记载着一段传说:“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这则道家的传说显然是要让人们关心家人,要“常回家看看”。后人每至九月九日都要登高饮菊花酒,其内涵也泛化为对亲人故交的怀念。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可称代表。
3、指正月初七(人日)和十五日登高的风俗。
晋陶渊明《移居》之二:“春秋多佳节,登高赋新诗。”可见,登高赋诗的佳节,春秋都有。秋当然指九月九日即“重阳节”,春则指正月初七和十五。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初七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登高赋诗。”《隋书元胄传》:“尝正月十五,上与登高。”
总体上看,登高历经魏晋唐宋诸代,都是中国文学的重要主题,而怨春和悲秋则成为主要题材。登高之作的总体基调也必然是忧愁、悲哀、痛楚,具有强烈的悲情特征。其情感内容同社会生活的变化、国家的分合治乱有着基本同步的规律。周秦之际多是亲情之念,如《诗经》中的《东山》、《陟岵》等篇,汉魏之时则偏于乡国之恋,如王粲的.《登楼赋》、曹植的《杂诗》,唐宋以下更多友情之思,如卢照邻的《九月九日登玄武山》:“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确是佳作。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写亲情之念,乡国之恋,友情之思的作品中往往饱含着作者对社会、国家、人生的忧患意识,使悲情更加浓重。杜甫的《登高》堪称典范: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探究教学 第3篇
一堂高效的语文课的标准除了深入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并做好教学设计外, 更重要的是实施教学的过程。要实施好这一过程, 我认为应该注重以下五点。
一、仪态大方, 声情并茂
为人师表, 更为讲究。要想感动别人, 首先要感动自己。教师要满怀激情地投入到教学的“角色”中去。外表言行大方得体, 声音洪亮, 吐字清晰, 抑扬顿挫, 充分感染学生。还要随时走到学生中去, 与学生打成一片, 亲密无间, 有时还需“手之舞之”, 才能有利于师生的交流学习。因为中学老师面对的是未成年的孩子, 要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寓教于乐, 枯燥的说教是行不通的。
二、创设情境, 引人入胜
要有效借助多媒体的音、画效果, 并辅以精简的导语, 把学生带到一个生动直观的情境中。万事开头难, 做好了开头, 才有很好的发展。一节课开头作用重大, 一定要做好做精, 它关系到能否真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和自主学习。在教学设计中, 考虑到学生都是偏僻山区的孩子, 没有见过大江湖泊, 因而精选了几幅岳阳楼和洞庭湖的壮阔图片用幻灯片打出, 学生立时活跃起来, 加上精简的导语, 效果更佳。比如, 本课导语我是这样设计的:
登高赋诗, 是中国古代诗人“以诗会友、一展才华”特有的一种方式, 好似我们今天的“登擂比武”一般, 没有能耐者是不敢下笔的。为此留下了不少的千古名篇。今天, 我们有幸一起欣赏被誉为“古今登楼第一诗”的杜甫的《登岳阳楼》。它优秀在哪里?缘何有“第一”的称号?下面, 我们就运用第一、二单元鉴赏诗歌的“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的方法解读这首千古名篇。
导入干净利落, 运用了学生比较喜欢熟悉的“登擂比武”与“登楼赋诗”作比较, 生动形象, 学生一下子就对“登高赋诗”这一形式有了了解, 较快地进入了学习状态。生动形象地把学生带到教学情境中, 学生有如亲临其境一般, 对丰富学生的想象、激活学生的思维有积极影响。
三、提纲挈领, 条理明晰
面面俱到的教学是谈不上“高效”的。尽管我在教学设计中很关注这一点, 根据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本教学设计分为“整体初步感知四个核心问题的深入探究两个迁移拓展的加强与升华”三大板块, 条理明晰, 由浅入深。并紧紧抓住“四个核心问题”来讲解。一是“首联的情感之争”, 二是“赏析名句”, 三是“大小之辩”, 四是“探秘诗魂”。由于“爱生心切”, 总是担心学生的能力, 什么都想提醒学生, 结果一堂课的时间还是显得有些仓促, 这应该是大部分教师的通病。其实这“四个核心问题”也应该有所详略, 略讲一、三个问题, 详讲二、四个问题, 时间就充足得多。所以, 该省的则省, 该让学生自由发挥的要让其充分自由发挥, 要有博大的包容之心, 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 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才是教学的最终指归。
四、巧设问题, 加强练习
注重问题的有效性、生动性、精简性。首先要力避“满堂灌”, “一言堂”。当堂课的重点知识要当堂消化掌握。最忌讳的是教师的提问不痛不痒、不着边际, 动辄批评打击不同见解的学生。时间安排上, 创设情境导入等约5~10分钟, 讲授文本约10~15分钟, 思考练习约20~25分钟, 留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思考空间。其次是重要问题的引导提问要生动、准确、精简。教师的提问不需要面面俱到, 应把主动权留给学生。我在上杜甫《登高》一课时, 导语中首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是古今登楼第一诗?”针对这一关键问题, 我从写景的博大和思想性入手。在思想性的引导思考中, 我抓住这首诗起作用最大的诗句, 设计了一个对比式的问题训练。通过播放幻灯片对两首诗作比较:
