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
作者:漫步者
2025-10-10
1

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范文第1篇

(一) 中国GDP总值、世界排名、人口及外汇储备统计数据

1949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X位:179.56亿美元(50年国家外汇储备:1.57亿美元)人口5.42亿

1952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X位:276亿美元 [679亿](外汇储备:1.08亿美元)人口5.75亿

1962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X位:467亿美元 [1149.3亿](外汇储备:0.81亿美元)人口6.73亿

1970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13位:916亿美元 [2252.7亿](外汇储备:0.88亿美元)人口8.30亿

1978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15位:2683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1.67亿美元)人口9.63亿

1980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7位:3332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12.96亿美元)人口9.87亿

1990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10位:3638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110.93亿美元)人口11.43亿

1995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7位:6913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735.97亿美元)人口12.11亿

2000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6位:10801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1655.74亿美元)人口12.67亿

2001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6位:11592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2121.65亿美元)人口12.76亿

2002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6位:12371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2864.07亿美元)人口12.85亿

2003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7位:14099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4032.51亿美元)人口12.92亿

2004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6位:19787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6099.32亿美元)人口12.99亿

2005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5位:22564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8189亿美元)人口13.09亿

2006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4位: 26448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10663亿美元)人口 13.10亿

2007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3位:29330亿美元/预测(汇率按7.8计算)(国家外汇储备:12020亿

(二)历年世界各国GDP排名

19702009世界GDP排名1970年世界各国(地区)GDP总值排名(除苏联外,按当时汇率)

01----美国--------1,0255亿美元

02----日本----------2068亿美元

03----西德----------2037亿美元

04----法国----------1470亿美元

05----英国----------1236亿美元

06---意大利---------1077亿美元

07---加拿大----------851亿美元

08--澳大利亚---------429亿美元

09---墨西哥----------396亿美元

10---西班牙----------390亿美元

11----瑞典-----------357亿美元

12----荷兰-----------351亿美元

13----中国-----------272亿美元 ★★★★★

1980年世界各国(地区)GDP总值排名(除苏联外,按当时汇率)

01----美国---------2,7956亿美元

02----日本---------1,0279亿美元

03----西德-----------8261亿美元

04----法国-----------6824亿美元

05----英国-----------5367亿美元

06---意大利----------4546亿美元

07----中国-----------3015亿美元 ★★★★★

08---加拿大----------2689亿美元

09---西班牙----------2218亿美元

10---阿根廷----------2090亿美元

1990年世界各国(地区)GDP总值排名(除苏联外,按当时汇率)

01----美国---------5,8033亿美元

02----日本---------3,0522亿美元

03----德国---------1,5470亿美元

04----法国---------1,2198亿美元

05---意大利--------1,1045亿美元

06----英国-----------9946亿美元

07---加拿大----------5827亿美元

08---西班牙----------5115亿美元

09----巴西-----------4650亿美元

10----中国-----------3878亿美元 ★★★★★

1995年世界各国(地区)GDP总值排名(按当时汇率)

数据参考 http://www.eia.doe.gov/pub/international/iealf/tableb2.xls

01----美国---------7,4005亿美元

02----日本---------5,2929亿美元

03----德国---------2,4166亿美元

04----法国---------1,5257亿美元

05----英国---------1,1032亿美元

06---意大利--------1,0661亿美元

07----中国-----------7006亿美元 ★★★★★

08----巴西-----------6756亿美元

09---加拿大----------5760亿美元

10---西班牙----------5709亿美元

2000年世界各国(地区)GDP总值排名(按当时汇率)

01----美国---------9,8247亿美元

02----日本---------4,7661亿美元

03----德国---------1,8752亿美元

04----英国---------1,4409亿美元

05----法国---------1,3133亿美元

06----中国---------1,0808亿美元 ★★★★★

07---意大利--------1,0776亿美元

09---加拿大----------7242亿美元

08----巴西-----------5998亿美元

10---墨西哥----------5814亿美元

2001年世界各国(地区)GDP总值排名 TOP 40(重新整理)

