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课文讲解范文(精选10篇)
匆匆课文讲解 第1篇
这篇文章先写了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再写了自己八千多个日子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向我们说明要珍惜时间,时间一去不复返,告戒我们不要虚度光阴,“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课文主要讲,时间过得匆匆,作者感叹自己没有留下游丝样的痕迹。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珍惜生命。
匆匆介绍
《匆匆》是现代杰出的散文家朱自清[1] 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文章的特点:一是结构精巧,层次清楚,转承自然,首尾呼应;二是文字清秀隽永,纯朴简练;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写燕子、杨柳、桃花,还是写太阳,都与“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的感叹融为一体,处处流露出作者对时光流逝感到无奈和惋惜。
匆匆赏析
燕子来而复去,杨柳枯了又青,桃花谢了再开,诗人触景生情,从中联想到自己年青的生命,默算著二十四年八千多个日子的行踪,追索著生命的价值,发出了惋惜的喟叹。韶华易逝,青春难再,年青人必须珍惜光阴,万勿使其错过,《匆匆》的主旨,便在於倾吐自己对时日匆匆这一瞬息间的感受。
《匆匆》的艺术特色,首先便体现在作者的奇妙构思之中。文章把自己在特定处境里的感兴,依托於大自然多种可感的景象之中,使抽象转为具体,思绪化为形象,一开篇就以独特的诗意创造,产生动人的效果,使人不由得不随著作者的思路去对人生问题作深入的思考。
另外,作者匠心独运地以发问句式为纽带连结全篇,一步紧拟一步地展露内心的.思绪。通篇只有六百来字,居然用了十一个发问句,在一连串看似不求回答的设问中,表现了一个微妙的内心世界。这些发问句在整个结构中,实际上是巧妙地起了牵引情感的线头作用,通过它一层紧扣一层地点显了主题,深化了主题。这样不落常套的艺术构思,确是具有不同於众的独特风格。
这篇文章的艺术,还表现在它灵活多变地使用了多种的修辞手法。作品开头便以花木新陈代谢和人类生命对照。冬去春来,花木有谢而再开的时候,而人的青春呢?却是一去而不复返。文章中以拟人手法,把光阴的象徵太阳,写的活灵活现。那太阳简直就像是一个性格活泼、步履轻捷的青春少年,他来去是这样地轻悄匆忙,在你稍一转动之间就过去了,他从你「手边过去」,「身上跨过」,「脚边飞过」,「叹息里闪过」,真是挽不住,留不得啊!相对於万古长存的宇宙,人的生命是十分渺小的,「针尖上一滴水」和「大海」,这两个鲜明的喻语,确是把两者的差距形容透了。
匆匆课文讲解 第2篇
1、谈谈读了这段话,你又有了什么样的感受?(感觉到时间过得太快了;
觉得时间是在不经意的时候就悄悄的溜走了)
2、引导想象一滴水滴在大海里的情景。轻轻地闭上眼睛,边听边展开你丰
富的想象――
师声情并茂旁白:“辽阔的大海一望无垠,海水一浪赶着一浪奔涌向前,这时,针尖上的一滴水滴进了的这浩翰的大海里。”同学们,你看得到那一滴水吗?你听得到那一滴水的声音吗?(看不见,听不到)
3、你又联想到了什么呢?(一滴清透的小水珠落进了一望无际的大海里,我们根本就来不及看到,根本听不见它的声音;时间就好像这一滴水,一去不复返了。)
4、是啊,作者的八千多个日子就这样无声无息,稍纵即逝啊!把作者的叹
息通过你的读表达出来吧。(生有感情地朗读。)
5、体会用词的准确:
算一算,八千多日子是多少年呢?(约23年)为什么作者不用23年,却要用八千呢?(更显得数字多,逝去的年月多,更让人惋惜。)
6、体会作者的心情:
当作者突然间想到了自己的23个青春年华已一去不复返,他会有什么样的心情呢?你能用一个词形容吗?(焦急、难受、猛醒、后悔、紧张、痛惜,害怕、)
7、引导感情朗读:
把你体会到的作者的这种情感,通过你的读表达出来吧!(生再感情朗读。)
8、二次回应“头涔涔而泪潸潸”:
一想到这些,作者怎能不“头涔涔而泪潸潸”呢?我们再来读这一句。
(生多种形式练习读“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师相机评价)
预设三:
课件6出示句子: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1、生朗读。(音乐配读)
2、感悟内容:
通过生活小事来写,写了哪些小事?(洗手、吃饭、默默时、遮挽时、天黑时、睁开眼、叹息)
指导朗读:分排按不同内容接龙读、男女合作读(男同学读什么时候,女同学读怎样过去)
3、感悟表达:
时间是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它的流逝更是难以描写,可作者是运用什么样的语言把它描写得如此生动,活泼呢?(作者用了排比的方法写出了时间匆匆而过;作者用了拟人的方法写出了时间在我们没有察觉的时候就溜走了)
引领三读:
一读体会拟人的生动:作者不是直接说:我们要爱惜时间呀!而是把时间当人来写,它能-----(生:能“跨”能“飞”,能“闪”能“溜”)!简直是个淘气的小精灵,这样当然更生动、形象了,读――