(幻灯展示) 4.尾联两句算不算名句?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下面两首诗仅仅改动四个字, 试比较有何不同的表达效果。
登岳阳楼杜摇甫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某摇某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风起湖水北, 凭轩涕泗流。
以某某为名写的:“风起湖水北, 凭轩涕泗流”与杜甫诗的“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孰优?孰劣?学生在这一生动具体的比较当中, 很快就理解了为什么《登岳阳楼》一诗是古今登楼第一诗的难题。
五、迁移拓展, 提高能力
杜甫《登高》教案(模版) 第4篇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困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学习习近平体诗对仗的形式和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二、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 杜工部。生平诗歌创作研究资料生平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 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他祖上还有西晋著名将领、镇南大将军杜预。
三、导入
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也是唐代文学的转折点。许多诗人都在诗中反映了这场残酷的战争唐帝国所带来的巨大灾难。杜甫就是这样一位有着忧国忧民情怀的诗人,正因如此,他的诗被后人成为“诗史”。
四、创作背景
杜甫生于712年,这首诗写于公元767年的秋天,此时诗人在外流浪漂泊了8个年头,已经是一位饱经沧桑的五十五岁的老人了。他目睹了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的重重创伤,感受到了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衰落,也感受到了仕途的坎坷,晚年的孤独和生活的艰辛,心中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慷慨激越、动人心弦的七言律诗。
3、赏析全诗
(一)先看诗的头两句,也就是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首联主要是写景。景物有: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 “高” “啸
第1 页
总页 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个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这些景物给我们的感觉是显得十分悲凉、凄清。根据是:①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②高天,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③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④飞鸟,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这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⑤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俗话说: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已经到了生命的晚秋,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⑥清渚和白沙是冷色调的。⑦以长江的永不停息衬托生命的短暂。这些地方都说明这首诗所描写的景物是悲凉和凄清的。“哀”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自然之悲象,人生之艰难。也是全诗的诗眼。作者巧妙的运用了一系列描绘哀景的词,既是自然环境的客观描绘,也是作者心情的折射与投影。正像清代诗人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种,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请大家注意。疑问:
① 飞鸟,应该是一种什么处境的鸟?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
明确:(赏析时要敢于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飞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总之,这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而且只能是一只,而不是多只。因为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② 诗人毛泽东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鹰击长空”;诗人王维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鸟鸣山更幽”。它们和杜甫笔下的鸟有什么不同吗?