01----美国--------10,1714亿美元

02----日本---------4,2451亿美元

03----德国---------1,8738亿美元

04----英国---------1,4063亿美元

05----法国---------1,3027亿美元

06----中国---------1,1590亿美元 ★★★★★

07---意大利--------1,1409亿美元

08---加拿大----------6771亿美元

09---墨西哥----------6178亿美元

10---西班牙----------5775亿美元

11----巴西-----------5025亿美元

12----印度-----------4775亿美元

13----韩国-----------4221亿美元

14----荷兰-----------3749亿美元

15--澳大利亚---------3685亿美元

16---俄罗斯----------3099亿美元

17---阿根廷----------2687亿美元

18----台湾-----------2644亿美元

19----瑞士-----------2473亿美元

20---比利时----------2276亿美元

21----瑞典-----------2101亿美元

22---奥地利----------1887亿美元

23----波兰-----------1745亿美元

24-沙特阿拉伯--------1732亿美元

25----挪威-----------1654亿美元

26----丹麦-----------1628亿美元

27----香港-----------1626亿美元

28---土耳其----------1476亿美元

29-印度尼西亚--------1453亿美元

30--委内瑞拉---------1249亿美元

31----芬兰-----------1219亿美元

32----伊朗-----------1188亿美元

33----希腊-----------1163亿美元

34----泰国-----------1147亿美元

35----南非-----------1132亿美元

36---以色列----------1103亿美元

37---葡萄牙----------1084亿美元

38---爱尔兰----------1011亿美元

39----埃及------------975亿美元

40---新加坡-----------922亿美元

2002年世界各国(地区)GDP总值排名(按当时汇率)

01----美国--------10,3831亿美元

02----日本---------3,9934亿美元

03----德国---------1,9841亿美元

04----英国---------1,5636亿美元

05----法国---------1,4313亿美元

06----中国---------1,2371亿美元 ★★★★★

07---意大利--------1,1843亿美元

08---加拿大----------7167亿美元

09---西班牙----------6531亿美元

10---墨西哥----------6304亿美元

2003年世界各国(地区)GDP总值排名(按2004年1月1日汇率)

01----美国--------10,8572亿美元

02----日本---------4,2907亿美元

03----德国---------2,3862亿美元

04----英国---------1,7750亿美元

05----法国---------1,7316亿美元

06---意大利--------1,4554亿美元

07----中国---------1,3720亿美元 ★★★★★

08---加拿大----------8505亿美元

09---西班牙----------8271亿美元

10---墨西哥----------6116亿美元

2004年

01----美国--------117423.51亿美元--面积--963.14万Km2--人口--29523万--人均-39709美元zo/@]v

02----日本---------59487.61亿美元--面积---37.78万Km2--人口--12733万--人均-46719美元QBve:}

03----德国---------25862.04亿美元--面积---35.70万Km2--人口---8242万--人均-31378美元u%

05----英国---------19448.58亿美元--面积---24.48万Km2--人口---6027万--人均-32269美元:XB

04----法国---------18516.13亿美元--面积---54.70万Km2--人口---6043万--人均-30640美元:"&xEN

06----中国---------16492.12亿美元--面积--959.70万Km2--人口-131185万--人均--1257美元5t

07---意大利--------15758.59亿美元--面积---30.12万Km2--人口---5806万--人均-27417美元(pw

08---西班牙---------8361.00亿美元--面积---50.48万Km2--人口---4028万--人均-20757美元W

09---加拿大---------8343.90亿美元--面积--998.47万Km2--人口---3251万--人均-25665美元-p)<-

10---墨西哥---------6260.80亿美元--面积--197.26万Km2--人口--10496万--人均--5965美元=udmEz

国家 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按名义汇率计算) 单位:百万美元

1 美国 14,486,624

2 日本 4,663,823

3 德国 2,730,109

4 英国 2,227,551

5 中国 2,054,880

6 法国1,972,724

7 意大利 1,709,668

8 加拿大 1,034,532

9 西班牙 1,019,024

10 印度 719,819

2006年世界经济排名

排名 国家 06年GDP

1 美国 14,979,169

2 日本 5,083,367

3 德国 2,812,558

4 中国 2,587,999

5 英国 2,292,149

6 法国 2,108,307

7 意大利 1,728,474

8 西班牙 1,069,499

9 加拿大 1,057,291

10 印度 778,521

2007年

1 美国 139800 46280

2 日本 52900 41480

3 中国 33700 2520

4 德国 32800 39710

5 英国 25700 42430

6 法国 25200 41200

7 意大利 20900 35980

8 西班牙 14100 30820

9 加拿大 13600 41470

10 俄罗斯 11400 8030

2008年

World 78,360,000

欧盟 18,930,000

1 美国 14,330,000

2 日本 4,844,000

3 中国 4,222,000

4 德国 3,818,000

5 法国 2,978,000

6 英国 2,787,000

7 意大利 2,399,000

8 俄罗斯 1,757,000

9 西班牙 1,683,000

10 巴西 1,665,000

2009年

2009年世界各国GDP排名

1、美国 14.8万亿

2、中国 5.2万亿

3、日本 5万亿

4、德国 3.5万亿

5、法国 2.5万亿

6、意大利 2.2万亿

7、英国 2万亿

8、加拿大 1.5万亿

9、西班牙 1.4万亿

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范文第2篇

二、人口增长

全省13个市(地)的人口,同2000年11月1日0时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6893576人相比,10年共增加了1418648人,增长3.85%。平均每年增加141865人,年平均增长率为0.38%。

