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的认识(二)(人教版五年级教案设计)(精选12篇)
长方体的认识(二)(人教版五年级教案设计) 第1篇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侧面展开图。强化对长方体面和棱特征的认识。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重点难点:认识长方体的侧面展开图。
教学准备(含资料辑录或图表绘制)
1、这节课主要是通过例3的学习,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认识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展开图,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各个面之间的联系,为后面学习表面积打好基础。
2、光盘
3、长方体模型、框架,课件、长方体形状的纸盒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谁能对着模型再来介绍一下?
指名说说,全班交流补充。
二、探究新知
(1)除了同学们说的这些,长方体和正方体还有什么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进行学习。
出示正方体纸盒:
你能够沿着这个正方体的棱把这个正方体纸盒剪开吗?
要求:剪的时候要沿着沿着棱剪,并且各个面要互相联在一起。小组里交流。
(2)这个长方体纸盒你也能够沿着棱把它剪开吗? 看看长方体的展开图,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观察交流。追问:你能从展开图中找到3组相对的面吗?
(3)完成练一练第1题
标注完后引导学生具体说说思考的过程。
(4)完成练一练第2题
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再动手操作进行验证。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6题
学生小组交流,独立操作验证。
2、完成练习三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指名说说自己连线的思考过程。
3学有余力时可完成思考题 启发学生思考:要围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需要几张硬纸片,这几张硬纸片的形状的大小有什么联系?
三、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认为今天学习的内容什么是重点?
四、作业
自己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纸盒。
板书设计
教后记: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
长方体的认识(二)(人教版五年级教案设计) 第2篇
1.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含义.
2.初步学会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建立表面积概念,初步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难点
正确建立表面积的概念.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长方体的特征是什么?
2.标出自带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并说出右面、上面的长和宽是多少?面积是多少?
二、探究新知.
导入:同学们对长方体的每个面的面积都会计算了,那么整个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怎么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内容.
(一)建立长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1、教师提问:什么叫做面积?
长方体有几个面?
(用手按前、后,上、下,左、右的顺序摸一遍)
2、教师明确:这六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3、学生两人一组相互说一说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4、教师板书: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二)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演示课件“长方体的表面积”】
1.学生归纳:
上下两个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长方体的长和宽作为长和宽的;
前后两个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长方体的长和高作为长和宽的;
左右两个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长方体的高和宽作为长和宽的.
2.教学例1.
做一个长6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硬纸板?
教师启发:“做这样一个长方体纸盒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就是要计算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首先要找出每个面的长和宽.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可以计算每个面的面积,把每个面的面积合在一起就是表面积.
第一种解法:
长方体表面积=6个面积的和
64+64+45+45+65+65
=24+24+20+20+30+30
=148(平方厘米)
答:至少要用148平方厘米硬纸板.
第二种解法:
长方体表面积=上下面面积+前后面面积+左右面面积
652+642+452
=60+48+40
=148(平方厘米)
答:至少要用148平方厘米硬纸板.
第三解法:
长方体表面积=(下面面积+前面面积+右面面积)2
长方体的认识(二)(人教版五年级教案设计) 第3篇
十中附小
龚秀英(2014.03.0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意义,掌握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在探索学习中建立初步地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共同研究问题的习惯。
4、通过亲身探索的实践活动,去获得积极的成功情感体验。教学重点:
长方体表面积计算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长方体长、宽、高,确定每个面的长、宽是多少。教具学具:
剪刀、长方体盒子、尺、硬纸板、小正方体若干个。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
1、欣赏图片:一个精美的长方体皮箱
2、制作下面这样一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纸板?(长8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 图略)
【设计意图:捕捉生活中常见问题,将学生自然地带入求知地情境之中,为探索新知做好铺垫,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自主探究
1、实践感知
谁知道“表面”是什么意思?谁来说一说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感知,使学生在观察中充分感知,在动手中展开思维,在操作中尝试发现,从而理解表面积的意义。】
2、点明课题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3、分组操作,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
请同学们利用手里的长方体,通过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的方法,求出长方体的表面积,同时把讨论结果记录下来(形式不限),看哪一组想出的方法多。每四人一组,开始操作、讨论、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这个活动约10分钟)
【设计意图:表面积的计算公式让学生自主探索,借助小组合作学习共同研究,能让每个学生亲身经历探索表面积计算公式的全过程。】
三、合作交流
各小组学生交流并汇报结果。(学生到实物投影仪上演示并汇报探索思维过程。)汇报1:我们小组把长方体纸盒6个面剪开,并把相对的面摆放在一起组成三大部分。
要求出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只要把三大部分面积相加,第一部分为“长×宽×2”,第二部分为“宽×高×2”,第三部分为“长×高×2”,最后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2+宽×高×2+长×高×2
汇报2:把长方体纸盒剪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
只要把这两大部分的面积相加,就可以求出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第一部分面积为“长×宽
+长×高+宽×高”,而第二部分面积与第一大部分面积相等,只要把第一大部分面积乘以2,得出长方体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汇报3:我们小组把长方体的六个面剪成上下面和四周两大部分。
只要把两大部分相加就可以求出这个长方形的表面积,第一大部分面积为(长×2+宽×2)×高+(长×宽×2),并说明“长×2+宽×2”可以表示这个长方体的底面周长。【设计意图:在这一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合作交流,经过老师的引导,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获得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的实践活动、创新意识从中得到培养。】
4、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计算一些长方体或正方体表面积。出示:一个长方体的大小如图所示。
(1)它的上、下两个面的面积共———平方分米。(2)它的前、后两个面的面积共———平方分米。(3)它的左、右两个面的面积共———平方分米。(4)它的表面积是———平方分米。
【设计意图:通过尝试解答,自我检查,培养学生独立自学能力。】
5、正方体的表面积:
出示: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5cm,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让学生看着示意图独立解决问题)得出:正方体的表面积=边长×边长×6
四、实际应用
一个长方体纸盒,长12cm,宽10cm,高8cm。
一个正方体纸盒的棱长是10cm。做这两种纸盒,哪种用料少些? 2×12×10+2×12×8+2×10×8=592(cm2)102×6=600(cm2)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拓展了学生的多向思维,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拓展延伸
用8个棱长为1cm的正方体摆成不同形状的长方体或正方体。(1)猜一猜它们的表面积会相等吗?(2)摆一摆、算一算。
(3)表面积的大小是否与摆成的形状有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拓展了学生的多向思维,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长方体的认识(二)(人教版五年级教案设计) 第4篇
1.初步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学会把一些原始数据进行分类和整理,填写完成简单的统计表.
