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创新机制研究(精选12篇)
产业集群创新机制研究 第1篇
随着产业集群经济的发展, 在国家创新系统和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的基础上, 很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产业集群创新系统。Padmore和Gibson (1998) 提出的以产业集群为基础的区域创新系统3要素模型, 即GEM模型。其中, 环境要素 (G) 包括资源和基础结构设施;企业要素 (E) 包括供应商和相关企业以及企业结构、战略和竞争;市场要素 (M) 包括外部市场和内部市场。GEM模型虽然基本涵盖了集群的构成要素, 但没有阐明集群创新体系的互动网络特征。我国学者魏江 (2005) 以为, 集群创新系统的构成要素中, 最关键要素是产业集群中的相关企业集合以及由它们所组成的网络。相关企业以网络内部企业为主体, 主要通过相关的信息流和内部联结模式进行互动 (如供应链关系, 合作和信息网络) , 此外, 也包括集群外部相关企业。其次是集群技术基础设施, 包括硬件基础设施和软件基础设施。第三是集群环境因素, 包括社会、文化、政府、外部资源和制度规制等。实际上,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是个典型的、开放的社会创新网络系统, 它以创新网络为核心, 具有创新网络刚性、良好的企业衍生机制、要素流动快捷以及高度的产业关联等特征, 因此将其放在国家甚至更高层面上进行研究更为合理, 即以区域创新网络为核心, 同时考虑区域外部更高层次的创新体系与其形成的网络及连动关系, 才能真正揭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特性、机制及其演化动态。
二、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系统的特点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相对于一般企业集群而言, 其创新系统中的主要特点表现如下:
(一) 重视企业的研发能力
显而易见, 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特点是“高”和“新”。如何做到这两点, 技术创新是唯一的途径。这就要求此类企业在发展时注重企业的研发活动, 积极提高研发能力和发展核心技术, 凭借拥有的技术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
(二) 注重创新和市场结合
高新技术产业在成立之初, 往往带有一种主观动机或已掌握了一项技术的开发能力。而这些都是与人民生活或国家发展密切相关的产品, 它们在市场上将有很大的需求。这也保证了高新技术企业在以后创新活动中能够注重与市场的结合。这样不但有利于新产品的开发和推广, 而且贴近市场与顾客, 使企业的创新更能代表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
(三) 具有人才和信息的优势
人、财、物是企业经营的重要资源, 与一般企业相比, 高新技术企业在财力和物力方面并不占有优势。但是高新技术企业却占有人才和信息两方面的优势。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人员特别是关键技术负责人大多是来自科研院所或高等院校, 他们有多年从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的经验。这使得他们在开展技术创新时能从较高的起点切入, 对新技术理论和过程认识透彻, 从而大大缩短了创新的周期。在信息方面,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高科技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 为维持已有的市场份额, 高新技术企业要随时了解和把握市场的变化, 通过自身的技术开发能力来改进和提高产品性能, 使产品适应市场变化。
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创新的来源
按照波特的理论, 集群对技术创新的支持作用主要体现在内部竞争压力和同行间的持续比较上, 它们为企业提供了充足的创新激励。他同时指出, 正是合作和竞争两方面的因素使集群可以长期居于创新中心的位置。在竞争压力和创新激励下, 企业就产生出创新动力。因此, 同样可以把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创新的来源也分为两部分, 即来自于竞争性和合作性两方面。
(一) 竞争性机制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创新动力
竞争性创新机制主要来自于产业集群区内的企业之间竞争压力。不创新, 企业就无法生存。对高新技术产业来说, 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高新技术产业的集群可以引发内部的激烈竞争, 而这种竞争主要体现在技术创新上, 这就迫使企业不断以创新来取得价格优势或市场份额优势, 从而满足消费者求新求变的需求。而且,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产品具有的时尚性、差异性、个性化以及“高”“新”等特征, 也迫使企业不断推陈出新。这种竞争的环境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内企业创新的原始动力。
(二) 合作性机制提升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
合作性创新机制主要体现在集群内企业的相互合作以及协作上。企业的创新能力体现为创新资源的积累和信息交流水平两个方面, 其具体内容包括企业研发投入规模、专利申请数量、创新活动的结果等。高新技术集群内的企业容易形成优势互补, 通过联合研究、合作开发等模式来缩短新产品的研发周期, 而且可以大幅度提高产品的性能, 使多方得益。此外, 集群内的企业容易产生技术外溢和知识转移现象, 特别是同质信息技术在集群内的流动, 这不但会丰富了企业实施创新活动的信息, 而且可以激发企业的创新意识, 从而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这种高新技术产业在一定空间范围内集聚, 通过企业间频繁的互动使得获取创新所需的知识成为可能, 极大地促进整个集群的创新能力提高。
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创新机理
研究表明, 产业集群是创新的源泉, 它为创新提供基础, 也是创新的动力和方向。产业群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标志了区域创新的程度。对于高新技术产业而言, 创新是最重要的竞争手段。因此, 我们就必须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创新机理进行研究。
(一) 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
毫无疑问, 高新技术产业代表了整个国家和民族现在和未来的科技发展水平。因此, 政府非常重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并发挥了重要作用。包括:制定了一系列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法律和政策、加大对公共基础研究机构的资助、对应用型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的企业提供资金帮助、对高新技术产业实施减税和免税的政策, 甚至直接参与到相关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上来。
(二)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存在的
知识溢出
创新是高新技术产业的灵魂, 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 生命周期较短, 因此不断创新就是其生存与发展的内在动力。如果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内的企业仅仅是产业在空间上的集聚, 形成的是无组织的混合体, 即高新技术企业的“扎堆”, 这样的高新技术企业就不具备持续竞争优势和创新能力。因此, 集群内企业要产生效用, 就必须相互作用, 形成知识溢出。
知识溢出是指一个部门在对外进行经济、业务交往活动时, 其知识和技术的自然输出和外露。高新技术产业是一种知识密集型产业, 它的发展需要广泛的技术支持。因此,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内部企业的知识溢出效应就会很大。这种现象建立在上下游企业的业务往来及同行企业之间紧密的合作关系的基础之上, 另外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中企业间的人才流动也具有知识溢出效应。知识溢出使得集群内企业共享知识, 这些知识是创新所需知识的重要来源之一, 因此知识溢出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创新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出现的企业衍生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衍生的新企业是指由原先在某高新技术企业内工作的技术专家或管理者出来创办的企业。只有具有内部繁育能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才能有效地形成企业间专业化分工与协作, 促进新企业的衍生。新企业衍生的动力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新企业成立在一定程度上是技术创新者为了摆脱旧企业的束缚, 快速重组创新资源, 实现创新创业梦想, 充分发挥专业人员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另一方面, 新企业所开发的新产品、新技术往往为原企业所忽视。新企业与原企业及其顾客之间往往都有合同关系或长期交往所形成的“信任和承诺”关系, 新企业的衍生为创新提供了机会与空间。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产生本身也是通过产业规模经济效应和外部经济效应共同作用催生出区域性的要素市场 (资金、技术专利、人才、信息) 。随着要素市场的诞生和发展又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内企业密度的增加, 加剧了企业在以技术开发为代表的各方面的竞争, 从而大大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发生率。由于群内企业的商品具有一定的共性, 后入群企业模仿先入群企业, 先入群企业加快创新步伐以保持其领先位置, 而后入群企业在竞争的压力下也不断地加倍努力创新赶超领先的企业。这个过程通过不断地完善, 最终会形成一个以技术创新、吸纳新企业入群为主导的良性循环。
(四) 高新技术产业与科研院所紧密联系
高新技术产业的特性决定了它所需要的人不是一般员工, 高新技术产业产品研制和开发要依靠具有创造性的高智力、高素质的人员来完成, 对员工的劳动质量与有效性的要求相当高。人才是创新的根本, 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决定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而具有这种素质的人主要存在于科研机构, 依靠科研院所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内在原因, 也正是加强了与科研机构的联系, 才促成了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的持续。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包含了当地的大学、科研机构、地方政府、中介服务等一系列机构, 他们与集群内的企业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 协同创新。高新技术产业也促使集群内部形成不断创新的社会文化和制度环境, 从而形成一个具有强大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集群创新系统。
产业集群和高新技术创新研究论文 第2篇
关键词:传统产业集群;高新技术创新;互动关系
根据OECD的相关研究,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出只占国民经济增加值的3%,即使将汽车等“中等技术行业”也包括进来,这一比重也只达到8.5%。量大面广的传统产业依然是现代工业经济中最主要的构成部分。因此,开展传统产业集群和高新技术创新互动关系的研究,对培育国家创新体系,提升国家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传统产业集群为高新技术创新提供了市场需求
虽然很多传统产业已经发展的相当成熟,但它们早期仍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来源,特别是通过在大规模生产中的技术开发来提高投入产出率和机器性能,以减少生产成本和时间。同时,为新市场开发新产品是传统产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方式。传统产业面对的市场需求一般是缺乏弹性或无弹性,因为传统企业生产的产品一般属于“必需品”,且随着消费者收入的提高,他们已经满足了对这些产品绝大部分的需求。因此,为了克服这一“需求满足”,迫使传统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必须不断通过高新技术创新来开发出新产品和新服务,以满足消费者新的需求,或通过生产差异化的产品来创造新的细分市场。因此,高新技术创新成为传统产业弥补老产业成熟所带来的衰退的重要举措,从这一点来看,传统产业比高新技术产业对技术创新的需求更加迫切。同时,传统产业集群内企业之间存在的竞争协作机制,使传统产业集群成为高新技术创新的天然“栖息地”。一方面,企业的空间集聚使同行竞争日趋激烈,为保持竞争优势、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促使企业充分挖掘潜在的知识资源和存量资本进行技术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来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同时,由于在产业集群内,企业的创新活动更容易被竞争对手所模仿而失去竞争优势,为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促使企业不断创新。可以说,这种竞争普遍存在于集群的各个角落,竞争使企业时刻保持对技术创新的高度警觉性和灵敏性。另一方面,集群内企业之间又存在着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合作,如联合开发产品、共同攻克技术难关、合作建立上下游产业链等等。这种协作机制,可以使集群内企业在技术研发、产品设计、市场营销、产业配套等方面形成高效的网络化互动与合作,更好地克服企业内部规模不经济的劣势,并在此基础上形成集体行动,顺畅信息流通,加快知识、技术和市场信息传播,节约信息和运输成本。
二、传统产业集群是高新技术扩散的重要渠道
正因为中低技术产业在经济体中占据了90%以上的比例(OECD的口径),因此高新技术创新必须通过有效的技术扩散才能充分地实现其技术潜能、实现其经济可行性并获得可持续的发展。技术创新在传统产业集群中的扩散效应主要集中在以下四方面:一是传统产业中通用技术的导入和利用。传统产业中的某些通用性技术可以从它原来所在的行业中溢出并被其他的传统产业所导入和重新利用,通用性技术这一“侵略”的特性,使其逐步渗透和占领不同的产业,并使技术创新在不同产业中扩散。从某种程度上说,通用性技术成为了产业革命的重要促成因素之一。比如,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蒸汽机、机床等;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化工、内燃机等;以及第三次工业革命中的信息通信技术、生物技术,等等。二是“干中学”经验的获取。在传统产业集群中通常缺乏正式的科学和技术学习,而更多的是通过“干中学”、“用中学”等过程中开展高新技术创新和吸纳的学习活动,即传统产业集群通过掌握技术、应用技术和开展各类开发性互动活动来实现经验的积累。同时,这一技术扩散应用又与企业特有的吸收能力密切相关,吸收能力的获取不仅来自企业内部正式的R&D活动,还来自更为广泛的创新活动。三是传统产业集群存在的垂直整合和垂直分离特性促进了高新技术的扩散。在产业集群内,不同的企业只负责生产的某一阶段,由此上下游企业形成了完整的一条产业链。其中部分企业获取了某些技术能力,并最终使这些企业剥离出一些部门形成新的企业。这些剥离出来的企业会通过垂直的产业链与其他剥离企业产生互动作用,从而促进高新技术的扩散。例如,在工业革命的早期,织布的机械化促进了布匹的生产,这迫使纺纱工人加速纱的生产,并促进了纺纱的机械化;同时,纺纱的机械化又反过来促使织布部门开发更先进的织布机。四是集群内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作为知识和技术传播的源头,不仅创造新知识和新技术,还通过教育培训和成果转化,促进知识、技术在集群内的扩散,中介机构将科技信息及时有效的在集群内企业传播,使各种显性或隐性知识的扩散速度远快于非集群企业。
三、传统产业集群是高新技术应用的重要平台
首先,传统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绝对比重这一现实,要求高新技术创新必须与传统产业相结合,才能发挥它们对经济整体发展的贡献。在不同的时代,重大的高新技术对产业发展的根本意义在于它们有效地更新了原有的产业结构,并使产业的技术构成和组织模式获得了结构性的提升。例如,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自动纺织机、蒸汽机等的发明与应用革新了冶金业、采矿业、纺织业等的生产工艺和生产技术,改变了原有的生产方式,促进了工厂制代替了手工工场,机器代替手工劳动。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力等新能源的广泛应用直接促进了重工业大踏步前进,使大规模的工业生产成为可能;内燃机、发动机的发明促进了汽车、远洋轮船、飞机等新型交通工具的迅猛发展;电话等通讯工具的发明,使人与人的交流不再局限于面对面的谈话。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等诸多领域实现了重大的技术突破,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大大加快,例如,今日的计算机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已远远超过一个狭义的“计算机工业”所能代表的范畴。其次,科学发现和发明创造不会自动转化为技术创新,只有高新技术融入到具体的商业化应用中,并与上下游产业链和消费者产生互动,才能形成足够复杂性来适应多样化的市场和技术需求。从这个角度看,正是由于生物技术突破了原来生物制药范畴而在农业、环保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和经验积累,由于信息技术突破传统的军事领域而在物流、商业、机械等行业的大量应用和探索,才使这些高新技术从最初的科学原理和技术原型发展成为复杂应用和专业化的门类并获得成功。
四、传统产业集群能为高新技术创新活动提供重要保障
位于科技前沿的研发活动往往能带来新的思想和新的概念,而新思想、新概念只有转化为产生经济效益的产品或服务时才能称为创新,因此任何一项技术创新都需要相应的资源要素的有效整合和协调保障。这些资源要素主要包括:丰富的智力资源、充足的资金保障、完善的物质设备、健全的公共服务,等等。智力保障方面,一方面在产业集群内,科研院所、高等教育机构、培训机构等为企业提供创新活动所需投资理财的各类专业化的科技创新人员,另一方面产业集群利用其特有的组织网络优势吸引各类人才,并通过产业集群的分工协作造就了大量的专业化人才。在产业集群内,人才的频繁流动和学习锻炼,伴随着知识、技术的交流与外溢,使各类专业人才的知识和技术能力得到显著提高,有力促进了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此外,集群内企业间或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教育机构间进行协作创新,使双方的知识和技术的积累量和利用效率大大提高,为集群保持持续的技术创新能力提供了智力支撑。在资金保障方面,高新技术创新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必须能为广泛的产业部门所应用才能获得足够的回报来实现创新活动的持续进行。从现状看,集群内企业比群外企业在融资方面更具优势,集群内企业更加相互了解和信任,加上频繁的合作关系和固定的社会网络,企业间更容易相互筹措技术创新资金,大大降低融资成本,在获得银行贷款和风险投资方面也相对较为容易。在物质设备和公共服务方面,集群内企业和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在地理位置上的接近,在协作关系上的密切,能使生产设备和研发设备以低成本快速和灵活的整合,为研发活动提供物质保障。此外,集群内企业可以共用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便利的交通工具,大大降低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固定资产投入,总之,产业集群为企业获得创新所需资源提供了诸多便利。
