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甲状腺激素范文(精选9篇)
促甲状腺激素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3年2月至2015年4月我院门诊收治的甲状腺疾病患者, 根据患者疾病类型, 分为单纯性甲状腺肿组、甲减组、甲亢组。对照组为排除甲状腺疾病及其他内分泌病变的正常人群。单纯性甲状腺肿组20例, 男性5例, 女性15例, 平均年龄 (42.8±12.9) 岁;甲减组20例, 男性7例, 女性13例, 平均年龄 (43.9±11.5) 岁;甲亢组20例, 男性4例, 女性16例, 平均年龄 (44.1±13.2) 岁;对照组20例, 男性6例, 女性14例, 平均年龄 (41.6±13.2) 岁;四组人员性别, 年龄无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年龄>18周岁, 甲状腺疾病的诊断符合第8版《实用内科学》制定的标准。
1.2 实验室指标测定方法:
研究对象在抽血前空腹8~12 h, 采集肘部静脉血后使用EDTA抗凝, 统一放入冰箱中进行测定。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采用放射受体分析, 仪器由德国西门子公司提供, 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1.5 IU/L计为阳性;T3、T4、FT3、FT4、TSH采用放射免疫分析, 使用江苏菲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试剂盒测定。
1.3 观察指标:
对比 (1) 单纯性甲状腺肿组、甲减组、甲亢组及对照组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阳性率。 (2) 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与各组间T3、T4、FT3、FT4浓度的相关性。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录入SPSS18.0分析系统,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当P<0.05, 判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单纯性甲状腺肿组、甲减组、甲亢组及对照组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阳性率对比:
单纯性甲状腺肿组、甲减组、甲亢组及对照组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阳性率结果比较有差异 (P<0.05) , 见表1。
注:a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与各组间T3、T4、FT3、FT4浓度的相关性:
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与各组间T3、T4、FT3、FT4浓度无相关性 (P>0.05) , 见表2。
3 讨论
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不是均一抗体, 可分TSAb和TSBAb。甲状腺刺激性抗体 (TSAb) 被认为是引起Graves'病的主要原因。我们本次研究中发现甲亢组的TRAb阳性率达到100%, 可以看出TRAb对诊断Graves'病有较好的诊断价值。此外还有研究指出TRAb有助于鉴别对无甲状腺肿大的甲亢、Graves'病及其他原因引起的甲亢[3]。TRAb阴性时, 要考虑是否存在、碘甲亢、垂体性甲亢等[4]。
对于接受抗甲状腺药治疗的甲亢患者, TRAb阳性率可下降, 即TRAb阳性的Graves'病患者, TRAb活性呈下降趋势, 表明治疗是有效的。反之当TRAb浓度上升, 则要考虑是否存在病情反复或增加治疗量。对于TRAb不转阴者, 最好考虑手术或131Ⅰ治疗[5]。有学者曾经报道过Graves病患者体内TSAb与TSBAb同时存在, 在疾病的转归中TSAb和TSBAb抗体比例并非固定不变, TSAb为主时, 患者表现为甲亢, 若TSBAb占优势, 患者则出现甲减症状[6]。对于桥本甲状腺炎的患者, TSBAb的活性明显增高, 而TSAb则处于较低水平, TSBAb等阻断型抗体在原发性甲减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还有学者指出甲减患者TRAb活性明显高于正常人[7]。此外对于特发性黏液性水肿的甲减中TSBAb浓度也可升较高。而甲状腺炎者TRAb常为阴性结果。
总之, 本次研究认为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含量的测定有助于鉴别甲状腺疾病的诊断。
摘要:目的 探讨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 (TRAb) 测定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门诊收治的自身免疫甲状腺疾病患者, 根据患者疾病类型, 分为单纯性甲状腺肿组、甲减组、甲亢组。对照组为排除甲状腺疾病及其他内分泌病变的正常人群。对比1单纯性甲状腺肿组、甲减组、甲亢组及对照组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阳性率。2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与各组间T3、T4、FT3、FT4浓度的相关性。结果 1单纯性甲状腺肿组、甲减组、甲亢组及对照组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80%、100%、0%, 结果比较有差异 (P<0.05) 。2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与各组间T3、T4、FT3、FT4浓度无相关性 (P>0.05) 。结论 本次研究认为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含量的测定有助于鉴别甲状腺疾病的诊断。
关键词:单纯性甲状腺肿,甲减,甲亢,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
参考文献
[1]李磊, 郭晖.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J].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2012, 31 (1) :115-118.
[2]沈莉, 胡恒贵, 秦淑国, 等.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自身抗体在甲状腺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2, 9 (23) :2968-2969.
[3]左向华, 金欣, 于农, 等.甲状腺自身抗体检测在Graves病中的诊断价值[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3, 34 (9) :1097-1098.
[4]王大斌, 林枫.TRAb测定在Graves甲亢131I治疗中重要性[J].医学信息, 2014, 27 (36) :134-134.
[5]孙琦婷, 赵德善, 耿会霞, 等.TRAb对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131I治疗后早发甲状腺功能减退症预后的影响[J].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2012, 32 (4) :300-301.
[6]Ochi Y, Kajita Y, Hachiya T, et al.A novel hypothesis for the etiology of Graves’disease:TSAb may be thyroid stimulating animal Ig G-like hormone and TBAb may be the precursor of TSAb[J].Med Hypotheses, 2012, 78 (6) :781-786.