2.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
3.培养学生观察、整理、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
对原始数据进行分组整理,制作统计表.
教学难点
制作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课前要求学生测量自己的身高,上课时学生报数据,教师填到表格上.
五年级一班女同学测量身高记录单
姓名 身高
(厘米) 姓名 身高
(厘米) 姓名 身高
(厘米)
钱秀英 130 蔡雅平141 冯淑慧 138
王华 140 秦玲 152 杜小芳 154
李娟娟 131 顾伟芳 137 许阳 134
张红 142 牛爱珍 151 朱丽 144
李静华 145 钱霞 138 刘竞蔚 145
宋莉 144 陆莎 144 杨宁一 139
朱桂芬 140 朱彦 143 夏萍 146
王丽琴 142 陆小梅 144 武星云 148
二、学习新课.
(一)教师提问:
1、根据这张身高记录单能不能很快看出我们班同学的身高大多数在什么范围内?
2、要想看出同学身高分布情况,应该怎么办?(分类整理)
3、如何进行分类整理呢,学生分组讨论并试分类.
(二)在学生讨论分类的基础上,总结出整理数据的方法:
1、先从记录单上找出所有数据的分布范围.(最矮的,最高的.)
2、先确定分成身高和人数两栏,再根据找出的数据范围,按5厘米一段,分成五段:然后,用直尺画出表格,填写栏名,并把身高起止的厘米数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填入“身高”一栏内;最后在表格的上面写明统计表的名称和日期.
3、统计各段中原始数据的数目.统计时可以按照原始数据记录单上顺序,用划“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然后依次擦去“正”字,填上数目;最后核对一下各段人数有没有错误.
五年级一班女同学身高情况统计表
3月
身高
(厘米) 130~134 135~139 140~144 145~149 150~154 合计
人数
教师提问:这个统计表除了横着设计,还可以怎样设计?
介绍另一种制表方法:
身高(厘米)
人数
合计
130~134
135~139
140~144
145~149
150~154
(三)出示思考题,学生分组讨论:
1、这个班同学身高在哪个范围内的人数最多?
2、这个班同学一共有多少人?
3、你还能从这个统计表中观察出哪些内容?
4、整理后的统计表和原始数据记录单相比,有哪些优点?
教师提问:
1、既然整理后的统计表比原始数据记录单有优越性,那么原始数据经过整理以后,原始数据是不是就可以丢弃不要了呢?
2、如果要计算这个班同学的平均身高,应该怎样计算?需要怎样计算?需要根据哪个表计算?(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统计中原始数据非常重要,不能随便丢失.)
三、巩固练习.
做一做
学号 成绩 学号 成绩 学号 成绩 学号 成绩
1 优 9 达标 17 优 25 优
2 优☆ 10 达标 18 优☆ 26 优
3 达标 11 良 19 优 27 优
4 良 12 良 20 优 28 待达标
5 优 13 优 21 达标 29 优
6 优 14 优 22 良 30 优☆
7 达标 15 优 23 达标 31 达标
长方体的认识(二)(人教版五年级教案设计) 第5篇
1.理解和掌握循环小数的概念.
2.掌握循环小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循环小数等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和掌握循环小数等概念.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一)口算
0.8×0.5= 4×0.25= 1.6+0.38=
0.15÷0.5= 1-0.75= 0.48+0.03=
(二)计算
21÷3= 15÷3= 12÷3= 10÷3=
教师提问: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7
例7 10÷3
1.列竖式计算
教师提问: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教师用两种颜色的笔分别将商3和余数1描一遍)
使学生明确:因为余数重复出现1,所以商就重复出现3,总也除不尽.
所以10÷3=3.33……
(二)教学例 8
例8 计算58.6÷11
1.学生独立计算
2.因为余数重复出现数字3和8,所以商就重复出现数字2和7,
所以58.6÷11=5.32727……
3.观察比较 10÷3=3.33…… 58.6÷11=5.32727……
教师提问:你有什么发现?
(小数部分有的数字重复出现;有一个数字、有两个数字重复出现;)
4.一个小数,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
教师板书:循环小数.像3.33……和5.32727……是循环小数.