二读体会作者的无奈:是啊,你再怎么遮挽也是没有用的,时间就是这样,
怎么也留不住它匆匆流去的光阴,读――
三读体会叠词的婉转:“斜斜”“默默”“匆匆”“茫茫然”“轻轻悄悄”
“玲玲俐俐”,这样的词语应该怎样读?(轻巧婉转)我们再合作读(师读到“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生接读“于是――)
【通过读培养语感;通过读体味语言文字之美;通过读用心灵和作者直接对话,从而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
5、仿写:
(1)作家的这份迷茫,这份留恋,这份无奈已引起了我们的共鸣,那么,
你们那四千多个日子又是怎么溜去的呢?学着朱自清先生的写法,抓住生活中的小事写一写。(课件7)
(2)生动笔进行片段练习。
(3)交流:生1、2、3读自己的作品。师相机评价
【练笔既让学生学了写作,又拉近了与作者的感情。】
(5)再次回应“头涔涔而泪潸潸”
作者的八千多个日子就这样在不经意间溜走了,你们的四千多个日子,老师的一万六千多个日子,也这样无声无息地逝去了,一想到这些,我们怎能不头涔涔而泪潸潸呢?作者又怎能不头涔涔而泪潸潸呢?读――(生读:“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引导学生在对语言的品味和欣赏中走进作者的内心,深读文章,沉浸其中,透过语言文字,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突出朗读的目的性、层次性、指导性】
(三)反思拓展,不再“头涔涔而泪潸潸”(5分钟)
1、时光就是这样稍纵即逝,在我们的叹息中闪过去了。读到这里,我真有一种坐不住了的感觉,你又想到了什么呢?(以前浪费时间,惭愧!原来时间就是这样过去的)
2、作者又想到了什么呢?我们合作读一读第四自然段。你又能悟出些什么来呢?(作者不甘心就这样。)从哪里读出他的不甘心呢?
3、课件8出示句子
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
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4、引导体会两个“赤裸裸”的意思
两个“赤裸裸”,意思一样么?(不一样。前一个是光着身子从娘胎里来到这个世界,而后一个是指自己对别人,对社会毫无贡献的离去。)
所以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生齐读:“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么一遭呢?”
5、引导感悟:作者白白走这一遭了吗?留下了什么“痕迹”?
请看大屏幕上的这份朱自清的资料(课件9),大家浏览一遍,看看对你是否有所启迪?
朱自清(1898.11.22―1948.8.12)幼年在私塾读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19入高等小学,19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月写的《睡罢,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19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一带教中学,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他是早期文学研究会会员。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还写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文。
6、激情朗读:
正是朱自清先生感悟人生苦短,时间匆匆,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辛勤劳作的结果呀!读出你对作者的敬佩之情吧。(师生对答:生问: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师答:不能,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
7、追问引发深思:同学们,读到这里,谈到这里,大家一定想到了,朱自清先生写这篇散文,仅仅是让我们珍惜时间吗?(生齐答:珍惜生命!)
【通过追问,补充朱自清的创作成就资料,加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进一步达成学习目标2】
8、我们已去的四千多日子留下些什么痕迹?
(引导学生畅谈自己的“痕迹”:儿时照片、荣誉、试卷、发表的文章等)
9、同学们,面对一去不复返的时光,面对作者一次次的提问,作为21世纪的主人,我们应该交出怎样的答卷呢?。
【反省自己三千多日子留下什么痕迹,及回答“我们该怎样走这一遭?”就是让学生再次深切地体会时光匆匆、要有所作为。进一步达成学习目标2】
四、自我评价,总结学法(1分钟)
学生课堂自我评价。相机引导明确散文特点:形散神聚
【学生总结本课的学习收获,培养学生将知识进行归纳、整理的能力,树立学生自我评价的意识】
五、推荐作业,课外延伸(1分钟)(课件10)
1、推荐阅读:朱自清作品《荷塘月色》《背影》《绿》。
浅谈讲解课文题目的方法 第3篇
那么, 怎样讲解课文题目呢?