参考文献:
[1]尼克冯图兹曼,弗吉尼亚阿查,“低技术产业的创新”,来自《牛津创新手册》,法格博格,莫利,纳尔逊[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2]林惠虾.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的互动发展[J].现代商贸工业,2008
[3]封凯栋.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结合应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J].宏观经济研究,2013
[4]赵海婷,程春清:《基于产业集群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对策研究[J].企业经济,2009
高技术产业集群动力机制研究 第3篇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动力机制;发展阶段
中图分类号:F062. 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09)04-0053-05
一、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加速推进的今天,产业集群以其特有的优势使产业根植化、网络化,并成为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产业集群理论的创新与实践提出了新要求。在这一背景下,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成为产业集群研究的热点。关于产业集聚的动因研究成果颇丰,自马歇尔首次提出著名的产业空间集聚的三个原因以来,经济学、地理学以及管理学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产业集群形成或演化机理进行了不懈的探索。随着高新技术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迅速发展的作用日益显著,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也不断涌现。鉴于其内容繁杂,这里按照国内、国外两条线索来追述相关研究的发展历程,为本研究寻找有价值的研究思路提供借鉴。
二、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研究进展及简要评述
(一)动力机制研究的不同视角
产业集群是指某一特定领域内相互联系的企业及机构在地理上的聚集体。对于相关企业或机构的地理集中现象,不同学者基于不同视角提供了不同的解释。[1]马歇尔最早从“外部经济”角度归纳了企业空间集聚的三个原因:(1) 专业劳动力市场的存在; (2) 供应商和服务提供商能供给专业的投入品; (3) 商业知识在企业间相对较快的流动导致技术溢出。 韦伯(1929) 则从“区位因素”角度解释了集聚经济利益,并指出企业追求集聚利益而形成产业的空间集聚。斯科特(1988) 探讨了“交易成本”与空间集中的关系, 指出相关的厂商或企业通过空间聚集可以减少交易成本;克鲁格曼(1991) 对马歇尔的“外部经济”理论进行了修正, 用“偶然事件+外部规模经济”解释产业集聚的原因, 并进一步论证了“规模收益递增”是外部规模经济的来源。格兰诺维特(1985) 提出“嵌入性”概念, 新经济社会学进一步探讨了由各种“嵌入性”关系形成的“社会网络”对产业集群创新过程的影响。欧洲创新环境研究小组(GREM I) 从“创新环境”与“集体学习”角度, 探讨了高科技产业集群的演化动力。
(二)动力机制研究的理论模型
以上学者基于不同视角的理论探讨奠定了产业集群动力机制研究的理论基础, 而对于产业集群动力机制研究的一个重要进步就是建立理论分析模型。波特(1990) 从国家竞争优势角度,分析了影响竞争力的四个因素:生产要素(尤其是高等要素)、需求条件(挑剔的、有经验的购买者)、相关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同业竞争) , 并构建了由四个因素和两个变量(机会与政府) 共同作用的“钻石模型”来分析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与发展动力。[2]“钻石模型”强调四个因素相互制约,任何一个因素的削弱都会限制一国的产业升级和创新潜力,而地理集中则使四种相互分离的因素彼此相互作用,相互增加,从而推动国家或地方生产系统(产业集群) 的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钻石模型”进一步指出, 机会与政府对国家(或产业集群) 竞争优势产生正、负两个方面的影响, 机会可遇不可求, 而政府的角色是催化剂和挑战者——挑战来自于对政府干预与放任的平衡。
Best (2003) 从企业专业化入手,认为专化业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是集群发展的最基本支撑力;集群的生命力在于能够吸引外部企业的加盟并孵化出大量的新企业,其中知识溢出效应发挥了主要驱动作用;大量的新创企业能增强技术的多样化和促进集群的技术升级, 并由此涌现出不同的产业部门、加速产业分工; 经过水平整合与再整合, 集群内部企业形成协同效应有助于强化企业专业化,并通过与外部环境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而形成一个开放系统。[3]在Best构建的动力机制模型中,将产业集群的发展描述为“集群—新创企业—多行业形成—开放系统—集群”的循环过程,而驱动这一循环过程依次起作用的动力因素分别为“企业专业化—知识溢出—技术多样性—水平整合与再整合—企业专业化”。可以看出,Best的模型较好地体现了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动态性和过程的连续性。
Swann (2002) 将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描述成包括产业优势、新企业进入、企业孵化增长、以及气候、基础设施、文化资本等共同作用的正反馈系统, 并分别建立企业进入模型和集群增长模型探讨产业集群的动态特征。Brenner (2001) 认为集群存在七种作用动力:人力资本积累、非正式交流、企业相互依赖、企业相互合作、当地资本市场、公众舆论和当地政策, 并通过构建数学模型探讨七种动力因素对集群演化的作用。魏守华(2002) 分析了产业集群动力机制的四个因素:基于社会资本的地域分工、外部经济、合作效率、技术创新与扩散, 通过整合四种动力因素构建了产业集群动力机制对应竞争优势的结构关系图, 并以嵊州领带产业集群为例, 对动力机制的作用进行了实证。隋广军等(2004) 概括了七种产业集群的动力因素:企业家能力、政府政策、市场信息、社会环境、资源要素、技术创新能力、产业配套能力, 并用七种能力因素构建了产业集群生命周期演化的动力因素函数。
从以上文献综述中不难看出,产业集群动力机制的相关研究显示出以下的变化特征:(1) 从经济学机理分析转向对社会学机理的探讨; (2) 从单因素理论探讨发展到构建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理论模型;(3) 从一般静态分析开始转向系统动态分析;(4) 从简单的定性解释逐步走向复杂的定量分析。[4]
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各阶段划分及特征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成长和发展呈现出阶段性特征,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演进进行了阶段划分,分析各阶段的特征,重点分析各发展阶段的成长动力差异,揭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机理。
目前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研究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提出明确而详尽的成长阶段划分的文献很多,我国学者魏守华(2002)依据集群竞争优势的发展将集群成长分为产生、发展、成熟和衰退四个阶段,并总结出各个阶段集群所具有的显著特征。他认为在集群发生阶段,其动力主要是地域分工和外部经济;在发展阶段主要动力来自社会资本优势以及竞争合作效率;成熟阶段主要动力源自集群知识与技术创新、高级生产要素的合作效率。[5]
王缉慈(1998)、盖文启(2002)等人则以区域创新网络演进过程为依据,将集群演进阶段划分为孕育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等三个阶段。在集群发育初期,产业逐渐聚集成群,而随着集群企业之间不断地细化分工,交易频率增加,协作关系进一步密切和企业之间信任度的增加,各行为主体、企业逐渐建立起紧密的联系,集结成网。伴随着网络的成长,企业之间的协同力更为强大,促进集群内创新发生,集群竞争力和竞争优势凸现,集群进入成熟期。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以上对集群成长阶段的划分并不矛盾,集群网络的形成和发育过程,是集群演化过程,也就是集群竞争优势逐步发育并增强提升的过程。本文拟引用这一理论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阶段进行划分,如表1所示。
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演化路径分析
结合前面对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阶段划分,结合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相对于传统产业集群来说,高技术产业集群内企业与大学、研究机构之间的网络联系表现得更为突出等特征。本文基于网络研究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演化路径,主要集中于高新技术某特定产品各生产环节企业之间的网络和企业与大学、研发机构的网络。如图1所示。
在我国集群网络的孕育阶段也即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形成时期,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形成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企业提供了在时空上交流的必要条件。[6]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网络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是众多企业和相关机构在某地集聚并且各个行为主体之间产生各种各样的联系。
该阶段主要的网络结点是企业、政府和区内的服务机构。但集群内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或价值链,各种资源相对比较欠缺,高效益的网络界面还不会出现,非正式的交流较为频繁。所以主要的网络关系是简单的垂直网络关系(产品交易关系)和辅助网络关系,影响集群网络发展的质参量主要是企业的实力和产品性质。集群内引进企业还没有和本地企业产生网络关系,故无地方根植性。
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网络成长阶段,其最显著的特点是产业集群的规模迅速扩大,由于孕育期的积累,产业集群在配套环境、区域创新环境和合作网络环境方面都有了较大程度的改善,专业化的劳动力网络界面和商品网络界面开始形成,产业群开始产生明显的外部经济效应,大量外地企业纷纷迁入产业群,使得产业链趋向于完整。由于学习和创新环境的改善,集群内的企业加快了裂变和衍生的速度,并成为该阶段的集群内企业主要的衍生方式,如在硅谷的形成过程。
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初期,随着集群内企业的增加及其与其他结点的联系增强,网络界面逐渐增多,在质参量兼容的条件下,相互之间形成的各种形式网络关系也越来越繁杂,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网络化发展的过程中,企业间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化,专业化水平越来越高,产业集群的维度不断增加。
五、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各阶段动力机制
从动力机制的组成要素来看,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动力主要是指驱动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一切有利因素,在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阶段分别表现为生成动力与发展动力。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演化过程来看,在集群的形成阶段主要是生成动力起作用,在形成阶段主要是区位指向力起主要作用,而在集群的成熟阶段主要是集群的集聚经济和创新力起主要作用。
1.生成动力。生成动力即是指产业集群形成的诱发因素。一些学者倾向于将生成动力视为市场力量的自发作用结果(马歇尔, 韦伯) ,克鲁格曼认为“偶然事件”可以成为产业集群生成的初始动力。此后,“增长极”理论进一步探讨了政府干预与政策作用亦可以人为创造产业集群在特定区域的发生与发展。由此可见, 产业集群具有不同的生成路径, 但无论经何种路径生成, 都会面临地点选择问题, 因而区位因素将是产业集群生成过程中一个不能回避的重要诱因。作为产业集群生成动力的区位因素,包括生产要素价格、运输成本和市场条件等因素, 这些因素在产业集群生成初期,具有不稳定性和孤立性, 一些因素会随着产业集群的成长而具有不断消退的作用趋势,各种动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还不能构成稳定的动力机制。[7]
2.区位指向力。发展动力则是推动产业集群成长并走向成熟的稳定动力机制。 产业集群一旦在特定区域生成,在市场力量作用下产业集群的集聚经济利益得以充分显示,将吸引更多的企业与相关产业趋向于地理集中,并进一步强化集群企业的外部经济利益。当产业集群进入成熟发展阶段,集群的静态外部经济利益将不断削弱,产业集群的发展动力则依赖于动态的创新网络来支持。
3.集聚经济。早期研究中,马歇尔的“外部经济理论”、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分别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分工与专业化带来的集聚经济利益。克鲁格曼进一步从规模报酬递增角度解释了集聚经济效益。规模经济的本质是专业化经济,它建立在分工基础上,而分工又意味着专业化和多样化并存。专业化带来“规模经济”利益,多样化则带来“范围经济”利益, 但交易成本的存在会限制分工的深化。美国经济学家艾伦•斯科特将交易成本赋予“空间”意义, 认为交易成本在生产过程空间纵向分解或纵向一体化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因为生产过程在空间上的纵向分解, 导致交易费用增加, 而相关的厂商或企业通过空间聚集可以减少交易费用, 从而享受“范围经济”利益。斯科特对“范围经济”的理解更多从交易成本角度, 实际上“范围经济”更一般的内涵是生产或交易上关联企业之间的一种协同效应, 这种协同效应的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就是由地理集中而带来的设施与服务共享利益。
基于以上认识,集聚经济可以理解为由与专业化相对应的规模经济和与多样化相关的范围经济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复合经济效益, 其动力因素包括规模报酬递增、交易成本节约以及企业协同效应。[8]集聚带来的外部经济利益是一种向心力, 吸引更多企业在特定区域内集中, 但企业的空间集中也会产生“拥挤成本”, 对空间集聚产生离心力。集聚经济机制的积极效果只有在向心力大于离心力时才能体现出来。当企业在特定空间聚集到一定规模,则造成地价、劳动力成本上升,污染严重,人口拥挤等,集聚的经济利益将被“拥挤成本”削弱,就会导致集群企业向外迁移(即离心力大于向心力),集聚经济机制亦不复存在。
4.创新力。新经济社会学认为, 企业间、企业与其他组织间的网络是企业获取信息、知识的主要渠道,也是促进地方知识、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企业所在区域的社会资本状况、企业与这些网络成员的互动、交往程度决定着双方的信任与合作程度, 也由此决定着企业可获得的信息、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从这一意义上讲, 企业网络与社会资本是决定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而创新网络就是指建立在企业网络与社会资本框架下的产业集群创新动力系统。[9]网络论者强调,创新网络可以有效降低创新活动中的技术和市场的不确定性,克服单个企业在从事复杂技术系统创新时的能力局限,从而使其成员赢得收益增长。创新网络发挥功效的能力与网络结点的空间配置关系密切,地理邻近有助于维持并强化创新网络的支撑因素,如文化认同和相互信任。而驱使创新网络结点地理集中的深层动力来源于知识外溢的当地化特征。[10]创新过程涉及大量的隐性知识输入,而这类知识必须通过面对面人际交流才能被有效地获取,因此为了提高创新收益,创新主体需要在地理上与相关知识源邻近从而能够与之进行频繁互动来获得所需的隐性知识。创新要以既有知识为基础,创造出新的知识,因此创新也是一个复杂的学习过程。[11]创新网络的根本优势就是集体学习机制——一种互动、开放式的学习过程。在创新网络中,企业不仅能够利用知识外溢效应得到个体难以获得的知识,而且可以通过沟通建立互利的思维方式和交易规则,增加彼此信任和默契。这种信任使得产业集群内企业能够分享创新所带来的未来收益, 而不是简单的要求创新的现期回报, 这是创新网络优势的一个重要特征。与大多数从知识外溢与协作创新出发的解释不同, 波特(1998) 认为, 集群对技术创新的支持作用还体现在内部竞争压力和同行间的持续比较为其间企业提供了充足的创新激励——合作与竞争两方面的因素使集群可以长期居于创新中心的位置。基于以上认识,本文界定的创新网络的动力因素包括: 知识外溢、集体学习与内部竞争压力。
由上述分析得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动力机制如图2所示。
六、结论
综上研究,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网络化发展的过程中,企业间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化,专业化水平越来越高,产业集群的维度也不断增加。产业集群形成的动力机制可分为孕育、形成和成熟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有着不同的特征,各阶段的动力机制有着明显差异。在孕育阶段前企业家精神、市场变动和孵化器等因素构成了产业集群发展的生成动力;在形成阶段前生产要素价格、市场条件、运输成本和政策优惠等因素构成了产业集群发展的区位指向力;在成熟阶段前规模报酬递减、交易成本降低、企业之间分工协作机制等构成了产业集群发展的集聚经济;知识外溢、集体学习和内部竞争压力等构成了产业集群发展的创新力。本文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研究仅是粗浅的初步研究,还需要今后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地丰富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王步芳.世界各大主流经济学派产业集群理论综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 (1).
