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废弃地生态系统(精选7篇)
城市废弃地生态系统 第1篇
1 工业废弃地实施生态修复与更新的意义
城市工业废弃地生态修复与更新是在实施城市自然景观修复过程中, 根据生态修复学原理, 结合人工设计, 再借助工程措施, 稳定已经被破坏了的生态系统, 使生态系统通过修复与更新, 还原成最初的状态, 并且形成自我修复能力。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 改善生态环境。有效的实施城市生态修复不仅具有生态价值, 还具有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城市实施生态修复与更新的意义如表1所示:
2 污染后的城市工业废弃地存在的问题
2.1 影响城市的生态系统
工业废弃地由于受工业生产废弃物的影响, 土壤的表层受到严重破坏, 土壤中的金属离子超标, p H值不稳定、土壤出现盐碱化、水分的缺失, 不利于植物的生长。不仅植物得不到正常的生长, 生物的存活率也严重减少。
2.2 影响城市的环境
城市工业废弃地裸露在外的土壤很容易引起粉尘, 由于风力和雨水的作用, 粉尘中的污染物会对城市的水资源、空气环境造成影响, 从而对人类的健康产生威胁。城市工业废弃地导致土壤受到污染, 使得土壤失去了原有的功能。例如, 硫酸厂、农业药厂、化肥厂等废弃工厂影响土地的质量后, 导致重金属超标, 达不到粮食种植或开发住宅小区对土地卫生的要求标准。
2.3 影响城市的经济
随着国家对产业的调整和城市的发展, 原本处于城市边缘的旧工厂成为了市中心, 由于拆迁成本低而变成地产开发“黄金地带”。例如, 襄阳市的大棉纺片区和清河口老化工厂片区, 现在已被开发为商业区和高档住宅区。在城市更新中, 如果对废弃工厂污染后的的土壤及生态修复不合理, 就会影响其土地开发价值, 从而影响城市的经济收益, 危害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城市工业废弃地生态修复与更新思路
3.1 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
未经处理的城市工业废弃地会影响城市景观。由于城市发展的迅速, 处于城市边缘的废弃工厂很快就会被城市的其它建筑所包围, 废弃工厂与周围的景观显得格格不入。重视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 应该不断提高城市经济发展的质量, 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实施城市工业废弃地生态修复与更新时, 应该改变传统“三高”的生产消耗模式, 即高污染、高投入和高消耗, 将经济可持续发展作为城市发展的目标, 提高城市的经济效益。
3.2 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
城市工业废弃地不仅影响土壤的种植, 对于城市设施的建设也存在一定的影响, 比如, 河流、城市建筑、公路路面、铁路、管道等城市基础设施。土地受到重金属的污染, 还会对人类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 受城市工业废弃地污染严重的地区, 会成为癌症的高发地区。恶劣的生态环境会阻碍城市经济建设的发展, 改善和保护城市生态环境, 能够使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
3.3 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
在后工业时代, 去功能化的老工业区不再是城市的“发动机”, 而是城市的“毒瘤”, 人们的生活会受到这个“毒瘤”的影响。大量的工厂废弃建筑或生产废料会占用人们的生活用地, 严重影响城市的形象。改善人类的生活环境, 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才能从根本上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能够为人类创造一个自由、平等、健康的社会环境, 使人类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 享受“以人为本”的健康生活。
4 结语
综上所述, 城市工业废弃地不仅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还影响了城市的生态、环境、经济, 将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作为城市工业废弃地的修复与更新的思路, 能够有效使城市沿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前进。
参考文献
[1]徐秀源.唐山植物园工业废弃地生态景观修复与种植规划[J].农业科技与信息 (现代园林) , 2014) (11)
城市森林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影响论文 第2篇
【关键词】城市森林 城市生态系统
在目前以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国际人文因素计划(IHDP)、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和生物多样性计划(DIVERSITES)为核心的全球范围内广泛开展的全球变化研究中,有关碳循环与温室气体的研究是主要焦点之一。
自工业化革命以来,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已经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的任何时期,一方面人类的生产活动每年将大量的碳排放到大气中;另一方面,人类对自然界的一些改造活动(如森林砍伐)使得碳排放量增加、吸收能力降低。这两方面的人类活动导致全球大气中CO2浓度呈不断升高的趋势,CO2质量分数已由工业化前(1750年)的(280±10)μg/g增加至当前的367μg/g。随之而来的是温室效应增强。据IPCC 的第三次评估报告,全球大气的平均温度在过去的1中上升了约0.6℃,而且在未来几十年内人为的增暖率将保持在每增加0.1~0.2℃的幅度。
1 城市森林的内涵
1.1城市森林概念的提出
