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居民幸福感(精选12篇)
城市居民幸福感 第1篇
2007年,我国国家统计局推出“幸福感”这一软测量指标,用来衡量我国国民生活质量高低和社会发展程度。本文尝试运用社会指标法,对比研究北京与杭州两个城市居民幸福感差别。“社会指标法”是选取一定数量的客观指标来衡量人们幸福感高低的一种方法[1]。此类的客观变量包括:生活环境、经济收入、福利待遇的广度和深度以及个人发展机会等。该方法的难点是社会客观指标的选取,如应该将哪些社会指标纳入测量内容,每个指标的权重应该如何分配等;而且要综合考虑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中国文化背景及国民日常思维范式等,来选取合适的指标体系。
通过大量文献的查阅,结果发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提到的领域是经济收入、社会地位、人际关系、健康、住房、教育和休闲[2]。本文据此比较分析北京与杭州两个城市居民幸福感差异。为了简化研究的复杂性,本文使用社会指标法有如下的假设前提:
(1)指标对员工的幸福感产生相同的影响,即他们的权重一致;
(2)假设所研究的企业处于同一区域,即在考察项目上不再单独讨论由于地区区域的不同所造成的目标值的差异。
依据以上假设,可以建立以下的员工幸福感测评函数模型:
该函数中:F表示员工幸福感指数;a、b、c、d、e、f、g分别是经济收入、社会地位、人际关系、健康、住房、教育和休闲等7个影响居民幸福感指数的社会指标,即该函数的自变量;εe是误差项,因为指标选取时的不完整或结构不合理所导致的误差,或者是数据的不足或样本选取的特殊性所导致的误差。
1 北京与杭州的均经济收入比较
据国家统计局2007年8月24日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该年7月,全国各地区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月总收入为998.53元,其中:北京达1 822.26元,居全国第一位;杭州1 566.30位居第三(注:杭州的人均收入参考浙江省人均收入水平)。考虑两地的物价水平高低不同,那么决定人们经济收入高低的重要取决于实际可支配收入。北京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 612.56元,居全国第二;同时,杭州人均月总收入为1 409.07比北京少103.49元,居全国第三。
另外,还要比较北京、杭州两地的“生活成本”(也可称为物价水平),包括吃、穿、住、用、行、就医、娱乐等方面。据“生活成本最高的五大城市”的评选结果显示,北京、杭州均榜上有名。其中:北京以87.21%比例排名第二;杭州排名第五。所以北京、杭州虽然经济收入高,但面临的生活成本同样很高。
2 北京与杭州的城市地位、社会关系比较
北京、杭州的城市地位主要是依据社会评价和人们认同感所确定的城市地位,并综合考虑城市经济、文化、城市发展潜力及城市的生态环境等方面来进行判断比较。
据福布斯发布的2005年中国最佳商业城市排行榜,杭州连续两年名列榜首。可以说,杭州已经成为大家公认的最佳商业城市,其市场潜力、人才素质和私有经济活力都处于各大城市前列。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北京的政治气氛深厚,是集经济、政治、文化为一体的中心城市,但被入选为白领最不喜欢的五大城市之一。相比之下,杭州的工作氛围较北京单纯,况且地处江南的杭州有得天独厚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宜人的天气气候,在这方面较春季有沙尘暴、冬季异常寒冷的北京,杭州就有了独特的吸引力。
社会关系的比较,主要是参考该地区或者城市文化兼容性大小,本地居民对外来工作人员的排外性大小等指标来进行比较[3]。从总的来看,大部分叙述者叙述的情况认为,在北京,人与人之间相处比较好,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因为是政治文化中心,有时人际关系会比较复杂,政治氛围比较浓,而在非国有性质的企业,这种氛围就淡一些。杭州则不同,其企业大多都是民营企业,私有经济发展很快,为人们提供了很多就业的机会,民风也比较淳朴。
3 北京与杭州的人们健康、住房、教育及休闲方面比较
北京与杭州两地的人们健康方面的比较,主要是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生活环境、气候条件、医疗情况等指标来衡量。就生活环境和气候而言,杭州优于北京,北京的污染严重,相比之下有“中国天堂”之称的杭州的环境条件就很好;因为北京、杭州都属于中国的发达城市,医疗设施,就医的难易程度差不多,相对而言,北京在这方面的优势会更显著一些。
住房方面的比较,主要是考察平均房价的高低,人均住房面积的大小等指标。据统计数据表明,有8大城市房价曾有“老虎房价”之称;其中:上海房价涨幅居全国之首,达到21.4%,而北京、杭州房价涨幅也达到两位数。
教育主要考察教育资源的丰富程度,人均受教育的年限,企业员工的学历结构(小学、中学、专科大学、大专、硕士生、博士生在企业员工中的比例)。北京聚集了中国最优秀的教育资源,清华、北大、人大、北航、中央财经大学都是中国大学质量级别的代表;杭州所在的长三角也有一大批实力雄厚的大学,如:浙大、中国美院、上海交大、复旦、同济、南大等为代表的长三角高校群。
休闲方面的比较,主要是集中考察员工休年假的天数,法定假期的执行情况等,杭州相比北京,情况要好一些。
4 北京与杭州实证比较
《职业》杂志和中青在线联合举行“我最心仪的就业城市”调查结果如下:
(1)在“哪五个城市的价值观和环境最有利于个人的工作生活平衡”的问题中,杭州以47.09%的比例,成为五大最有利于工作生活平衡的城市之首;苏州的比例为37.80%,位居第二,上海、深圳、北京分以37.21%、36.05%和33.14%的比例紧跟其后;
(2)“自然环境不佳、生活不方便的五大城市”是:拉萨(54.65%)、西宁(37.79%)、哈尔滨(29.65%)、北京(26.74%)和西安(26.16%)。
(3)工作节奏较快、职场压力最大的五大城市是:上海(87.21%)、北京(86.05%)、深圳(83.14%)、广州(81.40%)和杭州(20.35%);
(4)薪酬购买力最高的五大城市是:北京(53.49%)、上海(50%)、深圳(49.42%)、广州(45.93%)和杭州(17.44%);
(5)劳动保障政策较完善、劳动保障服务良好的五大城市是:上海(69.77%)、深圳(63.37%)、北京(47.09%)、广州(48.26%)和杭州(45.35%)。
根据前文因素分析,并结合《职业》杂志和中青在线的“我最心仪的就业城市”调查结果、“福布斯2005中国最佳商业城市排行榜”排名以及民间非正式组织的评议,本文综合北京、杭州两个城市影响居民幸福感高低的社会指标比较,结果如表1所示。
参考文献
[1]郑雪、严标宾、邱林著:《幸福心理学》[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70~71。
[2]Diener E,Suh E M.Culture mud Subjective Well-being[M].Cambridge,MA:MIT Press,2000.87-112.
城市居民幸福感 第2篇
案 由:
居民住宅小区是城市基础单元,小区物业管理服务质量的好坏与城市基础网格的稳定及居民幸福指数息息相关。近10年以来,随着商品房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物业管理逐步被广大市民熟悉与接受,城市各住宅小区均采用不同方式实施了物业管理。但是,至今为止,我市各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均存在诸多弊病,给居民日常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物业管理费用收取难的问题。有些小区业主缺乏付费购买物业管理服务的意识;部分未入住的业主认为没有享受物管服务不愿缴纳物管费;有些业主认为物业服务不到位拒交物管费;部分业主认为房屋存在质量问题,将与房产开发公司的矛盾转嫁到物业公司,拒不交纳物管费。种种原因导致物管费用收取难,小区物业管理运行举步唯艰,时刻面临物管退出风险,而物业管理一旦退出,小区日常管理将因此瘫痪,造成垃圾成山、公共水电停运、安全无人监管等一系列不良影响。
二、业主委员会机构成立难与履职难的问题。一是业主委员会是纯公益性机构,很多业主不愿意费心费时来加入管理小区事务;二是由于利益牵涉不同,业主委员会很难统一全体业主意见,导致机构形同虚设,不能正常履职。
三、物业管理服务质量良莠不齐的问题。一是物业公司成立门槛低,普遍缺乏专业的物业管理人才。二是清洁工、保安员等职业待遇低、地位低,员工流动频繁,人力资源紧缺,员工素质参次不齐,多重因素导致物业管理服务质量得不到保障。
综上所述,我市有相当一部分住宅小区存在无钱管理、无人管理、管理不到位等一系列问题,给居民日常生活带来很多不便,给城市基本单元的安全和稳定带来诸多隐患,影响居民幸福指数的提升,亟待在今后予以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建 议:
一、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物业行业协会要借助各种媒体,从行业法规和法律知识普及角度对物业管理相关知识进行正面、理性的宣传。物业公司撤出小区的报道层出不穷,主流媒体与网站应加大对物业服务企业的正面报道,特别是对物业公司、开发商、业主、业主委员会四方的责、权、利要开设专版,清晰、明确的让民众了解物业管理的重要性。
二、应加强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监管,许多小区的管理难问题大多源于设计的不科学,不合理,特别是对小区停车位的设计要提高标准与数量,减少停车困难对物业管理造成的巨大困扰。
三、物业管理是微利行业,基层从业人员是弱势群体,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对物业服务企业的扶持,除免征三年税费外,应考虑降低税率标准(现行税率标准为5.56%)。
四、维修基金的管理办法与启用要尽快简化程序,提高效率,特别是与急修项目和特种项目相关的维护维修,如消防、电梯维修等。
五、要提高物业管理公司的准入门槛,组织开展物业管理服务相关培训,提高物业管理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要引入物业管理服务企业的淘汰机制,对一些服务质量差、群众评议差、整改屡不到位的物业管理公司要予以清退。
论如何提升老新村居民幸福感 第3篇
【关键词】老新村;幸福感
要打造一个具有人文关怀、关系融洽的社区,必须立足社区实际情况,做到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分析社区居民结构和实际情况,找准切入点,进一步整合资源,在社区内促进形成诚信友爱的人际关系,铸造社区之魂,以不断提升社区的凝聚力和号召力,营造一种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社区氛围。
对于硬件平常的“穷”社区而言,辖区一般普遍存在“三多”问题,即:老年居民多、流动人口多、困难居民多。在了解了这样的基本情况下,我们就应该做到“四两拨千斤”,针对不同居民的诉求,整合社会资源,党建引领、群众共建,在相对的“物质洼地”中创建出一片“精神高地”。
一、贴近居民,服务理念人性化。
社区工作涉及千家万户,社区工作人员与居民群众每天零距离接触,居民百姓的衣食住行和冷暖,社区工作人员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尽可能的为他们提供帮助。所以,我们应当始终视弱势群众为亲人,始终怀着关爱之心,认真了解他们的所思所盼,通过细致的工作,做好他们的贴心人、及时雨。
做社区居民的贴心人。我们对于社区居民应当始终做到理解、尊重、关心。社区工作复杂琐碎、千头万绪,这要求社区工作者要充满爱心、耐心和细心,一直对于社区居民的服务诉求存有一颗包容之心,力求让社区居民将社区当做自己的贴心人,能够敞开心扉,社区生活充满幸福感。
做社区居民的及时雨。在社区扁平化管理模式的推广之下,社区应当以此为契机,严格执行岗位兼容制、错时工作制、节假日值班制、“一门”受理制、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预约服务制等八项制度,这样一来,社区居民遇到困难,只要拨打张贴在自家门前的社区服务热线,就可以得到迅速便捷周到的服务。
二、项目运作,服务产品精品化。
社区以服务居民为己任,服務成效理应追求“优先、优质、优惠”,必须坚持在服务社区居民,开创服务特色上开动脑筋,实行项目化运作,通过系列特色亮点工程,打响自身服务品牌。
“1+2+X”社区管理模式。社区工作要得以全面、优质、高效地开展,必须有健全有力的领导作保障,在新型社区“1+3”党建模式的引领下,老社区也可以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创新,改良出一个适合社区实际的社区管理模式,以社区党总支为龙头,以社区居委会和业主委员会为两架马车,以志愿者组织为补充,进一步加强社区组织构架,为关爱互助型社区的建设搭建平台。
就业指导帮扶驿站。在老社区,下岗人员数目相对较多,为居民更好地生活解除后顾之忧,可以通过开展“三查三清”活动以了解辖区内的居民就业状况,即:排查社区居民的基本就业、再就业状况及失业人员灵活就业状况,摸清社区人员择业意向、个人技能、就业状况。排查摸底结束后,及时根据居民的具体情况,向居民提供用工信息,实施扶助就业工程,鼓励和帮助居民自谋职业。
便民服务记事本。为让社区居民的服务诉求及时得到协调解决,可在社区建立一个便民记事本,对居民反映的事项一一记录在册,如居民反映的下水道堵塞、落水管破裂、邻里纠纷等,一方面做好沟通解决,另一方面做到反映反馈,争取渐渐件件有回应,事事有着落。
志愿者关爱工程。充分发挥社区志愿者队伍的作用,倡导志愿者们利用闲暇时间,为社区居民提供帮助,如法律咨询、健康体检、家电维修等,为社区居民提供贴心的服务。
温馨家园文体活动工程。抓住一切机会,在社区内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如抖空竹文艺表演队、夕阳红小型合唱团、书香社区读书会等,为社区居民奉上丰富的精神食粮,建立起居民人人称道的温馨家园。
