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术式疗效对比(精选8篇)
传统术式疗效对比 第1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乳腺良性肿瘤患者66例,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观察组年龄22~53.5岁,平均年龄(39.5±2.2)岁,病程6个月~2.5年,平均病程(1.4±0.6)年,良性肿瘤直径0.75~3.4 cm,平均直径(2.1±0.9)cm;对照组年龄21~54岁,平均年龄(39.8±2.0)岁,病程7个月~3年,平均病程(1.6±0.3)年,良性肿瘤直径0.72~3.5 cm,平均直径(2.2±0.7)cm。两组患者年龄、病程及良性肿瘤直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诊断标准[3]
(1)高发年龄为2 0~2 5岁,其次是1 5~2 0岁、25~30岁;(2)病变部位多在乳房的外上限,单发者较多,少数为多发;(3)患者多无明显的自觉症状;(4)乳房可触及肿块,肿块增长速度较缓慢,质地有弹性、表面光滑,可以推动;(5)月经周期对肿块大小无明显影响。
1.3纳入标准
(1)年龄18~60岁;(2)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3)排除合并有其它系统严重疾病者;(4)有明确的手术适应症,无手术禁忌症;(5)患者同意行手术治疗,并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和研究知情同意书。
1.4治疗方法
1.4.1术前准备。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均完善各项理化检查,明确诊断,确定手术适应症和禁忌症,加强营养支持,提高机体免疫力,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1.4.2对照组在术前准备基础上,采用传统开放式手术[4]进行乳腺良性肿瘤的切除,在局部给予利多卡因麻醉起效后,选取1~4个切口,将乳腺乳腺肿块切除,再以电凝止血,加压、缝合、包扎。
1.4.3观察组在术前准备基础上,采用麦默通微创旋切术进行治疗,嘱患者取仰卧位,确认穿刺点后消毒铺巾,在超声引导下进行利多卡因穿刺浸润麻醉,在穿刺点处做一长为0.3~0.4 cm的切口,再置入旋切刀,将旋切刀置于肿瘤病灶的深面,刀头调整至合适的位置后,进行反复的旋切、抽吸操作,将病灶全部切除,最后压迫止血、加压包扎24~48 h。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6观察项目
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评定)、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
2结果(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麦默通旋切术属于微创技术,具有微创手术的明显特点,即创伤及瘢痕小、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美容效果好等,易于被广大患者所接受,尤其是乳腺良性肿瘤患者,故而该术式在临床中得以广泛推广,并成为治疗本病的重要方法[5]。然而笔者认为,在临床中使用该术式治疗乳腺良性肿瘤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在实施开手术时,应该配合超声,在超声引导下进行治疗,可确保手术的精准定位,达到最佳疗效;(2)严格明确手术适应症和禁忌症,合理分析患者的身体状况,尤其是不可耐受手术者不宜实施该手术;(3)有文献报道该术式的主要并发症是术中出血、术后血肿,故而在实施该术式时应注意术后的合理加压、包扎,避免出现术后血肿形成。
综上所述,乳腺良性肿瘤的发病率较以往升高,需要积极治疗,而麦默通微创旋切术则是一种理想的治疗乳腺良性肿瘤的手术方法,与传统开放术式相比优势明显,且疗效理想,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对比麦默通微创旋切术与传统开放术式治疗乳腺良性肿瘤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乳腺良性肿瘤患者66例,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开放术式进行治疗,观察组给予麦默通微创旋切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种术式的疗效。结果 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VAS评分及术中出血量等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麦默通微创旋切术治疗乳腺良性肿瘤与传统开放术式比较具有明显的优势,疗效理想,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乳腺良性肿瘤,麦默通微创旋切术,传统开放术式,疗效,对比
参考文献
[1]李国花,李声.麦默通乳腺微创手术治疗乳腺良性肿块效果观察[J].人民军医,2014,57(1):56-57.
[2]杜明刚,王岩.麦默通旋切手术与传统开放式治疗乳腺良性肿瘤患者的疗效对比[J].中国民康医学,2015,27(13):45-46.
[3]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第7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08.
[4]仇笛,陈建新,顾强.麦默通旋切系统在乳腺多发良性肿块切除中临床疗效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35(23):3491-3492.
传统术式疗效对比 第2篇
【摘要】目的:研究比较无张力疝修补术及传统术式治疗成人腹股沟疝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2003 ~2009年收治的669例腹股沟疝修补术患者,分为平片疝修补组198例,疝环充填式疝修补组208例,传统法疝修补组263例,且对3种术式的手术时间、术后复发率及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 平片组和网塞组在手术时间、术后早期疼痛、导尿率、并发症及复发率等方面均较低,无明显差异;但在无张力组止痛药物应用率和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时间明显低于传统组(P<0.01),结论:疝环充填式与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的总体疗效相近,无张力疝修补术能明显降低术后复发率,有并发症少、简单、痛苦少及恢复快等优点,适合各种腹股沟疝的修补。
【关键词】腹部疝;腹股沟疝;无张力;传统腹股沟疝修补术;充填式疝修补术;平片疝修补术;网塞
Tension-free Hernia repair Technique in theTreatment and Mass Spinning Clinical Comparative Sudy of Inguinal Hernia
Chen Xian, Xu Guowu
【Abstract】Objective: To compare tension-free hernia repair and the traditional surgical treatment of adult inguinal hernia therapy. Methods: From 2003-2009 The data of 669 cases of inguinal hernia repair were divided into plain film hernia repair group 198 cases, Mesh plug hernia repair group 208 cases, the traditional method hernia repair group, 263 cases and on the three kinds of surgical operation time, the recurrence rate and complications were compared. Results :Plain film group and the mesh plug group operative time, postoperative pain, catheterization rate, complication and recurrence rates were so low,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ut tension-free group of pain medications in the application rate and lower early postoperative bed time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traditional group activities (P <;0.01), Conclusion: Mesh plug and the mesh hernia repair is similar to the overall effect, tension-free hernia repair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recurrence rate, there are fewer complications simple, less painful and more rapid recovery, for a variety of inguinal hernia repair.
