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夜诗歌赏析附答案(精选12篇)
除夜诗歌赏析附答案 第1篇
归嵩山作诗歌赏析附答案
归嵩山作
[唐]王 维①
清川带长薄②,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③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注]①王维(701 -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辐川别墅。善画人物、丛竹、山水。②长薄:绵延的草木丛。③迢递:形容山峰高远的样子。
8.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艺术境界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两种。“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请从“有我之境”的角度赏析颔联。(5分)
9.这首诗写得极有层次,随着归山途中景物的转换,作者的`心情也有所变化。请简要分析概括。(6分)
答案:
8.颔联里,作者移情于物,把“流水”和“暮禽”都拟人化了,仿佛它们也富有人的感情:河川的清水汩汩流淌,傍晚的鸟儿飞回绵延茂盛的草木丛中栖息,它们好像和“我”结伴而归。作者归山,心情悠然自得,所以眼中景物都变得有情有义。
9.①首联、颔联中,“去闲闲”“如有意”“相与还”,体现了作者安详闲适、悠然自得的心情。②颈联中,“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构成了一幅萧瑟、荒凉的秋景图,烘托出作者越接近隐居地就越发感到凄清的心境。③尾联中,“归来且闭关”,写归隐后的心情,表示要与世隔绝,不再过问世事,最终点明辞官归隐的主旨,这时感情又趋向闲淡平和。
除夜诗歌赏析附答案 第2篇
溪居即事 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9、本诗中的“疑”“急”表现了小童怎样的.心理状态?请简要分析。(4分)
10、本诗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表现了怎样的意境?(4分)
参考答案:
9.“疑”“急”表现了“小童”好奇、兴奋、粗疏、急切的心理状态,刻画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形象。
除夜诗歌赏析附答案 第3篇
试题内容:
(二)古诗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一)
苏轼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
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沭头轻感发稀。
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注]①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十一月,苏轼奉命前往常州等地赈济灾荒途中;除夜即除夕。
8.这首诗的前六句,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5分)
9.结合尾联,简要赏祈“嫌”字的妙处。(6分)
试题答案:
8.【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
【答案解析】解答本题要抓住诗歌中的意象来揣测诗人的情感,另外要通过注释了解写作背景,达到对诗人思想感情的全面理解。
【参考答案】同情与忧虑百姓疾苦,病中感伤,客中孤寂,思归的痛苦,老之将至的无奈。(5分,每点1分)
9.【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能力,重点是炼字的能力。
【答案解析】解答本题需要把关键词放入具体语言环境中,关注“嫌”字及相关语句所运用的写作手法,同时要写出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情感。
除夜诗歌赏析附答案 第4篇
除夜作者:徐铉 朝代:唐 体裁:七律 寒灯耿耿漏迟迟,送故迎新了不欺。往事并随残讶眨
春风宁识旧容仪。预惭岁酒难先饮,更对乡傩羡小儿。
除夜诗歌赏析附答案 第5篇
除夜
作者:白居易朝代:唐体裁:七绝 病眼少眠非守岁,老心多感又临春。
除夜诗歌赏析附答案 第6篇
除夜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体裁:五绝 薄晚支颐坐,中宵枕臂眠。
一从身去国,再见日周天。
老度江南岁,春抛渭北田。
除夜诗歌赏析附答案 第7篇
除夜
作者:陈与义朝代:宋 畴昔追欢事,如今病不能。
等闲生白发,耐久是青灯。
海内春还满,江南砚不冰。
除夜诗歌赏析附答案 第8篇
【原文】:
泷中
清?屈大均
舟随瀑水天边落,白浪如山倒翠微。
巨石有时亦却立,白鸥欲下复惊飞。
【注释】:屈大均(1630―1696),初名邵龙,又名邵隆,号非池,字骚余,又字翁山、介子,号菜圃,汉族,广东番禺人。【1】 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有“广东徐霞客”的美称。曾与魏耕等进行反清活动。后避祸为僧,中年仍改儒服。诗有李白、屈原的遗风,著作多毁于雍正、乾隆两朝,后人辑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及《四朝成仁录》,合称“屈沱五书”。