明确:毛泽东笔下的鸟是充满活力和朝气的鸟,因为那时毛泽东正处在立志改造中国的青年时期;王维笔下的鸟是悠闲自在的鸟,王维特别向往幽静的大自然。由此看来每一位诗人笔下的鸟都是他们的化身。
渚:音zhu,上声。水中小块陆地。唐诗:孟浩然《宿建德江》:有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李白《夜泊牛渚怀古》有“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之句。
(二)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颔联给我们勾画出一副极其广阔深远的图景,前人誉之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写了几种景物?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幅画面。
(2)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 明确:落木萧萧:①杜甫看到落叶飘零,会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觉。
②也许会加重乡愁,他会问自己,这常年飘泊的生活何时能结束。不尽长江―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
第2 页
总页 流人物。” 他会超越时空的限制,联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怅望千秋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
(3)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什么写法?
明确:对比、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唐代诗人陈之昂的《登幽州台歌》也是这种写法。
(三)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1)什么是“作客”?是否和现在的“做客”相同?
明确:“作客”和现在的“做客”不同,这里的“作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时是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是长久的,不断的。“常”作客。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
(2)什么叫登台呢?联系王维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回答。
明确: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做客并登台。
(3)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在什么年纪? 明确: “百年”,就是老年,拖着多病的身体。
(四)尾联:“艰难苦困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从哪联的哪句诗知道的? 明确: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
(2)这是一种什么心情?忧愁还是忧愤?
明确: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
(3)“苦恨”和“新停”应怎样理解?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国难当头,杜甫年事已高,疾病缠身,虽忧国忧民,却无能为力,他的心情一定是极度痛恨自己年老多病。而“新停”又是“刚刚放下”。“新”与“苦”都是副词,两相对应。这两句,词相应,句相同。“苦恨繁霜鬓”“新停浊酒杯”分别是“非常痛恨两鬓染霜”“刚刚放下浊酒杯”之意。(联想到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停字,什么意思?)
(4)杜甫为什么“苦恨繁霜鬓”“新停浊酒杯”呢? 明确:国家的艰难,人民的苦难,激起杜甫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无奈年老
多病,无能为力,他怎能不悲愁万端?古人认为有酒方能浇愁,无奈多病不能喝酒,这种愁闷,这种伤忧,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只能郁结在诗中,郁结在心头!因此,我们读这首诗,解这首诗,既要把握诗境对表现人物情感的妙用,又要揭示人物情感抒发的内涵——诗人杜
第3 页
总页 甫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刚烈情怀!
四、欣赏格律
