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茶文化英译范文
来源:火烈鸟
作者:开心麻花
2025-10-10
1

茶文化英译范文(精选12篇)

茶文化英译 第1篇

1英语翻译的基本原则

《茶经》翻译首先要给予英语翻译的大前提, 合理选择翻译策略, 以《茶经》实际内容以及翻译的需求, 灵活运用翻译原则。具体如下:

1.1准确性原则

准确性原则是英语翻译的基础原则, 它要求翻译者要准确翻译出词句的本身含义作为前提, 做到为读者提供等值的原文信息, 同时在语法、标点、词汇的拼写以及使用上都要严谨、准确。

1.2简洁性原则

英译典籍的过程中, 简洁性原则就是在保障原文意思不变的情况下, 尽量少用多余的词汇, 越是精炼的语言, 读者越容易理解, 凡是能够以最简方式翻译出来的词句、段落, 就不要选择增加注释, 或者其他多余的解释, 那样反而会增加阅读者的负担。

1.3专业性原则

是指在进行商务英语翻译的时候, 翻译人员针对某一个特殊领域进行翻译时所采用的原则, 根据该领域的特殊要求, 选择恰当的技巧, 帮助读者从翻译中获得等值的专业信息。

1.4约定俗成性

文章中有许多固定名称不能随意改变, 否则容易破坏人们习惯上的理解, 甚至造成严重分歧。这个部分的翻译主要是针对英语体系中那些经过漫长生活积累, 由群众实践作为基础而形成的词汇, 这些词汇如果严格来看, 有很多是不符合规则的, 或者是没有规则的, 但是它们就是这样的存在着, 人们习以为常地使用着, 这就是约定俗成。

2《茶经》英译与茶文化传播

分析了英语翻译原则之后, 根据这些原则, 对《茶经》的翻译以及文化的传播进行如下分析:

2.1翻译策略

2.1.1拓宽信息容量

这种翻译的方式, 是建立在尊重原文含义的基础上, 对相关内容的文化背景进行补充, 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这种方法增宽了信息传播的通道, 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都能够理解, 都可以读懂, 减少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信息丢失或者变更问题。由于这种翻译方法在翻译原文的基础上增加了文化背景阐述, 所以在读者理解和领会茶文化的时候也更加方便和快速。茶经中涉及很多茶学知识的翻译, 在添加了文化背景翻译之后, 西方读者在阅读和理解的时候会更容易。

如在翻译“茶之器”中刻在火炉上一句话时:

原文:体均五行去百疾。如果是中国读者, 本身对“五行”的含义比较熟悉, “五行”具体指“金、木、水、火、土”, 道家认为五行相互促进, 不可分割, 共同发展, 进而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在《茶经》———“茶之器”中记录着这样一段话:“上坎下巽离于中”, 并对其进行解释:“巽主风, 离主火, 坎主水”, 这句话的解释必须要参照我国另外一部著作《易经》, 根据《易经》的记载, 可以将以上的句子解释为“在煮茶的时候, 煮茶的水在最上面, 要从下吹风, 中间烧火, 在这个过程中, 五行中的金是风炉和釜, 木指木炭, 水指煮茶的水, 火为炉火, 土指茶具 (古代茶具使用泥土烧制) , 这样一看, 煮茶的过程, 就是“五行”相生相克的过程, 最终必然达到一种和谐、平衡的状态, 所以古人认为煮沸的茶可以“去百疾”的说法。天地合一是道家的核心思想, 陆羽在《茶经》中这个思想充分的继承了下来, 并在此基础上强调和谐思想对于中国茶文化的重要。

但是如果是国外的读者, 他们对于中国“五行”认识并不会如此具体化, 系统化, 甚至连最基本的五大要素都弄不清楚。所以在进行英译的时候, 有必要增加解释性的信息, 这就是一种信息容道的拓宽, 其作用就是帮助读者更加完整的领会原文的意思, 实现茶文化内涵的有效传播。

又如在第六章“茶之饮”中, 有关绍兴饮茶文化的介绍, 有这样的句子:

原文:两都并荆俞 (俞当作渝, 巴渝也) 间, 以为比屋之饮。

《茶经》中有所记录, 我国最大的茶叶发源地是重庆和湖北, 因为如此, 茶文化也最先在这两地区起源并发展。这个信息非常重要, 在翻译的时候, 翻译者应该加以注释, 西方读者在了解了中国茶文化的起源之后, 对下面的阅读才会理解得更透彻, 并且这些地名都是古代的叫法, 因此更加晦涩难懂, 从大量的翻译中, 我们可以看到, 翻译人员进行充分的解释补充, 将“荆”和“俞”分别翻译成了Jiangling in Hubei和Chongqing, 而译文2的翻译者, 怎么没有提供任何注解, 这种情况下, 即便是中国人也很难理解其中的意思, 更何况是国外读者。这种翻译不仅有利于读者了解原文的意思, 也有利于中国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这样的情况在翻译中是非常常见的, 比如:“茶之器”中的“碗, 越州上, 鼎州次, 婴州次;岳州次, 寿州、洪州次”这句话, 将其中的“越州”“岳州”分别译成“Yuezhou in Zhejiang”和“Yuezhou in Hunan“, 才最合适, 这样的添加是非常正确而且必要的, 如果在翻译的时候不做任何解释, 那么则会为读者造成不必要的困扰。

2.1.2信息删减

《茶经》是一部以茶事为主的文学典籍, 包括茶叶品种、茶学知识, 非常系统的将中国茶文化总结了出来, 但是典籍内容中也涉及一些与茶相关性不大的内容, 一般为了更加清楚的解释一些文字的出处, 对于并不是十分了解中国茶文化的西方读者来说, 接受大量无关的信息并不利于他们阅读, 翻译者在不影响翻译准确性的前提下, 是可以适当进行删减的。但是译文必须要紧扣主题以及茶学知识的两大要点, 其他无关的内容可以不保留。不同的翻译版本, 翻译者对原文理解不同, 信息删减内容不同, 最终呈现给读者的译文也不尽相同。

如在第一章“茶之源”中, 介绍产茶的土壤时,

原文:其地, 上者生烂石, 中者生栎壤 (按:栎字当从石为砾) , 下者生黄土。

将 (按:栎字当从石为砾) 这个部分进行删减, 这个部分对于外国读者来说意义不大, 他们可能本身也不知道有这样两个字, 对于中国读者来说, 掌握更多的传统文化以及茶学知识, 能够丰富头脑, 传承民族文化。而对于外国读者来说, 读懂是最基本的, 过多的内容会带给他们理解上困难, 并不利于文化输出。

又如在第二章中, 有对茶具的描写:

原文:穿, 旧作钗钏之“钏”字, 或作贯“串”。今则不然, 如“磨”、“扇”、“弹”、“钻”、“缝”五字, 文以平声书之, 义以去声呼之, 其字以“穿”名之。

实际上, 我国古代有一种茶具就叫做“穿”, “穿”字在古代属于多音字, 多音字在翻译的时候比较特殊, 因此要加上注释, 便于读者理解。但是后面的“磨、扇、钻”等解释可以省略, 这是作者进行的拓展, 与茶文化本身关系不大, 翻译中逐一翻译会增加西方读者的阅读难度, 这样看来, 译文1虽然翻译周全, 但是却有些画蛇添足, 译文2则比较简明, 并且主旨突出。

2.2注重《茶经》中各种思想文化内涵的翻译

以《茶经》中的中庸思维为例, 在进行翻译的时候, 翻译者应该在充分了解“中庸”思想的前提下, 合理选择翻译的方法, 以求最大限度还原我国茶文化的精髓, 体现茶文化美丽。“中庸”一词, 最初是我国伟大学者孔子提出的, 它属于伦理哲学范围, 提倡“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在《茶经》中, 中庸思想蕴含其中, 一个简单的句子, 也可能含有信仰、道德等文化内涵。有的学者提出了语义翻译以及交际翻译的策略, 茶文化中的“和”就是中庸思想的体现, “和”的思想也是《茶经》的核心思想, 在当代文化背景下, “和”也象征“和谐”

原文:江南梅雨时, 焚之以火。

翻译的过程中, 针对“梅雨”这个词, 译者采用了交替翻译的策略, 直接译成“rainy season”, 并对其中模糊不清的内容进行了注释, 这样一来读者阅读的时候, 理解更加容易, 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同时, 翻译者还可以利用语义翻译的方法, 向译入语读者阐明中国茶事的基本情况, 比如种植和采摘的时节, 茶的生长习性, 这些都渗透了中庸思想, 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很多学者都认为“廉美和静”就是中国茶文化的茶德, 这种思想不仅在我国茶文化领域有深渊影响, 在世界很多其他国家中也有所渗透, 比如日本茶道, 讲究“清静和寂”, 其中的“和”与中国茶道中的“和”有异曲同工之妙, 所以翻译者在翻译《茶经》的过程中, 必须要将茶文化中思想精华体现出来, 将天、地、人合一的思想传达给读者, 人作为一切人类活动的主体, 在进行种茶、采茶等茶事的时候, 要遵循自然这个客体, 不能违背自然规律, 要注重气候、时节, 这就是所谓的茶中的天道与人道。同样也是翻译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必须要加以重视。

3结束语

《茶经》作为第一部以茶事描写为主的文化典籍, 在中国茶文化传播以及中国文化输入过程中, 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在翻译《茶经》的过程中, 翻译者必须要遵守翻译的原则, 自己要对《茶经》有全面的了解, 再从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以及理解能力入手, 合理的进行翻译内容的增加或者删减, 从而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推动我国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发展。

摘要:《茶经》是我国的第一部系统描写茶事的典籍, 在我国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茶叶从17世纪传入西方国家后, 世界各国人民开始逐渐认识了中国茶文化, 并逐渐建立其属于自己国家的茶文化体系。可以说茶文化发源于中国, 对世界文化体系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茶经》作为世界上最早的茶文化典籍, 更是被很多国家所关注, 并翻译了很多版本。本文主要以《茶经》的英文翻译以及茶文化的传播进行几点论述。

关键词:信息论,翻译,《茶经》,茶文化

参考文献

[1]沈金星, 卢涛, 龙明慧.《茶经》中的生态文化及其在英译中的体现[J].安徽文学 (下半月) .2014 (01) :12-13

[2]董书婷.论《茶经》中的禅宗思想及其英译再现[J].赤峰学院学报 (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04) :24-26

[3]王钰, 姜怡.《茶经》的美学价值及其在翻译中的美学重构[J].外语教育研究.2014 (03) :14-15

[4]汪艳, 姜欣.浅谈《茶经》中生态文化的英译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4 (15) :45-46

英译中国文化经典精读教程 第2篇

“21世纪多维英语规划教材”专家委员会

总主编 陆道夫 肖坤学 主编 陆道夫 粟孝君

顾问:何自然梁锦祥

专家委员会成员:(按姓氏音序排列)陈建平(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陈晓茹(广东工业大学)董金伟(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范武邱(中南大学)宫琪(暨南大学)郭雷(华北电力大学)郭英剑(中央民族大学)何高大(华南农业大学)黄运亭(华南理工大学)李月(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凌海衡(华南师范大学)刘洊波(华南理工大学)陆道夫(广州大学)陆国飞(浙江海洋学院)牛保义(河南大学)彭建武(山东科技大学)沈素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王东风(中山大学)王丽丽(福建师范大学)王哲(中山大学)肖坤学(广州大学)谢江南(中国人民大学)辛铜川(广州医科大学)张国申(中国药科大学)张晓红(深圳大学)张广奎(广东财经大学)赵德玉(中国海洋大学)朱跃(安徽大学)

总序

何莲珍(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博士导师)

中国的英语教学近年来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回溯历史,我国的外语教学即便从清代最早培养译员的京师同文馆算起,也不过100多年。期间受西方语言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影响,我国的外语教学经历了从传统语言教学到结构主义教学到交际法教学的转变,教学的重点也经历了从知识的传授到技能的培养到交际能力的培养的转变。进入21世纪,我国教育部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课程要求》),对高等学校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提出了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一般要求是高等学校非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较高要求或更高要求是为有条件的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类型和人才培养目标所选择的标准而推荐的。按照《课程要求》,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应该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起来,以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全面的训练和充分的提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对我国今后十年的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完成从数量到质量的转变,进而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办学水平,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的跨学科、复合型创新人才。现任美国耶鲁大学校长的理查德·乐文(Richard Levin)教授对我国高校本科教育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两条有益的建议,令人深思。乐文教授强调要拓宽跨学科的广度,培养批判性思维。前者是要开展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后者是要打破思维定式(Thinking Set),这两者是中国学生创新能力持续发展的基础。无独有偶,早在1928年,同样是在美国的耶鲁大学,著名的耶鲁大学报告提出了“头脑的纪律”和“头脑的家具”的惊人之说。专业知识就像脑袋里面装进的家具,在迅速变革的世界中,从长远来讲并没有太多的价值;学生需要的是头脑的纪律或者说思考的框架,让他们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找到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案,成为主动学习或自觉学习的独立思考者,而不再是被动机械的接受者。在国内外这种教育背景之下,“怎样学习英语”这个古老的话题似乎又有了新的含义。在我看来,学习英语至少有以下两大要素是要铭记在心的。打好语言基本功是英语学习的第一要素。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是成为国际化人才的关键。语言基本功包括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语言知识包括语音知识、语法知识、词汇知识等。在大学英语学习阶段,我认为词汇学习不仅要在广度上下功夫,更要在深度上下功夫。语言技能包括领会式技能和复用式技能,两者缺一不可。除此之外,语言基本功还包括交际能力。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但不仅仅是语言能力,还包括语篇能力、语用能力,一个具有交际能力的学习者不仅能按照语法规则组成语法正确的句子,而且知道何时何地对何人使用这些句子。扩大知识面是英语学习的第二要素。英语中有句俗语:“A jack of all trades and master of none.”中文意思是“样样通一点,样样不精通”,也就是我们中国人所说的“万金油”。作为一个英语学习者,我认为需要有一种成为“万金油”的精神。英语学习者要扩大知识面,千万不要为学英语而英语,要多方面、多途径地涉猎各方面的知识。学习者不仅要了解目标语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风俗和科技等方面的情况,更要深入了解本国的历史、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从而让自己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和桥梁,让中国更好地了解世界,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恐怕没有人会否认,成功的英语学习者除了语言天赋之外,良师的指导和教材的辅助也是功不可没的。随着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英语教学理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代英语教学已实现了从“单纯掌握英语语言工具”到“获取信息、有效交流,甚至抢占知识资本和信息资本”的转变,许多英语新课程也都注入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过去单纯注重知识传授,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分析、学会思辨、学会批判、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了过于狭窄的课程设计和教学定位,转而关注通才教育和素质教育。这几年国内的英语教材在国际化视野下实现了内容的优化与整合,从单一到多维,从单项到立体,从语言知识到文化意识,从语言技能的输入到专业案例的实操,教材的多元化可谓精彩纷呈,势在必行。暨南大学出版社与时俱进地研发并精心策划了这套由广州大学陆道夫教授、肖坤学教授总主编的“21世纪多维英语规划教材”,就是在上述这种新的教学理念基础之上,经过多位英语专家教授把关、一线教师教学实践体验、多轮课堂教学检验的一次大胆尝试。“21世纪多维英语规划教材”试图建立一个多维度、跨学科、宽视野的立体化教材资源库。本套教材包括《商务英语跨文化交际》、《新编会展英语实务》、《医学英语视听说教程新编》、《医学英语SCI论文写作教程》、《法律英语翻译教程》、《西方文化英文经典选读》、《英译中国文化经典精读教程》、《英美经典短篇小说阅读教程》、《大学英语人文通识读本》、《大学英语通用翻译教程》、《英语专业学士论文写作教程》等。编写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英语学习者输入与输出、语言与文化、知识与能力、个人与社会、历史与现实、理科与人文的多维交叉和相互渗透。整套教材不仅蕴含了丰富的英语语言资源与文化信息,还精选了当代经济生活中的医学英语、商务英语、会展英语、法律英语、涉外翻译等各类真实语境材料,克服了传统英语教材中务虚避实的形式主义流弊,体现了编者们丰厚的教学积累和温馨的人文关怀。能力培养与人格塑造并重,语言运用与思维训练齐举,应该说是本套教材的一大亮点。我相信,暨南大学出版社这套“21世纪多维英语规划教材”,将会给我国21世纪复合型创新英语人才的培养带来新的启迪,做出新的贡献。

