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语言的构成分析(精选9篇)
多媒体语言的构成分析 第1篇
1目前远程教育中常见的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形式
(1) 文本资源:文字教材 (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学资源) 、辅助教学资料等;
(2) 视频资源:三分屏课件、录像带、VCD、VOD视频点播、电视播课、直播课堂等;
(3) 网络资源:教学网站 (如电大在线) 、IP课件、网上直播、课程论坛等。这些网站主要是面对开放教育在籍的学员, 只有通过注册的学号和密码才能登陆。
(4) 教学课件:主要是基于教学内容的CAI课件。课件中具有文字、音频讲解、视频讲解、动画、声音等多媒体素材, 具有实时性和交互性, 不仅界面美观简洁, 活泼生动, 而且内容重点突出, 吸引人们的眼球,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5) 实践操作课程课件:对于一些实践操作性较强的课程, 如计算机应用基础、会计模拟实验等课程, 提供该实验课程的模拟练习软件。
2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建设的应用
现以兵团系统远程教育基地兵团广播电视大学为考察对象, 设计“各种媒体技术在远程开放教育中的应用的调查问卷”, 主要针对2012年春季入学的新生进行抽样调查, 总发放60份调查问卷, 回收有效问卷50份, 无效问卷10份。针对样本数量小, 总体单位样本之间差异程度小的特点, 选用简单随机抽样法进行问卷调查, 然后再通过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了解并接受远程教育网上学习的学生越来越多了, 学生中女性的求学比例很高, 所学专业比较偏向文科。进行远程教育学习的学生大多是进行在职学习, 学龄越来越年轻化, 家里具备上网条件的学生占大多数。说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远程教育的物质条件及软硬件设施已经成为大多数人可以接受的, 已经不再是大多数学生求学的“闭门羹”了。
(1) 在对学生进行引导课程时, 针对学生对新课程的认识中最容易接受的媒体方式进行调查, 学生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生接触一门新的课程时, 最容易以语音讲解、多媒体课件及视频讲解的方式认识这门课程。其中, 语音讲解介绍占36%, 多媒体课件占28%, 因此, 我们在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时候应考虑在导学课程中添加语音讲解的导学内容, 这样更容易使学生接受。其中, 图表、流程图占10%, 文字介绍最低占6%, 所以文字的使用已经不能满足我们导学课程的需要了。
(2) 针对学生在职学习, 不能及时参加面授辅导时, 学生自主学习最喜欢的媒体进行调查, 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主要针对在职学生不能按时参加面授辅导, 课下自主学习时最喜欢的方式是下载教师的电子课件 (包括重难点辅导) 、视频点播章节内容以及向老师直接索取。其中, 喜欢下载教师的电子课件的学生占32%, 在线收看视频的占28%, 向教师索取的占14%, 自学教材的学生最少占6%。所以, 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 教师上传的学习资源中电子课件 (包括重难点的文字资料) 对学生自学非常重要, 其次是视频资源。
(3) 针对学生进行网络学习时最喜欢学习的媒体进行了调查, 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网络学习的时候, 最喜欢以下载教师的电子教案 (包括重难点的文字资料) 的形式进行学习, 占38%, 其次是通过多媒体课件或网络课件进行学习, 占36%, 学生最不喜欢的网络学习方式是自我测试, 占
6%。
(4) 针对教师进行网络授课的中学生最喜欢的媒体进行了调查, 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通过教师进行教学互动的使用多媒体课件或网络课件等授课方式比较受学生喜欢, 占36%, 其次是通过教师课堂设计点播视频进行授课的占32%;教师广播视频授课和指导学生学习重难点文字资料及模拟试题相当, 占16%, 说明学生比较喜欢教师以多媒体课件或网路课件的形式进行授课, 也比较喜欢教师在课堂设计中含有收看视频等内容。
(5) 学生在学习多媒体网络课件中, 对其最喜欢的课件形式进行了调查, 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在多媒体网络课件中, 学生最喜欢传统的多媒体课件, 占40%, 其次是具有操作演示的课件, 占24%, 这主要也是针对具有操作性的课程, 使用三分屏课件和练习、模拟试题课件相当, 占18%。
综上所述, 通过对学生进行“各种媒体技术在远程开放教育中的应用”的调查可以发现, 学生接触一门新的课程时, 最容易以语音讲解、多媒体课件及视频讲解的方式认识这门课程, 不喜欢单纯的文字介绍;在职学生不能按时参加面授辅导, 课下自主学习时最喜欢的方式是下载教师的电子课件 (包括重难点辅导) 、视频点播章节内容以及向老师直接索取, 最不喜欢自己阅读教材进行自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网络学习的时候, 最喜欢以下载教师的电子教案 (包括重难点的文字资料) 的形式进行学习, 其次是通过多媒体课件或网络课件进行学习;教师在进行教学互动过程中使用多媒体课件或网络课件等授课方式很受学生欢迎, 教师在课堂设计中通过点播视频进行授课的方式也比较受学生的喜欢。学生在学习多媒体网络课件中, 最喜欢多媒体CAI课件, 对于有操作的实践性课程, 学生期望学习具有操作演示的课件。
《形式构成语言》课程初探 第2篇
武小锋
“动画风景速写形式构成与表现”课题是我院动画专业基础课程改革中的一种尝试与探索。以往,我们的基础课程模式可能只是美术高考训练的简单延续,而美术高考的确是帮助学生们提高了一定的塑造形体的能力,然而对于塑造画面的能力,以及主动表达的能力,我们的学生无比陌生。 美术高考的速成模式虽然在降低了艺术院校门槛的同时,提供了大批人接受艺术教育的机会,但是,最糟糕的是它在很大程度上消磨了我们对待艺术的真诚,消解了画面本身及艺术本体的魅力。 我们的学生迫切地需要给补上那一课,补上那真正重要但大家又无比陌生的一课。 作为我院动画专业的学生,也的确经历了这种认识方式上大转变的痛苦,最终我们还是欣喜地看到了这种痛苦之后的成就。
构成基础 形式语言 本质规律
一
绘画永远绕不开“画什么”和“怎么画”这两个问题。
普通观众在看一幅作品时总是把全部注意力放在辨识画中之物上。 如画中分别出现了什么东西,这是什么,那又是什么,等等,或者是画中出现了什么情节,这个人在干什么,那个人又在干什么,等等,诸如此类,乐此不疲。 可我们是艺术作品的创作者,我们怎能也和普通观众一样只关心这些?