1962年,美国肯尼迪政府在户外娱乐资源调查报告中,首次使用了“城市森林”(UrbanForest)这一名词。1965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ERICJORGENSEN教授首次完整提出“城市林业”(Urban Forestry)的概念。美国林业工作者协会对于城市森林的定义为“城市森业是林业的一个专门分支,是一门研究潜在的生理、社会和社会福利学的城市科学,目标是城市树木的栽培和管理,任务是综合设计城市树木和有关植物及培训市民”。中国有关学者将城市周围或附近一定范围内以景观、旅游、运动和野生动物保护为目的的森林称为城市森林。
1.2城市森林的指标
城市森林应有其相应的指标,如果没有指标,城市只有较少树木都可称为城市森林,那么城市森林就失去了其基本内涵。城市森林的指标应包含以下5个方面:
(1)生物量的主体地位。绿地生态系统中5m以上的乔木生物量达到和超过城市绿地总生物总量的50%。
(2)生态效益的主体地位。森林的吸碳制氧、调节气温、净化环境、保持水土等方面功能居主体地位,功能大于或等于城市绿地总功能的50 %。
(3)枝叶覆盖率的优势地位。乔木覆盖面积大于或等于城市绿地总面积的40 %。
(4)景观格局的合理性。景观分布合理,大、中、小型斑块分布均匀,并有绿色廊道连接为一个整体,有利于物种的交流及生物运动。
城市景观生态与绿地系统规划的探讨 第3篇
关键词城市景观;绿地系统;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TU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62-0216-01
1城市景观生态规划
城市景观是经济实体、社会实体和自然实体的统一,它兼有两种生态系统。一种是以自然景观要素为主体的自然生态系统,如空气、水体、土壤、植物;另一种是以人为主体的人文生态系统,类似于城市生态系统的社会——经济亚系统。根据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特性,目前所用规划的一般程序为系统分析和系统综合程序。
2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及评价
1)景观空间格局与生态过程分析。景观格局与过程分析对景观生态规划有重要的意义,成功的规划与设计在于对规划区景观的理解程度,因为景观生态规划的中心任务是通过组合或引入新的景观要素而调整或构建新的景观结构,以增加景观异质性和稳定性,而对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的分析有助于做到这一点。2)景观生态分类和制图。景观生态分类和制图是景观生态规划及管理的基础。根据景观生态分类的结果,概括地反映规划区景观生态类型的空间分布模式和面积比例关系,就是景观生态图。3)景观生态适宜性分析。景观生态适宜性分析是景观生态规划的核心,其目标以景观生态类型为评价单元,根据区域景观资源与环境特征、发展需求与资源利用要求,选择有代表性的生态特性,从景观的独特性、多样性、功效性、宜人性或美学价值入手,分析某一景观类型内在的资源质量以及与相邻景观类型的关系,确定景观类型对某一用途的适宜性和限制性,划分景观类型的适宜性等级。适宜性分析的方法有整体法、因子叠合法、数学组合法、因子分析法。4)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据景观规划目标和课题研究对策,综合各种各样的设想和方案,拟订城市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总体方案。这是规划设计工作中最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阶段。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①环境敏感区。环境敏感区是对人类具有特殊价值或具有潜在天然灾害的地区,属于生态脆弱地区,可分为生态敏感区、文化敏感区和天然灾害敏感区。生态敏感区包括城市中的河流水系、滨河地区、特殊或稀有植物群落和部分野生动物栖息地等。文化敏感区指城市中文物古迹、革命遗址等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地区。灾害敏感区包括城市可能发生的洪涝区、地质不稳定区和空气严重污染区等,在城市中首先保護环境敏感区,对不得已的破坏加以补偿。②绿地规划。保持绿化环境,这对城市文化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一旦这个环境被破坏、被掠夺、被消灭,那么城市也随之衰退。城市绿地可分为:公共绿地,居住绿地,交通绿地和风景区绿地等。从景观生态学角度考虑,生态绿地不仅数量要多,而且分布均匀。根据景观的集中与分散格局规划,生态绿地的空间配置要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通过集中使用土地,在建成区保留一些小的自然植被和廊道,同时在人类活动区沿自然植被和廊道周围地带设计一些小的人为斑块,如居住区和农业小斑块等。另外,城市中的绿地廊道最好与道路廊道结合起来,即在道路两边规划一定宽度与不同形态的植被带。③建筑景观规划。一个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就是要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创造优美的城市景观,因此,城市景观生态规划还要考虑城市外貌与建筑景观的总体布局。就是根据城市的性质规模、现状条件,对城市建设艺术布局的总体构思,确定城市建设艺术的骨架,体现城市美学要求。美有自然美与人工美之分。起伏的地势山丘、弯曲多变的江河湖海,富有生息的树木花草之美为自然美;建筑、道路、立交桥、雕塑之美为人土美。自然美与人工美的和谐统一,才是城市总体之美。5)规划方案评价、实施和调整规划方案初步拟订后,请当地政府负责人、业务主管部门和各方面的专家,对规划方案进行评估、论证和评审。规划工作者要根据评估、论证和评审意见认真研究,作必要修改,最后形成规划文件(包括图件和报告)。在实施规划设计方案的过程中,也要经常检查规划设计的可行性和实际效益,根据新发现的情况和问题,对原规划方案作出必要的调整、补充或修改,使它适应变化了的形势和环境。
3绿地系统规划
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绿地系统规划对生态城市的建设尤其重要。建设生态城市,首先应规划建设生态绿地系统,使城乡绿地与城市结构有机结合。要因地制宜的开展空间、大气、水体、土地、生物于一体的综合建设,形成“城市-绿地-乡野风光”相结合,富有生命韵律变化的景观。通过构筑多层次的城市生态绿地,疏通城乡自然系统的能流、物流、基因流,改善生态要素间的功能和网络关系,从而扩大城市地区生物多样性的保存能力和承载容量。