首先, 要弄清题目的含义。
课文题目的作用一般有两种:一是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 一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前者以议论文为主, 如《从小就要爱科学》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 《纪念白求恩》《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等。后者以记叙文居多, 如《背影》《囚绿记》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 《给我的孩子们》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例如《囚绿记》这一课, 题目中的“囚”和“绿”两个词学生就不易理解, 教师应首先讲清这两个词儿。“绿”既指常青藤的绿色, 也指具有新陈代谢的生命, 更是象征反抗精神, 象征“光明”、“自由”、“幸福”。而“囚”指“囚禁”。整个文题的意思连起来, 即记叙“囚禁追求光明、自由、幸福的绿色常青藤”。
讲解课文的题目, 可以把介绍课文内容与理解课文内容的相关资料结合起来。还是以《囚绿记》为例。作者为什么要记叙囚禁追求光明、自由、幸福的绿色常青藤呢?要讲清楚这一层意思, 就要对本文的写作背景作一交代:七七卢沟桥事变之后, 日本侵略军占领了北平, 在敌军铁蹄的蹂躏之下, 北平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但是, 北平人民没有屈服, 而是通过各种形式展开了反抗斗争。作者正是借自己囚禁常青藤这件事, 来赞美中华民族“永不屈服于黑暗”的战斗精神, 抒发了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 并借此祈求沦亡的祖国早日获得解放。
第二, 在分析文章的过程中, 要注意讲清文章各个部分与题目的关系。
课文里的每段文字都是紧扣题目进行叙述或议论的。例如《背影》开篇点题, 写“我”最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接着, 写年老体衰的父亲送“我”到车站时买橘子时的艰难情景, 其中突出描写了背影;再则写父亲的背影混入了人群里;最后写在阅读家信时回忆到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 这里同时照应了文章的主体部分及开头。这些都是围绕着“背影”这一中心来写的。讲清了段与题目之间的关系, 可以培养学生围绕一定的中心进行取材的写作能力。
再如《美丽的西双版纳》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 用“美丽”这一形容词点明西双版纳的特点, 下设五个小标题:“高高望天树”、“竹楼映蓝天”、“悠悠野象谷”、“妩媚傣族水”、“笑对生与死”。这五个小标题下的内容各自独立, 分别从五个侧面表现西双版纳的“美丽”。文题与五个小标题之间是总分的逻辑关系。
第三, 课文分析结束, 要注意引导学生回顾题目, 看看整篇文章的内容、章节是怎样体现题意的。
例如教学《成功》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 在学生已经掌握论述内容的基础上, 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如下问题:“成功”是什么意思?“成功”需要哪些条件?在“成功”的诸条件中哪一条最重要? (“成功”指获得预期的结果。“成功”需要“天资”、“勤奋”、“机遇”诸条件。在成功的诸条件中最重要的条件是“勤奋”) 作者讲“天资”、“机遇”是否偏题呢?为什么? (不偏题, 因为讲“成功”的重要条件是“勤奋”, 但也不排斥“天资”与“机遇”, 在这三者中最关键的条件是“勤奋”, 讲“天资”、“机遇”, 使阐述问题更全面、缜密。搞清以上问题, 就可以清楚地看出“勤奋”是成功的关键)
又如教学《享受生活》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 引导学生思考:“享受生活”是什么短语?什么关系?哪一个词起支配作用?课文着重写什么? (动词短语, 动宾关系, “享受”起支配作用, 是作者着重叙写的内容, 因此写了作者克服盲聋哑的困难, 凭着触觉去感知生活, 诸如户外散步、划船、到乡村旅行、骑双人自行车, 编织、下棋、玩纸牌、游艺术馆、看戏) 海伦凯勒具有怎样的生活态度? (她具有积极的生活态度) 搞清以上问题, 就可以明确:海伦凯勒通过描写自己进行的一系列活动, 说明她忘却了自己的缺陷, 凭着触觉去感知生活, 去享受生活的快乐, 表现出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很好地扣住了“享受生活”这一文题。
匆匆课文讲解 第4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分析讲解;口头用语;书面用语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的分析与讲解。不管是对课文进行分析还是讲解,都要依赖于教学用语。教师的教学用语包括口头用语和书面用语两种。这两种教学用语可以跟其他教学手段或教学设备(如课前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等)相配合、相协调。教学用语与其他手段的配合使用是推进和维持阅读教学顺利开展的主要因素。教学用语的作用实在是不可或缺,凭借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思考;可以简介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可以理解语段的内涵,赏析精彩语句的表达技巧;可以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交流与思维碰撞。所以,对语文教师而言,掌握课文分析与讲解的用语策略,充分发挥两种教学用语的作用,是教师教学水平与专业素养的最好体现。
一、掌握并娴熟运用口头用语策略,提高课文分析与讲解效果
