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读后感200字(精选15篇)
成语故事读后感200字 第1篇
我最喜欢的故事是《愚公移山》这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九十多岁的老人,名字叫愚公。他家门前有太行山和王座山,这两座山有一万多丈高,七百里宽把村子挡得严严实实,大家进进出出都要绕很远的路。
愚公说:“咱们把这两座山移走。”大家都同意了,在他们移山的时候,智叟说:“你都这么大年纪了,还移山呢。”愚公说:“我当然会死,但我还有儿子,儿子又生孙子就这样,子子孙孙,大山一定会被移走。”智叟听了没有话说。
他们对话的时候让一个神仙听见了他向天帝报告,天帝让神仙把两座山搬走了,从此进进出出就不麻烦了。
我喜欢愚公移山因为:愚公这种执着工作的精神我喜欢,我也要向他学习。
成语故事读后感200字 第2篇
成语故事读后感200字:专心致志
专心致志是指一心一意,集中精力。
古代,有一个叫秋的`围棋高手,他有两个学生,跟他学习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学习,集中精力地听从老师的教导。另一个学生却不这样,认为下棋很容易用不着那样认真。老师讲授的时候,他胡思乱想,老师讲的一点也没听进去。结果,虽然两个学生一起学习,又是一个名师传授,然而,结果却不一样,一个成了棋艺高超的名手,另一个却没有学到什么本事。我今后在学习上要吸取这个学生的教训,专心致志学文化,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
成语故事读后感200字 第3篇
成都商报消息, 近几年名人信札类的拍品市场行情走高, 2013年嘉德春拍上, 鲁迅手书《古小说钩沈》手稿就拍出了690万元人民币的高价, 该手稿为周作人收藏, 1961年以此页赠鲍耀明, 并题记, 算作周氏兄弟合璧之作。本次嘉德秋拍, 除了鲁迅200余字书信拍出655.5万元的天价, 1937年陈独秀致陶亢德的书札, 拍出230万元。李大钊致夫人吴若男的书札拍出了414万元。陶亢德何许人也?他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出版人、编辑家, 先后任《生活》周刊编辑、 《论语》杂志主编、《人世间》编 辑, 使他在上世纪30年代的期刊界崭露头角, 结识了文坛上众多的成名作家, 同时通晓五六种语言。1935年9月16日, 陶亢德与林语堂共同出资创办《宇宙风》半月刊, 在上海创立人间书屋。据悉, 拍出天价的这封信, 是鲁迅先生于1934年6月8日写给陶亢德的, 鲁迅在信中讨论了关于学习日语的一些建议和看法。鲁迅先生曾留学日本, 精通日语、德语, 粗通俄语、英语, 这篇关于学习日语的短文对后学者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甚而可看作是一篇关于语言学习的经典文献。
成语故事读后感200字 第4篇
“等天气再暖和一点,准备去西藏林芝寻找拍摄珞巴族的金婚夫妇。”林添福说。如果顺利,林添福历时20多年的宏大拍摄计划就可以在今年完成。从1987年起,他走遍大江南北20多个省份,总行程数十万公里,拍摄了5000多幅照片,用镜头记录下了55个民族200多对金婚夫妇的爱情故事。“我的计划是拍遍56个民族,现在只差一个了。”
第一次在外人面前牵手合影
林添福1960年出生于台北县,从小喜爱美术,后来考入了以美工科闻名的私立复兴高级商工职业学校。“当时,照相机在台湾刚刚开始普及,我姐姐有一台单反相机,她喜欢爬山,经常拍一些风光照,我觉得很好看,就借她的相机来用。”1977年,他拥有了自己的第一台相机——二手的康泰克斯照相机,开始给一些报纸投稿,既赚得了稿费,也让他对自己的摄影水平更加自信。毕业后,林添福当了自由摄影师。“服兵役期间我也没有间断摄影,兵役结束后,还办了一个金门风情的个展,获得了成功。但是当时自由摄影师的收入很不稳定,拍照之余,我又帮家里的煤气店送了两年瓦斯罐,有点郁闷,但又不想被束缚,那个时期很苦很难。”
