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除尘设备发展史
来源:漫步者
作者:开心麻花
2025-10-10
1

除尘设备发展史(精选8篇)

除尘设备发展史 第1篇

除尘设备发展史

班级:环境工程132班

学号:5802113047 姓名:刘娜

摘要:环境保护的问题已成为世人关注的热点话题,经济全球化的大潮和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呼声使环境与贸易的关系日益密切,国际组织制定了一系列旨在保护环境的技术标准。如何防治大气污染、洁净空气环境也是人们不断研究的课题。特别是我国的主要能源是煤炭,燃煤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煤粉尘,严重污染了大气环境。这些空气中细微煤粉尘,尤其是直径为215~6μm 的飘尘对人体健康有极大危害。它不仅会在肺部沉积,还可以直接进入血液到达人体各部位。粉尘粒子表面还会附着各种有毒物质,它一旦进入人体,就会引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危害将更大。因此,控制粉尘尤其是直径为215~6μm的细微粉尘的排放,是我国治理大气污染、洁净空气环境的重要举措。此外,电子、精密仪器加工等行业对空气中含尘量的要求更高,一般都要求对亚微米级粉尘的除尘效率达99.97%以上,这对高效除尘及超高效除尘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环境保护;全球化;空气;除尘

Dust removal equipment development Abstract: the problem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has become a hot topic of attention, the tide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the global environment problem calls for increasingly close relations between environment and trade, th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has established a series of technical standards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How to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atmospheric pollution, clean air environment is also people constantly research topic.Especially in our country is the main energy of coal, coal process will produce a large amount of coal dust, seriously pollutes the atmospheric environment.The fine coal dust in the air, especially a diameter of 215 to 6 microns of fly ash has great harm to human body health.It will not only in the lungs deposition, can also directly into the blood stream to each part of the human body.Particle surface are also attach to all kinds of toxic substances, once it enters the body, will cause all kinds of respiratory disease, greater harm.Thus control dust, especially a diameter of 215 to 6 microns of fine dust emissions, is our country the important measures to control air pollution, clean air environment.In addition, industries such as electronics, precision instruments to demand a higher dust content in the air, are generally required to sub-micron dust dust removal efficiency is above 99.97%, the efficient dust removal and super efficient dust remov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Key word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Globalization;Air;Dust removal

1.空气除尘设备的研究现状

按捕集粉尘的作用力及原理,除尘设备可分为4类:机械式除伞、电除尘、过滤式除尘和湿式洗涤除尘设备。按除尘效率可分为:高教除尘设备,包括备,包括旋风除尘及其他湿式除尘等;低效除尘设备,包括重力沉降、惯性除尘等。表l列出了各种除电除尘、袋式除尘、高效文丘里除尘等;中效除尘没备的性能及其适应场合。

1.1 沉降室(重力除尘器)

沉降室也叫重力除尘器,是一种借助重力作用使含尘气体中粉尘自然沉降以达到净化气体目的的装置。当含尘气体水平通过沉降室时,尘粒受沉降力的作用向下运动,经过一定时间后尘粒沉降到沉降室的底部而分离,净化后的气体通过出口排出。沉降室的沉降速度太小,一般只用于分离50μm以上的尘粒。因此沉降室通常用于粗尘粒的预除尘。

1.2 惯性除尘器

惯性除尘器是利用粉尘在运动中惯性力大于气体惯性力的作用,将粉尘从含尘气体中分离出来的设备。其利用一系列的挡板,惯性大的颗粒被阻挡下落,小的颗粒绕板而过。粉尘粒径越大、气流速度越大、挡板数越多和距离越小,则除尘效率越高,但压力损失也越大。这种除尘器结构简单,分离l临界粒径为20——30μm,压力损失为100~1 000 Pa。

1.3 旋风分离器

旋风分离器是利用旋转的含尘气体所产生的离心力,将粉尘从气流中分离出来的一种干式气—固分离装置。当含尘气体进入旋风分离器时,气流将由直线运动变为圆周运动。含尘气体在旋转过程中产生离心力,将密度大于气体的尘粒甩向器壁,进入排灰管。旋风分离器用于工业生产已有100余年历史。对于捕集、分离5~10 pm粉尘的效率较高,一般能达85%,但对于5μm以下的颗粒效率只有50%。同时,旋风分离器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十分困难,其应用也因此受到限制。旋风分离器有如下特点:结构简单,不需特殊的附属设备;操作、维护简单,压力损失中等,动力消耗不大;操作弹性大.性能稳定,不受含尘气体的浓度和温度等影响。旋风分离器对粉尘的物理性质无特殊要求,作为一种重要的二级除尘设备被广泛应用于化工、石油、冶金、建筑、矿山、机械、轻纺等工业部门。

1.4湿式除尘器

湿式除尘器是使含尘气体与水或其他液体接触,利用水滴和尘粒的惯性碰撞等作用把尘粒从气流中分离出来的设备。其除尘机理是:当含有悬浮尘粒的气体与水相遇接触且气体冲击到湿润的器壁时,尘粒被器壁所粘附,或者当气体与喷洒的液滴相遇时,液体在尘粒质点上凝集,增大了质点的质量,而使之降落。在湿式除尘器中,气体与液体的接触方法有2种,一种是气体与水膜和已被雾化了的水滴接触,如文丘里管除尘器、水膜除尘器等:另一种是气体冲击水层时鼓泡,以形成细小的水滴和水膜,如冲击式除尘器、自激式除尘器等。总的来说,湿式除尘器主要靠惯性碰撞、粘附、扩散3种作用将粉尘除去。

湿式除尘器类型较多,而最具代表性的是文丘里管除尘器和水膜除尘器[⋯。文丘里管除尘器能除去1~5μm的尘粒,效率较高,而且不会产生二次飞扬,特别适宜具有粘附和潮解性的粒径1μm以下的粉尘。其缺点在于:首先压降大,当去除lμm以上的尘粒时压降约2 000 Pa,效率约90%,当粉尘粒径小于0.5 pm时,压降高达10 000 Pa,效率也较低;其次是含尘污水的处理问题,文丘里管除尘器的用水量较大,在计算与使用时必须充分考虑。水膜除尘器效率不如文丘里管除尘器,一般为85%。90%,但因其用水量较少,阻力相对较低(一般仅为100~150 Pa),也得到较广泛的应用。

1.5电除尘器

自1906 年F1G1Cottrell 在工业上应用静电除尘器(ESP)以来,ESP 已发展成一种公认的高效除尘装置。其工作原理为:将直流高压施加于放电极和收尘极之间形成电场,使气体电离,让悬浮微粒荷电收集电场中荷电微粒并将其排除到外部。在合适条件下使用ESP ,其效率可达99 %甚至更高。电除尘器性能的提高,不仅取决于除尘器本身的结构,而且还取决于高低供电装置的供电质量、控制性能和供电方式的改进。目前ESP 在化工、发电、水泥、冶金、造纸等工业部门被广泛应用。尤其在我国燃煤电厂,除尘设备基本都使用ESP。

但是ESP 对直径011~2μm 尘粒的除尘效率较差,且ESP 的除尘性能受粉尘电阻率的支配。一般来说,粉尘的电阻率为104~5 ×1010Ω·cm 属正常范围,如低于此范围则易导致再飞扬,而高于此范围则易发生反电晕现象,并使除尘性能下降。由于粉尘电阻率与粉尘化学成分直接相关,所以ESP 在某些场合不能适用。例如: 粉煤灰的主要化学成分为SiO2、Al2O3、Fe2O3、CaO、MgO、Na2O、TiO2、P2O3、Li2O等,其中SiO2 和Al2O3 占70 %以上。若SiO2 和Al2O3两项占粉煤灰的质量分数大于90 % ,则静电除尘器难于收尘。由于燃煤电厂煤种变化较大,因此粉尘的化学成分波动也较大,给电除尘的运行带来一定的困难。