促甲状腺激素 第2篇
[关键词]TPOAb;TSH;妊娠;孕妇
甲状腺是人体颈后处呈蝴蝶形状的腺体,其功能主要分泌甲状腺素。甲状腺素能够保证每个器官及组织正常工作,妊娠期孕妇的代谢需求及激素变化可使甲状腺的功能明显改变。此外,甲状腺疾病也是孕妇的常见病,对甲状腺的有效诊断能够避免孕妇发生并发症及胎儿异常,因此,对孕妇妊娠早期甲状腺的评价十分重要。有研究显示,患有甲状腺功能紊乱孕妇中有一部分与自身免疫相关,TPOAb是自身免疫类型甲状腺病的主要抗体,TSH是垂体分泌的用来促进甲状腺机能与生长的激素。为此,本研究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期间我院接收的60例孕周为16~24周的甲状腺紊乱孕妇及正常孕妇的TPOAb与TSH水平变化及TPOAb与TSH之间关系等,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我院接收的60例孕周为16~24周的孕妇,年龄22~35岁,平均(27.6±4.7)岁。60例孕妇纳入标准:(1)单胎孕妇;(2)无甲状腺病史以及家族史;(3)无自身免疫疾病;(4)无精神病症状;(5)孕妇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甲状腺疾病;(2)具有自身免疫疾病;(3)心、肾、肝功能异常。所有孕妇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孕妇空腹采集其静脉血大约3~4mL,3500r/min静置约5min后分离血清,并且置于-20℃的冰箱内保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产妇血清中的TSH和TPOAb水平,仪器为:日本东曹株式会社AIA600II全自动免疫发光分析仪,试剂盒为原装配套试剂。对于甲状腺功能减退的产妇给予左旋甲状腺素片进行治疗。记录60例孕妇血清中的促甲状腺激素(TSH)与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水平以及TPOAb阴性、TPOAb阳性孕妇的TSH水平,记录TPOAb阴性、TPOAb陽性孕妇的先兆流产率、先兆早产率、早产率等不良妊娠发生率。
1.3疗效指标
参考值:孕妇早孕期的TPOAb<9mU/L;TSH:0.25~4.00uIU/mL。妊娠孕妇甲状腺功能减退诊断标准:血清中TSH≥参考值的上限,妊娠孕妇亚甲状腺功能减退诊断标准:血清中TSH≥参考值的上限,甲减,低甲状腺症的诊断标准根据2012年《妊娠和产后甲状腺疾病诊断指南》为依据。
1.4统计学分析
选择SPSS18.0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用(x±s)的形式来进行数据的表示,采用t检验,而计数资料的比较则采用x2检验,以P<0.05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60例孕妇血清TSH及TPOAb检测结果分析
60例孕妇中,TSH水平正常(0.25-4.00uIU/mL)的孕妇28例,占46.7%,TSH水平异常(<0.25或>4.00uIU/mL)的孕妇32例,占53.3%;TPOAb阳性孕妇有27例,占45.0%;TPOAb阴性孕妇有33例,占55.0%。其中TSH水平异常患者(n=32)的TPOAb阳性有22例(68.75%),TSH水平正常患者(n=28)的TPOAb阳性有5例(17.86%),TSH水平不同患者的TPOAb阳性发生率比较,差异明显(x2=15.6277,P<0.05)。
2.2不同TPOAb水平孕妇血清中TSH水平分析
根据TPOAb阳性组与阴性组孕妇血清中TSH水平得出,阳性组(27/60),阴性组(33/60),33例TPOAb阴性孕妇仅有3例TSH异常,因此,TPOAb阳性组与阴性组孕妇血清中TSH异常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TPOAb阳性组与阴性组孕妇不良妊娠的情况分析
TPOAb阳性组产妇的先兆流产率、先兆早产率、早产率等不良妊娠发生率(40.7%)明显高于TPOAb阴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甲状腺(thyroid)是人体中重要的腺体,属内分泌器官。在人体颈部甲软骨下方,气管的两旁。人的甲状腺似蝴蝶,如盾甲,故名。甲状腺控制制造蛋白质、使用能量的速度以及促进代谢、生长以及脑部发育。在孕妇妊娠早期发生的甲状腺激素紊乱应特别注意,因为甲状腺激素功能的紊乱严重的影响着胎儿的脑部发育,因此,探究孕妇妊娠早期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和促甲状腺激素检测情况非常重要。有研究显示,孕妇甲状腺功能的紊乱在临床上无特异性症状,此外,在临床上也比较缺乏预测其并发症危险因素。因此,深度研究诊断妊娠孕妇的早期甲状腺的紊乱的血清指标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
大量研究显示,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和促甲状腺激素(TSH)诊断有助于早期妊娠孕妇对预后情况的评估。有研究显示,TPOAb作为甲状腺自身免疫疾病的一个重要指标,一般会影响孕妇及胎儿的生长发育,因此妊娠孕妇的TPOAb水平呈阳性,会对妊娠孕妇产生不利影响。此外,通过检测妊娠孕妇的血清中TPOAb与TSH发现,两者之间存在一定关系。数据显示,在TSH异常的妊娠孕妇中,TPOAb的阳性率为68.75%;对于TSH正常妊娠孕妇,TPOAb阳性率为17.86%,说明TSH异常的孕妇TPOAb阳性率与TSH正常妊娠孕妇相比,发生比较高。有研究显示,孕妇TPOAb呈阳性是造成其血清中TSH水平增高的一个重要原因,TPOAb与TSH呈正相关。有研究显示,患者TPOAb呈现阳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症必然存在。妊娠前3个月,尽管TPOAb阳性孕妇的TSH趋于正常,但是,对于TPOAb呈阴性的孕妇,其抗体已明显升高。本次实验显示,17例TSH较为正常的TPOAb阳性孕妇TSH均值(3.55uIU/mL)明显高于30例TSH正常的TPOAb阴性均值(1.23uIU/mL),证实TPOAb阳性的妊娠孕妇,TSH的水平具有升高的趋势。此外,TPOAb的存在与不良妊娠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TPOAb阳性可以使产妇导致先兆流产率、先兆早产率、早产率等不良妊娠的发生。究其原因,TPOAb阳性的产妇甲状腺功能异常发生率较高,从而引起妊娠不良事件的发生,同时可能与产妇免疫异常有关。数据显示,TPOAb阳性产妇的不良妊娠发生率高达40.7%,证实了该结果。
促甲状腺激素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于我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80例作为研究组, 均符合《内科学》第7版关于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2]。其中, 男48例, 女32例, 平均 (68.9±6.2) 岁, 平均病程 (8.1±1.2) 年。选择我院同期体检的非糖尿病80例作为对照组, 男50例, 女30例, 平均 (69.4±6.8) 岁, 平均病程 (8.4±1.6) 年。所有研究对象均无甲状腺疾病及引起甲状腺激素代谢异常的疾病, 且研究期间未服用影响甲状腺功能的药物。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按要求清晨空腹经肘静脉抽血5 m L, 离心后血浆分离, 于5℃低温保存,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TSH、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FT3) 、游离甲状腺激素 (FT4) ;2型糖尿病患者用免疫乳胶凝集抑制法测定糖化血红蛋白 (Hb A1c) 水平, 根据Hb A1c水平高低分为<5.5%组、5.5%~6.5%组、6.6%~9.5%组、>9.5%组。所有操作严格按照规范流程进行, 将所有结果进行记录。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数资料用n/%表示, 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FT3、FT4及TSH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表1) 。
2.2 Hb A1c与甲状腺激素的关系
研究组患者不同Hb A1c水平间的FT4、TSH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其中FT3水平与Hb A1c水平呈负相关 (P<0.05) , 见表2。
3 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 研究组患者的FT3、FT4、TSH水平低于对照组, 原因可能为胰岛素缺乏或抵抗影响了T3、T4的转化过程, 导致甲状腺激素偏离正常水平;同时, 2型糖尿病患者代谢异常, 导致血液中丙酮酸等酸性代谢产物的增加, 抑制T3、T4的转化及甲状腺结合球蛋白的合成。因此, 2型糖尿病患者病情发展与体内甲状腺激素水平密切相关。
Hb A1c水平可反映2型糖尿病患者中、长期血糖水平, 从而反映一段时期内血糖变化对其他代谢的影响[3]。本研究中, 随着Hb A1c水平的升高, FT3呈下降趋势, 表明FT3水平的降低与血糖控制不良有关。主要因为血糖控制不佳时, 体内白细胞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等细胞因子水平提高, 从而抑制TSH释放激素, 且抑制TT4的转运及TT4向TT3转化, 最终引起FT3水平下降。
综上, 2型糖尿病患者的甲状腺激素、TSH水平偏离正常水平, 对糖尿病患者甲状腺水平进行监测, 不仅可评价患者的甲状腺功能, 同时对糖尿病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判断及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秀华, 郗光霞, 魏正俐, 等.甲状腺激素及促甲状腺素在2型糖尿病中的变化[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1, 42 (2) :130-131.