《泷中》是一组诗,共十一首,这是其中的一首。诗前原有小序云:“泷在乐昌县(在今广东省)北,凡有六――曰穿腰泷,曰梅泷,曰寒泷,曰金泷,曰白茫泷,曰垂泷。”泷,湍急的河流。此诗写的是垂泷。
【翻译】:小舟随着瀑布而流从天边落下,青翠的山峰倒映在泷中,波浪掀涌成山又崩塌坠落。巨石有时仿佛会倒退几步才立住,翻飞的白鸥想要飞下又突然受惊飞起。
【赏析】:《泷中》是一组诗,共十一首,这是其中的一首。《泷中》“舟随瀑水天边落,白浪如山倒翠微。巨石有时亦却立,白鸥欲下复惊飞。”首句以似“天边落”的`“舟”与“瀑水”意象,写泷中水位之高;次句以“如山倒”的“白浪”意象,写泷中水势之猛;三、四两句并没有直接写水势,而是掉转笔锋,相继写“却立”的“巨石”与“惊飞”的“白鹭”两个意象,从而侧面烘托了水势之大,笔力雄豪,奇情壮采。《看剑作》“剑气时时似白云,时来不得更从军。青山只为英雄设,老向松霞不事君。”首句以“剑气”、“白云”意象写出诗人奋发有为的豪迈气概,但三、四两句以“青山”、“松霞”意象作结,豪气荡尽,徒然哀叹。这种方式主要是根据诗人表达情感的需要采用的意象组合。
【阅读训练】:
(1)赏析第二句“白浪如山倒翠微”中“倒”字的妙处。(4分)
(2)这首诗主要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倒”,倒塌,崩倒(1分)“白浪如山倒翠微”写青翠的山峰倒映在泷中,泷中的波浪掀涌成山,随即又崩倒坠落在泷中(把“倒”解释为“倒映”可酌情给分)(2分)“倒”字既写出了水流的湍急壮观,又抒发了诗人的喜爱赞美之情(1分)。
杜甫《阁夜》阅读答案附赏析 第9篇
岁暮阴阳催短景①,天涯霜雪霁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②终黄土,人事音书漫③寂寥。
注释:①为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当时西川军阀混战,吐蕃入侵。李白、严威、高適等人均先后去世。②跃马:指公孙述,自立为天子。①景:同“影”,日光。
②卧龙跃马:卧龙跃马:卧龙指诸葛亮,跃马指公孙述。
西汉末年,天下大乱,公孙述凭借蜀地险要,自立为天子,号“白帝”。左思《蜀赋》:“公孙跃马而称帝。” ③漫:任凭,听任。
①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两项是(3分)
A.首句点明时间,冬季,岁暮的日月催短了日影,日短夜长的冬天,令人有光阴苦短之感。
B.第二句点明环境是雪落霜重的寒冬之夜,作者遥望远在天边的故乡,顿生沦落天涯之意。
C.“鼓角”是军中服时和发号施令的鼓声、号角。鼓角连响五遍,反映时局动荡、战争频仍。
D.作者深夜不寐,听到野外传来众多家庭的哀哭声,也听到几处渔人樵夫唱起少数民
族的歌谣。
E.最后一句的意思是,有音乐和书籍与自己相伴,任凭人间世事变迁不定,也不会感
到寂寥。
②这首诗“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两句,与《旅夜书怀》中“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都是律诗的颔联,而且写到了江水和夜景。它们在意境上有什么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试作分析。(4分)
参考答案:
①AD(B项,“霁”指雨雪停止,云雾散开,天色放晴。(“复道行空,不霁何虹。”)“天涯”是作者所处之地。C项,“五更”不是“五遍”,是接近天明的意思。)(“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E项,“人事”是亲朋的存亡情况,“音书”是消息和书信。消息和书信断绝,只好任凭寂寞孤独。(答对一项得1分,答对两项得3分)
②(示例)相似之处:“三峡”、“星河”、“平野“大江”都是辽阔、浩荡的意象,这两联都营造出雄浑阔大的意境。
不同之处:“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从“五更”到“三峡”,时空结合,将眼前之景与心中忧国伤时之感、身世凄凉之情合而为二。(以哀景写哀情)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自然景物之间相互映衬,以辽阔和原野、皎洁的月光、闪烁的星星来反衬诗人孤独的形象和凄苦的心境。(以乐景写哀情)
(相似之处、不同之处各2分,言之成理即可。)
3、“岁暮阴阳催短影,天涯霜雪霁寒宵”这一联交代了什么要素? 答案: “岁暮”,交代时间转眼一年将尽,有韶光易逝人生短暂之感 ,稍稍流露出凄苦的心境。“天涯”,称所在地资州,有客居天涯自伤飘泊凄寒,“宵”这里指黎明前,暗示诗人彻夜未眠,可见忧心之重,为下文写听到当地驻军的鼓角声作铺垫。
4、“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这一联写了几种感觉?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听觉、视觉。借听觉写出了兵草未息、战局紧张的悲壮气氛,音调铿锵;下句借视觉写出了山川美景的秀丽,音调转柔。一份爱我神州、痛我神州的悲壮情怀萦绕诗人的心头。
5、“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这一联你读懂了什么?上下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案:写“野哭”而多至“千家”,这是战乱造成的,何至“千家”皆哭?反映了人民的深重灾难;“夷歌”,显示了地方风情。上下句形成对比,有人忧有人愁。
6、“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这一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悲慨?
