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医院感染监测范文第1篇
1、了解手术病人的手术部位感染率;
2、发现危险因素,积极进行干预;
3、评价控制效果,有效降低外科手术部位感染。
二、监测对象
监测对象:所有择期和急诊手术病人。
三、监测指标
手术部位感染率,各类手术切口感染专率,不同危险指数手术部位感染率。
四、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
按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中将手术部位感染分为三类:表浅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1、表浅切口感染
仅限于切口涉及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感染发生于术后30天内,并具有下述两条之一者即可作出诊断:①表浅切口有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物;②临床医师诊断的表浅切口感染。病原学诊断在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
2、深部手术切口感染
无植入物手术后30天内、有植入物(如人工关节、钛网、补片等)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并涉及切口深部软组织(深筋膜和肌肉)的感染,并具有下述四条之一即可做出临床诊断:①从深部切口引流出或穿刺抽到脓液,感染性手术后引流液除外;②自然裂开或有外科医生打开的切口,有脓性分泌物或有发热≥38℃,局部有疼痛或压痛;③再次手术探查、经组织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涉及深部切口脓肿或其他感染证据;④临床医生诊断的深部切口感染。病原学诊断在临床诊断基础上,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
3、器官(或腔隙)感染
无植入物手术后30天、有植入手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除皮肤、皮下、深筋膜和肌肉以外)的器官或腔隙感染,并具有下述三条之一即可做出临床诊断:①引流或穿刺有脓液;②再次手术探查、经组织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涉及器官(或腔隙)感染的证据;③由临床医生诊断的器官(或腔隙)感染。病原学诊断在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
说明:
①创口包括外科手术切口和意外伤害所致伤口,为避免混乱,不用“创口感染”一词,与伤口有关感染参见皮肤软组织感染诊断标准。②临床和(或)有关检查显示典型的手术部位感染,即使细菌培养阴性,亦可以诊断。③手术切口浅部和深部均有感染时,仅需报告深
部感染。④经切口引流所致器官(或腔隙)感染,不须再次手术者,应视为深部切口感染。⑤切口缝合针眼处有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不属于切口感染。⑥切口脂肪液化,液体清亮,不属于切口感染。⑦局限性的刺伤切口感染不算外科切口感染,应根据其深度纳入皮肤软组织感染。⑧外阴切开术切口感染应计在皮肤软组织感染中。
五、监测方法
(一)监测前的准备
1、监测开始前对手术室及相关科室的主任说明该项目的意义和方法,取得支持和配合。
2、对参与该项目监测科室的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明确各级人员的职责和任务,正确掌握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及正确采集手术部位感染标本的方法。
(二)各级人员职责与任务
为了保证手术切口感染调查工作顺利进行,资料准确、详尽,需要各级人员积极配合,各级人员职责与任务如下:
1、手术医生/麻醉医生
①完善病历,手术麻醉记录,将感染相关症状和体征记录完全,特别是当切口发生变化时,详细描述切口分泌物的性质、颜色和量。手术记录中除患者的一般情况外须注明手术方式、手术名称、手术时间、手术中失血量、手术中输血量、麻醉评分、患者体重。记录参加手术人员,特别是主刀者、第一助手;手术引流情况;手术后的病情记录;抗菌药物应用与更改目的等。②争取定时间换药,并通知院感科,以便安排专职人员观察切口情况。③有或疑似手术部位感染时,送分泌物或脑脊液常规检查+革兰染色,以及细菌培养。④围手术期用药,请注明手术前或手术中用药,手术前用药注明用药的时间、地点(手术室、病房),一般要求在切皮前30-60分钟应用,手术中用药是指手术过程中抗菌药物的使用,若手术时间超过三小时或失血量>1500ml,要求追加一剂抗菌药物。
2、病房监控护士
了解手术后患者体温及手术切口情况,发现切口有异常分泌物,及时上报、协助医生做切口分泌物检查;做好手术患者的入院宣教和出院指导,准确留存患者出院后联系方式,并告知患者手术后手术部位如有红肿、热痛、化脓等情况及时与医生和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联系。