1.6袋式除尘器

自1881年德国Betch工厂的机械振动清灰袋式除尘器获德国专利并开始袋式除尘器的商业化生产以来,袋式除尘器的清灰技术及袋滤技术得以迅速发展和提高L7 J。目前袋式除尘器对工业废气中微粒粉尘的控制,尤其是对高温冶炼和燃料燃烧生成的高活性微粒粉尘的控制,技术上已日趋成熟。其对微粒粉尘的除尘效率在99.99%以上,排放气的质量浓度小于50 ㎎/m³,甚至可低达10㎎/m3.且规格齐全,适用范围广,不受粉尘电阻率的影响,不存在水污染问题。在采取其他技术措施的条件下,可同时清洁工业废气中的固、液、气3类污染物。袋式除尘器的工作原理为:当含尘气体进入除尘器时,粗粉尘因受导流板的碰撞作用和气体速度的降低而落人灰斗中;其余细小颗粒粉尘随气体进入滤袋室;受滤料纤维及织物的惯性、扩散、阻隔、钩挂、静电等作用,粉尘被阻留在滤袋内,净化后的气体逸出袋外,经排气管排出。滤袋上的积灰用气体逆洗法或喷吹脉冲气流的方法去除,清除下来的粉尘由排灰装置排走。袋式除尘器的清灰方式已日趋成熟,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滤料上。滤料性能和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袋式除尘器的性能和使用寿命。滤料已从天然纤维发展到现在的人工合成纤维,从而使袋式除尘器的除尘性能及应用范围有了大幅提高。目前滤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表面覆膜滤料的开发上,表面覆膜技术给滤料的除尘性能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2.空气除尘技术的新发展 2.1膜电除尘器技术

近100年来静电除尘器(ESP)有了较大的变化和发展,如在清扶方式上对声波清灰的探索,在供电方式上对脉冲供电技术的研究等。这些改进从一定程度上改善了ESP的性能,但均未取得重大突破,其原因在于没有脱离传统钢质收尘极的模式。1998年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Pasic等首次提出膜电除尘器(MESP)概念,即采用碳纤维材料编织成的膜作为EsP的收尘极,从而打破了多年来对EsP研究徘不前的局面,有望使EsP产卡根本性的变革。相比钢质极板,膜收尘极具有许多优异的性能,主要体现在:质轻;能捕捉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2.5“m(以PM 2.5表示)的细粉尘.除尘效率高;膜阳极板没有加强筋,对流场的干扰较小,减少了二次飞扬的产生;两极的间距可以缩小,使干式EsP的体积减小;耐腐蚀;清灰方式灵活多样;积灰层容易以较大的块状脱落,减小了二次飞扬;也可用来改造原来钢质阳极板的EsP。其中耐腐蚀的优点,对湿式EsP更具有吸引力,使得在EsP中同时实现除尘、脱硫、脱硝一体化将成为可能。纵观ESP的发展趋势,干式电场结合湿式电场的混合式MEsP将是该领域研究与开发的纵深力向。混台式MEsP具有很高的除尘效率,同时还能有效去除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重金属等有害物质,为除尘、脱硫、脱硝的一体化技术开辟道路。我国是一个燃煤大国,全国燃煤电厂烟气收尘装置大多为EsP。随着排放指标的提高,今后必须对传统的EsP进行改造,并需增设昂贵的脱硫装置,从而增强MEsP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因膜收尘极既可应用于干式EsP,又可用于湿式EsP;既可应用于新建EsP,义可用于传统EsP的改造,使得MEsP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比较顺利。因此,MESP在我国的市场前景将是十分光明的。

2.2表面过滤技术

目前国内的袋式除尘器大多采用针刺毡材料等传统滤料,属于深层过滤,依靠截留在过滤材料上的微尘颗粒层进行过滤,因而存在过滤阻力大、反冲洗频率高等问题,导致袋式除尘器的寿命较短、操作相对困难。此外,袋式除尘器的价格较高,操作过程中及反冲洗后的压力波动比较大等,这些因素都极大地限制了袋式除尘器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表面过滤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表面过滤技术足指粉尘不透人滤料内,而全部沉积在滤料表向的过滤技术。

表面过滤主要利用薄膜过滤粉尘,依靠薄膜的筛滤,同时也借助于膜表面尚的粉尘薄层。薄膜的孔径很小,能把极大部分尘粒阻留在膜的表面,完成气固分离过程。小同于一般滤料的分离过程.粉尘不深入到纤维内部。其好处是:在滤袋开始工作时就能在膜表面形成透气性好的粉尘薄层,既能保证较高的除尘效率,又能保证较低的运行阻力。

2.2.1 利用预潦层技术实现表面过滤该技术是将配制好的粉刺,用特殊T艺溶进已缝制滤袋的滤料内部,再用粘结剂固定,达到滤袋未使用前的高教除尘能力”“。经预涂层处理后的滤袋在使用前形成r稳定的粉尘初层,克服了新滤料前期除尘效率不高的弊病;同时粉尘初层经粘结剂固定,稳定性好。这样可以降低压力波动对稳定生产的不利影响。但其缺点在f:随反冲洗的次数增加,预涂层可能会从滤料表面冲脱,影响滤料的使用寿命。

2.2 2利用膜分离技术实现表面过滤该技术是将某种分离膜覆在普通滤料上,利用膜分离技术过滤含尘气体。目前,所用的薄膜一般是聚四氟乙烯(PTFE)薄膜,它具有优异的性能:表面过滤,过滤阻力小,粉尘层易剥落,解决了深层过滤不能解决的问题;孔径为0.2~3μm,能够迅速有效地截留微米级超细粉尘;清灰后不改变孔隙率,除尘效率一直很高,几乎可达到零排放;表面,光滑,不结露,易清灰,清灰后不改变宅隙率,因此投入运行后,压力损失低且不随使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大;滤袋使用寿命长。美国G0re公司生产的膨体胛FE膜已应用于该领域,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例如,某水泥厂水泥成品磨,原先用729织物滤料,改用非织造涤纶针刺毡‘i町FE薄膜复合的覆膜滤料后,又如某水泥厂石灰窑尾气的处理,将玻纤滤料改为膨体纱玻璃纤维与门FE覆膜滤料。通过上述实例可以看出,ptfe覆膜滤料在过滤风速、处理风量、压力损失、滤袋寿命及产量、节约能源等方面都优于其他普通非织造滤料。PTFE覆膜滤料以其卓越的特性,对袋式除尘器滤料的发展是一个质的飞跃,但美国com公司对我国只提供产品不转让技术。而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表面过滤技术及覆膜滤料的开发和应用是我国研究者的机遇和挑战。

3.总结

从粗除尘到高效除尘的一系列除尘技术及设备,在各自除尘场合起着重要作用,而高效除尘技术及设备的发展有如下特征:电除尘器、袋式除尘器在高效除尘领域应用非常广泛,但还存在一些缺点有待改进;膜电除尘器利用了先进的碳纤维膜作吸尘极,使电除尘器的除尘效率和操作性能大大提高,且集除尘、脱硫、脱硝、除重金属于一体,预计将在我国燃煤电厂中得到广泛应用;表面过滤技术已从预涂层技术发展到覆膜技术,特别是因覆膜技术而发展的覆膜滤料“其低阻、高效及寿命长的特点使它成为袋式除尘器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1] 李健.电除尘技术和设备现状[M].合肥:合肥水泥设计研究院,2006 [2] 张殿印,王海涛.除尘设备与运行管理.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10

[3] 姜风有.工业除尘设备[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7 [4] 深圳市宏佳环保设备有限公司.中国工业除尘技术现状及未来

[EB/OL].http://.2011.11 [5] 泰安市山口锅炉辅机厂.浅谈我国除尘设备的现状与发展[EB/OL].http://.2009.11

除尘设备发展史 第2篇

随着各行业快速发展,对制冷设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怎样才能在制冷设备行业中成为佼佼者?