通过对这五项、甚至更多的服务品牌的全力打造,为社区居民贴心服务提供保证、为邻里和睦搭建平台、为社区和谐做出成效。这对稳定家庭,和谐社会都起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创新载体,服务形式多样化。
将关爱居民、服务群众的动作做到长效化、常态化,结合日常工作,采取切实可行的多种工作方式,努力推动社区全面发展,全力推进幸福社区建设。
深入居民家中,结对帮扶一对一。为了结对帮扶工作落到实处,有效保障社区居民的权益,组织社区工作人员深入到居民家中,建立健全结对帮扶档案。一是与困难家庭结对子,在节假日开展走访慰问活动,送去慰问金和慰问品。二是与孤寡老人结对子,做到三勤,勤问候、勤观察、勤做事,给他们送去一片关心,带去一份暖意,使孤寡老人难时有人帮、寂时有人解。三是与残疾居民结对子,定期为残疾人免费查体,做好精神残疾人的跟踪服务,让他们真实地感受到社区大家庭的温暖。
搭建社区文化平台,精神需求有满足。为丰富社区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组织居民开展各种小型多样的活动。如:健康知识讲座、康复训练培训的保健知识等义务咨询活动。对辖区的弱势群体进行康复训练及测量血压等免费活动。结合上级规定的各项文化活动,开展社区层面的特色文化活动,以求增进邻居沟通和友情,拉近邻里距离,在邻居间形成相聚相识、相敬相勉的和睦关系。
建设幸福社区既要关注社区居民的人生幸福,也要关注居民的人生价值;既要关注居民的现实幸福,也要关注居民的未来幸福;既要关注居民的生活幸福,也更重要是关注社区居民的精神发展的要求。
武汉城市居民幸福感的调查研究 第4篇
关键词:武汉,城市居民,幸福指数,因素分析
2012年6月, 武汉市市政府出台了《武汉市建设人民幸福城市规划》, 这项全国首个幸福城市规划, 从富足、保障、宜居、公平、文明五大方面, 列出43项细化指标“计量”幸福。为反映武汉城市居民幸福水平, 调查组于2012年底在武汉市武昌区、洪山区等7个中心城区分别采用了分层随意抽样、多阶抽样的方法, 对武汉常住居民的幸福状况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发放问卷460份, 有效率为96.7%。问卷中设计了19个具体因素, 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基本情况, 包括性别、年龄、学历、职业、家庭月收入五个方面。第二部分是分项幸福指数, 包括居民对目前住房条件、交通状况、人际关系、身体健康状况、基本权利行使、生活环境等方面满意度的问题, 以及影响居民幸福感因素的问题。第三部分是调查对象的总体幸福指数, 包括武汉城市发展与个人幸福之间的关系。
一、武汉城市居民幸福感调查结果
1.受教育程度高的群体比受教育程度低的群体更容易获得幸福体验
调查显示, 受教育程度高的群体健康状况普遍较好, 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和规划, 有相对稳定的工作, 发展机遇较多, 对社会的发展充满信心。他们愿意花更多的时间读书“充电”来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 从不断的学习中获得满足感, 体验幸福。受教育程度低的人获得工作或者获得社会支持的机会相对较少, 一般感觉生活空虚、单调。调查结果显示, 学历在资源分配中占有一定优势, 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与经济地位、就业机会和社会支持密切相关, 较高的教育水平是影响个体体验幸福的一个重要因素。
2.幸福感高低与居民的职业、经济收入关联性很大
调查显示, 月收入在6000~8000元的家庭幸福指数为57.8%, 月收入在8000~10000元的家庭的幸福指数为31.8%, 相比下降了26个百分点, 而月收入在10000~50000元的家庭幸福指数为50%, 又上升了18.2个百分点。
人们的主观幸福感与职业、经济收入密切相关, 收入较高的群体在选择个人理想生活上拥有更多的自由, 可抵御经济和个人风险, 因此也更容易获得幸福体验。但需要指出的是, 无论何种幸福指数群体, 高收入人群的人数比低收入人群的人数少得多。表明武汉城市居民贫富差距依然很大, 收入分配存在不合理的现象, 呈现“金字塔”型社会结构。
3.对住房条件的满意度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但对医疗、交通、环保、安全等外部环境状况的满意度普遍较低
23.8%的居民对自己目前的住房条件处于低满意度水平, 22.7%的居民对自身居住的社区环境如绿化、净化等也处于低满意度水平。54.4%的居民对武汉目前的交通状况处于低满意度水平。 在医疗方面, 35.3%的城市居民认为武汉的医疗条件和服务处于低满意度水平, 41.1%的居民认为一般。尽管武汉市医疗技术条件比较好, 部分居民认为“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市民就医舍近求远, 大医院人满为患,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少有人问津。
2012年5月北京大学公布全国28个大中城市“烦恼指数”中武汉最末, 平衡指数仅为46.69, 排在第28位 (如表1) , 反映出武汉城市居民普遍存在的心情状态。同时近年来频繁曝出的铬超标胶囊、三聚氰胺毒奶粉、地沟油食品、药品安全事件、雾霾天及PM2.5使人们对社会生活环境产生担忧, 严重影响了居民的幸福感。调查显示, 48.8%的居民认为安全感不强, 只有7.2%的居民表示很有安全感。
说明:平衡指数用0~100分来表示平衡的程度, 分值越高表示平衡程度越高;反之, 平衡程度越低, 烦恼指数越高。资料来源:http://hb.sina.com.cn/news/wh/2012-04-30/69896.html
4.对社会、人际关系的重视程度较高, 对行使基本权利的满意度处于中等水平
人际关系也是反映人们身心健康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调查发现能够合理协调工作、家庭和个人生活三者关系的人, 更容易获得幸福体验。调查结果显示, 有将近50%的居民反映可以处理好, 23.4%的居民反映偶尔能够处理好, 3%的居民反映完全处理不好。
武汉居民认知权利的意识普遍比较高, 但27.6%的武汉城市居民对自身基本权利的行使处于低满意度水平, 更有少部分居民表示他们从未行使过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参与的主动性与人们对参与的功效感有关”, 一个民主、公平、法制健全的政治环境是居民获得幸福感的重要保障, 只有居民的基本权利得到保障, 幸福感才会提高。
总的来说, 武汉城市居民在对目前生活质量的高、中、低满意度群体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43.0%、34.8%和22.2%, 有60.4%的居民认为未来将会比现在幸福。可见居民对武汉未来城市的发展是充满信心的。
二、影响武汉城市居民幸福指数的因素分析
445份有效问卷关于“影响武汉居民幸福感主要因素”的多项选择结果表明, 收入、住房和人际关系问题位列前三, 所占比例分别为75.5%、37.3%、32.8%。
1.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是人们一切主观活动的基础, 收入与幸福指数呈正相关, 收入越高, 幸福指数就越高。但经济收入对居民幸福指数的影响具有复杂性。著名“伊斯特林悖论”认为, 当收入增长到一定程度, 国民的快乐与幸福感不再随着收入的增长而提高。美国1991年人均实际收入是1946年的2.5倍, 而主观幸福程度基本上保持不变 (Easterlin, 2001;Frey and Stutzer, 2002) ;对英国的研究也得出类似结论 (Blanchflower and Oswald, 2004) ;日本1987年的人均GDP比1958年高5倍, 但主观幸福感并没有增加 (Oswald, 1997) 。《2013年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报告也指出, 2012年武汉市居民收入增速首超GDP增速。但无论从总体还是从不同居民阶层等来看, 武汉城市居民幸福度处于中等, 这主要源于作为人的幸福感受的基础:武汉市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不高, 物价、房价上涨影响居民的物质生活, 而精神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与居民的文化渴求及愿望仍有较大差距。
2.民生因素
政府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度是有效提升武汉城市居民幸福指数的至关重要的因素。近年来, 建设“幸福武汉”也成为武汉的热点议题, 2012年“幸福武汉”写入武汉政协议案, 2013年“坚持民生优先, 增进人民福祉”、建设“美丽江城、幸福武汉”写入政府工作目标, 都体现出政府正在努力建设让群众满意的幸福和谐城市。2013年武汉开通25条微循环公交线路;建设绿道200公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增加20%, 文体惠民工程得到进一步推进, 市民一年仅需花费200元可畅游21家收费景区等。可以说, 目前武汉市居民幸福指数总体处于中上等指数范围与政府对民生问题的高度关注有着密切联系。
3.人际关系因素
根据调查, 收入、住房和婚姻家庭问题是位列前三的影响因素,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家庭婚姻问题日后对居民幸福指数的影响必将越来越大。子女作为家庭单位的一份子, 其教育问题也是影响居民幸福指数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调查了解到, 有受访者表示家中子女正在接受良好教育, 子女在校的优良表现使他们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期望, 但过高的子女教育费用也给居民生活带来一定的困扰。
4.社会因素
生态环境、交通环境以及食品药品安全环境, 与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进而影响着居民的幸福指数。武汉在全国31个省会及直辖市中城市空气质量排名为第26名, 空气质量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居倒数第6位;在全市70个主要监测湖泊 (水库) 中, 25个湖泊 (水库) 水质较差, 均为劣Ⅴ类, 占35.7%。从调查结果看, 武汉市居民对社区环境与生态环境的满意度很低, 分别为15.63%和14.06%。生态环境、食品安全、看病就医等社会问题突出是导致武汉城市居民幸福度不高, 也是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
三、武汉城市居民幸福指数的提升策略建议
1.以人为本, 关注民生, 加快“软环境”建设
政府需要大力发展经济, 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提高武汉市民可支配收入水平。积极改善外部“软环境”建设, 摈弃以牺牲环境、过度竞争为代价, 单纯追逐经济发展与收入增加的旧有模式, 逐步建立起与人们幸福感高度融合的新模式。只有GDP与GNH同步协调发展的社会, 才是真正意义上不断进步的社会。
2.改善公共服务,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从根本上解决交通、环境、公共卫生等问题。关注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 进一步把发展成果体现到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上来, 引导民众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3.转变政府职能, 建立以多数人幸福为目标的和谐社会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完善和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日益推进, 政府职能也在由以经济社会发展为核心调整转变为以多数人幸福为核心的基础上来, 将提升GNH纳入到以GDP为核心的政绩考评体系中, 不断完善武汉居民幸福指数考核的硬性指标, “幸福武汉”才不会成为一个空头口号。
4.加强居民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培养
城市居民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及相应的追求目标, 幸福感表现为一种价值感, 自己感觉到有存在的价值就会感觉到幸福, 应为居民多创造出这样的条件或机会, 使其在一步步的实现中感觉到满足与快乐, 自然就会产生幸福感。
综上所述, 通过因素分析和逻辑分析, 上述武汉市居民幸福指数状况和特点,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武汉居民的现状和未来的诉求取向。虽然限于问卷范围和居民主观因素的影响, 其结论难免存在一定的局限, 但随着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 人们越来越关注武汉市的发展能给居民带来什么, 越来越关心能否从城市的发展中获得更多幸福感。作为党政部门, 积极提升武汉城市居民幸福指数, 既是责任又是义务, 既有困难, 又有机遇, 本文提到的几点策略建议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紧迫性, 希望能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
参考文献
[1]邢占军, 刘相.城市幸福感:来自六个省会城市的幸福指数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2]邢占军.测量幸福——主观幸福感测量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
[3]马立平.收入水平与幸福指数关系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 2012 (3) .