在生态城市绿化的实施过程中,苗木的种类、规格、外形、栽植与后期管理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而对立基之本的土壤却少有要求或敷衍了事,要么土壤质量差,各种建筑与生活垃圾混杂其中;要么贫瘠,缺少植物生长所需养料;或者土壤合格但深度不足,难以满足植物生长要求,在这种先天不足的情况下,以现有管理制度与管理条件,奢谈通过后期施肥来改良土壤肯定是不现实的。我们也想回填好土,却突然发现,占用无数耕田(具备良好土壤)的城市,竟然到了“无土”可用的地步。
3.1城市绿地指标的拟定
根据国民经济水平及城市发展规模,研究城市绿地建设的发展速度与水平,拟定城市绿地的各项指标,是进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影响城市绿地指标的因素有:国民经济水平、城市性质、城市规模、城市自然条件等。
在绿地系统规划过程中,首先要拟定出城市绿地的各项指标。在拟定指标是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不能一概而论。欧美国家的许多城市的绿地指标很高,我们只能参考不能照搬,中国的许多重要资源人均占有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资源分布极不均衡。在绿地指标拟定过程中,必须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做到切实可行。
3.2选择合理的城市绿地布局
选择合理的城市绿地布局,确定其位置、性质、范围、面积,又是绿地系统规划中一项重要工作。在绿地指标一定的情况下,如何合理的布局,使其生态作用最大化,是一项重要的课题。
保持绿地的连接度。根据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城市是由基质、斑块、廊道构成的。一般城市绿地的斑块之间的连接比较松散,廊道本身的宽度以及厚度不够,不能很好地连接板块形成良好的完整的生态系统。绿地的连接性不好,造成城市动植物的流动受阻,使城市生态群落的稳定性降低,生命力减弱。在以生态城市为目标的绿地系统规划中,要适当加宽带状绿地的宽度,注意其群落厚度的建设,同时注意系统之间要很好地连接,强化生态廊道的作用,尽可能使整个城市的绿地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3.3加大块状绿地,减小分散的零碎绿地
根据生态学原理,在城市中,绿地的面积越大,生长在上面的植物群落越容易达到丰富的程度,种群的稳定性越高。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大多数城市的绿地一般都布局的比较分散,而城市开放空间的绿地面积偏小,不能很好发挥其生态作用。城市是一个开放系统,应从整个城市的层面上统一规划其绿地。
居住区35%绿地是否合理也值得商讨,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把更多的绿地放到城市开放空间中,把更得多的居民吸引到城市公共活动空间中去,来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增加各阶层人的相互交流。
3.4城市绿化树种的规划
树种的规划是城市绿地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绿化的主要材料是树木,树木是城市绿地生态功能的主要承担者,承担着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作用。树种的规划对整个城市良好生态系统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须认真研究。
树种规划的原则树种要丰富。从生态的角度看,树种越丰富,系统的稳定性越高,种群的生命力越旺盛。城市的气候、土壤、等植物所需的立地条件相对较差,树种的选择应该考虑树种的丰富性,保持物种的多样性,增强其整个群落的生命力。
以乡土树种为主。乡土树种对土壤、气候、适应性强,苗源多,易成活,有地方特色,应作为城市的主要绿化树种。乡土植物易于临近区域的群落能流、物流、基因流的交换,形成本地原生生境或近似的原生生境,这是生态学所极力推崇的。
关于城市中大草坪的建设上个世纪90年代,“草坪风”席卷中国大地,各大城市争先恐后的在城中广建大草坪。
随后,一些学者对这种大规模建设草坪活动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①从生态学角度看,树木的生态作用远远大于草坪。②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草坪的综合成本远远大于树木。③从适宜性上看,有些城市不顾具体情况,到处建设大草坪。生态的环境应该是自然环境与人和谐共存,生物与人共同健康生长,为了自然和人类的健康,所以我们不因为生态的原因就完全否定草坪,但是也不能到处乱建大草坪,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禁止大树移植;大树进城是很常见的事情,许多专家学者也对此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许多省市的政府也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大树移植威胁到移出地区的生态环境。从长远的利益考虑,也不利于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大树经过断根剪枝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恢复,恢复后的生命力也不够旺盛,相应的生态能力也会降低,寿命减短,这些都不利于生态系统的建设。
4结语
城市废弃地生态系统 第4篇
1 堆肥污泥基本情况
根据《马鞍山市城市排水工程规划 (2005~2020年) 》, 以全面实施城市污水集中处理为目标, 规划到2010年, 城市工业废水处理率达到95.0%, 生活污水收集率达到75.0%;到2020年, 城市工业废水处理率达到100%, 生活污水收集率达到85.0%。预计年产污泥3.7×104t。
为处理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 2010年, 马鞍山成立了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厂, 设计采用国内较为先进的仓储式高温好氧堆肥工艺, 设计处理规模100 t/d。
国内外对于堆肥污泥的最终出路有几个方面:一方面是作为农肥用于农田, 另一方面就是用于园林绿化用肥, 再就是用于矿区土地复垦基质。笔者采集了马鞍山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厂堆肥后的污泥, 并对其进行了检测, 检测结果见表1。