【Key words】Abdominal hernia; Inguinal hernia; No tension; Traditional inguinal hernia repair;Filling hernia repair;Plain film hernia repair; Network plug
人工补片技术的临床应用已有半个世纪。1986年Lichtenstein首先提出了无张力疝修补术(tension-free hernia repair)的概念,其后,Rutkow等认为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可用于各种原发性和复发性腹股沟疝,且术后复发率低于1%[1,2]。10余年在美国得到长足发展,被称为疝手术的里程碑[3]。1993年美国巴德公司生产PerFix,用于该项手术。我国于1997年由马颂章等首先开展此项手术。我院于2003~2009年采用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416例,本研究拟探讨该术式的优越性。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669例均为成年人,术式选择为随机抽样。无张力组406例,其中平片法无张力修补组198例,男175例,女23例,年龄25~78岁,平均65.32岁;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组208例,男191例,女17例,年龄37~91岁,平均68.27岁;传统疝修补组263例(Bassini法215例,Mcvay法37例,Halsted法3例,Ferguson法5例,Shouldice法3例),男232例,女31例,年龄19~81岁,平均64.79岁。各组腹股沟疝的类型及合并症见表1。年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手术方法
1.2.1 无张力疝修补材料:采用的Marlex Mesh平片和PerFix网塞均为美国Bard公司产品.
1.2.2 麻醉方式:采用硬膜外麻醉.
1.2.3 术前用药:术前0.5h预防性使用抗生素1次.
1.2.4 手术步骤
1.2.4.1 传统疝修补术:采用Bassini、Mcvay、Halsted、Ferguson或Shouldice法。
1.2.4.2 平片无张力疝修补组:切口长5cm左右,在游离精索和疝囊高位结扎后,将人工网片剪成与腹股沟管后壁缺损一样大小,并覆盖于腹横筋膜前。在相当于内环处,将网片剪一小口,以利于精索通过,平片的耻骨端应越过耻骨结节1~2cm,并用缝线固定于该端的腱膜上,外下缘与腹股沟韧带下缘缝合,内上缘与腹横肌和腹内斜肌下缘缝合,在精索上方将剪开网片缝合1针,然后依次缝合腹外斜肌腱膜、皮下组织和皮肤。
1.2.4.3 疝环充填式修补组:在找到疝囊后,对疝囊较小者仅作高位分离,不作切开和高位结扎;疝囊过大者,切开横断后高位分离,不作高位结扎,缝合近端疝囊,并将其充分回纳入腹腔,在塞入锥形充填物,于内环口将充填物外层于腹横筋膜缝4~6针,最后将网片于精索后、腹横筋膜前,圆形裂孔缝合2针,以后步骤与平片法相同。
1.2.5 指标比较及统计学方法:分析3组之间的手术时间、术后疼痛、下床时间、术后复发等。使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组间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使用t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平均手术时间:指进入手术室到离开手术室的时间。平片组为65.3±17.1min,网塞组为67.5±20.2min,传统组为68.1±21.6min,三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2.2 平均住院费用:平片组为3583.6±213.1元,网塞组为4612.4±287.3元,传统组为2685.2±201.5元。网塞组和传统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2。
2.3 术后疼痛情况:应用止痛剂为平片组21例,网塞组27例,传统组68例。平片组和网塞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平片组和网塞组均与传统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2。
2.4 术后尿潴留情况:指术后≥6h不能自主排尿者诊断为尿潴留。平片组11例,网塞组13例,传统组19例,三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2.5 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时间:平片组1.5d(1~3d),网塞组2d(1~3d),传统组5.5d(5~7d),三组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2。
2.6术后其他并发症:术后其他并发症见表3。三组术后阴囊血肿11例,经多次穿刺抽吸后吸收消散;切口下血肿5例,经穿刺后局部沙袋压迫24h后痊愈;切口红肿硬结10例,均无分泌物和脓肿形成,经热敷后治愈;长时间站立、行走后感到手术区坠胀不适或疼痛者19例,随访3mo后好转;三组均无性欲缺失、射精障碍。经过随访6mo~5a无张力组无1例复发,传统组复发3例,另外,无张力组中有7例为一侧行传统法修补后形成对侧腹股沟疝,而行无张力疝修补。
3讨论
自1884年Bassini创建真正解剖疝修补术以来,虽有100多年的历史,无论术式如何演变,其术后5a的复发率为10%~15%,复发性疝术后复发率高达20%~30%[4]。1986年,Lichtenstein用聚丙烯网片加强腹股沟管的薄弱区域,并提出无张力疝修补概念,在随后报道的1000例手术中,无感染和复发[1]。1989年,Rutkow和Gillbert又分别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良和完善,提出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和Gillbert的三位一体网片修补术,基本方法是在疝囊回纳后用圆锥形生物材料往网塞充填于内环口处,术后复发率低于1%[2]。目前,常用的术式有3种: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充填式疝修补术及腹腔镜疝修补术[5]。
近来研究发现疝修补术后复发的原因可能与腹股沟区局部组织先天性缺损、对腹股沟区的解剖认识不足、修补方法的缺陷及局部组织的胶原纤维代谢异常等因素有关[4]。由于无张力疝修补是从生物力学和生理学的角度来解决机体的生理。与传统手术相比,保持腹股沟管的正常解剖结构,充填疝环,加强腹股沟管后壁,无张力,复发率低,适用于各种初发或继发的腹股沟疝和股疝。在本研究中,作者发现平片组和网塞组无明显差异,总的疗效相近,并发症相对较少。将无张力疝修补与传统手术对比,发现在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时间,术后早期疼痛及复发率等方面有显著性差异,而传统组费用相对较低。无张力疝修补时局部组织无张力,故可减轻术后疼痛;而传统方法将联合肌腱与腹股沟韧带用粗丝线强行缝合,而增加患者术后疼痛和牵拉感,也增加术后的复发率。由于疝气以老人和儿童居多,而老人常伴有慢支、前列腺增生、便秘及糖尿病,传统法复发率较高,虽然进口补片价格较贵,但对于经常条件不好伴有引起腹内压增高的慢性病的老年患者可考虑行平片法无张力修补术。