在工业生产中,有些环节需要对产品进行冷却,或者有些生产或科学研究需要在低温环境下进行,制冷设备作为一种有效的制造低温环境的装置被人们所发明和使用,比如:工业冷水机,家庭冰箱等。

在家庭中普遍使用的冰箱就是制冷设备的一种,但是在工业中生产中所需要的制冷设备比我们常见的冰箱冰柜规模要更大,对于温度的控制要更加严格。工业制冷设备是由制冷剂和使用冷量的设备相结合的。物品在冷却和冻结的过程中要释放一些热量,制冷装置在工作过程中也会传入一定的热量。因此为了保证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所需要的低温环境,就必须要利用制冷剂连续不断地移除或者是吸收这些热量。而压缩机技术则是制冷系统的核心技术。国家发改委公布《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指出,要在未来五年扩建一千万吨冷库,这对制冷设备行业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发展机遇。制冷设备企业想要抓住这个机遇实现大发展的话,必须在科技研发上面下功夫。目前主要采用的氟利昂制冷的技术,不仅运营成本高,对臭氧层的破坏也很大。而氨制冷的出现将可能解决这一问题,氨制冷将是今后制冷设备行业发展的一个趋势。我国制冷行业仍然主要存在三大不足。一是对引进的国外先进技术不能及时消化吸收。在工业领域中,我国制冷行业与国外接触算是比较早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就开始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建立了一些合资企业。但到目前,我国制冷行业的技术进步还远远不能满足其他行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一些尖端技术及产品仍不能自主开发。改革开放以后,大量进口产品充斥国内市场,而国内产品由于没有及时进行技术更新和开发,原有产品的市场份额也逐渐被国外产品吞噬。二是制冷机行业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与国内其他行业一样,目前我国制冷机行业高级技工人才严重缺乏已成不争的事实。三是技术开发资金投入不足,人才流失严重,国产品牌默默无闻。我国制冷设备企业与发达国家相比,科研投入较低,检测手段也相对落后,影响了制冷技术水平的提高。从长远发展看,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核心竞争力,我们才能真正实现由制冷行业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迈进。

除尘设备发展史 第3篇

1. 提升设备运行稳定性, 实现主线设备稳定运行和公辅系统的安全保供

(1) 采用绝对指标衡量生产线运行质量

对设备运行稳定性评价不再拘泥于传统的设备运行评价指标, 如事故故障率、可开动率、作业率等。而用设备故障次数、故障停机时间等绝对指标来衡量生产线运行质量。为各主要生产线设定了故障评价时间标准, 作为生产线运行质量的衡量指标。

全面开展设备运行零故障竞赛活动, 设立专门的奖励基金, 从2007年起, 由公司工会组织, 设备部、生产部配合, 在钢铁产品主要生产线开展“设备运行零故障管理”劳动竞赛。竞赛活动极大地鼓励了各参赛作业区职工的工作热情, 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2010年, 扩大了竞赛活动的规模, 多层次开展零故障管理工作。在年初制订了股份公司设备零故障管理工作计划, 大力推行设备零故障活动, 扩大了活动覆盖范围, 突出零故障管理工作的三个层次:一是在55条主要生产线实施月度故障停机时间评价活动;二是分五个竞赛小组, 由52条生产线或区域参与, 开展设备运行零故障管理劳动竞赛活动;三是遴选12条对公司“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生产高度相关的生产线, 采用专人跟进和状态评价的方式, 重点开展了“创建零故障生产线”的试点工作。通过“目标值评价、劳动竞赛、主动创建”三类活动, 有效减少了设备故障和停机时间。

(2) 推进TnPM全面规范化设备管理, 通过基础管理的提升稳定设备运行

公司每年制定TnPM年度工作计划, 明确现场管理要求, 规范设备点检、维护、检修流程, 通过日常检查、通报分析等手段, 促进基础管理落实。各厂配合TnPM工作的开展, 加强设备的“清扫、润滑、紧固、调整”和点检维护工作, 加快事故响应和处理的速度。对典型事故制定相应对策, 如《三相低压异步电动机运行维护管理制度》和《马钢股份公司自动化控制系统运行维护管理规定》等, 在技术上、管理上给予支撑。

(3) 持续开展各类设备隐患的排查与整治工作, 为稳定运行提供长效保障

各基层单位和设备使用单位把设备隐患排查与整治纳入日常管理轨道, 公司层面上按季度集中组织隐患的排查工作, 突出重点。如供用电设施、各种动力介质管廊支架、液态金属吊、煤气设备、工业建 (构) 筑物等。对发现的隐患进行监控和治理, 每年投入约1 500万元专项治理费用, 有效杜绝了隐患劣化成设备事故。

(4) 规范检修工作, 通过适度检修, 提升了设备运行稳定性

加强点检定修的计划管理、稳定生产秩序、促进系统经济运行。公司对影响物流、能源流和检修资源平衡的主线日常定修计划的申报和安排做了规定, 实施“周定修计划刚性管理”。通过新的检修申报和考核制度, 有效减少了非计划检修, 减少对能源系统运行的冲击, 保证生产顺行。2010年上半年非计划检修12次, 同比2009年减少了13次。

通过规范检修工作, 各项检修均成功扣住节点, 或按计划或提前完成预定检修内容, 达到了恢复设备性能、提升设备安全、稳定运行的目的, 取得了预期的成果。

(5) 创新管理手段, 突出制度平台、服务平台、评价平台、信息交流平台建设

(1) 每月选定一个主题, 召开经验交流现场会, 促进共同提高。如2010年2~8月分别召开了零故障工作现场会、备件核心供方大会、协力检修工作会议、经济运行分析会议、表面技术工作会议、专利知识与知识产权会和备件管理工作会议。

(2) 坚持现场调研和约谈制度、零故障实施效果月度评价通报制度、有效的激励机制等促进管理工作开展。

关注热点故障设备和生产线的改进情况, 采取现场调研、重点约谈等形式, 服务基层。设备部组织各专业科室人员, 到一钢轧、热电总厂、四钢轧、气体公司、三钢轧等单位调研零故障管理工作落实情况, 帮助解决存在问题, 督促零故障管理工作开展。

对于阶段性设备故障多发单位约谈主要领导和责任人。通过管理、技术、备件、资金等多方面支持, 消除设备隐患, 减少故障发生。每月编写零故障管理月度通报, 促进各厂间信息交流。

在激励手段上, 创建零故障生产线专项奖励, 2010年上半年共兑现奖励资金244 500元。

2. 抓好设备系统经济运行工作

按照物流、能源流、价值流和设备状态原则, 系统优化, 突出重点, 主辅联动, 产供用一体化, 进一步提升公辅系统经济运行质量和水平

(1) 以强化保障和稳定运行为中心, 坚持用能的计划性和刚性管理原则, 科学调控, 优化运行, 实现系统稳定、平衡、经济运行目标。

对于月度动力介质需求计划进行评审, 建立了以主要用能大户为重点 (三个炼铁总厂和四个钢轧总厂) 的动力需求计划申报和评价制度。通过开展动力需求计划评审工作, 进一步强化和细化了动力消耗分析, 找出生产中的问题, 推进了动力系统经济运行水平。

(2) 针对公辅系统新困难, 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 提高了系统经济性。如应对电网风险运行措施;应对大机组检修多、自发电量锐减的措施;应对煤气富裕量大, 放散率高措施;应对氧气机组异常状况, 氮气保供紧张措施;应对蒸汽平衡困难, 保一钢轧双炉生产措施等。

(3) 组织氮气用户的调研和用量的普查工作。制定了节约用氮措施和实施计划。能源总厂开展了氮气用点普查分类, 针对各用户点制定了具体节氮措施。如:高炉以洁净气替代氮气;加强管网巡检, 杜绝泄漏;对氮气减压阀组的运行参数重新整定, 调节使用压力杜绝氮气浪费等。从运行效果来看, 一、三、四钢轧总厂和一铁总厂氮气单耗均有明显下降。

(4) 针对四钢轧热轧是新区焦煤大户, 使用波动较大对系统平衡影响较大的现状, 启动“四钢轧热轧工序煤气使用计划的模型开发”及系统用能分析工作, 对平衡新区CCPP、热轧的煤气量, 提前并准确预测热轧的煤气使用量, 效果明显并产生一定的效益。

(5) 积极引进新型节能技术和推广应用工作, 如在二铁总厂高炉水处理系统推广应用高效节能泵效果显著, 在热电总厂锅炉系统开展控壁温换热器可行性研究和着手试点工作, 与物资公司推广“绿色照明”和新型节能灯具的应用等。