口头用语即口语,是教师组织教学常用的教学语言。教师的口语是否能够说得很好,是否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初中语文教师首先要练好自己的口才,使自己的口语更加准确而精彩,能够打动学生的心扉,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笔者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多年,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笔者,一位称职而优秀的语文教师,其口语必须达到如下的基本要求:①准确严密,不犯科学性错误。口语合乎语法规范,没有语病;词语、术语、概念准确无误;介绍的知识正确,讲解没有歧义;推理符合逻辑,分析得清清楚楚;对学生评价中肯到位。②言简意赅,能给学生以示范。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说话能力,首先自己要能说好,给学生以鲜活的示范。干净利落、条理清晰、言简意明的口语能够让学生听得清、理解快、记得牢。③激思明辨,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语文教师的引导点拨,是靠启发性的教学语言来实施的。因此,教师运用口语进行激疑、设疑、解疑,要具有启发性、诱导性,能指点迷津,较好地帮助学生进行准确的判断、评价。④通俗平易,寓教育于口语之中。尽量做到言简意赅、通俗易懂;语气应该平和亲切,从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学生的期待;能表明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并以此熏陶学生的心灵、影响学生的行为。⑤生动形象,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喜欢听生动活泼的语言,不喜欢听生硬呆板的语言。语文教师的口语应该生动活泼、妙趣横生,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课堂教学的魅力。⑥声情并茂,有较强的感染力。口语是表达感情的有力手段,课文不是无情物,语文教材的字里行间都流淌着作者情感,教师应善于以自己的有声语言来再现课文中的喜、怒、哀、乐。为此,教师的口语表达应做到语音含情、声情并茂;语调抑扬顿挫,高低起伏;表情丰富,节奏适中。⑦风格独特,体现自己的个性。根据个人的性格特点,口语表达也可打造出不同的风格:可以春风化雨,以情动人;可以有根有据,以理服人;可以灵活机智,循循善诱;可以严肃庄重,语重心长;可以铿锵有力,富有气势;可以充满理趣,出奇制胜,等等。总之,不管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还是慢条斯理、娓娓道来,只要能给课堂教学带来好的效果,能让学生喜欢听、不产生倦怠心理,就是好的教学语言风格。
按照上述要求来锻炼并使用自己的口头教学用语,初中语文教师的课文分析与讲解就能做得生动有趣、灵活有用、切实有效。成功的语文教师,在口头教学用语方面是下了一番功夫的,也是成绩斐然的。例如,于漪就是以情感化的口头教学用语来赢得学生尊敬的,钱梦龙就是以风趣化的口头教学用语来赢得学生青睐的,魏书生就是以亲切化的口头教学用语来赢得学生喜爱的。总之,名师的口头教学用语是有其独到风格的,是魅力无限的。
二、掌握并娴熟运用书面用语策略,提高课文分析与讲解效果
板书是搞好课堂教学必须用到的一个手段,教室前方的黑板是教师用粉笔来传授知识的一方园地。教师的板书是为了简明扼要地概括、归纳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教学内容的,好的板书能够增强课堂教学效果,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随着基础教育办学条件的改善,不少学校的教室里都配备了电子白板、多媒体投影仪等教学设备,但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需要进行板书,要将传统的与现代的教学手段结合起来使用。单纯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其效果并不一定很好。多媒体手段虽然快捷,呈现的信息量大,但也表现出一定的呆板性。而相对来说,板书则具有灵活性和人性化,能够生动地展示教师的基本功,给学生以鲜活示范,能够较好地弥补口头教学用语的不足,与口头用语相辅相成,共同提高课文分析与讲解效果。
一位称职而优秀的语文教师,其书面教学用语必须达到如下的基本要求:①书写规范,具有一定的美感。写好字也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的书写要能给学生起到示范作用,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的板书应当做到书写规范、字体美观。②图文并茂,能吸引学生的眼球。简笔画、列表格等都能配合文字来使用。这样的板书图文配合,色彩丰富,能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赋予板书以美感。③内容简明,能较好地概括文章的写作思路或语言风格。板书的本质是通过简要的形式展示复杂的教学内容,从而帮助学生迅速地理解并掌握教学内容。因此,板书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做到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层次清楚,言简意赅。④思路清楚,条理分明。板书要展示教学内容的结构与思路,也要展示理解教学内容的思路,更要展示教学设计的思路。这就要求板书设计有条有理,并能随着教学的进程逐渐展示“教路”与“学路”,留下教学的轨迹。
总之,板书是教师使用书面教学用语进行教学的艺术之一。这一艺术要求语文教师在研读教材、编写教案时要考虑如何安排板书,如何运用精要的文字来配合多媒体课件的音像画面的呈现等,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内容与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课文匆匆教案 第5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在这个教学设计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选择了自己喜欢的语句,读出了自己的不同感受,将自己的情感、内心体验、思维方式带入阅读过程当中,让学生在读书当中感悟课文语言生动细腻的美,让学生在读书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的个性在自由的阅读实践当中得到飞扬。
教学内容:
第二、三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朱自清的散文,请齐读课题:匆匆。
2、初读了课文,谁来说说,在课文中,“匆匆”指的是什么?
