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故事有哪些(精选8篇)
端午节的故事有哪些 第1篇
端午节来历
每年农历的5月5日我们都会吃粽子、赛龙舟、插艾叶、带香囊。每逢过端午节,人们都会把房子打扫的干干净净,在厨房里洒上雄黄水,用来杀死毒虫或防止毒虫滋生。插上艾叶和配带香囊也有灭虫驱鬼的说法,以艾叶“悬于户上,可攘毒气。”
传说,端午节是纪念爱国大诗人屈原的日子。屈原是战国时期的楚国人,那时屈原22岁就当了大夫,在楚怀王面前,楚怀王十分信任他。不久,楚国的大奸臣看屈原不顺眼,于是就不断的在楚怀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楚怀王听了谗言,不再相信屈原了。过了几天秦国的人把楚怀王骗走后,把他软禁在那里,没多久,他就死了。楚怀王死后,他的儿子继成了王位称为楚襄王,楚襄王就把屈原赶到江南地区,当时他怀着悲痛的情绪写下了《天问》、《九章》、《离骚》这三首诗,写完后就跳入了汨罗江。相传龙舟竞渡是为了拯救投汨罗江而死的爱国大诗人屈原,把粽子投入江河是为了让鱼虾蛟蟹吃饱了,不再去吃屈原的尸体。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一样,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
这天是端午节,大家明白端午节的来历吗?!不明白吧!那就让我来告诉你们吧!你们还记得楚国那位爱国大将屈原吗?我来说一说他吧!
屈原是战国时期出国人,很有学问。他在楚王身边做官,以形象是自我的国家富强起来。昏君楚王却听信奸臣的话,把屈原削职流放。在流放中,屈原听说楚国的都城被敌人占领,百姓遭难,悲愤极了。五月初五这一天,他来到汨罗江边,怀抱一块石头,以纵身跳入汨罗江中。出国的百姓听到屈原投江的消息,都十分悲痛。他们含着泪划着船赶来打捞屈原,还把粽子扔到江里喂鱼,期望鱼儿不要伤害屈原的身体。这就是五月端阳包粽子的来历。
端午节还有许多搞笑的活动。列如赛龙舟,挂香囊,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一样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还有挂艾叶、菖蒲的习惯。
端午节的活动可真多啊!
这天是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我们一家人在饭厅快快乐乐的吃着粽子,
作文-端午节的由来。我突然问爸爸:“端午节是怎样来的呢?”爸爸说他也不明白,其他人也纷纷表示不明白。于是,我只好自我去翻书查找。
相传在古代,楚国谋士—屈原深受楚怀王的重用。那些卑鄙小人就经常在楚怀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楚怀王渐渐不用他了,屈原见自我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悲愤不已。有一回强大的秦国派人找楚怀王议和,屈原看出这是秦王的阴谋,便去劝阻楚怀王,没想到楚怀王不但不听他的,还将他驱逐出都城。结果楚怀王一到秦国就被关机牢房里,三年后因忧郁成疾死在了秦国。楚怀王死后,楚襄王即位后,整天吃了玩,不理朝政,楚国一天一天衰弱下去。屈原多次劝说楚襄王,反而被流放到了遥远的汨罗江边。之后亲王占领了楚国的都城,屈原明白了这个消息后悲痛万分,因不愿做亡国奴而于农历五月初五这天跳进了滚滚的汨罗江里,
之后百姓们为了保全屈原的尸体而往江里面投放粽子和鸡蛋,期望江里的鱼不要吃屈原,还把船装扮成龙的样貌在江面上划来划去以便驱赶水怪。从此为了纪念屈原的爱国精神,就把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
喔,原先端午节是这样来的。
端午节传说故事
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_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粽子来历的民间传说