(6) 稳定发电机组运行, 充分利用余热、余压、余能多发电。

(7) 根据状态适时有效进行动态调控。设备部动力调度, 根据生产和设备运行情况, 动态合理调控运行方式, 稳定设备运行状态, 有效提升了动力运行经济指标。

3. 开展新技术、新工艺引进, 促进企业技术进步, 推动技术降本

大力推进表面技术为主要内容的设备再制造工程, 促进产量及质量提升, 通过技术降本支撑经济运行长效化。

(1) 提升设备备件的使用寿命是稳定设备性能、降低设备使用成本的重要方法

公司设备系统着力推进备件修复及修复管理工作, 2010年备件修复比例总体指标12%, 设备部已经结合各单位修复情况将指标分解下达到各单位, 作为备件管理评价指标进行控制。2010年1~6月修复备件合同发生7 345.46万元, 同新购备件相比, 为公司节约备件采购费用12 242.43万元。

(2) 抓住表面技术应用技术切点, 既服务于内, 又发展公司的非钢产业

发展表面技术, 依托马钢现有资源及市场, 适度引进国内外先进表面技术与装备, 致力于主线产能释放、质量提升、消耗降低和关键设备备件的长寿化, 致力于形成具有马钢特色的表面技术优势资源, 打造非钢产业中机制产业的特色产品, 形成马钢设备系统稳定运行新的经济增长点。

通过3~5年时间, 建成拥有国内一流装备、技术、人才, 产品既有宽度又有深度, 且覆盖马钢内外部市场, 具有一定的市场及品牌影响, 实现年产值4亿元的综合性表面工程技术中心。主要涉及四类产品。

(1) 电镀产品:电镀轧辊、结晶器铜板 (电镀、新制、修旧) 、结晶器铜管 (电镀、新制) 。

(2) 堆 (喷) 焊产品:连铸辊 (堆焊、修旧、新制) , 夹送辊、助卷辊、开、卷取机 (堆焊、新制) , 轧辊堆焊修复, 耐磨衬板堆焊等。

(3) 超音速喷涂、等离子喷涂产品:冷轧及镀锌各种辊类, 沉没辊、稳定辊、炉辊, 转炉烟罩、风机转子、高炉风口、窄面铜板水冷管件, 其他行业耐磨件等。

(4) 激光熔覆技术产品:主要轴类、齿轮类零件修复, 轧辊及其他备件表面强化。

目前公司轧辊镀铬一期、二期项目已建成投产, 并熟练掌握了板坯铜板和铜管电镀工艺, 超音速喷涂、转炉烟罩火焰喷涂项目正在进行中。

四、消除缺陷、提升性能, 释放产能, 大力推行节能降耗

近年马钢降本的触角延伸到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同时, 开始考虑系统降本。在公辅系统的经济运行上挖潜力, 在合理调度的基础上将节能减排作为一个突破口。

1. 在淘汰落后设备的基础上, 实现装备大型化、连续化、集约化

近几年先后淘汰了一大批落后、高耗能工艺和装备, 积极采用大型、节能型工艺和装备, 建成7.63m焦炉, 年产150万t的链蓖机回转窑, 氟卡斯窑, 400m2烧结机、4 000m3高炉和300t级转炉, 以及薄板坯连铸连轧 (CSP) 、2250热轧、2130冷轧等系列现代化的生产线等。

本着“消除设备缺陷, 提升设备性能, 释放系统产能, 实现节能降耗”的要求, 对在线老设备实施了一系列节能改造, 如高炉的鼓风脱湿项目、转炉的基础自动化改造和OG技术改造、轧钢加热炉蓄热式改造等。另外还对能源调度系统进行了改造, 建成现代化的能源中心, 实现了二次能源的在线调度平衡, 提高了利用水平。

2. 大力推广先进节能生产工艺技术

(1) 实现焦炉全干熄焦发电

在国内率先采用自主技术建成120t/h大型国产化示范干熄焦装置 (投资1.7亿元) 基础上, “十一五”又投资近6亿元, 新上四套大型干熄焦装置。目前, 公司吨焦发电量达120 kWh/t的国内先进水平。

(2) 利用烧结机冷却低温废气 (烟气) 余热发电

投资1.4亿元, 在300m2烧结带冷机上, 引进建成国内首座余热回收发电装置。第二座投资1亿元的全国产烧结余热发电项目也将于近期建成投产。

(3) 大型高炉全部实施炉顶煤气压差发电技术 (TRT)

马钢是国内第一家在大型高炉全部配套国产高炉余压发电装置的企业, 目前吨铁发电量接近30 kWh/t的国内先进水平。

(4) 建成国内首座153MW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 (CCPP) 煤气发电机组

单项投资10亿元以上, 机组效率接近超临界发电机组效率, NOX排放在30mg/m3左右。

(5) 利用副产煤气发电

除对原燃煤机组改造提升掺烧煤气能力外, 还率先在国内建成三座220t/h全烧高炉煤气锅炉。

(6) 建成国内首台饱和蒸汽发电机组

利用公司富裕的饱和蒸汽, 建成两套国产饱和蒸气发电机组。利用副产余热、余能 (压) 资源发电, 提高自发电比例, 自发电比例由2000年的41.38%提升至目前的70%左右。

3. 加大环保投入, 提高资源利用水平

(1) 建成国内首台含锌尘泥转底炉脱锌装置

投资近3亿元, 建成一套含锌尘泥转底炉脱锌装置, 实现含锌高炉瓦斯泥、OG泥等闭路循环利用, 对整个行业起到示范作用。

(2) 建成国内首条在线钢渣处理装置

公司在新区“十一五”结构调整项目建设时, 同步建成冶金固体废弃物综合在线处理及循环利用工程。

(3) 引进首座烧结烟气脱硫技术

投资1.3亿在二铁总厂烧结机上, 采用国内首次应用的高效半干法气体净化烟气脱硫工艺, 年减少SO2排放量3 536t。

(4) 建综合污水处理站

投资近1亿元, 建成一座日处理10万t能力的综合污水处理站, 处理后的污水达到回用水标准。

五、结论

除尘设备发展史 第4篇

正如智能手环一样,我相信长时间使用后,其数据的累积和变化会对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产生巨大的价值。但在使用过程中,我也遇到了困惑,最典型的便是我需要每天都站在秤上测试,这看似不应该是个问题,但是对于一款应该为生活带来便利的智能设备来说,它却给我带来了不便——我每天需要想着测试,需要站在上面一会儿,如果中途我一段时间出差了,或者由于忙乱忘了测试,那么我就获取不到信息。

为什么本来应该为我的生活带来便利的智能设备,却需要花费我不少精力,以至于给我带来了一些不便?这真是一个悖论。科技的使命是解放人类,而非奴役人类,可现在我们却越来越被科技所奴役,智能手机让我们一刻离不开屏幕,可穿戴智能设备让我们越来越“臃肿”,云服务让我们越来越没有隐私。难道科技就真的不能让人越来越轻松吗?

就可穿戴智能设备来说,它已经越来越成为我们的负担了。拥有钢铁侠那样的装备当然让人向往,可你并不真的想穿着它上班、吃饭、约会甚至睡觉吧?可现在的可穿戴智能设备却恨不得我们这样,比如智能手环。

看看我们身边的智能设备吧,智能手环、智能眼镜、智能手表、智能秤、智能牙刷、智能耳机、智能跑步机、智能榨汁机……如有必要,任何一种与人类接触的工具在云时代都可以成为智能设备。

比如筷子,当它成为智能筷子之后,那么它就可以监测你每天吃饭时候的动作频率,当数据足够大的时候,它就可以预测你吃每顿饭时的平均动作次数和频率。如果某一天你遇到了美食,夹菜的动作次数多于平时,它可能就会震动提醒你:吃得过饱可能导致肥胖,我观察到你今天的动作次数多于平时,请您酌量夹菜以避免肥胖。这个提醒是好还是坏呢?对于身体健康它可能是好的,但也许你就再也找不到曾经那种狼吞虎咽的吃货感觉了。

同样的例子也许还有智能水杯、智能牙刷等等。上面的例子也许令人恐慌,以下则是体现可穿戴智能设备意义的例子。

日本先进工业技术研究所的教授越水重臣和他的工程师团队,通过在汽车座椅下部安装总共360个压力传感器以测量人对座椅施加压力的方式,把人体臀部特征转化成了数据,并且用从0-256这个数值范围对其进行量化,这样就会产生独属于每个乘坐者的精确数据资料。这项技术可以作为汽车防盗系统安装在汽车上。有了这个系统之后,汽车就能识别出驾驶者是不是车主;如果不是,系统就会要求司机输入密码;如果司机无法准确输入密码,汽车就会自动熄火。

我们姑且称这个座椅为智能车座吧。可穿戴智能设备的存在固然是有意义的,它的市场给人无穷的想象空间,但无限的想象空间给我们带来的也许是无限的奴役。想象有一天,你带着智能眼镜、智能帽子、智能手表,穿着智能衣服、智能鞋子,拿着智能筷子与女友到一个饭店约会,那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情景?