转机出现在1986年。当时,台湾第一份本土地理杂志《大地》正在为创刊招兵买马,林添福如愿成为了一名专职摄影师,有机会到各地采访,拍摄大专题。1987年,林添福听说花莲县有一对80多岁的太鲁阁族老夫妻,不愿从高山搬迁到平地上政府修建的新住房,坚持留守在部落。他前往采访,意外听到了一段动人的爱情故事。
“那个老妈妈年轻时是族里出名的漂亮女孩,后来被一个外部落的男孩子给抢亲了,但是她不喜欢那人,抵死不从,想尽办法逃了出来。之后,她和自己喜欢的男孩子结了婚,一起在部落里生活了50多年,我就帮这对金婚夫妇拍了照。那时候,我还不到30岁,这种故事特别能感动我。”
这次偶然的采访,让林添福有了拍摄更多金婚夫妇的念头,他把主题定为《半个世纪的爱》。“想到这个主题,我兴奋得失眠了好几天。一开始,我想拍50对金婚夫妇,但拍到一半停了下来。因为,很多是雷同的,这个年龄的汉族夫妇,基本上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于是,我想到了拍少数民族,但是又觉得拍遍56个民族,难度太大了。”
1990年,林添福辞去工作,到云南拍摄独龙族的生活,从此留在了大陆。1992年,他在桂林结婚。春节时,他随妻子回湖南衡阳老家过年。“她的外公外婆是对金婚老人,我给他们拍了照片,效果不错。就这样,我又重新开始了拍摄56个民族金婚老人的计划。”
因为要拍的是少数民族金婚夫妇,林添福去的多是边远山区,很多少数民族老人不懂普通话,他需要借助翻译,用很长时间来和老人们交流。“这种采访的不可预测性很高,2001年,我到内蒙古找鄂伦春族金婚老人,怎么打听都没有。直到2006年,才托人找到了整个族里唯一的一对。”这些生活在边远地区的老人,大多是第一次在外人面前讲述自己的故事、第一次在外人面前牵手合影,有的甚至是第一次看见自己的影像。
他们20多年没有说过一句话
在整理照片的时候,林添福发现自己竟然拍了几乎所有的婚姻形式——这些老夫妻,有的青梅竹马,有的父母包办,有的指腹为婚,有的抢亲结婚,有的私奔逃婚,有的再结连理,有的仅仅为了物质的交换就在一起厮守终身……传统观念和新思想,战争和饥荒,男人和女人,爱和恨,恩和怨,欢乐和痛苦,坦然和忧虑,一切的一切,都蕴涵其中。他们的婚姻生活可以说是中国上世纪社会历史的见证和缩影。
2002年,林添福在云南金平县遇到了一对四世同堂的瑶族老夫妻——李成朝和赵四妹。林添福惊讶地发现,赵四妹是个越南人。金平县与越南仅一山之隔。瑶族世世代代就生活在中越两国边境线上,边民们经常你来我往,走亲访友做生意。1945年,20岁的赵四妹盛装打扮,作为伴娘来参加表姐的婚宴。酒席上,年轻力壮的李成朝一眼看中了她,酒席散后,就把她抢到了家里,整整关了一个多月。“老妈妈跟我说,她心里有一股怨气,从那以后就不跟这个丈夫讲一句话。”
李成朝没有想到,赵四妹这一不开口,就是20多年,尽管活照干,日子照过,孩子生了9个。直到后来孩子们大了,婚嫁的事情,老两口要商量,才开始说话。“现在两个人感情很好的,我拍他们的时候,两个人说说笑笑的。我希望他们能够靠近一点或是牵着手,老妈妈还有点害羞。我问老先生当初是不是看到老妈妈漂亮才抢了回来,他们哈哈大笑,算是承认了。”
林添福在贵州遇到水族夫妇潘秀明和潘亚奔时,他们都已是百岁老人了。“他们分别出生于1911年和1910年。老先生和我说,他觉得他们是很般配的一对,无论是今生还是来世,大概都会在一起过活。”潘秀明和潘亚奔是通过媒人牵线结了亲,一辈子没有出过贵州。1941年,日本军队在村子里烧杀抢掠,潘秀明参加了抗日队伍,用土枪打死过一个日本兵,他自己也负了伤,至今行走不便。“这两位老人都是清朝末年的人,经历了种种巨变,如果说人生有轮回的话,两位老人已经在有生之年轮回了好几次。”
拍摄过程中听到的种种故事,让林添福深受触动,他的心态也在发生变化。“刚开始拍的时候,我回来一看照片,故事都很精彩,但是怎么照片看起来那么苦?这和我那时候对纪实摄影的认识有关系。那时候很讲究使命感,比较刻意地去表现生活中沉重的部分。慢慢的,我对生活和婚姻有了不同的理解。我觉得苦难是人生总要遇到的,不管他们共同经历了什么,我希望至少在镜头前他们是很圆满的,那一刹那是留下美好回忆的,后来拍照的时候,就尽量让他们笑起来。”