答案:用典:①卧龙:指诸葛亮。《蜀书•诸葛亮传》:“徐庶……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
②跃马:指公孙述。王莽篡汉时,他自立为蜀王。述在西汉末曾乘乱据蜀,自称白帝。这里用晋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意。诸葛亮和公孙述在夔州都有祠庙,故诗中及之。这句是贤愚同尽之意。
(7)前人称赞“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一联写的“伟丽”,请简要分析其妙处。(8)诗歌的颈联和尾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7)首句从听觉角度(1分),写出了五更时分军营里的鼓角声响亮,愁人不寐(1)分;后句从视觉角度(1分),星光侧映在峡江中,随着水波动荡摇摆(1分);诗人将时局的深切关怀和三峡夜深美景的欣赏巧妙结合,表现了诗人悲壮深沉的情怀。(2分)(8)联想想象和化用典故(一个1分,2分),表达了作者对战乱时局的忧虑(悲伤、痛苦)----哭,怀才不遇的矛盾与苦楚(孤独、寂寞)和对有人的怀念(想念)---寂寥(任意两点给2分)。
二:
诗歌阅读训练: 首联:
1、首联给我们交代了哪些要素? 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交代时间、地点和天气情况。夜雪初霁之景。
2、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这夜雪初霁之景流露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诗人借夜雪初霁之景烘托出凄凉悲怆的心境。
3、怎样理解“凄凉悲怆”的心境?
“岁暮”,交代时间转眼一年将尽,有时光易逝之感,同时也暗含了诗人已届暮年之意;“短景”前一个“催”字有时光飞逝、人生短暂之感;而称夔州为“天涯”,便含有沦落天涯、久客不归之意;“宵”,这里指黎明前, 暗示诗人彻夜未眠,可见忧心之重。综上所述,诗人借夜雪初霁之景烘托出凄凉悲怆的心境。
颔联:
1、颔联写诗人冬夜闻见之景,这一联写了几种感觉? 听觉、视觉。
2、“鼓角”指什么?这一意象告诉了我们怎样的现实?
军中的乐器,用于报时或发号施令。五更时分,军营中传来悲壮的鼓角声。诗人借听觉写出了时局动荡、兵革未息、战争频繁的现实。
3、颔联的对句诗人借视觉写出了三峡的壮美,请学生说说壮丽的表现? 三峡水流湍急,天上的星河倒映在江峡中,随着江水摇曳不定。
4、我们结合杜甫的生平事迹以及时局,大家想一想“三峡星河影动摇”有何象征意?