据唐沈亚之《屈原外传》记载,屈原投江后,人们非常思念他,每到五月初五,就用竹筒装上食物,投向水中祭祀。到了东汉建武年间(公年22-55年),长沙有个各叫区回的`人,大白天忽然看见了三闾大夫屈原显灵,说到祭祀食物被蛟龙窃走,并告诉他以后再投,须裹上蓼叶,再缠上五色线,这些东西,蛟龙害怕,就不会吃了。区回把这次奇遇告诉了乡民,乡民们便按屈原吩咐精心制作粽子。这个习俗一直沿袭至今。这个神奇的传说,最先被梁朝文学家吴均写成一篇志怪小说,收在《续齐谐记》里。说明粽子是人们纪念屈原的祭祀食品,后来又成为端午节最主要的节日食品,至于为什么把它投向水中,一种说法是给屈原吃的,另一种说法作此投江,以饲蛟龙。也就是说专门用粽子来喂蛟龙,以免它伤害屈原的身体。
为什么后来又用艾叶或苇叶、荷叶包粽子呢《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将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传,并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端午节食品。
粽子来历的另一种说法纪念台骀
山西民俗学家认为,粽子的来历和古时三晋先民治水的故事有关。台骀,作为远古历史人物,据山西省历史学者考证,台骀治水从年代上要早于大禹治水,是颛顼帝时代治水官员。当时台骀为治水患,奔波南北,疏导汾水,一路导水至灵石山头被阻,台骀带领百姓奋战在灵石山头,开山泄水工程异常艰难,人们日夜施工吃住都在山上,挖山不止。
当时水满为患又无路可通,也没有船只,(禹王治水时也是徒步上下,才有三过家门而不进的故事,据考证台骀治水要早于大禹,台骀治水以汾水为主,是以治水的历史和传说只在山西流传,而大禹治的是黄河,所以大禹的治水足迹和功绩要大于台骀)台骀和他带领的开山百姓每天的饮食来源就成了问题,汾河两岸每家都有劳力在随台骀治水,为了保证粮食的按时运送到工地,不耽误和影响人们的饮食保障,人们想出了以水送食的办法,用竹桶和芦叶等包裹食物,以木筏相乘顺流而下,把食物送给下游的治水的人们,途中也有不少食品被水中的鱼虾吃掉。随着人口的流动,很快(粽子的最早原形)这种食品就传遍了整个汉民族。
端午节的故事有哪些 第2篇
2014年的端午节在6月2日,也就是农历的五月初五。年轻人一般只知道端午节吃粽子,其实端午节的习俗有很多,煮鸡蛋、赛龙舟、沐兰汤、带葫芦„„
今天盘点端午节的15个习俗,看看你知道哪一个!
1、吃粽子
全国人民都有一个共同的习俗,就是要在端午节吃粽子,这个习俗也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古代粽子又叫角黍、筒粽。角黍是因粽子的形状有棱有角,内包有糯米而得名;筒粽是因最初的粽子用竹筒贮米烧煮而成。
魏晋时期,周处所撰的《风土记》中记载:“仲夏端午,烹鹜角黍。”
南朝吴均的《续齐谐记》中,也记载了屈原投江自杀后,楚国人民哀悼他,便在每年端午以竹筒贮米投于水中祭吊的事。
2、煮鸡蛋
在胶东地区,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有一样不可。女娲得知此事后,便去找瘟神说:“今后凡是我的嫡亲孩儿,决不准许你伤害。”
瘟神知道女娲法力无边,不敢和她作对,就问:“不知娘娘下界有几个嫡亲孩儿?”女娲一笑说:“我的孩儿很多,这样吧,我在每年端午这天,命我的嫡亲孩儿在衣襟前挂上一只蛋袋,凡是挂有蛋袋的孩儿,都不准许你胡来。”这年端午,瘟神又下界,只见孩子们胸前都挂着一个小网袋,里面装有煮熟的咸蛋。瘟神以为都是女娲的孩子,所以就不敢动手害人了。这样,端午吃蛋的习俗逐渐流传开来。
3、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双桨同时划的动作,可以使身体的双侧都得到很好的锻炼。“划船运动中的后拉、前推、摇桨等动作,对上半身的肌肉是非常好的锻炼,提高了肌肉质量,以及协同工作能力。”
4、沐兰汤