二、配乐范读课文
1、课文中,作者以他细腻而独特的笔触,具体形象地描述了日子的去来匆匆。认真听老师读读课文的二、三自然段,看看从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2、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3、听老师读了课文,你感受到些什么?
三、自由读文
1、同学们听得很认真,也有了自己初步的感受。非常不错!散文是需要细细品读的。
2、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的2、3自然段,边读边(CAI出示)
自读自悟:
画出你特别喜欢的语句,想一想为什么喜欢这些语句,练习有感情地读一读。
四、汇报读,相机指导朗读
说说你喜欢哪些语句?
1、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1)读这个句子,你能感受到什么?(或:你体会到什么?你理解到什么?)
(2)谁也喜欢这个句子?把你的理解读出来。评议。你为什么喜欢这个句子呢?
(3)这个句子写得多好,作者用一个比喻,形象地写出了自己八千多个日子无声无息地消失了,老师也喜欢这个句子,我能读读吗?那你们要认真听,等一下来评评老师的朗读。
2、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点击:“水盆”“饭碗”“双眼”下面加点。)
(1)读这个句子中,你体会到什么呢?你能不能通过朗读将你的体会表达出来?
(2)评议:他读得怎么样?你读读。听他读,你感受到什么?谁能超过他,读得更好?
(3)这是个排比句,我想请三位同学轮读这句话;(指名三人轮读。)
(4)是呀,日子就是这样在我们不经意中过去了。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感受一下日子的匆匆吧!
3、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点击“跨”“飞”变色)
(1)你读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听他朗读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2)时间能“跨”能“飞”,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谁能把日子的这种飞逝的感觉读出来?
(3)指名读。
(4)喜欢这个句子的站起来读。
五、配乐齐读
1、是啊,日子就是这样匆匆,它会从你手中“溜去”,它也会在你不经意之间“过去”,它还能“跨”能“飞”(板书:溜去 过去 跨、飞)小结:在第三自然段中,作者除了运用了排比、拟人的手法,还巧妙地运用大量的叠词,如“匆匆”“默默”“斜斜”“茫茫然”“轻轻悄悄”“伶伶俐俐”,读起来令人感到格外的轻巧,婉转,越读越爱读。你们还想读吗?
2、那我们配上音乐,一起来把第三自然段读一读。读出你的理解,读出你的感受。
六、总结全文
匆匆课文课件 第6篇
教学难点:感受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师思考:这是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的一篇散文(确切地说应是散文诗),文章写于“五四”退潮时期,属作者的早期作品,真实而鲜明地表现了五四时期青年知识分子对未来的追求,探索。以及在现实中无所适从的空虚和迷惘。文章象诗一样形象,精炼,富有抒情性和节奏感音乐美。这是小语教材中不多见的抒情文章,教学中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挖掘文章的语言文字之美,发挥并挖掘文章适合朗读的优势。给学生以正确的价值引导。提高学生自读,表达,感悟等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感悟,体会文章的语言文字之美。
设计特色:读中悟情,积累感悟。
信息资料:
1、搜集查阅有关朱自清的资料。
2、阅读朱自清的其他作品。
3、准备优美舒缓的乐曲。
教学要求:
1、了解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深刻体会文章的优美语言,引导学生获得个性体验。
2、学会生字新词,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含义。
3、学习作者通过形象地描写表达真实感情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读、理解、表达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优美语言营造的思想之美、意境之美。
2、自学生字新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培养阅读思考、质疑、感悟、表达的能力。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板书课题,由题质疑,谈预习感受及收获。
2、交流课外搜集查阅的相关资料。
(培养学生提问题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与习惯。通过交流,丰富知识积累,通过质疑了解学生的迷惑,便于确定教学努力的方向。)
二、初读
1、自由读文。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自读自悟情况,引导学生的按自己的意愿,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读后谈话,通过读文,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
(把阅读的权力交给学生,把理解的权力交给学生,把表达的权力交给学生,搜集未读懂的问题,为解学生的“读书之惑”作准备。)
在交流中应明确:生字新词问题、课文究竟写了什么内容?与其他课文在表达上的不同特点等。
三、再读
1、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读书,采用互读互检等方式。练习正确流利读书。
2、指读。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尝试说出选择的理由,引导学生补充评价。
(发挥多维互动的学习优势,促进阅读,促进交流,促进读书能力培养和课思想的感悟。)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引导深入读书,体会文字之美,获得个性感受,激发学生热爱语文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部分。
3、培养阅读理解能力,提高感情朗读水平。
教学流程:
一、回顾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的学习,明确本节课的学习方向和目标。
(温故引新,自然衔接。)
二、研读
(一)引导学生思考体悟文章内容,获得个性的体验。组内研读,交流理解,相互补充。
研读建议:从课文中找到含义深刻的句子,和自己特别喜欢的句段,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如:
⒈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渐渐空虚了。
⒉在逃走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
⒊我赤裸裸地来到这世界,转眼间地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走这一遭啊?