三、家庭户人口

全省13个市(地)共有家庭户12959910户,家庭户人口为36892642人,占总人口的96.29%;平均家庭户规模为2.85人,比2000年的3.23人减少了0.38人。

四、性别构成

全省13个市(地)的人口中,男性为19459763人,占50.79%;女性为18852461人,占49.21%。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4.54降为103.22。

五、年龄构成

全省13个市(地)的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4580422人,占11.96%;1564岁的人口为30543478人,占79.72%;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3188324人,占8.32%。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6.94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了4.04个百分333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2.9个百分点。

六、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全省13个市(地)的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程度的为3473830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为5743296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为17271684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为9224955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由4797人上升为9067人;具有高中程度的由13866人上升为14991人;具有初中程度的由38863人上升为45081人;具有小学程度的由31253人下降为24078人。

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范文第3篇

1.1选题背景与意义

人口空间分布是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空间分布状况,是人口发展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人口空间分布与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相互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人口空间分布受到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第二,合理的人口空间分布也会促进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反之,则会阻碍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共同影响区域人口空间分布的状况,并影响其动态分布特征。另一方面,人 口空间分布的不同特征也反映了不同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性。所以,人口空间分布是否均衡合理对某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对区域人口空间分布进行分析研究的重要意义就是探索区域人口空间分布的特征和其动态变化规律,因地制宜地制订适合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口政策,最终促进区域人口合理均衡布局,促进人口与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

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速,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区域人口空间分布也随之不断发生变化。近年来,我国人口问题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间的矛盾不断升级。因此,研究区域人口空间分布的现状特征及其动态变化规律成为当前人口问题研究中的热点之一。

从1994年的《中国21世纪议程》开始,我国就开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之后,我国颁布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又提出“控制人口总量,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奋斗目标。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召开,胡主席在报告中又提出新的人口发展战略要求,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人口聚集功能,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跟之前研究相比较,有关人口分布合理性的学术研究并不多。随着经济全球化加速推进,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大,因此,用经济承载力指标考量人口分布是否合理,探讨人口空间分布与社会经济发展是否协调己成为当前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重庆市作为我国重要的直辖市之一,2014年总人口己达1732.76万人。重庆市的人口分布格局是各种自然、社会经济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研究重庆地区的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分析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并从人口容量和自然、经济承载力方面研究重庆地区人口分布是否均衡合理,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合理的人口政策对重庆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城市规划建设、交通运输等各个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外研究进展

国外人口分布的研究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前:这个时期的人口研究还不是独立的研究课题,它只是在研究空间问题时被涉及的某一个相关方面。主要代表学者有伯吉斯、霍伊特、罗西等人类生态学派和新古典主义学派。1951年Clark以20多个城市的人口数据为依据,研究人口密度与距离的关系,研究表明人口密度呈指数式衰减趋势,也就是人口密度与距离的关系呈现负指数的关系; Sherratt和Tanner随后研究得出新的人口密度理论模型一正态密度模型,Smeed提出了负 幂指数模型。

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受地理学发展思潮的影响,研究内容主要有人口空间分布特征,此外还有人口分布的数量模式,人们的迁居行为和因人口集聚形成的住房链问题。主要代表学者有克拉克、西蒙斯、劳瑞、摩尔、贝尔、布朗等。1969年,Newling等深化了Clark理论模型,用二次曲线替代了一次变量,提出了二次指数模型。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这一时期主要以阶级关系、政治因素等社会结构深层原因为切入点来研究人口分布,研究人口分布的发展变化规律。代表学者有哈维、史密斯等激进地理学派。90年代,美国人口分布研究主要以国内国际人口迁移和人口特征的区域差异为主,此外还有人口政策研究以及新技术的应用等。如RazinA和GhoShBN分别在1995年和1997年探讨了人口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1996年B irkinM对零售业地址的选择是否可以以人口数据为依据进行了研究。之后,随着GIS和RS等新技术的应用发展,人口分布的研究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有了显著的进步。如1998年Kar1E和Ryavec等利用GIS技术研究了西藏放牧区的生态类型与当地人口密度之间的关系。2003年QiuF等运用TIGERGIS软件,使用其中的遥感影象数据,分析了城市人口的发展模型。同年,LiuJJ等运用GIS和RS技术收集了巢湖流域的相关人口数据,并运用这些数据研究了当地的人口分布状况。 1.2.2国内研究进展

20世纪20-30年代是我国人口分布研究的起步阶段,竺可祯教授在《东方杂志》发表的《论江浙两省人口之密度》是我国第一篇有关人口地理学的文章;1933年胡焕庸先生绘制了第一张中国人口密度图,同时提出了著名的“胡焕庸线”;两年后胡焕庸先生又在《中国人口之分布》中首次明确提出“暖环-腾冲”线。