[2]王伟, 张金萍, 崔莲, 等.2型糖尿病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糖尿病杂志, 2014, 22 (6) :514-516.
探究甲状腺激素对蝌蚪发育的影响 第4篇
一、实验材料与准备用具
同时孵化体长约15mm的同种蝌蚪,新鲜水草(如金鱼藻等),4个玻璃缸(高11cm、直径20cm) 或2000mL玻璃烧杯,捞鱼网,坐标纸(1mm×1mm),培养皿,甲状腺激素片,甲状腺抑制剂(甲硫咪唑)。
二、实验方法与步骤
1.实验动物
5月上旬从西安市长安区常宁宫旁小溪中采集蝌蚪,放在实验室的玻璃缸中饲养,3天后选取40只大小相等、活跃度良好的蝌蚪作为实验材料备用。
2.实验方法
实验中遵循等量、对照和单因子控制的原则,运用对照实验方法,建立实验组和对照组。有空白对照(不饲喂任何药剂)、条件对照(饲喂甲状腺抑制剂,即甲硫咪唑片)和相互对照(实验组中饲不同浓度甲状腺激素片的相互对照)三种实验方法,通过比较和对照,探索甲状腺激素对蝌蚪变态发育的影响。
3.实验步骤
(1)将4个玻璃缸分别编为1号、2号、3号、4号。
(2)在4个玻璃缸中分别放入2000mL提前晾晒3~4天的自来水和等量的新鲜水草,然后从备用的40只蝌蚪中随机取出10只放入每个玻璃缸中。
(3)分组处理(见表1)。
(4)向2号、3号、4号玻璃缸连续投药7天,每隔1天观察一次。观察时先用小网将蝌蚪捞出来放在培养皿中,再将培养皿放在坐标纸上,观察与测量蝌蚪的体长、尾、前肢和后肢的生长情况及变化等,并记录蝌蚪的存活情况,连续观察20~30天。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
1. 蝌蚪体长的变化
由如下图1可知,投喂不同药物及不同浓度甲状腺激素后,各组蝌蚪体长相差较大,其中4号组(饲喂甲状腺抑制剂组)蝌蚪体长增长最快,高于1号组(空白对照组),说明在蝌蚪发育的某时间段加入甲状腺抑制剂(甲硫咪唑),可加快蝌蚪体长的增长速度。2号组、3号组(投喂甲状腺激素)蝌蚪体长增长速度明显低于1号组,说明在蝌蚪生长发育的某时期加入甲状腺激素,抑制了蝌蚪体长的增长速度。 其中3号组(投喂较高浓度的甲状腺激素)蝌蚪的体长在实验8d后出现负增长,表明此时蝌蚪已开始出现褪尾现象。
2.蝌蚪活动能力及死亡情况
实验结果显示,投药后前3天1号组和4号组蝌蚪活动能力正常,2号组、3号组蝌蚪活跃度显著提高,说明甲状腺激素提高了其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但4天后,2号组、3号组蝌蚪的活跃度明显下降,并且头部形态发生变化,表明开始进行变态。由如下表2也可知,实验进行8天后,3号组中蝌蚪出现死亡现象,19天后蝌蚪大量死亡,但发育速度快,死亡蝌蚪有后肢出现,表明投喂较高浓度的甲状腺激素对蝌蚪有致死作用。4号组直到实验结束也无蝌蚪死亡。
3. 蝌蚪前后肢生长情况
实验结果(如表3)表明,2号组、3号组在实验第4天时已分别有2只、3只蝌蚪出现后肢,实验第8天时3号组存活的7只蝌蚪已全部长出后肢,而1号组、4号组的蝌蚪仍未出现后肢,表明甲状腺激素有促进蝌蚪发育的作用。第14天时1号组有2只蝌蚪出现后肢,第19天时4号组有3只蝌蚪出现后肢,较1号组晚了5天,表明抑制了甲状腺激素的作用后,蝌蚪的发育变慢。随着后肢的出现,蝌蚪的头部后端变窄变尖,前端变宽,两只眼变得明显而突出。3号组在实验第11天时,有1只蝌蚪尾根部变弯,1只左眼出现凹陷。
四、 讨论
一些研究表明,投喂甲状腺激素可促进蝌蚪体长的增长速度,并加快蝌蚪的变态发育。而本实验自投喂药物后,根据实验数据仅发现甲状腺激素促进蝌蚪的变态发育过程,并没有发现甲状腺激素对蝌蚪的体长增加有促进作用。可能是本实验使用的蝌蚪在进行实验时已生长发育到某一阶段,该阶段甲状腺激素对促进蝌蚪体长增长的作用已不明显。
实验结果还发现,投喂甲状腺抑制剂后,蝌蚪体长的增长速度较空白对照组快,但发育缓慢。从实验开始直至实验结束,该组蝌蚪无死亡现象,可能是甲状腺抑制剂阻碍了蝌蚪的变态发育,因变态过程中经历了组织和器官的重构,其中包括神经系统的重塑、四肢的生长和尾部的退化,蝌蚪需要耗费体能去完成变态过程,导致体长的增长到抑制。若变态过程受到抑制,蝌蚪体长的增长不会表现出比正常蝌蚪增长快的现象, 此时蝌蚪的抵抗力可能会较正常蝌蚪大。
促甲状腺激素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分析2010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甲状腺癌患者45例,其中,男9例,女36例,男女比例1∶4;年龄23~65岁,平均(42.3±9.7)岁;病程1个月~3年,平均(4.2±1.7)个月。将上述患者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A组(25例)和B组(20例),其中A组患者术前进行彩超诊断,B组患者术前进行四维彩超联合TSH诊断,对两组患者进行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方法
1.2.1 四维彩超检查方法
所用仪器HDI-5000型及LOGIQ-C5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7.5 MHz患者取仰卧位,然后采用超声进行多切面扫查甲状腺以及周围血管、组织,重点进行观察甲状腺肿块的数量、位置、边界、大小、内部回声,有无钙化以及肿块的血流分布情况。诊断标准:彩超见甲状腺结节边界不清、有细小钙化、结节内血流丰富,提示甲状腺恶性结节。见图1。
1.2.2 血清TSH检测方法
所有受检者均采集静脉全血5 mL于聚苯乙烯管中,半小时后对血样离心(×300 g,10 min)分离血清,置-80℃冰箱保存。在进行TSH测定时解冻至4℃冰箱保存,并在24 h内血清采用甲功7项测定仪完成检测。血清TSH正常值范围为0.28~4.20 mIU/L。A组病例诊断依据为四维超声异常,B组诊断依据为四维超声异常及TSH超出正常范围。
1.3 统计学方法