当人们意识到可穿戴智能设备给人带来的不是便利,反而是困扰的时候,它的发展就来到了第三阶段。正如万物从无到有再到无的过程一样,可穿戴智能设备的未来也已经变得无限少,直至消失。

到时候你不需要智能眼镜就能获得眼前东西的一切信息,因为你的眼睛本身就已被植入芯片而成为智能眼;你不需要智能手环就能知道你现在及未来的身体状况,因为你的身体无时无刻处于联网状态,到时候你就像玉帝一样随时得到所需要的信息,并对自己的未来了如指掌,这一切或许只是因为你的体内植入了一个小到看不到的芯片--这是你唯一的可穿戴智能设备。

那么可穿戴智能设备的未来便满足了人类的本能,到时候我们也许甚至会重新定义宗教。

我国配电网设备发展分析 第5篇

我国配电网设备发展分析

我国配电网自动化的发展是电力市场和经济建设的必然结果, 长期以来配电网的建设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建设资金短缺, 设备技术性能落后, 事故频繁发生, 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和经济建设的发展, 随着电力的发展和电力市场的建立, 配电网的薄弱环节显得越来越突出, 形成电力需求与电网设施不协调的局面。

国家颁布设施的电力法 的贯彻后, 电力作为一种商品进入市场, 接受用户的监督和选择, 甚至于对电力供应中的停电影响追究电力经营者的责任。另一方面, 高精密的技术和装备对电能质量要求, 配电网供电可靠性已是电力经营者必须考虑的主要问题。

随着市场观念的转变和电力发展的需 求, 配电网的自动化已经作为供电企业十分紧迫的任务。城市电网, 从八十年代就意识到配电网的潜在危险, 并竭力呼吁致力于城市电网的改造工程,并组织全国性的大会对配电网改造提出了具体实施计划, 各种渠道凑集资金, 提出更改计划利用高技术、好性能的设备从事电网的改造。例:1990年5月召开了全国城网工作会议, 提出了城市配电网在电力系统的重要位置, 要求采取性能优良的电力装备, 以提高供电能力、保证供电质量。根据电网供电的要求, 供电部门提出了配电系统对用户供电的可靠性要求, 供电可靠性指标达到99.6%, 对机场、银行及计算机网络和服务监控中心是电力质量要求高的场所, 没有可靠的配电网是无法保障的。

袋式除尘技术的应用及发展 第6篇

袋式除尘技术的应用及发展

论述了袋式除尘技术在节能减排中的作用;介绍了我国袋式除尘技术目前的`应用水平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袋式除尘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方向.

作 者:陈隆枢 CHEN kong-shu 作者单位:中钢集团天澄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武汉,430205刊 名:中国环保产业英文刊名:CHINA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Y年,卷(期):“”(11)分类号:X701.2关键词:袋式除尘 节能减排 发展

《特种设备安全发展战略纲要》 第7篇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文件

国质检特〔2010〕37号

关于印发《特种设备安全发展

战略纲要》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质量技术监督局:

《特种设备安全发展战略纲要》已经总局局长办公会审议通过,现予印发,请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实施。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和建议,请反馈总局特种设备局,以根据新形势新情况新要求,不断修改完善。

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发展战略规划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战略管理机制和战略研究队伍,切实加强发展战略的研究、制定、实施、评估和滚动完善工作,当前要着重抓好“十二五”质检事业发展规划的研究论证和组织起草工作,努力促进质检事业和经济社会又

— 1 — 好又快发展。

附件:特种设备安全发展战略纲要

— 2 —

〇一〇年一月二十六日二

特种设备安全发展战略纲要

为进一步强化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基础,提高科学监管的能力与水平,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运行安全,推进高耗能特种设备节能降耗,促进经济社会安全发展和节约发展,依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和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安全生产等有关规划,制定本战略纲要。

一、现状与问题

(1)特种设备是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基础设备和人们生活的重要基础设施。特种设备包括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和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截至2009年底,全国在用特种设备588.6万台,其中锅炉60.9万台,压力容器217.5万台(另有气瓶1.3亿只),压力管道68.5万公里,电梯137.8万台,起重机械135.7万台,客运索道852条,大型游乐设施1.6万台,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35.1万台。特种设备数量年均增长15%左右,承压类特种设备朝大型化、高参数、长周期运行方向发展,机电类特种设备新型式、新技术不断涌现。我国现有各类特种设备生产单位4万多家,作业人员近500万人,安全监察检验人员4万多人。特种设备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电力、机械、冶金、船舶、交通、轻工、建材、医药等传统工

— 3 — 业领域和航天航空等现代工业领域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2)特种设备安全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特种设备危险性较大、涉及生命安全,如管理和使用不当,可能造成事故灾难。近些年来,我国年均发生特种设备事故300多起,人员伤亡近千人,经济损失巨大,有的重特大事故还造成人员群死群伤、居民大规模转移、交通干线中断、大范围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大面积环境污染等灾难性后果。保证特种设备的质量和安全,防止和减少事故,对于维护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运行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3)高耗能特种设备节能降耗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锅炉、换热压力容器、电梯均为高耗能设备,仅以锅炉为例,全国锅炉耗煤占煤炭总消耗量的70%左右,而我国燃煤工业锅炉平均运行效率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5%至20%,如采取有效的管理和技术措施提高锅炉能效水平,将产生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高耗能特种设备节能降耗空间和潜力巨大,建立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与节能监管相结合的制度,全面高效推进高耗能特种设备节能降耗,对于促进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改革开放以来,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法制初步完善,体制基本健全,机制不断创新,科技明显增强,队伍发展壮大,万台承压设备事故起数30年来下降了30多倍。特别是国家质检总局成立以来,狠抓法规标准、动态监管、安全责任、应急反应、安全评价五个体系建设,进行普查整治,严格市场准入,— 4 — 强化使用监管,开展专项治理,推进立法、行政许可、现场监管、检验体制等改革创新,在设备总量迅猛增加的情况下,实现万台设备事故起数持续稳定下降,为促进全国安全生产状况稳定好转作出了重要贡献,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性和贡献率不断提升,为推动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挑战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更高要求,特别是特种设备数量快速增长和科技日新月异的新形势,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还存在一些不符合、不适应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需要着力解决。我国特种设备事故率仍然较高,总体上是工业发达国家的4至6倍,一些设备事故多发的势头仍未得以根本扭转,重大事故时有发生,安全形势依然严峻;监管资源投入严重不足,基础建设比较薄弱,监管力量不足与设备数量快速增长的矛盾日益突出;安全监察检验工作定位不够清晰,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够到位,企业诚信和社会安全意识还比较薄弱;监管体制机制改革有待深化,工作体系有待完善,方式方法还欠科学,检验资源配置效率有待提高,监管效能有待增强;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工作在法制、科技、管理等诸多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

(6)做好特种设备安全和节能工作,既要继承和发扬半个多世纪安全监察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监管模式,又要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妥善应对新情况新问题,紧密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明确目标任务,提升能力水平,创新体制机制,实施科学监管,促进特种设备安全和节能水平再上新台阶。

二、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7)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与节能监管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以“降低事故风险、提高安全效能”为根本出发点,以提升质量安全、预防和减少事故、降低能耗为目标,以有效防范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和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为重点,通过倡导安全节约文化、完善法制、健全体制、创新机制、落实责任、加大投入、依靠科技、科学监管等措施,保障特种设备安全节约运行,促进安全发展和节约发展。