20世纪50, 60年代受中国当时特殊国情的影响,人口分布的研究处于停滞阶段。70年代,人口分布的研究以社会结构的深层分析为研究重点,大多集中于区域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和阶级等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以后,人口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口分布、人口与其影响因素的相关关系、人口再生产与人口结构空间特征以及人口城市化。如1982年孙敬之论述了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并探讨了我国城镇人口的分布。1983年李仪俊参照国外方法计算了我国人口分布的重心坐标及移动轨迹。1985年胡焕庸发表《中国八大区的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经济圈规划》,将全国人口划分为八个大区,并总结了各大区的人口分布特点、人口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人口与经济区规划的特点。1987年,陈冰、解书森研究分析了科技、经济和人口分布的交 互效应关系。并探讨了影响城乡人口分布的各种因素。

20世纪90年代,贺清云根据1949-1991年湖南省人口统计资料,研究了湖南省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及其存在的问题;程希以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为出发点,探讨了现阶段我国不同区域的资源、经济因素与人口分布之间的关系;周春山将广州市的人口变动情况分为三种类型并对广州市的地域结构进行划分,并提出广州市人口空间变动的模式; 1997年孙文生等研究得出经济发展对人口增长起着或促进或抑制的作用;同年王桂新研究了影响人口密度空间分布的各种因素,最后指出影响人口密度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自然环境因素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1999年陈彦光等使用分形测度方法,证明了区域人口空间分布的多分形假设。

2000年以后,随着GIS等新技术的发展,人口分布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地开始利用新技术手段。对北京、上海等大型城市的人口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口益增多。2001年,王雯菲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北京市的人口分布现状特征,并研究了人口分布的演变规律,研究得出人口数量的增长与人口分布的变化之间具有很强的联系性; 2003年,冯建、周一星分析了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中的北京市人口数据,并与80年代的数据相比较,最后得出北京市20世纪90年代以后各类人口的地域分布状况,并总结出最新变化情况; 2004年周春山等依据全国人口普查中的广州市人口数据,详细地分析了近20年以来广州市的人口分布情况,并总结出其演变特征; 2005年,张善余、俞路分析探讨了近年来北京市人口不断、聚的变化,文章中运用了空间统计方法; 2006年俞路等对2000-2003年上海市的乡镇人口密度变化率进行研究;2007年谢守红研究了广州市人口分布的空间变化特征,并分析其原因。2001年赵军等运用GIS技术计算出各民族的人口重心坐标和移动轨迹,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相关人口数据库和图形库。2004年王春菊等依据福建省人口统计数据,对其进行空间化相关性分析,并在此过程中运用了GIS技术和SPSS统计软件。2008年孟向京选用人口潜力指数判别法,综合评价了我国人口分布是否均衡合理。曾祥旭、陈卓(2010年)研究重庆的适度人口规模,并研究人口的合理分布。余瑞林、刘承良、杨振(2012年)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层面研究武汉城 市圈的人口分布状况。 1.3研究内容

本文依据人口地理学、人口经济学等相关理论,基于2010-2014年重庆市人口统计数据,结合数理统计分析方法,以重庆市人口分布情况为切入点,结合人口密度分布,对重庆市总体的人口分布和各县区的人口分布现状特征及动态变化特征进行阐述。运用SPSS软件对影响重庆市人口空间分布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指标进行简单分析,并运用人口容量判别法和人口潜力指数判别法对人口空间分布的合理性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重庆市人口空间分布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合理性的对策建议。

文章分析了2010年2014年重庆市人口分布的空间特点,并总结出重庆市人口空间分布的现状特征和动态变化特征。分析得出:(1) 2014年重庆市38个县区总人口数差异明显;不同县域之间人口密度分布差异较大;(2) 2010年以来重庆市各地市人口总量和人口密度的增长都十分明显,个别地区出现负增长;全市人口空间分布整体比较合理,人口分布趋同趋势逐渐减小,表现出逐渐分散的趋势。

对影响重庆市人口空间分布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自然地理条件是重庆市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形成的基础。各县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是形成重庆市人口空间分布格局的重要原因。此外,地方政策鼓励农民进城,中小城镇化水平加强也是影响重庆市人口分布的重要因素。

对重庆市人口空间分布现状的合理性分析,运用人口容量判别法和人口潜力指数判别法分别对重庆19个县区的人口数据进行计算,对空间分布进行合理性评价,并总结出重庆市人口空间分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表明,重庆市的大部分地区人口发展较均衡,大多地区发展潜力较大,有些地区发展潜力适度,个别地区发展潜力较小。人口空间分布格局总体呈现东多西少,南北均衡的特点,人口分布总体均衡合理,局部人口压力较大。最后为解决重庆市人口空间分布的不合理状况,提出促进重庆市人口合理分布的对策和建议。 1.4研究方法 首先,文中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层面对重庆市人口分布的现状特征和动态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总结,简单分析了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并对各区县人口分布的合理性做了评价。

