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创意工业管理论文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7
1

创意工业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活动时间:2010年11月14日 活动地点:北京皇家大饭店 会议规模:约150人

主办单位;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

中央美术学院

协办单位:美国工业设计师协会

香港贸发局 iF国际设计论坛 意大利工业设计协会

欧洲设计学院

承办单位: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经济信息部

1 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

研讨主题:“你能否设计时尚?”

会议特色:会议将邀请国内外知名设计院校,以及国际设计界知名奖项iF的主办机构的专家介绍国际最新时尚设计理念及潮流,并与中国的自主品牌公司、时尚设计师、业界专家对话,探讨和交流中国时尚设计如何与国际潮流接轨,促进时尚设计产业在国内以及亚洲地区,乃至国际市场的快速成长和发展,扩大时尚设计在各领域的影响力。

参会对象:

1、国内外工业设计协会组织负责人;

2、国内外工业设计企业设计总监及设计师;

3、制造业企业主管及设计师;

4、参展代表商;

5、独立设计师;

6、设计院校师生;

7、省内相关部门负责人 会议日程

08:30-09:00: 注册

09:00-09:10: 论坛开幕式

致辞人:中国贸促会张伟副会长

中央美术学院徐冰副院长

主持人:中国贸促会经济信息部赵晓笛部长

09:10-09:25 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概况

演讲人:商务部服务贸易司领导

09:25-09:40 中国创意设计产业的发展趋势

演讲人:诸迪,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

09:40-10:00工业设计的时尚化发展

演讲人:Mr.Clive Roux, 美国工业设计师协会执行董事

10:00-10:20意大利工业设计的发展趋势

演讲人:Luisa Bocchietto,意大利工业设计协会会长

10:20-10:30 茶歇

10:30-11:50 论坛一:国际创意设计产业的未来发展

论坛嘉宾:诸迪,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

Mr.Clive Roux, 美国工业设计师协会执行董事

Luisa Bocchietto,意大利工业设计协会会长

Mr. Ralph Wiegmann, 德国汉诺威工业设计论坛总裁 香港贸发局代表

主持人: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徐仲偶院长

12:00-13:00: 交流午餐

13:00-14:00: 参观“中国国际创意设计展览会”

14:00-14:20时尚的创作与实用的结合

演讲人:Mr. Ralph Wiegmann, 德国汉诺威工业设计论坛总裁

14:20-14:40 中国设计艺术的发展

演讲人:中国设计艺术院院长潘鲁生

14:40-15:00意大利的设计风格

演讲人:Mr. Carlo Forcolini, 欧洲设计学院CEO 15:00-15:20 用设计构筑时尚

演讲人: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许平教授

15:20-15:30 茶歇

15:30-17:00 论坛二:产品时尚设计潮流

论坛嘉宾:中国设计艺术院院长潘鲁生

Mr.Clive Roux, 美国工业设计师协会执行董事

Luisa Bocchietto,意大利工业设计协会会长

Mr. Ralph Wiegmann, 德国汉诺威工业设计论坛总裁 Mr. Carlo Forcolini, 欧洲设计学院CEO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许平教授

主持人: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胡雪琴博士 17:00-17:30 天鹤奖颁奖仪式

主持人:中国贸促会经济信息部赵晓笛部

创意工业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数字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取决于创新型文化创意人才的培育。高校图书馆具有高校的重要第二课堂和文化阵地属性,在服务创新型文化创意人才培育的系统工程中,主要发挥服务育人與文化育人的优势。总结H大学在组织体系、资源建设、内容、形式等方面所进行的创新探索和经验启示,提出以下策略:深化服务育人的理念,展现文化育人的优势;运用“互联网+”创新形式,为文化创意人才提供移动服务;彰显办馆特色,打造创新型文化创意人才培育的服务品牌。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文化创意 人才培育

1 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型文化创意人才培育的现实意义

在文化自信和文化繁荣的实施战略下,我国把文化创新战略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创意中国”到“创意中国制造”的快速发展,“创意经济”时代已悄然来临。[1]“互联网+”时代,作为一种新兴的以文化为核心的新技术产业经济形态,数字创意产业作为文化创业的新着力点,成为各国发展数字经济的兵家重地,[2]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某个地区抑或是城市向前发展的活力、动力以及向更高水平、更适宜人居发展的活力。《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对图书馆服务文化创意产业提出了定位和目标任务。高校图书馆作为文化资源建设与文化推广的主阵地,拥有丰富的馆藏文化资源和稳定的服务渠道,为大学生提供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相关资源与服务,提升其文化创意素养和专业技能,不仅有助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同时对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具有积极意义。

1.1 从文化创意型人才的培育目标来看,图书馆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

培养优秀的文化创意专业人才,是加快推动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起步较晚,文化创意相关人才队伍无论是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难以适应数字化文化创意快速发展的要求。在纽约,从事文化创意产业人员数量占所有社会工作者的12%;这一比例在伦敦为14%,东京为15%;在我国,文化创意人才主要集中在北京和上海,然而从事文化创意产业人员数量占本地劳动者比例不足1%。[3]针对文化创意人才匮乏等问题,高校不仅要发挥教师团队的教书育人的主渠道作用,还要发挥图书馆等单位的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等独特价值。图书馆与创新创业学院、宣传部等部门联动组织办文化创意类阅读推广活动,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文化创意校园文化氛围,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为师生进行文化创意学习体验提供良好阵地与载体。

1.2 从文化创意资源建设与推广来看,图书馆发挥示范引领的作用

在图书馆所拥有的海量馆藏图书资源、电子资源和软硬件平台中,不乏各类文化创意与设计类的资源,这为创新型文化创意人才的培育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和资源支撑。部分图书馆在资源建设与推广的基础上,还积极进行特色馆藏资源的开发与转化,创造出富有文化创意的产品。图书馆文化创意产品是基于图书馆发展历史、馆藏资源、服务品牌、外形建筑等一系列的与文化有关的素材,通过创意创造、开发提升形成的产品和服务,[4]体现了高校图书馆自身的馆藏特色、人文情怀和办学底蕴。开发文化创意产品的过程,是图书馆资源建设功能的延伸,不仅能树立图书馆的文化IP,还能给图书馆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体现资源建设的文化性、艺术性、育人性与经济价值性的融合,从而为培育文化创意型人才提供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激励学生利用学校图书馆和其他办学资源进行文化创意探索。

2 H大学图书馆服务创新型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案例分析

2.1 健全服务文化创意人才培育的协同体系

H大学图书馆重视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资源的建设与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在内部,通过部门联动机制,由资源建设部建设,阅读推广部负责具体推广,明确分工,通力合作,确保文化创意资源引得来、用得好、有效果。在外部,争取校内其他部门的支持与合作,形成特色育人链,共同打造建设文化创意主题的创客空间、学习家园。

2.2 构建综合性与专业性相结合的文化创意资源库

在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相关资源建设方面,H大学图书馆突出综合性与专业性相结合的特点,确保文化创意育人服务的全覆盖与个性化。一方面,为文化创意型人才提供综合性的文化创意与设计研究学习资源库。引入CNKI期刊系列数据库,超星电子图书,Springer电子期刊和电子图书,牛津大学出版社电子期刊等,为师生读者学习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的基础理论知识、国内外前沿教学研究成果、最新的理念和方法等提供资源保障。另一方面,构建专业性的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数字资源库。结合学校艺术类专业学生和文化创意学习爱好者的诉求,购置设计师之家资源库,橙艺艺术&CG设计在线,软件通数据库文创与设计服务资源库,为师生读者提供大量的创意设计素材、艺术作品、视频及图文教程、最新行业资讯、设计名师讲坛以及专业设计软件的学习教程等。