[2] PORTER M.E.Clusters and new economic of competi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5.
[3] TICHY,CLUSTERS.Less dispensable and more risky than ever.Cluster and regional specialisation[M].Published by Pion Limited,207 Brondesbury Park,London,1998.
[4] 刘恒江,陈继祥,周莉娜. 产业集群动力机制研究的最新动态[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7):2-7.
[5] 魏守华.集群竞争力的动力机制以及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2(10):27-34.
[6] 随广军,申明浩.产业集聚生命周期演进的动态分析[J].经济学动态,2004 (11):18-24.
[7] 刘芹.产业集群治理的动力机制和模式研究[J].软科学,2009(1):51-55.
[8] 蔡宁,杨闩柱.企业集群竞争优势的演进从“聚集经济”到“创新网络”[J].科研管理,2004 (7):104-109.
[9] NUNZIA CARBONARA.Innovation processes within geographical clusters:A cognitive approach[J].Technovation,2004,24 (1) .
[10] MARIANO N,PILAR Q.Absorptive capacity,technological opportunity,knowledge spillovers,and innovative effort[J].Technovation,2005,25 (10).
产业集群创新机制研究 第4篇
在发达国家有意大利伦巴蒂丝织品中小企业集群、美国硅谷的微电子中小企业集群等, 在发展中国家有印度的班加罗尔计算机软件中小企业集群、中国台湾新竹半导体硬件中小企业集群, 以及我国东部沿海省份的中小产业集群等。本文主要探究产业集群环境下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问题, 试图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产业集群和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关联性分析;二是产业集群环境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研究;三是产业集群环境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合作机制研究。最后, 针对产业集群中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问题, 给出产业集群治理的建议和对策。
一、产业集群和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关联性分析
巴普提斯塔和斯旺 (Baptista and Swann, 1998) 通过实证调查, 发现处于产业集群内部的企业比外部孤立的企业更具有创新型。波特 (poter, 1998) 认为, 相对于孤立的地点, 产业集群内的企业通常能够以更快的速度、更低的成本获得创新元素而快速创新。国内学者杨雄 (2004) 认为, 产业集群作为区域创新环境, 不仅具有创新资源, 而且有促进创新主体互动的制度和机制, 这种制度不仅会再造新的创新资源, 而且还会促进创新资源 (主要是知识、人才资源) 的快速流动。张元智、马鸣萧 (2004) 认为, 产业集群为区内企业学习与创新提供了重要的环境条件, 因为集群形成的企业网络, 促进了企业之间的知识共享, 面对面交流是模糊知识共享与交流的最好媒介, 频繁的互动增强了相互信任, 为知识创新提供了丰富的社会资源, 基于市场的集群分工, 为企业创新提供了激励。归纳文献得出, 产业集群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创新环境, 一方面是创新资源的易获得性, 另一方面是环境的保证。
具体到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的实施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1、产业集群有助于中小企业走出技术固化困境
罗艾劳斯韦尔 (Roy Rothwell) 和马克道格森 (Mark Dodgson) 等人的实证分析表明:过度竞争以及其脆弱的经济、技术基础使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难以在一个合理的经济规模内实现。 (Narayanan, 2002) 认为企业技术固化产生有三个原因:第一知识传递困难;获取技术知识的研究成本高;难以摒弃旧的观念。因此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限于规模经济性问题, 往往导致企业技术固化。
企业知识按其跨越时空在组织或个人之间的转移程度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外显性的可移动知识, 可存储在容易移动的媒体之中;另一类是隐含性知识, 这类知识存在于组织内个人的专业技能、团体的特殊关系之中 (顾乃康, 1997) 。而企业内部蕴含的隐含性知识据统计占知识总量的90%, 因此要解决中小企业技术固化问题主要对隐含性知识的获取。在产业集群中, 企业之间存在着“血缘、业缘、地缘、学缘”等多种人际联系, 这种人缘网络是企业知识溢出的通道。此外, 产业集群内部成员企业间一定比例的人才流动有利于知识溢出, 人才在企业之间流动促进了知识在成员企业间的扩散, 而且外部人才流入为外部知识传入及其与集群创新系统内部原有知识的重新组织提供了可能。同时, 产业集群各主体对共性技术的构建降低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前期成本投入, 以及产业集群内科研机构、公共服务机构、大学、企业之间的邻近性降低了合作研究成本。同时产业集群使企业更接近市场和消费者, 消费者需求的逆向回归, 使集群内企业能更快的了解市场动态和消费趋势, 从而摒弃旧的生产观念。
2、产业集群有助于中小企业的集群式技术创新
集群式创新通过功能集成、规模集成、柔性集成, 使主导厂商与协作厂商各自从事自己最核心专长优势环节技术创新活动, 克服了中小企业没有技术创新规模经济的劣势, 同时又避免了大规模技术创新活动的刚性问题 (刘友金, 2006) 。因此中小企业进行集群式技术创新可以将大企业的规模优势和中小企业的创新灵活性结合起来。
集群式创新本质特征是产业链与创新链的耦合。集群式创新中的分工, 既指生产分工又指创新分工。生产分工导致创新分工, 创新分工推动生产分工 (刘友金, 2006) 。因此中小企业集群式技术创新系统是以中小企业为基础并结合规章制度安排而组成的创新网络与机构。产业集群是网状的空间产业组织, 集群核心网络层内部成员企业之间, 或表现为产业链上垂直活动的供应商客户关系, 或表现为水平方向上竞争或互补企业间的合作和竞争关系 (魏江, 2003) 。因此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存在天然的生产分工, 这就降低了集群式创新的组织成本, 使集群内中小企业比集群外企业更容易走集群式创新道路。
二、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
企业作为理性“经济人”, 它遵循的是自利原则, 总是追求平均成本最低化、利润最大化。因此, 产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为了攫取更大的利润。为了便于分析这个问题, 引入数学模型, 采用定量的分析方法。
企业通过产业集群所获得超过非集群的利润, 即为集群剩余 (陈雪梅, 2003) 。
S=πc-πnc, 其中, S为企业的集群剩余, πc为企业加入集群所获得的利润, πnc为企业不加入集群所获得的利润。显然, 只有πc-πnc>0, 即πc>πnc时, 企业才会加入集群, 或者说企业在集群里的存在才有意义。
利润一般是收益和成本之差, 因此可以进一步细化集群剩余,
其中, Rc, Rnc, Ic, Inc分别为集群内企业收入, 集群外企业的收入, 集群内企业成本, 集群外企业成本。
同时我们考虑到, 收益主要是由销量和售价决定的, 成本是销量的函数。
将 (2) 式代入 (1) 式可以将集群剩余表示为:
其中, △Q, △P分别表示群内企业与群外企业之间的销售增量和价格增量。
对 (3) 式求一阶偏导数, 有:
显然, 集群剩余递增的时候对集群内的企业更有激励作用,
此时要求 由 (4) 式知道 成立, 若要 成立, 需要 即 。具体到企业来说, 就是要保证销量的增加带来的边际销售收入要大于销量增加带来的边际成本。
此时, 集群内的企业如果采取技术创新策略, 一方面, 通过技术创新可以改进产品结构和性能, 提高产品附加值, 从而提高产品售价, 增加单位产品利润;另一方面, 技术创新带来的进步应用到生产中, 可以改进生产工艺和流程, 提高资本使用率, 提升劳动生产力从而使单位产品成本下降。这时就能保证 该集群内企业取得集群剩余s, s越大企业的技术创新动力就越强。
同时如果假设si为集群内第i个企业所获得的集群剩余, 由李宁, 杨蕙新 (2005) 对集群剩余概念的拓展, 我们可知, 整个产业集群的集群剩余 (假设该产业集群内有n个企业) 。集群内单个企业通过技术创新获得的集群剩余s使产业集群整体的集群剩余s群增加, 带动产业升级和提升集群竞争力, 从而也反哺集群内企业, 提升其技术创新的效率。
三、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合作机制
现代市场需求的发展趋势是个性化、多样化和迅速化, 市场需求结构变幻不定, 产品生命周期变短, 产品差异性变大。企业所掌握的核心技术和关键信息的折旧速度在加大, 并且机会成本在增加。企业进行技术创新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本, 并且技术创新周期缩短了, 创新强度增大了。技术创新范式也从最开始的线性到现在的网络状。单个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风险增加了, 尤其对于中小企业来说, 更不可能独立去承担一项新的技术创新。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 企业要想在有效的成本下获得全部的知识或经验进行技术创新是不可能的, 建立与外部企业联系和合作成为企业减少成本和风险的必然部分。企业通过互相合作, 在交互使用过程中迅速把新技术转化为市场需要的新产品。虽然这种企业的合作行为本身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但对于产业集群内的企业来说, 由于集群内企业之间文化融合和社会根治性的形成, 提高了企业之间的认同感和信任感, 从而可以减低企业合作创新时的契约成本, 提高企业执行契约的可能性, 降低了技术创新合作风险。
在产业集群内, 企业是构成产业集群最重要的要素, 由于地理上的临近, 集群内的企业在相互竞争的同时又很自然地彼此合作。尤其对于中小企业来说, 竞争与合作更为紧密与频繁, 其合作关系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纵向上, 与上游供应商之间的合作与下游客户企业之间的合作;二是横向上, 与互补企业之间的合作和同类竞争企业的合作。与供应商的合作关系中, 可以通过外包R&D外包, 实现分享利润;也可以通过增加订单, 提高供应商从事产品或工艺创新的积极性;同时因为客户企业作为需求方, 常常成为技术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所以也要对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与客户企业的技术创新合作关系也非常重视。
对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合作过程可以借鉴刘友金 (2002) , 分为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称为交流阶段。集群内企业通过正式和非正式渠道的信息沟通、人员接触而进行群体学习, 碰撞出创新的思想火花, 发现创新机会, 确认创新目标。第二阶段称为竞争阶段。最先洞察到创新机会并确认了创新目标的企业组织, 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和论证, 进行创新决策, 并将其具体化为创新项目, 然后进行合作伙伴的寻找和筛选, 在此基础上建立与能力要求匹配的网络型创新组织, 作好创新工作的前期准备。第三阶段称为合作阶段。合作伙伴选定以后, 即确定合作模式, 进行整合, 从而进入实质性的合作创新阶段。如何有效地配置资源以及建立合作者之间的默契关系, 就变得非常重要。第四阶段称为分享阶段。创新目标按计划完成后, 参与创新各方通过多种可能的方式分享创新成果, 包括建厂生产新产品, 改进生产工艺, 转让技术以及申请知识产权等, 但集群中那些未能直接参与创新的企业, 也可以从创新溢出效应中受益。第五阶段为评价阶段。技术创新项目全部完成以后, 参与各方对合作创新目标、合作创新模式、合作创新效果进行正式或非正式的评价, 总结合作过程中的经验, 分析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指出合作过程中应改进的地方, 最后创新项目组解体, 集群内的技术创新进入下一轮新的循环。
四、基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的产业集群治理
通过上面的分析, 产业集群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技术创新所需的环境和资源, 环境的良好性和资源的合理利用是中小企业能够成功技术创新的保证, 从而带动整个产业集群的良好发展。从产业集群治理的角度出发, 为保证产业集群内良好的创新环境, 需要对以下两个方面加强建设:一是, 辅助网络学习环境的优化, 主要包括公共服务机构的建设、集群代理机构建设和集群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二是, 外围网络支持环境优化, 主要包括正式规制建立和完善、充分发挥政府功能和推进与集群外部机构的合作。
参考文献
[1]、魏江.产业集群- 创新系统与技术学习[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
[2]、陈雪梅.中小企业集群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
[3]、李宁, 杨惠馨.集群剩余与企业集群内部协调机制[J].南开管理评论, 2005 (2) :60- 64.