内容固然重要,但艺术本体的实质追求更多的永远是在形式,整个艺术发展史可以说是不断对形式语言探索的演进史,动画专业虽说已划归到戏剧与影视学,但也绝不例外。对于动画专业的学生在低年级的基础课,我更愿意将传统教学中的造型基础拓展为造形基础,虽一字之差,但涵义迥然。这里的“造形”既涵盖传统的塑造形体问题,又提出了新问题,即创造新形式与新形象。 在这里,绘画已然不是了“什么”,而成为“怎么”。
当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到“怎么画”之后,就自然地遇到了除了对内容题材的展现和对形体的塑造之外的另外一个基本问题形式构成问题。
我们在面对复杂对象,通过绘画手段表达感受时,首先需要抛开对物象概念和形态的习惯性认识,以抽象和几何的眼光重新审视眼前的所见,还原一种简单的“看”;还需要充分调动画面中的一切对比因素,熟练掌握平衡画面,并能使画面变得精彩丰富的技巧;更需要忘却以往习惯性的方法和模仿的本能,从当下新鲜的切身感受和真正的创作需要中,自然直接的演化出新的绘画手段和方法。这些都是对形式语言的探索。而当我们尤其是面对风景写生时,由于造型的复杂程度较人物写生简单很多,因此我们更需要把关注塑造形体转化为关注塑造画面,也就是画面构成。 形式语言和画面构成往往共同协调,产生了美的本质规律。
图1 点线面的构成
图2 对大师作品的图式分析
图3 锻炼用抽象元素组织平衡画面的能力
图4 在生活中发现线的形式美感
图5 优秀学生作品
图6 优秀学生作品
动画作品中无论是静态图像,还是结合了入镜出境的动态规律,最终都要落实到以4:3或是16:9,或是其他任何比例的画面中。内容和镜头是在讲故事,而画面本身则是在讲述美的规律。这两者共同构成了动画学习的基本问题,而我们此次课程即是要着重解决后者问题,也就是希望通过“动画风景速写形式构成与表现”这门实践课程,引导学生在今后的动画创作中主动地运用形式美的规律来构建画面。
基于动画艺术的影视本体特征,若要追溯构图规律的本源,很显然动画源自电影,电影源自摄影,摄影源自绘画,而动画又具有很强的绘画性,因此这几个基本的视觉艺术形式在构图规律上直接或间接的具有一致性。但一个很大的差别在于,电影和摄影的构图主要在于“取景” ,而绘画和动画的构图则主要在于“布局”。
二
点线面和黑白灰是形式语言的最基本要素,就形式美的层面来说,我们对画面的布局无非也就是在布局这些要素罢了。
而这些形式语言的最基本要素永远都不可能是独立和绝对的,它们通过对比相互转化。 比如点也可以被看作是很小的面或是很短的线,线也可以对比成为很窄的面,面也可以以很宽的线或很大的点的形式呈现(图1)。 而像大小、长短、粗细、深浅、干湿、浓淡、曲直、软硬、聚散、虚实、疏密、缓急、细致与粗糙、平衡与律动、变化与统一等等这些画面对比原则便是指导我们去布局的根本规律。
前面我们说过需要还原一种简单的“看”,对于没有经历思维转变以及还存在观察障碍的学生来说,这谈何容易。 要让学生认识到眼前的事物已不再是事物原本的固有形态,而是构成画面的点线面或是黑白灰的一部分,这的确需要一个过程。带着抽象眼光去观察,带着抽象意识去思考可能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途径。进行一定的纯抽象形式的构图练习也可能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有效方法。我们常常把经典的绘画作品用几何抽象的方法做构图的图式分析,分析的结果往往是把原作变成了一幅构图平衡的抽象作品(图2),换个角度来想,这个过程完全是可逆的,我们完全可以在不改变画面构成结构的前提下,给一幅构图平衡的抽象作品赋予具体的形象。因此,熟练掌握纯抽象形式的构图原则,才能使观察、提炼、布局具象图像的能力在根本上得到提高(图3、图4)。
在表现方法上,不管是选择复杂还是简练,都绕不开我们前面提到的那些画面对比原则,所有的丰富变化无不都涵盖在对比原则之中。 无论选择怎样的工具材料,目的也只有一个,就是丰富这种对比变化。而我并不主张学生去特意学习某种工具材料的惯有的使用技法,而是真正把工具材料当成是一种表达的手段,这种手段从来就没有一种固定的程式,它会依我们每一次写生和创作的新鲜感受而变化着,会依我们每一个创作者对世界的不同认识而延续着,只有这样做,才能真正使产生新形式和开创新风格成为可能,但仅仅是可能。 因为真正做到这一点,又更是谈何容易。
三
这次“动画风景速写形式构成与表现”课程不仅是要解决单个画面的问题,还要解决一组画面的问题,以及画面背后的想法问题。
我给学生提出了完整性、系列感、创作意识这三个方面的要求。
靠单幅作品就能名垂千古的“经典”艺术时期早已成为过去,在当今任何艺术家都得通过大量的系列作品才能向观众完整的展示自己的艺术面貌。我们要求学生把系列作品的创作切切实实当作一种创作需要,真正认识到你想要表达的东西仅靠一张两张不足矣,而只有大量的系列作品才能完整全面的展现你想要表达的东西,或者说它是一种对你想要表达的想法的不断强化再强化。
系列作品的创作还锻炼了学生统一协调一组画面的能力。有些学生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某个形象,比如各种不同形态的晒盘,或是门洞,或是屋檐,或是小巷,或是残墙;有些学生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某个元素,比如光影,或是线条,或是角度;有些学生找到了自己适合的方法,比如材料与材料之间的结合,或是材料与媒介之间的结合,或是较为独特的造型方式;还有些学生靠一定的故事情节贯穿,展现出了一组类似分镜式的系列画面,等等。 最终通过创作系列作品,学生更清楚了自己要表达什么,他们很多时候不会不动脑筋随便坐下来看到什么画什么,而是会更加有目的性地去选择去取舍。(图5、图6)
其实在今天,我们下乡写生的目的早已不再是单纯搜集整理素材了,这部分功能早已被相机和网络取代。 我们更希望将以往下乡写生的习作性向创造性上转变,我们最缺乏的不是基础造形能力,而是创新思维和创作能力。 这次的作品也不是目的,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能将这次课题的成果和收获用到最终的动画和漫插画作品的创作中,这将会是我们提升作品深度,提高原创水平的真正方法。
动画专业的基础能力在这次实践中显然得到了拓展,“对形式构成语言的把握能力也是基础”成为共识。 不久之后我们一定会看到,学生们用这项被忽视了太久的基础能力来完善自己的创作,最终定会出现令人耳目一新的优秀作品。
谈动画画面的构成语言 第3篇
动画在其不断完善的过程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叙事语言和表现手法, 美伦美奂的运动画面、情景交融的真实气氛、故事情节的曲折诙谐、表现主题的文化内涵, 所有的因素都成为动画作品的重要表现特点。美妙的银幕画面和那些平淡无奇的图像间根本的区别在于, 好的画面无论是线条的穿插变化、色彩的搭配、都能使人产生下意识的愉悦。动画画面构成即是对画面中的视觉元素的重新编配组合, 每一帧画面中的形象元素、色彩等视觉语言, 都是画面语言的必备要素。这些画面构成要素是由构成中的点、线、面、体、色彩等基本的视觉形态组成, 其中各种视觉形态在动画作品中都具有独特的作用和功能, 动画画面的这种外在形式感扮演着体现和深化主题的重要角色。
在英汉大辞典中, “动画”一词是由“Animation”这个单词转化翻译而来的, 即赋予笔下无生命的静态画面以生命的活力之意。自冠名之日起, 动画便向人们展示着独特的创作和观赏特质:图像创作的具象性和画面的运动性。
具体地讲, 首先构成中的基本要素点、线、面、体等元素往往是抽象的, 而在动画画面的构成语言中各构成元素往往更强调客观实在的真实含义, 此时更强调了具象和空间的概念。这些形象元素不但塑造了真实感, 更传达出一种亲切感, 既增加了生动性和可观赏性, 还能够引发人们不同的联想, 为动画作品故事情节的发展, 表述作品的中心思想及情感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形式媒介。动画作品《三个和尚》无论从人物造型、动作还是场景上都很好地体现了点与线的性质与张力。故事的开始随着每个和尚的出现, 画面中只有一个点, 张力的作用非常明显。当画面出现两个点时, 张力作用变为两点的连线, 视觉力被一分为二, 出现了隐晦的方向, 影响着其中的空间。这在动画中常用来表现两个角色的关系。从场景上讲, 《三个和尚》点与线的安排与布局, 三个人背对着佛像呈三角形的对垒局面分坐在佛堂中, 画面的形式感非常强, 很容易让观众联想到三个和尚没水吃的原因, 在幽默中发人深省。宫崎骏的动画片《回忆的点点滴滴》中, 运用传统的线描作为表现手段设计画面场景, 为了让画面具有层次感和主次之分, 片中利用了线的集群来塑造黑、白、灰的面积分配, 进而分出前景、中景、背景。农村田野的风光被刻画得层层叠叠, 广袤而深远, 强烈广阔的空间让人身临其境倍受感动。