白圣贺、胡春兰就是笑得最动人的,台湾布农族的胡春兰老人已经年过八旬,至今仍然十分可愛迷人。“老妈妈年轻时,在部落里很受欢迎。”她出生在富裕家庭,是一名助产士,而且长得非常漂亮。很多人追求她,可她一个都没看上,却看上了一个一无所有的外族人——排湾族的白圣贺。那时白圣贺在一家农业改良场工作,家里兄弟姐妹众多,家境贫寒。“老先生年轻时一表人才,非常帅,又很勤奋,她就主动跟他示爱,甚至每个周末都走一个多小时的路去看他。但老先生却不敢接受这份爱,他不相信这样优秀的姑娘会爱上自己。老妈妈就写信给老先生,表白她的爱意,老先生回信只写了‘谢谢’两个字。”经过3年的追求,白圣贺终于被胡春兰的执着打动,最终同意结婚。
婚后,白圣贺开垦了大量的荒地,凭借自己的努力过上了富足的生活。“老两口每天都会一起在附近散步,年纪大了,还这么相亲相爱的人,其实是很少的。老妈妈在讲话,老先生就安静地在旁边,有时候会心一笑,大多时候就是静静的,很幸福的感觉。”
结婚80年的时候,再拍一张
在林添福的金婚照片中,有一对夫妻时隔近20年后再次出现。照片中的老人,虽然皱纹更深了,但眼里依旧是柔情脉脉。
1994年,在云南玉龙雪山脚下,林添福遇到了纳西族的和士秀和闵朝星夫妇。去玉龙雪山的游人,大多会去“玉龙雪山本草诊所”抓几服药带走,因为听说诊所的主人和士秀医术高明,精通4种语言,是这里的名人。但谁都不知道,他的背后有一位50多年来默默支持他的妻子。“如果不仔细到后面去看的话,你永远只看到和士秀一个人,在前面很活络地治病、交际,你很少看到还有一个老妈妈在后面,默默地做切草药、磨草药的工作。”
和士秀和闵朝星订的是娃娃亲,不到20岁就结了婚,结婚一年后,1947年,和士秀前往南京求学,把照顾家中老小的责任交给了妻子。“纳西族是母系社会,大部分的生计都是女人做的,男人就是琴棋书画,然后就是养鹰或者读书。”
因为这段南京求学的经历,和士秀在“文革”期间被打成“反革命”,关进了监狱,一年后出狱时,他几乎失去了劳动能力,家中的重担再次交给了闵朝星。“老妈妈担起了一家人生活的担子,种田,放羊,砍了柴还要走十几里地到大研镇去卖,爬玉龙雪山采药,好不容易煎熬着过来了。”
病榻上的和士秀久病成医,病好之后研究起了中医药,开办了自己的诊所,擅长交际的和士秀在前厅坐诊,沉默寡言的闵朝星就在后院磨药。这些年来,除了林添福,从未有外来游客注意到闵朝星的存在。“老妈妈不懂汉语,就是静静地在旁边听,有时候会淡淡地一笑,很气定神闲。拍照的时候,她还是有点不好意思,比较腼腆,他们两人没有在一起拍过照,她自己甚至从来没有拍过照。”
2011年,林添福通过网友打听到两位老人还健在,就特意放大了一张当初拍的照片送给他们,然后让他们在门口同样的地方,拿着老照片又拍了一张。和士秀对林添福说:“你第一次帮我们拍照的时候是半个世纪的爱,现在快是70年的爱了,等到我们结婚80年的时候,一定要再来帮我们拍一张照片。”
回顾自己20多年来的金婚拍摄经历,林添福感触颇多。“婚姻和人生就像唐僧师徒西天取经,是一个经历磨难的过程,也是一个修成正果的过程。看着这些金婚老人,听着他们的故事,你会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和婚姻。”
成语故事读后感200字 第5篇
中国历史上流传下许多成语,每个成语里又包含着许多故事。比如说“井底之蛙”的意思是,青蛙在井底只能看到一小块蓝天就洋洋得意,形容眼界狭小、目光短浅。
读了《成语故事》这本书,我不仅学到很多成语和历史,还认识了很多人,比如黄帝、女娲、孔子、孟子等。我们要向这些品德高尚的人物学习,不要学习那些品德低下的德行,坚持做一个品德高尚的小学生。
成语故事读后感200字 第6篇
寒假里,我读了《囫囵吞枣》这篇成语,让我有许多感悟。
这个成语写了古时候有一个人,向一位老医生请教吃什么水果对身体最有益,老医生对他说:“水果各有各的特性,但吃多了,也会带来害处。”这个人说:“我有办法,一举两得,那就是不同的水果用不同的方法吃,比如吃枣子可以整个吞下去。”老医生听了,忍不住笑道:“你那样囫囵吞枣,也没尝到什么滋味啊!”