国外许多文献报道无张力疝修补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尿潴留少等优点[5],而作者发现3组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可能是我院较多无张力疝修补术由低年资的医师完成,如果技术熟练后,手术时间会明显缩短。另外,麻醉科较多应用镇痛泵而引起尿潴留,如果多用局麻或减少镇痛泵,尽早下床活动,会减少尿潴留的概率。
经过临床研究,作者总结以下几点:①合理使用人工生物材料,要具有很好的组织相容性:就Bard补片而言,其是一种聚丙烯网片,孔隙大于10um,多形核粒细胞能够自由进出,且不适于细菌的隐藏。具有良好的抗感染能力,且能够刺激成纤维母细胞的反应,使其进入而增加补片的强度。故选择丙烯网片较为合适。②必须重视手术操作的规范:强调严格无菌操作、彻底止血和补片固定到位。平片的耻骨端应越过耻骨结节1~2cm,并用缝线固定于该端的腱膜上,勿固定在骨膜;在腹横筋膜前要有一定的宽度间隙,内侧要超过联合肌腱,外侧达到腹股沟韧带和反转韧带,上缘超过弓状下缘2~3cm,补片放置要平整;Lichtenstein强调将已缺损扩大的内环缝合修补至能容纳一指尖,Rutkow术式要求网塞不能与腹腔内脏器直接接触;根据缺损口的大小适当修剪网塞的内瓣,固定完网塞后对过多突出的内瓣,修剪成与内环口持平,这些可减少手术后局部不适;从精索分离疝囊时要注意勿损伤血管和生殖股神经;横断疝囊时要尽量保留远端疝囊,过多剥离和过多损伤提睾肌均可引起睾丸静脉回流障碍,这是术后睾丸肿胀和缺血性睾丸炎的主要原因;要保护好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特别是在缝合固定部片时;这是引起术后局部慢性疼痛的原因之一[6,7]。
总之,无张力疝修补术更为符合人体解剖结构,其术后恢复迅速和复发率低,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但有一定的并发症,要重视修补材料的选择和手术操作的规范,以及围手术期的正确处理。
参考文献
[1]Lichtenshein IL,shulman AG,Amid PK,et al.The tension-free hernioplasty [J],Am J Surg,1989,157(2):188~193
[2]Rutow IM, Robbins AW. “Tension-free” inguinal herniorrhaphy: a preliminary report on the “mesh plug” technique [J].Surgery,1993,114:3~8
[3]吴在德, 吴肇汉. 外科学[M]. 第7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388~396
[4]肖乾虎.继续努力进一步提高我省腹外疝外科治疗水平[J].四川医学,2000,21:1~2
[5]Nyhus LM. Hemiology 1948~1998:evolution toward excellence [J]. Hernia,1998,2:1~5
[6]马颂章.重视无张力疝修补手术的操作规程 [J].外科理论与实践,2002,(7)6:403~404
[7]唐健雄.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若干问题探讨.外科理论与实践,2002(7)6:419~420
传统术式疗效对比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收集了该院2010年1月-2012年2月期间收治的符合以下诊断标准的高位肛瘘患者70例, 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其中治疗组男19例, 女16例, 年龄18~56岁, 平均年龄40.7岁;对照组男18例, 女17例, 年龄19~55岁, 平均年龄40.8岁。两组病例的性别、年龄、术前诊断资料经方差分析无统计学意义。经对以上70例患者手术治疗并随访, 进行了专项临床研究和分析。
1.1.1 诊断标准
参照1998年6月颁布的《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1]中关于瘘管的诊断依据选择高位肛瘘病例。
1.1.2 诊断依据
(1) 肛旁时淌脓水或伴有肛旁肿痛, 反复发作。 (2) 肛门周围见有溃口或肛周有硬结肿块, 局部可有脓性分泌物, 少部分可有局部温度增高, 指诊内口明确。 (3) 探针检查或瘘道造影或直肠腔内B超可探明瘘道走向及内口位置及与肛管直肠环关系。凡瘘道走向经以上检查, 明确为超过外括约肌深部 (包括深部) 者可明确诊断为高位肛瘘。
1.1.3 纳入标准
(1)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且内口明确的高位肛瘘患者; (2) 对研究人员观察和治疗有良好的依从性, 自愿参加; (3) 签订手术同意书者; (4) 年龄为18~58岁患者。
1.1.4 排除标准
(1) 哺乳、妊娠期、月经期妇女; (2) 各种严重全身合并症:如糖尿病、心脑血管病、血液病、传染病、肝肾功能不全、肿瘤等; (3) 过敏体质及对各种药物过敏者; (4) 肛门功能和形态异常者; (5) 治疗期间转诊或失访者。
1.2 研究方法
1.2.1 手术方法
按单盲法, 两组术前常规体查, 手术当天均半流饮食, 术晨予备皮、清洁灌肠, 术前30 min肌注鲁米那0.1 g, 均采用骶管麻醉方法进行手术麻醉。
治疗组:采用高位肛瘘微创术式 (内口切除低位小切口高位挂线引流, 不紧线, 保留肛管直肠环) 。患者取侧卧位, 常规消毒、铺无菌巾。 (1) 探查:确定肛瘘所在范围和部位, 有无支管和死腔。并用美兰染色标志, 进一步明确内口位置。另外还需探明瘘管与肛管直肠环之间关系, 为设计具体手术切口方案提供依据。 (2) 切开外口:在瘘管外口处做放射状小切开长2 cm, 局部切开、扩创。术中充分止血。 (3) 清除原发病灶源:找出内口, 将内口及其周围约0.2 cm粘膜一起切除。适当扩大内口及瘘管, 用刮匙尽可能将管壁及坏死组织刮除。取样本送病检。 (4) 放置橡皮筋 (挂线) :如果瘘管外口和内口在同一方向, 且没有支管和死腔, 则直接以探针引导, 放置橡皮筋, 将两断端结扎, 不紧线, 使橡皮筋呈松弛状态;如果有支管, 则需用探针探查, 找到其盲端, 做一放射状引流口长2 cm, 与盲端相通, 然后同法放置橡皮筋引流。如果瘘管外口和内口不在同一方向, 则需在与内口同一方向, 相当于瘘管分支处做一人工外口, 呈放射状切口长2 cm, 深达瘘管或脓腔, 然后以中弯血管钳, 分别沟通人工外口与内口、人工外口与原始外口之间瘘道, 并分别放置橡皮筋并固定, 不紧线, 利用其异物刺激作用和引流作用以达到治疗目的。 (5) 术后处理:常规静脉联合应用抗菌素治疗5~7 d;痔舒适洗液坐盆, 每天2次;每天换药时先后使用双氧水、甲硝唑反复灌注冲洗瘘道, 至分泌物逐渐减少, 乃至消失后, 拆除橡皮筋引流条, 继续换药、坐盆治疗, 至伤口痊愈。
对照组:采用传统术式 (低位切开高位挂线, 内口不切除, 紧线, 破坏肛管直肠环) 。 (1) 患者取侧卧位, 常规消毒、铺无菌巾。 (2) 探查:同样需确定肛瘘所在范围和部位, 有无支管和死腔。并用美兰染色标志, 确内口位置。 (3) 切开瘘管及死腔:由外口开始, 沿瘘管走向, 将肛管直肠环以下所有瘘管及死腔全部切开并剔除, 剪修创面呈“V”形, 以利引流。取样本送活检。 (4) 挂线:放射状切开与内口对应的肛缘皮肤, 在肛管直肠环的下缘沿瘘道向上导入橡皮筋, 其中一端由内口穿出, 适当扎紧橡皮筋, 以维持对肛管直肠环一定的张力, 最后通过慢性切割作用, 将高位肛瘘及肛管直肠环一起切开。 (5) 术后处理:常规静脉联合应用抗菌素治疗5~7 d;痔舒适洗液坐盆, 每天2次;每天换药1~2次至伤口愈合。
1.2.2观察内容