5.简便写法
3.33……可以写作 ;
5.32727……可以写作
6.练习
把下面各数中的循环小数用括起来
1.5353…… 0.19292…… 8.4666……
(三)教学例9
例9 一辆汽车的油箱里原来有130千克汽油,行驶一段路程以后用去了 .大约用去了多少千克汽油?(保留两位小数)
1.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130÷6=21.666……
≈21.67(十克)
答:小汽车大约装21.67千克汽油.
2.集体订正
重点强调:保留两位小数,只要除到小数点后第三位即可.
3.练习
计算下面各题,除不尽的先用循环小数表示所得的商,再保留两位小数写出它的近似值.
28÷18 2.29÷1.1 153÷7.2
(四)讨论:两个数相除,如果不能得到整数商,会有几种情况出现?
1.除到小数部分的某一位时,不再有余数,商里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也就是被除数能够被除数除尽.如3÷2=1.5.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
2.除到小数部分后,余数重复出现,商也不断重复出现,商里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如10÷3=3.33……,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循环小数是无限小数.
三、课堂练习
(一)计算下面各题,哪些商是循环小数?
5.7÷9 14.2÷11 5÷8 10÷7
(二)下面的循环小数,各保留三位小数写出它们的近似值.
1.29090…… 0.0183838……
0.4444…… 7.275275……
长方体的认识(二)(人教版五年级教案设计) 第6篇
(一)进一步学会审题与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的方法,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二)通过一题多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使学生掌握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难点:使学生掌握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补充问题训练。
小明看课外书,第一天看了10页,第二天看的是第一天的2倍。________?
(1)补充成用一步计算的应用题。(第二天看了多少页?)
(2)补充成用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两天一共看了多少页?)
2.补充条件训练。
一本书,已经看了250页,________,这本书一共用多少页?
(1)补充成一步计算的应用题。
(2)补充成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剩下的比已看的页数多20页;剩下的是已看的页数的2倍)
3.独立解答
滨河公园原来有20条船,每天收入360元。照这样计算,现在有35条船,每天一共收入多少元?
学生解答后,分析解题思路。(要求35条船每天一共收入多少元,就要先求出每条船收入多少元,根据原来有20条船,每天收入360元,可以求出每条船的收入。)
订正:
(二)学习新课
1.引出例题。
(1)将上题中的“现在有35条船”改为间接条件。(现在增加了15条船,使之成为例2。)
滨河公园原来有20条船,每天收入360元。照这样计算,现在增加了15条船,每天一共收入多少元?
(2)这道题还能用两步解答吗?为什么?(将直接条件改为间接条件后,不能再用两步解答了。)
这道题应该怎样解答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板书:应用题)
2.研究解答例2。
(1)审题。弄清题意,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提问:审题的方法有几种?请你任选一种方法审题。
①摘录条件和问题的方法。
②画线段图。
(2)分析数量关系
提问:分析数量关系有哪几种方法?你采用哪种分析方法?
同桌互说自己的分析过程。
①综合法:(根据原来有20条船,每天收入360元,可以求出每条船收入多少元,用360÷20;再根据原来有20条船,现在增加了15条船,可以求出现在有多少条船,用20+15;最后用每条船的收入乘以船的条数就是现在每天一共收入多少元?)
教师根据学生的分析,板书:
②分析法思路:(要求增加15条船后每天一共收入多少元,要先算出平均每条船收入多少元和现在一共有多少条船。)
教师根据学生分析,板书:
(3)列式计算:学生做后订正。
分步列式:
360÷20=18(元)
20+15=35(条)
1835=630(元)
综合算式:
学生讲出每步算式表示的是什么。
(4)检验、答题。
①看原来每天收入是不是360元。
630÷(20+15)20=360(元)
②看现在是不是比原来增加了15条船。
630÷(360÷20)-20=15(条)
③看现在与原来每天每条船的收入是不是一样。
630÷(20+15)=18(元)
360÷20=18(元)
经检验,计算结果与原题相同,说明解答正确。
(5)看图思考:这道题还可以怎样解答?
提示:可以把现在每天收入的钱数看成哪两部分?(可以把现在每天收入的钱数看成是原来20条船收的钱数和增加的15条船的钱数。)
基本数量关系:
学生列式计算:
360÷20=18(元)
1815=270(元)
270+360=630(元)
360÷2015+360
=1815+360
=270+360
=630(元)
答:现在每天一共收入630元。
(6)小结:
有时对已知量可进行多种组合,从多角度寻找,会有不同的解题方法。
(三)巩固反馈
1.P48“做一做”。
(1)用两种方法解答。
①42÷3(3+2);②42÷32+42。
(2)改编:
滨河公园原来有20条船,每天收入360元。照这样计算,现在有35条船,每天可多收入多少元?