2.3 紧扣文化创意人才培育目标优化服务内容

在“互联网+”时代的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趋势下,高校所培育的创新型设计人才主要是具有创新精神、思维、能力,并具备良好设计知识和技能的卓越型人才。基于此,H大学图书馆近年来所推广的数据库、所组织的文化创意类活动以及宣传展示的文化创意成果,都紧扣这一人才培育目标。如服务资源主要包括工业设计、环境艺术、平面设计、UI设计、影视后期、影视动画、游戏制作、数字绘画、摄影摄像等各个行业领域的文化创意设计内容。文化创意服务内容丰富,时代性较强,能满足师生学习交流的需求。

2.4 打造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文化创意人才培育服务平台

H大学图书馆践行“互联网+”时代的移动服务理念,依托新媒体平台,完善与利用“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图书馆直通车”“紫荆悦读”(阅读推广学生社团的微信公众号),做好文化创意资源与活动的在线推广。通过该校图书馆展览厅等固定平臺,进行线下推广,为师生读者文化创意与设计提供展示服务。

2.5 开展形式鲜活的文化创意人才培育的服务活动

H大学图书馆坚持“年年有主题,常常有服务”,以主题宣传、组织竞赛、资源推介、校内作品展示等形式,开展各种创意与设计类活动,让文化创意设计在大学生中舞动起来,打造创新型文化创意人才培育的第二课堂品牌。一是组织策划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创意与设计类活动。如探索以赛促推,在比赛中激发学生学习运用文化创意与设计资源的自觉性。《“书能生巧,创意未来”征集图书馆优秀文创设计作品》活动,为读者搭建创意设计平台,激发学生创作灵感;组织学生积极参赛,在首届“图书馆杯主题海报创意设计大赛”中,选送的学生获得“图书馆杯主题海报创意设计大赛”一等奖,图书馆获全国优秀组织奖;在“知识产权科普图像创意设计大赛”中,为读者普及知识产权知识,成为学校知识产权科普与文化创意教育的有效载体和切入点。二是构建常态化的在线推广机制。开设“小图悦书”“书签计划”微信公众号栏目,推出系列主题鲜明、富有内涵、图文并茂的创意设计作品引导读者感悟读书之理和创作之美。三是抓住重要节点推广宣传。以每年校园读书节为辐射,举办多场学生创意设计类作品展,吸引读者慕名前来,推动不同专业师生的学习交流。四是运用“互联网+”进行“云推广”。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及时推出“艺览无遗”系列学生毕业设计云上展示,通过图书馆主页“云展厅”推出设计专业教学成果展,将创意设计之美传达给更多读者。五是发挥示范引领功能。阅读推广部不断提高自身创意和设计水平,精心设计每一篇推文,将图书馆服务信息、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与传统文化等有机嵌入到文化创意设计中。如在二十四节气日子里,通过精美图片将传统文化理念传达给读者。

3 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型文化创意人才培育的启示与策略

3.1 深化服务育人的理念,展现文化育人的优势

在人才培养这一系统工程中,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已成为高等学校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即“三全育人”[5]的目标和行动,同时也成了高校图书馆的责任担当和文化价值追求。高校图书馆作为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担负着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的独特职责。服务是图书馆的安身立命之本。图书馆渊源于文化,图书馆致力于文化建设,文化育人是高校图书馆的价值追求和灵魂所在;文化创意人才的培育注重人的文化素质、文化艺术和文化创造的开发,这两者切合点在于“文化”,意味着在创新型文化创意人才培育这一目标体系下,图书馆的文化育人优势将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因此,高校图书馆要将服务育人的理念进一步凝练为文化育人,在文化创意人才培育的第二课堂建设中,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在文化传承、文化创造、文化教育、知识创新、精神引导等方面充分体现着文化育人职能。[6]

3.2 运用“互联网+”创新形式,为文化创意人才提供移动阅读服务

“互联网+”时代,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移动数据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拓宽了图书馆的服务方式、载体与平台,使得以前服务范围窄、服务手段少、服务内容浅等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互联网+”思维所注重的开放性、联动性、创新性与平等性,更是为图书馆参与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因此,在服务创新型文化创意人才培育的过程中,高校图书馆要坚持“互联网+”思维,积极推进移动服务。事实上,移动阅读服务因其良好的交互性、即时性以及丰富性等特点,实现了更多优质资源的汇集,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得到了广大读者的青睐。因此,不管是文化创意资源的建设与推广,还是主题文化教育活动的组织实施,都可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号、在线教学等移动阅读服务的方式,拓宽服务覆盖面,增强对大学生的吸引力。

3.3 彰显办馆特色,打造创新型文化创意人才培育的服务品牌

图书馆服务之路是从用户体验服务到现实文化体验服务的过程。[7]这一过程中要避免同质化,凸显品牌化。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文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文物局等部门《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对推动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等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工作做出部署。高校图书馆在服务文化创意人才成长时,要积极探索培育各类有形和无形的文化创意成果,以特色文创活动品牌、精美文创作品和精彩文创故事等,彰顯办馆特色的同时,展示文化育人的魅力,增强大学生对文化创意的热爱度与学习自觉性。通过服务品牌的示范引领,推动图书馆服务人才培育这一中心工作的全面进步。

本文系2020年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一带一路”问题研究专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下创新创业型人才知识产权教育体系构建研究》(编号:2020GXJK099)研究成果之一,项目负责人:黄征;2020年度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农林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视角下知识产权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不设编号)研究成果之一;华南农业大学2020年校级教改重点项目《农林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视角下知识产权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编号:JG20035)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陈斌.图书馆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研究[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8(04):83-86.

[2] 侯国柱.从传统创意到数字创意:图书馆文创工作嬗变[J].管理观察,2020(25):61-62.

[3] 张鹏.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新模式[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6):53-55.

[4] 查炜.图书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研究述评与展望[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9(01):22-27.

[5]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 [EB/OL].[2018-10-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moe_1407 /s253/201805/t20180528_337433.html.

[6] 胡开胜.周玉波.高校图书馆文化育人功能的价值追求与途径探索[J].图书馆,2020(2):93-98.

[7] 陈斌.图书馆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研究[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8(04):83-86.

创意工业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香港东方城市创意产业国际机构首席执行官

世界华商领袖年会常设秘书处合作事务总监

中国东盟模特职业艺术学院教授

中国东盟模特选拔会集团首席执行官

中国东盟模特选拔会组织委员会秘书长

香港中国策划研究院驻南宁代表处首席代表

记者:林教授,据我们了解,您过去曾经在乌鲁木齐、厦门、三亚、海口、丽江、大理等国内一些著名旅游城市,为政府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部门提供过决策咨询服务。您本人不仅是城市运营方面的研究学者,也是城市形象方面的研究专家。首先,从专业角度来审视,请您谈一谈您对南宁这座城市的整体印象和观感。

林教授:因為计划在南宁设立代表处,从2006年的7月份开始,我就开始在香港南宁、香港昆明、昆明南宁之间往返进行考察。因为专业和兴趣的使然,还有业务上的需要,我花了差不多半年时间对南宁整个城区作了几次专门的考察和调研。在我所能看到的南宁市区里面,在视觉上给我留下了很多特别深刻的印象。

南宁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城市。说它古老,是因为早在公元318年自夺晋大兴元年置晋兴郡起,就成为历代郡、州、路、府的所在地,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只不过当时不叫南宁而叫邕州。说它年轻,是因为南宁市开发建设热潮文兴未艾。总的感觉,仿佛一切都在快速发展当中。如果让我一定要概括出对南宁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有什么印象的话,那么在我的脑海中首先就能概括出这样几组关键词组:绿色、民族大道、南湖、琅东国际新城、南宁国际会展中心,还有东盟国际商务园区等等。

记者:林教授,能否就这些关键词组请您分别作出一些深入的观感细解?