根据检测结果, 马鞍山污泥处理厂污泥处置厂的堆肥产品中PH、有机质、养分及重金属满足《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园林绿化用泥质》 (GB/T23486-2009) 、《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土地改良用泥质》 (GB/T24600-2009) 及《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标准》 (GB4284-84) , 可见, 马鞍山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经堆肥处理后完全可以作为矿山生态恢复的土地改良用泥和园林绿化用泥。
但鉴于马鞍山市农田条件的限值, 马鞍山市农田多为水田, 堆肥污泥作为农肥施用易造成营养元素流失, 同时易造成下游水体污染, 形成富营养化。堆肥污泥用于我市园林绿化, 同样面临着规模限制。将堆肥污泥用于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是堆肥污泥的重要途径。
2 马鞍山市环城矿山废弃地现状
马鞍山环城矿山废弃地经过多年的治理, 工作成效显著, 但因为历史原因, 截至2012年底, 马鞍山市 (包括当涂县) 环城区域仍有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地884.14hm2, 类型包括采石场、尾矿库、废弃选矿厂、废弃窑厂及其他废弃工业用地等, 矿山废弃地集中分布于以下三个区域: (1) 雨山区银塘-向山—花山区霍里铁矿、建筑石料矿集中开采区; (2) 当涂县太白-年陡铁矿、建筑石料矿集中开采区; (3) 博望东北部建筑石料矿集中开采区。
马鞍山矿区现有采矿权70个, 55个为露天开采, 包括43个非金属矿, 12个铁矿。马鞍山矿区的铁矿埋藏浅, 矿体多呈透镜状、鸡窝状, 适宜露天开采, 矿区在产大中型铁矿几乎全部为露天开采, 如凹山铁矿、高村铁矿、和尚桥铁矿、小南山铁矿, 因此排土场和尾矿库在马鞍山环城矿山废弃地中占很大比重。
3 堆肥污泥应用于环城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前景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 由于马鞍山市环城矿山大部分为老矿山, 在基建生产过程中未对表土层进行剥离保护, 大量表土层被堆积在排土场的最下层, 上层石砾含量较高, 土壤贫瘠, 水土流失严重, 对占排土场面积主要部分的平台而言, 表土层被严重压实, 容重大, 土壤渗透系数低, 一般植物较难生长。尾矿库面积较大, 虽然尾矿粒度较细, 地面平坦, 透气性好, 但存在以下问题:尾矿具有沙质土壤结构, 持水力差;缺乏粘土和有机质, 阳离子代换量低;缺乏有效氮和磷, 营养力低;尾砂颗粒凝聚力差, 对作物苗期生长不利。
由于土壤是植物赖以生存的基础, 没有良好的土壤母质, 植被的建立就无从谈起或者说很难达到良好的效果。因此, 马鞍山环城矿山废弃地, 不管是废弃采场、排土场、工业场地, 还是尾矿库, 在生态恢复之前需要进行土壤改良。客土来源是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
与此同时, 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 城区建设逐渐扩大, 城市污水处理厂也将随之增加, 污泥产量逐年增加, 污泥经处理后大部分直接填埋, 占用大量的土地, 导致城市周边环境恶化。另一方面, 根据检测, 马鞍山城市污水处理厂堆肥污泥有机质含量达68%, 相当于纯猪粪有机质含量, N、P、K等总养分达3.3%, 处理后的污泥是很好的复垦土壤改良材料, 适用于矿山废弃地土壤改良、增加土壤肥力、有利于复垦植物的生长。将堆肥污泥应用于资源型城市环城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前景广阔。
4 结语
资源型城市环城矿山由于历史原因, 环城矿山废弃地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 因缺少客土而无法使受损的生态环境得到及时恢复;与此同时污水处理厂污泥传统处理方式需占用大量的土地, 而城市污泥处置厂的堆肥产品满足《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园林绿化用泥质》 (GB/T23486-2009) 、《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土地改良用泥质》 (GB/T24600-2009) 及《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标准》 (GB4284-84) 等标准各项限值要求, 可以作为矿山生态恢复的土地改良用泥和园林绿化用泥。将城市污水处理厂堆肥污泥用于环城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中, 不仅可以实现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的综合利用, 显著减轻矿业开发、城市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实现污泥综合利用与矿区土生态恢复的统一, 还可以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后备土地资源, 在资源型城市将城镇污水处理厂堆肥污泥用于环城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安徽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马鞍山市地质环境保护规划 (2010-2020年) [R].马鞍山:马鞍山市国土资源局, 2011.
[2]安徽省化工地质勘查总院.安徽省马鞍山市矿业权设置方案[R].马鞍山:马鞍山市国土资源局, 2012.
[3]GB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s].
[4]GB/T23486-2009.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园林绿化用泥质[s].
[5]GB/T24600-2009.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土地改良用泥质[s].