前言

陆道夫(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随着400多所孔子学院近十年来在海外的兴办与发展,中国文化越来越引起国外专家学者、平民百姓的浓厚兴趣。然而,与之相应的中国文化英语教材建设似乎没能实现同步发展。在国内的许多大、中小学,用英语开设中国文化课程的更是少之又少,以至于不少人虽然谈起西方文化如数家珍,可一旦用英语谈起中国文化,就会因为语言障碍和知识匮乏而捉襟见肘。更有甚者,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两位教授竟然把孟子(Mencius)译为“门修斯”或“孟修斯”,把蒋介石(Chiang Kaishek)译成“常凯申”,令人啼笑皆非。不少大学生或老师对那些诸如“拜年”(ahappynewyearwish)、“对联”(couplets)、“科举制”(imperial civil examination system)以及“三纲五常”(three cardinal guides and five constant virtues)之类富有历史内涵的中国文化术语,不知如何用英语表达(见本书附录二“常用中国文化专有术语汉英对照精选”)。在2013年12月新启动的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段落汉译”中,许多考生对“丝绸之路”、“中秋节”、“福、寿、禄”、“中国结”等中国文化专有词汇无从下笔,直呼“坑爹”,有不少考生甚至干脆用汉语拼音代替英译。这无疑暴露了目前我国英语教学对中国文化的漠视和短见。针对这一情况,我们组织了国内几所大学的一线骨干老师,在近几年开设大学英语拓展课“中国文化英语阅读”的基础上,编写了这本《英译中国文化经典精读教程》,试图通过对先哲圣贤们的经典著作的译本选读,挖掘中国文化的精髓,把握中国文化的精神,为中国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做些力所能及的贡献。《英译中国文化经典精读教程》选择了能够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17本经典著作——《诗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易经》、《道德经》、《庄子》、《文心雕龙》、《战国策》、《史记》、《孙子兵法》、《三国志》与《三国演义》、《金刚经》、《黄帝内经》、《茶经》等,几乎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能够涉及的文学、哲学、史学、医学、农学、宗教、军事等重要领域。每一单元分为“背景简介”、“文本选读”、“难点释义”、“问题思考”、“经典导读”、“译本链接”等6大板块。

作为“21世纪多维英语规划教材”的一种,《英译中国文化经典精读教程》可与已经出版的《西方文化英文经典选读》配套使用,作为本科生大学英语拓展课程、英语专业高年级选修课程、海外孔子学院中国文化专修课程等的教材。根据我们近三年在广州大学和南方医科大学开设该课程的教学实践,通常情况下,作为大学英语拓展课程,“英译中国文化经典阅读”课程可安排在大学二年级第二学期或大学三年级第一学期开设,英语专业可根据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在大一下学期或大二上学期开设。阅读经典原文是实现本课程教学目标的根本保障,因此教师应严格要求学生按时、按质、按量完成阅读任务。不同的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酌情增减阅读量。为了加深学生对经典的理解,进一步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使之能够主动进行立论、辩论或对自己的论点进行修正,主讲教师可以每3~4周集中开展一次讨论课,或者就同一单元的同类主题,或者就不同单元的同类主题展开课堂讨论,或者安排4~5名学生选择本单元中的名家名篇,围绕“问题思考”中提出的问题,作10~15分钟的拓展性学术报告,并展开质疑、反诘、辩驳等形式的小组讨论。该课程的考核不妨以形成性评估为主,终结性评估为辅。形成性评估包括学术报告、学期论文、小组讨论、读书笔记、阅读摘要等。形成性评估旨在考查学生的组织能力、思辨能力和学术写作能力;终结性评估主要以闭卷考试为主,考查学生对中国文化著名思想家、思想名著和相关文化背景的了解和熟悉程度。《英译中国文化经典精读教程》是广州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广东财经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安徽工业大学、安徽外国语学院等高校一线老师历时三年通力合作的结果。全书的编写提纲、基本框架、文字修改均由陆道夫负责。全书的篇目选择、稿件统筹和校正则由陆道夫、粟孝君共同负责。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大量的文献典籍和现有的学术成果,参考文献已附在书后,恕不一一列出,谨致歉意和谢意。特别要感谢“大中华文库·汉英对照”编委会为我们提供的资料帮助;感谢国内及海外各位英译作者提供的优质译文;感谢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何莲珍教授百忙之中拨冗赐序;感谢西安外国语大学老校长,著名英语教育家杜瑞清教授的鼓励与支持。感谢广州大学国际交流处处长梁碧茹女士,美国卫斯理安学院副校长Vivia LFowler博士为我们提供的经费资助和资料援助。感谢暨南大学出版社人文分社社长杜小陆先生一以贯之的理解、尊重、支持、奉献与帮助。感谢广州大学、南方医科大学选修“中国文化英语”课程的近600名本科生。我在《羊城晚报》上读过一篇随笔,大意是谈信息碎片化的微博浅阅读与文化经典的深阅读之间的差异,并由此而带来的思维方式和内心感受的不同之处。微博浅阅读只要求读者能在海量的信息碎片中作快速筛查,然后在两个原本没有关联的碎片中去建立联系,并把这种联系以巧妙漂亮的手法呈现出来即可。如此就可以赢得观众的欢呼和掌声。通常情况下,读者无须知道“为什么”,只需判断“是什么”,然后把一系列的“是什么”组合起来便大功告成。然而,文化经典的深度阅读则需要读者能够持续专注在书本上,集中全部精力,在阅读的同时必须深度思考。这种深度阅读的过程漫长而连续,且常常伴随着静思和默想。令人遗憾的是,碎片化的微博浅阅读在当下却大行其道,越来越多的手机或iPad“低头族”们其实与一台自动机器并无二致:他(她)们用眼睛读取一条信息碎片,用机械式的手指不断刷屏,作出转发、回复、跳过三种选择。这种过程周而复始,无穷无尽。在此,我禁不住想套用英国小说家狄更斯在其小说《双城记》中的开头几句来勾勒当下的某些时代特征:这是一个物质泛滥的时代,又是一个精神匮乏的时代;这是一个欲望蒸腾的时代,又是一个奢华浮躁的时代;这是一个信息超载的时代,又是一个心灵闭塞的时代;这是一个娱乐至死的流行文化时代,又是一个细品慢咽的高雅文化时代。匆匆的时代步伐,疾风暴雨式的全球化浪潮,每个人的内心和自我因此而受到不同方向的牵引,或离散,或纷乱,终至信仰缺失。不少人拜金、拜物、拜权势,甚至愚昧拜神仙,结果丢掉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不仅“奴在身”,而且“奴在心”,一味追名逐利,罔顾人格,贪慕虚荣,尽失尊严。所幸的是,在这样的时代,我们仍然有幸能够沉寂片刻,真真切切地去品读中国先哲圣贤们留下的文化经典之优、之美、之智、之深,这不仅是一种奢侈,而是一种福气。因为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这些文化经典,经过历史长河的洗涤和冲刷,是一种超越物质流俗的性灵之说、感悟之言和生命呐喊。对于那些每每徘徊、恍惚甚至有些迷惘的当下人来说,阅读这些圣贤经典,在某种程度上算是驳杂之中的单纯、重压之下的逃逸、欲望沟壑的真理;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给我们带来人文的温暖、乡愁的慰藉、现实的观照和历史的反思。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何谓民魂?传统文化经典无疑是其核心之一。我也深信,“腹有诗书气自华”,“红袖添香夜读书”。阅读经典,“会晤”大师;品味经典,领悟大师;阐释经典,效仿大师。身处21世纪的我们这一代人,应该从中国文化经典中摄取精粹,让科学和理性在生命中绽放,让现实生活中的平庸、枯燥、无奇、丑陋和虚伪遁无去处,让人生旅程中的迷茫、彷徨、孤独、消沉、苦闷、恐惧等全都远离我们的心灵家园。阅读文化经典,应该是一个民族灵魂的核心所在,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支撑载体,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本质彰显,是一个民族热情力量的释放。一个民族固然需要时尚阅读、娱乐阅读、消费阅读、功利阅读、实用阅读,但是,深度的文化经典阅读之美、之乐、之智其实更能持久地或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日渐空虚的精神世界,净化我们欲望蒸腾的心灵空间。衷心期望这本《英译中国文化经典精读教程》能够达到这样的编写目的。衷心期盼来自各位专家和读者的批评指正。

目录

Unit One

The Book of Poetry(《诗经》)Unit Two

The Great Learning(《大学》)Unit Three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中庸》)Unit Four

The Analects(《论语》)Unit Five

Mencius(《孟子》)Unit Six

The Book of Changes(《易经》)Unit Seven Dao De Jing(《道德经》)Unit Eight

Zhuang Zi(《庄子》)Unit Nine

Wenxin Diaolong(《文心雕龙》)

Unit Ten

Records o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战国策》)Unit Eleven

Records of the Historian(《史记》)Unit Twelve Sun Zi:The Art of War(《孙子兵法》)

Unit Thirteen Records of the Three Kingdoms &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三国志》与《三国演义》)Unit Fourteen The Diamond Sutra(《金刚经》)Unit Fifteen Huangdi Neijing(《黄帝内经》)Unit Sixteen The Classic of Tea(《茶经》)Appendix 1 Chinese Text(汉语文本原文)

Appendix 2 Bilingual Glossary of Chinese Culture(常用中国文化专有术语汉英对照精选)

Appendix 3 Booklists of “Library of Chinese Classics(Chinese-English)”《大中华文库》(汉英对照)部分书目 References(参考文献)

样章浏览 《诗经》

Cooing and Wooing(Songs of Zhou)By riverside are cooing。

品牌英译的文化蕴涵转变 第3篇

[关键词]品牌英译 化含蕴 翻译过程

由于不同的地理位置,民族、自然环境和宗教信仰的差异性,形成了不同的语言,不同的传统观念、习俗、思维模式和价值判断以及文化。例如“跑表”翻译为“一站式观赏的英文”,在这种情况下,文化差异是显而易见的。如果不是不同的文化存在,这两种含义的不同理解会不会存在呢?那谁又能说出这两个表达方式表达出的是同一件事或同一物呢?如果你想你们的产品在其他文化的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注重文化蕴涵翻译是至关重要的。例如,有一个著名的中国品牌“白象”(电池),在中国,其代表的形象憨厚可爱,但是一经翻译,其英文字面意思被赋予了笨拙和无用的文化蕴涵,如此的产品投入到国际市场上,它立即便被驳回,很少有买家。一个品牌的文化蕴涵共存通常享有一定的文化背景,所以它会被不可避免地进行更改。

一、遗漏的文化蕴涵

“吻我”是英文版本的品牌系列化妆品,是由一家日本企业在中国天津工厂生产的。注册这样一个品牌的目的是要告知消费者出色的质量,产品的功能具备使妇女更迷人,更能吸引异性的眼球。在自由的西方文化中,这种文化蕴涵审议的青年人的文化形象是意味着活力和热情,并可以接受万人迷型的年轻小姐。然而,汉语短语“吻我”给大家的印象是一个相当消极文化蕴涵中的中华文化,而这种文化認识是很普遍和根深蒂固的,这就导致削弱语境效果,不是很好承认这个品牌名称。出于这个原因,翻译已别无选择,被迫删除的文化蕴涵通过在消极中运用积极的方法,如采用音译,“吻我”,这是翻译成“奇士美”,以避免负面形象,但这是肯定是不利于产品销售的。其实,品牌名称,原本要求其必须代表的文化蕴涵被删除的这种情况并不少见,这是必然事实。另外,还有经翻译后的品牌被牵扯到强大的政治意义背景。例如,生产的常州柴油机厂的“东风”柴油发动机的字面含义翻译为“东风”,当投放到英语国家市场后,它很可能发生的是该产品被拒绝了。因为在英格兰的文化中东风是不祥的。这种理解的差异可以从诗人雪莱的“西风颂”中得到证明,它翻译后的意思并不是中文“冲击的战鼓且东风在吹”的含义,这种含义和说法流行于上个世纪的革命时代。

二、补偿的文化蕴涵

当具备文化蕴涵的品牌名称的原含义在非常困难或不切实际地直接生硬翻译,这将会不可避免造成一些文化蕴涵的亏损。为了使相同的名字作为翻译品牌的正本,文化蕴涵的补偿往往是通过对方的文化来弥补的。例如,“石头”计算机,其形象在中华文化中意味着“专家”,这是一台“正在尽一切可能显示了良好的质量和功能的计算机”,翻译成英文后,中文版“专家”形象的“四通”的文化蕴涵失踪了。然而“石头”这个词是一个固体矿产的质量方面的坚定性代表,在强度和耐久性方面赋予了新的文化蕴涵。失去的积极文化蕴涵通过补偿的方式被赋予了一些新的翻译。因此,尽管认知环境(文化背景)改变了,但是内容的影响可能是相同的,失去了文化假设的源文本的补偿的正确选择是利用这些类似的声音,以适应新的文化背景。