其次, 动画画面构成的根本意义在于运动, 我们不仅要研究静止画面的构成还要结合动画的规律和特征研究运动画面的构成方法。既然运动离不开时间与空间这两个根本要素, 下面我们将从这两个方面来阐述动画画面构成语言的运动特色。
在动画的场景空间设计中, 良好的空间感是点、线、面、体各造型元素构成的多层次和透视表现的结果。动画画面中, 由点、线、面、体各元素构成人物及场景形成了真二维假三维的空间效果。它是构成实实在在的充实体, 但与实际的物理空间相比, 它又是一种再现的非物质空间, 是人们的一种错觉和视觉感受。在这里, 三维立体建模展现了其独特的表现空间的优势, 但无论动画的哪一种表现形式, 其三维空间最终都必须通过二维画面表现出来, 它们的空间构成特性是一致的。动画创作者就是利用了这种空间来表达自己的设计意图和目的的。我们一般将空间分为物理的和心理的两种空间, 其中物理空间是角色活动的实体所限空间;心理空间是实际不存在但能感受到的空间, 虚空间是空间的本质。这种空间的张力是人知觉的反应, 从而形成了视觉的想象空间和延伸空间等心理的空间。《小魔女宅急送》中, 小魔女初到一个临海的陌生城市的一段, 小魔女的运动方向和远处的楼群是左右的水平方向, 从构图上容易让人感到拥堵、憋闷。然而宫崎骏在上下的路上, 增加了走上来的人和远去的汽车的位置调度, 整个画面空间立即通透而生动。综合运用点、线、面、体各项元素, 并且在画面假设的上下、左右、进深的三维空间上合理搭配使用。这样, 不仅画面空间会出现多层次设置, 而且结构上落差会丰富场景空间的变化。
研究动画画面的构成语言, 不仅要学习各要素在空间中的构成平衡, 更要在时间流动中把握点、线、面、体的形态变化, 这是动画创作的重要前提。
众所周知, 动画作品它具有绘画的本体性, 然而动画片不同于绘画之处却在于它兼具影视作品的蒙太奇本体性画面的运动组合构架。人们在动画的画面中加入时间因素, 令其变身为四维空间即点、线、面、色彩等各要素在动画中的时间构成, 令其成为运动画面。动画在时间的发展过程中, 通过物体不断变换位置以及画面与画面的剪辑来表现运动过程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果。动画片《海底总动员》中, 故事的开头, 清蓝的大海平和宁静, 昭示着尼莫一家的快乐生活;随之, 海水冷蓝的色调明度降低, 尼莫的母亲消失, 悲伤的情绪油然而生;蓝色的海水基调的丰富变化折射出尼莫的健康成长;而父子的走散又令海水浑浊暗淡直至最后团圆, 海水重新出现了珊瑚和各色鱼群, 重新焕发了生机。
基于上面阐述, 我们知道了动画画面的构成语言不是生活的照搬, 它是需要根据剧情的变化精心设计, 是能够揭示主题、渲染气氛的极具创造性的视觉语言。所以探讨动画画面构成语言我们要兼顾动画的具象和运动的双重特性。
总之, 点、线、面、色彩等构成要素作为动画电影语汇构成中既具体又抽象的语言形态共同以动态的对比方式, 发挥着动画的优势来架构时空关系, 使我们拥有最大的自由创作符合我们设计意图的动画画面, 表达出情感与情绪, 从而打动观众的心。
摘要:随着人类科学水平的日益发展, 动画已经走过百余年的历史,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影视语言和表现手法。作为艺术领域的一个独立门类, 动画画面的构成语言是动画作品吸引观众的重要因素。点、线、面、体、色彩以多种形式融合于动画作品当中, 对于体现和深化主题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关键词:动画,画面构成,影视语言
参考文献
[1]《动漫平面构成》编著:陈伟清华大学出版社
[2]《动画色彩》编著:王瑞霞谢晓昱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论特异构成语言与海报设计 第4篇
本文通过对特异及其构成方式的理解,以案例分析更好地把握这一基本构成要素,使其设计出的海报生动有趣、富有内涵和表象主题,赋予其作品一种异乎寻常的魅力和价值,给受众带来意想不到的视觉乐趣和审美享受,达到了海报设计信息与精神内涵的有效传达。
关键词:
特异构成 构思海 报设计
中图分类号:J20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15) 05-0138-02
特异是平面构成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对比的一种特有形式,简单地说,特异就像基因的突变,结果往往出入意料。基因的突变带来的是遗传的变异和人类的进化,形态的特异带来的是视觉上的惊喜和刺激,它的构成以突出焦点、打破单调格局为目的,是一种规律性的突破。特异是广告图形创意设计中的一种方法,是指通过一个或多个完整形象的局部或性质上的变化,使之产生新的形态和含义。鹤立鸡群的“鹤”就是一种特异的现象;万绿丛中一点红也是一种色彩的特异现象,重复、近似的“万绿”衬托出醒目、抢眼、突出的“一点红”,使得红花在形状和色彩方面打破了“万绿”。特异在海报表现中随“个性化”而产生,能在形形色色的海报中“跳”出来,给人以强烈的视觉震撼。
海报可以说是一种艺术,以其独特的视觉“语法”与“修辞”,通过极具感染力的图形语言,进行重新组合的审美创造性活动,引起人们的注意,从而达到传达信息的目的。
一 特异构成在海报设计中的构思
运用特异构成的方式在海报设计中进行构思,会出现特殊的视觉效果:特异构成中的变化部分会成为视觉的中心焦点,用这种方法引起人们的注意和重视;特异的方式多种多样,为创意和想象留下了空间。在寻常的视觉中,假如一些荒诞的、反常规的元素出现,势必带来观者心理的强烈变化,达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构图上的整齐和统一,加上局部的变化,画面既可以控制稳妥,也不会沉闷单调;特异在不同的海报设计环境和主题中能灵活调用各种变化手段,起到传播、宣传的艺术效果,变异图形以其反传统的思维方法、超常规的构形方式,把一切梦幻的、荒诞的和不可能实现的想象世界变成图形上的现实,看似不合逻辑,却是十分贴切,往往能从大量司空见惯的平庸图形中脱颖而出,引人注目和深思,特异在海报设计中常用的方法有:
1.形态的特异:在许多重复或近似的基本形中,出现一小部分特异的形状,以形成差异对比,成为海报画面上的视觉焦点。如伏特加酒广告,以羊群为背景,出现一个特异“狼”的头像,让人回味无穷。狼伪装成羊钻在羊群里,以蒙蔽善良的羊,从而要达到其贪婪的目的。而伏特加酒的出现,让抵制不住诱惑的狼“酒后现原形”,露出了狼本身的面貌。广告通过拟人化的幽默手法,通过狼的“表演”,增加了产品的诱惑力,引发消费者对酒的最原始渴望。伏特加把酒富有浓厚情感色彩的一面通过狼和羊的故事完全呈现在观者面前,创意效果耐人寻味。
2.大小的特异:在相同基本形的构成中,只在大小上做些特异的对比,但应注意基本形在大小上的特异要适中,不要对比太悬殊或太相似。如耐克海报设计。
3.色彩的特异:在同类色彩构成中,加进某些对比成分,以打破单调。如暮光之城《破晓》海报;还有麦当劳牙齿形“M”的海报设计,以颜色的对比,突出“麦当劳”,可谓构思奇妙,富有想象力,消费者一看便知是该品牌的形象。
4.方向的特异:大多数基本形是有次序排列的,在方向上一致,少数基本形在方向上有所变化以形成特异效果。
5.肌理的特异:在相同的肌理质感中,造成不同的肌理变化。如冈特.兰堡在1988年设计的《南非杂志》的招贴,是一个包着绷带的血淋淋的手掌,血的痕迹形成一个非洲地图的形状,喻示着非洲残酷的现状。兰堡希望用视觉背后的隐喻来打动观众,所以,设计不仅仅是创意和制作,还是一种观念的表达。德国著名视觉设计大师霍尔戈.马蒂斯教授这样说过:“一幅好的招贴,应该是靠图形语言说话而不是靠文字注解”图形创意即寻求视觉传达的新颖独特的意念、构想。图形本身不仅要有纵深感,更主要的是要有内涵、深意、韵味。
二 特异构成在海报设计中的案例:
特异是海报设计中图形创意常用的一种方法,巧妙的创意加上特异原理能使海报设计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使受众记忆犹新。设计师只要从主题的要求出发,通过联想和想象,找出那些看似孤立的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反复的比较和判断,选择有代表性的、有意义的形象,运用特异手法,重新整合构思,就一定能创造出全新的图形来。