城市绿地系统景观生态规划探讨 第5篇
朱 鹏,姚亦锋,张培刚
(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南京210093)
摘要:从景观生态的角度对城市绿地系统进行规划探讨,能够为绿地系统规划布局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在介绍了对绿地系统规划有重要指导意义的景观生态理论的基础上,以常州市新北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概括了其
绿地现状并指出了其存在一系列问题,进而利用景观生态的基本原理,对本区域的绿地系统进行规划研究。将整
个研究地区分成“区域层面、分区层面以及具体规划设计层面”3个尺度层面,并且在每个层面利用景观生态中相关
原理分别进行研究,最终形成层次分明、在功能上相互补充、有机联系的绿地系统结构。关键词:景观生态;绿地系统;绿道;绿地斑块
中图分类号:S73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K)05259(原1002-1264)(2006)01-0017-0
3Landscape Ecology Planning Exploration on the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ZHUPeng,YAOYi-feng,ZHANG Pei-gang
(Department ofUrban and Resources Science,NanjingUniversity,Nanjing 210093,China)
Abstract:Itwas a scientific method that the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was studied from the angle of landscape ecology.First,some landscape ecology principles introduced in the paper were very useful to urban space system planning.Then
Xinbei District of Zhangzhou,Jiangsu Province,China was taken as an example,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green space
systemwas summarized and its problems were pointed out from the angle of landscape ecology.Then the region green
space planningwas studied by the fundamental theories of landscape ecology.The Xinbei District was separated into the
three followingscale levels: bigscale ofthewhole region, mediumscale of subregion and small scale ofthe specific plan-
ning and design.The each scale levelwas studied separately bythe relational theoryof landscape ecology.At last itmade
the green space system structure very clear, supplemented in function and unitedorganically.Key words:landscape ecology;green space system;greenway;green patch
绿地系统作为城市景观的一个元素,是城市中
唯一接近于自然的生态系统,它对于改善城市区域的生态质量,保障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环境,塑造
城市形象、城市景观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
用。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对绿地系统进行研究,能
够保证从整个区域景观整体出发,探索其景观和生
态之间的关系,兼顾到绿地系统的景观和生态两方
面的功能,从而做出客观、科学的评价,并对绿地系
统的科学规划布局提供理论指导。可见从景观生态
学的角度对城市绿地系统研究就显得非常有必要。景观生态理论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景观生态学是地理学与生态学交叉形成的学
科,它以整个景观为研究对象,是研究景观单元的类
型组成、空间配置和生态学过程相互作用的综合性
学科[1]。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原理对城市绿地系统规
划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具体分述
如下。
1.1 景观格局模式
景观生态规划主要有以下2种景观格局模式:
一种是任何景观规划的一个基本格局即不可替代格
局模式[2],另一种是Forman基于生态空间理论提
出的“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最优的景观格局模
式[3],这2种格局模式都强调保持大型自然植被斑
块的完整性。依据景观生态规划的这2种格局模
式,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要确定并保护对整个区
域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的大型绿色植被斑块,并保
持其完整性。同时在人口密度大的建成区分散建立
小的绿地斑块,做到各类绿地斑块大的集中,小的分散。
1.2 绿道理论与绿地系统规划
绿道(greenway)是能够改善自然环境质量和提
供户外休闲娱乐场所的绿色线状廊道[4]。主要有以
下3种类型,一种是沿着河流、海岸线以及山脊线或
人工廊道而形成的具有重