三、替代的文化蕴涵

更换图片的文化矛盾与目标语言文化与其他一些可以接受的文化图像称为替代文化蕴涵。例如,该品牌以发明者查尔斯固特异名字命名的“固特异”的,其本身的文化蕴涵是好运气和安全,被赋予该品牌轮胎时被高度赞赏。由于不同的语言和文化,积极的文化蕴涵的源文本是非常难以保存在翻译中的。作为弥补,可以把它翻译为“固特异”来取代原来的好运气和安全文化蕴涵,取而代之是坚定性和耐久性的象征,这也是适合品牌轮胎的。“毒药”,这是一个著名的法国品牌香水,这是起源于西方人创建品牌时的强烈叛逆心理。如果这个品牌名称被字面翻译成“毒药”,毫无疑问,它会被中国市场拒绝,因为中国不具备西方人的反叛心理。如果它被翻译成“百爱神”来取代的“毒药”代表神和爱,以满足消费大众的心理。

四、结论

茶文化术语英译策略分析 第4篇

1 中国茶文化内涵

1.1 对文化内涵的定义

在不同的背景下, 对于文化的定义都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然而在文化的定义中也具有共识, 即将文化内涵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其中广义文化内涵是指人类的所有精神以及实践活动, 包含了人类长期以来所使用的物质或者非物质性的一切。而狭义文化内涵则是指借助特定的语言进行个人思想的表达, 最终将某一社会群体的独特生活方式或者思想表达出来, 展现在大家面前。而所研究的语言国家中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文化、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等都隶属于文化。

1.2 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我国是最早发现并且将茶应用到医药中的国家, 截至目前为止已经有近五千年的历史, 茶也成为了我国最早的文化代表, 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叶的专业性著作《茶经》中对茶叶的所有名称以及由来进行了细致说明。而到了唐朝中期, 全国实现了饮茶的普遍性, 并且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生活方式, 将茶列为与柴米油盐酱醋同等重要的生活用品。而在我国的春秋时期更是直接将鲜嫩的茶叶作为饭菜, 直接食用, 这也是吃茶的开始, 而我国将茶作为饮用品开始于我国的西汉时期, 在西汉后期, 茶的煎煮方式也在不断发展, 并趋于成熟。在茶的饮用过程中, 色香味形成为了饮品的重要参考, 基于此, 我国也在世界上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

2 英文中tea文化内涵

2.1 英文中tea的起源

英文中的tea是借助汉语的词汇, 而当前世界上所有语言中的茶都是从我国福建一带关于茶的方言直接音译形成的。

自16世纪起, 葡萄牙人经澳门将茶叶带入欧洲地区, 与此同时也将chaa的汉语词带到了欧洲, 在欧洲的第一次关于茶的记载出现在葡萄牙语种, 出现时间为1559年, 而茶一词在英语中直到1604年才出现。关于tea的拼写方式也在不断变化, 茶的另外一种发音则是由荷兰人带回的福建方言发音。

其实我国的茶和英文中的tea并没有任何联系, 仅仅是由拼写方式以及语言表述方式的差异造成的。英文中的tea则是源于厦门方言。在18世纪以前, 荷兰和厦门之间具有极为频繁的茶叶贸易活动。而到了19世纪以后, 英国也加入了与厦门的茶叶贸易活动, 最终也使得英文中的tea被读作[ti:]。

2.2 tea的意义

在英文中的tea和我国汉语中的茶有极大的差异, 而茶一词传入英国之后, 其实际意义也产生了极大的扩展。在英文中tea一词, 不但代表茶叶还代表着茶树, 更指示喝茶, 当饮品中没有茶叶时则写作teao。当然, tea也可以作茶点以及茶会来解释, 更有人将tea称为下午的便餐。然而, 在美国英语中, tea则代表大麻或者大麻香烟。但是当tea作为动词时则做喝茶或者吃茶点解释。

2.3 将tea作为基础形成的英语表达含义

以tea为基础组成的词汇达到了190多个, 其中在英国常见的词汇有:tea cake (茶点) 、tea basket (午餐食品) 、tea fight与tea party同义 (茶会、茶话会) 、tea garden (有茶室的公园) 、tea room (茶室) 、tea pot (茶壶) 、tea spoon (茶匙) 以及teatrolley (茶具车) 等。而在美式英语中, 关于tea的词汇则有:tea cake (一种小甜饼) , tea cart (茶具车) 、ass over teakettle (头朝下) 、Tea Art (茶叶法案) 、tea ball (滤茶球) 、tea party (吸大麻聚会) 、tea pad (大麻毒窟) 、tea room (同性恋会聚场所) 、teaw agon (茶具车) 以及teaed up (喝醉、迷幻) 等。

3 由tea构成独特文化意义的表达方式

3.1 英国下午茶 (afternoon tea in England)

在茶叶进入英国社会之前, 英国人每天为两餐, 即早餐和晚餐, 正餐为晚餐, 通常会极为丰富, 而且花费的时间也极长。受到早晚餐间隔时间过长的影响, 因此在下午五六点邀请朋友到家中进行喝茶聚会, 并且在喝茶期间提供小蛋糕、面包等多种食物, 该种做法不但缓解了长时间不能饮食造成个人饥渴难耐, 还可以进行感情联络, 受到了大家的欢迎。该种做法很快得到了英国上层社会的认同, 并且得到了流行, 在此过程中使用到了中国出产的瓷质茶具, 并且吃点心。借助该种方式大家能够实现交谈, 长此以往, 下午茶成为了英国社会的重要生活方式。

3.2 波士顿茶党 (the Boston Tea Party)

绝大多数人都知道著名的波士顿茶党, 该组织也是通过对英国茶叶税的反抗推动了独立战争的发起。

在1773年, 英国为了销售自己东印度公司囤积的茶叶, 通过了茶叶法, 但是该法律遭到了殖民地区民众的强烈反抗。在波士顿地区, 人们形成了波士顿茶党。同年12月, 波士顿茶党化妆成为印第安纳人, 进入了东印度公司的茶船, 并且在海上将东印度公司船上价值超过一万八千英镑的茶叶全部投入大海。自此之后, 纽约以及新泽西等多地开始了倾茶事件。在此背景下, 英国和北美被殖民者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深化, 在之后的一年四个月, 美国爆发了独立战争, 并且于1776年7月4日通过了美国的第一部法律《独立宣言》。并且于1783年9月3日, 英美签订了相关条约, 正式承认美国独立。但是因为茶叶所引发的世界格局变化对之后的世界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3.3 冰茶和袋茶 (iced tea and teabags)

由美国所发明的冰茶和袋茶最早出现在1904年美国所举办的世界商品展览会中, 其中一位商人在展会举办期间向所有客人提供免费的热茶, 但是并没有人对此产生兴趣, 商人为了节约时间, 将大量冰块放置在充好的茶水中, 如此形成了冰茶。出人意外的是, 该种方法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当前美国绝大部分地区的茶专指冰茶, 即甜冰茶, 也就是在冰茶中加入柠檬。在之后的四年, 该商人将袋茶进行了推广, 即将茶叶装入有过滤作用的纸袋中, 然后放入杯中饮用。该种想法起源于部分饭店为了避免茶叶进入下水道, 将茶叶放置在滤纸袋中进行冲泡。

4 茶文化术语英语翻译对策

4.1 对茶名的翻译

我国的茶叶品种极为繁杂, 而茶名的翻译重要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 直接音译。譬如当前所使用的longjing tea (龙井茶) 和huangshanmaofeng tea (黄山毛峰) 。而将方言直接翻译的茶名则是bohea (武夷茶) 、congou (工夫茶) 、oolong (乌龙茶) 、pekoe (白毫茶) 、souchong (小种茶—以大片叶制成的一种红茶、通过筛选烘焙茶叶所得的较粗的茶叶) 以及sunglo (松罗—种中国绿茶) 等。 (2) 根据茶叶的意义翻译茶名。譬如:black tea (红茶) gun-power tea (圆珠茶、中国珠茶) 以及hyson skin (熙春茶末) 等。 (3) 根据读音和意义翻译的茶名。譬如:qimen black tea (祁门红茶) 。

4.2 以tea为基础组成的英语翻译词组

(1) 进行短语翻译。在英语的使用中, tea不但能够单独使用, 还可以和其他词语一起构成词组, 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将短语中含有的tea的原意进行保存, 直接翻译为茶。譬如:tea cake (茶点) 、tea party (茶会、茶话会) 、tearoom (茶室) 、tea pot (茶壶) 、tea spoon (茶匙) 、tea trolley (茶具车) 以及tea china (瓷茶具) 等。二是对短语中的tea的意义进行拓展, 但是并不能将其直接翻译为茶。譬如:tea basket (午餐食品) 、tea garden (有茶室的公园) 、tea cake (一种小甜饼) 、tea party (吸大麻聚会) 、tea pad (大麻毒窟) 以及tea room (同性恋会聚场所) 等。三是在短语中的曲折性变化以及派生, 譬如:teaed up (喝醉、迷幻) 。

(2) 进行成语翻译。由于以tea所构成的成语数量较少, 在进行汉语翻译时并不能将其翻译成为概念的意义, 而只能根据其实际意义进行翻译。譬如:一是在进行not be sb's cup of tea翻译时, 则是指个人不喜欢或者不感兴趣的人或者事物。二是在进行tea and sympathy翻译时则是指他人心烦意乱时应当给予适当的安慰。三是对于would not do sth for all the tea in China的翻译则是指决定不做某事。

5 结束语

通过本篇文章对于中西方茶文化的深入分析, 找出了中西方茶文化的根本差异, 并且对其历史成因进行了解析, 找出了茶文化术语英译过程中应该注意的根本问题。从历史角度理解茶文化术语, 可以有效的帮助翻译者进行术语的翻译, 从而避免翻译者因为翻译不到位而产生不必要的误会, 也为今后学习英语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提高了翻译者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摘要:在我国以及英国地区, 茶始终在文化传承过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在英文中tea是一个极具文化内涵的汉语词汇, 但是其和我国汉语中的茶却有很大的差别, 本文中所讨论的茶文化术语英译的实际意义, 并且对构成英文tea词组的方式进行深入分析, 从而帮助我们准确的理解和翻译英语茶文化术语, 最终实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茶文化,翻译,英语术语

参考文献

[1]张晓, 李艺.中国书法术语英语译介策略[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5, (06) :664-668

[2]熊欣.中医药国际化中的译语话语权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 (11) :1393-1397

文化旅游标示英译现状对策分析论文 第5篇

[摘要]本文针对“一带一路”背景下甘肃文化旅游标示英译现状,对其在英译现状、英译原则、英译研究策略和有待创新之处四方面进行了对策分析,旨在分析解决问题,提升文化旅游的英译质量,以规范的语言、融入的文化体现“一带一路”沿线城市的语言魅力、展现城市标示语的体系规范。

[关键词]“一带一路”;旅游标示;对策分析;英译原则

甘肃旅游资源丰富,借国家“一带一路”的重大决策需要,甘肃省古丝绸之路沿线的城市引领自己的特色旅游资源“走出去”。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的一站,甘肃省充分发挥着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借着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来推动丝路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文化旅游标识语是向外国旅行者以书面语的形式进行提示、解释、告之、或警示的一种特殊的应用文体,一般出现在旅游场所景区景点的中文标识之后,甘肃境内的文化旅游标示沿“一带一路”突出丝路文化,主要以英美游客为主要传播对象的英语标示作为汉语标示的辅助。英语标示语起到向英美游客传播中华文化和人文精神的作用,同时减少文化差异所带来的语言障碍,帮助外国游客在有限的旅游时间里获取所需的景区信息。

一、甘肃旅游标示语的分布和分类

甘肃文化旅游标示语涉及省内“一带一路”沿线五大主要城市:兰州、天水、武威、张掖、敦煌。甘肃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黄金段,根据原省委常委、原省委宣传部部长连辑的讲话:兰州作为省会城市体量大、集成性强、吸附力强,是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最核心的区域,是重头;天水是源头,是华夏文明发祥地;河西走廊是龙头;敦煌是高度国际化的一个历史文化符号。甘肃旅游标示语涉及六大板块:景区、宾馆、机场、车站、街道、商场,对这六大板块进行标示语英译及对照语料库建设,并根据英美文化差异产出英式、美式两种平行标示语译本是十分必要的。

二、甘肃文化旅游标示沿“一带一路”英译现状

(一)外宣窗口标示不规范省内作为“窗口”的双语公共标识语存在语言错误、语用失误、文化翻译类型错误和文本翻译类型错误四大方面的问题,其中语言翻译错误又体现在拼写错误、滥用中文拼音和语法错误。兰州作为电影节的主办方,对标语进行英汉双语标示公示,本身是以正面宣传的目的,然而,不仅在城市公示语中、甚至在主流报纸上出现了很多错误的表达,也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城市的形象和信誉度、阻碍了对外交流。(二)从跨文化研究的角度入手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翻译研究者甚少,从而让甘肃文化旅游魅力打“折扣”文化差异是翻译的最难攻克的关卡。语言是思维的媒介,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决定了语言产出的差异。戴宗显教授认为缺乏专业人士进行相关的翻译工作是出错的主要原因,尤其是标示语有其特殊的结构和表达用语,在国外是由专门的机构和专人来做此项工作的。甘肃为古丝绸之路的重镇,长期积淀了多彩的文化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但是相对落后的文化开发、文化传播与文化建设深深地制约了甘肃旅游文化的发展,尤其是旅游文化标示和相应的旅游文化产品翻译质量不高、标准不一,影响了文化旅游的对外推广和交流。甘肃的文化“走出去”离不开产出专业的译员解决旅游文化传播所面临的窘境。(三)甘肃“走出去”的文化产品开发译介力度不够,相关翻译机构的成立,为推进甘肃省文化走出去战略奠定了基础,但更需要辅助项目的支持207月由甘肃省委宣传部批复后成立的对外文化翻译传播机构甘肃文化翻译中心在兰州城市学院挂牌。甘肃政府牵头,但需要他家之力,共同开展相关子项目的研究,也需要联合其他高校和英美本族语专家一起产出外国游客看得懂、懂的透的优质翻译文本。(四)借国家“一带一路”的重大决策需要甘肃省古丝绸之路沿线的城市引领自己的特色旅游资源“走出去”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的一站,甘肃省充分发挥着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借着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来推动丝路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三、文化旅游标示语的英译原则