林教授:就拿绿色来说吧,如果没有新观念下的城市规划,就没有“南宁,中国绿色城市”这样的口号和“中国绿城”这样的美誉。显然在城市绿化建设方面,南宁城市的成绩是非常值得称赞和肯定的。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南宁市的绿化水平还缺乏艺术深度,因而未能绿出真正属于南宁的独特风格来。总体来看,南宁市的绿化格调过于单一,不论是公园广场片区的硬地绿化,还是街头绿地、城市道路接点建设的绿化小广场、临街单位透空绿化、甚至商业广场和许多小区园林造景等等,大都出现单一化。比如民族大道某些路段的三级绿化就排序得很单调而过于雍拥厚重,有些甚至成为游人行走的屏障。通透性很差,市民沿街过往休闲很不方便,有失于以人为本的关怀。也许这是南宁阳光雨露过于丰富的原故。与新疆乌鲁木齐市的绿化相比,地处亚热带的南宁市城市绿化,的确有着得天独厚的不可比拟的优越条件。然而城市的绿化水平,不只是简单的城市绿化覆盖率和简单的分布和排序问题。城市绿化是一门相当科学的人文系统工程,也是一门承载地域文化的园林艺术工程。不同地区、不同气候条件的城市,应当有着自己独特风格的“点”、“线”、“面”相结合的城市绿化规划和设计。

“点”就是以街头绿地、城市道路接点绿化小广场、临街单位透空绿化等形式营造出“城市小客厅”的氛围与效果。功能是小型集会和休闲活动场所。

“线”就是在市区主要河流江滨地带、主支干道两旁实施地域特色绿化,使之成为城市化绿地系统骨架。

“面”就是在相对固定的区域集中实施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园林造景绿化建设,在功能上起到集散作用。比如多重功能的城市公园。有些还包括对城市总体规划中控制的田园绿化风光带,比如丽江和大理,通过实施观光农业或菜蓝子工程等城市功能配套,综合开发,提升绿化质量,使之发挥视觉缓冲和自然连接农村乡镇的作用。总之,我觉得南宁的绿化应当注重在艺术风格和地源文化上加以提升,促使绿城因为有“灵气”有“气质”,而绿得更加美丽迷人。

关于印象关键词组提到的民族大道,之所以能让人经过久久难忘,不仅仅因为它是南宁一条非常大气和最顺畅的城市主轴干道,而更重要的是因为有了大道两旁葱葱郁郁的绿化景观。其中最值得赞赏的是,大道两旁克服了华南城市惯有的“路倚楼”和双向沿路开铺的拥挤弊端。因此,民族大道的景致效果是有目共睹的。可以不夸张地说,民族大道本身就是南宁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是“南宁,中国绿城”的“第一形象代言人”。遗憾的是我上面已提到的格调单一和“地源文化”风格方面的缺馅。至于谈到南湖作为南宁城市的内湖,我发现它的夜景的确非常美丽,尤其是节、假日里,南湖的景观和功能还可以好好地通过规划和设计来不断完善加以提升。

接着简要谈谈关于“琅东国际新城”。在大多数人的心眼里,“琅东国际新城”无疑就是南宁目前最摩登的新城板块。是南宁现代化城市的CBD。这不仅因为“琅东国际新城”正面呼应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永久会址南宁国际会展中心,更因为“琅东国际新城”拥有在南宁最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建筑群体。乍一看,地王国际,航洋国际,汇东国际,金源CBD……一幢幢拔地而起的摩天建筑,实实在在地为南宁这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增添了现代辉煌的景象,承载着现代化城市的许多气息新象和脸谱。显然,这是“琅东国际新城”极其富丽堂煌的一面。而且详细综合地观察,你还会发现“琅东国际新城”有几幢建筑不论其设计造型,还是自身的功能配置,都十分优秀和合理。遗憾的是在琅东繁华片区,城市功能体现显得不太统一。因为我发现在这个以“CBD”为标榜的商圈建筑群里,还随机错落有行政、司法等城市其他功能的主体建筑。从城市功能的合理规划理论来评说,这是“琅东国际新城”整体建筑群功能不太和谐之一。

其二,“琅东国际新城”片区建筑集群不太和谐的体现还在于幢与幢之间的朝向和中观排序上,总的感觉比较缺乏理念规则和审美空间视觉效果。特别令人惊讶的是,在面向高架桥一边,我发现有一幢高层建筑的主体造型,它的临街转向角度甚至大大超过了25°,已经构成锐角,直线看去,恰似一把利剑直冲高架斩来。起初我不明白,为什么商家会要求这样的设计?后来南宁的朋友告诉我,那是风水需要,我才恍然大悟。让开地源民俗文化不谈,我相信出现这种建筑上的怪象,这已不是城市的规划问题,而是城市建筑规划的管理滞后问题。显然,“琅东国际新城”这张南宁城市对外形象招牌,它的建筑品位需要不断地综合提升,不仅需要建筑导向标榜,更需要人文科学理念来营造。

接着我谈谈南宁最重要的一个关键词组,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永久会址南宁国际会展中心。这个关键词组不仅是南宁乃至整个广西经济文化发展的一个引发点,而且还能带给广西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实际上,整个广西早已欣起一股强劲的“东盟发展和北部湾开发热潮”,至于这股热潮及其机会,给广西各行各业所带来的意义和体现,大家有目共睹,勿须再多论述。

下面我想谈谈我对南宁国际会展中心未来可能的作为,以及它所附设的民歌广场未来可能的作为的一些观感和建议。

南宁国际会展中心以及它所附设的民歌广场,不仅是南宁市的一座标志性建筑,更应当把它所附设的民歌广场建设成为南宁城市会展演艺产业发展的一个亮点建设基地,南宁旅游观光的必到景点之一。

我觉得会展中心在博览会召开期间装扮得非常漂亮,非常引人注目,经济文化氛围也营造的异常热烈。但会后景象氛围落差很大,显然这是临时应用造景过多而又过后拆除的原因。这很不利于充分发挥博览会的延伸辐射和塑造南宁城市品牌形象的作用。尤其是民歌广场,平日里观看觉得非常空乏。我建议南宁市政府有关部门是否可以研究规划在民歌广场建设一些可持续性的、资源共享的人文景观设施。比如建设一个永久性的现代化声光电多功能演艺舞台,以及相应的可以替代围墙的休闲观光营业配套设施轻型建筑等等,把它定向打造成为南宁市一个常年演艺不断、旅游必到的游览观光首推景点。好让民歌广场的人文景观氛围和会展中心的会展商业氛围相得溢彰。还可以研究探索推行国际化的文化产业集团演艺运营机制,让“南宁民歌广场”和“南宁国际会展中心”真正发挥成为广西文化产业立足于广西、依托国内、面向东盟、走向世界的跨越平台。把“南宁民歌广场”和“南宁国际会展中心”办成真正意义上的永不落幕的“民歌艺术节”和永不落幕的“博览会”。让“南宁民歌广场”真正成为“天下民歌眷恋的地方”和“天下游客向往的地方”。“云南印象”可以天天演、夜夜演,我们“广西民歌”为什么就不能天天唱、月月唱?!我想,这个问题应该留给广西广大文化产业工作者来研究和思考。

记者:林教授,我们觉得,您的这些观点和建议都很不错。那么,我们想请问林教授,您对南宁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定位有什么看法呢?能否谈一谈?