要的生态意义的自然系统或者人工廊道;第二种是
沿着河流、风景道路等具有休闲娱乐功能的绿道;第三种是连接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文化价值地区的绿道[5]。
1.3 景观结构与绿地系统规划
在景观规模上,每个生态系统(或景观要素)都
可看作是一个具有相当宽度的斑块、狭长的廊道、背
景或基质,斑块-廊道-基质(patch-corridor-ma-
trix)是景观结构的基本模式[6]。在城市分区的绿地
系统的具体规划布局中可采用景观构成的基本模
式,确定各个分区的重要的绿地斑块和廊道。
1.4 绿地斑块的配置形态
特纳在1987年提出了6种绿地斑块的配置形
态,即可容纳多种休闲活动的集中性配置、相同服务
半径的均等型配置、与其他公共设施的配置相结合的混合型配置、沿建筑物边缘配置的边缘结合型、保
护水环境和生物的水系活用型和蛛网系统型[7]。在微观层面的绿地系统的具体的规划设计中,要根据
不同地点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确定其绿地斑块的配
置形式。
1.5 绿道中植被的宽度
要满足基本生态环境方面的要求,城市景观中
沿着河流的绿道的植被宽度应该在30 m以上,沿着
道路的绿道的植被宽度应该在60 m以上;对于观赏
游憩绿道或者道路防护绿道来说,600~1 200 m宽
能创造自然化的物种丰富的景观结构[8]。
1.6 植被的配置
绿地廊道和斑块最好由本地植物种类为主要组
成,不同植被具有不同的绿色容积率(表1),在其内
部要建立起绿色容积率高的以乔木为主的高密度多
样化的植物群落[9]。
表1 不同植被的绿色容积率
植被类型(Vegetation type)绿色容积率(Green plot ratio)
草坪
1花园或小灌木
3农田作物
4以乔木为主的高密度植物群落6
湿地6新北区绿地系统的景观生态规划
新北区位于常州市的北部,它北临长江,南接常
州市老城区,西面与丹阳市相临,东面与江阴市相
接,总面积为439 km2。境内地势平坦,河网纵横、水
塘众多;气候温暖湿润,属于江南鱼米之乡。
2.1 绿化整体概况及存在问题
新北区在整体上是以公路、铁路两侧的防护绿
地廊道,区内的主要河流两侧的防护绿地廊道为基
本骨架;辅以产业园绿地、大型主题公园、路间绿地
等绿地斑块所共同形成的一种方格网式的绿地
结构。
其绿化现状存在以下问题:建成区内外景观生
态格局和过程缺乏持续性联系,绿地斑块之间缺乏
联系,同时建成区与区域景观尚未形成有机的整体;
园林绿地斑块数量和面积偏少且分布不均匀;建成区绿化景观效果不好,生态效益差;绿色斑块不断受
到各种工业斑块等的挤压等。
2.2 绿地系统规划布局
在新北区绿地系统规划布局中,在大的框架方
面借用景观生态学中的尺度原理,将规划区分为区
域层面、分区层面和微观具体设计层面3个尺度层
面,分别进行规划研究。在区域层面主要是规划确
定区域绿道网络、景观分区以及大型自然植被斑块;
在分区层面主要是规划确立各个分区的重要的绿地
斑块,并确定重要分区的绿地系统;在微观具体设计
层面主要是设计绿地斑块的布局形式,主要绿道的植被宽度、内部植被的配置形态以及地方特色及历
史文脉的体现。
2.2.1 区域层面
根据新北区的现状条件,全区规划建立三纵(常
泰高速、得胜河、藻港河)和三横(滨江、镇南铁路、沪
宁高速铁路)绿道网络,并根据景观基质特征的不
同,将全区分成生态林地区、生态农田区、生态隔离
区、重化工业区、居住生活区以及2个传统工业区7
个景观区。根据景观格局原理并结合本区域的实际
情况,将生态林地区和生态农田区作为本区域的大
型植被斑块,保护并保持其完整性。将对林区产生
破坏作用的各类工业搬离林区,建设原生态型的自
然保护区;严格控制村镇居民点斑块和工厂斑块向
其蔓延和侵袭。
藻港河绿道的主要功能是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的要求;得胜河和滨江绿道的主要功能是保护重要的水源地及生物多样性,作为生物栖息和迁移的重要
场所;沪宁高铁、镇南铁路和常泰高速这3条绿道的主要功能是隔离污染源,改善两侧的环境质量。
2.2.2 分区层面
在分区层面主要是规划确立各个分区的重要的绿地斑块、二级绿道,并根据“斑块-廊道-基质”景
观构成模式确定中心城区(新龙居住生活区)的绿地
18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19卷1期 2006年的居住生活环境。
各个景观分区重要的绿地斑块如下:生态林区
是小黄山斑块;生态农田区是农业示范园;生态隔离
区是芦苇湿地斑块和森林公园斑块;重化工业区是
水源保护区斑块和环保园绿地斑块;居住生活区是
中心公园斑块和电子园斑块;2个传统的工业区是
农业观光园斑块和中华恐龙园斑块。
对于新龙居住生活区的绿地系统规划,在整体
上以“一横三纵”的绿色景观廊道构建本区域的景观
框架,一横指新龙中心景观绿带,三纵是指沿得胜
河、龙江路和藻港河的绿色廊道。同时建设新龙中
心公园绿地斑块,完善电子园绿地斑块,通过新龙中
心绿带以及藻港河将新龙中心公园、电子园以及恐
龙园这几个大型的绿地斑块连接在一起,形成优美的绿色景观,提高居住区景观和环境品质,成为整个
新龙居住区的休闲和娱乐的中心。另外在各个居住
分区建设小型的居住分区绿地斑块,方便各个居住
分区的居民就近的活动和休闲的需要。
其中2条比较重要的二级绿道,一条是区域西
部的孟河绿道,它连接了本区域重要的历史文化遗
产(东岳庙、九龙禅寺等),对历史遗产的保护具有非
常重要的价值;另一条是区域南部的新机场绿道,它
具有改善环境质量塑造和美化区域的景观形象,以
及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场所等多种功能。
2.2.3 具体规划设计层面
(1)绿地斑块的布局形式
在绿地斑块的布局过程中,一方面要建设街区
公园、市民广场、主题公园等大型的绿地斑块,它们
主要以“集中型”配置方式为主,为整个区域服务;另
一方面,要在各个居住区、工业区内部建设小的绿地
斑块,它们以“均等型和混合型”配置为主,为各个小
区内部服务。
(2)植被的宽度及内部配置
根据前面的理论以及新北区本地的实际情况,镇南铁路和沪宁高速铁路绿道的植被宽度设计为
500m,藻港河、得胜河以及滨江绿道的植被宽度设
计为100m,常泰高速公路绿道的植被宽度设计为
50m。同时在内部植被配置中,应采取绿色容积率
高的草木、灌木、乔木组成的高密度多样化的植被配
置方式,树木配置以本地的优势树种水杉为主,同时
辅助配以其他的一些树种。