(1) 详细记录病史、术前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 以明确诊断, 防止将排除病例纳入; (2) 详细记录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变化及肛门括约肌功能状态等; (3) 随访患1个月, 记录患者有无漏气漏液的发生。并观察有无因疤痕收缩或锁眼状缺损引起的肛门变形。
1.2.3 观察指标
(1) 肛门功能变化:测量患者治疗前及术后1个月的肛管静息压和最大收缩压[2,3]; (2) 肛门外形变化:观察患者术后1个月有无漏气漏液和肛管锁眼畸形情况。
1.2.4 统计方法
统计数据中计量资料用 (x±s) 表示, 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μ检验。
2 结果
两组病人经手术治疗均得到治愈, 并成功进行随访观察。
2.1 肛门功能变化
测量患者治疗前及术后1个月的肛管静息压和最大收缩压。
2.1.1 肛管静息压
治疗组肛管静息压术后无明显变化 (P>0.05) , 对照组肛管静息压术后较前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治疗组手术前后比较P>0.05, 对照组手术前后比较, P<0.05。
2.1.2 肛管最大收缩压
治疗组术后肛管最大收缩压无明显变化 (P>0.05) , 对照组术后肛管最大收缩压较前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注:治疗组手术前后比较, P>0.05;对照组手术前后比较, P<0.01。
2.2 肛门外形变化
观察患者术后1个月有无漏气漏液或肛管锁眼畸形情况。
2.2.2 肛管锁眼畸形情况
术后1个月观察, 治疗组的肛管锁眼畸形情况少于对照组。经μ检验, μ=2.05, μ0.01>μ>μ0.05, 0.01
2.2.1漏气漏液情况
术后1个月观察, 治疗组的漏气漏液情况少于对照组。经μ检验, μ=2.79, μ>μ0.01, P<0.01, 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3。按α=0.05, 双侧μ0.05=1.96, μ0.01=2.58。
注: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 P<0.01。
3 结果分析
3.1 术后观察指标数据分析
术后在肛门功能方面, 测量肛管静息压和最大收缩压, 治疗组手术前后无明显变化 (P>0.05) , 而对照组其测量值术后比术前显著降低 (肛管静息压P<0.05, 最大收缩压P<0.01) ;在肛门后遗症方面, 治疗组术后无漏气漏液出现, 肛管锁眼畸形有2例, 而对照组分别出现7例漏气漏液和8例肛管锁眼畸形, 两组漏气漏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肛管锁眼畸形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以上实验结果说明, 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 治疗组具有肛门功能损失小, 后遗症发生率低等优点。
4 讨论
该实验所用的两种手式都采用了挂线治疗[4]的手术方法, 但是两组术式原理却有所不同。治疗组采用低位小切口、高位不紧线引流、内口切除的微创治疗方法, 利用了挂线治疗所起到的引流作用和异物刺激作用。一方面挂线作为引流物, 能很好地将瘘管产生的分泌物引流出体外, 防止局部积液导致感染而再次形成脓肿。另一方面, 当残余的管壁液化引流排出体外, 分泌物逐渐减少, 此时局部炎症已经基本消退。这时候挂线物, 对局部可起到异物刺激作用, 可刺激创面肉芽组织的生长, 使伤口早日愈合。对照组采用的低位切开高位挂线并紧线的传统术式, 其挂线目的主要是利用了紧线之后产生的慢性切割作用, 将瘘管连同肛管直肠环一并切开, 从而达到治愈的目的。基于两种术式原理各不相同, 我们可以看出, 治疗组术后创面小, 肛管直肠环基本可以得到完整的保护, 因而术后对肛门功能影响有限。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 治疗组手术前后肛管静息压和测量值改变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由于挂线并紧线, 使肛管直肠环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部分损坏了肛门的收缩功能。因此, 在对照组中肛管静息压手后比术前降低 (P<0.05) , 而肛管最大收缩压术后降低更加显著 (P<0.01) 。同理, 在治疗组中, 因切口小、创面小, 保留了肛管直肠环, 因此术后有效地保持了肛门的功能和外形, 减少了术后并发症和后遗症发生, 而在对照组中, 由于挂线勒紧、切开了肛管直肠环, 导致遗留较大的创面和疤痕, 最终结果是并发症和后遗症增多。通过实验研究对比, 肛门漏气漏液情况治疗组比对照组少 (P<0.01) , 肛管锁眼畸形情况治疗组比对照组少 (P<0.05) 。
注: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 P<0.05。
该法采用的高位肛瘘微创手术治疗关键在于保持术后创面引流通畅。该手术方法与传统手术方法相比, 创面较小, 而小创面相对大创面而言, 其引流相对要差, 因此, 保持引流通畅, 也就成了手术成败的关键所在。首先, 要选择瘘管或脓腔的最低点作为引流外口, 使渗液能够及时排出体外, 防止积液形成再次感染。第二, 因为高位肛瘘被引流的管腔, 为一狭长管道, 极易堵塞引起积液, 故在换药时应特别注意, 用双氧水、甲硝唑反复灌注冲洗瘘道, 并同时来回拉动引流用的橡皮筋, 保持引流畅通。当出现局部肉芽过长、妨碍引流时, 应及时对其做必要的修剪, 以利伤口的正常愈合。
该法通过微创术式治疗高位肛瘘, 与传统术式相比, 具有切口小, 创面小等特点, 且采用挂线而不紧线, 其目的在于引流, 对肛管直肠环不构成直接的破坏, 故术后肛门功能和外形均可以基本保持不变。而传统手术挂线且紧线, 目的在于慢性切割肛管直肠环, 因而往会留下肛门功能失禁和畸形等后遗症, 从而影响到肛门的正常功能。我们通过实验对比研究, 客观证实了该微创术式在肛门功能变化、肛门外形变化等多项临床指标均明显优于传统术式, 符合切口小、疤痕小等微创特点[5], 同时由于最大限度地保证了肛管直肠环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维持了肛肠的正常功能, 减少了对肛周组织的损伤, 可以有效防止术后疤痕畸形的形成, 降低术后并发症、后遗症的发生。
摘要:目的 研究高位肛瘘微创术式和传统术式对肛门功能和肛门外形损伤程度的差异。方法 采用单盲随机相互对照的研究方法, 治疗组施行高位肛瘘微创术式 (内口切除低位小切口高位挂线引流, 不紧线, 保留肛管直肠环) , 对照组施行传统术式 (低位切开高位挂线, 内口不切除, 紧线, 破坏肛管直肠环) , 术后对两组病人的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漏气漏液和肛管锁眼畸形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所有指标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高位肛瘘微创术式比传统高位肛瘘治疗术式对肛门功能和肛门外形的损伤小, 因此高位肛瘘微创术式在肛门功能和肛门外形的保护方面优于传统术式。
关键词:高位肛瘘,微创,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8:198.