1.米荷尔,白同异招贴的最大特点就是运用特异这种奇妙的设计手法,采用摄影与电脑后期合成技术,制造出一种全新的图形,通过极具感染力的图形语言,给人以视觉上、心灵上的审美享受。白同异设计的一整套音乐节目季度系列海报,各种演奏的乐器作为必不可少的设计元素,制造出让入耳目一新的视觉图形,广告画面中的物件与主题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将物件进行演变、延伸而转化,获得婉转曲达的艺术效果,手法含蓄隐伏,给人以意犹未尽的感受。将象征音乐符号的绿叶与听音乐的耳朵完美组合在一起,营造出强烈的对比意象,图形的碰撞、质感的差异、颜色的对比,表达一种倔强而充沛的音乐情感。于是一片绿色的柳叶与红色性感嘴唇的组合、一只黑色男式皮鞋出现的赤裸脚趾、女士高跟鞋头出现滑稽吐着舌头的人脸…这些都展示了他信手拈来的图形魅力,诠释他招贴概念的自由,使其创作更具大胆和力度。(图1)
2.冈特,兰堡的作品是对特异的最好诠释。兰堡对土豆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他认为土豆是德国的民族文化。他的土豆海报令人称道的不是土豆本身,而是奇特的创意和视觉效应的魅力。土豆系列海报体现了兰堡对土豆的钟情,也反映了兰堡对同一种设计主题的执着。土豆系列招贴,每个画面都是以土豆为表现主题,空间和层次、整体和部分的分离,同一元素色彩和质感、形状的变化,不同的是对土豆的处理方式。他将土豆削皮、缠绕、切块、上色,再堆砌….-不同的组成形式之间存在着某些共同点,在构图时把土豆形的轮廓线和块的色彩结合在一起。轮廓线和色彩是绘画中最能表现区域的元素,兰堡将这个原理嫁接到海报上同样取得了非同凡响的效果。图中的土豆因为表皮的质地相同而成为一个整体,又因为人为的分割形成轮廓线,加之高纯度的色彩渲染从而成为若干个部分。一个“部分”越是自我完善,它的某些特征就越易于参与到“整体”之中。土豆中红绿黄蓝两对补色的运用使土豆的内部分裂更加完善、醒目。土豆与黑色背景在色彩上的迥异使得分裂多变的土豆紧密地团结在一起,整体性更强。通过轮廓线和色彩的叠加,土豆的个性与整体相互映衬,这种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就形成了一些纵深的空间,让观赏者不仅仅停留在土豆这个二维表面,而是继续往下探寻第二个、第三个层次的空间。这种平面上的深度分离效果完全依赖于线条和色彩在背景中亮度和色相上的差异。最终,这些土豆像立在纸面上的一个个实体,似乎唾手可得。这些作品都充分体现了兰堡奇特的想象力,没有人会想到土豆可以分裂上色,可以在平面上展示空间效果。兰堡开创了一个先例,他将土豆“玩”到极致,将对土豆的深度分离当成一种享受和创造,在摆弄中获得灵感,在享受中积极思考。他通过平面上的深度分离,突出特异这一元素,使得平凡的土豆获得超乎寻常的视觉冲击力。(图2)
3.国际大师—霍尔戈.马蒂斯的海报世界,他认为没有一种艺术能像招贴画中的交流那样直接,这种交流也带有感情色彩并将紧张与透露、神秘与信息玄妙地合为一体。他坚信文艺演出的海报设计应更注重其内容,即不仅仅本身要具有强烈的形式和视觉效果,运用心理学上的某些方法来揭示出戏剧或音乐本身所包涵的思想和意念的丰富层次。从而真正使观众对海报所表达信息本身——戏剧内容发生兴趣,产生先睹为快的感召力。基于这种创作原则和观念,他总是深入地研究剧本,发掘其中的意义,并试图运用特异的表现手法来体现在海报的图形创意上。使他的设计艺术的品质和格调,已经超过了纯粹功能性和说明性的信息传递局限,赋予其作品一种异乎寻常的魅力和价值。(图3,图4)
一幅优秀的海报设计应该个性鲜明,风格迥异,让观者过目不忘而为之心动。特异这种构成形式不仅是大众的心理欲求,也是设计者的创意追求,在海报设计中,往往习惯或受限于符合常规的视觉形象而忽视变异的方法,特异手法的应用打破了常规方式的表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与众不同的创作思想,在海报图形设计中创造了生动有趣而富有内涵的视觉图形,即丰富了表象主题,也给受众带来意想不到的视觉乐趣和审美享受,达到了海报设计信息与精神内涵的有利传达作用。
三 结束语
多媒体语言的构成分析 第5篇
●多媒体的应用优势
1. 呈现语言意境, 让幼儿直观感知
语言活动中常穿插有儿童诗的欣赏, 幼儿在欣赏诗的时候, 因为自身年龄和发展状况的限制, 往往无法理解个别的字或词, 这时应用多媒体便可轻而易举地将问题解决。例如, 在小班语言《藏猫猫》这个活动中, 对于逗得星星眨眼笑的表述, 教师可设计月亮在云里藏猫猫, 星星在天边咧着嘴笑, 眼睛一眨一眨的动画, 真实地再现诗歌意境, 为幼儿的思维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氛围。
2. 展示动态场景, 让幼儿多维表达
幼儿的语言发展能力参差不齐, 要使幼儿都能够主动表达, 乐意表达, 依靠教科书上的几张插图往往是无法实现的。例如, 在大班语言《秋天的风》中, 幼儿很难形象感知风的变化, 如果教师合理地应用多媒体, 这些变化的过程会非常易于理解, 幼儿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就能感受到秋风变成小辫子、秋风变成剪刀、秋风变成五彩世界的过程。经过教师的演示, 幼儿的“话匣子”一下打开了, 有的说秋风可以变成树叶, 有的说秋风可以变成倒影, 幼儿的语言能力在无形中得到了提高。
3.放大细节部位, 让幼儿想象无限
应用多媒体可以让语言充分表现幼儿的思维, 让幼儿在表达的同时得到思维的锻炼。例如, 在小班语言《蚂蚁赛跑》中, 教师应用多媒体的放大功能, 可以细致地表现斑马身上的纹路, 幼儿就会通过这个放大的斑马局部展开想象, 在这样的氛围下幼儿的想象力得到了锻炼。
●多媒体的应用困境
1.多媒体忌杂乱忌花哨
多媒体有着丰富的表现方式, 如果课件做得过于花哨, 就会让本来着眼于语言的教学目标荡然无存。例如, 大班语言《勇闯城堡》中, 每个城堡里面都蕴藏着丰富的内容, 门声、女巫声、跳舞的玩偶、狰狞的巫婆, 这些都让幼儿沉静在美丽的奇幻世界里, 但是这样的花哨课件忽视了课程的重难点, 也忽略了让幼儿自我探索达到学习的目的。
2. 多媒体亚于感知体验
小班幼儿处在直观形象体验占上风阶段, 在这个阶段, 直观体验更能让幼儿得到最直接的感知。例如, 在小班语言《吹泡泡》中, 教师如果想应用多媒体表现两个泡泡的吹大和爆裂过程, 课件的制作将非常复杂, 得到的效果却远不如教师真实地吹泡泡演示来得更直观。
3. 多媒体劣于幼儿操作
多媒体的展示很丰富, 但是多从感官出发, 如果幼儿能够自己探索, 那多媒体的使用就显得多余了。例如, 在语言活动《花园园丁》中, 教师把园丁浇花过程中隐藏的秘密制作成课件, 让幼儿观察课件后发现其中的规律。其实, 这一规律完全可以让幼儿在自由地浇花过程中探索发现。动手探索的过程比起多媒体直接展示结果的方法更能锻炼幼儿的探索能力, 激发幼儿的求知欲。
浅谈语文课堂有效教学语言的构成 第6篇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老师的语言修养,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但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 许多老师却没有真正意识到这一点, 教学语言还存在着或嗦繁琐、或简单无味、或讲解不得要领、或评价不够中肯等问题, 极大影响了课堂效率的提高。那么, 语文课堂上哪些教学语言是有效的呢?笔者认为, 语文课堂上有效的教学语言的构成应包含以下内容:
一、激情激趣导入语
精彩的导入语能够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 让学生快速进入到学习的状态中来。因此, 很多老师都注重导入语的设计, 或讲述生动形象的故事, 或引用富有哲理的名言, 或洋溢激情的讲演, 或发人深思的疑问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启迪思维提问语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老师引导学生阅读、思考、讨论的重要方式, 科学有效的提问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根本保证。我们目前的课堂上, 大量存在着问题肤浅、随意、琐碎等现象, 严重影响了课堂效率的提高。有效的课堂提问要紧扣教学目标, 围绕重难点的突破, 不仅要清晰明确, 而且要富于启发性, 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三、承前启后过渡语