学生独立解答后,订正。
①360÷2035-360=270(元);②360÷20(35-20)=270(元)。
思考:为什么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改变问题也可使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成为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讨论得出:虽然条件没有改变,但问题变了。原来的直接条件(现在有35条船)变成了间接条件,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就变成了三步计算的应用题了。
2.判断下面的算式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P51:第9题
(1)180÷32( );
(2)180÷32+180( );
(3)180÷33+2( );
(4)180÷3(3+2)( )。
P51:第10题
(1)168÷32( ),
168÷3÷2( ),
168÷2÷3( );
(2)168÷3÷28( ),
168÷2÷38( )。
3.课后作业:P51:6,7,8。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继续学习用综合法、分析法解答复合应用题,并学习用多种解法解答应用题,以开拓学生的解题思路。
新授课前安排了根据要求补充问题或条件的单项训练,使学生进一步熟悉综合法思路与分析法思路,为解答复合应用题时将两种解题思路有机结合运用做好铺垫。
新课通过将复习题中的一个直接条件改为间接条件引入例题,以及改变问题,也可使直接条件变成间接条件,让学生分析判断还能不能用两步来解答,学生看到三步计算的应用题与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联系,掌握复合应用题的结构特征,进一步明确解题思路。
新授课及练习中,重视引导学生对已知条件进行多种组合,对问题进行多角度分析,用多种方法解答,提高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
长方体的认识(二)(人教版五年级教案设计) 第7篇
教学目标:
1、认识长方体,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初步学会看立体图。
2、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掌握有序观察、分类比较等学习方法。
3、在学习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形成长方体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长方体、正方体的模型各一个
学具准备:礼品袋中有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物体。
学具带1:土豆、萝卜、橡皮泥、纸板、刀子、剪刀等
学具袋2:长方体框架制作材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分类比较。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袋礼物,你们想不想知道是什么?请同学们倒出来看一看。
你们愿意玩吗?为了玩的方便,你能把这些物品按照一定的特征分分类吗?(生分类)
师:哪位同学愿意上来展示一下,你是怎样分的,根据什么标准来分的?(让学生直观感受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区别)
师:在这些立体图形中,有一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你能把它找出来吗?
2、揭示课题。
师:这些物体,它们的大小高矮都不一样,为什么都是长方体?长方体究竟有什么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和研究。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二、操作实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长方体的特征。举例说出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
2、抽象概括长方体的特征
(1)自主学习
让学生从自己的学具中挑选一个长方体形状的物体。通过看一看,数一数,量一量,想一想等方法,从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三个方面深入探讨长方体的特征。
(2)小组讨论、汇报、交流辩论
师:哪一个小组愿意向全班同学交流一下你的发现?其他同学可以补充、纠正、质疑、辩论。
可能发生争执的有:
①.对“相对”的理解;②.一组相对的棱是4条,而不是2条。③长方体每个面的形状一般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一组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4)验证特征。
同学们说的特别精彩,老师很佩服,但是你们是怎样知道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学生回答可能出现如下情况:1、看出来的;2、量出来的;3、将长方体物体放在纸上用铅笔描出一个面的轮廓,再用相对的面去比较;4、用剪刀将长方体盒子的一个面剪下跟对面比较。5、用稍大的纸蒙在长方体物体的一个面上,四周压下痕迹,再跟其他的面比较等等。
提问:你是怎样验证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的,用尺子量、用笔杆沿棱比较等。
(5)师生合作,抽象概括。
师小结:刚才我们从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三个方面研究了长方体的特征。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的形状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一组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课件演示:二组相对的面分别重合);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课件演示:三组相对的棱长度分别相等);长方体还有8个顶点。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认识长、宽、高。
师:我们把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习惯上,把水平方向的棱的长度作为长,把前后方向棱的长度作为宽,竖着的棱的长度作为高。
(2)练习。
①请同学们从学具袋2中自己选择材料,动手插一个长方体框架。同桌指出自己所制作长方体的长、宽、高。
②抽一名学生到台上指给大家看。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4、认识立体图。
认识透视立体图.
(1)让学生在各自的座位上观察讲台上的长方体纸盒,(纸盒上各个面分别标上数字1~6)如图:教科书29页透视图。
问:最多你能看到几个面?(让学生报出所看到的面的号)
(正面的同学只能看到一个面,还有能看到两个面的,最多也只能看到三个面)
(2)师:我们把这个长方体如果从右前方观察,所看到的这个长方体如果画出来就是这样的.屏幕显示立体图.
师:这个图中你们看到了哪几个面?哪几个面看不到?教师结合多媒体的演示告诉学生,看不到的面我们用虚线表示.
(屏幕出现)
(3)加强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①出示下图,想象出与之对应的长方体.
②出示一组长方体,让学生说出所想象的长方体是其中的哪一个.
③电脑将长方体补充完整,让学生再次感知所想象的正确的长方体.
三、巩固练习,拓展新知
1、基本练习。
(1)说出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
(2)改变长方体摆放的位置,分别说出它们的长、宽、高。
(3)说出前面、左面、上面各是什么形状及它们的长、宽。上面没有标明数据,你们是怎么知道它的长、宽?
2、变式练习。
(1)把一个长方体模型切成两个小长方体,一共有几个面?几个顶点?为什么?
(2)下面是一个残缺的长方体,你能想象出它左面原来是什么形状,面积是多少?(单位:厘米)
四、谈谈收获,全课总结
让学生谈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6个面都是长方形
(6个)面特殊情况有两个面是正方
.相相对的两个面相等
长方体(12条)棱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长方体的认识(二)(人教版五年级教案设计) 第8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2.培养学生空间和空间想象能力。教学用具
教师准备:盛有红色水的大玻璃杯一个,用绳捆着的大小石头各一块,沙一堆;投影仪和1立方米的木条棱架一个;体积是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各一个。学生准备:12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学具。
教学重点
体积公式推导及其应用。教学难点
建立体积概念。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正方体的特点?
2.用8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木块摆成一个正方体,它的棱长是多少?体积是多少?