林教授:以我个人所知,还谈不上看法。关于南宁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城市的战略定位,我最近查阅了南宁市“十一五”制定的城市发展规划纲要。从决策科学角度来综观,该规划总体上符合“宏观把握、中观定位、微观入手”的城市发展规划规律和原则。该规划提出大力推进新区建设,以邕江为轴线,西进东扩,完善江北,提升江南,重点向南,以良庆为重点,带动邕宁和江南发展。2007年,原自治区党委书记刘奇葆在南宁市考察时就提出:从现在起,要实施重点向南发展战略,开发新区,集中力量搞好五象新区建设,力争核心区今后五年初具规模,更长一个时期的目标是进一步拓展五象新区,在这个方向上再造一个新南宁,把南宁建设成为区域性国际城市。根据正在编制的五象新区的初步方案,五象新区的发展定位为:北部湾经济区的总部基地,南宁市新的行政、文体、商业中心,物流、制造业基地。在发展规划上主要考虑与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的地位相适应,从而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完善城市功能。在产业布局上注重以产业为动力,通过科技园区、产业园区的规划,带动城市跨越式发展。在文化建设方面注重文化产业品位的提升。在弘扬有形、无形的地方民族文化传统基础上,塑造城市魅力形象。在生态环境方面注重公园湿地水系的保护和利用,建设人人向往的宜居城市。从总体上来说,我个人认同这样的方向和定位。的确,南宁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在新的发展条件和多区域合作的条件下,如何确定南宁的城市定位和方向,是一个重大而紧迫的现实问题。

我个人非常赞赏刘奇葆书记这样的观点:“定位区域性国际城市,要跳出南宁,以更高的起点,更宽的视野,在更大的空间范围规划南宁。立足于多区域合作,立足于现有优势,立足于未来发展,认真审视南宁的城市定位。”

在南宁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的发展方向方面,刘奇葆书记也阐述得十分明确。所谓“区域性国际城市”,主要是经济发展参与区域经济的循环运转,使城市功能在区域内发挥一定的作用。一般来说,国际城市具有一些特征: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有很高的经济开放度和广泛的国际经贸联系,是跨国公司和金融机构聚集中心,有发达的第三产业和较好的服务功能,国际上有较高的知名度,居民构成中有一定数量的不同国籍的常住和暂住者,城市基础设施发达,有一流的对外交通和通讯服务,有深厚而独特的文化基础,有丰富的科技、人才资源。显然,南宁离这些标准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但应该朝这个目标和发展方向努力。在经济全球化和多区域合作的背景下,南宁市要及时制定并实施国际化战略,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推进城市经济结构升级,丰富文化内涵,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记者:最后我们还想请问林教授,假如从城市形象角度来审视,我们想听听您对南宁这座城市,在城市形象的品牌塑造方面,您有些什么样的想法和建议?

林教授:我提三点想法和建议。

第一、做好南宁城区水系应用景观规划,建设南宁独具广西壮族等多民族地源文化特色的具有国际水平的城市园林绿色水景艺术街道景观设施。

南宁城市自身拥有得天独厚的水利资源,清静而温柔的邕江之水经过城区缓缓而过,青波荡漾的南湖之水依偎城懷而泱泱留恋,注定已成为南宁不可多得的自然风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南宁市总体形象的定位,其城市自身文化气质和品格韵致的提升,都有赖于对邕江两岸和南湖之滨进行更高水平的综合整治和规划设计。邕江和南湖之于南宁的意义,比它们当作南宁的“赛纳河”一点也不为过。然而,这是一项南宁市非常重要的水系景观系统工程,留待于城市可持续发展专题来让专家学者和设计大师们讨论研究。

今天我想提议的是,目前南宁市区有条件实施,而且能够快速见效的一项城市绿化配套靓丽工程那就是城区园林绿化水景艺术街道景观设施。象人造水幕、喷泉、音乐喷泉、观赏鱼水池,小桥流水等等,把它们分布在广场、草地、公园、街头、巷尾、房前、屋后、甚至分布在林荫小道,它们可大可小,它们可低可高;即有气势磅礴,也有轻吟小唱。就这样,当它们注入城区的肌体时,就象血液,使整个城市就会“活”起来。充满生机,充满灵气。

常言道“有仙则名,有水则生”。的确,水是一切生命之源。我所倡议的城市喷泉水系设施,除了能美化装点城市作用之外,根据城市社会心理学家研究证明,合理的城市喷泉利用,还可以大大地改善城市室外空气湿度,净化空气,吸纳灰尘,缓冲太阳强光辐射,消减城市噪音。更为奇妙的是,城区中的喷泉悠然洒开的意境,可以使城市人因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紧张带来的压抑得到有效的松解,城区中的喷泉自然洒落产生的潺潺水声,还可以使因劳碌造成烦燥的人们心情得到清静,可以使心情愉快的人们更加热情洋溢,可以使情感失落的人们心灵得到安慰……。喷泉的好处真是举不胜举。

是的,这么好的设施,南宁有条件为什么不去建设?在这方面,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我们既可以引用自来水、自然水,也可以利用经过处理的工业排放引水、商用排放引水、生活排放引水。既可以用电能支持动力,也可以使用低廉的太阳能支持动力,或者利用自然落差支持动力,或者设计水流循环支持动力。所以,我可以这样地概括我的概念导向建议:南宁市完全可以依托邕江水源,利用绿化优势,做好用水来点缀亮丽城市的文章,定格南宁城市形象外在气质,从而定位南宁城市“绿色南宁,动感城市”形象塑造的独特风格“满城绿色,水艺纷呈,花香鸟语,潺潺水声”。以绿色为衣裳,以动感为本质。让生态环境、文化氛围、商业气息来共同为城市形象气质造就修炼。让生态、人态、世态“三态和谐”。这样的愿景,不正是建设南宁“人人向往的宜居城市”所必需的吗!

第二、重视发展城市文化产业,快速提升南宁城市文化气质。

据统计,2000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已达到了30%。到2005年,城市化水平已超过37%。照此发展趋势。预计到2010年,城镇人口将实现6.3亿左右,城市化水平将达到45%,2020年将超过60%。目前,就全国各地的情况来看,“特色危机”已成为城市建设中的共性问题。不少城市的规划设计抄袭趋同,追求大规模建筑群和大体量建筑物,导致“千城一面”。一些历史性城市和街区,正在被庞大的新建筑群所淹没。

在城市的核心竞争力要素当中,城市魅力是城市文化素质的高度体现,也是城市形象塑造的重要组成体系。近年来,随着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经济和城市文化的崛起,城市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在新的一轮城市竞争中,南宁市同样面临着在全国尤其在西南其它城市的比较中,如何形成自己的独特定位和形象塑造的问题。

城市形象,是指城市内部诸要素,经过长期综合发展给人们形象的一种潜在的和直观的反映和评价。它代表着城市的身份和个性。它反映着城市自然地理形态,历史文化的文脉延伸,产业结构特点,城市功能和整体视觉的特色。独特而良好的城市形象,可以使城市的无形资产得到增值。对内可以使城市居民增强归宿感和自豪感,有利于提高居民素质,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对外可以增强城市的吸引力,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得到旅游、投资等方面的回报。