过渡语, 在课堂教学中起着组织教学的作用。过渡得好, 能使课堂教学层次清楚、脉络贯通;过渡不好, 使人感到思路不清、杂乱无章。一堂出色的语文课, 各个环节之间必然有机统一的。精彩的过渡语能使整堂课浑然一体, 如行云流水, 严谨而不失活泼, 带给学生艺术的享受。缺乏过渡则会使教学的各个环节支离破碎, 给人拼凑的感觉。过渡语常见的方式有以下两种:
自然过渡。在课堂上, 从一个环节过渡到另一个环节, 最常见的教学语言是:“现在我们进入第……个环节的学习”, “下一步是……”。
顺势勾联。每堂课是由不同的教学环节构成的, 每一个教学环节是相对独立的, 但又是有机的一体, 我们可以在一个板块完成之后, 用感染性的语言对前一板块的内容作小结, 用启发性的语言过渡到下一环节, 实现课堂教学内容的转换和课堂整体结构安排的天衣无缝。
四、凝练生动讲授语
新课改中呼声最响的莫过于对传统课程中“讲风”太盛的批判。把课堂还给学生, 变“讲堂”为“学堂”, 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表现, 也是学生发展的必然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少讲精讲, 从而改变过去那种满堂灌的弊病。那么, 新课程的课堂上老师还要不要讲呢?笔者认为, 作为传统的教学方式, 讲授恐怕还不能完全抛弃, 精彩的讲授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方式, 而且是课堂上精彩的亮点。山东省高密市曙光中学任得宝老师说得好:“文字平铺在纸上, 既无颜色又无动感, 可是经过老师的一读一点, 文字便从纸上立了起来, 学生便看到了生活的本来样子:花儿开了, 人物活了, 海中涌动着波涛, 风里鼓荡着幽香。”
那么, 怎样的讲解才是有效的呢?笔者认为, 从语言的角度出发, 简洁凝练, 生动形象的讲授是基本的要求。既要少讲, 又要求老师选准时机, 于“当讲处”精心设计讲授语, 用凝练的语言把难点讲清楚, 让学生在“愤”“悱”之处豁然开朗。另外, 生动形象的语言富有很强的感染力, 能触动学生的心灵, 让学生沉浸其中, 使学生在倾听中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回忆我们的语文课堂, 老师那或严谨, 或机智, 或深情, 或幽默的讲解已然成为我们学生生涯中最值得回味的一幕。
五、中肯激励评价语
新课改实施以来, 我们的语文课堂上评价语言已经发生了许多可喜的变化, 否定的评价少了, 赏识的语言多了;指责的评价少了, 鼓励的语言多了。但在听课中, 我们发现, 老师的评价语言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有的过于简单, 如“很好”“回答正确”“不错”;有的过于夸张, 如“你真是一位语言大师”, “你比作者还高明”等。长期下去, 这样的语言就会失去其激励的意义。那么, 怎样的评价语言才是有效的呢?
首先要做到中肯。所谓中肯, 就是对每一个学生的回答作有针对性的评价, 而不是简单的说“很好”“不错”。
另外, 有效的评价还要富有激励性。莎士比亚说:“赞赏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的评价语言应该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要求出发, 尽可能的多一些欣赏和鼓励的语言, 使学生有被认可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但激励不是迁就, 对学生的回答, 一味地说好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对于回答不准确的回答, 我们可以这样说:“你能够独立思考, 大胆回答问题, 如果再仔细读课文, 相信你会有新的发现。”“你的回答和前面的同学的答案合在一起就更全面了。”“你的话没有说全。你能不能运用学过的语文知识把你的意思总结一下呢?”这样既有鼓励又有期待, 学生也能从老师的评价中找到自己的不足。
六、余音绕梁结束语
明代文学家谢榛谈及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时说:“起句当如爆竹, 骤响易彻;结句当为撞钟, 清音有余。”一堂精彩的语文课的结尾, 也应如是。一堂课的结束, 应不仅局限在教学任务的完成, 还应达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因此, 好的结束语是语文课堂有效教学语言不可缺少的部分。在教学实践中, 由于教师个性和课文内容的差异, 结束语的方式也不尽相同:或总结归纳以加深理解;或抒情激励以引发共鸣;或设置悬念以诱发思考;或拓展延伸以扩大视野……不管用何种方式作结, 如果在一堂课结束的时候, 学生还意犹未尽, 还深深的沉醉在课堂所带给他的美感之中, 这样的结束语就是最有效的。
摘要:有效的教学语言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基本保证, 那么在语文课堂上, 哪些教学语言是有效的呢?研究语文课堂有效教学语言的构成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 语文课堂有效教学语言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激情激趣导入语2.启迪思维提问语3.承前启后过渡语4.凝练生动讲授语5.中肯激励评价语6.余音绕梁结束语。
多媒体语言的构成分析 第7篇
一、服装设计与古典建筑语言应用研究
现代的很多服装设计中应用了大量的古典建筑语言, 因为古典主义建筑语言可以和现代服装设计形成融合, 表现出手工与现代技术的新型美学。对于古典主义的建筑风格形式而言, 他们沿用了古罗马风格、古希腊风格、哥特风格、维多利亚风格等上个世纪的建筑流派。
(一) 古希腊和古罗马风格的建筑语言应用。在很多的服装设计中, 服装设计师都是采用无裁剪式的整体褶皱和悬挂方式, 这会让服装面料伴随着人的运动出现多种多样的自然美感。现代服装设计中与古希腊时期建筑语言的相关性是指古典柱式的形态与人体美的关系。而现代服装设计的无裁剪式整体褶皱和悬挂都是应用古希腊建筑中的柱式体态。
(二) 哥特风格的建筑语言应用。哥特风格对现代服装设计也有着很大的影响, 哥特时期的建筑大部分都是教堂。这种宗教性的建筑语言对服装设计有着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 现代服装设计中服装整体造型是对哥特教堂建筑模仿;另一方面, 哥特式建筑中有色玻璃的运用特点对服饰中的禁欲主义产生了巨大冲击, 在服装中表现为颜色的不对称。
(三) 维多利亚复古风格的建筑语言应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维多利亚样式的女装由拖地长裙和紧身上衣组成的, 这种样式在很多的细节上都和以前有着很大的变化, 它应用了那个时期的很多元素, 比如:缎带、蝴蝶结、荷叶边、多层次的裁剪、皱褶。现代服装设计中的维多利亚风格属于新浪漫主义风格, 一般采用后现代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对现代服装的应用。
二、服装设计与现代建筑语言的运用研究
现代国内或者国际的服装设计与现代建筑语言的运用大都是受到新艺术运动和豪斯学派的影响。而现代的建筑语言也被应用到了服装设计中, 那么现代服装设计中应用那些现代的建筑语言呢, 我们下面详细讲述:
(一) 极简主义风格的建筑语言应用。一直以来, 建筑艺术都和服装设计有着很大的关联性。他们都是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也都是通过色彩和肌理表现形体外在和内在的形象, 同时他们也都是结合外部的环境和氛围展现物体的整体效果。所以无论从哪个方面去讲这两门艺术形式都是想通的, 直到极简主义的出现, 表明现代建筑语言的应用对服装设计的影响。极简主义也叫做极少主义又叫做最低限艺术。它在刚开始的时候是以绘画形式的理念出现的, 然后是以时尚设计的思想发展的, 极简主义是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在美国盛行, 之后在90年代的时候被传播到世界各地, 成为时尚界的主流形式。这个风格的主要特征是:简洁、无装饰、严谨、理性、实用主义。
(二) 未来主义风格的建筑语言应用。除了上述的服装设计风格, 还有一种建筑语言风格是未来主义风格, 而这种风格应用到服装设计中被称为“建筑风格”。未来主义风格和极简风格在一定程度上有很大的关联, 一般来说, 服装设计和建筑艺术都是这个时代的镜子, 都能反映这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并且他们在立体三维空间形态上有着密切的联系。