成语读完了,我受益匪浅。我明白了学知识如同吃东西,要细嚼慢咽,才能真正消化吸收成为身上的营养。在以后的学习中,我要认真仔细学好各科知识,首先把要学的知识了解清楚,然后再认真去掌握它。这样才能记得更加牢固。
《勤学故事》读后感200字 第7篇
勤学故事》中的.每一篇故事都很感人。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的名人,他们成才,成名,做大事的经历虽然部同,但相同的是他们少年时代都能不怕贫穷、不怕困难,学习刻苦、意志坚强。
我们现在的条件太好了,环境太好了。
200年前一个拾金不昧的故事 第8篇
经官方查验,背囊里的银子足足有四百两。这两个平民百姓怎么也没想到,这件事竟然惊动了皇上。
皇上得到奏报,马上下旨,嘉奖两个拾金不昧的百姓,从失主的银子中,拿出一百两给这舅甥二人,并特批官布四匹,分别送给这两个平民,作为奖励。他让当地官府制个匾额,送到这两家去挂在门上。剩下的三百两银子,由失主领回。失主四百两银子虽然领回三百两,总比都丢了好,千恩万谢而去。
这两个百姓,舅舅叫吕有才,外甥叫张自得,这两个普通的名字,也因此出现在皇帝的谕旨当中。时间是1807年12月8日(嘉庆十二年十一月初十丁未)。
本来这事到此就可以结束了,但有一个叫周厚辕的给事中给皇帝上了个折子,要求将此事宣付史馆,并让各省督抚把皇帝的圣旨布告天下,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号召百姓向这两个人学习。
嘉庆皇帝看到折子,马上批复四个大字——“殊可不必”。嘉庆觉得如果将此事广泛传播,虽然是弘扬正气,传播义举,但是大规模宣传,恐怕劳民伤财,最重要的是,如果大肆张扬,必将招来虚伪贪冒之徒,随之还要甄别真伪,再行奖赏,引来社会动荡也未可知。皇帝最后说,周厚辕这类折子,以后就不要再上了。
看清朝《上諭档》的时候,感觉清朝嘉庆这个皇帝很不错,单就这个拾金不昧的故事,嘉庆的处理应该说是妥当的。
读到此处,实在感到嘉庆皇帝精通当帝王的道道儿。老子曰:“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啥意思呢?老子在说: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就不会使老百姓互相争夺;不珍爱难得的财物,就不会使老百姓去偷窃;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就不会使民心被迷乱。那么,依此类推,不过度宣扬山西两位拾金不昧者,那么也不会引出民间争名夺利的烂事儿。
历朝历代,都不乏周厚辕这样的官,估计这老先生在五六品的官位上待得久了,整天琢磨皇帝在想着什么,口味是什么,想找个机会,引起皇帝的注意。恰巧山西平民拾金不昧,让皇帝如此嘉奖,周老先生觉得这是个机会,何不上一表,如果皇帝采纳他的意见,没准能混个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主任(礼部侍郎)干干,至少是个副部级(从一品)。没想到,皇帝不上道儿。没准儿嘉庆还觉得这老头儿太多事了。
嘉庆年间的两位老百姓估计也没受过什么主义教育,但一样会推己及人,急人所急。学习谁,向谁学习,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恢复我们天性中的良善,恢复普通人的真实面貌,如此则为家国之幸、平民之幸了。
成语故事读后感200字 第9篇
《拔苗助长》是一篇寓言故事,它讲述了一个男子觉得自己家里的禾苗长得太慢了,于是就把禾苗往上拔。男子认为这样能帮助禾苗生长,就暗暗自喜。可第二天,他一去田地,发现禾苗全部枯萎了。
在我的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我们同学听说花儿都喜欢阳光和水,于是每天都放在阳光底下暴晒,浇两大瓶水,没过几天,花儿就死了。这就是急躁,没有思考有没有道理就做事的后果。
雷锋的故事读后感200字 第10篇
我非常佩服书里的雷锋,虽然他失去了爷爷、爸爸、妈妈、哥哥、和弟弟五个亲人,但是他并不放弃!