[4]苗元江, 朱晓红.自我决定理论及幸福感研究[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09 (12) .
[5]李欢, 李小鲁.和谐社会视野下构建公民幸福感指标体系的文献综述[J].大理学院学报, 2008 (1) .
[6]邢占军.幸福指数的指标体系构建与追踪研究[J].数据, 2006 (8) .
[7]严标宾, 郑雪, 邱林.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J].自然辩证法通讯, 2004 (4) .
[8]苗元江.幸福感:研究取向与未来趋势[J].社会科学, 2002 (2) .
[9]乐正, 邢占军, 郑梓桢.从GTP崇拜到幸福指数关怀彰显以人为本[N], 南方日报, 2006-06-23.
兰州城镇居民幸福感调查问卷 第5篇
尊敬的女士/先生: 您好!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接受这次问卷调查。本问卷 仅供学术研 究之用。感谢您的参与、合作!
一、基本情况部分
1、您的性别: 男 女
2、您的婚姻状况: 未婚 已婚
3、您的年龄段: A18 岁以下
B18~30 C31~40 D41~50 E51~60 F60 以上
4、您的职业: A公务员 B普通干部 C企业管理人员 D企业职工 E普通居民 F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G专业人士(会计、律师、医务人员、记者等)H在校学生 I其它
()
二、问卷部分
问题 1:你认为自己的生活幸福吗?
A非常幸福
B比较幸福
C还可以
D比较不幸福
E非常不幸福
问题 2:您认为以下哪些因素最有可能增加您的幸福感?(限选四个)A稳定的社会局势
B舒适的居住环境
C丰厚的收入
D家庭和睦
E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
F融洽的人际关系
G健康的心理
H健康的身体
I个人发展前景很好
J能实现自我价值
K足够的休闲时间
L丰富的业余生活
问题 3:您认为以下哪些因素最有可能让您感觉不幸福?(限选四个)A居住条件差
B收入太低
C与家人的关系差
D工作/学习环境差
E人际关系紧张
F心态不好
G身体不健康
H个人发展前景暗淡
I不能实现自我价值
J工作节奏太快,压力太大 业余生活枯燥乏味
K其它
(多选题)
(多选题)问题 4:您对目前我市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满意吗?(单选题)
A非常满意
B比较满意
C还可以
D比较不满意
E非常不满意
问题 5:您所在城市社会治安状况怎么样?(单选题)
A治安非常好
B治安比较好
C治安还过得去
D治安有点儿乱
E治安非常乱
问题 6:您觉得城区、乡村的环境怎么样?(单选题)
A环境优美,空气清新
B环境还过得去
C环境很差,污染严重
问题 7:您认为我市城区的生活节奏怎么样?(单选题)
A非常快,非常紧张
B比较快,比较紧张
C不紧不慢 比较悠闲
D非常慢,一点也不紧张
问题 8:您觉得兰州城区的出行方便吗?(单选题)
A非常方便
B比较方便
C还可以 比较不方便
D路远车堵,很不方便
问题 9:当您想到我市的生活便利程度时,满意度如何?
A非常满意
B比较满意
C说不清
D比较不满意
E非常不满意
问题 10:当您想到我市的医疗卫生状况时,满意度如何?
A非常满意
B比较满意
C说不清
D比较不满意
E非常不满意 问题 11:当您想到我市的教育状况时,满意度如何?
A非常满意
B比较满意
C说不清
D比较不满意
E非常不满意
问题 12:当您想到我市的房价时,满意度如何?
A非常满意
B比较满意
C说不清
D比较不满意
E非常不满意
问题 13:当您想到政府威信时,满意程度如何?
A非常满意
B比较满意
C说不清
D比较不满意
E非常不满意
问题 14:您和你的家人目前的住房条件怎么样?(单选题)
A我家住房条件非常好
B我家住房条件比较好
C我家住房条件一般
D我家住房条件比较差
E我家住房非常差
问题 15:您和家人的关系怎么样?(单选题)
A非常融洽
B比较融洽
C一般,有些小矛盾
D关系比较紧张
E关系非常紧张
问题 16:您和朋友(或同学)关系怎样?(单选题)
A非常融洽
B比较融洽
C一般,有些小矛盾
D关系比较紧张
E关系非常紧张
问题 17:您和邻居之间的关系怎样?(单选题)
A经常来往 B偶尔来往
C很少来往,只是见面打打招呼
D互不往来,和邻居都不熟悉
问题 18:您和同事之间的关系怎样?(单选题)
A非常融洽
B比较融洽
C一般,有些小矛盾
D关系比较紧张
E关系非常紧张
问题 19:您觉得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单选题)
A非常自信
B比较自信
C说不清楚
D比较自卑
E非常自卑
问题 20:您对自己目前的收入满意吗?(单选题)
A非常满意
B比较满意
C说不清
D比较不满意
E非常不满意
问题 21:总体来讲,您对生活的态度怎样?(单选题)
A非常乐观
B比较乐观
C没感觉
D比较悲观
E非常悲观
问题 22:您觉得您在事业上的发展前途如何?(单选题)
A非常有信心
B比较有信心
C平平淡淡
D比较没信心
E非常没信心
问题 23:近一年中,您在工作/学业上有成就感吗?(单选题)
A非常有成就感
B比较有成就感
C感觉一般
D比较没成就感 E非常没成就感
问题 24:您觉得工作/生活上的压力大吗?(单选题)
A非常大
B比较大
C比较适中
D比较小
E没有压力
问题 25:您的业余生活?(单选题)
A丰富多彩
B比较丰富
C一般
D枯燥无味
问题 26:近一年来您的身体健康情况如何:(单选题)
A很好
B一般
幸福镇上的居民们(14) 第6篇
长舌狗因为舌头被红毛兔打上了解不开的水手结,忧伤得病倒了。大家都没办法解开,这回裁缝先生出马了……
裁cái 缝fenɡ 先xiān 生shenɡ 走zǒu 到dào 长chánɡ 舌shé 狗ɡǒu 面miàn 前qián,谁shéi 也yě 没méi 看kàn 清qīnɡ 他tā 是shì 怎zěn 么me 做zuò 的de,没méi 人rén 知zhī 道dào 他tā 是shì 从cónɡ 哪nǎr儿 起qǐ 头tóu,总zǒnɡ 之zhī,他tā 在zài 长chánɡ 舌shé 狗ɡǒu 的de 嘴zuǐ 巴bɑ 里li 捣dǎo 鼓ɡu 了le 几jǐ 下xià 子zi,就jiù 势shì 如rú 破pò 竹zhú 地de,一yì 根ɡēn 长chánɡ 长chánɡ 的de 东dōnɡ 西xi 从cónɡ 长chánɡ 舌shé 狗ɡǒu 嘴zuǐ 里li“吧bɑ 嗒dā”掉diào 落luò 下xiɑ 来lɑi, 猝cù 不bù 及jí 防fánɡ 间jiān 重zhònɡ 重zhònɡ 地de 摔shuāi 在zài 地dì 上shɑnɡ, 疼ténɡ 得de 长chánɡ 舌shé 狗ɡǒu 一yì 声shēnɡ 嗥háo 叫jiào: “汪wānɡ!”
咦yí,那nà 是shì 一yì 声shēnɡ 地dì 道dɑo 的de 犬quǎn 吠fèi!既jì 不bú 是shì “噗pū”也yě 不bú 是shì “噜lū”!定dìnɡ 睛jīnɡ 一yí 看kàn,那nà 掉diào 下xiɑ 来lɑi 砸zá 到dào 地dì 上shɑnɡ 的de 东dōnɡ 西xi 不bú 是shì 别bié 的de,正zhènɡ 是shì 他tā 的de 长chánɡ 舌shé 头tou!长chánɡ 舌shé 狗ɡǒu 赶ɡǎn 紧jǐn 用yònɡ 前qián 爪zhǎo 将jiānɡ 长chánɡ 舌shé 一yì 捞lāo, 往wǎnɡ 肩jiān 膀bǎnɡ 甩shuǎi去qù,舌shé 头tou 从cónɡ 一yì 边biān 肩jiān 膀bǎnɡ 绕rào 过ɡuò 脖bó 子zi,从cónɡ 另lìnɡ 一yì 边biān 肩jiān 膀bǎnɡ 垂chuí 下xiɑ。他tā 又yòu 是shì 原yuán 来lái 的de 长chánɡ 舌shé 狗ɡǒu 了le!
大dà 家jiā 看kàn 明mínɡ 白bɑi 了le 这zhè 个ɡe 变biàn 化huà, 全quán 都dōu 欢huān 呼hū起qi 来lɑi。长chánɡ 舌shé 狗ɡǒu 乐lè 呵hē 呵hē 地de 笑xiào 个ɡe 没méi 完wán, 只zhǐ 要yào 找zhǎo 回huí 原yuán 来lái 的de 长chánɡ 舌shé 头tou, 他tā 对duì 生shēnɡ 活huó 就jiù 没méi 什shén 么me不bù 满mǎn 意yì 的de。
忧yōu 愁chóu 小xiǎo 姐jiě 含hán 着zhe 泪lèi 花huā 笑xiào 了le。“我wǒ 真zhēn 为wèi 你nǐ 高ɡāo 兴xìnɡ。” 她tā 说shuō。
红hónɡ 毛máo 兔tù 恍huǎnɡ 如rú 做zuò 梦mènɡ 般bān, “这zhè 么me 说shuō 来lái,我wǒ用yònɡ 不bu 着zháo 出chū 这zhè 趟tànɡ 门mén 了le……”
围wéi 裙qún 太tài 太tɑi 则zé 端duān 起qi 那nà 锅ɡuō 肉ròu 骨ɡǔ 头tou,期qī 待dài 地de 对duì 长chánɡ 舌shé 狗ɡǒu 说shuō: “现xiàn 在zài, 你nǐ 能nénɡ 闻wén 到dào 它tā 的de 香xiānɡ 味wèi 了le吧bɑ?”