统计分析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甲状腺癌的发生部位及病理类型
上述45例甲状腺癌患者中,肿瘤位于左侧26例(57.8%),右侧19例(42.2%);多发7例(18.4%),单发38例(81.6%)。患者术后经病理证实乳头状癌31例(68.9%),滤泡细胞癌7例(18.4%),未分化癌4例(8.9%),髓样癌3例(6.8%)。甲状腺癌合并其他甲状腺良性病变13例(结节性甲状腺肿7例,腺瘤4例以及桥本甲状腺炎2例)。
2.2 两组甲状腺癌诊断率
A组患者彩超诊断甲状腺癌14例(56.0%),未能确定良恶性6例(24.0%),误诊为良性病变5例(20.0%)。B组患者四维彩超联合TSH诊断甲状腺癌18例(90.0%),未能确定良恶性1例(5.0%),误诊为良性病变1例(5.0%)。两组患者之间诊断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52,P<0.05)。见表1。
3 讨论
甲状腺癌是最常见的内分泌系统的恶性肿瘤,占头颈部恶性肿瘤发病率的首位,人群中有7%~21%可触及甲状腺结节,其中大约有5%为甲状腺癌,并且近年来有逐渐上升的趋势[2]。
超声检查是检查甲状腺疾病中最常用的方法,该方法对甲状腺占位病变的部位、大小以及数目的估计均有明显的优势。文献报道彩超对甲状腺癌诊断符合率为57%~80%,但受超声医生主观因素影响较大[3]。四维彩超是根据弹性成像技术原理将受压前后回声信号移动幅度的变化转化为实时彩色图像,能够较有效地分辨不同硬度的物体,即肿瘤与周围组织相比较的硬度相对值,可有效鉴别实质性肿瘤的良恶性,对于恶性病变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4]。可以显示甲状腺细微的信息,包括解剖结构、血流动力学和循环灌注等,能发现1~2 mm大小的微小结节,显示结节内砂粒样钙化斑,发现和区别甲状腺周围软组织和淋巴结的性质。
TSH是腺垂体分泌的促进甲状腺的生长和功能的激素。TSH全面促进甲状腺的功能,早期是促进甲状腺激素的释放,稍晚促进T4、T3的合成,包括加强碘泵活性,增强过氧化物酶活性,促进甲状腺球蛋白合成及酪氨酸碘化等各个环节。TSH促进甲状腺上皮细胞的代谢及胞内核酸和蛋白质合成,使细胞呈高柱状增生,从而使腺体增大。近年来血清TSH浓度与甲状腺癌的关系逐渐受到学者们关注。国外研究表明,甲状腺癌的患病率随血清TSH浓度的升高而升高[5]。国内有研究报道TSH水平与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无关[6],但是也有报道高TSH水平能够明显增加患甲状腺癌的风险[7,8]。虽然对TSH在甲状腺癌患病中的具体作用存在争议,但是体外培养以及动物模型显示,TSH可以促进甲状腺癌细胞的生长及新生血管的形成[9],并且TSH还能抑制恶性细胞的凋亡[10]。本文探讨四维彩超联合TSH在诊断甲状腺癌中的临床价值,结果表明四维彩超联合TSH的诊断率为90.0%,与传统的彩超诊断率(56.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甲状腺癌的超声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应用四维彩超联合TSH诊断甲状腺癌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中国甲状腺疾病诊治指南》编写组.中国甲状腺疾病诊治指南-甲状腺结节[J].中华内科杂志,2008,47(10):867-868.
[2]Little JW.Thyroid disorders PartⅢ:neoplastic thyroid disease[J].OralSurg Oral Med Oral Pathol Oral Radiol Endod,2006,102(3):275-280.
[3]Senchenkov A,Staren ED.Ultrasound in head and neck surgery:thyroid,parathyroid,and cervical lymph nodes[J].Surg Clin North Am,2004,84(4):973-1000.
[4]Aigner F,Mitterberger M,Rehder P,et al.Status of transrectal ultrasoundimaging of the prostate[J].J Endourol,2010,24(5):685-691.
[5]Megan RH,Daniel JR,Glen EL,et al.Higher serum thyroid stimulatinghormone level in thyroid nodule patients is associated with greater risksof 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 and advanced tumor stage[J].J ClinEndocrinol Metab,2008,93(3):809-814.
[6]郑冬梅,鹿宁,陈青,等.甲状腺结节的临床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47(8):14-20.
[7]袁媛,赵明.600例甲状腺结节病理分析及恶性甲状腺结节特征探讨[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9,22(10):1069-1072.
[8]史良凤,关海霞,李玉姝,等.术前血清促甲状腺激素水平与甲状腺结节良恶性关系的研究[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0,26(3):213-214.
[9]Hoelting T,Goretzki PE,Duh QY.Follicular thyroid cancer cells:amodel of metastatic tumor in vitro[J].Oncol Rep,2001,8(1):3-8.