天上星河壮观无比,映照于峡江时,因湍急的江流,而呈现出破碎、摇曳不定的景象,使我们想到了诗人风雨飘摇的人生和时局的纷乱。诗人将沉郁悲慨的情感融入到壮美的三峡夜景之中,这是寓情于景的写法。
颈联:
1、这一联写拂晓前所闻,诗人听到了什么声音? 哭声和歌声。
2、人们为何哀哭? 此时的蜀中,外有吐蕃军队的侵扰,内有崔旰等军阀的混战,战祸绵延多年,人民死伤无数。“野哭千家”便是对这种战乱时局的准确概括。
3、“夷歌”指什么?诗人听到“夷歌”后心情会愉悦起来吗? 少数民族的歌谣,异乡的歌谣。
“夷歌”暗指自己衰老多病仍流落异乡;天还未大亮,山城四处已飘荡起打渔砍柴人的歌声,使人们意识到当地百姓为生计而操劳的艰辛。“野哭”、“夷歌”,一个富有时代感,一个具有地方性。对这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来说,这两种声音都使他倍感悲伤。
4、这一联中有一个词就把偏远的夔州民族杂居的典型环境刻画得很真实,是哪个词? “数处”,是说不只一起而又多处。
尾联:
1、尾联提到了两个历史人物,是哪两个?这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叹? 诸葛亮和公孙述。
诸葛亮神机妙算一世英名,公孙述叱咤风云一代枭雄,这些成就千秋功业的人最终都掩埋于黄土中,化为历史的尘埃,那么我个人的寂寞就更无所谓了。表达了诗人对宇宙永恒和人生无常的感叹。
2、想到诸葛亮和公孙述那样成就千秋功业的人最终都掩埋于黄土中,诗人感到很宽慰? 表面上是以诸葛亮、公孙述终归“黄土”自我安慰,而实际上充分传达出诗人情感的矛盾和苦恼。更显出内心的凄苦万状。
赏析:
这是大历元年冬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当时西川军阀混战,连年不息;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而杜甫的好友李白、严武、高适等都先后死去。感时忆旧,他写了这首诗,表现出异常沉重的心情。诗人从几个侧面抒写了西阁的所见所闻所感,上天下地,俯古仰今,抒发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全诗激越悲凉,感情真挚。
诗人流寓于荒僻的山城,面对峡江壮丽的夜景,听到悲壮的鼓角声,因而感慨万千。由眼前的情景想到国家的战乱,由历史人物想到自己的境遇,并力图在内心超越这些人生的感慨。诗中虽有悲凉哀伤之情,却亦有壮情和超然之意。《唐诗直解》云:“光芒四射,令人不敢正视”。《杜诗解》云:“笔势又沉郁,又精悍,反复吟之,使人增长意气百倍”。《批点唐诗正声》云:“全首悲壮慷慨,无不适意。中二联皆将明之景,首联雄浑动荡,卓冠千古。次联哀乐皆眼前景,人亦难道。结以忠逆同归自慰,然音节犹婉曲”。
《从军北征》阅读答案附赏析 第10篇
从军北征
李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 横笛遍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 一时回首月中看。
【注释】
⑴遍:念piān。
⑵回首:一作回向。
⑶月中:一作月明。
(1)这是唐代诗人李益比较有代表性的一首边塞诗。请具体说说它的语言特点。
(2)全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慨?
参考答案:
(1)李益所处的时代,唐王朝已开始走下坡路。这首诗以“天山雪”和“海风寒”来营造清冷的氛围,以塞北沙漠三十万征人“一时回首”的哀怨来抒发感慨,情调感伤。
(2)全诗借“《行路难》”、“月”等意象,勾勒出长期戍守在西北边塞沙漠地带的士兵,听到笛声,一时间都回首怅望故乡的情景,抒发了世路艰难的人生感慨。
二:
(1)按内容划分,中国古典诗歌有离别诗、田园诗、咏史诗这首《从军北征》属于 诗。咏唱“不破楼兰终不还”的 是这一诗歌流派的另一代表诗人。(2分)
(2)诗中的“行路难”有什么寓意?(3分)
(3)第二句中的“偏吹”,有的版本用“遍吹”。你认为哪一个更好?为什么?(4分)
参考答案:
(1)边塞诗 王昌龄(2分)
(2)“行路难”既指古曲《行路难》也指征途艰难,表达了征人思亲之情。(3分)
(3)用“遍吹”更好。用“遍吹”,表明这笛声不是孤单、微弱的独奏,而是彼吹此和、响彻夜空的大合奏,将读者带进了一个悲中见壮的意境中,表现了这种思乡之情的普遍性。用“偏吹”更好。明明行军艰难,明明思乡心切,却偏偏在这个时候传来了《行路难》的曲子,这不更增添愁肠吗?这一“偏”字,更渲染了环境,强化了哀怨悲伤的情怀。(4分)