(一)译文以目的语英美人士为中心在英译标示语的过程中,译者想要译出符合目的语习惯与期待的译文来,就要时刻谨记作为英美人士的目的语所处的文化社会背景知识。贺学耘()在探讨公示语文本类型的基础上,提出要将读者的文化习惯摆在首位。因此,标示语译文的产出应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和文化内涵。(二)译文力求准确、规范化旅游文本的英译人员应必须透彻理解原文,这是基础,而英译的准确性是翻译工作的最基本要求,也是最难实现的。译者对原文的理解、汉英两种语言的掌握、对翻译技巧的把握和掌控都会影响着译文的准确性,所以标示语的译者也应不断提高翻译水平,产出优质的译文,必要时邀请英美本族语专家进行检查、共通商讨出准确、规范的译文,从而增强旅游文本的外宣效果。(三)译文力求简洁,明了化中文的`旅游标示语偏爱使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来增强文字的感染力,但外国游客的思维习惯是希望在有限的旅游时间中最大的了解景点所传递的信息,由于目的不同,就需要译文旅游景点标示语简洁易懂。另外一个原因是由于汉语是方块字,所占的标示语空间不大,而英文属于拼音文字,同样的内容译为英文会占据相对多的空间,从而失去汉英双语标识语的平衡感,所以译文简洁、明了可以使标示语显得更加美观。(四)译文在有文化解读需要时应加注释丝路文化体现在甘肃沿线旅游景点的方方面面,中国游客很容易理解背景,而对于不了解中华文化内涵的英美人士来说,标示语译文可以通过加注释的方式,让外国游客加深对甘肃旅游文化的理解,特别是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年代和社会影响。(五)译文应遵循礼貌原则文化旅游标示的英译应该注意遵循礼貌原则,体现了对标示语受众的尊重和平等,还包含了跨文化交际的内容。中文的标示多指令性,而如果英译中不注重礼貌很可能会有损受众的尊严,从而降低了英文标示语的交际功能。因而,针对外国人进行公示语的英译时,应该遵循礼貌原则,使标示语所发出的禁止、限制、指示等内容更容易被受众所接受,展现中华礼仪之邦的精神面貌。

四、研究的主要观点

第一,旅游文化标示翻译的标准体系需确立,筛选总结出能够真正适用于省情和文化特征的标准,开展对外译介工作。第二,旅游文化标示翻译语料库的分类建设。甘肃省内“一带一路”沿线五大主要城市:兰州、天水、武威、张掖、敦煌,标示语翻译涉及的六大板块:景区、宾馆、机场、车站、街道和商场进行英汉对照英式、美式对照的平行语料库建设。第三,提出合理可行的方法建议必须在结合英译实例的基础上对文化旅游资料进行分析探讨,产出规范的语言和符合英语表达的标示语译文。“一带一路”沿线下甘肃文化旅游资源的传播还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冰山一角,隐藏在下的是丝路重镇的文明瑰宝,而译者的作用就是在文化旅游英译的过程中,运用各种有效策略和翻译原则,努力提升英译标示语在中英两种语言的有效传播,从而到达两种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共通。

五、研究有待创新之处

茶文化英译 第6篇

【关键词】文化图示 侗族传统文化 英译

Abstract: The study on China’s Dong nationality’s folk culture is the of great realistic significance at present time. This paper, taking China’s Han nationality’s traditional culture as a bridge, analyzes the cognitive comprehension of Dong nationality’s folk language and culture under different cultural schema and probes into the strategies for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Dong folk culture’s publicity materials from the levels of schematic correspondence, schematic conflict, schematic default and schematic mismatching so as to provide some essential help for the elimination of cultural barriers in trans-cultural communication caused by cultural variety.

Key words:cultural schema, Dong traditional culture, publicity material translation

引言:

通过关键词和主题搜索,当输入“外宣资料英译”、“民族典籍翻译”、“民族文化英译”、“侗族民族文化的英译”等词时,我们从中国知网2000-2012年不完全数据统计获悉,涉及外宣资料翻译或英译的論文有34篇,涉及少数民族文化英译的论文6篇,涉及侗族语言文化英译的为0篇。根据笔者对国内研究现状的分析发现,虽然中国典籍翻译研究进行得如火如荼,出版了大量优质中国典籍英译本,但涉及中国少数民族典籍英译方面的产品较少。同时综观作者所在省市涉外侗族民俗风情旅游区,有关侗族民俗风情的译文也较少,现存的译文对大家所熟知的侗族文化标识的英译存在不统一性和随意性,对侗族民俗文化特有的且不被大家所熟知的文化标识的英译资料更是微乎其微。因此选择从文化图示视角探讨侗族文化与西方文化构式的异同,深入研究侗族传统语言文化的英译策略,不仅可以弥补民族典籍英译在侗族方面研究的空白,而且可以为后期侗族典籍的英译与研究提供有益的帮助和新的研究视角。本文将就此做一些初步探讨。

一、文化图示在翻译过程中的运用

“ 图 示 ” (schema) 最 早 是 由 英 国 心 理 学 家 Frederick Bartlett(1932)在他的作品Remembering中提出来的,他认为图式是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或对过去经验的积极组织。[1]图式作为人们从自身的经历中获得的一种背景知识,在翻译的理解与表达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图示主要分为四类:即内容图示(关于世界的基本知识);形式图示(关于不同文体的修辞结构的知识);语言图示(关于语言词汇和语法的知识)及文化图示(关于不同文化背景的知识)。 博迪(Bedir)也提出了文化图示的概念,即所习得的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the background knowledge about cultural aspects of the language being learned)。[2] 简而言之,文化图示是指文本以外的文化知识,包括风土人情、历史背景、民族心理等内容建立起来的知识结构。

语言不仅是信息的载体,也是文化的载体。正如英国语言学家莱昂斯·约翰所说“特定的社会语言是这个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每一种语言在词语上的差异都会反映使用这种语言的社会的事物、习俗以及各种活动在文化方面的重要特征”。[3] 翻译,已不仅仅被看做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而是一种文化转换的模式,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对原语的文化图式进行正确的解码,并将其移植到目的语中去,才能有助于译语读者的正确理解和语言信息的充分转换,因此,译者应该了解语言并使用的“文化图式”,才能使译文达到有效交际的目的.

二、侗族传统民俗文化外宣资料英译

侗族传统文化丰富多彩,表现在侗族生活的方方面面,原始古朴文明典雅风趣而且带有几分神秘;侗族传统民俗文化作为一种历史文化普遍存在于侗族人民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从饮食到居住穿着,从文学艺术到宗教信仰,从社会组织到社会生活和生产,从体育到医药等等,浩如烟海,独具特色。由于语言的隔膜,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中的经典作品迄今未能受到足够的重视与尊重,对外翻译的现状更不容乐观,在多元文化受到高度关注的时代背景下,研究侗族这个少数民族传统民俗文化的英译,对增进各民族间以及中外文化之间的沟通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侗族作为中国民族文化标签的一支,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在进行侗族传统文化外宣资料翻译时,必须对其所承载的文化信息进行充分而正确的理解,激活内化在记忆中的两种相关的文化图式,找到对等的文化信息,然后转换成目的语读者所能接受的语言信息,并尽可能保留原文文化信息的表达方式,以达到忠实原文的目的。侗族民俗传统文化往往涉及其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生活习俗、神话传说等,不一定在英文中能找到相应的表达方式,因此,我们试从以下四个角度,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

(一)图示对应

不同民族之间之所以能够相互沟通,是因为不同民族之间或多或少存在共同的文化风俗习惯,在文化形成的过程中,有时会有着共同的文化认知基础。[8] 例如:侗文化与汉文化就有许多融合或相似之处,而汉文化与英美文化也有不少相似之处。所谓图示对应就是指用目的语中能准确、全面表达源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的现成的文化图示来翻译源语的文化图示。在这种图示下,采用直译法可能是侗族传统文化外宣资料翻译相对简单,而又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译者可以直接在目的语中找到与源语对应的词汇。如在汉译英过程中,侗族传统文化中对于“烟”一词的描述为“烟作为侗族人民传统的生活调剂品,对烟具十分讲究,素有‘茶三酒四烟八杆’之说。” 所谓的烟具就可直接英译成“smoking gadgets”;此外,鼓楼(drum tower);侗族大歌(The Dong Big Song)等词语均可直译。这些译文不仅表达简洁,而且建立在汉英民族相似文化图示的基础上,因此有利于跨文化的有效交流、减少文化冲突。

此外,英侗民族因地域条件及经济发展状况不同,生存方式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表现为开放流动性与封闭稳定性两种不同类型。每个民族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生存繁衍,由此而形成了建立在民族心理基础上的民族差异。英伦三岛四面环水,水产捕捞业在其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鱼对大英民族有着不同的意义。而侗族和汉族同为农耕民族,既没有游牧“马背民族”的那种疆土扩张意识,也没有“海洋民族”的那种海外扩张意识。汉族文化和侗族文化均为“内陆型”,但是鱼却是侗族的主要图腾之一,在侗乡处处可见鱼的形象,以鼓楼的雕饰彩绘最为常见。在贵州黎平、榕江一带还有一种酷似汉族道家太极图的“双鱼图”(Double fish patterns)。在汉族神话中,鱼是生殖崇拜的反映,如“鲤鱼抱子”(carps bring a son to you),侗族也有同样的鱼文化内涵。所以在翻译过程中可以直接借用西方文化中与fish有关的词语进行英译。至于在侗族人民的心目中,把山、水、火、土、太阳、月亮和风、雨、雷、电都当作神灵,则与世界各民族的神话相通。在翻译过程中可以直接借用希腊神话中相对应的神进行英译。当然,直译法并不是万能的,也有行不通的时候。例如:“蛮夷之地” ,倘若直接翻译成“the savage land”,从译文读者角度理解,该译文容易被误解成“荒原” 或“原野”。 笔者结合“蛮夷之地”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认为将其译为“the untouched area”较适宜,这样既不会让读者误解该词的含义,同时更易于让读者接受,从而可以实现有效的文化交流。

(二)图示冲突

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思维方式上可能有共同点,但由于人们对不同事物所蕴含的象征意义有不同的理解,所以对同一事物在表达方式上会存在差异,由此导致在两种文化进行匹配的时候产生冲突。此时我们可以采取交叉法,即用目的语中能表达出源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不同的文化图示来翻译源语中的文化图示。这种方法要求译者要正确地对源语文化图示进行解码,同时又具备大量的目的语文化图示。下面来探讨一下道德义务感和社会责任感在伦理道德实践上存在的图示冲突:

儒家的道德人格是在个体充分的道德觉醒的基础上,自觉地去履行社会伦理纲常,把道德义务感和社会责任感付诸实践。诚如孟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国、平天下”,“舍生取义”则代表了一种更崇高庄严的社会责任感、民族责任感。侗族也有与其相似的伦理道德,不过尚未褪尽其原始氏族文化色彩。侗族的道德义务感体现在“补拉”文化中。补拉组织是远古父系氏族组织的次生形态,至今仍在侗族普遍存在。补拉组织的功能之一就是履行道德义务。如在补拉的自治规约的五个功能中,第一个功能就是互助功能。从添子到办三朝酒,到结婚办喜事,从建房扛树、树屋架,到老人过世的治丧,都要全补拉成员出动,并且不计报酬。这种一家有事大家相帮的习俗,侗族叫“尼补拉”,它其实就是一种原始古朴的道德义务活动。侗族补拉成员互助的最高形式是“血族复仇”,它表现了一种“原始形态”的社会责任感。这种叫做“起补拉”的“血族复仇”,是基于外人对本补拉组织的人或物的严重侵害而产生的。后来,它与抵抗官府对侗族的迫害、进剿的斗争又重合在一起,更体现了侗族的社会责任感、民族责任感。[4]不管西方文化还是中华文化,都有家族的概念,只是在西方文化中,家族是带资本主义色彩的而中华文化中的家族则更带有封建意味。不论是在侗族传统文化还是汉族传统文化中,世仇都是易结难解,涉及后代子子孙孙的问题。然而在西方传统文化中,不存在世仇一说,只有血仇。由于受西方传统文化内涵——独立的影响,仇恨只涉及本人这一辈。所以在介绍侗族“补拉”文化时,首先宜将“补拉”直接音译成“Bula”,然后用描述性语言,借鉴现有的汉族传统文化外宣资料的英译本中涉及“大家庭”文化的文本选择性的加工和应用。在涉及“血族复仇”之类翻译时,笔者从译文读者角度考虑大胆借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蒙太古与凯普莱特家族的典故,将侗族文化的“补拉”“血族复仇”英译为“the feudal culture of Family Montague and Capulet in Dong Nationality”.这样不仅能有效地表达“补拉”所承载的侗族传统民族文化内涵,也避开了将“复仇”直译为“revenge”时呈现出血淋淋的画面,从而使译文读者心理更容易接受。

(三)图示缺省

由于不同语言所表达的文化具有一定的差异,有时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文化图示在另一种语言里会产生缺失或找不到相应的表达方式,在译者大脑中也无法建立相对应的文化图示,这时就会出现文化缺省,因此需要译者清楚地了解目标语国家和译入语国家所处在的地理位置、风俗习惯、历史传统、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结合特殊的文化背景,大胆地对源语进行创造性的翻译。比如:侗族人民信仰萨满祖神,侗族各个村落纪念这位萨岁神的活动被称为“祭萨”,在西方传统文化词汇中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词语,无法用贴切的词语译出其词义内涵,因此将其音译为“The ceremony of Sa”或“the ceremony of worshiping Sa”,并加注:“the ancestral god of Dong nationality”;侗族特有的巫傩文化,在西方传统词汇中也无法找到相对应的词,则宜将其译为“Wu Nuo culture”并加注:“the specific religious culture”。除了音译加注法能够帮助译者构建新的图示外,意译法也能帮助译者在保留原文交际意义的基础上,用简单描述性的短语将原语的词义信息译出来,达到引导解释新图示的目的。如侗族传统木艺手工床:花床可英译为“well-sculptured bed”;千工床则可译为“A bed manufactured through more than one thousand days” ;侗族女性始祖“萨”一直是侗族人民崇拜的始祖神,几乎无所不能,翻译时笔者避开音译借用希腊神话的主神“宙斯”,将其意译为“the female Zeus”。再者,侗族人主要信仰自己近似原创的巫傩文化,有极具的特色“赶尸”、“撑杆立米”、“晃鸡定棺”、“巫师唤魂”等宗教信仰标签,在外宣过程中,宜用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策略来翻译,上述词语可分别英译为“carrying corpse back to the home village”、“using a scale pole to hold up a jar of rice”、“roosters standing fixed on the top of shaking coffin”、“witch master calling back one’s soul”以保留侗族原有的文化特色。

(四)图式错位

图式错位指的是相似的意义在不同文化中以不同形式体现出来。由于各民族的生活习俗、思维方式、价值观等不同,两种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会以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类似的观念。译者只有较好地掌握不同民族的文化内涵,才能呈现各民族的文化特征和文化色彩,而且不会歪曲语言中的文化意象。一般来讲,直译加注或代换法适用于这种文化图示下的侗族传统文化外宣资料翻译。例如,侗族、汉族及西方社会神话中都有关于人类诞生的神话,由于信仰和其他因素,三者拥有不同的人类诞生神话。西方神话坚持是上帝创造了人类;上帝用泥土先造了亚当,再用亚当的一条肋骨塑成夏娃,他们便是人类的祖先。而侗族的人类初生神话类似汉族女娲造人。祖婆萨巴天从自己身上扯下四颗肉痣,变成四颗蛋,然后孵化出人类的祖先松恩和松桑,两人成亲,养育后代,产生人类。笔者考虑到三个民族人类诞生文化的相似性与差异性,采用直译加注将侗族的人类诞生神话概括性地翻译成“Sa ba(the god of Dong nationality) made her four flesh moles into four eggs,then the ancestors Song En and Song Sang of Dong nationality emerged out of the eggs.”