(二)总体目标。

(8)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建立起完善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特种设备科学安全监察与节能监管法制、体制和机制,安全责任特别是企业主体责任有效落实,质量、安全、节能科技与管理水平较高,安全性与经济性协调统一,安全与节能水平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和促进作用充分显现。

(9)中期目标是,到2015年,构建起比较完善的特种设备法规标准体系、动态监管体系、安全责任体系、风险管理体系、绩效评价体系和科技支撑体系,形成企业全面负责、检验技术把关、部门依法监管、政府统一领导、社会广泛支持的特种设备质量安全多元共治格局,重点监控设备监管率和严重隐患治理率基本达到100%,力争特种设备事故率控制在0.4起/万台以下、死亡率控制 — 6 — 在0.38人/万台以下。推动实现燃煤工业锅炉平均能效比2007年提高8%、高耗能特种设备累计节约7000万吨标准煤。

(10)近期目标是,到2010年,初步形成特种设备安全运行和有效监管的工作体系,全国特种设备质量和安全状况明显好转,重特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万台特种设备事故率和死亡率控制在国务院安委会下达的特种设备安全生产控制指标之内,推动实现燃煤工业锅炉平均能效比2007年提高3%、高耗能特种设备累计节约2500万吨标准煤。

三、主要任务

(11)完善法规标准体系。积极推动制定特种设备安全领域的专门法律,进一步完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与节能监管法规,健全基本覆盖各个监察环节、兼顾各类设备特点的安全监察与节能监管规章,加快制订特种设备技术规范并逐步整合形成综合性规范,推进特种设备质量安全与节能标准化,逐步完善以法律法规为依据、以技术规范为基本要求、以技术标准为基础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特种设备法规标准体系。

(12)完善动态监管体系。完善安全监察组织网络和信息化网络,着力提升电子监管水平,逐步实现动态监管体系对各个设备、各个环节、各个地区的全覆盖,对特种设备进行全过程、有效、动态跟踪监督。

(13)构建安全责任体系。明确特种设备各安全责任主体的责任及相互关系;完善落实责任的机制与措施,保证安全责任履行;加强执法与监督,严厉打击特种设备违法违规行为,强化安全责任

— 7 — 追究。

(14)构建风险管理体系。应用风险理论实施特种设备分类监管,对系统性、广泛性和重大的事故风险实施监测预警,对特种设备重大危险源实施治理监控,对特种设备事故及时作出应急反应和妥善处置,科学实施特种设备事故调查处理,提高风险控制和事故预防的能力与水平。

(15)构建绩效评价体系。有效开展对一定区域领域、特种设备安全监察部门、检验检测机构和相关企业的安全绩效评价,使有限的监管资源投入获得最大的安全与节约效能,促进特种设备安全性与经济性的协调统一。

(16)构建科技支撑体系。全面提升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技术机构的能力,建立行业大科技的工作平台和管理运行机制,有效整合特种设备科技资源,畅通科技需求渠道,组织开展科技攻关,促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和推广应用,充分发挥科技对特种设备质量安全与节能的支撑、保障、促进作用。

四、重点工作

(一)进一步完善法规标准。

(17)积极推进特种设备安全法立法工作,强化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理顺法律关系,明确各方权利义务,强化安全责任,推动解决特种设备相关法律法规协调问题。进一步完善规章和技术规范,逐步形成综合性大规范。加快特种设备技术标准制修订,在各类设备方面形成完善的标准体系,缩小我国标准与国际标准的差距。理顺技术规范与标准的关系,提 — 8 — 高法规标准体系的整体性、协调性、有效性。

(18)坚持开门立法,充分发挥安全技术委员会、行业组织、企业和专家作用,鼓励社会公众参与,建立科学决策机制,开展立法预评估和后评估,提高立法质量。广泛开展特种设备法制宣传,大力开展针对安全监察、检验检测、企业安全管理和作业人员的法律法规、规范标准宣贯培训。完善特种设备法规信息公开平台,为公众提供全面、便捷的查询服务。规范法规解释工作。建立相关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之间的联动协调机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推动标准的国际互认。

(二)深入推进动态监管。

(19)加强基层安全监察组织网络建设,提高安全监察队伍素质,建立科学的工作规范;建立和规范协管员队伍。加强信息化网络建设,按照经济、有效、易用的原则,在金质工程平台上,统一总体规划、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开发平台软件,分级分类确定功能需求,分别建设硬件平台,实施全国联网,实现数据信息互联互通和共享。

(20)充分发挥动态监管体系作用,做到特种设备及时登记、及时检验、及时发现和消除事故隐患,提高监管效能。逐步实现网上办理许可、告知、报检等业务,提高安全监察机构和检验机构工作效率。加强信息公开和信息数据的开发利用,为科学监管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三)切实落实安全责任。

(21)厘清和明确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检验机构、安全监

— 9 — 察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安全职责,通过立法明确各方法律关系、责任界限和责任追究,重点强化企业主体责任。组织清理和修改完善现行法规标准中各方安全责任的不合理规定。按照有限有效原则,推动监察职能从“监督管理并重”向“强化监督”转变,立足立法与监督,着力弥补缺位和纠正越位与错位,合理缩小监管范围,突出监管重点。理顺总局与地方局的关系,推动监管重心下移,把更多的行政许可和执法监督工作交给地方局,总局集中精力做好战略研究、宏观管理和立法监督工作。

(22)利用多种手段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推行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安全管理标准化与评价制度,提高企业履责的主动性和管理的规范性;试行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安全管理工程师制度,鼓励符合条件的专业咨询机构为设备数量少、管理能力弱的使用单位提供安全管理咨询代管服务,保证安全责任有效落实;在有条件的领域允许企业在一定范围内自主选择检验机构;试行特种设备安全责任强制保险制度,发挥保险浮动费率的激励作用和社会辅助管理功能;加快质量安全诚信体系建设,并力争与行政许可、检验收费、信贷发放、税收优惠、保险费率、工商登记等事项有效结合,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23)加强执法与监督。探索建立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严厉打击无证生产、使用、检验、作业的行为,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办和处罚力度。探索建立缺陷设备召回和强制报废制度。设立有奖举报制度,加强社会和同业监督,及时发现和查处违法行为或者事故隐患,提高监管效率,降低监管成本。积极发挥行业组织作 — 10 — 用,加强行业自律和监督。

(四)积极探索风险管理。

(24)逐步实施分类监管。应用风险理论,综合考虑设备失效概率和事故后果,以防范重特大事故风险为重点,以注重差异性、提高针对性、保证有效性为原则,研究构建针对不同设备、不同企业、不同地区的科学的分类监管模式,积极开展试点,积累经验,制修订相关规范标准,逐步推广。

(25)建立安全风险监控机制。逐步探索建立安全巡视、明察暗访、举报奖励制度和安全风险信息共享机制,及时掌握违法违规线索和行业潜在的苗头性问题,及时进行风险监测、风险研判、发出预警、快速应对和妥善处置。

(26)对重大隐患实施治理监控。加强起重机械、压力管道元件、气瓶、危化品承压罐车等特种设备整治,逐步落实压力管道普查、检验和登记工作;逐步建立以事故和风险控制为导向的重大隐患治理机制和重点设备动态监控机制,加强监督检查和指导,组织开展对重点领域、环节和设备的检测评估和监控工作,推动企业建立重点设备安全管理及监测监控系统。

(27)加强应急管理保障机制建设。按照“统筹资源、合理布局”的原则,制订全国特种设备应急反应和事故调查处理体系建设规划,落实机构、编制和经费,加快国家级、省级和地市级应急管理与协调指挥及事故调查处理机构建设。结合动态监管体系建设,建立完善事故数据库、预案库和事故调查专家库,形成具备风险分析、监测监控、预测预警、信息报告、数据查询、辅助决策、应急

— 11 — 指挥和总结评估等功能的特种设备事故应急技术平台。根据不同种类特种设备的特点,建设特种设备应急救援培训基地。

(28)加强应急技术研究。建立完善各级特种设备安全监管部门应急预案,编制各类特种设备专项应急预案指南,指导特种设备使用企业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组织开展演练,提高应急反应与处置能力。建立质检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参与的事故调查处理协调机制。完善事故调查处理的规章、规范、制度和程序,规范调查处理行为。加强调查分析能力建设,加强事故统计分析,掌握事故发生规律,有效预防事故。