三:
①诗中的行军场景 壮阔 而又 悲凉。
②首句是这幅画的背景,只七个字,就点出了 地域 、季节 、气候 ,有力地烘托了这次行军的环境气氛。
③次句抒写征人 因笛声而触发思乡 之情。
④最能烘托三、四句背景的是哪两个词? 碛里 、月中 。
赏析:
李益对边塞景物和军旅生涯有亲身的体验。他的边塞诗与有些人的作品不同,并非出于想象或模拟,而是直接来自生活,因而诗中往往隐藏着他自身的影子,对读者有特殊的感染力量。这首诗的题目是《从军北征》,说明诗人也参加了这次远征从远征途中耳闻目睹的无数生活素材中选取了一幅最动人的画面,并以快如并刀的诗笔把它剪入诗篇。用王国维《人间词话》的话来说,这正是一个诗人必须兼有的.“能感之”和“能写之”的本领。
诗的首句“天山雪后海风寒”,是这幅画的背景,只七个字,就把地域、季节、气候一一交代清楚,有力地烘托出了这次行军的环境气氛。这样,接下来不必直接描述行军的艰苦,只用“横笛遍吹”一句就折射出了征人的心情。《行路难》是一个声情哀怨的笛曲,这里用了“遍吹”两字,更点明这时传来的不是孤孤单单、声音微弱的独奏,而是此吹彼和、响彻夜空的合鸣,从而把读者带进一个悲中见壮的境界。
诗的后两句“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是这一片笛声在军中引起的共感。句中的“碛里”、“月中”,也是烘染这幅画的背景的,起了加重首句的作用,说明这支远征军不仅在雪后的天山下、刺骨的寒风里,而且在荒漠上、月夜中,这就使人加倍感到环境的荒凉、气氛的悲怆。也许有人对这两句中“三十万”的数字和“一时回首”的描写,感到不大真实,因为一支行军队伍未必如此庞大,更不可能全军都听到笛声并在同一时间回首顾望。但是,植根于生活真实的诗歌,在反映真实时决不应当只是依样画葫芦,为了托出一个特定境界,收到最大艺术效果,有时不但容许而且需要运用夸张手法。
李益的这两句诗,如果一定要按照碛上行军的实际人数、按照闻笛回顾的现场情况来写,其艺术效果必将大打折扣。只有像这样写,才能充分显示这片笛声的哀怨和广大征人的心情,使这支远征队伍在大漠上行军的壮观得到最好的艺术再现,从而获致王国维所说的“境界全出”的艺术效果。这不但不违背真实,而且把真实表现得更突出,更完满,也更动人。
《长安春望》阅读答案附赏析 第11篇
长安春望
卢纶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注】卢纶(739年-7),字允言,大历十才子之一。曾于唐玄宗天宝末年中进士,旋即安史之乱爆发,未能为官,后重新应试,但屡试不第。受举荐为官,但因政治斗争受到牵连,终身不得重用。
“东风”句:语从陶渊明《读山海经》“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化出。
草色:一作“柳色”。
春来:一作“春归”,一作“春生”。
川原:即郊外的河流原野,这里指家乡。
逢世难:一作“多失意”,意即遭逢乱世。
秦关:秦地关中,即长安所在地。
题一:
(1)“却望千门草色闲”一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2分)
(2)颈联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3)尾联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作简要说明。(4分)
答案:
(1)(2分)借代,“千门”代指京城长安;拟人,以“草色闲”衬托诗人内心之愁。
评分建议:只要能指认出修辞手法即给分,若将“千门”答为夸张,亦可;每点1分。
(2)(4分)主人公远望家乡,浮云缭绕,遥不可及(1分);近看宫阙,错落有致,落日笼罩(1分)。刻画了一位内心孤寂愁苦的思乡游子的形象(2分)。
(3)(4分)①“逢世难”表达了对遭逢世难的伤感;②“独将”表达了孤独寂寞的愁苦;③“衰鬓”表达了对人生已老及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忧愤;④“客秦关”表达客居他乡的羁旅的惆怅。
评分建议:每点1分。
题二:
1. “ 却望千门草色闲” 一句中的“ 闲” 字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请赏析。( 5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浅层次是理解句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赏析)。