[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思考,为探索打基础。
二、探究新知
导出正方体体积公式
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你能想出正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吗?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a3 读作a的立方
3、一块正方体的石料,棱长是6分米,这块石料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设计意图] 学生已经会计算长方体的体积,老师引导学生对比学习,节省学习时间又提高学习效率。
三、方法应用 计算:
长
宽 高
体积 12m 5m 4m 1.5dm 0.8dm 0.5dm 8cm 4.5m 3cm
正方体 棱长
体积
0.9m
2.4dm
1.6cm
请同学们摆一个体积是24立方厘米的长方体,摆后说一说长、宽、高各是几厘米?
[设计意图] 长方体和正方体对比练习,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度,同时学生更深刻认识两者的本质。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这节课学会了什么?
[设计意图] 学生学会反思所学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计算本质一样,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
五、课堂检测 课堂检测A 1.一个棱长5厘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是多少?
2.把一个棱长10分米的正方体,分成大小相等的两个长方体。每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3
答案 1.125立方厘米 2.500立方分米 3.96立方厘米 125立方分米
课堂检测B 1.2.3.答案:1.5670 块 2.5分米 不相等 3.36000块
长方体的认识(二)(人教版五年级教案设计) 第9篇
合格率(教科书第页67页) 教时 (38)
学习
目标 1.会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理解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的必要性,能正确地将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
学习
重点 1.正确地将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
2.理解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
过程与方法
教师活动
一、引入课题
1.看一看说一说
出示课本图,让学生认真观察然后结合自己的经验说一说什么是“合格率”。
师相机帮助学生理解“合格率”就是合格的箱数占检查的总箱数的百分之几。
二、教学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
1.当学生在比的过程中,出现矛盾时,引导学生将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然后在进行比较。
2.练一练
将下面的分数、小数化成百分数(电脑显示)0.3560.025
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只要把小数的小数点向右移两位,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把分数化成百分数,
可以先把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时,通常保留三位小数),再写成百分数。
三、巩固练习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学生活动
学生认真观察然后结合自己的经验说一说什么是“合格率”。
2.、想一想做一做
让学生自由开展讨论,鼓励学生尝试解决教材中的问题
甲牌的合格率:43÷50乙牌的合格率:52÷60
3、说一说
请学生同桌之间讨论,如何将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然后学生汇报
四.
1做一做教科书“试一试”
引导学生根据成活率的意义,独立解决。
2.生活的百分数
鼓励学生举出生活中求百分数的例子
比如,计算全班同学的出勤率
板书设计合格率
甲牌的合格率:43÷50乙牌的合格率:52÷60
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只要把小数的小数点向右移两位,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把分数化成百分数,可以先把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时,通常保留三位小数),再写成百分数。
教学反思
课题 蛋白质含量(教科书第69页) 教时 (39)
学习
目标 1.会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理解百分数化成分数、小数的必要性,会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正确将百分数化成分数、小数。
学习
重点 1.能正确将百分数化成分数、小数。。
2.理解百分数化成分数、小数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教师活动
一、观察图,解决问题
让学生观察图,教师可展现出实际情境,然后鼓励学生说一说题目中所蕴涵的数学信息以及百分数所表示的意义。
二、读题分析
教师鼓励学生独立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
(教师板书)
250÷36%
三、互相讨论解决问题
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把百分数化
分数、小数”的问题
学生互相讨论,教师巡视参与个别讨论
学生汇报教师电脑显示
把百分数化成小数时,要把百分号去掉,同时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把百分数化成分数时,先把百分数改写成分数,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五、小结
让学生回忆百分数化成分数、小数的方法
六、作业设计
课本第68页第3、4题 学生活动
学生观察图,学生说一说题目中所蕴涵的数学信息以及百分数所表示的意义。
学生独立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
学生互相讨论,
学生汇报
四、练习
“试一试”第1、2题
引导学生选取合适的信息来解决问题,同时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
板书设计百分数的应用
蛋白质含量
25÷36%250÷36%
=250÷0.36 250÷0.36
=90(千克 =90(千克 教学反思
课题 这月我当家(百分数应用三) 教时 (40)
学习
目标 1.会用百分数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体会百分数在现实生活的应用价值。
2.在经历数据调查的过程中,体会百分数与统计的联系。
学习
重点 会用百分数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教师活动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小花今天当家,刚统计好的家庭月支表,不小心被抹掉了一些,(教师出示统计表),现在谁能算出她家这个月的开支呢?