大dà 家jiā 胡hú 乱luàn 地de 高ɡāo 兴xìnɡ 了le一yí 阵zhèn, 才cái 想xiǎnɡ 起qi 伟wěi 大dà 的de 裁cái 缝fenɡ 先xiān 生shenɡ。他tā 们men 拥yōnɡ 上shɑnɡ 去qu, 争zhēnɡ 先xiān 恐kǒnɡ 后hòu 跟ɡēn 他tā 拥yōnɡ 抱bào,“噢ō,天tiān 哪nɑ,你nǐ 太tài 了liǎo 不bu 起qǐ 了le!”
围wéi 裙qún 太tài 太tɑi 说shuō: “原yuán 来lái 你nǐ 除chú 了le 做zuò 围wéi 裙qún 还hái 会huì 干ɡàn 点diǎn 别bié 的de!”
红hónɡ 毛máo 兔tù 摇yáo 着zhe 头tóu: “这zhè 是shì 怎zěn 么me 的de, 我wǒ 不bú 是shì 在zài 做zuò 梦mènɡ 吧bɑ?为wèi 什shén 么me 一yí 个ɡe 裁cái 缝fenɡ, 会huì 懂dǒnɡ 得de 水shuǐ 手shǒu 结jié 的de 知zhī 识shi……”
这zhè 个ɡe 问wèn 题tí 吸xī 引yǐn 了le 所suǒ 有yǒu 人rén 的de 注zhù 意yì, 大dà 家jiā 都dōu 期qī 待dài 地de 看kàn 着zhe 裁cái 缝fenɡ 先xiān 生shenɡ。
(未完待续)
城市居民幸福感 第7篇
主观幸福感 (Subjective Well-being, 简称SWB) 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对于主观幸福感, 不同研究者因其研究角度和内容不同, 对其内涵的理解和界定存在着一些差异。
迪安纳 (Diener) 等人认为, 主观幸福感是人们的情感反应, 是对生活满意度的综合评价, 是对自我需要得到满足和理想实现的心理体验。主观幸福感分为认知和情感两部分, 具有整体性、主观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特点。这个内涵表述拓宽了主观幸福感的研究领域, 使其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特定建构, 而成为一个宽泛的现象范畴。
史塔克 (Stark) 等人认为, 主观幸福感是人们对目前生活质量的评价, 是对生活状况的认可程度, 抑或是对生活状态的喜欢程度。这个内涵表述强调了主观幸福感的主观性和积极性, 同时, 把对幸福的自主评价作为主观幸福感的唯一成分, 这为主观幸福感的实践测量提供了方向。
还有一些学者把主观幸福感理解为人们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情感性和认知性的整体评价, 把主观幸福感当成是情感反应和生活满意度的评价指标。
综上所述, 主观幸福感的内涵均强调了人们的主观感受, 即主观幸福感是个体依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整体评价, 是个体对生活状态的喜欢程度, 是个体衡量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
二、影响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客观因素
对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可以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进行。对主观因素的分析主要探讨对主观幸福感影响的内在变量, 而对客观因素的分析主要探讨当今社会对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影响的外在变量。本文主要从客观因素方面着手进行分析。
(一) 经济状况
经济状况好坏与城市居民幸福与否的关系历来是大众关注的一个焦点。然而, 经济状况的高低对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是比较复杂的。自斯密开始, 早期的很多研究发现经济状况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主流经济学家们一致认为经济状况越高, 主观幸福感就会越高, 即幸福水平与经济状况成正相关。其原因在于较好的经济状况会给城市居民带来更多的物质享受、更高的社会地位、更好的心理感受, 因而幸福感自然较强。
但到了20世纪70年代, 经济学家们发现了一种不同于上述说法的现象。在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中, 只有意大利、德国等少数国家人均收入的提高带来了主观幸福感的小幅增加, 其余众多国家的人均收入的提高并未带来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的提高, 甚至引起主观幸福感平均水平的下降。依斯特林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得出“贫穷国家与富裕国家的幸福水平是相同的”结论。这一现象表明, 经济状况于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并不是绝对地呈现正相关关系。这种现象被称为“幸福悖论”:当经济状况较低的时候, 经济状况与主观幸福感之间显著相关, 主观幸福感会随着经济状况的提高而提高;当经济状况较高的时候, 经济状况对幸福感的影响较小。比如从19571995年美国居民收入水平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就呈倒U型分布。
综上, 经济状况是影响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然而这种影响是相对的, 需要进一步研究论证才能得到更加科学的结论。
(二) 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包括婚姻关系、家庭关系、朋友关系等, 它是影响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心理学家通过广泛的调查和研究发现家庭成员间的互相信任、沟通和包容, 尤其是夫妻、亲子、亲密朋友等关键的人际关系的融洽, 是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梅锦荣指出, 中国社会强调家庭取向, 夫妻之间互相依赖, 相互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支持, 因此城市居民中已婚的幸福感比未婚的要高。城市居民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 增加城市居民内心的归属感喜悦感, 从而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
人际关系也常常被认为是人在处理紧张事件问题中的一种潜在的资源。良好的、和谐的人际关系表明他是被整个社会承认的, 可以提高自我评价, 从而提升城市居民的主观幸福感;相反, 不好的人际关系则会降低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可见, 人际关系对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
(三) 社会压力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 城市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与此同时, 人们所面对的社会压力也越来越大。研究表明, 城市居民中35~54岁的中年群体在社会转型背景下承受的压力最大。他们承受着来自生活和事业上的双重压力。在生活上, 这一群体上有老, 下有小, 各项支出一般大于其他群体, 往往不堪生活压力而备感身心疲惫。在事业上, 人到中年, 不仅生活方式定型, 而且知识、技能、职业等方面基本定型, 从潜意识上形成了不愿直面竞争, 对自身能力信心不足的心理定式, 所以这个群体的主观幸福感体验不高。如果个体长期处于高压之下, 就会产生许多身心疾病以及各种行为问题, 给个人带来极大的痛苦。尽管现实生活中的这些压力我们无法阻挡, 但面对压力时, 城市居民应选择合适的压力应对方式, 减小或者缓解压力对心理和生理健康造成的影响, 从而提高幸福感水平。
(四) 文化因素
文化是以思想观念、风俗习惯、学术成果等为载体, 体现了人们理解自然、认识社会的精神框架和方法准则。不同文化背景下, 城市居民的价值观念往往有着很大的差异。根据迪安纳的跨文化研究结果, 在生活满意度得分上, 中西国家存在显著差异。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传统风俗习惯等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到城市居民社会价值观以及生活方式的形成和改变, 使得城市居民对主观幸福感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诠释。对快乐和幸福的追求会有所不同, 从而成为影响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之一。
三、主观幸福感研究中的不足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 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越来越成为研究者研究的一个焦点, 虽然现在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在: (1) 应该更多地使用如跨文化研究、纵向研究、因果模式、抽样研究以及试验的方法等超越横向调查的研究设计来分析影响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因素。 (2) 本土化研究不够。在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本土化研究上, 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还有很多值得探索的内容。
摘要:主观幸福感, 是人们对目前生活质量的评价, 是人们对自身生活状况认可的程度。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 城市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 城市居民的主观幸福感越来越受到各界的关注。分析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客观影响因素, 可以从经济状况、人际关系、社会压力以及文化四个方面着手, 同时阐述目前研究中的不足对以后的研究是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关键词: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客观因素
参考文献
[1]梅锦荣.老人主观幸福感的社会性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9, (2) .
[2]邹艳荣.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探讨[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1, (10) .
[3]司月秀.国民幸福指数的研究价值及对策分析[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08, (2) .
[4]杨慧.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J].赤峰学院学报, 2009, (10) :182.
城市居民幸福感 第8篇
一、核心概念
(一) 幸福感