端午日洗浴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但文中的兰不是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有香气,可煎水沐浴。《九歌·云中君》亦有“浴兰汤会沭芳”之句。后来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广东,则用艾、蒲、凤仙、白玉兰等花草;在湖南、广西等地,则用柏叶、大风根、艾、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据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
5、带葫芦
端午节带葫芦是历来的风俗,小孩、成人佩带葫芦,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佩带传统文化寓意“福禄”的葫芦,可以化戾气为平和,增强福缘气场。葫芦的枝“蔓”与万谐音,每个成熟的葫芦里葫芦籽众多,汉族就联想到“子孙万代,繁茂吉祥”;葫芦谐音“护禄”“福禄”,加之其本身形态各异,造型优美,无须人工雕琢就会给人以喜气。
6、系五色线
五色线又称五彩线,古代也叫五彩长命缕。端午节当天把彩色丝缕拴在小孩的手腕、脚腕和脖颈上,据说可以避邪和防止五毒近身。这种彩色丝缕要戴到“六月六”才把它剪下来,丢进河里让水冲走。
陕西地区的传说认为这和药王孙思邈的事迹有关,将花线丢进河里,等于百病也被带走
了,具有送灾的性质发展到现在,一般都用绣花用的丝线,颜色多且艳丽,用色比较灵活,多则十多种颜色,少则二三种。用什么色也很灵活,有些人手头有什么色就用什么色。等到五月五日这一天,大人小孩都戴上彩缕,走到一起时都会比比看谁的更漂亮,颇有情趣。当然比较讲究的人家依然是用五色线。
7、悬钟馗像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8、游百病
游百病又名“走百病”,流传于陕北各地的农村,是通过游览散步消除百病的一项健身运动,多在妇女、老人、小孩或体弱多病者中间进行。游百病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据说游就百病不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讲究的,这天男不做农活,女不做针线,做了叫“扎百病”。就是说把百病的根子扎下了,所以在天水农村,男人赶早备足牛羊饲料,女人忙备吃的和穿的,游百病的主要去处是集镇、寺庙。不去那里心中如今年白过了一般空落一般酸楚,要去也不易,山村里人要翻山越岭,要走几十里山路。平时忙地里忙家里,看小孩敬老人。十六是“大赦”,地里不管,家里放下,小孩拖上,老人扶上,倾家外游,不图升官发财,图个吉利,大人小孩百病不生。
9、送扇子
端午节又称“女儿节”,过去在宁波民间,凡新出嫁的姑娘,端午那天要带着“端午担”回到娘家来避一下,离开时要带上父母送的扇子,俗称“送扇子”。如宁海等地丈母娘要给女婿回送衣料、手巾、10、驱五毒
在古代,五月被认为是“毒月”、“恶月”。因为这时候天气越来越热,雨水渐渐增多,人们很容易生病,自然界的许多昆虫也都出来活动。民间传说中的“五毒”是五种动物,它们分别是蛇、蝎、蜈蚣、壁虎、蟾蜍。
其实,把这五种动物合称为“五毒”,是古人的一种误解,因为壁虎无毒,却被认为是剧毒物。民谣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五月初五端午节这一天被人们认为是“九毒”之首,所以民间便流传了许多驱邪、消毒和避疫的特殊习俗。端午节驱“五毒”,就是要提醒人们注意防病。
11、戴香包
香囊一般佩戴在胸前,可以驱虫辟邪,然而佩戴也是颇有讲究的。一般来说,小孩子喜欢戴飞禽走兽类的,诸如猴子上竿、斗鸡赶兔等;老人则喜欢戴梅花、菊花、桃子、苹果、荷花、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形状的,防病健身,也象征着家庭和睦、夫妻恩爱到白头等。
最有讲究的要数年轻人了,尤其是热恋中的情人,姑娘多半都会亲自制作一枚别致的香囊,在节前送给心上人。
12、洗龙舟水