此诗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此诗八句皆对。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人韵(哀)。颔联、颈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无边”“不尽”和“万里”“百年”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优秀的近体诗总是把格律和内容结合的很好,即遵循格律的要求,又照顾充分照顾到情感的表达。
五、赏析小结
《登高》是杜甫七言律诗的代表作品,这首诗之所以被人看作是古今律诗的压卷之作,除了因为内容的丰富深沉外,在艺术上也具有极高的成就: 一是对仗工稳,音调铿锵。
二是写景抒情笔法错综变化,而又相互照应。
注释
1、渚:水中的小洲。2、回:回旋。3、百年:犹言一生。4、潦倒:犹言困顿,衰颓。5、新停:这时杜甫正因病戒酒。译文
天高风急秋气肃煞,猿啼十分悲凉; 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飞回。落叶飘然无边无际,层层纷纷撒下; 无尽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身在万里作客悲秋,我常到处漂泊; 有生以来疾病缠身,今日独登高台。时世艰难生活困苦,常恨鬓如霜白; 困顿潦倒精神衰颓,我且戒酒停杯。
第页
杜甫《登高》探究教学 第5篇
系统功能语法, 特别是其中的及物性理论, 对英汉互译的评价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程晓堂, 2008) 。李发根 (2004) 阐述了韩礼德及物性过程理论对翻译达到语义功能等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同时, 系统功能语法中的及物性理论也为分析中国古典诗歌翻译提供了一个较为客观的理论分析框架。黄国文 (2002, 2004, 2006) 也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对翻译进行研究。他 (2002a, 2002b) 还运用韩礼德提出的语言的三大纯理功能, 分析了唐诗《清明》的不同英译本。该文从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框架出发, 对杜甫诗《登高》及其不同英译文进行及物性分析, 试图通过语言分析对译文进行评价, 并且探索功能语言学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1 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经验功能
系统功能语言学提出语言具有三大纯理功能, 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 (Halliday, 1994;Halliday&Mathiessen, 2004) 。其中, 概念功能包括经验功能和逻辑功能。经验功能指人们运用语言表达在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中发生的各种事件、所涉及的人或物、以及相关的环境因素。经验功能由多个语义系统组成。其中及物性系统就是体现经验功能的主要系统。及物性系统主要包括六种过程, 即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言语过程、行为过程和存在过程 (Halliday, 1994;Eggins, 1994) 。胡壮麟、朱永生等 (2005) 在介绍及物性理论时指出:及物性是一个语义系统, 其作用是把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分成若干种过程, 并指明与各种过程有关的参与者和环境成分。
物质过程表示实施某事, 或某事发生的过程。物质过程中的参与者一般包括实施动作的施动者和承受该动作的目标, 此外还也会涉及受益者、接受者、委托者和范围。心理过程是表示感觉、反应和认知等内心世界的心理活动过程。心理过程的主要参与者包括心理活动的主体以及被感知的客体。关系过程表达事物之间的关系, 分为属有和识别两大类。归属类关系过程表示某个事物具有某属性。归属类的关系过程的主要参与者包括载体和属性。识别类关系过程指以一个事物确定另一个事物的具体身份。识别类的关系过程的主要参与者包括标记和价值。行为过程指生理行为活动的过程。行为过程的参与者为行为者。言语过程是指运用言语表达信息的过程。言语过程的主要参与者包括言语发出者, 言语接受者以及言语内容。存在过程是指表示某事物存在的过程。存在过程的参与者为存在物。此外, 及物性系统还包括环境成分。环境成分表达时间、空间、方式、程度、比较、伴随、因果、身份等含义。