⒋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匆匆》课文的解读 第7篇
《匆匆》写于1922年3月,时当五四运动落潮之际。朱自清面对令人失望的现实,心情苦闷,念旧、低徊、惋惜和惆怅之情不能自己。但朱自清毕竟是一个狷介自守、认真处世、勤奋踏实的人,虽感伤而并不颓唐,虽彷徨而并不消沉。他在1922年11月7日致俞平伯的信中曾披露了自己矛盾的思绪:“极感到诱惑底力量,颓废底滋味,与现代的懊恼”,“深感时日匆匆到底可惜”,决心“丢去玄言,专崇实际”,实行“刹那主义”。俞平伯曾评论朱自清的“这种意想,是把颓废主义与实际主义合拢来,形成一种有积极意味的刹那主义”,这种刹那观“在行为上却始终是积极的,肯定的,呐喊着的,挣扎着的”(《读〈毁灭〉》)。了解朱自清写作《匆匆》时的心态,有助于把握作者对光明流驶而触发的独特审美感受。
时间,它既看不见,又摸不着,但却又实实在在地在人们身边无情而匆匆地流逝。朱自清以他丰富的想象力,形象地捕捉住时光逝去的踪迹。文章起首,作者描绘了燕子去了来,杨柳枯了青,桃花谢了开的画面,以自然物的荣枯现象、时序的变迁作渲染,暗示时光流逝的痕迹。作者由此想起自己二十四年共八千多个日子像“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无影无踪”,“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作者再进一步,具体而微地刻绘了在日常生活中吃饭、洗手,上床乃至叹息的瞬间,时间就此“逃去如飞”,自己过去的日子犹如“被微风吹散了”的“轻烟”,“被初阳蒸融了”的“薄雾”那样消逝。作者深感既然“来到这世界”,就不能“白白走这一遭”,层次井然地揭示了题旨。朱自清珍惜寸阴的思想无疑与古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诗句,和“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箴言的精义暗合,但因朱自清“于人们忽略的地方,加倍地描写,使你于平常身历之境,也会有惊异之感”(《“山野掇拾”》),这一写法就使空灵而抽象的时间概念化为具体的物象,给人以真切的质感和强烈的流动感,仿佛成为人们朝夕与共的伴侣,鲜活灵动地呈现于读者面前。
引人注意的是,在时间的悄然流动中,在仅只六百余字的短小篇幅内,朱自清运用多种修辞方式,委曲尽致地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让读者清晰地把握住他的意念流动的脉络。文章开头,作者以三个排比句来描写春景,把燕子再来,杨柳再青,桃花再开,跟与之相反的 “日子一去不复返”相映衬,使人想起时光的流逝,引动思绪,点出题眼,以抒情性的设问句式,提出时间是被人“偷了”,还是“自己逃走了”的问题,深感时不我待。然后,在第二、三段,紧接着前面的设问,引出另外的问题,作者把自己过去生命时间的流喻作一滴水,把大自然“时间的流”比作大海,以渺小和浩瀚两相对比,抒发了伤时而又惜时的感喟。在时光来去匆匆中间,以拟人化手法,赋予时光的象征太阳以生命,说太阳在自己身旁悄声地挪移,伶俐地跨过,轻盈地飞去,作用为此而感到茫然和惶恐。他借饶有情味的太阳之匆匆出没,寄托奔涌的情思,深化题旨。最后在第四段内,作者全用设问句来追寻自己过去生命“游丝样的痕迹”,显示了对生命价值的严肃思考和对生活执著的追求,并以“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作结,与开头反复和呼应,表现了难以平静的心情。作者一方面发挥奇妙的想象力,另一方面充分运用多种修辞方法,特别是用贯穿全篇的十一个设问或反问句,作为情绪发展的线索,借有限的物象,展示无限的思绪,并借助于精巧的构思,把“磅礴郁积,在心里盘旋回荡”已久的感情加以极尽“层层叠叠、曲折顿挫之致”(《短诗与长诗》)的表达,叩人心扉,耐人吟味。朱自清凭籍对客观事物的精微观察和体验,以流动的传神的笔触,通过融情入景的写法,显示了绘画的美和诗意的美。譬如,他笔下的太阳,已非通常的自然景物,而是作者创造的一种艺术形象,是作者将主观感情和客观外物融合而成的主客观统一体,形神兼备,情韵独特。语言具有节奏感和旋律感,在朴素平淡中散发出浓郁的抒情气息,达到富于诗情画意的美学境界。全文以格调、词藻、情意和风神的美,深深吸引着不同时代的读者。