其次,文中运用比较分析法,先后运用两种方法对重庆地区人口是否合理分布进行判断,并将两种方法进行对比分析。这两种方法是人口容量判别法和人口潜力指数判别法。

最后,定性和定量分析。运用人口密度、不均衡指数、集中指数、人口分布重心等指标,总结重庆市人口分布的现状特征和2010-2014年人口分布的动态特征;在分析人口分布理论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判断重庆市的人口空间分布的合理与否。 第二章 人口合理分布的理论基础

2.1人口空间分布的概念

人口空间分布是指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它是人口发展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

人口空间分布还可从地理位置角度划分成人口水平分布和人口垂直分布。人口水平分布是指人口按陆地面积投影的地理位置分布。人口垂直分布是指人口按海拔高度所在位置的分布,人口多数集中分布在海拔200米以下。人口空间分布还可分为静态分布和动态分布。静态分布是指人口在一定地域一定时间的人口变化过程和人口空间现象。动态分布是指一种变动情况,指人口空间分布现象随着历史时间不断改变而不断发生变动的情况。人口静态分布的 研究能够得出某地区人口的分布现状特征,对动态分布的研究能够得出人口分布的动态变化特征。因此,对人口静态和动态分布的全面研究才能够完整地展现某地区的人口分布状况。 2.2 人口理论基础 2.2.1迁移理论一推拉理论

推力拉力理论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迁移理论模式之一。1938年,R.郝伯尔首次提出人口迁移的推力和拉力作用理论,他提出:某些因素构成的“推力”促使一个人离开迁出地,而另一些因素构成的“拉力”吸引他到迁入地,迁移过程的发生就是由于推力和拉力相互作用。某个迁移过程的发生,不可能只是某一方面因素的原因造成的。1969年,D.J.博格对引发人口迁移的推力因素和拉力因素进行了概括。他指出推力作用主要是:资源的减少及其相应的产品和服务的减少;各种原因导致的就业机会的减少;政治、宗教或种族歧视;企业破产或产业的地域转移;原住地就业、婚姻或发展机会的减少;自然和其他灾害等。拉力作用主要是:对迁入地更好的预期,发现更好的条件,对产品有更高的需求,相对更好的就业机会,实现自身价值更适合的地点,对市场的预期等。虽然推拉理论仍然广泛应用,但其对迁移中相关的或与之有关联的问题却不能做出合理解释。 2.2.2迁移理论迁移七大定律

E. G.雷文斯坦较早系统研究并归纳了人口迁移规律,19世纪末,他在研究了20多个国家的人口迁移历史资料后,针对迁移模式、迁移距离、迁移动机和迁移特征等问题,在其著作《论迁移的规律》中第一次提出了“迁移七大定律”。他认为,人口迁移与距离远近存在很大相关性,多数人的迁移都属于短距离的短途迁移,长途迁移仅限于向比较繁华的大都市中心迁移;迁移人口随着距离城市中心越远而变得越少;并且人口迁移呈现阶段性,都市商业中心主要吸纳周边的乡镇居民迁入,而迁入大都市后留下的空缺由更远处村民代替,并依次类推逐步影响到更偏远的村庄;反之,大城市的人口向外扩散也是呈阶段性的,先是向城市周边扩散,再依次向更偏远的地方扩散。他认为人口迁移的流向同时也有反流向存在,城镇居民发生迁移现象较少,乡村居民较多;短途迁移一般都是女性人口为多数;工商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促进人口迁移现象的发生。他认为经济因素是发生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大多数的人口迁移现象是为了改善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而发生的。

雷文斯坦的迁移定律对后来人口迁移流动的研究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也吸引了很多学者对迁移理论进行探讨研究。至今雷文斯坦的迁移定律仍能解释很多迁移现象。雷文斯坦奠定了人口迁移的理论基础。

在雷文斯坦的迁移规律基础上,E.S.李进行了修正和补充,他提出了有关不同条件下的人口迁移量、迁移流和逆迁移流、迁移者特征的规律。他提出在人口迁移中主要有四个相关因素在发挥作用,分别是:人口的原居住地的影响、迁入地的影响、迁移的距离影响及迁移者自身特征和认知程度等个人因素。 2.2.3二元经济理论