促甲状腺激素 第6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正常对照组158例,其中男51例,女107例。年龄范围18~83岁,均为健康体检者,无甲状腺疾病史,实验室甲状腺功能检查均正常。Graves病组159例,其中男49例,女110例,年龄范围16~82岁,均为门诊初诊患者,实验室甲状腺功能检查均异常。
1.2 方法
ECLIA采用Roche Cobas600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及配套试剂(罗氏诊断公司,德国)。检测原理为:通过一种生物素标记的抗猪促甲状腺激素受体(TSHR)小鼠单克隆捕获抗体,将可溶猪TSHR固定于链霉亲和素包被的微粒上,捕获抗体结合于猪TSHR的C末端,不会干扰TRAb或人TSHR刺激单克隆抗体(M22)与TSHR的结合,通过检测TRAb抑制钌标记M22结合TSHR的能力进行测定。实验所需的样本容量为50μL,总体实验时间27min。测定范围0.3~40IU/L。
RRA方法检测采用天津协和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RRA试剂盒,检测原理为:由于TRAb能阻碍TSH与TSH受体的结合,因此将TSH受体与血清125I-TSH标记物一起温育,TRAb与标记物竞争结合受体的部位,因此若TRAb滴定度较高,则125I-TSH结合受体就较低。温育后加入沉淀剂使受体-标记物复合物沉淀,离心后弃上清,测量沉淀物的放射性强度从而得出TRAb的值。实验所需的样本容量为50μL,总体实验时间3h。测定范围0.5~40.5IU/L。
所有受检者均以血清管采清晨空腹静脉血3m L,待血液凝固后分离血清,2~8℃保存,并于48h内采用ECLIA和RRA两种方法检测TRAb,同一份血清分别采用双管检测后取其平均值作为检测值。
取低浓度与高浓度TRAb血清样本,分别以ECLIA和RRA方法重复测定10次,计算各自测量值、标准差及变异系数。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l3.0统计软件,计算正常人群的第97.5百分位数(P97.5)作为TRAb正常参考值的上限,根据该值对样本进行阴阳性分类,差异性比较采用Mc Nemar检验,两种检测方法所得结果之间采用Wilcoxon配对比较,相关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
2 结果
2.1 诊断符合率
取正常对照组者检测结果的P97.5作为TRAb正常参考值的上限,ECLIA法与RRA法分别为1.37IU/L与2.01IU/L,以此对159对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的检测结果进行阴阳差异性分类,结果见表1,两种检测方法均呈阳性为127例,(占ECLIA总阳性的94.8%)均呈阴性为20例(占ECLIA总阴性的80.0%),ECLIA阳性而RRA阴性7例,ECLIA阴性而RRA阳性5例,总诊断符合率86%,Mc Nema分类差异P=0.896,无统计学意义,分类一致性Kappa值为0.845(P<0.01)。结果说明两种检测方法的检测结果对临床判断虽有差异,但整体判断较一致,影响不大。
2.2 两种方法检测TRAb值的相关性
两种检测方法对所有实验血清样品TRAb对比检测结果显示:Roche ECLIA的TRAb检测数值明显低于RRA检测值,经统计学处理后得出两种方法Wilcoxon配对检验Z值为-9.258(P<0.01),提示两种方法的检测值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但两种方法得出的检测值的Spearman相关系数为0.792(P<0.01),提示两种TRAb检测方法的整体相关性良好。
2.3 精密度
选取TRAb低浓度血清(ECLIA法检测值为1.98IU/L,RRA法检测值为2.45IU/L)与TRAb高浓度(ECLIA法检测值为29.8IU/L,RRA法检测值为31.2IU/L)重复测量10次,计算各自的变异系数,ECLIA法:低浓度TRAb的变异系数:3.7%,高浓度TRAb的变异系数:1.2%。RRA法:低浓度TRAb的变异系数:12.7%,高浓度TRAb的变异系数:7.4%。ECLIA法检测TRAb的稳定性较RRA法明显好,且两种方法在检测血清高浓度TRAb的稳定性均较检测血清低浓度TRAb好。
3 讨论
血清TRAb的浓度,对GD引起甲状腺外表现和其他甲状腺疾病的诊断、评估疗效、确定停药时机、预测复发及鉴别高危人群等方面又中药的临床意义,因此,TRAb的检测方法直接影响着临床对甲状腺疾病的判断、治疗等,目前TRAb的检测方法主要有两类,即受体分析法及生物分析法[2]。临床上应用较广的是RRA法和ELISA法,而这两种方法均存在检测速度慢,人为影响因素多等实际问题,罗氏公司基于生物分析法的原理,将TRAb纳入ECLIA系统,去除了人为影响因素,并缩短了检测时间,提高了检测效率。
本研究结果显示:RRA法与ECLIA法在检测同一份血清TRAb时,检测值有明显的差异,产生这种差异性的原因很多,考虑以下因素最有可能:TRAb本身属于多克隆混合抗体性质,两种方法所选择的TSHR来源不同,免疫结合在识别位点上不同,由此造成检测结果形成差异,因此,在使用不同方法检测血清TRAb时,有必要确定不同方法的正常参考值,否则,则有可能对患者个体检测结果产生显著影响,这一点应引起实验室和临床医师的重视。当临床判断预期与实验室TRAb分析结果相矛盾时,除进行必要的误差分析外,尚需注意其正常参考值的设定是否正确。
由于加样准确、检测条件稳定等多种因素,自动化检测的优势之一在于免疫检测的精密度和稳定性比手工方法好[3],本研究的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在进行的简化批内误差分析实验中,我们注意到无论是低值还是高值,ECLIA批内变异系数均较RRA法小,显示出ECLIA法在精密度和稳定性方面的优异表现。
由于实验条件限制,本研究局限性在于尚没有对ECLIA检测TRAb进行系统性的回收率测定,由于ECLIA和RRA方法对TRAb的有效检测量程均有限(分别为<40IU/L及<40.5IU/L),因此临床上经常出现患者TRAb血清浓度高出测量上限(本研究中包含13个病例),因此,在遇到这种情况时,需要对样品进行稀释后进行检测,而免疫检测中高浓度样品的稀释往往不成线性,因此常无法判断GD病的危险度和对治疗效果进行监测,因此,若能进一步实验证实ECLIA法的回收率较高,则能进一步显示ECLIA法的优势。
由于时间限制,本研究的其他局限性还包括在标本的收集方面不太完善,未能获得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全面的诊断和治疗随访的全面信息,同时对于临床判断的正常参考值仅限于为本研究的表面健康人群,未经过大样本的临床研究得到最终确定。至于血清内其他成分如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和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等因素对TRAb检测值的影响也需要实验室验证。
无论如何,采用ECLIA检测TRAb的方法学优势显著。该方法检测速度快,整个检测过程不超过30min,能使患者和临床医生快速取得检测结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即刻信息。临床实验室采用免疫自动化方法检测TRAb将成为一种趋势[4]。
摘要:目的 探讨ECLIA检测TRAb的可行性和实用性。方法 采用德国罗氏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ECLIA)与实验室常规检测TRAb的放射受体分析法(RRA)这两种方法同时检测血清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TRAB)含量,共检测血清样本317份,其中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159例,健康者158例。结果 ECLIA检测TRAb数值与RRA有显著差异(P<0.01),但与RRA检测值整体相关(r=0.792,P<0.01)。取各自正常参考值上限后,两种方法诊断符合率为86.0%,分类一致性Kappa值为0.896(P>0.05)。结论 ECLIA检测TRAb在精密度方面良好,且操作简便,检测速度快。
关键词:促甲状腺素受体抗体,Graves病,ECLIA
参考文献
[1]Sehott M,Hermsen D,Broecker-Preuss M,et a1.Clinical value ofthe first at Jtol/I,tlted TSH receptor a atoantibody assay for thediagnosis of Groves’disease(GD):an international muhieentretRRAl[J].Clin Endocrinol,2009,71(8):566-573.