朱自清以“匆匆”为题来抒写时间是难得而易失的感受,这题目本身既蕴含有浓冽的情味,又潜隐着生活的理趣。他是大学哲学系毕业生,往往情不自禁地以哲人的眼光观察和思索社会人生问题,在不少散文中以诗人一般的抒情笔调描写日常生活,蕴理于情,使作品带有哲理意味,意蕴趋于深厚。在本篇中,作者对时间问题的思考,围绕着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进行探索,在其间流露的寂寥惆怅而又激情难抑、苦恼彷徨而又切实追求的矛盾心情,固然代表了五四时期追求进步,一时又找不到出路的青年知识分子较为普遍的心理状态,反映了时代情绪,但他那种珍惜寸阴、热爱生活、励志向上的人生态度,更给广大读者以启迪,由此引发联想,在生活和工作中只有捕捉住现在,才能把握住未来。由于朱自清努力追求生活的真趣,萌生了新异的感受,作品就会富于理趣,警世醒人。
匆匆课文讲解 第8篇
《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在整个教学程序中是比重相对较大的部分, 也是学生接触相对较多的一部分, 大部分知识都是从读写教程中汲取的, 因而,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 方法的使用决定了作为直接受众的学生对知识量的摄入效果如何。那么如何利用精讲部分的Section A课文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呢?笔者将从以《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版Book II的U-nit 4为例来具体展示课文讲解步骤, 包括主题概括、背景知识、相关讨论、标题诠释、阅读理解及翻译练习。
一、主题概括 (General Topic)
教师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根据Section A和Section B的文章内容总结并概括本单元所讨论的主题是什么, 即General Topic, 这样做有利于引导整个单元的教学思路及学生的学习兴趣。通常一个单元的主题不宜过长, 譬如一个长句子。最好是以一个词或一个词组的形式概括, 便于理解, 且可以方便以此为核心话题往下进行。譬如:
Unit 4的两篇文章, Section A的“A Test of True Love”和Section B的“Love Under the Nazis”都是围绕着true love即真爱而展开的, 也就是说这一单元的主题就是真爱true love。通常这一类的话题都是学生所感兴趣的, 因而课堂的互动是比较容易的。
二、背景知识 (Background Information)
著名语言学家Goodenough (1957) 在Cultural Anthropologyand Linguistics (《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 一书中指出:“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 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语言作为文化的组织部分, 其特殊性表现在:它是学习的主要工具, 人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2]对背景知识的了解能够激发学生对于该单元主题的兴趣, 并有助于理解课文, 另外还可以在教师用英语展示背景知识的时候锻炼学生的听力。譬如:
这一单元的preview部分列出了一些名言名句, 都是关于爱情的, 例如:“Every man is a poet when he is in love.”及“Absence to love is what wind is to fire.It extinguishes the small;it inflames the great.”等。教师可以以此为出发点把一些历史上著名的关于爱情的故事或传说简单地介绍一二。比如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中国的梁祝、牛郎织女等, 这些都是家喻户晓的爱情传说, 对此学生都会有一定的回应, 自然而然就有了兴趣, 进而有利于进行下一步的课堂教学。
三、相关讨论 (Discussion)
在教师把整个单元的背景知识简单地介绍之后, 需要给学生一个机会展示他们的想法, 从而给他们打造一个锻炼口语及培养英语思维的机会。教师可以从背景资料中选取一个与所学文章相贴合的话题, 抛砖引玉, 让学生用英语表达其对于这个话题的见解和想法。譬如:
(1) What is true love?
(2) What does true love mean to you?
(3) What factors are important in love?