20世纪中期,西方经济学家刘易斯创立了著名的二元经济理论。他较早地揭示了发展中国家并存着两种经济,即以传统生产方式为主的农业和以制造业为主的现代化工业。他指出由于发展中国家农业中存在着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剩余劳动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可以促使二元经济结构逐步消减。刘易斯作出一种平衡机制的假设:人口由农村向城市流动,劳动力也相应地发生迁移,最终实现两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和收入都达到平衡。该假设强调了就业是导致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但是他的理论也具有局限性,没有考虑技术水平因素,也没有解决如何节约成本等问题。M .P.托达罗之后发展了刘易斯理论,创建了一个新的理论模型。但他的模型是以城市失业角度为前提的,他指出应通过减缓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来达到稳定城市发展的效果。他强调城乡收入的不均衡影响了人口的迁移,某城市更高的工资水平,更多的就业机会,会吸引更多的迁入者。这一理论模型更好的解释了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迁移情况。

2.2.4适度人口理论

适度人口论(optimum population theory)主要是研究一个国家或地区获得最优的经济利益和社会福利时的人口规模和人口增长率。适度人口规模是人口最合理的理想状态,既不是人口“过剩”,也不是人口“不足”。早期经济适度人口论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有埃德温坎南、纳特威克塞尔、卡尔桑德斯等。坎南最早提出并系统阐述“适度人口”理论。他指出适度人口是在获得最大收益点时所具有的人口规模。之后维克塞尔又指出,一个国家的适度人口应该是国家生产率最大时所容纳的人口规模。后来道尔顿又深化发展了适度人口论,提出了人口失调度M的计算公式为M=A-O/O,其中M代表失调度,A代表实际人口数,O是适度人口数。他的计算公式只限于静态人口,具有局限性,他忽视了人口是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进步不断变化的动态变化过程。之后桑德斯从更多的角度表述了人口失调度,指出一个国家的适度人口数量的实现以很多条件为前提。

20世纪中期后,适度人口理论从静态扩大到动态,理论研究的范畴扩大到社会经济结构、技术进步以及时期变化等因素。从“产业收益”细化到“人均收入”,从“适度人口规模”扩展到“适度人口增长率”,而且把经济适度人口扩展到非经济领域。之后,又出现了以索维为代表的现代的适度人口理论,相比之前的理论,现代的适度人口理论更加实用。 2.2.5人口可持续发展理论

新世纪以来,世界各国人口问题日益突出,人口的发展给社会、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压力,人口与资源生态环境间的矛盾也口益加深,有些国家的人口问题甚至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严重阻碍。越来越多人关注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问题。麦多斯学派代表人物金(King)和中国学者田雪原都对人口与可持续发展关系做了相关论述,都认为人口规模的发展应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范围内。因此,应积极改善人口发展问题,克服由人口问题对社会和资源环境带来的负面效应,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实现人口的适度增长和素质提高的持续进行,并最终实现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2.3本章小结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范文第4篇

二、三产业不发达,农村城镇化进程不快,所能容纳的农村人口有限,就业机率低。

一、农村人口到城镇落户程度不高

近几年我县农村人口向城镇落户除城镇化建设中土地被征收的农转非外,主要是城镇个体经营户、进城买房户的农村人口落户城镇,务工或其它落户城镇的较少。抽样调查表明:个体经营户、买房户的农村人口落户城镇的占农村人口落户城镇的75%以上,其中户主40-50岁的占了78%,新生代农民工落户城镇较少;其它25%不到的农村转移落户人口主要是城镇国家工作人员的家属、亲戚,属于不就业、投靠人员。同时,从公安局得知我县近五年来几乎没有由农村户口转为城镇户口的城镇居民。

二、农村人口城镇落户就业情况不容乐观

我县是老、少、边、穷山区县,是典型的农业县,加上目前交通不发达,导致

二、三产业全面落后,城镇

二、三产业所能容纳的劳动力非常有限,目前大学毕业生数量猛增、就业已经很困难,可以留给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职位只有苦力活、服务员等且数量极少;同时这些职位劳动强度大、劳动报酬少、社会保障低、安全事故发生率高;抽样调查得知,我县农村人口城镇就业主要分布在建筑苦力、餐饮和商场服务员、老爷车出租等,占整个农村人口城镇就业人员的76%以上,而这部分人仅占全县农村外出务工人数的10%左右;被调查人员80%以上的人认为当前城镇就业形势严峻、找到工作或好职位很困难;同时工作的连续性不能保证。可以看出我县农村人口城镇落户就业情况不容乐观。

三、我县在促进农村转移人口城镇落户就业方面的举措

我县是小县,县城面积小、能容纳的人口不多,

二、三产业不发达、城镇化程度不高。针对这种情况,近几年县委、政府加快了城镇化建设步伐。首先是县城扩容,将行政中心南移,县城面积增大三份之一,从而使县城能容纳更多的人口;其次加快

二、三产业发展,用打造“开放、活力、生态、文明、和谐”“五个汝城”和把汝城建设成为湘、粤、赣边际中心县城来招商引资办企业,扩大就业机会;鼓励农民“零手续”进城办厂、开公司;再是用实际行动关注和重视城镇农民工的生产、生活状况;用足法律法规保护农民工的正当合法权益;切实加强劳务市场管理,维护劳务市场秩序;强化对劳务人员培训,稳固农村转移人口的就业机会。