[2]李峨, 李国栋.挂线疗法治疗高位肛瘘技术参数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0 (17) .
[3]孙永红, 梁小波.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肛肠动力学对肛门功能的影响[J].基层医学论坛, 2007 (17) .
[4]陈白波.中医挂线疗法在肛肠病的应用[J].中外医疗, 2011 (13) .
传统术式疗效对比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自2005年1月-2012年1月的156卵巢囊肿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 (78例) 常规组 (78例) 。患者术前均进行B超检查和常规妇科检查, 根据CA125进行综合评估, 均属良性囊肿。观察组患者年龄20~45岁, 平均年龄33.6岁, 21例输卵管卵巢囊肿, 25例肿瘤性卵巢囊肿, 12例非肿瘤性卵巢囊肿, 20例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参考组患者年龄19~43岁, 平平均年龄33.8岁, 19例输卵管卵巢囊肿, 23例肿瘤性卵巢囊肿, 15例非肿瘤性卵巢囊肿, 21例子宫内膜异位囊肿;两组患者数据年龄和临床资料无显著差异, (P>0.05) , 无统计学意义, 可进行比较。
1.2 方法
患者术前均采用静脉复合麻醉联合连续硬膜外麻醉, 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开腹手术方式。观察组患者取膀胱处截石位, 切口位置选在脐轮下方皮肤, 通过切口置入5 mm和10mm的腹腔镜, 操作手术。对患者腹内注入二氧化碳, 腹压达到15 mm Hg后, 将腹腔镜置入,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剥离囊肿或者切除卵巢。手术过程中要保证无菌进行, 保证患者盆腹腔的清洁, 用2000~3000 m L生理盐水对患者的盆腹腔和穿刺口进行清洗, 避免感染。术后进行腹部缝合。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患者的所有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 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出血量明显少于常规组, 观察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常规组, 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现象少于常规组, 两组患者在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和伤口感染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与参考组患者手术时间基本相同,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附表。
3 讨论
生理性囊肿病情较轻, 不用进行手术即可治疗, 病理性卵巢囊肿患者需要进行囊肿切除术, 传统的手术切口大, 为患者带来强烈的痛感, 对患者体力消耗较大, 同时切口较大造成伤口容易感染, 不利于患者的康复。腹腔镜手术切口小, 患者承受的痛感较小, 同时能够减少术后切口感染的出现, 患者恢复快, 使它成为现代医学囊肿切除的重要手段, 已被广泛的应用与妇科临床治疗[1,2,3]。根据本次试验可知, 观察组患者与常规组患者的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和伤口感染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这是由于观察组患者腹腔镜手术对患者体内的环境干扰较小, 降低了对患者生理机能的影响, 患者术后恢复快, 住院时间短, 有效的降低了患者的经济压力。
综上所述, 腹腔镜手术比传统术式有着显著的优势, 减轻和患者的痛苦, 降低了手术的风险性, 同时术后并发症和感染情况也明显减少, 值得在现代妇科临床治疗中推广。
摘要:目的 对腹腔镜和创痛术式治疗卵巢囊肿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方法 将本院自2005年1月-2012年1月的156卵巢囊肿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 (78例) 和常规组 (78例) 。常规组患者采用传统开腹术式进行治疗, 观察组采用在腹腔镜下卵巢囊肿手术。对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和伤口感染情况进行对比。结果 术后对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对比, 观察组患者出血量明显少于常规组, 观察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常规组, 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现象少于常规组, 两组患者在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和伤口感染数据差异显著, P<0.05) , 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与参考组患者手术时间基本相同,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腹腔镜手术方式相对传统手术更加安全, 对患者的身体损害更小, 术后患者恢复更快。
关键词:腹腔镜,传统术式,卵巢囊肿
参考文献
[1]王静, 王佩珍.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良性卵巢囊肿的疗效分析[J].河北医学, 2008, 14 (4) :440-443.
[2]卢娟美.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卵巢肿囊的临床疗效比较[J].中外医疗, 2011, 32 (6) :38-40.