不仅如此,侗族神话体系中,还有类似的创世神话。与西方《生物进化论》不同,侗族的创世神话《人类的起源》中,侗族先人用“混沌”(侗语中指似云霭、雾气、烟光而弥漫未分的物质)的原始物质作为宇宙万物的最初的元素,然后向生命的不断进化。侗族神话从个别具体的事物入手,叙述沿着卵(神话人物棉婆孵的蛋)或由树蔸→白菌→蘑菇→虾子→额荣(浮游生物)→七节→松恩(人)发展,构建了一个初级的、幼稚的发展链条,链条中的部分环节的代表物仍能在当今找到活体,有的则已无迹可寻,所以在英译时不能直接搬用西方生物进化论中约定俗成的生物进化的大致过程。笔者倾向坚持保留侗族生物链的特殊性对个别词采用音译附加类别词的翻译方法,将其英译为 Egg (or Stump) →Trametes Albida→Mushroom→Shrimp→Erong(kind of plankton)→Qijie→Songen(ancestor of Dong nationality)。由于侗族没有文字记载,只能以口口相传的形式将文化和史诗传承,在这个过程中时间跨度巨大,需长时间地溯源才能解决根本问题。所以,译者只能对上述生物进化链进行尝试性翻译。

三、结语

综上所诉,在进行侗族传统语言文化外宣资料英译时,针对不同类型的侗族传统语言文化,从不同的文化图示视角,遵循不同的原则:侗族语言文化与汉语语言文化及英美语言文化相同或相似,既文化图示对应,可采用直译法或半直译附加意译的翻译方法;侗族语言文化在英美语言文化中难以找到内容形式完全一致的表达,既文化图示冲突或文化图示差异,可采用套译法、直译附加类别词法、意译法,直译加注法等;侗族语言文化在英美语言中找不到相应的表达方式,既图示缺省,译者可以大胆创新,对文化缺省的翻译进行文内、文外补偿,文内直译,有关文化缺省的说明则放在注释中或结合语境采取意译。但是,译无定法,译者应在明确外宣资料旨在尽可能的介绍给英语读者的前提下,既忠实于“侗族传统民俗语言文化的核心”又不一味地采用“归化”,更好地传播侗族传统民俗语言文化。

【参考文献】

[1] Bartlett, F.C. Remembering [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32.

[2] Bedir, Hasan. Cultural significance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with special emphasis 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through cultural schema [D]. Adana: Cukurova University,1992.

[3] Lyons, John: Semantic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8,P 30

[4] Eugene A.Nida.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

[5] 蒋林平,石红梅,蒋和舟.本土文化对外传播英语翻译与教学目的论——以湘西地区为例[J].河北理工大學学报, 2011,(4),27-29.

[6]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7] 刘明东.文化图式的可译性及其实现手段[J].中国翻译,2003(2).

[8] 刘萍,曾文华.认知文化图式的差异和翻译策略[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3(2).

从文化视角看中国文化符号的英译 第7篇

现代社会的最大特征在于多元文化价值的共存, 整个世界正朝着一个全球化的方向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 在衡量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竞争中, 文化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随着各国间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 中国文化不断走向国际化, 而极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在跨文化交际中更显其不可替代性, 它们象征并宣传着各自的文化。这些符号代表的不是事物, 而是文化内涵。因此, 译者要深入了解并熟练掌握文化词语的深层意义。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恰当地译出, 这对译者的跨文化能力是个考验, 译者在输出中国传统文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新的语言翻译问题, 这就要求译者在懂得两种语言的同时还要深刻理解两种文化。然而, 由于中西方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 如果译者没有足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必然会遇到源语和目标语之间不对等问题, 很容易产生歧义误译的现象。因此, 译者要通过信息关联性找到英汉两种语言的最佳认知语境效果, 从而帮助目标受众理解。

2 文化及文化符号的定义

据记载, 文化的定义有160多种, 文化大致分为两个层面广义和狭义。广义论者认为, 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但狭义论者却认为文化单指精神文明, 比如人们常提及的“要努力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中的“精神文明”指的就是人们常常讨论的文化, 即狭义的文化。从词源上说, 在西方, “文化”一词源于拉丁文“culture”, 原意耕作, 培养, 教育, 发展, 尊重 ( 武玉洁, 2010) 。文化通常是人类精神文明和成果的总和, 不单纯指物质文明发展水平的高低, 也包括传统艺术、风俗习惯、道德伦理等。

戴昭铭在《文化语言学》一书中是这样定义文化符号的:“文化是由许多要素整合而成的复杂整体, 在这个整体过程中体现各要素的文化内核’, 并对该领域的文化建构起着关键作用的一些特别的词语, 这些词语集中概括了相应文化领域的思想范畴、认识成果、意义体系和价值观念, 我们称之为文化符号’” ( 戴昭铭, 1996) 。简言之, 文化符号是用符号的形式简洁清晰地彰显各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髓。

文化是一个文本, 文本是一个有组织的文化系统, 而文化符号代表的是文化内涵。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诸如, “山水画”、“京剧”、“鸳鸯”、“牌楼”等一系列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的词语都可以视为“文化符号”。

3 中国传统文化的分类

中国传统文化可以用不同的文化形态体现各民族精神文明、风俗习惯和传统风貌。从文化语言学角度来看, 文化可分为: 物质文化 ( Material Culture) 、制度文化 ( Institutional Culture) 、精神文化 ( Mental Culture) , 精神文化又分为心理文化和观念文化两种; 奈达又将文化分为: Ecology Culture ( 生态文化) 、Material Culture ( 物质文化) 、SocialCulture ( 社会文化) 、Religious Culture ( 宗教文化) 、Linguistic Culture ( 语言文化) 。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指古文、诗词歌赋、民族音乐戏剧、曲艺书画、灯谜酒令等传统艺术, 也包括传统节日 ( 均按农历) 、各地民俗及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中的传统历法。

文化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和发展, 具有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的特征。文化符号是祖先留下的印记, 印证了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中国的传统文化符号如“华表”、“玉”、“葫芦”、“中式婚礼”等都是民族文化的象征。那么如何来实现这类文化符号的翻译, 采取什么样的翻译方法来准确地表达文化信息尤为重要。

4 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翻译策略

谭载喜说: “翻译中对原文意思的理解, 远远不是单纯的语言理解问题。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 它受着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对某段文字理解的正确与否,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有关文化的了解。对于译者来说, 没有两种文化的对比知识, 就无从谈起对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与表达。” ( 谭载喜, 2012) 因此, 在翻译中国传统文化符号时, 不但要从整个事物本身的角度来翻译还要基于其联想意义, 这比指示意义更重要, 这就要求译者要具有敏锐的跨文化意识, 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来达到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翻译策略有直译、音译、加注 ( 源语文化表达形式直接进入译文) 等几种方法。下面我们从几个中国传统符号的英译来探讨其相应的翻译策略。

山水画

“山水画”是中国传统艺术, 是世界艺术丛林的一道亮丽风景, 是中国人文精髓的寄托。中国山水画由画嫘所创, 它之所以得到大的发展, 是因为画家在用笔墨描摹自然山水之际, 倾吐内心中无限的天地爱恋和优雅韵致。从山水画的色调气韵方面来欣赏, 我们能体会到身临其境的美感。山水画是中华民族的底蕴、是古典的底气和人的性情的象征, 也寄托着中国人最为深厚的情思。“山水画”常被译成“landscape painting”, 这样不但可以给目标受众更直观的感受, 而且反映了其文化内涵。

京剧

“京剧”以徽戏和汉戏为基础, 同时吸取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的精髓, 通过不断发展演变而形成的一种戏曲。作为中国国粹, 它已有200年的历史。西皮和二黄是京剧的两种主要腔调, 胡琴和锣鼓是主要的伴奏乐器。京剧影响范围甚广, 同时它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为了让异族文化人更直观地理解传统文化, 译者通常把“京剧”译为“Peking opera”。

一名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译者在对这两种文化符号进行翻译时通常采用直译法。直译法指将字面意思直接译出来再现原文内容, 也要保留原文的表达形式, 目的是直接准确地传达原文的信息和情感。如: “山水画landscape painting”、“京剧Peking opera”。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 文化国际化悄然来临。伴随中国传统文化的“走出去”原则, 很多传统事物也越来越为外国人所熟知, 形成了近乎一致的认知语境。所以译者可采取字面直译法明示信息使目标语读者达到最佳理解状态。

鸳鸯

国人耳熟能详的爱情之鸟“鸳鸯”, 本性喜欢成对生活、形影不离。它是夫妻和美和谐爱情的象征。唐代诗人卢照邻《长安古意》一诗中“愿作鸳鸯不羡仙”一句就印证了这一说法。在英语中, 鸳鸯也被译为“mandarin duck”, 可见这种鸟主要产自中国, 并因中国传统诗词对其美好描述而名扬海外。与之相关的词还有“鸳鸯火锅YuanyangPot”、“鸳鸯奶茶Yin-yeung ( 皮钦英语发音) , a typical HongKong beverage mix of tea and coffee”等。

牌楼

“牌楼”, 也称为“牌坊”, 是我国古代传统建筑类型之一。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需将其建筑的特点表现出来, 如布局细腻, 结构紧凑, 形式多样, 远看巍峨壮观, 近看玲珑剔透。北京有三百多座牌楼, 形式各异, 如今牌楼已成为中国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牌楼是威严和荣誉的象征。在英文中, 牌楼被译成“Pailou ( decorated archway) 、 ( commemorative arch) ”等。

华表

“华表”是古代装饰用的巨大石柱, 通常出现在古代宫殿、陵墓等大型建筑物前面。石柱上面的石兽名字为“犼 ( hǒu) ”, 俗称为望天吼, 朝天吼。传说犼是龙王的儿子, 常立于房顶守望。若仅仅将此物音译为“hou”, 或者直译为“dragon”, 都会使西方人无法理解源语文化内涵。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 要考虑如何将此物的内涵表达出来, 既需丰富其文化含义, 又需扭转西方人对中国龙的误解。这时我们可这样解释华表一词: 天安门城楼前坐着两只面朝南的石犼, 人们称它为“望君归”。传说它们的任务是密切注视皇帝外巡, 若皇帝久游不归, 它们就唤皇帝速回料理朝政。而城楼后华表上的两只朝北而坐的石犼, 被称为“望君出”, 它们的任务是关注皇帝在宫里的言行, 若皇帝深居不出, 它们便会催请皇帝出宫, 体察民情。

类似于“鸳鸯”、“牌楼”、“华表”这类具有中国特色文化背景的文化符号具有不可译性。译者在处理文化符号翻译问题时采用音译加注法, 可以在保留源语特色词汇的基础上让目的语读者准确理解源语意义, 这不仅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 而且通过注释为目的语读者提供相应的背景知识, 使目标受众领会源语信息从而达到正确的交际意图。这种依照发音来拼写汉语词汇的方法具有音韵之美, 也丰富了英语词汇。中国传统文化现象最直接的翻译方法就是“音译”, 具有简洁清晰的特点, 让人称赞。

“玉”若直译为“jade”, 远远没有阐释出玉作为一种文化所体现的内涵。要让西方人理解玉文化, 选择恰当的翻译方法很有必要。玉向来被国人推崇和喜爱, 不仅是玉本身所蕴含的仁、智、义、礼等十一德, 也与人们崇玉、敬玉、爱玉的节操有关, 因此《礼记》中写道“君子无故, 玉不去身”, 可见玉在国人心中的地位。玉还与宗教有关, 玉件在中国常被雕琢成观音或佛, 在佩戴玉饰还有这样一种说法, “男戴观音女带佛”。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若没有注释, 西方人就无法参透玉背后的文化内涵, 更无法理解中国人世代对玉的喜爱, 因此译者可采用直译加注法进行翻译。这种直译原文并加上解释性注释的翻译方法更能体现译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葫芦

“葫芦”音译为“Hulu”, 加注“葫芦’与福禄’音同, 它象征着福寿吉祥。”基于这种观念, 人们会在屋梁下悬挂葫芦以保佑居家平安顺利。“葫芦”也可直译为“cucurbit”, 根据它的生物属性, 可加注为“瓜类多子象征多子多孙, 子孙延绵”。在翻译这类文化符号时采用音译加注法和直译加注法均可。

加注法是弥补文化差异的重要方法, 分音译加注和直译加注两种。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 英语中某些文化词语在汉语中找不到相应的对应词, 词义空缺现象不可避免。因此, 在翻译时译者采用加注法来弥补缺省问题, 诸如对背景材料、词语起源等相关信息的补充, 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其文化内涵。

中式婚礼

“中式传统婚礼”也称作“中式婚礼”, 具有独特的民族性, 从服饰到礼仪可谓处处有说法, 道道有讲究。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地将“中式婚礼”翻译为“Traditional ChineseStyle Wedding”, 不足以体现其中的文化精髓, 这时我们可以遵循功能对等的原则。功能对等是指在翻译两种语言时达成功能上的对等, 如词汇、语义、风格和文体上的对等而不是文字表面的对应。翻译过程中文化所传达的信息包括表层词汇信息和深层词汇信息两种, 译语在不同文化中局限性尤为突出, 所以在输出时译者要舍弃原文的字面意思, 找到关联信息使原文与译文表达效果一致, 达到语言功能相似的目的。例如“花轿” ( 喜轿) , 是中式传统婚礼上用来接新娘的一种轿子。常以红色为主, 装饰华丽, 是喜庆吉利的象征。“花轿”仅按字面翻译为“SedanChair”, 就没有完全体现源语的功能性, 而译成“A bridalsedan chair, which was heavily decorated with carvings, glided patterns, and colored beads hanging from the top of thesedan. ”读者则可一目了然。又如, “拜天地”也不能简单地翻译“Baitiandi”而应译成“Bow to Heaven and Earth aspart of a wedding ceremony. ”更为妥当。

诸如此类的代表中国独特文化的传统符号还有很多, 但在英语中很难找到对应的文化代码。所以, 译者在翻译时根据奈达提出的“动态对等”理论从指称、语用和言内三个层面的意义来解读, 尽可能完整地传递文本信息的多重意义, 让源语文本读者和目标语文本读者产生相同的认知效果。柯平认为“译者在译语句法和惯用法规范以及具体接受者可以接受的限度之内, 采取适当的变通和补偿手段, 尽可能充分与正确地传递源语信息所可能包含的多重意义, 以争取原文和译文在指称、语用和言内三个层面上最大限度的等值” ( 柯平, 1997:49 -55) 。因此, 在翻译传统文化符号时, 译者主张采用直译、音译、加注等翻译方法, 尽可能地表达这些文化符号的真实内涵。

5 结语

综上所述, 文化具有地域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特征。翻译作为一种语言交际手段, 要准确明示源语与目标语间的文化信息。翻译与文化两者不可分割, 鉴于对传统文化符号的英译举例, 以及它们作为中国文化符号的独特性、重要性, 汉译英时采用直译法、音译法和加注法, 以保证形式与内容在最大程度上忠实于原文。因此, 在输出过程中, 译者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符号翻译的正确处理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名负责的译者, 在翻译过程中要尽可能准确地把握原文中的文化含义, 在处理那些没有相应文化代码的词汇时可在译文中加以适当的注释, 这样可以使异族文化中的目的语读者的理解达到最佳状态。

参考文献

[1]王佐良.翻译中的文化比较[J].中国翻译, 1984, (1) .