(五)科学开展绩效评价。

(29)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与节能监管的理论研究,建立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率的评价模型和统计指标,形成固定的数据采集、统计分析和报告机制,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30)科学评价安全监察工作的投入和产出,建立监管资源有效投入与配置模型,建立一定行政区域及设备领域、安全监察部门和检验检测机构工作绩效考核评价指标,探索建立以关键性能指数(KPI)为评价指标的企业安全管理评价方法,开展绩效评价试点并推广应用。

(六)加快推动科技进步。

(31)滚动完善和落实特种设备安全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理论和管理综合技术研究,促进监管体制机制创新;开展法规标准制修订支撑课题研究,为科学制定法规标准 — 12 — 提供技术依据;重点在共性、关键性的检验、检测、监测技术,大型、关键特种设备资产完整性管理、安全评价、风险评估、寿命预测、仿真重构,在线、不开罐、不拆卸、不开挖、带涂层保温层检测与评价,重大危险源监控、预测预警和应急救援技术方面,开展科技攻关,进行系统集成,加快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

(32)制订全国特种设备安全技术研究实验室框架体系和全国特种设备及其部件、安全附件、安全保护装置型式实验室框架体系,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分期分批建设,重点扶持建设一批国家级和区域性的实验室和型式试验机构,建立以法规标准、试验基地和基础数据库为核心的特种设备安全研究试验平台和技术服务平台。

(33)以国家级特种设备检验研究机构为龙头,整合国家、省、部分市特种设备检验研究机构和企业、科研院所的人才、设备、经费资源,搭建行业大科技的工作平台,创新科技管理体制和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成果转化机制,统一规划,分工负责,相互合作,共同推动,多出快出成果,培养更多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加速提升队伍素质和技术管理水平。

(七)深化行政许可改革。

(34)深化审查、批准、监督三分离的行政许可制度改革。适当提高许可条件,缩小许可范围,整合许可项目,调整许可分级,下放许可权限,简化许可程序,降低取证成本。将行政许可的技术性、事务性工作逐步交由符合法定条件的事业单位承担,调整鉴定评审工作模式,保证公正性。加大证后监督力度和对鉴定评审工作

— 13 — 的监管,保证行政许可质量,从源头上把好市场准入关。

(八)积极稳妥地推进检验体制改革。

(35)厘清委托检验、国家强制性检验等各类检验的性质、定位、责任和实施方式,强化委托检验,逐步缩小强制性检验范围,调整检验项目,转变检验方式,研究探索强制性检验由“把关型检验”向“监督验证型检验”转变。顺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方向,适当体现市场配置检验资源的原则,充分发挥企业和社会检验力量的作用,积极培育委托检验市场,发展和规范专项检测市场。

(36)按照国家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思路和进程,明确各类检验机构的性质和工作定位,积极稳妥地推进质检部门特检机构管理制度改革,建立政府检验机构与社会检验机构互补的新型检验机制。继续推动检验机构规模化、专业化、社会化发展,探索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实施检验检测机构跨地区、跨行业联合重组,打造“中国特检”品牌。

(37)根据特种设备生产、使用、管理等资源的分布情况和工作需要,扶持、建设一批具有专业特色、国内领先的重点检验检测机构和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检验检测机构。通过竞争、考核、评估机制,提高检验机构内部管理水平、人员素质、装备能力和技术水平,增强内部活力,实现良性发展。合理确定核准条件,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并妥善解决欠发达地区检验机构核准问题。

(九)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38)加强高耗能特种设备节能监管。制定节能工作中长期 — 14 — 规划,建立完善安全监察与节能监管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和法规标准体系,强化生产环节突出强制监管、使用环节突出技术服务的工作理念,采取全面覆盖、重点突破、分布实施、逐步到位的工作方法,逐步形成企业主动、政府推动、部门联动、典型带动的工作格局。组织开展产品能效状况普查,研究制定产品能效指标,探索建立和严格实施市场准入与退出制度,规划建设一批能效测试机构与节能技术研究实验室,加快推动节能科技进步,开展设计节能审查、新产品能效测试、在用设备能效监测和节能技术改造,建立、完善涵盖节能咨询、设计、评估、检测、审计、认证、节能工程、运营管理和节能技术、产品推广等领域的技术服务体系,加强对节能监管人员、测试人员、企业的管理与作业人员的节能知识培训,全面推进高耗能特种设备的生产、使用和检验检测各环节的节能监管工作。

(39)围绕石化、电力、冶金等产业,积极推广风险评估、无损检测、在线检测、安全评价、完整性管理等新技术,重点解决好成套装置检修与检验周期相协调的问题,保证大型成套装置长周期安全运行,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升产业竞争力。

(40)围绕落实装备制造业等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实施有利于产业振兴的监管政策措施,加快推动科技进步,积极推广应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按照区域和产业特点推动建设公共检测技术平台,为企业提供法规、政策、管理、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服务,帮助企业提升管理和技术水平,提高特种设备产品竞争力,促进重大装备自主化。推动标准的国际互认和中国标准被国际特别是第三世

— 15 — 界国家的承认,促进特种设备出口。

(41)积极探索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有效服务“三农”的措施,鼓励特种设备企业向农村转移,引导企业开发生产适应农业农村特点的特种设备产品,做好农民工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培训考核工作,为接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创造条件。

(42)在国家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中,主动配合做好供电、供气、供热等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特种设备规划和建设,做好相关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为石油、石化、电力、冶金、水利、交通等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提供优质服务,保证建设用特种设备质量安全,保障项目安全顺利实施。

(十)加强安全节约文化建设。

(43)加强对科学发展、安全发展、节约发展观的认识,倡导“本质安全”核心理念,建立“生命至上、节约并重”的价值观,形成特色鲜明的特种设备安全节约文化。

(44)鼓励和支持出版发行安全科普读物和音像制品等安全文化产品。持续开展特种设备安全知识进企业、进校园、进社区活动,鼓励企业推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安全管理。通过报刊、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媒体,开展安全文化、安全法制、安全责任、安全科技等方面的宣传,普及安全知识,发布安全信息。积极参加 “3·15”、“安全生产月”、“质量万里行”等主题宣传活动,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和各类协会、学会、科研教育机构、中介组织的作用,开展群众性的特种设备安全活动。

(45)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行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进一 — 16 — 步树立行业的良好形象。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理论研究和战略管理。

(46)进一步开展国内外体制机制、法规标准比较研究,加强特种设备安全节能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研究和安全理论、宏观管理、行业发展、综合改革、法规政策等软科学研究,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紧密结合我国国情,构建中国特色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理论方法体系,增强监察工作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47)加强对战略管理的组织领导,建立稳定的战略研究队伍和战略制定、实施、评估、修订的动态机制,形成战略管理的长效机制,制定并滚动完善特种设备安全战略、科技战略和标准战略。

(48)积极争取将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相关内容纳入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发展、安全生产等规划,把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摆在重要位置,予以重点支持和保障。健全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指标考核体系,积极争取将其重要指标、主要任务纳入各级地方政府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统计考核指标体系。

(二)加强队伍建设。

(49)加快考核大纲、教材、题库和基地建设,大规模开展培训教育,到2015年完成对2百名市(地)分管局长、5千名监察人员和2万名检验检测人员的培训。加快人才培养,争取到2015年全国安全监察、检验队伍拥有1至2名院士、2百名博士、2千名硕士、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人员达到75%以上,努力建立一支数量足、素质高、结构优的安全监察、检验检测、科技攻关、专

— 17 — 家咨询、技术服务人员队伍。完善干部交流制度,保持安全监察和检验检测人员队伍的基本稳定和合理结构,不断提高队伍的技术业务素质。

(50)按照国家职业资格管理要求,逐步推行检验检测人员执业化改革,转变考核和换证方式,建立严格准入和强化继续培训相结合的机制。结合国家职称制度改革总体要求,积极争取建立特种设备安全工程师评价体系。支持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开展特种设备安全专业技术教育,争取在有条件的检验检测机构中增设一批博士后工作站。