传统术式疗效对比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择于2013年5月—2015年1月来该院进行手术治疗的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213例, 随机分为3组, A组行下鼻甲黏膜成形术, B组行下鼻甲骨折外移术, C组行低温等离子消融术, 每组71例患者。其中A组男性39例, 女性32例, 年龄22~63岁, 平均年龄 (41.42±3.2) 岁, 患者病程为2年半~9年, 平均病程为 (4.50±0.2) 年。B组男性39例, 女性32例, 年龄为20~60岁, 平均年龄为 (43.21±3.1) 岁, 病程2~9年半, 平均病程为 (5.40±0.2) 年。C组男性38例, 女性33例, 年龄为19~65岁, 平均年龄为 (42.57±3.5) 岁, 患者病程为3~8年, 平均病程为 (4.80±0.5) 年。所有患者均符合相关临床诊断学标准, 表现为严重鼻塞, 患病时间较长, 鼻镜检查显示患者鼻腔黏膜呈暗红色或淡红色, 下鼻甲表现为结节状肥大或桑葚样, 且经一般的药物治疗无效。经鼻内镜检查显示下鼻甲肥大伴鼻中隔偏曲者82例, 变应性鼻炎下鼻甲黏膜肥厚者45例, 下鼻甲黏膜增生肥厚者48例, 下鼻骨肥大增生者38例。所选患者均无严重心脏、肝脏、肾脏、循环系统等功能紊乱, 无结构性鼻炎及鼻息肉等, 无慢性鼻炎手术史等情况。3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病变类型间差异不明显,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因此3组间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3组患者手术治疗均在鼻内镜下进行。A组患者进行下鼻甲黏膜成形术治疗, 在下鼻甲下缘将黏膜以从前向后方向切开, 然后使用鼻中隔剥离器沿下鼻甲骨膜进行剥离, 将内外两侧进行分离, 再用鼻自动切割器将黏膜以下部分组织切除。若有骨质肥厚的情况应做骨质切除;若黏膜肥厚程度较高, 呈桑葚样, 则需对严重肥厚的黏膜进行部分切除。在清理的过程中, 应该适当多留内侧黏膜, 以便下鼻甲能够得到最佳的包附。手术结束后需以凡士林纱布填塞鼻腔, 填塞时间不少于72 h。B组患者行下鼻甲骨折外移术, 将下鼻甲根部的骨质剥断, 降下鼻甲, 从鼻腔的外侧进行复位, 推移等处理, 自下鼻道方向整体外移下鼻甲。C组患者行低温等离子消融术, 先使用消融头插入下鼻甲黏膜下, 消融黏膜下组织, 能量设置为6级, 时间设定为4 s, 进针深度2 m, 消融4 s后回撤0.5 cm, 再消融, 反复3次, 撤出。若患者存在鼻中隔偏曲的情况, 则应进行鼻中隔矫正术进行治疗, 以保证患者的鼻腔形态正常。
1.3 评价标准
患者分别在进行手术治疗后3个月和1年时再进行鼻内镜复查, 观察并记录患者的治疗效果:①显效:患者无鼻腔通气障碍, 鼻腔通气恢复正常, 下鼻甲的小大以及黏膜色泽均恢复至正常水平;②有效:患者自觉鼻腔通气良好, 较之前有明显改善, 鼻塞症状有部分消失, 鼻腔黏膜表面光滑程度有所改善, 但色泽较暗淡;③无效:患者鼻腔通气、鼻塞症状均无显著改变, 或鼻腔通气障碍情况较之前加重[3]。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同时, 在随访过程中, 观察并记录患者术后鼻腔粘连、嗅觉减退、大出血、下鼻甲萎缩、鼻腔干燥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3组患者手术治疗的疗效比较结果
3组患者在手术治疗后3个月时, A组患者显效25例, 有效7例, 无效39例, 治疗的总有效率为45.07%;B组患者显效25例, 有效5例, 无效41例, 治疗的总有效率为42.25%;C组患者显效25例, 有效6例, 无效40例, 治疗的总有效率为43.66%, 3组间手术治疗后3个月时的总有效率间,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3组患者在手术治疗后1年时, A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2.95%;B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1.83%;C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4.65%, A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最高, C组次之, B组最低, A组与B组以及A组与C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3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3组患者在术后大出血、鼻腔粘连、嗅觉减退、下鼻甲萎缩、鼻腔干燥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慢性肥厚性鼻炎为耳鼻喉科的常见病及多发病, 该病的临床特点主要表现为鼻腔粘膜的增生肥厚, 其中以男性青壮年患者最为多见[4]。下鼻甲是由下鼻甲骨及其表面黏膜构成, 其功能主要为对吸入空气进行调湿、调温及过滤, 其结构保持正常时才能够维持其功能的正常发挥[5]。相关研究显示, 慢性肥厚性鼻炎的诱因较多, 如久治不愈的急性鼻炎、慢性鼻窦炎经长期刺激、慢性心肾等疾病、营养不良、内分泌功能紊乱、长期吸烟喝酒等刺激等, 均可导致慢性肥厚性鼻炎的发生[6]。慢性肥厚性鼻炎在临床中的治疗多采用冷冻、下鼻甲硬化剂注射、激光等方法, 这些传统治疗方法常会导致下鼻甲黏膜在治疗之后出现严重的水肿, 且在治疗之后常会出现鼻腔粘连等并发症的发生, 严重影响了鼻腔的通气功能[7]。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 微创技术逐渐应用于手术治疗中, 使慢性肥厚性鼻炎的治疗有了新的进展。
该文中通过对来该院进行手术治疗的慢性肥厚性鼻炎213例患者进行不同的微创治疗, 对其治疗效果及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对比观察, 进一步探究最佳的手术治疗方式。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3组, A组行下鼻甲黏膜成形术, B组行下鼻甲骨折外移术, C组行低温等离子消融术。统计结果显示3组患者在手术治疗后3个月时, 总有效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3组患者在手术治疗后1年时, A组、B组和C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2.95%、71.83%和74.65%, A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B组和C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组患者在手术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该研究结果与黄荣杰[8]等人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结果表明, 下鼻甲黏膜成形术在长远的恢复情况明显优于下鼻甲骨折外移术和低温等离子消融术。应用鼻内镜进行手术治疗能够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更直观的观察, 手术视野清晰, 在行下鼻甲黏膜成形术实施过程中, 将下鼻甲下缘切口延长, 完全剥离下鼻甲骨, 只切除较小部分的下鼻甲黏膜及黏膜组织, 对患者鼻甲功能的影响较小, 能够更好的保留鼻甲功能, 促进患者鼻腔功能的恢复。
综上所述, 下鼻甲黏膜成形术在最大程度上保护了鼻腔黏膜及下鼻甲的功能, 术后恢复较快, 并且手术操作简单, 创伤较小, 术后并发症少,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美均, 李劲松.不同术式对慢性肥厚性鼻炎治疗的临床观察[J].重庆医学, 2012, 41 (24) :2517-2519.
[2]郭晓民, 陈广理, 王俊周, 等.不同方法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疗效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 2012, 16 (16) :2093-2094.
[3]南进军, 汪玉, 吴春松, 等.三种不同术式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的疗效比较[J].现代医院, 2015 (3) :53-54, 57.
[4]马晓军, 李雪萍.不同术式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比较[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 (27) :3007-3009.
[5]孙艳菊, 张三山, 刘晋, 等.三种不同术式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疗效比较[J].中国乡村医药, 2013 (3) :16-17.
[6]邹胜琴, 王定松.等离子射频消融与下鼻甲部分切除术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疗效观察[J].成都医学院学报, 2012, 7 (4) :607-609.
[7]刘克杰.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和Nd:YAG激光治疗老年慢性肥厚性鼻炎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 32 (13) :2870-2871.