“洗龙舟水”就是在端午节当天到江里、河里洗澡,因为这段时间的水大,正好又是划龙舟时期,老百姓认为这种水是吉祥的水。
13、拴扫把
有赶走“扫把星”,驱除厄运的意思。
14、挂艾叶和菖蒲
端午插艾条,除了“驱邪”的说法,更重要的与古代人对端午时节的“保健”有关。据介绍,传统民俗节日端午节,除了纪念屈原,其实也是一个多民族的全民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长寿的大节日。因为此时天气日渐炎热,蚊虫苍蝇滋生,被称为“恶月”或“百毒月”。
古人还把五月端午称作“卫生月”,端午节蕴藏着丰富的养生保健知识。端午时潮湿,而艾叶的芳香清新,能祛除毒气,除污浊,净化空气。
15、吃五黄
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食用雄黄酒、黄鳝、黄鱼、黄瓜、咸鸭蛋黄,称“吃五黄”。现在,雄黄酒因带有毒性而用黄酒代替。吃五黄是汉族的民间风俗,流行于江南等地。农历五月,江南人称“五黄月”,因有五种带“黄”音的食物上市而得名。在端午节的中午,最适宜吃五黄餐,就是把五种黄颜色的食物混在一起吃。因为中医理论认为,端午节是在农历五月初五,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候,而中午,又是一天中阳气最盛的时候,可利用端午节气的力量,抑制霉运、提升自己的精力。
猪舍消毒的方法有哪些 第3篇
消毒有很多方法, 如机械消毒、物理消毒、化学消毒、生物消毒等等, 只要各种方法合理组合使用, 均可达到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目的。
1 猪舍消毒
猪舍消毒包括猪舍墙壁、舍内设施、舍外运动场、饮水、饲料、垫料、粪便等的消毒。集中消毒法均可使用。
1.1 机械消毒法
饲养动物的圈舍、运动场, 运载动物的车、船, 活动物交易场所, 鲜肉市场, 动物体表等采用清扫、冲洗、洗刷等手段将其粪便、垫草、饲料残渣清除干净。清除的污物放入粪池或指定地点, 进行无害化处理。
1.2 物理消毒法
⑴日光消毒:阳光中的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运载动物的车辆等经机械消毒后可放在日光下曝晒消毒。有条件的动物饲养圈舍也可用日光曝晒消毒。夏季曝晒1h以上。日光照射对猪围栏、运动场、饲槽以及饲养人员的工作服等, 都具有消毒作用。对于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粪便、垫草、剩余饲料、尸体等废物。
⑵紫外线消毒:紫外线消毒在猪场入口、动物疫病诊断室、无菌操作室、手术室、更衣室等空间和物表, 用紫外线灯照射, 可以起到杀菌效果, 每次消毒30min以上。
⑶干热消毒:诊断动物疫病所用玻璃器皿等放入干燥箱中, 在150~160℃经1~2h进行干燥消毒。
⑷焚烧消毒:被动物疫病污染的垫草、粪便等污物和病死 (扑杀) 动物尸体采用焚烧消毒, 以烧成灰烬为止。
⑸煮沸消毒:将30%新鲜的草木灰浸出液加热至50℃~70℃, 喷洒或浸泡可用于猪舍、饲槽、水槽、运动场的消毒。把准备消毒的物品擦洗干净后浸入水中, 加热煮沸20~30min, 待自然冷却后取用;凡是耐热、耐湿的物品, 都可以用煮沸法消毒。
1.3 化学消毒法
⑴石灰消毒法:石灰对引起肠道传染病的一些病原微生物具有较强的抑制或杀灭作用;用生石灰配成10%~20%的悬液, 喷洒在猪舍的墙壁、围栏、地面等处, 可以净化猪舍环境。另外, 将生石灰直接撒在地面上或猪舍入口处, 亦有一定消毒效果。
⑵喷雾消毒法:消毒具体时间一般在午后进行。各猪舍安排在以下时间进行, 妊娠舍周三;产仔舍每周一、周四;保育舍周二、周五;生长舍周三。消毒药物要轮换使用, 用量要根据说明而定, 不要擅自加大剂量。消毒前一定要彻底清扫, 消毒时要使地面像下了一层毛毛雨一样, 不能太湿 (以免猪腹泻) 也不能太干 (否则起不到消毒的作用) , 每个角落都要喷到。消毒时要让喷头在猪的上方使药液慢慢落下, 不要对着猪消毒。