产业集群创新机制研究 第5篇
1.1 集群学习使企业获得创新的资源优势
产业集群内的企业绝大多数是中小型企业,由于集群内中小企业实力不强,基础薄弱,面对竞争的挑战或一个诱人的市场,集群内每一个中小企业都没有足够资源能力来进行创新,这时集群内企业必须采取集群学习方式来应对未来技术、质量和服务等不确定性的挑战,使利用各自的知识、资源来共同创新、共享创新成果成为可能。集群内企业通过前向、后向、水平学习,可获取下述知识资源:产品设计思想、工艺技术诀窍、市场营销创新以及相应的技术服务知识、需求信息、质量标准以及相关技术支持、比较专业的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成果、人力资本和网络等无形资源等。同时也要注意,在集群学习和创新的过程中,由于创新的外部性,“搭便车”等行为会阻碍创新。这时,由第三方力量,尤其是行业协会、中介组织来推动的企业之间的学习会产生较好的效果。
1.2 集群的竞争与协作机制产生企业持续创新的“拉动效应”和“挤压效应”
在产业集群中,比邻而居的企业之间由于频繁的交往和经常性的合作,产生了面对面的观察与学习的便利性;同时又会受到竞争的隐形压力,迫使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
①集群内龙头骨干企业具有创新优势和资源,处于高位势,处于低位势的企业通过向高位势企业模仿学习等方式实现能力跟进,试图消除由于“能力势差”导致的产品附加值差距,这就产生了高位势企业对低位势企业的“拉动效应”;
②在产生拉动效应的同时,低位势企业技术能力得到增长,实现了技术追赶,高位势企业为了保持现有优势,就通过外向型学习、自主学习和集群互相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获得持续技术能力优势,由此产生了低位势企业对高位势企业的“挤压效应”。
正是这两种效应的平行作用,推动企业创新能力的不断增长。还要注意的是,“拉动效应”的成效与集群内不同层次企业间的协作水平有关:协作水平高则成效好,否则成效会降低。
1.3 集群的网络机制为企业提供创新的组织架构
产业集群创新机制研究 第6篇
关键词:产业集群;自主创新;生命周期;青岛家电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92(2012)03005405
Study on Dynamic Mechanism of Industrial Clusters ’Selfinnovation
Based on Lifecycle Theory
LI Minghui1,2, LEI Lianghai1, SUN Aixiang2
(1.School of Management,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093, China; 2. School of Business,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ibo 255049, China)
Abstract: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most studied dynamic mechanism of industrial clusters ’ selfinnovation from static perspective, lacking of dynamic point of view. This paper constructs dynamic mechanism model of industrial clusters ’ selfinnovation from three dimensions, analyzes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four phases of lifecycle of industrial clusters, and puts forward different dynamic mechanism of industrial clusters ’ selfinnovation in various stages of lifecycle. This paper takes Qingdao household appliance industrial cluster as an example of successful cases, analyzes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s and laws in various stages of lifecycle of Qingdao household appliance industrial cluster, and puts forward the lying problems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industrial clusters; selfinnovation; lifecycle theory; Qingdao household appliance
1 引言
目前,很多学者对产业集群自主创新动力机制的研究主要从产业集群自主创新的有利环境[1~5]、内在竞争优势[6~9]、静态的政府促进政策[10,11]和企业制度安排[12]等方面进行分析,缺乏对生命周期中产业集群自主创新动力机制的动态、系统分析。集群治理不仅是集群开始形成时的政策研究问题,也是伴随集群生命周期过程中的课题,也就是说不仅仅在集群衰退期需要治理,从集群出现开始的整个生命周期内都需要治理,只不过各个阶段治理的重点和内容是不同的[13]。深入研究生命周期中推动产业集群自主创新发展的要素、规律、方法、制度与政策等将有助于实现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
2 产业集群自主创新动力机制模型
产业集群创新机制研究 第7篇
关键词:互联网环境,创新机制,信息产业集群
信息产业是人类最近50年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 它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的交流和沟通, 给人类的生活、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帮助。互联网作为信息产业创新的重要内容, 已经与信息产业的发展密不可分。互联网的普及形成了信息产业集群发展的一种崭新的产业环境, 给信息产业集群创新模式带来了较大的冲击, 传统以区位、资源等要素为主要创新元素的模式对互联网环境显示出了明显的不适应。信息产业集群如何在新的环境下更好地创新, 各个地区如何构建新的信息产业集群创新模式都是当前研究中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
1 信息产业集群发展环境及创新能力
1.1 信息产业集群的概念及其发展
所谓信息产业集群是指大量信息技术设备制造企业和信息服务企业及相关支撑机构 (包括大学、科研机构、服务性行业、政府部门等) 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集聚和集中。
有人类就有信息, 但是现代信息产业的发展得益于计算机技术的进步。有了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现代通信、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人类对信息和数据的大批量处理才成为现实, 以“信息”为主要特征的信息产业才得以在近几十年成为全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据《世界电子数据年鉴》统计, 2011年世界电子信息产品市场规模约为1.79万亿美元。
1.2 信息产业集群发展的环境要素
信息产业的发展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科学技术水平、资本的投入等高度相关, 形成了以某些地区或企业为中心的发展模式。概括信息产业发展的历程, 其主要的环境因素有以下四类 (见图1) 。
(1) 地理环境:主要是指由于地理位置和所处位置带来的资源禀赋。不同的地理位置带来不同的资源差异, 而不同的资源差异就带来不同的交易成本。区域经济理论认为:集群的发展依赖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和距离成本三个要素。集群发展的初期地理环境的影响很大, 良好的资源、低廉的成本、方便的市场, 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 创新环境:1977年, 美国的马克·波拉特在弗里兹.马克卢普提出“知识产业”概念的基础上, 把知识产业引申为信息产业。所以信息产业发展的过程中, 知识创新就成了集群发展的根本动力。从个体创造到组织持续创新保障, 创新环境包括四个方面的要素:人才、资金、学习和制度。信息产业集群把各种人才吸引到同一区域, 在资金、学习、制度的环境下, 各自发挥优势, 让企业和人才良性互动, 共同成长, 从而得以保障信息产业集群的不断升级和进步。
(3) 社会文化环境:产业来源于社会, 必然受到社会各种力量的影响。社会环境主要指政府、文化环境。中国信息产业集群的发展由于政府和市场的不同作用, 出现了两种类型:一种是基于市场的力量, 自发形成, 称之为市场导向的信息产业集群;另一种是由于政府的规划和扶持而成长起来的, 称之为政府导向的信息产业集群。这两种类型在信息产业集群发展的过程中无法截然分开, 也没有必要完全分开, 合理规划两者作用的范围即可。文化环境是产业集群创新精神的来源, 将影响到组织、企业家和员工对创新活动的重视、参与和投入。
(4) 集群自身环境:信息产业集群由集群内上下游产业链的企业、服务于这些企业的中介结构和协会组织、产业集群所在地的政府监管部门和社区等构成, 形成了集群自身环境。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也是一个社会过程, 任何一个环节处理不到位, 都会给企业带来不便, 甚至无法生存。产业集群之所以能够集聚众多企业在内, 是因为它具有能够提供给企业各种服务的必要条件。
1.3 信息产业创新能力分析
熊彼特认为, “创新”是企业家将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从未有过的新组合引入生产系统以获得超额利润的过程。信息产业和其他产业相比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将知识和信息纳入了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 而知识和信息的特点就是流动成本低、更新速度快, 所以可变的知识和其他生产要素的组合就导致了创新源源不断。信息产业集群创新是以集群环境为背景, 企业将集群环境中的各种资源重组融合, 为信息产业集群的发展注入活力, 促进了集群企业间的竞争与协作。不同企业之间、企业与相关机构之间的正式或非正式的交流、沟通与接触, 形成了有效的创新网络, 产生内生创新力, 推动信息产业集群创新的不断发展。
所以, 信息产业集群创新能力就是指在信息技术推动下, 集群内各相关主体在一定集群环境中相互作用而合成的系统创新能力。创新系统主要由如表1所示的要素构成。
2 信息产业集群互联网环境的形成
第一台计算机在20世纪40年代诞生后, 主要用于大型的信息处理, 之后出于军事发展的需要, 在60年代开始尝试将多台计算机连接起来, 诞生了计算机网络, 后来扩展到大学科研机构用于相互交流信息。1991年, 瑞士高能物理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了万维网, 实现了从一个页面到另一个页面的链接, 极大地推动了互联网的普及 (见表2) 。
此后, 网络的功能不再只停留在简单的信息传输, 而是扩展到了信息的制造、呈现等信息传播的各个环节, 逐步实现商业化, 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Facebook旗下Internet.org发布的报告称, 全球37.9%的人每年至少使用互联网一次。在发达国家, 76.2%的人已经在使用互联网, 北美国家的互联网使用率最高, 达到84.4%。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称, 截至2014年12月底, 中国网民规模达6.49亿, 互联网普及率为47.9%, 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 全国企业使用计算机办公的比例为90.4%, 使用互联网的比例为78.7%。从零起步, 人类有史以来还没有哪种沟通、传播工具普及如此之快, 这也是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极大改变的20年。互联网这种全新产业环境对信息产业集群创新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3 互联网环境对信息产业集群创新系统的影响
3.1 互联网环境冲击改变了以区位优势为基础的信息产业集群创新要素
传统信息产业集群创新遵循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以某一地区、某一企业或某些企业的优势为核心, 沿着产业链上下游创新获取利润。这是由于传统的信息产业集群模式下, 不同地区之间资源流动需要付出极大的成本, 以现成的自然或者自有优势进行创新发展是成本最低的。因此传统经济条件下地区差异性、资源流动成本成为产业集群范围界定的重要因素。但在互联网环境下产业集群范围的界定出现了与以往大为不同的情况。首先生产要素的概念被扩展, 同时各要素在生产中的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土地、矿产、厂房、设备等“重”要素的作用愈发不明显, 政策优惠、资本等要素的地区差异性越来越小, 而信息、知识、人才等流动性强的“轻”要素的地位愈发关键。互联网具有数字化、网络化、分享性等特点, 信息资源可以通过互联网自由地跨越物理时空, 无限延伸, 距离被大大缩小。知识、人才、信息这些要素在互联网环境下的流动成本可以小到忽略不计。所以信息产业集群创新的模式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以地域为主转向了以互联网为依托的知识创新。
3.2 互联网环境冲击了以核心企业控制、等级制为特点的信息产业集群创新组织结构
互联网的普及给整个社会带来了全方位的影响, 其跨地域、跨阶层、共享性、虚拟性等特点让公正、平等、透明等理念深入人心, 从而给组织结构、组织沟通、信息传递等带来了广泛的影响。
传统的信息产业集群发展往往依托一个或几个核心企业的发展, 围绕核心企业产业上下游发展。所以核心企业借助对产业链的控制, 获取与之地位相称的高额利润, 而上下游的供应商则受到核心企业的挤压, 创新力量不够。在互联网环境下, 企业运营边界在扩大, 信息获取更加多元化, 使得上下游供应商对地域边界的依赖更小, 对某个核心企业的依赖也更小, 供应商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得与核心企业谈判更大的话语权;当然核心企业对区域内上下游供应商的依赖也更小, 可以通过更广泛地域的供应商选择, 获得更为优质的供应商, 改变集群内部产业组织结构模式。
互联网带来扁平化、更具创造性的组织结构, 以及更加多元的上下游供应链, 使得信息产业集群更加个性和精细化, 生产更加多样化, 从而造成了经济活动的分散化, 企业具有极强的创新动力。
3.3 互联网环境拓展了以信息及通信技术为基础的信息产业集群创新内容
传统的信息产业集群围绕信息及通信技术、电子产品等产业上下游扩展, 具有较强的行业特点。互联网拓宽了信息产业集群发展的空间范围, 为集群创新提供了新的契机。互联网的核心是信息、通信等高新技术, 这些技术的创新发展, 必然带动信息产业的巨大变化, 为信息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内容。互联网的普及正在改变整个人类的生活, 催生出一批新兴行业。电子商务、网络教育、网络金融等已成为新的生产方式和发展方向, 也是未来信息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内容。
产业互联网的兴起, 使得所有企业都面临如何应对互联网对传统产业造成的巨大冲击。信息产业将在推动传统产业改造、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为信息产业领域注入了很多重要内涵。企业一方面运用信息网络技术进行产品开发和销售, 使企业与市场的沟通更快捷, 效率更高;另一方面运用互联网技术改造传统生产设备, 使其向自动化、智能化发展, 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性能。
4 互联网环境下的信息产业集群创新机制
4.1 建设信息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基础环境
信息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对互联网基础设施高度依赖, 所以互联网环境下信息产业集群要想创新, 必须建设与之相匹配的高速、安全、先进的互联网基础设施。既包括有形的基础设施建设, 如电脑及服务器、光缆线路、有线无线通信设施的畅通等;又包括无形的基础设施提供, 如各种数据库的接口, 连接顾客的界面, 以及其他各种连接界面;可信任的安全在线支付以及针对文本安全网络传输协议的技术标准等。在建设互联网基础设施环境的过程中, 除了速度, 还需要安全、先进、服务、体系等相关内容的建设。完善的互联网基础设施既包含硬件与软件的不断升级换代, 又包含着完善的在线商业环境。
4.2 完善信息产业集群智力创新环境
信息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离不开信息和人才, 但是由于竞争的激烈和互联网环境的公开透明, 政策、资源等要素的独占性越来越弱, 而人才和信息在信息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却越来越强。传统的薪酬、合同、户籍等约束人才的方式对人才流动的影响逐渐消失, 转而被工作环境、生态环境、文化氛围、发展前景等非直接因素所替代。互联网环境下的信息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 政府、企业等机构必须转变思路, 以一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开放、共享心态看待产业人才和信息等资源, 特别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在培育信息产业集群的过程中更要重视这一点。信息产业集群, 特别是正处于起步或转型阶段的信息产业集群需要注重信息平台、远程技术、共享文化等的建设和培育, 通过设立杰出人才共享机制, 引进人才或者引进智慧为产业共用, 充分发挥人才的带动作用。智力创新环境的营造更要注重优良的生态环境、良好的教育基础、完善的社会福利、平等和谐的文化氛围等以吸引人才落户。
4.3 创造信息产业集群文化创新环境
在互联网这种新兴技术和条件的冲击下, 信息产业集群内部相关组织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都已经或者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 产业集群组织正在朝着扁平化、灵活化、开放化的方向发展。而组织成员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 自我意识开始觉醒, 思维更趋活跃, 藐视权威, 贡献回报也期望更加多元化。所以为了适应信息产业集群组织结构的巨大变化, 需要创造更加平等尊重、开放分享、创新创业的文化环境。倡导“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给予员工以充分的尊重, 增强员工的归属感;鼓励个性化的工作方式和内容, 实施分散化管理和人性化服务。美国硅谷就是通过独特的创业文化和创新环境吸引了大量的人才, 而微软等国际知名企业研发中心随着人才流动到硅谷, 硅谷的研究和生产范围逐步扩大, 进一步优化了创新环境, 形成良性循环。
4.4 健全信息产业集群创新制度环境
互联网促进了信息产业集群的发展, 但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新的问题。由于互联网具有信息丰富、自由度高、成本低、虚拟性等特点, 大量的信息、数据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完善的信息控制和监督机制, 将会轻易地被泄露出去。互连网所提供的跨地域和跨国界的漫游模糊了信息提供者、使用者及原创者的界限, 这让知识产权地域性保护的特点遭遇了根本性挑战, 知识产权的侵犯和被侵犯由于互联网的跨地域显得轻而易举。除此之外, 电子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电子支付和网上税收、个人隐私保护等方面也都存在着法律的真空地带。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完善的网络法律法规, 但是目前的法律条文在面对这些新兴的信息技术所带来的社会经济问题时已经明显地滞后了。如何规范法律制度以保证网络用户的信任、信心以及保护生产者、消费者权益是确保网络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以产业集群为推手, 相关部门共同努力, 在继承和学习的基础上, 吸收国外先进经验, 结合实际, 秉着全网、全民、全球一体化的思路完善法规。但是由于体制、国情的不同, 要做到全球一致的网络法律制度是空中楼阁, 但充分考虑互联网特性的信息产业集群网络制度还是可以尽早推出的。
5 结语
面对新兴的技术环境和产业内容, 互联网对信息产业集群来说既是机遇, 也是挑战。只有正确认识互联网环境的特点和对信息产业集群创新的冲击和促进作用, 找到基础设施、智力引进、文化氛围等的创新措施, 排除制度、法律等多方面的困难, 一定能够找到适合成长期或转型期的中国信息产业集群发展的思路。
参考文献
[1]付晓东.虚拟经济对区域经济学的冲击[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9 (1) .
[2]孟昭霞.论互联网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科技和产业, 2011 (11) .
[3]张彬.信息技术革命正在孕育新的突破[N].经济参考报, 2012-07-05.
[4]左玉帅.信息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研究[D].重庆:重庆邮电大学, 2009.