四、促进农民工市民化的思考与建议

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范文第5篇

2012年松桃苗族自治县统计局1‰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小结

根据黔统字【2012】72号文件要求,结合国家统计局《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制度》的规定,我县被抽中3个调查小区为2012年全国1‰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区。

文件下达后,局里领导们非常重视,第一时间成立了抽样调查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县统计局副局长潘青松任人口抽样调查领导小组组长,石佳、龙洪烈任副组长,黄波、余慧敏、麻正渊等为调查小组成员,下设办公室在局办公室。为了做好调查抽样工作,调查领导小组召开了人口抽样调查工作会议,专门组织了调查员的业务培训,并签订了调查工作责任目标书。上级下拨的普查经费落实到位后,调查领导小组制订了普查实施方案、工作流程、督查工作方案等,并力争做到在2012年11月1日正式入户调查前“一日一查”。做好上述工作后,调查员提前下乡做好了宣传工作及3次预摸底工作,按照《调查摸底和调查小区地图绘制规则》要求,队员们成功绘制了调查小区地图。2012年11月1日凌晨,县统计局2012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小组正式入户进行摸底调查。调查队员们认真收集数据,抓住调查重点,做好调查登记工作。摸底调查结束后,队员们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有关规定,认真做好资料审核、编码和数据录入工作,最终圆满地完成了上级交派的任务。

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范文第6篇

抗日战争是近代史上中国人民为追求民族解放、捍卫国家独立的一场伟大全民族抗战。 抗战八年,中国人民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长期的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并最终与世界反法西斯正义力量一起赢得了战争的最后胜利,逐日寇出国门,挽民族免灭绝,奠立了中华民族复兴的根基。但中国人民也为此伟大胜利付出了极其惨烈的代价,遭到前所未有的损失,人口损失即为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经过长达四年时间的研究,利用战争期间及战争胜利后形成的大量档案文献资料,对国民政府权辖区域内南京市、江西、广西、湖南、福建、河南、云南、贵州等省,以及陕甘宁地区、国民政府部分中央部会机关、南洋华侨等方面的战时人口损失情况进行了分别的考察,并结合利用相关资料对部分省区的战时人口损失数目进行增补及重新核算,对中国解放区抗战人口损失进行了分析、核算及对山东省以及含晋冀察绥热辽在内的华北地区的人口直接损失数目予以分析,对包括中国共产党抗日武装部队、国民党军队等在内中国抗日官兵的战时伤亡统计,并对相关数目进行核算;还对上海市、江苏、安徽、浙江、湖北、广东、东北地区等部分省区以及强制劳工、伪军、台籍日军士兵等方面的人口伤亡损失,运用若干法则进行估算或估计,构建了汇总中国抗战直接人口损失总体估计最低限数的具体的数据基础。并经过利用1953年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的主要数据,结合民国时期人口发展相关指数,对1937年及1945年中国人口实际保有的可能数进行了逆测,并由此做出中国抗战时期人口损失的总体估计。经过上列各项基础研究工作,得出有关中国抗战时期人口损失的初步研究结论:中国抗战直接人口损失可累计之估计数为2062万人,合可累计之战争直接伤残人口,军民伤亡最低限为3480万人;同时中国抗战直接伤亡人口合计应在4100万上,合战时失踪被俘等项数字,战争直接给中国造成的死亡、伤残及失踪等项人口损失共计超过4500万人;而从人口损失的角度看,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口损失总数应在5000万人以上。 以中国抗战直接伤亡人口的死亡与受伤人口的分布看,死亡人口占伤亡总数的49.77%,伤、亡之比基本持平。以军人伤亡计,死亡官兵占伤亡军人总数的47.7%,抗战军人的伤亡比重也大体持平;纯以平民论,伤亡各占比率更相接近;以伤亡人口的主体分布看,含中国共产党抗日武装部队官兵、国民党军官兵及应当视同中国抗日官兵的兵役壮丁等在内的中国抗战军人伤亡总计达1140余万人,占全部中国抗战直接伤亡人口的27.61%,含劳工在内的平民遭敌残杀致死致伤者共计近2400万人,占伤亡总数约68.25%,是抗战期间蒙受人口伤亡最严重的主体。以中国抗战直接死亡人口地区分布论,包括山东、河南、河北、山西等省及察绥热辽数省部分地区在内的华北地区为最惨重,全地区死亡人口占全国死亡人口总数的21.07%;其次为华东地区的上海市、南京市、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福建等省市,战争直接造成的死亡人口占全国死亡人口的17.3%;东北地区死亡人口占全国抗战死亡人口总数的13.36%,此外该区域境内,人口死亡最严重者是中国强制劳工,合东北本地区劳工死亡,全境强制劳工死亡共计达231万多人,仅此一项,即占全国抗战死亡人口的11.22%;华中两湖地区死亡人口占全国死亡数的9.14%,华南两广地区死亡数占到全国死亡数的7.13%。其余西南地区、西北地区抗战期间也因长期遭日军飞机空袭,被炸死炸伤者成千上万,另如云南、贵州两省战时也多次遭日军窜犯,直接遭敌残杀者,为数亦众。从战时直接死亡人口的主体分布看,中国军人、强制劳工、普通民众、伪军等各主体伤亡与死亡比重持平。以男女分布看,在军人、劳工、伪军之外的中国大陆境内平民战时直接死亡人口中,男女比率为5:2,女性死亡人口占该项死亡数的28.6%,占整个中国抗战直接死亡人口的15.03%,共计达310万左右,以伤亡比率持平粗略计算,抗战期间,中国妇女伤亡合计共达622万余人,占全国抗战伤亡人口总数的15.07%。以成人儿童分布论,排除军人、劳工、伪军之外,在中国大陆境内平民战时直接死亡人口中,成人与儿童比为10:1,即儿童死亡人口占该项死亡数的9.1%,占全国死亡人口的5.26%,共达108万人以上,亦以伤亡比率持平约略估计,则战时中国儿童伤亡数近220万,占全国伤亡总数的5.27%。如果合军人、劳工、华侨及“一般民众”在内,则男女死亡比率约为9:1,女性死亡人口占中国抗战直接死亡人口之18.27%,女性受伤人数及伤亡合计数分别占中国抗战人口损失各相关总数的17.76%和18.01%。这一死亡人口男女性别比率也显示了一个事实,即抗战期间,中国男性人口的损失要比女性惨重得多。 总而言之,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灾难。它不仅严重破坏了中国国家安全、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给中国造成巨大的物质财产损失,对中国经济、文化事业产生毁灭性影响,对中国社会发展与进步产生严重滞碍作用,同时,在抗击日本侵略的战争中,中国人民蒙受了空前的生命牺牲,中国人口遭到同样惨重的损失。中国人民为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付出了空前惨重的代价,中华民族为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一切,都可由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遭受人口损失的惨重情况真实地反映出来。事实胜于雄辩,数字昭示事实。所披露的各项数据,真实地反映了日本侵略战争的罪恶,反映了日军对中国人民实施暴行的残虐,同时也使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华民族所曾遭受的巨大灾难。抗日战争期间,中华民族以宁死不屈的精神,与侵略者强加于我们民族身上的一切灾难抗争,并最终艰辛地迎来了伟大胜利。中华民族数千万儿女牺牲的价值,在这伟大胜利中得以体现;她数千万死难儿女的生命,亦在中华民族的永恒生命中延续。