[2]武玉洁.翻译中的跨文化现象[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6) .

[3]戴昭铭.文化语言学导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 1996.

[4]谭载喜.翻译与翻译研究概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12.

关于茶文化中诗词英译策略的分析 第8篇

1 茶文化中茶诗词的背景英译

毋庸置疑, 译者在翻译茶诗词的艺术魅力外, 不可单纯地以一篇诗词来生硬翻译, 更应当理解茶诗词作者所力图呈现出的诗词中的茶文化。接着, 带领读者去探寻茶诗词中文化脉络, 感受茶诗词的写作意境。

以《出歌》茶诗为例, 原文为:茱萸出芳树颠, 鲤鱼出洛水泉, 白盐出河东, 美豉出鲁渊。姜桂茶荈出巴蜀, 椒橘、木兰出高山, 蓼苏出沟渠, 精稗出中田。

这首诗的特征之一就是明确地描述了茶叶诞生于巴蜀这个资料, 说明茶叶是其特产。茶歌属于茶诗词的一种文化现象, 其主要是从采摘、品饮的派别中孕育而生的。从现阶段的资料来看, 关于茶的相关内容, 所能发现的最早的作品便是这首孙楚《出歌》。尤其在“姜桂茶荈出巴蜀”中明确点名了茶。

茶一直以来有多个名称, 包括“荼”、“茗”、“蕣”等, 将其英译成“chuan-byname of tea plant in ancient times”其选择成因主要是:通过音译法, 且利用英语的解释, 方便与读者正确理解[2]。音译和释义的有效结合, 能够尽可能地还原茶诗词中原始的信息意义, 并且, 也兼顾了受众。并且, 借鉴《茶经》英译本的翻译, 能够确保这一段翻译和别的艺术作品中的英译本相同.规避了英译过程中所出现的随意滥用, 避免读者出现概念上的混淆, 更加有助于传播、易于读者接受[3]。茶诗背景译本如:In his poem, Sun Chu confirmed the fact in history that Sichuan Provinceproduced high quality tea, and tea was glorified with e -qual fame as one of the special localproducts. Song of tea is a unique pheromone of tea culture that originated from the plantingand drinking of tea. This poem was the first to have included tea leaves in songs, as the mentioned "chuan" and "W" were the byname of tea plant in ancient times.

以李白《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并序》为例, 原文为:茗生此中石, 玉泉流不歇。根柯洒芳津, 采服润肌骨。丛老卷绿叶, 枝枝相接连。曝成仙人掌, 似拍洪崖肩。

需要注意的是, 诗中所写的“仙人掌茶”, 当时并未对该茶有明确命名, 而李白主要处于对这个茶叶外形上的考虑。对此, 则可以将其译成:Fairy Palm Tea。这主要考虑到几点因素:一是, 尽可能地遵循《续茶经》中的原始中英译本, 在翻译的原则性上最大限度上维持一致, 从而避免让受众形成混淆与概念模糊。二是, 《茶经》、《续茶经》中记录了许多茶叶的翻译, 采用的翻译通常也是以音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手段。而本文基于茶诗词背景文化的翻译策略, 对“仙人掌茶”采取意译的办法, 一是避免了音译法中普遍存在的词汇音节太长而给人们造成一种的赘述感;二是把李白因茶的形状而将其命名的原始意向更好地展出来。茶诗背景译本如:This poem was first to include fa-mous tea into poems as it gave a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the Fairy Palm Tea with its origin, characters, favors and benefits, making this poem part of important tea history and famous works.

2 基于美学视域下的茶诗词英译的解决方法

一般意义上, 我国古代的一些经典的诗歌在用词上往往都表现出很强的晦涩感, 这也和现代汉语文字重视简洁、明朗的效果有很多分别[4]。鉴于此, 翻译茶诗词, 更应当准确把握对一个概念上比较“宏观”的词的应用, 最终得以将原始茶诗中的美尽可能地得以保留。在保留英译中“美”的上面, 诗词中的意象美翻译[5], 顾名思义, 就是要对茶诗中的原文模糊的意境翻译。怎样在不牵涉到原诗本体翻译的状态下, 更为精准地翻译茶文化中的茶诗词及其背景, 让茶文化的内容更加完整, 文本脉络更加清晰明了, 是每一个茶诗词译者所面临的最大的实际难题。用西方的语言重构中华文化的美, 其难度是不言而喻的。因此, 译者在译前或是译中阶段, 对当前我国现有的一些茶典籍的阅读是必不可少的, 在翻译过程中更要重视与已有典籍的联系。

2.1 作者与茶名的翻译

茶文化中的茶诗词必然会有很多名茶的名称, 例如“仙人掌茶”、“紫笋茶”、“大瑶茶”和“峡茶”等。通常情况下, 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 都可以采取音译或音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手段。需要注意的是, 应当充分借鉴相关茶名、作者等翻译名词, 可以保持一致, 使读者不至于被不同概念说混淆。以此类推, 事关诸如茶具、茶器, 以及制茶程序等英译, 第一应当尽可能地采用既有的方法。

2.2 典故的翻译

英译人员在对茶诗中出现的典故的翻译中, 可以采取文外注释的方法。一般来说, 茶文化中的很多茶诗词中所出现的典故往往不会被外国读者熟知, 甚至中国读者也不太了解, 往往只能够根据诗词原有的字面意思实施翻译, 而这样生拉硬扯的翻译, 经常会给读者带来很大困惑, 茫然不解;例如把“以茶代酒”直译为“bestow someone with tea as asubstitute for wine”, 尽管基本上传达了这一典故的常规含义, 然而却导致了这一典故中所含有的文化意义和文化意象大幅度的缺失。而假使直接采用增译的手段, 往往又会因为译文的篇幅太长, 极大地降低译文的可读性。通过文外的注释法, 不仅最大程度上完整了文化知识, 还可以让茶诗和其它茶典籍的联系也愈发紧密。译本中的诗词的工整对仗, 能非常传神地概述了原诗中的情境。对茶的描写非常的细致生动, 特别是在视觉层面上, 表现的非常传神。鉴于此, 翻译人员进行翻译时, 必须要对诗中的视觉感受有更加深层的体会和感受。

以诗人梅尧臣作品《答建州沈屯田寄新茶》为例, 这首诗中需要运用到很多的颜色词汇, 将“白膏”译成“creamy dew”是由于茶叶在成为“白膏”之后, 并非是以纯白色的样式出现, 而更加类似于奶油色。因此, 可以充分结合实际情况翻译成“creamy dew”, 更加形神俱备。在美学的形美层面, 本文所翻译的句子具有一致音节的很大长度, 这样一来, 也使得茶诗词译作非常直观展示出我国茶诗歌的形式美感;而在美学音美层面, 为了能够更加契合诗中的押韵。

2.3 意象的翻译

茶文化中的茶诗词含有很多中国文化独有的一些意象词汇, 例如:参禅、禅意等词。因此, 英译的人员在进行翻译时, 可以按照比较具象的语境合理择取增译抑或是减译和其他翻译的手段, 最大限度上使译文符合“信达雅”的标准。

对茶文化中的诗词英译工作, 绝非是单纯意义上通过逐字、逐词的汉译英就可以完成的。翻译过程中, 人和一些翻译软件最为本质的区别就在于译者具体对诗词的意象理解力, 因此, 这就使得从纯粹的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转化也就变成了从一种文化到另一种文化的过渡。不容否认, 翻译这项工作本质上永远都属于一种尝试性理论, 换言之, 所有的译文都是对茶诗词原文的一种试验性的解决策略。有鉴于此, 译者必须要不断夯实自身的理论基础, 再辅以必要的现代技术、文献资料等帮助。但是, 最为重要的是译者必须要保证专注、认真以及坚持不懈的精心, 进行难度较大的诗词翻译。在茶诗词的翻译内容涉及的茶类知识必然会非常庞杂, 而译者如果只是一味地权衡当前所普及的翻译文本, 很大程度上会致使理解偏颇, 因而有必要时常涉猎茶典籍, 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背景以及风土人情。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茶文化中的茶诗词和美必然有着因果联系, 因而, 译者在进行茶文化中茶诗的英译过程中, 必须要基于传神、达意、传美的前提, 以此从不同的侧面展示茶诗词中的美感, 这是进行茶诗词翻译的先决条件, 也是对翻译人员的重要挑战。当然, 译者在翻译茶诗词的过程中, 也应当做到触类旁通, 可全方位应用不同的维度与翻译理论的精华, 把茶诗的美充分展示在作品之中。

摘要:翻译不仅是科学工作, 更属于艺术工作, 尤其是对当下茶文化中诗词英译的研究, 更是中华文化向世界辐射的一座桥梁。然而, 整体而言, 在我国中译英的翻译史中, 关于对茶诗词的英译工作还并不成熟, 很多领域的翻译研究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本文选取茶文化中一些极具代表性的诗词作为译英的语料展开策略分析, 进而提升译语文本的可读性, 旨在为相关的翻译研究提供可参考性意见。

关键词:茶文化,茶诗词,英译

参考文献

[1]蒋平.汉语诗词英译中的心理观照与建构[J].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4, 15 (5) :155-160.

[2]李英垣, 吴钰煜.基于完形理论的中国古典诗词英译可译性阐释[J].当代外语研究, 2015, 17 (3) :52-56+78.

[3]李志凌.论中西译者汉诗英译中诗艺关怀的生成与实现[D].山东大学, 2008.

从文化翻译观看四川民间文化的英译 第9篇

关键词:四川,民间文化,翻译策略

一、引言

“天府之国”四川有着缤纷多彩的民间文化:三星堆、丝绸之路、蜀锦、川菜、川茶、川酒,不胜枚举。将这些璀璨的川蜀文化传递出国门是译者们义不容辞的外宣任务。然而,从目前来看,这些民间文化的名称,业界并没有统一的英语表达,因此,同一名称的译法各有千秋,而有些民间文化甚至还没有对应的英语称谓,这一现象应引起译者们的重视。那么,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该遵循怎样的翻译原则,采取什么样的翻译策略才能最大程度上传达出这些民间文化的文化内涵呢?可以借鉴文化翻译观的相关理论。

二、文化翻译观

20世纪80年代开始,人们开始从文化的视角研究翻译,将翻译看作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交流活动,这就出现了翻译的“文化转向”,即翻译的基本单位由语篇转向文化。文化学派翻译理论的主要代表、英国翻译理论家苏珊?巴斯奈特认为文化翻译观包括几层含义:

1.翻译应该把文化作为翻译的基本单位,而不是停留在以往的语篇之上。

2.翻译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解码——重组过程,更重要的还是一个交流的行为。

3.翻译不应局限于对原语文本的描述,而在于该文本在译语文化功能上的等值。

4.不同的历史时期翻译有不同的原则和规范,用来满足文化的需要和一定文化里不同群体的需要。

其中提到的“功能对等”,并不是指传统意义上语言层面上的对等,而是要实现译文在目的语文化中的功能与原语在原文化中的功能相同,通过这样的文化转换,使不同的文化实现功能等值。那么,如何实现“文化功能对等”呢?巴斯奈特和勒菲弗尔认为“想要使译文和原文达到功能上的一致,译者就不得不对原文作大幅度的调整”。因此,在翻译策略上,她主张尽量在目的语文化中寻找有着相同文化功能的表达来替代原语中的文化因子。这样的翻译策略显然是倾向于归化。与巴斯奈特相反,另一位文化派翻译研究的代表人物劳伦斯?韦努蒂则主张以异化策略对待文化翻译。

三、翻译策略探讨

韦努蒂从政治、历史、文化的高度来看待文化翻译。他认为,归化指遵守目标语言文化当前的主流价值观,公然对原文采用保守的同化手段,使其迎合本土的典律、出版潮流和政治需求;异化指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归化与异化是直译与意译概念的延伸,又不等同于直译和意译,“是将语言层次的讨论延续升格至文化、诗学和政治层面”。两者各有利弊,归化有利于译文的通畅,能让目的语读者感觉到文化的“功能等值”,但是“语言可以转换,甚至可以归化,但文化特色却不宜改变,特别不宜‘归化’”;而异化虽有可能造成目的语读者的理解困惑,但却“是对当今国际事务的文化干预,可以挑战英语国家的语言霸权主义和文化交流的不平等,是对民族中心主义、种族主义、文化自恋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的一种抵制”。

那么,本着对外发扬本土文化的目的,四川民间文化的英译应既能使目的语读者感受到原文的语言和文化特色,实现文化交流的对等,同时也能使目的语读者有相似的文化感受,即实现“文化功能对等”。基于这样的目的,可以采取“异化为主,归化为辅,异化、归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

四、四川民间文化的英译

对于本地文化特色词,可采取异化的手段传播其承载的文化,如“麻婆豆腐”可音译为Mapo Doufu或Mapo Tofu,而不再是最初的Tofu made by woman with freckles。而对于有些可能会引起歧义的名称,可在语言上予以归化。如“夫妻肺片”,若译为the couple’s lungs,只会让译语读者惊悚万分,而若根据其菜名的真正含义和配料译为pork lungs in chill sauce,才会唤起译语读者对译语文化中相似菜品的想象。还有一些特色文化,可采取异化、归化相结合的手段,如四川著名的“蜀锦”、“蜀绣”,可译为Sichuan Brocade/Shu Brocade和Sichuan Embroidery/Shu Embroidery,这样既在目的语中保留了原文的民族特色,又实现了一定的文化功能对等。下面,再对更多的四川民间文化作英译分析。

1.川菜(Sichuan Cuisine)

川菜是中国的四大菜系之一,历史悠久、地方风味浓郁。有些菜名以原料、烹饪手法和口味为主,这类菜名不包含文化因素,可直接在语言上归化即可,如:清汤圆子 (Boiled Meat Balls)、干烧牛筋 (Fried Cattle Muscle)、青椒肉丝(Shredded pork and green pepper)等。