二、探索方法解决问题
1.让学生通过阅读统计表,明确数据的含义及要解决的问题。(
这个月一共花多少钱)
2.。让学生互相讨论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我家这个月支出的40%等于500元。
3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40%X=500
X=500÷40%
X=1250
三、巩固练习
做“试一试”
1.让学生说一说要填出数据相当于解决什么问题,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2.引导学生对这组数据进行描述。
四、小结
提问: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活动
学生通过阅读统计表,明确数据的含义及要解决的问题。(
学生互相讨论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学生汇报
学生说一说要填出数据相当于解决什么问题,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学生对这组数据进行描述。
板书设计
今天我当家
40%X=500
X=500÷40%
X=1250
教学反思
课题 百分数练习课(教科书第73页,练习六) 教时 (41)
学习
目标 1.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正确地读写百分数能运用百分数表示事物。
2.会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问题
学习
重点 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问题
过程与方法
教师活动
一、复习旧知
让学生说说百分数的含义
二、指导练习
1.教科书第73页第3题
要求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最后全班讲评
2.教科书第75页第8题
先让学生理解题意,明白“成活率”指的是成活的棵数与所有植树总棵树的百分几。
独立完成后,全班讲评
3.教科书第75页第10题
先让学生明白“优秀率”的含义,鼓励学生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
4.教科书第75页第11题
先看表,弄清题意,然后独立完成。
学生汇报全班讲评
5.教学“实践活动”
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交流,体会百分数、分数之间的联系。
然后鼓励学生分别总结生活中使用百分数和分数的例子,结合具体事例谈谈自己的体会。
作业设计
教科书第73页第1、2题 学生活动
学生说说百分数的含义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最后全班讲评
学生理解题意,明白“成活率”指的是成活的棵数与所有植树总棵树的百分几。
独立完成后
学生明白“优秀率”的含义
学生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
学生在课堂上交流,体会百分数、分数之间的联系。
谈谈自己的体会。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二)(人教版五年级教案设计) 第10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从中受到启发与教育。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一、 单元主题导入,激发兴趣。
在这色彩斑斓的世界,有许多美的东西,例如:我们的祖国有让我们引以为豪的锦绣山河;有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当然还有许多我们不太了解的 外国风光、异域文化。我们第八单元的专题是“异国风情”,今天我们去的第一站是德国,你们一定想了解它的民俗风情吧。(学生交流资料)
德国有迷人的蓝色多瑙河,梦幻般的莱茵河畔,有神秘的黑森林等,是一个极富魅力的旅游城市。今天,我们和曾在德国留学十年的季羡林先生一起去德国游览,感受那独特的景色和风俗习惯。
二、 出示学习目标,引导学生从中读出学习方法。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理解了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从中受到启发与教育。
从目标中你读懂了我们应该怎样学习这篇课文?(抓住典型句子,联系上下文中的相关语句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积累。再联系生活实际加深感悟,受到启发与教育。)
三、整体感知、直奔重点。
1、指名学生合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作者回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的德国人爱花和养花的与众不同,以及时隔几十年后再次来德国看到的美丽依旧的情景。)
2、浏览全文,找出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出示句子读)
问题引导:
(1)这种境界指什么?你怎么理解这句话?(请联系上下文理解)
(2)理解“耐人寻味”。
3、学生自学后小组交流。
4、全班交流汇报:
预设交流内容:
花朵都朝外开,在屋里的时候,自己的花给别人看,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师引读:德国是个爱花的民族,但他们种花却是为给别人看,这就是--读 --生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过渡:大家知道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德国人种花有何独到之处?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感受绮丽景色,积累优美语句。
四、 感受绮丽景色、奇特民族,积累优美语句。
1、 感受奇特民族。
请快速浏览课文,用“--”画出相关的答案。读一读,谈谈感受。
(1)相机出示重点句: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2)学生谈感受。
(3)师引读:爱花却把最美的花给别人欣赏,这是多么可贵的一种精神!也就是--读--生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爱花如此真切的德国人将最美的鲜花给别人欣赏,这在我们看来是多么不可思议,而在德国人看来是如此的平常,你从文中哪个词看出来了?(莞尔一笑,理解词语的意思)
师引读--看来,这成了德国民族的一种境界,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这是一个多么奇特的民族!
2、 感受绮丽景色。
作者看到了一种怎样绮丽的景色呢?
相机出示重点句子:走过如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1) 找一个学生读,其他学生想象情景。
(2) 交流看到的情景,有感情朗读课文。生评师评。(围绕花多、花美、爱花之真切谈)
(3) 一分钟记忆,
(4) 检测:填空练习
当你来到德国,漫步在这花的海洋,你一定会惊奇地发现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侯( ),走在街上的时候( ),这真是( )的境界呀!
(5) 联系上下文理解“耐人寻味”
人们走在这样的街道上,看到自己种的鲜花被别人欣赏,不由得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像这种引起人们思考,值得人们回味的情形,我们可以称它为( )。
五、 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你有没有发现自己身边也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的表现的,举例说说。(轮流值日打扫卫生;每人带课外书在班级建立图书角等)
小结:每个人心中要有他人,要有社会责任感,要用实际行动为大众着想,为社会尽自己的义务,如果大家都这么想、这么做,就必然会换来“人人为我”的结果。
小练习:加关联词语。
( )“我为人人”尽到责任和义务,( )实现“人人为我”的高尚境界
六、升华情感,发出倡议。
其实这种境界,正是建设和谐社会所必不可少的,在举国上下迎接奥运、构建和谐社会的蓝图上,留下你精彩的一笔吧!做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七、整理板书,总结写法。
季羡林老先生借助对德国家家户户都开满鲜花的情景的描写,倾吐抒发了自己心中的感慨-- 多么绮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阐述了一种哲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六、 拓展阅读《剪掉一半的窗帘》。
很多去过欧洲的人,都会说那里如童话一般的美丽。很长一段时间我也琢磨欧洲如此美丽的原因。直至有人告诉我这样一个故事让我对其中的原因有所领悟。
在德国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家家的窗帘都做得很短,只遮住了玻璃窗的一半,下面一半就这么空着,所以看上去好像是把好端端的窗帘剪掉了一半。这跟通常情况下国人喜欢把窗帘做成落地的截然不同,很让人费解。
有一天我们终于向一位德国的女主人发问:“为什么要把窗帘做成‘半吊子’的模样?”
“这样可以更好地欣赏摆在窗台上的花呀。”
“拉上窗帘,你不是照样可以欣赏窗台上的花?”