3、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
每天去病房了解、登记被监测手术患者的情况,与手术医生确定换药时间,查看手术切口愈合情况,督促医生对异常切口分泌物送检,及时追查送检结果并要求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核对每位手术患者的联系方式,对手术患者宣传解释调查目的和方式,电话联系出院后的患者以确定是否发生感染,输入每个手术患者监测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每三个月得出手术部位感染率,与医师共同分析原因以便进行改进。
(三)手术部位感染标本的采集方法
手术部位有疼痛或压痛,局部肿胀、发红,发热等体征之一时,颅脑手术后有发热、颅高压症状、脑膜刺激征等体征之一时,应进行相应的诊断性检查。特殊情况下,外科医生与微生物室人员、感染控制人员一起讨论并通过无菌操作从切口留取组织或液体标本送检。
①分泌物常规检查+革兰染色的操作方法
先用无菌生理盐水棉签擦拭切口表面2遍,以去除表面的污染菌,再用含生理盐水的无菌棉签取分泌物放入无菌试管中,塞上试管塞,送检验科,注意不能用干棉签取样,一定要用无菌盐水浸湿再取样并及时送检。
②分泌物细菌培养的操作方法
先用无菌生理盐水棉签擦拭切口表面2遍,以去除表面的污染菌,再用含生理盐水的无菌棉签用力擦拭病灶边缘或脓腔囊壁后放入无菌试管中,塞上试管塞,送检验。但厌氧菌培养时应取深部标本而不能擦拭表面,同时要使用厌氧培养基。
③脑脊液标本涂片+细菌培养的操作方法
由医师以无菌操作穿刺取得,必须装入戴帽(盖)的无菌试管2管:1管内含经除菌过滤的2%福尔马林盐水0.5-1.0ml,加入等量脑脊液标本以固定细菌和细胞,专供涂片用。2管为空管,加入脑脊液,保温(35℃)专供培养用。每种检验需要最小量:细菌培养≥lml,真菌≥2ml,抗酸杆菌≥2ml。
标本采集后立即送检。绝不可冷藏! 分枝杆菌培养标本需4℃保存。
(四)调查登记方法
①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每天到病房了解患者实施手术情况,每个手术患者均需填写“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登记表”(见表1),该调查表由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填写,医院感染仅指手术部位感染。
②监测表格信息来源
手术患者的信息可从手术预约单或病室护士交班报告本获取;患者一般情况根据入院记录和三测单、手术信息根据麻醉记录单和手术记录单,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根据医嘱获得的信息,以及专职人员现场和追踪调查所得的信息。
③巡视手术患者,与医生约定换药时间,了解切口愈合情况及医院感染发生的情况。 ④医院感染病历发现方法同医院感染发病率调查,在调查中要特别注意手术患者术后发热是否>38℃,切口是否发红、有无分泌物,切口敷料变化,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是否提前拆线引流,切口分泌物流出情况。如有上述情况发生由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检查以确定是否感染。
⑤每个手术病人需建立出院后追踪档案,病人出院时,给病人出院指导,并告知一旦切口出现异常,及时与感染办联系。无植入物手术患者手术后追踪30天,有植入物者术后追踪一年。
六、数据的整理、分析、比较及反馈
1、专人负责,认真填写,避免遗漏,及时整理完善数据。
2、如发现数据缺失,及时查找和分析原因(人的因素、概念、流程、方法),并采取改善措施。
3、每季度总结分析,不断提高监测数据收集的准确性,将调查数据向有关人员汇报,向各手术医生通报其本人的感染专率。
4、分析感染发生的可能因素以及感染率的变动趋势,并确定下一步工作目标。
表1 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登记表
一、一般情况
住院号 科别 床号 姓名 性别 男/女 年龄 入院日期 年 月 日 出院日期 年 月 日 联系电话 回访日期 年 月 日
二、手术情况
手术名称 手术持续时间 分钟 手术日期 年 月 日 手术医生 ASA评分 Ⅰ Ⅱ Ⅲ Ⅳ Ⅴ 切口等级 Ⅰ Ⅱ Ⅲ 失血 ml 输血 ml 术前外周WBC计数 手术类型 急诊/择期 麻醉类型 全麻/非全麻 植入物 有/无 显微镜 是/否
三、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术前2小时以前用药 是/否 药物名称剂量方式 围手术期(术前30-120分钟)用药 是/否
药物名称剂量方式 术中用药 是/否 药物名称剂量方式 术后用药 1日/ 2日/ 3日/ 4日及以上
药物名称剂量方式 联合用药 是/否 一联/二联/三联/四联及以上
药物名称剂量方式
四、医院感染情况 是/否 部位: 表浅切口/深部切口/器官腔隙
手术部位出现:红/肿/热/疼 外科引流: 是/否 瘘管: 是/否 手术切口渗出物:脓性/血性/脂肪液化/其它 感染日期 年 月 日
其他医院感染 有/无 感染部位
送检日期 标本名称 送检方式 病原体 药敏结果
填表人
外科患者出院指导
尊敬的患者:
您好!感谢您对我院的信任,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我们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广大患者,提高医疗质量,给您留下联系方式,以便及时联系。
一般情况下,手术后外科伤口需要7至14天愈合,有时需要更长的时间,如果在手术后30天内遇到下列情况,请与院感科联络并及时就诊。
1、切口化脓、流脓或流血水。
2、拆线后不愈合。
3、切口处疼痛或触痛,局部肿胀、发红、发热。
4、不明原因发烧>38℃。
电话:
地址:县医院院感科
手术室医院感染监测范文第2篇
关键词:普外科 手术 感染 康复
临床手术后发生切口感染在临床上是很常见的,其中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就是其中一个常见的例子,医院里面大部分手术都属于普外科手术,在医院里面发生感染的案例中普外科手术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成分。进行普外科手术后一旦发生感染现象,这不仅对患者的生活带来很多困扰和对手术后康复带来隐患,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很多我们常见的家属跟医生发生冲突的矛盾源头。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现在的医疗技术相比过去有了极大的提高,普外科手术后切口感染率虽然不高,一旦发生了感染就会对患者自身带来了很大痛苦,对患者的康复就会造成极大的影响,患者自身的信心也会严重受挫。本文主要是针对普外科手术术后感染率的调查做进一步的分析,总结,对如何降低切口感染率提出相应的一些建议。
一、选取资料和试验方法 1.1资料选取
对我院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进行的普外科手术的患者随机从中抽取250例进行调查,男性151例,女性99例,年龄都在25-65岁之间,平均年龄39.8岁;这250患者的手术类型可以分为以下几类,腹部手术138例,乳腺手术46例,腹股沟部手术39例,甲状腺手术27例;同时在这一组患者当中有部分人伴随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病情分别占有24例和19例。 1.2试验方法
对本次调查研究所采用的的方法属于回顾性的探究方式,对所选取的2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逐一的进行翻阅和重点记录,比如年龄、病情的所属种类、何时进行的手术、手术切口的长度尺寸、手术后切口的缝合度、以及术后的营养情况等等。 1.3对切口感染程度的诊断标准
根据相关的资料查阅后可以根据医院的感染诊断标准对感染切口进行一个标准的初步制定。当发生下列情况中的一种基本可以断定为切口感染:切口处有发热、红肿或者有脓脓的分泌物;自然开裂的伤口处或者医生打开过的切口处有脓脓分泌物,并且还伴有高烧现象;切口深处引流出一些脓脓的液体;切口位置局部有疼痛的感觉当再次探查切口处有脓肿的现象;当探查出切口处的分泌物化验呈现阳性根据临床诊断的标准可以判定为切口感染。
二、调查结果
对选取的250例患者当中有18名患者有切口感染的想象,感染率为7.2%;患者手术切口感染与患者手术切口的长度,术后缝合度以及术后营养等因素有关。这些发生感染的患者感染部位基本是出于腹部的位置,有些患者是急性的阑尾炎,有些是急性肠梗阻。
三、调查结果讨论
3.1 手术结束之后的切口处理
在进行手术的时候,被切开的皮肤组织大部分时间是暴露在空气当中的,这个暴露的过程通过会持续比较长的一段时间,由于手术的器械的消毒情况可能带有病菌在患者的切口处容易造成污染。另外在手术当中由于医生的操作可能会对患者的切开的皮肤组织造成拉扯、钳夹,这些误伤都会切口造成一定程度的感染;而当进行血液供应的时候误伤最容易造成切口处的感染,采用电动刀具手术切割的坏死的组织液也会对切口增加受感染的几率。所以在手术结束之后应该快速的采取相关措施对切口进行保护处理,彻底的消毒,包扎以防止手术切开造成感染。另外切口处缝合的技术也关系到术后恢复的情况,缝合的太紧会对切口局部皮肤组织造成缺氧而导致坏死现象,进一步提高了感染的机会;如果缝合的太松也可能会造成皮下的血肿使得细菌的清理不够彻底,所以在缝合的时候一定要格外谨慎。 3.2 手术之后对切口进行护理
对切口消毒处理后包扎完成之后需要对切口处进行护理,护理对患者术后的回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的情况在手术后24小时之内需要对已包扎的敷料进行一次彻底的更换,当然要考虑到有些患者的病情情况,有些切口渗出严重的患者需要短时间内对他们进行敷料更换。在手术之后对伤口包扎之前应该对伤口处检查有没有红肿的现象发生,根据临床资料很多时候出现红肿的现象是因为医生在缝合患者切口的时候造成的。当出现红肿的现象时可以使用75%的酒精粘在纱布上然后敷在切口处,处理有脂肪液化的切口应该早点把缝合的线拆开;对于渗出比较严重的伤口,在更换敷料的时候不仅仅要对切口清理干净保持干燥,而且还有必要采用吸管进行吸引,保持不断的干燥,为保证术后的健康愈合提供了保障。 3.3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也可以减少术切口的感染率