[2]周亚芹,苏青.促甲状腺素受体抗体的检测方法[J].放射免疫学杂志,2009,22(1):40-43.
[3]Yoshimura NJ,Miyazaki N,Ito K,et a1.Evaluation of a new rapid-and fully automated electrochemiluminescence immunoassay forthyrotropin receptor autoantibedies[J].Thyroid,2009,18(10):1157-1164.
促甲状腺激素 第7篇
关键词:二甲双胍,2型糖尿病合,原发性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促甲状腺激素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 其饮食结构也出现巨大变化, 2 型糖尿病的发病率随之也呈持续上升趋势。同时, 部分2 型糖尿病患者会并发原发性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状, 对其生理健康以及生命质量造成不良影响。二甲双胍属于常用的降血糖药物, 相关研究表明, 合并原发性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的2 型糖尿病患者长期应用二甲双胍治疗, 能在不影响患者血清游离甲状腺素 (FT4) 和血清三碘甲腺原氨酸 (FT3) 状态下降低血清促甲状腺激素水平 (TSH) [1]。本研究就二甲双胍对2 型糖尿病合并原发性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血清TSH水平的影响进行探讨,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 年6 月至2015 年5 月我院收治的125 例2 型糖尿病合并原发性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65 例, 女60 例, 年龄39~74 岁, 平均 (52±4) 岁, 糖尿病病史3~16 年, 平均 (9±3) 年;均与2010 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关于2 型糖尿病的临床诊断标准[2]相符, 且符合1998 年美国内分泌协会制定的原发性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诊断标准[3], 均知情同意本研究;排除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或甲状腺功能减退疾病、近期采用放射性碘治疗、近期口服抗甲状腺药物、有甲状腺手术史、哺乳期或妊娠期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 (63 例) 和对照组 (62 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二甲双胍进行治疗, 即口服二甲双胍 (曲阜圣仁制药有限公司, 批号:20110510) , 0.25 g/次, 2 次/d, 随餐服用;每隔1 周增加剂量0.5 g, 逐渐增加至每天2 g, 分2 次服用, 最大剂量不超过2550 mg。对照组患者口服左旋甲状腺素钠片 (常州康普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批号:20130503) , 最初剂量为每天25~50 μg, 每隔1 个月增加剂量至每天25~50 μg, 最大剂量不超过每天100 μg。
1.3 观察指标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 (FBG) 值、餐后2 h血糖 (2 h PBG) 值及血清TSH水平。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7.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糖控制情况比较治疗前, 两组患者的FBG、2 h PBG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均P>0.05) ;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的FBG、2 h PBG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见表1。
2.2 血清TSH水平比较治疗前,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血清TSH水平分别为 (2.2±1.2) m IU/L和 (2.3±1.2) m IU/L,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1631, P>0.05) ;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的血清TSH水平为 (1.3±0.8) m IU/L,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1.8±1.7) m IU/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7.1042, P<0.05) 。
3 讨论
甲状腺与胰岛均为人体重要内分泌器官, 就生理角度而言, 甲状腺和胰岛密切相关, 且在病理方面也可互相影响。同时, 甲状腺疾病与糖尿病属于内分泌系统常见两大疾病, 目前临床上尚未明确2 型糖尿病合并原发性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的致病机制。相关研究认为, 甲状腺激素有可能参与了2 型糖尿病发病过程, 且2 型糖尿病患者相对易发生甲状腺功能异常[4]。另外, 2 型糖尿病患者若出现甲状腺异常, 也可对其脂肪、糖、蛋白质代谢造成不良影响, 促使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进展。因此, 在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阶段, 合理治疗并改善患者甲状腺功能以及血糖水平, 对于阻止患者糖尿病病情进展和改善其预后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5]。
TSH是一种蛋白质, 人体甲状腺功能决定于其血清中TSH水平, 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的主要病理表现, 即血清TSH水平持续上升。二甲双胍属于双胍类口服降血糖药物, 其可延缓胃肠道对于葡萄糖的摄取, 并通过提升胰岛素敏感性, 促进外周组织细胞对于葡萄糖的利用度, 并可抑制肝肾糖原异生, 从而降低其肝、肾糖原输出, 最终实现降血糖目的[6]。本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的FBG、2 h PBG、血清TSH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二甲双胍在降低2 型糖尿病合并原发性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血清TSH水平方面的临床疗效较突出。
综上所述, 二甲双胍可有效改善2 型糖尿病合并原发性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血清TSH水平, 降低血糖值, 是2 型糖尿病合并原发性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的理想治疗药物。
参考文献
[1]南冀萍, 高飞, 徐岐山, 等.二甲双胍对0型糖尿病合并原发性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血促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 2014, 21 (11) :1619-1621.
[2]杨卫红, 林东平, 李玢, 等.二甲双胍对促甲状腺素影响的初步研究[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11, 27 (6) :471-473.
[3]张冬磊, 杨宁.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与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关系的研究[J].中国糖尿病杂志, 2015, 23 (3) :248-250.
[4]孙睿, 潘斌斌, 苏晓飞, 等.二甲双胍和/或格列吡嗪对2型糖尿病患者8-异前列腺素F2α及血糖水平影响的观察[J].中国糖尿病杂志, 2013, 21 (1) :60-62.
[5]李有佳, 徐小彭, 梁剑梅.维生素B12与叶酸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其对同型半胱氨酸的影响[J].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2, 7 (2) :97-100.