相关文章
办公楼物业管理流程范文

办公楼物业管理流程范文

办公楼物业管理流程范文第1篇1. 接听、转接电话;接待来访人员。2. 负责办公室的文秘、信息、机要和保密工作,做好办公室档案收集、整理工...

2
2025-10-24
北大山鹰社五位学子范文

北大山鹰社五位学子范文

北大山鹰社五位学子范文第1篇3.既然痛苦是躲不过的,那么就痛痛快快去接受。 4.不要因为一次挫败,就忘记你原先决定想要到达的远方!把书山...

1
2025-10-24
变电站增容改造设计范文

变电站增容改造设计范文

变电站增容改造设计范文第1篇1.运行条件海拔不超过3000m 设备运行期间周围空气温度不高于55℃,不低于-25℃日平均相对湿度不大于95%,月平...

2
2025-10-24
办房产证资料及流程范文

办房产证资料及流程范文

办房产证资料及流程范文第1篇无论买的期房、现房及二手房,都存在着办理房产证的问题。首要要了解什么是房产证?房产证是通过交易对所购买房...

3
2025-10-24
变电所施工三措一案范文

变电所施工三措一案范文

s("wzfz");上一篇:办房产证资料及流程范文下一篇:八大禁令和四项原则范文

1
2025-10-24
八大禁令和四项原则范文

八大禁令和四项原则范文

s("wzfz");上一篇:变电所施工三措一案范文下一篇:班干部期末工作总结范文

2
2025-10-24
班干部期末工作总结范文

班干部期末工作总结范文

班干部期末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本学期即将过去,根据学校安排6月27-29日全校统一进行期末考试。考试是教学评价的一种手...

1
2025-10-24
百度新员工入职培训范文

百度新员工入职培训范文

百度新员工入职培训范文第1篇由于聘任制的实行,目前医院的员工流动性很大,对医院不满意可以随时提出辞职,不利于医院的工作安排,也对医...

2
2025-10-24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