本研究的第一个核心概念是“幸福感”, 那么何谓幸福感?在心理学领域, 幸福感是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 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 包括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体验与消极情绪体验等因素, 具有主观性、整体性和稳定性的特征 (张震陈丽慧, 2009) 。在认知层面上, 学者辛和约翰认为幸福感就是生活满意感, 它可以定义为“依据自己所持的准则对自身的生活质量的总体评价” (Shin&Johnson, 1978) 。在情感层面上, 学者柔斯认为“幸福感是一个人对自己当前的幸福状况的评价, 这种评价常常可以用那些情感性的术语加以表达 (Ross&Kishchuck, 1986) 。我国学者邢占军将幸福感定义为人们所拥有的客观条件, 以及人们的需求价值等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个体对自身生存与发展状况的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 它是满意感、快乐感和价值感的有机统一 (邢占军, 2011) 。在这里, 我比较赞成学者邢占军的看法。
(二) 客观因素
对于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学界主要从两个方面的因素进行探讨:一方面是从主观的内在机制来探讨, 一般心理学界从这方面探讨的比较多, 他们通常选取人格特质、智慧水平、认知模式等变量对人们的幸福感进行研究;另一方面是从客观的外在变量进行探讨, 选择的主要变量有:经济状况、婚姻质量、社会支持、文化差异等方面对人们的幸福感进行研究 (苗元江, 2002) 。在本文中, 基于CGSS2006的调查数据, 主要从客观的外在变量入手, 选取能代表个人经济资本、文化资本以及社会资本的变量, 来探讨对幸福感的的影响。
依据布迪厄的资本理论, 所谓经济资本就是经济学通常理解的那种资本类型, 指可以直接兑换成货币的那种资本形式, 它可以制度化为产权形式 (杨善华谢立中, 2009) 。在本文中, 主要选取个人收入来代表经济资本。在相关研究中, 收入与幸福感呈正相关, 经济收入高的老年人生活满意程度高于低收入者 (杨彦春, 1998) 。而有的研究表明, 收入与幸福感无关。例如, 1946-1978年间, 美国的人均收入增加了很多, 但平均的快乐水平没有增加。通过以上研究, 我认为我们可以基于CGSS2006年的数据, 来探讨经济收入对幸福感的影响。
所谓文化资本, 是指借助不同的教育行动传递的文化物品。在一定的条件下, 这些文化资本可以转化为经济资本, 并可以通过教育证书的形式予以制度化。文化资本的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身体化的形态, 体现在人们身心中根深蒂固的那些性情倾向中;二是客体化的形态, 体现在那些文化物品中 (例如书籍、词典等) ;三是制度化的形态, 体现在那些特定的制度安排上 (诸如教育的资格认定方面的规定) (杨善华谢立中, 2009) 。在本文中, 我主要选取教育程度来代表个人的文化资本, 探讨其对幸福感的影响。
所谓社会资本是指一个人拥有某种持久性的关系网络时, 这个由相互熟悉的人组成的关系网络就意味着他实际或潜在所拥有的资源。一个人拥有的社会资本量, 就既取决于他可以有效调动的关系网络的规模, 也取决于与这些网络相关联的各种人拥有的 (经济、文化、符号) 资本的数量 (杨善华谢立中, 2009) 。由于在日常的生活中婚姻关系、家庭关系、同事关系等是人们所拥有的重要的社会资本, 所以本文中, 我选取婚姻状况以及就业状况代表个人的社会资本, 以探讨其对于幸福感的影响。
基于以上对幸福感以及各种客观因素的解释, 我们可以构建本文探索客观因素对于幸福感的影响的结构框架, 如图1:
二、研究设计
(一) 数据来源及样本特征
本研究的数据来自CGSS2006年收集到有关城市居民的相关数据。本文中选取CGSS2006年中城市居民样本600个, 调查的地区遍布北京、辽宁、山东、陕西、甘肃等多个省、市以及自治区。其目的在于探讨中国社会的家庭关系、家庭价值观、家庭照顾、与择偶观念等。
(二) 研究变量
1. 因变量
本研究的因变量是幸福感, 它是一个定序变量, 在问卷中的调查问题是“总体而言, 您对自己所过的生活的感觉是怎么样的呢?您感觉您的生活是:A非常不幸福;B不幸福;C一般;D幸福;E非常幸福。”
2. 自变量
客观因素是一个比较模糊和宽泛的概念, 一般来说, 一个人具有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 所以在本文中主要选取经济收入、教育程度以及婚姻状况和就业状况来分别代表这三种资本探讨其对幸福感的影响。具体变量如下: (1) 经济收入, 本文中将其操作化为上月收入, 本研究中将其看做定距变量。 (2) 受教育程度, 本文将其看做定距变量, 具体分为:1未受过正式教育, 2小学, 3初中, 4高中, 5职高/技校, 6中专, 7大专 (非全日制) , 8大专 (全日制) , 9本科 (非全日制) , 10本科 (全日制) , 11研究生及以上; (3) 婚姻状况, 本文将其看做定类变量, 具体分为:1未婚, 2已婚, 3离婚未再婚, 4离婚后再婚, 5丧偶未再婚, 6丧偶后再婚; (4) 就业状况, 本文将其看做定类变量, 具体分为:1在职工作, 2未就业。
3. 控制变量
在调查城市居民幸福感的过程中, 性别、年龄、政治面貌和地区都对其产生了影响, 因此把以上四个变量作为控制变量。
(三) 统计模型
本文的数据分析使用的Ologit模型, 这种模型要求因变量是定序变量, 即不同类别之间是有高低等级之分的, 知道哪个类别更大 (高) 或更小 (低) , 但每个类别之间的距离是未知的。这一模型实际上是Logit模型的扩展形式, 它通常也被称作累积Logit模型。
(四) 模型四探讨的是婚姻状况以及就业状况对幸福感的影
响, 从表中可以看出, 在控制了性别、地区、年龄、政治身份、收入以及教育程度等变量的情况下, 婚姻状况对幸福感的影响是显著的, 即已婚的人比未婚的人感到更幸福;而就业状况对于幸福感的影响则是不显著的, 即就业与否对幸福感的影响不大。
(五) 模型五主要是一个交互模型, 即测量婚姻状况与就业状况的交互项对幸福感产生的影响。
从表中可以看出, 婚姻状况与就业状况的交互项对幸福感的影响是不显著的, 即已婚并且就业的人的幸福感与已婚未就业、未婚已就业以及未婚未就业人的幸福感是没有差异的。
二、数据分析结果
根据以上模型, 我们利用stata软件中的Ologit模型进行统计分析, 得到的如下结果:
从以上的表格和图形我们可以看出:
(一) 模型一探讨的是四个控制变量与因变量幸福感的关系, 从表中可看出, 在控制了其他变量的情况下, 性别、地区对幸福感的影响是不显著的, 而政治身份与年龄对幸福感的影响则是显著的, 即比起非党员来说, 党员的幸福感要高;而对于年龄来说, 从表中可见, 年龄的效应是负的, 年龄的平方的效应是正的, 所以年龄对幸福度的影响不是直线型的, 而是曲线型的, 如图2, 即首先随着年龄的增长, 幸福感逐渐降低, 在四十岁时达到最低点, 但四十岁一过, 幸福感就会逐渐提升。
(二) 模型二探讨的是收入对幸福感的影响, 从表中可以看出, 在控制了性别、地区、年龄和政治身份变量的情况下, 收入对幸福感的影响是极其显著的, 即收入越高, 幸福感越强。
(三) 模型三探讨的是教育程度对幸福感的影响, 从表中可以看出, 在控制了性别、地区、年龄、政治身份以及收入等变量后, 教育程度对幸福感的影响是不显著的, 即教育程度对幸福感的影响不大。
三、结论与讨论
(一) 结论
使用CGSS2006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后, 我们可以看到, 客观因素例如个人所拥有的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都对幸福感产生一定的影响。具体的结论如下:
首先, 在不考虑个人所拥有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情况下, 政治身份对幸福感是有影响的, 这主要是因为, 入党后, 党员所获得的机会比较多, 也就越容易得到自己所期望得到的各种资源, 这样个人更容易从得到的资源中获得满足感, 而这种满足感也是促成人们幸福感上升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年龄也与幸福感有关, 随着年龄的增长, 人们都会面临各种压力, 例如生活压力、学业压力、工作压力等, 使人们几乎生活在焦虑、痛苦之中, 这就肯定降低了人们的幸福感, 但是一般到了四十岁后, 事业、家庭等各个方面都比较稳定, 而且社会关系网络也比较宽广和雄厚, 所以在这之后, 随着年龄的增长, 幸福感又会慢慢的加以提升。
其次, 不同的经济收入对幸福感的影响也是不同的。这主要是因为, 一个人的收入越高, 他就越容易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源, 将经济资本转化为其他让自己获益的资本形式, 更容易获得满足感, 从而更幸福。而收入较低的居民, 为了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源, 但迫于自己本身拥有的资源较低, 所以只能以遵从、顺从等作为回报, 这样他们常常感到受制于他人, 自由度低, 满足感低, 进而降低了其幸福感。
最后, 个人所拥有的社会资本也对人们的幸福感产生一定影响。这主要是因为, 如果个人拥有和睦的婚姻、稳定的工作后, 他获得的社会支持也就越多, 当他在生活中遭遇挫折、困难时, 其拥有的社会关系可以向其提供必要的社会支持, 他可以向身边的人倾诉并寻求帮助, 这样可以使他们可以尽快走出困境, 重新面对生活, 同时提升自己的幸福感。
基于以上几点, 我们也可以提出自己的一些政策建议。首先, 国家应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提高人民的收入, 缩小贫富差距;其次, 要提高获取各种资源的透明度, 要尽可能做到公平公正, 尽可能提升居民的满意度, 减少人们的相对剥夺感;最后, 家庭、单位以及社区等应多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 让人们能从中加深了解, 扩大人们的社会关系网络;同时, 专业性的组织、社工等也应该与社区居民保持密切联系, 在必要的时候提供帮助, 增强对其的社会支持, 提升居民的幸福感。
(二) 讨论
本文主要探讨的客观因素, 例如个人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以及社会资本对于幸福感的影响, 但是仅以收入、教育程度、婚姻状况以及就业状况来代表全部的客观因素是远远不够的, 例如居民所生活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健康状况以及各地的文化价值观念等都会对人们的幸福感产生影响;而且有些变量与变量之间还存在交互效应, 例如性别与收入之间的交互效应等也会对幸福感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 还需要后续的调查研究对这些在本文中未加分析的因素进行进一步思考和阐述。
摘要:对于幸福感的研究, 学界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一种是从外在的客观因素探讨, 试图说明婚姻状况、收入等对于幸福感的影响;另一种是从内在的主观因素探讨, 试图说明人们的性格、情绪等对于幸福感的影响。本文利用2006年CGSS收集到的有关数据, 选取能够代表个人经济资本的收入、代表文化资本的教育程度以及代表社会资本的婚姻状况和就业状况等变量, 利用ologit模型, 探讨这些外在的客观因素对于人们的幸福感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幸福感,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
参考文献
[1]邢占军.“我国居民收入与幸福感关系的研究”, 《社会学研究》, 2011, 第1期, 196页.
[2]苗元江.“幸福感:研究取向与未来趋势”, 《社会科学》, 2002, 第2期, 51页.
[3]田磊, 潘春阳.“中国居民幸福感的总体趋势与群体差异——基于微观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 (1990-2007) ”, 《河南社会科学》, 2013, 第2期, 71页.
[4]张震, 陈丽慧.“幸福感影响因素探析”, 《人文研究》, 2009, 第1期, 86页.
[5]Shin, D.C.&D.M.Johnson, 1978, “Avowed Happiness as an Overall Assessment of the Quality of Life.”Social Indicator Research 5.
[6]Ross, M.Eyman A.&N.Kishchuck 1986, “Determinants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Relative Deprivation and Social Comparison.