三、结束语
总之, 服装设计和建筑艺术作为两种艺术形式都和我们人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服装设计和建筑艺术都对人有着保护作用, 他们在本质上是一样的。服装设计和建筑艺术不是人类文化与思想简单的物质化延伸。服装设计与建筑艺术都表达了人们内心对于信仰的追求, 人类把自己的生存哲学与生活方式都融入建筑样式中, 艺术思想的指导使人类具有想象力和审美判断的本能。还能把冰硬的建筑样式变成我们能理解的而建筑语言, 使建筑更有艺术化。而不同艺术之间的相通性使得建筑样式与服装样式具备了使用共同语言的可能性。在现代多样化的时代里, 服装设计也显得有些多样化, 因此, 不管是服装设计师还是建筑设计师都要立足于人的需求, 从不同国家的艺术样式和文化中寻找一种通用的艺术语言来表达自己。
摘要: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 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服装设计行业更是如此, 很多的服装设计师对服装设计的理解倾向于人性化和感性化, 很多的艺术门类都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 而建筑艺术和服装设计有甚。这两者的结合让很多的艺术工作者都表示了很强的好奇心。本文针对对服装设计和建筑艺术这两者在不同时期在风格上的不同进行了一定的分析研究和比较, 总结出了他们在相同风格的不同艺术形式和审美上形成一定的内在联系。并且还总结出了几种建筑语言在服装构成形态中的应用方法, 目的就是为那些釆用多元化的设计元素来进行服装创作的设计师提供应用的方法及参考依据。
关键词:服装设计,建筑语言,建筑风格,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1]卞向阳.服装艺术判断[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 2009.
[2]祝小苹.艺术学教程——艺术思想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10.
多媒体语言的构成分析 第8篇
一、文博讲解员的知识构成
文博讲解表面是一项长期的重复性工作, 但因其所面对的参观者、环境、时间的不同, 时时刻刻都在体现着文博讲解员的综合素质和扎实的知识构成, 要更好地适应现代文博业的发展, 满足参观者的需求, 要对文博讲解员的知识有清晰的梳理, 认识到这些知识的重要性, 在实践中不断增强学识, 丰富见解, 向知识型的文博讲解员转变也是现代文博业发展的趋势。
( 一) 文博专业知识。专业知识是每一个岗位从业人员的基础, 文博馆作为收藏、陈列、展示文物的场所, 也是参观者直观了解文博发展, 感受各种文物的文化内涵的平台。国家及公民都对文博发展高度关注也对文博讲解员的专业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不断进步, 首先就要对文博讲解员专业知识的构成形成一个明确的认识, 深层次把握文博专业知识。文博专业知识包括文博业的发展历程、相关理论学说及实践性的具体应用等等, 是一个理论性与实践性兼具的综合概念。就理论学习而言, 为适应现代文博业的飞速发展, 及民众对文博业的高要求, 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文博与博物馆系, 即日常简称的文博系, 其所开设的专业课程, 也就是文博讲解员的专业知识。就文博讲解员实际讲解的运用来说, 文博讲解本身就是对理论学习的补充, 因而要避免单纯的理论讲解所带来的枯燥乏味, 此时, 文博讲解员的专业知识是与教师等行业相区别的, 主要是文博讲解词的编写、代表性展览品的选取、讲解策略等等。
( 二) 综合文化知识。文博馆的“博”既包括其文博陈列品的多与广, 更是指博物馆讲解员知识的广博。文博馆所涉及的藏品, 都有其深刻的历史文化渊源, 这就要求文博讲解员在具备专业文博知识的同时, 要具备广博的综合文化知识, 博古通今, 更能将历史与现实结合, 要着重把握文物的历史文化内涵, 并能结合现实, 赋予其现代价值, 引导参观者深入浅出领悟文物的深刻内涵, 激发其相应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实现文博展览的意义。如文博馆所陈列的形式各样、内涵丰富的展品一样, 文博讲解员也应具备广博的综合文化知识。就讲解的语言本身而言, 这些综合文化知识有语言学、有美学, 就讲解的内容而言, 就有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民族学等等, 而就讲解所面对的参观者、所处的环境等等, 这又要求讲解员具备一定的心理学、教育学等知识, 如上所述, 这些综合的学科知识都是文博讲解员综合文化知识的一部分, 也是文博讲解员在实际讲解过程所应综合运用的知识。
( 三) 现代信息技术知识。文博讲解是一项语言性的工作, 但伴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及广泛运用, 现代文博馆在展馆设施及展品成列上都积极探寻新技术的应用, 以求展品陈列意义的彰显和参观者的好评。这从另一侧面也反映出, 现代文博讲解员的知识构成与传统文博讲解的不同, 对其在现代信息知识的掌握及运用上提出了高要求, 现代文博讲解员要“有现代经营观念与当代科学技术的基础知识, 把握新世纪博物馆学、文物市场发展的动态和趋势”。文博讲解员的现代信息技术知识, 包括对展馆内各种现代技术手段及设施的有效运用, 更包括置身于信息化社会的参观者所能自主了解的文博信息, 也就是参观者对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情况, 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文博参观者的变化及需求, 有针对性地满足其参观的要求, 实现文博讲解的意义, 同时也避免不必要的言语重复及信息的滞后。
二、文博讲解员的语言特点
文博讲解员作为文博馆与参观者的连接纽带, 是一项语言性占主导的职业, 为了能将文博馆陈列的文化遗产等的深刻内涵有效传递给参观者, 文博讲解员要在语言的讲解上极具感染力, 使参观者能通过语言的魅力重温历史的发展, 领略这些文物的内涵, 充分发挥语言的魅力, 而这些都凸显着文博讲解员语言上专业化、形象化、互动性的特点, 要对这些语言特点加以把握及揣摩, 才能在实际讲解过程中感受讲解员语言的魅力所在, 而讲解员自身也才能更好地替身自我素质。
( 一) 专业化。每个职业都因自己的专业化与其他职业相区别, 文博讲解员亦是如此。文博讲解员所面对的是需要了解文博展览品相关知识及所蕴含意义的参观者, 要更好地满足参观者的需求, 就需要文博讲解员具备专业素质, 语言的专业化在此也得到彰显, 将文博讲解与其他闲谈相区别开, 彰显文博讲解员传播历史文化的重要作用。文博讲解是一项专业性的工作, 其语言有其特定的意义, 文博讲解员的语言, 要能体现文博业的发展历程及存在价值, 更好地引导参观者领悟历史文化的发展, 感受文物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这是文博讲解员语言专业化的体现。
( 二) 形象化。文博业的存在, 本身就是化抽象为具体, 为了更形象化地将蕴含历史意义的文博展览品呈现给大家, 使大家更深刻地了解相关历史。“讲解员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 引经据典, 或者深入浅出地提供给观众, 是十分必要的”, 而语言的形象化则是实现讲解目的, 吸引参观者的关键。如上所述, 文博讲解不同于理论学习, 不是单纯的机械化传声筒, 更不是照本宣科, 要能凸显文博展览品的价值, 要能吸引参观者, 更能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目的。
( 三) 互动性。“随着博物馆事业的发展, 以物、以藏为主的封闭型博物馆, 正在向以观众为主的开放型博物馆转变,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博物馆业与旅游业结合”, 更将文博业的发展与参观者紧密联系起来。换句话说, 文博业的发展需要参观者的支持, 赢得参观者的关键则在于文博讲解员语言的魅力。文博讲解员是实现文博展览品与参观者信息传递之间的纽带, 就讲解本身的目的来说, 是便于参观者的深入了解, 而参观者对展览品的已了解程度及所需要了解的程度都是因人而异的, 在讲解过程中, 就需要文博讲解员与参观者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 这也是文博讲解员语言的另一特点———互动性, 从参观者那里有效抓取所需讲解的内容, 所应采取的讲解策略等, 变静态的宣讲为动态的交流, 积极吸引参观者融入文博馆, 领悟文物内涵, 更好地实现讲解目的。