另一些川菜名富含本土文化,在翻译时一定要先了解其文化含意,尽求以语言上的归化译出菜名的真实含义或通过异化保留菜名的文化特色。如:“开水白菜”中的“开水”其实是指最高档的上汤,用母鸡、母鸭、火腿、干贝、肘子等上料吊制,千万不能译成boiled water,有译为Steamed Chinese Cabbage in Supreme Soup,也有Steamed Cabbage with Chicken and Pork Soup。四川特色凉菜“口水鸡”的菜名出自郭沫若所著《賟波曲》:“少年时代在故乡四川吃的白砍鸡,白生生的肉块,红殷殷的油辣子海椒,现在想来还口水长流……。”此菜名让人一听就感觉唾液横流、胃口大开,现有的英译为Steamed Chicken with Chili Sauce。然而这样一译,就显得非常普通,丢失了在原语中的文化功效。建议可以仍旧音译保留原菜名,再加注解释:Koushui Chicken (steamed chicken with chili sauce)。另外,一些菜名中包含了人名、地名,可以采用异化、归化相结合的译法,必要时加注。如“东坡肉”可译为Steamed Pork Belly with White Spirit by Dongpo (One of the famous Sichuan poets in Tang Dynasty)。“宫保鸡丁”中的“宫保”也是人名,来自清朝时的四川总督丁宝桢,可译为Kung Pao Chicken (One of Sichuan’s magistrate Ding Baozhen in Qing Dynasty)。

2.川茶 (Tea in Sichuan)。川茶历史悠久、味道独特,如蒙顶茶、峨眉山茶、青城茶、屏山茶等闻名已久。然而,许多茶名的英译仍然一片混乱,甚至有的川茶品牌的官方网页及包装盒上都没有对应的英文名称。

蒙顶茶的命名是由于此茶产自四川蒙山,又叫蒙顶山,有“仙茶”的美誉。而有译者竟译为“Megolian Top Tea”, 将“蒙顶”理解为“蒙古”和“顶峰”,彻底误导译语读者,应异化翻译为“Mengding Moutain Tea”。蒙顶甘露中的“甘露”有两层含义:一取梵语“念祖”之意;二指茶汤似甘露。若译为“sweet dew”,容易让人误以为茶叶形状似甘露,可用异化加注释,“Mengding Ganlu (the tea tastes like sweet dew) ”。

峨眉雪芽的官网中将其译为“Emei Xueya Tea”,归化、异化相结合。但异化后,“雪芽”的含义无法传达,可辅以“snow bud”来补充。峨眉山的名茶竹叶青,有译为“trimeresurus stejnegeri”,是典型的错译,错将竹叶青蛇当成了茶名;有译为“bamboo-leaf-green tea”,取其名称的来源——形似竹叶,不过“green”显得多余,“bamboo-leaf”本身就能让人联想到绿色;而其官网上译为“Zhuyeqing Tea”,也许后两种译法综合一下会更好。值得一提的是,峨眉山茶中有一个茶名非常美——碧潭飘雪,官网上的宣传也很优美:“碧岭拾毛尖,潭底汲清泉,飘飘何所似,雪梅散人间。”而遗憾的是,它并没有英文名称。有将其简单译为“Jasmine Tea”,只道出了其茉莉花茶的种类,却无法传递出原文化中的优美;或可在语言上进行归化,译为“Floating Snow in Green Pool”,以实现文化上的功能对等。

3.川酒(Sichuan Liquor)。四川产酒量大、远外闻名、知名品牌众多,如五粮液、泸州老窖、剑南春、沱牌曲酒、 郎酒等。

酒名的英译仍以异化为主,如五粮液(Wuliangye)、泸州老窖(Luzhou Laojiao)、剑南春(Jiannanchun)、东方红(Dongfanghong)、剑南老窖(Jiannan Laojiao)、天成祥(Tianchengxiang)、沱牌曲酒(Tuopai Qujiu)、郎酒(Langjiu),也可看到归化异化相结合的译法:国窖(National Cellar Liquor),国窖1573(Fermented in National Cellar 1573)、剑南国宝(National Treasure Liquor of Jiannanchun)、红花郎(Honghualang Liquor)、新郎酒(Xinlang Liquor)、老郎酒(Old Lang Liquor)等。

五、结语

浅谈茶文化英译的美学意蕴与策略 第10篇

1 茶文化的形成与内涵

1.1 茶文化的形成

中国茶文化自神农氏时期出现后, 经过了多个世纪的不断沉淀, 到唐朝中后期便正式形成。伴随着茶圣陆羽的作品《茶经》的问世, 标志着唐代茶文化的正式形成。该作品阐述了历代中国茶文化的演化历程, 发展故事, 而且还总结了中国主要茶的产地、茶叶的功效、茶的栽种、茶叶的采摘、茶叶的制作、茶的饮用等等方面的知识。该作品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部最为完整阐述关于茶文化的综合性文学性艺术著作。对中国的茶文化的向前发展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也开启了中国人民喝茶以及品茶的先风。

唐朝继承了先辈的制茶传统, 以团茶为主, 并且将茶饼工艺进一步的完善优化。制作饼茶的具体顺序简言之即为:蒸、捣、拍、焙、穿、封。关于当时的饮茶的主要工艺则为煎茶法。煎茶法的具体过程则为:炙茶、碾末、煮水、煎茶、酌茶。正如做饭炒菜, 每一步都有严格的要求, 比如煎茶用的水不同于平常用水, 用清亮的泉水为上佳。煎茶用火要把握适度, 过或不及都不会达到理想的效果。所以当时兴起了学习茶艺的浪潮, 很多人都在学习如何制作出上好的茶品, 饮茶之风在全国兴起, 人们不断追求饮茶情趣。当时社会相对稳定, 经济相对繁荣、政治安定、为中国茶文化的不断发展奠定了良好稳定的大环境。

伴随着饮茶风尚的不断推进, 茶具也应运而生。茶具是中国茶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茶文化的不断发展, 茶具也变化并不断得到优化完善。各式茶具在茶店里琳琅满目, 别具特色, 同一茶具的不同结构有着不同的用途。茶具的发展也印证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茶具的使用也丰富了中国的茶文化。

宋朝是中国茶文化发展高潮期。中国茶文化在唐朝兴起, 并在宋朝兴盛。宋朝的茶种除了唐朝传承下来的饼茶外, 还有散茶, 其中的饼茶以团饼茶为主。宋朝将团饼茶的制作发展得淋漓尽致。唐朝饮茶的主要方法是煎茶法, 然而宋朝主要运用的是点茶法。点茶法的主要要求是煎水不煎茶, 茶不再投入锅里煮, 而是用沸腾的水进行冲泡。这也是点茶法和煎茶法的主要不同之处。宋朝的点茶法, 要求是用沸水来进行冲泡末茶, 水的温度要控制的恰到好处则为至关重要, 这与煎茶法中火候的控制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宋朝有古人说:“沉瓶中不可辨, 故日候汤最难。”这是讲宋朝煮水器具与唐朝不同, 用的是瓶。在其他宋朝茶人文章里也能找到相关茶文化的记载。

宋朝的达官贵族中流行着品茶与饮茶, 茶文化的发展到达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茶文化的发展还体现在另一方面就是:宋朝的茶馆文化, 宋朝政治积极鼓励人民发展茶文化, 促进了都市街道茶馆的发展, 亲朋好友闲来无事也可相约茶馆, 谈天说地, 谈古论今, 好不惬意。宋朝的文人侠士更是将琴棋书画和中国茶文化融汇在一起, 从而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推到了高潮。

明清时期则是中国茶文化进一步完善的重要时期, 为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明朝时期的茶则呈现出从团饼茶到散形茶的特点, 还有就是从蒸青茶到炒青茶, 明朝之前, 团饼茶和散形茶皆是通过按蒸青工艺加工而来, 到了明朝中后期, 则发展为炒青茶制法工艺。另外还有就是:从单一茶种到多类茶种。在之前的散形茶以及团饼茶都属于绿茶, 茶的制作工艺在发生改变后, 也促进了其他茶类的产生和发展, 到了清朝更是发展创制了绿、黄、黑、白、红、青六大茶类。

明清时期, 特别是清朝, 街道茶馆作为一种都市标志如雨后春笋, 发展迅速, 不断促进了中国茶文化的进步与发展, 也标志着中国茶文化的进一步成熟。

1.2 茶文化的内涵

中国是最早发现茶树的国家, 早在五千年前, 茶的发现和利用, 经历了药用、食用及饮用的漫长过程。其中, 茶品之德是中国茶文化的精神内涵中最为重要的部分。茶道不尽能体现制茶茶艺, 还能体现当时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关系, 反映人际关系与茶人心理状态。其以中国传统古哲学为指导理念, 解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阐述了茶道的深意, 指导人生应淡然坦诚, 人生也是经历一番磨难后, 会苦尽甘来, 终究成就人生价值, 从而人生无憾。中国茶文化的内涵不仅对国内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也对周边国家乃至全世界产生了深远的意义。

2 茶文化英译的美学与策略

2.1 茶名、茶具英译的质朴美

中国茶文化中, 在翻译为英文时考虑的因素有很多, 翻译过程中因遵循尊重文化内涵。茶类大多以茶树品种、茶叶颜色抑或者形状来命名。其中茶名翻译可用的方法又有很多, 比如:直译、音译、音译加直译等方式, 以此来达到简单质朴, 同时又忠于原文的含义, 并且译文能让阅读的人们理解接受。

茶种的命名方式有很多种的, 其命名方式应当言简意赅, 内涵丰富, 充分体现了当地茶文化的内涵深意。比如:以地名命名者, 地名很直接的指示出茶种产出地, 其指示作用大于其汉字的表意作用, 如果意译则会有损命名中蕴含的专名独特性;以茶颜色以及形状等等命名者, 直接描述出茶种外表形态所具有的特征与特色, 让人们看到茶品的颜色、形状等特性就可明了其茶所包含的意蕴。该方法一方面保留了茶本身具有的特点, 而且突出了茶类的认知效果, 真实地传递了愿意。符合翻译学强调的重要意义的审美原则, 实话实说, 质朴无华, 是一种令人印象深刻的美。

2.2 茶俗、茶艺英译的形象美

与喝茶有关的生活习性便是茶俗。只有将直译和意译结合起来, 才能更好地体现愿意, 更能完美的展现出其茶艺的优雅与内涵。维基百科有关于功夫茶艺的一段介绍:

温壶烫杯“Warm the teapot and heat the cups.”At this point the cups and pot are laid on the table.They are then warmed and sterilized with hot water;the excess is then poured away.

鉴赏佳茗“Appreciate excellent tea.”At this point those who would partake of the tea during the ceremony examine and appreciate its appearance, smell and its other characteristics.

上述译语虽无法展现原语抑扬顿挫之感, 但是准确生动, 勾勒出茶艺的柔美, 意味隽永, 令人欣喜。

喝茶与食茶是茶俗的重点, 茶的品次则是茶艺的重点。品茶出的美毫无疑问体现在茶的色、香、味、形上, 因此, 主要是运用形象思维将艺术形象通过意味彰显出来, 读者才能通过译文切身感受到其形象美。

2.3 茶诗词英译的意境美

众所周知, 我国自古以来的诗词往往能表现出意境美, 或是给人一种朦胧美, 或是给人无限的遐想空间, 这种感性的体现主要表现在富有美感的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法上, 比如:比喻、衬托、迭音、顶针、婉曲等等。各朝各代更是有很多的著名诗词作家写下了诸多的有关茶的千古名作, 充分表达了诗人的茶情与茶意, 内容中也体现茶高尚的精神品质, 表达了作者对其的钦佩之情。翻译中译者在充分理解了原文作者所要传达出的深意后, 运用各种手法, 灵活运用修辞格式、词汇以及语音, 在保留本土韵味后, 通过语境传达出意境美。

意境美是诗词美的最高境界, 如何在茶诗词英译中体现原诗词的意境美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音美和形美而没有意美, 该翻译那就不成功。所以, 译者要结合多家思想, 运用各种手法, 将茶诗之美在译作之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3 结语

自古以来, 茶文化是我国与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 如何将与茶有关的著作翻译好将是一个永久不变的话题, 在进行相关英译时, 应该充分将原作内涵进行展现, 将茶文化中包含的质朴美、形象美、意境美表达出来, 使茶诗词具有生命张力, 使读者真实的感受到中国的茶文化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姚国坤.茶文化概论[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 2004 (4) :93-95.

[2]张忠良.中国世界茶文化[M].北京:时事出版社, 2006 (2) :13-16.

[3]徐传宏.中国茶馆[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6) :20-23.