传统术式疗效对比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69例患者均为我院2004年6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 其中男性72例, 女性97例, 年龄60~86岁, 平均年龄66岁, 临床表现:髋关节活动后肿胀、疼痛、跛行, 甚至不能行走。其中新鲜骨折144例, 陈旧性骨折25例。致伤原因:跌摔伤123例, 车祸伤29例, 高处坠落伤17例。骨折类型:头颈型61例, 头下型47例, 经颈型40例, 基底型21例;按Garden骨折分型:均为移位型 (GardenⅢ、IV型) 169例。术前检查所有患者其中合并高血压病32例, 糖尿病26例, 慢性支气管炎13例。该组患者中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70例 (A组) ,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54例 (B组) , 内固定治疗术45例 (C组) , 3组患者在年龄、性别、骨折类型、临床表现等方面均具有可比性, P>0.05。
注:A组与B、C2组比较, *P<0.05;B组与C组比较, △P<0.05, B组与C组比较, △△P<0.01
1.2 治疗方法
术前积极治疗各项内科疾患, 控制血压、血糖, 使身体状态尽快达到耐受手术和术后康复的要求。拍标准骨盆X线平片及患髋正侧位片 (包括股骨中上段) , 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新鲜骨折在伤后1~5d手术;陈旧骨折均采用股骨髁上骨牵引。患者取侧卧位, 患侧在上, 采用持续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 髋后外侧切口, 行全髋关节置换术70例 (A组) , 其中骨水泥固定39例, 非骨水泥固定31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54例 (B组) , 其中, 骨水泥固定28例, 非骨水泥固定26例;内固定治疗术45例 (C组) , 均用空心钉行骨折固定术。术后常规抗感染6~7d, 能有效防止感染发生, 补充高蛋白物质、维生素并适当补充钙质, 患肢皮牵引、固定中立值, 术后第1天行股四头肌伸屈锻炼, 2~3周后开始下肢非负重锻炼, 非骨水泥固定组术后3个月患肢负重行走。
1.3 疗效评定
对该组169例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下地活动时间及术后3年随访及随Harris评分进行比较。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 满分100分, 得分越高, 髋关节功能越好[3]。Harris评分 (90~100分为优, 80~89分为良, 70~79分为可, 70分以下为差) 。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3组差异比较应用方差分析, 两两比较应用两样本T检验, 分类资料应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比较,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比较
通过方差分析进行3组差异统计分析, 3组手术时间比较, F=18.273, P<0.01, 3组手术时间差异具有显著性;3组患者平均出血量比较, F=13.891, P<0.01, 3组平均出血量差异具有显著性;3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比较, F=22.679, P<0.01, 3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差异具有显著性。各组两两比较, A组的术后下地活动时间显著优于B、C2组, T=4.93, 15.27, P<0.05;但B、C2组的手术时间显著少于A组, T=6.15, 7.87, P<0.05。B、C2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A组, T=5.65, 12.23, P<0.05, 详见表1。
2.2 3组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
3 组患者术后随访1~3年, A、B、C3 组分别为 (92.1±7.6) 、 (87.9±4.5) 、 (84.5±8.6) 分;A组显著高于B、C组, F=5.873, P<0.05。A、B、C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分别为90.0% (63/70) 、81.5% (44/54) 、77.8% (35/45) , A组显著高于B、C组, χ2=5.272, P<0.05。
3讨论
内固定术、全髋关节置换术及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人股骨颈骨折各有优缺点。内固定术治疗不适用于GardenIV型股骨颈骨折。全髋关节置换术适合术后活动较多的老年患者。人工股骨头置换术适用于一般情况尚可、预期生存寿命较短, 经过术前评估尚能耐受手术的高龄患者。本文结果表明, 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术后下地活动时间及关节功能优良率显著优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内固定治疗术2组, P<0.05;但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内固定治疗术2组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全髋关节置换术组, P<0.05。内固定术手术时间短, 出血量少, 对患者全身的储备能力要求不高, 但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晚, 且术后易发生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下床活动时间较短且关节功能的恢复较好, 可有效避免术后股骨头坏死的发生, 适合术后活动较多的老年患者, 但其手术时间较长, 术中出血量较多。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手术时间短, 出血量少, 术后下床活动时间较短, 但其缺点是髋臼磨损导致的髋部疼痛及股骨头中心性脱位[4]。综上所述, 3种术式均为治疗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有效治疗方法, 应根据骨折类型、患者的身体情况及经济条件进行综合的评估, 选择恰当的术式, 发挥每种术式的优点。
参考文献
[1]黄少辉, 何兴国, 吴伟华.人工股骨头置换与人工全髋置换术治疗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比较[J].吉林医学, 2006, 27 (1) :34~35.
[2]潘黎, 和瑞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护理及康复治疗[J].河南中医, 2007, 27 (7) :85~87.
[3]Mahomed NN, Arndt DC, Mc grory BJ, et a1.The harris hip score:comparison of patient se~report with surgeon assessment[J].J Arthmplasty, 2001, 16 (5) :575.