在进行普外科手术结束后,需要对患者切口处进行保护处理,以防止伤口受到细菌的感染造成愈合困难,在医院里通常采用的是常规的一些抗生素对患者的切口处进行处理,考虑到普外科手术中手术的部位基本在腹部,这个部位是比较容易感染的,感染率也是最高的,查阅相关的医学资料表明感染这些细菌的病源主要为革兰氏阴性菌,可采用3代头孢菌素药物对手术后伤口进行处理来预防感染的发生。 3.4 患者自身因素对切口的感染
在被调查的250例患者中有很多老年人患有糖尿病的,关于自身的因素对切口造成的感染在这群老年患者群体中显得格外重要。根据医学研究表明,老年患者的身体机能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在逐渐的下降,新陈代谢速度减慢,部分血液循环速度减慢,这些都会对患者的切口处造成一定的感染。另外很多老年人因为受疾病困扰多年,他们自身对康复的信心已经大为减弱,营养状况也越来越差,比如蛋白质的摄入量不足就会使血浆中的渗透压降低,这些因素都会造成术后切口愈合变得极其缓慢。有些时候对于肥胖症的患者来说,体内脂肪的堆积会使得免疫功能下降,导致的后果表现经常会出现糖类代谢的异常,异常的糖类代谢会使得切口处的愈合速度减慢。一旦这个时候肥胖患者的体内血糖没有达到正常人所需要的标准,这种方法就不能对他们使用,而应制定相关的符合他们的质量措施,防止他们伤口的愈合速度受到影响。
结语:综上所述,普外科手术是医院进行手术最多的一个类别,也是感染发生的高频率手术类别,根据临床史可以看出感染给患者带来的病痛数不胜数,对整个治疗效果有很大的影响,不仅医药费用增加,严重的甚至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进行普外科手术的过程中手术切口的感染率还是比较高的,综合对本院250例患者调查的结果分析研究,总结出一些容易造成切口感染的外界因素和患者自身的因素,在今后的普外科手术的时候可以借鉴临床经验,帮助患者减少手术伤口感染的几率,鉴于感染的因素诸多而且比较复杂,在整个手术过程当中医生应该采取相应针对性的措施进行监测手术进展情况,这样也可以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率。另外由于造成普外科手术切口发生感染的因素有很多,医院需要针对患者本身的条件制定属于患者自己的治疗方案,并采取一定的措施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率,这对普外科治疗有重要临床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手术室医院感染监测范文第3篇
二、为及时掌握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及时发现医院感染暴发趋势,开展医院感染散发病例24小时报告制度,定期总结、分析,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
三、医院感染管理科必须每月对监测资料进行汇总、分析,每季度向院长、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书面汇报,向全院医务人员反馈,监测资料应妥善保存。特殊情况及时汇报和反馈。
四、医院应每年对监测资料进行评估。
五、根据本院的特点有计划地开展目标性监测,并定期总结、分析、反馈,对其效果进行评价及提出改进措施;监测结束,应有终结报告。
六、根据医院的耐药特点有选择的开展医院感染耐药菌的监测,并定期总结、分析、反馈,对其效果进行评价及提出改进措施;监测结束,应有终结报告。
七、当发现医院感染暴发趋势时按我院《医院感染暴发报告与控制制度》中的流程进行处理。
医院感染病例登记报告制度
一、各临床科室必须对住院病人开展医院感染病例感染监测,以掌握我院医院感染发病特点,为我院医院感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二、医院感染病例由临床主管医生按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进行初步诊断,并及时进行病原微生物检测。
三、感染日期的确定是以出现症状的日期或实验室出现阳性证据(收集标本的日期)的日期认定。
四、明确诊断后,由经治医生认真填报“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并于24小时内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五、确诊为传染病的医院感染病例,尚需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进行报告。
六、对疑似医院感染的诊断,主管医生报告科主任,会同该科“医院感染管理小组”一同讨论,并作进一步的分析及检查,作好讨论记录,讨论后能确定的按本制度第四条的规定进行报告。
七、小组讨论尚不能认定的,须将该病员的全部资料及讨论的结果报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由委员会研究、分析,最后认定或否定。
八、在本科室建立的“感染病例登记本”上登记感染病人的信息。
手术室医院感染监测范文第4篇
根据《医院感
染管理办法》及《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2012年版)》《医