[7]杨善华, 谢立中.《西方社会学理论 (下卷)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南昌城乡居民幸福感的比较研究 第9篇
主观幸福感是个体依据自己内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整体性评价;[1]快乐是人的一种主观的身心体验。无论是情绪体验界说、外界标准界说, 还是自我评价界说, 快乐的主观性都是根本和显然的。[2]关于城乡居民幸福感, 奚恺元教授早在2004年就开始了相关研究, 并进行了多次全国性的居民幸福感抽样调查研究。随后, 2010年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开展的民生指数编制工作将民众幸福感纳入该指数中。
从学者和政府对人们幸福感的研究及政策制定中不难看出, 幸福对于每个人的重要性、对于整个社会的重要性、尤其是当今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 以及生活方式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对居民增强幸福感提出合理有效的解决对策, 将对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稳定发展,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南昌市城乡居民生活幸福感比较
为了摸清城乡居民幸福感差异, 笔者于2013年在南昌市开展了一项城乡居民生活幸福感问卷调查。调查以问卷形式为主, 辅之以课题组实地访谈考察。调查问卷按照类型抽样的方式, 在分类市民中开展随机调查, 随机调查时尽可能在不同年龄段人群进行随机抽样。本次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2891份。调查样本中, 男性占52.1%、女性占46.7%、缺失值占1.2%;文化程度分类, 初中及以下占31.6%、高中及中专占27.4%、大专占18.9%、本科占19.8%、研究生占1.8、缺失值占0.5%。本次调查样本分布较合理。
本次调查重点研究城乡居民幸福感差异, 因此将市区、县级市和小镇地区人口视为城市人口, 乡村视为农村人口, 对两者进行城乡比较。研究分析涉及身心健康、亲情和睦、收入增长、工作愉快、社会和谐和生态优美六个方面。
1.身心健康幸福感的城乡比较
南昌市城乡居民身心健康幸福感的比较见表1。
(注:方差齐性的显著性水平为0.05, **P<0.05)
根据表1显示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城乡居民在身体健康满意度上的均值分别为7.87和7.81, sig=0.757, 大于显著性水平0.05。故接受原假设, 城乡居民在身体健康满意度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城乡居民在心理健康满意度上的均值为7.72和7.57, sig=0.032, 小于显著性水平0.05。故拒绝原假设, 城乡居民在心理健康满意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2.亲情和睦幸福感的城乡比较
南昌市城乡居民亲情和睦幸福感的比较见表2。
(注:方差齐性的显著性水平为0.05, **P<0.05)
根据表2显示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城乡居民在亲情关系满意度上的均值分别为8.24和8.06, sig=0.005, 小于显著性水平0.05。故拒绝原假设, 城乡居民在亲情关系满意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城乡居民在婚姻满意度上的均值分别为8.01和8.02, sig=0.888, 大于显著性0.05。故接受原假设, 城乡居民在婚姻状况满意度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城乡居民在人际关系满意度上的均值分别为7.78和7.65, sig=0.079, 大于显著性水平0.05。故接受原假设, 城乡居民在人际关系满意度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3.收入幸福感的城乡比较
南昌市城乡居民收入幸福感的比较见表3。
(注:方差齐性的显著性水平为0.05, **P<0.05)
从调查数据看, 在收入方面, 农村地区居民的平均收入为1473元, 城市地区居民的平均收入为2446元, 其中城市居民中1500-6000元收入的人群所占比例明显高于乡村。同时, 城市居民收入满意度为6.09, 乡村居民收入满意度平均值为6.14, 根据独立样本T检验, sig=0.568, 大于显著性水平0.05。故接受原假设, 即城乡居民在收入满意度上没有显著差异;城乡居民在家庭资产满意度上均值分别为6.33和6.20, sig=0.170, 大于显著性水平0.05。故接受原假设, 即城乡居民在家庭资产满意度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4.工作幸福感的城乡比较
南昌市城乡居民工作幸福感的比较见表4。
(注:方差齐性的显著性水平为0.05, **P<0.05)
根据表4显示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城乡居民在工作状况满意度上的均值分别为6.65和6.41, sig=0.003, 小于显著性水平0.05。故拒绝原假设, 即城乡居民在工作状况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城乡居民在职业满意度上的均值为6.37和6.18, sig=0.043, 小于显著性水平0.05。故拒绝原假设, 即城乡居民在职业满意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5.社会环境幸福感的城乡比较
南昌市城乡居民社会环境幸福感的比较见表5。
(注:方差齐性的显著性水平为0.05, **P<0.05)
根据表5显示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城乡居民在食品安全满意度、居住环境满意度、物价状况满意度、社会安全满意度等大多数方面的均值差异显著概率均小于0.05, 故城乡居民在这些方面的满意度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乡村居民在这些方面的满意度均高于城市居民。
6.生态环境幸福感的城乡比较
南昌市城乡居民生态环境幸福感的比较见表6。
根据表6显示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城乡居民在空气状况满意度、水质状况满意度, 以及生态环境满意度上的均值差异显著概率小于显著性水平0.05, 故城乡居民在这三方面满意度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乡村居民在这些方面的满意度普遍高于城市居民。
(注:方差齐性的显著性水平为0.05, **P<0.05)
南昌市城乡居民生活幸福感差异分析
1.在收入满意度及家庭资产满意度上无显著性差异
通过数据分析可得出, 南昌市城市居民在收入上明显高于乡村居民, 但是城乡居民在收入满意度及家庭资产满意度上没有显著性差异。这可能是因为城市较高的生活水平使支出增加, 从而使城市居民在收入满意度和家庭资产满意度上没有高于乡村居民。同时, 城市居民在工作状况满意度及职业发展满意度上高于乡村居民。说明城市居民在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 获得了更多工作上的发展机会和更好的发展前景。尽管收入不是幸福的决定因素, 但是客观生存条件对于民众幸福感的制约作用是不容忽视的。[3]
2.身体健康满意度无显著性差异, 而心理满意度存在显著性差异
南昌市城乡居民在身体健康满意度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但是在心理满意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随着乡村医疗保障水平的提升, 乡村居民在身体健康的满意度上有所提高, 但乡村居民在心理健康满意度上低于城市居民。与此同时, 城市居民在亲情满意度比乡村居民高, 造成这样的原因, 可能是农村人口大量外出打工, 家庭成员聚少离多, 使得亲情淡薄, 家庭幸福感下降。这也反映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在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同时, 却使这部分农村居民难以感受到亲情的快乐。以损害家庭稳定为代价的经济收入增长, 其负面影响将是巨大的。[4]
3.在宏观层次的满意度方面城市居民的满意度更低
在食品安全满意度、经济状况满意度、医疗状况满意度等宏观层次的满意度方面, 城市居民的满意度更低。在生态环境的各个指标上, 城市居民的满意度同样显著低于乡村居民。说明在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 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对城市居民的幸福感带来了实质性的不利影响, 而政府在公共管理领域上也没有使得城市居民满意。
提升城乡居民主观幸福感的路径
1.提高乡村居民收入
要增强居民幸福感, 单就经济方面来说就是在追求高人均收入。一个国家的GDP再高, 如果财富不掌握在国民手里, 换句话说, 可供国民支配的始终只占很小的一部分, 那么, 再高的GDP对国民来说也只是虚无缥缈的数字而已。[5]乡村居民的收入满意度普遍不高, 同时, 农民因为需要外出打工, 使得他们的家庭关系满意度受到影响。政府需要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 在财政和税收方面出台有利于缓解乡村财政困难的措施。加大对农民的补贴力度, 增加农民转移性。同时要因地制宜鼓励农民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 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政府还应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引导乡镇企业加快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增强吸引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的能力。这些措施都可以提高乡村居民收入。
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虽然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已基本形成, 社会福利、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福利、优抚安置等项目均已启动,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公共医疗保险制度也在逐渐的完善, 但还没有足够广泛的覆盖, 缺乏统一的管理, 运行结果不公平。在一定程度上, 影响了社会保障系统正常功能的有效发挥, 对城市和农村地区居民的主观幸福感造成很大影响。所以,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迫在眉睫。
3.保护生态环境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 不能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生态环境和生态安全已经成为影响人们快乐的重要现实因子。[6]在数据分析中发现, 城市居民生态环境的满意度不高。随着经济的发展, 居民不仅对物质生活的要求在提高, 也期望能够有足够好的生存环境, 这一点在城市居民身上体现尤为突出。保护生态环境也是为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应该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政府需要投入更多的公共财政资源在生态保护上, 只有维护生态和谐, 才能提高居民幸福感。
4.完善政府职能
经过分析发现, 城市居民对社会环境满意度很低, 主要是因为政府的政策没能够使居民得到更好的生活感受。油价、物价、房价居高不下, 食品安全得不得保障。政府的调控政策仍未产生良好的效果, 导致城市居民的满意度下降, 感觉不到幸福。因此, 政府应该注重解决一些重大的民生问题, 控制物价、房价, 健全社会分配体系, 减少城乡居民的生活压力, 从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基层做起, 以满足城市、农村居民日常生活的需求, 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提高居民的幸福感。
5.完善基础设施
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与城市相比相对落后, 一些城镇的道路不通畅, 村民出行深受影响。因此, 政府应该平衡各类资源, 大力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尤其是发展道路交通建设, 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幸福便利的生活条件, 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城市中的基础设施虽然比较完善, 但仍要进行及时更新修理, 以避免对居民的生活造成不良影响。
摘要:对幸福测度的研究, 涉及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教育学等多学科领域。笔者通过对南昌城乡居民生活幸福感开展问卷调查, 分析南昌城乡居民生活幸福感差异原因, 发现南昌城乡居民在心理健康满意度、亲情关系满意度、工作状况满意度、社会和谐、生态优美感知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并据此提出提高南昌城乡居民幸福感的对策。
关键词:城乡,居民,幸福感,比较
参考文献
[1]刘建虹, 张坤“.Y”模式对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幸福感的分析与探讨[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3 (6) .
[2]陈惠雄“.快乐”的概念演绎与度量理论[J].哲学研究, 2005 (9) .
[3]邢占军.我国居民收入与幸福感关系的研究[J].社会学研究, 2011 (1) .
[4]邱夏, 陈惠雄.幸福悖论下居民生活质量提升的政策思考[J].财经论丛, 2014 (5) .
[5]徐思佳.民生幸福应与GDP同增长[J].金融博览, 2011 (4) .
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与幸福感获得 第10篇
消费结构现状分析
1.物质趋向性消费现象严重
近年来,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与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上升, 居民物质生活日益丰富, 消费水平也随之大大提高。但在此过程中, 居民消费出现了物质趋向性的消费现象。主要表现在:重物质、轻精神;重娱乐、轻益智;重低俗、轻高尚。Waed&Wackman (1971) 将物质倾向界定为个人强调以拥有金钱和财富来追求快乐与社会晋升的价值观。而这样一种“快乐陷阱”要维持物质快乐程度, 就必须去追求更多的物质来达到满足, 而这种快乐的存在是无止境的, 所以也就造成了不快乐
我国物质趋向性消费有着盲目性的跟风消费和奢侈性的浪费消费的现象。根据中国城市奢侈品消费调查报告显示:2009年中国奢侈品消费总额达到94亿美元, 首次超过美国仅次于日本, 位居世界第二。预计5年后, 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奢侈品消费国, 二、三线城市是中国奢侈品发展的重要方向, 而新一代的年轻人将成为消费主力。
2.文化消费比重不高
《中国统计年鉴》显示, 2010年, 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文化教育娱乐消费为1627.64元, 占消费性支出的12.08%, 衣着消费为1444.34元, 占消费性支出的10.72%。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比重较低, 与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更是相差甚远, 根据《世界经济文化年鉴》数据表明, 1993年日本文化教育娱乐消费在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已经为14.5396%, 新加坡为15.2996%。