城市形象的塑造、推广和管理是一项综合的人文系统工程,需要通过各种形象要素的整合才能实现。培育和推广的方式和手段也是多种多样。其中,独创的文化节庆和商业会展活动,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能快速塑造和提升城市形象品牌的公关手段。

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文化灿烂,如今虽然有“桂林山水甲天下”、“印象·刘三姐”、大地飞歌、南宁民歌艺术节、妈勒走天边、壮族风情、女子天琴等地源生态文化品牌和各地琦丽的自然风光闻名于世。但是,南宁市的旅游景区景点总体上还缺乏亮点和吸引力。近年来,随着贵州、云南、海南等西南开放城市旅游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与广西形成竞争趋势,广西部分旅游城市潜在着成为贵州、云南、海南等旅游过道的危机。此外,到广西旅游观光的游客,多数向往桂林山水。那么,怎样促使广西各个潜在旅游城市地源生态文化和自然风光景点,能够更好地做到“最能吸引人来、最能逗人留住、最能让人乐意消费”,已成为广西首府南宁市打造“魅力广西”旅游集约城市重大面临课题。我个人通过调研初步感觉,就目前南宁城市的文化产业格局形势而言,如果能够研究创新和整合出一套符合南宁实际的城市文化产业运营机制,凭借每年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之势,利用南宁民歌广场这个共享舞台,以南宁民歌艺术节和大地飞歌品牌为契机,搭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产业链,遂步向“南宁月月是节庆”的目标发展,为塑造“绿色南宁,动感城市”形象品牌奠定稳固基础。增创这一独特的具有可持续性举办的连环演艺节庆,充分利用南宁市独特的区域优势,挖掘整合广西地源文化资源,引进融合东盟十国风情文艺,让外来时尚先进文化与地源生态传统文化相互动,引发具有独特优势的新型先进特色文化,在通过举办大型演艺节庆活动和会展经济活动吸引大批国内、国外商家、游客和广大民众广泛参与的同时,促进人们对南宁城市产生广泛的印象和认同,从而达到迅速提升南宁城市形象,使南宁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和广西北部湾、中国西南部新一轮开放城市的浪潮中赢得竞争优势。

由此可见,打造和办好“南宁月月是节庆”这一构思理念下的大型连环链式演艺节庆活动和会展经济活动,本身就是树立城市形象的有效举措,它的不断创新和延续,也是城市形象塑造和推广不断产生效应的延续过程。成功的城市节庆活动品牌,是一座城市的记忆招牌;成功的城市会展活动品牌,也是一张传播城市独特文化的广告招牌。

归纳言之,城市形象是一种特有的公共产品,它的塑造传播和管理是一项人文系统工程,不是靠一个广告、一次公关活动就能解决的问题。它需要政府、公众、企业的广泛参与,它需要借助于专业机构的帮助,整合运用多种方法和运营手段,才能造就独特的城市形象,才能在城市化进程中赢得品牌竞争优势。建议南宁市政府组织文化产业工作者和有关专家研究论证,是否可以把这一可行项目纳入“十二五”计划,并作为“新兴服务业”(文化产业作为新兴服务业,在本来意义上就既是消费服务业,又是生产服务业)工程来实施。

第三、为了总结上述建议和概念规划观点,最后我想建议:

南宁市今后对外宣传是否可以通过论证采纳,在原来“南宁,中国绿城Nanning, China Green City”)传播口号标语的基础上,统一增加后面三句城市形象定位组合的宣传口号标语,把它们按照下列排序组合出现:

“南宁,中国绿城Nanning ,China Green City”

“绿色南宁,动感城市Green Nanning ,Passion City”

“民歌世界,歡乐南宁Folk Song World ,Happy Nanning”

“南宁月月是节庆Everymonth Is Festival In Nanning”

与原来在南宁市区公共传播屏幕上单一出现的“南宁,中国绿城Nanning, China Green City”宣传口号标语相比,是否更有认知底蕴和想象质感,而且更能引发人们的联想和记忆?

我想,答案应当留给专家和市民公众最后来作评定。

最后,我还想说一句:广西,必有一个世人满意的愿景!南宁的未来,会更加美丽!

创意工业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制度环境优化应遵循四大路径:优化文化创意产业顶层制度设计规划;制定前瞻性文化创意产业政策法规,完善版权保护体系;加快出台文化与贸易、科技、金融融合的政策法规;积极完善吸纳与培育文化创意人才的政策体系,力推文化创意产业进入新发展阶段。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文化产业

DOI:10.13784/j.cnki.22-1299/d.2015.01.006

一、文化创意产业制度环境的不断优化是产业发展的保障

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需要有良好的发展环境来保障。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环境的构成来看,主要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主要是制度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与技术环境。其中,制度环境对具有较强内容特点与意识形态属性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影响尤为突出。所谓文化创意产业制度,是文化制度的一种构成形态与组织形态,是用于规范、管理文化创意产业的生产、流通、营销诸环节活动的法律、法规与政策的总称。在制度结构维度,主要是由文化创意产业政策与文化创意产业法律法规体系构成;在效力层级上,主要分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法律、条例、意见、办法、暂行规定、通知等。[1]

文化创意产业制度环境的优化主要取决于文化创意产业制度的创新。而文化创意产业制度的创新实际上是文化创意产业制度的变革,是文化创意产业制度设计的完善与制度安排的法制化的一个过程。实际上,创新的概念起源于1912年经济学家熊·彼特的《经济发展概论》,熊·彼特在他的著作中提出,创新是指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它主要包括五种情况:引入一种新的产品,引入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2]创新的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五种层面: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和其他创新。[3]其中,理论创新居于指导性的地位,制度创新是一切行为的保障。文化创意产业制度创新属于其中的制度创新,其创新的主要目的是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制度层面的引导和保障,降低旧制度体系中所产生的高交易成本,实现原有的制度框架下无法实现的效率与效能,增加社会效益。这就要求政府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及潜在的问题积极做出制度安排,加快出台、修订、完善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各业态发展的法律法规与政策,将影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环境和文化创意产业市场秩序的要素与行为消灭于萌芽状态,将产生的危险和危害降低到最低的水平。[4]文化创意产业制度创新是增量与存量的结合,当存量式的文化创意产业制度创新进行到一定的程度,无法再仅仅依靠存量方式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时候,增量式的文化创意产业制度创新就会成为引领其进一步发展的引擎。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制度体系应是一个由文化创意产业的管理体制,文化创意产业相关政策、法规构成的制度生态。因此,优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制度环境,需立足开展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政策、法规等制度的创新工作,这不仅仅是基于我国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相关的法律制度尚有待完善的考虑,更是遵循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律的必然需求。以我们周边的国家为例,无论是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后的韩国、日本,还是其他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较早而且发达的国家或地区,他们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和在领域内的巨大的竞争力都离不开相关的文化创意产业制度的创新和变革。[5]

二、文化创意产业制度环境优化的四大路径

政府是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启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巨大引擎,积极优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已刻不容缓。

——优化文化创意产业顶层制度设计规划

从国家战略层面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是许多发达国家实践证明的成功经验。例如,新加坡政府成立了专项的创意产业工作组,密切关注国际范围内创意产业的发展趋势,借此来指导本国创意产业发展规划;英国的创意产业也是在政府部门的扶持和规划下才发展起来的。[6]