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2012年版)》的有关具体要求,为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证医疗安全。根据我院实际制定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方案:
一、监测目的 提高监控效率,使其更具可操作性,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证医疗安全。
二、 监测范围 全院重点部门及各科室空气、物表、医务人员手、使用中消毒液、消毒后(灭菌后)物品等的监测。
三、 监测要求 各科室负责采样前的清洁消毒等准备工作,按时规范采样,检验科负责检验并出具检验报告,院感科负责制定监测计划并指导科室完成监测工作。当可能出现医院感染暴发时,要及时进行监测。如监测结果不合格,检验科要向院感科及所在科室报告,院感科与科室一起查找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复检至合格为止。
四、监测项目及监测频次
1、紫外线灯管强度的监测频次 新领紫外线灯管使用前进行强度监测,使用中紫外线灯管每半年进行一次强度监测(3月、9月)。
2、灭菌剂、消毒剂及灭菌物品、消毒物品染菌量的监测频次 使用中灭菌剂及灭菌物品每月进行细菌监测,使用中消毒剂及消毒物品每季度进行细菌监测。
3、透析用水、透析液细菌培养及透析液内毒素的检测频次 1
透析用水、透析液细菌培养每月一次,透析液内毒素检测至少每3个月一次。透析液的细菌、内毒素检测每台透析机至少每年检测一次。
4、消毒内镜、灭菌内镜监测频次
消毒内镜每季度进行细菌监测,灭菌内镜每月进行细菌监测。
5、各类环境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细菌监测频次 (1)洁净手术室及洁净部门: 每月监测一次,不同级别手术间每月至少监测一间,每年每个房间至少监测一次。 (2)非洁净手术室(眼科、美容科)、产房、导管室、新生儿室、重症加强治疗室、消毒供应室、血液透析室、口腔科、腔镜室、重症监护病房、血液病病区: 每季度监测一次,加床超过20℅以上应当月进行监测。 每季度监测的外科系列(
3、
6、
9、12月)内科系列(
2、
5、
8、11月)门诊、医技、社区、后勤(
1、
4、
7、10月)。 (3)儿科病房、母婴同室、妇产科检查室、人流室、治疗室、注射室、换药室、输血科、急诊室、化验室、各类普通病室、感染疾病科门诊及其病房、传染科: 每半年监测一次,加床超过30℅以上应当月进行监测。 每半年监测的外科系列(
3、9月)内科系列(
5、8 月)门诊、医技、社区、后勤(
4、10月)。
五、监测标准
1、紫外线灯管强度 22
新领紫外线灯管强度≥90μw/cm,使用中紫外线灯管强度≥70μw/cm。
2、使用中的消毒液染菌量监测 使用中的灭菌用消毒液:无菌生长;使用中的皮肤黏膜消毒液染菌量10cfu/ml;其他使用中的消毒液染菌量100cfu/ml。
3、透析液细菌培养及透析液内毒素检测的结果判定
透析液细菌培养:细菌数<200 cfu/ml,透析液内毒素检测:内毒素<2FU/ml。 2
4、消毒内镜、灭菌内镜细菌监测结果判定 消毒后内镜合格标准:细菌总数<20cfu/件,不能检出致病菌,灭菌内镜合格标准:检测无菌。
手术室医院感染监测范文第5篇
2、临床医务人员发现有医院感染流行、暴发趋势时,立即向科主任报告,科内应在12小时内向感染管理办公室报告,并积极协助调查发病原因,寻找感染源和感染途径,采取有效控制措施,控制蔓延。
3、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每月对散发病例进行汇总,对监测资料进行分析并向主管领导报告。
4、发现有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或医院感染暴发流行时,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人员应深入临床调查分析,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减少或杜绝感染病例的蔓延,3小时内向医院领导报告。
手术室医院感染监测范文第6篇
2、医院感染病例由临床主管医生按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进行初步诊断,及时进行病原微生物检测,并且保证感染病例病原微生物生物检测率>50%。科室监控医生认真如实记录本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医院感染登记表以及相关消毒情况。
3、诊断明确的感染病例,应于24小时内认真填报“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报告院感办,同时在出院病历首页院内感染名称栏内写医院感染疾病名称。
4、感控科应每月月进行归类整理,并将结果反馈相关部门。
5、确诊为传染病的医院感染病例,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进行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