促甲状腺激素 第8篇
关键词:妊娠,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甲状腺激素,参考范围,孕激素变化
国内外研究表明, 妊娠期临床甲减会增加妊娠不良结局的风险, 包括早产、低体重儿和流产等;当妊娠期临床甲减接受有效治疗后, 将不会发生妊娠不良结局及危害胎儿的智力发育。健康孕妇在不同妊娠阶段甲状腺激素水平呈现特殊生理性变化, 采用非妊娠甲状腺激素参考范围判断孕妇并不合适。通常影响正常人群甲状腺激素测定值的因素与所在地区的碘营养和检测仪器及试剂等有关。该研究整群选择了2015年1—5月来该院产检的正常孕妇, 其中孕早期988例、孕中期1 734例、孕晚期1 052例, 拟建立各孕期甲状腺激素的参考值范围, 探讨其变化规律, 以期为妊娠期甲状腺疾病筛查提供准确可靠的实验室依据, 尽量减少妇女妊娠期甲状腺疾病的误诊和漏诊, 满足临床和妇幼保健工作的需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择2015年1月—2015年5月来该院进行产前检查的单胎妊娠健康孕妇, 其中孕早期 (0~12周) 988例, 年龄 (27.6±7.1) 岁;孕中期 (13~27周) 1 734例, 年龄 (27.7±6.5) 岁;孕晚期 (28~40周) 1 052例, 年龄 (27.7±5.2) 岁, 门诊2 722例, 住院988例。依据美国家临床生化学院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Clinical Biochemistry, NACB标准, 排除标准: (1) 甲状腺疾病既往史和家族史; (2) 具有可触及性甲状腺肿以及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 (3) ) 服用含碘药物或抗甲状腺药物; (4) 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阳性[1]。另收集同期来我院做孕前健康体检的非妊娠妇女1203例作对照组, 年龄 (29.5±5.8) 岁, 均为门诊妇女, 入选标准同上。同期来我院做产前检查出现甲状腺功能紊乱的孕妇483例, 年龄 (26.7±5.0) 岁, 门诊332例, 住院151例。甲状腺疾病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及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的《妊娠和产后甲状腺疾病诊治指南》推荐的Roch仪器电化学免疫分析法测定的妊娠期TSH参考区间:妊娠早期为0.05~5.17 m IU/L、妊娠中期为0.39~5.22 m IU/L、妊娠晚期为0.60~6.84 m IU/L[1]。所有入选妇女均签知情同意书, 并通过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 实验方法
所有孕产妇及非妊娠妇女均于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 非抗凝处理血清。检测指标包括促甲状腺激素 (TSH) 、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 (FT3) 、游离甲状腺素 (FT4) 、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 (TPO-Ab) , 采用德国罗氏公司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分析仪 (型号:Cobas E601) 检测, 试剂、定标液为罗氏公司配套产品, 室内质控物为朗道产品。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采用中位数 (M) 和双侧限值 (P2.5~P97.5) 表示其参考区间, 并且采用非参数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对照组与各孕期组间的结果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
2 结果
正常孕妇在不同孕期的甲状腺激素水平均不一致, 并且有别于非妊娠妇女。 (1) TSH值在不同孕期间各有不同, 并且随着怀孕周数的增加, TSH水平逐渐上升;早孕期和中孕期均低于非妊娠妇女,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晚孕期与非妊娠妇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FT3值随着怀孕周数的增加而逐渐下降, 早孕、中孕和晚孕期均低于非妊娠妇女,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4) FT4值也随着怀孕周数的增加而逐渐降低, 早孕、中孕和晚孕期均低于非妊娠妇女,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该研究中4 257例孕妇出现甲状腺功能紊乱483例, 发生率11.34%, 亚临床甲减、甲减、甲亢的发生率为9.07%、2.04%、0.23%。孕早、中、晚期的甲状腺功能紊乱发生率分别为12.72%、9.78%、12.55%, 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孕早、晚期以亚临床甲减居多, 甲状腺功能紊乱的发生率见表2。
3 讨论
影响血清甲状腺激素参考值的原因多来自参考人群的选择、检测仪器及试剂, 而妊娠又是一种特殊的生理过程, 对甲状腺功能影响很大。妊娠期甲状腺激素水平受到多因素的影响, 包括肝脏合成的甲状腺素结合球蛋白 (TBG) 、胎盘分泌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HCG) 升高及碘营养等。因此建立这一特殊时期的正常参考值范围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NACB制定的《实验室诊断与监测甲状腺疾病的应用指南》和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及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制定的《妊娠和产后甲状腺疾病诊治指南》均指出应使用不同孕期特定的参考范围报告孕妇的甲状腺检测结果[1]。根据《妊娠和产后甲状腺疾病诊治指南》所推荐的各个地区和医院建立的参考值上限差别很大, 显著高于美国甲状腺学会 (ATA) 指南推荐的2.5 m IU/L, 所以建议各个地区和医院建立自己的妊娠妇女参考值, 我国也见报道[2,3,4,5,6,7,8]。该文建立了来我院产检的正常孕妇妊娠早、中、晚期血清TSH、FT3、FT4参考范围, 见表1。其中TSH和FT4参考范围与《妊娠和产后甲状腺疾病诊治指南》推荐的Roch仪器电化学免疫分析法测定的妊娠期TSH和FT4参考区间:妊娠早期为0.05~5.17m IU/L和12.91~22.35 m IU/L、妊娠中期为0.39~5.22 m IU/L和9.81~17.2 m IU/L、妊娠晚期为0.60~6.84 m IU/L和9.12~15.71 m IU/L参考范围相近, 指南中未提及FT3的参考范围。
血清TSH是评估甲状腺功能最主要的指标, 研究发现, HCG与TSH分子具有结构同源性, HCG因其a亚单位与TSH相似, 具有刺激甲状腺的作用, 从而导致甲状腺激素合成增加并反馈抑制TSH水平[4], 一般HCG每增高10 000 IU/L, TSH降低0.1 m IU/L。通常孕10~12周时达到最高峰。该文所得, TSH其中位数及95%的可信区间早孕期为1.63 (0.37~5.78) m IU/L、中孕期为2.02 (0.46~5.89) m IU/L、晚孕期为2.64 (0.79~6.30) m IU/L。TSH水平在早孕期最低, 随着孕周增加, TSH水平逐渐升高。TBG从妊娠6~8周开始增加, 妊娠第20周达到顶峰, 一直持续到分娩。一般较基础值增加2~3倍[1]。因TBG的增加带来TT4浓度增加, 所以这一指标在妊娠期不能反映循环甲状腺激素的确切水平。FT3、FT4是游离状态的不受TBG影响, 能特异性地反映甲状腺的功能, 因此在甲状腺疾病的诊断、病情评估、疗效监测等方面有重要的意义。该文结果发现, 非妊娠妇女FT3和FT4水平均高于早、中、晚孕期孕妇 (P<0.05) , 可能为妊娠期妇女甲状腺功能相对不足所致。早孕期FT3和FT4水平最高, 随着孕周增加逐渐下降。早孕期升高的HCG刺激了FT3和FT4的合成, 对胎儿的生长发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4]。因为此时胎儿尚不能合成甲状腺激素, 母亲体内的甲状腺激素需满足其自身和胎儿发育的双重需要。至中晚孕期, 随着HCG下降、TSH逐渐升高, FT3和FT4也在逐渐下降。远低于非妊娠妇女。
据统计, 我国妊娠妇女“甲减”患病率高, 每10名孕妇中就有1例患者。已有报道妊娠妇女“甲减”、“亚临床甲减’的患病率分别是0.3%~0.5%和2%~3%, 甲状腺抗体在育龄妇女的阳性率是5%~15%[9]。根据该文妊娠期甲状腺激素的参考范围, 该组孕妇甲状腺功能紊乱发生率是11.34%, 亚临床甲减、临床甲减、甲亢的发生率分别是9.07%、2.04%、0.23%, 总紊乱率及亚临床甲减、临床甲减的发生率分别高于苏会璇等报道的7.54%、3.69%、1.12%[10], 甲状腺疾病患病率也高于柯文才等报道的8.53%[7]。其中亚临床甲减占79.92%、临床甲减占16.77%、甲亢占2.07%。该组超过70%的甲状腺功能紊乱为亚临床甲减表现, 国内文献报道妊娠甲亢发生率为0.02%~0.5%, 该组妊娠甲亢的发生率最低, 仅为0.23%, 低于苏会璇等[10]报道2.73%。孕晚期甲亢0例, 有文献报道妊娠期甲亢发病机制与妊娠早期HCG促进甲状腺激素活性的异常增加有关, 至妊娠晚期所有甲亢患者的甲状腺功能均恢复正常[11]。该组资料显示, 妊娠各期的甲状腺功能紊乱发生无差异, 这可能说明导致孕妇甲状腺功能紊乱的主要因素不是孕激素的变化, 考虑主要是与妊娠期母体免疫免疫状态的改变有关[10]。
综上所述, 该研究结果建立了该地区正常孕妇不同孕期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参考范围, 揭示了妊娠期妇女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规律, 为临床诊断、治疗、监测孕期妇女甲状腺疾病以及相关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实验依据。尽量减少妇女妊娠期甲状腺疾病的误诊和漏诊, 杜绝因甲状腺功能异常而影响母体和后代的身心健康, 以达到优生优育。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妊娠和产后甲状腺疾病诊治指南[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12, 28 (5) :354-371.