在文化消费结构上, 从个人层面上分析, 文化消费中低俗的“黄色”图书音像制品等对消费者带来非常消级的影响, 严重扭曲消费者尤其是青年消费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娱乐性消费所占比重较大, 学习型、益智型等精神文化产品的使用和消费比较缺乏和发展不到位, 不能给消费者带来更高层次上的精神熏陶和塑造, 不能很好地对个人进行自我完善。从市场层面上看, 假冒伪劣产品盛行, 盗版现象严重, 既削弱了文化产品生产者的积极性, 又损害了消费者购买权益, 阻碍文化市场的正常、健康发展。文化产业发展刚起步, 市场化程度不高, 文化产品发展不成熟, 后面必须付出极大的努力。
消费结构优化与幸福感
1.物质消费满足需要的局限性
根据一般传统的经济学的假定, 财富的增加将导致福利或幸福增加。但根据邢占军 (2011) 相关研究数据表明, 国民生产总值在高速增长, 财富在增长, 但城市居民幸福感并没有同步增长, 也不存在居民幸福感水平随着地区富裕程度的提高而提高的趋势。经济社会越发展, 非经济因素对居民消费幸福感的影响越不能忽视。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 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是较低层次的, 低层次的需要被满足后逐步向高层次需要渐进上升。在消费中, 物质消费是满足人们对于日常生活中的衣、食等生存需要, 属于较低层次的, 其无法满足居民社会交往、自我和他人尊重以及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 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 人们获得的生活资料越来越丰富, 城镇居民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 也将追求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要, 对文化产品的质量和数量的要求日益增加。
然而, 正是由于经济环境的日趋好转, 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的过程中, 面对突然而来的大好形势和经济发展带来的财富的增加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人们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消费世界里迷失了方向, 消费价值观和消费意识扭曲, 处于混沌的状态, 导致了居民消费的物质性趋向。事实上, 根据上述的一些物质倾向性理论:人们对物的占有、消费当成是快乐的来源, 而由于人性贪婪的本质, 其对物的获取的欲望是无限扩张的, 物质消费只能带来更多的物质消费和更少的快乐。在这追逐物质、崇尚金钱的获取过程中, 人们陷于更多的工作、更高的收入和更频繁的消费漩涡中不能自拔, 也正是因为对物质消费的痴迷, 忽略了社会交往的快乐性和重要性, 没有闲暇时间停下来思考如何实现自我价值与生活意义所在, 其内心的精神世界仍然是一片空虚与忧虑。美国现代哲学家莫提默艾德勒在其所著哲学著作《六大观念》中关于幸福概念写道:“那些守财奴, 花花公子和见钱眼开的人所得到的实际上只是一个幸福的假象, 而根本不是幸福。虽然他们得到了他们想要的东西, 但那不是他们应该要的。相反, 为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 他们可能要失去许多他们需要和应该要的东西, 例如健康、友谊、知识以及其他心智上的善。”萨缪尔幸福方程式中, 幸福=效用/欲望, 如果人们对物的欲望很大、无止境, 那么幸福也就非常微小, 幸福方程式也就没有了其内在的作用;假定人们的欲望是既定的, 则幸福取决于效用的获得, 即消费物质产品所带来的满足感, 而物质产品的价值在消费过程中会逐步减少损耗并消失, 其带来的效用也随着物质消费的结束而减小, 幸福感也减弱了。所以, 很少有人在不断攀升的高消费中获得持久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物质消费不是通往幸福的唯一途径。
2.精神文化消费的善的获得
在一般意义上, 幸福是指人们所理解的一种良好的生活状态以及对这种生活状态的主观心境与内心感受, 幸福所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 这主要源于生活世界的丰富多样和人们主观感受的错综复杂。有关幸福观的较著名论述有亚里士多德就幸福的涉及所有善的事物的观点。他把善的事物分为三类, 即外在的善、灵魂的善和身体的善, 且每种类型的善事物都配以相应的德目。如身体的善有健康、强壮、健美、敏锐;灵魂的善有节制、勇敢、公正、明智;外在的善有财富、高贵出身、好运。在亚里士多德看来, 幸福是对所有这些善事物的获得。不过, 这些善事物并不是以并列的价值秩序存在的。灵魂的善是最恰当意义上的、最真实的善, 其中以明智为德性的沉思生活是“第一好”的, 相比之下, 合于其他德性的生活则是“第二好”的。
相对于物质消费, 文化消费带给人们的是灵魂上的善而不只是外在的财富, 其正是满足居民高层次、精神层面与自我实现的一种消费形态, 是一种德性的明智的实现活动。一方面, 文化消费在精神上对消费者价值观塑造、情操陶冶、道德水平和艺术修养的提升方面具有积极影响, 如看一本名著, 听一首名曲, 观看一场名剧, 在这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中, 人们的素质朝着好的方向变化, 得到灵魂上的净化。另一方面, 由于文化产品不同于物质产品的价值消耗性, 文化消费对人们的影响是深刻、发展并延续的。文化产品是开放的, 每一次消费人们都会对文化精神产品有更新的认识和更深刻的理解, 居民对文化产品的消费不是表面上的对物的占有, 而是产品的内在精神价值与消费者之间的双向交流与互动, 这是文化消费与物质消费很大的一个不同。就像希腊荷马史诗灿烂光辉的文化蕴意经过千百年的传诵与鉴赏, 不仅使得其本身的精神得到丰富和体现, 而且渗透到许许多多国家和地区, 影响源远流长。在文化消费的过程以及之后的很长时间里, 消费者与文化产品的互动共鸣, 增加了主体愉悦感, 提升了主体修养和文化塑造, 促进消费者的全面发展, 满足人们对真、善、美价值的追求, 而获得了幸福感与满足感。
文化消费增进居民幸福感的途径
1.丰富发展文化产业
文化消费可以由文化消费者、文化消费市场和文化产品构成。在消费市场中, 优秀合理的文化产品可以给居民带来更好的更多更丰富的选择, 在精神层面上带来更强的幸福感,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现代社会的生活者接触着越来越多样化的消费、来自全球各地的文化日渐融合, 人们的文化生活品位在不断提高, 这为加强法制文化产业提供了必要性和迫切性;居民消费者方面, 由于消费是以货币作为流通工具来交换所需的物质与精神产品, 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水平是其消费能力大小的重要决定因素, 在一般情况下, 可支配收入越高, 其用于文化消费的总量也越多, 消费层次也越高。针对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 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必须确立多元化、层次化的战略, 提供从高端精品到低端普及的一系列文化产品, 通过对居民消费群体进行重点细分的方式逐步推进实施。
文化消费主要依靠市场机制进行发展, 在市场经济体制开放、积极、竞争的环境下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和生机。与此同时, 政府更应该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支持:第一, 努力完善文化产业的宏观体制管理, 加快消费市场制度建设;第二, 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如税收扶持、财政调控、价格补贴等, 切实保障文化产业得以继续向前更好发展;第三, 目前我国的文化产业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 文化产业面临着改革体制、扩大规模、增加品种、提高质量和效益的问题, 文化市场亟需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及政策, 并建立起专门有效的管理监督机构。比如涉及文化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知识产权是人们智力劳动产生的成果的所有权,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技术革命的到来,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知识或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和运用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从而, 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和管理监制为知识成果的生产、文化产品的创造予以政策环境支持, 提升文化市场的整体创新能力以繁荣发展。
2.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完善
文化消费所获得的满足感固然好, 但是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 居民所获得文化产品的满足感不止于消费, 相对于私有产品而言, 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非排他性和部分无偿性, 让居民在支出较少的费用获得高于私有产品的更强的满足感, 能够提高全社会的整体消费幸福感。社会保障、公共交通、教育培养、公园、图书馆等公共文化的硬件和软件设施给城镇居民提供了参与文化活动、享有文化服务的权利, 事实上, 许多学者认为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 限制了城镇居民的文化消费需求, 人们更愿意通过储蓄来谋求未来时期的“自我保障”;另一方面, 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推广还能促进社会和谐, 公共产品的正外部效益对于环境保护、节约社会资源的实现, 弥补由物质生活共同富裕的阶段性、地区性带来的不平等、不公平感, 缓解人们的生存压力, 让居民在享受公共服务时得到更多的幸福感。公共文化消费应该是一项全民共同享有的权益, 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 大批农村务工人员涌进城市寻找生存机会, 他们把一年一年里的绝大部分时间贡献于城市建设与创造中, 这一部分人群在城镇中的比例日渐增加, 他们慢慢变成城市中的一份子, 成为准城镇居民。而由于户籍制问题的困难、收入水平的中低等、工作环境的艰苦和知识水平的有限等因素, 城镇务工人员和一些弱势群体的文化消费权益得不到满足, 没有享受到城镇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和相关的保护权益。由于人数众多、规模庞大以及新生代的城镇务工人员的改变, 全面认真考虑这部分群体的文化消费权益, 不仅能为其带来文化精神上的满足和幸福感, 改善其生存状态, 还能丰富文化产业, 提高文化消费力, 在扩大内需背景下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而且对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3.倡导理性的可持续消费观念
马克思主义消费观中主张适度的理性消费, 指出奢侈是自然必要性的对立面, 必要的需要就是本身归结为自然体的那种个人的需要。恩格斯也特别强调消费要与人类本性的自然需求相称、与生态环境的承载力相匹配。适度的消费观不仅有利于社会再生产的发展, 符合生产力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 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是现代绿色消费观念的理论先导与基础, 更是马克思理论之当代意义的重要体现。物质趋向性消费与扭曲的低俗性的消费价值观不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树立正确的生活价值观和消费观, 抛弃挥霍型、奢侈型的物质消费与低俗肤浅型的精神文化消费, 改善消费结构, 培育与发展人的精神素质, 将马克思主义消费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结合, 营造健康、自由、向上的消费环境。绿色生态可持续的消费是指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需求、购买和消费活动, 是一种具有生态意识的、高层次的理性消费行为。绿色消费是从满足生态需要出发, 以有益健康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基本内涵, 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的统称。绿色可持续消费宣扬的是一种和谐为本的观念, 不仅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角度出发, 减少铺张浪费与奢侈;也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可持续的消费要求人们避开物质性炫耀性的消费旧观念, 注重生活品质的提升, 减轻了由于收入差距带来的浮华与虚躁, 使人们重新认识追求幸福的意义, 提高全社会的舒适感和幸福感。
幸福镇上的居民们(7) 第11篇
前情提要
幸福镇上的居民们都有点怪:围裙太太做了100条围裙还嫌少,红毛兔除了白衣服其他颜色衣服都不穿,长舌狗舌头长得可以当围巾……忧愁小姐呢?不说你也知道!
山shān谷ɡǔ 里li 的de 色sè 调diào悄qiāo悄qiāo地de 发fā 生shēnɡ 着zhe转zhuǎn变biàn,太tài阳yánɡ 渐jiàn渐jiàn 失shī 去qù 了le灼zhuó人rén 的de 热rè 力lì, 光ɡuānɡ 线xiàn不bú 那nà 么me明mínɡ 亮liànɡ刺cì眼yǎn 了le, 树shù叶yè由yóu单dān 调diào的de 绿lǜ 色sè 转zhuǎn成chénɡ 层cénɡ次cì不bù 一yī的de黄huánɡ色sè、 橘jú 色sè 和hé红hónɡ色sè……这zhè一yí切qiè都dōu说shuō 明mínɡ, 秋qiū 天tiān到dào了le。
这zhè天tiān, 长chánɡ舌shé狗ɡǒu正zhènɡ懒lǎn洋yánɡ 洋yánɡ地de躺tǎnɡ在zài 道dào路lù当dānɡ 中zhōnɡ 晒shài着zhe秋qiū天tiān 的de 太tài阳yánɡ , 路lù那nà 头tóu 走zǒu 来lɑi了le举jǔ止zhǐ奇qí特tè 的de忧yōu 愁chóu小xiǎo姐jiě。她tā 走zǒu 走zǒu停tínɡ停tínɡ, 时shí快kuài时shí慢màn, 举jǔ 止zhǐ 诡ɡuǐ 异yì。
“忧yōu愁chóu小xiǎo姐jiě, 你nǐ 在zài 干ɡàn吗má呢ne?” 长chánɡ舌shé狗ɡǒu大dà声shēnɡ 招zhāo呼hu 道dào。
“我wǒ 在zài数shǔ头tóu顶dǐnɡ上shɑnɡ 飘piāo落luò 的de 叶yè子zi。 我wǒ 是shì这zhè 么me想xiǎnɡ, 如rú 果ɡuǒ走zǒu到dào前qián 面miɑn那nà棵kē树shù下xià 时shí正zhènɡ好hǎo掉diào下xiɑ 第dì 九jiǔ 片piàn 叶yè 子zi,那nà 么me今jīn天tiān我wǒ 就jiù 可kě 以yǐ 交jiāo上shɑnɡ好hǎo运yùn啦lɑ。”忧yōu 愁chóu 小xiǎo姐jiě 回huí 答dá。
“噢ō, 蛮mán有yǒu 趣qù的de 规ɡuī 矩ju。那nà么me我wǒ 希xī 望wànɡ你nǐ走zǒu到dào那nàr儿 的de 时shí 候hou 第dì 九jiǔ 片piàn 叶yè 子zi正zhènɡ好hǎo 落luò 在zài 你nǐ 的de 头tóu 上shɑnɡ。”
这zhè话huà 没méi 有yǒu 使shǐ 忧yōu愁chóu小xiǎo 姐jiě 感ɡǎn 到dào 安ān 慰wèi, 她tā 反fǎn 而ér立lì 刻kè 露lù 出chū 一yì 脸liǎn愁chóu容rónɡ:“ 那nà 是shì 不bù 可kě能nénɡ的de啦lɑ,你nǐ看kàn, 我wǒ 只zhǐ 差chà 三sān 步bù 就jiù 要yào 走zǒu 到dào 那nà 棵kē 树shù 下xià 了le,可kě 是shì 现xiàn 在zài 我wǒ 才cái 数shǔ 到dào 第dì 六liù 片piàn 叶yè 子zi!”