优化文化创意产业顶层制度设计规划首先要保证顶层制度规划设计的稳定性。只有稳定的顶层制度规划设计才能提供全面的文化创意产业指标体系和统计数据,从而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明确的思路和具体工作方法的指示,使其不再随着领导班子的更换随机调整,而能够随着产业发展的动态得到不断的修订和完善。其次要根据稳定且科学的顶层设计规划,从自身发展情况出发,结合本土文化资源和优势,制定相应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探索特色发展模式,从而不断明晰产业发展定位、优化文化创意产业布局。唯有顶层设计规划科学、合理、稳定,才能真正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制定前瞻性文化创意产业政策法规,完善版权保护制度体系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政治、经济、法律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其发展环境的构建也需多元方式的协作。完善的政策法规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前提和最重要的保障,特别是对于新兴且发展迅速的文化创意产业而言,正确且科学的政策法规的引导作用显得尤为突出。

前瞻性文化创意产业政策法规的制定,不仅仅能为当前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指引与保障作用,而且对于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未来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有一种“塑形”的隐性功效。以日本为例,日本在20世纪提出“文化立国”的发展战略时就制定了详实的法律法规,如《文化艺术振兴基本法》,提出了“要在十年之内把日本建设成为世界上第一知识产权国”;为了配套此项法律的具体落实,随后又相继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如《知识财产战略大纲》《经济和财政运营和结构改革的基本方针》《日本最重要的产业计划》等;而且为了改变日本文化创意产业政府管理“多重行政”的现状,日本又重新制定法规,改由内阁统一管辖、制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7]从日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出,前瞻性的文化创意产业政策法规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是何等重要,正是由于有关知识产权的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出台,保证了日本文化创意产业“创意”的来源和人们“创意”的积极性。对创造产品的原创性进行保护,才能真正创造价值。[8]因此,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法规要与其他相关的法规政策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保证文化创意产业政策法规的连贯性和稳定性。

——加快出台文化与贸易、文化与科技,文化与金融融合的政策法规

文化创意产业政策是以“文化创意产业”为政策对象的产业政策。文化创意产业政策与其他一般产业政策存在很大的不同之处,因为文化创意产业既有经济属性、又具有很强的政治属性和文化属性,所以在制定文化创意产业相关政策时,需要全方位的考虑,但是绝不可以因为其政治性和文化意识形态属性而放弃了对其经济属性的支持。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必须重视国际文化市场的开辟,完善文化贸易制度,不仅注重开发文化创意产品的“量”,更要提高它的“质”,优化文化创意产品出口的结构和规模,同时从实际出发,建立相匹配的文化产品与服务出口体系。当然,随着品牌意识的逐渐增强,开发中国独特的文化创意产品品牌是推动文化创意产业走向国际的重要途径。

科技决定文化创意产业的形态。加快文化创意产业与科学技术的融合是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内容。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新的生产方式,并由于文化创意产品的批量化和产业化大规模复制带来文化市场的繁荣。[9]很多国家和地区提出“数字内容产业”,而这“内容”依靠的就是科技手段的支撑。因此,我国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特别是跟文化创意产业密切相关的技术,如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云计算、3D技术等,打破文化传播的空间和时间限制,拓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空间;并通过技术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文化消费方式,提高大众对文化创意产品的需求力和消费力,从而促进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发展。

除了产业与贸易、产业与科技的融合之外,加快文化创意产业与金融的融合也是当务之急。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投资主体相对比较单一,亟需相关部门转变投融资观念、降低文化创意产业市场的进入门槛,进一步完善我国投融资环境,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首先,应该加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政策性信用担保机构,遵循市场规则,鼓励商业性担保机构与文化创意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形成互助式的信用担保机制,为有发展潜力的文化企业提供融资信用保障;[10]其次,要放宽文化创意产业市场准入政策,利用税收优惠或者信贷等要素来吸引投资,同时鼓励、引导民间资本和国外资本进入,加快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的资金流动;再次,要积极培育多方位、多层次的金融资本市场,完善文化创意企业创业板块和产权交易市场,为优秀的文化创意企业的上市提供融资的便利渠道。

——完善吸纳与培育文化创意人才的政策体系

创意人才,是文化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创意来源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才华及其彼此间的“化学反应”。[11]创造性复合型人才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升文化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也是整个产业的核心所在。

我国要不断完善吸纳和培育文化创意人才的政策体系。首先,加快高校文化创意产业学科的建设,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培育更高学历、更高层次的专业性人才;同时,推进企业、学校与研究机构的联合培养,加快复合型与应用型人才队伍的建设。[12]其次,应灵活运用并不断完善现有人才引进政策,建构系统、科学的人才评定机制。当前在人才引进中过分注重学历、职称、专业和岗位等“面上”的硬性指标,虽然这些指标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并不能反映、兼顾企业的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从而影响了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各地区应当基于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现状,在遵从明确性、科学性、系统性以及具体可实施性等一系列原则的基础上,积极构建科学的文化创意人才评定机制,制定科学系统的人才评定标准;同时在人才引进层面应增加灵活性,从文化创意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按需找人”,找到最适合的人才,而不是最符合“硬性标准”的人才。

总之,保持文化创意产业制度创新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统一协调的步调是促进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文化创意产业制度建设的不断完善,实质是文化创意产业制度创新的过程,是实现我国后金融危机时代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落实国家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性决策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鉴于此,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制度环境的优化应立足于实施科学的文化创意产业顶层设计规划,基于技术创新制定前瞻性的文化政策法规,不断完善文化创意产业制度体系,跟上文化创意产业日新月异的发展步伐,跟上文化创意产业跨行业、跨区域和跨领域发展的融合态势,这将真正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提高市场竞争力提供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臧志彭,解学芳.中国网络文化产业制度创新演化研究——基于1994—2011年的实证分析[J].科学学研究,2013,(04).

[2]刘志彬.约瑟夫·熊彼特.创新理论下的出版行业创新[J].出版参考,2014,(03).

[3]王成哲.论“创新动力说”的科学内涵:兼论创新动力的运行机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6).

[4]Anna-Katharina Hornidge.‘Creativeindustries’:Economic program and boundary concept[J].Journal of Sout heast Asian Studies,2011,(06).

[5]徐升权.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法律制度建设与创新[J].科技与法律,2010,(04).

[6]王爽.关于中国创意产业环境的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1,(10).

[7]Ubaidillah Zuhdi.Analyzing the Role of Creativeind us triesin National Economy of Japan:1995-2005[J].Open Journal of Applied Sciences,2014,(03).

[8]钱雅文.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策略分析[J].今传媒,2011,(12).

[9]吴学丽.当代国外文化产业发展趋向及其启示[J].理论学刊,2011,(07).

[10]苏玉娥.我国政府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选择[J].学术交流,2011,(06).

[11]张扬,郭梅芳.文化产业金融创新路径的基本逻辑——基于文化产业特殊性的研究[J].商业时代,2014,(02).

[12]Sun Shuqin.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and Art Education[J].Physics Procedia,2012,(06).