有一次,雷锋因为体重不足,身高不足,不能成为共产党员。但雷锋并没放弃。等到去选人的时候,雷锋用一根绳子拴住火车,脚下踩着一个车,这样被火车拉得走了。在那里,雷锋认识了刘委员。于是,雷锋找刘委员,并说出了自己的经历。有一次,刘委员被感动了,于是决定让雷锋参军。
《雷锋的故事》读后感200字 第11篇
三月份是学雷锋月,老师要我们看看关于雷锋的故事。
于是我去图书馆借了一本《雷锋牺牲的故事》的书:1962年8月15日,雷锋和他的战友乔安山开车回部队,不顾疲劳接着去洗车。雷锋在车下指挥乔安山倒车,汽车一不小心打滑,碰倒了一根木桩。木桩砸下来,正好砸在了雷锋的太阳穴上。雷锋当场晕了过去,战友乔安山急忙把雷锋送去医院。可是,这一切都晚了,雷锋已经牺牲了。
我为雷锋叔叔感到惋惜,因为那时他才22岁呢!那么年轻就牺牲了,真让人伤心!雷锋虽然不在了,但他的精神永远留在我们心中。我们都要向雷锋叔叔学习,帮助他人,勤俭节约,做一个像雷锋式的少先队员!
《雷锋的故事》读后感200字 第12篇
雷锋出生在旧社会一个很困苦的家庭,他在七岁的时候就成了孤儿,在地主家他受尽了地主婆的打骂,身上留下了很多伤痕。
新中国成立后,雷锋上了学,他努力学习,当上了乡政府的通信员,后来鞍山公司要招收一批青年工人,雷锋就主动要求去工作,在去鞍山的路上,他主动把座位让给了一位老汉,并帮助列车员干活,倒水。在工作期间,只要是有时间雷锋主动到外面工地干活,帮助那些有困难的人,时间长了,大家都说:“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征兵工作开始了,雷锋又去参军,在部队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在日记里写道: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这就是雷锋的崇高愿望。
今后我要向雷锋学习,在学校好好学习知识,看到有人需要帮助自己主动去帮忙,做一个像雷锋一样的好少年。
民间故事读后感200字 第13篇
这一周,我继续读完了“人文第一课・最美的民间故事”的《印度民间故事》。
《印度民间故事》中的故事是按照印度的各个邦来分别介绍的,每个邦的故事都充满着精灵和神奇的冒险,而每个故事都会告诉我一个道理,充满着智慧。有的故事还特别的好玩,比如:发生在安得拉邦的《牛车上的五个男人》,大师和他那四个门徒的故事逗得我不停的哈哈大笑,大师太可怜了,他的四个门徒又实在是太笨了!妈妈说他们是做事不动脑子。
这本书的颜色非常鲜艳,就像印度的纱丽一样美丽。虽然我还没有去过印度,不过,妈妈告诉我,今年寒假去泰国的时候也可以骑大象,我很期待。
民间故事读后感200字 第14篇
这一周,我读完了“人文第一课・最美的民间故事”的《非洲民间故事》。
《非洲民间故事》中的故事按照不同的国家介绍,而且在介绍每个国家的故事之前都会先介绍这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特点,这种方法让特别喜欢地理知识的我非常喜欢,一边回顾地理知识,一边看故事。每个故事都会告诉我一个道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最后一个故事“一切都在变化,一切都会过去”。这个故事告诉我的道理也就是“一切都在变化,一切都会过去”。
这本书的插图也很有非洲特色,最后我还又复习了一遍非洲主要国家的国旗。
神话故事读后感200字 第15篇
“夸父追日”:从前有一个叫夸父的巨人,他不想让天上的太阳下山。于是,夸父追赶太阳,可是夸父太渴了,把黄河和渭河的水全喝光了。夸父还是渴,夸父想去喝大泽里的水。可还没到大泽,夸父就倒了,夸父死了。他的手杖变成了桃林,树上味道鲜美的桃子,是给寻光明的人解渴用的。
这些神话故事我很喜欢,古代人的想象力真丰富。我也想编神话故事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