⑶熏蒸消毒法:甲醛熏蒸猪舍应在进猪前进行。预先用水进行清洗, 再进行熏蒸。每立方米用福尔马林 (40%甲醛溶液) 50mL、高锰酸钾25g, 21℃以上、70%以上相对湿度, 封闭熏蒸24h, 之后打开门窗进行通风48h, 方可进猪。
⑷浸洗消毒法:用化学消毒药物按规定比例稀释, 对注射局部皮肤进行擦拭或对被污染场所进行浸洗。
⑸浸泡消毒法:将被消毒物品浸泡于规定的药物、规定的浓度溶液中, 或将被病原感染的动物浸泡于规定药物、规定浓度的溶液中, 按规定时间进行浸泡。
1.4 生物消毒法
⑴坑 (堆) 发酵法:在坑 (堆) 底面垫一层稻草或其他秸秆, 再堆入待消毒的粪便等污物, 粪便过干可加适量水份 (冬天加热水) , 堆好后表面加盖10cm厚的湿泥浆, 湿泥表面再盖一层塑料膜。堆放1月 (夏天) 至3个月 (冬天) 后可作农肥。
⑵沼气池发酵法:将粪便等污物倒入沼气池中进行生物发酵消毒。
2 土壤消毒
运动场及圈内的泥土地面应先清除粪便、垫草等污物, 然后再将上面的一层泥土铲除, 阳后用20%的漂白粉溶液或20%的石灰乳、3%的热烧碱水浇洒。
3 粪便消毒
人体的秘密有哪些(一) 第4篇
一、关于同类
约有10,000,000个人和你是同一天生日。
全世界有11%的人是左撇子。
每年约有2,000位习惯使用左手的人士因不当地使用仅为使用右手的人士设计的设备而死亡。
73%的男人在七十岁时仍然雄风不减。
每2000名婴儿中有1名出生时有牙齿。
人类性交的平均延续时间为2分钟。
二、关于生死
此刻地球上在世的人在所有曾经出生的人类中占10%。
在2007年,全世界每113人中会有1人死亡。
一个人被斩首后,其头部还可以保持15到20秒的清醒。
你不会陷入流沙。全身小幅度转圈,水会重新流入沙和粘土颗粒之间,从而减小流沙密度,让别人容易将你拉出来。
人完全不睡觉比完全不进食死得更早。约10天不睡觉人就会死亡,而在不进食的情况下生命可延续数周。
如果你被关在一个完全密封的房间内,你会先因二氧化碳中毒而死亡,而不会先因缺氧而死亡。
三、关于代谢
人体每天产生70公斤的三磷酸腺苷(一种存储能量、使我们身体的几乎所有机能能够正常运转的分子)。
人每天会产生1.7升唾液。探索频道的说法是一夸脱(0.946升)
普通人一生中产生25,000夸脱的唾液,足以填满两个游泳池。
人一生平均会喝16,000加仑(60.57立方米)的水。
手指甲或脚指甲从根部长到指尖约需6个月。
人每天平均会脱掉40到100根头发。
普通人平均每天上6遍厕所。
到70岁时,你的心脏已经跳动25亿次(假设平均每分钟跳动70次)。
每个人作为单细胞生存的时间约为半小时。
人类外皮细胞每过约27天就会脱掉并重新长成——一生中约换肤1,000次。
在一个人停止饮酒后6至12小时,实验室测试仍可测出其尿中的酒精痕迹。
手指甲比脚指甲长得快。
人体每小时约有600,000个皮肤颗粒脱落——一年脱落的皮肤颗粒约重1.5磅(680克)。到70岁时,普通人将脱掉105磅(47.63公斤)的皮肤。
普通人每天释放约一品脱的肠积气。多数来自吸入的空气。其他来自未消化食物的发酵过程。
四、关于成长
胎儿在三个月大时才形成指纹。
婴儿出生时有300块骨头,但在成人时仅有206块骨头。
人类孕期平均约为270天(从怀孕到生产)。
长出来取代乳牙的恒牙称为继承牙。
端午节的别名有哪些 第5篇
端阳节、端五节、端节、重午节、重五节、午日节、五月节、夏节、恶日节、采药节、送药节、艾节、菖节、蒲节、菖蒲节、沐兰节、浴兰节、浴兰令节、斗草节、小儿节、娃娃节、香包节、龙舟节、龙船节、解粽节、粽子节、粽包节、苦瓜节、诗人节、卫生节。
上述这些别称,最好理解。如端阳这个称呼,是因为“五”为阳数(单数为阳,双数为阴),故端午又称端阳。恶日、艾节、蒲节、浴兰节、斗草节、小儿节的称呼,则是因为在端午这一天,古代认为是毒月恶日,传统民俗要求人们上山采药,举办门上或堂中插艾叶、菖蒲等属于药物的植物,饮雄黄酒,用兰花汤沐浴,儿童要佩香囊,以五色丝绳系在脖子、手或脚腕上(大人则系臂),为的是禳毒祛恶辟邪,并为纪念楚国诗人屈原而举行赛龙舟、吃粽子以及踏百草、荡千秋等多种多样的活动。从节日基本内容的介绍人们就可看出上述名称的由来。