产业集群创新机制研究 第8篇
关键词:高科技产业,集群创新,品牌
1 引言
所谓产业集群, 简单而言就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若干个同类企业, 与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 和相关的服务业高密度地聚集在一起的现象。高科技产业集群与传统产业集群相比, 具有以下特征: (1) 以高新技术为基础, 需要集成复杂知识和大量投资进行研究开发; (2) 主要参与者为以技术为基础的企业、客户、设备和服务供应商、研究机构和大学; (3) 高科技产业集群内的信息流动非常复杂, 这种流动常常建立在个人之间、团队之间、研究机构, 企业和政府之间联系的基础上; (4) 通过各种进化方式, 持续不断地促进技术创新、知识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 最终形成一个具有自组织性和可调控性的创新网络系统。
当产业集群发展到一定程度时, 就会出现集群品牌现象。集群品牌以地区品牌、行业品牌、集体共同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家品牌、技术品牌, 人力资源品牌等形式存在。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 深圳依靠创新, 毅然放弃了已经驾轻就熟的“三来一补”加工型企业,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实现了产业转型。在十几年后的今天, 深圳这个地区品牌已经成为了国内外高科技和自主创新的名片;在深圳集群发展并壮大的高科技产业成为同行业的名牌;深圳的IT产品在国内拥有很高的知名度, 很多IT厂商借助集体共同品牌顺利地拓展了市场空间;在IT行业内涌现出许多耀眼的企业明星, 如华为、中兴等;很多知名IT企业的产品享誉海内外, 如比亚迪的手机电池和腾讯的QQ等;一大批高科技企业家的名字和传奇故事被广为流传。
在高科技产业集群创新过程中, 企业通过竞争与合作, 形成了一个以技术为核心的品牌生态群落。在这个生态群落中, 微观主体各自的创新行为如何与其他微观主体相协调, 这种创新行为又是如何影响了集群品牌和单个企业品牌的成长, 深入研究它们之间的作用机制有助于优化中观层面的集群产业政策, 有助于微观企业创新活动和品牌建设的协调管理。
2 高科技产业集群创新的研究综述
国外学者Padmore提出以产业集群为基础的区域创新系统三要素模型。其中, 环境要素包括资源和基础结构设施;企业要素包括供应商和相关企业以及企业结构、战略和竞争;市场要素包括外部市场和内部市场。Hill等则从集群内部结构分析入手, 通过对区域竞争优势的研究, 提出了由主导产业、需求方、供应商、技术和人力资源构成的集群创新系统结构。Asheim认为区域创新系统主要由两种类型以上的主体以及他们之间的互动关系构成, 而构建创新系统的必要条件为集群内部产业间存在创新合作、强有力的制度基础结构以及知识提供者。
国内相关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王缉慈 (1999) 认为创新网络是“有组织的市场”, 企业间以经济交流为基础, 进行包括文化、技术、制度, 政治等方面的交流, 使交易费用大为降低。魏江 (2003) 认为集群创新网络的存在, 比一般网络形式控制成本更低, 持续时间也较正式战略联盟更为持久。蔡宁等 (2004) 认为创新网络所带来的技术创新优势比集群内企业由于深入的分工协作带来的成木优势更持久。目前国内学者多从技术创新的角度来研究集群内部的创新机制, 而很少研究品牌与集群创新之间的内在联系。
3 产业集群的品牌研究综述
Gilmore ( 1997) 分析西班牙国家品牌再定位时, 使用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来衡量区域品牌资产, 认为其核心竞争力来自于物质资产和人文资产。陈雪梅 (2003) 提出企业集群的形成与地方品牌的产生是内生的, 其产生的六个基本要素包括:与当地社区同源的价值观念系统和协同创新的环境、生产垂直联系的企业集群、最优的人力资源配置、不完全竞争市场, 企业活跃的竞争与企业间自愿的协作并存, 富有特色的本地信用系统。姚作为 (2004) 运用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理论, 把集群品牌建设分为萌芽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张胜涛等 (2005) 实证发现广东狮岭的影响力远大于狮岭皮具企业品牌的影响力, 提出以区域品牌建设带动集群和企业品牌的整合策略。胡大立等 (2006) 从区域品牌的直接成因出发, 把其分为“覆盖”型区域品牌和“依托”型区域品牌两种发展类型, 认为后者比前者根基更稳、优势更强。目前学者多关注于集群品牌的效应, 但几乎没有学者研究技术创新和品牌之间形成的互动关系。
4 高科技产业集群创新系统演化机制
4.1 高科技产业集群创新系统结构
高科技产业集群创新系统是一个类似于生态体系的复杂系统, 由高科技企业创新亚群落、科研创新亚群落、资金和信息服务中介创新亚群落、地方政府、创业者, 社会创新环境六个部分构成, 他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高科技产业集群创新系统结构所示。
4.2 高科技产业集群创新系统演化过程
高科技产业集群有自发形成和人为设计两种形式, 他们的演化可分为四个阶段:萌芽期、加速期、稳定期、异化期。萌芽期内的系统要素还处于自然状态;加速期内的各系统要素的数量和质量发生急剧变化, 要素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络趋于协同;稳定期内的各系统要素经过竞合, 形成均衡状态;异化期内系统开始瓦解或嬗变。
以美国硅谷为代表的自发式集群创新系统一般都发端于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 他们组建创业团队并取得风险投资的资助, 进而在科研院所附近安营扎寨, 逐步形成规模。认为设计模式则是政府做出高科技产业规划, 在一个区域内完成基础设施建设, 然后吸引符合产业政策的创业团队和企业入园。
显然, 自发形成的集群创新是一个自组织系统, 系统内各要素在外部环境适宜的情况下自主的发生多维关联, 通过竞争与合作达到协同, 逐步从零散、杂乱走向系统有序。这个自组织过程经历了数量和质量的变化:从个别创业者到创业者群体, 从个别企业到企业群体, 从个别科研院所到多个科研院所加盟, 从个别的风险投资机构到完善的中介机构群体, 政府的相关政策也从一片空白到上规模成体系, 系统也从若干个生态亚群落最终升级为复杂的集群创新系统。在这个自组织系统的演化过程中, 隐性知识的流动发挥了重要的催化作用。而显性知识的充分流动却并不能引发高效的集群创新, 其根源在于人的不同。人的有限精力、有限理性、有限信任都局限了人的活动半径, 同一行业的工程师只愿意下班后在家门口附近的酒吧里和他熟悉的工程师探讨他的新想法。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距离和信任影响了集群创新的演化进程。
反观我国政府主导设立的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 真正取得集群成功的还很少, 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在初始他组织的基础上没有成功启动自组织进程。已形成集群创新系统的几个开发区无一不是成功的启动了自组织进程, 而启动自组织进程就必须要符合“距离+信任”条件。例如北京中关村是一个自发形成的集群, 该集群以密集的高校、科研单位群体作为核心, 衍生出很多国内知名企业;深圳高新技术开发区是在市场的基础上, 由政府引导而形成的, 其核心是彼此联系密切的几个大型企业集团。
5 高科技产业集群创新系统与高科技企业品牌
5.1 高科技产业集群形成方式影响企业的品牌知名度
由于产业集群的生成方式与动力机制不同, 不同的产业集群, 其品牌的成长路径差异较大。自发形成的高科技产业集群内部诸要素相互作用, 形成了复杂的关联网络, 系统初始的无序状态逐渐被有序所取代, 单个企业的品牌脱颖而出, 影响力逐步超过集群品牌的影响力。例如北京中关村诞生了联想、方正、紫光等一系列企业品牌, 其知名度已超过中关村;深圳高新技术开发区内的多家大型高科技企业, 凭借优质的产品质量, 逐步赢得口碑, 成长为个性鲜明的企业品牌。而人为设置的高科技产业集群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有序结构尚未建立, 单个企业还不得不依靠集群整体品牌来获得外界的认可。
5.2 高科技产业集群创新系统的结构影响企业的品牌联想度
在不同高科技产业的集群中, 由于各构成要素的地位和作用不同, 就形成了结构各异的集群创新系统。例如北京中关村集群创新系统的核心是北京密集的高校、科研院所, 这个特点给中关村企业的产品打上了“高科技”的标签, 客户不自觉地产生的品牌联想是北大、清华, 是让人肃然起敬的科学家, 对产品的信任程度大大增加。再如深圳高新技术开发区企业的产品借着“华为”、“中兴”的晕轮效应, 让客户联想起深圳的拼搏精神, 从而对产品产生了“高质量”的印象。
5.3 高科技产业集群创新系统的演化进程影响企业品牌成长
高科技产业集群品牌系统的演化进程是高科技产业创新系统演化进程的一个映射。当集群创新系统尚处在萌芽期, 企业群落的生态位很低, 而科研群落的生态位相对较高。在“距离+信任”条件中, 科研单位占据优势, 企业近距离 (人员的近距离、技术的近距离、厂址的近距离) 依附于科研单位;客户对产品知之甚少, “消费信任”度低。因此这个阶段的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只能依靠集群品牌的力量来增加“消费信任”度。
当集群创新处于加速期, 企业、科研单位、中介、外部环境彼此的作用呈指数倍增长, “距离+信任”出现了新的变化。若该区域的社会文化和法律环境包容“距离+信任”的延伸, 则企业亚群落在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位显著提高, 企业的品牌开始独立成长。由于我国知识产权法律规范和实施相对滞后, 科研单位对科研人员的“信任”、科研单位对企业的“信任”度都低, 两个亚群落之间的竞争大于合作, 所以提倡多年的产学研结合始终强差人意。而国人长期形成的“奸商”企业印象也让客户对企业和产品的“信任”大打折扣, 不愿意尝试新产品;客户与企业的“距离”很长。倘若政府能够创造出适合创新的制度和社会文化环境, 在集群创新系统的加速形成阶段, 科研单位延长“信任”给企业, 企业通过品牌拉近与客户的“距离”, 则整个创新系统也能快速发展。
当集群创新处于稳定期, 企业亚群落和科研亚群落的生态位已经调整到均衡状态。企业品牌已经获得了客户的认可, 企业品牌在整个品牌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位逐步上升, 企业品牌的个性化差异逐渐取代了集群的整体品牌形象。企业亚群落中的各个企业依据品牌不断调整各自的定位, 逐渐形成主导企业一统天下, 其他企业贴牌代工的分工格局。
当集群创新处于异化期, 企业亚群落和科研亚群落的生态位出现失衡。科研单位在“信任”链条中的利益受损, 减少了“信任”让度;而企业滥用品牌, 透支了客户的“信任”, 客户开始减少“信任”程度。集群创新系统的各亚群落内部的竞争与合作也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出现异化, 整个创新系统趋于崩溃, 或者新模式的嬗变。
6 结论和建议
集群创新系统的优化必须符合系统演化的规律, 政府对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外部环境具有责无旁贷的责任, 而这个环境中的“距离+信任”则是政府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的考察基点。知识产权的硬性规定、社会文化的软规定、政府部门组织结构和办事程序、科研院所组织结构等等涉及集群创新的各个系统要素都应围绕“距离+信任”条件进行优化。
企业的长期发展离不开品牌, 而对于竞争激烈的高科技企业群体来说, 品牌的建设又非一日之功, 企业必然要借助集群品牌的力量, 在这个品牌生态系统中充分发展。而品牌生态系统能容纳的品牌密度又是有限的, 不可能让每一个企业都成为名牌企业, 因此企业根据自己在集群创新中的生态位来决定自己的品牌发展策略就成为一种客观的战略选择。
当一些高科技企业依托创新力量赢得了产品品牌之后, 品牌的惯性会引导企业快速发展, 可能会偏离技术导向, 走向产品和营销导向, 这样的发展模式也许让企业稳步发展, 也许逐渐丢失企业的根基。当企业品牌做大后, 企业的强势必然会引起集群创新体系中生态位的变化, 如果处理不妥, 就会损伤高科技企业赖以生存的技术土壤。
集群品牌中个体品牌的繁荣会给集群品牌增加光彩, 但若个体品牌出现重大危机, 也同样会危及集群品牌。例如十几年前温州小商品中存在的假货几乎毁掉了整个温州区域品牌。我国民营高科技企业一般都是在集群内从创业团队发展而来, 他们的发展离不开集群的品牌, 因此选择出生地就非常重要。这就凸显了高科技产业园区和入园企业的双向考核意义。当高科技产业园区发展到一定程度仍然不能培育出企业个体品牌时, 该园区的集群向心力就会下降, 园区内的集群创新要素就有可能重新配置, 向其他集群流动。
参考文献
[1]PADMORE T, GIBSON H.Modelling systems of innovation:II.Aframework for industrial cluster analysis in regions[J].Research Pol-icy, 1998, (26) :56-48.
[2]HILL E, BRENNAN J A.Methodology for Identifying the Drivers ofIndustrial Clusters:The Foundation of Regional.Competitive Advan-tage[M].Economic Development Quarterly;2000
[3]ASHEIM B.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the integration of localsticky an global ubiquitous knowledge[J].Journal of TechnologyTransfer, 2002, 65 (27) :67-69.
[4]GILINORE F.A Country Can It Be Repositioned?Spain the SuccessStory of Country Branding[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997 (8) :78-80.
[5]王缉慈.知识创新和区域创新环境[J].经济地理, 1999 (02) :56-59.
[6]魏江.产业集群, 创新系统与技术学习[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
[7]蔡宁, 杨闩柱.企业集群竞争优势的演进:从“聚集经济”到“创新网络”[J].科研管理, 2004 (04) :45-46.
[8]陈雪梅.区域核心竞争力:企业集群与地方品牌[J].学术研究, 2003 (03) :98-100.
[9]姚作为.企业集群与品牌聚合[J].生产力研究, 2004 (9) :34-36.
[10]张胜涛, 杨建梅, 邓恢华.集群与品牌整合策略的实证研究-狮岭皮具产业[J].南方经济, 2005 (07) :78-79.