[2]孙秋瑾, 闫伟.妊娠期甲状腺筛查项目参考区间制定与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5, 36 (20) :3013-3015.
[3]王伟涛, 徐丹丹, 张建, 等.妊娠早中晚期甲状腺激素考值范围[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2014, 21 (4) :468-470.
[4]杨小猛, 赵丹, 陈书恩, 等.正常孕妇妊娠各期甲状腺激素参考范围的建立及其临床意义[J].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4, 6 (1) :33-36.
[5]李芳芹, 冯艳涛.血清TSH, TH水平在妊娠早期的变化分析[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2014, 29 (5) :147-151.
[6]汤建林, 张永燕, 马旭, 等.大理地区妊娠期特异的甲状腺功能正常参考值及临床意义[J].大理学院学报, 2015, 14 (10) :45-48.
[7]柯文才, 顾芸霞.不同妊娠期孕妇甲状腺激素水平的研究分析[J].检验医学, 2015, 30 (3) :224-226.
[8]袁艳军, 郭秋延, 李兵锐, 等.不同孕期妇女甲状腺功能相关指标参考值的研究[J].2015, 36 (16) :2394-2395.
[9]裴育, 田慧.妊娠期间甲状腺疾病的诊断和处理[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13, 12 (2) :111-115.
[10]苏会璇, 韦慈, 连冬梅.妊娠各期孕妇甲状腺激素变化的探讨[J].中国医师杂志, 2010, 12 (6) :725-726.
促性腺激素临床用药分析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取2001年11月到2011年11月来我院对男性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症患者127例,年龄38-65岁,平均51.2岁。
1.2 方法
根据男性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症患者的病例号,从病案室调出所有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系统的分析病例资料。
1.3 判断标准
根据经典《内科学》标准:黄体生成激素、卵泡刺激素、睾酮、雌二醇和催乳素的有效浓度是0.8~6.3IU/L, 0.8~5.1IU/L, 10.4~19.8nmol/l, 59~194pmol/l, 4.5~12.6μg/l。
1.4 用药频度和日均用药费用
根据药物经济学用药频度分析法来分析用药频度和日均用药费用。以约定日剂为标准计算各品种和各类药物的用药频度及约定日均用药费用。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为标准,约定日剂为用于成人的能够达到主要治疗目的的平均药物日剂量。没有被《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记录的以药物说明书为标准。用药频度=某药的年消耗量/该药的约定日剂值;日均用药费用=某药的零售总金额/该药的用药频度。同一品种不同剂型、不同给药途径的药品分别计算用药频度后进行相加汇总即为该药的总用药频度;同一品种的不同规格、不同厂家产品折算为同一单位后计算该药总用量。
1.5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的所有数据与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2. 结果
2.1 使用促性腺激素治疗后相关指标浓度检测结果指标
用促性腺激素治疗后,发现黄体生成激素平均浓度为5.7±1.23IU/L;卵泡刺激素平均浓度为3.2±0.93IU/L;睾酮平均浓度为18.9±7.62 nmol/L;雌二醇平均浓度为201.8±23.71 pmol/L;催乳素平均浓度为9.3±2.16Ug/L。其中黄体生成激素、卵泡刺激素、睾酮、催乳素的平均浓度都在标准有效浓度范围内,雌二醇平均浓度超过了有效浓度范围。
2.2 用药频度、日均用药费用的统计
我院男性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症患者对促性腺激素的用药频度为372.8%,日均用药费用为12.31。
2.3 年龄、医保情况分析
在我院男性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症患者中,男性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主要出现在中老年人群中;其中有医保者72例,占56.7%,3.讨论
男性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症是由于下丘脑-垂体器质性原因或功能性缺陷的,如垂体促性腺激素不足所致等。主要临床特征为继发于促性腺激素不足,一般经性染色体检查等排除原发性睾丸疾病后确诊。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症必需给予及时治疗,否则雄性激素长期不足在生理代谢、心理等发面对给患者带来很大的压力,影响患者及家属的生活质量。一般采用性腺激素对男性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症进行治疗,有效率达到87%,患者的全身情况和精神状态得到明显改善,促性腺激素和性激素水平升高,睾丸容积增大,第二性征进一步发育;受到患者和医务人员的肯定。
通过对2001年11月到2011年11月来我院对男性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症127例患者,治疗过程中促性腺激素应用情况分析发现,使用促性腺激素治疗后黄体生成激素、卵泡刺激素、睾酮、催乳素的平均浓度都在标准有效浓度范围内,雌二醇平均浓度超过了有效浓度范围。用药频度、日均用药费用分别为372.8%和12.31元;年龄超过55岁的患者使用促性腺激素占68.5%,72例患者有医保。说明我院对促性腺激素的临床使用情况基本合理,符合当今用药趋势。总结认为,在临床上对促性腺激素的应用,应该考虑个体化用药,根据
患者的年龄等情况实施治疗。对男性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症治疗的费用无论对个人还是社会都是一笔沉重的负担。为了维护患者的权益,应该开发优质、价廉的促性腺激素药物。
参考文献
[1]熊夏思.体外受精治疗中促性腺激素的剂量和卵巢反应性与临床结局的关系[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8, 28 (5) :712-714
[2]陈士岭等.体外受精中对卵泡发育迟缓者延长使用促性腺激素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华妇产科学杂志, 2007, 42 (8) :26-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