端午节的来历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它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熏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尽管端午节年年过,但是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却不甚清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惊《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汩罗江,死后为蚊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汩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节基本简介
端午节(英文为dragon boat festival或double fifth festival)又称为端阳节,为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日,在湖北、湖南、贵州、四川一带,端午节又分为大端午与小端午。小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大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十五日。
时至今日,端午节在中国人民中仍是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_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陕西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 第6篇
悬挂艾草
端午节是中国各地区各民族普遍流行的节日,每当此时,南方和北方的许多地区,家家户户都要在房门上悬挂艾草借以避邪。艾草,又名“艾蒿”,是菊科多年生植物。《本草纲目》说:“艾叶气芳香,能通九窍,灸疾病。”是一种中药材,它可以用来防病和治病。每年五月,正是艾蒿成熟,药性最好的时候,采之入药,可以防病治病。艾草性温、味苦,煎服有止痢、止血作用。晒干的艾草,是中国针灸术必不可少的药物。所以在端午节的早晨,人们都要到野外去采摘艾蒿。《荆楚岁时记》载:“端午日,荆人皆踏百草,采艾为人,悬于门上,以禳毒气。”可见这一风俗形成不仅地域辽阔,时代也很久远。按陕西关中人的说法,悬挂在门口能够起到防护家宅安宁的作用。悬挂在门上和床头,具有避邪作用。
点雄黄酒
雄黄也是一种药材,据说能杀百毒。所以在端午节时,陕西人会将雄黄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脑门、手腕、脚腕等处抹上雄黄酒,据说蚊虫、五毒(蛇、蝎、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中国四大传说之一的《白蛇传》中,讲述五月端午节时,蛇精白娘子因为饮了雄黄酒不就现出蛇的原形。
五彩缕有叫“五色线”、“朱索”、“百索”等,是端午节必备的物品。
陕西风俗,端午节当天把彩色丝缕拴在小孩的手腕、脚腕和脖颈上,据说可以避邪和防止五毒近身。这种彩色丝缕要戴到“六月六”才把它剪下来,丢进河里让水冲走。陕西地区的传说认为这和药王孙思邈的事迹有关,将花线丢进河里,等于百病也被带走了,具有送灾的性质。《风俗通》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辟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五彩缕”顾名思义是由五种颜色的彩线合成的,据说在汉代时就有了这种习俗,当时是将白线染成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然后拧成彩缕。这大概是与中国的五行观念相联系的。五色代表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东方青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中央黄土),《续汉书》载:“夏至阴气萌作,恐物不成,以朱索连以桃印文饰门户。故汉(汉代)五月五日,以朱索五色印为门户饰,以难止恶气。”。发展到现在,一般都用绣花用的丝线,颜色多且艳丽,用色比较灵活,多则十多种颜色,少则二三种。用什么色也很灵活,有些人手头有什么色就用什么色。等到五月五日这一天,大人小孩都戴上彩缕,走到一起时都会比比看谁的更漂亮,颇有情趣。当然比较讲究的`人家依然是用五色线。