茶文化英译 第11篇

中国文化类文本英译主要用于中西跨文化交际,旨在传播中国文化。就中国文化的翻译而言,已经有许多学者从各个方面进行了研究,比如:刘静、王一君(2010)从互文性理论角度探讨了中国文化意象的翻译。近年来一些研究者将跨文化交际理论与文化类文本翻译相结合,如刘竞秀(2016)从跨文化角度审视了三明市旅游翻译。本文试从跨文化交际“高低语境文化论”出发,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类文本翻译策略,旨在为其英译实践提供借鉴,以便更好传播中国文化。

一、中国文化读本的语言特点

霍尔将文化分为高语境文化(High Context Culture)和低语境文化(Low Context Culture)两类。汉语是高语境文化依赖的语言,而英语则属于低语境依赖的语言。也就是说,汉语所要传达的语义往往隐藏在表层语言之下,需要结合语境才能理解,而英语中通常所说的话语就是要传达的意思。

中国传统文化的文本高度折射出高语境文化特质。大部分信息量都蕴含在社会文化环境和交际情景中,或内化于交际者心中,语言负载的信息量较少。词汇上,四字结构词语的大量使用更为鲜明,有大量传统文化专有名词;句法上,很多句子比较长且主谓关系不明确,修饰性成分很多;语篇上,以描述性语言居多,词语堆砌很常见,句与句之间联系不紧密。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词汇层面的特点。

二、中国文化读本的翻译策略

翻译过程中要注重信息量的转移,具体可以采用信息量增加、减少、对应三种策略。本文从词汇、句法、语篇三个层面,分析高语境文化下中国文化读本的语言特点。

(一)增加信息量

这是最为常用的策略之一,指根据语义增加适量的信息,如关系连词,针对中国文化文本,主要是增加一些文化背景的信息。可以是文字形式,或利用图片达成。例(1):

原文:这套徒手武术包括被称为罗汉睡觉、童子拜观音、童子拜佛、朝天蹬、中底藏花、燕式平衡等多种招式,是一种难度相当高的少林拳术,它需要练习者从小就接受复杂的训练(摘自中国文化读本《天下功夫出少林》)。

译文:This martial arts including variety of movements of martial arts, such as “LuohanShuijiao” (arhat sleeping), “TongziBaiGuanyin” (Child worshiping Guanyin), “TongziBaifo” (Child worshipping Buddha), “Chao Tiandeng” (kicking upward with sole), “ZhongdiCanghua”, “YanshiPingheng” (front horizontal scale), is a quiet difficult type of Shaolin Quanshu and needs to practice from childhood with complex training.(笔者试译)

原文是对于童子功的招式介绍,有大量功夫专有名词,如果直译只能达到表意效果,无法突出中国文化。随着中国在世界上地位的提高,越来越多地采用音译,但若仅采用音译,对于外国读者而言只是几个复杂的名称,并不能留下深刻印象,两者都忽略了信息量在高低语境地转移,有碍读者透彻地理解原文。故译文增加对功夫的形象描述,使潜在信息量在低语境文化中很好地突显出来。例(2):

原文:垂花门的门口两根柱子悬在上面,下面拱以雕花的石墩,端正中有绚烂(摘自中国文化读本《北京四合院》)。

有时候仅仅采用文字的形式增加信息量会使描述过于累赘,影响阅读。这时,可以使用图片这种更为直观的方式,帮助读者理解。本句是四合院垂花门的外观描述,仅仅用文字翻译的话,并不足以向读者呈现垂花门外观,完整体现垂花门的设计精良。如果配上垂花门的照片,加上文字描述,便能立刻豁然开朗,并且印象深刻。

(二)减少信息量

信息量的减少也是重要的策略。有时为了增强描述效果,文本中会出现非主题信息重复铺排的情况。翻译时为了突出主题信息,达到交际效果,就需要在信息完整的前提下对这类信息进行灵活地删减。例(3):

原文:本来四合院是一门一户,一大家人,几代同堂,按照长幼的秩序,各住其房,各守其位,尊老爱幼,互相照顾,一家人在一起如沐浴着春天的阳光,暖洋洋,热腾腾,不管外面世界如何动荡,四合院里却是一个宁静的家园(摘自中国文化读本《北京四合院》)。

译文:A siheyuan usually belonged to one family of several generations. They would live in different rooms according to seniority, respecting, loving and caring for each other. Whether the outside world was turbulent or not, the inside always had spring sunshine, warmth and love, a peaceful, comfortable sanctuary for family members.(译文出自《中国文化读本英文版》)

原句中有大量的四字结构词语,以增强表达效果,使描绘意境更为生动,翻译时可适当增加信息量,以再现原文意境。但增加并不是唯一手段,就例句而言,减少信息量更为合适。“一大家人”和“几代同堂”,“一门一户”和“各住其房,各守其位”,以及“暖洋洋”和“热腾腾”都是同类信息,存在“尊老爱幼”,“各守其位”等文化负载词,但都并不是文章主体信息,为了避免描述过于累赘掩盖主题信息,译文进行了适量的删减合并,如:“一门一户”和“各住其房,各守其位”合译为一个短语“in different rooms”,虽然删减但意义传达完整;另外,也没有刻意译出“老”和“幼”,将“尊老爱幼,相互照顾”合译为“respecting, loving and caring for each other”,使译文精简,有利于主题信息地传达。

(三)对应信息量

对应信息量就是指在英文中寻找相似的与中文原文意义对应的信息。翻译中国文化文本旨在传播中国文化,加深外国读者对中国文化的印象,故可以在译文中选用外国读者熟悉的西方文化信息加以对应,形成意向连接。例(4):

原文:王羲之于公元303年生于东晋,七岁时就开始学书法(摘自中国文化读本《书法大师王羲之》)。

译文:Wang Xizhi born in the Eastern Jin Dynasty in A.D. 303 (almost the period of the Roman Empire), had began to learn penmanship since seven years old. (笔者试译)

为了能加深西方低语境文化读者对于“东晋”的概念,译文将其与罗马帝国时期相对应,采用读者原本熟悉的事物,使其能清晰把握时间定位,加深对于王羲之的印象,有利于中国文化文本的文化传播目的。

三、结论

高低语境论有效地支持了中国文化文本的翻译实践,高语境文化的中国文化文本具有以下特点:语篇方面,文本不注重形式上的连贯;句法方面,文本中无主语句较多;词汇方面,中国文化文本在表述上擅用四次结构词语铺排,且有许多文化专有名词。为适应翻译中的语境文化转换,本文总结了信息量增加、减少、对应三种翻译策略。通过信息量增加和减少,可适应语境转变;通过对应信息量,可加深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在翻译中国文化文本时,合理使用这些策略,不仅能使译文表意达境,更能有效地传播中国文化。

(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茶文化英译 第12篇

1接受理论

从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视角来看, 任何一种文本自身所具有的文化内涵都不是由自身所决定的, 而是由读者所赋予的。现代接受美学研究认为不论是任何一种文学作品, 它的最初创作目的都是以读者为中心的, 强调的是读者所获得的阅读体验和领悟, 可以这么说, 它的唯一接受对象就是读者这一特定人群。反之来说, 如果一个文学作品创作完成后没有读者阅读, 那就不能完全称之为是标准的文学作品, 属于是一种认识上的存在, 而必须经过读者的阅读后才可以转化为真实的存在。

接受理论的产生具有悠久的历史, 现代学者对于其具体的描述各有各自的观点, 都是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接受理论下文学作品的阅读翻译和内涵传递, 就单单的从翻译的角度来看, 翻译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给读者传达一个清晰明确的含义, 让读者明白作品所包含的深层含义, 尽可能的实现原作品读者和译文读者获得相同的感受[1]。

2翻译

通常情况下, 对于文学作品的翻译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 即原有版本经过翻译人的理解过程、翻译人对原文的翻译过程、翻译后的英文对于读者的接受理解过程。这三个环节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关系, 缺一不可。翻译者既是一个接受者身份, 又是一个再作者的角色, 只有在对原作品有充分理解和接受的基础上, 才可以更为全面完整的翻译出原著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向读者传达出更为准确的理解[2]。一个文学作品的翻译是否取得了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文读者的接受状况, 接受的人群多了, 也就说明了这一翻译版本得到了广大民众的认可, 基于此, 对于《茶经》的翻译就要重点关注原文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在译文中的体现情况。

3《茶经》译文中的茶文化体现分析

上述提到我国的茶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 经过几千年来的发展创新, 其所包含的丰富内涵也形成了一个完整系统的体系, 在它的文化体系中, 儒家、佛家以及道家三家文化占有主要地位, 三者所强调的文化主体共同构成了茶文化丰富的内涵[3]。例如儒家倡导的中庸和谐思想;道家倡导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思想;佛家倡导的轻薄名利思想等。陆羽的《茶经》作为茶文化的代表性著作, 其所表达的深层化内涵也是和儒道佛三家思想相一致的, 这在英译的过程中, 需要重点关注, 把握翻译的宽度和深度, 尽可能地保证原意不发生改变。

3.1儒家思想在英译中的体现

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是中庸、和谐, 这种思想与人们的内心和谐相处是相吻合的, 对茶文化的延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4]。《茶经》中所包含的儒家文化思想更是有全面独特的体现表达, 我们单单从“茶”字来分析, “茶”字的结构构成主要有草字头以及人字笔画组成, 这就寓意着天人合一,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追求自然化的精神境界, 除此之外, 书中对茶具的描述也有体现。例如《茶经》原文:

“方其耳, 以令正也;广其缘, 以务远也;长其脐, 以守中也”。

原文的含义表达是说明茶锅的制作要求, 从对茶锅的锅沿、锅耳、过脐等的制作要求说明, 就不难看出, 陆羽在这方面对儒家思想的体现, 即务远、守中。那么在进行英译的过程中, 就要把握原文中的关键词, 也就是务远、守中。英译中常采用“upright”和“broad”两个形容词, 已经基本上表达出了原文的含义, upright的含义就是“正直的, 正义凛然”;broad组成的a broad content正是表达“宽广胸襟”的含义。这也就从深层次表达出了茶文化中的儒家思想, 同时也便于外国读者更好的理解。再如《茶经》原文:

“体均五行去百疾也”。

这句话出自于《茶经》的第四章“茶之器”, 根据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目的来看, 他对这句话的意思概括实际上指的是我国古代的金、木、水、火、土五行学说, 讲的是通过他们相互之间的相生相克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从我国古代医学观点来看, 五行和人体器官之间的联系, 采用相生相克的作用实现保健养生的目的, 那么作者这种表述也就说明了茶还具有医药的功能。阴阳五行兼有, 主要表明了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 那么这也是儒家思想文化所倡导的内涵之一, 其中的“均”就是均衡的意思, 它表示有和谐的意味。英语翻译中采用“harmonize”一词说明的意思是和谐一致, 它可以更为贴切的向读者传达出传统的儒家思想文化, 也就是以和为贵的思想, 如果换作其他词语就难以表达出这种效果。

3.2佛家思想在英译中的体现

《茶经》的作者陆羽从小是在佛院中成长的, 因此, 他对佛家思想和文化的领悟有很深的体会, 而佛家思想强调的是轻薄名利、追求精神境界的提升, 那么这《茶经》创作的构思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参考作用。例如《茶经》原文:“其饰以连葩、垂蔓、曲水、方文之类”。

英译中把“连葩”和“垂蔓”翻译为“lotus”和“datura”, 而“lotus”和“datura”的含义是莲花和曼陀罗, 这两者都是和佛教有重要联系的, 佛教把莲花所居之处称之为“莲界”, 莲花是佛教的标志, 佛教的观世音菩萨就以莲台为座;曼陀罗在佛教中的含义是“适意”, 它所体现的内涵中包含有洞察幽明的精神, 这种精神所反映的实质是和佛教所提倡的文化追求相一致的, 例如佛教经典中的“一花一世界, 一叶一如来”。这种理解可以很好的使读者联想到佛教思想文化, 但是在西方读者的理解中, 这两者所带表达的含义各不相同, 因此, 在进行英译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翻译的精确标准, 还要考虑到读者的接受理解状况。

3.3道家思想在英译中的体现

中国道家思想的核心是讲究天人合一, 以现代的理解角度来讲, 就是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和自然融于一体, 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除此之外, 道家的节俭节约、崇尚自然的思想文化也可以在《茶经》中寻找到体现[5]。《茶经》是我国茶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 人们品茶的过程就是心灵得到净化, 回归自然, 领悟自然之美的过程, 通过品茶来感受到自然生活的乐趣, 这也是侧面反映道家思想的一种方式。例如《茶经》中的一段原文:

“精行俭德之人, 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 聊四五啜, 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茶经》原文中的含义是指茶的饮用人群主要针对于行为举止端庄, 态度谦的类型, 那么这也是和道家所提倡的思想文化内涵相吻合的, 也是道家文化体系中所提倡的一种人格品行。道家从产生至今, 所关注的思想中心一直围绕精神层面展开, 讲究内心精神的升华, 注重节俭追求宁静淡泊的生活质量, 英文翻译对于西方读者来说更容易理解深层含义, 此外, 作者所提到的茶的功效犹如甘露, 那么这也是和道教思想文化相适合的, 甘露象征着天地万物的和谐相融, 道教思想文化体系中, 这方面内容是占有重要地位的。再如《茶经》原文:“野者上, 园者次”。

作者从其自身观点出发, 认为茶叶品质的好坏主要是与其生长环境有关系, 山野中生长的茶叶品质最好, 茶园中的茶叶品质为次好, 因为自然生长的茶叶具有独特的自然环境, 生存能力很强, 而茶园中生长的茶叶, 是由人工培育的, 生存能力很薄弱, 也与其自身的生活习性不相符, 那么作者的这种观点是与道家思想文化中的观点相一致的, 尤其是哲理性方面, 也就是所谓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道家的思想文化体系中, 它所讲究的是天人合一, 强调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 那么这种文化内涵在进行英译的过程中就要有准确的词语来诠释, 音译版本中选择的是“naturally”一词, 这一词语的含义中心是“自然”, 它的运用可以正确恰当的表现出原文的含义, 体现出道家思想文化的内涵所在, 也就可以向读者传达出道家的顺气自然、崇尚自然的深层内涵, 便于读者更好的感受到《茶经》的优秀精妙之处。

4总结

《茶经》作为我国现存的最完整、最系统的茶文化著作, 在当前的茶文化研究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是我国茶文化的标志性经典, 同时也是世界文化体系的瑰宝。那么在新形势下, 随着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和普及增加, 茶文化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迅速发展, 《茶经》作为研究茶文化的重要著作, 包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对其进行英译的过程中, 需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 正确运用恰当的词语组词, 尽可能的保证原文深层次内涵不会丢失, 把最完整、最全面的文化内涵表达出来, 以便于不同语言读者的更好理解, 这样也有利于我国茶文化的进一步普及繁荣。

摘要:我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 是传统文化构成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变化, 流传下来了许多茶文化的经典著作, 这些著作不仅在我国的茶文化研究领域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乃至在整个世界的茶文化研究传播中都发挥着极其关键的作用, 陆羽所著的《茶经》就是一部应用价值极高的茶文化著作。随着世界文化交流和传播的日益密切和频繁, 我国的茶文化也得到了更大范围的普及, 那么西方国家在对《茶经》进行英译的过程中, 由于中英词组含义的差异, 势必会对英译的茶文化造成一定的偏颇或者是遗漏, 那么本文从接受理论的角度出发, 对中英两个译本的翻译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 为正确的传播茶文化内涵起到辅助推动的作用。

关键词:接受理论,茶经,英译,茶文化,分析

参考文献

[1]沈金星, 卢涛, 龙明慧.《茶经》中的生态文化及其在英译中的体现[J].安徽文学 (下半月) , 2014 (, 01) :7-10.

相关文章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精选12篇)创新公共服务 第1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对国家或区域的技术创新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科技...

3
2025-10-24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精选9篇)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第1篇匆匆读后感500字_读《匆匆》有感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

1
2025-10-24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精选17篇)草莓教学 第1篇“风儿轻轻吹,彩蝶翩翩飞,有位小姑娘上山摘草莓,一串串哟红草莓,好像……”优美的歌词,动听...

3
2025-10-24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精选7篇)仓储类课程 第1篇物流产业是复合型产业,发达的物流能加速传统运输、仓储和零售等行业向现代物流服务领域延伸。...

1
2025-10-24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精选8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第1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作为诗性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审美批评,同文学艺术实践...

2
2025-10-2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精选6篇)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第1篇莲山 课件 w ww.5 YK J.COM 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二、试题所体现的新课程理念和...

4
2025-10-24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精选2篇)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第1篇常州市河海中学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 八(1)班创 文 明 班 ...

4
2025-10-24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精选14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第1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及签字样本兹证明为我公司财务负责人。特此证明。身份证复印...

3
2025-10-24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