基金项目

上海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文化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研究——基于北京、上海、深圳的比较》(2014BGL001)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盖小飞,同济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产业管理;解学芳,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媒体产业研究所副所长,研究方向:文化产业管理。

责任编辑

董金荣

创意工业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当广东省委书记汪洋要求广州“重点发展金融、总部经济、现代物流、文化创意产业、服务外包等高端服务业,加强粤港澳合作,提升服务业水平”之际,北京已打造“北京数字娱乐示范基地、中关村创意产业先导基地、东城区文化产业园、朝阳大山子艺术中心,德胜园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等6个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之际,上海专注筹建国际广告创意产业基地,为上海经济及长三角制造业品牌升级服务。

广告创意基地将促进上海制造产业品牌升级

4月18日,上海嘉定工业区携手中国广告协会正式筹建中广国际广告创意产业基地。该基地位于嘉定工业区“产业创新中心”内,占地面积约3000亩,设“东方广告发展历史博物馆”、“东方消费者行为研究中心”、“全球创意科技培训基地”、“全球广告传播科技博览中心”、“数码动漫创意科技基地”、“影像广告创意科技基地”、“新媒体与互动营销科技基地”、“创新广告促销用品研发中心”等板块,将成为全球领先的创意科技产业基之一。

据上海市嘉定区区长孙继伟介绍,随着新一轮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加快,广告在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在上海市委、市政府“两个优先”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嘉定已将现代服务业中的广告等创意产业,作为全区进一步挖掘发展潜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产业。

上海嘉定工业区管委会副主任谈兵告诉《中国名牌》,经过多年开发建设,嘉定工业区已初步建成制造业产业“高地”,为了进一步提升园区的整体功能,满足产业发展需要,在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的同时,开辟“第二战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构建高层次的产业结构。本着这一主导思想,嘉定工业区加快园区的功能创新,调整园区的发展定位,在北区核心区规划面积85万平方米的“产业创新中心”,承担产业研发、示范、总部经济、配套服务、政务管理等多项功能,探索一条集约型、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二、三产业互动发展之路。“产业创新中心”立足“核心技术开发”和“应用技术创新”理念,分为产业板块、总部经济板块、公共服务板块和政务管理板块,中广国际广告创意产业基地就是总部经济板块的一个重点项目。该基地的建立将有利于上海制造业的品牌升级。

中广国际广告创意基地将成为全国乃至全球广告硅谷

据谈兵介绍,早在2006年就有打造广告创意产业基地的想法。在市场经济里谁都离不开广告,要打造名牌更是离不开有相当创意的广告制作及巨量投放。目前上海拥有全国最大的汽车制造业,除上海通用、上海大众等巨头外,还有上海汽车、奇瑞总部、神龙销售总部;还有即将落户的迪士尼乐园,2010年的世博会等系列亮点,这都将为广告业的发展提供巨大的商机。近水楼台先得月,在上海有广告服务机构的公司无疑将获得先机。事实上随着上海在国际上地位的提升已有众多重量级国际广告公司落户。由工业区管委会牵头打造的中广国际广告创意基地将为人驻企业提供一个资源整合的平台,为企业降低运营成本,为其承揽业务提供机会。目前已有电通广告、盛世长城等国内外500多家广告公司表达了进驻意愿,有的已经开工盖楼。

谈兵还说目前广告业的税负过重,工业区将为广告创意基地积极申请税收优惠政策;目前大量广告公司的工作环境不利于员工产生优秀广告创意,中广国际广告创意基地将打造快出灵感多出创意的软硬环境。管委会将站在全面升级企业品牌的角度,将国际广告创意基地全方位打造成国际广告硅谷。据了解,全国广告师培训中心将落户这里。

创意工业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文章分析了国内外学者在文化创意产业和将创意思想运用于旅游产业发展方面的研究以及研究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的模式与效应,并对此进行了简要阐述。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增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问题的提出

全球经济已步入以知识为核心竞争力的时代,经济发展出现了“再结构的过程”(Manuel Castells,2003),文化要素和人的创造力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要素,这种主导要素的变迁带动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勃兴,加之20世纪90年代以来注意力经济、体验经济等侧重于吸引力和人本感受的经济切入点不断涌现,强调文化底蕴和认同感的各种创意便成为重要的经济资源,经济发展的这种内外驱动,使文化创意产业成为“朝阳产业”和“未来产业”。

旅游产业也逐步进入软要素驱动阶段,在旅游者需求动态变化的发展背景下,旅游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新型旅游产品推出的速率和频率逐渐加快,创意的力量日显突出。创意能够将自然和人文、有形和无形的资源有效地转化为旅游产业发展的资本(王慧敏,2007),使旅游产业的发展能够更多地依靠文化资本等软性要素的驱动,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产业可持续发展。

二、国内外有关文化创意和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文献研究

(一)国外文献研究

对创意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人们对创新问题的探索。熊彼特(1912)认为创新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动力,罗默(1986)则认为创意是推动一个国家经济成长的动力。1994年澳大利亚提出“创意国家”文化战略,1998年,英国文化体育部正式提出了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ies)的概念,使得创意产业的地位得到广泛的认同,那些与文化产业相关的产业部门成为创意产业的主要内容,随后世界诸多国家都积极发展创意产业,创意产业也逐渐得到学术界关注。学者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创意产业及产业边界(Howkins,2001;Michael Keane,2006)、创意产业的作用(Richard Caves,2002;Nicholas,2005)、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Angela,2005)、创意产业创新机制(Handke,2005)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如Howkins(2001)认为创意产业就是产品都在知识产权保护内的经济部门,Richard Caves(2002)指出创意产业建立了一条在新的全球经济、技术与文化背景下构建新的产业构成的通道等。但国内外对创意旅游的研究才刚刚起步,Grey Richards和Crisp Raymond(2000)提出了创意旅游概念,强调互动性措施对创意旅游的重要性。

旅游创新研究一直为经济学家所关注,Sheldon(1997)研究了新技术对传统旅游创新的影响,Mattsson(2000)对旅游企业创新的组织与管理进行了研究,Halager(2000)研究了旅游创新的空间组织与旅游产业集群、旅游创新系统与创新环境等问题,Vermeulen(2002)对创新理论在旅游业中的适用性进行了探索。应该说,创新理论是创意经济最有力的理论支撑,尽管创新不等同于创意,但从创意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来看,是建立在人的创造力基础之上的,而这种创造也蕴含着创新的基本理念。

(二)国内文献研究

国内对创意产业(又称为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兴起于21世纪初,主要集中在创意产业概念的界定及介绍、创意产业与经济发展间的关系的探讨、创意产业发展对策的研究等方面。在创意产业的概念与兴起背景的介绍(金元浦,2006;沈山,2004;胡晓鹏,2006;姚东旭,2007;荣耀明,2005;等)、创意产业前景的展望与发展的倡导(丁俊杰,2006;奚建华,2007;等)、创意产业促进经济增长的机理(厉无畏、王慧敏,2006)、创意产业与城市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厉无畏,2006;周蜀秦、徐琴,2007;熊凌,2004;佟贺丰,2005;魏鹏举,2005;王缉慈,2005;莫建伟,2005;齐勇峰,2005;周振华,2003;等)、创意产业的空间集群特征和创意人才的培育问题(王缉慈,2006;丁俊杰,2006)、创意产业发展的案例研究(厉无畏,2005;花建,2006、2007;刘丽、张焕波,2006;陈楚,2007;李玉敏,2007;张秋平,2006;邓达,2007;吴俐萍,2006;等)、文化产品的生产及其外部性对供给政策的影响(海江、谭翔浔,2005;李庭新、李书,2005;秦霖、邱菀华,2004;等)等方面对创意产业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国内对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研究出现于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之后,是全新的研究课题。学者们主要对创意旅游产业的概念(厉无畏、王慧敏、孙洁,2007)、创意产业对旅游产业发展借鉴的可能性和发展前景(冯学钢、于秋阳,2006)、从供需两方面分析创意旅游的形成条件(冯学钢,2008)、旅游产业发展的创意模式(王慧

敏,2007)、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营销整合(杨劲松,2006)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三)国内外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研究不足

国内外对创意旅游产业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有较大的研究空间。目前对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研究大多从产业的宏观层面进行,或者就文化创意与旅游产业的某一环节进行整合研究,缺少从产业全程价值链的视角,研究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本质。