【答案和解析】答案:闲,意为悠闲、自在,(2分)运用拟人的手法,(1分)形象地写出了春草的自由、舒展,(1分)反衬了诗人内心的愁苦。(1分)
解析:解答这类题:①解释“闲”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 诗中抒发了诗人的哪些情感? 请简要概括。( 6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答案:①思乡;②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愤懑;③对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伤;④客居异乡的孤寂与惆怅。 (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得6分)
解析:抓住关键词“望”“何日到”可体现出思乡之情;结合注释和尾联,可体现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愤懑。
题三: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从春风着笔,紧扣诗题,“草色闲”的“闲”字用得巧,春草之闲正好与人心之愁形成强烈对比。
B.颔联写归途遥远,在梦中都不知何日能到,然而又有几人能回乡呢?既有伤感、无奈,又聊以自我安慰。
C.颈联写川原纵横交错,远至天边;宫殿参差错落,笼罩在一片夕阳之中。这一联的写景,壮观中隐含衰飒之意。
D.尾联正如沈德潜所评“遭乱意上皆蕴含,至末点出”,点明(收束)主题,表现了一种感伤却又不失希望的心态。
E.诗人感时伤怀,眼前所见心中所思,浅吟低唱,一咏三叹,表达情感细腻委婉。
答案
1.BD
【赏析】:
《长安春望》是唐代诗人卢纶的作品。此诗写感时伤乱,抒发了诗人在乱离中的思家望归之情。此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写景抒情,笔法老辣,体现了“大历十才子”诗中的“阴柔之美”。
此诗首联“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开篇紧扣题目,写在长安“春望”。“东风”句,侧重写望中所见。卢纶是河中蒲人(今山西永济县人),家乡刚好位于长安的东面,说“东风吹雨”,是说东风从家乡吹来,自然引出思乡之情。“却望”,是回头望。“千门”,泛指京城。“草色闲”的闲字用得巧,春草之闲正好与人心之愁形成强烈对比,给人以深刻的印象。首联是登高而望,在景语之中,流露出复杂感情。
颔联正面抒发思乡望归之情。“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这两句为全诗的警句,是春望时所产生的联想。出句是恨自己不能回去,家乡只能在梦中出现,对句是妒他人得归,恨自己难返,语中有不尽羡慕之意。“大历十才子”擅长描写细微的心理情态。(《小澥草堂杂论诗》)他们伤时感乱的情绪,常通过“醉”和“梦”表现出来,像“我有惆怅词,待君醉时说”(李端《九日寄司空文明》),“别后依依寒梦里,共君携手在东田”(《送冷朝阳还上元》),“宿蒲有归梦,愁猿莫夜鸣”(钱起《早下江宁》)等等。他们写醉,是因为清醒时感到痛苦而无奈,只有在醉中才会稍微得到解脱。写“梦”,是感到时代**,浮生短促,或者想在梦中召回一些因战乱丧失的美好事物,这种心情相当悲哀、细微。
颈联又转入写景,仍然景中含情。“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川原”即家乡,这句说极目远望,家乡在浮云之外,渺不可见,远不可及。“宫阙”句又接至眼前近景,只见长安的宫殿,错落有致,笼罩在一片夕阳之中,这一联表面上写景很壮观,其实隐含着一种衰飒之意。
《插秧歌》阅读答案附赏析 第12篇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注】莳:移栽植物。这里指插秧。
⑴抛秧:插秧前,须将秧苗从秧畦拔出,捆成小捆,扔进稻田,叫做抛秧。⑵插秧:将秧苗栽插于水田中
⑶兜鍪:古代打仗所用的头盔。蓑:即蓑衣,用草或棕制成,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甲:用金属或皮革制成的护身装备。⑷胛:肩胛骨。这里指肩膀。
⑸渠:他,代词。朝餐:吃早饭。半霎:很短的时间。
⑹莳:移栽植物。这里指插秧。匝:满。未匝:指这块田里还没有栽插完毕。
(1)此诗是一幅描绘农忙时节的风俗图画,其中第三句“笠是兜鍪蓑是甲”看似“游离诗外”,实则堪称“神来之笔”,请作简要赏析。(4分)