荷包又称“香囊”。
端午节期间,中国许多地区都有制作香荷包的习俗。在陕西,节前,各家各户心灵手巧的妇女都要用彩色花布和绸布缝制各式各样的荷包,里面装上香草和中药材,如雄黄、苍术、香藿、丁香、白芷等,在节日当天给孩子们佩戴香包,这种香包就叫“祛灾包”,有时是小孩的母亲自己做的,有时是小孩的祖母做的,有时是小孩的外祖母节前送来的。香包的大小,形状没有规定,小则直径只有半厘米,陕西关中人称之为杏核,一般串在彩缕上。大则直径有十多厘米,为红色,有彩色花边,一般挂在小孩的胸前,陕西人叫它钵盂。还有小鸟、西瓜、柿子、辣椒等真是品种繁多,让人眼花缭乱。荷包制作工艺十分精美,又装有药材和香料,带上它具有防病避邪的功用。最为有趣的是端午节这天,有些地区流行“抢荷包”的习俗,父母要叮嘱孩子将荷包藏好,因为一不小心就会被别人抢去。抢荷包一方面是羡慕荷包制作的精美,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图个吉利。被抢者不能生气。
毒兜肚
五毒兜肚主要流行于中国的西北地区,而陕西最盛,含有更多的巫术意义。五毒是哪五毒,民间有不同的说法。一般是指蛇、蝎、蜘蛛、壁虎、癞蛤蟆等。这几种动物都是带毒的,咬人之后能使人中毒。特别是小孩更容易受到这些动物的侵害。而五月又是这些动物活跃的时期,所以在端午节时,民间用巫术的方法镇压五毒。绣制带有五毒图案的兜肚便是其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这些都是带有巫术意义的民俗事象,表示人们的一种美好的愿望。节日之前,小孩子,特别是不满一周岁的小孩子,人人都能得到祖母和外祖母送来的“五毒肚兜”。肚兜所用的布,一般均是大红色,五毒图样一般用白色、黑色或绿色,用其它彩线搭配缝制而成,非常精美,真可以说是一件艺术品。有些做成短裤形状,孩子整个夏天轮换着穿,一直穿到秋凉。因为它既漂亮,又舒服、耐穿,所以大人喜欢,小孩穿上也开心。有些小孩可以穿两三个夏天。小孩长大了不能穿了,母亲还会把它像宝贝一样收藏书起来。有的还会转赠会别人,接受的人也会很开心,因为这不是人人都会做的,一般年轻人可能都不会做。
吃鸡蛋、粽子、油糕、麻花、哨子面等
端午节的早晨,陕西人一般要吃鸡蛋、粽子、油糕、麻花,中午要吃哨子面。其中吃粽子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粽子,又称“角黍”。杜台卿《玉烛宝典》卷五引周处《风土记》和《本草纲目?谷部四》:“俗作粽,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榈叶心之形,故曰粽、曰角黍,今世多用糯米矣。今俗五月五日以为节物,相馈送。或言为祭屈原,作此投江,以饲蛟龙也。”粽子作为节令食品,风行全国。但以地域而言,南方盛产稻米,糯米粽子是端午节的普遍食品,花样繁多。多用于祭祖、敬神和馈赠亲友;北方人也根据当地的物产,制作黏秫米粽子或油糕。现在粽子已经成为常年食品,在任何季节都能吃到。不过每当端午节来临时,粽子仍然是最畅销的食品。许多家庭还在自己制作粽子,欢度节日。
关于端午节的别称有哪些 第7篇
端午食粽是中华民族民间节日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根据史书记载,吃粽子源于春秋战国,人们为纪念楚国大夫屈原而逐渐流传下来。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