三、民族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发展模式

现代产业发展模式的本质是结构主导型的发展,即以产业结构变动为核心的发展。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发展模式是:用创意挖掘旅游资源,以资源开发促使产业结构升级;用创意创造旅游产品,以产品创新促使产业结构升级;用创意强化旅游营销,以市场拓展促使产业结构升级;用创意引领旅游消费,以消费促使产业结构升级。在这种新型的发展模式下,生态、经济、文化和社会得到可持续发展。

(一)用创意挖掘旅游资源——优化资源组合,重塑产业品牌基础

国家旅游局对旅游资源的定义: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可称为旅游资源。新兴的视觉经济和注意力经济告诉我们,旅游业在资源外延上具有无限性,存在于各类有形物质载体和无形的活动内容之中,只要旅游者有需求,就可以看作旅游资源,就可以通过创意挖掘而融入到旅游产业链之中。

用创意挖掘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有助于旅游资源的优化组合,为重塑旅游地的产业品牌打造良好的基础。旅游产业是一种资源依托型的产业,尽管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出现了网络旅游、虚拟空间旅游等新型的旅游形式,但其仍然是建立在或实或虚的旅游“资源”基础之上。因此,旅游资源是旅游产业存在的前提,也是旅游品牌构建的基础,各种资源构成要素之间的组合状况决定了旅游资源的价值。在强调旅游文化性体验的今天,丰厚的文化品味——文化品类的丰富、文化风格的独立、文化形神的精美等,构成了旅游品牌的内涵基础和品牌竞争力的核心。

(二)用创意创造旅游产品——促使产业增值,增强核心竞争力

知识经济时代,技术交流与扩散的速度大大加快,商品日益丰富并趋向同质化,于是商品中“精神性”的观念价值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人们对商品或服务中所包含的一些无形附加物,如品位、感受、感觉、情趣、意味等则更易产生“共鸣”与认同,并大力追求。因此,由创意决定的产品差异性,对创造高附加值的贡献,远远超过产品质量的贡献(厉无畏,2006)。

旅游资源是生产旅游产品的“原材料”,以创意转化旅游资源为旅游产品和旅游的产业资本,是创意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模式,也是旅游产业从更广阔的范围和更深的层次挖掘资源、整合资源、利用资源的新途径。旅游产品是旅游经济活动的主要载体,也是旅游产业价值链上的核心价值要素。“旅游产品内涵和外延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产品创新的多维性,既可以是一种需要大量投资的物态创新,也可以是一种精神创意,而后者无疑更具意义”(崔凤军,2002)。“创意”通过对旅游产品层次化、系列化和高品位化的设计与开发以及个性化沟通性的服务,促进旅游产品种类的增加、产品结构的优化和产品品牌的提升,实现产业增值,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以旅游产品的创新促使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三)用创意强化旅游营销——增加产品渠道,拓展客源市场

体验经济时代,旅游的创意营销是围绕着旅游者的体验诉求来进行的,因此,其本质上是体验营销。旅游体验营销重要的特点之一是个性化,所谓个性化就是摆脱思维定势,采用差异化的服务来最大限度满足不同的需要;其次是人性化,旅游体验营销要通过无微不至的服务,满足顾客内心被关爱的需要,建立情感联系与顾客的忠诚度;另外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互动性。旅游体验活动就是在营销理念的引导之下顾客积极参与,在这一过程中,顾客既是旅游体验的主体,又是体验营销的产品,使顾客的体验附加值大大提升,实现了旅游产业价值链的增值。用创意强化旅游营销,需要从以下层面着手:构筑产品竞争优势,用体验的思维创造旅游产品;选准旅游营销的载体和突破口,用发散的思维进行营销组合;建立目标市场顾客的品牌忠诚,用弹性的思维运用营销策略。

(四)用创意引领旅游消费——树立品牌形象,增强产业吸引力

影响旅游产品需求的因素繁杂多样且多处于变动状态,导致旅游需求的弹性大。一方面,创意旅游可以提高旅游产品消费中文化的含量,其强大的辐射力不仅有利于扩大产品与服务的市场,还有助于推动消费方式的转变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另一方面,旅游消费具有分层的特点,创意旅游模式要通过激发旅游者的潜在消费欲望,提升消费层次,拓展消费空间,用消费来进一步促进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从而实现旅游经济的增长。

此外,创意旅游还有利于培育旅游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旅游时尚,突破传统旅游产品的静态和单调,吸引旅游者的眼球与消费欲望,来实现对旅游消费的引领,扩大消费需求,这对吸引投资,实现消费需求与旅游经济发展之间的良性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厉无畏,王慧敏.创意产业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机理·模式·路径[J].中国工业经济,2006(11).

2、王慧敏.旅游产业的新发展观:5C模式[J].中国工业经济,2007(6).

3、冯学钢,于秋阳.论旅游创意产业的发展前景与对策[J].旅游学刊,2006(12).

4、崔凤军.中国传统旅游目的地旅游产品创新与发展[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

5、李美云.论旅游景点业和动漫业的产业融合与互动发展[J].旅游学刊,2008(1).

6、Goeldner,Charles R.Ritchie,J.R.Brent,Mclntosh,Robert Woodrow.Tourism:Principles,Practices,Philosophies[M].Wiley,2000.

7、解永秋.旅游资源规划开发中的文化创意[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8(6).

8、曾蓓,崔焕金.旅游营销的新理念——旅游体验营销[J].社会科学家,2005(2).

9、李秀金.旅游文化创意:载体与产业转型[J].社会科学家,2008(1).

*基金项目: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08YBB062),湖南省高校科技创新支持计划项目。

(作者单位:吉首大学商学院。其中,王兆峰为教授)

相关文章
办公楼物业管理流程范文

办公楼物业管理流程范文

办公楼物业管理流程范文第1篇1. 接听、转接电话;接待来访人员。2. 负责办公室的文秘、信息、机要和保密工作,做好办公室档案收集、整理工...

2
2025-10-24
北大山鹰社五位学子范文

北大山鹰社五位学子范文

北大山鹰社五位学子范文第1篇3.既然痛苦是躲不过的,那么就痛痛快快去接受。 4.不要因为一次挫败,就忘记你原先决定想要到达的远方!把书山...

1
2025-10-24
变电站增容改造设计范文

变电站增容改造设计范文

变电站增容改造设计范文第1篇1.运行条件海拔不超过3000m 设备运行期间周围空气温度不高于55℃,不低于-25℃日平均相对湿度不大于95%,月平...

2
2025-10-24
办房产证资料及流程范文

办房产证资料及流程范文

办房产证资料及流程范文第1篇无论买的期房、现房及二手房,都存在着办理房产证的问题。首要要了解什么是房产证?房产证是通过交易对所购买房...

4
2025-10-24
变电所施工三措一案范文

变电所施工三措一案范文

s("wzfz");上一篇:办房产证资料及流程范文下一篇:八大禁令和四项原则范文

2
2025-10-24
八大禁令和四项原则范文

八大禁令和四项原则范文

s("wzfz");上一篇:变电所施工三措一案范文下一篇:班干部期末工作总结范文

3
2025-10-24
班干部期末工作总结范文

班干部期末工作总结范文

班干部期末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本学期即将过去,根据学校安排6月27-29日全校统一进行期末考试。考试是教学评价的一种手...

1
2025-10-24
百度新员工入职培训范文

百度新员工入职培训范文

百度新员工入职培训范文第1篇由于聘任制的实行,目前医院的员工流动性很大,对医院不满意可以随时提出辞职,不利于医院的工作安排,也对医...

2
2025-10-24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