产业集群创新机制研究 第9篇
进入新世纪以来, 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与此同时, 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调整压力日益增加, 如果不能及时从资源和投资依赖转向创新支持, 我们将难以获得持续的的国际竞争力。为了在竞争中赢得主动, 依靠科技创新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 建立国家创新体系, 走创新型国家之路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国家创新体系是一个复杂、宏大、多层次的体系, 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要把推进“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作为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
2 产业集群与产学研协同创新
2.1 产业集群
一组企业, 如果同处于或相关于一个特定的产业, 而且在地理位置上又相互靠近, 则可称为产业集群。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管理学教授Porter提出。通过对10余个发达国家的考察, Porter发现产业集群在这些国家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 通过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 有竞争或合作关系的产业企业、上游专业供应商、下游生产商以及专业金融服务机构或其它专业机构之间容易形成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从而降低包括交易成本、生产成本等在内的企业经营成本, 有效提升产业以及集群内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2.2 产学研协同创新
产学研一般指产业界、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之间在技术创新与科技教育领域内的相互协作、相互支持的关系。通过合理配置产学研各方的资源, 有效组合技术创新的各类要素, 有助于产生1+1>2的协同效应。上世纪80年代以来, 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日益紧密,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与实践在世界各国引起了普遍的重视, 有关研究也日益增加。产学研协同创新理论研究的核心在于, 具有不同利益目标的创新主体如何长期有效地保持稳定、互惠的协作关系, 从而促进知识在不同组织间的吸收、消化、转移、创造以及综合利用。
2.3 产业集群的产学研协同创新
由于产业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高度集中, 产业集群易于产生规模效应和范围经济, 进而有效提升产业及集群内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此外, 集群内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能力与成果更加容易扩散, 并在集群内相互影响而产生催化作用, 形成相互促进、相互激发的集群创新系统。这一现象在世界范围内亦引起了较大的关注, OECD于2001年正式提出了创新集群 (Innovative Cluster) 的概念, 并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发达国家的这一现象。
基于产业集群背景的产学研合作可以进一步推进协同创新, 此时, 创新群体已不再局限于产业集群内的企业主体, 而是扩大到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甚至政府部门。这些机构作为个体存在时, 无论是其内在的资金、规模、技术能力, 还是外在的交易成本、风险控制等因素, 都难以支撑大规模的有效创新, 但在产业集群的环境下, 产业链、价值链和知识链容易使这些机构与集群内企业形成长期稳定的协作创新关系。聚集优势带来的较低的交易成本、较高的知识溢出、较频繁的技术转移容易形成以产学研各方为支点的开放的区域创新网络。
3 产业集群背景下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
在产业集群的背景下, 产学研协同创新成为一个运行机制复杂的生态体系, 其中, 产业企业、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是实施创新的主体系统, 公共技术平台、科技中介机构等构成了支持创新的支撑系统, 政府政策、金融环境等构成了影响创新的环境系统, 各个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但也可能相互制约。对于这样一个复杂的生态体系, 厘清其运行机制尤为重要。
其中, 最重要的是创新主体系统的协同运行机制。一次完整的协同创新周期中, 该运行机制至少包含各创新主体的协同动力机制、协同创新的组织机制、创新成果的分配机制以及创新过程中的调节机制, 而协同创新的支撑系统和环境系统则对该运行机制产生系统支撑和交互影响。本文构建的产业集群背景下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模型如图1所示。
4 重庆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与产学研协同创新
4.1 重庆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发展背景
重庆曾经是贫穷大西部的缩影, 在1997年直辖时, 超过3/4的人口是农业人口, 超过1/3的区县被中央列为贫困县, 城市的产业结构单一, 主要集中于汽摩产业为代表的重工业制造。就电子信息产业而言, 重庆的底子薄、基础弱, 即使在西部地区也毫无影响力。但近些年来, 以“一头在内、一头在外”的垂直整合加工贸易模式为标志, 一系列政府主导下的创新举措开始推动重庆的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发展, 惠普、富士康、英业达、思科、IBM等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相继落户重庆, 电子制造、软件及信息服务、集成电路等完整产业链逐步成型、完善, 在北部新区、西永微电园区、茶园新区、港城工业园等主要园区, 电子信息产业空间分工、集群发展的趋势日益显现。“十一五”期间, 重庆的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由2006年的351亿元快速增长到2010年的1 350亿元, 增长285%。随着庞大的电子制造项目群的加速落地, “十二五”期间, 重庆的电子信息产业预计将迎来更加快速的增长, 将建成亚洲最大的笔记本电脑基地、亚洲半导体产业旗舰基地和中国西部领先的软件及服务外包基地, 万亿元级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和一批千亿元级、百亿元级电子信息产业园有望形成, 完成重庆从传统工业城市向以电子信息产业为龙头的科技之城的转变。
4.2 重庆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现状
2008年, 重庆市政府发布《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产学研结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 以政府文件的形式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关于推进重庆市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工作目标、工作重点、技术领域、主要措施等有关重要问题, 确定了“四个一”的具体行动计划, 即组建一批产学研合作战略联盟、推动一批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项目、培育一批产学研产业化基地、搭建一批产学研合作服务平台, 并在组织领导、资金支持、政策引导、金融扶持、计划管理、人才交流、考核激励等方面给予了明确的实施办法。
在产业集群快速发展与政府政策支持的双轮驱动下, 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近年来日趋活跃, 协作模式呈多样化发展。一批产业联盟得以建立, 如西永微电园与重庆大学在科技成果孵化、科研合作、创意产业等方面的联合互动合作, 长安集团与重庆邮电大学在汽车嵌入式芯片领域的技术联盟。企业与高校积极联合共建研究机构, 如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与重庆大学在大学城共建的研发中心, 重庆科技学院与三峰产业联合共建的技术研究院。产学研协同创新也产生了一批共建的企业实体, 如重庆邮电大学与科技风险投资、三星公司等合作建立的重庆重邮信科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在3G移动通信核心芯片领域已取得明显的技术优势与产业地位;重庆工学院与长安公司等以股份制方式组建的重庆激光快速成型中心通过降低新产品开发周期取得良好经济效益。此外, 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的快速推进为进一步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3所在渝高校的超过500台大型科学仪器进入市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共享平台, 占全市入网仪器的40%, 该平台已服务新产品开发、科研项目超过1 800项。
重庆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在给城市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 也对重庆的技术消化能力、技术积累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等带来了严峻挑战。由于产业内部资源和能力的限制, 重庆电子信息产业的大发展必然需要大学、科研机构及其它服务机构的广泛参与, 为产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管理和人才支撑。重庆有57所普通高校、256所中等职业学校, 有各类科研和技术开发机构1 000多家, 为电子信息产业的产学研合作创造了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产学研合作创新提出了更具体、更高层次的需求, 数量较多、竞争性的大学和科研机构以各种形式参与产学研合作创新, 为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重庆电子信息产业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
(1) 在政府的强势主导下, 重庆的电子信息产业从较低的起点开始实现跨越式发展, 人才、技术积累的薄弱与产业超常规发展的矛盾碰撞出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强烈需求。
(2) 基于产业发展整体考虑, 重庆市政府有强烈的推动产学研合作的冲动, 如开发出世界上第一枚0.13微米工艺的TD手机芯片的重邮信科通信技术公司即由政府主导投资发起设立, 力图打造3G移动通信的芯片产业链高地。
(3) 在产业集群快速成形和政府推动两大引擎的共同作用下, 重庆电子信息产业的产学研合作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但要在基础条件相对薄弱的情况下快速建立和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 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并推动产业发展, 任务也十分艰巨。
重庆电子信息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不足也十分明显, 主要表现在:
(1) 相对于本地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 领域内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发展略显滞后。
(2) 本地学研机构与国内企业的协同创新相对活跃, 但与引进的外商投资企业, 尤其是国际知名企业的技术合作相对较少。
(3) 在电子信息产业, 本地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还未产生有重大影响或有重大突破的典型案例, 说明协同创新的运行机制尚需改善。
5 改善重庆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建议
5.1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动力机制
产学研协同创新需要产业界、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在技术创新与科技教育领域内相互协作、相互支持, 因此需要各创新主体在自身强烈意愿推动下紧密合作, 需要各创新主体内生的动力机制。当前, 重庆市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迅速, 而对应领域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相对滞后, 尤其是外商投资企业的参与相对较少, 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动力机制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动力机制的影响因素很多, 大致可分为正向动力和负向动力 (阻力) , 其中, 正向动力主要包括利益驱动、市场需求、技术势差、资金投入、环境动力;阻力主要包括技术偏移、技术流动障碍和环境阻力。各因素的详细描述如表1所示。
重庆自发布《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产学研结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以来, 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资金投入、环境建设等方面已作出持续不断的努力并取得较好的改善, 对比而言, 技术势差和技术偏差或许已成为产学研协同创新相对滞后的主要影响因素。重庆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近年快速发展, 惠普、宏基等大批国际知名企业的入驻快速提升了本地的电子信息产业技术能力, 产业与本地高校、研究机构的技术势差缩小, 这压缩了领域内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空间, 也是外商投资企业较少参与本地产学研协同创新最重要的原因。此外, 本地高校、科研机构的一些技术成果、能力与产业需求、市场需求偏离甚至脱节, 由此带来的技术偏差也是削弱本地电子信息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重要因素。
因此, 要改善重庆电子信息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动力机制, 目前最紧迫的任务在于重塑技术势差与改善技术偏差。一方面, 要加强本地学研机构的研究设施等基础环境建设, 加快高层次人才团队的引进与建设, 重塑技术势差;另一方面, 要加强学研机构人员与产业界的交流与流动, 提升学研机构的市场意识, 从而改善技术偏差。
5.2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组织机制
产学研合作涉及到多方的人才、资金、设施资源的协调, 其组织机制反映了各方的内在联系、功能及运行原则, 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协同的效率与成果, 而技术创新的复杂性与参与者的多样性决定了组织活动的复杂性与多样性。随着重庆电子信息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日趋活跃, 其组织形式也日趋多样化, 目前常见的组织方式包括技术合作联盟、产学研共建研究机构、组建公司实体、共建产学研产业化基地、共建科技资源共享平台、联合培养人才等。
作为组织机制, 其本身并无优劣之分, 关键在于是否与协同各方的具体条件、资源及技术创新的项目特点相适应。目前重庆电子信息产业协同创新的组织形式多样, 是技术创新项目特征多样性的客观反映, 是协同各方因地制宜的主观意愿反映, 也是重庆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迅速发展的逻辑性结果。
在产业集群跳跃式发展的背景下, 产业界的知识积累、消化、转移及再创造空前活跃, 学研机构在未能做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 面对急剧变化的产业环境, 只能更多地以合作联盟、共建研究机构等形式参与协同创新;而为了赶上产业集群发展的进度, 学研机构也需要以共建科技资源共享平台、联合培养人才等多种方式加强自身的软硬件能力建设。鉴于缺乏可资借鉴的先例, 重庆电子信息产业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现阶段应在市场导向与政府引导相结合的原则下, 在维持多样化组织机制的基础上, 根据本地经济、产业的发展, 对各类组织方式做出适合实际情况的持续修正与改善。
5.3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分配机制与调节机制
获取合理利益是产学研协同创新各方合作的目的与动力, 因此, 合理的利益分配是产学研合作的终点, 也是其起点。利益的形式多样, 有直接的经济效益回报, 有潜在的知识产权收益, 也有间接的声誉等;对学研机构而言, 还有政府评价、考核等收益。由于技术创新本身的风险效应, 经济效益的回报又面临着较大的不确定性。调节机制能增强协同各方的组织柔性, 提高针对内外环境变化的快速反应能力与效率应进一步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利益分配机制, 只有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才能驱动各方合作努力, 共同完成协同创新。利益分配的影响因素很多, 但主要还是集中于协作各方在技术开发过程中的技术、资本、人力方面的投入及承担的风险。首先要解决技术成果的产权归属、技术成果的定价等核心问题, 在此基础上逐步推进, 切实保障协作各方的利益分配权利, 从而保护各方的创新动力。此外, 要认识到利益分配是一个协商的过程, 有关各方对投入及风险的识别、分析、评估、测算都是建立在谈判和协商的基础之上, 须通过调节机制逐步化解分歧、取得一致。利益分配还可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随着协同创新的推进、深入, 可能产生契约难以事前完善的新的利益分歧点, 这也需要良好的沟通渠道与调节机制。
5.4 进一步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支撑系统
从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来看, 产学研协同创新需要一整套完善的创新系统的支撑, 而不仅仅是产业、高校与研究机构三方的简单合作, 如:日本在大学和科研机构较集中的大阪、福冈等地建立“高科技市场”, 作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 并用股份公司及财团法人等形式设立“技术转让机构”促进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芬兰、加拿大等国利用信息技术组建各种网络, 提升产学研各方利用技术知识及发展技术的能力, 同时提供国内外的技术信息;在产学研合作的发祥地美国, 科技园区、孵化基地、种子基金、专利公司等甚至构成了良好的生态系统, 为产学研协同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支撑。
重庆电子信息产业已初步构建了包括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科技园区等在内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支撑系统, 并在产业发展进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与成熟体系相比, 这一系统仍存在着巨大的改善空间, 如由重庆市科委在全国率先提出并主导搭建的科技资源共享平台, 以整合资源为主线, 以协作共享为手段, 为全社会提供科技资源的公共服务, 为重庆市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 但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 如果能更多地承担技术市场信息、生产信息、科技成果信息的收集和推广, 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所需的信息网络, 将能更好地发挥平台对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此外, 还需加强市场化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建设, 通过提升科技中介服务人员的素质、规范科技中介的运作方式、促进科技中介的专业化分工、推动科技中介的网络化协作等手段, 全面提升科技中介的服务能力。