三、结语
文博业不是一个新型的行业,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们对文博业的发展日渐重视, 也不断提出高要求。较之于传统的文博讲解, 现代文博讲解员所要面对的压力更为巨大, 这也日渐彰显着文博讲解员的知识构成和语言特点。而通过分析也可看出, 无论是从知识构成, 还是语言特点来看, 文博讲解都是一项需要在实践中长期积累、锻炼的工作, 文博讲解员的知识构成和语言表达不是一蹴而就, 一劳永逸的, 文博讲解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 在实践中突破自我, 更好地完成文博讲解工作。
摘要:文博讲解员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职业, 随着现代社会文化的繁荣发展, 人们对文博业的要求也日渐增高, 鞭策着文博讲解员不断提升自我素质, 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及民众的参观需求, 也凸显文博讲解员的知识构成及语言特点。
关键词:文博讲解员,知识构成,语言特点
参考文献
[1]王雪萍.浅谈博物馆讲解员的知识构成——以中国客家博物馆为例[J].客家文博, 2014, 8
[2]汤惠生.建立新型的高校文博专业实习教学模式[J].中国高教研究, 2006, 7
谈英语缩略语的构成与语言学价值 第9篇
FINCE-WARDEN, lrg 2br bsmt, new reno bright, lndry, eat-in kit, w-o balc, close to HSR/shops, No smoke/pets, +, lst/last.222-2222-leave mess.
如果告诉您这是一则租房广告, 您相信吗?这样一则由字母与数字构成缩略语的广告, 您能完全看懂吗?语言作为社会文化信息的载体, 它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息息相关。美国学者布赖特 (W.Bright) 在《社会语言学》一书中提出了“共变”论, 即语言和社会是两个变数, 它们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互相接触, 从而引起各种变化。
美国哲学家乔治金斯勒齐普 (Gorge Kinsley Ziph) 总结词语长短和使用频率之间的关系后指出:“词语越短, 被使用的就越频繁, 或者被使用的越频繁的词语就越短。”在现代社会, 由于语言使用省时省力的经济原则的需要, 自然语言中出现了缩略语这一语言现象。尽管语言学界对缩略语的定义和范围还没有形成完全一致的观点, 但其在语言中的存在是不争的事实。缩略语已经为大家熟悉并经常使用。而字母与数字正式构成缩略语的两大元素, 因此, 惟有了解字母与数字在英语中的活用, 面对缩略语时才能了解其意。
二、英语缩略语的构成分类与读音规则及识读技巧
1. 构成分类
英语缩略语已成为现代英语中发展最快的语言现象, 它的盛行顺应了人们生活、工作、交往中的“经济原则”。因此, 英语中的缩略语是指在不改变意义的基础上, 把原来较长、较复杂的词 (短语) 加以省略或简化而产生的词 (短语) 。例如:BBC (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英国广播公司) , ADB (Asian Development Bank, 亚洲开发银行) 等都是缩略语。其构成主要有以下五类:
(1) 首字母缩略语。指采用短语中每个词的第一个字母组成的首字母缩写词。这类缩略词是整个缩略词的基础和主体, 是最常见的一种。如:VIP (very important person, 贵宾, 大人物) , MBA (工商管理硕士) , APEC (亚太经济合作会议) 等。
(2) 首字母和尾字母缩略词。取其词的第一个字母和最后一个字母而成, 如:Mrs. (Mistress夫人) , Dr. (Doctor, 医生;博士) , Rd (Road, 路) 等。
(3) 截割词。截短词是一种重要的英语缩略语构词方法, 即通过去掉原词的一个或者数个音节, 构成新词。
A.截割词首。如:phone (telephone, 电话) , plane (aeroplane, 飞机) 等。
B.截割词尾。如:ad (advertisement, 广告) , mobile (mobile phone, 移动电话) 等。
C.截去首尾。如:scrip (prescriptive, 处方;药方) , flu (influenza, 流感) 等。
D.截去中间。如:maths (mathematics, 数学) , pacifist (pacificist, 和平主义者) 等。
(4) 首字母拼音词。首字母拼音词是取一个复合词中的各个词的首字母, 重新组成新词。由于首字母拼音词的简易性, 人们越来越广泛地使用它表示一些冗长复杂的国际组织名称、科技名词。如:TOEFL (Test of English as aForeign Language, 托福考试) , NATO (The 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等。
(5) 拼缀词。拼缀词就是把原有的两个词拼在一起, 在词形上截取一个词或是两个词的一部分, 然后把剩下的部分连在一起构成新词。如boatel (boat+hotel, 汽艇旅客旅馆) , comsat (communi cation+satellite, 通讯卫星) , interpol (international+police, 国际刑警) 等。
由此, 我们可得出文章开头广告的释意:FINCE-WARDEN, 是指房子位于邻近FINCE和WARDEN街交界处。Lrg=large, 2br=two bedroom, bsmt=it is in a basement (below ground) , 即地库的两房套间, 有两个睡房、一个洗手间、厨房、客厅。reno=renovation, lndry=laundry, eat-in kit, 指厨房大, 可在厨房就餐。w-o balc=walk out to a balcony, 指有扇门打开可通阳台。+, 指租金为一个月, 外加水电煤气。lst/last, 指首尾两个月的租金必须先交作为定金。mess=message。
2. 读音规则
缩略语的读音一般分为“字母拼读法”和“单词拼读法”。
(1) 英文单词缩略。此类字母缩略语的缩略方式通常是选用短语或句子中每个单词的首字母形成缩略, 但也有选择一个单词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母的情况, 比如:BB是英文baby的缩略。
(2) 混合型缩略。主要是字母与数字、原型单词、符号等混合组成的缩略词。其中缩略成分必须包括字母缩略, 也就是说其中的字母必须有与之相对应的原型词。而其中的符号数字等成分可以是原型, 也可以是缩略。比如:B to B中的B代表的是business, 整个缩略词的意思是从商家到商家, to为原型词, 还可以进一步简化为B2B或B-B, 从而形成字母与数字、符号组成的缩略词。另外, 3G为数字加字母的形式, G是英文generation“一代”的首字母, 3G就是第三代数字移动通信。
借助数字和字母的混合缩略, 如:I 1 2 go=I want to go (用1 2的发音来代替want to) ;It’s up 2 u=It’s up to you;Good 9=Good Night (9的发音代替night) ;B4=before (4的发音代替音节fore) 。
3. 识读技巧
缩略语是在实践中产生的, 并且还在不断发展之中, 其形式多样, 富于变化, 同一个词不同的人可能会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简化或缩写, 从而出现不同的缩略语形式。如YOUR一词, 有人按发音将其缩写成UR, 有人则取首尾两个字母简化为YR。另外, 一个缩略语还可能代表多个不同的词汇, 如ADV, 它既可以代表ADVANCE, 又可代表ADVICE, 还可表示ADVISE;又如AR, 它可代表三个不同的词:AIRPORT, ALL RISKS, AGANINST RISK。这无疑会给我们识读缩略语带来不少困难。尽管有关组织与学者正在为统一某些专业领域的英文缩略语而不断努力, 并取得了不少成绩, 但在信息化的今天, 要想彻底解决这一问题, 绝非易事, 更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 了解识读缩略语的要求和技巧十分重要, 以下是一些基本要求和注意事项:
(1) 必须熟悉缩略语构词的一般规律, 如本文所总结的构成方法, 熟记常用基本的缩略语和惯用语。
(2) 必须熟悉不同的人使用缩略语的习惯方法和双方约定的缩略语。即在记忆一般规律的基础上, 有针对性地记忆不同的人的特殊缩略方法。
(3) 最主要的是:不能呆板教条, 而要从上下文的内容确定识读缩略语。如ADV, 它可以代表ADVANCE, ADVICE, ADVISE三个词, 那么, 在信函中它究竟代表哪一个词呢?不可一概而论, 而要具体信函具体对待。
简而言之, 在熟记常用基本缩略语的基础之上, 从上下文衔接认读缩略语是我们迅速准确识读缩略语, 完整理解信函内容的关键。此外, 需要指出的是, 不论用什么方法辨认一个缩略语之后, 都必须从上下文内容审慎地检验其正确性。
三、缩略语的语言学价值
英语缩略语作为一种文字表达方式, 简便、易识、易记, 既省事又省力, 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下面便对其语言学价值进行一些探讨:
1. 丰富语言表达形式
缩略语的使用能简练地表达出句子的意思, 可谓“言简意赅”, 丰富发展了句子的表达形式。例如:Dow Rises as Techs Selling Hits Nasdaq. (技术股抛售冲击纳斯达克指数, 道-琼斯指数上扬) 这是一个股市消息的标题, 共7个词, 却有3个关键词是缩略词。其中Dow所代表的是Dow Jones (道-琼斯) 指数的缩略形式, tech指technology shares (技术股) , Nasdaq (纳斯达克) 指数主要显示美国股市中技术股的走势。另外, 缩略语也丰富了其他语种的表达形式, 比如汉语。如以下句子:在3G、互联网与IT及消费电子融合的共同牵引下, 中国ICT已经站在新一轮起跑线上。这句汉语表达句中用到3个缩略词。其中3G为3rd Generation, 是指第三代数字通信;IT为Information Technology, 是指信息技术;而ICT则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是指信息和通讯技术。
2. 拓展词汇形态学的内容
(1) 使构词法复杂化。英语缩略语的构词方法是非常复杂的, 除了上面所列举的缩略语主要五类构词方法外, 还有其他一些比较少见的缩略方法。如少数缩略语是源于一个完整句子, 表达一个完整意思。PAYE (Pay as you enter, 上车买票;上船买票) , PTO (Please turn over, 请看下页;请看背面) 。个别的缩略语是根据句子的读音, 借用字母缩略而成, 如:CU (再见) 是根据句子“See you!”/si∶ju∶/的读音, 并借助于具有相同读音的字母缩略而成;IC (我明白) 是由“I see.”/ai si∶/演变而来。可见, 缩略语构词法的不断演变, 使英语构词法更加复杂。
(2) 词义发生演变。例如:cab是cabriolet (蓬式汽车) 的缩略语, 而cab则译为“机车”、“卡车司机室”;cycle是bicycle (自行车) 的缩略语形式, 其语意不仅可以是“自行车”, 还可以是“机器脚踏车”;gent是由gentleman缩略而成的, 但gentleman变复数时成为gentlemen, 而gent变成复数则为gents, 但这个gents又“公共厕所”之意。
(3) 词类的演变。例如:a.k.a虽源于词组also known as, 但只作名词用, 如:James Cannon a.k.a Alfred Walt. (詹姆斯.坎农, 别名阿尔弗雷.瓦特) 。mod源于modern, 但它不是作形容词, 而是作名词用, 如:The mods, both girls and boys, were very clean and neat. (摩登派青少年, 不论男女都穿得非常干净、整洁) 。Standing room only这个词组缩略成SRO后, 成为及物动词, 如:They SRO the house everyday. (他们每天都把这房子挤得满满的) 。
3. 修辞特点独特
英语缩略语简练、灵活, 它们在修辞方面具有自己的特点, 显著的有双关 (Pun) 、委婉 (euphemism) 、幽默 (humor) 、拟人 (personification) 等。下面以双关和委婉为例:
(1) 双关。英语中的pun是运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来表达两层或两层以上的意思或不同的联想, 或者运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同音异义或近音异义的词语, 以使语言生动活跃, 诙谐有趣, 能收到滑稽幽默, 冷嘲热讽之效。如:G-man是government-man的截短, 指的是联邦调查局的工作人员。但G同时也是Garbage (垃圾) 的缩写, 故G-man一语双关, 幽默地讽刺了联邦调查局工作人员的工作, 与Garbage man如出一辙。
(2) 委婉。euphemism (委婉语) 一词系源自希腊语。词头“eu-”的意思是“good” (好) , 词干“phemism”的意思是“speech” (言语) , 整个字面意义是“word of good omen” (吉言) 或 (好的说法) 。一般认为, 凡是表示禁忌或敏感事物的含蓄、迂回或动听的言词, 均在委婉语之列, 如:gents (Gentlement’s Room男厕所) 。因此, 在官方文书中出现了很雅致的委婉语, 叫“技术监视” (technical surveillance) , 这个词组的倒转缩略语 (即把第二个字的字头su与第一个字的字头tech合成一词) sutech, 就成了“窃听”wire trapping的代名词了。
四、结语
英语缩略语在当今现代化世界里应用得非常广泛。学习研究这些具有知识性和实用性的英语缩略语对增长知识, 了解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沟通中外学术交流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我们在学习中掌握了缩略语的构成规则及基本要求, 不但能正确使用缩略语, 而且必要时可以创造出自己急需的正确缩略语, 缩略语只要简化得合理就会有生命力。研究英语缩略语的发展及构成规律、不仅可以减少和避免使用时出现错误, 而且可以看出社会的发展和变化。笔者认为深人研究英语缩略语的发展规律及其结构要求, 将会减少和避免一些不必要错误, 使英语缩略语日益完善, 应用得更加广泛。
摘要:林林总总的英语缩略语应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现代科学技术领域到医学、外贸、教育、体育直至经济、政治领城, 它仿佛一面镜子折射出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看似简单的缩略语在组成结构、读音、书写等方面均有很多变化规则。本文通过简述英语缩略语的构成分类并对其语言学价值进行探讨, 指出英语缩略语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不断发展, 构词方式多样化, 其语言学价值将日趋丰富。
关键词:英语缩略语,构成,语言学价值
参考文献
[1]毛荣贵, 廖晟.译味深长[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5.
[2]郭谷兮.语言学教程[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8.
[3]杜世洪.美国语言之旅[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4]邢福义.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5]余富林.英语缩略语[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1999.
[6]彭长江.英汉-汉英翻译教程[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7]余富林.英语缩略语的比较和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