(3)地方特色及历史文脉的体现
在新北区绿地规划中必须尊重文化,把握园林
绿地的性质、风格和主题,尽量挖掘本地历史文化的内涵,绿化要结合本地的一些历史遗迹景点来进行,并通过道路和河流等绿色廊道将它们连接成一个有
机的整体,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及历史文脉,使园林绿
地体现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达到与周围的环境或
其他方面相融合,符合人们的审美及心理需要。结论
本文概括总结了对绿地系统规划有重要指导和
借鉴意义的景观生态中的一些基本理论。在实证研
究部分,从景观生态的角度出发,概括了常州市新北
区绿化的现状特点并指出了其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本区域绿地系统的规划研究。
在大的框架方面,将整个区域划分成“区域层面、分
区层面、具体规划设计层面”3个尺度层面。在区域
层面规划确定区域绿道网络、景观分区以及大型自
然植被斑块;在分区层面规划确立各个分区的重要的绿地斑块,并确定重要分区的绿地系统;在微观具
体设计层面设计绿地斑块的布局形式,主要绿道的植被宽度等内容,最终形成层次分明、功能互补、有
机联系的绿地系统。
参考文献
[1] 邬建国.景观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6.[2] 俞孔坚,李迪华.城乡与区域规划的景观生态模式[J].国外城 市规划,1997,(3):27-31.[3] 肖笃宁,李秀珍.当代景观生态学的进展和展望[J].地理科学, 1997,17(4):356-364.[4] Little, C.E.Greenways for America[M].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Baltimore, MD,1990.[5] J.G.Fàbos.Greenway Plann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Its Origins and Recent Case Studies[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4,68: 321-342.[6] Richard T.,T.Forman.Some General Principles of Landscape and Re-gional Ecology[J].Landscape Ecology, 1995,10(3):133-142.[7] 许浩.国外城市绿地系统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2003.64-65.[8] 车生泉.城市绿色廊道研究[J].城市规划,2001,25(11):
44-48.[9] 李锋,王如松,Juergen Paulussen.北京市绿色空间生态概念规划 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2004,(4):61-64.作者简介:朱鹏(1981-),男,山东肥城人,现为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 学系2003级硕士研究生,人文地理学专业,城市与区域规划方向,已 发表论文2篇。
城市废弃地生态系统 第6篇
关键词:农田生态系统;农田景观小结构;城市化;影响
中图分类号:S1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4)02-0008-03
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土地利用趋于饱和的城区不断向外延展和扩张,城市边缘区作为城市土地开发中最活跃的区域亦迅速外扩,其自然、半自然景观正逐步向城市景观演变,使得大城市形成明显的城市区域、城市边缘区和乡村区域。
农田生态系统是一个综合体,主要负责农田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农田土壤、空气和农作物群落间的物质循环与能量转化,是一个开放、脆弱的复杂生态系统。城市化的迅速扩张使得人类干扰程度增加,原本属于自然、半自然生境的乡村区域地表景观结构发生改变。土地利用中城市景观的增加使得脆弱的农田生态系统发生紊乱,城市的无序扩张使得物种的生存受到影响,农田景观问题和农田生态健康问题凸显,影响了生物多样性。德国在对农业景观结构与植物和动物种类多样性关系的研究中引入了农田景观小结构的概念,农田景观小结构是指在农田景观背景中面积小于1 hm2且具有明显边界的非农田类型。
沈北新区地势平坦、开阔,多为平原地貌,位于东北城市走廊的枢纽重地,是沈阳城市化扩张的重点区域,景观结构变化幅度较大,在该地区进行利用农田小结构的对比来反映农田系统健康性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与处理
以沈北新区2012年底的航空影像作为底图,选择研究区域。划分沈北新区的城市边缘区范围,以熵值小于0.7的内带为城市、外围为乡村,熵值处于0.8至最大值之间的为城市边缘区。对样带进行采样点选择,从城市中心向乡村按照梯度选择的原则共选择10个样点,其中样点1—4位于城市区域,5—8位于城市边缘区,9—10位于乡村区域。沿每个样点的上缘划分条带,共划分十个样带(分别用Ⅰ—Ⅹ表示)。
1.2 研究方法
利用ArcGIS技术对研究区内的3个区域及10个条带的农田景观小结构进行对比分析,并与采集的土壤动物的总体数量和种类进行综合对照。
2 结果与分析
2.1 3个区域的农田景观小结构统计分析
研究区内3个区域的农田景观小结构统计分析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整个研究区中城市区域、乡村区域的总面积和总斑块数接近,城市边缘区的总面积和总斑块数最大;3个区域的小结构斑块数和面积表现为城市边缘区>乡村区域>城市区域。可见,城市区域的小结构明显少于乡村区域和城市边缘区,而城市边缘区的小结构数量与面积最多。这可能是由于城市区域建设用地居多占据了农田景观小结构,乡村区域则保持正常状态,而城市边缘区有河流穿过是其农田景观小结构增加的原因。
3个区域的农田景观小结构面积比例与土壤动物数量及物种数的关系如图1所示。