2、挂艾草和莒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草和莒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就像贴上一道灵符,可以趋利避害。过端午,一般会将艾草绑成一束,然后插在门楣上,或是在门楣两端分别插上一根艾草。艾草代表招百福,插在门口代表招百福,可使主人身体健康。
3、赛龙舟
赛龙舟是中国端午节的习俗之一,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节日民俗活动之一,在中国南方地区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赛龙舟习俗,而大部分是划旱龙舟舞龙船的形式。
端午节的由来
正确加热牛奶的方法有哪些? 第8篇
生活中, 您可能会有这样的时刻:渴了直接喝一袋牛奶, 热了喝一袋冰牛奶, 喝完后会立刻感到很舒服, 同时又补充了营养, 真是一举两得, 但这种做法隐藏着极大的危险性。
在牛奶的收集和运输过程中, 难免会受到微生物的污染。按食品卫生法的规定, 每毫升特级牛奶含菌量不超过5 000个, 甲级牛奶介于5 000个到10 000个之间。也就是说, 每袋225毫升的特级牛奶中, 含菌量可达100万个之多, 每袋甲级牛奶中含菌量更在100万到200万之间。虽然其中大部分是非致病菌, 但实际上难免鱼龙混杂, 会含有少量致病菌。在乳品加工场中, 尽管对原料乳要进行巴氏消毒 (65℃历时30分钟) , 能杀灭绝大多数致病菌, 但偶尔也会有少数细菌未被杀灭, 这些“漏网分子”将会利用牛奶的丰富营养, 不断发展壮大。实验证明, 在0℃的环境下, 原料乳能保质48小时, 5℃为36小时, 10℃为24小时, 20℃时仅为6小时。因此在购买牛奶时要注意, 如果有“超高温”字样的牛奶可放心饮用, 不必加热;而其他牛奶最好加热后再喝。
2.正确加热牛奶其实很简单。
加热牛奶的正确做法应该先将牛奶煮沸 (一煮沸立即离火) , 然后在室温中慢慢冷却, 等牛奶温度与皮肤温度 (25℃~30℃) 相近时再喝, 这样不但能杀灭牛奶中各种潜藏的细菌, 而且还能使蛋白变性, 从而有利于消化和吸收。饮用一杯约250毫升的牛奶, 用煤气灶加热的话, 通常是70℃的高温煮3分钟, 60℃煮6分钟即可。那么用微波炉, 1分钟左右就行了。
但要注意使用微波炉加热会有温度不平均的现象, 所以喝之前搅拌一下才不会被烫着。另外, 直接把袋装奶放进微波炉加热, 对人体健康会产生不利影响。如果包装材料上没有注明“可用微波炉加热”的字样, 就不适宜直接放入微波炉中加热。必须先将牛奶倒入微波炉专用的容器内, 再用微波炉加热。在100℃以下, 一般的塑料袋不会产生问题, 建议用100℃以下的开水烫温奶袋, 使牛奶温热。
3.微波炉加热牛奶并不适宜。
因为微波的穿透力并不大, 因此会造成近杯壁的牛奶已接近沸点, 而中间的牛奶还是冰的, 这样就达不到消毒杀菌的作用。而且用微波加热, 往往只能控制加热的时间和微波的强度, 无法事先掌握其温度 (温度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微波的强度和时间, 而且还与牛奶的多少、杯子的形状有关) , 为了防止溢出, 微波炉加热牛奶的时间往往偏短, 所以只能用来使牛奶变暖, 达不到杀菌的目的。但是, 现代生活的快节奏越来越离不开微波炉, 尤其是早餐的时候, 更加追求速度和便捷, 用微波炉加热牛奶就成为最常见的现象。关于用微波炉热牛奶是否会破坏牛奶的营养成分问题, 关键在于加热时间的长短。因为微波炉的加热速度极快, 而保存牛奶营养成分的温度不能太高。据有关资料显示, 微波炉的杀菌能力主要来自于热力效应和生物效应。热力效应能使细菌的细胞蛋白质受热变性凝固, 导致细菌死亡。如果用微波炉加热牛奶时间过长, 会使牛奶中的蛋白质受高温作用, 由溶胶状态变成凝胶状态, 导致沉积物出现, 影响乳品质量。牛奶加热的时间越长、温度越高, 其中营养的流失就越严重, 主要是维生素, 其中维生素C流失得最厉害, 其次是乳糖。
4.不宜采用铜器加热牛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