(三)加大安全投入和保障力度。

(51)加大对特种设备安全工作专项经费投入的支持力度。研究建立安全监察与检验机构的投入模型。争取国家财政部门增加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专项经费,加快国家特种设备应急救援协调指挥中心建设,支持国家级科研试验基地建设,在对地方转移支付项目中增加对基层的投入。各级质监部门应当积极与地方政府沟通和协调,建立稳定的专项投入渠道,建立特种设备安全监察财政专项经费,重点解决基层监察机构编制不够、经费不足、装备欠缺等突出问题。

(52)进一步完善检验收费管理机制。积极与财政、物价部门协调,研究制定统一收费政策,改革检验计费方式,完善收费项目及标准,规范收费行为。完善检验收费收支管理,保证检验收入用于检验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53)形成有效的企业投入机制。积极推动有关部门制定加 — 18 — 大企业安全投入的政策措施,加强对企业安全投入的监督,形成合理的投入机制。调动社会力量加强对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的投入。

(四)落实建设大质量工作机制和大质检文化要求。(54)发挥各方积极性,推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质量安全管理,努力形成政府领导、部门监管、检验把关、企业负责、行业自律、市场引导、社会监督的安全监察工作格局。对内加强与质量监督、执法打假、出入境检验等工作部门的有效联动,对外加强与安监、建设、交通、水利、消防、工商、财税、金融、司法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形成合力,齐抓共管,形成多元共治抓安全的良好局面。

(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55)围绕国家外交外贸工作大局,加强与重要国家、地区监管部门和国际组织在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领域的合作,拓展交流渠道,形成制度化的交流合作机制。积极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在气瓶、电梯、起重机械等优势领域努力提高我国在国际标准化组织中的地位和话语权。支持和鼓励检验机构、行业组织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我国特种设备产品和检验检测服务的出口。

主题词:特种设备

安全

发展

纲要

通知

抄送: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本局:局领导,认监委、标准委,办公厅、法规司、质量司、计量司、国际司、科技司、人事司、计财司、— 20 — 内审司、机关党委、监察局,存档(2)

国家质检总局办公厅

2010年1月26日印发 录入:王晓川

除尘设备发展史 第8篇

CT (Computed Tomography)

当时:1974年, 最初的Siretom扫描设备用于头部扫描。

现在:Somatom Flash Definition能以430mm/s的速度进行扫描, 这意味着扫描整个身体不到5s。

当时:Siretom产生的图像, 显示脑部软组织。

现在:Somatom Flash Definition可以扫描身体的各个部位, 如图所示为心脏跳动到一半时 (250ms) 捕捉到的图像。

计算机断层成像CT扫描设备于上个世纪70年代问世, 融合了X射线和计算机技术, 产生横断面影像, 成为临床医生透视人体的革命性手段。虽然第一台扫描设备需要花费几小时处理图像, 但现在完整扫描某个区域, 比如胸部, 仅仅不到一秒钟就能产生高清晰度图像, 使患者少受辐射。扫描速度快不仅使患者感到更舒适, 还能消除患者因呼吸或移动而产生的伪影。

骨科膝关节植入物

当时:1983年, ACG全膝关节植入物, 满足完整组件互换。

现在:个性化iDuo双隔间膝部表面重建植入物。

现在:使用ConforMIS, iFit测绘平面将图像数据转换为精确的植入尺寸。

1979年, 膝关节植入物最重要的一项进展是计算机建模, 通常需要几周时间完成设计。计算机工程软件促进了针对植入物的有限元分析和快速原型的发展。现在一个植入物建模只需几小时。同时, 开发人员意识到患者在骨骼结构上的不同, 植入物需要更精确的拟合, 比如Zimmer公司的性别解决方案, 专门设计适合女性的植入物。ConforMIS使用图像技术创建患者个性化植入物和器具, 在这一领域又向前迈进了一步。膝关节植入物材料一直选择钴铬合金和超高分子量聚乙烯 (ultrahigh-molecular-weight polyethylene, UHMWPE) 。陶瓷材料 (氧化铝和氧化锆) 由于强度高也已经获得了认可, 一些陶瓷植入物能降低85%的磨损率。

心脏瓣膜

当时:1978年, Bjork-Shiley人工心脏瓣膜, 装有一个倾斜圆盘, 凹凸面用于减少血栓。

现在:Carpentier-Edwards Perimount Magna人工生物产品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植入组织瓣膜之一。

现在:图片中是目前正在研制的装置, Edwards Sapien瓣膜使用微创技术通过导管传送。

30年前心脏瓣膜就已经为人们所熟知, 但在过去的30年里它们走过了漫长的道路。这一设备由机械瓣膜逐渐发展为一种结合生物组织改进血流量的装置。目前, 心脏瓣膜置换领域的未来趋势是经导管瓣膜, 可通过一个导管放置在体内。Edwards Lifesciences公司和Core Valve公司都是这场革新的领头羊。

胰岛素泵

当时:Medtronic的第一台胰岛素泵于1983年上市。如图所示是Medtronic1996年发售的507C型胰岛素泵。

现在:如图为Insulet公司的“个人糖尿病管理器” (personal diabetes manager, PDM) , 2009年6月正式发布。

胰岛素泵在上世纪70年代就可以便携使用, 尺寸也不断减小。如今的胰岛素泵比以前轻很多, 也小很多, 有些甚至有着鲜艳的色彩。Insulet公司胰岛素运载系统把设备称为“pod”, 这反映出患者的生活受糖尿病困扰越来越微不足道。新一代胰岛素泵具有实时的特点, 能够进行连续血糖监测, 提醒患者过高或过低的血糖水平, 有助于他们保持对自己身体状况的认识。一些胰岛素泵还特别为儿童而设计。

假肢

当时:如图为单轴组装式膝关节, 由不锈钢制成。

现在:C-Leg是一种由完全微处理器控制的膝关节, 能够实时预测运动, 使用者可以具备加速或减速、爬山、跌倒后站起等能力。

当时:早期的肌电手技术可以移动, 替代了传统钩子。

现在:Touch Bionics公司的i-Limb手是第一个拥有五个独立动力装置手指的假肢。

假肢力求与使用者配合得更为自然, 在这方面走过了漫长的道路。上世纪70年代开始, 假肢手通过肌电控制实现更好的握力和灵活性。一双肌电假肢手由嵌入插孔里的表面电极组成, 通过电子信号带动电动机实现手的功能。今天的装置正变得越来越先进, 未来则更加令人期待。Touch Bionics公司的iLimb仿生手被称为世界上第一个商用仿生手, i-Limb还给假手装上了逼真灵活的皮肤。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ICD)

当时现在

当时:最早的自动植入式除颤器AID-B (1985) 。

现在:Teligen植入式除颤器 (2008) , 这是世界上最小、最轻的高能ICD装置, 它的体积仅有31.5 cm3, 厚度为9.9 mm。

自1980年第一台植入除颤器问世以来, ICD在技术领域发生重要变革, 它用了将近10年的时间证明自己可以与药物疗法相抗衡。目前超过10万名患者体内植入了ICD, 现在的设备电池寿命更长, 引起的并发症很少, 能给心律失常提供更多的治疗方案。

相关文章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精选12篇)创新公共服务 第1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对国家或区域的技术创新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科技...

3
2025-10-24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精选9篇)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第1篇匆匆读后感500字_读《匆匆》有感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

1
2025-10-24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精选17篇)草莓教学 第1篇“风儿轻轻吹,彩蝶翩翩飞,有位小姑娘上山摘草莓,一串串哟红草莓,好像……”优美的歌词,动听...

3
2025-10-24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精选7篇)仓储类课程 第1篇物流产业是复合型产业,发达的物流能加速传统运输、仓储和零售等行业向现代物流服务领域延伸。...

1
2025-10-24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精选8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第1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作为诗性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审美批评,同文学艺术实践...

2
2025-10-2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精选6篇)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第1篇莲山 课件 w ww.5 YK J.COM 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二、试题所体现的新课程理念和...

4
2025-10-24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精选2篇)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第1篇常州市河海中学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 八(1)班创 文 明 班 ...

4
2025-10-24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精选14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第1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及签字样本兹证明为我公司财务负责人。特此证明。身份证复印...

3
2025-10-24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