(2)这首诗句句平易自然,却又不乏新奇快语,请结合任意一联诗句进行赏析。(4分)(3)结合诗歌的首联、颔联描摹一下诗人笔下的“雨中插秧图”。(4分)
(4)这首《插秧歌》似是率口而出,却又不失耐人寻味的新鲜之意和活泼之趣,请任选一联简析诗人是怎样表现“新鲜之意和活泼之趣”的。(4分)参考答案:
⑴此句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1分);内容上用“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有一股火药味儿,暗示抢插稻秧就像一场紧张的战斗(2分);也突出了农忙抢种的题旨(1分)。(共 4分)
⑵示例:首联写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抛”、“接”、“拔”、“插”,四个动词,准确具体平实,又可暗示分工明确;颔联点明雨中抢插的情形,以“盔甲”防护之严,雨水仍然不免从头上流入脖颈并沾湿肩膀,不难领会春雨之密、之急、之大;颈联写劳作的忘我程度,家人送饭让歇一会儿却无人答话,连抬头看一眼的工夫也没有,如此便写出抢插的紧张程度;最妙的是尾联写出全家其乐融融的画面,模拟田夫口吻说这块田还没插完,让赶紧照看好那帮鸭鹅,把送饭的也拉上差了。(选以上任意一联解说,3分)作者运用口语化的语言,随意撷取田夫的肢体动作和对答语言,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表达效果 1分)(共4分)
(3)清晨初起,原野濛濛,淅淅沥沥的雨下个不停。全家冒雨来到田头,一个个身披蓑衣,头顶箬笠,犹如戴盔挂甲、全副武装的士兵投入紧张的战斗,在白茫茫的水田里摆开了阵势,拔秧、抛秧、接秧、插秧,各有所司。不知不觉间,雨势渐猛,淋得浑身湿透了。(得分点:要用描述性的语言,写出“全家老少齐动员,冒雨抢插秧苗”给2分;写出“用全副武装的士兵设喻以突出插秧的紧张而有序”给2分)(4)答案示例:
诗的首联,以极其通俗生动的语言展示了插秧的繁忙景象。“抛”、“接”、“拔”、“插”四个动词用语直白却极为传神,描绘出全家老少齐上阵,为抢农时忙碌不停的场景。
诗的颔联,诗人别出心裁地将“斗笠”比作头盔、“蓑衣”比作铠甲,用语新鲜活泼,暗示了冒雨插秧恰如一场紧张的战斗;而“雨从头上湿到胛”明白如话,写出来雨势之猛,上下两句表现出农人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插秧不辍的艰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诗的颈联,诗人巧妙地插入了画外音,农妇招呼农夫来用早餐并小憩片刻,可农夫却依然低头弯腰劳作不辍。这一“唤”与“不答”,新鲜生动活泼,给紧张的插秧场面以灵动的点染,极富生活的情趣。
诗的尾联是农夫岔开农妇呼唤的答话:“抢插还未结束,种下秧苗也尚未挺拔,管好家里的鹅与鸭,免得它们糟蹋庄稼。”这两句极富生活的气息,用生动朴实的语言勾勒出一位时时尽力、事事操心的农人形象。(4分。任选一联,结合诗句从构思的新巧或语言生动活泼的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二:
(1)插秧时节农家的繁忙在诗中有哪些具体表现?请加以概括。(3分)(2)“笠是兜鍪蓑是甲”一句用了哪种修辞手法?简要说明其表达效果。(3分)
(3)第四联是田夫回答田妇召唤的话,但第三联中又写田夫“只不答”,这该怎么理解?(4分)
参考答案:
.⑴全家参与(1分),冒雨进行(1分),顾不上吃早饭和休息(1分)。⑵比喻(1分)。说明插秧就是一场抢天时的战斗(1分),突出了劳动的艰辛(1分)。⑶“只不答”是说田夫没有答应“朝餐”“歇半霎”(2分);第四联是提醒田妇看管好家里的鹅鸭,提防它们到田里作践。(2分)
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学者称诚斋先生。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绍兴(宋高宗年号,1131—1162)进士,曾任秘书监。主张抗金。诗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称“中兴四大家”或“南宋四家”。
赏析:
《插秧歌》是宋代诗人杨万里 的作品。此诗描绘了一幅农家总动员,雨中抢插秧苗的风俗图画。全诗写得新、奇、快、恬,充分体现了诚斋体的风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