由图1可见:3个区域间土壤物种数相近,差距不大;而土壤动物个体数量在城市边缘区急剧减少,这可能是由于城市边缘区受城市扩张和人为影响加剧,导致土壤动物数量大幅下降。同时可看出,农田景观小结构面积比例在1.5%以下时,对农田土壤动物数量和物种数影响不大。
2.2 10个条带的农田景观小结构统计分析
研究区内10个条带的农田景观小结构统计分析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总斑块数以及小结构斑块数量均表现为城市边缘区>乡村区域>城市区域。城市边缘区总体表现为斑块数较多、破碎程度较高;城市区域则以建设用地为主,且以大范围分布,因此斑块数量为最低;乡村区域地类类型较城区丰富度高,因此斑块数量居中。10个条带中农田景观小结构的结构比例和面积比例均表现为城市边缘区>乡村区域>城市区域。在城市区域内,小结构斑块比例和面积比例与土壤动物个体数量间的变化并无明显规律性变化,土壤动物物种数在10个条帶中没有明显升降;处于城市边缘区的4个样带的土壤动物个体数量随着与城市中心距离的增加而增加,但小结构比例并未随着小结构数量的增加而增加;在乡村区域内,土壤动物个体数量随着小结构斑块比例的增加而增加。产生此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类型多样,因此破碎化程度高,同时农田景观小结构的数量也因破碎化程度增加而增多,由人为干扰引起土壤动物个体数量减少。
3 结论
很多研究认为,保持10%~20%的农田景观小结构比例,对于维持农田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试验得知,沈北新区的小结构比例最高仅达到2%左右,与理想状态的差距还很大。2%的比例下农田景观小结构的作用表现不明显,这是因为城市的迅速扩张和人类高强度的干扰对城市边缘区的土壤动物个体数量的影响,远超过农田景观小结构在较低比例下维持农田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的影响。今后,在城市扩张的同时,应保持城市边缘区的土壤动物个体数量和物种数的相对稳定,增加农田景观小结构的面积,以保持生态系统健康。
参考文献
[1] 陈浮.城市边缘区景观变化与人为影响的空间分异研究[J].地理科学,2001,21(3):210-216.
[2] 何鹏.常见景观指数的因子分析和筛选方法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09,22(4):470-474.
[3] 李灿.大城市边缘区景观破碎空间异质性——以北京市顺义区为例[J].生态学报,2013,33(17):5 363-5 374.
[4] 刘云慧,常虹,宇振荣.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一般原则探讨[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0(6):622-627.(下转第13页)
(上接第9页)
[5] 陈文波.景观指数分类、应用及构建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2(13):121-125.
[6] 刘家福.土地利用格局景观指数算法与应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9(1):107-109.
[7] 郝润梅.半干旱地区城市边缘区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及存在问题浅析——以呼和浩特市为例[J].资源科学,2005(2):154-160.
[8] 江源.欧洲农田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研究进展[J].资源科学,1999(5):53-56.
城市废弃地生态系统 第7篇
从废旧物资中寻找“富矿”
以废旧电视机为例,废旧零件通过深加工可以获取各种“矿产”,比如从线路板中可提取金和锡、从偏转线圈中提取铜。把垃圾资源化,不仅可以变垃圾为财富,还能有效缓解资源瓶颈对经济发展的束缚。
这些废弃资源“变废为宝”的过程也衍生了再生资源行业的循环产业链。目前在合肥,废旧物品由经营散户或经营网点通过上门回收、流动回收和固定场地回收等方式集中和简单分类,再由经营大户分拣加工成可直接利用的初级再生生产原料,最终销往工业企业。合肥从事再生资源回收和利用的经营主体不在少数。2012年底,工商网络信息平台数据显示,仅市区工商登记的再生资源经营户就有1,874家。其中,以再生资源回收为主营业务的经营户1,030家,总注册资本75,281.8万元,资产总额130,664万元,经营总面积778,985平方米,机械设备总数约1,550台,经营网点约570个,年回收总量1,186,419吨,年销售总额1,343,704万元,年税收约219,357万元。
企业类聚形成产业集聚区
经过多年发展,合肥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正在不断完善。目前,分布于东、南、北部城区的三个废旧金属加工分拣中心及集散市场雏形已初步形成。
与肥东毗邻的合裕路与兴港路交口已经集聚了50多家废旧金属回收经营企业,自发形成了合肥东部城区一定规模的废旧金属集散交易市场。因为有多家企业齐聚,信息灵通,兴港路如今已经被业界誉为合肥再生资源行业的“华尔街”。另外,由于机缘巧合等诸多原因,合肥循环经济产业园已形成了一个占地总面积605亩,总投资4.5亿元,年处理加工150万吨废旧物资的再生资源产业园区,目前已进驻规模以上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十多家。
而在北部城区,则主要以金属炉料和薄料压块回收加工为主,分拣中心及集散市场占地约50亩,年周转量10万吨。南部城区利用南淝河水路运输的优势,自发建成了多个集散式大型分拣中心和交易市场。废金属加工中心年周转量15万吨,废玻璃、废塑料回收分拣加工中心年回收加工量1万吨,废纸回收分拣中心年回收加工量5万吨。
绿色产业将迎政策“东风”
市供销社调研了解到,虽然合肥再生资源行业发展势头良好,但大多数规模较大的企业纷纷到铜陵、宣城等地注册分公司,造成大量的税收外流。
不仅如此,超过三分之二的废旧商品还被销往外地进行加工再利用,甚至江浙等地企业还经常到合肥集中收购。合肥再生资源行业亟须尽快形成回收、分拣、加工再利用、生产新型产品的产业循环链,提高行业深加工程度,进而充分体现资源回收利用的价值。