“啊ā 哈hā, 这zhè 很hěn容rónɡ 易yì。” 长chánɡ舌shé狗ɡǒu说shuō着zhe便biàn 起qǐ 身shēn走zǒu到dào 树shù 下xià, 用yònɡ 他tā 健jiàn壮zhuànɡ 的de 身shēn 体tǐ 轻qīnɡ轻qīnɡ撞zhuànɡ 了le几jǐ 下xià树shù干ɡàn,几jǐ片piàn树shù 叶yè 簌sù 簌sù 飘piāo落luò。此cǐ 时shí 忧yōu愁chóu小xiǎo姐jiě刚ɡānɡ好hǎo走zǒu 到dào 树shù 下xià, 数shù片piàn 叶yè 子zi就jiù停tínɡ落luò 在zài 她tā 的de 肩jiān 膀bǎnɡ。长chánɡ舌shé狗ɡǒu为wèi 自zì 己jǐ 的de 灵línɡ 机jī一yí 动dònɡ骄jiāo 傲ào极jí了le, 叫jiào道dào: “怎zěn么me样yànɡ, 忧yōu愁chóu小xiǎo姐jiě, 我wǒ 这zhè 个ɡe主zhǔ意yi 不bú错cuò吧bɑ?”
忧yōu愁chóu 小xiǎo姐jiě尖jiān叫jiào起qi 来lɑi: “太tài 糟zāo 了le!你nǐ 摇yáo下xiɑ了le 太tài 多duō的de 叶yè 子zi, 我wǒ 数shǔ 了le 下xià, 这zhè 已yǐ 经jīnɡ是shì 第dì 13 片piàn了le! 啊à, 我wǒ会huì遇yù上shɑnɡ 什shén么me倒dǎo霉méi事shì呢ne……”
长chánɡ舌shé狗ɡǒu好hǎo 事shì没méi 有yǒu 做zuò成chénɡ, 反fǎn 而ér 令lìnɡ 忧yōu愁chóu小xiǎo 姐jiě 更ɡènɡ 加jiā 忧yōu 心xīn 忡chōnɡ 忡chōnɡ, 他tā 悻xìnɡ悻xìnɡ 地de 罢bà手shǒu, 纳nà闷mèn地de说shuō : “我wǒ倒dǎo想xiǎnɡ知zhī道dɑo, 是shì否fǒu 你nǐ们men这zhè个ɡe性xìnɡ别bié的de 都dōu是shì这zhè么me难nán以yǐ理lǐ解jiě?谢xiè天tiān谢xiè地dì 我wǒ没méi有yǒu 结jié 婚hūn, 否fǒu则zé我wǒ 会huì受shòu不bu 了liǎo 的de……”
“我wǒ们men这zhè个ɡe 性xìnɡ别bié 不bú像xiànɡ 你nǐ 那nà 么me 不bù懂dǒnɡ得de 发fā愁chóu。”忧yōu愁chóu 小xiǎo姐jiě回huí敬jìnɡ 了le 一yí 句jù。
严yán 格ɡé说shuō来lái 忧yōu愁chóu小xiǎo姐jiě 只zhǐ 是shì 爱ài 发fā 愁chóu, 并bìnɡ不bù喜xǐ欢huɑn 跟ɡēn人rén生shēnɡ气qì, 所suǒ 以yǐ 很hěn快kuài她tā眼yǎn中zhōnɡ就jiù射shè 出chu 了le 真zhēn 诚chénɡ的de 忧yōu 虑lǜ 之zhī光ɡuānɡ, 叹tàn息xī 道dào: “唉ài, 秋qiū天tiān真zhēn的de来lái 了le。秋qiū 天tiān 都dōu 来lái 了le, 冬dōnɡ天tiān还hái会huì远yuǎn吗mɑ?天tiān气qì 一yì 天tiān 比bǐ 一yì 天tiān凉liánɡ下xiɑ 去qu, 先xiān是shì霜shuānɡ 冻dònɡ, 然rán后hòu 结jié 冰bīnɡ, 哪nǎr儿 都dōu冻dònɡ得de 严yán 严yɑn 实shī 实shī, 随suí时shí 会huì 下xià上shɑnɡ 几jǐ 场chánɡ 大dà 雪xuě …… 冬dōnɡ天tiān 的de 老lǎo 一yí 套tào …… 我wǒ 发fā 愁chóu 你nǐ 的de 长chánɡ舌shé 头tou 该ɡāi怎zěn么me办bàn呢ne?它tā 那nà 么me 无wú遮zhē 无wú挡dǎnɡ地de 露lù 在zài 外wài面miɑn……”
长chánɡ舌shé狗ɡǒu说shuō: “忧yōu愁chóu小xiǎo姐jiě, 那nà 是shì 我wǒ 的de 舌shé 头tou,我wǒ都dōu 不bù发fā愁chóu, 你nǐ 就jiù 先xiān 节jié制zhì一yí下xià自zì己jǐ 的de愁chóu 绪xù吧bɑ……”
说shuō完wán他tā们men便biàn擦cā肩jiān而ér 过ɡuò 了le。
北京市居民人均收入与幸福感的分析 第12篇
关键词:人均GDP,人均收入,幸福感
一、问题的背景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 2008年, 北京人均GDP为9075美元 (按当年平均汇率折算) , 按照联合国衡量一个国家财富水平的标准, 已达到中上等发达国家的标准。北京市经济发展非常迅速, 发展成果振奋人心, 仅仅3年后, 即2011年北京人均GDP逾1.2万美元, 已接近富裕国家水平。人均GDP反映着一个地方的综合经济实力, 一方面意味着老百姓的总体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本地区政府的财政收入提高, 这就代表了一个地方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支付水平。近几年, 北京的老百姓切实感受到了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巨大变化, 但北京老百姓并没有感觉到自己的日常生活达到了富裕国家甚至中等发达国家居民的生活水准和富裕程度。实际上, 人均GDP只是一个参考指标, 它代表的是财富平均水平, 经济的其他各个方面并不能够有效体现, 比如说不能充分反映各个阶层、各个区县的差异, 不能反映劳动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换句话说就是, 体现不出在人均GDP超1.2万美元的条件下, 普通老百姓究竟可以获得多少实惠, 以及老百姓在心理方面的幸福感受;不能反映出北京的社会保障水平, 如医疗、就业、教育等水平。在这些综合性的指标方面, 北京虽然在全国处于一个领先的地位, 但和富裕国家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所以, 在衡量地区发展水平的指标和富裕程度时, 不仅要考虑人均GDP, 还要考虑人均收入和收入增长的情况, 收入分配的公平程度等其他综合衡量指标。
二、对比分析
从国家统计局网站 (www.stats.gov.cn) 以及北京市统计局 (www.bjstats.gov.cn) 获得了2004年至2011年的有关数据。北京市城镇、农村居民人均收入, 人均GDP, 按可比价格计算之后的人均收入与人均GDP的增长率, 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 近几年人均GDP、人均收入增幅都比较大, 居民人均收入与人均GDP增长保持了大致相同的增幅, 可喜可贺。但通过对比分析, 我们就能发现漂亮的数据下面仍然存在着问题和隐患。人均收入所占人均GDP的比重是一个重要指标。借助表1很容易计算出了2005—2011年的数据。北京市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所占的比重介于38%~40.4%之间, 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所占比重介于16.4%~17.8之间。为了说明问题, 我们列出了12年前, 即2001年主要富裕国家的人均收入和人均GDP, 见文[1,2]。
通过计算得到人均收入在人均GDP中所占的比重, 见表2。2001年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与现在的北京人均收入具有一定可比性。
表2表明主要发达国家人均收入占人均GDP的比重, 最低也近80%。因此相对发达国家而言, 北京市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所占的比重偏低。这表明创造的财富没有更多地流入民间。这即是市民的生活没有达到中上发达国家居民那样富裕的缘故, 也是这几年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居民心理方面的幸福感没有得到提升的缘故。因此, 值得关心的问题是如果北京市人均GDP达到发达国家2001年的水平, 人均收入应有怎样的合理增幅呢?
三、合理增长
将2011年北京市人均GDP、城镇居民以及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按年平均汇率折算成美元分别为12447、5094以及2281 (美元) 。这些数据作为下面增长的初始数据。设x%、y分别为北京市人均GDP、人均收入的年增长率, n表示所需年数, z、w为人均GDP、人均收入的目标值。求最小的n使得下式成立:12447 (美元) × (1+x) n≥z (美元) (1) 或5094 (美元) × (1+y) n≥w (美元) (2)
表1中人均GDP增长率是前8年的, 非常高的。伴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 今后要维持那样的高增长是几乎不可能的, 实际上我国政府已经调低了今后经济发展预期速度, 低于8%。有专家预测, 今后几十年, 中国经济能即使保持4%年增长, 也将再次创经济奇迹。下面考虑使用不同的年GDP增长率 (均低于8%) , 要达到发达国家2001年的富裕程度 (即要求人均GDP与人均收入都相等) , 需要多长时间以及怎样的人均收入年增长率。预测方法:固定x、z, 由式 (1) 求出最小的n, 然后将n代入 (2) 求解y。
令z, w分别为发达国家的年人均GDP和人均收入 (2001年) 。假定人均GDP增长率x=7%, 4%, 求出所需的年数n以及所需的人均年收入增长率y, 列表如下。
从表3可以看出, 如果北京市人均GDP年增长率保持7%, 采用比人均GDP增长率的高出60%的收入增, 经过7年, 北京城镇居民生活的富裕程度将达到意大利2001年的情况, 而要达到美国2001年的富裕程度, 则需要15年而且必须维持人均收入涨幅高于GDP涨幅60%;如果北京市人均GDP年增长率保持在4%, 需要保持人均收入涨幅是GDP涨幅的1.5倍以上, 经过12至27年将达到发达国家2001年的富裕程度。而农村居民需要更长时间和更高收入涨幅才能达到发达国家2001年的富裕程度。
四、居民人均收入增长与提升幸福感
通过上面的分析与预测, 按国家现在的发展势头, 北京市维持略高于7%的人均GDP涨幅, 而保持较快的人均收入涨幅 (约10%) , 有望在7年后, 北京市人均收入接近1.6万美元, 人民生活富裕幸福。如果考虑农村情况, 应该需要10年, 这是比较乐观的估计。2012年两会期间, 对京沪穗三市居民幸福感的调查显示 (http://news.sohu.com/s2012/3473/s335795506) :家庭和睦 (48.6%) 是代表居民幸福感的第一指标, 其次是稳定的社会保障 (41.6%) , 接下来是良好的社会治安 (29.9%) 与“居有其所” (28.4%) 。过半居民 (53.1%) 表示“提升工资水平”可以提升幸福感, 同时保证“社会公平公正”特别是分配公正 (45.1%) 对于提升幸福感也很重要。保持人均收入涨幅高于人均GDP的涨幅, 让居民拥有更多的财富, 这是扩大内需的有效方式, 也是我国经济模式由出口依赖型转化为内需推动型可靠保障。也是提升居民幸福感直接有效的方式。
本文所用的人均GDP数据仅仅反映的是常住人口的GDP, 北京有众多的外来农民工、务工人员以及很多没有落户的大学毕业生, 这么庞大的群体创造了GDP但并没有在人均GDP中正确反映出来。虽然这种情况各个地方都有, 但是北京尤为突出。人均GDP是其他一切指标的基础, 当超过1.2万美元指标后 (接近富裕国家的人均水平) , 实际上政府以及社会各层面有更多的工作需要去努力, 特别是如何提高人均收入、人均收入占人均GDP的比重, 以及改善收入分配公平程度, 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 改善城市环境。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人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 增强社会所有成员的幸福感、自豪感。
参考文献
[1][日]总务省统计局.2007年世界统计[Z].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