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小句是任何语言中基本的信息结构单位。小句在及物性系统中选择某一种过程来体现语义。小句的核心是过程。过程通过不同的动词体现, 参与者通过名词词组体现, 环境成分通过副词词组和介词词组体现。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来看, 每一种过程、词类、句子结构的选择都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语义的表达 (程晓堂, 2008) 。
2《登高》原文的经验功能的分析
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及物性理论, 我们对《登高》原文进行及物性分析, 如表1。
《登高》分为四联, 八个小句。首联包含四个归属类关系过程, 即“风急”“天高”“渚清”“沙白”, 其中“风”“天”“渚”“沙”是载体, “急”“高”“清”“白”是载体所具有的属性;一个行为过程, 即“猿啸哀”, 其中“猿”是行为者, 啸是其表现出的行为, “哀”是表示状态的环境成分;一个物质过程, 即“鸟飞回”, 其中“鸟”是施动者, “飞”是动作, “回”是表示方式的环境成分。诗的首联描写登高的所见所闻。诗人运用“急”“高”“哀”“清”“白”“回”六个形容词项, 分别修饰“风”“天”“猿”“渚”“沙”“鸟”六个物象, 犹如电影镜头版表现出寒气凛冽, 清冷肃杀的典型暮秋景象。颔联包含两个物质过程。在第一个过程中, “落木”是施动者, “下”是动作, “无边”作为修饰成分, “萧萧”为表示状态的环境成分。在第二个过程中, “长江”是施动者, “来”是动作, “不尽”是修饰成分, “滚滚”是表示状态的环境成分。诗人在颔联中以“无边”“不尽”修饰“落木”“长江”, 突出所见景色静态的宏大, 以“萧萧”“滚滚”表现眼前秋色动态的变化。诗人描绘了广阔的秋色, 以此抒发自己的情怀。颈联包含一个识别类关系过程和一个物质过程。在关系过程中, 诗人是隐含的载体, “客”是识别身份, “万里”“悲秋”“常”是环境成分。在物质过程中, 诗人是隐含的施动者, “登”是动作, “台”表示动作的范围, “百年”“多病”“独”是环境成分。诗人在颈联中直抒胸臆, 抒发独自登高的感慨, 诉说了自己的凄凉状况。尾联包含两个物质过程。在第一个物质过程中, “苦恨”是施动者, “繁”是动作, “霜鬓”是受动者, “艰难”为表示时间的环境成分。在第二个物质过程中, 诗人是隐含的施动者, “停”是动作, “浊酒杯”是受动者, “潦倒”和“新”是分别表示状态和时间的环境成分。“艰难”指时世艰难, 社会动荡, “苦恨”形容诗人百恨交集。尾联表现了诗人衰年多病、孤苦伶仃的艰辛境况的身世遭遇, 同时也暗含了诗人人生垂暮, 壮志难酬的感伤。
3《登高》三则英译文的及物性分析与比较
本节对《登高》三则英译文进行及物性分析与比较。三则译文在及物性选择上的异同是本文分析的重点。所选译文分别为我国学者许渊冲的译文以及外国学者W.J.B.Fletcher、Witter Bynner的译文。为了方便比较, 我们下面逐联进行分析。
3.1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表2是对首联三则译文的及物性分析。从过程类型来看, 许渊冲的译文与原文基本一致, 将“风急”“天高”“渚清”“沙白”译为归属类关系过程, 而将“猿啸哀”“鸟飞回”分别以为行为过程和物质过程, 在形式上实现了对原文的忠实, 并且表现出了原文白描般的景物描写意境。与原文不同之处在于许渊冲在译文中添加了so这一表示程度的环境成分, 其意在突出场面的壮阔, 增强译文的表现力。Fletcher的译文表面上看同样基本与原文的过程类一致, 同样运用关系过程表现四周环境。但是请看Fletcher首联的译文:The wind so fresh, the sky so high, /Awake the gibbons’cry./The isles clear-cut, the sand so white, /Arrest the wheeling sea-gulls’flight。在Fletcher的译文中, “风急”“天高”与猿啸, “渚清”“沙白”与鸟飞形成了一种施动关系, 这在原文中是没有体现的, 值得商榷。此外, Fletcher将“急”译为flesh显得不够准确。而Bynner的译文则与原文在过程类型方面差距较大。Bynner将首联两小句译为两个物质过程, 而将“风急”“天高”“渚清”“沙白”以介词短语的形式, 译为这两个物质过程的环境成分。由此, Bynner突出了“猿啸哀”与“鸟飞回”这两个动作。在原文中, 首联主要展现秋景, 以静态描写为主, 意在烘托气氛, 而不是动态描写。因此, Bynner的译文不仅在形式上与原文差距较大, 同时动态的物质过程替代静态的关系过程也未能很好地表现原文的意境。