5.5 构建有利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良好社会环境
作为整个社会环境的一个子系统, 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的运行受所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与制约, 因此有必要从政策、金融、法律等角度多方努力, 构建有利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良好社会环境。首先要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政策环境, 通过政策的扶持与引导, 培育技术、资金、人才的发展;在现有的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项目等计划的基础上, 进一步增加对技术创新及成果转化的政府投入, 并利用税收与财政杠杆积极倡导产学研的结合, 发挥各部门的协同作用。其次要加强多层次、多梯度的本地金融体系建设, 引进和培育包括创业投资、开发投资在内的各类风险投资机构, 完善信贷、融资、担保等多个金融领域的建设, 为产学研协同创新提供多元化的资金保障渠道。此外, 还需在现有法律体系框架下探索知识产权保护、定价、转让等方面的法律实践, 加强法律援助与服务体系建设, 为产学研协同创新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
摘要:结合产学研协同创新与产业集群的相关理论, 提出产业集群背景下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模型;基于运行机制模型, 根据重庆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及该领域内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现状, 从动力机制、组织机制、分配机制、调节系统、支撑系统、环境系统提出改善建议。
产业集群创新机制研究 第10篇
关键词:创新型产业集群,影响因素,动力系统,作用机制
创新型产业集群是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推动区域发展、调整产业结构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培育发展以主导产业、特色产业、优势产业为重点, 推动创新型产业集群形成不仅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手段和载体, 而且是作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助推器。关于创新型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演进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而我国目前正处于创新型产业集群形成培育阶段, 因此对创新型产业集群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恰逢其时、十分必要。
关于创新型产业集群的理论研究, 国外的相关研究较早开展, 但主要集中在“产业集群”、“创新集群”的角度, 如Voyer[1]最早明确提出创新型产业集群概念, Mccormick[2]认为集群与产业创新尚未建立必然联系, 只有创新型产业集群才具有内生性持续创新动力;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经历了从引进吸收国外有关理论成果到围绕中国本土问题研究的过程, 如对创新型产业集群的概念、特点与分类等进行了阐述, 认为创新型产业集群与地方创新系统存在共同点与不同点, 创新型产业集群区别于一般产业集群的关注点在于创新型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产业领跑上[3], 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可有力地支撑区域创新体系[4]。本文针对创新型产业集群的特征, 围绕创新型产业集群形成的要求与充要条件, 重点讨论其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
1 创新型产业集群特征与构成
1.1 兴起背景
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卡尔马克思、马歇尔、凯恩斯等人都肯定了知识积累、技术进步、组织创新对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的贡献[5]。创新同样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动力, 产业集群的持续发展依赖于创新的强度和持续性。
20世纪末以来, 世界经济由工业经济转向知识经济, 知识及其创新成为推动区域与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当社会经济发展面临资源制约瓶颈, 以及世界各国围绕资源竞争日益激烈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的时候, 世界各国力图从创新寻找出路。中国科学院在《迎接知识经济时代, 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报告中提出了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创新体系, 具体包括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系统和知识应用系统。创新集群概念是对国家创新系统概念的继承、发展和具体化, 从创新系统的视野来看, 创新集群可以被看作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 (OECD) [6,7,8]以专题形式对“创新集群”展开研究, 试图解决“具体情境下如何有效构建国家创新系统”这一理论难题, 发表了《创新集群:国家创新体系的推动力》的研究报告。创新集群在实践中发挥出很强的提升系统创新能力的作用, 作为政策工具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均能借助它优化区域创新环境、弥补创新系统缺陷。Cooke在国家创新系统的范畴下提出了区域创新系统这一新的概念, 将其作为国家创新系统下的子系统和关键组成。Asheim[9]认为区域创新系统实际上就是由区域内的产业集群和相关的支撑机构组成的, 这就明确了区域创新系统与产业集群的关系和层次, 并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产业集群的形成可以为创新活动的聚集提供良好的载体, 但在我国及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产业集群中的产业联系并未能保证促进技术创新和知识溢出[10]。尽管一些地区的产业集群获得了显著的成功, 为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应, 但是, 也出现了另一些产业集群在经历了短暂的繁荣后迅速地走向了衰退, 尤其是在快速变化的复杂环境当中, 产业集群如何能够实现整体协调发展、发挥产业集群本身强大的竞争优势和经济效应, 还得依赖于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培育与发展。
正当创新集群兴起, 产业集群发展演变面临新的选择和突破。Voyer[1]明确提出了创新型产业集群概念, 作为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方向;Lynn M和Fulvia F[11]基于产业集群的内在关系, 认为创新型产业集群是产业集群发展的高级阶段。理论学术界、政府决策部门以及产业实践领域同时将视野聚焦到了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培育与发展, 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培育与发展是创新集群构建的必经路径, 成为当前产业升级转型和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出路所在。
1.2 内涵特征
创新型产业集群是在特定时代背景下提出的概念, 是在特定发展阶段兴起的产业组织形式与政策工具, 同产业集群和创新集群的发展密切相关。产业集群是创新型产业集群形成的基础和初级形态, 而创新型产业集群是创新集群的产业视角的子系统, 是创新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其核心, 是创新集群的初级形态与发展基础。三者的提出背景、概念内涵与本质特征比较如表1所示。
1.3 形成条件
创新型产业集群形成的判断标准是创新是否成为产业集群发展的动力源泉, 因而, 创新型产业集群是在满足互惠共生性、竞争协同性、社会根植性、知识互补性、系统开放性等产业集群特点的前提条件下, 体现共同参与创新活动、战略联盟与合作关系、高强度的研发经费投入、大量的知识转移和知识溢出、快速增长的集聚经济的特点, 突出的本质特征是具有持续的自主创新能力, 这构成了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充分条件。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其实是产业集群高端化与创新集群核心化有机结合的过程, 产业集群的构成要素与创新集群构成要素的集成和融合成为创新型产业集群的主要构成要素。
创新型产业集群的构成要素及形成条件包括以下10个方面:第一, 创新性产品需求市场;第二, 自主创新企业网络;第三, 知识与技术产权交易市场;第四, 科技服务机构网络;第五, 风险资本与企业家市场;第六, 专业人才市场;第七, 创新区位与地理条件 (基础设施条件) ;第八, 创新制度与文化环境 (法律政策与文化环境) ;第九, 公共服务网络与平台;第十, 创新战略与商业模式。
2 创新型产业集群形成动因与机制
2.1 影响因素
迈克尔波特研究国家竞争优势的宏观因素时提出了“钻石模型”, Tim Padmore和Hervey Gibson[14]将“钻石模型”创造性地运用到产业集群研究中, 提出了分析产业集群竞争力形成的GEM模型, 认为产业集群竞争力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有3个组成部分, 即基础、企业和市场, 包括6种要素, 其中:基础部分包括“资源”和“设施”要素, 企业部分包括“供应商和相关辅助产业”及“企业的结构、战略和竞争”要素;市场部分包括“本地市场”和“外部市场”要素。创新集群源于内部驱动和外部刺激, 不同的动力源形成了创新集群不同的演化路径。M Fromhold-Eisebith和G Eisebith[15]将市场作用和政府导向分别称之为“自下而上” (bottom-up) 和“自上而下” (Top-down) 。针对创新型产业集群的特征和形成条件, 影响创新型产业集群形成与演进的主要驱动因素可从3个视角考察, 其构成如图1所示。
第一, 内在动因。内在动因由市场、企业和竞争3种内生性要素组成, 构成创新型产业集群形成的自组织系统, 其中:市场要素分为2类, 即资源要素市场和创新性产品市场, 资源的供给通过资源要素市场实现, 消费者需求的满足则通过创新性产品需求市场实现;企业要素主要包括自主创新企业和创新服务机构, 构成企业网络;集群中的企业在2类市场中的竞争是以技术创新为导向的竞争, 即基于创新的竞争。集群中的企业来自于企业网络和创新网络的对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的压力, 表现形式有产品压力、技术压力、品牌压力、渠道压力和商业模式压力5种, 这些压力实质上是对企业提出创新要求而产生, 这些要求进而转化形成企业创新的动力, 是一种持久的动力源泉;同时, 企业创新战略目标与定位决定了企业产品、技术、渠道、品牌、商业模式的创新与竞争的方向和策略。
第二, 外部动力。外部动力源于政府部门, 在创新型产业集群形成培育过程中, 政府部门扮演着双重角色, 既是参与者又是管理者。一是通过制度设计、规划指引、政策促进, 为企业创新提供制度保障与政策支持;二是为企业网络与创新网络提供公共服务与产品支持, 促进创新型产业集群各成员间的创新合作, 提升产业集群创新绩效。因而, 政府部门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 成为创新型产业集群形成不可或缺的他组织系统。
第三, 环境。环境主要指创新型产业集群形成适宜的承载条件, 构成系统的外部环境, 通过完善的基础设施、高效的创新平台、相匹配的公共服务与产品、适宜的创新文化环境发挥作用。
内在动因、外部动力和承载条件协同发挥作用, 从而推动产业集群企业网络、创新网络、社会网络和承载平台的形成, 促进产业集群的自网络构建能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环境营造能力和风险规避能力的提升。
2.2 作用机制
根据各要素对创新型产业集群形成与演进产生影响的性质、影响程度与作用方向, 由其内部动因、外部动力和支持环境构成的动力系统可分为自组织动力系统和他组织动力系统。创新型产业集群形成的动力系统与作用机制如图2所示。
自组织动力系统构成要素由基础型要素和驱动型要素两部分组成。基础型要素为系统提供人才、技术、资本等必要的基础资源;驱动型要素是自组织动力系统构成的核心要素, 包括市场集中、企业网络与创新网络。各要素相互作用与影响, 形成需求拉动、供给促进、分工牵引、技术推动4种作用力, 为创新型产业集群形成与演进提供内生性自组织系统动力。
第一, 需求拉动。满足消费者需求既要关注来自于消费者对企业产品、品牌和服务的要求, 也要关注消费者处在前导需求、新导需求、现导需求和后导需求4个不同消费发展阶段对企业产品与服务创新的不同要求[16]。如现阶段随着技术发展水平的快速进步、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 尤其在我国消费结构转变、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显著改善, 消费者需求的个性化与多样化要求越来越多, 对产品的技术、质量、结构与功能以及外观要求越来越高, 创新性产品需求变化显现出日益增长的趋势, 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构成了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的需求拉动因素。
第二, 供给促进。这主要体现在资源市场集中, 为集群创新提供必须的人才、技术、资金等核心资源要素, 通过技术转让与知识产权市场, 企业家与专业人才市场、风险资本融投资市场、信息服务和科技服务市场集中的途径实现, 资源配置效率提高有利于创新型企业集聚、形成企业创新网络。
第三, 分工牵引。在集群产业链中, 企业网络的成熟促进专业分工深化, 一方面使得专业技术权威层出不穷, 另一方面加速中间产品增序、新型产业分化, 从而使生产效率和交易效率大幅提高。
第四, 技术推动。一个良好的技术发展水平是技术推动力产生的基础。依靠技术进步, 在企业网络与创新网络中, 参与主体共同致力于知识生产、技术创新, 加快了知识转移、技术扩散的速度, 在技术创新过程中, 由量变的积累推动着技术革命的出现, 进而带动新产业革命, 促进产业进化, 传统产业得以转型升级的同时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成长。
自组织系统运行机制由竞合机制、创新机制和协同机制协调运行, 共同发挥作用。追求创新经济利润和社会价值是企业竞争与合作、协同创新的诱因, 基于成本、质量和时间的竞争带来的优势是有限的, 而知识要素与技术溢出的收益递增规律显现, 通过创新寻求创新性产品附加值递增函数, 并通过提高技术替代其它资源投入要素的边际替代率和技术进步附加值增长率, 增加技术含量带来产品附加值递增, 产生显著的创新经济利润, 成为自组织动力系统竞合机制、创新机制和协同机制的直接动因。竞合机制的形成是产业集群通过集中市场, 为参与主体提供创新资源的可获性、互补性、便利性和可靠性, 面对共同的市场, 参与主体之间形成了以价值链为导向的企业竞争关系和合作网络, 竞争与合作行为通过竞合机制调节;创新机制的形成是产业集群为创新网络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提高适时信息、互动学习、知识溢出和技术扩散的速度与效率, 参与企业主体建立以知识链为主导的创新网络, 目标一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共同开展新知识生产、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以及组织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 从而产生创新效应;协同机制的形成是集群为企业创造了协作条件, 企业之间建立以产业链、供应链为组织形式的企业网络, 通过专业分工、供需协作、互补互促的行为方式合作协调, 从而产生协同效应。
他组织动力系统构成要素由指导型要素和诱导型要素两部分组成。指导型要素主体是政府部门, 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培育形成符合政府意愿, 政府通过规划指引、制度安排、政策促进、法规保障等方式发挥引导和推动作用。诱导型要素即支持环境与承载条件, 承载条件为创新型产业集群形成提供系统环境保障, 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构建创新平台、提供公共服务产品、打造创新文化环境和区域创新环境等途径, 创造适宜的承载条件。
他组织系统运行机制包括诱导机制和协调机制共同发挥作用。协调机制运行的前提条件是制度基础, 只有创新导向的制度基础才能形成有效的创新体制与机制。政府部门通过建立创新导向的制度基础, 建立适宜于创新的组织体制与机制, 通过准入性调控、促制性调节、合法性权衡和公平性平衡, 为创新主体提供前提条件并给予引导与支持、保障与激励。诱导机制的运行是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构建创新平台、提供公共服务产品、打造创新文化环境和区域创新环境等途径, 创造适宜的承载环境条件, 为集群创新使知识生产活动与技术创新成为可能并持续高效开展。
3 结语
基于竞合的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研究 第11篇
关键词: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竞合
产业集群的发展是世界范围内的一种重要经济现象,19世纪末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提出了产业区的概念,指出外部经济促使形成产业集群。20世纪80年代中国各地相继涌现出一批产业集群,引起了理论界的关注。“中国制造”成功的“秘诀”在于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中国经济的发动机。集群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一直是产业集群研究领域的热点。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想取得竞争优势。谋求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不断开展卓有成效的创新活动。企业创新能力越强,就越容易在更广的范围内优化配置各种稀缺资源,为企业赢得更大的竞争优势。李志刚,汤书昆等分析了网络结构变量对集群内部企业创新能力和绩效的影响。实证发现企业所嵌入的网络密度、联系强度、互惠性、稳定性、居间性和资源丰富程度等因素都对企业创新绩效存在着正向影响。陈劲,邱嘉铭等实证研究技术学习通过影响企业技术能力进而影响企业创新绩效。
现有文献表明企业的合作竞争战略有助于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绩效。Bengtsson和Solvell研究了产业集群中结构竞争及氛围竞争促进公司创新绩效,而集群成员间的合作对创新具有显著影响。徐亮,张宗益等(2008)实证发现企业间竞争与合作对技术创新都有显著的直接影响,而合作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竞争通过合作的中介效应间接地促进创新绩效。
现有研究认为合作竞争战略对企业创新活动具有促进作用。但是现有的研究对产集群的内部运行机制。特别是企业间的竞合关系研究并不深入,忽视了竞合对不同类型技术创新的影响,魏江(2002)认为企业技术创新是持续性积累和间断性跃迁的过程,技术创新可以分为突变式创新和渐进式创新,企业要想成功的进行技术创新,必须寻求与技术创新模式相匹配的竞合战略,集群内部成员间的微观作用机制仍不十分清楚。企业需要构建实施符合自身特点的竞合战略才能取得技术创新的成功,否则就无法充分发挥其促进产业集群内技术创新的进行。竞合战略如何推动企业不同类型的技术创新的成功?这是企业在提升自身竞争力过程中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也是学术界需解决的问题。