“可是室外路过的行人就看不到了。”
那位德国女主人的回答是不经意的,却使我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我看到了在我们身上日渐消失的一种美丽的境界--窗台上的花不仅是给自己看的,也是给大家看的;窗台上的花美化了家庭,也美化了整个城市;美化了城市,其实也就是美化了自己。正是有了这种高尚的境界,所以才有了至今美丽不衰的欧洲继续在世界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我们的先贤孟子很早就提出: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意思是说:自己想要获得更多的快乐不能只懂得为自己考虑,让自己高兴,而要懂得为别人考虑,与别人分享,这样的快乐才会长久。在现实的社会中,这层道理所涉及的内涵又何止是快乐呢?
七、 总结语:美丽是一处迷人的风景,美丽是一个不经意的动作,美丽是一种高尚的境界,美丽是坚持不懈的人生信念。让我们手拉手高唱美丽的赞歌。
板书: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季羡林
借景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景美
抒情 多么绮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人更美
明理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长方体的认识(二)(人教版五年级教案设计) 第11篇
(一)使学生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二)了解天平和用秤称物体重量的方法,能够进行重量的简单计算。
(三)培养学生观察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重量单位“克”和“千克”。
难点: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观念。
教具和学具
教具:天平,秤,两个同样重的鸡蛋,一个鸭蛋,一枚2分硬币,一些豆子,一些图钉,一袋1000克精盐,案秤图。
学具:以组为单位准备,一些2分硬币,一些豆子,一些图钉,一支粉笔,一瓶钢笔水,1把小刀.1袋1000克精盐。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请同学们用眼睛观察:左边一本语文书,右边一本数学书,问:语文书重还是数学书重?同学们争执不下,有人说语文书重,有人说数学书重。这时,请同学们左手放一本语文书,右手放一本数学书,掂一掂哪一本书重,同学很快掂出语文书比数学书重。老师接着追问:语文书有多重?数学书有多重?语文书比数学书重多少呢?学生说不出来,师说:比较东西的轻重,光靠眼睛不行,要用手掂一掂。但要想准确地说出物品的重量,用什么方法呢?它的重量用什么单位表示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板书课题:千克的初步认识)
(二)学习新课
1.认识天平
教师说:用天平可以比较东西的轻重。(出示天平)在天平的左边盘里放置要称的物品,右边盘里放置另一种要称的物品,天平的指针在标尺中间时,表示天平平衡,也可以说这时天平两端的物品重量相等,如果指针偏离标尺中间的位置,则天平左右两端物品的重量不相等,指针向哪边偏,哪边的物品就重。
师问:用天平能不能比出数学书和语文书谁轻谁重?请一位同学到前边来,用天平称一称。(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把两本书分别放在天平的左右两边,马上看到指针向语文书那边偏离)
师问:教师这儿有两个鸡蛋,哪个重?教师演示,同学仔细观察,问:指针动没动?说明什么?学生得出两个鸡蛋同样多的结论。
师说:如果把一个鸡蛋换成鸭蛋,看看指针动不动?说明哪个蛋重?(通过天平的指针向鸭蛋一边偏离,说明鸭蛋比鸡蛋重)
师说:天平除了可以比较东西的轻重,还可以用来称东西的重量。称物品重量时,一般在天平左边盘里放要称的物品,右边盘里放置砝码,天平的指针如果指向标尺的中间位置,表示天平两端重量相等,砝码上标有它的实际重量,这时砝码的重量就是所称物品的重量。
2.认识重量单位“克”,建立1克的重量观念
师问:在天平上称一称一枚2分硬币有多重?(学生分组操作,在操作中发现,天平左边盘里放2分硬币,右边盘里放上标有“1克”字样的砝码,天平的指针正好指在标尺的中间位置,天平平衡,说明2分硬币的重量是1克)
师说:这枚2分硬币约重1克。在表示比较轻的物品重量时,一般用克作单位。(板书:克)1克到底有多重?请每个同学拿1枚2分硬币,掂一掂,亲自体会一下1克的实际重量。
师说:请同学们将左盘里的2分硬币取出,放入黄豆,直到天平指针指向标尺中间,使天平平衡,然后数一数1克黄豆有多少粒。(同学们按老师的要求,以组为单位,将2分硬币取出,把黄豆一粒一粒轻轻地放入左盘,直到天平平衡,就不放了,这时数出黄豆的粒数。由于黄豆粒大小不同,1克黄豆的粒数可能不同)用同样的方法,称一称1克绿豆有几粒,能得出什么结论?
称一称:用天平称一称15个图钉有多重。(学生在右边盘里放砝码,从1克、2克、5克一直放到10克,这时发现天平平衡了,所以,要肯定地告诉学生,15个图钉共重10克。老师在学生放砝码时,提示学生选择砝码的方法。让学生体会一下10克物品的重量,全组同学传递着掂一掂15个图钉的重量)用同样的方法,再称一称1支粉笔、1本数学书、1瓶墨水、1把小刀的重量,填在数学书上。
3.认识重量单位“千克”,建立1千克的重量观念
师说:像一粒豆、一个图钉、一把小刀等物品,重量比较轻,就可以用克做单位,而有些物品,如:一袋精盐、一袋洗衣粉、一箱苹果等,用克做单位就不太合适了,这时常常用千克做单位。(板书:千克)
师说:1千克=1000克(教师同时板书)。要想称一称一袋精盐有多重,就不能用天平了,得用这种秤,教师出示案秤。请同学们看一看这袋精盐有多重。(教师将一袋精盐放到秤盘里,告诉大家一袋精盐重500克)师说:500克就是我们平常说的1斤,以后买1斤重的物品,就可以说买500克。因为这是我们国家统一实行的法定计量单位。随着年龄的增大,慢慢就能掌握了。师问:再放入秤盘一袋精盐是多少克?(1000克)师说:2袋精盐正好是1000克,也就是1千克。所以案秤的指针指在1。1千克又叫1公斤。请同学们掂一掂2袋精盐有多重,建立1千克的重量观念。
师说:在商店里,常用下面的案秤称物品的重量。
师问:看案秤指针所指的数字,你能说出苹果的重量是多少吗?