四、标题诠释 (Title Interpretation)
通常, 一篇文章的标题是读者对文章的第一眼印象。因为标题不仅是文章主题的概括, 这其中还是多重信息的集合体, 即读者可以从文章的标题中获得多个与内容相关的信息片段。因此教师可以在文章的标题上多下功夫, 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总结信息的能力, 以助于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譬如Book II Unit 4的Section A标题是“A Test of True Love”, 教师就可以直接把这个题目展示的两则信息交代给学生, 第一则信息就是中心词True Love, 它告诉了读者这篇文章所讲述的是一个关于真爱的故事;第二则信息是test, 这个词把故事细化了, 读者已经把故事主要的情节提取出来了, 就是这是一个关于考验真爱的故事, 必定在文章中会出现某个人对他或她的情人进行考验, 以了解对方是否真的爱自己。
五、阅读理解 (Reading Comprehension)
在课文讲解部分, 为了避免做翻译机器, 教师可以采取积极主动的方式把课文化解为一篇类似阅读理解的篇章, 为学生设计一些问题或布置一些相关的阅读任务, 从而能让学生们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读课文。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有效地理解课文, 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在这一部分, 教师也可以将文章的结构先行给学生总结出来, 方便理解, 亦有益于其写作能力的培养及提高。譬如:
“A Test of True Love”的第一段是关于年轻的军官焦急地在火车站等着心爱的女孩出现。这一自然段主要是对年轻军官的心理进行了描写, 另外还有女孩对于他的意义, 以及两个人缘起何时何事。所以教师在这一段可以设置四个问题:What was the young army officer doing? (waiting for the woman) ;How did he feel then? (nervous and excited) ;What does the woman mean to him? (special) ;What kind of relationship did they have? (pen friends) 。
六、翻译练习 (Translation Exercise)
每篇文章都不乏好的词语及句式,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种机会, 把这些好的句子抛给学生, 让他们大显身手, 试着去翻译, 由此便有了练习翻译的一个机会。而且, 好词好句见得多了, 翻译得多了之后, 学生便会自然而然地记住, 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写作的词汇积累方面有很大的帮助。譬如:
“A Test of True Love”中的Para 6和Para 10就有对人物外貌的描写, 用词非常形象, 那么教师就完全可以把这两段交给学生去翻译。Para 6对年轻女人的外貌描写是这样的:“Herfigure was long and thin, her spectacular golden hair lay back in curls from her small ears.Her eyes were blue followers;her lips had a gentle firmness.In her green suit she was like springtime come alive.”][3]而Para 10对中年女人的外貌描写则是:“...a woman well past forty, and a fossil to his young eyes, her hair sportin g patches of gray.She was more than fat;her thick legs shook as they moved...”[3]这两个段落对人物外貌的描写在文中起到点睛的作用, 恰到好处地反映了年轻军官内心中的期待和无奈。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这两段对比翻译, 更加突出其效果。
综上所述, 即使在精讲课文部分, 教师也可以利用现有的资源, 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英语综合能力。当然这其中也涉及了英语教学中的多种教学法, 例如交际法、任务法、角色扮演等。这些多样的教学法使英语教学不再枯燥乏味, 教师也不会只是单纯的知识的传播者, 还是知识的分享者和商讨者。最主要的是, 多样化的教学更有利于学生英语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试行)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2]段新苗.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2009.2, (1) .
《匆匆》课文填空 第9篇
燕子去了,____________;杨柳枯了,___________;桃花谢了,___________。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__________________?--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___:现在又到了那里呢?
我不知道________________;但我的手____________。在默默里算着,____________已经从我手中_______;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的日子滴在_________,没有_____,也没有_____.我不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去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去来的中间,又_________?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___________太阳。太阳他有脚啊,_______________;我也___________________。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____________;吃饭的时候,日子从____________;默默时,便从____________________。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____时,他又从_______________,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_________从我身上_____,从我脚边______。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___________。我__________。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________的日子里,在_______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________,只有_______;在____________里,除_____,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_______,被____________,如______,被____________;我留着些____________?我何曾留着____________呢?我_________来到这世界,转眼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不能平的,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
匆匆课文教案设计 第10篇
1、以读、评、议为主要方式,促进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深入体会作者由于时光流逝而产生的悲伤、惆怅、无奈之情。
2、以学生的生活体验与作者的感受为切入点,激发学生与作者的感情共鸣,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珍惜生命、提升人生价值的意识。
3、运用电教媒体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恬淡、优美的画卷和忧伤低沉的乐曲中受到感染与熏陶。
4、引导学生采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式获取情感体验,得出自己的观点。允许学生合作讨论中发表不同的意见,实现个性化的阅读。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六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录自己喜欢的句子,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懂得珍惜时间。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懂得珍惜时间。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却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这些词是用来形容什么的?你能不能也用一些词或者句子来形容时间?
2、学生发言。
二、总体把握
1、教师小结过度:
大家谈得真好!时间就象同学们说的那样,总是匆匆而过,不留痕迹。那点点滴滴、分分秒秒的时间究竟是怎样流走的呢?我们一起来欣赏朱自清的《匆匆》。一边听一边思考:在作者的笔下,时间是怎样流走的?面对时间的流逝,作者是什么样的心情?
2、学生欣赏课件。
3、学生划出描写时间流走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读。
4、小组讨论汇报:作者的时间是怎样流逝的。
5、看着时间悄悄流走,作者的心情怎样?有感情的朗读相关句子。
三、讨论探究
1、小结过度:
在作者的眼中,8000多个日子在不经意间悄然流走。那我们从出生到现在,也有4000多个日子悄无声息地溜走,你们同作者有过同样的经历和感受吗?
2、抽学生说。
3、出示课件。(关于人一生可以做什么事的资料)
4、小组讨论交流:
时光既然如飞驰的马车,匆匆而过,我们该如何把握好分分秒秒的时间呢?
5、学生用座右铭小结本环节。
四、进入角色
1、学完课文,你想象一下,假如你是作者,你会在怎样的环境里怎样读这篇文章?
2、抽学生读。其他学生评议。
五、小结质疑
1、学过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2、学生回答。
六、课外延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