因此,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之上,从竞争合作理论的角度,研究影响产业集群内企业技术创新的因素,并试图回答两个问题:企业的竞合战略是如何影响不同类型的技术创新?如何有效进行竞合战略管理推动技术创新的成功?本文希望能够对竞合理论和技术创新理论和实证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为企业进行不同类型的技术创新活动和提高创新绩效提供依据。
一、产业集群
Porter(1998)认为,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产业领域内,某一特定区域内通过竞争性活动与互补性活动互相联系的企业及相关机构所构成的网络。Morosini(2004)认为,产业集群是指一个在特定地理区域内相互接近的社会人群和经济机构所共同构成的社会经济实体,共同处理具有经济联系的各项工作,分享技术的研发和创新,为市场提供出众的产品和服务获取竞争优势。产业集群不仅仅只有企业组成,还包含了紧密结合的相关机构。
我国的学者也展开了对产业集群的研究。南开大学的曾忠禄(1997)认为产业群集是指同一产业的企业以及该产业的相关产业和支持性产业的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仇保兴借用威廉姆森的“中间组织”概念来解释集群现象,认为产业集群是克服市场失灵和内部组织失灵的一种制度安排,是市场和科层之外的中间组织形态。产业集群本质上是一种中间组织形式。汪少华和汪佳蕾(2007)认为产业集群是相互依赖性很强的、根植于社会网络以及隐含知识交流和社会文化的企业、知识生产机构(包括大学、研究机构和工程设计公司)、中介机构(包括经纪人和咨询顾问)和客户通过产业链相互联系形成的网络。
虽然理论界对此并没有达成共识,但学者们观点可以主要归纳为三点:第一,产业集群是一种制度安排和组织形式,其特点是空间的聚集性和产业的关联性,是培育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机制。由于地理上接近,业务联系紧密。信息交流快捷,任何技术创新在集群内会很快得到扩散,有利于企业持续创新能力。第二,在产业集群中,除了企业外还存在大量的其他类型的组织机构,如管理咨询机构、行业协会、大学和研究机构等,这些机构对技术的研发和创新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第三。由于产业集群内大量生产同一产品企业的存在,以及相关辅助企业的集群,使集群内企业的关系呈现出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集群内存在社会分工。通力合作,利用群内的知识、信息、品牌、渠道等资源进行优势互补,获得协同效应,同时企业如果想在集群内获得竞争优势,就必须不断创新,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质量。
二、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理论发源于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按照熊彼特的观点,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投入生产体系。熊彼特认为,创新包括以下五种情况:引进新产品;采用新的生产方法(新技术):开辟新的市场;控制原材料的新的来源: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傅家骥(1998)认为技术创新是指企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更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魏江(2002)认为企业技术创新是持续性积累和间断性跃迁的过程。技术S曲线可用于描述技术创新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基于创新过程中技术变化的强度和程度的大小,技术创新可以分为突变式创新和渐进式创新。
突变式创新,就是指企业首次向市场投放的新产品和新技术。对经济能产生重大影响。Tushman和Anderson(1986)将突变式创新定义为:一种关于产品/服务、市场以及技术的突破。它包括全新的产品,或者采用与原产品使用的技术根本不同的技术生产的产品。突变创新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创新。无论是内部开发还是外部产生。它改变了公司的技术过程(工艺),对现有产品和技术的明显突破,突破性创新产品的出现往往改变市场规则和竞争态势,甚至导致整个产业重新洗牌。会“摧毁”一个旧产业(如真空管产业),创造一个新产业(如微电子产业),会创造新的行业、产品或者市场,彻底改变现有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技术基础,突变创新通常并不是满足已经被意识到的需求,而
是创造出此前未被消费者意识到的需求。
渐进式创新,就是指是以企业现有技术、政策和惯例为基础,是对现有产品的小的改善或者简单的调整。是一种较低层次的创新。渐进式创新突出强调的是通过企业的工艺创新,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累积增加了其附加值和市场的竞争能力。提高了企业的经济累积效益。渐进式创新主要是针对现有的顾客市场,并通过依赖企业现有的基础得以开展。利用已有技术的潜能。渐进式产品创新可以通过改普生产工艺与优化生产过程而实现,例如减少失误、减少人力和原材料的浪费、节约能源动力等。创新涉及的变化是在现有技术和生产能力上的变化,并且与现在的市场与顾客群的变化相联系,强化企业的生产和技术能力,同时能强化企业、顾客和市场的联结。渐近创新几乎是看不见的,其在某一时期内成果并不明显,通过持续的不断积累的局部或改良性创新。由量变导致质变,最终演变为显著的创新,对产品成本的降低和性能的提高具有很大的积累性效益,可使生产成本降低50%以上。
尽管渐进式创新和突变式创新本质上是创新过程中新颖性的一个连续状态的两个极端而已,并不一定是明显区分的,由于突变式创新体现了新知识并且描述了与以往实践的明显的不同。因此具有高成本和高风险的特征。并且,渐进式创新一般要比突变创新明显的频繁。渐进创新鼓励状态稳定的变化,而突变创新强调根本性的变革。
三、竞合理论对产业集群内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1、竞合理论。竞合(Coopetition)是一种不同于传统竞争和合作准则的重要思想或战略,最早是由美国Novell公司创始人Raymond Noorda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并由Brandenburger和Nalebuff首次将其引入管理研究领域。合作竞争是指,在市场中不是只有竞争或者只有合作,不是合作与竞争交替出现。而是竞争与合作同时存在。Lado、Boyd和Hanlon(1997)指出。合作竞争是把合作与竞争结合起来的一个过程和现象,获得竞争优势的范式。Luo(2005)在公司层面上把合作竞争定义为两个或多个竞争者之间同时存在的竞争与合作。总之。企业的合作、竞争作为一种理念、范式和动力机制。增强企业的优势。企业要将竞争和合作有机结合起来,以此实现企业的目标。
2、合作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突变式创新往往是为了满足顾客潜在的需求而进行的创新,更多的是获取新资源、构建新能力。突变式创新的特点是创新程度高、复杂性高、成本高、风险高,需要企业投入的资源也较多。常常跨多个科技领域。企业需要组合各种来源的知识进行快速和持续的技术创新开发。因此,通过与外部组织的互动来获取新的科学和技术知识成为创新的源泉,可以获得新型产品的技术支持,从而实现突变式创新。保持技术领先,创造更强的竞争优势。企业广泛多元化的合作能够使企业获得大量外部知识和专业技能,发现现有机会和能力利用的新方法。快速获得对市场细微变化的识别,便于企业发现新产品技术的创意。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由于产业集群内部成员间的地理接近性和产业关联性,建立了稳定的社会关系,企业集群内依据产业链的分工以及因长期互动所建立的信任基础,形成了非正式的契约。信任是社会生活的润滑剂产品,创新过程中需要的资源通过紧密的、值得信赖和持续的直接交流等非正式网络才能实现知识信息等资源的传递。通过产业集群内部的互动有利于成员企业利用嵌入集群内部的知识资源,显然这种信息交流渠道是集群外部企业所不能分享的,这对与企业的突变式创新有重要的意义。Nahapiet和Ghoshal认为创新主要依赖于不同的信息、知识等资源。创新活动不是孤立的活动,企业必须要有创新的体系,产业集群内部积累了广泛的市场技术知识等资源。其成员可以很方便的获取这些资源。发现更多的新业务机会。并对新的商机作出科学的判断。可以给企业带来丰富的新颖的信息和创新机遇。
创新是一个复杂的非线过程,投入与产出之间并非确定性的关系。供应商和合作伙伴等能够紧密的参与到创新过程中来,能够满足顾客的潜在需求,建立风险分散和共享机制,从而有助于降低企业突变创新中存在的高风险,增加技术创新风险性承受能力。企业间的合作可以把各种资源整合起来。取长补短,相互沟通,共同开发新产品和新工艺。使技术发生跨越,从较低技术平台向高技术平台跃迁,实现突变式创新。
值得注意的是合作往往会形成一种固定模式。一旦模式确立。就不再定期更改。在高速变化的市场里,企业必须搞清楚哪些企业的合作能够带来利润,而不是一视同仁与群内所有的企业都进行合作。企业随着技术创新的一个周期的完成,应该重新调整定位和其他企业间的关系,在企业之间建立了一个灵活多变的关系网,及时把握合作机会。促进产业集群的共同创新。
3、竞争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由于渐进式创新往往与现有业务相关性较强,主要针对既有顾客的需求,并通过依赖企业现有的基础得以开展只需要对现有的资源和能力进行扩展,对产品、工艺进行适当的调整。渐进式创新程度低,复杂性也低,对新资源和新能力也要求较低。由于地理接近性,企业为了争夺市场资源、获得领先的市场地位和消费者的认可,集群内部的竞争迫使企业分析运营方式及最佳实践,不断对产品、服务或工艺技术进行消化、改良,对现有体系的改善或者简单的调整来快速强化产品特质,不断改进质量,进而通过成本领先和产品差异化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因此,产业集群内部的竞争更有利于渐进式创新的进行。
从我国产业的现状来看,普遍存在小而全现象,集群内部恶性竞争的现象,这种恶性竞争容易导致资源的浪费。恶性竞争可能破坏企业的生产行为,由于产品质量的信息分布不对称,很可能导致“柠檬市场”。损害集群企业的整体竞争力。要防止出现集群内部企业过度竞争,否则产业集群很可能饱和、停滞或衰退。只有协调好彼此间的竞争和合作。企业才能获得技术创新的成功,才能在多变的市场环境中持续成长。
四、小结
在市场竞争愈加激烈的今天,创新是企业竞争力的潜在来源。是其适应市场变化的重要手段。本文基于创新过程中技术变化的强度和程度的大小,将技术创新分为突变式创新和渐进式创新两种类型。本研究在产业集群的背景下,从竞争合作理论的角度切入,从理论上探讨竞争和合作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对其关系作了进一步的深化,扩展了理论文献的研究,弥补了目前研究中的不足。为实证研究建立理论框架。同时,本文为企业技术创新,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提供了一定的指导,对管理实践者带来有益的启示。
根据我们的分析,在进行渐进式创新的过程中,侧重于企业相互间竞争的作用,充分开发利用企业现有的知识,在进行突变式创新的过程中,重视企业间相互合作,加强外部联系,通过从外部引入新知识来促进企业创新的开展。要提高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能力,一要形成产业集群内竞争合作内在机制。推进产业集群内各要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产业集群持续创新的基础,二是经常重新调整要素之间的关系,在企业之间建立了一个灵活多变的关系网,及时把握合作机会,促进产业集群的共同创新。只有协调好彼此间的竞争和合作,企业才能获得技术创新的成功,才能在多变的市场环境中持续成长。
产业集群创新机制研究 第12篇
关键词: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扩散,学习机制,动态博弈
引 言
技术创新扩散是技术创新通过一定的渠道在潜在使用者之间传播采用的过程 (Rogers, 1995) [1]。对于产业集群中技术创新过程来说, 创新成果的真正意义和实际价值不在于其本身, 而在于这种创新成果在区域社会经济系统中的扩散。事实上, 产业集群内并非每个企业都有能力和条件进行技术创新, 少部分企业的技术创新对产业集群的经济增长、效率提高、竞争能力增强等多方面的影响, 绝大部分是通过技术创新扩散形式实现的。也就是说, 产业集群内技术创新的成功并不仅仅依靠技术的深度和创新的先进性, 更大程度上还要根据技术创新的扩散程度来判断。因此, 从某种意义上讲, 作为技术创新的后续过程, 产业集群内技术创新扩散, 特别是研究企业对创新成果的学习机制比单纯的技术创新的完成更为重要。
1 集群中的企业技术创新扩散学习机制相关理论
Davis (Davis, F.D., 1989;1993) [2,3]认为技术创新在集群扩散过程中, 采用者的采用行为是一个“刺激反应”机制。创新成果对集群中的潜在采用者来说是一个刺激因素。当这种刺激达到某个临界反应水平时, 潜在采用者就被激发而做出采用的决策。只是不同的创新成果代表的刺激量及采用者的临界反应水平都存在差异, 且随时间动态变化。该模型假设将收入和阈值的关系作为采用者是否采用的微观决策基础。即只在收入超过一定的阈值时采用者才会进行采用。这种模型重视价格下降的影响, 突出了创新供应者的作用, 其“干中学 (learning by doing) ”表现在:随着扩散的延续, 采用者生产的边际成本下降, 成本下降带来了价格下降, 与之形成的正反馈又推动了创新的进一步扩散。扩散的程度和速度取决于价格下降的程度和速度。
而贝叶斯学习模型 (Feder G., O'Mara G.T., 1982;Roberts J.H, Urban G.L., 1988;Oren S.S, Schwartz R.G., 1988;Chatterjee B., Eliashberg J., 1990;Golightly, A., Wilkinson, D.J., 2006) [4,5,6,7,8]则强调扩散中采用者采用创新成果的过程是基于一个贝叶斯学习过程。它保留Davis的“刺激反应”模型特性的同时, 认为两者之间也存在着差异, 即:创新采用不均匀性的来源不再是阈值, 而是潜在采用者对创新的态度。假定创新成果有两个可能的状态, “好” (采用将是有利的) 和“坏” (采用将产生损失) 。采用者对创新成果的不同信念反映在两个可能状态上有不同的主观能动性。采用者通过学习其它已采用创新的采用者的“经验” (采用效果) 来调整其对采用创新的效果、不确定性和风险的预期。当对技术创新的预期采用效果感到满意, 同时不确定性和风险又足够低时, 潜在采用者就采用创新成果。
但是, 无论是“刺激反应”模型还是贝叶斯学习模型本质上都是属于单纯研究创新成果在扩散过程中采用者的学习模型。“刺激反应”模型中只是将外界刺激静态地作为采用者采用的激励因素, 而没有分析出在产业集群所形成的网络中, 这种外界刺激作为采用者在网络搜寻过程不断获取新的信息对原来判断的修正。因为 (1) 事实上的外部信息是一个动态的演化过程; (2) 采用者信息获取过程也是一个过程。而后者确实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个缺陷, 但是只单纯将创新成果假定为两种离散的状态难以真正反映产业集群中的实际状况, 因为在产业集群中, 每个企业的采用创新的决策行为要受到创新成果的不确定性影响, 同时在和集群中的其他采用者的交往中, 不断修正自己的信息空间结构, 加之每个采用者承受风险的能力存在差异, 集群中先后采用创新成果的采用者之间实际上是一个动态的博弈过程。因此, 建立不同阶段采用创新成果的采用者的递进动态博弈模型可以较完整地研究分析产业集群中的采用者在创新扩散中的学习机制问题。
2 模型假设
集群中的其他潜在的采用者通过观察和学习现行采用者, 通过获取创新成果的属性信息, 并对采用创新成果的成本结构逐步明朗化以后就面临着一个采用决策问题。假设创新成果技术对于采用者的生产成本产生影响, 采用前的单位生产成本为ACNI, 采用以后单位生产成本ACI, 则对于首先采用者必然满足条件ACI<ACNI。同时, 我们建立一个其他的采用者在这种情形下的三阶段动态博弈来考察集群中的其他采用者的学习过程:
(1) 阶段Ⅰ:首先采用的企业在对创新成果信息充分获取后, 决定采用;
(2) 阶段Ⅱ:首先采用的企业决定自己的产量, 并被其他的潜在采用者所观察到;
(3) 阶段Ⅲ:其他的潜在采用者在观察到首先采用者的采用行为和相应的产量信息后, 决策是否采用创新成果。
如果其他的采用者在第3个阶段决定采用, 则在采用者之间形成相应的扩散网络, 并产生产业集群。
3 模型分析
在这个博弈的第一和第二个阶段, 对于ACI的确切值, 其他的采用者并不知道, 只是一个满足
在第2和第3个阶段, 采用者L1和L2在集群内面临着Stackelberg竞争问题, L1在选择了产量q1以后, 采用者L2最大化利润的问题为 (1) :
上式中的ACi,
当i=0时, 表示L2没有采用创新成果时的平均成本ACNI;
当i=1时, 表示L2采用创新成果时的平均成本ACI。
式 (1) 的一阶最优化条件意味着L2对L1在产量q1的反应函数为:
采用者L1可以预测到L2将根据S2 (q1) 决定自己的产量, 因此对于L1所面临的决策问题就是如何根据S2 (q1) 来确定自己的产量q1, 但是问题是L1不清楚L2在第3个阶段是否采用创新成果, 设其估计L2采用的概率为x, 不采用的概率为1-x, 则此时采用者L1面临的决策问题为:
其中E () 为取表达式的期望值。解式 (3) 的一阶条件, 得:
那么对于采用者L2,
如果在第3阶段决定采用创新成果, 那么它在此阶段的产量和利润分别为:
如果在第3阶段决定不采用创新成果, 那么它在此阶段的产量和利润分别为:
则采用者L2在第3阶段决定采用创新成果的条件必须满足:
π
即:
将式 (4) 代入上式, 我们可以得出采用者L2在第3阶段决定采用创新成果时平均成本临界值满足的方程式为:
AC
设AC*I为满足方程 (11) 的最小正根, 则当ACI<AC*I时, 采用者L2在第3阶段决定采用创新过程。根据Stackelberg竞争博弈的特点, 此时, 我们说采用者L2具有先动优势 (first-mover advantage) , 因为π
4 总 结
技术创新扩散过程中创新成果的扩散行为与产业集群存在明显的互动机制。 (1) 产业集群中的各个企业作为创新成果扩散过程中的采用者, 产业集群为技术创新扩散提供了一个作用的平台; (2) 随着创新成果在集群内的企业间扩散, 采用者之间示范和模仿作用所带来的创新扩散效益和创新技术的深化将螺旋式促进集群中的企业整体竞争能力的提升。同时, 集群中的企业吸收创新成果的能力是集群系统吸收、利用和生产新知识的综合能力, 是集群竞争优势最直接的表现, 技术创新扩散的结果反过来又导致了产业集群规模的发展。技术创新扩散过程中创新成果逐渐发生演化, 扩散效应使得集群区域内不断诞生新企业, 开辟新市场。先采用创新成果的企业所带来的比较收益对其他企业产生了强大引力, 吸引着企业集中, 加速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后, 出于对技术创新的内在需求, 将更加重视创新扩散, 加之产业集群的资源优势和特有的区位优势, 加快了扩散的进程, 增强了集群中企业的技术实力和对周边企业的吸引力。从而, 创新成果的供给对产业集群有加速器的作用, 同时, 产业集群又提出新的技术创新需求, 实现了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过程。
参考文献
[1].Rogers, E.M.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4th edition, New York, Free Press, 1995
[2].Davis, F.D..Perceived usefulness, perceived ease ofuse, 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MIS Quar-terly, 1989, 13:319~339
[3].Davis, F.D..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System characteristics, user perceptions and behavioral im-pacts.Int.J.Man-Machine Studies, 1993, 38:475~487
[4].Feder, G., O Mara, G.T..on information and inno-vation diffusion:a Bayesian approach,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1982, 64:145~147
[5].Roberts, J.H, Urban, G.L..Modeling multi-at-tribute utility, risk, and belief dynamics for new Consumerbrand choice.Management Science, 1988, 34 (2) :167~185
[6].Oren, S.S, Schwartz, R.G..Diffusion of new prod-ucts in risk-sensitive markets.Journal of Forecasting, 1988, 7 (4) :273~287
[7].Chatterjee B., Eliashberg J., The innovation diffusionprocess in a heterogeneous population:a Micro modeling ap-proach.Management Science, 1990, 36 (2) :1057~10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