师说:一般称较轻的物品时用“克”做单位,而称较重的物品时,要用“千克”做单位。看看下列物品应用什么做单位:一个梨约150( )、一个南瓜重4( )、一个足球重450( )、一颗手榴弹重250( )。
(三)巩固反馈
1.填空
1个2分硬币重1克,100个2分硬币重( )克。1000个2分硬币重( )克。
2.选择适当的重量单位填在括号里
(1)1个桔子重80( )。
(2)1个鹌鹑蛋重5( )。
(3)1只小狗重2500( )。
3.计算下面各题
500克+600克=( )克 670克-70克=( )克
8克5=( )克 72克÷8=( )克
4.在○内填上“>、<或=”
400克○500克 670克○760克
1克○1千克 1千克○1000克
5.应用题
(1)一支粉笔重3克,3支粉笔重多少克?
(2)一个苹果重170克,一个桔子比它轻20克,一个桔子重多少克?
6.回家后,找出3种重1千克的物品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认识重量单位“克”与“千克”,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知识。虽然在生活中他们接触过重量问题,但对重量单位还缺乏认识,重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所以在让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时,安排了以下三个层次:在复习准备过程,通过让学生判断语文书和数学书谁重谁轻,学生用手掂出语文书重数学书轻,老师进一步追问:语文书有多重,数学书有多重,语文书比数学书重多少等问题,学生答不出,引出重量单位,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在学习新课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掂一掂2分硬币和2袋精盐,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重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观念。在巩固反馈过程中,重视用多种多样的练习,区分克与千克。
本节课建议采用分组授课,这样便于准备学具,使每个同学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同时可以体现团结合作的精神。
长方体的认识(二)(人教版五年级教案设计) 第12篇
1.使学生能够正确数出数量是5的物体的个数,会读写数字5.
2.了解5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掌握5的组成.
3.进一步理解序数概念.
4.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育他们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5的含义,掌握5的组成.
教学难点
掌握5的组成.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师:同学们,在前面我们都认识了那些数?谁能按顺序说一说?
生:1、2、3、4.
你还记得这些数是由几和几组成的吗?
出示卡片,学生回答.
师:我们认识了4以内的数,今天该认识几了?
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5的认识”.(板书课题)
探索新知
1.建立5的概念
出示教材第19页的主题图.
问:这幅图画的是什么?图上有几位解放军叔叔?几匹马?几枝枪?
师:这些人和物,他们的个数分别是5,因此都可以用数字5来表示.(板书:5)
学生读:5.
问:5的样子像什么?
生:像钩子.
师:你能用小棒摆出这样的图形吗?(出示一个五边形)
师:你用几根小棒摆出了这样的图形?下面我们一起来数一数(演示动画“数数5”).
问:你还能用手中的学具表示5吗?
学生任意摆5,然后进行汇报.
2.了解5以内的数序,比较4和5的大小.
老师拨珠学生数数:1、2、3、4、
问:再添上一个珠子是几?
师:4添上1是5,那么5去掉1是几呢?5应该排在谁的后面?演示课件“5的认识”
师:1个点子用几来表示?(出示“1”)2个、3个、4个、5个哪?
问:这几个数的顺序是什么?
生:1、2、3、4、5.
问:你会倒着数吗?
出示p19方块图(一).
师:我们来数一数,左边有几个方块?右边有几个方块?
老师演示,学生数数:1、2、3、4.(板书:4)
1、2、3、4、5.(板书:5)
问:4和5比,谁大?中间应该用什么符号连接?
学生打手势,老师板书:<
出示p19方块图(二).
问:左边有几个方块?右边呢?(板书:54)
问:5和4比,谁大?中间用什么符号连接?
学生打手势,老师板书:>
3.教学5的组成
师:请你拿出5根小棒,把它分成两部分,看有几种分法?然后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5是由哪两个数组成的?
全班汇报:
问:看到这两个5的组成图,你还能想到什么?
师生对口令,练习5的组成.
4.区分基数与序数概念
出示P20赛跑图(图片“赛跑图”)
师:小朋友们在进行长跑比赛,看,他们跑得多用力呀!
问:一共有几个小朋友在比赛?谁排在第5?排在第3的是谁?穿红衣服的小女孩儿排在第几?穿红上衣的小男孩儿呢?
5.指导书写
师:我们了解了5的含义,知道5在生活中到处可以见到,那么怎样才能把5写好呢?下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演示动画“5的写法”)
学生练习写5:先描红,后独立书写.
巩固练习
1.说数的组成:两人一组,对口令.
2.填空
(1)
(2)
3.写数练习
在本子上写1、2、3、4、5.
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