3.2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表3是对颔联三则译文的及物性分析。原文中颔联两小句是两个物质过程。动作者分别是“落木”和“长江”, 动作分别是“下”和“来”。修饰成分“无边”与“不尽”表现出景物的宏大, 环境成分“萧萧”与“滚滚”表现了运动的状态。就过程类型而言, 许渊冲的译文与原文基本相同, 均为两个物质过程, 较为贴近原文。但与原文的差别在于, 在许的译文中, 这两个物质过程分别具有两个参与者, 即the boundless forest和the endless River为施动者, its leaves和its waves为受动者。原文中的物质过程不具有受动者。就环境成分而言, 在原文中, “萧萧”作为表现听觉的环境成分, 模仿树叶下落的声音, “滚滚”作为表现视觉的环境成分, 展现长江的气势。许将“萧萧”译为shower by shower, 将听觉描写转换为视觉描写, 与原文的含义有所差别。Fletcher将“无边落木萧萧下”小句译为静态的归属类关系过程, 有异于原文动态的物质过程。但是他利用with rustling sound这一环境成分为译文增添了动感。在“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译文中, Fletcher将其译为一个静态的存在过程和一个动态的物质过程。虽然形式上与原文相差较大, 但是他利用一动一静两个过程较好地表现出了原文的意境。Witter Bynner将颔联两小句分别以为物质过程和心理过程。他的译文语言较为简洁, 诗行形式上与原文较为接近。但是, 他讲“不尽长江滚滚来”小句译为心理过程, 将纯粹的自然景物描写直白地明释为诗人所见,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诗人借景抒情的含蓄的表现手法。
3.3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表4是对颈联三则译文的及物性分析。上文提到, 原文中颈联两两小小句句分分别别为为识识别别类类关关系系过过程程和和物物质质过过程程。。在在颈颈联联的的译译文中, 许渊冲将后一小句译为物质过程, 与原文相同。需要指出的是, 许将前一小句译为心理过程, 而将原文中的识别身份转化成为环境成分。虽然就过程类型而言与原文有异, 但也能较为贴切地表达诗人的内心感受, 不过稍显直白。原文中诗人善于运用物质过程, 关系过程等含蓄地表达内心的情感, 而心理过程则将内心的感受明晰出来, 较为直接。Fletcher也将颔联两小句译为心理过程和物质过程, 但是他的译文中的心理过程更接近原文中的关系过程。Bynner将后一小句译为物质过程, 与原文一致。其不同之处在于, Bynner将前一小句译为物质过程, I为参与者, have come为动作, sad with autumn是环境成分, 这与原文差别较大。该物质过程具有明显的主动施动性, 是动态的过程。然而诗人万里离乡, 身处“悲秋”实属迫不得已, 身不由己。因此具有主动施动性的物质过程未能很好地表现出诗人万般无奈的心境。
3.4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表5是对尾联三则译文的及物性分析。原文中尾联两小句为两个物质过程。许渊冲将前一小句译为心理过程, 将其表现为诗人的内心感受, 有异于原文, 语言较为直接, 含义也有所出入, 未能准确译出“繁”的含义。许将后一小句译为物质过程, 与原文相符。但是, 许的译文为照顾诗行音节, 未能表达出原文中“新”这一含义, 稍显遗憾。Fletcher将前一小句处理为归属类关系过程, 并使用进行时态, 虽就过程类型而言有异于原文, 但是也表达出了“繁”这一含义。他将后一小句处理为物质过程, 与原文相同。Bynner将前一小句处理为物质过程, 并表现出了原文中该小句的施动关系。但是将“繁霜鬓”译为has laid a bitter frost on my temple在意义上不够恰当准确。Bynner标新立异, 将后一小句译为识别类关系过程, 这与原文以及前两位译者存在较大差异。但是静态的关系过程并不能很好地表达“新停浊酒杯”这一动态的含义。以上三位译者由于各种原因, 均未能很好地表现原文“新”这一含义。而“新”字表现诗人生活状况的恶化, 恰恰突出了作者穷困潦倒。译者可以要运用适当的环境成分, 或将其融入过程之中, 忠实地表现原文含义。
4 结束语
本文以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框架, 运用及物性理论, 对《登高》及其三则译本进行了粗略的分析与比较。笔者发现译者对原诗理解不同, 并采用不同的过程类型来处理原文, 而不同的过程类型便会产生不同的含义, 从而导致译文与译文, 译文与原文之间的差异。该文希望在系统功能语言学框架内, 检验及物性理论在诗歌翻译研究中的实用性, 从而为翻译评价和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以及更加客观的分析手段。
摘要:系统功能语言学以及其中的及物性理论为分析中国古代诗歌翻译提供了一个较为客观的理论分析框架。该文从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学框架出发, 对杜甫诗《登高》及其不同英译文进行及物性分析, 试图通过语言分析对译文进行评价, 并且探索功能语言学在语篇分析以及翻译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