传统术式疗效对比 第7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我院2012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54例腹股沟疝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腹腔镜组与开放组各27例。腹腔镜组:男性25例,女性2例,年龄45~79岁,平均(58.1±8.2)岁;直疝11例,斜疝16例;单侧26例,双侧1例。开放组:男性26例,女性1例,年龄41~76岁,平均(58.8±8.5)岁;直疝10例,斜疝17例;单侧25例,双侧2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符合腹股沟疝诊断标准[2];与本研究配合者;18~80岁;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严重免疫性疾病者;严重血液疾病者;妊娠期、哺乳期女性;合并肾、肝、心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
1.2 方法
腹腔镜组:行腹腔镜下疝修补术,患者经全麻后取头低脚高位,患侧脐旁取长10 mm横切口,切开腹直肌前鞘,以直板拉钩法将腹膜游离至外间隙,将腹腔镜与Trocar置入,建立气腹,腹压为12~15 cmHg。直视下在脐与耻骨连线中上及中下1/3位置将5 mm Trocar置入,分离腹股沟韧带、Cooper韧带、耻骨结节等,斜疝作钝性撕离疝囊,直疝将疝囊与腹壁剥离。置入聚丙烯补片,分别在髂指束、耻骨梳韧带、腹横肌腱膜弓钉疝钉5枚,补片展平后逐渐退出腹腔镜。开放组:行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硬膜外麻醉后,取常规斜形切口5~6 cm,逐层切开后寻找疝囊,将疝囊分离至疝囊颈,行高位结扎。疝囊较大者,横断疝囊,远端止血后旷置。精索后方置入聚丙烯补片,分别固定于腹股沟韧带、腹内斜肌、耻骨结节、联合腱等部位,逐层将切口关闭,以沙袋加压1 d。两组患者术后均未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1.3 观察指标
(1)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疼痛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2)观察术后阴囊血肿、尿潴留、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3)术后每3个月随访1次,观察患者是否有复发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
腹腔镜组手术时间、术后疼痛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较开放组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
开放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较腹腔镜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复发,见表2。
3 讨论
成人腹股沟疝治疗以外科手术为主,常用手术方法包括腹腔镜下无张力疝修补术、有张力疝修补术、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等。无张力疝修补术是由美国最早提出的疝修补方案,可克服传统有张力疝修补术的缺点,不仅能达到疝修补效果,也能保护腹股沟正常解剖结构,从而有效控制并发症及复发[3]。腹腔镜下疝修补术结合无张力疝修补术与微创技术优点,使手术具有更高安全性,可进一步减少手术创伤,缩短术后恢复时间。
近年来,对于腹腔镜下疝修补术与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应用于成人腹股沟疝治疗中存在一定争议。有学者研究中[4],分别对成人腹股沟疝患者实施开放式与腹腔镜下无张力疝修补术,结果显示,腹腔镜组患者的复发率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开放组;也有学者研究中显示[5],腹腔镜下无张力疝修补术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快速、并发症与复发率均低于开放式手术。本研究显示,开放式手术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较腹腔镜下手术患者高,均无复发,与相关文献报道结果相符。可能与腹腔镜器械及操作技术相关,成熟的操作技术与先进的器械可以控制术后并发症发生,也能降低复发率。
腹腔镜下疝修补术可在镜下操作,能避免腹腔脏器官暴露,也能提高手术操作精确性,从而缩短手术时间与术后排气时间[6]。对于腹腔镜与开放式手术时间报道不一,本研究腹腔镜组手术时间较开放组短,可能主要取决于术者操作熟练程度[7]。本研究显示,腹腔镜组术后疼痛时间与住院时间均较开放组短,与腹腔镜下手术切口小,手术操作可保护正常组织结构等因素相关,从而利于术后康复。特别是对于复发疝或双侧疝,采取腹腔镜下手术治疗可减少医疗费用,也能减少对腹股沟神经与血管损伤[8]。
综合上述,腹腔镜下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创伤效果、安全性高,对腹股沟神经与血管具有保护作用,能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也利于远期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贺家勇,杨晨晨,李义亮,等.腹腔镜下腹股沟疝前间隙修补术、无张力疝修补术与传统疝修补术临床疗效比较[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5(9):1146-1150,1154.
[2]王涛,张建法,李韶山,等.腹腔镜经腹膜前疝修补术与开放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4,31(11):913-914,917.
[3]李兵,蒋泰君,黄振国,等.腹腔镜疝修补术与开放无张力疝修补术的对比研究[J].腹腔镜外科杂志,2012,17(3):206-208.
[4]刘晨,张能维,路夷平,等.开放与腹腔镜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老年腹股沟疝的对比研究[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1,11(5):406-408.
[5]徐海,杨康,贺长林,等.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与应用UHS无张力疝修补术的对比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10(14):1095-1097.
[6]王灏,刘建.腹腔镜疝修补术与疝环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的对比研究[J].四川医学,2013,34(8):1190-1192.
[7]叶小勇,张帆,陈新岐,等.腹腔镜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老年双侧腹股沟疝32例分析[J].贵州医药,2015,39(7):609-610.
传统术式疗效对比 第8篇
资料与方法
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包茎及包皮过长患者100例,均符合诊断标准,同时排除阴茎发育异常、尿道畸形等患者。上述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年龄11~52岁,平均(24.1±4.1)岁;本组患者中包茎19例,包皮过长31例。对照组年龄10~50岁,平均(23.7±3.4)岁;本组患者中包茎20例,包皮过长30例;两组上述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两组患者根据年龄等情况采用合适的麻醉方式实施麻醉,缺乏合作的儿童病例可给予氯胺典酮麻醉,其他无特殊情况患者实施阴茎根部阻滞麻醉。麻醉成功后,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实施手术,包茎病例、包皮口狭窄患者、包皮和阴茎头有粘连的患者,可实施剪刀法对包皮实施环切术。对于不完全包茎患者或有部分包茎患者,可实施包皮口扩大术,而后包皮能够自如上翻时,再实施袖套法或根部治疗方法。
观察指标: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记录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术中出血情况;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切口疼痛持续时间。术后密切观察患者,观察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术后并发症主要有出血或血肿、伤口感染、阴茎水肿、包皮过长或过短等。
统计学处理:在统计学软件SPSS17.0下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观察组(改良术式)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的手术时间,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的术中出血量,观察组术后伤口疼痛持续时间低于对照组的术后伤口疼痛持续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术后出血和血肿0,伤口感染1例,阴茎水肿3例,包皮过长或过短0,并发症发生率8.0%;对照组术后出血和血肿发生10例,伤口感染3例,阴茎水肿9例,包皮过长或过短2例,并发症发生率48.0%;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论
包茎和包皮过长会影响到未成年患者的阴茎正常发育,对于成人来说会影响到患者的性生活质量。包皮环切术是治疗包茎和包皮过长的手术方式。随着人们审美等要求提高,对包皮环切术的手术质量提出新的要求,不但手术效果良好,而且术后并发症少,同时要术后阴茎的外形美观。在包皮环切术中,可采用传统手术方式(剪刀法包皮环切术和血管钳法包皮环切术),也可采用改良术式(袖套法包皮环切术和阴茎根部皮肤环切术)。
本文结果显示,虽然改良术式的手术时间较长,长于传统组,但改良术式中,阴茎根部皮肤环切切口较为隐蔽,具有美观效果,患者也感觉满意[4,5,6]。包皮环切术属于小手术范畴,但如果手术方式选择不当和术中处理不当容易导致术后并发症增多(出血和血肿、伤口感染、阴茎水肿等),本文中,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少于对照组。
参考文献
[1]吴凯,蒋保亚.改良袖套式包皮环切术治疗包茎或包皮过长的疗效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3,6(1):31-32.
[2]成忠炉,成昊,赵正据,等.袖套式与传统式包皮环切术比较治疗阴茎包皮过长及包茎疗效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J].湖北医药学院学报,2013,1(3):24-28.
[3]曹晋.包皮内板切除术矫治包皮过长的临床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19(5):2135-2137.
[4]王运起,郭玉格.改良式袖套式包皮环切术预防术后包皮水肿临床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12(6)2775.
[5]郑锦标,陈楚义,袁巍巍,等.改良袖套式包皮环切术与传统包皮环切术治疗小儿包茎的疗效比较[J].中国美容医学,2014,13(1):1050-10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